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励志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2 15:4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励志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了起来!
秘诀1: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
五枚金币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秘诀2: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扫阳光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秘诀3: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成功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
一只蜘蛛和三个人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
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秘诀4: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
自己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秘诀5:成功者自救。
让失去变得可爱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秘诀6:成功者善于放弃,善于从损失中看到价值。
请不要开错窗
篇2
关键词:典故语;认知语境;典故翻译;阐释力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典故语浓缩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经高度提炼而成,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典故词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为了交流方便,使表达更形象化慢慢演变而来的。其形成过程是:有意/无意输入获得认可小范围流行 大范围流行 流传后世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词语。由于认知语境源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无限性,就决定了认知语境的多样性和无限性。对于同一典故语,英汉两个民族在认知语境上存在的差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完全不同,有的是部分不同,也有的是相同的。
另外从翻译的目的角度出发,为了达到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在心理认知上最大的认同,有的时候会侧重于意义的表达,有时候则会侧重于形式上的统一,本文将从中西认知语境的差异角度出发分析典故语翻译的方法。
二、典故的语义特征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典故属于一种隐喻。它是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历史事件等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况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季广茂,1998:13,转引自张辉, 2003:67)。典故与所描述的现时事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一个是典故语本身所包含的传说、故事和事件的起点域(source domain),一个是当下事件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两者之间的隐喻关系通过起点域和目标域之间投射达成。典故本身作为起点域激活了相关的认知语境,即在暗含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通过某种相似关系投射到当下的目标域事件中,在这个定义之下强调的是对典故所描写的现实事件的认知过程。该定义从认知角度叙述了典故的隐讳性、间接性、民族性和文化特质。
三、认知语境
传统的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实际环境,包括语言行为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语境,它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涉及到语言的上下文,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说话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王德春就曾提出“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王德春,1983) 也就是说语境是语言使用的客观世界的环境和客观的语言环境因素。
但是辅助语言理解的除具体场合因素之外,人的认知因素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语言解码、假设、记忆心理图式的激活和推理达到对话语的理解。因此,对语言的信息超载部分的推导并不一定要依赖具体的语境,因为他们通过经验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国外有学者提出, 语境就在语言使用者的心智中,“Context is right in your mind. ”(Van Dijk,1980)。据此熊学亮教授认为:“语境主要指的是认知语境(即语用者系统化了的语用知识)。”
Ungerer 和Schmid 于1996年提出了认知语境这一术语。认知语境是内在化和系统化的语用知识,它不仅包含传统语境所包含的外在因素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外在因素的内在化的形式。认知语境是客观世界在人大脑中概括化、抽象化、系统化的结果,它可以包括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背景知识(知识结构) 和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涉及到人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制度、民族、社会结构、阶级地位到家庭,以及生存的自然环境。语言使用是一种认知语境参与的过程,语言本身的不完整性由认知语境进行补充。
四、认知语境与语义理解
语义的理解不是孤立的,任何字、词、句的语义把握不能通过单个字词句意义的简单相加或堆砌。要理解一个句子的准确含义同样需要把它与上下文的句群、段落甚至篇章中去考察,不仅仅如此,有时候甚至还要放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去考量才能明了其真正含义。裴文(2000)还提到如果将文本意义加以引申,我们就能够发现,语言不仅能够反映社会背景信息,还能够体现说话人的感情和性格特征,包括他对听话人、对自己所要谈论的事情的态度,这便是情感意义。前者是显性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而且还是动态的,会随时间随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根据Leech(1974)关于meaning的分类,典故词语的语义一般属于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而在翻译中又要视不同的文体、上下文语境、情感需要侧重于其内涵义(connotative meaning),所有这些内涵意义就是认知语境所涵盖的范畴。
“意义存在或者只能存在于每一个体的理解进程中。”(Johannes Engelkamp,1988,转引自谭载喜,1999)所谓进程说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变化过程。这里所谓理解进程或者过程就有赖于每个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即认知语境。认知语境的操作方式是知识草案心理图式心理表征。对于同一个典故语“Pull a Pearl Harbor on sb.”对于亲历珍珠港事件的美国士兵和普通美国公民而言,他们不同的经验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即由经验形成的知识草案不同,因此在具体环境语句中被激活的心理图示就自然产生了差异,结果就产生了不同的心理表征。同样在同一个个体身上也会随着个体知识体系的变化而变化,同上关于“Pearl Harbor”由于个体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战争的观点会从刚刚开始的过激向更为理性的认识发展,认知语境会有些许微调,其意义理解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认知语境是影响词义提取的主要因素,忽略了语词词义提取时意义与语境的结合,不能达到对语义的充分理解,也就不能对语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进行正确翻译。
五、认知语境与典故的翻译
典故语作为语言当中最为凝练和富于民族特色的组成部分,其话语意义是超越其基本意义的,要依据认知语境的线索来理解和翻译,既要体现其语言特色又要求保留其民族文化特色。然而,体现语言特色和保留民族特色两者就是鱼和熊掌,并不是任何时候两者都可以兼得的,如何取舍,就要视源语作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原有知识背景与当下认知语境的差异而定。Sperber & Wilson(1986)从语用的角度提出“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了话语的理解。”(熊学亮,1999) 这里的假设即语境假设,也就是认知语境。
对于不同语言读者而言,由于不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他们会形成不同的知识草案,因此知识信息即意义的理解基础并不相同。语用者对信息超载部分的(意义)推导并不一定要依赖具体的语境,因为语用者通过经验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熊学亮,1999)。也就是说,在具体场合不明确的情况下, 语言使用者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推导,而这种知识推导所依赖的主要是认知语境。语言使用者所涉及到的知识并非在交际过程中临时产生的,而是早就储存在大脑里供信息处理之用。认知语境是无时间性的,而且往往是隐含的。翻译者对译文中典故语推导就涉及到信息超载的部分,如何激活两种语言的使用者的认知语境,使之达到最大的统一是摆在译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由于典故丰富的文化内蕴,翻译时要同时传达其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即E. A. Nida所划分的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和情感意义(emotive meaning)往往很困难,有时根本不可能,所以,很多场合下,尽可能采取一些补偿手段,使源语和目标语的读者在心里表征的层面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通常翻译方法可以分为直译和变译,就典故语的隐讳性而言通常多采用变译法,比如形象套用法、借用类似法、法、意义对等法、添加注释法,以上提到的直译法和各种变译法都是为了在认知语境操作的终极心理表征层面上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在此称之为“认知共振”最大化。
就Apple in one’s eyes这一典故语而言,一般词典习惯于将其解为“掌上明珠”,不仅表达了意思又传递了书面典故语的色彩,然而并不是任何时候翻译时都取这种意义,首先看看它的出处,
(1)He found him in a desert land, and in the waste howling wilderness; he led him about, he instructed him, he kept 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
(Deuteronomy 32:10, Old Testament, the Holy Bible, King James Version)
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如同保护他眼中的瞳仁。
(引自周忠《英汉双解英语习语辞典》77页)
在《圣经》或者《伊索寓言》等这类对现代英语贡献很大的经典著作中,选择用直译能更好地再现圣经中原形,这类书籍是许多英语惯用语包括典故语的来源,是我们理解现代英语中很多词语的根据,也是外语读者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很重要的参考书,从这个角度而言,此时的翻译应尽量接近词语原型,试图为建立该信息的知识草案提供教材,故而用直译较为适宜。
以下是关于“the apple of their eyes”的三种不同中文翻译:
当源语和译语中恰好有相对等的成语表达同一概念时,采取形象套用法,既传达了语义又保留了原有的语言特色。
(2)这位小姐,德性温柔,才貌出众,鲁老先生和夫人因无子息,爱如掌上明珠。
(《儒林外史》第十回)
I know the young lady, and she is virtuous, gentle and beautiful. Because Mr. and Mrs. Lu have no son, this girl is the apple of their eyes.
Yang 译 (引自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143页)
(3)George was the apple of his father’s eyes. He did not like Harry, his second son, so well.
(W.S. Maughham, The First Person Singular)
乔治是他父亲德的宠儿。他父亲对老二哈里就不那么喜欢。
(引自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142页)
(4)Did the law not know that a man’s name was to him the apple of his eye, that it was far harder to be regarded as cuckold than as seducer?
(J. Galsworthy,“In Chancery”)
法律难道不了解一个人的名誉是他宝贵的东西,被认为戴绿帽子不被认为是勾引者更难看得多。
(引自张野《英语成语典故》12页)
第一句这里“掌上明珠”与“the apple of their eyes”可谓配合得天衣无缝。虽然从字面上看来英汉语里两者有着很不一样的表述,但是两者在各自的语言里却有着极为近似的形象,也就是说两个典故语在各自语言里的知识草案与当下的语言结合表征的刚好是相同的形象,此时用英语里已有的典故语取代再合适不过了,还保留了应有的语言特色,这就是形象套用法。它的不足是不能有效地传达民族文化特征。
这里借用类似的形象与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原则并不矛盾,当源语典故语中的形象对于目标语读者而言完全陌生,甚至对于该形象的认知完全相悖,此时只有通过借用目标语中已有的近似形象替代的方法才能使目标语读者产生相近的心理认知,这样就达到了“认知共振”的最大化。
第二句虽然这里还是相同的一个典故语“the apple of their eyes”,但是根据上下文的推断“George”为男孩----他父亲的其中一个儿子。汉语中“掌上明珠”的解释:比喻极受疼爱的人,后多指极受父母钟爱的儿女(《汉语大辞典简编》1998)。《辞海》(2000)更精准地指出,多指女儿。宋辛弃疾《永遇乐》词:“落魄东归,风流赢得,掌上明珠去。”此后其意义又经历了缩小的过程,明汤显祖《牡丹亭》三出:“眼前儿女,俺为娘心苏体劬。娇养他掌上明珠,出落得人中美玉。”虽然这些一般中文读者并不一定清楚,但它们就是关于“掌上明珠”的知识结构,并且潜在地起着作用。在中文里刚好有个名词“宠儿”可以贴切地表达,同的是心理表征,异的是两种表达并不是完全对等,“the apple of their eyes”在英语里的语义显然比“宠儿”在汉语里的语义要广,但在上下文的配合之下,两者能达到“认知共振”的最大化。
对于英语读者第三句意为“极宝贵的东西”,而对中国读者译为“掌上明珠”激活的心理图式完全不同,译者采用近似解释的释义法翻译可以让目的语读者对“the apple of his eye”在此处的语义更好地把握,恰好得到更为接近的心理表征。
由以上的例子还可以看出即使对于同一典故语,在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下可以激起的知识草案细分下去,有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是由一词多义引起的,其结果就是一词多译。
对于源语中的高度浓缩了民族文化特色的人物,一般的处理方法是直译,但是当源语文化中存在而目的语中缺失时,直译根本不能胜任传达语义,更不用说传递民族文化了。
(5)Flagstaff:I am as poor as Job,my lord, but not so patient, (W. Shakespeare, Henry, IV)
福斯坦夫:我是像约伯一样的穷人,大人,可是却没有他那样的好耐性。(注:约伯,以忍耐贫穷著称的圣徒。见《圣经--约伯记》。)
注文法是直译法的补充物和衍生物,通过注文的方式向目标语读者简要介绍源语中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词汇,强行让目的语读者在极短时间内建立相应的知识草案以应付当下阅读理解的一时之需,这样就解决了目标语中背景知识准备不足的缺点。
六、结束语
认知语境是影响典故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典故中无疑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不了解其中隐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时很难准确地把握其真实的内涵意义,摆在翻译学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根据不同语境选择最适当的翻译方法。当源译文认知语境有重叠时,可采用对等直译法、形象套用法、法等;如果源译文的认知语境不对等、存在文化缺失现象时,可采取法、借用类似法、阐译法(释义法)、注文法等。如果译文的认知语境不能提供理解新信息的语境假设或者使用了不恰当的语境假设,就没法全面、正确地理解源语中的典故。总之就是要达到最大程度的“认知共振”。本文只是略举几例,英汉语都有大量的典故语语料,常常对于同一个典故语的翻译同时运用几种翻译方法相结合,其具体翻译方法和教学方法都有待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Cao Xueq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and John Minford. Hamondsworth: Pengnin Book Ltd, 1973.
[2] Ernst-August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 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M]. New York: Ballantine Publishing Group,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Inc, 1991.
[4] Roger T. Bell著, 王克非导读.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5] Shakespesre, W. The Complet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M]. New York: Gramery Books, 1975.
[6] Van Dijk, T.A . Macrostructure.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0.
[7]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8] (古希腊)伊索著; 李长山, 陈贻彦, 孙征译.全本伊索寓言[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9] 曹雪芹. 红楼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10] 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 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82.
[11]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12] 汉语大辞典简编编委会. 汉语大辞典简编[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8,
[13] 马君骅等. 汉语典故词典[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8.
[14] 金. 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15] 裴文. 现代英语语境学[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16]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7] 朱永生. 语境的动态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8] 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9] 袁晓宁, 刘成关. 于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哲学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2).
[20] 张野. 英语成语典故[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6.
篇3
>> 制播分离背景下的电视节目评估 制播分离下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建构 我国电视节目制片人制与制播分离的对比研究 制播分离体制下的节目创新 制播分离下的广播电视体制变革 节目公司 制播分离好年景 电视“制播分离”的成功尝试 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实现全网络化的实践要点 浅谈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制播分离制度 制播分离下的综艺圈 浅谈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探析 “季播”电视节目的优势分析 制播分离体制下电视媒体的应对策略分析 基于电视节目网络化制播的媒资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分析 支化产业背景下的制播分离解析 制播分离背景下主持人职业发展方向探索 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浅析 制播分离与中国电视产业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张喜峰,《制播分离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研究》[J].《知识经济》,2010(8)
③刘燕南,《电视评估:公共电视vs商业电视——英美及台湾的经验与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④⑤姜涛、王凯博、安宝丹,《努力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估体系建设——“引领内容创新,助力品牌成长”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1)
⑥张国涛,《电视剧播前评价与播后评价差异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3)
篇4
文/陈书秀
益母草,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它性味辛苦而凉,入心包、肝经,有活血祛淤、调经利水的功能,主治月经不调、产后血晕、淤血腹痛等疾病。
传说,程咬金的父亲因病早逝,只剩他和老母亲二人,家里穷得叮当响,程咬金只好靠编竹耙子挣钱养活老母。老母在生程咬金时,留下产后淤血疼痛病。程咬金长大成人了,母亲的病还没有好,程咬金决心请郎中治好母亲的病。
为了给老母买药,程咬金一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了许多竹耙子,挣了半两碎银,到邻村一个郎中的药铺,买了两剂中药。程母吃了草药,病情果然好转。程咬金高兴极了,又接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竹耙子,挣了点碎银,又跑去找那位郎中,可是,这位郎中说这次买的药得花三两银子。程咬金听了心中一惊,我哪来这么多钱呀!怎么办?想来想去,程咬金忽然灵机一动,就答应说:“可以给你那么多钱,但要等我娘的病好了,再还你钱。”那位郎中同意了程咬金的要求。
有一天,郎中到地里去采药,程咬金在后头跟着,偷看郎中采的是什么样的药,长在什么地方。程咬金心中有数了,就只从郎中那买了一剂药。后来,程咬金也到地里采郎中所采的那种药,煎汤给母亲治病,终于把母亲的病治好了。从此,程咬金就给这药草起了个名字,叫“益母草”。
益母草味辛、苦,性凉,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之功效。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淤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悠然见南山”是指哪里
文/张良
陶渊明诗中的“南山”真的是指“终南山”吗?熟悉文学史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后来归隐。一生踪迹大都在今江西、江苏、两湖一带,隐居地先后在浔阳柴桑的上京里、园田居、南里。他在公元403年39岁时写了《饮酒》诗20首,其中第5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其中)是在上京里(今江西九江市郊)写的。因此,“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应该在江西九江某处,而不可能在西安附近。
从《辞海》中可以看出,古代的“南山”所指颇多,可指西安市南面的终南山,还可指昆仑山、祁连山等,但这些都不是陶渊明诗中的“南山”。陶诗中的“南山”无疑在其隐居之地。究竟是什么山呢?中国古代文学专家朱东润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注释是:“南山,指庐山。”也有人认为“南山”泛指“南面的山”,并非哪座山的专名。《辞源》“南山”词条的第三义项为:“泛指住地南面的山”,并举陶渊明《饮酒》诗中的这两句诗为例。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
此语由来于一个历史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齐人淳于髡,滑稽多辩,身材矮小,是历史上有名的矮子,但他屡次出使其他诸侯国,也未受辱。那时,齐威王荒无度,不理国事。因此,局势混乱,诸侯都来侵伐,国家危在旦夕,淳于髡根据这种情况,决心向齐威王进谏,但他又怕齐威王听不进去。于是,他便想出一个让齐威王猜谜语的办法,来达到自己进谏的目的。
一天,淳于髡对齐威王说:“我们国内有只大鸟,住在王宫里,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篇5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叙事策略;激励事件;鸿沟与转折点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09-01
《中国好声音》定位“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在传统的娱乐选秀节目中加入“励志”元素,采用叙事的手法和表现形式来介绍“励志故事”。在第一季播出的十四期节目中,节目在收视率及市场份额两项统计中连续十三期排名全国首位(第一期节目排名全国第二位),在2012年9月30日播出的《中国好声音》第十四期节目中,收视率更是达到6.101,达到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一个新高度。在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好声音》以励志故事作为吸引受众的手法,产生娱乐节目中的教育意义。
以《中国好声音》学员金志文的故事为例,为受众展现的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这使受众在观看节目很容易就被节目中的叙事线索而展开个体的想象,通过金志文的故事来联想到自己与他人,从而在情感上达到贴近和共鸣。
一、设置让受众产生悬念的激励事件与鸿沟
以《中国好声音》学员金志文的故事为例,金志文在一出场的时候就被导演组安排成两条虚实线索,一条是金志文在北京奋斗八年一直没有平台,如今来到好声音寻求成功这样一条主线,兼以“其女友一直陪伴八年,今天要借节目进行求婚”为叙事辅线。如此的表达,不同于其他的选秀节目,而是在主人公一出场的时候便对其赋以特殊任务的“名义”。
在金志文的段落一开始,导演组就在受众面前呈现出两条叙事的激励事件:一件是金志文能够通过歌唱让导师为其转身,改变命运。这也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主人公改变自身命运的激励事件;另一件是金志文能够在改变命运后向自己女友求婚成功,爱情主题也是叙事时常用的激励事件。两件激励事件颇具悬念,在节目一开始的时候便成功吸引了受众,让受众者的关注点随着激励事件而产生转移。这一点是《中国好声音》通过叙事故事来吸引受众的独特之处,也是节目超脱于其它选秀节目的成功之处。
二、常量冲突与转折点的出现使叙事鸿沟撕裂
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无论冲突的性质如何,它都将是戏剧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常量,引领剧情向前发展。在电视节目中,冲突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当中,常量的冲突在主人公进行常规叙事后达到顶峰,学员在进行演唱时,已经不单纯在于选秀节目的歌曲演唱质量,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曲承载着学员与受众共同的期待,而这全都是因为之前叙事的激励事件与鸿沟的设置。
而由于《中国好声音》节目的设置,在学员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导师可视其演唱情况为其转身,这一点既是节目的独特之处,又是叙事上的转折点。在学员金志文的叙事段落中,杨坤等三位导师受到金志文歌曲的感染而为其转身,转折点出现也让叙事达到一个。同时这一转折点的出现也造成叙事鸿沟的撕裂。之前设置的鸿沟即主人公能否通过歌声证明自己,由于导师的转身让受众的心理鸿沟在这一刻撕裂,也达到了第一个故事的第一个。
三、次要人物的辅助叙事让主人公的叙事更经典
在《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当中,导演组意识到仅通过学员的单方面叙述不够全面和客观,还不能仅依靠这一点就能够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在简单的介绍自己后,节目的主人公金志文开始继续叙述他节目开端时的故事,即他在北京漂泊奋斗的艰苦历程,这样有备而来的另一位叙述主人公杨坤眼前一亮。紧接着,杨坤与金志文围绕着事业这一主要线索展开平行叙事,两人各自讲述着北漂的经历,虽然不甚相同但是却紧密相连,两条叙事事件在最后一刻完美融合,让受众达到心理上的共鸣。
导演组省略了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的必要的“导师请求学员加入自己的队伍”这一环节,而是直接让学员选择导师,其原因在于需要控制节目时长,更重要的是已经由之前的平行叙述,整个段落表现得已经足够全面,若此时再加入这一环则画蛇添足。这样不仅不显得头重脚轻,反而因为其快速收尾的叙事方式,让整个故事自然结束,让人回味。
最后,在《中国好声音》金志文段落中,我们还看到了叙事学中经常能看到的“反转”和“悬念”的两大手法。前者是在叙事上主人公的“权力反转”,后者是“求婚”的细节被至于真个节目的最后。但由于真个段落的叙事已经足够全面、丰满,故而这两点被人为地抹去,在这里也不过多叙述。
参考文献:
篇6
有很多的名言值得中学生收藏,适当的还可以选一条作为座右铭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励志经典名言,供大家参阅!
中学生励志经典名言精选1.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是坚强。
2.谤言只是挖在你身后的陷阱,只要你一直勇往直前,陷阱再多也不一定伤害到你。
3.生命之长短殊不重要,只要你活得快乐,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便已足够。
4.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5.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6.生活总是这样,走到了尽头,才会明白,最好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7.人最好不要错过两样东西,最后一班回家的车和一个深爱你的人。
8.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9.对于最有能力的领航人风浪总是格外的汹涌。
10.因为年轻我们一无所有,也正因为年轻我们将拥有一切。
11.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
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12.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13.假装对别人很宽容,其实就是自己无能,因为不敢伤害别人,就懦弱而苍白地解释成原谅。
14.怎样的一个冬天,我看见烟火幸福满天。
又怎样的一个冬天,冷得让我泪流满面。
15.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中学生励志经典名言经典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別人才会看得起你。
2.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3.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
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4.假如你从来未曾害怕、受窘、受伤害,好就是你从来没有冒过险。
5.人最强大的精神支柱,不是意志或信仰,而是习惯。
6.所有目标都是黑暗的,只有行动才与光明相伴!
7.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难处。
8.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9.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功的。
10.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整个世界将为之让路。
11.曾经说没有你我怎么办,可是你离开后我还是一样坚强的活着。
12.我终于明白大人为什么不让未成年谈爱了,因为这个年龄的我们不该承受这些。
13.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14.任何为失败找借口的人虽然他的心灵上得到了安慰,但是他将永远的拥有失败。
15.早晨给自己一个微笑,种下一天旳阳光。
中学生励志经典名言推荐1.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进。
2.有梦就去追,没有梦想的人,灵魂是空虚的。
3.向日葵永远会向着阳光笑,因为它把悲伤隐藏在背影里。
4.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给你好处。
5.也许一个人要走很长的路,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才会变得成熟。
6.对于成功的坚信不疑时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
7.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肤浅单薄的人越浮躁不安。
8.自律可以帮助你做你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
9.如果大海里没有风浪,海燕绝不会美名远扬。
10.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
11.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要认真做,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要创造性地做。
12.心如镜,虽外景不断变化,镜面却不会转动,这就是一颗平常心,能够景转而心不转。
13.再高的人有时也需踮足,再矮的人有时也需屈身。
14.在真正的道德理念面前,你无须堵住别人的嘴,而是要面对自己的内心。
15.过的一页就不要再翻,翻起的灰尘会迷了双眼。
16.人生的成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但大多数都是一念之差。
17.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爬起来再哭。
18.通向梦想的路上的确有一道高墙,但它只阻挡不够热爱的人。
19.人家说,一个哦字,太伤人,可我又怎么舍得让你难过,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呢。
篇7
[关键词]励志教育;技工院校;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H193
语文教育在技工院校中并不属于主修课程,但是却对学生生活与学习起着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懂得理解文字,更需要通过文字提升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与自我认识,懂得思考,并且树立积极的精神状态。而励志教育在技工院校语文教育中尤为重要,符合时展的需求。
一、励志教育在技工院校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
励志教育主要是培养个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个人生活、工作与学习动力,让个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身所奋斗的目标中。在技工院校中,学生一方面来自普通低收入家庭,缺乏专业系统的综合素养教育,生活处于社会的底层;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知识储备能力与基础知识薄弱,相对其他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技工院校的学生在自身社会角色上缺乏自信心。面对这种精神状态的低迷,在教育工作中更要积极的通过励志教育让学生充分的肯定自我,相信通过积极的学习与勤奋努力的工作可以改变自身命运。这种积极的内心信念对学生在校学习以及今后的人生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如果在精神层面处于低沉消极状态,那么将会影响其一切的生活状态。自卑的心理状态甚至会导致心理扭曲,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文字教育,更是思想教育,要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与社会观。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章或者思想引领性教育让学生摆正生活态度,充分调动自身能动性的投入到生活中。对生活应该抱有积极的希望和永不磨灭的生活动力,不能随意的自我放弃。而这些都可以在语文教育中通过优秀文章与思想达到学生的思想与行动的引导效果。
学生群体中的意志消沉不仅仅关系到个别学生,这种消沉的精神状态会产生传染性,导致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都散发着消极的精神状态。这种危害性不仅仅影响学生个人,甚至因楦霰鹧生的意志消沉做出的过激行为会对他人以及整个学校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导致学校未来的发展。如果产生恶劣影响,甚至会对所有技工院校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技工院校学生在不良的舆论影响上会打上一种标签,如果人们将不良印象与技工院校学生标签划归到一起,那是对所有技工院校学生的不公平。因此,要积极的改善技工院校学生的精神面貌。
二、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励志教育的操作方法
(一)经典名人励志故事
励志教育最常规的方式是通过励志名人故事开展,可以通过成功人士的实际案例来达到学生思想上的震撼效果。特别是从低处做起,从平凡做起的名人,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个人努力有紧密关系,不一定是依靠个人的家庭背景或者个人的显赫出身,避免学生因为出身情况不高而导致的意志消沉。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故事做一定的实际案例教育,通过贴近性的事实告诉学生,即便是技工院校的学生,未来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努力也可以拥有更好的人生。
(二)励志主题讨论
可以通过具有励志性的话题讨论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话题讨论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引导性,对于整个话题讨论的方向做有效的辨识与引导。当学生出现消极思想倾向时可以通过积极的思想来做有效的调整,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有较大的考验。主题可以是社会新闻中的积极案例,通过实际话题的讨论来让学生发现生活的励志面。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对陈旧经典励志故事做有效的补充,让学生感受到更加鲜活的例子。
(三)积极开展私下沟通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网络上开始流传各种励志美文,从中可以获取到生活向上的动力。语文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私下QQ群或者微信朋友圈的联系来分享美文,同时可以依据美文内容进行有效的讨论。在日常也可以多通过私下交流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从而提供更为针对性的励志文章分享。与学生建立课下的良好友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做朋友,在学生产生思想困顿的时候可以提供一定的思想指引。可以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情况做对应的语文教育内容安排。
(四)丰富教学形式
励志教育不仅仅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做引导,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观察励志影片来达到引导作用。一般励志影片具有较强的煽动性,例如《幸福来敲门》这部经典的美式励志影片,就可以充分的让学生明白,人的出生可能是很普通的,但是由于自身坚强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可以有效的改变自己与他人的命运。让学生们相信,命运会眷顾那些积极生活与努力奋斗的人。电影作品由于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表现,同时人物演绎出神入化,比单纯的文字语言有更强的感染力。文字语言需要学生去理解与想象转换,但是影视作品则可以更直观的阐述其核心思想。
三、结束语
技工院校的语文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广泛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的把控语文教育。技工院校语文教育较少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束缚,教师可以从分利用时机更多样化的开展实际课堂教学,充分的以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来吸引、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在非实用性理论的记忆学习上,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做创新性尝试教育。在励志教育中也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来达到实际的精神教育意义。这需要语文教师明确自身教学的重要性,积极的学习多种信息资料,多了解学生,充分的利用学校有限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做课堂升级改造,让励志教育发挥出不同凡响的实际作用,让技工院校的学生有一种新时代的崭新面貌。
[参考文献]
[1] 陈玲.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目标[J].学园,2014,(12):171-171,172.
篇8
现实题材剧:轻喜剧风格是潮流
近年来,荧屏上最为繁荣的是现实题材剧。2009年根据著名编剧六六小说改编的《蜗居》,因为贴近生活,话题围绕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房子问题,且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成为2009年电视剧收视上的一匹黑马。2010年带点喜剧色彩的生活题材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剧中充满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磕磕绊绊,不顺心不如意比比皆是,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深受老百姓欢迎。这两部剧的主演海清,被老百姓称为“中国现代媳妇代言人”,她演的许多热门电视剧像《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讲的都是婆媳关系、家庭矛盾,这是中国社会永久的话题,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目前,有很多电视剧制作公司为迎合老百姓的这种需求,跟风做家庭题材剧,比如2011年即将播出的《掌门女婿》、《倒插门》、《当婆婆遇上妈》。江苏城市频道新购的《双城故事》有可能成为2011年此类题材的一个代表。该剧是金牌编剧王丽萍继《媳妇的美好时代》后的又一力作,讲述北京女孩嫁给上海男人后,两个家庭遭遇各种南北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碰撞。婆婆、儿子、媳妇这三角关系中,有很多冲突和卖点,但是里面又诠释出很多感人的生活哲理,让观众感觉到有喜有悲,这才是完整的生活。
轻喜剧的风格可能成为现实题材剧的一种潮流。像前几年流行的《我的丑娘》、《继父》等苦情家庭剧和《木棉花的春天》、《哑巴新娘》等年代苦情剧,这两年不太受观众欢迎。观众的生活压力普遍偏大,不大接受回去还要面对荧屏上哭哭啼啼的剧情,他们需要的是放松,像《媳妇的美好时代》,让观众看之哈哈一笑,把烦恼抛之脑后,所以现在的现实题材剧多向轻喜剧的方向发展。但现代题材剧创新不太容易,婆婆、丈母娘、媳妇、小姑的故事都做透做烦了,接下来该做谁呢?
谍战剧:故事性强+制作精致,方能取胜
谍战剧这两年非常火,真正做得好、做得精的却很少,做到登峰造极的,只有两部——《潜伏》和《黎明之前》。从收视率和播出环境来讲,这两部戏都没有拿到电视台所播电视剧年度收视前三的成绩;但是从艺术造诣和口碑上来说,它们是谍战剧的里程碑。《潜伏》的故事一环套一环,加上很有观众缘的孙红雷和姚晨假扮的那对夫妻,掺杂着搞笑和情感的戏份,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黎明之前》相比《潜伏》,动作性和情节性更丝丝入扣,悬疑性更强,艺术造诣也更高,但收视率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有些观众觉得《黎明之前》的情节发展太快,在看的时候稍打个岔,再看的时候,就会连接不上;另外,《黎明之前》缺少了女人的戏份和一些情感方面的描述,不太吸引女性观众。但收视不高并不影响这两部精品力作成为该类剧的典范。
2011年的谍战剧想超越这两部剧很难,但并不是说谍战剧就在走下坡路。2011年的谍战剧会呈现两种趋势:一种是故事性强,制作精致;一种是流于形式,制作粗糙。
但是,在具体播出过程中,往往有的谍战剧故事讲得不错,搞笑成分也有,但就是吸引不了老百姓,有的谍战剧收视率不错,但是却没有留下口碑,因为它们制作粗糙。曾经在许多地面频道播出的《猎鹰1949》,剧情经不起推敲,人物设计比较虚假,按照标准的审片制度,这种电视剧很难胜出,但这部剧在全国的收视率不错,因为有的观众不在乎其中虚假的成分,他们更乐于看到导演营造的紧张刺激的气氛。所以现在购片人员在购剧时更多地参考老百姓的审美偏好和收视兴趣。比如导演了《天字一号》、《幽灵计划》、《黑玫瑰》、《喋血钱塘江》等谍战剧的导演于立清,是个高产快产导演,一年导演三部剧,他导演的谍战剧都是低成本制作,但是故事性较强,往往加入一些潜伏的特务装神弄鬼的剧情在里面,虽然演员阵容、制作团队都不强,有的剧甚至还很粗糙,但是观众喜欢看他戏中的悬疑部分,所以播出效果不错。谍战剧是以情节取胜,观众更爱看其中的悬疑、刺激因素,而对于它的艺术造诣并不是很在意。购片人员希望呈现给老百姓收视率和口碑俱佳的作品,如果没有,购片人员往往趋向迎合观众的口味,选取重情节轻制作的谍战剧。
战争剧:人性化的主角和真实的战争生活是未来走向
战争题材电视剧往往制作成本较高,小的电视剧制作公司无法承担。在电视剧市场上,战争剧较少,而好的战争剧更是少之又少。这两年播得比较火的战争剧有《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大制作的战争剧在央视比较容易获得大的反响,在地方台不太容易出彩,但是也不乏精品之作。比如2010年在地面和卫星频道播出双佳的战争剧《雪豹》,抛弃了一味宣扬英雄主义的传统理念,讲述了一名富家子弟如何成长为一位革命志士的故事,画面制作精良,战争场面宏大,不仅吸引了中老年观众,也吸引了部分电视剧忽略的青年观众。《雪豹》在四川卫视播出时,取得了四川卫视2010年度电视剧收视第一的成绩,全国收视率达到1.2。
战争剧也在不断开辟新戏路。2010年在央视热播的战争剧《高粱红了》,和以往战争剧烽火连篇的战争场面不同,加重了爱情戏的比例,凭借偶像剧惯用的俊男美女招牌和幽默叙事风格,走起了青春、爱情路线。由此可以看出,战争剧的主角、视角、风格已经悄然转变,越来越人性化的英雄和真实的战争生活,更加贴近老百姓的心理,也是未来战争剧的走向。
古装剧:古装的壳包裹现代元素
古装剧一直在国内有很大的市场,曾经是电视剧制片方和播出方抢占的一块领地,但随之而来的是古装剧的泛滥和粗制滥造,加上老百姓对古装剧的需求量逐渐呈递减态势,古装剧在近两年的电视剧市场卖得不太好,在电视台的播出效果也不是很好,尤其是古装正剧,《大清帝国》的收视率偏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但是,古装剧并没有就此沉沦,这一题材正在慢慢突破。尤其是2010年以来,古装剧的题材创新更是凸显——在古装的外壳包裹下,有搞笑,有悬疑,有情感,有神话,有穿越,甚至装载着更多的内容。
近两年,搞笑的古装剧比较受观众的欢迎。2010年在某些卫视播出后收视飘红的古装神话轻喜剧《活佛济公》,和25年前的游本昌版《济公》注重讲述民间传奇不同,《活佛济公》更加时尚与年轻,其中的打斗场面更是以往同题材电视剧没有的,惩恶扬善的故事道出了百姓的心声,轻松愉快的风格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是一部雅俗共赏的电视剧。另外,情感类古装剧一直是老百姓的一大偏好。所以,即便是《聊斋》这类带点恐怖性质的系列古装剧,也着重突出“鬼也有情”这一观点,将情感放在了第一要位。
2010年,《美人心计》、《杨贵妃秘史》等以后宫争斗为题材的大制作古装宫廷剧,一度成为收视大热。2011年,《后宫?甄嬛传》、新版《还珠格格》、《宫》、《倾世皇妃》……不少宫廷剧将扎堆播出,这是2006年广电总局限播古装剧后首次出现的盛况。
总体来讲,古装剧市场正在回暖。不过,这次古装剧回暖和限令前有所不同,以帝王为核心的历史正剧少了,传奇、神话、穿越、野史更为受宠。2011年,低迷的古装题材电视剧有可能逆势而上,东山再起。
励志剧:年代励志剧扶摇直上
著名导演赵宝刚的一系列励志剧像《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都获得了火爆的收视率,让人们对励志剧有了更多的关注,但励志剧的取材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青春励志剧,还有年代女人奋斗史的励志剧,像《铁梨花》、《春桃的战争》,一度成为荧屏收视热点。特别是《铁梨花》,在南京、青岛、宁波等多个地面频道的首轮播出中就在收视排行榜上独占鳌头;在青岛、沈阳等地更是创下了单集破15的超高收视率,不仅提前斩获了年度收视冠军,更是赢得了各个年龄层、性别层观众的交口称赞。年代励志剧的“年代”宜古宜今,但大多数导演喜欢把背景放在古代和近代,特别是把背景设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因为观众不太熟悉那个年代的社会和人物,比较容易跟着导演塑造的环境和人物走,导演诠释起来比较容易。
翻拍剧:超越经典很难
很多电视剧制作商希望继续经典的传说,于是在翻拍和炒剩饭里徘徊。然而,翻拍剧突破经典很难,因为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在观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一种情怀。但也有做得成功的,比如新《三国》,无论拍摄还是营销,都是成功的,但是影响力和口碑并不尽如人意。而像新版《红楼梦》,既输了收视也输了口碑,观众想到《红楼梦》还是87版的,想到林黛玉还是陈晓旭。2011年,观众也期待新版《西游记》和新《水浒》,但播出效果能否超出2010年的《三国》和《红楼梦》,业界持观望态度。
中国季播概念电视剧:尝过才知道
2010年,《铁梨花》的导演郭靖宇导演了一部季播家庭伦理剧《王海涛今年41》,讲述了中国式男人在41岁的年龄段,面对家庭、婚姻、亲情所承担的责任,很生活化的内容。郭靖宇把“王海涛”做成了季播剧,2010年拍《王海涛今年41》,讲述了41岁的王海涛所遇到的事情;2011年拍《王海涛今年42》,讲述了42岁的王海涛又发生了哪些故事;2012年再拍《王海涛今年43》,等等。对于观众来说,《王海涛今年41》如果播出效果不错,就会期待42岁的王海涛,一直期待下去,形成美剧式的约会意识。
购剧:题材>编剧>导演>演员
篇9
营销用得好,往往能造成现象级的传播效果,但运用自如并非易事。多年来,国产运动行业缺乏高端品牌,产品只在中低端市场徘徊,高端市场则被阿迪和耐克等国际大牌瓜分。在国内鞋服市场集体闭店躲避寒冬的时刻,阿迪销量竟然出现连续五个季度的两位数增长,其手法值得效仿。
首先,营销要有节奏。
营销其实就是在与消费者玩游戏,每一步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引爆之前先确保产品敏锐地抓住了流行趋势和时机,引爆时要与当下热点事件或热点人物相结合,确保影响最大化。引爆之后制定完善的销售策略,确保产品的供应。
其次,学会讲故事。
在短时间里打造出三个爆款,这是国产运动品牌缺乏的能力。爆款打造其实并不难,但要先学会讲故事。爆款往往是经典的再造,即经典产品辅以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或最新的科技。褚橙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国产品牌。褚时健出狱后,承包下2 400亩荒山种橙子,那一年他75岁。于是,他种的橙子被打造成励志橙,并附上一句经典的广告文案: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创业10年,他的品牌故事打动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成就了褚时健橙王的称号。
再次,合理的定价。
成功的营销可能会带来产品价格的提高,出现严重偏离原始价格的情况。这需要品牌提前做出预判,以免事态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局面。
爱国者曾经在2010年推出过一款哥窑数码相机,声称采用了有800年历史的哥窑技术,相机表面独特的“冰裂纹”使得每一台相机都独一无二。该相机全国仅售两万台,每台售价为1 666元。产品上线一个月后,爱国者单方面将价格抬到2 999元,随后涨至3 999元、4 999元、26 666元。价格从1 666元涨至26 666元仅用了三个月,爱国者本想以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品牌跻身奢侈品行业,然而,这种无视消费者感受的无脑型定价策略,只会让产品走向失败。
最后,饥饿营销并非长久之计。
饥饿营销是一种短期营销手段而非长期策略,运用需有度,过犹不及。饥饿营销通过吊消费者胃口来达到促销的效果,如果长期使用,恐怕会招致消费者反感和抵制。
篇10
《你是最棒的主角》,漫不经心对着静躺于桌面的书,我的视线由书名转至其下的一段文字“漫漫尘世,风云变幻。人生美丽的风景,往往隐藏在前方的迷雾之中。在你朝目标跋涉的途中,有坎坷的小路,也会有泥泞的沼泽。请你相信自己吧,只有你才是自己人生最棒的主角。不要畏惧暂时的痛苦和磨难,挥舞你坚实有力的臂膀,奋力地冲破迷雾,你终会赢得成功!”这段注释,是书的主题,也是作者著书的初衷吧。以前,或许会当它“泛泛而谈”一笑而过。这一刻,我的心却真切抽搐了一下。或许是这两年发生了太多吧,天灾人祸,风雨飘摇中,家与国都承受了太大的压力。
别样情怀,让我主动接近这以后的每一页,甚至忘了它原本只是我的“任务”或“人情”。
“为生活培植一片芳香的玫瑰;在痛苦中雕琢美丽的人生;把握生活赐予的每个机遇;用智慧经营自己的一生;别让心灵布满皱纹;在全新的天空里飞翔;趟过不良情绪的沼泽地;做自己命运的舵手;打开心灵的窗户;让信念鼓起成功的风帆。”这无疑是一本励志书籍,然而它又区别于曾经看过的同类书。“精彩的对白、经典的影片、哲理故事、智慧锦囊”,独特新颖的形式及内容编排,使可读性更强。
静谧的夜,守着一杯咖啡,我仿佛置身于某个熟悉的电影院里,抑或月色朗照的露天剧场中。怀旧的温暖,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初感受。伴随着《魂断蓝桥》中的那首点燃过无数爱情火焰的主题歌,费雯丽那美丽的脸庞,罗伯特·泰勒扮演的帅气的中尉,穿过伦敦上空隆隆的炮火,从黑白的胶片中再次走来;当大侠霍元甲悲壮地倒在擂台上,那句充满豪气的对白:“人无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一定要有勇气走完最后一步!”又回响在耳畔……60部中外影片的经典对白,无论是庄重、深邃,还是幽默、直白,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真切感悟。温暖之外,它分明有一种生命的律动,让心灵再次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