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概念范文
时间:2024-03-04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行政管理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正确认识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
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管和执法者,对其明确而科学的定位不仅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首先,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依法赋予的职能。市场和政府之间既有明确的界限,又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二者有着各自独特的运行逻辑和发展规律,不可相互替代或侵占;另一方面,只要发展市场经济,政府就有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这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中必然包含着工商部门的职能,即“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工商行政部门的这些职能是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中通过法律确认的,如市场准入法、市场行为法、市场交易法等都为工商行政部门的监管和执法职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支撑。
其次,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向社会提供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良性经营秩序这一公共产品。这里面有三个关键概念:一是“经营”,这就是说工商行政管理的对象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二是“秩序”,这就指明了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务是提供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其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发展为宗旨;三是“公共产品”,这一概念就确定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政府属性,它只能由国家专门机关提供,全体社会公民从中受益。只有深刻理解这三个概念,才能科学定位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
最后,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具体表现为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培育和市场服务。市场准入主要指的是依法对进入市场的主体进行审查、登记、变更等,这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起点。市场监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相关法律对市场主体的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构建健康的市场经营秩序。市场培育是在市场监管的基础上对市场发展环境的培育,促进市场各因素不断完善和成熟,不断提高市场整体规范程度。市场服务职能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向市场主体和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市场服务,如市场信息、商标注册、消费者维权、企业资质和信用查询,等等。
二、当前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错位的表现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从计划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尽管历经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考验和锻炼,但在机构设置、制度模式、工作方式等方面难免有旧体制的痕迹和路径依赖的惯性,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的职能错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泛化。从现实情况来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于没有专门性法律去确认去职能范围,因此各个法律都有可能涉及和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这导致了其职能泛化和模糊化;并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政府、职场主体、消费者乃至社会公众的交集中,致使其职能多样。这种职能的泛化、模糊化、多样化的现象在总体上是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弱化。
第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越位。这主要指的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了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行使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权力,代替市场和社会做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如工商机关背离自己的监管和执法职能,而直接参与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有的工商行政部门甚至公然介入到地方的拆迁工作中;还有的却在从事着一些本应由市场或社会组织承担的工作,如市场消防安全、物业管理等。民间“工商部门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的说法就是这种职能泛化现象的生动写照,这既不利于工商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进步。
第三,工商行政管理体系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其职能难以有效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之后,如一些该出台的法律未能及时出台,一些该赋予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权力未能有效赋予,一些该废止的法律(违反市场竞争规律的法律)未能及时废止;另一方面,垂直管理贯彻不彻底,尽管我国实行了省以下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垂直管理,但由于这些部门总是生活、工作在特定的政府管理之下,其市场监管和执法必然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影响、干预甚至控制,这严重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能的独立性。
三、全面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的对策
针对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科学定位,全面整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全力促进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工商行政管理的力量。
第一,整合核心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加WTO之后,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整合工商行政管理的核心职能,这样才能保证不缺位、不错位。这主要包括四大安全体系:生产安全、交易安全和品牌安全和生活安全,涉及市场进出、市场交易、市场竞争、商标管理、市场案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只有做好这些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核心工作,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核心职能的发挥,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第二,将监管、执法和服务结合起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虽然是政府部门依法授予的监管市场和依法行政的部门,但它并不是冷冰冰的衙门,而应该是将监管、执法融入主动为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当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转变管理观念和思路,依法运用自身掌握的大量市场信息,积极开展一些高端服务,为政府宏观决策、市场主体发展和消费者维权提供职权范围内的服务活动。
第三,提高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能力,努力化解市场经济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不断显现,能否化解这些矛盾直接决定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效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仅担负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等常规性工作上,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网络市场监管、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商标保护等新任务。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深层矛盾,也是老百姓关注度很高的民生问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在解决这些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上做出更大、更有力的贡献。
篇2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新形势;转变措施
一、工商管理职能概述
1、工商管理概念在本文中工商管理,就是工商行政管理,指“国家为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政府的市场监督部门和行政执法机关,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进入市场的生产经营者及其时间、行为进行的监督管理”。[1]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是工商行政管理的主体,在我国,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相关部门承接其职责并履行管理的职能,其客体是商业活动主体,市场经营主体,以及一些相应的大中小企业等。就我国而言,目前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一些行政方法和手段,来达到发展、繁荣经济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建立起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工商管理实质就是国家通过一些行政机构,运用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一些相关规章为手段,来实现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职能。2、工商管理职能概述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是依据《公司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界定出来的,其主要的职能一共有三:市场准入职能、执法监管职能以及服务发展职能。市场准入职能。这一职能是工商行政管理的首要和核心,是一切管理前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步骤。这一职能主要的职责就在于审查一切将要进入市场进行经济活动或商品生产活动的个人或是企业等各种主体的经营资格和生产条件,它包括:登记注册、资质审查和行为管理。它不仅规范了市场活动主体的范围,限制了他们活动的方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基本利益。执法监管职能。工商行政管理的执法监管职能,就是指工商行政管理相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对准入市场的经济商业主体的经营、生产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职能,这一职能有效地保证了市场的正确方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发挥的前提下,对于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理,不仅保障了市场中其它正常合法的经营和生产活动,同时也保障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正确发展,也维护了市场的正确秩序。服务发展职能。工商行政管理的最为重要的职能即为服务发展职能,它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促使其逐步形成一个符合规范的、健康的市场经营秩序。这既包含了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也包含了对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品牌权益的保障”。[2]其服务发展的职能,不仅有利于市场中的经济和经营主体的利益发展,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和谐,更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
二、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现存问题
1、市场准入问题市场准入过程繁琐,手续繁多,审批周期过长,行政色彩过于浓厚。我国由于建国后,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资源配置一直都是政府主导,原有的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再加之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思想和意识还没有转变,他们还有吃拿卡要的思想,尤其在东北经济相对落后,工商行政机关管理人员职业操守不高,职业道德不纯粹。再加之,工作方法不创新,还是按部就班地依照原来的工作程序进行,工商行政管理上并有没有相对正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工作程序和步骤,所以手续审批繁重,过程周期时间长。而且,我国有一些行业,比如像药品经营、宾馆开设、教育培训等这些特殊的行业,都必须由一些主管的单位进行前置性审批,才能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审核,这些行业工商管理一般把关过于严格、登记程序复杂、流程过于繁多,导致了工商部门管理的诸多问题未能解决。2、执法监管问题新形势下的网络环境,给工商行政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很多微商的出现和电商的渗入,不仅挤兑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些微商并没有进行工商行政管理的准入审批和资格审查,有的微商有着百分之二百的暴力,甚至有的微商在网络上兜售假货和劣质产品,使市场经济秩序遭到冲击。再者,监管手段相对落后,市场准入审批宽松,实行宽松进入,然后后续的审查和监督跟不上,使一些投机公司、皮包公司,有可趁之机进行违法乱纪的经济活动,又没有适应现在网络经济的审批手段,所以审核程序和手续都需要去办理大厅去办理,即便近几年也出现了网络申请,但由于对于核实上还缺乏一定的手段,也导致了当前新形势下的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上的诸多执法方向的缺陷。3、服务水平问题新形势下的工商行政管理,首先是服务意识问题,由于原来的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一些行政管理和体制上的问题,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和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一直都没有办法转变,思想固化,不与时俱进,认为政府人员和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是领导和指导层面的人员,所有的市场中的经营主体都是来求人办事,求人登记,求人审核。这种思想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吃拿卡要风气不止,经济就不会繁荣。第二,由于信息时代的全面深入,使原来需要面对面办理的业务,变得更为便捷和轻松。然而由于信息平台不完善,信息数据并未完全公开,很多信息披露不全面,使审查和核对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再加之,政府之间工作协调机制不健全,各部门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只有当某一经营主体出现问题,需要理清责权时,各部门才有机会进行沟通和合作,然而由于信息平台体系相对封闭,企业征信问题更难以核对了。4、履职定位问题首先,履职体系不健全,工商行政管理的各个部门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工作体系,原本计划经济的以罚代管模式,早已经不适合网络信息社会了。加之工商行政管理内部部分员工思想跟不上时代,专业素质也相对较差,更不用谈工作激情和业绩了。第二,组织外部问题层出不穷,当工商行政管理遇到一些相对专业的领域时,像教育、医药、文化等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这不仅仅是外部因素的问题,同时也暴露出工商行政管理队伍中专业人员少,整体团队素质不强,更没有相应的培训机会和深造课程。
三、我国工商管理职能转变的措施
1、尝试市场准入新举措首先要大胆创新,积极变革,改良注册资本的登记制度,放宽经营主体的经营条件和资格审查,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和中小经营主体进行市场准入,简化不必要的冗长手续,节省准入时间。可以在相应的社区建立服务平台,培训社区相应工作人员,或是定点定时间,派一些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下社区进行业务处理,不仅可以使办理人员进行分流,节约等候时间,而且使市场准入落实到社区,在社区的平台上就可以办理相应的手续和审核,提升办理速度,加快办理过程。2、健全执法监管新体系法律是一切的准绳,不仅仅约束着市场经营主体的行为,也规范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各个职能。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过程,健全执法监管体系,是最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要改变原有的以罚代管的模式,罚款不是目的,如何改变和处理问题才是核心,要把执法办案落实到维护市场秩序上来,坚持打击垄断、不正之风,打击贿赂、不正当经营,打击假冒、强卖强买。再者,放宽处罚,积极配合和引导首犯市场主体进行整顿和整改,容期限,正经营,使初犯的主体经营活动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第二,把被动执法转变到主动执法上来,改变原有的由上级交办、下达落实的模式,主动筛查,积极处理,不定期进行审核,保障消费者的基本利益。第三,国家也应该不断的补足相应的法律,出台一些相关的法规和法条,来约束经营主体的行为,保护其利益。3、构建信息服务新平台新环境,要有新举措,新时代,要有新征程。网络时代,信息化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不仅市场走上电子时代,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也应该从固化状态转变为网络平台。APP、电子终端、计算机化平台等都可以为工商行政管理全新的职能手段。不仅可以让所需信息随即可查,还可以把相关的部门和涉及到的机构,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协调监管,使一切办公公开化、信息化和透明化。4、架构专业人员新队伍人才,永远都是各个时期的重头戏。要想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就需要从人才入手,不仅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还应该有相应的培训和深造机会,不断提高人才工作能力,近而提升工商行政管理的整体职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数据;工商行政管理;信息资源
1引言
大数据技术的产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医疗、教育、金融、军事、国防等,不断推动着社会经济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是一个和数据联系比较密切且频繁的工作,包括对各个工商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备案管理、执行各种工商法规等,并且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处理等。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想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将现代的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助推企业的规范化稳定快速发展。
2大数据技术概述
大数据技术是在庞大的数据信息资源中进行分析、处理和检索等过程,提取出对当前工作最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大数据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2.1处理数据的信息量巨大
如今我们所说的大数据比以往我们所说的海量信息的数据量还要大的多。谷歌公司每天要处理超过24PB字节的数据,这意味着其每天的数据处理量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纸质出版物所含数据量的几千倍以上。
2.2数据类型多样化
在大数据中数据类型错综复杂、包罗万象。其主要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结构性数据、非结构性数据和半结构性数据等。如表格数据、图形图像数据、音频视频数据、金融交易数据、电子邮件数据以及通过聊天工具产生的数据等等。只要我们可以接触到和了解到的数据几乎都可以囊括在内.
2.3大数据信息资源的价值参差不齐,不好确定
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实时分析功能将大数据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地体现出来,为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最有效的数据资源。四是处理数据的快速高效性。如今,数据的网络传输技术已经可以实现远程实时数据流的控制。大数据必须有很高的扩展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匹配,才能发挥出其更大的利用价值。
3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3.1以传统工作模式为主,大数据分析不到位
从当前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现状来看,虽然已经引入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方法,但是在工作模式上仍然比较传统。在进行数据信息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中仍然按照填表、存入电脑、统计分析三步走的传统工作模式。另外,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收集数据信息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的大数据技术人员网络传输技术做支撑,在数据处理方面很难做到对有利用价值的信息的高效检索和提取。
3.2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采集与应用
缺乏技术支撑像图像摘要技术、互联网搜索拦截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磁盘恢复与解密技术、数字认证技术等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应用和数据,在工商系统既无采集也无积累。由于没有充足完整的数据信息量做支撑,工商信息化还处于相对简单和小规模的阶段,依托海量数据或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应用、动态应用暂时还不存在。
3.3基础设施尚不能满足处理大数据信息资源的要求
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现有的宽带传输速度难以支撑大数据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传输,硬件设备的云计算能力、联机处理能力、大用户量访问承受能力都还有待尽快提高。视频设备、电子监测设备、语音设备、移动电子设备、传感设备等新型应用还有待深化和普及。
4大数据背景下工商行政管理的优化策略
4.1创新工作模式,提高信息共享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商行政管理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企业发展速度的要求,必须进行改善和创新,首先要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信息共享意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实现信息的有效价值最大化。其次是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这是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必须加强大数据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专业化素质过硬、技术能力突出、创新意识较强的团队,实现大数据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反馈,及时规避不必要的财产和人才损失。
4.2引入现代化数据信息采集技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提高信息处理意识,提高对大数据技术的重视程度,积极引进先进的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统一的工商系统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信息资源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应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六个方面。从满足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来看,它们必须是能够满足宏观决策层面对大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的需要,工商部门主要的市场准入、监管、执法指标的核心数据采集标准;必须是能够兼顾微观监管执法层面迅速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地方性需求的需要,真正实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现代化信息管理。
4.3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影响着工作的进程和工作效率。国家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是在数据采集方面,还要在归纳分析方面进行作业。建设好基础的硬软件设施,有效保证云计算等各种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的正常运行,就一定能够有效的保障大数据技术合理的运用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资源上。
5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同时也给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更快地适应大数据技术的时代,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实现各个部门的信息交流的通畅进行,从而节约成本、提高工作的时效性。相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科技化,越来越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李佳佳.浅谈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工商行政管理信息资源[J].科技展望,2016,30(04).
[2]姜奇平.大数据的技术经济特征及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影响[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4,15(02).
篇4
一、构建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的意义
一般理解,工商行政指导,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物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有效地支持、协助行政相对人维权兴业、发展进步,在行政相对人同意或认可的前提下,以非强制性的方式,引导其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行政活动。行政指导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变革,开辟了现代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新途径,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与传统刚性的行政执法管理方式比较而言,行政指导显然更具人性化特点,更适合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但从根本上看,工商行政指导依然是一种行政行为,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组织开展工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意志掺杂进来,在行政指导中忽略对指导对象的尊重,将“指导”变成“执罚”。也就是说,行政指导本身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它在作为行政机关一种柔性执法方式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违背自愿原则,把指导者的想法强加于市场主体,出现问题又难以区分责任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一个规程来约束和规制具体的行政指导行为。另外,推进工商行政指导是有政策法规依据的。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一项明确提出:“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要充分发挥行政规则、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这说明工商行政指导必须在依法行政的框架内推进,必须在一定的行为边界和限制条件下实施,因而构建行政指导工作规则就显得十分必要。行政指导对于大广大工商干部而言,毕竟是一个新的课题,对既定的指导项目应该指导什么,怎样指导,指导的程序和要求有哪些,都还比较陌生,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行政指导的内容、步骤和监督措施,使行政指导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步骤都非常明确,在行政指导中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既有效地预防指导“跑偏”,又使行政指导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从目前工商队伍的自身素质看,由于长时期从事执收执罚,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容易在理解上和行为方式上简单地将行政指导与行政执法对立起来,不能在行政监管过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问题都往行政指导上套,削弱行政指导的整体效能。因此,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制定与法制工商、规则工商相适应的行政指导工作规程,使行政指导规范化、程序化。
二、关于构建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的相关要素
第一,关于构建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的概念要素。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在工商职能、职责的范围内,在行政民主化、服务公共化的理念指导下,对具体项目如何实施行政指导制定的工作规章和工作流程。它是保证行政指导工作顺利进行,实现行政指导目标,减少行政成本,实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对避免行政指导的泛化与滥用,防止错误的行政指导与越权执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关于构建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的基础要素。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讲,构建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能脱离基础而指导孤立存在,我们理解,工商行政指导规程的基础要素应该包括理念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一)工商行政指导理念规范。近年来,关于管理与服务关系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各种观点争论不休,这当中或多或少地都涉及到行政指导问题,并且工商管理实践也有一些大胆尝试和探索,但在实际工作中,监管执法层面上还是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收执罚为主要任务。行政指导并没有正式列上工作日程。形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自收自支的财务体系。由于财务收支靠部门执收执罚保障,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形成了“平时讲管理,年终看收费;平时讲服务,年末看罚款”的思维模式。长期的执收执罚活动,养成了管理人员居高临下的特权习惯,助长了依法强制的行为定势。而从当前行政管理的总趋势看,在行政活动的方式、方法、手段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法制日趋健全的大环境下,行政指导这种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柔性管理模式会运用的越来越多,甚至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行政方式。面对新的执法环境,我们根据工商行政指导工作的特点,制定了沈河分局行政指导理念规范:即“上层次,抓指导,转变观念;重系统,不支离,完善总体;要长远,不断线,科学发展;要民主,不武断,构建和谐。”引导广大工商干部从思想、观念上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更新执业理念,充分认识到行政指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今后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基本职能。
(二)工商行政指导的道德规范。工商行政管理道德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执业人员在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中应共同具备和遵守的道德内容、道德标准、道德思维、道德模式和行为规范。由于行政主体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具有多重角色,特别是在涉及到公、私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时,往往会遇到行政道德的价值原则和价值取向问题。行政指导也是一样,它一方面能通过柔性指导密切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往往会成为、自愿交易的腐败因子,在客观上为公权私用、谋取私利提供可能与机会。因而,制定完善的行政指导道德规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工商管理执业人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有效地抑制行政指导工作中出现的公权私用、的腐败现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拟定了沈河分局行政指导道德规范,即“讲道德,知荣辱,树新风,见实效,促和谐;要诚信,不欺瞒,以诚相待;要自律,不奢贪,以德维廉;要公正,不徇私,维护公平;要坚持,不中断,有始有终。”
(三)工商行政指导的行为规范。工商行政指导作为一种组织行为,一种行政职能,制定行为规范应该是它的基本要求。一是行政指导不同于行政处罚和办案实践。由于它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一致的量化尺度,统一考量的难度比较大;行政指导的相对人业态不同,比较复杂。所以,实施行政指导必须区别对待,对症下药,不能一刀切,简单化。二是必须以相对人自愿为前提。实施行政指导前,必须得到相对人同意或协助,也就是自愿接受指导的承诺。这就要求行政指导主体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摒弃以往那种居高临下,以行政强制为主的行为习惯,代之以平等、协商、协调、商议、建议、劝告、鼓励等柔性行政指导方式,充分体现工商行政指导的亲和力和服务性。三是工商行政指导必须依法推进。行政指导虽然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在操作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方式方法运用上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决不意味着可以滥施指导,必须依法有据,柔性干预。四是行政指导的文档应规范。行政指导的实施,对社会、市场、企业、民众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工商机关对行政指导的操作要规范,要对行政指导的步骤及结果跟踪记录。做到有据可查,便于信息反馈,总结经验,评估指导。综合以上几个因素,行政指导的行为规范就是:“要自愿,不勉强;要依法,不越权;要疏导,不强制;要具体,不空泛,要认真,不敷衍;要调查,不主观;要耐心,不厌烦;要实效,不空谈;要依法,不随便。”
三、关于构建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的实践内容
为使行政指导工作更具操作性,我们在理顺工商行政指导相关要素的同时,注重了实践内容的探索。
(一)结合实际制定指导规程。按照市局《关于推行行政指导工作实施意见》,依据工商职能,结合驻区经济发展实际,编写了《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指导规程》(简称《指导规程》)。
《指导规程》共分四个部分,即行政指导规范性文件、行政指导法规依据、行政指导项目和行政指导工作相关文书。为便于全体工商干部在行政指导中参考、借鉴,我们选编了与行政指导有关的8个规范性文件和48部法规的相关条款作为执法依据。同时将行政指导的工作流程和行政指导项目以及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以附录的形式编辑了“行政指导工作图示”,确保分局行政指导工作进入事事有人管,工作有人抓的良性运行状态。
(二)实事求是确定具体项目。在制定《指导规程》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项目这个推行行政指导的关键,重点围绕行政指导项目的选定、行政指导内容的商定和行政指导程序的确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使制定规程的过程变成分局行政指导抓落实、上台阶的过程。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四个环节。一是提高认识立项目。针对部分执法人员对行政指导知之不多等问题,我们请来市局法制处领导给包括局长在内的全体工商干部讲课辅导,使大家对什么是项目、怎样选择确定项目和怎样围绕项目开展行政指导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提高全体干部对开展行政指导的认识。二是结合实际选项目。为了使项目指导更具针对性,按照政府所想、企业(个体户)所需、群众所求、法律所缺、社会所需的原则,结合驻区实际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分局班子专门开会确定指导项目,确定在辖区十个领域内选择指导项目,受到驻区欢迎。三是针对特点落项目。在确定了具体领域之后,我们根据分局机关和各工商所的不同特点,把分局确定指导的领域分解、确定为有具体对象和内容的30个具体指导项目。为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又按照项目特点和项目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将30个项目分解为“推进项目、责任项目和执行项目”三个类别开展行政指导。四是群策群力抓项目。围绕项目落实,不仅各主抓部门明确了责任,而且分局从领导班子到各部门都明确了工作责任,制定了跟踪考核办法,通过局领导亲自听汇报、调度会、实地检查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行政指导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全年工作评价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形成全局上下抓项目的良好局面。
篇5
在2010年北京市工商局工作会上,张志宽局长代表市局党组提出了“营造首都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的新理念,这是市局党组适应首都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的工商行政管理的新理念、新任务、新目标,是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随后,海淀工商分局党组几经研究,在工作会上提出了“营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的理念。
可能有人会问,生态、生态环境这些生物学、环境科学的概念怎么能、为什么要移植到工商行政管理领域来呢?市场生态环境是不是就是生态食品、用品组成的市场环境呢?
在生物学的意义上,生态是指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圈是有上下游、层次之分的。但这个概念近几年来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市场营销的范畴,大有返朴归真的趋势。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常说的生态食品、生态用品是指自然的、未经污染和化学过程处理的、有机的、无公害的、安全的、富有营养的和利于身心健康的,不仅吃得饱,还要吃的好,吃的有营养。不仅穿的暖,还要穿的好,有利于身体发育的需要。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他不仅包括生物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各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生物体与其赖以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如土壤、岩石、水、空气等)之间的关系。
市场生态环境是一个仿生学概念,把他移植到公共管理中来是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的进步。是指市场经济就“在”市场生态环境下运行和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就“在”市场生态环境下维护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经济秩序。市场生态环境既包括市场主体之间和主体个体内部的相互关系,也包括市场主体与外部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宏观层面的外部环境,包括公民道德、法律法规、社会信用体系、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以生产型企业为例,既要与上家的材料供应厂商、客户,下家的经销商、目标客户发生关系,还要与竞争对手、金融机构、各级政府、相关媒体等发生关系,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道义责任、传承企业文化,建立起一系列类似生物链的市场链关系。工商行政管理要在市场链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市场链相适应的包括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市场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保障市场生态秩序的动态平衡和有序竞争即是市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看出,市场生态环境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分层生活、上下游链条的衔接、自我处置内部事务(自净功能)、开放系统,等等。正因如此,这种概念移植才有价值,才有文章可做。
故此,我们认为,营造核心区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的中心意思有两个,一是可持续发展,一是和谐社会建设,根本目的是和谐社会建设。包括三个环境建设,即安全的投资环境、公平的交易环境和放心的消费环境。
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是适应“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的战略目标的需要。作为世界城市,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0多万消费者,140多万市场主体,没有一个安全的投资环境,公平的交易环境,放心的消费环境,是万万不可能的。
同时,建设市场生态环境也是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思想。传统的提法是:工商局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综合经济监管部门和行政执法机关。那么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提法有何异同呢?我们说一脉相承,继承创新。工商局早期的职责主要是监管集贸市场和个私经济,基本的方法是“六管一打”和驻场制。上世纪90年展到巡查制,本世纪初实行动静结合的网格责任制。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职能交给工商以后,意味着工商不仅监管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而且监管商品客体,并做到主客体监管相统一。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四个统一”、“四个转变”、“四高目标”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倡导监管与发展相统一、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监管与维权相统一、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可以说,市场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是“四个统一”、“四个转变”、“四高目标”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在首都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上的实践和落实,丰富和发展,具有全新的实践和历史意义。
二、营造市场生态环境的新要求
(一)市场监管要遵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规律。有自我净化的能力,行政管理要按规律办事,自觉遵从规律,因势利导。老虎虽为百兽之王,称王称霸,但繁殖能力极弱,子孙后代极少,蟑螂虽弱,人见人捏,但繁殖能力极强,这是生物的规律。行政管理要认同并尊重这种规律,主要依靠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行政的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来维护市场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发展,不要动辄以长宫意志、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调整市场资源,让市场主体无所适从。
(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以行规、行约来约束市场主体及其行为
大雁南飞有领头雁,羊群食草有领头羊,市场生态链也得有挑头的,我们认为,这个挑头的,不是政府,而是行业协会、商会等企业自治组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政府部门不要总是迷信、迷恋、习惯于行政命令,要从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管不着的领域逐步淡出,请行业协会、商会用行规行约逐步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要相信圈中人管圈中事自有高招。当前情况下要积极扶持这些企业自治组织的发展,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开展一些活动,把一些事项交给他们来做,腾出手来做好公共管理。当前政府部门正在做的一些事情,如绿色消费通道的建立、超市下架食品公示栏的制作与张贴等等,都可以交给行业协会来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从市场准入到市场监管,要有意识地培育、发展核心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帮助产业做大做强
从电子一条街到试验区,从试验区到科技园区,从科技园区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的产业在不断升级,蓄意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工商行政管理要顺应这种升级。从市场准入开始,有意识地培育符合示范区核心区产业规划和布局的市场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使得
核心区产业的上下游紧密连接,保障供给和市场终端,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
(四)从“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管理”型政府,不断满足市场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
做公共管理得有公共服务产品,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在满足市场的需求的同时,也像一双无形的手对市场发挥引导、预警的作用,引导市场理性投资。目前来看,市场对我们最迫切的服务产品是工商信息。我们要把海量的死信息变成市场主体需要的活资源,强化工商信息的预警、警示和引导功能。譬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分析,总结出中关村企业成长的规律、存续时长、市场饱和度等等,还可以分析中关村大街沿线这一特定区域企业开业、变更、灭失、业态变动情况,这些都是市场需要的“商务信息”,以此引导投资和经营。此外,像下架食品的信息、消费警示信息等等,都可以广而告之,引导社会消费,营造放心的消费市场生态环境。
(五)行政执法与行政指导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市场秩序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行政执法与行政指导犹如我们的一双手,两手都要硬,都要强。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以行政告诫、行政建议、行政提示等方式,防微杜渐,妥当处置。而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的违法违规行为,如传销或变相传销、危害公共食品安全、大要案件等,则坚守“严格执法即是最好服务”的理念,严厉打击,绝不姑息。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就是对守法行为的保护。近年来,海淀分局每年立案查处的案件四五千件以上,有力维护了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除了对个案的查处,我们还要对市场中出现的苗头问题、疾顽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的分析和监控,采取重点监管、科学监管的方法,标本兼治。
(六)更加强调与其他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协调、配合,擅打组合拳
核心区市场生态环境建设是海淀区所有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消费者共同的责任,不是工商部门单打独斗的事,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同时协作又越来越紧密,所以。我们要加强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协调、配合,共同打造核心区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譬如说,质检部门已经在生产领域进行了QS质量认证,我们完全可以接过来,做到与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对接,还要延伸到消费领域,防止不合格商品的二次回流。还有企业场外经营、占道经营问题,可以与城管部门一起配合解决。
(七)研究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指导实践
篇6
一、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能否执行
传统的观点是:复议期限内处理决定还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暂不执行。这种观点的法律依据是《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第21条、22条。尽管现在《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及其相关配套的规章已经废止,然而,时至今日,一些习惯于凭经验办事的基层工商人员仍然认为行政处罚决定在复议期限内不能执行。2008年江西省工商局出台了《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则》,某些人断章取义的援引该规范性文件第66条规定:“当事人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办案机构应当在当事人的法定期限届满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办理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相关手续。”因其在概念上的似是而非,混淆了执行与强制执行,一些人据此也认为复议、诉讼期内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执行。
《行政处罚法》第45条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1999年4月29日颁布的《行政复议法》第21条明确规定:“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68条也规定:“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行政处罚决定书一经送达就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作出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执行。
二、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的理论依据
在保证行政管理体制运转方面。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这一原则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行政管理的连续性和行政效率的提高。假如复议期间原处罚决定暂不执行,那么,按照复议期限60天再加上复议机关受理审查的期限5天和自受理之日起60天内作出复议决定的期限,也就是说,暂停执行的时间可达125天。如果复议延期,则时间更长。这显然与行政应迅速及时的要求相违背,极易贻误执行。
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的理论依据有二:一是效力先定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应该假定其合法,对管理相对人产生约束力。也就是说即使在复议甚至诉讼期间,原具体行政行为仍具有法律效力,应当执行。二是行政秩序稳定论。行政管理具有连续性,不能因提起复议或诉讼而中断、贻误。如果具体行政行为在复议过程中停止执行,就会使行政管理无法正常进行,使行政秩序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总之。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有利于行政管理的连续性、稳定性,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如何执行
除非例外情形下,复议与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应该执行。这时候的执行不外乎这么几种情形:①复议期限内,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无异议,自觉履行所规定的义务;②当事人虽提起复议,但由于某些原因仍然能够履行处罚决定,这种情况属极少数;③当事人拒绝履行处罚决定,行政处理机关强制执行。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71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本条所谓的逾期是指当事人自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超过15日未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这15日毫无疑问是在60日的复议期限之内。据此,行政机关在15日的法定履行期限内,应当由当事人自觉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而不应当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虽然超过履行期限但未超出诉讼期限,当事人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迫使当事人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但不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在《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则》第66条有相关规定:“当事人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办案机构应当在当事人的法定期限届满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办理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相关手续。”
篇7
抽样取证是指办案人员根据案情需要,为了提请有关部门给予检验、鉴定以取得检验(鉴定)报告证据或者提取物证,依据科学的方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量的物品作为证据的管理活动。
二、抽样取证的一般要求
1、办案人员应两人以上,并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2、应有当事人在场。当事人是单位的,应通知其单位领导,并有其单位领导或者相关的实物保管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在场;
3、抽样的方法科学,样品具有代表性。应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或者随机抽取样品,法律、法规、规章、质量标准对抽样、封样方法和样品的数量等有规定的,应遵守其规定。样品的代表数量应该准确、具体,所代表的物品的名称、型号、规格、批号、存放地点、数量等信息均应记录在案。封样要科学、严谨。
4、当场制作笔录。抽样笔录应当场制作,并由当事人、在场人、办案人签章。实施现场检查的,还应制作现场检查笔录。
三、抽样取证的程序
1、抽样的启动。在接到举报、投诉、上级交办或者日常检查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形下,可以抽样取证,否则,不得随意进行。
2、抽样的实施。抽样的方法、步骤、数量、工具须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如“国标”中对抽样有具体规定的,须符合该规定),样品通常不少于一式两份。
3、封样。抽取的样品应使用专用封签当场封样,并有承检单位抽样人员、工商执法人员、被检测人签字盖章。
4、备份。以备复检的样品,可以由承检单位带回,也可以封存于被检测人处保管。
5、送检。可由承检单位办理,也可由工商执法人员、被检测人共同送检。
6、告知。组织实施检测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检测结果后5个工作日内通知被检测人。
7、异议。被检测人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自收到检测结果确认书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实施检测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书面复检申请。逾期未提出的,视为承认检测结果。
8、复检。组织实施检测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到复检申请后,经审查,认为有必要复检的,应及时通知承检单位和复检申请人。
9、费用承担。
(1)样品费用。检测所需检验用样品,按被检测人进货价格购买。检测不进行破坏性测试且对样品质量不造成实质影响的,经被检测人同意,可以由被检测人无偿提供。
(2)检测费用。经检测(鉴定),合格的,检测费用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不合格的,由被检测人承担。复检结果与初次检测结果不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原承检单位承担。
10、样品处理。无偿提供的样品,检测合格的,退回被检测人;检测不合格的,由组织实施检测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四、注意事项
1、抽样取证的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也可以是产品标识、包装装潢、商标标识等,其道理是相通的。
2、样品由谁抽取,根据《产品质量法》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的规定,可由承检单位抽样人员会同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进行,工商部门也可单独进行。
3、按什么标准抽取,“按照规定抽取”,“规定”即是有关技术规范。不同的物品,其抽样要求也不一样。
4、事先应有计划,准备好抽样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执法文书、证件、封签、无菌袋(瓶)等。
5、了解、熟悉相关国家标准,知悉抽样步骤、抽样方法,明确样品运输、储藏的条件。抽样方法,一般应遵循随机抽取的原则。
6、抽样过程中应当有当事人在场,如拒绝签字盖章,可邀请有关人员作为见证人到场见证,并在抽样取证记录上签字或盖章。
7、抽样送达过程,均须制作相应的办案文书,如抽样笔录、现场检查记录和委托鉴定书等。
8、送检时要对鉴定人、鉴定机构的资格作必要的审查,以免出具的结论无效。
9、注意样品的购买环节。按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在组织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样检测时,对检验所需样品,应按被监测人进货价购买。
10、应履行告知义务,让当事人充分行使知情权。抽样前,应向当事人介绍抽样送检的目的和抽样方法、检验依据等;告知当事人必须妥善保管留存样品,不得私自拆封、调换、毁损样品,告知当事人可以在法定时间内行使复检申请权;及时将检验报告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自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15日内有提出书面复检申请的权利。
不得剥夺当事人对检测结果提出异议和申请复检的救济权利。如果当事人逾期未提出申请,则视为当事人承认检测结果。因此,在时间上要经过复检申请法定期限15日后才能终结调查,发出行政处罚告知书,然后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五、抽样笔录的制作要求
1、“抽样时间”、“抽样地点”栏目中应精确填写抽样的时间和地点;
2、抽样人是指到现场负责抽样的办案人员。如检验机构派员抽样的,则应在“抽样栏”栏目中注明;
3、抽样物品、数量应填写抽样物品的名称及数量;
4、抽样情况:应写清被抽物品的总体情况,包括规格、型号、货号、购进数量、库存数量、单件重量、包装情况、标识、合格证等情况。同时,应写清抽样取证的详细过程,同一类的种类物品中抽取了多少件;
5、样品加封情况:应如实记录样品加封的情况;
6、备注:抽样取证过程中的特殊事由,如当事人拒绝到场邀请其他人作为证人的,应在此栏目中反映出
抽样取证是工商执法办案的一把利器,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第三方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来判定违法事实,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如果我们在抽样送检程序上存有问题,有时反而会成为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突破口。因此,将抽样取证工作做得细致些,确保程序合法,会更有利于查办案件
附件1:《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摘录)
第十五条 监测所需样品由承检单位抽样人员会同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按照规定抽取。
抽取的样品应当场封样,并由抽样人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被监测人签字确认。
第十九条 组织实施监测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检测结果后5个工作日内通知被监测人,并对不格商品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十条 被监测人或者标称生产企业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检测结果确认书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实施监测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书面复检申请。
逾期未提出申请的,视为承认检测结果。
被监测人私自拆封、调换或者毁损备份样品的,视为放弃复检。
附件2: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抽样取证时遇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如何办理问题的答复(工商法字[1998]第185号)
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你局《关于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抽样取证时遇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如何办理的请示》(黔工商法字〔98〕第5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篇8
(一)商标的概念
根据《民法通则》第63条的规定,是指人在权限范围内,以被人的名义从事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人。
商标是民事委托的一种,即商标人在其权限内以被人的名义从事商标事务的法律行为,是社会法律中介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法律法规对商标的有关规定
《商标法》及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均对商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商标法》第十条规定:“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商标注册和办理其他商标事宜的,应当委托国家指定的组织。”《商标法实施细则》第三条将其进一步明确为:“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办理商标注册或者办理其他商标事宜,应当委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指定的商标组织。”该条还规定:“申请商标注册、转让注册、续展注册、变更注册人名义或者地址、补发《商标注册证》等有关事项,申请人可以委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可的商标组织,也可以直接办理。”
以上规定表明,我国商标法律对中国企业办理商标事务是否委托采取的是自愿原则,而对外国人和外国企业采取的是强制原则。做出这种规定的原因主要有两条:第一,本国国民没有语言上的障碍,而外国人则不同;第二,本国企业一般设有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部门和人员,他们比较熟悉本国的知识产权法律,而外国企业一般对申请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够了解。因此,从维护主权国家的尊严,保护外国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商标法律事务的质量和提高商标注册管理机关的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一般国家都对外国申请人规定了强制委托原则。如美国商标法规定,外国申请人必须指定在美国的商标人商标事宜。俄罗斯商标法规定,俄罗斯国民可以委托在俄罗斯专利局登记的专利人办理商标申请注册及其他有关商标事务,不在俄罗斯居住的外国法人或自然人要取得商标注册,应通过在俄罗斯专利局登记的人办理。
(三)《商标管理办法》
依据《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并颁布了部门行政规章《商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全国商标行业进行统一管理。
l.商标人
为提高商标人的素质和质量,同时加强对商标的管理,《办法》实行考试、考核获得商标人资格制度及人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两证分离制度。
《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具有法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及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参加商标人资格考试合格的,由商标局授予商标人资格,颁发《商标人资格证书》。具有法学硕士以上学历、有一定商标法律工作经验,或者长期从事商标法律教学研究及商标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申请从事商标工作的,经商标局考核批准,授予商标人资格,颁发《商标人资格证书》。”
《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具有商标人资格的人员,在商标机构实习满一年,并继续从事商标工作的,可以申请取得《商标人执业证书》。”同时《办法》第二十二条还规定:“未取得《商标人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或变相商标事宜。”
2.商标机构
《办法》对商标机构的组成条件、审批程序作了明确规定。根据《办法》,凡有3名以上专职商标人、负责人或者组建负责人已取得《商标人资格证书》的,可以申请成立商标机构。申请人应当先将申请书件报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获得批准后持批准文件到其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申请人已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的,应当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批准文件向其登记机关办理营业范围变更登记。申请人办理企业登记手续或者变更登记手续后,报国家工商局领取《商标机构证书》,并自领取证书之日起开展商标业务。
为防止非法商标行为,维护商标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商标秩序,《办法》第三条规定:“未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任何机构不得开展商标业务。”
此外,《办法》还对商标机构的业务范围、分支机构的设置条件及审批程序、商标人和商标机构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等作了明确规定。
二、商标的特点和作用
(一)商标的专业性和特殊性
商标作为知识产权法律中介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首先,商标权并非依法自然产生,只能通过法律规定的特殊程序进行申请确权。申请人进行商标注册确权正是商标工作的主要的、实质性的内容。取得商标权的法定程序非常复杂,包括商标申请注册、转让注册、续展注册、变更注册、使用许可合同备案、异议和评审事宜等,时间长,环节多,连续性强。商标人需要非常熟悉商标注册的各个程序。其次,相当一部分商标业务属于非法律性的专业事务。商标人需要准确把握商品和服务的分类,透彻掌握商标审查准则。仅以商品分类为例,按照《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共有42个大类,涉及几万种商品,我国又将其分为485个类似群,体系庞杂,内容琐细,且还不断更新变化,对商品类别和类似群的判断,需要专门知识和长期实践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和判别。而企业由于缺少对于商标知识全面了解的人才,很难靠自身力量完成以上任务。经参加国家组织的考试成绩合格后获得资格的商标人可以凭借其较丰富的商标法律专业知识,高质量、高效率地为企业办理商标事宜,帮助企业注册商标,维护企业商标专用权,同时又有助于商标管理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发挥联系企业与国家商标主管机关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交流活动越来越广泛,商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商标人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二)商标人的主要业务范围
商标人主要为企业从事以下活动:
l.商标申请人进行注册申请前的商标查询,确定其商标是否可以注册,商标所有人进行使用未注册商标进入市场前的查询,确定该商标是否侵犯他人的在先商标权。
2.商标申请注册、商标驳回复审、商标异议、异议答辩、异议复审、商标争议、争议答辩、商标注册不当或3年不使用撤销、撤销答辩等有关商标确权程序中的法律事务。
3.续展注册、转让注册、许可使用合同备案、变更注册人名称或地址、补发注册证等有关事务。
4.中国申请人到国外办理商标国际注册以及在申请注册过程中的各种法律事务。
5.商标权海关备案。
6.解决商标侵权纠纷,商标侵权投诉等法律事务。
篇9
一、工商文化的概念
西方有一个关于文化的比喻:没有文化的人是愚蠢的人,而没有文化的企业则是一台失控的乱转的机器。可见文化在一个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工商部门作为政府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部门,承担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使命,责任十分重大。其自身拥有的工商文化既有着国家公务员普遍意义上的组织文化,又有着自身有别于其他部门的个体组织文化。这个狭义的有别于其他部门的组织文化,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商文化:在国家公务员共同的组织文化的背景下,工商部门的职能定位、历史沿革、组织形式、管理制度、行为模式、工作程序、使命和意愿等等的系统的结合,构成了工商部门独特的文化特征。一般而言,组织文化包括这三方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而且这三方面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工商的组织文化亦如此。
精神文明建设是工商部门保持旺盛生命力、战斗力的源泉,也是工商部门永恒的主题。工商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培训、办公环境建设等诸多内容,这些与培育工商文化密不可分。在培育工商文化过程中,所树立起来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和团队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精神导向;而精神文明建设又为工商文化的培育提供了思想、人员、制度和知识的保证。可以说,工商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也指导并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
二、要准确把握工商文化建设的功能
1、导向功能。工商文化是以人的管理为核心、强调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的思想,这对于我们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论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活动总是伴随着确定的目标,调动了管理服务对象双方积极性,表达了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共同遵守的信念,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它以有效的方式把工商干部的思想观念统一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所确定的总体目标上来,统一到服务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上来,统一到营造和谐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从而使工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监管水平和执法能力不断提高,使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把自觉遵守工商管理制度作为共同的准则,形成一致的行为取向。
2、激励功能。通过领导的以身作则,激发广大工商干部职工的自觉性;通过运用实现目标的紧迫感、责任感,激发干部职工的进取精神;通过设置科学的目标,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情感的沟通、交流,相互了解、愉快合作;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出上进心。从工商机关建设来说,监督管理文化以文化为手段,创造出人人都受重视和尊重的氛围,注重培养工商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激励每个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工商行政管理更好地发挥调节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3、凝聚功能。“木茂鸟集,水积鱼聚”,哪里的人才环境好,哪里就成为人才汇集之地,哪里就充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文化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量,它可以使拥有同一文化价值层面的成员产生认同和归属感。提倡工商文化可以激发起工商人员加强自身素质建设的要求,共同的价值观把不同性格、不同情感的工商人员团结在一起,成为文化素养高、廉洁奉公的国家公务人员。工商文化建设使广大公民的依法经营意识得以加强,在共同的价值标准的支配下,使整个法制程序和文明水平迅速提高。
4、制度规范功能。工商文化可以通过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对工商机关形成一种规范的力量。使每个工商人员进行自我教育,使每个成员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依法办事,廉洁奉公,文明管理,使管理与服务通过工商人员的努力顺利实施。工商文化在管理服务实践中不仅融合了其他文化的形成力量,而且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类别,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把文化建设渗透到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中
发展工商文化是加强管理的有效保证,是促进工商事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长效管理机制。
1、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工商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优秀文化与监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相结合,从工商系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吸收一切优秀文化的精华,创建有工商行政管理特色的文化。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使得工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使工商文化建设成为干部积极参与的自觉行动。
2、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工作环境,以事业凝聚人,增强干部的组织归属感。把干部个体置于工商文化建设的中心地位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主动意识、创造意识和参与意识。工商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以文化为特征,以激发调动个体内在积极和创造性为目标的管理思想与模式。要努力形成文明、团结、分发、上进、和谐的工作氛围,为每一个干部搭造发挥其特长的平台,使得“事业兴,我荣;事业衰,我耻”的观念深入人
心。
3、突显“四化”灵魂,使之成为指导具体实践的方法论。要牢固树立工商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工作理念,整合所有工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制度化建设,要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商品准入制度改革、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监管、消费维权体系建设、登记服务制度建设、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商品交易市场分类监管等工作为重点,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创新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化建设,要从规范市场主体登记工作、规范公平交易执法工作、规范商品质量监测工作、规范服务发展工作开始,不断推动监管执法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要从严格登记程序、严格市场监管程序,严格执法程序入手,依托信息化推进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就是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队伍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法律水平,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依法经营的意识,营造建设法治工商的良好社会氛围。
4、以学习型为导向,建设务实创新、团结协调的团队。要坚持教育创新,通过建立读书计划引导干部梳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理论成果转化实践。要通过强调群策群力,强调团队的共同学习,努力消灭干部本岗位专业的理论盲点。通过换位思考,加强相互间的交流沟通,重视个体在群体中的影响,实现集体创新与个体创新互动。要在组织文化上使干部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职业操守上与组织趋同,在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干部的自觉管理。要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团队情感环境,使得基层工商所都能真正形成务实创新团结协调的团队。
篇10
Trade name 无论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中文译本中,还是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反不正当竞争保护的示范规定》的中文译本中,都是被翻译为厂商名称。而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适用指南》的阐述,厂商名称虽然在各国法律中解释不同,但是一般而言,就是指标识自然人或法人的企业名称。不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展中国家商标、商号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示范法》的中文译本中,Trade name却又被翻译成商号。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7条规定,企业名称应当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除外。
此处,字号是商品生产者为了表明不同于他人的特征而在营业中使用的专属名称,其意义相同于商号。因此,许多学者从此角度出发,认为商号应该是企业名称的组成部分,二者并非同一概念。进而,享受企业名称专用权的部分,到底是包含字号(商号)的完整企业名称还是仅仅字号(商号)部分,则容易引起争议,并可能导致企业名称专用权侵权标准认识的不当。事实上,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现在的正式官方中文译本中,Trade name无论是被翻译成企业名称,还是被翻译为商号,都倾向于被解释为企业在商业活动中用于正式登记注册的名称。而在登记注册的相关程序规定方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则认为,各个国家应该在全国性层次上规定注册的可允许和接受的条件,即要求注明企业性质和商业活动的目的。
对我国的相关规定,我国是由国家、省或直辖市、市及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各类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名称应有标明行业和企业组织形式的文字,并由相应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另外,我国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只能使用一个企业名称,即使因特殊需要经核准有一个从属名称,也不能在商业活动中使用。所以,综上对比,在我国受到专用权保护部分的企业名称,是包含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字样在内的完整企业名称,而并非单一的字号(商号)部分。同样,在讨论企业名称权侵权标准时,应该在完整的企业名称的层面上考虑。
企业名称专用权保护尚需完善
企业名称,作为一种受到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商业性标识,其作用主要是用于区分提供相同商品与服务的不同市场主体。因此,在判断企业名称专用权侵权的基本理由上,应该以是否存在商品与服务市场主体混淆的可能性为标准。进而,企业名称专用权同样应该存在“行为”与“禁止”两方面的含义。其中,前者表现在企业名称专用权人可以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其被核准登记的企业名称。从《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3条规定可以看到,企业名称在企业申请登记时,由企业名称的登记主管机关核定,并在核准注册后,可以在规定范围内享有专用权。即承认企业名称专用权的“行为”。而后者,本应表现为专用权人有权禁止他人在商业活动中使用可能造成消费者混淆的企业名称。但是,在现行企业登记及企业名称登记相关法规规章中却没有明确规定。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的规定,经营者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引入误以为是他人的商品的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很明显,此处并未考虑与企业名称近似而造成市场主体混淆可能的行为。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6条规定,在登记主管机关辖区内不得与已经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相同或近似。第25条则规定,两个以上企业因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相同或近似产生争议,依照注册优先原则处理。虽然,均在法条中谈及近似企业名称如何处理,却仅仅是在企业名称登记的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处理原则,并未涉及作为民事权利的企业名称专用权,其权利人是否有权禁止他人使用与自己近似的企业名称。
其实,我国有关商业性标识的立法,在判断侵权方面,并没有明确使用“混淆”的术语。但是,在具体侵权认定中,法院所采取的标准却正是“混淆的可能性”标准。比如,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10月的《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就规定,被告对于相同或近似标志的使用,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来源产生误认,就会构成侵权。因此,作为商业性标识的企业名称专用权,同样应该从“混淆的可能性”标准出发,其权利人有权禁止他人使用与自己名称相近似的企业名称,达到“禁止”大于“行为”,进而有效实现企业名称专用权的目的。
企业名称法律救济
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进行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查。在后登记的企业名称,即使已然形成与在先登记企业名称的冲突,其仍然很有可能通过登记审查程序。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3条,企业名称经核准登记后,在规定范围内享有专用权。因此,在后登记的企业名称,只要通过登记,就应该享有其名称专用权。但是,对企业名称专用权的承认,并不意味着该种专用权的行使不会侵害他人的企业名称专用权。
按照日本学术界的一般看法,企业名称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名称方面,仅涉及企业的名称和身份。二是财产权方面,是指企业名称,尤其是其中的字号所体现的商誉和名声,应当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加以保护。由此观点出发,在对于企业名称的保护方面,分级登记的形式审查模式没有必要有任何改变。但是,如果已经登记的企业名称在实际商业活动中,与他人的在先企业名称发生争执,则在先登记企业名称专用权人既可以通过行政程序申请相关工商行政管理撤销可能造成混淆的在后登记企业名称,也可以向法院,按照民事诉讼程序,主要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加以处理。即名称登记机关负责“名称”部分,而法院则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和原则,负责保护企业名称的“财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