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环境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4 17:5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施工环境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施工环境管理方案

篇1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成功举办第24届大冬会为目标,动员全区人民,举全区之力,对我区城市环境容貌和秩序方面存在的问题,下最大的决心、下最狠的茬子、采取最硬的措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确保大冬会期间城市容貌清新、环境卫生干净、市政设施完好、街面秩序井然、灯饰冰景靓丽,给全世界呈现一个冬季最美丽、最漂亮、最干净的*区。

二、工作原则

——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提档的原则。将运动员、官员、记者、中外来宾驻地、比赛场馆周边、迎宾主干街路及相关街路、繁华商业区、景区景点划定为严管区域、严管街路,加大管护力量,提高作业标准。确保重点区域、街路全天候管控,其他区域监控到位、巡视到位、管理到位,确保问题及时解决处理。

——实施高压管控、必须达标的原则。采取非常措施,高标准管控城市环境和秩序,参照国际标准,对重点区域进行提档升级式整治,打造一批精品,我区要全覆盖式地达到迎接国家卫生城检查标准,达到八个一律,即:市政公用设施一律完好无损;水气热电供应一律达到标准;环境卫生一律两扫全保;违法占道行为一律取缔;违法违规行为一律上限处罚;灯饰亮化设施一律打亮;冰灯景观一律整洁完好;清冰雪(除重要坡路)一律不得使用融雪剂。

——实施网格管理、快速跟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区、街数字城管监督调控指挥体系的作用,实施网格化定点定位管理,佩戴标识,一岗三责:宣传员、监督员、保洁员。各种监督车辆全部上街,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改必达标。

——实施全民参战、合力共为的原则。区直有关部门、驻区相关单位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在城市容貌、街面秩序管控上,除各有关部门全员上岗外,成立由社会各界组成的5000人监督员队伍,定岗定责、明确标准、对重点区域昼夜管控、死看死守。同时,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大中专院校学生作为预备队,由区统一协调调度,确保人力物力充足。

三、实施时间

2009年2月10日至2009年3月2日。

四、重点区域范围

将6个重要点位、9条迎宾街路、14条相关街路、8座桥梁划定为重点区域。

——重要点位(6个)

1.比赛场馆(1个):市冰球馆

2.中外来宾、游人驻地(5个):星河宾馆、万豪宾馆、丁香大厦、金江宾馆、玉祥宾馆;

——迎宾街路(9条):南极街、南马路、承德街、景阳街、东直路、南通大街、北环路、红旗大街、先锋路;

——相关街路(14条):淮河路、辽河路、开源街、西开源二道街、南极三道街、八区街、八区二巷、八区三巷、八区四巷、八区五巷、清真寺街、南坎街、南坎头道街、太平大街。

——相关桥梁(8座):南极桥、承德桥、十四道街桥、先锋桥、新道桥、太平桥、南直桥、跨线桥。

五、工作内容和标准

(一)强化户外宣示物管理。对户外牌匾、广告采取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的集中清理整顿行动,对建筑立面和城市空间设置的牌匾、广告进行拉网式排查。全部拆除擅自设置的户外牌匾、灯箱、招牌、旗幌等宣示物;全部清除临街橱窗、门脸、墙体等部位上书写、张贴、悬挂物;全部拆除违规设置的彩虹门和露天舞台,大冬会期间一律停批开业、店庆等各类占道设施,消除城区立面、空间视觉污染。

责任部门:区行政执法局、区城管局

(二)强化灯饰亮化设施管护。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执行灯饰设施启闭时间。组织专业人员每天进行巡视,及时擦拭表面污垢,必须保证干净整洁,发现设施破损、缺失的,当日进行修复更换,确保大冬会期间景观灯饰亮化设施完好和亮灯率达到100%以上,户外牌匾广告照明设施完好和亮灯率达到100%以上。

责任部门:区城管局

(三)强化冰灯景观管护。对我区“四点”、“二线”、“22个区域”、55个冰灯景点全部打亮,冰灯冰雕景点设置专人管理,定期进行维护整饰,确保景观完好、整洁、美观,亮化率达到100%。大冬会前新制作的冰灯景观一律达到上述标准。

责任部门:区城管局、区建设局、区行政执法局、区园林办、各街道办事处

(四)强化美化彩化设施管护。通过制作各类树型花、绢花等方式对重点区域进行彩化和美化,对污损的装饰花及时擦拭或更新,确保色彩鲜艳,效果美观。及时伐除枯死树枝、清除绿地内垃圾、残冰雪及杂物。

责任部门:区园林办

(五)强化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对重点区域实行两扫全保,达到七净五无标准,清扫保洁时间延长至晚23时;对2个主要出入城口,430条背街背巷,700余个居民庭院,93个物业小区,铁路沿线,马家沟河、阿什河、松花江段沿岸,按管护区域划定责任,达到六净四无标准;搞好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装卸、运输各环节工作的衔接,消除垃圾积存现象,减少环境污染;重点区域公厕延长开放时间,达到规范标准,方便中外宾客使用。

责任部门:区城管局、水务局、交通局、爱卫办、滨江站、哈东站、各街道办事处

(六)强化清冰雪质量管理。建立清冰雪应急机制,加大机械设备和相关物资储备,采取人机结合、以雪为令、边下边清、随清随运的方式,达到中小雪停后4小时清完,1日内运出;大雪停后8小时清完,2日内运出的标准。严格控制融雪剂的使用,除严重影响车辆通行的重要坡路外,其他街路一律不得使用,避免融雪剂使用不当影响市容环境。(清冰雪工作另行制定具体工作预案)

责任部门:区城管局、区行政执法局、各街道办事处

(七)强化市政设施管理。强化交通护栏、过街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路名牌、公交候车廊、电话亭、邮筒、公共照明等市政设施的日常管护,各设施管护单位每日进行一次设施擦拭和检查,缺失破损的1个工作日内修复完毕,确保设施整洁、完好。道路、广场路面破损的,采取简易维修方式,1个工作日内修复完毕,确保交通顺畅。发现检查井设施破损、井盖丢失的,管护责任单位6小时内整修或更换完毕。

责任部门:区城管局、区民政局、*、太平交警大队,邮政局、路灯管理处等设施产权单位

(八)强化街面秩序管理。由区直相关部门、全区社会各界组成的5000人监督员队伍,集中对城区内的平面立面实行全方位、全天候、无缝隙管控。对各类违章占道经营行为,一律取缔,物品一律没收或暂扣;占道市场摊区早、夜市开撤市时间严格按规定执行,必须达到货撤场清、人走路净。加大街面环境和秩序巡视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各类游动商贩走街串巷,发现一个,处罚一个并现场上限处罚;对各种乱贴乱画、乱摆乱放、商家门脸橱窗上张贴的广告招贴物,要限其在1个工作日内自行清除,对屡次违反规定的要依法予以上限处罚。

责任部门:区行政执法局、城管局、工商局*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九)强化交通秩序管理。严格取缔机动车辆违法行驶停放、重点区域严禁无路权的港田车、摩托车及各类非法营运车辆在主次干路行驶,加强巡逻纠违,严格取缔故意遮挡、污损号牌、闯红灯、穿插超越规定线路行驶、酒后驾车、超速超载、乱停乱放等严重扰通秩序的违法行为,对重点区域、交通节点死看死守,确保交通秩序有序、车行顺畅。

责任部门:*、太平交警大队、区行政执法局、区交通局

(十)强化公共交通管理。对公交运营车辆、停靠站点、调度室、停车场及周边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对营运的公交车辆内外要及时清洗,车体外观、车内坐椅等设施破损要及时修复。出租车车容车貌、内外设施要干净整洁、完好,对检查发现、投诉举报属实的拒载、绕行、超标准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从严处罚,提高营运质量和服务水平。

责任部门:区交通局、*、太平交警大队

(十一)强化供排水质量管理。要全面检查供水管网,对隐险隐患部位要提前进行整改,合理调整供水容量和压力,出现供水管线断裂冒水事故,要立即组织抢险队伍进入现场,尽快将路面恢复到完好状态。保证供水压力达标、水质合格。全面检查排水泵站运行系统,保证排水顺畅,杜绝污水跑冒影响城市环境问题发生。

责任部门:区建设局、*、太平供排水公司

(十二)强化供热质量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队伍,集中时间全面检修重点区域供热设施、设备,消除各类隐患,确保设备运行正常、燃料储备充足,供热时间达标,室内温度达标。

责任部门:区建设局、*、太平供热公司、房产住宅局*分局、太平房管处

(十三)强化环境保护管理。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严格控制工业生产废气排放、严厉查处汽车尾气超标排放、餐饮娱乐场所噪声污染等问题,重点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6分贝以下。严格规范危险物品、废弃危险化学品和医疗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置。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标准。

责任部门:环保局*分局、区行政执法局

(十四)强化供电保障管理。制定电力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抢险工作方案,对重点区域,主干、迎宾街路路灯、广场灯,灯饰亮化、冰灯景观等夜景亮化用电设施进行全面复查,查找隐患和薄弱环节并整改达标,保证大冬会期间电力稳定运行、安全供应。

责任部门:*、太平供电局

(十五)强化基建工地、拆迁工地管理。要将我区在建、停建、拆迁、光板工地进行全面检查,督促开发商及建筑企业对不合格标准的问题进行彻底整改,达到文明施工的标准。

责任部门:区建设局、棚改办、拆迁办、城管局、执法局

(十六)做好监督员的招募工作。以各街道办事处辖区为单位,按照区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划定的管理网格,成立以社区负责人、执法人员、管理人员及企、事业单位、商家组成的监督员队伍,监督、管控、清理街面秩序。

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数字城管指挥中心

另:靖宇地区管理处参照以上工作任务执行

六、组织机构

为加强24届大冬会期间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有力实施,成立*区第24届大冬会期间强化城市环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于沐琳(区委副书记、区长)

副组长:马旦曰(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成员单位:由区直有关单位、驻区相关单位、各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城管局,负责大冬会期间日常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工作。

主任:马旦曰(兼)

常务副主任:王龙(*区城市管理局负责人)

副主任:由区直有关单位、驻区相关单位、各街道办事处主管领导组成

办公室下设6个督导组,负责大冬会期间对各责任单位的监督、检查,成员从区监察局、区文明办、区法制办、区直有关单位、驻区相关单位、各街道办事处等部门选调。

七、保证措施

(一)加强监督检查。区直各相关部门及驻区单位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全天候巡视,发现问题立即督办有关部门限时整改达标,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督办和复查工作,并跟踪问效。发生紧急抢险事故,责任部门主要领导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办公调度,第一时间处理完毕。大冬会期间,区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城市环境管护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启动行政效能监查和黄牌警告机制,实施问责,认真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司法机关要对干扰和阻碍城市管理工作的违法事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做好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通过简报、信息及时通报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组织相关新闻媒体做好大冬会期间城市管理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及时报道大冬会期间我区城市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通过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各方面关心、参与、支持、监督大冬会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建立工作制度。各责任单位要根据市、区的指示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本单位的实施方案,领导小组适时召集各责任单位负责人在区政府召开工作例会,听取各责任单位当日工作情况汇报,布置下部工作。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召开协调会或现场办公会,分析产生原因,研究解决对策。各责任单位要在每天下午3时前将本部门、本单位工作情况及信息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办公室电话:*

篇2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第**次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县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将听取县政府关于经济环境治理工作和县城市容环境整治情况的报告。为全面掌握我县经济环境治理和县城市容环境整治情况,提高会议审议质量,特制定本视察方案,供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时参考。 一、视察的指导思想

围绕“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战略目标,创优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以优良的环境促开放、促引资、促招商、促发展,打造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平台。 二、视察内容 (一)视察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二级单位为创优经济发展服务情况。 1、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创优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和有关优惠政策的情况; 2、为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服务的承诺是否兑现,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制是否落实; 3、推行“一站式”办公情况; 4 、应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审批的项目是否全部纳入,是否存在双轨运行现象; 5、审批项目收费是否合理,程序是否规范,是否按规定标准执收执罚。 (二)与民营业主、纳税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座谈。 1、看各职能部门服务是否到位; 2、看市场准入环节是否存在设关设卡,索、拿、卡、要等问题; 3、是否有乱作为和不作为现象; 4、对创优经济发展环境有哪些建议意见。 (三)对妨碍经济发展个案的处理情况及跟踪监督情况。 (四)对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分析,揭示原因,提出对策。 (五)视察县城市容环境整治情况。 1、主街道卫生及市容市貌情况; 2、广场路120急救通道、人武部军事通道、鲍竹路出口路、北门沟口路治理情况; 3、城区集易市场建设及管理情况; 4、纵横大道规划及建设情况; 5、征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对市容环境整治方面的意见建议; 6、视察城市监察大队、环卫所的管理和队伍建设情况。 三、视察方法和步骤

本次视察采取查、谈、看、听的方法进行。

查:调查执收执罚单位办理行政审批行为是否合法,程序是否规范,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定费行为、罚款管理是否规范,行政审批收费、罚款是否进入财政专户。

谈:召开民营业主、纳税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座谈会,了解职能部门服务情况。

看:看执收执罚的文件依据,了解执收执罚行为是否规范;看主街道、广场120急救通道、人武部军事通道、纵横大道、集贸市场等,了解县城市容市貌。

听:听取视察单位对创优经济环境和市容市貌整治的情况汇报;听取民营业主、纳税大户对经济环境治理方面的意见建议,征求居民对市容和环境整治方面的意见建议。 四、视察范围。 县直单位:行政服务中心 监察局 公安局( 交警大队 ) 工商局 建设局(房管局 城建监察大队 环卫所) 物价局 技术监督局 药品监督局 环保局 土管局 卫生局( 卫生监督所) 文体局 民政局 畜牧局

篇3

关键词:高桩码头;环境因素;辨识;控制

中图分类号:U6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0-0041-04

连云港徐圩港区作为连云港市拓展港口功能、开发新的战略增长极的重要区域,建成后将具备4000万吨货物吞吐能力,来满足后方临港产业的需求。

然而由于近年来沿岸港口及海湾的污染日益严重,其中涉及的环境问题又相当多样化,而且近海污染80%的来源是陆源污染:工业污染源、沿海城镇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作为港口施工企业,对于联系密切地近海生态环境,应采取各种有效治理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对近海海域的污染。

根据水工建筑特点及港口航道施工现状,现以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二港池多用途泊位二期工程为例,分析高桩码头工程建设的环境因素辨识和控制。

1 工程主要施工工艺

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二港池多用途泊位二期工程由1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和1个3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组成。码头水工结构为高桩梁板式,桩基为Φ1200mm 砼大管桩,码头结构总长616m ,由码头平台及4座引桥组成,总宽120m。

本工程主要材料为石子、黄砂、水泥和各种规格钢筋。高桩码头工程典型施工工艺如图1所示。

2 环境因素辨识

通过参阅连云港码头工程的环境评价报告及现场调研,并按照法律法规、公司《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中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对本工程环境因素进行有效辨识。首先成立环境评价管理小组,由小组成员根据活动地点划分区域进行环境因素的分析评价,其次按照环境因素发生的状态和时态分析其发生频率来评价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按照影响严重程度分析出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监视和测量,达到有效控制的目标。环境因素分两大类,一是污染物及噪声排放,二是能源和资源消耗。下面按施工现场区、预制加工区、试验区、库存区、生活区、办公区六个区域,对污染物及噪声这类环境因素进行辨识,对能源及资源消耗本文仅涉及其评价方法,具体分析暂不涉及。以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二港池多用途泊位二期工程为例,对环境因素识别如表1。

3 环境因素评价

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二港池多用途泊位二期工程共识别出环境因素111项,为了确定解决环境问题的优先顺序和轻重缓急,必须对其进行评价,从识别出的环境因素中,找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或潜在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以重要环境因素为对象策划环境管理体系。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要素主要包括环境影响的规模、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环境因素发生的频率、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以及对法律法规的符合情况等;其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判断法、是非判断法、排放量对比法、频率对比法、污染负荷法、水平对比法以及纵向对比法等。

本工程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时综合以上评价方法,将上述环境评价要素分为三个分数档次,对所有环境因素进行打分(如表2所示),然后累计各环境因素的得分,当环境因素的影响范围大、或社区关注强烈、或相关方合理抱怨、或不符合环保法规时,应当把它列为重要环境因素。

各环境因素的累计分值为∑=a+b+c+d+e,当∑≥14分,则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当a=5或b=5或d=5时,也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其中,法规符合性(d)评分标准主要参照《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表3―6所示)。

对于能源与资源消耗的评价方法,主要考虑年万元产值消耗量和可节约程度。评分标准如下表7。

各环境因素的分值为∑=f+g,当∑≥7分,则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当f=5或g=5时,也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以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二港池多用途泊位二期工程为例,环境因素评价表如表8所示,根据各环境因素的累计得分,辨识出重要环境因素7项。

4 环境因素控制与持续改进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确定本工程的环境控制目标和具体措施。

4.1 建立管理体系

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控制,以项目管理部为单位,按照GBT24001标准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因素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环境管理体系首先根据公司的环境管理方针,确定项目的环境方针和目标,对重要环境因素一一确定具体的目标值。项目的环境管理体系应成为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作为一个子体系,在公司管理体系的指导下运行,实现项目的环境管理目标并保证公司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

要素主要包括投入所有的活动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所规定的环保要求。严格执行健康-安全-环保体系标准,包括业主、监理的要求与地方的相关标准。

施工过程中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进行定量考核,实行奖惩制度。

在签订各类合同、协议时,条款中应有环境保护的要求,明确各方所负责工作范围内各自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并有相应监督体制。

项目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制定实施环境管理方案。定期审核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目标及环境方案的执行情况。

项目部必须按照环境管理方案制定环境监测制度,掌握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4.2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

4.2.1 噪声控制

(1)所有施工机械采用必要的减噪措施,如消音器、减音器、挡音板或隔音罩等。

(2)加强设备维修保养,使之保持良好运行状态,设备不用时要及时关掉或减速。

(3)在安排生产时,合理分散施工场所与施工设备,劳动力设备,非相关施工人员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体。

4.2.2 污水控制

(1)陆上机具冲洗物,包括水泥、淤泥和其它悬浮或溶解物质,引入污水井中,进行沉淀过滤,防止未经控制的直接排放或积聚在工地上;

(2)船舶施工时,各种垃圾、污水按港监要求进行规范处理并不得将油、固体废料或有害材料直接排入海中,油污和污水用水泵抽到专用运污船上交由海事部门统一处理;

(3)办公生活区的生活污水并入港区生活污水管道,施工现场采取三级沉淀池对污水进行有效过滤,达到地方标准后方才可进行排放。

4.2.3 废气、粉尘控制

(1)运输可能产生尘埃材料的开敞车上要安装适当的侧板、尾板,并用油布盖住;

(2)在运输石料和砂时,对石料和砂适量洒水,抑制粉尘;

(3)施工车辆在现场或附近车速限制在8km/h 以下,施工路面要经过适当的防尘处理,定时清扫、洒水,并建议车辆使用催化燃烧净化过滤器和无铅化、环保型燃料,降低尾气排放浓度。

(4)倾倒含有尘埃的材料时,在装卸点装帘子、罩子或排气过滤系统,加强围护和防漏;

(5)现场施工区的粉尘扬尘采取及时清扫、洒水等措施,降低粉尘饱和度。

4.2.4 固废控制

(1)固体废弃物包括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二部分,港区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桶,对生产垃圾中的有用部分加以回收,对于废弃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在业主指定地点掩埋,无用部分与生活垃圾分筒堆放,并定期由垃圾车送往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理。

4.3 监视和测量记录

通过各项环境管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对比周期监测和检测情况,重要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杜绝了相应污染的发生。如表9所示:

4.4 持续改进

环境管理体系依据“规划、实施、检查、评估再规划”这样的闭环式循环来实现螺旋式的不断进步,持续改进。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于一些重要环境因素的指标值与标准值差距较大、而又限于条件一时难以一步到位达标时,可以根据现有资源条件,分解为若干递进值,分阶段进行努力,逐步达到要求的值;二是根据公司的战略要求,在达到最低的要求值后,可以以更高的要求作为目标值进行管理,达到提高企业形象和美誉度的目的;三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工艺、设备、材料、环境发生变更的情况,这时应适时地重新进行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及时调整环境因素台帐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评估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应性,调整环境管理方案和实施方法;四是当前一些重要环境因素的目标值实现后,可以选择其它环境因素作为控制目标,以进一步提高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保证项目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除接受公司的定期内部审核和认证机构的外部审核外,项目部应该参照审核标准和内审程序,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检查与审核,并形成制度。

5 结语

按照上述措施执行,连云港港徐圩港区二港池多用途泊位二期工程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未发生环境污染或者环境投诉事件。

海洋航道环境污染控制有污染源广、持续性强、控制复杂等特点,从事水工工程施工中为了加强近海环境保护,可以针对上述特点,以区域划分为基点,逐条进行分析辨识,确保辨识完整不漏项。积极参照当地专业部门的环评报告,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因素做到提前预见、加强防范、有效控制,杜绝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GB 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S]

[2] 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S]

[3] 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篇4

【关键词】策划;管理;体系;运行;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发展,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为了保证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安全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加强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步骤

1.1领导决策

最高管理者亲自决策,以便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所需的资源保证。

1.2成立工作组

最高管理者或授权管理者代表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建立体系。工作小组的成员要覆盖组织的主要职能部门,组长最好由管理者代表担任,以保证小组对人力、资金、信息的获取。

1.3培训的目的是使有关人员了解建立体系的重要性,了解标准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1.4初始状态评审

初始评审状态是对组织过去和现在的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信息、状态进行收集、调查分析、识别和获取现有的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威胁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环境因素识别和重要环境评价。评审的结果将作为确定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制定管理方案、编制体系文件的基础。初始状态评审的内容包括:

(1)辨识工作场所中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2)明确适用的有关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评审组织现有的管理制度,并与标准进行对比。

(4)评审过去的事故,进行分析评价,以及检查组织是否建立了处罚和预防措施。

(5)了解相关方对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与环境管理工作的看法和要求。

1.5制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方针是组织对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行为的原则和意图的声明,也是组织自觉承担其责任和义务的承诺。方针不仅为组织确定了总的指导方向和行动准则,而且是评价一切后续活动的依据,并为更加具体的目标和指标提供一个框架。

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目标、指标的制定是组织为了实现其在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方针中所体现的管理理念及其对整体绩效的期许与原则,与企业的总目标相一致,目标和指标制定的依据和准则为:

(1)依据并符合方针。

(2)考虑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考虑自身潜在的危险和重要环境因素。

(4)考虑商业机会和精整机遇。

(5)考虑可实施性。

(6)考虑监测考评的现实性。

(7)考虑相关方的观点。

管理方案是实现目标、指标的行动方案。为保证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目标的实现,需结合年度管理目标和企业客观情况,策划制定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方案,方案中应明确旨在实现目标指标的相关部门的职责、方法、时间表以及资源的要求。

1.6管理体系策划与设计

体系策划与设计是依据制定的方针、方针目标、管理方案确定组织机构职责和筹划各种运行程序。文件策划的主要工作有:

(1)确定文件结构。

(2)确定文件编写格式。

(3)确定各层文件名称及编号。

(4)制定文件编写计划。

(5)安排文件的审查、审批和工作。

1.7体系文件编写

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三个层次。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

2.1管理体系的运行

体系运行是指按照已建立体系的要求实施,其实施的重点围绕培训意识和能力,信息交流,文件管理,执行控制程序,监测,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等活动推进体系的运行工作。上述运行活动简述如下。

2.1.1培训意识和能力

由主管培训的部门根据体系、体系文件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的组织部门、时间、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

2.1.2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确保各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持续改进的体系和基础,应关注信息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2.1.3文件管理

(1)对现有有效文件进行整理编号,方便查询索引。

(2)对适应的规范、规程等行业标准应及时购买补充,对适用的表格要及时发放。

(3)对在内容上有抵触的文件和过期的文件要及时作废并妥善处理。

2.1.4执行控制程序文件的规定

体系的运行离不开程序文件的指导,程序文件及其相关的作业文件在组织内部都具有法定效力,必须严格执行,才能保证体系正确运行。

2.1.5监测

为保证体系正确有效地运行,必须严格监测体系的运行情况。监测中应明确监测的对象和监测的方法。

2.1.6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不符合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包括事故也难免要发生,关键是相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是否及时有效。

2.1.7记录

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及时按文件要求进行记录,如实反映体系运行情况。

2.2管理体系的维持

2.2.1内部审核

所作的内部审核是组织对其自身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是对体系是否正常进行以及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所作的独立的检查和 评价,是管理体系自我保证和自我监督的一种机制。

内部审核要明确提出审核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形成审核日程计划,并发至相关部门。

2.2.2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管理体系的系统评价,判断组织的管理体系面对内部情况的变化和外部环境是否充分适应有效,由此决定是否对管理体系作出调整,包括方针、目标、机构和程序等。

2.2.3合规性评价

为了履行对合规性承诺,合规性评价分公司级评价两个层次进行。

项目组级评价,由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对施工中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合规性评价。当某个阶段施工时间超过半年时,合规性评价不少于一次。项目工程结束时应针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系统的合规性评价。

公司级评价每年进行一次,制定计划后由管理者代表组织企业相关部门和项目组,应对公司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合规性评价。

各级合规性评价后,对不能充分满足要求的相关活动或行为,通过管理方案或纠正措施等方式进行逐步改进。上述评价和改进的结果,应形成不要的记录和证据,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管理评审时,最高管理者应结合上述合规性评价的结果、企业的客观管理实际、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系统评价体系运行过程中对适应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守执行情况,并由相关部门或最高管理者提出改进要求。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环境管理;措施;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技术措施

1.1废水的管理措施

施工过程中的废水污染来源广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施工过程中的废水外排和渗漏;一个是施工现场工人及管理人员的生活污水。水污染的管理可以从废水的处理和排放两个角度来加以控制:施工产生的废水不要任其自然流放,而要建立污水管道导污;对施工中需要用到的化学溶剂、油料等设置专用的库房,并对墙面和地面做相应的防渗处理,防止化学溶剂的滴、漏、冒、跑而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施工场地附近设置污水收集池,池内的水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之后可以用以喷洒降尘或排入地表水体。

1.2噪声的管理措施

噪声污染是建筑施工另一个无法避免的环境影响内容,施工设备、运输车辆等都会产生令人不适的声音。噪声的管理措施可以根据施工环境从以下方法中寻找解决手段:若施工场地位于人口密集、敏感点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那么施工的时间就要严格安排,晚 22 时至次日早 6 时不能作业,若对周围的声音影响不能控制在国家、地方的规定标准以下,或者必须保持 24 小时施工时,尽量采取降低噪声的措施;施工需用的车辆在夜间行驶时,严禁鸣笛或故意强力轰油门,装卸物料时要轻拿缓放;施工现场内,严禁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人员在施工场地内不得高声喧哗、鸣哨,更严禁使用高音喇叭,对机械的修理或移动要使用专用车辆工具,不得在施工场地内对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减轻噪声扰民;为机械设备以及车辆的相应维护要及时,避免由于机械或损坏运作成为噪声声源。对施工现场的噪声控制,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降低或转移声源:使用噪声产生量小的设备及施工工艺,例如将柴油空压机换为电动空压机;在声源产生处如鼓风机、排气装置等内安装消声器;建筑使用的物料的成品、半成品尽量在生产车间内完成,转移施工现场的噪声;同时在施工厂房或附属设施的建筑时,选择吸声材料或隔声效果好的材料。

1.3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措施

建筑施工时产生废弃物主要来自施工过程以及建筑材料的消耗过程,为降低建筑施工中废弃物带来的污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施工场地范围内设置专门的废弃物堆、池,并进行相应类别的废弃物处理,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则进行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废弃物在运输时要实行密封覆盖,并运至当地政府制定的场所进行科学处理;施工材料多采用环保型物料且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避免因为质量不合格导致第二次建筑造成的物料浪费。

1.4 大气污染的管理措施

建筑施工过程中所有项目都难以避免产生大气污染,污染类型分为废气、粉尘以及扬尘等。形成这些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施工杂物、施工现场堆土、物料存放、施工运输过程中的扬尘等。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施工现场杂物在清理过程中,尽量采取桶装或设置永久性垃圾道,避免将杂物扬起或抛洒;施工堆土位置的选取要谨慎,不能选在附近敏感点的上风向,堆场适当进行苫盖;运输水泥、珍珠岩、白灰等易飞扬的小颗粒物料时,需要进行严密的覆盖,存放时,也尽量避免露天存放;施工作业现场扬尘处根据需要设置安全网密闭,并定期清洗;车辆在行驶之前,避免轮胎携带大量泥沙,在施工场地进出口处可以通过铺设石子路或洗刷等方式去除车轮车身的泥沙,车辆行驶过程中,尽量减少急刹车,车身安装净化器及消声器,降低废气、噪声的产生量;施工现场严禁焚烧产生有毒害刺激性气味的物品;建筑施工需要搅拌时,要建立集中搅拌站,并设置除尘器,有效降低扬尘产生量。

1.5光污染管理措施

夜间施工所需的施工照明灯具类,若使用不当,会对附近的居民或敏感点(医院、学校等)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时,照射光线不能对着居民区或敏感点,并采用光隔离屏障降低光污染;同时电焊类的工作尽量安排在生产车间或施工厂房内进行,避免对附近居民的影响。

2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组织措施

对各类的施工污染进行分类采取措施之后,要保证上述的管理措施能够严格执行,并取得相应的环境保护成果,则必须要更严格的控制施工现场管理的组织工作。施工现场的组织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管理专项方案中的主要内容,是明确的环境保护指导性文件,便于施工管理监理单位遵循并对日常的施工做出组织协调的任务。具体的组织管理内容如下。

2.1 建立施工现场全面的环境控制系统

施工管理的全面控制需要从责任和制度上完善各个体系,施工环境管理工作设置总指挥,负责管理工作的全面统筹,施工的技术方面、人员调控方面、设备的分配方面等,面面俱到,但要层层分解,安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人尽其职,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施工管理的总指挥可以是项目经理或同等级领导层的相关负责人,这个总指挥必须要对施工管理的全方面负责任;施工技术的总工程师要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相关技术进行统筹管理;接下来一层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质量检验员、施工安全员以及仓库原料管理员等,都要各尽其职。为保证环境保护措施能够贯彻实施到位,可以在施工现场设置大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光污染五个污染防治组,安排五个不同的管理员任组长,对分配负责管理的施工现场严格监控。

2.2加强施工现场环境的综合治理

施工过程对环境的保护不仅要设置严格的管施工阶段 主要噪声源理人员,更要将环境保护的观念普及至每一个施工人员。施工单位可以选择使用企业的内部宣传手段,比如宣传栏、施工场地的标语、民工学校等处作为思想工作开展的平台,做好施工人员的纪律教育、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与此同时,对施工场地的环境保护控制若在采取相应措施之后仍然达不到当地政府对环境控制的水平时,要在施工场地附近的居民区与居民(村)委会、相关管理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和当地的环保部门进行沟通,提前做好污染防治的准备工作,对待各级领导部门的来信、来访,要积极配合,解决问题,一旦问题解决出现歧义,要能够及时进行经济补偿和礼貌的解释工作,在取得周围居民的谅解和支持之后,对相关的施工部门进行整改。

2.3搞好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措施方案编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就要对施工的组织设计进行初步的规划,在规划阶段时就要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预见,对施工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建筑段要编制相应的管理专项方案。编制专项管理方案前,要对施工路段周围的地质环境、天气情况、原有环境条件进行详细的了解。在编制时,在确保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保证施工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范围和程度在施工管理的掌握之中。专项方案编制后,要在施工单位的技术工程师以及监理单位的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参考文献:

[1]周功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管理[J].建筑安全,2009(1).

[2]曾平.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管理[J].科学之友,2010(2)

篇6

关键词:工程现场管理;工程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彼此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中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是比较普遍也相对较重,它不仅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与健康,同时也对施工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工程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现场的噪音、粉尘、污水排放、运输撒漏、不环保材料的使用、光污染等等。要避免这些污染,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下文,将结合施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特点提出几点有效的管理措施。

1.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和控制的特点。工程建设施工会对工地周边的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1.1环境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每个工程项目都是由多个分部、分项构成,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涉及到各个行业和各种材料。随着建筑工程性质的不同,其复杂程度也不相同,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功能、外观等都不相同,施工的每一道工序又各不一样。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除土建工程以外,还包括市政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水利、电力工程等。因此,建筑结构和性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建设项目施工环境管理的复杂性。

1.2社会影响的广泛性。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将涉及到规划、市政、交通等政府有关部门产生的污染会波及周边群众,会涉及到众多人的生活及安全。每一项建筑工程无不关系到众多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无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建设工程产品社会性的特征,决定了环境保护时代性的要求,包括环保理念、人文价值和生态环境的要求。

1.3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的同步性。由于工程建设施工的同时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这就决定了环境保护必须与工程施工同时进行,如施工中产生的噪音、扬尘和不环保材料的使用、周边植被的破坏,必须在施工过程中予以控制。由于建设工程施工的周期通常较长,如不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予以保护,施工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将会是持久的。

2 建设工程和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和环境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施工现场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2.1 建设工程现场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化。优化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与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是建设工程现场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化。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化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把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运用于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现场与环境保护的实际中去。

2.2 加强施工现场保护的综合治理。认真做好现场施工人员的保护环境培训。对现场污染不能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按要求报批施工时间并予以公布。经常与周围居民、公安、交警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等进行沟通,认真对待各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积极解决问题。若有短时间不能解决的,要做好经济补偿与解释工作,并提出整改期限和方法。

2.3 完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各项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将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做到责权分明,管理有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1 环境岗位责任制。现场环境由各施工班组和分包单位按岗位、专业、片区、栋号等进行分片包干,分别建立责任区,并负责本责任区的具体环境管理工作。

2.3.2 环境检查制度。每季、月、旬进行定期检查,由分包单位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

2.3.3 环境教育制度。三级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教育、三类人员培训教育、民工学校教育、施工技术交底等都要有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内容。特别要做好经常性现场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栏、警示标志、宣传标语和环保录像等多种形式对施工现场人员进行教育。

2.4 搞好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方案的编制。在编制施工设计时,必须同时编制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方案,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工程项目应编制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专项方案。编制前,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踏勘施工现场,了解地质地貌和周围环境情况。编制时,应根据工程特点及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编写,内容全面具体,有指导性。编制后,应经施工单位总工和监理单位总监审批,审批后方可实施。

3 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有效措施。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环境污染隐患,如不加以重视和管理将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措施将在施工过程中有效地抑制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3.1 防止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和污染的措施

(1)优化工程施工工序,通过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减少或杜绝工程返工,避免二次污染。

(2)施工现场应尽量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工具、临时措施和各种物资的包装箱袋等。

(3)施工现场设立固定场所或地点来专门用作固体废弃物得堆放。废弃物应分类存放,对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废弃物需要单独贮存、设置有醒目标志的安全防范措施。对贮存的废弃物应及时收集和处理,可回收的做到回收再利用。

(4)固体废弃物的运输应采取分类、密封、覆盖,避免泄露,并送到政府批准的单位或场所进行处理。

(5)施工中及时回收使用落地灰和其他施工材料,做到工完料尽,以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

3.2 防止废水污染和危害

(1)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土方回填,避免污染水源。

(2)切割和打磨时尽量采用滴水,保持湿润不过量;清洗场地时,应避免用水龙头冲水,以减少废水产生。

(3)生活废水应注入城市下水管道,统一处理,不能注入雨水管。

(4)混凝土输送泵处、砂浆搅拌站设置沉淀池、排水沟,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后达到有关排放标准、沉淀后排入市政管道。

(5)施工现场临时厕所的化粪池应采取防渗漏措施,防止污染水体。

3.3 防止大气污染及其造成的危害

(1)施工现场道路应硬化。采用焦渣、混凝土等作道路面层,并指定专人定时洒水和清扫养护,防止道路扬尘。

(2)施工现场的杂物和生活垃圾要及时清理。清理高层建筑物的施工垃圾时,采用带盖铁通吊运或利用永久性垃圾道,严禁凌空随意抛撒。

(3)易飞扬的材料入库密闭存放或覆盖存放。如水泥、白灰等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入库存放。若室外临时露天存放时,必须下垫上盖,严密遮盖以防止扬尘。运输水泥、白灰等易飞扬的细颗粒粉状材料时,要采取遮盖措施,防止沿途遗撒、扬尘。卸货时,也应采取措施以减少扬尘。

(4)施工现场堆土,应合理选定位置进行存放堆土,并洒水覆膜封闭或表面临时固化或植草,防止扬尘污染。

(5)施工阶段对施工区域进行封闭隔离,建筑主体及装饰装修的施工,从底层开始搭设防尘密目网封闭,高度高于施工作业面1.2m以上。

(6)严禁在任何临时和永久性工程中使用任何政府明令禁止使用的对人体有害的任何材料和施工方法,同时不能在使用政府明令禁止但会给居住或使用人带来不适感觉或味觉的任何材料和添加剂。

(7)严禁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或者焚烧油毯、油漆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防止有毒烟尘和恶臭气体产生。

(8)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应安装净化消音器,防止噪声和冒黑烟。

(9)拆除旧有建筑物时,应适当洒水,并且在旧有建筑物周围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和草帘搭设屏障,防止扬尘。

(10)施工现场炉灶采用消烟除尘型,烟尘排放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3.4 防止噪音污染的措施

(1)在施工过程中要科学统筹,合理安排,调整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在夜间十点以后,次日凌晨六点以前进行施工。

(2)对主体工程采用密目网进行围挡,作业层全封闭并采用降噪围挡。

(3)对噪音大的施工机具,搭设封闭工棚,采取隔音处理。 通过施工实践证明,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施工现场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能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消除施工现场的外部干扰,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篇7

关键词:环渤海;跨海通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渤海跨海通道工程自1992年提出,不管是对周围的经济影响还是对环境保护的工作都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通过对“轮船运输”、“火车轮渡”、“海底隧道”、“海面高架桥”、“南桥北遂(桥遂结合)”、“伏贴式隧道和隧道桥”等多种方案的利弊优劣进行综合比较后认为,在渤海海峡可分别于近期和中长期开辟两条跨海通道:一是于近期在烟台和大连之间以火车轮渡的形式建成海峡东通道;二是于中长期采用伏贴式隧道和隧道桥方案修建大流量的渤海海峡西通道。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由于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和所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得在动工之前进行预防性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问题

20世纪70年代,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被引入中国,1998年出台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3年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1999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对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原则性规定。2006年出台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2007年修订后的《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则分别对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具体的规定。2009年出台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定所有的规划都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渤海跨海通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机关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规定以海岸线为界,主体工程主于海岸线向陆一侧为海岸工程,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由向海一侧的为海洋工程,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于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包含海底隧道和陆上的引出及公路、铁路部分。工程全长134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部分58公里,陆地上的长度所占比例大一些。而工程建设主要目的是为连接两地的海上交通,海上的部分工程量大,投资大,影响也更大。所以工程主体应当是海洋工程。但是由于其的引出公路、铁路深入陆地,对陆地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陆地上的部分也应当进行详细的评价。很显然,由于管理的侧重点不同,陆地上部分的评价应当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来进行审批,而海上部分则应当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来进行核准。为了避免重复评价、浪费资源的情况发生,需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密切合作,联合审批。

2、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建设应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相关城乡发展规划

海洋功能区划是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状况、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等因素而划分的不同的海洋功能类型区,用来指导、约束海洋开发利用实践活动,保证海上开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同时,海洋功能区划又是海洋管理的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四条规定“ 国家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这就要求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将渤海跨海通道工程纳入到相应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城乡规划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影响巨大,应当列入各级城乡建设规划。同时由于其与土地利用、海域利用、港口建设等都密切相关,所以也应当将渤海跨海通道工程纳入到相关的专项规划中。同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对相应的规划也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渤海跨海通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编制单位

渤海跨海通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由建设单位委托国家认可的有资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机构编制。由于其影响巨大,应当委托具有甲级资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进行编制。应当以跨海通道工程对渤海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影响为重点,依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和其他相关环境保护标准编制。

4、跨区域跨部门合作

由于渤海跨海工程也是一个跨行政区的重大项目,其影响包括渔业、航运、环境、军事等多个方面,所以在审批以前也要征求相关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海事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意见。

二、渤海跨海通道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类型和内容

1、环境影响评价类型的确定

预计根据“伏贴式隧道和隧道桥”方案建设的工程主要包括:岸边斜坡引导区段、陆地(岛上)道区段、水下基岩暗挖区段、海底伏贴式隧道、水中隧道桥等多个区段。为保持工程的完整性及对环境的综合评价,不仅要对各个区段的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对整体工程规划进行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即通过进行长期、全方位的环境监测,对工程建设前、建设中和运行后可能预见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环境措施。

另一方面,渤海跨海通道在建成后,必将带动周围海域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以及通道两岸的陆地开发活动。不能单纯将其作为单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这些潜在开发活动的累积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全面、综合的评价本身就属于战略环境评价的范畴。战略环境评价在本质上是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前瞻性预测,通过考虑多个建设项目的累积环境影响和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将环境、社会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并在高层次决策之前提供广泛的可选方案和环境措施。

但以上两类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均没有规定,可以依据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对其进行评价。

2、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综合《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有关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包括:(1)工程概况;(2)工程所在海域环境现状和相邻海域开发利用情况;(3)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4)工程对相邻海域功能和其他开发利用活动影响的分析及预测;(5)工程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和环境风险分析;(6)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7)工程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8)公众参与情况;(9)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海洋工程可能对海岸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增加工程对近岸自然保护区等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分析和评价。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和运营首先会对工程用海区所在的庙岛群岛海域、烟台—威海海域和辽东半岛东西部海域产生直接影响,包括加强港口航运能力、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调整主要功能区格局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所以就需要在可行性论证阶段,调查监测分析工程选址地及其周围的海洋功能区的自然和经济开况,根据不同海洋功能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一项重要内容记录在案。

三、建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建设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中规定了“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这一规定与“三同时”制度相呼应,都是具有预防性的有力措施。由于渤海跨海通道工程施工的利益重大性和海洋生态系统改变的不可逆性,使得在建设施工之前应提供环境保护措施方案并对方案中渤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和经济社会影响进行详细的论证,编入环境影响报告书中。

1、提供选择方案。目前我国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要提供备选方案,这就使得审批机关和公众无法就工程的优劣、对环境影响的大小程度、方案的可执行性以及是否存在比拟议工程更好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但是我国在建设跨海隧道的实践中已经有所应用,如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的隧道线位上就提出了3中选择方案进行了论证并经专家、公众的研究和选择。

2、污染防治措施

(1)统一收集,科学处理,统一排放。“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是贯穿于跨海通道工程建设、使用的全过程的。对于污染物排放应结合其他海洋环境管理的制度进行综合整治。如重点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收费等制度,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只是控制污染的排放。另一方面,应通过对各个阶段产生的废物进行统一收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统一处理,待水质符合排放标准后通过科学设置的排污口进行统一排放。

(2)严格把控建筑材料符合环境标准。在施工建设前对建筑材料的选用严格按照环境标准。若大量建筑材料(如碎石、砼、粘和土钢筋等材料)的重金属、营养盐等污染物含量超标,应尽量避免长期暴露在海洋腐蚀环境下发生污染物溶出,影响海洋水质。

(3)定期监测工程体的腐蚀、受损、老化情况。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多变和海水环境物质的复杂性,使得就算出现环境污染情况也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显现出来。进行定期监测工程体材料的完整度和老化、腐蚀、受损等情况,为进一步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防止突发事故造成的重大危害。

2、生态修复措施

对海洋保护区加强管理。渤海地区现有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24处,分布在渤海海峡附近的有长岛国家自然保护区、庙岛群岛海豹省级自然保护区、烟台沿海防护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和生态涵养相结合的管理政策,一般禁止开展海洋开发活动。对于渤海跨海通道工程的建设应在必要地方设立海洋环境监测站,严格详细监测海域的生态环境情况和自然保护区的状况,适度调整方案,保证海洋保护区的完整性。

3、施工期的管理措施

在施工方案设计论证阶段,就应该将工程施工期的建设和防治环境破坏作为论证的重点。制定具体的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管理细则。如,规划出具体的建筑材料堆放及施工人员生活的区域,并进行严格管理。设计合理的污水排放口,并在不需要时及时进行拆除。严格把控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等。

4、强化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

施工过程中应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对出现的新环境问题及时制定方案进行处理。日常施工中可以采用在驻地和施工现场的显著位置树立各类环保宣传标语、宣传牌、警示牌,形成浓郁的环保氛围。

四、重大修改情况及环境影响后评价

审批单位在跨海通道工程的建设、运行过程中定时进行跟踪检查,若发现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情形的,应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建设单位自己发现的应主动组织环境影响后评价。若在跨海通道工程还未进入建设阶段就发现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生产工艺或环境保护措施等发生重点改变,应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的目的是通过评价建成后的海洋工程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与前期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预测、评估结果进行对此,以验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合理性;检验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为以后新的建设项目提供经验,为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管理提出建议,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结语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意义,但是也必将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对环境保护起了巨大的作用。笔者在详细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程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不仅为即将建设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前期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指导和规范,也为工程建成后进一步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提供海洋管理的规范。

参考文献:

[1]王玉梅、李世泰.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环境影响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17卷 第5期。

篇8

(金川集团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摘 要:随着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对统计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统计资料的需求也日趋增多。本文就统计方法在工程管理、项目投标、组织管理、物资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以及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等问题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 :统计方法;工程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093-02

收稿日期:2015-01-17

作者简介:宋桂梅(1963-),女,河北宣化人,大专。研究方向:统计方法在工程管理方面的应用。

一、统计方法概述

所有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活动都可以归结为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在工程管理的运用就是通过对原始统计数据“量”的分析、研究,实现对工程项目“质”的认识;就是指对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而统计方法又离不开统计资料。统计资料是在统计工作中取得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对统计资料的需求支配着统计方法的应用,统计方法的应用直接影响着统计资料的数量和质量。

二、统计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一)统计方法在工程项目投标决策中的应用

决策实施过程是统计信息反馈、调整、优化的过程。在进行投标之前,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只能应用已有的资料客观公正地评价投标工程项目的经济指标和财务指标,以避免投标不当而造成损失,这就需要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方法搜集类似工程项目的商务报价、技术、施工方案、成本、利润等资料,对拟投标的工程项目进行客观分析,做出决策。例如:某企业在参加一商务楼(建筑面积10000m2)的投标中,设计了统计调查方案,全面调查了该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施工条件、劳动资源和材料资源、设备市场的租赁情况等。经过对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审核和修正;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组后,采用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投标统计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经统计分析、计算,拟采用A、B两个方案投标,两个方案的单方造价分别为,A方案2030元/m2,B方案2180元/m2。采用德尔菲法请专家组对各方案进行了评分,对两方案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了投标方案的选择。各方案功能指数计算如下:

A方案功能加权得分=10×0.25+10×0.25+8×0.2+9×0.15+8×0.15=9.15;B方案功能加权得分=9×0.25+10×0.25+9×0.2+9×0.15+9×0.15=9.25;A方案功能指数=9.15/(9.15+9.25)=0.4973

B方案功能指数=9.25/(9.15+9.25)=0.5027

各方案成本指数计算如下:

A方案成本指数=2030/(2030+2180)=0.4822

B方案成本指数=2180/(2030+2180)=0.5178

各方案价值指数如下:

A方案价值指数=0.4973/0.4822=1.0313

B方案价值指数=0.4822/0.5178=0.9703

以上计算表明,A方案价值指数高于B方案,所以选择A方案进行投标。

(二)统计方法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的目标(成本、质量、进度、安全)控制,最终实现项目的功能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精干的组织机构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必要手段。组织机构的职能、组织结构及制度等一系列的选择、筹划和确定都离不开统计信息资源,而统计信息资源来源于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及统计分析。通过对类似工程数量信息的整理和综合分析,结合拟建工程的实际选择适合拟建工程的组织机构,明确工程项目组织中各级成员的职责、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分工。在高效的组织管理中应用已积累的类似工程的原始记录、统计资料明确组织机构各要素之间的指令关系、组织分工及工作流程,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利用比较法、分层法等推广先进的施工方法,节约资源,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

(三)统计方法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破土动工到竣工验收,都离不开物资管理,而物资管理又离不开统计资料的积累。通过搜集、整理已完工程的物资消耗量、库存量等统计资料,为拟建工程更好地进行物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从工程项目一开始就要注重做好统计资料的积累,在物资消耗的控制中通过各种定期报表、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及ABC分析法等方法对物资管理全过程进行预测、控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保证工程项目的物资管理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四)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施工企业在投标时已经确定了质量承诺,工程中标签订的合同文件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就是施工必须达到的质量目标。这就要求从原材料、设备、构件的采购、制作到施工必须按照合同的质量要求,层层把关。利用抽样调查、定期统计报表等统计方法,对施工质量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更快、更好地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以便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工程质量。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施工准备阶段对原材料的检验通常采用抽样法,检测误差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构件、备件采用直方图法推断批次质量是否合格。施工阶段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是工程质量控制的事中阶段,包括产品质量的生产者自控和管理人员的监控两个部分,主要使用的统计方法有分层法、直方图法、管理图法、分布图法、检查表法、因果分析法等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能够将施工过程中质量形成的统计信息及时完整地反馈到管理层,有利于管理者及时掌握施工过程中产品质量是否处于受控状态。例如:某施工企业承建一钢结构厂房的施工任务,对钢结构接口焊接质量检查采用抽样检测的统计方法,用X射线抽检了100道焊口,其中合格焊口85道,不合格焊口15道。对不合格焊口采用了全数检查的统计方法,不合格焊口的主要问题为气孔、夹渣、焊瘤、凹陷、裂纹。检查点数合计42点,气孔占33.33%、夹渣占28.57%、焊瘤占16.67%、凹陷占11.9%、裂纹占9.52%。经分析认为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夹渣、焊瘤,占78.57%。针对统计分析结果,采取相对应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整改,达到了规范的要求,使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五)统计方法在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安全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加强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又一重要目标。由于工程项目具有室外作业、流动性大、点多面广的特点,存在气候、环境、地质等不确定因素。施工前对地质结构、环境影响、安全情况等信息资料运用全面调查以及典型调查等方法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方案和环境保护方案。施工中,通过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编报统计报表,能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为项目管理者掌握工程项目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情况、控制与检查安全技术措施及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统计方法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施工成本的控制就是在保证工期和质量要求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将施工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并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应用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统计方法,考虑施工环境、周期等因素,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如何控制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和其他费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成本控制中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积累、整理,对人工费进行结构分析、总量控制、单价控制、定额控制。对材料费实行“量价分离”,采购环节通过直接观察法进行市场调查,搜集价格信息;在材料招投标过程中应用对比分析法,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选择信誉好、质量优、价格低的供应商。在使用中执行限额领料制度,坚持“少数量、多批次”的原则,施工现场采用收、发、领、退等账簿记录,定期盘点,进行动态分析,控制支出。对机械费通过均衡分析法,制定机械设备使用台班计划,减少闲置,提高使用效率。管理费及其他费用通过比较法对类似工程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制定费用开支范围与标准,减少材料的二次搬运,合理安排施工,严格控制支出。

三、结束语

在实际中需要重视统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不断提高统计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能力,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充分发挥统计方法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级统计师实物教程[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篇9

1、背景及意义

国外有学者研究提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行业有关的环境污染所占比例为35%,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建筑行业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建筑设计与施工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在我国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占28%,木材占42%,水泥占68%,每年新建工程产生垃圾约5000万吨。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们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的成果。同时,对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的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建筑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设计与施工对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过程控制措施

2.1设计过程中的控制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特点[2],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设计方法或技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的设计理念重新审视,并将这一理念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把握建筑工程项目的资源节约和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特别要注重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融入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把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改善环境,努力贯穿于工程项目设计之中。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周边建筑及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根据目前原生态自然环境特点,在优化原生态环境方面,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实施封育营造工程,保护扩大森林资源;(2)实施能源替代工程,在各项建设中采取节能、无污染方案:(3)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4)加强环境美化,实现环境自身美感。因此,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准则中纳入环境和资源准则,使建筑产品成为一个与原生态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绿色建筑。

2.2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做好新建建筑周边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的调查,对于保护好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节约资源,保持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尤为重要。首先,根据调查情况,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施工工序和内在因素进行分析,建立环境因素列表,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植被破坏、噪声等,并对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要进行全面评估,其次要根据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环境施工控制设计[3],制定环境因素治理的规章、137|137建筑设计与施工对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研究文:袁维坤(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目标及实施的责任人和实施细则,严格对实施环境管理方案的专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实时进行修正。

2.2.1资源使用与污染控制

施工中使用的资源应按照设计方案计划使用,超出设计的变更设计,需要增加使用的资源应申请批准。资源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遵守相关法律。应最大限度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护周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排放指标应限定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使用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如使用水源净化和污水处理技术。严格控制建筑垃圾,建立复合利用模式对建筑垃圾进行有效回收处理。

2.2.2规范管理

应严格执行施工技术交底制度,其中包括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交底。交底制度不仅针对施工企业的员工,还包括施工协作方、材料供应商及其他施工相关方。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监理还应当监控施工企业合理使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职责,以保证施工企业的资源环境保障措施有效执行。实施资源和环境监测控制,要以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实施监测、决策支持和反馈控制的技术管理系统,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3日常运行中的措施

2.3.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加强对施工企业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建立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转变自然资源是廉价、可以任意挥霍的观念。当施工地点在远离城镇时,社会监督更为薄弱,容易忽略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施工企业员工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就更为重要。

2.3.2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对环境保护各个环节的有力控制,必须有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从而使建筑施工中环保工作规范有效。现在许多建筑企业取得了ISO9000系列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也可参照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体系,建立标准化环境管理体制,并且可以将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统一起来。

3、政府的保障措施

3.1基础设施规划

以区域为系统,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应用系统分析,对城市基础设施、工业民用建筑、铁路、公路、水利等进行科学规划,以保证人民生活需求和经济建设为前提,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国内生产总值、资源使用量和污染量为三个最重要的指标,逐步建立区域建设规划方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尽量减少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目的和重点的保护好原生态自然环境。

3.2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制

在建筑工程评价体系中,可引入资源环境因素,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资源环境因素统一到传统评价中,对建筑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与资源环境做出综合评定。在建筑工程立项审批过程中,根据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完成对项目的综合评价。在立项过程中,对各类资源和环境影响状况要进行严格评审,对各类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建筑垃圾、噪音、废气、废水等排放必须有相应规范和解决措施,加强对原生态自然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在招标过程中,应明确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并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指出,明晰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明确规定预留专项费用,用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3政府政策支持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建筑单位研发环境保护的新工艺和新方法,以富有资源来替代短缺资源,通过新型建筑材料取代污染环境大的旧材料。通过科技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倡建立绿色生态建筑。在绿色建筑方面,给与相应企业予如税收、审批等政策优惠,促进加快绿色建筑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必要时改变部分资源的价格,以调控建筑企业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改善资源配置,为绿色建筑更快发展铺平道路。

3.4法律制度支持

我国对于建筑行业本身存在的环境问题,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规范。国家颁布的《建筑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仅是对现有污染问题的有规定,缺乏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破坏的具体规定。在法律法规中,部分条文不够明确,责任无明确界定,造成法律虚化,因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工作势在必行,使建筑行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3.5社会监督职能

首先,在建筑方面加强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即政府联合媒体、资源环境监测部门、资源环境志愿者和公民等对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并对监督信息及时反馈和公开。其次,要加大项目的后期审核控制。这种审核不仅是对经济效益的审核,还应对建筑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进行审核,其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保护好环境,即绿色建筑思想,同时也为今后的立项、审核和评价积累数据和提供依据。

篇10

目前,我国风电项目实行核准制。2013年5月以前,风电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部门或省发展和改革部门核准。2013年5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的文件,企业投资风电项目的核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下放到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核准的风电项目风电开发企业在项目施工时,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我国风电项目建设从规划、项目前期设计和核准,到施工图设计和项目实施的运行流程见下图。

2陆上风电项目建设主要的环境影响

陆上风电项目建设,特别是山区风电场项目建设主要的(也是直接的)环境影响是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如果在动植物物种丰富地区,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问题,主要源于进场及场内道路、风机基础和平台、升压站、送出线路占地的影响。山区风电场一般植被覆盖较好,交通条件较差,建筑材料及设备的运送往往需要修建较长的运输公路。由于风机叶片较长(约50m),进场及场内主要运输道路宽度一般不低于5m,道路转弯半径一般不低于35m(采用特种车辆运输时道路转弯半径可降低至25m左右)。以山区风电项目常见的50MW风电装机(25台单机容量为2000kW)为例,项目总占地约50hm2,新建道路占地约30hm2占项目总占地的60%。风机平台建设需满足风机叶片、轮毂吊装要求,风机平台及送出线路施工占地约10hm2,占项目总占地的20%。我国南方山区风电场植被条件好,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丰富,在风电场场区或周边区域很有可能分布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部分分布有高山湿地、鸟类迁徙通道等特殊生境,或者施工影响区域分布有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古(大)树等。对于这些风电项目建设,除关注常规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影响外,还要特别关注对这些特殊敏感区、敏感对象的影响。某些风电场风机点位或升压站距离居民较近,对于这些风电项目,运行期的噪声和电磁影响评价也是一个重点。

3风电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规划阶段

风电项目建设规划阶段主要的环境管理是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国家层面的风电规划属于指导性规划,一般只提出全国或某个区域在规划水平年的风电装机规模,不涉及具体的建设项目,也不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各省(市、区)编制的风电规划属于能源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559号,2009年8月)要求,应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然而,目前各地区一般按照《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5月)或《近海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试行)》(FD005-2008)要求,编制环境影响篇章,基本上未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有些规划报告在环境影响篇章中对项目选址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不到位,导致部分项目选点没有很好的避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环境敏感区,从而一开始就埋下了生态破坏的“种子”。

3.2可行性研究阶段

风电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的环境管理是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同步开展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论证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一些大型风电场项目,有些地区要求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风电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主要依据《风电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该办法第十五条要求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篇章,但篇章编制要求简单,对主要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未做明确要求。风电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主要依据《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该办法第十六条要求编写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篇章,但篇章编制要求简单,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中的环保、水保措施设计的衔接关系未予明确。对于风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的编制,目前我国行业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行业规范。行业规范出台后,将有利用评价单位抓住风电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突出重点,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3.3微观选址阶段

风电场微观选址是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进行现场确认的关键阶段。实际上,随着现场调查的深入,本阶段可能发现上一阶段未调查到的环境敏感点,如珍稀物种、古(大)树、少量居民点、用地和坟地等。对于这些分布范围较小的敏感点,通过机位的微观调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对这些敏感点的环境影响。但由于本阶段缺乏环境保护专业机构的监督,设计单位往往只考虑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如何降低工程造价,忽略了对这些环境敏感点的保护,最终确定的不合理的风机布置给后期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困难。

3.4施工图设计阶段

风电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环境管理主要在开展主体工程设计的同时,同步落实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目前,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滞后,甚至没有开展同等深度的设计。

3.5施工和运行阶段

风电建设项目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环境管理主要监督相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并进行专项验收。目前,大多数地区要求风电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同步开展环境监理和水土保持监理。但一些建设单位对风电场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监理、水土保持监理不够重视,迫于环保、水保专项验收压力被动开展监理,常常出现监理工作滞后或流于形式等问题。

4加强风电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的建议

加强风电项目建设环境管理关键是如何落实环境保护措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4.1加强“同时设计”管理

各省(市、区)编制风电规划,应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在规划报告报送审批前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征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同时,建议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致总纲》(HJ130-2014),修编《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明确风电规划报告中环境影响评价篇章的编写重点和要求。根据国家简化前置审批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风电项目核准建议取消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同时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参考《海上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FD007-2011),编制《陆上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细化陆上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篇章编制要求。目前,能源行业主管部门正在编制风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规范。笔者认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应依据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开展同等深度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措施上有优化(或变更)的需要补充说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投资必须纳入工程投资概算,并保证专款专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核准的必要文件,项目核准单位应明确项目开发企业申报核准项目时,必须附环境保护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意见。在开展风电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时,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与主体工程同步开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设计依据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的要求进行复核。

4.2加强“同时施工”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环境监理和水保监理工作。建议环境监理在微观选址阶段就开始介入,并贯穿微观选址、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施工全过程。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及批复中的监测计划,开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风电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将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环境监理监测落实情况定期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在风电场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如出现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重大变更,应当编制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变更文件。

4.3加强“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管理

在工程试运行前,建设单位应开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自查工作,全面检查工程各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在项目整体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及时开展工程竣工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验收工作。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工程竣工环境保护调查报告和水土保持技术评估报告。严格环保执法监督。风电项目运行期,建设单位应采取措施确保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正常、稳定运行。风电项目施工过程中未严格落实“三同时”管理制度,由此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由环境保护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项目核准机关可对项目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进行专项巡查,发现相关问题及时移交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处理。其他单位和个人可将发现的问题向相关部门举报。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