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管理理念范文

时间:2024-03-04 17:5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管理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管理理念

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理念实施

如今的企业中,无论是建立还是在经营过程中都会不断进行改制与转变,也会遇到很多现实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与新动态,企业应该更好的进行变革更新自身能力,与时俱进。在企业发展中,工商管理是一门新的学科,也在不断适应企业的发展与变革,所以在企业中深入进行工商管理理念的实施是有必要的,这样会成为企业建设与不断提高过程上新的助力。

1 工商管理的概念

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需要引入的,其中无论是从企业经营,还是从企业内部优化管理,都属于工商管理范畴,工商管理专业性非常强,工商管理模式的融入作为企业管理能力与控制力的必备因素,完全可以在企业中建立有效合理的经营事项,也是部分企业前期发展的有效保障。工商管理通过经济性和管理学依托,进而在管理形式上又融入了新的手法,在企业建立与发展变更等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给予合理的建议,可以决定企业竞争力,总体来讲,其含义深而广,在企业中也会涉及到很多部门,也是与企业各项活动密切联系的。

2 企业工商管理的意义

工商管理的意义广泛,首先提升了企业在运作时候的基础效率,也提高了成本利用,降低了成本运作,工商管理在企业中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发展程序,节约了并减少了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资源配置得到合理的投入,抑制了资源不平均使用的情况。其次明确了企业日后发展方向和目标,在企业发展过程有了工商管理理念的迎合,无论是对市场的调查,还是对市场的长远分析都得到明显提高,可以促进并明确企业未来发展走向。再次,在员工管理方面有所助力,对于奖惩的掌握十分到位并合理,因为工商管理包括人员管理,在对员工管理过程也潜移默化的提高了管理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在员工获得福利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业绩的增长。同时工商管理理念的融入,也提高了企业资本运作力,保证企业投资与日后资金合理运作。

3 当前企业工商管理理念的实施现状

3.1 社会环境影响企业管理理念的实施

我国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强劲迅猛的发展,但与国际上经济发达市场健全的国家相比,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从建国以来体制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但是依然存在许多不透明和不健全的地方,官本位思想严重,法律法规依然存在盲区与漏洞,这使得某些企业为达到利益铤而走险不择手段,行贿官员、钻法律空子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早先的厦门远华走私案、当前山西煤企的大肆行贿案等等,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公平发展的原则未能够充分的发挥,这都严重的阻碍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科学观理念的实施开展。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以人为本,崇尚科学法制和民主,面对社会的环境因素,企业自身应当充分重视,克服经营中的困难,遵法守法的同时,应当重视自身科学观理念的建设实施,不走歪门邪道,真正的做到与国家科学发展的一致。

3.2 管理理念实施不到位

管理理念的实施需要人来完成,企业工商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当下企业要转变的管理方式,在对待管理中人的问题,其应该是相对全面的,而非单单是企业的精英,全体人员的全面发展才可以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然而根据员工价值的贡献分配利益本质上是与以人为本并不矛盾的。这里讲的以人为本本质上是对每一位员工自身价值发展以及尊重理解来说的,这和员工的能力无关,应当是每一位员工都平等享受的。企业的发展不只是需要人才,更需要每一位员工的辛苦努力,可以说员工的发展就是企业的发展,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4 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理念运用策略

4.1 在工商管理中,通过科技创新理念的进一步开展是必要的

如今的企业中,科技是发展的长效动力,对于企业实力的增强,从另一方面看也会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上分析,科技有利于帮助工商管理理念的进步一完善与运用。我们在进行运用过程可以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也可以参考先关研究资料,首先从培养人才方面入手,强化人才自身工商管理意识。在企业中对于工商管理模式建设必须要提高企业管理意识,把工商管理意识放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提高重视度,对企业内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开展学习工商管理知识的活动,进一步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责任心,通过这些方式加强科学技术与企业工商管理理念的融入,做到与时俱进。此外,要重视奖励机制的建立,进而保证科技创新的长效发展。进一步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4.2 资本经营的管理理念运用

在工商企业的经营发展中,资本运营的有效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资本的最重要的属性便是流通,只有处在流通中的资本才能体现出最大的真实价值,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资本增值的过程。流通中的资产包括增量资产、存量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企业将这些资产进行动态整合从而达到资本的增值,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创新以及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来促进资本增值,进而利用产生的利益扩大企业的规模,可以说资本的有效运营是实现工商企业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除此以外,企业还应该善于利用可支配的社会资源进行发展,比如融资,可以为企业获得更大的资本保障,近期我国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的上市融资便是一个例子。资本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但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的坚实的物质保障,更为企业长远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4.3 在企业中深入工商管理理念,针对企业的实际优势,进行积极培养,提高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

在每个企业管理过程,员工的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有效的人性化管理,工商管理中也有对人的管理,通过以人为本提高工作效率是深入工商管理人才管理理念的基础,达到符合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在任用人才和管理部门上都要以能力为主,让其逐步适应企业发展,在新时展过程,要迎合时代因素,管理意识都需要开拓,避免产生视野的局限性,从传统理念深入转变为新时代创新发展思维,进而更好的适应企业时展需求。这样每个工作人员也不会是被动接受管理,能够更加积极的学习工商管理知识,进而迎合了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理念不断深入与提高。同时工商管理理念也要创新,要通过这种创新提高每个人的工商管理能力,提升每个员工的工作价值,这样符合创新意识,对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工商管理过程需要不断改变与创新,这样才能够使思想意识满足各项经营管理需求。

结束语

综上,无论是企业内部改革,还是外部竞争,都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工商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融入,旨在提高对于工商管理理念的认识,进而能够在企业中进一步融入工商管理理念,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内部优化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若男.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理念运用[J].经营管理者,

2015,11:84.

篇2

一、健全财务管理标准

1.制定预算定额标准。预算定额标准是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提升财务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的基本保障。通过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建立相关资源消耗标准,科学量化成本费用管理尺度,落实各预算单位、部门及岗位的管理责任,促进企业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费用,进一步拓展利润空间,确保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强化精益管理为标准、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主线制定预算定额标准,建立与业务管理紧密结合,涵盖成本费用、资产配置、物资采购和职工薪酬等业务的定额标准体系,并全面应用于企业预算管理各个环节,为预算编制、分析、考核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和标准,避免了预算编制不规范、开支不合理、控制及评价不科学等问题。2.制定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实物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物资资料,存在品种多、数量大、使用区域广的特点,因未建立完善的资产配置管理标准,各直属单位、部门实物资产购置、配备和报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以致存在资产闲置或配备不足的情况。以推进实物资产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精益化建设为着力点,对存量资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制定实物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立起账簿完善、归口管理、责任到人、流程规范、运转高效的实物资产管理机制,优化存量资产配置,防止资产闲置浪费,为企业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提供基础保障。3.制定会计基础工作标准。结合各类审计和检查发现的问题,积极制定措施,狠抓整改落实,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认真执行会计准则和行业核算要求,规范会计核算环节和内容;加强对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核,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最大限度减少问题和差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注重提高筛选、提炼、利用复杂数据的能力,更加注重提升高效率、深层次、专业性的分析水平,为精益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持。4.完善财务管理考核体系。完善的考核体系不仅是促进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也为各项工作开展明确了标准。财务管理考核体系按照主要工作内容分为会计核算、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四大部分。会计核算工作考核,主要对报账审核、报销手续、账务核对、资料上报、税务管理等日常工作进行考核,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考核,主要从资产日常管理、信息化管理、资产清查、资产处置、资产出租等方面加强考核,增强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考核,重点对预算的编制与调整、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考核等进行考核,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硬约束的作用,督促各责任主体规范预算基础工作,履行分析责任,强化执行力,推动预算管理做精、做细、做实。资金管理工作考核,将资金监管、收支两条线、银行对账、月度预算准确性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引导员工树立资金价值意识,促进企业资金收益水平提升。

二、优化财务管理流程

以流程建设为基础,将精益管理理念渗透到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去,抓住影响效率、质量、成本的关键环节和节点,实施流程优化,促进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改进提升。1.预算管理全员化,增强业财融合度。一是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原则,结合定额标准和业务需求编制预算,充分发挥归口部门的作用,分析和判断每项支出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进一步推动企业的预算编制模式向精细化、效益型迈进。二是强化预算过程控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据年度税利目标,细化分解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强化落实归口部门管理责任。将任务目标分解到各责任主体,并监控执行进度,及时反馈预算执行差异情况,做到预算过程控制有效、执行有力。在预算分析过程中,按季度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确保月度、季度预算与全年预算有效衔接;充分与各单位、部门沟通,配合其对预算执行偏差较大的项目进行梳理、分析,查找编制和执行方面的不足,给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实现以预算分析促进管理水平提升。三是突出预算监督考评。充分运用工作PDCA法,将年度预算逐月分解,以月度执行为基础进行及时监控,实现明确职责、全员参与。2.资产管理动态化,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一是加强实物资产日常管理,按照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账务管理、使用管理三方共管的特性,建立扁平化的资产管理小组,及时掌握资产变更信息,并将各环节的管理责任明确到人,做到谁管理谁知晓、谁使用谁负责、谁损毁谁赔偿。二是建立企业资产新增和处置工作的联动机制,把实物管理与账务管理对接起来,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合理配置实物资产,严格管控资产购置和处置等关键环节,内部调配使用闲置且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合理处置闲置且已无使用价值的资产,实现闲置资产主动调配和充分利用,从源头上控制闲置资产产生。三是充分运用资产管理系统,在信息化平台上动态管理各项实物资产,实时掌握资产存量情况,避免可移动资产流失或无序流动。3.资金管理集约化,提高资金收益率。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平衡,规划和控制资金流入、转出、周转的时间和金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风险。一是抓好资金流入的管控,改变当前银行单据传递效率低、入账不及时的现状,及时核对卷烟销售款,确保货款及时足额回笼。二是抓好资金流出的管控,避免资金申请的随意性,加强财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协作,实现取得完善的支付凭据后申请资金,通过合理规划大额资金支付时间、严密监控各支出账户日均余额、精确化拨付资金等措施,减少资金在支出户的沉淀量。三是抓好资金归集的管控,采取改变资金划转方式和缩短划转周期的方式,有效提高内部存款占总资金量比重,从而提高资金收益。

三、构建持续改进机制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产生

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能否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随着金融体系变革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监管措施的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发生了本质变化。回顾金融实践的发展过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在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模式、负债风险管理模式、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发展阶段后,进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以资产业务为主,经营中最直接、最经常性的风险来自资产业务。一笔大额信贷资产的违约,可能导致一家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倒闭。相应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通过加强资产分散化、资信评估、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各种措施和手段来防范、减少资产业务损失的发生。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高速增长、资金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以扩大资金来源。负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和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管理。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石油危机等的发生使得利率和汇率变动剧烈,两者的双重影响使得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波动更为显著。此时,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式显得稳健有余而进取不足,单一的负债风险管理模式则进取有余而稳健不足,两者均不能保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均衡。于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发展到资产负债风险管理阶段,通过资产和负债业务协调管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等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20世纪80年代,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存贷利差变窄,商业银行开始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从事中间业务等谋取更高的收益,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同时,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事件进一步显示,商业银行的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而成。在此情况下,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迅速发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美国COSO《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上将银行风险管理推进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ERM)的阶段。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涵盖银行境内外各项风险种类、各个业务单位、各项业务产品和各个员工等风险因素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通过对风险和收益、风险偏好和风险策略的有机结合,实现对银行风险的全面管理和通盘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体现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

1 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随着商业银行合并收购的浪潮,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开始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这要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样是全球化的。

2 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面风险管理就是要对商业银行全部种类的风险、所有层次的业务单位、业务产品进行集中统筹管理。例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不同性质的业务,公司、机构、个人等不同客户种类,以及承担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等,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按照既定标准进行计量并集中控制和管理。

3 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了每个业务环节都具有潜在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缺少风险管理都有可能造成损失,甚至导致整个业务活动的失败。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实现风险管理的全程化和系统化。

4 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商业银行多种风险一体化综合管理,采取一系列全新的技术和方法降低各类风险,通过数理模型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定量分析增强了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5 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内在的风险特征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在每一个员工的习惯行为中。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所有员工都必须深刻认识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具有风险防控的意识和自觉性。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

1 从银行自身来说,全面风险管理可以使银行更好地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准确高效地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盈利至关重要。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积极进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再是被动地将风险管理作为成本,而是主动地将风险管理转向价值中心,从而可以更好地识别风险,最大限度地实现收益与风险相匹配。

2 从行业竞争来说,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提升风险管理效率对提高银行竞争力至关重要。随着银行业股份制改革的纵深发展,银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是必然趋势,而一旦利率由市场决定,竞争势必导致存贷利差收入减少。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整合风险业务操作流程,形成较高的风险管理效率,对经营风险获取收益的银行来说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 从经济整体来看,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经济的运行安全。各国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都非常重视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对商业银行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以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应对风险挑战。

二、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一)声誉风险的概念

中国银监会2009年8月《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首次明确声誉风险的定义: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重大声誉事件是指造成银行业重大损失、市场大幅波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声誉事件。

1 声誉风险的多维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面临很多风险因素,几乎所有的风险都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的声誉。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及诱发风险的原因,巴塞尔委员会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类,其中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因形成原因复杂、涉及范围广泛、与其他风险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等均为多维风险。对于声誉风险,它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交叉存在、相互作用,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都可能导致风险扩散引发声誉风险。

与声誉风险的多维性相对应,声誉事件也具有多样性。从历史经验看,声誉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

(1)金融犯罪案件引发公众质疑。商业银行发生外部盗窃抢劫、人员腐败等金融犯罪案件,特别是涉及内外勾结作案的案件,一经曝光便引发境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跟踪报道,将使社会公众对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和案件防范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损坏银行的声誉。

(2)公众投诉或民事诉讼引发公众负面评价。公众投诉事件如不能通过银行投诉渠道及时解决,被媒体曝光或引发民事诉讼等导致事态扩大,可能给银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商业银行引发公众投诉或民事诉讼的事件频发,如银行单方面调整业务收费标准被视为“霸王条款”而引发公众争议:销售理财产品时宣传解释不到位,客户收益与预期不符时产生服务纠纷;银行未完全尽到风险提示义务致使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科技系统或自助机具故障;信用卡被盗刷;个人信息被泄露等。

(3)监管机构行政处罚。违反金融行业法律法规,被银监会、人民银行、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进行处罚的事件,都是行政机关对商业银行的负面评价,也是公众对其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

(4)权威机构评级降低。由于权威评级机构在市场中具有特殊影响力,其调低评级的行为可能引发市场投资者和公众对银行的负面猜测,从而引发银行声誉风险。

2 声誉风险的危害性。良好的声誉是商业银行生存之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声誉风险可看做是对商业银行经济价值最大的威胁。商业银行高负债运营、依靠自身信用开展业务的性质要求其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这种信心一旦失去,商业银行的业务及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都将不复存在。即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于声誉事件发生后的危机管理,商业银行声誉所受到的实质性损害也难以弥补。在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声誉风险的损害可能是长期的,甚至是致命的。

(1)直接经济损失。声誉风险可能给银行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如客户诉讼类事件,若银行败诉或接受调解,则将直接承担经济后果。

(2)影响银行的品牌声誉。相对一次性的损失而言,品牌声誉的受损会导致更长远的影响。声誉对银行的品牌建设和业务发展至关重要,好的品牌声誉将带来潜在客户并保持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反之,声誉事件的发生将影响银行的口碑,丧失对潜在客户的吸引力,甚至导致客户流失或客户忠诚度降低。

(3)造成银行股价下跌影响股东权益。声誉事件的出现可能将改变银行投资者对银行的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看法和预期,从而导致股价的下跌并直接影响股东的权益。

(4)直接威胁银行乃至金融市场的生存。重大的声誉事件将直接导致客户丧失对银行正常运营乃至资金安全的信心,对商业银行经营甚至金融市场运行可能产生重大冲击。比如2008年金融风暴中,有百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由于不利市场信息引起客户竞相提款,几乎在一天之内就被迫宣布破产保护,并成为蔓延全球的金融风暴的导火索。

3 声誉风险的复杂性。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越来越多地运用数理模型进行计量,为相应风险的监测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而声望和名誉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属于商誉系列,其准确计量十分复杂。声誉风险由于其存在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对声誉风险的定量分析还没有统一的模型和标准。

(二)声誉风险管理的内容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因素越多,对其声誉的潜在威胁也越大。管理和维护声誉需要商业银行综合考虑内、外部风险因素。根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在政策体系层面:商业银行应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建立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监控全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和有效性;在制度执行层面:商业银行应建立和制定适用于全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办法、相关制度和要求,其内容至少包括:

1 声誉风险排查,定期分析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发生因素和传导途径。

2 声誉事件分类分级管理,明确管理权限、职责和报告路径。

3 声誉事件应急处置,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声誉事件进行情景分析,制定预案,开展演练。

4 投诉处理监督评估,从维护客户关系、履行告知义务、解决客户问题、确保客户合法权益、提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实施监督和评估。

5 信息和新闻工作归口管理,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信息,主动接受舆论监督,为正常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

6 舆情信息研判,实时关注舆情信息,及时澄清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

7 声誉风险管理内部培训和奖惩。

8 声誉风险信息管理,记录、存储与声誉风险管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9 声誉风险管理后评价,对声誉事件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进行评估。

(三)声誉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 声誉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商业银行的经营依赖于存款人、贷款人、资金市场的信心,而这种信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声誉。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竞争着力点由最初的粗放型竞争向集约型竞争方式转变,声誉这种高价值的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客户群体的关注。声誉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长期战略目标的需要。

2 声誉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相关者利益维护的需要。股东作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利益损失的最终承担者,最具有动力对声誉风险进行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如一般的存款人、保险公司的保单持有人等,一旦对商业银行的信誉失去信心,大量的客户流失可能使商业银行陷入成本困境,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提出要求;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出于自身财富利益以及职业生涯的考虑,需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可持续经营,必须加强声誉风险控制。

3 声誉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的需要。巴塞尔委员会明确将声誉风险列为商业银行必须妥善处理的风险之一,中国银监会也出台《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随着金融危机以来声誉事件敏感性和风险性的加大,国内外金融监管机构都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强声誉风险意识和管理技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的客观要求。

三、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声誉风险管理的关系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中没有考虑声誉风险。随着银行向品牌竞争的转变,声誉风险受到更多的关注。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将声誉风险列为商业银行必须妥善处理的风险之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风险管理范围,而是扩大到包括声誉风险在内的更广的范围,强调风险管理的全面化。

(一)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为声誉风险提供一般的指导思想

全面风险管理作为全面、全程、全新、全员化的风险管理理念,为声誉风险管理提供了基本原则。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声誉风险管理从声誉风险的预警与防范到声誉风险的危机处理都要有科学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型,要求参与声誉风险管理的各个层次的各部门要明确职责,以缜密的外部监督配合严格的内部控制,积极应对来自多方的声誉风险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声誉风险管理是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对各条业务线的风险点给予全过程的点、线、面相结合的重视和管理。声誉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各类风险紧密关联、互相交织,与其他七大风险管理构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声誉风险在其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在对声誉风险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的条件下,其他类别的风险也相应得到系统的管理,故声誉风险管理是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

(三)包括声誉风险管理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

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金融环境变化、自身经营发展要求的选择,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也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适应国内外监管要求的需要。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进行声誉风险管理、在声誉风险管理中体现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是当前银行风险管理的框架思想。

四、声誉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我国明确提出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时日不长,很多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主观意识上缺乏前瞻性、组织体系上构建有待完善、操作上缺乏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引等问题,同时也面临金融创新、信息时代带来的管理压力。

(一)主观意识上:声誉风险管理缺乏前瞻性

声誉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声誉风险发生后的处置,更包括声誉风险监测、预警以及企业声誉的建立、维护和提升等。若没有系统的声誉管理战略规划,声誉风险管理仅仅沦为被动的“危机处理”,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下对声誉风险管理的要求差之甚远。此外,由于银行声誉具有积累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声誉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短期内难见明显成效,导致与其他类别的风险管理相比投入可能相对较少。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持久性的声誉风险管理已不能适应当前金融发展及金融监管的要求,没有全面、长期的声誉管理体系规划,就无从谈及全面的声誉风险管理。

(二)组织体系上: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有待完善

尽管声誉风险实际上是覆盖面与诱发原因最广泛的风险,但国内商业银行在声誉风险管理实践中并没有对构建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高度重视。相较于其他种类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现行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设置专门机构进行全程的声誉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管理组织部门大多是由银行本有的内控、监察等部门平移而来,声誉风险管理职能分散于多个部门导致职责界定不明晰、战略落实部门不集中、信息系统不畅通。另外,声誉风险管理在专业人才配置方面的缺乏也使得整个风险管理职能框架运作有效性降低。

(三)操作指引上:声誉风险管理缺乏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引

目前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仍然缺乏充分的理论指导和详细的实践指引。声誉风险具有关联性、复杂性等特点,导致其界定、计量、评价等具有一定的难度。中国银监会2009年《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首次明确了声誉风险的定义、董事会的相关职责,对声誉风险管理内容以及声誉事件应对作出了框架性说明。但在声誉风险管理实施细则方面,至今尚无详细指引和规范。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报》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实践力较强,但声誉风险管理模型、评价指标、量化标准等仍在进一步探索研究中。

(四)金融创新给声誉风险管理带来的挑战

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声誉风险有加大的趋势。金融创新是复杂的金融工程,必须经过系统的研究和策划,充分考虑成本和收益、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组织体系等诸多因素。而由于市场化进程相对较晚,我国银行的创新多偏重于在无序的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对创新缺少在战略定位、实施机制、风险控制上的总体把握,对新的产品和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研究不足,短期行为较为明显,出现了许多负效益的所谓“金融创新”。这些都成为声誉风险产生的诱因。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银行等业务创新导致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案例不在少数。

(五)信息时代下声誉风险管理的压力

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下,声誉风险的传播渠道更加广泛,声誉风险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进一步发展,这给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带来不可忽视的压力。

声誉风险传播渠道以是否直接面对投诉标的为标准,分为平面和立体渠道。平面传播渠道涉及信函物件投诉,主要包括:一是信件,包括实名举报信和匿名举报信;二是投诉函,主要来自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中心转送的投诉函;三是传票,主要来自法院开庭传票。立体传播渠道涉及电话终端投诉,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办公电话,一般是可以通过电信公司114查询到的银行办公室座机电话;二是客服电话,主要是各家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电话;三是监管部门投诉电话,一般是当地银监局办公电话;四是市长热线,一般电话号码为12345。

声誉风险传播渠道以是否直接面对投诉对象为标准,分为实体和虚拟渠道。实体传播渠道涉及顾客本人投诉,主要包括:一是现场投诉,主要是基层营业网点现场接受的投诉事件;二是现场,主要是当地银行总部现场接纳的顾客投诉事件。虚拟传播渠道涉及网络媒介投诉,主要包括:一是门户网站,主要包括新浪、搜狐、凤凰、人民网等门户网站;二是网络社区和网络论坛,主要包括大型社区网站和当地知名社区网站;三是网络微博,主要包括新浪、腾讯等用户数量庞大的微博。

五、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下应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挑战的策略

在商业银行由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的进化过程中,声誉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可谓至关重要,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战略重点。将声誉风险管理科学地内置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在声誉风险管理中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要求,以积极应对声誉风险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全程化的声誉风险管理流程

声誉风险管理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始终。全程化的声誉风险管理可保障声誉风险得到有效监控和管理。声誉风险管理流程应包括以下主要步骤:第一,声誉风险识别。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一系列方法,分析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识别引发声誉风险的因素,设置声誉风险管理备忘录,实施全面的预警机制。第二,声誉风险计量。通过因素分析、数量模型、模糊数学等多种工具对声誉风险进行量化,准确掌握自身声誉风险状况。第三,声誉风险监测。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在不断变化之中,必须持续关注声誉风险状况,适时调整管理战略。第四,声誉风险控制。根据声誉风险程度及特点,及时进行危机管理,通过有效的方法积极应对声誉事件。

(二)组建全方位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

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下的声誉风险管理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支持。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董事会、监管会、管理职能部门、基层业务人员等各个组织层通过目标设定、任务分配等,建立纵向报告机制和横向协调机制,有效落实声誉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要求对声誉风险进行集中系统管理,既设置专一部门对声誉风险管理负责,也通过严密的组织管理将声誉风险管理各环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明确管理责任、避免利益冲突,提高声誉风险管理效率。

(三)运用全新化的声誉风险管理方法

从国外成功经验看,声誉风险管理对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的依赖性较强。面对变幻莫测的声誉风险外部环境,积极应对声誉风险管理挑战,需要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声誉风险观测与预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现代数理金融的广泛应用,可通过借鉴声誉指数模型等方法,对一系列能够代表声誉风险可能性的指标进行监测并综合,以预计声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预期损失,作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决策的依据。科学的评估与计量有利于对可能发生的声誉风险事件进行有效的事前监测、事中控制、事后补偿,提高声誉风险管理以致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效果。

(四)实行综合化的声誉风险管理策略

从与其他类别风险的关系来看,声誉风险与其他各类风险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特征。一方面,声誉风险是其他各类风险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声誉风险的发生可能导致其他风险的进一步发展。声誉风险的复杂性要求声誉风险管理要实行综合化的管理策略,在对可能引发声誉风险事件的各类风险进行分类管理的模式下,综合各类风险管理要求提高声誉风险管理执行力。从声誉风险传播的渠道来看,目前声誉风险传播渠道广、速度快的特点需要声誉风险管理在对各类风险点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加强声誉风险传播渠道综合管理,建立声誉危机管理的长效机制,化解危机产生的萌芽、控制危机的传播与影响、避免声誉危机的爆发。

(五)营造全员化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中“刚性”的管理技术固然必不可少,但“柔性”的管理文化也非常重要。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使商业银行管理者和员工具备对银行声誉风险的充分认识,树立声誉风险意识,秉持先进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遵从相应的声誉风险管理规范及职业道德,是从文化精神层面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营造全员化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既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声誉风险教育,培养所有员工的风险敏感度,也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声誉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培训投入,强化先进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和技能。通过长期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培植,使全员树立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时时有风险、处处有风险的意识,将声誉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发展相统一,使声誉风险管理理念渗透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岷峰:《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魏国雄:《运用积极风险管理促进银行稳健发展》,载《风险管理》,2012(2)。

[3]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建》,载《中国软科学》,2004(11)。

[4]顾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之对策》,载《现代商业》,2012(18)。

[5]彭中:《基于渠道传播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研究》,载《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2(3)。

[6]唐弋宇:《浅析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载《金融与经济》,2009(11)。

篇4

一、紧紧围绕年初中心制定的各项工作指标,突出重点、平衡协调,促进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年初,中心明确了本年度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我们及时召开了工作会议,向全体工作人员传达了中心的目标管理具体要求。使干部职工明确本年度的工作目标,使大家从思想上得到高度统一。我们结合中心工作实际,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全面有序地开展工作。

在确保市场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增加市场经营收入是本年度重中之重的工作,千方百计挖掘各方面潜力,增加市场经营收入。因此,今年的市场租赁会议我们采取早动手、早准备的办法。先后召开了三次专题会议,明确要求大家要以2013年的续约为契机,加大市场宣传力度,紧紧围绕市场繁荣、稳定这一主线,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业主的思想和动态,及时答复业主提出的问题和反应的实际困难。租赁前,我们积极走访市场业主,向业主发征求意见表100余份,走访40余户,对其进行调查、摸底,并选了部分业主代表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市场租赁方案,并成立了由中心领导主持的租赁领导小组,责任明确、目标清楚、层层把关。由于准备工作充分,市场业主全部办理续租,市场租赁收入也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

二、进一步改善市场购物环境,提升市场经营档次。

改善市场购物环境一直是中心长期抓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并根据市场业主的要求,加大对市场设施的投入,不断更新市场租赁设施。南门市场屠宰行业摊位固定硬化,市场周边沟道全面疏通,尤为显著的是北门市场地面重新硬化,所有摊点固定,沟道全面贯穿。新的设施投入使用后,相继制定了市场设施的管理维护责任措施和设施损坏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了市场设施的正常利用,提高了市场经营档次,为市场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切实抓好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全面推行岗位目标责任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日常管理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标、有秩序地开展,我们实行了岗位区域管理目标责任制,每位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区域,负责责任区的摊位秩序、车辆秩序、交易秩序、设施维护、维修、保养,水电消防设施、环境卫生等“横纵双向管理”,如出现责任问题,则直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还引导和教育职工要正确处理好管理、经营、服务的关系,注意与业主多沟通,多联系,平常多深入业主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有效拉近与业主的距离,有利于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一线工作中,我们号召中心职工认真学习和领会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的格言: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真正实现规范性工作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四、切实加强人民广场的管理,实现收费和管理平稳、有序。

在去年管理经验的总结下,中心班子成员认真谋划、积极摸索、攻坚克难,切实做到了收费和管理两不误,并赢得市民的好评。

五、认真完成中心制定和主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中心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还认真筹备、做好其它方面工作。如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我们成立了专门小组,由专门责任人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检查市场消防设施,并与市场业主签订消防责任书,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确保市场消防设施正常运行,不出任何问题。此外,我们在市场宣传、租赁合同管理、水电管理、市场统计等工作中,也是由具体责任人负责管理,按照各项工作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全面落实好,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组织职工对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理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

(二)、个别同志的市场经营意识较淡薄,只懂得粗犷性的表面管理,而不懂得深层次的经营管理,不能正确处理管理、经营、服务的关系,不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三)、极少数同志存在大锅饭思想,即:平均分配主义仍较严重,思想观念较陈旧,岗位责任履行较差,缺乏竞争意识,缺乏上进心等。

篇5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县已登记注册的企业383户,其中法人企业126户,营业企业257户(含分支机构,下同)。按企业类型分,国有企业90户,集体企业99户,私营企业191户,股份合作企业3户。今年,设立(开业)登记企业24户,变更登记企业29户,注销登记企业44户。

全县已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累计达3172户,其中今年新设立登记个体工商户291户。

二、主要做法

(一)、大力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守法经营意识。

知法、懂法是守法经营的前提,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是使社会各界了解工商、理解工商、进而支持工商监管执法的重要手段。为创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局在今年的企业个体管理工作中,特别注重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一是利用“3.15”等重要节日,积极为群众和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登记注册和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有关法律法规摘录汇编,共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提供咨询服务1000人次。二是搞好法规培训。今年,我局针对本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的现状,为增强经营者的法律意识,逐所分片区分别举办了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个体工商户业主参加的法律法规培训,参训人员600多人。通过学习培训,既宣传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解决了他们在企业个体管理方面的疑惑,又提高了思想认识,进行了法律“充电”,促进了企业个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加强对广大经营者和社会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年检验照和专项治理工作中,我局在县电视台连续播发了7天14次的通告,并在全县各集镇张贴书面通告60份,印发了文件通知和法规资料1800余份,送达到广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手中,营造了年检验照和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的强大舆论氛围。

(二)深化“五项监管制度”改革,认真做好注册登记工作。

注册登记工作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窗口,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工商机关的形象。为此,我局今年首先在以往已实行的一厅式办公制、政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的基础上,狠抓了首办责任制的落实,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省工商局关于“一审一核”制工作等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在企业个体注册登记工作中做到统一登记标准、统一登记程序、统一登记要求,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缩短办事时限,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缩短为1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各类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缩短到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注册缩短到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及标准,文明办公、规范服务,受到广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一致好评,树立起工商行政管理廉洁奉公、务实高效的良好办事形象。二是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欢迎和鼓励外来客商投资办企业,切实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对外地来我县投资办企业的,设立了“绿色通道”,继续实行“外来投资特别服务卡”,从办事程序、时限和收费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优惠措施规定,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外来投资者的广泛赞誉。三是继续严格执行中、省有关文件规定,认真贯彻落实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我局系统设立了“下岗失业人员登记注册专门窗口”,提供“申请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的一站式服务,坚持限时办结制度,健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登记注册簿”,不折不扣的全面落实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关收费优惠政策,并就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联系和沟通,把握好政策尺度,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好评。截止日前,我局共办理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180户,按政策规定减免规费10.3万元。同时,对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众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实施“阳光工程”,减免其部分规费管理费,帮助其解决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据统计,我局已累计办理困难群众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26户,减免规费管理费0.4万元。四是依法加强登记审查,严格登记注册程序,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按照省局下发的《企业登记操作规程》和《重点行业审查》的有关规定,对申请登记注册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持有合法有效的前置许可证件,必须提交齐全完整的各种材料,否则不予登记注册,使登记合格率达100%。五是认真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工作。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我局制定下发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施方案》和《关于委托工商所进行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的通知》,细化岗位职责,落实监管职能,完善岗位责任制内容,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企业基本信息、经济户口信息以及监管信息资料等各种信用信息,以达到企业档案信息资料的健全完整;同时将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注册全权委托各工商所办理,实行“一审一核”制度,我局年初对审查员、核准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将相关个体登记的法律法规汇编成册,人手一份,并选派6名审查员参加了市局举办的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一审一核”培训班,提高了登记注册人员的素质,为实施“金信工程”,全面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狠抓落实年检验照工作,着力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贴花既是对市场主体准入的后续监管,也是登记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使这项“老工作”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对市场主体再把关的作用,我局一是手续严密把好证据关,做到从送达年检验照通知文件、申领年检验照报告书和表格、受理和交费以及发还执照,均需当面签字,并做好记录。二是严格程序把好初审关,为了加强属地管理,我局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的规定,要求经营者先将年检验照材料报基层工商所初审,由工商所根据其上年度的遵规守法表现和生产经营等情况,提出具体年检验照建议,然后由县局审查核准,否则不予受理。三是严格审查把好核准关,对经审查核准合格的方可予以通过年检验照。对经营者提交的年检验照材料,认真审查,特别是对涉及有前置许可的一些重点行业,一律要求提交有效的审批文件或许可证,否则不予通过年检验照,尤其是对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矿产开发和娱乐业,采取书面审查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审查;对个别企业经年检验资或年度审计,实收资本低于法定限额或与注册资本不相符的,依法进行查处,责令限期补足或作了变更登记;对主要登记事项发生变化而未在规定期限内变更的,都进行了行政处罚,并限期办理变更登记。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不仅为完善“经济户口”档案提供了真实的资料,而且有力的杜绝了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年检验照质量。今年全县应检企业402户,实检企业391户,年检率97%。通过年检,核定A级企业385户,B级企业6户。应验照贴花的个体工商户3594户,实际通过验照贴花的个体工商户3450户,验照贴花率96%。在年检验照期间,共清理有前置许可的企业203户、个体工商户1247户。责令无有效前置许可证件的企业办理注销登记5户,依法收缴无有效前置许可证件的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2户,责令无有效前置许可证件的企业变更经营范围的3户,责令无有效前置许可证件的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范围的7户。查处企业违法违章行为19起,罚没款金额4.6万元。四是严格标准把好收费关,在这次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贴花工作中,我局专门印发了工作纪律,明令禁止借年检验照之机“吃、拿、卡、要”,坚决杜绝巧立名目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滥收费用,决不允许强行逼迫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订阅报刊杂志,否则一律按违纪查处。

(四)扎实开展亮照经营专项检查,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违法行为。

无照经营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已成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为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我局首先成立了开展亮照经营查处取缔无照经营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到组织到位,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其次,结合实际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责任制,确保此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同时召开股所长会议,进行思想再发动、认识再提高,研究此项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三是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汇报和联系以及公安、新闻等单位的协作配合,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时,邀请相关单位参与指导,形成合力,营造良好执法环境。四是严格依法行政,集中优势执法力量,逐户开展检查,采取边检查、边治理、边处罚、边规范的方法,做到查一户清一户,不留死角,对“钉子户”加大执法力度,坚决予以取缔。今年在专项整治期间,共检查企业286户、个体工商户2766户,其中:证照齐全的企业282户、个体工商户2741户;证照不全的企业4户、个体工商户25户,限期补改的企业1户、个体工商户13户,限期变更的企业1户,限期注销的企业1户、个体工商户2户,吊销企业营业执照1户;查处无照经营户(个体)10户,限期补办营业执照的9户,取缔1户,处罚9户,罚没款金额4500元;未亮照经营的企业3户、个体工商户12户,全部进行了处罚,罚没款金额1600元。

三、几点体会

1、加强宣传,精心部署,狠抓落实是做好企业个体管理工作的前提。

2、认真执行注册登记操作规程,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是做好企业个体管理工作的基础。

3、发挥全系统综合执法效能,上下联动抓监管是做好企业个体管理工作的关键。

4、切实落实首办责任制,不断的换位思考,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是塑造工商行政管理良好社会形象的有效方法。

四、存在问题

1、必须进一步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大力加强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注册登记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

篇6

截止目前,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013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920人的52.76%;失业人员再就业614人,完成目标任务960人的63.96%,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19人,占目标任务216人的101.3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青年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416人,占目标任务800人的52.00%,创业培训295人,完成目标任务500人的59.00%,培训农民工1324人,完成目标任务2500人的52.96%;失业保险参保8821人,完成目标任务5700人的154.75%,基金征缴245.52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400万元的61.38%,失业保险稽核率达30%以上,失业保险基金无违规违纪、挤占挪用等情况;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25人,完成目标任务45人的55.56%;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5个,完成目标任务7个的71.43%。

(一)积极推进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促进就业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全市创业型城市成果展充分展示我县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浓厚氛围。二是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开展创业明星评比,选出20名具有代表性的创业明星,以典型榜样的作用引领大众创业,促进就业。三是扶持孵化抱团发展,全力打造青川县食品产业创业孵化园、竹园经济开发区创业孵化园、三锅创业孵化园和青川县石材产业创业孵化园,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带动就业。

(二)贯彻落实就业政策促进就业

一是开展了“春风行动暨远程视频招募会”、“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一系列就业援助活动6场次,现场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二是在乡镇开发劳动保障协理、社区保洁、治安维护、交通协管等公益性岗位733个,重点解决失地农民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三)强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一是通过进行实名制登记制度、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开展“一对一”服务工作,对有就业意愿的,及时开展了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就业信息,做好人岗对接;对就业困难的,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并落实援助政策;对暂不能实现就业、有就业见习意愿的,组织参加就业见习。二是对有创业意愿的,鼓励参加创业培训,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降低注册门槛,给予税费减免,并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四)狠抓培训促进就业

一是培训机构严格按照政府招标程序进行采购,今年通采购了4家就业技能培训和2家创业培训机构。二是培训机构对有培训意愿的劳动者进行调查摸底,就培训专业、课时和就业安置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培训。三是在培训过程中,县人社、财政两部门组织3个核查小组根据开班备案课程时间进行随机检查,对培训教程、培训课时和学员出勤等情况进行检查,保证了培训效果。

(五)积极落实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

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稳定就业的作用,促使企业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稳定岗位补贴。一是召开企业座谈会,安排专人认真排查全县符合条件企业,并指导企业提交相关资料,核算补贴数额。二是跟踪进度,积极与上级业务部门保持沟通,保证补贴资金及时落实到位。截至目前,已申报企业9家,补贴金额17.4万元。

(一)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意愿不强,吸引力不够。(二)创业担保贷款余额不足,新贷款不能充分发放。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加快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步伐,完成电子书及专题记录片的制作,确保2015年底验收达标。

(二)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政府工作首位,做好一对一的帮扶和实名制登记工作。

(三)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确保实现充分就业。

(四)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劳动者择业就业能力。

(五)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月、城乡劳动者及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实名制备案登记管理等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系列活动。

(六)切实做好失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完善就业失业信息动态监测制度。

篇7

一、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和细化考核评比办法

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市分行召开了2004年工作会议,把风险管理摆在了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了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来,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99.5%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1、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2、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87笔23350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

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

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6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6243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4857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77.8%。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2004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1

(一)今年以来,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2004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我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6200万公斤、收购油菜籽1945万公斤。

回顾2004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力度。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四年下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意见,积极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综合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全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服务。

(一)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大资金计划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辖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市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预测年、季度企业购销量,编制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根据粮棉市场供需情况和预期购销价格测算,按照“以效定贷,以销定贷”的贷款原则预测信贷投放量,编制年、季度贷款投放计划。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粮棉市场变化趋势,及时修正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和贷款投放计划,以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

篇8

关键词: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阐述的不仅仅是最低资本金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其内容远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归纳的三大支柱要丰富得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

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核心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金融服务,是典型意义上的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由于来自外部、内部的压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其业务已不再局限于信用中介,而是多元的综合的业务。因此,商业银行的定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核心功能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金融服务,而是风险管理,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基本任务是管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信用风险上,忽略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使风险管理对象不全面,这种状况是受1988年《巴塞尔协议》影响的。1988年《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要求对应的是信用风险,虽然我们分析其中隐含了市场风险,但并没有直接显现出来。在该协议的指导下,商业银行在资本金管理中强调商业银行资本金如何满足信用风险,把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风险。随着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以利率风险为主要风险的市场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要的风险,使商业银行对风险有了新的认识,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指出,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

(三)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重要贡献是“三大支柱”,其中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第二、三支柱。在三大支柱中,尽管第一支柱继承了《巴塞尔协议》的思想,在整个新协议中占据大量的篇幅论述分析,但并不能说明第二、三支柱不重要。因此,《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对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对风险的判断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仅考察银行是否符合最低资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协议提出的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突出了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应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毫无疑问,任何形式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包括更具前瞻性的新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都落后于复杂程度化高银行不断变化的风险轮廓,特别考虑到这些银行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各种业务机遇。因此,这就需要监管当局对第二支柱给予充分的重视。”

(四)建模是风险计量的基本方法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提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基础上,给出了计量三大风险的方法。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是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IRB初级法)、内部评级高级法(IRB高级法),其中标准法延续了《巴塞尔协议》的思想,由外部评级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评级,有人称作外部评级法,而IRB法由商业银行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评级。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是标准法、内部模型法,其中内部模型法的计量基础是风险价值(VaR)。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是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AMA),其中高级计量法要求商业银行自己建立内部模型。《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计量三大风险共设计了8种方法,除信用风险的标准法外,其他7种方法均建立在模型设计的基础上,其中信用风险的IRB法、操作风险的AMA法要求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内部模型。这反映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量风险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新要求。尽管风险是否能够通过模型计量精确计算存在争议,但从理论上看,商业银行通过符合监管当局要求的内部模型计量的风险敏感性强,资本消耗小。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

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及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一)起点低、起步晚

历史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负债管理,就是拉存款。第二个阶段是资产管理,主要是信贷风险管理。第三个阶段是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比如比例管理。第四个阶段是资本充足率管理,标志是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推出。第五个阶段是全面风险管理,标志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推出。西方商业银行大概处于第四个阶段向第五个阶段过渡的时期,而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处于第一阶段,少数银行可能已经到了第四个或第五个阶段(钟伟,2004)。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点低,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并逐步重视风险管理起步于1994年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对风险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了1998年的增加资本金、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9年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从1994年算起,才不过二十几年,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成熟的风险管理是无法比拟的。

(二)规模扩张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矛盾冲突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重规模扩张、轻风险管理的现象,对一家银行的评价,基本上以规模为标准,似乎哪家银行规模扩张快;哪家银行就发展得快,哪家银行规模大,哪家银行就是好银行。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银监会风险监管力度的加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重视规模扩张、资本约束、风险管理之间关系,但是,规模扩张的冲动并没有从经营理念上根本解决。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一些不合规的项目纷纷下马,使这些行业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而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张规模、追逐利润,把大量的信贷资金集中在有限的行业、有限的地区,且单笔贷款规模大、期限长,风险集中度明显。而在国外,并不是简单地把商业银行规模作为衡量经营者的唯一标准,规模是指有效的规模。银行经营者非常清楚发展和市场、规模和质量之间的辨证关系,在国外中小银行界有 “小即美”的观点。这并不是说越小越好,而是说小规模的银行,只要保持盈利稳定甚至超过大银行,同样能受到尊敬。英国有一家中小银行,规模不过300多亿英镑,只做单一的按揭业务,但总资产盈利率5年始终保持在 1%,达到了花旗银行等欧美大银行的水平,在英国银行界受到非常高的评价。在西班牙,仅经营本土市场上传统银行业务的西班牙人民银行也在国际金融界享有极佳声誉。这说明在国际金融界,银行是不以大小论英雄的,关键是看盈利能力和市值(陈小宪,2003)。

(三)风险管理方法单一

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技术非常丰富,而且分类科学、量化准确、手段先进,这些技术来源于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计量方法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目前,不仅针对市场风险开发了以风险价值VaR为代表的计量模型,而且对信用风险、一般认为不易量化的操作风险也开发了计量模型。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方面还存在许多空白,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大多数银行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风险价值VaR、IRB、AMA、RAROC和持续期等概念刚刚开始引入,甚至不太熟悉,更谈不上普遍使用了。

(四)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

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没有建立独立的审贷官序列。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线都是纵向式的,适应这种体制,其审贷官序列也都是纵向式的。目前国内银行的审贷体制基本上是横向的,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三、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标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逐步实施,必将像《巴塞尔协议》一样,成为国际银行业的监管准则。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标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一)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计量方法

计量方法的引入和使用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是对风险进行精确管理的具体实践。我国商业银行要紧跟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步伐,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计量方法。一是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商业银行使用计量方法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意义,这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二是研究能够准确计量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方法。在争取巴塞尔委员会支持的基础上,充分掌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思想的前提下,设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模型,然后积累数据,对计量模型进行测试,修正后确定三大风险的计量模型,并且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推广,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二)加强外部监管,严格信息披露

在外部监管方面,2003年4月,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对商业银行外部监管加强,从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看,《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外部监管的四项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落实。但是,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相比,银监会对风险的评估过于简单化,只是强调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评估状况,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则要求确保风险管理覆盖所有风险类型,并且对任何风险种类以及对金融创新等相关因素进行监控。鉴于目前的状况,监管当局要在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统一监管标准,建立统一的考核监测平台,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尽快赶上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

在信息披露方面,《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频率、范围有着具体的规定,特别是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适用范围,包括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有着明确的规定。而我国的商业银行,除上市银行外,大部分在信息披露方面不规范,没有达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因此,要严格信息披露,一是要完善银行会计体系和会计财务信息披露;二是要加强风险披露。三是要完善资本信息披露。

(三)淡化特色,强化国际标准

2004年,银监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作为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过渡,这一法规既体现了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思想,又体现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思想,但不是这两个协议的翻版,是“中国特色的《巴塞尔协议》”。从理论框架看,《办法》的制定以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础,充分借鉴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整体框架,体现了对《巴塞尔协议》原则的贯彻和实施。但是,从2007年开始,国际银行业的监管准则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显然,《办法》与之有较大的差距。在2006年4月“中西银行业重组经验高层研讨会”上,刘明康表示,从2010年到2012年,中国银监会将开始要求“拥有相对较多境外分支机构”的国内银行执行新的资本协议,也就是说,经过四年多的过渡期,我国将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同时,严格执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标准,切莫再制定一套新标准。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银行监管要淡化特色,强化国际标准,使我国商业银行与跨国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标准上站在同一起跑线。

[参考文献]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委员会,北京: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2]钟伟.新巴塞尔协议和全面风险管理.天则经济研究所网站,2005-10-23.

[3]黄宪.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建.中国软科学,2004,(11).

[4]阳.中国是拒绝还是接受新资本协议.金融时报,2004-07-20.

篇9

外周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尤其在应用高渗溶液时,易造成血管痉挛、渗出、静脉炎等,为减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的损伤,减轻病痛,作者对69例老年患者的外周静脉输液进行观察,针对实际观察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减少了各种输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疾病治愈率和抢救成功率。

1 临床资料

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本科收治69例内科老年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其中男34例,女35例,年龄60~80岁。69例老年患者均患有2种以上疾病,其中糖尿病患者47例(占68%),高血压脑梗死患者22例(占32%)。患者病史均在1年以上,输液时间在1周以上。

2 观察与护理

2.1 对老年输液患者的护理评估 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多伴有神经血管病变,血管弹性差,末梢循环欠佳,皮肤完整性受损。长期卧床老人常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伴有下肢疼痛、感觉异常、严重供血不足,糖尿病足者伴有皮肤坏死现象。患者因长期患病,常感到孤独、焦虑、抑郁、悲观情绪,紧张、恐惧,有的存在意识与精神障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都存在营养失调、反应迟钝、语言沟通障碍,有皮肤完整性受损及感染的危险[1]。

2.2 心理护理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认真做好入院宣教,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存在问题。适当运用触摸技巧使老人放松,或用肢体语言促进沟通,采取请家属共同参与的方法,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针对老年人不同的心理问题及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不断提高认知功能,使其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尽早解除紧张、焦虑、恐惧、悲观情绪。

2.3 认真观察和选择血管 认真观察血管条件,严格判定静脉炎和血管损伤征象,根据应用的药物种类、时间,对选择血管、穿刺位置、进针角度、次数,进行全面的计划、评估,再进行输液治疗。穿刺时观察外周静脉弹性的程度,及有无硬结、肿胀。血管选择,原则上由远到近,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感染的静脉,下肢静脉不作为常规穿刺的血管选择,对糖尿病患者不采用下肢远端浅静脉穿刺,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穿刺最多不超过3次。避免反复回针,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率。输入高渗药物时不采用直径

2.4 输液过程中的护理观察 输液前护士要熟悉药物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有关输液的适应证、药理作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监测指标的知识,严格掌握滴速,合理排序。对穿刺部位在穿刺前局部按摩,输液前30min用热水袋热敷局部血管,或用50%硫酸镁湿热敷,以利血管充盈,减少血管痉挛[2]。在输液过程中随时巡视,及时发现输液不畅或不通,沿静脉走向有无条索状改变或血管变粗、硬结现象,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发白、发红、发麻、疼痛、肿胀等症状,做到重点巡视,严密观察。注意拔针后按压时间要足够,抬高肢体40~60min,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减轻因输液时间过长引起的不适,也可防止慢性渗出。

2.5 护理评价 患者的心理状况、营养状况、家庭状况评估,采用护、患、家属共同参与的形式效果最佳。对可能有危险的因素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多观察、多评价。记录要及时、准确、详实、系统。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指标[3]。本组患者中发生轻度刺激征10例(占14%)、中度刺激征3例(占4%),无重度刺激征。未发生静脉炎和局部坏死。

3 讨论

老年患者因患病时间长,活动量减少,血流速度慢,机体抵抗力下降,尤其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导致外周血管病变以至血管缺血,感觉、运动神经病变以至感觉障碍,容易发生局部感染、坏死、静脉炎、血栓形成。当输入高渗溶液和对血管刺激性的药物时,或使用留置针血管直径

对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时,应特别注意到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对机械性损伤和抗化学性能力下降,产生静脉损伤的并发症较多,因此一定要严密观察全身状况、血管条件、心理特征,并根据病情采取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认真做好血管保护。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爱心和过硬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 吴婷,李东升,杨兴仁.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出现问题的分析预防以及应对措施.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20):1835.

2 胡志辉,谢晶晶.老年静脉穿刺逆行方法探讨.美国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8(1):94.

篇10

关键词:公司转型 财务人 财务人创新 财务理念

对现代化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化公司而言,要实现正常运营离不开内部财务管理活动。而该项活动实施的程度和效果,与公司财务人的理念与行为息息相关。那么在公司转型升级阶段,财务人应如何创新以实现价值?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一、公司转型与财务人

(一)公司转型背景和方式

本公司是一家地方国企集团下属的二级公司,长期以来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随着土地购买成本大幅上涨,以及国家对房价的调控力度加大,我国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蕴藏着大量风险和隐患,前景不甚明朗。为降低经营风险,公司应该积极谋求转型升级之路。公司拥有多家下属三级公司,包括物业公司、商业管理公司及房地产公司。因此公司可以充分利用三级企业资源,发展新项目和新贸易以实现转型。在此过程中,财务人需要主动创新。

(二)财务人创新的必要性

财务人需要主动进行创新工作,这是结合该岗位的职能和前景综合考虑,对财务人提出的一致行为要求。作为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财务人,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行使最基本的反映和监督职能,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公司实现更健康更持续的发展,这与公司谋求转型升级的宗旨是如出一辙的。而且财务部门是公司组织结构体系中较为特殊的环节,它通过对公司资金使用的合理监管,深刻影响着其他部门的活动,业务对象和范围涵盖了所有员工和部门。因此财务部门更需要配合公司整体转型行动。财务人进行创新,是公司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三)财务人创新的重要性

虽然财务管理是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财务人岗位在公司职位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公司经营模式相对固定,财务人的工作环境和成果相对稳定,很难寻求价值突破。恰好公司转型变革为财务部门和活动注入了新因素和新变化,财务人面对改变的内部管理环境,完全可以“在变化中求发展”。 只要主动把握时机,财务人就可以获得比以往更多的发展机遇,获得职位晋升通道,实现个人价值。怎么样把握时机,向公司展示财务人形象,当然需要自我创新。

二、公司转型中财务人的创新

(一)对财务部门规划的创新

公司转型升级中财务人的创新,首要就是对财务部门的内核――组织管理结构子系统重新进行部署和规划。财务人根据以往经验,制定详细的新部门计划,在适当时机向领导团队提交和汇报。公司转型升级中,随着时间推移,原来比例达50%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业务比重逐渐下降,而贸易和物业等业务比重则逐步扩大,原有按照下属公司对象设置的财务管理分部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据此财务人采用扁平化管理结构方法,按照房地产、物业、贸易等业务项目不同,设置平行的财务分支机构进行专门管理。此项创新为公司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提供了财务保障,降低了统一管理众多账户的复杂度和难度,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在部门人才配置方面,财务人通过设立并运行内部人才选拔机制,以员工自荐和部门考察的形式,实现专业人才从集中于房地产业务到向其他业务倾斜方向流动,既充分利用部门人力资源,又为公司节约了管理成本。

(二)对财务部门文化的创新

公司转型升级中,财务部门活动要与公司步调一致,需要财务人充分调动财务团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出团队的应变和协同作战能力。在这一观点指导下,财务人开创性提出财务部门应基于企业文化基础,形成并建立部门内部文化,增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财务人的指挥管理下,财务部门的内部文化创新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是积极转变员工思想。财务人在部门内通过定期召开讨论和培训会议,一对一与员工谈心,或者组织与营销部和生产部等其他部门的交流活动,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公司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作为公司一份子,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树立和坚持为转型服务的思想观念。其次,在部门内营造积极学习和合理竞争的氛围,提高部门员工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财务人起带头作用,创办部门读书交流会,利用片段时间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员工的理论基础。另外设置员工一致认可的部门考核标准,新标准更为注重实践水平。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新标准运行,形成员工之间相互监督、有序竞争的内部环境。

(三)对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公司转型升级中财务人的创新,最为关键的是根据财务管理活动的变化,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财务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财务管理的策略、思想、方法和经验等深层次内容,就是财务管理理念,它为财务人提供管理方针和指导。

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具体分为两方面。第一,树立风险财务管理理念。财务人从本职出发,依靠新项目的财务风险管理活动,为公司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和建议。财务人把握决策者的意图,在决策部门提出项目开发意向后,主动提交项目财务风险评估方案。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跟踪以实现风险控制。第二,树立人本财务管理理念。应该树立人本财务管理理念,增强财务部员工的服务意识,使部门上下在日常活动中,把其余部门和员工当作顾客,提供优质贴心服务。财务部员工应该化解被动局面,与其他部门员工加强交流,主动为他们遇到的财务困难和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建议。

综上所述,财务人在公司转型升级中,积极开展创新工作,是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统一。具体而言,财务人根据公司的现状、下属公司情况以及转型需求,围绕着财务部门进行结构设置、文化建立和财务理念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陆正飞.如何定义成功的财务人?[J].财务与会计,2008(8):1-1

[2]吕晓雷.探寻财务人的价值[J].新理财,2007(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