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融合教学范文

时间:2024-03-04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融合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术融合教学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融合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即借助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技术来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是用来辅助多媒体教学,将课程中使用的相关教学资源进行编辑,比如动画或视频等,达到使课堂生动形象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更加趣味化,将课程变得更加具体,告别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迎来生动、趣味的教学过程。

通用技术:通用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对广大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必要掌握的一种生活技能。在教学中,通用技术主要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加以实践辅助,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想方设法地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这就是通用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目标。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同时又注重理论、提倡全面发展、倡导人文融合的课程,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融合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有其特点和优点,但是假如将两者融合起来,相信对教学的帮助会更大。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融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又能大大地提高教学的前沿性,使学生学习的技术与现代化接轨,最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融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现如今的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已势在必行。相信未来的教学目标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社会,学生能有效地掌握、利用和处理各种信息是很重要的。所以,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还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前沿性知识的了解和探索,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2.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进入信息化社会,创新精神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当今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进行融合,不但能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利用信息化来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和协作等学习活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效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及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中,同样也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又一革新。

三、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融合手段

1.通过与教学方法的融合

在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融合后,改善了教学方法,使新课堂的教学方式更加新颖和有趣。毫无疑问,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打破了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和图像视频教学使课本上的含义更加完美地表现出来,同时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寻找突破,在讲课时声情并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的探索创新。

2.通过与教学实践的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然而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融合以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伴随着计算机大规模的普及和发展,很多信息应用软件在生活中呈现出来,同时,在教学领域也一样,利用这一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足够丰富的理论知识,然后借助于计算机中的学习软件亲自动手模拟实践,来监测是否完全掌握了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这个多元化的信息化社会里,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有立足之地,在教育教学领域也一样,只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探索出一套属于当今时代的教学模式。然而,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融合正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教学模式,利用这种模式,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为现代化的建设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翌.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2]唐小俊,顾建军.当代技术观的转变与我国基础技术教育改革[J].教育周刊,2008(11).

篇2

关键词:工学融合;办学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室;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01-02

近20年是我国建筑装饰业迅速发展的20年,根据《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筑装饰行业到2015年工程总产值力争达到3.8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3%左右;行业从业人员将达到1800万人以上。到2015年,建筑装饰行业从业者队伍中,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人数力争达到250万人,比2010年增加100万人,年平均增加20万人。每年新增从业者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争取占到50%左右。”建筑装饰行业的迅猛发展要求全面提高行业整体素质,迫使从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提升业务技能,也为高职教育发展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建筑装饰工程类专业已经成为热门专业,如何办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的工作方向,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过去三年里,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工程类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办学模式的融合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土建大类设计小类专业,与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等专业同属于这个小类,国内开办这些专业的院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工科类院系;一类艺术设计类院系,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办学模式与文化,工科类办学模式参照工科专业实践模式,以技术操作为主,缺乏创意教育环境与手段;艺术设计类办学模式重视对造型与表现的教育,缺乏行业技术标准、工程管理意识,均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两种类型都缺乏对行业环境的认识,对设计与施工业务流程、工作成本、团队合作、客户沟通等职业素养也难以在实践性课程中充分体现,因此,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必须走两种办学模式融合的道路,并不断创新,形成适合于当前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种模式的融合首先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定位,课程设计与实践体系的建设均要依据于此,教学团队与行业专家共同通过工作分析会的方式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讨论,将设计师助理和工程监理助理作为该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岗位的目标,对岗位技能与素养进行提炼,设计方面的技能与素养和工程管理方面的技能与素养将会得到具体化,在比重上可能每个学校会有所不同,但是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必须并行,这是建筑装饰行业普遍的要求,也是建筑装饰行业又便于土建工程行业的区别所在(土建行业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分离)。按照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第五学期分为设计与施工两个模块,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的岗位发展方向,但是基础技能与素养是均需要具备的,只有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才能保证两种模式的融合。

其次是实践性环境构建,即满足于设计、创意、表现的实践环境与满足于施工工艺实践的环境同步发展,不能偏废一方,我们在很多院校看到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室均以设计类实训室为主,施工工艺实训室的建设相对滞后,更多的院校的是把施工实践寄托于校外企业和实际的施工场地,稳定性不够,学生应该在校内就能够经常接触到装饰工程中常用的装饰材料和施工技术,具备了一定的施工技术知识才能完成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所以实践性环境构架的合理性是确保两种模式融合的关键点之一。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2010年获得了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筑装饰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构架了由六个实训室组成的大型实训基地,包括建筑CAD实训室、三维造型实训室、工程制图实训室、创意模型设计与制作实训室、建筑装饰工种实训室、灯光照明系统设计与展示实训室等,涵盖装饰工程中设计与施工的主要工作流程,教师与学生在该基地即能完成人才培养中的主要技能实践工作。

第三,师资队伍的综合性构架与建设是保障两种模式的核心工作,由于两种办学模式自身的历史背景,往往工科类的院校缺乏创意设计类教师;艺术设计类院校缺乏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营销与服务等类型的师资,教学团队的中教师专业来源的单一化严重制约专业建设的发展,并影响整个团队的发展与办学方向的决策,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专业来源广泛的教学团队十分重要,是今后专业发展的根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装饰教学团队经过三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括有建筑空间设计与表现、水电路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预算等专业领域的教师,80%的专任教师具有室内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高级应用工程师、高级装饰美工、建筑行业工种考评员等行业资质。

缺少其中一个方面都有可能使得两种模式的融合成为纸上谈兵,难以实施,只有将以上三个方面落实才能保障两种办学模式的融合,为今后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工学融合的办学理念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办学理念的真正落实体现在每个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如何体现工学融合的办学模式,首先要从课程标准修订入手,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操作能力,融入岗位职业规范,在考核方式上,推行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岗位资格标准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真实任务项目为主,开展项目式教学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为了推进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提出了“教学内容真实化、教学形式项目化、专业技术标准化、创意风格多元化”的教学改革理念。并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突破。

(一)坚持“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改革

常见的设计类专业学生实训可以分为“假题真做”、“真题假做”、“真题真做”,大部分院校的课堂实训基本上以“假题真做”和“真题假做”为主,“假题真做”一般由教师命题,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不具有商业意义和行业要求的设计项目;“真题假做”是把一个已经用于商业市场的已有项目让学生重新体验设计的过程。这两种实训模式是学生专业实践初期阶段的必要实训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按照企业所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时间、方案质量和技术指标来要求学生,这是造成学生日后进入企业以后难以适应岗位要求的原因。因此必须扩大“真题真做”实训项目的比例,我院艺术与传媒系的改革尝试是在设计类专业学生进入二年级开始,所有技能型课程均要求实训项目的全真实任务实训课时不少于整个课程实训课时的80%,让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就完成了20个以上的真实实训项目,对企业在设计项目中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设计和制作质量以及相关技术指标有切实的体验,通过真实的项目训练形成企业工作的方式。

(二)积极推进“企业文化进班级”

学生职业素质不高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体验和理解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创意设计类企业由于是知识型企业,所以比较注重员工自身的发展,企业对员工个体的创造性能力和文化素养有一定的要求,平时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员工管理形式也与一般生产性和经营性企业不同,学生在校内课堂上提前体验企业文化对今后进入该类企业有较强的优势。

企业文化的教育主要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入手,对学生的着装、语言、礼仪,以及课堂环境进行具体和规范化的要求和改造,以建筑装饰工程企业为典型,将这类企业的企业文化要素引入课堂。首先,对常规的教室和实训室进行企业化氛围营造,突出创意交流和任务管理功能的设计,使得学生进入课堂犹如进入企业。其次,对学生的着装提出要求,适应创意性企业的特点,形式上不要求统一,但要求庄重而有亲和力,可以适当施展个性和品位,以及作为知识型企业相应的礼仪素养要求。第三,将创意性企业工作形式引入课堂,改变常规课堂教学师生台上台下的关系。

(三)将职业素养融入学生专业成绩评价体系

过去的学生专业成绩多以作品和技术论英雄,以设计类课程为例,我们常见的学生专业成绩考核形式是以学生在每个专业技能课完成的最后一个设计作品或者项目方案作为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就不能以最终“文本式”的作业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结果的唯一评价指标,而是要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能力、沟通意识和表达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指标纳入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而不是将这些职业素养的教育和考核单列出来,应该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之中。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在每门设计类课程中不同程度的改造了学生专业考核的指标,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住宅装饰设计》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体系为例,学生综合成绩总评由实训项目平均分和职业能力分组成,前者占80%,后者占20%,职业能力考核指标包括行业意识与学习态度、实训项目完成量、工作效率、信息收集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等,事实上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一定得到企业的青睐,在职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作为突破点,在每个阶段确立几门专业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学改革,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程改革固化成果,扩大影响,推动其它课程的改革。

三、通过创意型工作室实践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创意型工作室是校内学生专业实践进一步拓展、自主承接项目和创业实践的舞台,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依然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高职教育所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践模式并没有真正在这些工作室中得到体现。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将真实任务和企业文化有效的融于工作室的专业实践中,工作室环境的专业实践模式改革与探索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十分重要的途径。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与传媒系近年来积极推行创意型工作室建设与专业实践模式的研究,大部分专业教师参加了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课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意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开发与研究》,主要改革成效体现在解决了传统创意型工作存在的缺乏企业环境创设,缺乏对业务流程、技术岗位、技术标准的设计与管理,缺乏创意思维激发的手段与过程,缺乏企业文化环境构建等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了一批创意型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企业化或企业模拟的专业实践基地。

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方向创意设计中心(装饰设计工作室)的建设为例,工作室按照小型创意型企业的功能分区和布局设计,营造了现代企业的环境氛围,有创意设计区、客户洽谈区和行政区等区间,能够完成装饰工程设计和客户服务的典型性业务。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构建了工作室的主要岗位和人员分工,引导学生模仿企业建立工作室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制定和修订一系列业务技术文档和技术标准,以及企业行政相关制度和文件。第三,建立业务引进以教师为主,项目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管理和工作模式,教师把握商业项目的技术难度和市场的外部接口,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参与工作室专业实践的学生明显优于普通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体现其能力的优势。

通过创意型工作室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面向社会承接各类工程项目,体现了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同时,通过自身的建设和积累成为具有创新活力的机构,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影响着整个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谭秋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6).

篇3

产学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型通常由五个要素组成,并且每一个要素对教学环节都有着不同的要求:第一个要素,教学方法的融合。为了服务于产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中我们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采用项目依托式的教学方法、案例牵动式、内容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在生物技术专业上的基本理论技能。第二个要素,实践与理论相联系。在这个阶段,我们所说的实验通常是针对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课程实验、课程见习、顶岗实习、技能训练等,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而进行的模拟性实践。第三个要素,师资队伍的完善。为了贯彻产学融合的教学体系,在师资队伍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到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导师制的模式,在教师层面先做到理论与实际接轨。第四个要素,完善平台建设。为了适应产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保障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需要增加校企实践平台,以保证产学融合的顺利实施。第四个要素,多维度考核制度。产学融合的教学实践下,传统的理论知识的考核方式或者传统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已经不再适用,需要根据产学融合中学生具体进行的实践生产操作来进行评定。通过以上几个要素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让学生在传统的掌握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素质以及创新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可以在学校期间就可以适应社会所需的工作素养,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接轨,学校与企业的需求对接。

二、构建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的生物技术人才。生物技术作为一门生命科学与其他高精尖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科,课程设计的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同样对影响着学生在实践融合过程中的应用。因此,在课程设计上需要构建“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特色课程”这一创新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间形成特色课程。其次,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实施。通过对教学保障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实践平台三个平台的构建,实现学生将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到实践和企业岗位上的目的。教学保障平台:本着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与生物产业零距离对接为最终目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实验课程、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项目、以及顶岗实践过程中的实践平台,主要的目的是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公共实践基础。校企实践平台: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处处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相联系,并且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们有固定的与社会接轨的实习机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生产学习和毕业实习等项目,以满足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有效的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篇4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学英语教学;融合

1引言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为标志的新兴信息技术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环境。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对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应大力推进最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继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大变革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如何顺应潮流,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推进课程的创新发展,是当下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2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直伴随和推动着大学英语的改革发展。21世纪以来,基于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已成为当前高等外语教学的主要实践方法(胡加圣,陈坚林,2013:3)。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教学与学习环境更加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更多样化,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便利和生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移动教育教学工具创建课程,组织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便于学生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1]。

3大学英语网络信息化教学中呈现的问题和困难

3.1学生面临的问题

网络化学习环境下,新的学习模式将课程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在线学习时间增加,学习广度也增大。如果大学里的所有课程都要求学生在线上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课外时间受到挤压,也为学生分配学习时间增添了烦恼。此外,学生还会受到学习碎片化的影响,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获取信息,因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而难以进行有深度的、批判性的思考。还有,学生长时间使用移动设备不仅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为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在课堂上使用移动设备来组织教学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有的学生自觉性差,容易分心,不利于课堂学习,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3.2监控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度的困难

网络化自主学习环境中,学生要自主调整和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节奏,学生的自控力、学习动机和兴趣等都会影响学习效果。比如,在混合教学模式中,课前需要学生在线完成一定量的学习内容,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如果无法高质量地完成线上学习任务,会影响课堂活动参与。而且,教师不可能时刻监看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难以了解真实情况。学生移动学习存在潜力,但是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学习目标到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都需要课程教师的介入,甚至教师可以有组织地对学习进行评价来驱动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胡杰辉,李京南,2018:127)。教师如何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度进行有效监督,如何控制、如何操作,都是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3.3教师面临的挑战和考验

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英语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完全适应网络信息化教学。在实践中,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让教师感到应接不暇,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更高。其次,开放式教学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工作时间延伸到课外,教学任务更加繁重,制作电子课件和教案、筛选网络学习资源、编辑测试题、为学生在线答疑等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

4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网络信息化的途径和策略

4.1重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以诸多优势冲击着传统教学,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势,网络教学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大学英语是语言类课程,语言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脱离课堂的语言使用和交流是缺少生机的。师生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情感交流,与教师在课堂面授所传递的情感有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置身于现实的世界中,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真实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4.2完善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保障网络信息化教学条件

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对学校课程的安排和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要对所有课程进行统一设计,而不是局部或零星的调整。(赵欣龙,2017:56)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基于网络和课堂教学结合的实际,调整课程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系,制定相应的准则对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评价,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向信息化的多元发展。同时,学校要为网络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服务和技术支持,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搭建和开放校本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校本在线教学资源。培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也要培训学生善于使用互联网开展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引导师生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

4.3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库,甄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需要大量真实的语言资源,教师要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甄选高品质的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帮助学生高效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为缓解教师个人在完成繁重的课程资源准备工作带来的压力,减少个人“单打独斗”耗费在搜集教学资料上的时间,可以成立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任课教师协同合作,根据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大纲要求,设计和开发外语教学资源,建设精品课件,制作微课、PPT、电子教案、学习视频、音频、测试资料等,创建校本大学英语学习资源,避免学生在面对海量资源时缺少针对性。同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开发优秀的学生学习作品,可以将学生完成的精品任务和创作纳入教学资源库,促进学生互相学习[3]。

4.4建构合理的评价体系,引领技术研发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传统学业评价体系难以适应,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基于技术手段的数据评价更加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和辅导,将学生平时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数据化记录和诊断性分析,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精准培养,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这也能促进计算机专业人员根据学校师生的应用体验更新程序,设计更精准的评价方式,对软件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诊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4.5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网络信息化外语教学的发展促进教师的转型发展。大学英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研究教学方式和课程教学设计,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合理设计和安排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环节中的融合应用。同时,大学英语教师也要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在线课程设计与运行能力,增强对信息处理、资源检索和整合的能力,掌握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方法。了解和熟悉新技术、新应用,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改进教学管理,开展更具特色的教学活动[4]。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策略;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的改变了传统教育形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六小学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理性的认识融合意义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独特的优势彻底改变了传统不变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真正为小学教育注入了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真实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而现代教育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体现在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逐步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4.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交给小学生一定的搜索技能,再加上我们的有效指导,就可以让农村孩子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见识天下的奇闻趣事。更为重要的是更加有利于农村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5.改变了我们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我们学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进最贴近新课标的教学资源,自己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

二、正确处理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小学的教学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不过我们也需要冷静的对待融合教学过程中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1.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万全的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孩子们自然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大屏幕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2.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毋庸置疑,实施高效教学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如果我们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根本无从体会,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并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信息技术教学 融合对策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提出了教学信息化的概念,其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堪称世界最高。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配备上都已经投入很多人力和物力,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加快融合的进展。

国外高职院校信息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内高职院校要赶上国外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首先要分析国外高职院校信息化发达的原因,调整信息化建设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下面就国外和国内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一些对策做比较。

2.国内外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对策比较

(1)国家重视程度。

从1993年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俗称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开始,各国就在大力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进程中逐步践行教学现代化。在美国,在国家重大教育战略中就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在NETP规划强烈要求国家关注教育研究和发展中存在巨大挑战的问题,它们需要集中山科学家和研究者组成的共同体的力量一起寻找运用信息技术革新教育的解决方案。

为推动高职教学信息化,美国各州政府采用多种手段,欧盟政府一个题为“信息社会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意行动规划”,旨在加速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同时推出多项有关教学信息化和教学改革的开发计划。英国政府与1995年推出了一个题为“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的动议,日本在其公布的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所有公立学校与因特网的连接,并为公立学校的每个教师配备一台计算机。新加坡于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投资20亿美元使全国每个家庭和每个教室连通因特网。

近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在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方面为教学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高职院校应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机遇和挑战。1995年,中国教育科研网开通,2001年国家投入巨大财力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教育软件开发基地,启动高等学校远程教育实验。“十一五”期间,政府提出以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加速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学信息化的网络,公共教学信息资源初步实现全面共享。2012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发展规划》描绘了未来几年的教学信息化蓝图。

(2)校企合作重视和开展程度。

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美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学校网络建设中,十分重视企业参与。从企业角度讲,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素质,扩大企业影响,十分愿意与高校合作。2015年美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经费有所削减,为减少经费支出,在一些美国高职院校中出现了“外包”现象。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保证体系,是德国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基础;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享誉世界的制度设计,突出实践特色。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中的核心要素,它是一切职业教育的出发点。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应认真研究发达国家如何重视和促进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高职教学信息化校企合作的发展,促进培养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更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参考国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经验解决高职院校信息化经费不足和减少开支等问题。

(3)完善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总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以应用为导向,应用始终是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一些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完善,在2002年的调查就发现,美国各类院校都在积极发展无线校园网络,已有67.9%的调查对象建成了无线局域网络。其中,有10%的被调查对象建成了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校园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资源的购置在教科研改革、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经验较少,信息化基础建设滞后于校园建设,制约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教学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从教学信息化的技术属性角度出发,即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现代化等技术属性角度进行投入和建设。

(4)重视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是基础,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教学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美国在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是设计与开发分开,由高职院校教师做好资源的教学设计,媒体公司负责制作。有些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建设了相当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等。

我国非常重视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部分高职院校也是教师提出设计,由公司参与制作的建设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严重,建设缺乏平衡,忽视创建友好型、人性化的用户操作界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完善,要进一步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研究、融合,寻找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各科的试题库、素材库等资源库的建设,使学生在信息资源平台中不仅学到知识,更学到创新的理念,提高个人能力。我国高职院校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应用软件建设方面要进行有效的系统集成,使信息数据便于交换和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

(5)加强师资培训,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英国政府曾将1998年宣布为英国的网络年,实施全国上网学习计划,并将其重点放在“为全国教师提供机会,以更新他们的信息和通读技术能力”。日本从2000年开始在教师培训阶段设立“信息设备操作”的实用课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也非常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提高,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重点考察教师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能够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还不是很多。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与职称评定结合起来,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师业绩考核中加入使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条款,从而激励教师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辅助教育教学,高职院校也可以建立一定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给予评价,强化培训效果。

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通知》还要求,力争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对全国高校教师技术培训。

(6)肯定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国外,过去三十年里,提高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馆员和学者们的主要目标之一,美国是发达的信息社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较高,如一项调查显示55%的美国大学生认为他们有能力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各种联机数据库。高职院校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育服务意识,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及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网络以外的信息源、获取渠道、检索技巧所知甚少,应引导学生从使用网络设备以看新闻、聊天为主转变以为学习和研究为主。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就表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质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7)高职教学信息化均衡发展。

美国为了帮助贫困地区高职院校,由联邦政府通讯委员每年从通讯服务基金中向有待帮助的高职院校在高速上网、Internet配线和长途通信方面提供资金费用折扣,还为经济上处境不好的学生规定了有关技术的投资。特困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残疾学生将有机会运用相对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同等先进的技术。

我国在推进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方面虽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地区之间,尤其是东西部之间,同区域高职院校之间,尤其是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国家必须积极借鉴国外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强有力的统筹举措,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向中西部和民办高职院校倾斜,加强高职院校的交流与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经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加快全面实现我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的步伐。

(8)重视对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

在美国,信息化教学开展得比较早,其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比较系统、完善。“信息化校园计划”项目展示了美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世界各国高等教学的信息化进程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在日本,国立东京大学多媒体教育研究所从1999年起对日本大学的多媒体应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为日本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提供了依据。

近年来我国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只是由于起步较晚,详尽、完备的调查还不够。我们应继续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以便发现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努力的方向。

3.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打破时空的界限,让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国外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内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仅十余年,尚处初级阶段,本文分析了国外和国内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找准国内与国外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差距,及时调整信息化建设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总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高职院校、教师、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岳秋.从整合到融合: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

[2]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

[4]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08.

[5]张春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03.

[6]张飞雁.陕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0,6.

篇7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增加教材厚度

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数学教学素材和内容难以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学生所要学习的教材知识,是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直接经验,具有很高的抽象性。仅凭课堂上教师的传授和单一的媒介,要使学生能理解、接受和消化是很困难的,所以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到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将不同版本的教材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时代性的信息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更贴近生活,提高教材的质和量,达到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在性的学习需求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是主导。学生活泼好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这种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用直观的图形,使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和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讲椭圆的定义。打开几何画板,做一个圆心为A的圆,在圆内任取不同于A的点B,在圆上取一点C,连接线段AC、BC,做线段BC的中垂线AC交于点P,连线段PB,引导学生发现|PA|+|PB|=|CA|,即圆的半径,且大于|AB|,然后让学生操作电脑拖动点C在圆上运动,得到P的轨迹――椭圆。启发学生得到椭圆的第一定义。再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当点B在圆外或圆上时,点P的轨迹是什么图形?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参与椭圆形成过程的探索,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让学生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体验了数学美的魅力。运用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使教学内容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不应是一个被动吸收知识、反复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几乎没有实验,多半是在听数学,缺少发现过程。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储备的知识和经验,同化新知识,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如果能给学生创造一种积极的探索问题的情境,创造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就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

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地做数学的环境,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曾经有两个美国学生应用几何画板发现了又一个任意等分线段的方法,以研究者的角度去发现知识,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由于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教师要考虑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逻辑思维过程,比如证明之类,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非智力因素,形成良好的心态。借助技术把优美的艺术形式与学科内容结合起来、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情绪,激发学习内驱力,使这些非智力因素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迁移的实质是概括,迁移是灵活的运用知识的基础,在形成新知识结构过程中,教师通过选择内在逻辑联系比较密切、便于加强比较和概括的课件,这样学生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向,有利于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学会了迁移的学习方法。恰当的电教技术会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概念学习中,以知识为载体,运用电教技术揭示概念本质,引导学生学会抽象和概括的学习方法,便于深刻理解。在上《函数单调性》内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第一次演示时,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单调性的概念;第二次使用时,帮助学生理解单调性概念的本质。在两次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

五、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和合作

如今的Internet,是一个拥有信息最丰富、交流信息最为快捷的媒介,Internet可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校。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相关课件,各种教学视频和微课程,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观察、实验、交流、归纳和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以及如何组织、协作、思考和交流。可以利用E-mail、聊天室、BBS和blog进行交流和聊天;可以使用同步多媒体环境的虚拟教室;可以让远方的专家和教师来替代计算机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让学生通过交互和讨论、合作解决问题。供助网络,会给个别化教学提供另一种解决方式,合作学习就大大发展了。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 现代教学技术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49-01

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根本在于对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培养可造人才,以促进国家、社会和企业的良性发展。体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强健学生体魄,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对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的价值并没有得以有效发挥。对此,本文提出了有效的建议来促进体育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适应并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

一 体育教学弊端

第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和以往教学模式大同小异,仍是“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流程施以教学,使得体育教学极为单调,很难调动起课堂活跃性,长此以往,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便会日益降低直至丧失;同时,现行的体育教学中仅注重传授技巧,忽略对理论及其相关文化的教授,使学生不能全面认识体育。第二,各教育阶段间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很多体育教学甚至期末考核的内容与方式都没有太大变化,难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第三,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并不能在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部分老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给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培养,极为注重强制性教育,进而使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不纯,并使学生产生体育的厌恶感,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丧失了自主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以及终身体育等价值取向。

二 现代教学技术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技术是在1994年由AECT提出并定义的,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对教与学及其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以及管理等,使教学理论和实践得以优化。一般地讲,现代教学技术的重要性体现为,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外部刺激作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更为丰富灵动;教学过程中具有交互性,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有利于教与学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现代教学技术使教学更为智能化,教学过程更为简便快捷等。

三 体育教学和现代教学技术的融合

1.动画技术

通过变换图片、调控动画速度以及动画颜色变化等方式,再赋予老师的语言解说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分传递。动画教学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使教学实效有效提升。如在篮球教学中,利用Flas模拟技术演示篮球的运行轨迹,介绍助于摩擦力、重力和抛物线等物理或数学知识的讲授,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篮球投掷过程中所要掌握的外界因素,有利于学生对出手角度与力道的把握,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

2.影视技术

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运用较为普及,合理运用影视进行课堂教学是有效的。通过播放相关体育影视作品,老师能实时的对实际动作等进行分析、讲解,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学生能更为直观的学习与掌握相关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术,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动作时进行有效的效仿。在篮球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播放NBA视频、各种篮球技术动作视频,这不仅能通过那些热衷于篮球运动、对NBA极为崇敬的学生来带动并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对相关知识、动作的讲解和分析,使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直观的掌握相关运动技能、技巧,通过分析运动员的投篮动作、时机以及战术运用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魅力,以利于树立正确的体育认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

现代教学技术中CAI课件教学技术、音频技术以及录像对照分析法等,都能通过有效的外界因素,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主观积极性与能动性得以调动,从而养成更好地学习习惯,有利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体育教学中,现代教学技术不受天气、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即便在天气恶劣时,学生亦能学习并掌握到实际的体育知识与技巧。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诸如动画技术、影视技术以及CAI课件教学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融合于体育教学中,不仅能使体育教学满足现行课改的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还能根本实现体育教学的价值。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现代教学技术能有效规避部分外界环境对教学的影响,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以培养,以利于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何兴权.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6):86~89

[2]赵国栋.论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与高等教育现代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0(8):3~7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直观形象文学意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以课程有效整合来实现学科教学的最优化探究,已成为学科课堂教学研究的突出任务。这对于推进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整合才能实现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呢?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实施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前提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思想,要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有机整合,首先是语文教师要明确教育方向,对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且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将复杂抽象的文学场景以赏心悦目、新颖活泼的形式画面呈现,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只有教师真正明确了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感受到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形象直观的变化,他们才有可能发自内心的愿意接受并逐步将信息技术内容融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二、合理引导是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保证

(1)运用信息技术时千万别忘记了语文的根本。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这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丢失语文课的特性,要与传统语文学习方法相Y合,要注意对语言的理解与揣摩,要注意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不能抛弃朗读、感悟等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忽视了字词句的教学,不能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2)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将与该课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或者做成课件,甚至网页、网站。在做课件之前最好对适合的课件类型做到心中有数,选择恰当的工具制作适合自己要求的课件、制作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课件。信息技术多媒体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仅仅是辅助手段,绝不是媒体使用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得有个度,要做到“恰到好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媒体,体现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导入新课的动画展示,还是课中的音乐设置、拓展延伸,都应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不能什么内容都做成课件。且课件不能代替板书,在使用课件时,简洁美观的板书仍是必要的。

三、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初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

(1)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发现和探索,使学生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学习《背影》一文时,学生在课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业绩经历,在社会地地位影响如何?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如此深情的文章的?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探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利用各种途径查询资料,如询问同伴,上网搜寻。课堂交流时学生围绕朱自清这个人物和《背影》这篇课文,个个都能说上几句。这种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勤于思考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2)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开启自主学习这扇大门的金钥匙。新颖而有趣的动画情景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春》一文时,可先用FLASH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五彩缤纷的春天,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猫》一文时,学生理解完课文后,都沉醉于老舍先生笔下栩栩如生的猫,折报于老舍先生精彩的文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借此契机我告诉学生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猫的可爱图片,你们想不想阅览?在学生浏览图片时我说:“你们怎样把这漂亮的图片介绍给你的家长或同学呢?请大家应选取自己喜爱的一幅加以认真观察,通过画面展开合理想象,进行仿写。”这时大家兴趣高昂,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米之炊”的难题。

篇10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某一领域初、中级专业人才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各行业、企业培养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对实训教学的影响日益深刻,外部技术条件的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必须迎接工业4.0时代,全面引入信息技术,提升技术融合的教学理念,创新开展实训教学,全面提高实训教学成效,为人才培养助力。

二、实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必要性

当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学中,主要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一)实训设施设备管理难度高

实训设施设备的管理主要是指设施设备的登记、分配、使用、维护、安全等方面以及实训耗材的购买、储存、使用记录、再利用等。在实训教学中,由于实训设备种类多、数量大、易损耗等特点,对实训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体现在设备易损,缺乏专业的维修与保养,耗材使用不规范等。另外,由于相关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导致设施维修、耗材采购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实训教学的开展。

(二)实训课教师工作强度大

实训课上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多、频率快、时间长,学生容易出现知识了解不准确,技能掌握不熟练等问题,一般的实训课堂配备1~2名实训教师,由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受实训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限,极易发生设施设备使用不规范、损坏和安全事故等问题,又因实训教学的工作量通常是正常理论课堂教学的1~3倍,在专业教学中,实训教师的数量严重缺乏,以一顶十,工作强度巨大,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的效果。

(三)实训教学内容学习效果低

由于实训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完全关注所有学生,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此,学生对实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同步。实训教师在操作演示时,学生又会因设备、场地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看不全、看不清、看不懂的情况;当学生个人进行操作练习时就会做不好、做不对,甚至无从下手;如果学生盲目操作则容易导致设施设备的损害和教学安全事故。同时,由于经常出现看不清、学不会、做不对的情况,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受到严重挫伤,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低。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专业实训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完成实训教学中的资源存储、统计记录、虚拟仿真、在线测评等功能;实现实训教学的全程、全境、全员、全信息管理,提高教学效果和管理成效。

三、信息技术与实训教学的融合模式

(一)环境融合

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主要通过流程管理信息化、实训内容数字化、设备管理智能化和系统评价自动化等方式共同实现。建立实训管理系统及与实训设备相兼容的终端设备,并以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文字、图纸、三维仿真模型、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搭建实训教学应用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各取所需,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实训教师可以通过实训管理系统精准诊断问题,科学管理实训设备,记录设备使用情况,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培养信息化的实训学习习惯,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情况。

(二)流程融合

1.实训准备

实训教学开始前,实训教师通过实训管理系统根据实训班级导入学生名单,并且给予学生实训课的时间授权和科目授权。实训教师上传实训资料。实训课上,学生按照预定时间来到指定设备前划卡,如果授权正确则进入学生使用界面。在此界面,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已完成的实训项目和得分,还可以了解需要学习的实训项目。之后学生进入实训内容。实训内容包括:实训的目的、实训设备的介绍、实训安全及注意事项,还可以观看实训操作视频。观看完操作视频后,学生已经对该实训项目有了基本的认知。

2.操作实施

在操作实施阶段,学生通过终端设备机进行模拟操作。当出现实训步骤不理解、不掌握的时候,还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观看该步骤的动画资料和视频文件。如果仍然没有操作把握,可以使用终端设备的分步骤操作提示功能进行反复学习和练习,直至熟练。当完成操作后,进行思考题的回答,有基础和兴趣的学生还可以了解该实训项目的扩展内容。3.实训评价在实训操作完成阶段,由实训教师划卡,学生通过终端设备进行模拟操作考核,并由终端设备给出该学生的此项操作得分。当分数合格后,学生就可以按照终端设备上的操作步骤对实训的真实设备进行操作。经过反复模拟操作练习后,学生就可以脱离终端设备,对真实的实训设备进行独立的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不清楚的步骤,还可以随时调取终端设备上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练习。

四、实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成效

(一)有效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融合于实训教学各环节,能够最大限度地虚拟仿真出常见的实训设备及容易出现的问题,且带有步骤分项演示、人机交互操作、智能评分等特点,极好地解决了当前的实训问题。在实训教学中以实训管理系统为支撑,以多媒体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文字、图形、动画、视频、模拟仿真等多种手段代替实训教师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讲解,学生可以自主选取所需的教学资料,解决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实训教师通过权限控制管理实训设备的使用,记录设备使用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进度,检测与评价功能可以替代传统考核模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传统的实操训练与数字化虚拟手段相结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自主收集资料、自主解决问题、自主考核评价等主动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科学管理实训设施设备

通过物联网和云存储功能管理实训设备更加科学规范,如登记、分配、使用、维护、安全以及实训耗材购买、储存、使用记录等事项均实现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实训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极早地发现问题、准确预测操作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设施设备效能。如,实训设备是通电类设备,学生授权没能通过,设备不能通电,无法启动。一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