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的根本方针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时代教育的根本方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时代教育的根本方针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化学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是依托于传统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情况、人才需求等诸多方面,构建出的一套教学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在改革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现阶段教育教学要求的目标相较于过去发生了重大转变,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和问题也就尤为突出。如何应对好新时代教育教学挑战将成为主要课题。

一、化学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理念不适用于现代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在过去的化学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情况。这种不明确使得教学过程刻板、理论性过强、学生缺乏独立认知与参与感。情况表现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人为地割裂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形成理论远高于实际的应试型人才。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获得独立的认知和操作能力,而当刻板化的教学方式形成之后,学生无法摆脱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进而无法在离开课堂之后面对实际问题时做出有效的独立判断。(二)现阶段化学教育“学”“用”脱节。刻板教学理念这一弊端影响深远,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在工作生活当中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中等职业学校本应以培育实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然而当教学理念陈旧固化,则无法完成这一目标,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只看重理论,只关注考试本身,而不能明确理论需要为实际服务这一根本命题。化学教育作为化学实用人才的培育,实际操作的重要性相较于其他学科体现得尤为明显。(三)脱节的教育会影响学生就业。当无法摆脱传统教育刻板化的特点时,学生知识性的刻板化也将成为新的问题。在当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工作岗位后,刻板化学习的危害也随之体现,即固化的理论无法转化为实用性的思维,进而导致工作中无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直接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而在就业过程当中,每一个过低的工作效率都将可能造成在就业竞争当中惨遭淘汰。其问题就在于,刻板化的教学理念下人才缺乏实用素养,而实用素养在就业当中即是核心竞争力,没有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会导致就业困难。

二、现阶段化学教学实践的改革方针和应对办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的。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培育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缺乏导向性与实践观念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职业教育当中,教师团队应首先明确教学目的,不应以偏概全地只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了职业技能培养。教师团队在明确目标后需尽快制定出符合这一目标的教学计划,去除传统的刻板化教学习惯,剔除陈旧的、不合时宜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即一切教学活动是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二)改变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有参与感,参与感和动手能力会增加学生对于事物的独立判断能力,因此教学过程转变为实际操作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在学生离开课堂后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而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探索实践也恰恰是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教师只需在实践当中加以引导,对错误的操作及时进行指正即可。(三)确立校园内部的评价体系。作为教学成果的验收和就业岗前的准备,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习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不能停留在宽泛的、无指向性的考量阶段,而应该实行严肃的、有指向性的考量,即通过考察体系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验收来分析学生在具体岗位上所能完成工作的程度,这既是对学生就业前的严格把关,也是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总结和归纳。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迅速投入到工作当中,并且达到工作所涉及的要求。而这些在学校已经先期完成,减少了漫长的磨合,增加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践的价值被推到了空前的高度,它既是就业导向性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学方法转变的方向。而实践,也拓宽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相较于传统刻板化教学,其效果也将有显著提升。在化学教育当中,实际操作会直接反映出知识的掌握程度,两者不可偏废。教师在其中所充当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而不是教导者,因为相比于知识的传授而言,独立判断与独立反应将成为学生综合实力考量的核心,而这也是新时代对学生的根本要求。

作者:杜斌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紫宇.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4:221.

[2]张雅红.高职院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04:37-38+40.

篇2

关键词:科研项目 钢琴专业 实践 艺术兴学

近日,通过本院组织学习“全国高校科研项目讲座”,并深入贯彻党的十以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指导方针,不光要在科研领域完成创新,更要将科研成果、科研方式真正落到实处,用创新的眼光看待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改革,做到紧握改革趋势,实践中探索方法,推动教育领域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的目标。

一、高校科研项目对于教育改革和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研作为现今教育、生产、研究等领域重要的创新手段,已逐步成为全国各类高校教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研项目研究,可以为教学生活上,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从而产生不可限量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深入了解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实事求是,用到科研教育领域,便是需要系统的分析该课题的可行性,这不应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或是没有发展空间的猜想,而需要结合实际的环境、情况、人文,来做一个有长远发展空间的项目,通过对现有文献和成果的研究,做出论证,探讨该项目的可行性,从而在科研项目完成时更好的造福于学生,也给自己和教师队伍留下宝贵的实践纲领。与时俱进,顾名思义就是要有与时代同步的步伐,时代永远在不断发展,在科技、人文、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紧跟时代步伐,更需要发挥创造性,在自己的领域中得以创新,从而带动整个专业领域的发展,甚至带动全国、全世界的发展。从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方法这三个方面,在可行的论证下,深入发展创新性。将各级别科研项目真正用在实处,落在实处。

(二)确定科研项目的具体思路,从而留下新的教学方法

清晰的思路,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明确的概括体系,思路图表,会对以后的研究学习、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个靠事实说话的新时代,要缕清思路图,注意到改课题的哪些环节,这些环节要用哪些手段、方法进行处理,要通过开放式的思维进行总结,从而一步一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通过研究和实践,来检验这些环节和计划的实施情况,归纳并总结,使之后在教育改革和教学发展中得到更好地运用。也培养教育工作者对待教学、科研问题时的思维扩展。

(三)科研项目所产生的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

科研项目作为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需要考量其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发展科研项目,可以很好地促进教育领域的发展,促进新型社会主义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共生,达到客车展的目标。学术价值是指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发展科研,就是要在学术论证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脚踏实地去开拓一种平台上的结合或发展。通过科研项目对于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研究与掌握,能够更好地制造更多的价值,这其中也包括经济利益和带动经济发展。

这个世界需要不断发展,才能进步,科研项目就像一针催化剂,将人们的思维整合,通过实践和发展,来达到更高的层次,通过深入的研究,在教育改革和教学发展的方方面面起到不可限量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以教育为本,艺术兴国”的指导方针下,更好地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发展,从而跟上时代的脚步。

二、钢琴专业在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

自十以来,我国加大力度发展艺术领域的教育与创新。并提出以“艺术兴国”的指导方针,钢琴作为声音艺术与演奏艺术领域的旗帜,在重视教育、推动可持续发展式艺术结构上,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钢琴专业在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艺术的领域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最早人们对于艺术只局限于绘画和雕塑的认知,到现在无处不融合、发展、创造的艺术本身,看的出,艺术正向更为多元化的领域发展。同时,作为声音演奏艺术的代表,钢琴也逐渐确立了其在艺术领域中的一席之地。在精神文明建设趋于主流的今天,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品味力不断提高,人们对演奏艺术的需求与日俱增,钢琴同样作为高雅艺术的代表,在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艺术创作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艺术教育上,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发展艺术经济,钢琴专业教育也有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二)钢琴专业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方向

时代在不断进步,艺术也在不断创新,最早的单一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们对艺术的审视需要。需要发展钢琴专业,就必须有创新,不管是在钢琴演奏本身,钢琴作曲,钢琴表演形式,钢琴与媒体结合,都要有多元化的发展方式。而这种渐变的发展模式,需要科研项目制定周密的计划来刺激发展,再将这种发展或者是科研结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发展的意义,开拓思路,在运用到今后的演奏和创作中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艺术教育方式。这种多元化、立体式的促进,不光是钢琴专业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各学科、各领域得以保持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以全国高校科研项目各类讲座为中心,发展钢琴专业教学实践

“全国高校科研项目讲座”活动的开展深入体现了我国在全面贯彻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做的努力,给所有在校师生树立了长远的奋斗目标,对教育、教学,包括钢琴专业领域的教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而研究和发展十精神乃至全国高校科研项目各类讲座为中心,确立所学科专业教学实践的方式、方法,就要从以下几点着重做起:

(一)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新文化,发挥艺术院校特色,着力提高学校教学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校内涵式、多样化发展。正如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党委书记史长丽所说:“十报告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原始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有计划的通过座谈、讲座,来提高师生的这种创新能力,在原有的成果中,寻求新的系统化创新理念。

(二)坚持“以人为本”“艺术兴学”的发展导向,把广西艺术学院的学科引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和内涵发展五大战略落到实处,同时培育学生良好的艺术、人文和谐风尚。另外,通过讲座学习要在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师生的个人发展,使他们共同致力于校园民生的同步改善,为广西艺术学院的创新发展道路奉献力量。发展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新兴教育模式,达到多元化发展。

(三)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方针牢记在心,通过座谈、讲座,在融入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现代社会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逐步渗入到学习和教学之中去,最终落实在钢琴专业教学这个根本点上,以点带面,促进整个学科发展。

(四)继续坚持走内涵式和多元化发展道路,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人员的沟通与合作,继续开展讲学与讲座,推进协同创新和文化传承,积极地、主动地融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中,夯实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提升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新型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支持和文化保证。创造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从而真正发展钢琴专业和其他专业在新形势下的实践活动。

篇3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新问题与新情况顺势生成,传统的辅导员队伍要想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已呈现出力不从心之势,唯有充分整合大学辅导员团队,提升团队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为和谐校园的构建贡献出应有之力。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团队的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为更多高校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提供些许参考。

辅导员大学生管理发展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评价的标准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技术水平方面,更多的是在于其综合素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最根本要求。而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骨干的辅导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但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部分辅导员队伍当中的不和谐现象比比皆是,对于整个团队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已经不容忽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被当代教育界赋予了高度的关注。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现状

第一,辅导员团队结构合理性不完善,导致管理效率不高。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都很年轻,缺少实践经验。在新时代,各种新问题不断增多,很多辅导员碍于专业性和经验以及能力等方面的多重限制,容易致使辅导员脱离学生群体,也就难以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第二,工作积极性不高。诸多高校出于保证辅导员工作质量的目的专门制定出一系列统一的方针政策等,而这些条条框框往往都是凭借既往经验所形成的制度,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只能以此为章程,被动执行,遇到问题只能通过上级领导解决,严重阻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高校辅导员均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个体化差异明显,加之部分高校负责辅导员团队管理人员对于团队管理的模式,极其容易导致高校辅导员受到观念意识或多方面的影响而心生懈怠。长此以往,“随性”饿态度也就限制了其领导能力的发挥,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就难以为继。

第四,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高校辅导员团队作为一个组织,相互之间并不会涉及到多少利益冲突,但从现实层面来看,部分高校辅导员团队内部的和谐度却并不高,而深究此问题的原因,则大多研究认为是来自于高校自身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表现形成了辅导员角色认同度不高。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发展原则

第一,科学规划原则。辅导员团队的建设并非简单的组织建设,因此不能一蹴而就,唯有对团队建设方案进行合理规划,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检验循序渐进,才能切实保证团队的发展脚踏实地。

第二,以学生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重在强调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尽管现代高校的改革力度于近些年不断加大,但以学生为本理念核心却未曾动摇。辅导员团队是为大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一线团队,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建设的思路也应当以学生的利益为诉求。

第三,团队绩效原则。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应当摒弃急功近利之心,以教育的过程为重点,切实使自身的建设形成合力,共同助力于为学生的发展续航。

第四,学习实践原则。辅导员团队的发展,应当保证与时俱进,因此该团队亦疏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知识结构的完善,是提升大学辅导员团队质量提升的关键,而理论的深入又需要不断强化学习力度,这样才能强有力推动大学辅导员团队的发展。

三、新时代背景下辅导员团队的发展策略

立足于当前辅导员团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大学辅导员团队发展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完善大学辅导员团队结构

完善的团队结构设置是建设一个团队的必要基础,直接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同时,当前新媒体正在不断崛起,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迷茫与困惑也在随之增多。时代的背景造就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对此,辅导员应当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打造自身的专业基础,使辅导员团队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大,突出落实文化内涵的教育特色,以更好地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

(二)切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高校激励政策的落实是确保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的关键。因此在辅导员团队建设时应当对团队成员的要求和期望进行了解,通过人文关怀力度的提升来树立辅导员的主人翁意识,进而提升责任感,同高校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也就是说,高校应当根据辅导员的实际情况与目标之间相互平衡,确保团队潜能被全面激发,为其工作积极性的提升提供动力。

(三)强化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建设

传统的辅导员任用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高校要想加强辅导员团队的整体质量,则必须要以强化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主,创新选拔标准,上岗方式采用竞争上岗,团队领导的选拔也要公开、公平、公正,切实保证导员团队的领导有着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根据辅导员团队的实际特点,对领导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带动整个团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加强对辅导员团队意识的培养

辅导员团队的发展,必然会涉及到辅导员团队文化,这种文化的建设直接主导着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关系着团队内部的信念与责任意识等等。对此,高校辅导员团队负责人要充分发挥出主导作用,正视团队自身的发展局限性,并建立共享型团队文化,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导向,全面展现其团队的魅力。

四、结束语

新时代的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已开始了多样化发展,诸多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已经明显无法适应现代化需要,只有辅导员团队与时俱进,制定新的发展策略,才能推动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艳霞,刘瑞斌,章小纯.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初探――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新月”辅导员团队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02-303.

[2]樊泽民.传承创新团队文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命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01):105-107.

篇4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标准化;均等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34-02

一、标准化和均等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方向

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任务,包括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等。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过去十几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继承和发展,其更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从四项理念到方针政策到服务实践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在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和体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那标准化和均等化的含义是什么呢,便要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说起。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服务的普遍化,也就是全民服务,提倡公平,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这便是均等化。而所谓标准化,便是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种类、程度、质量等定出标准,把标准上升为政府政策,行业准则,乃至于国家法律,以强有力的手段去约束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教无类”、普遍均等,国有国规,行有行规,主席在十大八中曾提出“守规矩”这三个字,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便是标准化,方圆便是均等化。故均等化则是梦想、是目标、是方向,标准化是手段、是方法、是途径。我们应当通过对现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标准化,均等化方能水到聚成,而不是纸上谈兵。

2014年中国启动了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工作,这一标准借鉴了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的思路和做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种类、项目、程度做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形成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底线保障标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家标准,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并且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从而形成上下衔接的保障标准体系。

由此可知,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众多任务之中,标准化和均等化这六个字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是统领其他重点任务的大纲的核心,是这项划时代战略任务的灵魂核心。

二、标准化和均等化在文化馆发展中的重要性

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单位从性质上来说具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属性,且文化馆又被明文规定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更加确定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根本属性――“公益性”,公益性便是所有人民群众都是参与的主体,又因为文化馆本就是以政府为主建立的,故具有自上而下的规范性,也就是工作标准化,故可断言,文化馆不仅仅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更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重要阵地。而文化馆的内在要求和构建现代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必须大力实践标准化和均等化这六字方针,方能越走越有活力,方能继续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添砖加瓦,继续为人民服务。

三、文化馆应因地制宜实践六字方针

当下文化馆的工作内容和范围由于历史原因而导致其界限模糊,但主要社会职能有可以概括为以下六项:

(1)宣传教育职能;

(2)辅助各种基层业余文化组织的职能;

(3)繁荣群众业余文化艺术活动的职能;

(4)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职能;

(5)组织各种群众文化艺术门类的创作的职能;

(6)管理统筹联络社会文化的职能。

文化馆要实践六字方针,其实就是把这六项职能和六字方针结合在一起,“标准化”和“均等化”又该如何贯彻到这六大职能呢?

以执行“宣传教育”职能为例。要把“标准化”和“均等化”融合进去这一职能,首先必须要熟悉这一职能的含义。所谓宣传教育,便是以一定的活动模式,把一些群众所须知道的,利于提升民族素养的,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的内容传达给群众,并达到宣传教育目的的一项活动。熟悉职能的含义后,便给“宣传教育”工作订立一个工作标准,这个标准是必须是以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为基准,以“均等化”为目标,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去制定的整个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如:

(一)划分宣传教育的范围,确认宣传教育活动的对象范围以及所宣传教育内容的范围。

长期以来,文化馆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时,大多是根据当地文化馆的规模、人员的编制、群众的需求以及当地的特色去进行规划的,如举行文化展览会,文化下乡活动,法制宣传会等。长久以来,群众是宣传教育的主要接受人群,但是这是全民制的任务,仅仅是人民群众接受宣传教育还远远不够,还应加上政府以及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等。正如除了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之外,其实还应该对文化馆内的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不仅仅是因为文化馆内人员也是这项战略任务的执行主体,也是因为只有熟悉活动内容工作人员,才能更好地去执行“宣传教育”这一项文化馆的工作。

(二)制定宣传教育的活动模式

以往的传统方法为文化展览、知识讲座、法制会议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利用信息化的途径去执行宣传教育这一工作,不仅仅可以节约场地,还拥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点,更加符合当下群众的喜好和习惯,并且在大范围内推行网络化的传播体系也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确认教育宣传程度的大小

文化馆宣传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属于两种不一样的教育模式,不仅仅是在接受主体和所授内容上,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的程度上区分清楚。从目的上,学校教育和文化馆教育就并不完全一样,学校教育是以专业化的授课模式去传达知识,然而文化馆的宣传教育是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模式,给人民群众带去必要性的文化性的教育内容,纵所授内容有所交集,但在程度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是精,一是泛。故文化馆在进行宣传教育时,应当根据当次所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本身制定的目的来针对性地确定这次宣传教育活动的讲授程度。

(四)制定宣传教育工作的模板化流程

文化馆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去制定一个规范化的流程,包括活动目的确定、活动申请手续、活动审批流程、活动人员确立制度、活动应急机制的建立等,这不仅仅有利于减轻工作繁琐情况,还对于重新准确划分长期以来界限模糊的文化馆职能这一必要性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制定活动资金的筹备计划

如果说活动目的是活动的灵魂的话,那么资金便是一项活动的基础。在每一次的宣传教育中都应当制定详细的活动资金筹备计划。以往的活动资金大多是由政府拨下,是因为文化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政府交给的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任务,国家会有相关支持和保障的制度。政策上,基层文化单位需要以政府为主导,走正确的道路,活动资金上,基层文化单位举行活动时政府会根据详细的活动资金计划来下拨活动的资金。这就是制定活动详细资金筹备计划的其中一个重要意义。

另外,政府拨款体制下的公共文化投入,走的是一条“先见钱,后见事”的路子,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与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并存,导致文化馆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中出现低效率、低效益现象。故不能单纯地依赖政府的力量去开展活动,应突破思维的局限,更多地摄入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如和当地高校合作,培养学生文化志愿者,既可以为文化馆注入新鲜的血液,又可以节约人力成本,还可以达到培养教育文艺工作者的目的;亦可在当地组织对文化工作有热情的志愿者,即可发挥他们的预热,又可得到活动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文化馆在进行日常工作中,遇见的难题大多为:如资金不足、社会效益不高、人员不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没有明确的工作流程、宣传模式陈旧等,上文是本人以“宣传教育”为例,在标准化和均等化的实践上所提出的几个建议,希望可以作为以后文化馆甚至其他基层文化单位在执行单位职能时,甚至开展其他常规性工作的参考意见。

四、结语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馆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的,广泛系统的文化工作网络和大批的文艺专家驻扎让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故文化馆在这些优势下必须更好地发展,以均等化为目标,以标准化为途径,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地完成新时代的“中国梦”,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贡献。

篇5

当代的学生是社会的储备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和建设者,高职学生也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者和行动者,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观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整体道德素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所以高职学校应该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教学的主要重点上,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不忘记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人才。高职学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用和思想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拥护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建设高职思想教育体系所必不可少的步骤,是高职学生思想教育进步的内在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是学生道德观念建设的内在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使学生了解并熟悉社会主义的捷径。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1.坚持的指导地位。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要坚持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的教育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时,必须坚定不渝的始终坚持在高职思想教育全过程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引导学生,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在,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积极的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和建设者,高举中国特色的伟大旗帜。在意识形态领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

想要构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学体系的主体。包含:“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几方面内容。要以这几方面为主题构建新的符合新时代背景的高职思想教育体系。引导高职学生以八荣八耻为准则,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理论思想指导,建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社会荣辱观,并坚定不移的拥护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培养出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职学生。

3.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高职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尽量的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发感悟,进行自我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特点,并结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还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关注学生参与的热点话题,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尤其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让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真正的了解并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接触最先进的政治方针与思想,了解新的动态、新的变化。

三、总结

篇6

  教师寒假学习心得感悟

  通过集中的师德师风教育,使我对师德师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重视自身师德建设,通过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都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都是肩负着培养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这一使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言传身教实现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把“铸师魂、倡师德、练内功、树形像”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永恒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培育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和职业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可靠的途径。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言传身教,无私奉献,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爱岗敬业,不仅表现为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本职工作,还应表现为时时处处坚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因为教书育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书是都是育人的基本途径,育人是教师教书的根本宗旨,教师只有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才能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确立认真负责的态度,精心施教爱岗敬业,最终必须落实在教师认真负责、精心施教的工作态度上,必须体现在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之中。首先,要讲究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实际上是对事业、对学生的一种道德责任感。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

  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伟大的时孕育不平凡,普通的工作中也能体现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重塑新时代教师形象,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完成好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教师寒假学习心得感悟   

  学校在寒假期间组织进行了集中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经过这一假期的培训学习,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水平、理论水平等都有进一步的提高。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心得。

  一、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经过这次培训。我深深的感觉到,作为教师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只会“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尊重学生,具有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当我们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作出表率时,也同时给学生指明了行动的方向。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教育的神圣还在于在我们塑造学生灵魂的同时,也在塑造自我的灵魂,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恐怕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比拟的。

  二、把握最新教学动态,拓展了教师视野。

  教学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再学习,是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就会以特定的眼光给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定位,就会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阅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的业务素质。还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我坚信通过这次培训,能促使自己更加至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但要采他山之玉为我所用,纳百家之长解我所困却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前边的路很长,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三、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水平。

  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

  培训后在工作中的打算: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探讨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尝试任务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教师寒假学习心得感悟

  假期,难得有暇,静下心来一口气读完《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抚卷细思,感到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从而经常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也就是说的师生共同成长。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guǎn lǐ、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距离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会有所悟、有所省,从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误,而给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伤害”。

篇7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再高深的学问,再强大的本领,也无法弥补道德的缺陷。陶行知先生在人民教育事业中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为国为民为教育工作奉献了一生,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心中的丰碑,他倡导的“以德立教”思想,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立足之本。

一、陶行知“以德立教”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师德是立教之本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育工作者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集中体现出来的政治、法纪、思想等各方面的优良素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因此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对教师职业也寄予了很高的道德要求。师德是立教之本,可以说,师德关系到民族与国家的命运。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提高民族素质。教育工作者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的思想,对民族的未来与祖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先生的“以德立教”思想?ο执?教育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以德立教”思想贯穿于整个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德立教,他穷尽毕生精力,奉献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树立一座丰碑,铸造一代师魂。良好的师德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例如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都是师德的体现。师德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弘扬师德要正师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高标准师德观念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素养,塑造自身形象,锻造新一代师魂,推动中国的教育事业。

(二)爱学生是师德的至高点

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一门艺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是理想是追求,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根本。爱是教育最基本的展现。教师对祖国、对民族、对教育事业、对未来的爱,就体现在对学生的爱上面。爱的形式,就是教师在对待学生时表现出来的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爱也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师爱应该建立在公平诚信的基础上,它是在教师严格要求之下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师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通过爱学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陶行知先生称学生为“爱人”,他认为爱和教育是天生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爱学生,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学生爱教师,教育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在创办晓庄学院的时候就强调一个爱字。他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爱学生,爱真理,爱教育。他的“以德立教”思想就是爱的体现。陶行知先生为学生付出了深厚而无私的爱,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学校,这是师德的至高点,当我们达到陶先生“爱满天下”的境界,我们才能实现成功的教育。教师传授知识,并不是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传授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给学生,使学生能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教师能诲人不倦,学生才能学而不厌。

二、陶行知“以德立教”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爱岗敬业、忠诚教育

爱岗敬业、忠诚教育是教师始终坚守的信念。教师应该对现代教育工作的意义、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教师要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来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热爱。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教学,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与智慧潜能的开发,教与学相长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培养高尚的品德与情操。教师要关心鼓励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对于家庭矛盾、经济贫困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照顾关心,时时刻刻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给予他们集体的温暖,通过多种沟通方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能及时化解问题;要经常组织文娱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树立直面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有真才实学才能从事精神劳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技在飞跃,教师要有危机意识和挑战精神,要与时俱进,勤奋学习,才能闻道在先,为人师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务实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信念。他强调真理来自于实践,坚持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说:“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如果教师不勤学,就难以要求学生好学。陶行知先生本身是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典范,他对待学习孜孜以求地钻研,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引导着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们,“以德立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成为他们的合作者,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是善于创新的艺术家。这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陶先生说:“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新时代的教师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重任,要顺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陶行知“以德立教”思想的现实践履

(一)尊重规律,勇于创新

将道德、艺术、科学、文化融入教学工作中,坚持“文道统一”。教师要尊重规律,勇于创新,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从众多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中提炼精髓,经过精心的设计,有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尊重科学规律,实现科学化的教育,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l展,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取得社会效益。讲究科学,是现代师德的应有之义。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弟子,便是教育最大的成功。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师生互补学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队伍是一个集体,如果大家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则整个集体都会进步,如果只顾个人私利,则会动摇集体的根本。陶先生的“以德立教”是一面镜子,能照到自己忽视的方面,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从情感或体验的角度把握德育知识,在安排教学活动时通过创设课堂情景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是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渗透法德育教学是积少成多、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这种办法比任何牵强空洞的说教更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教师跟学生接触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学习目标,针对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地安排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环境,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德育。

(二)善于合作,乐于合作

善于合作,乐于合作,注重现代教育的集体协调性。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具体到校园内的学习生活各方面。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德育情况,设计能引起这些90后大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班会内容,可以考虑在主题班会中添加一些青春欢快的元素。要求学生生活自理,同时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家长要努力配合学校,要求学生在家里也保持文明行为的习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家长之间需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关系,才能出现一大批有活力有创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学生的成长过程需要家长、教师、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是全体教育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合作能使教育充满力量,能极大地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塑造自身,以身示教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品行至关重要,在学生心目中塑造当代教师的美好形象。教师形象包括了高尚的人格、优雅的风度,端庄的仪态,这些需要教师从细微处着手锻造,自内而外地对学生产生感召力与亲和力。教师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都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呈现出风度美、人格美、仪态美,才能以德立教,以身示教。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的一生也是这么做的,他放弃了个人成功的机会,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他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楷模。陶行知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要学习陶先生的奉献精神,树立新时代教师的美好形象。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 管理

0引言

    进人21世纪,企业进人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企业从以货币和物质为主导资源转变为以知识为主导资源。如是,人力资源,即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价值,即成为企业整体竞争力的第一标志。企业追逐人才,人才选择资本。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职能。

1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

    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企业开发的首要对象。因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作用,在于要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要(充分而必要)的人力资本。只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有效结合,才能成为企业财富不断增长的源泉。如此,企业需要“综合型”人才;企业要采用“终身教育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配置手段,除了有形的“场为煤”的人才大市场,还有无形的“网为媒”人才大市场。

1. 1新经济时代企业褥要“综合型”人才

    在我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是“感激型”人才,人们感激党和人民政府,感激单位,感激父母,任劳任怨,积极工作;到了七、八十年代,提倡“复合型”人才,诸如:具有理科背景的工科人才,具有工科背景的管理人才,光·机·电一体化人才,等等;进人九十年代后,走俏的是“信息型”人才,这一方面是信息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谁能捕捉到信息,谁就能不失时机地主动进新经济时代的人才观,应该是上述“三才”的“综合型”。新经济时代,企业仍然喜欢“复合型”人才,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感激型”人才是能与人和谐共事,这是搞好一个企业最不可缺少的“协作型”人才;“信息型”人才能够不断地抓住机会,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这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新时代企业呼唤兼具“创造型”、“复合型”、“协作型”的通才。这里,“协作型”是人才素质的根本,即便不能做到“三才”兼具,也必须是,或者“创造型+协作型”;或者“复合型+协作型”。在新经济时代,离开“协作型”的所谓人才,是不会有大作为的。

1. 2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

    如上所述,新经济时代,企业需要“综合型”人才,那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就要由传统的“雇佣型”转变为“培训型”,或称“终身教育型”,即不仅指专业知识的培训,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创新意识教育;不仅指业余时间要学习,就是工作中也要坚持学习与提高;不仅指年轻员工要学习,中、老年员工也一样要学习与提高;不仅指对自己不熟悉的业务根据工作需要要学习,就是自己熟悉的业务,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企业培训。

    企业培训,是传统教育(包括教材与教法)所无法替代的。国外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商学院;国内近半年多来,亦有六家知名大企业与大学合作已相继成立企业商学院,这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一场新的革命。身兼摩托罗拉大学、诺基亚商学院等多个培训机构的资深培训师、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吴兆颐博士高度评价企业商学院:“中国国内企业商学院的出现,不仅是人力资源培训的新纪元,而且一是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新纪元。”通过“企业培训”,员工们不同程度地在经营、管理及操作实务上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新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通过“企业培训”,企业员工不再只能从事一种职业,他们掌握多门知识,拥有多门技能,有很强的工作适应性。

1. 3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配置手段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又引起职业结构的变动;职业结构的变动,再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川。这是一个连续的逻辑过程,它必将加速人才流动,包括加速社会、地区、企业的人才流动,也包括加速人才个体本身从事不同职业、工种的转换流动,从而促使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仅靠有形的人才大市场,已经远远不够了,企业和人才都将广泛而迅速地通过“网为媒”招聘人才或推销自己。在新经济时代,除了有“场为煤”的有形的人才大市场;还有跨地域、跨时空的庞大的“网为媒”这个无形的人才大市场。这一点,在许多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两种人才大市场相辅相成,都已得到健康有益的发展。

2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企业的核心是人才,人才的核心是企业家与知识创新者。如是,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是知识型员工。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应是“客户式的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应是“柔性化管理”。

2. 1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不再是旧经济时代的“专制型”模式,一味要求员工依赖与服从;而是要转变为“服务型”的管理模式,即:企业把员工当作客户般对待(产品客户是上帝,企业自己的员工也是上帝),要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例如,在企业招聘、录用、培训、工资福利、劳动时间等全方位、全过程中,为员工提供既富于挑战性的、又富于无微不至的关怀的一种灵活、有效的多元化服务;又如企业的利润分享服务;还有企业的授权赋能服务;等等。一句话,企业要把企业目标与员工期望“双赢”式地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与员工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 2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是柔性化。讲“柔性化”管理,是针对旧经济时代的“刚性化”管理而言,并赋予全新的管理理念。郑其绪教授曾这样概括柔性化管理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姑且称其为柔性化管理的三十六字方针)。

    —显然,在柔性化管理下,不再有刚性化的约束机制,企业实施柔性化三十六字方针,可以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9

【关键词】 应用型 科技英语 人才 培养

本世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令我们清晰地看到:科技英语翻译方面的人才既要能熟练掌握并运用英语又要精通相关专业知识。可是,我国绝大多数的这方面的人才是从外语院校毕业或培养出来的,所以可能他们的英语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过关了,可是专业知识水平却不高甚至连基本的要求都不符合,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调整科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政策方针和模式。

1 科技英语翻译人才供求现状及原因

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说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会与碰撞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始终都起着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所有的国际活动和语言文化交流都离不开翻译。”

翻译是如此重要,可是现有的翻译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的翻译队伍呈现年老退休、中年打主力、青年跟不上的青黄不接的现状。同时,科技翻译人才,尤其是高新科技翻译人才奇缺。近些年来,一些外语院校已经比较重视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是还是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各个行业对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我国语种过于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不当等。在多年形成的外语语种选择和重视上,仅仅重视英语方面人才的培养,没有将更多种类的外语当作发展对象,导致我国翻译人才短缺。另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的培养模式不符合翻译人才的所应当具备的素质,尤其是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一直未能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阴影和牢笼。一般来讲,外语院校的翻译教学较为重视口译、翻译实践,综合性院校比较关注翻译理论研究。这两大类院校各有自己的翻译人才培养侧重点。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翻译课程的设置上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翻译教学方法不先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英语翻译没能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等。因而,应用型的科技英语翻译人才也就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对各种不同翻译专业人员的需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寻求更好的科技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进行翻译实践,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2 科技英语翻译特色及人才培养途径

2.1 构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大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注意从本地区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出发,要考虑到地域差异、城市规模差异、人才需求差异等。首先,课程设置体系要趋于合理化,不能只重视理论教学,要增加学生对科技英语学习的应用课程和课时。在课程设置时,可以考虑让专业课教师也参与到科技英语的教学计划安排中来,和大学英语教师共同设置科技英语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安排。

2.2 设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流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创造力人才为主旨,要将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要有正确的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课程设计要和本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一致,开发“基础知识讲授-专业分流培养-实训能力培养-应用能力培训”的人才培养流程,设置社会需求多种专业特色课程模块。

2.3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坚持新型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采用新型的教育理念是创新科技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要从根本上解决单一的英语语言教学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思想上意识到目前的培养模式的弊端,要尽快转变教育理念。要以人才“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运用能力相结合,加强沟通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加大科技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和广度。

2.4 改革教学方法是必要手段。科技英语自身的特点约束着我们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上不能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教学内容和进行知识的实际运用。在外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目前的教学方法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们仍然沿袭着一本书、一支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模式教出来的学生的能力是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媒体,通过网络、教学软件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综合应用实现个性化、主动式的学习尤为重要。此外,教师还要钻研各种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例如,自主型教学方法、互动型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

2.5 加大实践投入力度。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后,要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避免学与用严重脱节。要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考虑让高年级学生到所学专业的相关企业和单位去实习,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科技英语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回到课堂中来解决。

综上所述,科技英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专业知识的科技英语翻译人才是广大院校在培养科技英语翻译人才方面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牢牢抓住科技英语的特点,以此为突破口,选择合理的、效果显著的培养模式。(基金项目:垦区培养应用型农业科技英语人才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为:HNK12A-14-11)

参考文献

1 李红青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1):1

篇10

一、发展民间戏剧,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近年来,党的一系列发展政策使农村呈现出勃勃生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有特色、有看头、对口味”的文化产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本土戏剧创作,不断为广大农民朋友创作出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间戏剧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还很富于地方特色,表演生动活泼。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既有利于他们接受,而且也有利于模仿。民间戏剧将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交织于一起,用农民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他们身边的故事,运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让农民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另外,在农村没有很好的大型表演基础设备,如没有专门的舞台或者专业的灯光设备等,而民间戏剧表演场所具有灵活性,在田间地头、农村场院、集市、广场,甚至在家门口均可表演,就可以弥补农村设施不完备的这一缺陷。在农事闲暇时间,民间戏剧爱好者可以聚集一起,自娱自乐,陶冶情操。

二、民间戏剧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

当前农村离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发展的滞后,农村不仅在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上滞后于城镇,在思想上、文化上、政治上和道德领域也被远远地抛在后面。村民们的忠厚和易满足的本性往往使他们成为歪理邪说、个别掌权者愚弄、欺骗的对象;一些愚昧落后的观念依旧在农村扎根和繁衍;由于大家过惯了单独生产、自劳自得的生活,集体观念、人文道德、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逐渐淡化。民间戏剧在丰富农民娱乐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能很好地寓教于乐。此外,有些农村交通闭塞,地处偏僻,各种通信、信息传播设施不是很完备,再加之有些农民文化层次较低,见识浅薄,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领悟党的一些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的一些新风尚。而戏剧通过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可以宣传时代特征,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这样就可以培养农民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农民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抵制赌博、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

三、民间艺术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乡风文明”是文化建设的范畴, 其核心是指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崇尚教育、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需求, 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民间戏剧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的基础作用,决定了它必然是构建和谐农村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农民从电视、广播中多少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开阔了视野,但毕竟是“耳听为虚”,而民间戏剧能适应或调动近距离观众欣赏或参与,与观众展开面对面交流,达到情绪和心灵的共鸣。农村民间戏剧作为最基层的文化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极大的魅力,表现出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那么,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民间戏剧如何发挥作用?

一、戏剧创作者要创作出更多百姓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和创新意识的优秀戏剧。

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积累创作资源,汲取艺术灵感,结合县情、乡情、村情、民情,编演适合农民口味的民间戏剧节目。以湖南农村的视角来提炼、积累生活素材,在此基础上挖掘、研究、整理,加以艺术创新,真情告白,追求真诚、朴实,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湖南新农村特色、富有浓郁湖湘地方特色的优秀戏剧作品。当然,戏剧也需要随时代而发展,特别是地方戏剧,只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现实题材剧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赢得当代观众。如创作、编排以婚育新风为题材的歌舞、小品、曲艺、地方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扶持一批民间文艺演出队,定期下乡巡回演出,开展生动活泼的计划生育文艺宣传,使广大群众在看节目中受到熏陶、教育、启发。同时也需要更新的思想观念、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来刻画和表现今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农村以及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现实。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间戏剧艺术魅力,让更多的基层群众认识、喜爱民间戏剧。这样既增加农村文化内涵,又使农村民间曲艺资源得以保护、继承和发展。

二、要注意发现、培养民间戏剧人才,传承发展农村民间戏剧。

抓好民间戏剧艺术人才的培养,是农村民间曲艺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地方政府可以把这些地方戏剧艺术引入当地学校,让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本地的民间文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培养民间戏剧的观众,最好能在小学教材中有对湖南民间戏剧基本知识的介绍,在全省广大农村青少年中开展继承和弘扬湖湘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还可开办一些戏剧培训班,培养孩子对戏剧的欣赏、创作、表演兴趣,同时还可请当地的戏剧专家为学生举办讲座、开设课程等。也可举办像湘剧之类的文艺演出和竞赛,营造良好的氛围。此外还要培养专业的戏剧艺术编、导、表演人才,尤其是编剧和表演人才,为戏剧发展培养后备人才,使传统的民间曲艺在新时代的农村发扬光大。

三、加大投入,建设农村民间曲艺队伍。

湖南地方戏剧近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却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经费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地方戏剧的创新,使得地方戏剧的思路、艺术形式仍固定在老旧模式上。地方政府应该在地方戏剧的探索和创新方面予以扶持,加大投入,一方面,政府对戏剧艺术的资助形式必须有大的变化,要探索与寻找符合市场机制的资助方式。另外,地方政府应挖掘和整理地方戏剧文化资源,可以加强对戏剧文化的包装宣传和推广,组织开展一系列以弘扬戏剧文化为主题的纪念活动,逐步使之成为各地群众的文艺盛会,打造地方戏剧文化的品牌。文化部门要从组建、巩固、扶持农村民间戏剧团队等入手,经常下基层辅导、培训,提高戏剧骨干的创作和表演水平,并为其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争取更多的群众参与。

四、结合新兴的传播媒介和技术,以适应观众的观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