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续写范文

时间:2023-04-06 13:5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变色龙续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原来迎面撞来的是一个“冒失鬼”,正低着头东张西望,不想正和奥楚蔑洛夫撞了一个满怀,奥楚蔑洛夫就像一只蠢笨的木偶被掀翻在地。“叶尔德林!”奥楚蔑洛夫哪里受过这等委屈,气急败坏地直嚷,“你在干什么!快把我扶起来——”巡警吃力的把奥楚蔑洛夫扶起来,奥楚蔑洛夫一边用心地拍打着身上的大衣,一边头也不抬地骂骂咧咧:“混蛋,猪崽子,想必你还不知道我是谁,你今天该倒霉了,不给点颜色你们瞧瞧,竟不知道法律的存在,叶尔德林------”他瞪大了眼睛,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因为一个更为严厉的声音在响:“奥楚蔑洛夫警官,你在骂谁呀——”奥楚蔑洛夫惊呆了,裹了裹大衣,只见比自己还高一头的伊凡尼奇凡尼奇将军像铁塔一样站在自己面前。

“啊——哈!伊凡尼奇将军吗?你好吗?你上这儿来啦!是住一阵才走吗?”奥楚蔑洛夫一连串的问候,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肌肉也在不停的抖动着,“噢!将军,你是来找你的小狗吗?我给你找到了,已经派人送到您府上去了,呵——,那小家伙真不赖,一口就咬掉了那家伙的手指头,我想,整个莫斯科也找不到这样的小乖乖!”奥楚蔑洛夫连珠炮似的讲话,真想把所有的赞美之词都用上。没想到伊凡尼奇将军一点儿不领奥楚蔑洛夫的情,朝着奥楚蔑洛夫大吼到:“闭上你的嘴!你该回答我刚才的问题,至于我的’达令’,少一根毫毛,我撕了你的皮!”奥楚蔑洛夫有点慌,张大了嘴巴,眼珠直转。

忽然,他一手拉住巡警的胸脯,“叶尔德林!你个该死的混蛋,猪崽子,我在骂你呢!让伊凡尼奇将军误会了我,谁都知道我对将军的爱戴和忠心,你该向将军道歉!”他简直有点发疯似的命令着巡警。叶尔德林不知所措,哭丧着脸,机械地向将军作着揖,嘴里却说不出话来。

篇2

一、进行同类文章阅读,掌握所学文章的突出写法

如学习九年级下学期《变色龙》一文时,同学们通过认读、解读、赏读三个环节的学习,了解到《变色龙》一文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的写法塑造了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沙俄走狗形象。为了让学生对这一写法有更深入地了解,我在这一课的“用读”环节中,选取了契诃夫的又一短篇小说《胖子和瘦子》,通过分析瘦子对胖子前后两种态度的不同,学生们对文章的这一写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把握,进而更进一步体会到契诃夫的小说创作特色。可以说,利用“用读”环节进行同类文章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文章的写法。

二、多种形式片段练习,掌握所学文章的突出写法

片段练习就是意思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语段练习,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训练,具有很好的时效性。

1. 仿写。仿写是学以致用、培养语感的既有效又有趣的读写训练形式之一。它有语段仿写和课文仿写。学生们学了课文,有所收获,这时候可让学生模仿写一下,便会达到练笔的目的。例如,七年级上学期《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用读环节中,我要求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下类似的经历和感悟,文章做到了三真:即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2. 续写。续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有效的读写训练形式之一。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在这一课“用读”环节中要求学生续写。有的学生写道:“菲利普夫妇带领儿女匆匆离开,回家后便搬了家。但为了不让我的“姐夫”看出破绽,每逢星期天他们照例去栈桥上。令人惊喜的是三年后,菲利普一家在栈桥边遇到了又发了财的于勒,于是菲利普夫妇极尽奉承之能势……”有的学生写道:菲利普夫妇经历了提心吊胆的旅行后,回家只字不提于勒叔叔。突然有一天,一家人正在吃饭,想起了敲门声,原来是于勒叔叔,可是菲利普夫妇憎恶的神情令于勒最后孤单的离开,而我的那位“姐夫”也人间蒸发了……就这样一个个合理想象的续写应运而生,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

此外,在用读环节中,缩写、扩写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训练的有效形式。

篇3

【关键词】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方法 社会背景 社会意义 学生活动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小说的定义中突出了塑造人物形象,可见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人物的性格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情节影响人物性格的发展,但人物性格也决定着情节的发展。所以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从而把握好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小说阅读教学时,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可从四方面入手:

一、 找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描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描法刻画人物的?

如在教学鲁迅小说《孔乙己》时,首先引导同学们从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句子,并试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作用。如: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文章主题。)如:神态语言描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除此以外,有些小说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主的刻画要运用心理描写,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弗朗士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又真切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感情再他幼小心灵中的萌芽滋长,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把小说中的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中分析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选取了不少名家名篇,还有一些外国小说,这些小说中的故事、人物距离当今学生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想要真正地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就必须还原那段社会历史,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刚接触到课文就要为学生补充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否则学生很难理解小说的讽刺性。作者吴敬梓所处的时代,是在清王朝统治的前期,科举制度是清王朝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有力工具,许多知识分子堕入它的圈套而追求功名利禄。吴敬梓反对这种考试录用人才的制度,用讽刺手法写了《儒林外史》,暴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剥削阶级的罪恶。文中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抛开他生活的社会背景,学生会觉得这个人可笑而讨厌。而了解到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社会新沙皇加强宪兵警察等机构,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时候学生就会深刻感受到,奥楚蔑洛夫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这才是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创作小说的目的,才是对这个人物形象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三、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广泛的社会意义

学生在阅读小说时,一般只是直观地对人物形象作表层意义的理解,而忽略了从人物形象中体现出来的本质的东西——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不仅代表这一个人,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类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性格、情感、爱憎等方面,去领略作家的意图,体会人物形象中寄寓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鲁迅《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是我儿时的好伙伴。几十年后中年闰土变化太大了,两个人再见面的情景实在出人意料,所以“我”“打了一个寒噤”,知道两个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当年的“豆腐西施”,在“我”的印象里显然同二十余年后重新见到的“细脚伶仃的圆规”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小说通过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前后巨大变化,更进一步透视了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这两个人代表了社会中农民阶层和小市民阶层。

四、围绕小说中人物形象组织开展多种学生活动

1.写人物评论。

小说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凸现主题反映社会现实的,因此,小说人物就成了重要的写作点,人物评论就成了主要的写作形式。学了《范进中举》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写作题:请你从小说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邻居中任选一个或一群形象来写人物评论,要求评论有点有据,评价全面。这种通过写人物评论来学习小说的方法,更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更为深刻。

2.续写。

篇4

一、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联系学生生活

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是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古今中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内容在语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其实,语文是生活的延伸,与生活的联系相当紧密,这决定了语文课外作业应该注重迁移型习题的设计,使语文课直接与生活挂钩。在作业的设计上,除了从语文课本上选取文段进行联系外,应该走出文本走向生活。

比如,每天国际国内都会出现一些重要事件,这些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对自己产生触动,形成的看法可以书写记录,一次的记录不足为道,日积月累,将是一笔不小的收获,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接触不同语体,丰富学生的语感,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运用语文知识进一步理解生活。语文教师努力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变成语文课,使学生有“无处不学语文,无时不学语文”的感觉,在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潜移默化地巩固、深化语文知识,将作业设计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二、作业设计要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设计如下几种类型的开放性作业:

1.想象性作业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如学了契诃夫的《变色龙》之后,可让学生通过想象,续写一个“警官奥楚蔑洛夫路上偶遇将军的哥哥”的场景,更深地体验警官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阿谀奉承的性格,提高学生的文本体验与解读能力。

2.专题搜集性作业

专题搜集是指围绕某一专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它是学生整合信息、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例如教学《苏州园林》等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同课文有关的资料,教学时结合资料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交流合作、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设计自主性的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由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设计自己的作业,使其更适合个人情况,学生也会更加喜欢自己的作业,完成起来也比较容易。这样,学生就会将学习视为一种赏心悦目的最具创造性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我问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你们想回家做什么作业呢?”学生思考了一会,有的学生说:“我想回家翻译一下课文,因为我对课文的重点字、词、句的解释掌握得不熟练。”有的学生说:“我想把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讲给我的妹妹听,看我是否能理解课文了。”有的学生说:“想收集历史上有名的‘士’,回来讲给同学们听。”有的学生说:“我想找《战国策》读一读。”于是,我说:“只要你对课文的理解透彻了,作业自己选做。”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大增。

四、作业设计要富于弹性

目前,学生的课后作业量相对过重。各种辅导书、复习资料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学生搞得晕头转向,目标不明确,抓不住重点,且对每个学生来说作业难度不一,所以课后作业所用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有的作业来不及完成和消化,有的作业难度偏高,造成学生渐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重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语文作业,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设计分层作业。由于班级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可能完全等同,优、中、后进生的语文能力有着不小的差异,因此,对学生的作业要求也可不等同地对待。作业的布置应有层次,有梯度。程度不同,作业也有所不同。日常教学中,我分三层设计作业,A类题偏重于巩固基础知识,适合差些的学生完成;B类题介于A、C两者之间,适合中等生做;C类偏重综合能力的运用,适合好生完成。由于难度适宜,学生都乐于完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个人潜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五、作业设计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的语文作业,大都以单一的书面表达方式,按教师指定的题目进行“回答式”或“抄写式”的训练。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成了学生学习的包袱,查找答案、抄袭作业甚至请人代劳的现象屡屡发生。针对如此现象,教师应抓纲靠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多改变作业类型,多改变作业方式,吸引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地完成每一课时的作业。如,学完《变色龙》后,教师可设计口头训练型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描写的重要性。学完《谈骨气》后,可设计搜集积累型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听到过或看到过的古今中外有骨气或无骨气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互相交流,加强学生人格教育。作业的多变可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篇5

一、理解美

1.通过比较形象,理解美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让学生通过比较反衬,来发现文中人物的美与丑,在不断揣摩、理解中更能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泰格特的《窗》,本文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个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两个人物进行对比,在比较中体会靠窗的那位病人心灵的美,不靠窗的那位病人的心灵的丑。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比较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体会形象,理解美

体会形象,就是通过朗读或品味课文词语,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寻求和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心灵美。 如《最后一课》,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二、欣赏美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的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课文《海燕》,海燕象征英勇无畏、敢于战斗的无产阶级战士。文中描写海燕的词语:“碰”、“箭一般”、“冲”“掠”“飞舞”等,形象生动地表现海燕在暴风雨到来之前,迎风破浪,不惧寒冷,高傲飞翔的形象。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就能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美。

2.欣赏优美的句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的。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如《荷塘月色》中语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学生欣赏优美语句的过程就是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变色龙》一文中,奥楚蔑洛夫在文中前后五次与巡警的对话,所说的语言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奥楚蔑洛夫善变的语言体现了沙皇走狗的卑鄙形象。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想象美

正在接受知识的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还不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想想,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如《济南的冬天》,文字很优美、动人。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在教学中,我们何不像老舍说的那样让学生们也“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相信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会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也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的雪花。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四、创造美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缺陷 对策 新课改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课标)。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进而认识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在评价时要切忌“假、大、空”,力求“真 、善、美”,把语文教学当成事业、当成生命来谱写。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1.让学生多看。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景象来展示现实社会生活的,因此为了增加学生的体验,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尝试利用挂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工具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在看图画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产生情感。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依次出示小说情节的六幅图画,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主人公的六次变脸,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丑陋人物形象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2.让学生多听。

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产生情感。如教《社戏》时,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罗大佑演唱的Flash歌曲《童年》,轻缓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天真烂漫的童年,从而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让学生多演。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时为了让课文主题真挚亲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分派角色,进行扮演,以自己的视角深入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二、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语知、阅读、口语交际以及综合写作能力的评价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优势,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评价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严厉的训斥和一味的指责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会造成学生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失去上进的自信心,降低他们的志向水准;相反,过度的表扬,活跃气氛的背后冷却了学生的竞争冲动,廉价的表扬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用。 有一次学习《孔乙己》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说续写。有一位同学想像孔乙己被一恩人搭救,并在恩人相济下开了个酒店。我让该生读了他的续写,并指名几位学生进行了点评。之后,我先给予了一定的肯定:“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然后我便转变评价态度:“但小说主题不突出,没把握住原著精神,也不能表现孔乙己的人物性格。若能在续写时多一些表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才能表现出小说要塑造人物形象这一主要要素。”评价中我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又不乏真情,让学生受到鼓励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积极进取之心。

三、通过真情鼓励、赞赏促进学生成长

篇7

关健词:文章 文学 比较

一.文章与文学的异同

(一)联系

1.文章和文学都是以语言为依托,语言是作者进行表达、论述或者传情达意的工具,文章和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语言。

2.文章和文学都有一定的价值,是作者的精神产品,具有美的特质。特别是教材中精选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不仅是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更具有教育价值,依托语文教材中的作品进行教学,不仅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也是对优秀的人文精神的传承。

(二)区别

文学和文章也有一定的区别。文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章包含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属于他的一部分;而狭义的文章专门指没有添加作者艺术虚构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科技文等。本文主要探讨语文教材中具有明显文章特征的作品与添加艺术虚构的文学作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二.文章与文学的教学比较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选定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法。

1.文章教学注重工具性。在设计文章教学的时候应注意语文工具性的特点选取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增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成长的联系,传授一定的知识性内容,讲解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点,注意对知识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

以人教版八年级选文《新闻两则》为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考虑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类文章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结合课后习题:(①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②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③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介绍新闻的基本要素,提醒学生注意新闻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新闻真实、新鲜的特点等。让学生掌握新闻相关知识,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获得知识性内容。

2.文学作品教学侧重人文性。在设计文学作品教学时应注意语文人文性的特点选取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文学作品添加了艺术虚构但也基于一定的合理性、真实性,在传授一定的知识性内容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以人教版八年级选文《喂,出来》为例,从教材所编的课后习:(1、熟读课文,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感觉还会发生什么?2、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3、展开想像,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一二百字)可以看出,编者选取这篇虚构想象的文学作品旨在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并且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考领悟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1.文章教学注重积累整合。文章的学习以阅读为主,鉴于文章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更强调知识的积累整合,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快更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逻辑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概括,解决问题。

篇8

那么,如何营造五彩缤纷的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轻舞飞扬并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放手的爱,给学生营造“多彩”的课堂氛围,彰显学生个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 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 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

2.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语文课上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对学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诞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我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浓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息。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标新立异,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流淌的舞台,语文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古语有:“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营造五彩缤纷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妙的导

如教学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时,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故宫的格局及其作用,对去过故宫的孩子学习这篇课文很简单,但对没去过故宫的孩子要让他们想象故宫雄伟壮丽的外观,布置精美的内景,和谐统一的布局是很难的,为此我在课文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以“旅游”形式,让学生看故宫的视频,了解故宫的各个部分及功用,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2.趣味的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灵魂,是创新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飞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可以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可以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展其思维的空间,实现其认识的飞跃与突破。

3.多样的写

运用想象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编故事、续写、扩写等等作文训练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我在讲《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由于初中的学生看过《水浒传》原著的很少,就是电视剧看全的也不多,对水浒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是似懂非懂,如果上来就安排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势必会出现学生对半文言的课文内容理解不清,为此我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智取生辰纲》这一集的视频,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回到课文进行理解,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理解以后,我安排学生续写杨志丢了生辰纲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当时每个学生写出的结局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这样通过恰当使用多媒体及创意的写作,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有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三、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教材,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 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因其教材特点,在情境教学的创设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2.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关键处设疑

特级教师钱梦龙也说过:”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老师善于设计问题也是重要的条件.”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就是说激疑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这就需要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关键处设疑,引发思维

问题法主要由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构成.教师的问是学生答的前提,是问题的起点,是问题的决定因素,多半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只有抓住关键来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孔乙己》时,问学生:”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为什么那些人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嘲笑、取乐呢?”学生回答:”他们缺少起码的同情心.”学生这样答,反映他们的思路是从当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来思考的.我及时引导深思:”同学们,再想想周围的人特别是短衣帮,生来就这样冷酷无情吗?”这样就抓住了问题的关节点,突破难点,暗示了积极思维的路线,应从社会存在和人们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上来考虑.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到自己同孔乙己一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反而以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

2.在细节处设疑,启发思考

新课程、新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天上的街市》里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就领悟到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恰当,很形象,很有艺术性,同时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

鲁迅《秋夜》的开头:”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教师可对此发问:”干脆写'有两株枣树',岂不更简洁明了?如此重复,多累赘,多别扭?”用这样设问来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用意,原来用这种单调、重复的语言来表达一种孤独、寂寞、无聊的情绪.

3.在看似矛盾处设疑,激趣

课文中有许多从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起矛盾的对立点,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有的人》开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看似矛盾的诗句,不能不引发读者的思考:为什么死了的还会活着,活着的又已经死了呢?那是两种什么人啊?经思考后才知,前一句的”活”是肉体之活,”死”是精神之死;后一句的”死”是肉体之死,”活”是精神之活.寓意深刻!

再如《孔乙己》教学片断:老师引导学生梳理了文章的情节,待学生知道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后,问:孔乙己是不是死了?这时学生兴趣上来了.有的学生说死了,有的说没死,就在学生争执不下的时候,老师趁机引导:何不到文章中找找依据呢?学生终于找到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师:这句话既有”大约”又有”的确”,那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学生陷入沉思并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师趁机引导学生: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生:取决于他的性格和遭遇.师:那我们就来深入地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而上面的巧妙设疑,抓住了文章中看似矛盾,其实是笔力千钧的关键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而引出对人物形象,社会背景的分析,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探讨文章内容,所以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致高昂,课堂讨论热烈,效果显著.

4.在容易引起联系处疑,引发想象

教材中有大量想象性文本,课文中有许多省略和空白.让学生对这些文本、空白、省略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往往很感兴趣,并且会产生一些联想.

如教学《变色龙》时,我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概述了课文情节,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以及了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去.”启示:咬人的狗被送回给它的主人,被咬受害的赫留金受到威胁性的严厉警告,当他满心欢喜地向广场走去,远远看见将军哥哥在广场上散步,此时他又会变得怎样?请以《警官巧遇将军哥哥》为题,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课文,学生兴趣浓厚,联想丰富,发言精彩.这是这一堂课的一大亮点,我也因此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5.在貌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设疑,激发兴趣

课文中的许多地方看起来平平常常,学生读后提不出问题.在这些地方,教师要于无疑处生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例如上《愚公移山》这课时,学生疏通了文意,理解了故事内容,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此时我故意设问:”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因为两座大山结果是被神灵移走的.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我故意曲解教材,把认知的盲点摆在学生的前面,于无疑处生疑.此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否定了愚公的”无能”,认为故事的美好结局体现了远古时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人定胜天的思想,也说明像愚公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天神.这样提问,创设了强化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法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的多。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有很强的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敢于并善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带着问题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这或许是引导学生告别语文“少、慢、差、费”尴尬局面的不二法门。

一、编者的问题设计是阅读的指向。要留意文前文本阅读是学生知识、能力获取的载体,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留意文前提示,关注课后“研讨与练习”,特别是课后练习是很多教师忽视的,而它恰恰是编者的学习建议和编排主题的理性渗透引领学生去整体感知的开始。因为它是从编者的角度,它既依据新课程标准,又立足于文本特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指导性。如果能仔细的探究就会发现:题型设计不外乎就是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关键字词的品味与妙用、片段练习的拓展与延伸、作者情感的表达和写作特色的揣摩等等。比如《孔乙己》一文就是如此,第一题从文中四次哄笑中的“笑”去探讨初读此文的感受及文本的主题剖析。第二题则是小说人物刻画的描写方法的提问,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小说的创作技法及其精妙之处。第三题是揣摩关键词句的内涵,品味孔乙己的酸甜苦辣,人世悲愁。它通过语言品味让学生看到清末时代的缩影,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第四题是一道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续写探究题,也是智力开发、思维提升、联想想象训练不可多得的手段。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

二、传统教育的教学都会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往往忽视问题和练习的设计,这一做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那么如何提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探究性、开放性问题至关重要。因而多一些准确有效的提问,引领高效思维过程是实施生态课堂的标志。为此我在教学问题设计时,表述尽量避免笼统,可以化大为小,化难为易,有难度的问题有意识的提供思考的角度、方向。比如在教学《羚羊木雕》时,我利用“羚羊木雕”这一线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同时,因势利导,相机诱发,我提出了“从父母的角度看,羚羊木雕仅仅是父亲送给孩子的礼物吗?”此时学生有了问题意识,视线聚焦于疑难之处,心会神领,读中能学会思考,正思探路,逆思溯源,此路不通,另辟蹊径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讨论。再如教学《伟大的悲剧》这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时,针对其篇幅长,思想内涵深,对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难的特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而迅速的理解文章的内涵?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明白:何不从文章题目入手设计教学呢?启发学生思考,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又蕴含着伟大呢?两个看似矛盾的词组合成课文标题,对全文的情节和意义起了什么作用?“悲”在哪里?“伟大”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轻松而有效地解决了。以“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藏伟大”这一问题作为起始话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的方面深入探究,各抒己见,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教师的问题设计,好的设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也是沟通教材、学生、教师的桥梁,会让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能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开启心智,积极思维,使其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主体性得以体现。

三、“问”既是学生的权利,又是学生的义务。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解放孩子的嘴”,还孩子以问的权利,让他们一个个把问题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的主动权,给学生创设独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机会,但引导学生产生并提出疑问却很关键。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白哪些东西要讲清楚,哪些东西留给学生去思考。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了一段“引火线”,让学生“得不到”而生疑并提问。为此我在教授鲁迅《故乡》文章关键词语言品味时,先举例示范引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反也。”加之给予学生充裕的浸润在语言里的时间,学生的体验和发现不乏精彩之处。如学生就“横”字发表的见解,认为所横之物往往缺乏生命活力,村庄多以“坐落”称之,这里却用一“横”字,使得语言有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给人以突兀之感,表现力十足,达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更让我难忘的是在执教《变色龙》一文时,我让同学们各自谈谈对小说中的主角奥楚蔑洛夫的情感评价。盲人摸象,各有所得,不给学生明确提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比如有学生觉得这个奥楚蔑洛夫其实很可怜,因为老百姓可以讲真话,而他却当着老百姓的面,压抑自己的正常人性,不断否定自己,撕裂人格。与其说是在展示一个小警官丑陋阴暗的一面,还不如说以悲悯的眼光在审视小公务员人性扭曲的悲剧。相比之下,教师传统的嘲笑性阅读教学,无疑是受庸俗社会学思想影响而显得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