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方针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方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6年9月颁布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这一规定的一项重要意义就是明确了义务教育承担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使命?在义务教育阶段,首先应该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问题,把“成人”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目标。
从性质和宗旨上看,义务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全民性教育,是最低限度的教育。一方面,它是国民教育序列的基础,是发展高层次教育形式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基础;另一方面,它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基础,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强调的是培养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而不是培养专业和专门人才。
何谓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可见,以成才的观点指导义务教育发展,必然强调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世界观等全面发展要素的培养,进而导致学校为接轨高层次国民教育,过早地将学生发展引向专业化、定向化以及评价方式上的“一把尺子”量人的现象。这种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远离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不仅无法实现义务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即使能够培养出所谓的“人才”,也只能是片面发展的应试“人才”。而这正是今天的义务教育为世人所诟病的主要方面。
篇2
强化经费保障机制,推进经费投入均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它可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可以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强化经费保障机制,首先是落实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并且逐步完善实施方案,确保此项工作稳步推进。去年秋季,我市为63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资金7744万元,今年春季,为近66万名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免费资金8100万元,今年秋季,为61万名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免费资金7243万元。其次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保证生均公用经费到位,标准为小学每生不少于230元、初中每生不少于350元。第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把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合理开支有保障、有效益、有监督。第四要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核实的分析总结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化解办法,多渠道筹措偿债资金,尽快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加快合格学校建设,推进办学条件均衡。长期以来,我市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导致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一批农村薄弱学校,尤其是办学条件亟待改善,这种滞后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市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以坚持现代化为方向,集中力量加快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工作,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是我市当前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之一。目前,我市已完成“六有”工程任务,累计投入资金2.29亿元,完成农村初中“四项配套”工程,共发放573个品种、42000余件器材和设备,发放图书234930册,累计投入资金1900万元,逐步使所有农村中小学具备基本的教学设备、图书和体育活动设施,同时切实抓好农村初中“四项配套”工程教师培训工作和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与使用工作,充分发挥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切实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另外,我市积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入机制,确保校舍安全。大力实施新农村卫生校园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学校的食堂、饮水设施和厕所建设,改善卫生条件。
强化培训城乡联手,推进师资力量均衡。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最重要因素,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为此,我市在引进、调配、培训、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师资引进方面,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努力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进一步推进“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和“万名大学生支教工程”,力争用4年时间,使受援学校在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显著提高,基本达到城市一般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师资培训上,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并且加快县级教师研修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推广教师网上自主学习、自主培训的形式,大力提高培训效率。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建立贫困资助体系,推进学习机会均衡。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切实保障贫困学生的合法权益,缩小义务教育的人群差距,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市切实落实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免一补”政策,近两年为义务教育阶段21.31万人次学生免费发放了教科书,折合资金2032.6万元,为3.29万人次学生补助生活费486万元;为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近两年为2076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帮扶资金485万元,为7万余人次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落实助学资金7400余万元;同时积极做好高校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我市对在城市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做到“一视同仁”,并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特殊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具有受教育的权利,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国家、社会和残疾人家长的共同责任。我市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在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上予以倾斜,确保残疾人接受平等教育权利,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系日趋完善。
篇3
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指导原则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的本质是执政为民,其落脚点和最终归宿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密切的事业之一,是人民群众实现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学会生存,幸福地度过一生。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当今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服务人民实实在在
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宏观层面上讲,教育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从微观层面上讲,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千方百计增加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努力保障人民受教育权益的实现,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教育需求,促使每个孩子成“人”,成“才”。
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要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加快建立扶贫助学基金,提高普教质量。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推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小班化教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中小学网络“校校通”工程。
其次,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引资、融资、内部挖潜等多种途径,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普教和职教协调发展。
此外,要努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从过去满足于“有书读”提高到了“读好书”、选名校、择名师的高需求上。要加大重点高中的创建力度,进一步做好重点中学的初高中剥离工作,名校办民校要实行人、财、物、事“四权”分离。要以示范性学校为龙头,通过托管、领办、联合办学等方式积极组建教育集团,大幅度拓展优质教育资源。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群体对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教育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就必须主动改革和完善基本制度和学制体系,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的相互沟通和衔接,增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构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较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沟通,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建一个良好的基础。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关注群众热点
——树立教育公平理念,努力保障公民的平等教育权利和机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其基本内涵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另外,由于薄弱学校的大量存在,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和教育过程的差异,也带来了教育的不平等。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就全国范围而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公平的内容和重心应有所不同:在义务教育阶段尚未普及的地区以继续普及教育为主,通过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机会,使人人都能享受教育机会,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同时通过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均等;要想方设法加大对特困群体教育的扶持力度,尽快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绝对贫困家庭、农村低收入家庭、城市低保家庭、残疾家庭的子女等特困群体接受义务教育应给予资助。
——树立均衡发展理念,综合治理中小学基础薄弱学校和择校问题。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在办名校、重点班等“精英”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造成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巨大差距,客观地造就了一批基础薄弱学校,引发了愈演愈烈的择校问题。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就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使义务教育缩小校际差别,让绝大多数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不同地区之间,重点要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在同一地区之间,重点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
篇4
【关键词】公共产品理论;教育公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义务教育,是指我国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国家制订《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就强调了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公平合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权利是义务教育的任务,强调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受教育需求的公平性是义务教育的出发点。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义务教育必须以教育公平为目标,笔者引入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并通过分析我国目标义务教育存在的非公平现状,提出确保义务教育公平推进的对策。
一、理论: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为公共事业,教育管理通过提供优质足量的教育产品来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优质足量涉及效率,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效率是一个完全的经济概念,强调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公平强调教育管理的效果与教育管理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的关系。企业基于其生存和追求利润的目标,效率成了其当然的首要指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它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就在于效益在私营企业看来是一种目标,而就公共事业而言,只能是一种手段,是服务于公平的手段,最终必须服务于公平的需要,教育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公共教育事业管理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本质上讲,教育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大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众事务。从理论上分析,公共教育事业管理,涉及到两个理论:一个公共事务理论,一个是公共产品理论。当然由于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也说明教育既有公共性又有私人性,教育的不同部分,其纯与私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非义务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受益,很大程度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个人,私人产品性也很突出,产品提供的方式以混合提供为主要,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强制义务教育,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社会受益面最大,教育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性最高,因此决定了这类教育产品公共性程度非常高,已是倾向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甚至某种意义上就是纯公共产品。产品的提供方式以政府的公共提供为主要形式,即由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实行免费教育,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需要。
二、问题:目前义务教育的非公平问题
目前教育最受诟病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于牵涉到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敦育。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存在背离公平原则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校际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由于政府实行义务教育的政策,基础教育是公共性很强的准公共产品。既然是公共产品,每个人的享用应当是公平公正的,不应该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由于提倡提高办学效益,教育提出重点发展个别高质量的小学、中学的主张,政府在教育投入、教师资源配置、学生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这样的结果是优质教育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学校手中。重点学校制度使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资源的非均衡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学校间的差距造成了公众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重点学校制度以精英教育培养尖子生为目标,与义务教育使人人享用平等教育的宗旨是背离的。就近入学制度是保证义务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不合理,学校间明显差距的存在使这一政策无法体现它的公平原则。就近入学意味着你没有选择好学校的余地,碰巧跟好学校做邻居,那么你就可以上好学校,碰不巧就只能上差学校,这本身就是带有偶然性的,有人称之为是“家庭居所决定是否享有优质资源”。
择校意愿的产生和择校制度,就是因为伴随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化而派生出来的。从理论上看,择校是“家长们放弃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是个人选择性的行为,并没有违背“人人享有教育机会”的教育公平。而且从理论上讲,择校给予受教育者选择自己心仪学校的权利,择校有助于构筑学校间的竞争机制,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从现实上看,择校与高收费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名校通过留出一定比例的择校名额而获得额外的经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教育优质资源的稀缺,为了能得到较好的教育,老百姓不得不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为孩子的受教育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对家境富裕的家庭来说,择校制度能使他们通过交纳高额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好的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但是当它一旦与高收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部分的人占有了本应是大家共有的资源,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如果说民办学校因为其民办性质,是有满足个体(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47页)受教需要,提高办学质量、效率的话,无须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采取择校高收费无可厚非,那么,通过将公办学校的优质初中部转化为民办途径而使择校高收费合法化,这就是说把本来属于公共的物品变成了部门和教育实体的私人物品,而使公众失去平等享受优质公共资源,这就是从理论上和道德上完全说不过去的。尽管从理论上说择校可以帮助你通过交费或考试的方式,重新选择,但这是不是又是对交不起高学费的人来说是不公平呢?而实际上对负得起高额学费的家庭来说,也并不意味着公平,因为教育的公平除了基本的要求是上学的人人机会平等外,还包含“人人公平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是高质量的教育却必须花费高额的费用。目前各项制度推出的结果并不能实现对公平的维护,而恰恰相反是对公平的损害,以“精英教育”为导向,以分数为取向的重点学校制度成为了推广普及素质教育的障碍,损害的正是大多数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高质量教育的利益,这是对义务教育普及素质教育的宗旨的背离。对此杨东平教授深刻地指出:一般认为,就事实而言,世界各国在教育质量上的不公平比教育机会不公平严重得多。“人人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仍然是20世纪末的重大挑战之一”。
三、对策:推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策
篇5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略)
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略)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表一为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报教育部备案。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一至六年级设体育课,七至九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识,应在学生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时,使学生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
篇6
1994年国家教委《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指出,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突出表现在,有的学校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作业量大,考试频繁,资料泛滥;一律不准以任何名义或形式开办学科奥林匹克学校或“超常班”,社会上各种竞赛、奥校、奥班、读书、评奖等活动名目繁多必须得到纠正;杜绝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下达升学指标等。
《意见》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坚决抵制其它单位或个人向学生推销这类复习资料;作业的分量和难度要适当。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每日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以上均按中等水平学生完成的时间计算)。高中各年级每日作业量由各省制定。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期)由学生自主支配,学校或教师都不得占用,不得给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对不同年级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做出具体规定。要教育学生,并与学生家长配合,原则上保证小学生每日有9小时以上的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高中生8小时睡眠;改革考试办法,严格控制考试的科目与次数。考试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着重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把考试权交给学校。除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可与初中毕业考试合一)、高中会考外,废止其它年级任何形式的统考统练。义务教育阶段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减少留级人数,可选择部分地方和学校进行取消留级制度的试验;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或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和教师,不得给学校,学校也不得给教学班和教师下达学生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的指标;不得以此排列学校、教师、班级的名次,也不得以此作为评价他们工作好坏、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努力办好每一所小学和中学。义务教育阶段不应分重点学校(班)与非重点学校(班)。所有学校都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凡已开办的,各地要认真研究,妥善做好善后工作,限期撤消。
减负故事
篇7
一、农村义务教育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农村教育目标严重错位,农村教育“城市化”
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领导、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定位,即义务教育学生培养目标、义务教育的任务、学生培养模式等问题缺少深入思考,思想认识不清,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义务教育就是“升学教育”。可以说,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和离农性,升学应试已成为整个社会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事实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指向应该是造就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人才。农村义务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受城市学校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顾农村经济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实际,形成了盲目追求升学的风气。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升学教育和“应试教育”仍然是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主导倾向,这种单一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模式是对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严重相悖,它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农村教育目标的错位,使农村学生以通过逐层考试、最后脱离农村生活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指向。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城市化”模式下,无视农村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视农村义务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脱离农村实际的现实,就势必会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贻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最终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浪费,使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重新构建农村教育目标,树立“一切为了农村,为了农村的一切”的观念和原则,乃是农村义务教育走出困境的重要环节。
2.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改善困难
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村中小学承受的就学压力大,再加上经济状况不一,不少地方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实行的“两免一补”的政策,确实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在某种程度上也保证了学校的一些基本开支经费;但仅靠政府有限的拨款是远远不够的,而其他的经费筹措渠道又往往是不经常、不稳定的,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同时,有些地方还存在把教育经费挪作他用的现象,从而使经费的短缺更是雪上加霜。可以说经费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发展的“瓶颈”。由于经费短缺,学校公用经费入不敷出,正常的办学条件也无法改善,教师辅导用书、图书资料、文体器材无钱添置,危房更是无钱改造,有的农村初中至今连自来水也因缺钱而无法安装,住宿学生的生活用水只能定量、定时从深井汲取,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由于经费短缺,教师工资难以全面到位,导致教师人心不稳。可以说,教育经费短缺已成为困扰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3.农村教师的“生态环境”不佳,师资水平提高困难
由于农村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佳,农村有限的教师资源进一步减少,尤其是优秀的教师更是难以留住。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差距明显,城乡教师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相差太大,这是很多农村教师希望进城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而且农村教师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参加培训提高的机会少,感觉到在农村做教师没有发展的空间。恶劣的“生态环境”,使本来水平不高的农村教师队伍更是后继乏人。从总体上看,农村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尽的努力与贡献,获得广大农民及其子女的好评。但是,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年龄老化。同时,农村教师由于信息资源匮乏,还存在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导致教师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低下。教师学科结构单一,非基础学科教师难以到位;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又因为编制问题而难以补充到岗,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重。
4.农村教育的内容脱离农村实际,课程改革实施困难
课程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居中心地位,它规定了师生在教育活动中“教什么”和“学什么”。农村教育无视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异,实行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升学为目标,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应试教育”模式;且课程门类过多,课程中主要是文化知识课程,劳动技术和专业技术课程很少,有的甚至全部取消,课程的开设同中考高考对等起来。现行的课程标准、教材的知识内容都是为升学而编写的,为学生升学而服务的,忽视了青少年进入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内容过多过深,要求过高,迫使学生只能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基础差的学生更是适应不了,造成两极分化加剧,“学困生”越来越多,致使一部分学生流失。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农村实用的知识在教材上没有,在课堂上也不讲授,学生未能掌握。农村学生家长及群众普遍反映,孩子学了语文不会写合同书、协议书之类的农村应用文,学了数学算不了账,学了化学不懂化肥和农药。农村毕业生回乡之后,欲干无能,无所适从。他们本应成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生力军,但由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外出打工又身无一技之长,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改革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成为改革农村教育的重要内组成部分。
5.农村教育结构高度单一,加剧了学生培养模式的单一化
目前,农村教育在结构类型和教学模式上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重要阶段的初中教育,从总体上看,其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普通教育。由于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而全国义务教育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要求,这就造成大批学生因学习困难而厌学,因厌学而辍学,导致他们没受过初等职业教育就直接走向了社会,这一状况使农村初中成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最困难的阶段。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作了较大调整,职业教育在招生数量上取得较大突破,但在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上却不尽如人意,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面临不少困难。农村教育结构高度单一,加剧了学生培养模式的单一化,进一步使农村教育城市化。
6.管理体制僵化,学校改革步履维艰
在县(市)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从教育经费划拨到学校招生,从人员配备到教师管理,从干部任用到机构设置几乎全部由教育行政部门控制,学校很少有办学自。从调查情况看,反映强烈的问题有:上级部门要塞的人学校必须接受,上级部门要抽走的人学校无权拒绝;教师的职称晋升指标由人事或教育行政部门分拨,在下达指标时也只倾向于城市的重点学校;教师脱产培训与进修指标也完全为教育行政部门控制,有的学校教师已经有几轮外出进修培训,而很多学校的教师多少年也未轮上一次,许多农村教师终生也未轮上一次脱产进修培训的机会。“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意在让农村学校的教师进城体验、考察城市及其学校生活与教育,但是由于指标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掌握,主要用来“奖赏”“重点学校”,因此常常是那些有机会进城、本身就在县城的学校教师和干部机会多,而长期身处农村最基层的学校教师和干部倒无缘 享受。
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1.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新时期教育方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这一方针,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克服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中只顾升学、不顾社会需求,只顾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顾学生能力培养的狭隘观念。因此,要转变观念,端正办学思想,真正把农村地区的教育办成在宏观上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适需对路的教育,以量力量需和实效为综合尺度、发展规模和速度适度超前的教育,学生受教育的内容与毕业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教育,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适材成长的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只有做到适需对路、适度超前、适用实效、适材成长,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回自己的位置,体现服务农村经济的宗旨,提高办学效益。
转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观念,除了要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特征外,还要重新审视和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农村义务教育一是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二是要向城市建设输送既有文化知识、又有较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能力的城市劳动者,以满足城市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三是要承担起农村地区所需的各类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本土人才的改造与提升的重任。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是改革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前提。
2.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
转变义务教育办学思想,重新定位义务教育办学方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的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针对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这一现状,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破除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在兼顾农村义务教育的多重价值功能基础上的,改革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渗透职业教育的内涵,以便为一部分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顺利地进入职业教育打下思想意识和知识能力方面的基础,进而从总体上为实现农村教育分流创造必要的条件。
当前,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适当引进职业教育的内涵,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分流具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通过引进和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变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主导倾向。通过适当的教育分流,引进职业教育的机制与内涵,是用一种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打破“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措施之一。而且在农村基础教育教育阶段实行合理、有效的教育分流,不仅具有抵制和消解“应试教育”负面效应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客观的社会需要和可能。第二,通过教育分流,可以加强农村乡土人才的培养和其他各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改革农村初中阶段的办学模式。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的情况和学校的特点,实行“四年制初中”模式、“职业渗透”模式、“分流式”办学模式、“综合初中”办学模式等多种方式,以便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合理分流与多元发展。
3.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农村学校要根据当地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中小学的培养目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办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尤其是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一是要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在各科教学内容中渗透职业技术课,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在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中,使学生掌握与农村生产技术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如政治课增学党的农村有关经济政策、生产责任管理、经营管理,语文课增学书法、应用文、农村文艺创作等,数学课增学珠算、土地丈量、生产统计等,化学课增加化肥、农药、土壤成分简易测定等,物理课充实有关家用电器的安装与拆修、农用机械的保养与维修知识等。二是要突破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增加“劳动课”和“职业技术课”,组织学生学习农村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各种劳动生产技能。组织学生参加适量劳动,也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要让学生在勤工俭学、生产劳动中增强劳动观念,树立兴农爱农的思想,同时也为学校创收一定的办学资金。三是要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实行课内外与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开放型”的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开设活动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活动课程要根据农村实际,体现农村特色。学校的生产技术课和科技活动课,要与农业生产需要息息相关,使学校生产技术教育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毕业后回乡生产能直接发挥作用。四是要建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多元课程模式。一方面要依据全面发展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受到良好教育;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认识活动整体性特点,使农村教育各科教学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类别性,并使之统一起来。农村中学的课程设置要体现文化课和技术职业课并重、选修课与必修课并重的特点。选修课的开设应给学生一定的自,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带着满意的心态投身社会。选修课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需和学生本人的志向开设,如外语、财会、种植、养殖、食品、市场知识等。总之,农村义务教育一定要体现农村的特征,体现为农村服务的宗旨。
4.在“新机制”下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好农村义务经费的投入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在义务教育经费投资“新机制”下,中央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省市应保证按比例增加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问题一是投入总量偏低,二是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明显偏重于城市教育和高等教育,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得不到有力的经费保障。因此,应进一步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要强化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确立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重点投入农村基础教育。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新机制,在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基础上,根据各市、县财力水平和开支标准,确定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两免一补”专项经费转移支付的分项补助和分担数额,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省市政府应该负责设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村中小危房改造、学校布局调整、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补助。
5.改善教师“生态环境”,切实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面对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普遍存在着信息比较闭塞、图书资料少、学历层次较低、平均年龄偏大等问题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一是进一步强化和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除了省级政府加大培训投入的力度外,市县要依托地方高等院校进行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培训活动,同时,各个乡镇中心校可以组织教师依托县教研室进行校本培训;那些经培训仍不合格的教师,政府要尽一切努力,强制清退和妥善处理。二是处理好总额超编与学科短缺的矛盾。建立“农村学校教职工最低编制保障标准”,着力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结构性缺编问题,缓解农村中学教师短缺的矛盾。优先补充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把分散的教师力量集中起来,用一流的师资去支撑一流的教育质量。三是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逐步建立教师社会保障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教师人心稳定。省政府要加大对省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同时,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校内民主机制,使农村学校教师民利能得到有效保障,为农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既有利于稳定农村优质教师队伍,又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农村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建立社会参与、评价办学机制,创新义务教育办学模式
篇8
【关键词】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师资队伍;现状与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是否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直接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关系到祖国未来的栋梁是否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宁夏地处西北地区属于偏远地区,这里的环境、交通、资源、经济等的发展与全国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前几年出现了小学阶段,尤其是农村小学师资严重缺乏,教师学历和学识普遍较低的现象。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不容忽视,他是贯彻党的十,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实施人才战略,构建小康社会的基础,为此我们课题组对宁夏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师资建设现状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宁夏随机抽取了10所城市小学和10所农村小学为本研究的样本。随机选取1-6年级教师300人,学生(5年级)300人,20所学校的主管领导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关于国内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方面的大量资料,全面了解师资建设方面的核心问题,掌握了大量可靠的理论和数据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石。
1.2.2 调查法
对本研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问卷的设计经过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总共发放教师问卷300份(1-6年级教师);学生问卷300份(从5年级学生中抽取),学校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274份,274份,20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1.3%,91.3%,100%.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1.0和EXCEL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
2 分析与讨论
目前宁夏下设5个地级市,共有30个街道办事处,69个镇,231个乡,516个居委会,2573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小学接近两千所,教职工三万多人,在校学生六十多万。课题组经过周密的安排,对抽取的20所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查发现几年来宁夏的师资得到了重点的建设,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整体上来看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2.1 国家及宁夏教育政策的分析
宁夏多为山区,尤其是宁夏南部地区是有名的贫困山区。在过去贫困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学条件极差,少有资质的教师都不会到农村去。其实在过去宁夏考出去的学生愿意回来比较少,外地来的更少,即便是回来的也都想办法留在城里学校。从西部大开发开始,宁夏有了较大的变化,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不但教育经费大大增加了,改善了教学条件,而且国家特岗和地方特岗的设立使得更多毕业的大学生下到基层农村,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再次,持续了几年的国培,使得更多的基层教师得到了业务上的提高,从而整体上提高了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师资素质。从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始的“免费午餐”,解决了家庭困难的学生一大难题。放眼望去基层教育一片红光。
2.2 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分析
2.2.1 教师编制情况
目前宁夏地区小学教师缺编得到缓解(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编制数),据统计城镇学校满编率已达到94.2%,农村学校满编率已达到92.1%.45.1%的学校还聘有代课教师,代课教师占到总教师数的19.1%,代课教师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占到30%。据调查,总体上看教师的缺编虽然不是非常的严重,但是每个学校每学期都有无法上课的教师存在,实际上教师的工作量普遍比较大。21.9%的教师每周上课16节以上;农村小学30%的教师每周上课16节以上。
2.2.2 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分布情况
年龄结构:小学20-30岁的教师占到30.7%,31-40岁的教师占到24.8%,41-50的教师占到31.4%,51岁以上的教师占到13.1%.由此分析,小学教师的年龄趋于平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学历结构:总体学历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达标率为99.1%(农村教师达标率为94.7),但第一学历达标率仅为76.4%,(农村教师达标率为23.3%),本科学历占到8%,研究生学历为0。
职称结构:小学无职称的教师占到23.4%,小二的占到5.1%,小一的占到33.6%,小高的占到34.3%,小教特级的占到0.7%,具有中学系列职称的占到2.9%。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的培养新教师。
学科结构:平均每所小学拥有英语教师1.1人;体育教师1.4人,美术教师0.2人,音乐教师0.4人。小三门和英语教师需要招聘新教师。
2.3 教师的业务情况分析
2.3.1 教师业务培训
近几年中教师中有73.0%教师参加过国培,参加过业务培训的占到91.2%.业务培训是尽快提高和完善自己行之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年轻教师,更需要观摩优质课,得到老教师的帮助来尽快提升自己。在参加过国培的教师中有36.5%人认为经过培训后,对自己的业务没有作用。调查发现,国培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面授式的,一种是网络式的,面授式的国培反应效果都不错,但是网络式的国培大部分反应不是很好,原因在于,网络培训大家都是打开网站后挂时间,也就是说网上计入学习时间时,学习的人可以很随意的玩其他的,没有监督,网络国培成为一种形式,因此效果反应不是很好,建议主管部门尽量安排面授式的培训为佳。
2.3.2 教师的师德师风
调查显示,96.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解答问题上能耐心的给学生指导;但当问及你的老师为人师表能否成为自己的榜样时,确有22.6%的学生回答是否定的。有50.4%的学生认为老师做错事时不能及时的承认或道歉。有38.7%学生认为老师能及时认真的批改作业,但有61.3%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及时的批改作业但很不认真。
调查还发现有个别的老师在学生面前不注意自己的信用;还有个别老师有上课打电话、玩游戏、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学生、侮辱学生的一些语言和动作(用唾沫吐学生等)等等现象存在。需要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的培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久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一身作则,严格按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教学上,调查发现有个别农村教师,出现“怠教”,自己也没有什么目标,上课完任务,因为农村小学的教学压力因为环境因素要比城市小学压力小的多,加上监督力度也不够,从而造成了个别人“怠教”现象。在一些偏远农村学校有的教师自己聘请代课老师为其上课,自己却在校外做其他的事情,只是主管部门检查的时候回学校应付一下。而城市小学的个别教师利用学生家长急于孩子提高成绩的心里,接受别人的吃喝或者钱物,而且这种现象有蔓延的趋势,违背了作为人民教师的原则。
2.3.3 教师的科研能力
调查的教师中只有19.0%的教师主持或者参与过县级以上的课题研究。近5年没有发表过论文的占到49.0%,发表过1-2篇论文的占到34.3%,发表过3-4篇的占到10.9%,发表过5篇以上的仅仅占5.8%。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小学教师不搞科研。科研是创新、更新、解决难题、发现新方法、新思路的法宝。因此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引导和政策支持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科研中来,实现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与替代。
2.4 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小学教师个别学科缺编严重,存在结构性失衡
调查发现,虽然目前总体上小学教师的缺编不是很严重,但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严重缺编。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的起步和培养阶段,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少相应学科的教师学生就缺少相应学科的高质量教育,不利于和谐和小康社会的发展。在教师的学历、职称、学科结构上出现了失衡,只有尽快的达到平衡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4.2 小学师资流动大,尤其农村师资短缺
小学教师的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因为工作条件的差别,更多的教师希望能到城里工作,因此有很多农村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往城里调动,据调查每年农村小学大约有6.8%的教师因调动而流失。另调查显示有98.3%的被调查者,有调离本单位的想法,由此可见人才的流失是农村小学的一大顽疾。
2.4.3 农村小学中大量代课教师的存在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农村小学中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一方面促进了基层教育的发展,在师资力量极度缺乏的年代,一些师范毕业生受教育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到偏远的农村学校,使得很多学校多年招不到一位高素质的教师,这时代课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基层的支撑力量,保证了教育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代课教师往往学历不高,或者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缺乏教学方法,缺乏专业知识和培训,缺乏授课经验等,虽然他们在短期内解决了师资短缺的难题,但是从长久的发展来看,对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2.4.4 小学教师的待遇过低,特别是代课教师的待遇更低,生活拮据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大步伐,宁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翻了几番。但是宁夏地处偏远的西部,交通不便,受环境影响,蔬菜副食、生活用品主要靠外地供应,本来很便宜的东西到了宁夏加上运费价格就上去了,因此宁夏的物价是比较高的,对于城里的小学教师待遇高些还能应付,但城乡待遇差距大,农村小学教师就难以承担高物价了。53.3%的农村教师期望工资为2000元,而实际上的待遇为1500左右,代课教师在800-1000之间。因此有些教师的生活过的非常的拮据。
3 宁夏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边的分析讨论,为了有效的控制和解决现阶段宁夏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师资队伍中的一些突出问题,特提出一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供参考。
3.1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或出台地方法规,保障教师的权益,完善监督体系
目前宁夏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都是有国家无偿提供的,宁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从2012年开始实行免费餐,这是国家对西部宁夏教育的大力支持,是宁夏义务教育的又一大保障。为了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改革性的文件,但因为各个地方有各自的特点,这些法律法规和改革性的文件在实际实施上大打折扣,有法规条文本身就和事实脱节,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国家和地方应该出台切合实际的法规和监督体系明确教师的法律职责,保障教师的社会权利、合法权益、以及待遇和社会福利等。杜绝教师以任何理由的吃喝拿。监督和激励农村教师,为其提供更好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杜绝怠教、替教现象的发生。均衡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城市教师下农村锻炼的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部分,而不能成为一种形式。
3.2 建立教师待遇财政保障体系
教师的收入主要靠工资,而教师的工资待遇直接受地方财政经济境况的影响,要使教师全心全意的为教育奉献,就必须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一些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教师的工资不但少,而且迟发、实物顶发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造成城市与农村师资队伍的两极分化。因此统筹工资发放和城乡均衡性,建议由省级财政部门根据有关标准给予一定比例的上浮,统一发放,彻底解决农村教师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更广阔的农村教学。
3.3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道德修养,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调查分析,面授式的培训比网络培训更为有效。国家和地方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在职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有计划的接受更多的培训,形包括开展效果比较好的国培、进修、考取研究生等。让每位教师及时的更新新方法、新理论,避免有的教师几年都不变教案,一直沿用老一套教学方法的现象,现如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之快已经超乎想象,要想让学生及时的掌握新知识、新理论,首先教师的知识信息必须及时的得到更新,以适应教育赋予更高的教学要求。
4 结束语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待遇,工作环境、社会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各个地方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差别。总的来说经济好的城市师资队伍比较强,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比较弱,甚至还有包办现象,一个老师上一个班所有的课。很明显城市和农村的教学质量也就差距比较大了,这对于学生们的教育是极不公平的,农村学生的教育是大打折扣的。唯一的良策就是国家或者省级主管部门统筹管理,合理布置学校的分布,做到教育资源的不浪费,还能方便学生的交通为宜。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政策上给与农村学校更多的倾斜,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学校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受到公平的教育。
最后的结果是希望由政府主管部门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给偏远地区的学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学校办好,把教育办好,让所有的孩子都在高质量的教育下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法]P.布尔迪约,J.C 帕斯隆.再生产——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
[2]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大全[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年。
篇9
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目标,以改变考试分数相加作为初中学生毕业和升学唯一规范的激进模式为核心,逐步建立和完善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毕业评价机制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高中招生制度。依据《省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基本精神,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以《省中小学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指导意见》为指导。
二、改革原则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性质,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坚持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校际间均衡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改革措施
(一)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1评价内容
确定我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为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以《省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为依据。
2评价工作体系
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对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具体监督指导。各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市教育局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班级成立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各初中制定各项保证制度,如诚信制度、公示制度、申诉制度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3评价方法与程序
以教育局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另文下发)为依据由班级评价小组评定。以初中毕业生所在学校为评价主体。道德素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评价。
4评价结果
即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各校要严格掌握等级规范,评价结果以等级表达。等级划分从高到低依次为ABCD共四级。对D等级评价应非常慎重,仅限于极个别学生,对评价结果为D等级的学生家长,学校要召开听证会。
年应届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以学生本人在年下半年和年上半年表示为主。对于目前在校的初一、初二学生,各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久远规划,认真着手开展好评价工作,加强在校生成长记录和学生档案管理,为今后的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做好准备工作。
(二)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2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3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效果以等第形式演讲。划分为四个等第,即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学业水平考试获得D毕业生视为不合格,发给初中肄业证书。
(三)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办法改革。
1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招生的依据之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为D级的原则上不能被重点高中录取。
2初中毕业生的升学效果以分数呈现。
3市教育局将省首批重点高中统招生的35%作为指标生名额。适当降低规范录取,以此促进各初中学校均衡发展。
篇10
A级B级
A1
领
导
管
理200分
领
导
管
理
B1
县
级
政
府
(110分)C1、政府切实承担实施义务教育责任,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义务教育责任落实情况纳入了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与政府、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政绩挂钩。(20分)有相关文件、发展规划和资料,效果好的给15-20分,一般的给5-14分,无相关材料的不给分。
C2、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用于教育不低于50%;确保新增教育经费70%必须用于农村教育;确保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确保了中小学生公用经费落实;确保教职工医疗、养老保险解决好。设立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设立贫困学生资助基金。有化解“普九”债务的具体措施。(50分)保障机制健全、资金按时足额到位的给50分,资金保障达到最低要求,能保障学校运转的给41-49分,执行得一般的酌情给11-30分,财政转移支付、新增教育经费未达到规定比例和教师工资发生拖欠的不给分。
C3、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健全。建立了对乡镇教育进行定期督导评估的机制。(20分)督导机构和制度健全并定期开展督导活动,效果好的给16-20分,一般的给6-15分,未开展的不给分。
C4、有学校布局调整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薄弱学校基本消除,学校布局合理,义务教育发展均衡。(10分)达不到要求的酌情扣分
C5、校园周边环境好。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起了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治理有力的工作措施,并纳入了年度工作考核。(10分)建立了机构和工作制度,开展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效果差的给0-3分。
B2
乡级政府
和
村级
组织
(40分)C6、认真履行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有控辍保学的措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得到控制;按教育需要协调解决新建、扩建校舍所需用地;及时解决辖区内学校的急难问题。(30分)
履行职责好的给21-30分,一般的给11-20分,效果不好的给1-10分。
C7、乡镇、村组、社区建立了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提高监护人教育能力的工作制度。维护所辖范围内学校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10分)形成工作制度,开展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0-3分。
B3
县级
教育
主管
部门
(50分)C8、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5分)执行得好的给4-5分,一般给1-3分。
C9、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级各类学校都按国家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小学英语、中小学信息技术等课程普遍开设且管理规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开展,推进有力且成效显著,在市州及其以上范围内具有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15分)课改政策完善,推进有力的给11-15分,一般的给6-10分,不好的给1-5分;其中小学英语、初中信息技术开设面不足规定要求95%的,该项不给分。
C10、积极进行中小学评价考试制度改革,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1、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对学校常规管理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学校办学行为规范,无乱办班,乱收费及其他违纪违规行为。县(市、区)被评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10分)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未评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的不给分。
C12、校长和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有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任免、考核、奖惩的措施和实施办法;有教师培训提高规划并认真实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师德师风良好。(10分)
措施完善,执行得好的给6-10分,一般的酌情给分。
A2办学条件100分B4
师
资
(40分)C13、根据省核定编制配齐教职工。(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4、教师的职务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分布合理(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5、所有教师都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有良好师德修养、专业素养、为人师表,学历达任职要求。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以上,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60%以上(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6、按规定配备好学校领导班子。(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B5
校
舍
(30分)C17、学校校舍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室面积、采光等符合基础要求;有齐备的试验、图书等各种教学辅助用房;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有律动室、康复室、资源教室等专业用房。校校无危房,新产生危房及时消除。(3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B6
设
备
设
施
(30分)C18、各类学校按照《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装备小学自然、数学和中学理科教学仪器、图书、信息技术教育、音体美卫等设备设施,并合理使用和管理。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按特殊教育需要配备教学仪器及专业设备设施。(15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9、运动场地和设施符合相关要求的学校达到90%以上。(5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20、远程教育实现了校校通。(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A3普及程度150分
B7
就学
管理
(40分)C21、建立有制度完善、,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运行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了信息准确的学生电子档案;学生流转办法统一,执行严格,定期进行学籍转移审核。(10分)制度完善,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1-3分。
C22、异地就学学生情况掌握清楚,建立了规范的异地就学学生义务教育完成情况登记备案制度。(10分)制度健全,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1-3分。
C23、乡镇政府完整准确地掌握了每年出生人口和各年段人口数字,形成了组织适龄学生就学和帮助、督促学生完成学业的强有力的工作机制。(10分)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1-3分。
C24、“留守学生”和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情况掌握清楚,建立了“留守学生”和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10分)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1-3分。
B8
入学率
(20分)C2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8%以上。(20分)每低0.1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B9
辍学率
(20分)C26、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20分)达不到要求不给分
B10
完成率
(20分)C27、15周岁人口中小学教育完成率达到98%以上;17周岁人口中初中教育完成率达到90%以上。(20分)每低0.1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B11
毕业率
(20分)C28、小学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率达到98%以上。初中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率达到96%以上。(20分)每低0.1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B12
特殊
教育
(30分)C29、建立了“三残”儿童少年入学保障制度。“三残”儿童少年入学全部实行“两免一补”。(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30、3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建设有特殊教育学校或中心,有完善的“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制度。(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3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未建特教学校或中心的不给分
C31、在特殊教育学校(班)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三残”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10分)每低0.1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A4办学绩效
150分
B13
教学
质量
(60分)C32、建立对小学、初中教学质量监测制度,措施有力。(3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33、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高,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处于所在市州的前列水平,且学生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得到高中阶段学校好评。(3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B14
育人
质量(70分)C34、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法纪意识强,文明习惯好,对当地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社会评价高。(20分)校风好、学风正的给20分。社会评价不高,校风差、学生有违纪违法现象的酌情扣分。
C35、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德育工作措施和方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突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效果好。(30分)制度完善,执行好的给21-30分,一般的给10-20分,较差的给1-9分。
C36、校外德育基地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基地对未成年人减免门票接待参观,充分发挥出良好的教育功能。(10分)
教育功能发挥好的给8—10分,一般的4—7分,较差的给1-3分,无校外德育基地的该项不给分。
C37、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家长及社会广泛认同。(10分)开展得好的给8-10分,一般的酌情给分。
B15
社会
效益
(20分)C38、农、科、教三结合有实效,充分发挥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农村学校积极开设劳动和劳技课,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学生掌握了一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 上一篇:工程安全案例及解决办法
- 下一篇:员工考核评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