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固定资产,这一要素可以为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和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下去,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社会效益的取得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探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对于企业和社会来说都具备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联系当前形势下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深入的分析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几点对策。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立法不完备。虽然不少地区都出台了有关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政策制度,但是这些制度不管从制度理念、制度设计、制度内容以及操作方法等方面来看,都与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及其切实需求存在明显的错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立法位阶较低,范围较窄。使得这些法律法规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责任机制缺失。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缺少专门规定,而各个地区的政策性规定不规范,导致法律法规的协调性不足。这就使得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立法方面存在诸多争议。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造成企业家底不清。部分国有企业并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和实物账,没有指派专业人员来管理固定资产,完全以财务部门账面资产为主;对于闲置报废资产,没有经过审批、没有办理处置手续就进行随意的处置;国有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之间对固定资产在没有办理财务调拨手续的情况下就进行相互转移,导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比如,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根据规定来进行审批手续的办理,造成了固定资产的随意购置,使得国有企业不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还有是只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但没有实物卡片账,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最终导致账物不符、账账不符,造成固定资产记录不清;利用“小金库”等账外资金违规购建的固定资产,为逃避监管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有实无。
(三)投资项目管理不规范。虽然国有企业加强了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规划计划、项目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管理工作的力度,但与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部分管理还不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后评价管理、档案管理、招投标监管、保密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投资重点不突出。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都会把争取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增强自身科研实力、增厚“家底”的珍贵机会,出现了盲目投资,造成了投资方面重点不突出,没有在形成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投资项目。
二、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分析
(一)健全固定资产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投资领域立法和监管维护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国家应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对投资的引导调控投资规模。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应进行定期专项审计,实施严格的审计监督,将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等指标纳入对经营者任期内业绩考核。对资产管理不善,企业资产质量下降,给予严肃的处罚,对于失职、读职、甚至违法犯罪,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保证各项固定资产账实符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在年终或者半年的时候,必须全面清查所有固定资产的数量和状况,将国有企业的家底摸清楚,要查明盘盈、盘亏的资产形成的原因,并且要严格落实责任,根据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及时做好适当的处置,保证各项固定资产账实符合。与此同时,应该认真分析固定资产的结构和管理现状,盘活存量资产,防止固定资产的积压闲置,使所有固定资产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三)优化资源配置,使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一方面应该合理调剂闲置的固定资产,另一方面,也必须对已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再利用。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掌控,并且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应该进行妥善的保管,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对闲置设备进行鉴定。
(三)对于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进行不断的挖掘,促进固定资产经营效率的提高。首先,应该加强对于当前在用的各项固定资产的管理,促进固定资产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其次,应该处理好闲置、报废和积压资产,积极进入资产市场,按照市场情况将这些资产快速变现和增值;再次,对于闲置资产的调剂活动,应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最后,资金投入必须严格控制,并且,必须加强资金投入项目的管理,使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长期低下,产生资产闲置、企业过度竞争、负债过高、亏损严重等不良后果。投资的低效率也使投资的产出率下降,造成投资与就业、收入增长循环链条的断裂,导致需求增长减缓并由此制约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些约束又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为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加大投资力度,必须注重投资效率的提高,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关键就是加快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的步伐,让市场来配置资源。
(五)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由于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保管、使用、折旧、报废、租借等种种变动情况,借助计算机管理使固定资产管理达到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充分认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的重要性,对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推动企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
参考文献:
篇2
2016年1-5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速仅3.9%,较2015年10.1%的增速大幅下降。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比2015年仅下滑0.4个百分点。由于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对总体投资增长造成了一定影响。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速度远远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明政府及国有投资增速迅速攀升,投资结构有所恶化。
民间投资和非民间投资增速的分化始于2011 年。受外需下降、外汇占款减少影响,企业主动投资的意愿减弱、政府的对冲性投资上升。2012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还在以超过25%的速度高增长,此后则处于持续下降通道。2015年6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开始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入2016年后,民间投资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
从行业分布看,民间投资在三次产业上的投资增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但主要是受重化工业和服务业拖累。1-5月,第一、二、三产业民间固定资产投同比分别增长17.9%、4.6%、2.2%,分别比1-4月回落0.2、1.5、1.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是整体投资下降的最主要来源。但在煤炭、钢铁等投资大幅下滑的产能过剩行业中,民间投资与非民间投资同时快速下降。民间投资占比下降最快的是第三产业中一些具有公共属性的行业,比如水电供应、公共管理、水利建设等。
从区域分布看,除东部地区增长较快外,民间投资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均出现大幅下滑。1-5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 8%、5.7%、2%、-29.3%,分别比1-4月份上升了0.3、-1.1、-0.9、-6.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民间资金更关注投资收益,投资集中在效益较好的东部地区;基建潜力更大的中西部地区则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投资,总投资增速自然也就最高。
民间投资放缓与宏观环境恶化有直接关系。经济增速连续下台阶,必然会让企业对中长期经济增长的预期变得更为悲观。2012年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工业企业利润连续多年下降,生产扩张速度随之下降。目前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比2011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受工业品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尽管名义利率多次下调,但企业的实际利率仍居高不下,一季度实际利率仍有10.1%。去年以来股市和汇率波动使得民间投资的风险溢价也在上升。
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的提速,很可能已对民间投资形成了比过去更为明显的挤出效应。制造业中国有投资比重仅占10%左右,80%以上是民企和外资,但是在金融、通信、文化、交通运输等行业,60%-80%是国企投资为主。过去,民间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时,由于第二产业的诸多领域都已放开,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挤出效应”表现得并不明显。但随着民间投资更多向第三产业倾斜,可以看到,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政府管制较多行业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在今年出现了大幅下挫。
挤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存在广泛管制,民间投资通常面临准入障碍,“玻璃门”“弹簧门”普遍存在。二是政府投资占用了金融资源,导致私人部门融资成本提高,以致民间投资下降。三是国有部门相较于私人部门具有政府隐性担保,地方政府平台和国有企业能够优先获得资金支持,在资金面趋紧时,民间部门会受到挤压。
对于中国来说,政府投资对消费的拉动非常有限,短期看,政府投资虽然可以弥补民间投资的下降,但对中长期经济发展而言,提振民间投资更有必要。
篇3
[关键词] 贷款利率固定资产投资实证分析SPSS
市场利率与社会总储蓄和总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从长期来看,储蓄等于投资,但储蓄和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有较大的弹性,利率影响现期的投资活动,并通过调节储蓄影响未来的投资规模。一般说来,低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有刺激作用,高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有抑制作用。低利率有利于投资,是因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利率减少了企业生产成本中的利息支出,可以增加盈利,于是刺激企业扩大投资规模;高利率则增加了企业借贷资金成本,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会下降。利率的这一作用被西方经济理论界与货币管理当局视为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表1利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本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贷款利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之间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影响程度的大小。
一、用于分析的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研究用六个月的贷款利率来表示贷款利率,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率)来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原始数据源自《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中国统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年鉴》。表1是从1999年3月~2006年6月的利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季度数据。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率)和贷款利率回归分析
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Y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代表商业贷款利率(此商业贷款利率是六个月为贷款期限的利率)。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2 拟合参数
表3F检验
表4系数及t检验
得到以下回归模型:
统计学检验:R2=0.440,说明贷款利率能解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变动原因的44% 部分;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重要影响(能通过t检验);并且模型总体回归效果比较显著(能通过F检验)。
经济学检验:贷款利率会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变动产生一定影响,利率每增加1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下降2.477个单位。
三、结论
1.贷款利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反比关系。从成本效应的角度来看,因利率上升而导致的投资成本增加,必然使那些投资收益较低的投资者退出投资领域,从而使投资需求减少;相反,利率下跌则意味着投资成本下降,从而刺激投资,使社会总投资增加。
2.贷款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不显著,也即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主要不是由利率变动引起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从利率方面看,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利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即人为因素影响较多),利率的确定及调整由中央银行决定,并不完全随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动,也就是说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利率的变动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因而对固定资产投资起不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2)我国利率变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节作用的实际效果与国家经济发展周期高度相关,当经济高涨时,即使调高利率也难以抑制投资增长;而经济萎缩时,即使央行不断降低利率,短期也刺激不了投资的增加。这样就降低了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程度。
(3)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相对较大比例,特别是近几年几大行业如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的投资非常大,而投资这些行业的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对于国有企业主要是来自于政府的直接投资或者是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其投资贷款进行补贴;对于民营企业他们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借到钱,而不关心借到钱以后付多少利息,企业通常会想方设法借钱。因此,贷款需求对利率很不显著,提高利率并不能遏制投资和贷款需求。
(4)近些年银行往往有强烈的意愿把钱贷出去。这主要是由于政策规定,银行必须要把呆坏帐比例尽量降低,而要把贷出去的呆坏帐经过银行和企业的努力变成好帐,这个难度非常大,那么银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增加贷款、扩大分母。银行游说企业进行投资动力很大,并且常常会给企业提供最优惠的贷款利率,企业即使在利率很高的情况下愿意并且能够贷款。因此,这大大降低了贷款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敏感性。
综上所述,经济理论中所阐述的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会产生很大影响,但在我国实际经济生活中表现的不十分明显,这在相当程度上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因此,政府在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而调整利率时应更加慎重。
参考文献:
[1]盖锐:金融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庆国:管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汪康懋曾伟娇:对我国低利率政策无效性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4(9)
篇4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92-03
随着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作为中国重要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在2014年开始出现大幅回落,甚至以“断崖式下滑”形容情势之紧迫。当前在出口不振、消费放缓的背景下,稳投资对于东北经济来说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阻止东北经济的持续惯性下滑,更可以为经济提质增效和调结构转方式赢取时间、奠定基础。近期,国家已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其中重点加大了对东北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力度。下一步,如何谋划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从而进一步释放投资活力,实现投资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效率的提升,对于东北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和转型升级可谓至关重要。
一、东北固定资产投资“新常态”下凸显新难题
在拉动东北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可谓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定海神针”作用。以2013年为例,辽吉黑三省投资率分别达到62.6%、69.6%和65.6%,分别高出全国14.8个、21.8个和17.8个百分点,充分显示出东北地区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但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运行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支撑东北经济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动力开始出现不足。
(一)投资增速持续下滑
自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依托投资拉动战略,有效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配套较为完善、运转较为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为促进经济实现赶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近年来随着东北地区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却呈现出了后劲不足的态势,尤其是随着国内经济增速下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东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更是愈加明显。
上表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红利支持下,东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03年的20.4%迅速提升至2006年的39.8%,且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9个百分点。之后投资增速又经历了四年的稳定期,增幅均保持在30%以上的较高水平。进入2011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呈现下滑趋势,增速较上年下降6.3个百分点,其中辽宁降幅达13个百分点,但整体增速仍高出全国2.7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东北固有的经济结构及体制机制矛盾开始加速暴露,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就是增速直线下滑,且降幅明显快于全国,2013年和2014年东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低于全国1.2个和5.7个百分点。
(二)投资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投资的外延性扩张特征明显。从2011年-2013年东北地区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看,新建扩建项目投资比重分别达到59.6%、79.6%和81.6%,与之相比技术改造方面的投资明显偏少,显示出固定资产投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另外,从能够体现出技术进步意义的设备以及工器具装置购置投资方面看,2011年-2013年东北地区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该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仅为24.2%、24.7%、22.8%,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重则分别高达67.6%、64.1%和65.1%。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东北未来经济发展潜力的大型投资项目偏少。对于当前东北地区整体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所处的成长阶段,大项目仍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基础。
单从数据上看,2008年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投资额在500万元至1亿元区间的比重一直较大,平均占比在30%以上,而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平均占比都在20%以下,且这一比重自2010年还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
(三)投资效率不断走低
投资效率是固定资产投资成效的重要反映,通常用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指标予以衡量,具体定义为当年的资本增量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量的比值。通过这一指标可以计算出一个单位产出增长所需的投资量。研究中如果使用ΔK和ΔY分别表示资本存量的增量和总产出的增量,那么计算ICOR的公式就可以表示为ΔK/ΔY。这一公式的弊端是将总产出的增量都归结于投资的贡献,另外就是忽视了投资对总产出的贡献所存在的时滞问题,但从实际运用中发现,这一指标不仅计算方便且较为直观,更重要的是实践中发现比较符合经济运行的实际。该指标为逆指标,即ICOR值越大,表明投资效率越低,相反ICOR值越小,则投资效率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在计算投资和产出增量时需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区生产总值均折算成以2002年为基期的实际价格。根据ICOR公式计算的东北地区投资效率数据见表2,趋势图见图3。
从上表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3年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至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初现端倪,东北地区的投资效率较为稳定,ICOR均值在3.55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进入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波及范围蔓延全球,导致国内投资效率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ICOR值同比提高1.46,但危机对东北地区投资效率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2008年东北ICOR值较上年还下降了0.2。之后,随着国家四万亿刺激政策的推出,东北地区与全国的ICOR值又都快速走高。随后的2010年和2011年,东北地区和全国的投资效率又迅速回升,与危机前水平基本相当。但自2012年以后,东北地区投资效率迅速下滑,ICOR值陡然走高,且与全国的差距逐年拉大,2012年-2014年东北地区ICOR值分别10.2、16.7和21.9,分别高出全国0.7、5.8和8.1。
二、支持东北经济振兴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策略
目前东北经济正处在动力转换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的下滑使得原有的体制机制性矛盾以及结构性矛盾叠加效应更加明显,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对于目前来说就是要稳定经济增长和社会预期,进一步发挥好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器”作用。未来一段时间里,东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应更多地在“精准发力”方面下功夫,不仅要实现总量的稳步增长,更要在结构和效率方面布局谋篇。
(一)以扩大投资总量为基础,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2015年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下滑态势仍然持续,从上半年数据看,东三省的经济增速均在全国排名靠后,稳增长的压力愈加突出。在外需疲弱、消费难以短期大幅提振的情况下,投资对于稳增长的意义重大。应该说,保持投资总量的适度增长,不仅是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所决定的,更是东北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特点以及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未来一段时间,固定资产投资无疑是调结构、促改革,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接下来,东北地区应在抓好项目落地基础上,深入做好协调和推进工作。一是围绕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统筹谋划一批事关全局、利与长远的投资项目,尤其是要抢抓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与国内产业承接转移重大机遇,立足东北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强化市场研判和技术论证,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在项目布局方面,要注重统筹协调,既突出东北三省各自的区位特色,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避免区域内的同质化竞争。二是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通过协调工商、土地、环保、规划、金融等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形成支持重点项目发展的联动机制。同时,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市场分析报告,争取立一项实现一项,确保项目做实。三是深入推进银企对接,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对重点项目和企业的贷款需求进行梳理、论证、筛选、分类,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向银行推介;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好窗口指导作用,通过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项目推介会,以及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增加信贷投入。
(二)以改善投资结构为重点,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在保持投资总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重点要将投资重心向结构调整方面转变。一是严控新增投资投向落后产能。对于新增的投资,要严格把好准入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涉及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建设。同时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对新增项目要实行严格的节能节耗的评估审查,并实施环境影响评估,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不予审批。二是侧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对于东北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东北新一轮振兴举措的实施上,要明确将投资重点投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着力构建东北产业协调发展规划,突出区位优势和特点,明晰各自发展方向,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产业的同质化,防止出现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与资源浪费。三是重视技术改造投资。加强以节能减排降耗为内容的技术改造投资,采用税费减免、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支持企业加大对信息网络、工艺流程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结构优化、节能节水、安全生产、自主品牌升级等在内的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促进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四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先导,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基础。一方面要继续增加城市管网电网建设和改造、城镇通信设施建设、污水垃圾处理、棚户区改造、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着重加大对落后地区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降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改善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
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建设工程;投资效益;提高对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35 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8年增长8.7%,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 846亿元,增长30.1%。而大型国有(国有控股)企业投资562 110亿元,约占30%,显然提高大型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建设工程投资效益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将提高大型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的对策总结如下。
1做好中长期企业发展规划
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原动力。社会在高速前进和发展,而大型国有(国有控股)企业是社会发展的积极支持者和实践者。只有企业发展了,社会才能发展,才能进步。在这些过程中,企业就要高屋建瓴的发展规划。在未来的10年规划5年规划中,结合企业的实际制订出远大目标,在1~5年的计划中进行逐步的实施,逐步修正,使企业沿着既定目标前进。在近期实施的计划中,企业一定要针对自己的主打产品,在主打产品的深加工中,深挖潜力。主抓综合回收的“三废”利用,搞好系统综合配套,填平补齐,降低综合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2做好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很重要,通过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的论证,找出项目的不足和缺陷,在论证过程中,通过对工艺、产能、环境评价、安全评价、国家有关政策的讨论,全方位进行研究,通过论证找到项目的可行性,再通过修正和补充来完善项目,最终通过论证,进入实施阶段。在论证过程中,发现项目存在问题较多,不能通过论证的,企业领导就不能“拍脑袋”,否则企业的效益就很难得到充分的保证[1-2]。企业损失的可能就不是几百万,而可能是几千万,甚至是1个亿至几个亿。
3高度重视施工图设计,利用“三新”提高设计质量
提高设计质量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通过论证后,立即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决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阶段。设计质量的高低对投资来说非常重要,只有高素质的设计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按照新的设计规范,设计出先进的能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流程,投资人才能取得既得效益。提前掌握了解大型设计公司的技术实力,防止大公司小实体,高资质低水平的挂靠企业。勇于把设计费投向有技术实力的大设计院所,以充分保证设计质量。
4搞好招投标
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科学、公平、公正地选择建安、监理和造价咨询公司来实施项目,这对固定资产企业的投资效益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几年来大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大,企业都呈跳跃式发展,而不是过去的滚动式,动辄投资几个亿。施工、监理、决算各个环节对投资都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一是施工方面。一个好的施工企业,不但能够按期完成工期,而且能够做好工程质量。在施工中处处事事为业主着想,能节约就节约,利用“三新”降低投资。减少安全事故,不出质量事故,建设高质量优质工程。为业主创造大量隐性财富。使业主在使用过程中,减少生产维修费用,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二是监理方面。高素质的监理公司,利用自己非常专业的知识特点,在施工前,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简化施工程序,利用自己全面掌握的施工规范和验收规范,在建安工程的监理过程中及时发现施工中的质量、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减少返工和窝工,提高功效,防患于未然。及时检查处理施工单位的各项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有效防止乙方浑水摸鱼,降低投资。抓好工期,保证工程提前竣工,使投资主体及早取得回报。可以有效防止与乙方沆瀣一气,欺诈投资方。同时,较少参与业主许多的现场事务,专心进行建安工程的宏观管理。减少决策失误。三是造价咨询方面。造价咨询机构及早进入工地,介入一定方面的过程管理,对施工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对使用的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以保证在将来审核工程决算时,心中有数。合理减少投资费用支出。及早改变过去那种建安工程竣工了,系统生产了,施工单位才把决算交来了,造价咨询单位才来进行审核,势必会增加投资。在审核过程中,投资主体要建立对造价咨询公司进行一定的制约机制[3-4]。
5全面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强化工作责任心和廉政建设教育
大型国有企业内部有大量的技术精英,他们大部分是工艺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对建安技术懂得的不是很全面,而建安技术人员缺少这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些人员长期没有从事施工活动,对建安工程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了解得不是很全面,因此全面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刻不容缓,应当适时让这些人员多到施工前沿去考察,了解现行施工“三新”技术,全面掌握设计和验收规范,做好宏观管理;及时了解施工用材的市场和人力资源行情,及时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全面掌握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及时监督检查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的工作质量,防止意外现象的发生[5]。发现工期滞后,立即进行纠偏。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同时强化工作责任心和廉政建设教育应当提到记事日程,近几年来,由于业主工程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发生的各类事故频频见于报端,贪污受贿屡禁不止,常打常新。因此,廉政建设教育在工程建设领域要常抓不懈。特别是在进行工程招投标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坚持“科学、公平、公正、节约”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有效地减少。
6结语
要想提高大型国有企业的建设工程投资效益,只有保证企业有长远宏大的目标,并能够科学认真进行论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立足主业,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资源(三废),搞好系统配套,科学管理,加强企业自身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中介机构,才能保证企业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
7参考文献
[1] 丁士昭.建设工程经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马玉娟.建设工程投资效益审计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9):55-57.
[3] 陈建德,沈新红.重点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19):152.
篇6
对此,保育钧进一步揭示了机遇问题和相应出路:中国民营企业的机遇很多很好,困惑也很多。现在好多民营企业觉得机遇多得很,不知道抓什么。有的企业抓到机遇了,比如今天在座成功的企业家很多,但是更多的民营企业很困惑。
机遇在哪里?现在道理讲得很好: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五至十年后发展机遇很多。我的预测:今后五至十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靠民营资本。去年62.1%是民间资本,今年如果说民间资本不超过70%的话,GDP增长7.5%的政府计划完不成。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1%,其中的62.1%是民间投资。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增长18%,在去年投资总额37万亿的基础上增长18%,就是44万亿。中央政府能投资多少?地方政府负债累累,只能靠企业。所以中国很多事是逼出来的。企业无非是三种企业,一种是国有企业,一种是外资企业,一种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占4万亿投资之下。2008年投资4万亿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中央政府投资,地方政府真正的投资并不多,因为他也没有钱。靠外资企业?外资企业每年只有700、800亿投资规模。主要还是要靠国内民间投资。形势大格局摆在这儿。今后每年至少要投资40万亿以上,2013年到2020年多年40万亿这个资金就是要靠民间投资。但是往哪里投?投去干什么?投了会有什么结果?这就有困惑。
现在问题在哪里呢?一个是经营环境问题,一个是民营企业自身问题,环境问题是四大问题:1、市场准入问题,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平等竞争加快发展的新老36条并没有很好贯彻落实。2、社会负担重了。3、融资困难了。4、权益保障问题。民间投资投的时候,各地政府当时很鼓励很欢迎,进去后问题很多。根据我们调研,侵犯民间投资主体的主要是权力部门。民营企业很无奈,很困惑。需要切实保障中国投资主体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资产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且单位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处于重要地位,在企业资产中占有较大份额,是企业从事各项事务的原动力。其管理、核算都较为复杂,而且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国有金融企业成本的高低和效益的好坏。
一、国有金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存的问题
1、忽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国有金融企业中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产、电子设备、电器设备等。国有金融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计划性、完整性和迫切性认识还不足,管理意识薄弱,重购置、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忽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造成固定资产的购、管、用脱节,形成严重的浪费。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资产的损坏、丢失等往往由企业买单,固定资产的使用者,也就是企业员工并不需承担任何责任,这又导致了使用人对固定资产的忽视,工作责任性不强,消极应付,形成恶性循环。
2、固定资产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重使用轻管理,资产购建、使用、处置等缺乏专项制度的约束,或虽然有制度条文,但是却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管理经常失控,造成账实不符,资源浪费,导致了财务核算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的表现在:第一、突破控制指标,严重忽视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性。金融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普遍实行总行集中统一,授权有限的管理原则,投资计划作为上级对下级进行管理与控制的手段和工具。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结果往往与预期不符,超出计划执行,擅做主张构建新的项目、变更购置明细等,都体现了严重的执行偏差现象;第二、财务核算不规范。很多企业重钱轻物,重投入轻管理,同样也不注重日常管理。主要体现在:首先是账务处理不及时。例如工程项目因无法获取发票,导致不能入账;资产的变动流程不完善,入账不及时,资产的处置收入没有及时上缴等。其次是入账信息与实物不符。例如缺乏严格的验收手续,价值管理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沟通不畅,才导致了资产的入账信息与实物不符。最后还有盘点不及时的问题。企业由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薄弱,长期对固定资产盘点不及时,或者是虚假盘点,致使了账实不符现象未被及时发现,致使账实不符现象的长期存在。
二、优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措施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之所以会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粗放、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具体对策如下: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国有金融企业应该转变思想,给予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实现全员全方位的管理机制,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从根本上使固定资产管理走向规范化、合理化。
2、优化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机制
优化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一、要根据企业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制定严格可行的固定资产的投放与审核制度。涉及到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问题要集体进行研究,各抒己见,利用民主的决策方法,确保资产投放的安全性。还要对投资的项目进行市场评估、进行可行性研究,了解预期的收益率和需要承担的风险系数,从而来综合评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
第二、建立完善的内部约束机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价值和实物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明细账卡制度和领用交换,重视固定资产盘点,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加强日常维护,明确责任,督促使用人爱护所用资产,减少固定资产的损失;从制度上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第三、完善监察机构。对企业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察、审核,还要对企业的领导者和离职领导进行专项核实,对该领导在职期间的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核评价,强化固定资产监控手段,完善固定资产的全方位监督机制,建立与完善固定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把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的重点,促进金融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的自我约束机制。
第四、深化企业改革。积极调配企业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信息化科技化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水平,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努力使国有金融企业成为现代化企业。同时在金融电子化的进程中,各系统间电子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更新、发展规划与步骤应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3、完善企业监管的内部控制流程
内部控制流程管理得好坏决定着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在注重固定资产优化管理的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流程。
第一、把握好对金融企业固定资产的预算。可以制定投资计划,然后根据计划进行预算,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各项指标进行考核,从而减少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性,同时也预防了投资的盲目性,起到了双层保险的作用,进一步优化了金融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第二、设置综合评定标准。制定出适合企业的一整套评定标准,可以对相关的投资指标进行考核,也可以对管理的情况进行监督,从客观的角度找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并对其进行改善。
第三、建立强有力的内控评价保障。要确保内控评价的有效进行,应该建立有力的内控评价保障。一是要明确内控评价职能部门,并确保内控评价能够独立的进行;二是配备高素质的内部控制评价队伍。内部控制评价人员是对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调控评价。因此,不仅应该具有各深厚的内部控制理论知识,还应该熟悉各项业务的内控制度及其操作流程;同时要加强对内控评价人员各种形式的培训,让他们及时了解各项业务的发展变化,掌握先的调控理论和技巧,使得金融企业始终保持一直业务素质高、责任性强、精力充沛的内控评价队伍。
三、总结
总之,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也将日益严格。企业自身发展也需要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增强竞争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莉.浅析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J].现带营销(学院版),2011(01)
[2]郭峰.浅析如何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4)
篇8
半开放条件下,利率与汇率和价格的联动程度将直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所谓半开放经济条件,可以理解为国际收支资本账户处于开放过程中,这种设定正是我国所处的经济阶段。而如何抑制2003年末延续至今的投资膨胀,这是对半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次实证考察。
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中,本文集中于利率这一种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讨论。按照经典,提高利率是抑制经济过度膨胀的有力工具;然而,在经济环境日渐开放,利率汇率制度处于管制和市场化变革边缘的复杂背景下,这种机制是否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综合更多的因素考察和论证。
由于我国特殊的宏观经济态势限制,能够调整运用的利率指标仅限于贷款利率。(关于存款利率为何刚性,本文也做出了)为了判断提高贷款利率能否有效抑制投资过热,本文将贷款利率传导机制进行了分解,找出了三种传导渠道的分支,分别是:增加融资成本,增大存贷款利差以及增大本外币利差。它们分别会对企业融资和银行信贷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固定资产扩建所需资金的扩张或紧缩。
分别考察以上三种传导渠道的有效性,能够大致判断利率政策总体的有效性。本文首先论证并否定了第一种渠道(增加企业融资成本)的实际作用,国有企业成本约束的特殊性使得提高贷款利率本来应该发挥的微观层面影响被制约。为了判断第二种渠道(增大存贷款利差)的有效性,本文选择了1985-1998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统计软件SPSS的相关系数结果,本文测算出存贷利差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直接影响,同时还测算出存贷利差对利率传导机制的间接影响。实证表明,增大存贷利差能提高信贷规模对利率调整的敏感度,有助于利率政策效果的实现。最后,为判断第三种渠道(增大本外币利差)的有效性,本文对2002-2004年的外汇贷款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认为该渠道的传导作用非常微弱。综合上述分析,本出判断,认为提高贷款利率能够一定程度的抑制投资过热。
为了探讨发挥贷款利率有效性的最佳方案,本文对所有涉及的经济指标做出筛选,得到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实际利率。利用统计软件SPSS测算得出的标准回归方程形象的描述了这两个指标怎样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与投资规模同方向接近等比变动,而贷款利率与投资规模反相变动。因此,提高贷款利率和收缩广义货币供应量并举,能比较有效的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本文的结论是,在特定政策工具的配合下,半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仍然存在有效性。为此,我国目前的投资过热可以考虑适当提高贷款利率。
关键词
篇9
一、扶持企业资金是市政府专项用于实施鼓励和扶持企业投资发展政策措施中应由市本级承担的资金。
二、扶持企业资金规模为5亿元,由市级财政在5年内通过每年预算安排支出和预算外资金划转等进行筹集。
三、扶持企业资金的使用范围:
1、对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中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杭政〔*〕17号)规定进行改制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网点改造、旅游设施项目资助,科技创新与质量措施项目补助,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补贴,国有改制企业负资产弥补。
2、对*年年底前已发生原鼓励外商与外地企业来杭投资及高新产业发展政策规定的经济行为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旅游设施项目资助,科技创新与质量措施项目补助,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补贴等扶持性措施所发生的支出。
3、对收入级次市级、税务信用A级、当年地方财政收入总额超过市定规模的独立纳税企业,*年以后新认定的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经市政府专项批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产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土地出让金返补、经济适用房奖励、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助、科技创新与质量措施项目补助和相关规费减免等扶持性措施所发生的支出。
4、经市政府专项批准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其他支出,包括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研制开发国家级新产品、省级高新产品和经市政府专项批准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产品,以及实施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进行扶持所发生的支出。
四、扶持企业资金使用审批程序:
由企业提出申请并随附相关资料上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依据有关文件规定进行审核、确认后,填制《*市级财政资金支出审批表》,按规定的财政资金支出审批程序及权限报批同意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拨付给相关企业。
五、扶持企业资金的财务处理:
企业收到的财政扶持性资金作专项拨款处理,并在“专项应付款”科目中单独核算与反映,今后视企业的具体情况再行结算和处理。
1、依据本办法第三条第1、2、4款规定取得的财政扶持性资金,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外商投资企业计入“资本公积”;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资产部分和负资产改制的市属国有企业抵补负资产后结余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国家独享资本公积金”;其他企业计入“资本公积———国家独享资本公积金”。
2、依据本办法第三条第3款规定取得的财政扶持性资金,属形成固定资产价值部分的,转作“资本公积———国家独享资本公积金”;属核销部分的,冲销“专项应付款”。
篇10
境内外经济学家,分析家纷纷对此预测表态。瑞士信贷亚太首席经济学家陶冬预计,最近6个月内央行在上调1-2次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可能有1-2次的小幅加息。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则在最新报告中预测,今年央行将会再度2次加息,每次27个基点。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则指出,调整准备金比率是央行目前较为偏好的流动资金管理工具。预期准备金比率于今年仍将上调3次,每次50基点,调高至11%,而利翠于未来数月进一步上调27基点的可能性则为2/3。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则表示,央行目前可以利用的行政措施已渐渐力不从心,下一阶段将无可避免的要加息。但他也指出,尽管理应如此,但作出加息决定的不在央行,因此很难说在未来一年内会不会加息。
尽管近日央行选择了再次提高准备金率,让加息传闻暂时破灭,但是加息是否会成为央行下一步选择依然牵动了业内外的敏感神经。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近日在“全国金融知识巡展暨广东金融博览会”新闻会上指出,现在还无法透露年内是否会再采取加息的手段这一切要看经济走势以及调控措施的效果来综合分析,2007年会不会动,什么时候动,动多少要看这些因素来决定。
加息给央行殿后
央行认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这些多是中长期贷款。加大长期贷款利率上调幅度,有利于抑制长期贷款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于是加息动作从2004年开始,不断出现在央行的决策之中:
2004年10月29日央行第一次加息上调0.27个百分点。
2005年3月17日央行第二次加息。
2006年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
同时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2006年8月19日起央行加息,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2006年央行制定了全年新增贷款2.5万亿元的指导性目标,而截至时年11月份,新增贷款额就已大超2.9万亿元,目前,2006年全年的相关数据尚未出笼,但一些权威的银行界人士判断,当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可能达到3.2万亿元之巨。通过加息抑止新增贷款的效果并不明显。尽管货币政策频繁出炉,但在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最终央行的这些政策效用也许将比较有限。
专家普遍认为,为了巩固宏观调控成效,控制流动性。对于央行来说,2007年仍然动用加息手段在所难免。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小幅加息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太大,大幅加息弊端太多。他认为,银行贷款企业主要有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中小型企业。国有大型企业安全性较高,但其自有资金充足,就算银行降低利率,国有大型企业也不一定从银行贷款,更不用说提高利率了。中小型企业风险较高,流动性不足,需要向银行借钱发展。即使贷款利率提高一点,其借钱需求也不会减少。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博士日前建议,央行除使用央票、利率和存款准备率以外,还可主动采用第四个紧缩工具,即引导企业和市场建立央行将进一步紧缩的预期。马骏表示,自从2006年4月份以来的几次紧缩操作,已经开始稍稍改变市场对央行实施紧缩政策的决心和能力的判断。如果央行继续保持最近建立起来的政策的连续性,并有意识地引导市场,则有可能真正开始建立市场对紧缩的预期,从而以最低的成本来达到紧缩的效果。
不断加息后的纺织行业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董事谢国忠认为,短期而言,加息更主要是起心理作用,旨在表明加息将成为一种趋势,能有效地遏制投资冲动。他预计今年会加息三到四次。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及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员陶冬表示,内地利率仍处于低水平,即使加息一到两次,对经济影响也很有限。
至于央行加息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大小取决于企业负债率,高负债企业影响大,投资计划规模大的企业影响大,负债率不高的企业则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