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04 17:5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合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不同阶段都会学习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种语言?每种语言有什么特点?这是学生常感到困惑的问题。
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把C语言和汇编语言、机器语言有意识地结合起来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计算机语言特点,理解不同计算机应用语言的不同应用领域,取得一定的经验,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不错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C语言和汇编语言、机器语言的关系
C语言称之为“高级语言”或“中级语言”,汇编语言、机器语言称之为“低级语言”。初学计算机的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命名。理解好这些概念,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十分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汇编语言时,首先将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关系告诉学生:计算机其实不认识汇编语言,也不认识C语言,计算机唯一能执行的只是机器语言。
机器语言是用“0”、“1”写成的语言,每条机器语言指令都对应一串“0”和“1”的代码,如果用这种代码编程很不方便,既不方便记忆,又不方便理解和调试。因此采用一系列符号代替这种“0”和“1”写成的机器语言指令,例如:8086CPU中的机器指令1011000000000110,我们就用MOV AL,06H 这种符号代替,后者只是帮助记忆和理解的“助记符”。
我们把用这种助记符写成的指令称之为“汇编语言指令”。汇编语言指令和机器语言指令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用“汇编语言指令”写成的程序称为汇编语言源程序,必须“翻译”成“机器语言”才能执行。由于汇编语言指令和机器语言指令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翻译”起来比较简单,我们把这个“翻译”的过程称为“汇编”(Assembly)。
使用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编程必须了解计算机的CPU内部结构,以及硬件接口电路,它和计算机底层密切相关,因此称之为“低级语言”。
同样,计算机也不认识C语言,C语言是用C语言语句编写程序。用“C语言”写成的程序称为C语言源程序,这种用C语言语句编写的源程序必须“翻译”成机器语言才能执行,只是这个“翻译”过程更复杂,翻译出来的机器语言代码更大,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编译”(Compile)。
由于C语言是按照自然语言的特点,同时结合数学表达式编程。基本不用了解底层硬件的结构,可读性强,学习重点在数据结构和算法,所以称之为“高级语言”。
使用其他“高级语言”编程的过程也都一样,都必须把用这种语言编写的计算机“源程序”通过“编译”变成“机器语言”、“目标程序”,才能被计算机认识并执行。
通过这样讲解,学生理解了C语言等“高级语言”和机器语言“低级语言”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多种计算机语言的原因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重点放在学习语言的数据类型、程序结构、语法规则等局部细节上,忽视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计算机语言。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讲解汇编语言和C语言的特点,告诉学生不同计算机语言的不同应用场合。
首先,汇编语言是针对CPU的,不同CPU的汇编语言又是不同的。学习起来困难一些,但生成的代码短、程序执行效率高,更适合实时控制、硬件编程。
高级语言如C语言,由于是按照自然语言方式编程,因此程序本身容易读懂。由于不需要了解硬件底层,因此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如何用计算机实现一些数学算法。
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我特意采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分别编写一个程序实例,实现显示“I WISH YOU SUCCESS!”(取文件名A)。
两个程序输出结果一样,但用不同语言编写,通过实例对比说明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特点。
C语言源程序:
#include
main()
{printf(“I WISH YOU SUCCESS!”);
}
汇编语言源程序:
DATA SEGMENT
BUF DB 0AH,0DH,’I WISH YOU SUCCESS!$’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MOV AX,DATA
MOV DS,AX
MOV DX,OFFSET BUF
MOV AH,09H
INT 21H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这两个程序都实现显示器输出“I WISH YOU SUCCESS!”。
可以看到C语言程序的源程序文件A.C为63个字节,通过编译,可执行文件A.EXE为9489个字节。汇编语言的源程序文件A.ASM为263个字节。通过汇编,可执行文件A.EXE为560个字节。
从这个程序设计实例我们知道,相比较C语言和汇编语言,C语言的源文件小(71个字节),但是可执行文件很大(9515个字节),汇编语言的源文件大(352个字节),但是可执行文件很小(554个字节)。
通过这两个程序设计实例,学生清楚地感受C语言(高级语言)源程序可读性好,容易理解,汇编语言源程序可读性差,难看懂。但从效率来说,同一个程序,汇编语言的目标代码效率远高于C语言。
其实,不同计算机语言有各自特点,也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如在实时控制、内存容量很小的情况下编程就应该使用汇编语言,如果算法复杂,要求有较好的用户界面,就要采用C语言或者其他计算机语言。同时计算机语言是发展的,不断会有新语言出现,也不断有语言被淘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需要,选择学习不同的计算机语言。
认真学好几门计算机语言,对今后实际工作帮助很大,同时再学习新语言会举一反三,学习起来会轻松很多。
三、计算机程序与语言
计算机专业学生最喜欢的是学习各种计算机语言,许多人认为掌握的计算机语言越多,水平越高,不懂得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语言的关系。其实计算机领域里有一个最著名的公式:计算机程序=数据结构+算法,这个著名公式里根本没有提到计算机语言。
为了更好地说明计算机程序和语言的关系,我以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过程中最常见的习题1+2+……+100为实例,使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分别编写一个程序,同时告诉学生:在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用计算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至于用哪种语言编写是其次的。
C语言源程序:
#include
main()
{int sum=0,i=;
For(i=1;i<=100;i++)
Sum=sum+i;
printf(“%d”,sum);}、
汇编语言源程序:
DATA SEGMENT
RESU DW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AX,0
MOV BX,0
NEXT: ADD AX,BX
INC BX
CMP BX,101
JC NEXT
MOV RESU,AX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在1+2+……+100这个例子中,关键是知道:sum=sum+i,然后通过改变i的步长,实现编程。至于用汇编语言还是用C语言或者其他语言都可以,不同语言只是使用的语句或者指令不同而已。
通过在课堂上生动地比喻和列举教学实例,学生渐渐理解算法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要熟练掌握编程,包括两方面学习,既要学好各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数据类型,又要学会根据问题设计出最优秀的算法。
四、结语
搞好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需要不断根据学生学习中的疑惑探索和实践不同教学方法。在C语言和汇编语言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教学的地方很多,如C语言中的“指针”和汇编语言的“寻址方式”; C语言中的“函数”和汇编语言的“子程序”;C语言中的“移位运算”和汇编语言的“移位指令”区别等。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融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2
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再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做白磷燃烧的实验前,首先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当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教师还可以进行强化巩固概念,如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使水中的白磷燃烧,也可增加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白磷溶解在CS2中并用其浸泡的滤纸、甘油滴在KMnO4晶体上着火等.这种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对比,概括形成概念.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实践中认识概念,理解概念,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确信理论概念的正确.
二、提倡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九年义务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新教材重视实验教学,全书安排84个演示实验、10个学生实验及9个选做实验.还有一些家庭小实验,并改进了一些实验,这些实验在大多数学校都有条件能使学生亲自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
有条件的要在演示实验后,再让学生亲自做一遍实验.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物质变化的事实,掌握物质的性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做好C,S,P和Fe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当教师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把学生实验“氧气的性质”放在课堂上做,以增强感性认识.当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可用“对比迁移法”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例如,在第五章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迁移衍生发展到新知识.
三、提倡用“讲练结合法”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有教师的精讲,也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勤练,并强调教师要把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内容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巩固,不断强化记忆.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地让学生写每一个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会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作出必要的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在检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纠正和讲解.另外化学计算的练习还要目的明确,题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技能逐步完善.
四、提倡用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的教学
新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内容,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拔、启发或讲解,最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信息技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学科而存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最大的不同点是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来进行。学生要在反复的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如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基本组成要素,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教学,下面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视野
体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成功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真正使体育教学快乐起来,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它的使用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的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快速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视听媒体能够多渠道提供信息、调节时空变化、直观真实反映事物现象及运动变化特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视觉和听觉媒体。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单杠的回环动作等,而且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如投掷项目中,铅球的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俯卧式跳高的转镜等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运动动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各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的年龄、临场身体状况、心理因素或自身其他条件等;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有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快,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学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教师的动作示范,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关键词:中职卫校;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2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课堂教学的好与差是直接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士的工作除了给予病人治疗护理,病员管理以及物品药品医疗抢救器材的管理外还包括病区的管理控制。护理工作琐碎繁杂,护士的计划性也是直接反映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近年来,护理管理学这门护理学科,已经成为每一位护生完成护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必修课。由于中职卫校的学生主要由初中毕业升学而来,普遍年龄偏小,接受能力有限,生源素质不太理想,加之管理学理论知识枯燥等因素给护理管理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由于目前我校护理教师队伍中年轻老师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更谈不上管理经验,这样使护理管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对护理管理学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认为讲授起来力不从心。加之该课是考查课,教师们也就没有下工夫琢磨教材,琢磨教法,以及琢磨学生,以至于该课程讲授几乎就是“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然,教师讲的也了无兴趣。笔者有二十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及管理经验,深知一个护士的优秀与否不仅仅是她的穿刺技术如何高超和是否拥有仁爱之心!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护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知识,为应对繁忙的临床护理工作甚至是今后个人的生活及未来的人生,是我们每位护理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护理管理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在当今医学教育中,教学方法种类多样,选择何种方法应以教学任务、内容和实情而定。对护理管理学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应该让学生感兴趣,易理解,好记忆。只有不断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1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简称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S.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McMaster)大学首创,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2]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笔者将8-10人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有主持人和记录人,然后将设计好的问题告诉学生。学生通过教材,网络,文献等分头查找资料,课堂上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PBL以问题为单元,打破了学科界限,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一体,是实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培养的有效方法。[3]国内许多医科院校已经在尝试使用PBL教学法。设置问题,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找内容,找答案。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刺激。笔者的体会是问题要设置得贴近生活,有新意,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努力能找到答案,但答案不一定是一目了然的,可能还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那么在讨论中学生们会为了自己的观点想法找论据,对知识又是一个重新梳理和消化的过程。
1.2 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4]该方法可按呈现案例,学生讨论,集中发言,教师总结四个步骤进行。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并有利于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4]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五年一贯制护理管理学教材及习题里有很多的案例。笔者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从最开始的沉默,不发言,不关注,到最后的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以及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增强这些真实有效的改变,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1.3 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每堂课要结束前的几分钟,教师都要总结本节课内容,然后要布置作业。笔者并没有依葫芦画瓢完全布置课后的习题。而是将课本中一些复杂的没有展开的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找答案。并强调第二次上课笔者抽问。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时候,我故意一带而过,课后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找相关的内容,并告知他们看懂且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能举例。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主动学习的欲望被激励起来了。
2.教学内容的改进
2.1 去繁就简,帮助学生建立管理学“框架体系”
众所周知,现在的楼房都采用“框架结构”,不仅抗震能力强,而且各层楼之间干扰小,有利于按居住者不同的需求进行装修使用。那么,在护理管理学教学初期,不妨先给学生建立起管理学的“框架结构”,即向学生反复详细介绍管理的概念,内涵,五大要素,五大职能,以及常用的管理理论方法等等。让学生从框架上熟悉各章重点内容,使学生思路清晰,脉络明了,有利于今后学生对管理学的记忆和掌握。
2.2 利用生活细节连接管理学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到管理的目标控制,时间控制时,笔者就举学生感兴趣的考前如何复习的例。以一天的复习为例,首先确定目标看哪一门或几门科目,其次确定看哪些章节,最后确定在哪个规定的时间段完成哪些内容的复习背诵。只要是计划好了内容,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了规定的内容,甚至是超额完成的就可以休息玩耍。在讲到时间管理的策略如连续性,学会拒绝,学会授权,ABC法则,四象限法则等内容时,都举生活工作中的例子,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小事情背后还有大道理。笔者常举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取得学生共鸣的基础上,再将管理学中的原理,法则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管理学的方法去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习,并不定时不定期评价他们的管理成果。
2.3 找到契合点,在整个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贯穿
护理管理学作为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没有太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度困惑,怎样让学生有兴趣?怎样让学生听懂?怎样让学生觉得有用?经过反复实践,笔者在护理管理学的教学中找到了一个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习的点,那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费管理。而且在整个学期的护理管理教学实践中都围绕这个点展开,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身边的管理细节主动探究,以期待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开学第一堂课的导入起,笔者就抛出问题,询问学生们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是多少?有没有超支?有没有结余?并询问学生们愿不愿意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费用?想不想学习管理的法宝?笔者先抛开枯燥复杂的概念,从学生们感兴趣愿意深入讨论的生活费的管理开始,然后慢慢引入正题,效果很好。笔者让学生们先计划好一个月的总费用,然后再归类,甚至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零用钱多少,电话费多少,吃饭多少,买学习用品多少等等,然后让学生将计划,组织,人员管理,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的基本职能运用到生活费的管理中去,一个月后检验自己的管理成效。最后让学生上讲台来分享交流,效果很好,学生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大大增加。笔者告诉学生,不仅生活费是可以有效的计划和管理,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任何一项事物都可以纳入管理的范畴。管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自我管理(控制打游戏上网的次数),寝室的管理(是否干净整洁有序)以及班集体,兴趣小组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等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控制。管理学的知识不仅仅可以运用到工作中,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们常说的“井井有条”,“有条不紊”等都是管理有效的结果。通过巧妙地把这些管理学知识与生活管理密切结合,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学生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管理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4 以学生为本,运用激励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工作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或课堂气氛,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作为刚人校门初学管理学的学生,本身对管理学就一无所知,甚至还有些抵触,再加上管理学内容枯燥,案例相对复杂,难免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恰当运用心理学规律和语言艺术,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例如重视情景创设,课前予以一段"导学”宣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课中穿插诙谐幽默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张有弛;课尾适时抛出小思考题,让人回味无穷。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时时鼓励激励学生。“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心理距离等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关爱少漠视,要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值”,善于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总结
总之,要想上好一堂护理管理课.取得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护理教师不懈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积极研究和尝试上述几种做法,并使之不断成熟、完善,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不适用于合班的教学,因为合班人员太多教师不好管理,甚至会适得其反,而且对教师要求也较高,护理教师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也得相应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页
[2]TavakolK.Reicheaen EA.The rol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J].Allied Health.2003.32(2):110-115
篇5
一、教学内容具体实施方法的研究
(一)教材精讲
根据当前教育部的中职语文教材,与同科组的语文教师集体讨论,去除一些题材较陈旧或难度较高的课文,保留一些贴近现实生活、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精讲内容。在精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通过练习,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课外资源
信息化技术教学已经在众多中职院校中得到运用,中职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开拓学生的视野。首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穿插适量的课外知识讲解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给学生播放有助于教学的音频和视频文件,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语文的魅力。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力求使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在阅读中,体会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三)训练实用文体写作技能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能写出优秀作文的中职学生并非很多,大部分中职学生对作文都有畏难心理,主要原因是觉得没内容可写。由于中职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应该对中职生倾向于应用文写作训练。应用文写作要以贴近学生生活为指导原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观察自己周边的事物,不定期给学生命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感悟写文章,并进行指正。只有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认识体会,应用文教学才能左右逢源。教师不断为学生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不必为怎样写,写什么而抓头挠腮了。这样,便可以促成学生写作应用文的动机,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怎样写,这个教学的双向活动便水到渠成了。
(四)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并不是简单的聊天也不是单一的普通话训练。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可采用多种形式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例如: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学生老师交流平台,学生们在平台上一条新闻,大家在下面进行评论或学生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述几个有趣的故事大家进行讨论,再到专题事物采访、演讲比赛、辩论大会等活动,由易到难,使学生从怕说到敢说,再到能说。组织切实可行的说话活动,是锻炼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必不可少的良机。要适应社会活动中说的要求,就必须在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说的基本功训练,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口语训练熟练的运用到社会交际中。
二、语文教学评价方法研究
评价教学成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则会阻碍学校的教学发展,教师也会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而失去了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进行积极探究的动力,学生也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而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为了应付考试而敷衍了事的学习。要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唤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必须完善现行中职语文考核的方式和内容,中职语文教师要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来侧重语文教学内容。努力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根据教学情况,编制相应的考查内容和方式,理顺教与学、学与考、考与用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新的中职语文考试和评价体系。同时,提倡评价手段的多样化,除了老师评价学生外,学生还可以评价老师。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电子化学信档案,在档案中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对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评价打分,评价内容可以细分为教师的授课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教师课上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等,学校也要非常重视学生的评价,不能让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流于形式而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只有多方面的整合评价体系,才能让评价起到真正的作用,才能让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的发展。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方法途径
感恩是做人必备的基本道德,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一定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工作一定会和谐顺利,家庭一定会和睦幸福,事业一定会红火成功。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掌握实用技能劳动者为教育目标,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养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述
感恩就是指当自然、社会或他人施给自己恩惠时,自己在心理上、情感上产生认可并设法报答。感恩是人类社会公认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条基本的道德准则。人人都要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知道感恩的人就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人格健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营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它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和健全的人格,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领会老师的教诲之恩,珍惜同事的关心之情,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情。
二、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1.感恩父母意识淡薄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是“421”结构,他们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在家庭是众星捧月、养尊处优,长此以往,逐渐养成唯我独尊、骄横任性、随心所欲、浮躁自私等不良习惯,不会体谅父母的辛劳和苦心,也不会珍惜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对父母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满不在乎。
2.感恩内涵认识肤浅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对感恩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比较狭隘。有的认为感恩只是感恩父母、报答别人。感恩父母就是因为父母不仅给了生命,还给了无微不至的关爱。报答别人就是因为别人给予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提供了一些帮助,解决了一些困难。总之是认识肤浅,没有把感恩提高到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和感恩这个时代的高度,要认识到是伟大国家给我们创造平安幸福的生活和机遇,学生要以真才实学和优秀业绩来回报国家与社会。
3.感恩方式选择偏差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涉世不深,人生阅历肤浅,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对感恩方式的选择还难以把握,如认为只要给父母买吃喝用等物质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感恩,其实子女在校遵守校纪校规、努力学习知识技能,为社会多作贡献,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也是孝敬。部分大学生缺失感恩意识,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高校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1.高职院校没有实用的感恩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偏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学生感恩教育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进行系统的组织管理,也没有实用有效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缺乏感恩教育课程,感恩教育也只是举办事迹报告会、爱国主义讲座等形式,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还是比较老套,难以引起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共鸣,收效甚微。高职院校没有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高校校园内的点点滴滴都要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传播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正能量。
2.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高职院校对感恩教育普遍认为是思想政治部门的职责要求,其他部门没有把感恩教育融入各部门各专业的工作中,没有在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中认真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没有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影响力,学校只“教书”不“育人”,教师只“授业”不“传道”,学校只教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不教学生做好人做好事,在很多场合忽视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教育行政、一线教师和后勤保障没有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
三、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父母养育之恩
“百善孝当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父母不仅给予子女生命,还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子女就应该“敬老”“事亲”,回报父母。
(二)教师教育之恩
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叩开知识大门,带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老师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付出了辛勤劳动,学生要感谢老师、回报老师,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三)他人帮助之恩
感恩他人,就是要感恩一切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同学朋友们的真切关爱和鼎力相助,感谢接受到的他人给予的恩惠、礼物、忠告或帮忙。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同学朋友友好相处,不遗余力回报他人。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专业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无可厚非。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自私自利、情感冷漠,是缺乏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表现。感恩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实际上是相融相通的,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的核心是“德”。高职院校应该把感恩教育与文化专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把感恩教育贯穿于文化专业技能的教育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用文化知识来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做好人的知识和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修养。
(二)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要注重课程设置,育“德”课程与育“智”课程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感恩教育,特别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中国历史、思想政治课程等人文课程教学中,要用朴实的个案、经典的故事来教育大学生,把感恩教育延展到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融教育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感受到知恩图报、有恩必报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养“德高业精”“德能双馨”的教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先正己、后育人,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平等沟通与交流,把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认同你、佩服你、敬重你,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体会到感恩的力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
(三)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的晴雨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具有导向、激励、辐射、熏陶的教育功能。高职院校要把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统一起来,大力繁荣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墙报等阵地,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注重挖掘校内外典型人物事迹,宣传感恩先进人物,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让大学生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获得良好的感恩熏陶,让学生养成“知恩报德”“感恩图报”的感恩意识。
(四)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感恩教育不能坐而论道,高职院校要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感恩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回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时机安排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做义工、献爱心,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大爱无垠、爱心无价。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利用自己所学专长,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为当地群众服务,让学生在服务中实现青春的价值,感悟到感恩的责任,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新时期赋予高职院校的德育任务,高职院校要发挥感恩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感恩教育经验,创新感恩教育理念,把感恩教育融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长期化、制度化,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在全社会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让社会更和谐,教育更有效。
作者:珠兰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它的教学目的也有特殊性,中职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所以中职语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同与普通中学语文,中职语文应该有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选用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与教材的内容,在学生掌握课本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向课外延伸,使学生把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语文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口语训练内容,可以向游客介绍景点、向客人介绍商品、主持日常例会以及向学生讲故事等内容。通过选择这些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应用文体的格式和写法,像应聘书、调差报告、简历等。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使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写广告词或广告创意的能力,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写小故事,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写产品介绍或产品说明等,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今后更好的就业。
二、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中职语文教学也必须加入改革的行列。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就应该紧随时展要求,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着重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不能有效提高语文知识和语文应用能力。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中包括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繁琐的文字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通过借助视频将荷塘月色的美更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认真研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能使学生利用语文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综合人才。
篇8
关键词:数据库;案例;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数据库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应用和发展,它广泛的应用于众多的行业,如通信、银行、电力、农业、林业、交通、工矿企业等。数据库的理论和技术受到了大家的广泛重视。相应的,数据库的人才需求也是巨大的,培养具有专业的数据库知识和技能的高技术人才是许多高校计算机学院教学任务的一个重点。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该课程的特点是既包含较多的理论知识点(如关系代数、规范化理论等),又含有较多的专业技术(如数据库设计、SQL语言运用、数据库实现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依据各知识点利用板书或幻灯片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布置少量习题供学生课后完成。单靠老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如函数依赖、范式和模式分解等往往是仅进行了机械的记忆,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记了知识点但不知其所用,遗忘较快,而对技术实践性强的知识如SQL语言、数据库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等,学生若仅听老师的讲解,最终将会导致眼高手低,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无法胜任具体的数据库工程任务。为了增强数据库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有用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但这些方法在实际数据库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本文研究了任务驱动和案例相融合的数据库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1.1 数据库中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基本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或多个有针对性的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中所用到知识技能进行学习、思考和讨论的教学活动。成功的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在相关案例的学习和交流中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针对数据库的理论和应用技术较强这一特点。单纯的传统课堂讲解方法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兴趣,将案例教学法引人数据库教学中可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由于数据库理论和应用技术知识点较多,很难用一个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教学,故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经典案例。本节以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的教学为例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课堂教学的应用。
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与技术是数据库教学中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诸如函数依赖、规范化、范式、模式分解等。单靠教师在课堂逐一讲解知识点,学生机械的学习,不知所学具体用在何处,学生往往会逐渐失去兴趣。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教学中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超市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逻辑设计部分所包含关系模式设计的内容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课堂分析与讲解。该案例主要涉及超市系统的数据实体和属性分析、具体关系模式的设计、基于不同范式的数据库操作效果、数据库的改进等内容。利用案例,在教学中可综合课堂讲解、问题分析、课堂交流、效果演示等多种方法。例如,针对该案例,在组织同学们学习范式知识时,教师可预先给出满足2范式的关系模式,可由学生亲自动手对基于2范式的关系模式的数据库表进行操作,继而引导学生对操作时遇到的某些插入异常问题进行分析和集体讨论,进而鼓励学生给出解决办法。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学习和讨论,许多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1.2 数据库中的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 based learning)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学生紧紧围绕一个或多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解决动机的驱动下,对知识技能积极主动学习和灵活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完成既定任务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数据库的众多知识技能均和工程实践紧密相联,学生的任务题目和完成任务的环境较容易实现,通过自主探索和积极学习,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具体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主体转变为自主探索知识,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主体。本节以数据库SQL语言的教学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
SQL语言的特点是语法知识较多、高度的操作性,学生若在课堂上仅听教师的讲解或看演示例子,实际工作时往往会陷入“眼高手低”的困境。为此,在该知识模块的教学中可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进教学。将SQL语言的练习分成多个子任务,如关系表的查询任务,视图、存储过程和函数的实现与调用任务,完整性约束实现任务等。学生围绕着各个任务进行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居于中心地位,充分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起了引导的作用。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较大提高。
2、融合案例和任务驱动的数据库教学
在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也有一定的不足。案例教学法依旧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主要是被动的听,动手机会较少。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例如对关系表中的信息如何查询,如何删除等,学生往往是课堂听的挺明白,过后遗忘的也快,对数据库的许多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但理解不深,尤其是数据库的技能操作方面,案例教学法授课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同时,在讲解案例时,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无法较好的因材施教。任务驱动教学法虽然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但数据库的知识点较多,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难易差别较大,任务的划分和分配难度较大。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但很多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遇到一些困难往往就止步不前了,尤其是对自学能力稍低的同学,突破各种难题的难度较大,容易打击信心,经常半途而废,分配的任务最终流于形式。
为了弥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不足。本文提出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融合起来进行数据库课程的教学。针对数据库课程的特点,依据案例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案例主要分为引导案例、任务案例和扩展案例三类。引导案例主要是教师在课程开始概要讲解的一个案例,引导案例的特点是规模不大、简单易懂、涵盖基本知识点和技能。引导案例的讲解要求精要概括,使学生从整体和基本结构上了解案例,对该案例各个部分所需的基本知识心里有数,为完成后续的任务打下基础。例如,可将仓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部分作为引导案例,包括数据库的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规范化、sQL语言的运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内容。该案例由详细的文档和成型的软件组成,教师依据文档和软件进行概要讲解和功能演示。引导案例讲解完毕后,教师进一步将任务案例划分成多个子任务分给学生进行分组完成,为便于指导和比较,教师可预先完成任务案例的文档和软件,但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提供给学生。任务案例的特点是难度适中、涵盖知识点较多、功能较多。任务案例可设为1个或多个。例如,可将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部分作为任务案例,将任务划分为数据库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数据库的实现与测试等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交替轮换子任务,最终全面的掌握数据库的知识技能。在学生完成了任务案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教师利用扩展案例再做一次概要的课堂讲解。扩展案例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工程量,和实际工程紧密联系,高于教学用例。例如银行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大型煤矿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等。扩展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深的体会数据库知识在具体行业领域内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3类案例中的每个案例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点尽可能多,统一称之为整体案例,利用整体案例组织教学能节省时间,使学生能系统自主掌握数据库的知识技能。但利用整体案例进行教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比较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程度较低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他们往往跟不上节奏。为了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且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锻炼,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知识点的特点和教学需求,引导案例和扩展案例还可划分为众多子案例,如图1所示。任务案例相应的划分为一些子任务供学生阶段性完成。
例如,将仓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部分作为引导案例,则数据库的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规范化、SQL语言的运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内容可划分为引导子案例。相应的,作为学生任务的1个或多个任务案例的实现部分的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规范化、SQL语言的运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内容划分为任务子案例。扩展子案例类似划分。例如,教师首先可讲解数据库概念设计的引导子案例,接着将任务子案例的任务题目分给学生完成,学生完成后,再选相应的扩展子案例进行总结提高。接着进入下个子案例的循环。当各个子案例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再做整体案例的总结与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是运用整体案例还是运用子案例,没有固定的标准,主要是取决于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如重点大学学生),则选用整体案例;如果基础较低则用子案例进行教学。
为了更好的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融合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除了教师正常讲解案例知识点和正常的任务指导之外,还采用了以下新的具体教学方法:①案例的整体演示和软件体验法。无论是利用整体案例还是划分的子案例进行教学,课程开始我们会将精心选择的引导案例进行课堂演示,同时分发给学生进行功能体验。使学生较为轻松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以较好的感官操作体验带动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有个整体的认识。②网上即时交流研讨法。任务分配后,学生完成任务的主要时间是课堂之外,为了发挥集体研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能动性,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了学习群。任何一位同学均可将所遇到的问题即时在群里或单独和群成员进行交流,学生和教师可就该问题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和解决方法。通过群,教师可即时和学生沟通、传递资料,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点拨。便捷的网络工具的应用使教师对任务进行指导和督促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补充。③优秀学生讲座法。学生们将案例的全部任务完成后,将会形成一个较详细的文档和一个小型数据库软件产品。教师挑出最为优秀的作品,教师概要评价后组织完成作品的优秀作者做一次完整的讲座。讲座包括完成任务的准备、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同学问的合作情况、知识点的体会、作品的自我评价和进一步的完善等内容。任务结束后选拔优秀学生做讲座既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榜样的力量又能进一步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篇9
关键词: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指称对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5-0099-05
1 缘起
众所周知,“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但就目前学界的研究状况而言,笔者以为可以用“指称对象含混”和“相互关系不明”批评之。
如果我们假定这些概念的发生,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来自于对课程教学实践的抽象,那么,为了搞清楚这些概念的指称对象,以“回到教学实践”作为方法论就成为必然。也就是说,应该以所观察到的体育教学实践为研究的起点和依托,通过对体育教学实践中不同性质的存在予以分析和梳理,从而使得不同性质的存在与所对应的概念能够“对号入座”。
基于这种认识,贾齐等在“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以下简称“贾文”)中提出了如下观点:其一,“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是相对独立的概念。其二,“内容”是类的存在,是语词性的存在;“教材”是信息的载体,是可感知的对象性存在;“教学方法”是教材之间逻辑关系的存在。
该文引发了邵伟德先生的“对体育课程若干概念指称的再思考—与贾齐的深化讨论”(以下简称“邵文”),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基于学术讨论有助于同仁的关注以及便于读者理解的考虑,在“贾文”的基础上,笔者结合“邵文”的基本观点进一步展开讨论。
2 讨论
2.1 关于“邵文”的第一部分
2.1.1 基于“名实观”的考察
考虑到当下某些观点是将“内容”和“教材”作为相同概念予以把握,因此,“贾文”在开篇给出了一个体育教学现场的例证,“邵文”对此例证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为了便于阅读,先将该例证引用如下:
比如在一节体育课中, 教师围绕“篮球的运球”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练习。那么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 这节课的教材(或内容)就应该是“篮球的运球”。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在该节课中,学生所进行的身体练习实际上包括“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三种不同的具体形态,那么这节体育课中的教材(或内容)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呢·
对于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这些事实或现象,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概念对其指称,“贾文”给出了如下的引导性提示或分析:
如果认为是不同的,就与这节体育课的教材(或内容)是篮球的运球这一判断发生了矛盾。而若认为是相同的,那么这显然不是对这三种不同形态身体练习的指称,而是对其共性的指称。因为按照后者的逻辑,意味着体育教材(或内容)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性的存在。那么,到底应该是依据事实上的不同,还是应该依据其共性上的相同进行判断呢·
需要提示读者注意的是,在阅读和思考该例证时,应该注意到其中包含着两类要件:1)篮球的运球(含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以及2)学生所进行的身体练习。
当我们从“名—实”关系的角度对其分析梳理之后,可以形成如下思考:
其一,该例证中的“身体练习”属于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事实性存在,而例证中的“篮球的运球”,以及“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则不是来自于投射到观察者视网膜中的影像,而是观察者将所观察到的事实予以抽象之后,在头脑中所“想”到并且提取出来的语词,也就是说,它们是语词性的存在(见下表)。
其二,考虑到事实性存在和语词性存在属于不同性质的存在(即“实”),从学理的角度说,指称它们的概念(即“名”)就应该不同。既然如此,如果用相同的概念——“内容”也罢“教材”也罢——来指称它们,显然都与事实不符。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注意到,到底应该用哪个概念来指称与其对应的存在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该例证的这两个要件构成了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入口。只有当我们将“事实(即学生的身体练习)”与指称事实的“语词”予以区分的时候,才能够注意到二者的“异”与“同”。也只有当我们将隐藏于这种异与同深层的“名”(即类别性存在)与“实”(即个别性存在)的关系予以揭示之后,才能够为如何理解“内容”和“教材”奠定理论思考的前提条件。
2.1.2 对“内容≈教材”的质疑
当然,对于某一对象的研究,出现并行而不同观点的情况是存在的。只要其中任何一方能够就该对象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论证,其观点就可以成立。而如果其中一方的观点较之其它观点更深刻或更全面,甚至将其它观点予以证伪,则意味着学术研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那么,“邵文”是如何论证“内容”和“教材”的呢·
“邵文”指出:
若按作者的思维逻辑,“篮球的运球”与课堂教学中的“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的指称确实存在着合理对接的两难困境,但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可对以上两者之间的指称做一合理解释……
很显然,“邵文”的意思是说,“合理对接的两难困境”的发生,不过是来自“贾文”作者的思维逻辑。因此,只要换个视角,两难困境就不存在了,就可以合理对接了。在这里需要予以明确的是,“邵文”并没有从正面对“贾文”的思维逻辑出现了怎样的问题予以分析或批评,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就如何理解“内容”和“教材”展开论证的。
那么,“邵文”的思维逻辑是怎样表现的呢·
篇10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的形式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成为当今世界潮流[1]。发达国家大力推进高能效、低能耗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及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低碳经济已席卷全球成为各行业发展的主题。1991年,化学工业最发达的美国最早提出了“绿色低碳化学”的口号[2]。所谓的绿色低碳化学就是指用化学技术和方法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试剂、溶剂及产物和副产物等的使用和再生,开发原子经济性反应,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或可再生资源,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生产出环境友好的化学品。“绿色低碳化学”是为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全新观念[3]。低碳及可再生化学的核心内容是原子经济性,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年度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原子利用率的表达式是: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式量/反应物质的式量之和)×100%如无公害氧化剂过氧化氢的制备可采用乙基蒽醌法,即由氢和氧在2-乙基蒽醌和Pd为催化剂作用下直接合成,2-乙基蒽醌复出并可循环使用。此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体现了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的生成和排放,是典型的零排放例子[4]。为了简述了绿色化学的主要观点,P.T.Anas-tas和J.C.Waner曾提出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这12项原则对我们今后从事绿色化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Ⅰ.防止———防止产生废弃物要比产生后再去处理和净化好得多。Ⅱ.讲原子经济———应该设计这样的合成程序,使反应过程中所用的物料能最大限度地进到终极产物中。Ⅲ.较少有危害性的合成反应出现———无论如何要使用可以行得通的方法,使得设计合成程序只选用或产出对人体或环境毒性很小最好无毒的物质。Ⅳ.设计要使所生成的化学产品是安全的———设计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不仅具有所需的性能,还应具有最小的毒性。Ⅴ.溶剂和辅料是较安全的———尽量不用辅料(如溶剂或析出剂)当不得已使用时,尽可能应是无害的。Ⅵ.设计中能量的使用要讲效率———尽可能降低化学过程所需能量,还应考虑对环境和经济的效益。合成程序尽可能在大气环境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Ⅶ.用可以回收的原料———只要技术上、经济上是可行的,原料应能回收而不是使之变坏。Ⅷ.尽量减少派生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多余的衍生反应(用于保护基团或取消保护和短暂改变物理、化学过程),因为进行这些步骤需添加一些反应物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Ⅸ.催化作用———催化剂(尽可能是具选择性的)比符合化学计量数的反应物更占优势。Ⅹ.要设计降解———按设计生产的生成物,当其有效作用完成后,可以分解为无害的降解产物,在环境中不继续存在。Ⅺ.防止污染进程能进行实时分析———需要不断发展分析方法,在实时分析、进程中监测,特别是对形成危害物质的控制上。Ⅻ.特别是从化学反应的安全上防止事故发生———在化学过程中,反应物(包括其特定形态)的选择应着眼于使包括释放、爆炸、着火等化学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节能减排运动,但是各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实验室成了节能减排运动的盲区,既要让这些实验室能顺应低碳环保的要求,又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培养科学后备人才的功能。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化工、化学、生物、材料、环保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但在开展实验同时,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化学实验所用的试剂多有毒、有害,而且实验过程中一般都有废弃物产生,不妥善处理或随意排放,会污染环境,威胁师生健康。因此,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以实验室为主阵地,将实验教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做到“5R”原则,即Reject———拒用危害品,Reduce———减量使用,Recycle———循环使用,Reuse———重复利用,Regeneration———再生利用,[5]对现行的基础化学实验从绿色化认识到实验方法、实验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低碳化改革。实践证明,通过对存在于基础化学实验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升华,学生的低碳与可再生化学思想意识普遍得到提高,化学实验兴趣浓厚,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加强。
2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外化学科研工作者结合化学实验室的具体特点,对建设绿色化学实验室做了许多探索与尝试。美国的Mayo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自1982年开始研究试用一种新型的实验方法———微型化学实验。我国于1988年末开始,由十几所院校组成了微型化学实验课题研究协作组,本着立足国内教学实际情况,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微型化学实验(MicroscaleChemicalExperi-ment)是近20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化学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被誉为“化学实验的革命”。微型化学实验是着眼于环境安全和污染预防的需要,用尽可能少的药品,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6]。微型化学实验不是常规实验的简单缩微或减量,而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和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化学教育》杂志从1989年第11期起开辟了由Zipp博士主持的微型化学实验专栏,这是微型化学实验己成为国际化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的一个标志。关于微型实验、低碳化学等己有大量文献报道[7],国内有关微型低碳化学实验的研究成果也陆续出版[8-10]。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是着眼于环境保护和化学实验安全的需要,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微型实验除了具有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快速、节省经费、减少污染、安全、便于携带等优点外,在培养、提高人的科学素质上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兴起和推广虽然早于绿色化学,然而它的理想目标和方法,与绿色化学是完全一致的,现在把微型实验作为绿色化学实验的一项实验方法与技术是恰当的。但是微型化实验所用仪器装置和操作方法都与常规实验有较大差别,某些实验中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学到一些处理微量样品的特殊方法和技巧,却并不能完全覆盖常量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所以,微型化实验只能作为一类提高性项目局限在一个适当的比例之内。化学实验中使用有机溶剂是较为普遍的,近年来,各国化学家创造并研究了许多取代传统有机溶剂的绿色化学方法,如,以水为介质、以超临界流体、室温离子液体为溶剂[11-12]等方法,而最彻底的方法就是完全不用有机溶剂的无溶剂反应。这些方法克服了反应过程中溶剂对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无溶剂反应更值得大力提倡和研究。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少见。近年来,微波作为一种新型能量形式用于许多化学反应,微波以其加热迅速、受热体系均匀、便于控制、产品质量高等特点,在化学反应中已成为一种加速化学反应的经典技术[13]。微波促进的反应具有条件温和、操作方便、时间短(节能)、产率高、产品易纯化、减少用量或不用溶剂、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微波化学发展迅猛,已涉及到化学的方方面面,成功地应用于多种化学反应,并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化学实验中引入微波技术,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了解,激发求知欲,因而也是化学实验“低碳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合理地采用微波辐射技术进行基础化学实验设计是进行化学实验低碳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开发前景。
3低碳及可再生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采取低碳化学的理念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减少验证性实验的课时,适当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同时增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将本科实验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来。通过实验内容的调整,既符合低碳化学的理念,又使学生受到更加系统全面的低碳及可再生化学教育和实验技能训练,加强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1培养具有低碳及可再生化学观念的实验师资教师是教学的基础,为了向学生传授和加强低碳化学实验的教学,首先必须要有合格的师资,要对化学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化学实验教师的培训内容是低碳化学实验的具体内涵和如何实施可再生化学实验,着重学习低碳化学的概念、原理、方法、优点、评价体系等;方法是引导教师将自己的科学研究课题与低碳化学实验结合起来,这样教师在进行绿色化学实验的教学时,就能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学生进行讲解。另外,教师也要深入研究实验教材,对原来的实验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低碳化的创新实验。
3.2开设微型化学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相对于常量实验,微型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准确性和精密度、综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为学生配备了便携式微型玻璃实验仪器。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小量、半微量合成实验(一般,固、液起始原料约为1~3g,少数约为3g),从而达到既能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又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在采用微量实验的同时,对实验内容的“低碳化”、“可再生化”也进行了相应地调整。低碳及可再生化的教学内容是实施绿色化教学的核心问题。低碳及可再生化学的基本内容是:由环境友好型的原料,在无毒害的催化剂、溶剂等反应条件下,获得对环境友好的产物,同时最大可能的回收副产物及废弃物。
3.3调整、开发绿色化学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的选择应以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全面性为原则,尽量选择无毒无公害的绿色化学反应,除了对经典的实验采取更加合理的绿色化设计,重点还应补充一些绿色化学的原理、合成方法、研究方法和新技术[14]。在无机化学实验中,教师可用ClO2或不含氯的H2O2、O3等物质来代替具有漂白作用的氯气代用品;还可以利用H2O2、O3的氧化性来代替具有环境污染氧化剂使用,如代替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等。NO2对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所以在做性质实验时,用“三氯化铁”代替“硝酸”清洗银镜反应的试管可避免产生有毒的NO2。在有机化学实验中,教师可用“肉桂酸”实验代替“喹啉”实验,避开苯胺、硝基苯等有毒致癌试剂;可用“溴乙烷”实验代替“溴苯”实验,避开了苯、溴、吡啶等有毒、对空气污染大的试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教师可采用无汞定铁法代替用汞盐测定铁矿石中的铁含量,防止了汞污染;用硫代乙酰胺代替硫化氢进行阳离子沉淀鉴定实验,避免了硫化氢气体直接对人体的伤害。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在绘制铅锡合金相图时,样品为熔融态的铅和铅锡合金,蒸气的毒性很大,而且所用的玻璃管容易破裂,易导致实验失败和有毒蒸气泄漏。现在改为测铋和锡合金的相图,不仅去除了铅蒸气,而且样品的用量从几十克减少到几克,不仅降低了实验成本,而且减少了污染。
- 上一篇:公务员培训总结报告
- 下一篇:街道环境卫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