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04 17:5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下社会对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如何提高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构成来看,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我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立体模型,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意义;立体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高校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改革,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找出适合当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起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措施,构建起思想道德教育的立体模式。本文就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立体模型的办法。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利用传统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教导,让学生明白社会的道德标准和社会法律法规的道德标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大学生处于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思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行为和表现,决定了大学生在步入职业生涯以后的工作的态度、人际交往态度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高校是大学生的重要生活场所和学习场所,也是大学生进行道德学习和建设的重要场所。如果在这一时期中,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高校没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有效的引导,不但不能达成预期的目标,可能还会导致大学生脱离正常的轨道,倒行逆施。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将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性和时代性结合,实现动态教学,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时代培养人才的需求。
其次,在新的历史形态下,高校必须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现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90后这一代生活在大好的时期,泡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这一代人的特点是接受新鲜事务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但是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辨别是非,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错误的思想,理解党的方针和路线,树立整体意识。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面临的重要工作。但是就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来说,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德育教育方法落后。受到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训大多数都是采用的说服教育,将知识生硬的灌输给学生。现今高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的学生,他们对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抵触心理。新课改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置。但是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置,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提不起兴趣,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高校忽略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都是理论上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社会教育。如今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思想上比较的活跃,他们对于这种传统的理论教育并不感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空间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高校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不明确,重要表现在,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物质利益的教育,淡化了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例如当前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最先考虑的都是热门的专业,没有从国家需要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重视生活理想,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理想教育,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除此以外,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存在重视个人理想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使得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观念,在做事中首先考虑的就是个人利益,不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第四,高校思想道德评价体制不健全。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注重对学生智力和成绩的评价,没当学生学习完一门课程之后,都会拥有一张相应的成绩单。并没有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评价,是一种不健全的评价机制。
以上所阐述的问题,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高校没有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立体模式,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训。本文重在构建出一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立体模式,从社会影响教育、学校引导教育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角度出发,用一种立体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让三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具科学性。
首先,高校要以社会环境为主旋律,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社会环境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因素。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激励、规范以及引导的作用,社会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社会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一,加强媒体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第二、扩大社会资源参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力量。第三、强化互联网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教育的作用。
其次,高校要从正面引导教育。高校是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核心,高校就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坚持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层次性,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层次教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同时,高校还要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除了要重视学生智力和成绩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
最后,学生要加强自身教育。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素质教育,就要认识到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对自身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的意识,加强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搭建起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桥梁。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目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从社会角度、高校角度以及学生自我角度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立体模型,提高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敏真.提高职业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232-233.
[2]徐秀玲.浅析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4,21:184.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122-01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回避学生的迫切需求,必须要科学的审视新形势,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重新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首先,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从清晨到入睡,周围人的一声一动都会对大学生自己产生潜在的道德影响;大学生自己的行为也不断受到校园环境的赞同、默许、鄙见或谴责,不断地从他人的评价中调整规范自己的言行。
其次,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不断从丰富而健康的校园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积累各种经验,以弥补课堂教学所未能辐射的领域。;
再者,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与其他人共同创造的,大学生对它的认同感较高;校园文化的兴起丰富了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主动性、指导性、趣味性、创造性融为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说服力、渗透力、感召力、凝聚力、约束力,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生机活力。
二、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方法
依据变化了的形势和不断发展的大学生思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好的方法获取实效。
1.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需求,是开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起点。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培养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与完善人格的大学生。而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的形成过程,是在现阶段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影响下,在其自身知、情、意、信、行诸因素辩证作用下,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来体现的心理过程,这构成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心理特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其心理特征是动态多变的,很容易受一些社会偏激文化因素的影响。青年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渴求知识而又缺乏对自身、历史以及社会的辨证认识,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冲突和碰撞非常敏感,从而引起心理上的苦闷和困惑。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需求出发。
篇3
随着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局面。同时,群众文化对于国家发展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赋予新的更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此谈几点浅见。
一、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群众文化是一种反映文化的活动形态,人们通过这种文化活动形式,使参与者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又感受了文化的影响。例如:在群众书法艺术展览中,参与者不但展示自己的文化艺术成果,同时也在学习和感受其他参与者的文化艺术作品,从而达到相互交流与提高的目的。举一反三,其他门类与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众所周知,科学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人们是通过文化知识来认识科学的,也就是说只有文化知识的不断提高,才能带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群众文化既然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的繁荣与发展必然会带动科学水平的提高。例如:某地农民欲发展养殖业,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学习和掌握科技养殖书籍介绍的科技知识,而通过当地文化站举办的文化实习班的培训,文化水平有所提高,进而能够读懂弄通科技书中的养殖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结果取得了事业的发展。这样的事例可谓举不胜举。所以,群众文化活动的确促进了人们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
二、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思想道德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群众文化对于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人类的思想形态是世界观的体现,而我们的社会主义国情要求国民应具有适应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水准,我们的群众文化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开展活动的。用积极健康的群众文化去引导人们的思想道德观点向正确方向发展,是群众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我们不是用积极正确的观念去教育人民,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去引导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那么一些有损社会进步的不良思想道德行为就会泛滥。应该说,思想文化领域是影响人们思想道德观念最为突出的领域,群众文化则是这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活动方式。因此,群众文化对于促进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体现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根本内容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具重要性。而群众文化又是以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而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为方便有效的手段。文化活动能够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已是不争的事实,一首《国际歌》能够唤发起世界上无产阶级的奋斗精神,一曲《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激励起中国人民保卫祖国、浴血奋斗的爱国热情,都有力地证明文化活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及至整个世界发展与进步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群众文化是参与对象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文化活动方式。因此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当前对于稳定政治、稳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也是有着现实作用的。
四、有益身心健康增强人民体质
篇4
关键词: 感恩教育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评价
一般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信誉等具有重要意义”[1]。
高校应当如何有效地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呢?在没有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将感恩教育渗透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可以达到相辅相成、一举两得的教育效果,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也是恰逢其时,对于他们顺利、愉快地度过大学四年将有很大帮助。
一、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渗透感恩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律观教育等很多方面。可以说,引导大学生树德和做人,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目的和意义所在,而这一点也正是感恩教育所追求的。
在现代社会,感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忠诚,对社会和人民的包容与奉献;对组织的信任和感激,对工作的勤奋和尽责;对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对家人的理解和眷念;对生命的敬仰和珍惜,对自然的亲近和呵护[2]。可以说,感恩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和责任观,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是完全可以而且十分合适的。
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内容和感恩有直接联系。比如在关于人生观的教学内容中,如果单纯从个人的角度谈人生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眼界是比较狭隘的,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来谈人生观的问题,则会有更宽的眼界,而且可以很自然地联系到感恩问题,也就将感恩教育与教材内容融合到了一起,使学生更容易对人生观有较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从谈个人的人生观,联系到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等,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的人和事存在着客观的联系,所以,要感恩与自身生命相联系的每一个对象。从谈人生价值的实现,联系到祖国和人民与自身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和人民所提供给自己的一切,感恩自身从社会所得到的恩情,明确只有感恩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样,通过恰当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本身,又将感恩教育落到了实处,并且二者相辅相成,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上渗透感恩教育
除了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渗透感恩教育外,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渗透感恩教育。“因为道德现象与人的需要、情感紧密相连,真正的道德规范应是道德主体对之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果仅仅以道德规范、原则的传授,以认知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而没有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参与其中的话,则此种道德教育注定是要失败的”[3]。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让这种传递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就需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学习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容时,可以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让学生谈谈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或者周围发生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启发学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每个人不断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个人道德修养的加强,实际上恰恰是个人感恩于社会、感恩于他人的自然结果,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感恩意识的必要性和感恩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懂得感恩是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质。
如果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则正好是开展辩论的好机会。真理不辩不明,开展辩论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关于老人跌倒该不该扶之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辩论。通过辩论,大家往往更容易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辩论诸如此类的道德问题,学生也可以领悟到感恩不仅是要感激帮助过我们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感激之情转化为一种乐于助人的品质,这种品质不仅是个体所必需的,而且是社会所必须的,作为大学生应当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
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学生写信、演讲、歌舞、小品、绘画、观看影片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引导大学生课堂联系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原本抽象的理论化的教学内容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感性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实践,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三、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渗透感恩教育
坚持教育培养与考核评价的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大学生将自律与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考核评价体系还是以书面考试为主,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为考核重点。这种考核评价体系,虽然对学生掌握知识性的内容很有帮助,但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因此,在考核评价体系中,除了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外,还要考查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真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同时必然有助于大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和感恩习惯的养成。
首先,学校应当密切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畅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在家庭中建立教育监督反馈机制,并且将大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因为大学生的身份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名家庭成员,在家庭里的表现优秀,才真正称得上是名优秀的大学生。而且,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往往在家庭生活中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通过考察大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实际上也给了大学生一个机会,可以使他们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与家庭的密切联系和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促进大学生将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动。
其次,学校要组织相关活动,比如组织大学生在校内义务劳动、深入社区扶贫助困、到敬老院搞志愿活动等,将大学生参加这类活动的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大学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和各学院会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些活动正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机会。“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本身就是很强调实践性的课程,让大学生广泛参加此类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感恩品质。而且,这些活动被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更能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必然可以实现感恩教育的内化与外化。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深入社会实践,比如参加义务献血、担当义务交通协管员、义务帮助中小学生辅导作业等,将参加这些义务活动的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其实,生活就是个大课堂,它会教给我们每个人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也都要回归到生活大课堂去检验和应用。年轻有为的大学生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实践着在书本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和道理,其中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应当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表扬。
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渗透感恩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将感恩意识、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动、感恩品质。相信在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大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关爱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这些生动愉快的体验,会悄悄地沉淀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感恩品质。
懂得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是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渗透感恩教育,可以使感恩教育和课程教学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达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近年来一系列暴露感恩意识缺乏事件的发生,冷酷地说明感恩教育的缺失依然如旧。我们不能只有在某些事件发生时,才想起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才想到要加强感恩教育,事情过去了,又什么都不做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现在我们需要立刻行动起来,让感恩代替冷漠,让善良代替邪念,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政治科学,2004(04).
[2]肖池平,万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倡导感恩文化[N].中国民族报,2007-09-28.
篇5
关键词:高职;道德行为;规范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合,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应聘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可以熟练地进行各项职业活动,而且还要求其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为此,高职院校在学生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学生道德行为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高职学校在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思想道德课程教学的设置欠缺,导致很多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不规范,甚至出现很多价值取向上的错误,责任意识、敬业意识、集体意识不强。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各界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思想道德课程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甚至只是一种形式。比如:很多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价值取向存在实用化和功利性的倾向,在从事某项工作时,缺乏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工作上一旦遇到困难,便要申请辞职,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其次,在高职院校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高职教师队伍中道德行为状况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也不及时解决。诸如此类的行为会对高职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学校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学质量也会下降。
再次,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中所表现出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具体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德意识较差,在教室、图书馆、宿舍内大声喧哗,在墙壁上乱写乱画,破坏学校的公有财产;其二,很多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由散漫,集体意识缺失,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甚至有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睡觉,自我约束意识淡薄。所有这些行为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未来成长。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道德行为素质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必须从教学上完善学校的思想道德教学体系,更新教学理念,将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作为高职教学的重点,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增强高职学校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高职学校学生的道德行为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学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首先,高职学校应该在学校内制订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加以要求,并纳入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中,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联系。在学校的管理中,通过强化监督、检查执行等方式,对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罚和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到学校针对道德行为规范问题谈体会,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感化在校生,让每个学生都理解道德行为规范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严格自律,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树立道德行为典范。教师在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中,要尤其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家庭美德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在以后的职业从业中,一定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而不是好高骛远,投机取巧,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自己良好的专业技能,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再次,为了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行为素养,学校还应该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心理障碍进行积极的疏导。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拥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立能力不强,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价值观取向不正确的问题。为此,学校应该定期在学校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挖掘学生潜能,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技能和良好道德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在教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敬业精神,使他们诚实守信,奉献社会,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受社会各界欢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侯德华.我国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及分析[J].才智,2011,(26).
篇6
[关键词]人格本位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常佩艳(1972- ),女,陕西米脂人,延安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与现代化。(陕西 延安 716000)梁芷铭(1981- ),男,广西玉林人,钦州学院商学院,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府行为与公共政策分析、区域发展与行政法治、职业生涯规划。(广西 钦州 53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委托重点课题“广西沿海地区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AA040)、钦州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1DJSZ12)和钦州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基于美学视角的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1DJSZ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57-02
一、基于人格本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是儒道佛理想人格的融合,是一个进则儒、退则道、隐则佛的完整人格体系,既承认自身实现理想人格的可能性,又认可人性之善。西方近代人格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欲望、心理、潜能和需要等主观因素,重视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把人格当成一个可以逐步完善的整体。的人格理论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把人置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重点从人的社会属性考察人格的形成,认为人格是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而人格的养成,既受环境的制约,又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人格理论既承认实现理想人格可能性,又彰显个人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的追求,既重视环境的作用,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其成为建基于人格本位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基于人格本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灌输色彩浓厚,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方法和策略单一老套,受到大学生的心理抵制,加上部分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学习意识欠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受到明显影响。事实上,大学生“一方面在一元价值观下深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在社会中不断接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这两方面的反差使得他们产生了价值观念模糊、行为方式模糊、理想信念失落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显得十分乏力”①。这就使得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有了更加重大的意义。建基于人格本位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立足于人格的形成规律,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策略,使得相关教师能逐渐摆脱功利倾向而从广阔的视野中考量思想道德教育,主动淡化了政治色彩和单纯的道德教化色彩,因此,建基于人格本位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也更易取得实效。
(二)有利于拓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域
现代社会是一种“抽象社会”,社会已被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和商业逻辑贯穿其中,人们难以像在传统社会中那样保持自然而完整的自我,有着明显的“归属感的淡化”“生活意义的空洞化”②。这种社会境况中,大学生人格深受冲击,亟须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体系。在现有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思想道德教育最具有这方面的功能。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的是“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最终服务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而不太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建基于人格本位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人格教育纳入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通过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影响着人的道德的认知、意识和选择,建构大学生新的思想道德世界和健全的人格,扩大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论域。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大学生在校的一切学习行为最终要落实到自身价值实现上,而实现自身价值,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起点。“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定位、目标设定、目标实现、反馈与修正四个方面。大学生通过确定预期目标,使自己明确职业目标定位,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严格要求,为今后步入社会就业做准备,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③。但是大学生的“自我定位、目标设定、目标实现、反馈与修正”应该在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指导下,才能真正实现。而这个过程正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融入社会,真正实现自我。因此,建基于人格本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基于人格本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路径
(一)以人格为本位加快转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观念
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加快转变观念,把人格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各项工作中。“思想观念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础,是德育领域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的牵引力量。”④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制订相关计划、目标和战略,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格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要从课程安排上,通过学校日常教务工作,把学生人格教育贯穿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要把相关人格教育理论与方法贯穿于相关教师的培训中。只有高校管理者主动地把人格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各项工作,才能保障建基于人格本位论的思想道德教育得到顺利开展。
其次,教师要加快转变观念,注重从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教师主导整个实践过程,包括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方式。教授内容的选择、教授方法的选取尽管会受到学生方面的影响,但最终还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因此,‘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是教授实践永恒的主题。”⑤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刻把握人格教育对培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逐渐淡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化和政治化色彩;教师应主动转变思想道德课堂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淡化甚至消除自身的思想道德权威地位;教师应主动创造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增长思想道德体验和人格体验,进而实现思想道德的超越。同时,“除了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外,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像孔子那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⑥
最后,大学生要自觉转变观念,主动完善自己的人格,为自身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创造主观条件。大学生要主动克服“以主客二元分立的知性逻辑去把握人和社会的关系,不能将社会与个人对立起来”。⑦大学生应正确认识人格养成的重要性;发挥自己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主动参与关于基于人格本位的思想道德教育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应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重新认识自我,创造双方的良互关系;应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中,扩大心灵和精神的对话,进而实现人格的提升,为自己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建立人格基础;应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生活,增加自己的人格体验和思想道德体验,为自身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建立现实基础。
(二)以人格为本位加快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
首先,结合人格理论传统和实践编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在全球化思潮的涌动下,西方的自由化思潮、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地对大学生发生影响。它改变着大学生的基本政治观念,甚至是大学生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及政治领导的评价标准。”⑧因此,要主动开发把人格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课程资源,为编写科学的教材建立理论基础;应深入学生校园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态,为编写科学的教材提供现实依据。通过编写科学的教材,促进大学生正确政治观的形成,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其次,结合人格养成规律,设置合理的思想道德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在内容设置方面,区分不同成长阶段的人格状态而设置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比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可以人格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并举,在高年级学生中则可以适当增加人格教育内容;应根据重大时事新闻、地方新闻事件和校园事件,适当安排包含人格成长在内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应开设相关课外实践课程,推动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对高低年级的学生,做出合理的课时安排,但不能违背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基本规律。
(三)以人格为本位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评价机制
一般而言,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客观评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激励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首先,明确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基于人格本位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该课程教师、其他任课教师、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同班同学,甚至家庭成员和社会公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应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以便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发现大学生的人格与思想道德水平,进而客观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效。
其次,明确评价客体,进行多方面评价。基于人格本位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又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世界。因此,既要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过程做出评价,又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做出评价。同时,要从学生的人格养成方面,对相关教材、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做出评价。
最后,明确多元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应设定一个建基于人格指标的客观标准,把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观念与这一客观标准做出比较,以考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应以年级或者班级为单位,树立人格养成典型和思想道德典型,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准确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他们不断健全人格,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应鼓励学生及时反省自己,为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供良好的内动力。
[注释]
①李伟.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6):56.
②黄剑.抽象社会中的现代性体验困境及其出路[J].吉首大学学报,2010(4):29.
③钟谟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47.
④石宏伟,陈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10(1):159.
⑤韩培花,朱国新,谢佳伟.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其互动[J].吉首大学学报,2011(2):163.
⑥蓝利萍.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发[J].教育与职业,2006(14):134.
篇7
【关键词】 中职卫校 护士专业 道德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28-02
“关怀、照顾”是现在护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护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人文关怀,要尊重护患者的生命以及各项权力,认同人的独特价值,宽容的去对待患者。对护理专业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护士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把思想道德教育始终贯穿于护士专业教学中,才能在护士专业学生头脑中形思想精神。下面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就护士专业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从而为卫校护士专业思想道德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1 卫校护士专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护士专业所属的护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护士专业学生未来服务的对象是有感情、有思想和有生命的患者,护理活动要体现出对患者的关怀和爱护。著名专家孙红曾说过:一个好的护士首先要能理解他人,成为病人的代言人,并且敢于承担风险和指导其他专业人员。所以,卫校护理专业必须要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护士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体现在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平是护士职业生涯能够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不断进行的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中专卫校护士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入学人数较多。而卫校学生年龄大多在14-16岁,刚刚初中毕业,思想还很不成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 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且现在的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感受比较忽视。同时,思维十分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怕吃苦,爱玩,自我控制力差。这一阶段正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未来参加工作有着巨大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各种医疗纠纷增加,医患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各种医患冲突。因此,重视护士思想道德的培养就尤为重要,在卫校采取课程的思想道德教学,可以帮助年轻的护士专业学生懂得要做一个好护士,先学会做一个好人,这对减少医患冲突也有积极作用。
2 卫校德育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目前各地的中职卫校虽然都开设了思想道德课程,教学课程包括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但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下面几点:
2.1 政治理论学习淡漠, 缺乏时代气息
根据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学生们反映学校开始的思想道德课程内容都十分陈旧,缺乏时代气息,学习时很难提起兴趣。同时,学生们由于年龄较小,很多情况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学习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一门心思放在了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不愿意把精力放到思想道德课上。
2.2 在校护生整体素质下降,知识面狭窄
由于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学习成绩较差,无法考上高中才选择中职的。所以护士专业学生的 文、史、哲基础较差,很多学生的对这些方面的知识面很狭窄。而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课程教材比较苦涩难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同时也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2.3 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效果
长期以来,中职卫校的思想道德教学都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思想看,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手段十分单一。这样的教学,最后学生只能是记住了一些理论知识来应付学校的考试,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很难有实质的提高。
3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笔者根据本校的教学实践,总结思想道德教学经验认为:护士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不仅要有目标,更应该有可操作的教学措施,思想道德教学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落实好教学目标。只有坚持德育教学为了教育好学生如何做人,在工作中坚持护士工作的基本道德准则,才能真正的把思想道德教学落到实处,取得效果。
(1)发扬传统美德,培育优良作风
道德行为的养成,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始于知,落实于行,贵在持之以恒。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课堂的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督促,让学生真正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落实。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穿戴得体和坐、立、行的姿势等小事做起,要求学生“行有规,言有范,穿有样,坐有相”,通过纠正和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让学生懂得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自律自强。同时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对他人讲礼仪,乐于助人。从肯帮助困难同学和尊重他人做起。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反复的示范和训练,首先让学生在行动上做到见到师长主动问好,见到同学微笑致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在头脑中形成尊重他人,讲究礼貌,举止文明的思想道德观念。
同时,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落实“三不”要求,即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乱扔纸屑杂物,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对学生日常行为严格要求,不断督促,才能使学生主动的遵守各项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篇8
高校大学生 道德教育 现状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肩负着建设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其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对社会上同龄人以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低。因此,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而高校作为“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的灵魂”,担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1、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一些大学生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视为人生追求的核心,从而造成价值取向扭曲,甚至形成极端的自私人格。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造成个人贡献与社会索取失去平衡。2、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3、拜金思潮泛滥,贪图安逸享乐。大学生高消费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的奢侈风,又使得拜金思潮泛滥,对当今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1、家长过分溺爱。许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2、社会上诚信缺失的不良环境影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特别是还未建立起健全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体系,致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出现了为追逐利益而抛弃诚信的现象,并形成了诚信缺失的不良环境。3、学校德育教育的缺陷。目前各类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成绩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1、加强传统教育。在传统教育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1)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个跨越人类生存时空的概念,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2)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高校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2、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二要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三要加大经费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2)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3、强化心理素养。心理素养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正确引导:(1)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多途径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课余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抵制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中的负面诱惑、消极影响,做自我的主人,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刻意培养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2)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自我调适方面的小常识,必要时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使他们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想起心理咨询,想起寻求帮助。(3)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遵循“道德以德育为首,德育以教育为先,教育以文化为本”的原则,积极拓展道德教育路径,树立与公民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提前进入公民角色,让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在大学生身上得以内化,实现公民身份真实化,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保证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学生;思想道德 ;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49-01
在学校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修养是教育大纲之要求,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的准确定位。《纲要》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可见,加强对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将教育青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作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对一直极端个人主义、巩固血缘亲情和家庭伦理、协调人际关系、遏制物欲膨胀、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道德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老师就应该注重以上所提到的道德的作用,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不仅关乎其对未来的理性认识,也关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可以使他们对祖国的未来进行反哺报答,提升学生的民族感情。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那么,学校应如何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呢?以下就对此问题提出几点拙见。
一、 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为学”的目的是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而这种做人就是指对自身人品、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可见,古人对道德的认识已非常深刻了。因此,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浮华社会氛围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清净自身,贡献社会,知恩图报,是对现代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无数事实证明,德育确实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育负担着提高学生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审美、心理、交往、活动,生活以及个性发展等多种基本素质的培养任务。因此,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的根本。
对于学校而言,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课的教育和学习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基本。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年龄以及所处的环境对其设置不同的教育意境,对学生实施说服教育,讲述一些有关道德的实事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识,讲述道德事迹的有利性,形成学生对道德追求的渴望,进而产生对道德实践的欲望。这种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加强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祖国未来的情感欲。思想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学习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每个学校都应开设相关的思想理论课程,在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的同时,可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 模拟示范可以加强学生道德实践的积极性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有了德育作为基础,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乃至团结协作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根基。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贯彻和实施德育教育纲要,坚持把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学生把内在的德性、外在的伦理、现实的政治贯穿为一体,全方位地塑造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品德。因此,对于初级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对其实施道德示范演示是较好的德育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如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多媒体的方式放映一些有关道德的事迹,在视觉的接收下,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能力,体验道德的伟大魅力。还有如在校园里,有人随地扔了垃圾,老师就应告诉他随地仍可垃圾是不合环保理念的行为,讲述环保的重要性以及这种小事也是对学生道德观的考验,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惭,因而在以后的日常行为中会随时注意到自己不当的行为,进而进行自我改正和自我行为的调整。老师还应在讲述其他学科的过程中注重对道德情感的渗透,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以及注重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还有在学校,教师还应注重展览参观对学生道德的感染性。如对有关道德图片的展示,可以加强学生心理道德感的升华,同时,学生可以从中借鉴一些与自己生活学习相关的情节注重自我道德行为的调节,进而加强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因此,模拟示范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注重此种演示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对其全面素质的一种考验,也是自我修养全面提高的标志之一。
三、 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环境是对自我适应性的考验。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注重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这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不仅要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密切联系,还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相联系。通过好的德育环境,可以使道德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可以促发学生对生活的有效体验。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的同时,不容忽视地要讲求对环境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想象这种理论所联系的实际是什么。这样就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环境的意境自然而然也就贯融于其中了,环境的溶剂作用学生的德育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引发学生对道德感的认知,促进学生对道德的实践性。
总之,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自身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奠基。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学校应努力尝试以各种方式加强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提升学生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育 师德建设
高校教育中师德建设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高校的发展前景,更关系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新时期加强高校教育中的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给读者以借鉴,启发读者对于师德建设工作的思考。
一、高校教育中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全体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内容
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工作,是在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方针政策下的必行之举,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广大教师队伍中开展师德建设,能够激励教师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更好地担负起培养祖国事业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并能更好地推动全体公民道德建设的工作顺利开展。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内容
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着教师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一个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必须要大力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道德和素质水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为人师表,在现在这个价值观极易受到影响的历史时期,教师的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因为教师的道德素质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沃土,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引路人和导航师,教师的师德建设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加强高校教育中师德的建设工作,已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教育中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教育中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育中师德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有的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够,只顾教书,而未育人;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过多地看重经济利益,甚至把教学当成一种商业手段,而只投入较少一部分精力在真正的教学工作中,从而使教学质量下降;受社会的浮躁风气影响,很多教师并没有进行学术钻研和继续学习,甚至出现学术造假的现象;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言谈举止难以起到为人师表的带头作用,以上这些存在于师德建设中的问题,都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二)高校教育中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造成了大多数教师价值观念的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教师的道德建设工作。大多数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只顾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忽视了如何做好教学工作,这必然会对其教学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特殊的高校环境也为师德建设埋下了问题的种子。高校教育不再是义务教育,不再是承载着社会和家长过多关注的高中教育,它不再站在风口浪尖,接受着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因此教师对于自身的要求也开始松懈;另一方面,学生被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所吸引,积极投入在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华与能力,而往往缺少学习的动力与热情,这也就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开始疏远,从而淡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教育信念,降低了教师的育人积极性。
最后,高校对于教师师德建设工作的不够重视是致使师德缺失的直接因素。不少高校往往只注重教师的职称和工作经验,却往往忽视在教师的考评中添加关于师德方面的标准,这就会直接导致教师过于重视科研和学术成果,而忽略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更加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己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三、加强高校教育中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教师的聘请与管理工作
加强师德建设,首先应该先从源头抓起,重视教师的招聘工作,不能再仅仅把教师的学历和学位等作为录用的标准,更应该注重考察教师的道德水平。同时,应该开展各种师德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师德考核规章制度,逐渐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做好教师的师德培训工作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各大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师德培训机制,把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到日常的教育工作当中,比如说对班级辅导员进行师德培训,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坚持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统一,积极弘扬优良的师德师风,形成重师德、讲师德的良好校园风气,唱响“以德育人”的时代主旋律。
(三)做好教师的人文关怀工作
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该妥善处理与教师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把解决教师的思想道德问题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体察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改善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人文环境,让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而高校的师德建设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办法,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的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为高校建设提供师资保障,为祖国的明天铸就英才。
参考文献:
[1]郑新莺.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之我见[J].时代教育,2009(03).
[2]刘仁三,方文明.关于加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7(06).
[3]李后梅,徐其清.新时期高校师德的缺失与培育[J].文教资料,2009(10).
- 上一篇:音乐教师学期教学计划
- 下一篇:施工环境管理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学习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