大气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4 17:5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气环境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气环境管理制度

篇1

1.1科学的原则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构建要在制度设立的程序、内容、技术上具有科学性。要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加强调查研究,避免因制度设立的主体多元化造成的制度上的重复与矛盾,使各项制度之间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实现制度的科学化、统一化。

1.2发展的原则

创建环境管理制度体系要坚持创新和发展的观点,实现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管理制度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使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具有时代特征。它要求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既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又要符合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未来状况,具有前瞻性和预期性的功能。

1.3个性原则

构建环境管理制度体系要从我国实际出发。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自然条件、经济科技水平不同,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特点也不相同,因而其环境管理制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避免生搬硬套国外的经验做法。

1.4效益原则

通过构建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促进我国环境管理水平,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从始至终都要体现效益的原则,要坚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扭转我国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局面,切实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制度的理论依据

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各项制度的产生,都来自于我国环境管理实践,又服务于我国环境管理实践。环境管理制度应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使其具有中国的特色,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服务。

2.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各项制度的组成系统符合我国国情,是为实现我国的环境保护总体目标服务,是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具体体现,适应了我国底子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等实际情况。

2.3全局和整体效益最优理论

各项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把定性管理、工作目标与环境质量目标、点源单项治理与区域综合整治、宣传教育与法制约束、工作协调关系与环境管理责任等多方面的环境制约关系,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技术的和教育的综合手段加以科学地划分和组合,它符合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基本规律,是环境的普遍规律与我国环境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它也符合控制论等科学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工作上的运用。

3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制度的现实基础

3.1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制度的法律依据

(1)“三同时”制度;(2)排污收费制度;(3)限期治理制度;(4)排污申报登记制度;(5)设备和工艺限期淘汰制度;(6)环境管理现场检查制度;(7)污染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理制度;(8)排污许可证制度;(9)行政处罚基本制度;(10)行政复议制度;(11)民事赔偿责任制度;(12)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

3.2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的行政制度

(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2)环境监察稽查制度;(3)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4)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5)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6)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7)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8)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3.3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的标准依据

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都需要以一些量化的指标为依据。环境标准就体现了这种技术性要求,是评价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定依据,也是环境法制建设的基础。我国的环境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并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强制性的环境标准应视同为技术法规,具有法律强制效力。推荐性的环境标准作为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指导,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按照相关标准实施。纵观我国环境标准的制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规范,从低标准到严要求的一个过程,对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体系中包括水环境标准、大气环境标准等。水环境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关检测规范、方法标准(水)。大气环境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固定源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关检测规范、方法标准(大气)。固废污染控制环境标准: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方法标准;固废其他标准。移动源排放标准:汽车污染排放标准;摩托车排放标准;农用车排放标准;机动船舶排放标准;其他相关标准。环境噪声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环境噪声监测标准;环境噪声基础标准。土壤环境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相关标准。放射性与电磁辐射环境标准:放射性环境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相关监测方法标准。其他环境标准:生态保护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标准;清洁生产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标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环保产品标准;循环经济生态工业标准;其他环境标准。

4结语

篇2

关键词:雾霾 大气污染 法律制度 防治

一.问题的引入

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恶化,武汉市雾霾现象频频发生,整座城市烟雾缭绕,灰蒙蒙一片,已经到了“不戴口罩不敢出门”的地步,人们调侃称其为“人间的天堂”。这种雾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人们常说的PM2.5监测指标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这种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十分之一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1]。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阴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沙尘暴更甚,PM2.5由于能够直接通过支气管进入肺部,因此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由武汉市雾霾天气可见,城市大气污染已经日渐加剧,当前城市大气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并成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因此保护大气环境,防治大气污染,是政府面临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人们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而诸措施中法律规制则尤为重要,因为法律是规范人行为最强有力的保证。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从法律制度为防治大气污染构建一个合理的框架,希望能为解决大气污染提供一些帮助。

二.我国“雾霾天气”的现实状况分析

2013年年初,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笼罩。截至14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检测数据都超过了30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现今我国的雾霾天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常态”,2013年2月28日,北京出现雾霾沙尘天气,并伴有大风,空气质量下降,污染严重。北京市环保局官方微博:沙尘暴已全面影响北京,首要污染物为PM10。2013年11月6日,介于杭州市雾霾天气持续不散,杭州市气象局、杭州市环保局共同举办了媒体见面会,了两组数据:今年1-10月,共有304天,但是雾霾天数占到了209天,雾霾天数数值超过了总天数的三分之二;根据新的空气质量标准,1-10月,杭州空气达到合格线的,只有198天,超过三分之一的天数不合格。2013年12月5日,上海黄浦江两岸大雾弥漫,当日上海市气象台今年入冬以来首个大雾橙色预警。此时针对这场波及几乎整个中东部地区,覆盖了我国人口最密集地区的大雾霾,中央气象台已经连着7天了雾和霾的双预警了。包括最近几天武汉市出现的连续雾霾天气,已经引发了各种咳喘类疾病。可见雾霾天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并给人体带来极大伤害,如今中国半壁江山罩雾霾,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雾霾天气频发呢?

三.“雾霾”的产生原因分析

首先,气象原因。秋冬季的气象条件是造成最近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时常出现雾霾天气,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2]。其次,人为原因。环境空气中总量相对稳定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决定性内在因素。环境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及其前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工业企业能源的消耗和燃料燃烧的废气排放。比如煤和石油燃烧后,形成的最主要成分为水汽和二氧化碳,使得城市上空空气不易扩散,导致空气质量的下降,而燃烧不充分的煤和石油等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并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空气污染浓度加重,形成雾霾的主体[3]。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具有腐蚀性的重度污染气体,重金属等污染物将因得不到很好的扩散而长期滞留在大气中,使得雾霾加重。

第二,城市交通汽车尾气废气排放。一个城市的汽车密度越高,因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越严重,尤其是汽车尾气含量构成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烟尘微粒如某些重金属化合物、铅化合物、黑烟及油雾、甲醛等均是构成雾霾天气的主体。据统计,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000kg,碳氢化合物200~400kg,氮氧化合物50~150kg。由此看来城市交通拥堵,汽车尾气废气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城市主要生活污染废气排放。大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人口密集必然导致城市生活污染的加重。尤其是严寒的冬季,人们大多需要使用采暖锅炉和生活锅炉燃烧大量的煤炭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然而煤的燃烧必然导致二氧化硫和其他烟尘、粉尘等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城市主要生活污染废气排放,尤其是采暖期的冬季大量燃料燃烧更是加重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

四.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现状分析

由此看来,不利的自然天气条件和严重的大气污染,导致雾霾天气持续出现。然而人类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却是“罪魁祸首”,它是雾霾天气形成的推动力,为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根本条件和保证。因此大气污染是人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针对大气污染,我国不仅采用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对其进行防治,同时也重视采用法律手段来防治。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现行专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它同《环境保护法》中的相关条款共同构成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分别从不同法律视角对防治大气污染进行了相关规定:

(一)“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法规定分析

首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目前环境管理界对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通常定义为:将某一控制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求采取措施将排入这一区域内的污染物总量,在一定时间段,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以满足区域内环境质量或环境管理要求的管理手段;这个一定的时间段,现在一般都是以一年为单位。《环境保护法》中,关于总量控制制度的规定如下:“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实践中,这些规定对控制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称得上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中较为完善的制度。

其次,环境监督管理制度。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是指有关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权责划分。一国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该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成败与否。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二章对我国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进行了规定,包括设置环境质量标准、公开透明的环境监测制度和建设项目的批准制度,这些规定对大气污染的防范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最后,环境污染防治制度。环境保护法对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也做了相关规定,强调更新设备和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并对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设置了相关措施和处罚。这项制度对减少工业造成的大气污染不仅提供了方法指导,也保证了执行强制力。

(二)“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分析

《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法律,从1987年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法》到之后连续的修改,说明了其在中国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们越来越重视法律手段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的作用,也说明在现实中人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大气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

前面本文说到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定义,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则是指对特定的某个区域内,某种气体允许排放的总量控制。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首先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同时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可以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并且进一步明确,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污染物排放超标违法制度

该法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作出了规定,同时该法率先于其他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明确了“达标排放、超标违法”的法律地位,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超标排放的,应限期治理,并被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排污收费制度

《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作出了如下一些规定:1.国家实行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的制度,这是从法律上确立了这项制度。2.根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制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3.征收排污费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4.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用于大气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并由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监督。

四.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完善

如上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更有部分制度已具有较高效力的法律确认和准确的法律依据,实践中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多方面原因,这些制度仍旧无法尽善尽美,从而导致实施效力不尽如人意,乃至现在雾霾天气频发。笔者就如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在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概括我国法律规定中的主要不足之处:

首先,无论是环境保护法中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还是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都是仅仅设立了总量控制指标,却没有将该指标量化、细化、标准化。看似以控制指标的方式进行逐步地、有计划地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但实际上,这个计划可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法律责任不明缺乏法律保障。

其次,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公众参与不足。目前,有关部门的大气污染监测活动多是对周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并公众。但实际上,公众更为关注的是对那些影响大气环境因素的监督,而这些信息,往往是排污企业、单位隐藏最深的,公众有权了解并对这些严重影响大气环境的活动进行监督。更有甚者,某些地方部门为了维护当地的形象,安抚公众的情绪,经常对某些重大的环境事故做虚假公告误导公众,严重侵害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并威胁公众的身体健康。

再次,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法律责任不明,处罚力度不够。许可证的申请要求是“事前申报”,实践中很多企业都是事后申请同意和确认。此外,在申报过程中,排污企业为避免更多责任,隐瞒排污信息的真实情况,没有如实申报,而环保单位为避免投入相当力量进行数据审核,对企业申报的保护指标大多没有进行实质性审查。一旦出现问题,双方推诿责任,导致法律责任不明。

为了有效地预防并治理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就一定要进一步修改并完善我国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针对以上法律规定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立法。

首先, 在《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并对控制指标量进行细化、标准化。其次,制定《总量控制计划程序条例》,规范政府具体实施总量控制制度的行为。主要是完善政府计划的确定程序、执行程序、变更程序、救济措施等。

二.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公众参与。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在总则第5条对公众参与作了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客观地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这个规定是十分原则的,在实践中根本无法操作。为此,一些地方性行政规章可以进行一些具体的有益的探索:第一,明确规定有关宣传部门加大对大气污染危害严重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大气污染危害严重性的认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第二,明确规定对公众自觉参与有益于大气污染防治的行为予以鼓励。第三,明确规定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他大气监测部门如实公布各项环境数据,并对虚假公布信息的部门给予处罚。

三.制定排污许可证条例,完善配套的有关规定。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由国务院规定排污许可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条件和程序,因此国务院有责任尽快制定排污许可证条例,就排污许可事项做出全面规定,以保证排污许可证的依法施行。排污许可证条例应对立法目的、立法原则和实施主体,排污许可证的申请条件、时间和受理方式,排污许可证的审批与颁发,排污许可证的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等进行规定。

四.惩罚力度应更严格、更具特点。

首先,《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的超标排污责任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这种限期治理制度应该进一步完善。应当将限期治理制度的范围扩大至流域性、行业性、产业性的污染源,以排放标准为衡量依据,凡是超标的整个行业、产业皆在限期治理的范围内,这样就避免了行业面源污染源形成。其次,完善排污收费制度。一方面,提高排污收费的标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行业收费办法,扩大征收面。另一方面,在环境保护立法中强化追究环保部门违法排污收费行政责任的硬性规定,对挤占挪用者、不按标收费者、腐败收费者、造成环保资金流失者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同时强化排污收费的程序性立法,制定明了的排污收费程序或图解并将其公之于众,使执法者依法行政,排污者依法缴费,程序公开,为民便民。

结语

通过对“雾霾现象”现状和产生原因的介绍,得知严重的大气污染为其“罪魁祸首”。经过不同法律视角对大气污染的规定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我国现存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中,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存在不足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应尽快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使各项制度的实施更合法有据,提高执行力,从而真正得到落实。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法律出版社大众出版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用问题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432-433.

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影响评价 问题 解决措施

1 概述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负责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管理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

2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二是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环境监测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由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其主要分为 3 个层次:一是现状环境影响评价;二是环境预测与评价;三是跟踪评价。

3 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当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进行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承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是否具有环境容量,是否可以建设。

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作用

当前进行环境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而环境监测作为一种有效的影响、评价的监督方法,进行环境的评价过程中,具有监督的功能。根据环境监测的数据,将环境的质量、污染等情况反映出来,有利于环境保护人员及时发现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有助于财务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因此,环境监测工作是判断环境是否受污染的依据,同时也对环境质量起到监督的作用。

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检测作用

对当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起到判断作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主要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环境评价的结果以及报告等内容。环境监测可对建设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有效的检测,保障项目环境的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环境监测工作还需要运用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项目环境的可行性,因此,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的评价初期、建设过程与运行期、评价期,均起到有效的检测作用,并为分析工作提供充分准确的数据。

4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检测的方案不够规范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面临较大的困难,首先表现在检测的方案不规范,检测方案的重点内容突出性较差、并且缺乏合理与科学性。同时,部分环评单位为减少监测的费用开支,检测的方案中环境监测的点位较少、频次也较低;在分析项目环境时,没有考虑到条件的不同而盲目采取相同的分析方法。此外,部分检测工作者对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不熟悉、对环境监测的知识不理解,缺乏全面、科学、认真的工作态度,导致进行环境监测方案的编制时,监测与分析的方法不正确,导致环境监测数据错误,影响了环境影响与评价的结果。

方案的监测点位操作误差较大

环境监测方案中监测点位的操作技术不规范,并且出现的误差也较大,监测部门与环评单位应对项目施工环境未进行仔细的踏勘,未对现场的环境监测点位进行确认。同时,环测人员也未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未按照监测的技术与规范要求,进行监测点位的合理调整。此外,监测人员的责任感不强,为了图工作的便利,擅自改变监测点位的位置,因此造成监测出现较大的误差。

5 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解决措施

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的监测工作者应规范环境监测的方案,提高环监人员对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与意义;对环境的监测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对重点问题与内容应做好记录,提高方案的规范性。对不同的监测环境进行统计时,应考虑到其的受限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有效规范环境的影响与评价报告,健全编制的制度,根据统一规范准确描述环境信息。

采用GPS技术进行监测点位的测点

为了保障环境监测点位数据的准确,减小误差率,确保监测结果完整性与规范性,采用GPS技术对监测点位的确定进行有效的定位,为环境监测的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GPS技术能够进行正确的定位,并且提供准确的定位数据,对环境监测的点位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应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对人员的培训,重视增强环境监测工作者的责任感,切实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6 结语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监督职能,只有认识到的环境监测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才能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7):375.

[2] 赵常华.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1(09):89-89.

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关系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行业都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我们必须通过环境监测,然后对环境做出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我们能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更加和谐的发展。

二、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定义概述

1、环境监测定义概述

环境监测是以污染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控制标准、规章制度,主要目的是使环境管理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单向治理向综合整治、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只有对环境信息的解析和综合,才能揭示环境监测的内涵,直接为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而这些定量化的环境信息只有通过环境监测才能得到。脱离环境监测的环境保护是盲目的,加强环境管理也无法落到实处。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应先判断环境质量或判断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破坏及其污染破坏的程度。这项任务单靠环境分析化学一种方法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和先进的物理或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各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完成。判断环境质量,从监测手段上来看,有对环境样品组分、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方法,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群落、种群变化、畸形变种、受害症状等生物对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种信息,作为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生物监测方法。环境监测由多个环节组成,只有做好各环节的工作,才能获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的数,才能反映真实的环境质量。

2、环境影响评价定义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随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环境影响现状评价、环境跟踪评价和环境预测与评价。其中环境影响现状评价就是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要在评价过程中对监测部门进行先委托,委托后进行环境本底监测,环境本底监测不超标即可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和具体的监测计划的制定。工作进展稳定再通过对污染物监测结果判断其是不是处于可承受范围以内还要判断是不是会对地域环境产生某种影响;环境跟踪评价主要就是对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评价,对项目运行的跟踪过程既可以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也可以在建设项目完成后实行。

三、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及职能

1、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主要是指利用一些特定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来对现实条件下一切违反环境法律、管理制度以及行政规章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测和控制,并提供有效的数据来为后续的执法过程提供科学的依据。由这样一种直观的定义和说明我们就不难理解到,环境监测的实质也就是为环境执法予以良好的科学的服务。我们可以根据其具体的工作阶段进一步的将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是在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二是在竣工验收阶段内进行的调查和监测。环境监测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环境监测的进行本质上还是为社会进行服务的,因此环境监测所给出的主要产品也就是其科学合理的分析数据,这样一些数据所反映的就主要是一些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噪声环境等相关的数据。这样一些数据位后续工作的进行提供了相当可靠的科学依据。

2、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则是对一些规划中或者是建设中的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所给出的一种分析、预测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给出处理或者是解决方案的一个过程。可以讲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的分为三个具体的层次:一是现状的环境影响评价,二是环境的预测评价,最后就是跟踪评价,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这样三个层次的影响评价都需要良好的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最终所给出结论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四、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1、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监督

项目的实施造成的环境变化是否会给该区带来有害影响或者是否能够符合环境的基本要求,都需要环境监测来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以此来进行数据衡量。此外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也同样需要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持。

2、环境监测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之前要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和项目是否在环境安全许可的范围之内有效进行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对于一些需要科学数据提供支持的项目大多需要环境监测功能的发挥。通过对环境做出科学分析以此为项目实施可能会给环境带来影响提供证明,从而对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比例大小有了更加明晰的观察和认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基础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为了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更要重视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为政府部门进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是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制度,两者具有互为支撑密不可分的关系。

1、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当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进行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 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承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

2、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间和空间变更,这些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

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 3 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大气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未改变环境现状;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不改变原有水环境功能;噪声环境达标等;这些均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

六、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水、大气、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及人类的生存。我们必须加强对环境情况的监测,通过对环境的监测,使我们在环境影响评价的时候可以做出更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毕孟飞,汤红霞.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保证[J].环境工程,2009(S1).

[2]李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管理[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5).

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场监测;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是监测工作的生命线,是监测技术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目的是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要求。监测数据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环境保护决策的正确与否,为此必须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工作。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环境监测站逐步建立技术规范和监测方法体系、开展监测技术研究、研发环境标准样品与质控样品等,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培训、质控考核和检查为主线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虽然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但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备,更新不够及时;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在我国环境监测系统已经逐步建立,但是运用和完善这一体系却需要长期的学习、提高和磨合,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资金保障已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严重制约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点位的布设

采样点位的布设目的在于能获得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准确性、精密性和完整性的数据,以便正确地反映区域环境质量,为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采样点位的选择是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原则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寻找和确定环境监测的最优点位方案,以最少的点位获取最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使之准确反映环境质量。

(二)采样质量的影响

采样容器的材质及洗涤方法、采样的深度(或厚度)、样品的储存及运输、气象条件和采样的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采样的质量。如测同一水体溶解氧的含量,采集水样的深度不同溶解氧的含量也不同,同一水体同一断面溶解氧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采集水样分析石油类的含量,水样只能用玻璃容器采集而不能用塑料容器,因塑料会吸附石油类使分析结果偏低。

(三)样品分析质量的影响

样品分析质量主要受测试系统的影响、测试环境、分析方法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测试系统优劣会给样品分析带来不同的系统误差。测试环境(温度、压强、湿度、风速等)是保证测试数据有效性的外部条件,如果测试环境不符合测试要求则需要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针对不同浓度的不同污染物,选择适当的测试分析方法是保证数据准确性的技术条件。测试人员整体素质是决定样品测试准确性和真实性的关键性因素,测试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将会主观地导致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监测报告的审核

监测报告被喻为实验室工作的最终产品,报告的质量不仅与原始记录数据整理、分析数据、起草报告、校核报告和批准报告等有关,而且关系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监测报告是监测质量的综合反映,因此必须严把监测报告的审核关,确保监测报告的质量。

三、现场监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水质采样

在确定监测断面之后,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3-93中对河流取样断面、断面上取样垂线、垂线上取样点的设置具体规定设置采样点和采样垂线,决不能把监测断面设置在某一侧上,随意采一个水样。这样会导致较大的误差,监测结果也会失去代表性。同时每一次采样记录应包含气象参数和水文资料,特别是潮

汐河流、感潮河流,尤其要注明采样时涨落潮情况、水的流向、流速等。这些信息对环评人员数据的正确利用尤为重要。

(二)大气采样和分析

大气采样必须用大流量采样器进行24h连续采样,根据不同的评价等级确定监测天数,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国家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时,就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测算标准值。如果只以小时均值评价,会导致较大的误差,而且无法与国家大气质量标准对比,所得出的结果就没有可比性。目前一般的监测站出具的数据在采样方式上大都采用小时均值,日均值难以报出。像PM10、TSP、Pb日均值的采样时间不能满足12h/d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日均值的采样时间不能满足18h/d以上。本底监测时应注意监测方法的选择,因为测的是大气环境的本底,不同于污染源监测,对方法的检出限要求较高。例如测空气中的硝基苯,采用锌还原―盐酸奈乙二胺光度法测定范围是6 ~1000mg/m3,而用苯吸收填充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时,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05 mg/m3,显然前种方法报出的结果往往都是未检出,不能满足环评监测要求,不能准确反映环境本地的真实状况。同样空气中的氯化氢监测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硫氰酸汞光度法的检出限为0•05mg/m3,离子色谱法的检出限为0•003mg/m3,而环评中氯化氢的评价值是0. 015mg/m3,显然环评监测中氯化氢的测定必须采用离子色谱法。

三、加强质量控制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以及各方面保障措施

要根据现有的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和管理方式。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抽查等制度,逐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环境监测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和效能,将与监测技术和监测质量相关的所有制度、要求以及领导的管理理念和意愿,融入到质量体系文件之中,并通过体系的监督机制,全面提升监测站的整体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分析方法,为环境监测提高技术保障。加大对监测所需仪器、设备的投入,同时对监测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更新。另外,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强化岗位培训,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在提高技术人员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应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熟悉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的同时培养其事业心、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加强现场采样的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现场采样实施监督。对采样点位布设、采样容器选择、采样过程及样品保存的提出质控要求,并就现场采样过程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做到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加强薄弱环节的监控

除了在日常的监测工作中使用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密码样和密码加标样分析、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对比分析、室内互检、室间外检、方法比较分析等质量控制技术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实验室薄弱环节加强监控,从而使质量控制更有针对性,更好地落到实处,更有实效,并保证实验室的最低质量水平。所谓薄弱环节,指新上岗人员、新开展项目、新购仪器设备等。

(四)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

对报告的质量监督控制应扩展到整个监测工作全过程的记录,建立采样、分析原始记录和报告的三级审核制度,从源头保证报告的质量。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的质量是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准确、公正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机构应不断完善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保证监测数据的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服务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143-1.5

环境问题直是国际社会最头痛的问题之。环境问题的大范围出现是由于人类过分追求经济发展,从而导致非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污染加剧带来的恶果。人类要发展必然是要带来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环境产生破坏。但是我们却不能选择停滞不前,我们如何应对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人类必须用综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个理论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门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门学科,它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组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为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环境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进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监测实质上是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明确提出了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环境监测的检测数据由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完成。

环境监测站是履行环境技术监督职能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法定“举证”的资格单位;是法定的环境技术仲裁机构和技术鉴定机构;建设项目及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必须有法定的监测机构负责实施。因此,环境监测站要对所监测的数据及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现实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种把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密切联系在起的社会活动。国际组织以及此国家通过国际条约或相关法规来具体实施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对象广泛。

目前社会发展目新月异,将要开展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这此发展项目将要开始实施或是已投入运营将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我们需要有清楚的认识。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实现环境管理模式由末端控制到全程控制的转变。简单说就是,我们从被动解决环境影响问题向主动控制环境影响问题转变。环境影响评价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顶测性,做出有关经济开发活动(规划、计划、政策或拟建项目等)之前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顶测和评价,是一种顶测性的工作。类似于根据现有条件推断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就像是军事上的沙盘推演。希望通过人类已经掌握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自觉控制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小良环境后果,实现合理规划和科学决策。

这对现在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环境破坏。环境保护工作中,对污染进行治理只是种“亡羊补牢”的行为,真正的保护应该是顶防。而环境影响评价就是种较为有效的顶防手段。现在我们倡导环境影响评价目的在于控制新污染防止环境破坏,做到防患于未然。远离“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要坚持贯彻顶防为主的重要途径。现在建设项目中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对工程建设起指导作用,否则将得不偿失。认真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正确的选择,是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杠杆和手段,是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积极措施,对现在环境影响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己经建设后稳定运行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己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环境预测与评价。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四、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关系

在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上,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两者相互配合。方而,环境监测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依靠可依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职能。另方而,环境监察对监测数据快、准、好的要求己成为推动环境监测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五、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制度,关系如下: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每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索的环境容量;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一是种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种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问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主题,不断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钱俞.环境影响评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一、加强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为切实打赢环境保护攻坚战,街道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党政双组长制度,明确了责任分工,成立了生态环保站,充实环保工作人员,保证了街道日常环保工作的有序展开。每月召开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专题例会,认真研判环境治理形势,有针对性开展巡查、检查和专项工作,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大气环保问题整治得到了保障。

二、完善环保网格化包保

针对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实际和施工场所点多面广的特点,详细制订并逐步完善了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办法,建立了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网格监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了街道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责任体系,有序开展了网格化管理工作,做到了街道、社区各级网格员人人有环境保护任务,整改落实人人有目标,压实了环保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奖惩措施,有力的促进了环保网格员工作的落实。

三、污染防治开展情况

1.开展专项整治。辖区内“三供一业”改造项目施工多,重点工程施工多,一度给大气环境保护造成了较大压力,街道认真组织网格员认真开展扬尘、油烟、散煤、锅炉等影响大气环境指标的巡查、排查和问题整治。

工作中,街道环保人员克服困难,特别是对经营、施工单位对环境保护意识认识不足,环保措施落实推一下,动一下和我行我素的行为,进行针对性约谈教育和惩戒,使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较往年得到了加强。上半年,联合上级及相关部门,有计划的完成了固体废物排查整治行动、餐饮油烟联合整治行动、“散乱污”排查整治行动、河流整治、物料堆场整治、施工裸土整治等专项工作,街道生态环境工作总体得到改善。在扬尘整治中,发现较大问题2起,约谈项目负责人两次;在餐饮油烟整治中,发现较大问题1起,已联系市油烟办进行处理。发现一般问题20余起,及时整改3处裸土场所未及时覆盖问题;对4家企业负责人因环保措施落实不力进行了约谈。

2.加强台账管理。街道对辖区已备案企业整改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对汽修厂、洗车场、餐饮店、物料沙场、废旧行业和辖区内国有企业生产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建立健全污染源“一企一档”,全面掌握了辖区单位排污和固废情况。要求相关企业按要求认真进行整改,并提请相关部门进行验收。

3、坚持环境巡查。认真制定环保工作巡查计划,坚持每日重点督查建筑施工工地、餐饮聚集地段、散乱小作坊等环境保护问题突出区域,对列入重点减排企业进行了定期抽检,对发现问题的单位,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对逾期不落实和整治不达标的单位实行约谈和问责,对整改不力的进行处罚。街道环保分管负责人不定时带队对企业、工地进行突击检查,夜查,有力打击了环保违法违规行为。特别在四、五月份组织开展4+1餐饮油烟大检查行动中,街道联合市场监管所、社区环保网格员、市容中队对辖区内所有的餐饮户、小吃摊点、小作坊等的油烟净化情况进行排查,落实了全天候、高密度,并增加了每天早上巡查。对所有餐饮经营户建立了监管台账信息,做到每日更新,确保油炸整治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目前,辖区餐饮业油烟排放得到有力整治,达到了环保基本要求。

4、认真做好值班工作。在节假日期间,环保工作人员克服困难,周密安排,保证了24小时不间断巡查,并坚持在整治一线值守,特别是春节、清明节期间祭祀问题,环保站工作人员全员夜间检查,使辖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坚实保障。

5、加大问题整改和环保投入。街道积极处理好上级交办的案件,快速高效完成环保问题整改,确保整改不过夜,问题及时清零,办结率100%。

四、存在问题

一是网格化包保责任落实参差不齐。在网格化巡查包保工作中,相关包保责任人投入环境巡查整治的精力分配不协调,未能把环境保护工作同城市文明创建很好结合,不能把卫生城市和环境保护工作相统一。特别是具体工作分出了你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影响了环境工作的开展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是环境保护队伍加强。1.街道无环保执法权是制约一线环保检查人员的难点问题。表现在敢于说服教育,不能处罚问责。2.街道环保工作人员基本上是社会招聘的临时人员,且环保业务能力水平普遍较低,影响了环保检查执法的权威性。

五、下一步工作

下半年,街道把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部署和要求为已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环境监管水平,为全区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加油鼓劲。

重点工作。继续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重点,努力做好建筑施工特别是“三供一业”项目改造施工中的扬尘防治和裸土、渣土、物料覆盖等问题,认真落实环保要求的六个百分之百;继续开展餐饮油烟整治行动,确保油烟净化行动整治规范有效;继续开展“散乱污”企业(作坊)巡查整治,确保发现及时整改有效不反复。认真落实水资源管理和河长制责任落实,积极开展黑臭水体的排查治理。

提升能力。下半年,街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文明、卫生城市创建的基础,继续加大环保保护投入,定期开展环保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管理水平,保证街道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高效运转和环境整治双提升。

篇8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保护措施指标

一、环境标准的重要性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对有关技术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它在我国环保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编制环境质量报告书,还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编制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都需要环境标准。只有依靠环境标准,方能做出定量化的比较和评价,正确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从而为控制环境质量,进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以及设计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环境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在存在一个制定、发展、修改、完善的过程。

二、环境质量、管理措施、监测计划指标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除需考虑与相关标准的相符性外,还需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预测数据进行对比,判定与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结果的差别性,如差别较大,需要分析、说明原因。

环境管理可分施工期和试行期两个阶段开展调查,并涵盖以下内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制度制定、实施情况,监测计划实施情况,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执行情况以及投入正式运行后的环境管理建议等。

环境管理措施具体指标有:环境管理机构设置、人员设置、规章制度、人员培训等。

监测计划具体指标有:计划内容、实施情况(监测时间、监测内容、监测结果)等。

施工期环境监理执行情况包括监理单位、监理工作开展的时间、监理记录、监理总结、监理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改正措施等内容。

环境建议是指根据验收调查结果针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运行效果指标

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初步设计,核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是否按其要求建成或实施,其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能否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措施或设施实施情况

核实主要污染防治措施和设施是否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初步设计要求一致,有无漏项或缩小规模、变更工艺;如发生变化,是否已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

措施或设施运行情况

具体指标如下:

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能否做到长期稳定运行、保证达标排放,如不能满足要求(即不能防止生态破坏、发生污染事件或污染物超标排放等),应说明原因和拟采取的补救措施,并对采取措施的情况进行预测;

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的工艺、运行时间和停运时间;

技术改造或以新带老项目应调查建设项目原有污染或治理设施和措施是否已按规定拆除或更新,考核新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的运行效果。

生态保护措施指标

主要包括:野生动植物生境现状、种类、分布、数量、优势物种、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的种类与分布,绿化工程量和植被覆盖率,占地(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数量,防护工程量,水土流失状况,水资源的分配(包括生态用水量)、水生生态因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珍稀动物栖息地或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敏感保护区,生态保护、恢复、补偿、重建措施等。

依据以上指标进行建设项目影响判别,除可依据实测获取数据外,施工期环境监理制度还是获取数据的一个主要方式,也就是我们上面谈到的。

水环境保护措施指标

对于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来说,陆域建设项目水环境保护措施评价、检测主要是考核污水处理装置的出水达标情况,涉及海域的建设项目则还需考核海域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污水处理装置的评价、检测指标主要包括:含石油类污染物的环境保护措施,检验石油类是否做到稳定达标;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出水COD、氨氮,动植物油、总磷等指标的稳定达标情况。

废水中需要确定总量的主要污染因子为COD、NH3-N、石油类。其检测方法如下:1、实测浓度时要求检测装置满负荷运行(原则上大于设计规模的90%);2、连续24h采样检测(1次/h)污染物浓度,连续3天;3、3天实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每天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4、统计全年运行天数,计算污染物全年排放量。

海域环境质量评价、检测指标主要包括: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石油类等水质因子及沉积物中有机碳、石油类、重金属等物质含量。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指标

根据废气污染流程或无组织排放污染物产生工艺(或环节)分析确定建设项目大气污染源的来源、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及采取的处理方式等情况。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评价、检测一般涉及SO2、NOx、烟尘、非甲烷总烃等因子,评价、检测时需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特征因子。

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确定可分为物料衡算、在线监测和人工采样实测三种方法。进行总量确定时也可三种方法均使用,将其平均值作为污染物排放总量。

实测法分人工采样和在线自动监测两种方法监测主要污染物浓度,确定污染物总量的计算方法与要求如下:1、检测各装置排放口烟气流量和SO2、NO2、烟尘等污染物浓度,计算污染物的小时排放量;2、在检测污染物时间内要求装置运行负荷大于设计负荷的90%,以便准确测定污染物浓度,反映装置的真实排放量;3、同时检测煤含硫量和耗煤量;4、实事求是地统计锅炉的年运行小时数;5、计算污染物年排放总量(污染物小时排放量×年运行小时数);6、将检测的排放总量与报告书中的排放总量、地方政府下百叶窗的总量指标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是否符合总量指标要求,如果超过地方政府下达的总量指标,应查找原因,提出削减措施,然后再进行检测和比对。

如果利用物料衡算法计算SO2排放总量,需根据年耗煤量和煤质含硫量计算SO2产量,再根据检测的脱硫率计算SO2削减量,最后计算SO2排放量。

四、现阶段我国环评存在的问题

首先,项目施工期缺乏有效的跟踪监管,致使施工期环保措施和环境监测计划落实不足;个别实施了环境监理的工程也由于监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环境监理制度的不完善等,未能充分发挥环境监理的作用。

其次,环评先期介入不够,后期保障不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制度,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环评的“先期介入”显得尤为重要。介目前一些地方环评执行率低,“未批先建”“先上车后买票”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规划环评试点工作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进行流域规划环评,或为了上项目而补做规划环评的现象,致使应该在流域规划中实施的环保措施无法得以落实。

再次,“三同时”制度执行不够完善。尤其“同时设计”阶段缺乏有效的监管,评价、检测调查中就发现,增殖放流等一些重要的环保措施在工程设计审查阶段被砍掉或预算压缩,生态流量泄放孔因设计变更取消等,而在验收阶段已很难再实施补救措施。

篇9

是其对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何

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好环境保护措施,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主要就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如何做好保护措施。

关键字: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保护措施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peed also more and more quickly. With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o the environment.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will inevitably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how

Do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ake goo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he article mainly in the process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is briefly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make protection measures.

Key wor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tec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项目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随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限的资源过度消耗.人民健康和生活受到威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其造成的环境破坏也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如何面对环境影响,依据我国国情,对建设环境做出正确的换将影响评估,并实施保护措施,是当前摆在工程建设者们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环境影响的评估是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为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就是工程环境管理的一部分。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需要跟标准相符,同时还要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预测数据来对比,判断与预测结果的差别。进行分析,并说明原因。

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其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对已经变化的环境因素进行补充和完善所作出的评价,正确把握规划建设,及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状况,为控制环境质量,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及设计可行的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工程环境管理主要在两个阶段进行:施工期和试行期。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环境监理工作执行和投入正式运行后的环境管理建议等。

(一)环境保护措施或设施的实施情况。主要是合适在进行污染防治的措施和设施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是够一致,有没有漏项或者变更。

(二)环境保护措施或设施的运行。保证设施措施长期稳定的运行,并保证污染物排放达标。在没有满足要求时,采取补救措施,对情况进行预测。确定设备的工艺、运行和停运时间。对于新的技术措施进行考核,确保设施的运行效果。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达到指标。生态环境,如:动植物的分布、数量、优势物种、国家保护,绿化覆盖率,水资源分布,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等,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正确辨别。

(四)水环境保护措施的标准,和大气环境的保护措施标准等。

三、现阶段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首先,在思想上将环境影响评价看成是限制发展的手段。作评价的目的是使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但是这个界限若果太严格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环境资源的开发,影响了社会需求。如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这个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在影响评价做出以后,在工程项目施工期间,不能进行有效的跟踪和监督,这导致了环保措施及环保监测得不到落实,从而影响环境保护的效果。

(三)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复杂工作,它需要有专业的人员,科学的使用相关技术及方法来确定。个别工程建设的环境监理人员缺乏系统的训练,对环境监理的专业知识不熟练。另外有关监理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环境监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没有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现“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思想,必须在先期就介入,在工程后期做好保障工作。一些工程项目“先上车后买票”,环评的执行率地下,未批先建的现象也时常发生。

(五)在同时设计的阶段缺少监督机制,“三同时”的执行不完善。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发现对于某些重要的环保措施在设计审查的阶段呗砍掉,这样就会导致在验收阶段很难在进行补救,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导致环境审批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对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做好保护措施

(一)首先要在思想上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性质及作用。其目的在于控制工程建设的过程及后期产生的新污染,免于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境,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政策和法规,形成规范化的工作管理体系。要该百年重审批轻监督,重环境影响评价二而轻验收的状况。由工程项目权威部门来制定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办法,对实施主体、对象,具体程序等进行确定,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个整体的指导和约束。

(三)需要明确环境影响后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环保竣工验收以及运行期环境保护监管的区别和联系,实现事前的审批、过程的监督、事后的检验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各建设单位及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将规定落实到实际,所做的措施符合文件的相关要求,以提高整个环境管理体系的效果。

(四)我国目前环境影响评价队伍的现状是,与其他传统行业的建设程度比较,在队伍建设上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做好队伍建设。要确定政府的主导地位,同时实现市场的调配和公众监督。重点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心里素质和专业素质。

五、结语

总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必须采取措施做好对环境保护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劢. 论环境影响评价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重要作用[N]. 科技创新导报. 2011(6)

[2] 章露露, 李丽。 浅析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16)

篇10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提高文明素质和行业文明程度,以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为根本,以创建诚信和和谐文明环保行业、提高服务效能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污染减排、环境整治工作,努力实现“四个提升”(即提升参与综合决策能力,提升全区环境质量,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提升环保能力建设水平),为完成年度环保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主要任务

年,分局要紧紧围绕环保中心任务和创建文明行业的目标,重点完成六个方面的任务。

(一)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环保队伍整体素质和形象。

1、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支部为引领,指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会精神。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回头望”。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党课教育、理论报告等学习制度。扎实开展理想信念、国情省情市情和形势政策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2、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市情教育。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知识和良好的风俗习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盛会、树文明新风”主题实践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教育,强化文明礼仪观念。

3、抓好环保系统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把环境管理、监察、监测人员的培训作为重点,对干部职工集中普遍培(轮)训一次,着力提高机关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监察队伍的环境执法能力以及监测队伍的科学监测水平,积极举办理论讲座、知识竞赛、比武练兵等活动,造就能力强、作风硬、勤学习、善思考、懂业务的“复合型”环保队伍。

4、加快并规范环保窗口项目建设。按照文明接待制度,坚持环境监测、监察、建设项目受理接待等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信息公开制度,做好公示栏、环保门户网站的信息公开工作。从实事入手,从小事抓起,推出各项便民利民措施,更好地为企业、社区和群众服务。

(二)以加强作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环保系统服务水平和质量。

要把作风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为全面开创环保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把作风建设与行风建设相结合,为环保工作提供文明诚信的职业保障;把创建文明行业竞赛活动与考评机制相结合,引导激励创建和工作健康发展。

(三)加强能力建设,增强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执行力。

要倡导求实作风,注重细节落实,推进环境管理“四化”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要强化监督机制,严明工作纪律,以严格工作纪律提高执行力。完善检查监督机制、责任追究制,把目标责任层层分解到有关部门和个人身上,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责任。对于目标责任落实不了、落实不好的人员和科站要追究责任。

(四)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创建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要紧贴实际,加强环境宣传工作,让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和低碳生活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建设“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能源”的新农村。要继续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机关、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促进环保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要继续深入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夯实创模指标任务,力争今年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为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奠定基础。

(五)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系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要以“建一流队伍,树一流风貌,创一流业绩”的精神状态,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示范岗”、“青年文明号”、“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活动,开展“当行业表率、添环保光彩”主题活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定期开展身体普查和体质测定,进一步提高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

2、加强文明城市创建力度。要加大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力度,使城市精神、二十字公民道德规范,八荣八耻熟记于心,认真抓好创建文明城市12项专项任务的落实。

3、进一步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之中,展示全体环保队伍精神风貌和公德意识。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环保志愿者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响应市文明办开展的“文明走路不闯红灯”、“文明行乘车跟我排”、“文明行车不违章”活动,广泛开展救灾、扶贫捐助、无偿献血等“献爱心”活动,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的民族精神。

(六)以污染减排工作为中心,充分释放创建工作的效能。

要以落实市区政府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为主线,重点抓好污染减排项目的落实,确保规划圆满完成。要积极推进水污染治理,加大对主要河流沿岸排污企业环境监察力度,加强对已营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保证处理设施发挥效益。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水源污染应急预警体系。要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坚持辖区扬尘污染防治七项制度,继续加强煤质监管,严格落实区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责任,力争禁烧率达到99%以上。下大力气整治各种环境投诉问题,真正做到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三、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分局成立创建文明行业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各科站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分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纳入单位年度工作总体规划,健全机构,做到创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时部署、同时落实、同时检查、同时考核。各科站要将各项创建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责任,狠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