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容范文
时间:2023-04-06 15:1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美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浙江正道车业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年4月,是一家以产业投资为背景、以整合产业链资源和再造业务流程为运作手段、以提供汽车后市场品牌服务为目标的企业。公司以“车走正道,想到做到”为诉求,为广大汽车用户提供最高水准的服务。
我在公司先是就职于汽车美容组主要,从事汽车漆面保养工作,如抛光、封铀、镀膜等,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对抛光机的使用不熟练,工作中好多问题都不会处理,后来在同时的帮助下慢慢的进步懂得了其中的使用技巧。工作中就显得轻松多了。其实汽车美容是一项比较简单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最主要的就两个字“细心”。我们公司对汽车美容工还有以下几点原则:
1、耐心细致:汽车美容是精细工作,类似工艺品的加工制作,必须有耐心,要精益求精。粗心大意容易出错,稍有疏忽就会留下边边角角的污点。如果工作干得不细、不清,就会失去顾客。
2、求稳避灾:车漆美容时,一旦研磨或抛光过度,会造成原有漆面的破坏、很难补救。因此,当出现难题时要停下来,规划好后再继续操作。
3、取轻避重:进行美容作业时,应根据部位及材料选用产品,并作好试验、试用工作。优先选用柔和型、稀释型或微切型的产品。尽量由低速档位、小力量开始试验操作,直至速度、用力大小满足要求为止。
4、先试后用:为了保证作业要求,应在全面作业之前,在隐蔽处小范围内进行试验,以便掌握情况正确使用产品和优化操作方法。
篇2
一、医疗美容专业的特点
随着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美容行业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在医疗美容行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在很多医学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医疗美容专业得到了全面的开展,当前很多人对医疗美容专业的兴趣较高,从事医疗美容专业的人才越来越多。
对于医疗美容专业而言,主要为了培养具有一定技能且能够从事医学美容、美容卫生保健的技能型人才。临床医学与美容医学的交叉部分属于医疗美容专业,是一种新型学科,也属于美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很多高等医学教育学校中医疗美容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的全面了解,发现这门学科主要教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医疗美容技能等,为医疗美容技术工作培养高级技术专业人才。
二、医疗美容专业组织学和胚胎学理论教学体会
(一)因人施教的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很多医学高等学校医疗美容专业,通过对组织学和胚胎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已经采用的因人施教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发挥因人施教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对结缔组织中脂肪组织的结构进行讲解时,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当讲解生物化学方面的相关知识。
很多高等院校医疗美容专业的学生包括文科学生和理科生,在很多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影响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医疗美容是在充分利用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之上,对人体的健康进行维护,对人体的美进行再塑造。医疗美容涵盖人体各个器官和部位。因此,在医疗美容专业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尽量将每一个复杂的知识进行细化,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教授,提高学生对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学习兴趣。
(二)PBL教学模式
随着医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医疗美容专业的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PBL教学模式主要以问题为导向,并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PBL医学教育主要的基础是医学问题,教学主体是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教师辅导下对某一医学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
例如在皮肤章节的教学中,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如皮肤的漂白是什么意思,可以适当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适当讲解白癜风的主要特征,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学习整个章节。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医疗美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中医美容;学生;就业;调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追求美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美容机构的蓬勃兴起。与之相对应的却是美容医学专业人才的匮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有中西医药院校开办美容医学专业,培养层次也从职业培训、中专、大专、本科逐渐提高,目前已有美容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我校于2∞O年招收第一批中医学(中医美容方向)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招收6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医疗美容、非医疗美容(生活美容)及相关职业。由于美容医学具有不同于传统医学的市场性、需求性,故对已毕业的2000、2001美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为更好地制定和完善中医学(中医美容方向)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及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临床医学院2000、2001级共71名中医学(中医美容方向)本科生。
1.2 方法:根据第二临床医学院毕业生就业原始档案,加之毕业生就业跟踪进行调查。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高等中医美容专业是应运市场需求而形成的一门专业,故应本着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同时必须紧跟市场需求,以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高等美容医学专业培养的是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层次的美容专业人才,他们应该成为美容事业的中流砥柱。但有一部分高等中医美容专业本科毕业生出现了无法找到合适自己位置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的美容医学的教育培养体系和医疗体系尚未完全成熟,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完善。国内许多开办高等美容医学教育的单位机构也在近年纷纷发表文章,对美容医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发表看法。
3.1 本次调查中中医美容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本次调查发现,除5人(包括自由职业、暂未就业或就业不明等)外,所有毕业生均就业,就业分布于医疗美容、非医疗美容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其中美容行业近4成,医疗美容分布于皮肤科(10人)及整形美容科、激光、光子美容科室(4人),从事生活美容共10人,其中进行一线操作1人,从事临床医疗(非美容医疗)工作的有22人。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医(医学)美容科无一人就业,是由于各级公立医院均未设专门的中医(医学)美容科室。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非常明确地将美容划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部分。中医美容属于医疗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思路、方法等方面都有着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色,甚至生活美容某些业务的开展也需要中医的介入。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各级医院中或不设医学美容科室,或医学美容科室患者量偏低,最终面临各级公立医院的医疗美容科室的门可罗雀与各种私立的医疗美容机构人满为患的尴尬局面。虽然这里存在着政策方面的原因,如医疗美容归为自费项目,但也存在着其它因素:如私立美容机构的人性化服务、大量的媒体广告效应以及患者信息量的不对称和主观隐瞒美容的心理有关。除去分流至私立美容机构的求美者外,在公立医院就诊的求美者大部分分布于皮肤科、内分泌科、妇科等。虽然上述科室同样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但关键点在于医学美容科室与皮肤、内分泌等科室治疗方法、治疗目的根本不同,美容治疗是以美容为主要目的,而临床各科是以治愈疾病为主要目的,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完全相同。如对痤疮的治疗,就皮肤科而言,只要消除了皮损,无炎症存在,就算大功告成,不会在乎痤疮愈后留下的瘢痕或红色印迹,而美容科则要以消除瘢痕或印记为最终目的。另外,美容治疗一般要以美学理论为指导,而其它临床学科的疾病治疗不必做美学上的考虑,故美容医师在临床中必须发挥医学审美创造力,采用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既治病又维护人体美的目的。再如对痤疮进行外治时,选用一些消炎解毒的中药(黄柏、黄莲)做添加剂的中药面膜或药膏可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会造成面部皮肤的黄染,所以不被美容医师所采用,由此可见,美容治疗和其他临床学科的疾病治疗在目的和方法上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各级公立医院仍应发挥在医疗资源方面的优势,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对中医(医学)美容科室的建设投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运用中医药理论为人类的美容事业服务。
从事生活美容方面的人数基本与医疗美容相当,但在一线进行护理保健仅1人次,这可能与学生认为学历与工作层次存在差距的就业心理有关。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为22人次,这与当下学生希望去医院,渴望稳定工作的心理有关。目前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始终偏高,不少毕业生把“大”(大城市、大医院)、“高”(高收入)、“铁”(铁饭碗)作为择业标准。有的毕业生不珍惜就业机会,在犹豫、观望,“高不成低不就”。希望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平稳心态,适当降低择业标准,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以便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创自己的事业。
3.2 中医美容专业自身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3.2.1 中医美容的指导思想:中医美容专业具有同其它中医临床专业一样的共性:都是在唯物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指导下,即强调辨证施治的治疗观、内外和谐的整体观,同时又要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临床观。同时中医美容专业又具有与时俱进、紧跟潮流的鲜明特点。
3.2.2 中医美容的教学体系建设:要同时提高教学的软硬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实验室建设、教学大纲的完备、专科特色教材的多少、实验课教程结构、学生考试大纲的制定、多媒体课程的完成情况。软件包括教师的技术职务、学历层次、课题成果以及教学质量包括教授讲课课时比例、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比例、考试成绩、教学论文、教学成果、教研课题,最后还要有教学管理(对教师教案的检查、课程效果的评估、教学档案的管理、教师试讲、集体备课等)。
篇4
[关键词]冗余信息;多媒体学习;认知负荷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70—05
一 问题提出
冗余信息与冗余效应是材料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冗余信息是指与学习内容有关或无关的各种附加信息,由于冗余信息导致的学习效果降低的现象被称为冗余效应。
冗余效应的研究由来已久。Miller早在1937年研究发现,在单词学习过程中,仅呈现单词时儿童的学习效果要好于配图单词的学习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为“图片一单词”效应,后来,研究者在词组和句子学习中也发现了该效应。Reder和Anderson对教科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学生从摘要中学到了比整章内容更多的知识,其原因是教材中呈现了漫画等其他无关的图片冗余信息。Schooler和Engstler—Schooler研究发现,要求被试语言表述视觉刺激会降低他们随后对该刺激的再认。Lesh、Behr和Post研究发现,如果数学应用题题面中包含额外的具体信息,其解决起来更困难。
Chandler和Sweller最早在认知负荷理论框架下证明了冗余效应的存在。实验以文本和图表组成的电路工程为材料,整合条件下明确要求被试对文本和图表进行整合,非整合条件下没有明确要求被试对文本和图表进行整合,结果表明,与整合条件相比,非整合条件下被试的学习时间较少,学习效果更好。Bobis,Sweller和Cooper对小学生学习折纸任务中的冗余信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文本条件下被试的学习效果要显著好于图表和文本并用条件下。Pociask和Morrison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复杂的骨科理疗认知和精神运动技能为教学材料研究发现,如果教学中删除冗余信息,学生的书面测验和精神测验成绩明显提高,而认知负荷率和任务完成时间明显下降。
篇5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鉴赏教学;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G633.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85-01
新课改为中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广大一线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分析美术教学中的深度和广度,最大限度降低学习难度,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鉴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开展美术鉴赏课,需要教师立足课程教学大纲,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经验、感知、记忆等元素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在实践中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实现美术知识的积累。美术课堂要重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多媒体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也使得信息教学在中学美术课堂得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融合,使美术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首先,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引入音乐、图片、音响、文字等教学元素,使抽象的美术学习变得形象化,这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更具吸引力,学生充满求知欲,产生学习动力。其次,教师要预测好学生的提升空间。新课程要求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要求教师在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后,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激活学生大脑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在摸索中进步,最终能全面客观地鉴赏美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唤醒生命观和价值观,直到感受精神生活的源泉。”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堂情境的设置,应当尽量取材于生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而且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体会艺术之美,让艺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二、运用外部环境创设学习情境
通过多媒体创设美术教学情境,使美术作品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更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例如,学习鉴赏风景画时,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绘画的手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技巧,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教师须把课本内容同课外的多样化有效素材进行有机结合,在丰富的内容中寻求创新的思路方法,让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扩展。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自由拓展,在练习中学好美术鉴赏这门功课,做到举一反三。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作业的分层设置,根据学生掌握的水平设置高、中、低三个层次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发挥自己见解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作业设计方式体现了因材施教,减少了学生的反感心理,使抽象复杂的美术变得简单有趣。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好评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三、将课堂交给学生
新课改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讲座和会议进行培训,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使其真正从心底认同新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师需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一言堂”变成“多言堂”,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喜欢美术课程,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美术学习的畏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美术鉴赏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一定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审美情趣也是其中一方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美术的鉴赏,不仅要学习技巧,更要学习感受生活之美,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因此,美术教学应当得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可以通过举行教师教学方案评比活动,深入研究美术教学,总结出高效的美术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传统理念无法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鉴赏学习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美术课堂要重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事关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不仅要学习技巧,还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之美,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美国营利性大学;繁荣表现;动力探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40-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50-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发展犹如驶上了快车道,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产生的影响力正逐年上升。对其繁荣的表现和动力进行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美国营利性大学以及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拓宽国际视角。
一、美国营利性大学的繁荣表现
最近的二十年里,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无论在学校的数量、规模、招生人数,还是学校的教学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一)学校数量激增。营利性大学的繁荣发展首先体现在学校数量的激增。自1988年秋到2009年秋的二十年里,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营利性大学、公立大学以及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从3575所增长到4352所,共增加了777所,增幅达到21.7%。其中,公立大学从1582所增加到1685所,增加了103所,增幅为6.5%,非营利性私立大学从1658所下降到1624所,呈负增长状态,下降了34所,增幅为-2%。而在这二十年里,营利性大学(两年制和四年制)的数量从325所激增到1043所,共增加了708所,增幅高达211.3%。其中,四年制营利性大学从53所增加到490所,增加了437所,增长率高达892.4%;两年制营利性大学从272所增加到553所,增长了281所,增长率为103.3%。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增长部分主要集中在营利性大学部分。
(二)普遍获得认证机构认证。在最近的二十年,营利性大学非常注重争取权威认证机构的认证。在美国,认证制度作为一种教育行业自律和教育质量控制方法是美国所独有的,它是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在美国公众看来,只有经过可靠的认证机构所认证的学校才是被承认的学校,“任何学校如得到六大地区性认证机构之一的认证,即表明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社会承认,学生所修的学分通常可以互转”。另外,美国还有六七十个得到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和美国联邦教育部认可的专业性认证机构和全国性的认证委员会,能够获得专业认证机构则是对学校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较高专业水平的肯定。在营利性大学看来,获得认证机构的认证,首先,有助于向联邦政府、州政府申请资助,补充办学资金;其次,能够扩大社会宣传、吸引生源,提升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地位。目前,多数营利性大学都在积极争取权威认证机构的认证,而且很多学校除获得多个权威认证机构的认证外,所开设的若干学位课程还获得了专业认证机构的认证。
(三)授予学位层次提高。到2010年3月,据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统计,全美有学位授予权的营利性大学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043所(这个数字还在变化),其中有四百多所是最近十年新创办的。具有授予学位的资格是营利性大学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营利性大学赖以分割高等教育市场并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授予学位方面,营利性大学尽管以授予副学士、学士学位为主,但从整体上看,营利性大学在授予学位上出现了逐渐升级和学位层次“上移”的现象。在最近的二十年里,许多早先创办的营利性大学将原来开设的资格证书和文凭教育课程升格为副学士,这些学校在办校之初并不向学生授予学位,但随着其成人市场份额不断被掠夺,其他类型的办学机构不断涌现,生存的压力使得它们选择了申请获准授予学位。而新创办的营利性大学则在设立之初就将自身定位于开设学位课程而不是文凭课程和学历课程的高等教育机构,为此,它们通过并购、收购等走捷径的方式寻求与有学位授予权的院校的合作。办学起点较高,授予的学位层次可能涵盖从副学士到博士各个层次。
营利性大学授予学位的层次上移体现在授予不同层次学位的学校数量的增长比例上。本研究将营利性大学最近20年的发展以每10年为一个阶段,分为两个阶段(1988―198年至1998―199年为第一阶段;1998―199年至2008―200年为第二阶段)来分析。在第一阶段,营利性大学中两年制授予副学士学位的学校从272所增加到470所,增长率达到72.1%,四年制授予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学校从53所增加到144所,增长率达到171.6%。在第二阶段,营利性大学中授予副学士学位的学校从470所增加到553所,增长率为17.6%,四年制授予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学校从144所增加到490所,增长率高达240.2%。从这两个时间段的数字中可以看出,在新开办的营利性大学当中,授予副学士学位的数量少于授予学士学位的学校,授予学士学位的四年制学校增长速度最快。
(四)经济效益攀升。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投资举办营利性大学,在最近的二十年里,营利性大学也的确从中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其中,阿波罗集团创造的经济效益最为突出,该公司收入中的96%来自其旗下的以开设在线课程为主的子公司――凤凰大学。根据阿波罗集团2009年年度报告,公司自2005年到2009年的五年中,总收入呈稳定上升趋势。
二、美国营利性大学繁荣的动力探析
美国营利性大学的繁荣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多种因素的合力,如多元化的学生构成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来自资本市场的资金保障;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传统大学存在一定弊端;等等。但核心动力来自于联邦政府1996年修订的《高等教育法》,该法确立了营利性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合法地位。
(一)制度支持:1996年修订的《高等教育法》。在1996年之前,大多数营利性大学被排斥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之外。1996年,美国高等教育部修改了高等教育法(Higher EducationAct),将中学后高等教育机构正式划分为三类:“公立高等教育机构(public institution);私立非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pri-rate not-for-profit institution);私立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private for-profit institution)。”自此,营利性大学有了统一和
独立的官方界定,在美国中学后高等教育机构中获得了正式身份。首先,该法规定营利性大学需得到教育部承认的认证机构的认证,新的认证标准要求营利性大学必须“开设准学士学位或准学士学位以上的课程,课程授课时间至少300个学时,学校至少开办2年,并和教育部签署加入协议”。其次,该法106条将“学期”改为“学习期”,不再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地理限制。该条扩大了“学习”的边界,为更多的学生申请联邦资助放宽了条件。再次,规定“营利性大学有义务将招生、学费、教师等方面的基本数据提交全国中学后教育中心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这使得美国营利性大学不再游离于政府监控之外。
1996年修订的《高等教育法》对于营利性大学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承认了营利性大学在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合法身份;二是营利性大学从此被正式纳入到联邦助学贷款的系统。此后,各种类型的联邦补贴和奖助学金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二)技术支撑:现代信息技术为营利性大学发展拓展时空。信息技术的革命通过创造一个互相连接的全球化世界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变革,并且带来了超越国家的、基于网络的课程爆炸。层出不穷的新信息技术“给学习内容带来了崭新的、丰富的资源;为教育者和学生创造了新的互动的情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的方法和评价的方式”。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远程学习模式使大学能把校园边界向外扩展,能把大学的知识以多种形式传播,如文本、图像、声音等,并随时随地为任何学习者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远程教育使得教育更加自由和灵活,并打破了传统的通过课时评估对课程进行认证的旧传统。
营利性大学敏锐地意识到,以计算机为中介的远程学习对成人学生的吸引力尤其巨大,而且远程教学低廉的成本让它们看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新技术手段和组织方面的效率“使得高等教育成本被降低,营利性大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而获取利润,并与现存的公立和非营利性私立院校竞争”。到2010年,多数营利性大学都开展了在线教学,其中的典型代表是阿波罗集团(Apollo Group)的凤凰大学(PhoenixUniversity),该校在线注册的学生超过了二十万人。教育管理公司(Education Management Corporation)、ITT教育服务公司(ITT Educational Services,Inc.)、斯特拉耶大学(Strayer Uni-versity)、美国洲际大学(American InterContinental University)等均开设了在线课程。在线教学使得营利性大学的办学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时空方面有了极大的延展。
(三)市场需求:多元化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今天在中学后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本科生中“只有16%的学生是介于18-24岁的全日制住宿生。有超过60%的学生都在工作,其中一半以上是女性,而且几乎有一半在半工半读。大约有45%的学生已经24岁或者24岁以上了”。学生中年龄偏大、单独生活、靠别人资助以及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较多,有色人种、亚裔,女性(家庭妇女)学生的比例在增长。以2004-2005学年为例,“美国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中黑人比例为8.9%,西班牙裔为6.3%,而营利性大学中获得学士学位的黑人比例为15%,西班牙裔为9.6%。全美获得副学士学位的学生中黑人比例为11.3%,西班牙裔为10.4%,营利性大学中获得副学士学位的黑人比例为18.1%,西班牙裔为14.2%”。这种情况还在继续增加,这些“岁数稍大的、半日制的、正在工作的学生,尤其是有孩子的学生,都希望和学校保持一种更像顾客与银行、超市或加油站的关系”。他们希望学校更舒适、距离更近、教学质量高但花费少,能够在夜间或周末开放,能得到所需的任何教师的帮助,能方便停车,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学位,等等。
多元化的学生构成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营利性大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营利性大学将满足多元化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作为努力的方向。一些学生在营利性大学就读是因为学校基于实践的课程取向符合其求职的目标;一些学生被其他学校拒绝而选择了营利性大学;一些学生青睐营利性大学形象而具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与讲课内容集中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的传统模式相悖;一些学生选择营利性大学远程教育,是为了方便在家或办公室学习,且不用缴纳教学设施保养费、课外活动费;等等。
(四)发展契机:非营利性大学存在一定弊端。伯顿・克拉克曾说过:“如果社会不能从原有机构中获得它所需要的东西,它将导致其他机构的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美国营利性大学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非营利性大学无法很好地满足高等教育市场需求。正是因为非营利性大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落后性,营利性大学才能作为它的一种补充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得了一席之地。尽管目前营利性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少,但却发挥了非营利性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欠缺的职业培训的功能,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
非营利性大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生源选择上有明显的学术性倾向。非营利性大学在审查学生入学资格时重点考察和看重的是学生学术智能测验成绩(SAT)和美国大学测试(ACT)成绩,这使得很多非传统的学生被排斥在外。对此,营利性大学反其道而行之,“向所有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教育”几乎是每所营利性大学的基本原则。营利性大学关注的不是学生进校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而是如何满足学生对职业训练和知识应用方面的需求,以及如何实现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第二,非营利性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表现僵化,缺乏市场灵活性。非营利性大学的课程设置通常以学科为导向,课程设置往往只是学科的演化,设置或取消一项课程所耗时间可能多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课程的调整对市场需求的关注不够,对市场的反应能力迟滞。而营利性大学的课程设置则始终服从市场机制的调控,保持快速更新的速度,以使得所服务的顾客――学生能够随时和及时获得满意的产品。
三、结语
正是基于几方面动力的合力,美国营利性大学在最近的二十年里实现了跨越性发展,并表现出一些可持续性发展的特征。
第一,竞争力大幅提升。营利性大学由于追求规模化发展,跨地区、跨国界开设分支机构,学校数量急剧增长,如前文所述,到2010年,营利性大学的数量从1988年的325所增至1043所。另外,表现在生源的大量涌入。到2010年,在营利性大学注册的学生数已经从1988年的十几万人达到了二百多万人。从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整体来看,到2010年,营利性大学在其中占据的份额是24.%,从整体来看,还不足四分之一,但这个份额在1996年还只有百分之五左右,仅仅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营利性大学已经从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边缘迅
速向核心蚕食,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
第二,办学主体丰富。在营利性大学的发端,学校举办人一般以个人为主,出现了较多“夫妻店”或者“家庭作坊”式的学校。在其发展阶段,尤其在复苏阶段,营利性大学的办学主体出现转变,一些秉承先进教学理念的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办学人或者合伙办学人出现。目前,学校举办主体发生了更大转变,除继续存在个人以及合伙人办学的形式外,一些投资公司开始投资教育,成为真正的学校法人。投资公司办学的目的当然以营利为主,它们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成熟的公司制管理机制。投资公司一般通过收购、控股等方式直接接手一些办学资金不足或面临倒闭的营利性大学,通过大量注资、移植办学模等方式,教育投资公司能够迅速创造经济效益,能够避免自己创办学校可能面临的起点低、见效慢等问题。
第三,办学层次和质量提高。在发端阶段,营利性大学不具有学位授予资格,个别学校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在发展阶段,多数营利性大学以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为主,其中一些学校获得了学位授予资格,但主要以授予副学士学位为主。在目前的快速发展阶段,营利性大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争取认证机构的认证,授予学位的资格相应得到提升。尽管目前营利性大学仍然以授予副学士学位居多,但已经具备授予从副学士、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的资格,其中授予学士以上学位的营利性大学的增长速度很快。繁荣阶段的学位课程内容更是得到较大丰富和扩充。
第四,与非营利性大学之间出现边界渗透。在营利性大学的发端和发展阶段,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之间几乎是隔绝的。到繁荣阶段,营利性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促使非营利性大学与其开展合作。例如,在最近几年,“阿波罗集团与威斯康辛州的卡第纳尔・斯特里奇大学、爱荷华州的威廉姆・佩恩学院、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卫斯理大学都结成了伙伴关系,辅助这些学校进行市场化运作,帮助他们用凤凰大学的模式开展课程,作为回报,阿波罗集团收取其所得利润的1%”。可以说,营利性大学已经参与到非营利性大学的营利性活动当中。
参考文献:
[1]王建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
[2][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M],于培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1.
[3]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National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Students at Private.For-ProfitInstitutions[R].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NCES,2000:17.
[4]Given,K.When Wishes Come True:Colleges and theConvergence of Access,Lifelong Learning,and Technology[J].Change,1999,(31):11―15.
[5]Winston,G.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Godzila orChicken Little[J].Change,1999,(31):16.
[6]Levine A.How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s changing[J].Daedalus,1997,(126):1―20.
[7]Charles Pekow.For―Profit Schools Popular DestinationFor Minorities[N].Diverse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Feb 8,2007:23.
[8]Levine A.The remaking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1,(25):253―267.
篇7
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艺术和艺术教育在我们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美术与音乐艺术的融合已成为当今艺术教育手段相互融合的必须趋势。既艺术教育要用现代技术的加盟,才能使其更好地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学习的完成结合。
一、重视各种艺术的相互融合,形成美术与音乐,舞蹈等相融合的教育方式
就学科性质而言,艺术各学科(音乐、美术、舞蹈)之间具有许多的天然的相通之处,丰富性和综合性便是艺术一大特点。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每一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因此在学校的艺术学科教育中,可以努力尝试艺术融合的教学方式。
如在美育教育中,适当地引入音乐,在欣赏和创作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优美的听觉艺术环境。例如教授中国画时,放一段古筝曲,从面为学生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使中国画与民族音乐达到完美的融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陶冶情操的空间。同时,对中国画了有了全新的感受和认识,音乐的力量是教师用语言所无法表达的。
重视艺术的参与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艺术的创作活动。
在美育活动中,如果不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把各门艺术或同一艺术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特别是如果没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则美育的育人目标是难以得到实现的。艺术教育必须成为艺术化的审美教育,所以一要通过让学生参与艺术审美活动,使其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进而达到审美育失的目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设计的进行一些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设计一些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新奇的游戏,让孩子从枯燥的实物世界主动走向五彩画笔下的斑斓世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有些课程可以拍成情节剧,引导学生改变创作内容,例如:“头饰”一课,就非常适合利用情节剧进行教学,经过找合作伙伴的剧情排练,使学生举盎然。在排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了对头饰形象的理解,同时学生又到了戏剧的魅力以及合作学习的快乐。
除了在课堂上,作为教师还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因为课外艺术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并使学生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艺术素养。如每学期为学生创造艺术观摩课和艺术实践等相互交流的机会,为孩子们搭建艺术的舞台。如:举办校内画展、校内艺术周、校内艺术报,刊登小艺术人才的成长经历及绘画作品。各班举行“人人都来露一手”的主题班会活动,参与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活动等。
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活动能力的机会。也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活动能力及艺术兴趣,更使孩子们的潜能在充分展示个性和特长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开拓,给孩子们增添一份自信、一份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和对美的追求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永恒的动力,因此学生参与艺术活动,教师既要重视参与的结果,更要重视参与的过程。
二、艺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在美术学科中,充分发挥网络及多媒体资源的优势,灵活地运用现代媒体开展教学,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我总结出了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几种优势:
优势一、辅助教学的。
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购买或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新知识的教学。教师作为多媒体设备的主要操作者,以淙教学内容为出发点,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如:在讲授关东剪纸一课时,打破了传统的授一授教学模式,而是通过欣赏丰富的剪纸作品,边欣赏、边思考剪纸的创作题材、内容、技法。课堂的问题不讲自懂,减少了人为的灌输的弊病。学生了更有兴趣欣赏中国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了。
优势二、设计形式丰富。
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的美育,其工艺课、设计课及欣赏课目前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由于这类教学内容(如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重复构成等的图案设计)运用的是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要求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也很讲究,使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学生往往不喜欢进行这类设计。用计算机来设计这类图案,就简单多了。只要掌握了图形复制、图形翻转、反色技巧就能轻而易举地制作出精细、复杂、多变的图案来。
优势三、多画种。
利用计算机软件绘画,能画出非常独特的画面效果,如金山画王能模拟油画棒、水彩笔、粉笔、板刷等工具,同时还可以设置纸的纹理、颜色等。
优势四、上网搜集素材。
篇8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99-01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所以美育也是学生最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如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美育?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始终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美育;英语;融合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要有高品位的审美修养,通过自身的修养感染学生,然后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引导学生感受美,形成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其次要善于运用美学观点把英语教材中有蕴涵美的知识进行解构,并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再次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与欣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一、发掘教材内容,提高感受美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英语的书法美;幽默诙谐的内容;旋律优美的英语歌曲;纯朴自然的风俗民情,甚至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建筑、美术、体育、电影等中也无不渗透着的美的艺术。教师应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感受英语中的自然美和真善美。
1.英语的书法美。
英语书法虽然没有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精彩多样,但我们仍然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展示教学图片和播放录像,向学生展现一些秀美隽永的英语书写作品。以此促使学生对于规范书写的认识和对美的向往。
2.在英文歌曲中欣赏美。
音乐是能带给人轻松的享受,能直触人的心灵,是最能直接感动人的艺术。从学生心理特征来讲,轻松愉悦的歌曲可以带给学生精神和情感享受,可以让他们放松,发自心底的喜悦。因此,将听唱英文歌曲这种形式运用到英语教学中,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音乐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们应该把音乐引入英语课堂。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旋律优美、内容健康的英语歌曲,在音乐美的熏陶中复习掌握新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也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事情。
3.在教材阅读中感悟美。
英语阅读就是学生运用相关的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解读包含一定知识的阅读材料。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既可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英语文学作品中的美,通过自然渗透,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感受教材阅读的美。
4.在教学情境中感受美。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印象,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器官感受英语世界以及周围世界的美好。
二、重视教学艺术,培养欣赏美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创造美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尊重英语教学本身的规律,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美化英语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欣赏英语世界的自然美的同时,时刻感受到英语教学的艺术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展示内容美。
针对英语教学内容的特性及其蕴涵着美的因素,展示其美的各种形态。例如:有的教师在“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一节教学时,笔者在课前就准备了Hepburn在各个时期的靓丽图片,下载了她主演的一些经典影片像《Roman Holiday》,《Funny Face》等等。通过她的优美表演和影片本身的艺术含量,从这节课的一开始同学们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再通过笔者的讲解使得学生们对这节课的内容掌握的比较充分。在这节课的后半部分,笔者再将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影星也通过多媒体加以展示像中国的Gong Li和香港的Jackie Chan.这样就能把这节课的气氛推到一个最高点。这样就可以通过英语学科把语言的学习和艺术的享受结合在一起。
2.语言美。
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中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语言要新鲜,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语言要优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3.教态美。
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4.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黄色笔强调节器某一词,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篇9
【关键词】音乐剧;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艺术形式
1.引言
音乐剧与文学作品,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是两者从始至终都存在着联系,彼此都有许多相通之处,能够共同推进彼此的发展。为了能够具体阐述音乐剧与文学作品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关联,本文将尝试从故事情节处理,人物形象刻画以及所使用语言特点等三个方面对《巴黎圣母院》音乐剧及其文学原著进行一番比较。
2.《巴黎圣母院》音乐剧及其文学原著的比对
2.1 人物形象的比较
在音乐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还会受到更多要求的制约。“文学或戏剧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根据内容需要而设置”(南利华,2008:14),但是在音乐剧中,角色的设置还须受到音乐形式与布局方面的制约,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应当会受到这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制约。由此,音乐剧中的人物形象就会与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别。
虽然主人公们的基本情况没有多大更改,但是由于音乐剧与文学不同的表现手法,音乐剧中的人物也有了自己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一面。编剧们根据音乐剧的特性赋予了某些人物以特殊的剧情任务,同时也相应的精简了原著人物形象。
2.1.1 人物形象的改编与删减
比较大的人物调整就是剧中角色格兰古瓦,他除了扮演小说中的游吟诗人和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有名无实的丈夫之外,还担任了故事情节的叙述者。
当序曲缓缓结束时,舞台中央出现了本剧的叙述者――格兰古瓦。他面对着观众唱出了本剧的开场词(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余乐,2004:164-165)。
C'est une histoire qui a pour lieu 这段历史发生在
Paris la belle en l'an de Dieu 美丽的巴黎
Mil- quatre-cent-quatre-vingt-deux 那是一四八二年
Histoire d'amour et de désir 爱与欲交织的故事
从以上节选的歌词中,我们也可以预料到当时故事发生的背景。观众们会感到在这样一个时代必然会发生很多与欲望有关的故事,必然会有所谓的成功者和牺牲品以及混乱的秩序和颠覆性的事件发生。
尽管音乐剧与文学都是诉诸于形象的艺术形式,但是音乐剧要求其本身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和背景相对应,并且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清晰的表现故事内容。因此,音乐剧剧作家和作曲家对于小说或剧本原作进行改编时,就会对原作的故事情节及其主要人物形象做出调整,以达到故事情节清晰条理,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整个剧作表演引人入胜的目的。
2.1.2 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魅力
音乐是音乐剧目的上帝,它让听众通过音乐去揣摩剧中人物的性格。因此,音乐剧中的人物形象会让观众从多种感官上去体会剧中人物的性格,更为直观,更富有冲击力。
比如主角卡西莫多,在首演版本《巴黎圣母院》音乐剧中,饰演卡西莫多的嘎有一副特殊的嗓音。当他第一次亮身,演唱《Le Pape des Fous――愚人教皇》时,他的声音一下子就给观众以强烈的听觉冲击。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会渐渐认识到,卡西莫多就应当有着这样一幅沙哑的嗓音,因为这是融入了人物角色灵魂的声音。而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只能通过作者所用的语言去体会人物形象。例如“bossu――驼背”,“borgne――独眼”,“bancal――跛脚”等词汇,让我们对卡西莫多的畸形程度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而对于他的声音,却只能从别人的感受描绘中才能间接猜测到。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音乐剧作为一种有声艺术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官享受,具有直观性和清晰性。
2.2 故事情节的比较
对于文学作品和音乐剧来说,情节的设定始终都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秉承了大作家雨果著作中的主要故事内容。其中大部分情节不仅得到了保留和延续,而且音乐剧编剧们对其主要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起到了很好的现场舞台故事情节效果。
2.2.1情节演进以及人物出场顺序的调整
在音乐剧中,首先出场的是我们的故事讲述者兼游吟诗人――格兰古瓦,紧接着是克洛潘率领众流浪者向巴黎圣母院寻求庇护。而下一个出场的主教弗侯洛则命令军官菲比斯驱逐这些流浪者。在追逐中,菲比斯发现了爱斯美拉达并向她询问起了她的身世。最终,在交代完菲比斯与其未婚妻百合相爱的情形之后,才终于轮到我们剧中重点人物的出现――卡西莫多。而在文学原著中,人物出场是首先从节日(La Fête des Fous)*开始的,在节日中,主持圣迹剧的格兰古瓦、被众人推选为胡闹王的卡西莫多、在广场中跳舞的爱斯美拉达、教训卡西莫多的主教弗侯洛以及解救爱斯美拉达的菲比斯都依次出场,节奏紧凑。
2.2.2. 情节内容上的变化
随着人物的删减,在原著中占有相当分量的情节也随之削减了。
例如音乐剧中对爱斯美拉达的法庭审判,原著中法官等小角色被删掉,只留有弗侯洛一人进行审判。气急败坏的弗侯洛令人对爱斯美拉达施以酷刑使其被迫认罪并判处其绞刑。整个审判过程由他一人掌控,这也是为了加强人物形象冲击力的需要。
而在文学原著中,审判爱斯美拉达的是一群人,有庭长,国王监诉官等。除了爱斯美拉达这一被告,连她的小山羊也成了被告。他们利用小山羊的表演判定爱斯美拉达使用巫术谋害菲比斯,并对其实行了酷刑逼供。柔弱的波西米亚姑娘最终被迫招供了,人们把她关到了监狱里,正是在这牢狱中,主教神父弗侯洛出场了,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向爱斯梅拉达表达了他那疯狂扭曲的倾慕之情。全文故事情节至此也将告一段落。
由此,可以看到音乐剧与文学作品对这一审判情节的不同处理,文学作品中在极力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麻木。但音乐剧注重的是强调人物关系的冲突对比,更加凸显弗侯洛的爱情扭曲和道貌岸然。经过这样的处理,整个音乐剧的故事情节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2.3 语言特点的比较
从语言特点上讲,“文学以语言为媒介,被称为语言的艺术。”(李笑梅,2008:97)而语言也是音乐剧中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之一,由于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与文学中的语言有着几点不同。
2.3.1 语言运用的自由性与局限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不受物体材料的束缚,其表现手段由此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包融性”,而且“它‘几乎能用任何程度的抽象性来表现物体:从个别的具体现象到经过提炼的概念”。(李笑梅,2008:96)而音乐剧中的语言不那么自由。“音乐与台词可能相互加强,也可能相互抵触。但是无论何种情形,我们都必须始终依赖音乐作为我们的向导去理解作曲家的脚本台词概念。”(约瑟夫・科尔曼,2008:8)例如“Je t'appartiens de tout mon être comme jamais un chien n'a aimé son ma?tre.――打从心底我臣服于你,胜过于一只狗对主人最深的忠爱。”就足以表现出这种感情的深厚。而主教却从不坦露自己的心声,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对主教的性格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文学原著《巴黎圣母院》中,第四卷的大量篇幅都用来叙述卡西莫多的身世,描绘他与弗侯洛之间的关系。不管弗侯洛对这位可怜人是多么的“sombre――恶言相向”还是“dure――言辞苛刻”,卡西莫多对于弗侯洛的养育之恩都是“sans borne――无限的”、“profonde――深厚的”、“passionné――热烈的”。可见,文学作品中语言运用的自由性,可以将故事娓娓道来,也可以细腻的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无需像音乐剧中的语言,必须简短明了。
2.3.2 语言的音乐美
音乐剧要求语言应与音乐交融,就决定了其语言的不随意性,但这又同时赋予了她音乐美的特性。例如《la lune――月亮》的歌词:Lune, qui là-haut s'allume sur les toits de Paris. Vois, comme un homme peut souffrir d'amour. Bel Astre solitaire, qui meurt, quand revient le jour.…――月亮皎洁地高挂在天上,照耀着巴黎的屋檐墙角。看呐一个男人正在为爱所苦。美丽明亮的孤星在破晓时消逝无踪。……
而文学的语言也有音乐美的特点。文学的音乐美不仅仅是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更体现为外在的声韵与内在情感流动的融合。”(李笑梅,2008:97)因此在原著中,当爱斯美拉达被卡西莫多救到巴黎圣母院后,对月亮会有如此的感触:le soir venu, elle trouva la nuit si belle, la lune si douce qu'elle fit le tour de la galerie élevée qui enveloppe l'église. Elle en éprouva quelque soulagement, tant la terre lui parut calme, vue de cette hauteur. (Victor Hugo,2002:102)――夜幕降临,她觉得夜晚是多么美好,月亮是多么温柔,便信步来到环绕教堂的长廊上走走。从这般高度往下看,大地显得异常宁静,她的心头这才稍稍轻松了一些(雨果,1995:345)。以上原著的词句中,“la nuit si belle”,“la lune si douce”,“calme”,“soulagement”,这些形容词和名词不仅读起来充满韵律,而且让人们能体会到爱斯美拉达在巴黎圣母院中庇护着,心灵有了暂时的放松和依靠。可见,文学作品中语言的音乐美也应该是与人物的内心情感相融合在一起的,与音乐剧中的音乐美相比,它只是缺少了音乐的辅助作用,但语言本身依然能够给我们带来音乐美感享受。
3.结束语
篇10
美学作为以美和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西方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早在古希腊时期,美学就作为哲学的附庸被思想家们纳入到思辨体系之中,他们从自身的哲学立场出发,运用逻辑思辨推演出一个又一个庞大繁复的美学理论,如“美是理式”、“美在比例”、“美的四因说”等。相较于“美”之学说的硕果累累,与美同属一宗,本应受到同等重视的艺术却明显受到冷落。尽管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了令人炫目的精美的艺术品,但在这些思想家眼里,艺术并没有与诸如建筑、工匠等手艺和技巧区别开来。柏拉图即认为,真正的美只能存在于理性世界中的理式,与此相对,仅停留在低级感性层面的艺术则成为批判的对象,被指为“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是那些富有技艺的人出于模仿的本能创造的。在两人的叙述中,艺术独特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被隐匿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被抽象后空洞晦涩的概念描述。可见尽管这一时期的美学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范式,但这种对“美”进行形而上的思辨模式以及对艺术在审美互动过程的中介地位的忽视也为后世研究定下了无形的基调,自此“美”与艺术被人为地安置在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两端,“美”不断得到推崇,艺术的地位则一再下降,甚至在中世纪被渲染为欲望的撒旦。
直到18世纪,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由概念推演和逻辑论证堆砌起来的“宏大叙事”并不能解决在实际审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始要求“从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出发,对有关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具体问题作出解释或回答”。以鲍姆加登将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为标志,感性终于战胜理性从而唤起人们的关注。这一阶段的美学研究开始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研究者们不再尊崇理性至上原则和“形而上”的思辨模式,而是转向对审美心理、审美趣味的研究,而艺术作为前者的载体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例如在康德美学系统中,对“美的艺术”的论述占据了大幅篇章,表明在康德那里已经有意识地将艺术与其他工艺区别开来,从而开启了艺术自律性的进程。尽管康德奠定了古典美学的基础,但现实中的美学现象只是用以研究审美心理的工具,其真正的性质与意义仍然受到忽视与抹杀。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世界地理的进步随之带来的对新大陆的发现以及在人类学、考古学等新兴学科的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他者”文化引发了西方为中心的传统美学研究的危机:一是从前对美与艺术的种种本体式预设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希望以一种‘本质’去统合所有审美事实的渴望,在面对各种迥异的文化及其艺术时,出现了难以解释和框定的尴尬。”二是对审美趣味、审美心理以及共同感的说明也在有着与西方文明迥然不同的审美样式、审美表现的其他种族艺术形式带来的全新的审美感受的冲击下不攻自破。这些无不表明,在当今开放的文化格局中,传统美学不能再固守自身的研究领域,而是要打破学科界限,积极实现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作为艺术人类学研究对象的“艺术”
艺术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在格罗塞、博厄斯、罗伯特?莱顿等人的努力下,艺术人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其所具有的与美学全然不同的理论资源和认知视角,使它成为观照艺术世界的一种新方式。因此相较于“艺术”在美学中的不得志,作为艺术人类学主要研究对象的“艺术”则有着诸多的不同:
首先体现在两者对艺术所持态度的不同。传统美学研究中的艺术因其具有的感官性、虚拟性一直受到标榜理性精神的美学的压制与批判,美学家们对其无不怀有又爱又恨的感情。而在艺术人类学世界里,不乏一些文字记述不发达的地区,这时艺术就成为凝结着当地社会结构、生活状态、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最好表征,艺术人类学家们在对这类艺术进行研究时无不怀着谨慎重视的心态,这无疑是对传统美学研究对具体艺术实践长期忽视的纠正。
其次表现为艺术内涵的扩大:传统的美学研究偏向于对绘画、雕刻、音乐等为数不多的经典艺术形式做静态地分析,很少顾及到仪式、歌舞或口头传颂等其他以动态形式存在的艺术类别;艺术人类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艺术类型,它对从前不为人知的小型社会艺术表现能力的发掘使得美学的研究对象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在已有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小雕像以及现代土著民族的日常用品、装饰和仪式等器物以及行为”;
第三是赋予艺术更多的意义。在美学意义上的艺术,更多的是强调它的欣赏功能以及对人心的影响力,但这种“强调美学的自足和艺术形式的自我陶醉无法意识到自身与世界、历史、文化价值及其社会场景的交流与关系。”,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脱离现实、自说自话;艺术人类学则更注重对艺术内容方面的研究,在他们看来,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只供欣赏的对象,更是其所处整个文化体系的表征,是向外界传达自身内涵的主动阐释者,“从某种人类学观点来看……在社会文化范围内,艺术不是被动的,恰恰相反,它是形成行为、规整行为和引发行为的行动系统,也是高度有效的表达思想的符合系统,是知识、价值和表现多方面人类特性的极为丰富的宝库。”
三、美学与艺术人类学在当代艺术研究上的融合
在当今消费主义和电子媒介大行其道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普遍趋势下,对当前艺术现象的研究尤显迫切,但在传统美学思想的熏陶下对具体艺术实践的长期忽视以及传统美学话语与当今日新月异的艺术现象的出离,使得美学研究在当代文化研究与艺术批判中现出疲态。如何使理论与现象契合,如何使美学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分析可见,与艺术人类学的融合是美学在当前形势下谋求自身发展的强烈吁求。进一步讲,两者在学科目标的设定上就存在着沟通的可能:美学的核心是“人”,“美的各种因素必须围绕着一个中心转,这就是人。美离不开人,是人创造了美,是人的本质决定了美的本质。”这一设定使得美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人类学意味;艺术人类学则是“通过人类学的视野发掘文学、美术、戏剧、舞蹈、影视、建筑、音乐等文艺样式的‘人类性’和‘艺术性’”,其研究对象因关涉艺术而带有一丝美学意味,且其最终目的同样是“实现艺术本质的人类学还原”。因此两者尽管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但对当下生活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共同切入为两者的联手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突破美学自身局限,实现美学与艺术人类学的融合呢?笔者认为首先在面对一个美学现象时,要脱离应用传统美学范畴对其进行理论分析与抽象归纳的简单思维模式。在当前的艺术研究中,有一部分人仍然停留在对艺术定义、标准、属性等基本性质的探讨中,为这些形式是否属于艺术而争论不休;或站在传统美学立场上对当前艺术现状中的物质性、娱乐性、感官性表现出强烈的蔑视和斥责,认为是当今社会道德滑坡、价值观败坏、艺术水准下降的表征。其实对之保持一定的紧张感是必要的,但是对其全面否定则是言过其实。实际上,对这类艺术进行欣赏时不妨借鉴一下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其“首要的任务不是去捕捉欣赏者的心理反应,而是把握‘艺术行为’背后的人群的‘言说’方式以及如何阐释生命、经验、信仰等的理念。”只有深刻分析了导致这类艺术产生的社会、思想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充分发挥美学对当今主流文化走向的指导作用。
其次改变传统美学的研究模式,从书斋式的研究中走出去,加强对当今艺术现象的关注与考察。以往的美学研究总是在一个新现象出现时就急于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判断,尤其在当前文化、艺术发展瞬息万变的情势下,很容易得出前后矛盾的结论。这都是由于对新型文化现象缺乏跟踪式调查从而失去对后期发展态势掌控的结果。在这方面,可以吸收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例证分析等手段为己所用,全面搜集某类艺术相关的表现形式及其变形,在充分占有较为完整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论分析,避免以偏盖全。这样一来,既能够根据艺术发展趋势及时补充理论,又能将理论真正应用到具体的艺术实践层面上。
第三,在世界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以往的艺术范畴遭到解构,艺术走下神圣的殿堂,进入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广告设计、产品包装、建筑装潢到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使得以往 “贵族式”美学研究在这场日常生活审美化行动中失去了它的研究对象。究其原因,存在的问题就在于中国美学过分依赖西方的理论体系,而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视而不见,郑元者就曾指出“中国现代美学的学术空间有一个基本的缺环,那就是对现代中国的人生现实中的民间经验和民间艺术缺乏富有生机的美学思考。”实际上,真正富有中国特色、最能体现中国美学立场的正是民间艺术。在这方面,艺术人类学早已先行一步,他们对民间艺术形式的研究不仅展现了中国辽阔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民风民貌,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特有的美学精神:知足、乐天、热爱生活等。因此中国美学当务之急是要积极从民间丰富的艺术资源中提取养料,借助艺术人类学手段,深刻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中国艺术独有的精神风貌”,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美学在一种世界逻辑中的自我理解与自我确认以及寻找中国美学的自主发展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不失为重建中国美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美学与艺术人类学的融合为我们预设出未来中国美学发展的新图景,即改变旧有美学研究范式,在理论研究中融入艺术人类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突破理论局限,加强对社会美学现实的关注,取材民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无穷的动力。
注释:
何明:《让艺术和审美研究从实践出发――艺术人类学之学术意义的一种阐释》,云南社会科学200年第5期
李波:《艺术人类学与美学研究的范式变革》,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7月第7卷第4期
李波:《艺术人类学与美学研究的范式变革》,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7月第7卷第4期
【美】马尔库斯,迈尔斯编:《文化交流:重塑艺术和人类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29页
艾伦?P?梅里亚姆:《人类学与艺术》,《民族艺术》,1999(3)
凯?埃?吉尔伯特?库恩著:《美学史?序言》,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叶木桂:《文艺人类学方法论》,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5月
易中天:《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李波:《艺术人类学与美学研究的范式变革》,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7月第7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