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的价值阐述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的价值阐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共享的价值阐述

篇1

10月27日,2016中国管理・全球论坛暨金蝶用户大会在广州举办。当天下午,“财务转型・价值创造――共享经济时代的集团财务转型高峰论坛”与各界企业菁英及学者论道共享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集团企业管控与财务转型之路,探索中国经济新形势下,企业如何“业财融合,价值创造”。

金蝶中国助理总裁EAS事业部副总经理尚惠红从今天的商业环境、财务转型与重新定义财务管理三个方面阐述如何重新认知周边事物、工作与财务管理。她表示,时代与管理工具发生变化,人们要对周边的变化予以清晰的认识,既要划清它们的界限,同时还要打破它们之间的界限,重新定义财务管理工作。

目前,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已广泛渗入了从消费到生产的各类产业,有力地推进了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为共享模式创新与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充分应用共享模式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将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共享模式的去中心化使得每个人都可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变成创造者,个体创造力得到极大的释放。

共享经济是适应时代的新经济模式,也是未来最主要的经济模型之一。未来的智能工厂将拥有采集、传输及处理大数据的能力,使制造业形成工业互联之势,其含义都是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实现人机互联,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进而提高生产率、提升能效、降低成本,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尚惠红表示,企业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整个价值链的环节中带来新的一种商业模式:产业互联网时代接踵而至。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一带一路、中国企业大量的走出海外,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面临挑战与价值再造的难题。首先,由于全球化竞争,资源收紧,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如何为全球经营战略提供经营决策支持是企业面对的第一个议题。其次是管控风险:由于跨地域、跨行业分子公司众多,不同公司的财务管理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协调。然后,由于业务复杂,供应链跨度长,客户差异化加大,业务复杂程度不断提升。最后则是人才缺失,财务人员难招聘,流动性强,全球性财务专家培养困难。由此可见,面对新形势下的全球经济新常态,如何有效提升企业价值,有效布局企业财务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金蝶EAS财务转型解决方案将集团企业财务转型总结为“转型的基础”、“转型的手段”以及“转型的助力”三个关键点。

转型的基础

首先,实现规范、统一、可视、可控的财务管理是财务转型的基础,而财务共享是财务管理转型的基础之一。她表示,所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将不同地区重复性高、易于标准化的财务业务拿到一个SSC(共享服务中心)来处理和报告。财务共享服务为重塑财务价值结构提供三大基础。首先是数据基础,包括云计算与大数据共享中心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与实时、智能的财务信息;其次是管理基础,包括流程制度标准化的流程标准化,制度规范化以及将制度规则内嵌在流程中予以控制和实现;最后则是组织基础;实现财务职能岗位分离:构建交易处理团队、管理控制团队、决策支持团队。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四大关键因素包括:组织人力、流程、运营管理三大方案和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在组建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业务流程及系统基础,设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规划。

转型的手段

管理会计是实现企业战略落地的有效工具与手段,是企业财务转型的重要体现。她表示,管理会计是实现战略落地的有效工具,管理会计有许多可以使用的工具,包含预算、成本、计算分析、资金管理等;在财务管理领域,如果这些工具还没有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使用,或者在这一部分管理方面还属于企业较为薄弱的环节,财务转型也谈不上成功。

管理会计是一个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制定规划与绩效管理系统、提供财务报告与控制方面专业能力的专业领域, 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财务转型提供了组织基础,财务转型的目标是价值创造,企业价值创造的目标是让财务从战略财务、业务财务,不同的业务范围之内让企业塑造专业的团队,也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专家去从事更多高级的战略财务。财务转型带来的价值有两种:一种是管理上的提升,一种是成本上的降低,提升管理效益与经济效益。转型的标准则是让企业的业务更加优化,业财更加融合,决策更加高效。

转型的助力

企业财务管理的智能化、移动化、云化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企业人人财务时代的到来。尚惠红表示,今天的财务人员定位,不单单是过去的账房先生,而是从传统实物向价值创造转型。未来的“业财融合”,财务要深入到业务前端,帮助企业业务去优化流程与商业模式,从而管理和监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未来财务人员不再是财务核算,要成为真正的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的制定者、战略的执行者,以及生产执行的监督者和管理者。未来的CFO要能是企业战略的参谋长,同时是企业各个业务团队的财务管家,并是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创造者。

未来的财务

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公司的总营业收入为276,34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11.5%,净利润也下降了11%左右。从2009年以来,全球500强公司销售收入第一次出现两位数下降。世界500强公司上榜门槛也由2015年的237.2亿美元下降到今年的209.2亿美元。虽然中国上榜企业入围110家,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国内企业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挑战。未来企业希望在传统的资金管理上能够上升到司库管理,让管理的职责能够从受训的处理向战略性的财务财资管理延伸,也就是从过去分散式的财务管理走向集中式的现阶段。未来企业将向货币金融化和产业结合的方式处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企业司库成为财务转型的又一趋势。

篇2

【关键词】 大数据; 云会计; 财务共享中心; 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2;C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2-0130-04

一、引言

随着云会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 1 ]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让许多企业在思考如何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升级与变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就是要打破传统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用业务流程取而代之,建立新的企业管理过程,从而能够在宏观上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当前,积极探索财务共享服务的实践应用是大型(跨地域的、多层级的)企业集团和国际企业集团正在努力的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一是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将集团内部所有财务活动全部实现共享服务,完全取消分子公司的财务组织;二是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只将部分关键的财务业务分离出来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于存在部分企业集团仍处于传统资产管理模式,但是由于与资产相关的信息要素分散在财务、计划、生产、物流运输等各个完全独立的系统,成为了信息孤岛,所以很难达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更加广泛,资产信息化更容易达成。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资产信息化,成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前提。

目前大部分集团企业的分、子公司以及智能部门所采用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存在数据交换壁垒,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流不能够精准交流,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另外,现今应用较广的ERP系统主要是将财务系统与采购物流进行了整合,还没有达到企业对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的需求。所以,特别需要整合现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资源,通过建设企业财务共享中心[ 2 ]对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对资产价值链上的业务流程和关键点进行控制,实现监控和实时分析,提高公司资产的综合创效能力。

近年来,资产管理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管理模式都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学者的关注。刘俊勇等[ 3 ]对主营影院建设的DD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通过其实践得出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同时取得管理层的支持非常重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落脚点不在管控上而在服务上等。钱大益等[ 4 ]从资产采购与管理等层面入手,以网络技术为手段,数据共享为目标,对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整体构想与设计,并付诸实施,最终建立了包括资产采购、仪器设备管理、大型设备共享、房地产管理以及实验室管理的数据统一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并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描述。郎玲燕等[ 5 ]结合浙江大学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总线与服务总线渐进式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法,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功能模块组成,总结了系统的建设特点。

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学者们主要是从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以及资产管理的流程优化进行研究,还鲜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资产管理研究文献,而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大型、跨国集团企业对于资产价值链上的业务流程和关键点进行控制的需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借助云会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能够破除集团企业总部和子、分公司信息流交换壁垒,实现信息流无缝联接,通过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集团企业资产管理控制流程,可以强化对资产管理业务的控制能力,提高资产的综合创效能力。

二、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资产管理流程

随着云会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已经完成由陌生到认识、再到认可接受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实现财务管理由个体信息化向云信息化转型,既能提高对集团企业的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的效率,又能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图1是基于云会计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的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资产管控框架模型,它包含云会计和大数据的技术特征,自上而下包括用户层、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层、业务层和基础设施层6个层次。

用户层主要是集团企业的决策者,还包括集团公司以及它们的子、分公司和相关的公司等,需要从应用层的财务决策方案中结合自身集团企业实际状况,按照最优原则进行选择。

服务层其主要任务是:对来自数据中心或者数据仓库的数据进行接收、处理、利用、整合、分类(门户整理)和传递(基础服务),面向用户层集团企业的决策者及其子、分公司和相关干系者,根据他们的资产管理控制决策需求,构建如内部资产调拨决策、资产服务决策等方面的决策应用平台。

数据层其主要任务是:把与下游业务层关联的DBMS、File、HDFS、NOSQL等ODS业务由ETL进行数据抽取、转换和加载,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如Hadoop、HPCC和Storm等)进行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处理。以资产管理为框架体系,建立包括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多维度的数据中心或者数据仓库。

基础设施层主要是软件和硬件环境支撑,基于云会计技术条件下,将传统的智能终端、服务器、存储器、网络和安全等设备连接到云端,微观上可以为业务层各环节提供管理系统(采购、销售、生产和资产),宏观上可以从云端获得关联行业的数据,为上游的数据层、应用层收集所需资产管理控制数据。

三、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资产管理流程――以固定资产购置流程为例

资产管理一般包括存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企业的存货管理控制主要是存货需求与采购控制、存货入库与保管控制、存货领用与发出控制、存货盘点和处置控制四个方面。无形资产管理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无形资产取得与验收、使用与保护的无形资产处置。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构建控制,二是固定资产使用和维护控制,三是固定资产处置和转移控制。由于资产管理的内容范围较广,选择以固定资产购置流程为例进行分析。

固定资产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同时也是企业能够实现再生产和持续经营的保障。强化固定资产的控制和管理,挖掘其深层潜力提高利用效率,不仅对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是必要的,而且是实现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方式。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路线与准则是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因此,流程的合理性是固定资产管理是否有效的最重要因素。近几年,纵观我国大中型企业大多使用ERP系统实现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但是其固定资产的流程与传统流程没有较大差异,o法满足大数据时代下追求流程创新、模式创新的现代化集团企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的再造就十分必要。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固定资产购置流程如图2所示。

图2为财务共享中心固定资产购置流程,下面将详细阐述集团企业下的财务共享中心,包括购置申请、固定资产审批与购置以及档案管理等在内的核心环节。

(一)购置申请和供应商的确定

固定资产占比的提升是提升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固定资产购置的步骤之一是需要分子公司使用部门人员进行固定资产购置申请,在这一环节,分子公司使用部门人员首先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采购制度,选择正确的采购类别。值得注意的是,财务共享中心的固定资产采购类别将与费用预算的项目直接进行关联。

分子公司的总经理首先根据固定资产采购要求,对分子公司使用部门人员提交的固定资产采购申请进行确认。其次,由分子公司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人员填写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单。需要注意的是,请购部门可以利用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获取预算信息、公司实际需求情况和国家相应的政策,在筹资能力、投资回收期、净现值以及产业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更加合理的固定资产需求计划;在考虑固定资产需求计划的财务与技术可行性方面,借助云平台可以获取相关数据,通过财务和技术的可行性分析确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结构;最后,结合获取的企业和市场情况以及综合类比,分析供应商的物流情况、信用程度、质量保障等要素,选择固定资产购置方式并确定供应商。

(二)固定资产审批与购置

分子公司的业务领导,即部门主管和总经理需要审核分子公司使用部门人员提交的购置固定资产申请,评估固定资产现有的水平是否能够满足战略目标的实现;评估购置固定资产的风险。最后,再对是否购置固定资产进行决策。基于云会计平台,分子公司的业务领导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审批,其批量审批功能可以提高审批的效率。

集团企业可以借助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获取自身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历史数据,对项目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和决策。另外,由于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是保障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科学合理的基础。因此,在集团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固定资产请购流程下,需要对预算内和预算外进行区分。如果请购的固定资产在预算范围之内,集团企业分子公司的部门主管将按照企业的相关制度规定对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单进行审批。如果请购的固定资产超过了预算范围,需要通过分子公司的总经理室进行申请、审批。

通过分子公司审批的固定资产采购申请会进入集团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共享中心的财务人员基于云平台数据对企业固定资产需求计划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估(包括合同的确定、推送合理交货时间、投保事宜和选择最优的付款方式等),对分子公司提交的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单进行审批。然后,采购部会根据已经通过财务部审核的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单进行固定资产采购,利用云平台实现与供应商的采购信息对接,实时了解固定资产采购的物流、进程等信息,保障固定资产采购的效率和安全。在固定资产采购完毕后,将提交的固定资产验收单和相关单据至财务部进行采购确认。在固定资产购置的全过程,财务部会利用财务共享中心与银行互联,对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进行监控,对固定资产的购置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最后通过相关使用部门的反馈,对集团购置固定资产的配置效率进行评价。

(三)档案管理

固定资产档案是指作为固定资产的设备、仪器、仪表以及房屋建筑物等从规划、计划、制造(建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全过程,形成有保存价值的图纸、文字、说明、凭证和记录等文字资料,通过不断收集、整理、签字等工作归档建立的资产档案。其中设备维修技术资料是指设备安装、调整、试车、使用、维护、修理等所需的图纸、规程、技术标准、维修记录及其他有关技术资料。

固定资产购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档案管理,集团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当具备包括票据表单、影像和手写体的电子识别功能。同时,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感知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将上述与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活动相关的数据,如固定资产的预算控制信息、采购合同、使用和维护信息、处置决策等,上传归档至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

四、结语

随着云会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集团企业已经认识到:只有通过强化企业资产管理管控能力,才能够有效地将多余的、闲置的设备进行合理区分,为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并视为竞争力的杠杆。集团企业本身具有庞大的资产数量,分别在各个分子公司、基层单位使用,现实情况是很多资产的利用率并不高,资产闲置和资产处置不规范等现象比比皆是,导致管理弱化,资产流失较为严重。

基于云会计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的大数据时代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资产管控框架模型,可以把固定资产管理需要的各类数据(如报告、质量监控、流程控制等相关信息)集中收集到统一的平台上,各个环节各取所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障资产安全和完整,优化和控制资产配置,防止超编、超标以及促进资产整合、调剂和共享,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程平,温艳好.基于云会计的AIS可信性层次结构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24-31.

[2] 程平,万家盛.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中心云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J].商业会计,2015(15):20-22,85.

[3] 刘俊勇,韩琦,杨笑玉.DD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践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2015(6):32-35.

篇3

关键词:共享 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受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在进行快速而深刻的改革,财务共享服务这一概念便由此应运而生,这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它满足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根据统计数据了解到,全球百强企业当中,使用财务共享管理方法的企业超过80%,不难看出财务共享化已然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运行的一个改革趋势,它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当代基层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应同样吸取较为科学的财务共享模式。

一、共享服务的概念与特点

(一)共享服务的概念

共享服务指的是以顾客需求作为向导,将企业各个业务单元各自处理工作的“分散式”管理予以集中,统一到一个半自主式的业务单元进行处理,从而建立一个服务中心。这个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就是为企业集团和企业的各个下属单位以及业务部门提供财务服务,通过这种整合到一起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较为有效得实现企业针对核心业务进行投放与支持的工作,将有限的企业资源予以切实利用。长期利用财务共享服务能够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提高效果,创建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整合人力资源、保证产品质量、实现企业价值等多方面的效益。共享服务的服务提供范围广泛,包括财务会计、资金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采购管理与技术研发等等多方面的业务部门。

(二)共享服务的特点

1、规模性特点

共享服务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多家大型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采用共享服务模式,都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成效。由于企业规模越大,相应的业务流程就越复杂,重复性劳动较多,各部门工作反复冗杂,在分散的情况下要维系快速平稳的运行状态较为困难。因共享服务能够将各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能够减轻部门在财务工作上的压力,企业将不同单元的同质化业务进行交流与改造,能够加速公司的整体运行速度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统一性特点

共享服务针对不同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革新,能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操作模式并针对各部门工作采用统一的运作流程,执行统一的业务标准。

3、服务性特点

作为一个服务工作中心,所提供的服务是以顾客需求作为导向,为实现达到顾客满意度的目标,通过专业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而为顾客提供专业性共享服务。既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性也具备很高的服务性。

二、财务管理职能

(一)财务管理基本职能

财务管理职能是企业财务在运行中所固有的功能,财务管理基本职能的核心在于“管理”二字,也就是对在企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运行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及时处理。经济关系是隐藏在经济活动之中的一种隐性关系,如果经济活动能够得以适当处理,那么经济关系也能够得到较完善的解决;反之,经济活动没有被组织好,也就是财务上出现了处理的疏漏问题,那么也正是在财务关系上体现出了财务管理的社会属性。

(二)财务管理具体职能

财务管理的具体职能体现在企业财务运作当中的方方面面。

1、调节职能

作为一种经济机制,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活动具有调节功能。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资金投入的控制部门,对于企业资金投入的规模和方向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度,通过调整资金投向与投量,使企业原有的生产规模与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形成与实现方面,财务管理工作通过调节资金活动,优化资金配置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财务的调节职能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挥财务管理当中的这一职能,是调整企业经济行为并使之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2、分配职能

财务管理工作当中还包括将企业收益的资金,按照国家税费标准进行缴税与向相关投资者进行利润分配之后进行整个企业的收入分配,即整个企业当中的管理者、经营者与劳动者的薪酬分配,这就是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财务分配所面向的范围是整个企业全部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此可见,财务分配职能不仅有能够为企业保值并进行简单再生产的功能,更加可以为实现生产增值尽到一份力。

3、监督职能

企业资金的流动必须经过财务部门的管理,因此,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对外投资活动,都能够在财务数据上体现出来。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能够真实的反应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上存在的问题并能对企业各层级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起到制约和规范的作用。

三、财务共享对财务管理职能的影响

(一)高效整合企业流程

企业的工作内容大多处于一个繁重的状态,业务量多,所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通常也有很多工作要做,主要包括对固定资产、存贷、总账、会计报告、财务收款的管理等等。但这些内容并不是全部适用于财务共享制度,企业应将交易量较高、人力资源占用过多、可以针对其作出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工作项目作为财务共享模式的对象。通过财务共享,将这些冗杂的工作进行统一的整改,将财务信息进行一个系统化整合,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加强财务处理准确度,减轻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压力。

(二)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财务共享能够将总公司及下属分公司的所有电子数据总汇到一起,在数据的汇总与分析工作上不再需要像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一样进行分批分期的数据汇报。分公司也可以将自身各部门的财务管理统一进行,设立子公司的财务共享系统。从而使得企业的整合能力大大提升,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趋向成熟化甚至可以延伸出专门的财务共享服务独立公司来为公司获取更多的利益。

(三)降低财务运作成本

不同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需要各分公司都设立财务部门并要求每一位财务管理工作者对整套财务系统达到较高的熟悉程度。在财务共享的模式下,财务管理人员只需负责整个账目处理当中的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这样就能够在财务管理人员雇用上节约一部分的成本,同时保证工作质量。拥有一套成熟的财务共享管理系统,在管理工作上形成科学化流程,有利于企业资源的集中,能够为企业形成规模化的效应,在规模的实现过程中降低成本。

四、结束语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得以长期稳定的生存,必须在众多的管理方法中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出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共享的管理模式满足了多数企业在财务管理方向上的需求。建立一套成熟的财务共享系统对于企业具有提升整合能力、提高管理效率以及降低经营成本等诸多积极作用。企业应清楚的认识到财务共享对于企业财务妥善管理的必要性,唯有如此,才能够主动推进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型,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从而共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马丽.浅析财务管理职能转变对企业价值的影响[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04(01):23-26

[2]李闻一,刘东进.大土木行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与案例研讨――中交二航局财务共享中心服务的实践[J].财会月刊,2015,06(04):16-25

篇4

Abstract: With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fixed assets has expanded rapidly and been more and more complex. It need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in higher school to satisfy new change.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secondly, describ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ixed asset management in higher school, and lastly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fixed asset management in higher school.

关键词: 固定资产;预算管理;财务管理;高校

Key words: fixed assets;budget management;financial managem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74-02

0 引言

高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开展的物资基础和基本保障,同时也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财政资金对教育事业的持续投入和高校自身通过商业贷款等形式实现了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固定资产规模急剧膨胀、构成日趋复杂、流动更加频繁,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面临巨大挑战。积极探索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高校固定资产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的投入,不提折旧、不计盈亏,也不考核投资效益,造成高校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从配置、使用、调剂到处置全过程进行有效约束。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明确、责任无法落实到个人,出现问题无章可循、相互扯皮等现象。

1.2 固定资产配置缺乏有效约束 缺乏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资产购置经费与现有资产存量状况脱钩,学校预算没有考虑整体规划和资产存量,盲目提高家具设备的购置预算。财务部门在安排预算时缺乏存量资产的数量、分布和使用效益情况,导致出现固定资产重复购置、随意购置的现象。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归口部门,对存量资产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却未能在固定资产配置预算中发挥作用。

1.3 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较低 固定资产配置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新购固定资产不能满足需求或面临更新换代而被闲置。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使用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占有式”管理,大量闲置不用的资产长期挂账,各单位间不能共享共用,资源利用率较低,存在使用环境不达标、日常管理维护不当、使用者对仪器不熟悉或未按规定程序操作等现象,缩短了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降低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1.4 固定资产清查不到位 高校固定资产规模急剧膨胀,但资产管理人员配备不完整,未能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定期或不定期盘点清查制度,导致账物混乱、家底不清。需要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履行报废手续,长期挂账,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高。大量闲置的固定资产未及时发现并调剂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捐赠和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未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导致大量账外固定资产的存在。

1.5 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 第一,财务部门工作重心主要在固定资产资金筹集和预决算上,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和核算的内部管理制度。第二,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之间固定资产信息割裂,账、卡、物严重不符。第三,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原则,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在没有报废、毁损的情况下,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始终等于购入时的原始价格,不随其使用磨损而改变,导致高校净资产虚增,不利于教育成本的合理确定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

2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

2.1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预算管理是资产增量的管理,资产管理是资产存量的管理。高校资产主要由财政预算资金形成,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直接决定了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可以到达以增量来调节和盘活资产存量,以存量来制约和控制资产增量的目的,从而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和预算管理水平。

篇5

关键词:集团公司 财务控制 价值链 资金控制 物流

中图分类号: F275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在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中,虽然迅速组建了一批集团公司,但其管理水平的提高明显滞后于组建速度,财务现状令人担忧:随着集团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总公司对各级子公司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缺少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集团总公司无法监控其各级子公司的财务状况,集团财务风险越来越大;财务与业务相互脱节,集团成本失控,供应链周转率低下等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财务管理缺乏一体性。财务控制主要是通过控制集团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促使与财务活动有关的各方面按照财务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财务控制主要集中于事后控制,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集团公司自身没有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机制,财务控制各自为政,母公司不能从集团公司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融资活动,整个集团盲目扩大规模,投资结构欠佳,对外举债失控,财务结构极为虚弱,集团整体利益受损,使集团内部财务政策不能达到一致。

资金运作不规范。目前,集团公司的资金运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集团公司资金条块分割严重。二是集团公司存量资金盘活效果差。三是集团公司内部聚积大量的沉淀资金。四是资金散乱。五是监控乏力,许多企业的资金流向和控制脱节,母公司难以及时掌握子公司财务资金变动情况,资事前控制乏力,事后审计监督走过场,财务风险极大。

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导致财务控制不力。在我国,相当多的集团不是以产权联结起来的。即使有产权关系的集团,也大多是通过行政划拨形成的,产权只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概念。所以,许多集团并未依产权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股权的人格化未形成,公司不设董事会,致使股权代表缺位,失去实际控制权。

信息系统不完善,财务信息虚假。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内部人监控的困难是内部人取得事实控制权的根本原因之一。在集团中,多层次的企业结构本来就拉长了信息的传递行程,不完善的管理体制进而增大了信息虚假的可能性。

缺乏健全有效的财务监督。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存在着财务信息失真、财务滥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等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这表明我国现实企业管理中财务监督十分薄弱,内部会计监督乏力,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外部监督乏力,国家审计“讲人情”现象严重,社会审计总体有限。

总之,在集团公司财务控制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切实做好财务控制已是集团公司管理的当务之急。

按照控制论原理,只有控制了关键性环节以后,才能更有效地对全局进行全面控制,所以,本文主要选择了对集团公司财务控制起决定性作用的资金控制进行重点论述。

二、以价值链管理为核心思想的集团公司的资金控制

参照波特价值链分析学说,价值链管理将企业的业务过程描绘成一个价值链,也就是说,价值链管理就是将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企业的供、产、销系统形成一条珍珠般项链―“价值链”。

通常集团公司可以划分为纵向一体化、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集团公司。这里我们重点阐述相关多元化集团公司的价值链活动。

由于相关多元化集团公司内部的价值链是相互交叉的,这说明集团内部的价值链活动是可以共享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价值链活动流程来整合整个集团公司的资源,不仅可以减少集团内部重复建设所带来的资源浪费,而且可以将资金流和业务流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对资金的集成控制。

第一, 实现过程:

业务流程重组。集团公司改革的方向首先应该是真正按照“链”的特征改进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集团公司的供、产、销系统形成一条珍珠般项链―“价值链”。尽管财务部门涉及到企业的每一项活动,但传统上它只对财务的收支进行管理,对财务收支的源头―业务活动很少涉及。要以价值链管理的思想对资金进行控制,势必要对企业工作流程按照价值链活动进行重组。首先要打破企业部门内部界限,重组集团公司内部的工作流程,建立流程型群体,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和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集成;然后集团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推广到整个供应链,集成从购买原料到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一连串作业活动,减少供应链中不必要的不增值活动,实现集团内部资金控制和价值链的结合。

组织结构调整。流程重组后就要按照价值链活动流程对整个集团公司的原有职能型结构进行调整。现在许多大型集团公司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虽然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集权与分权的矛盾,但是究其本质,它仍然是包含很多层次的金字塔结构,实行纵向管理,各部门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协调。在资金控制方面,其典型的特征是资金的调度和协调只通过母公司的财务部与子公司的财务部之间进行,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就资金运动展开。这种资金控制模式与公司的业务流程、价值链的形成及外部的经销商脱节,使得整个集团公司的资金不能从源头进行控制、大量资金沉淀在非增值环节。因此,要彻底打碎传统的垂直式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建立一种全新的水平式的流程化的组织结构。

集团内部财务集成化管理。为了实现集团公司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以及财务的实时管理,在集团内部必须实现财务的集成化管理,也就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将财务与业务、与价值链集成起来,追求整体效率的提高。实现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到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演变,要经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实现集团内部财务上的集成。将所有下属机构的财务信息统一核算、集中管理,下属机构成为一个财务报账单位,从而可以节约基层单位财会人员和会计费用支出。通过财务结算中心网络实现在整个企业内调度资金只是一瞬间的事,使暂时闲置的资金随时可以找到用途,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步,实现集团内部财务与业务的集成。将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实现对集团公司内部价值链的管理,为此,需要对企业内部工作流程进行重组,精简中间环节,建立跨职能型群体。

第三步,实现集团与整个供应链的集成,这是集成化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

ERP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它借助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整个集团的资源整合,实现集成化应用,建立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其实质是对企业供应链、价值链及信息链上的所有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使用。所以说,ERP可以实现集团集中式管理,实现集中控制,实现集团规模经济。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大型集团企业,如联想、海尔、华为等在近几年内大规模实行ERP,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二,资金控制效果预测:

与传统的资金集中控制模式相比,以价值链管理为核心思想的资金控制模式预计可以达到以下的控制效果:

整合集团内部各价值链活动后,实现了集团内部资源的整合,减少了重复投入,节约了资金的支出。

按照价值链活动流程调整了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使各个价值链活动流程处于整个集团的价值链链条上,可减少资金沉淀在非增值环节。

通过把基本流程与支持流程集成起来,将集团公司的资金流、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达到最终集成,形成了一个最大限度共享集团公司资源的管理平台,真正实现资金控制的最高层次的集成。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刚等.集团公司理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89-92.

[2]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J].会计研究,2000,3: 19-21.

[3]沈秀荣,吴浙.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1,20:26-28.

[4]王成等.企业财务内控精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56-160.

[5]张继焦.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49-53.

Group Company Fund Control Manages Which Based on the Value Chain

Li Rui

(Shengda economics and Trademanagement Institute;Zhengzhou University)

篇6

关键词:大数据;公路客运集团;财务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市场走向的预见力及控制力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并逐步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如何挖掘利用大数据资源成为企业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财务数据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数据,企业管理决策的关键是对财务会计及分析信息的有效利用。财务数据是确保企业正常运作的基础,通过对各类财务数据的搜集和整理,能够准确反应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加强企业管控,增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公路客运与航空、铁路客运并列为我国三大交通方式之一,公路客运业受到我国产业发展政策调整,网络平台兴起、决策层观念保守等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成为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发展状态最跌宕起伏的行业之一。2016年我国公路客运量为156.3亿人次,同比下降3.5%,这也是继2012年355.7亿人次后连续第5年下滑。在当前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管理者迫切需要重新定位企业战略目标,调整经营和职能战略,找到适应新环境的业务组合管理模式,才能走出困境,重新回到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因此大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对于精准定位公路客运集团的战略决策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探讨大数据下财务分析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财务分析的创新发展,来阐述大数据分析应用对公路客运集团财务分析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下公路客运集团财务分析思维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收集、储存、分析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企业的思维方式也从原先的样本思维、精确思维、因果思维向整体思维、容错思维、相关思维转变。与此对应,我们也要突破以财务报表结构介绍为起点,报表项目分析为基础,财务指标评价为手段的传统分析模式,根据公路客运集团的业态特征,重新确立以“环境与战略分析、财务行为纠偏、财务指标评价、发展前景预测“一体化为模式的财务分析思维。

(一)环境与战略分析

环境分析是企业战略分析的基础,通过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经营环境的分析可以找到外部环境中影响企业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企业掌握的资源、能力、竞争力的分析可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战略是确定企业未来的总体发展方向,通过战略分析,可以协调业务单位与职能部门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数据下公路客运集团的行业环境及对应的战略分析主要有以下变化:1.同业竞争的出现。公路客运集团指由多家拥有丰富的班线经营权、充足的营运车辆、高等级资质客运站的企业所组成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在本地区属于一家独大的领头企业。同时,由于消费群体的地区性特质和客运班车跨省往返经营方式,各省公路客运集团之间也是业务合作伙伴关系为主,同业竞争状况不常见,因此传统分析中往往不考虑同业竞争。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求,公路客运集团不再满足于现有的市场份额,立足于更多客运信息构成的数据库,为企业跨省经营及扩大本省消费群体,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利用大数据技术后,企业就可以准确判断某一地区的客流分布,锁定目标人群密集的地区,利用增加长线停靠站、短线驳客点和调整班线始发点的方式,在不加密班次和延长线路(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拓展班线覆盖区域,提升实载率,掌握竞争优势。2.垄断格局的打破。目前对公路客运业冲击最大的是快速兴起的“跨省网络拼车”,借助网络平台,无准入门槛及监管的网络拼车,使公路客运业多年来形成的市场格局被打破。无序竞争不可避免地给公路客运集团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凭借自身资源足、规模大的优势,公路客运集团一方面建立自助服务平台(上海的交运巴士网,浙江的巴士管家),另一方面与知名的互联网平台(携程、驴妈妈,畅途网等)联手,开展在线和手机购票,通过3年来的努力,目前上海地区网络售票比例已经超过35%,发展迅猛,维护了集团在市场格局中的龙头地位。同时,随着网络售票量的增加,旅客信息量激增,企业对班线营运实况的掌控力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为班线配载、互动换乘等业务拓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财务行为纠偏

是指评判企业会计方法、会计政策、会计估算运用是否恰当、会计处理是否灵活准确,会计信息质量是否如实反映企业实际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的行为。尽管审定后的财务报表已经被公认为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运用恰当、会计信息质量优的有效证据。但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取得大量的非财务信息,从其他角度进一步来佐证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的真实完整性,通过对不实不适的信息进行过滤,完善财务分析数据。以会计方法为例,资产价值是企业财务分析的基础。营运车辆是公路客运集团内占比重最大的资产,资产的价值由购入原值和折旧政策2方面决定。按照税法及会计法的规定,营运车辆按照6年计提折旧,传统方法下,以直线法计提折旧。但营运车辆受营运线路方向和圈数的影响,损耗情况不同,实际价值差异很大,使用改良后的直线法来计提折旧更加合理。通过对直接法下折旧额的调整,实现资产价值的精准计量,资产账面价值n=账面价值n+1-(直线法下计提的折旧额×调整率)。调整率函数为:U=f(X1,X2,X3,X4)。四个系数分别为:X1营运公里数,X2线路实载率,X3事故率,X4运营线路的道路状况。基于数据多样性,要实现这样单车计量,在手工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但是通过数据库的建立,财务人员可以直接获取已经分析完成的信息,并利用到折旧计提中来。

(三)财务指标评价

是指使用财务行为纠偏后确认无误的会计信息,对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核心是财务指标分析,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创造现金的能力。但有别于传统的分析,基于整体和相关思维,大数据下的财务分析结合了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及发展战略、充分考虑非财务数据的因素。大数据的体量大、速度快、类型多的特质,在财务分析中的优势显露无遗。结合大数据技术分析后的财务分析有了质的提升。1.丰富财务指标的内容。公路客运集团财务报表上通常只列示以货币计量的有形资产。对于企业拥有的“线路资源”,这一具有垄断性质的资源,由于是通过政府部门招投标或审批无偿取得,所以并没有体现。资源价值的缺失,影响到企业财务指标的准确性。不同以往,新技术应用后,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企业可以建立以班次密度、客运周转量、车辆等级为因素集的矩阵,将“线路资源”进行量化,纳入财务分析指标评价中。但需要注意的是,线路资源的量化金额要随着公路线网布局的推进,油价的上下波动,适时进行调整,这也是大数据运用的便捷优势。2.加速财务指标的核算。目前上海最大公路客运集团的“智能长途信息系统“已经开发并投入使用,外部实现从售票到检票的无纸化运作,内部实现车辆调度、自助结算的智能化操作。随着系统运用,海量数据被收集,并投入财务分析指标模块中进行运算,极大地降低了人工误差,许多财务指标随需随得,不再受到报表编制时间、人员水平的限制,提升了财务指标的使用效率。3.增强财务指标的敏感度。新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使财务指标偏差值的幅度收窄,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更精准的依据。例如,公路客运集团的营运班线分自营、发包和联盟经营三种模式,不同模式下目标线路的“盈利点”是企业选择经营模式的决策依据。“盈利点”测算的重点是确定预期实载率,传统方法是财务人员以会计数据为基础,模拟经营环境,结合主观判断后估算取得。大数据时代下,财务人员首先以同质线路为基础测算出目标线路资源的价值,其次以目标线路资源的价值为起点,通过模糊综合评分法,还原出目标线路预期实载率,并将预期实载率与客流数据库中的同地区线路实载率分析对比,结合地区客流特点,最终确定可用的预期实载率区间。

(四)发展前景预测

财务分析最终目的是为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前景预测是对企业战略定位、产业环境及企业财务能力综合的做出科学预测,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支持。融合大数据分析后的财务分析,在前景预测上,更侧重于企业的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企业长期竞争力。公路客运集团可以通过财务分析思维的转变,重新评价行业和竞争环境,利用会计分析梳理会计信息,重塑财务分析框架,以更宽广的角度来预测集团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也是大数据时代给公路客运集团创新转型发展带来的契机。

二、大数据时代下公路客运集团财务分析方法的创新发展方向

(一)大数据下公路客运集团资金管理得以全面升级

众所周知,公路客运集团拥有充足的现金流,为推动企业资金管理的升级,创建集团资金平台是当前最有效的管理手段。通过将所属客运站点、线路经营企业的资金集中归置,统一管理和使用,有助于实现集团内资金资源的整合与调配,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而获取资金规模效益,是公路客运集团资金平台最大的特色。

(二)数据挖掘技术的提高给公路客运集团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数据挖掘技术是运用科技手段对数据进行提取并分析,找到隐藏其中的内在关系和关联规则。“智能长途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正是基于这项技术。系统设计的基础是使公路客运业务数据与传统的财务数据高度匹配,提高财务信息的可用性,并满足企业内不同管理层级的需求。随着系统的升级和使用,以往“等客上门乘车”的局面已经改变,通过数据库的分析,转变思路,推出“巴士网约车”、“定制巴士”等新业务,为旅客出行提供更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拓展了客运服务领域。

(三)大数据时代下公路客运集团的财务共享

财务共享是指企业(集团)使用大数据技术,将下属单位(含独立核算的内部单位)相同的财务职能集中起来,由一个独立的财务机构来行使。财务共享模式可以创造规模效益,通过会计核算集中化运作,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统一财务操作模式,将会计核算职能从企业财务部门中剥离,促进财务分工的专业化,确保财务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发挥财务的管理职能,使大数据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公路客运集团下的线路营运单位、客运站经营单位以及内部的独立核算单位很多,业务内容交叉,财务职能重叠,采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模式后,可以规范财务管理,精简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和使用共享服务中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集团要建立对应的风险评估制度,设立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加强中心内财务人员的培训,实行标准化流程管理等,确保共享中心稳定有效运营。

三、结论

大数据在本质上是一项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资产,对大数据及其分析的有效利用,将推动公路客运集团的持续发展,给这个传统行业带来新的创新动能。大数据下财务分析思维的变革,为公路客运集团管理者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和更精准的支撑。同时,财务分析发展的创新,也为企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作者:陆文驰 单位:海交运巴士客运(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会计 信息化 财务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E―business)这一新经营方式使得人们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结构产生了重大调整。相关行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一、电子商务与传统会计财务模式比较分析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基本假设理论的影响

通过深入对比研究发现传统的会计假设理论在网络经济新形势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也就是说,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已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客观需求。在互联网走进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各方面的今天,传统会计假设理论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具体表现为:虚拟企业联盟打破了原来会计主体假设的核算范围;网上兼并、收购、破产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质疑;会计实时报告系统的出现可以随时生成财务报告;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纸化、非倾向计量交易成为现实。

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只有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

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指假定会计主体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存在清算和破产的可能。

3,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指为了在会计主体终止之前,能够向信息的需求者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把经营过程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

4,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计量经济活动的单位,通过消除实物度量的差异性而获得具有综合性和可比性的价值指标。这是会计计量的基本特色。

(二)两种模式的会计原则比对分析

1,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在电子商务时代,虚拟企业属于临时性的结盟组织,依靠网络实现统一经营。交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

2,权责发生制原则现行会计制度中,收入与费用的确定采用权贵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在电子商务时代。虚拟公司存续的短暂性,决定了它不存在费用的跨期摊配问题,也不需要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相对权责发生制更为合理。

3,配比原则传统的配比原则要求当期的收人与成本、费用相对比,互相配合;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的配比原则,不是要求各期间收入与支出的配比,而是要求组成虚拟公司的合作各方在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合理分配。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财务管理融合体系

建立传统会计与电子商务融合的财务模式。必须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之上。企业信息化是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即“三层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基于电子商务会计的融合体系,需要贯彻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会计信息资源共享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要决策依据。对于整个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电子商务会计融合模式下,通过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使得会计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降低了传统会计信息搜寻、联络等方面的时间和费用成本。此外,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提供方可根据已达成的契约、协议等,实时提供会计信息资源,实现财务信息的顺畅传输。

(二)会计信息电子化处理

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电子手段,记录、计量和反映交易的过程和结果。例如,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生成。其目的是向企业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在电子商务时代,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报表的生成将呈现自动化、网络化和非定时性,冲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信息的披露更加实时和充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大提高。

(三)提供智能化会计服务

电子商务会计为经济主体提供的服务特征为:智能化服务、开放式资源共享、模块化动态组合。财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所特有的先进电子服务技术。查找、跟踪各电子商务网站的会计信息资源,与其他客户进行应用间的相互沟通,充分地利用Web共享信息资源。

篇8

关键词:核心能力 财务战略 管理 竞争

所谓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组织机构依据自身资源、运营能力、内部管理水平、投资市场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且这种综合能力决定了企业在投资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与优势。因此,可见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理财投资而言所具备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极为重大,是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发挥出自身优势、抢占市场先机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并且它的提高也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市场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基于核心能力视角下的财务战略目标界定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财务战略目标的研究与不断改进,一直是国内外企业、相关财务学理论界等的相关组织机构或学者所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从财务目标演进过程而言,企业财务目标的演化先后经历了几次重要过渡,即强调利润最大化、股份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先后四个历史阶段。因此,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界定是目前认可比例最多的一种观念。

(一)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目标——价值最大化的因素分析

一般而言,为了确保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目标背景下的价值最大化能够充分体现,就必须对盈利、利润指标加以分析,即在分析、评估企业价值的基础上,能够侧重于对企业盈利能力、潜在获利成分进行评估。当然,具体计量标准与方法都是根据企业特定的某些时间段进行贴现。所以,此时问题的跟紧主要看重的是利润。即企业在投资市场竞争环境下投资空间较大、或其他因素综合作用使企业能够获得较大盈利时,对企业而言所欠缺的就是创新能力、能够让产品或投资项目增值的服务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不足,最终导致穷也很难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与竞争力。

(二)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制定不合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如果整体去看待企业经营战略,必然就会考虑到企业战略体系下的其他决策、战略、营运方案等是否合理。而财务战略作为企业经营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价值发挥是不言而喻的。也就是说,财务战略如果制定不合理,不能单纯的归结为财务战略目标不合理,应当去认真考虑财务目标是否贴近企业战略,同时还要分析财务战略目标是否能够充分体现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否则,必然会导致财务战略目标与企业经营、生产、理财等环节出现矛盾,即财务战略目标制定不合理是必然的。因此,在此种背景下,核心能力作为提供企业经营动力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决定企业在投资市场下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因之一,它定位必然会与财务战略目标紧紧结合。此外,核心能力提升了,必然也会提高企业产品在投资市场下的保值、增值能力,让客户、顾客能够自主认可产品或项目的重要价值,促进企业实现持续保持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可能。

二、基于核心能力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战略体系构建

(一)加强竞争环境的分析

企业核心能力提升才能促进企业更为强劲、可持续化的在市场中具备较大投资空间,发挥出自身竞争优势。因此,财务战略体系的健全、财务战略目标的制定合理无疑会推动企业核心能力提高。为此,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找准制约企业发展、经营生产的制约因素,以及看准自身的价值、优势何在;能够对竞争环境加以分析,并在掌握自身不利因素、有利优势、投资机会的前提下不断增进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以此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财务战略目标、经营战略、投资方案等。

(二)抓好核心能力视角下财务战略单元

它的管理思想与传统意义上财务管理方式有着本质差异。显而易见,其主要因为此时财务目标的侧重点倾向于核心战略价值体现,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控制、资金管理、财务活动管控等。而是核心能力视角下的财务战略单元的分解过程,看重的是财务战略单位在实施阶段的可执行能力,即找准并抓好核心能力的价值性性、拓展性、创新性、以及适应性等。并且,要具体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期获利的矛盾问题、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得失问题、以及要真正意义上把握好企业整体能力,而并非单纯意义上为获利而不考虑财务战略目标的分解、执行过程,以此才能为企业持续化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并加强财务活动管理的正规指导能力。

(三)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所考虑的因素范围进一步扩大

以能力为基础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其决策的因素将不再是单纯的成本、利润、效率等;而是要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流程改造、内部控制、市场策略、客户关系管理等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显然,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中,要抛弃传统的“就事论事”的单一决策方法,要综合考虑财务决策对企业整体能力产生的影响。

三、结语

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是能够维持企业可持续化发展的综合能力提升,而综合能力提升要选择具备取向性强、定位价值大的核心能力。也就是说,核心能力决定着不光是企业在投资市场的竞争优势,还有着企业的综合价值体现,而这种综合价值体现往往与财务战略目标尤为贴现。因此,加强核心能力培养塑造,可利于企业处理好财务战略下的全局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变现。

参考文献:

[1]黄国良,潘华,钟晓东.基于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财务战略研究[J]. 当代财经, 2004,(05)

[2]陈晶璞,宋效中.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理论辨析[J]. 开发研究, 2007,(06)

篇9

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Modigliani)和米勒(Merto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纳(John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现代的财务管理,将继续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而网络财务管理变革则遥遥领先。

当今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二是虚拟化。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网上收付,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地增加。相应地,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将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网络财务管理主体、客体、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曲小刚.知识经济冲击财务管理方法.中华财会网,2002

2.李会太.20世纪西方财务管理的发展.经济管理,2000(6)

篇10

关键词:财务共享中心 企业 财务管理

作为企业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信息,使企业能够全面掌握自己的财务状况,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财务共享中心在企业的应用意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一般来说,企业采取的都是较为分散的管理和财务核算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有其独有的优势,有效地执行监督和核算职能。然而,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致使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已经显现了出来。虽然企业有专门的财务核算部门,但是,其他部门、下属单位确有其自己的财务职能系统,这些部门、单位缺少有效的沟通,一直沿用自己的管理模式,导致即便有某个部门、单位财务工作量非常多的时候,而其它部门、单位的财务人员却非常轻松,不同的工作模式,导致无法有效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同时,又由于各个部门、单位财务工作都是相对独立的,专业化分工的管理模式无法实施,这就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对所有的技能都要熟练掌握,才能适应岗位的实际需求。

而财务共享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方式在企业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不仅使各个部门、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都集中在一起并进行统一处理,避免了传统企业开展财务工作的弊端,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其工作流程呈现出集成化、现代化的态势,通过对以往工作流程的再造和升级,提升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其次,通过和专业的财务管理公司的竞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断提升自己的财务运作水平,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最后,对整个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优化,使各个部门、单位能够将工作精力集中到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对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

企业在建立共享服务中心之后,就可以有效实现企业财务工作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将以前较为繁琐和复杂的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简单、便捷和细化,从而有效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将财务管理工作的统一操作,使其变成了会计工厂,这一形象的比喻,充分体现出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企业为了促使其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可以将质量管理理念渗透到其中去,从而促进其服务质量的提升。

很多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但是,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这个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由于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不够统一,存在很多舞弊现象,这种工作漏洞制约着企业的良性发展。而现在的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有效降低了企业的风险,较少了不必要的损失。

三、使企业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和标准化

企业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后,其各项制度以及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都得到了有效地规范和完善,因此,这就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和数据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信息的标准化和自动化,不仅有效减少了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数量,还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同时,企业的财务控制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显著地提升,有效降低了相关风险,为企业的高效发展夯实了牢固的基础。此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提高了企业信息的标准化,而准确的数据是企业进行重大决策过程中的可靠依据和有效支撑,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进程,甚至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运行,由此可见,信息的准确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建立一整套统一标准的信息数据系统来将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客观地反应出来,从而将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充分显现了出来。

四、强化了财务职能和总部监控职能

很多企业都在朝着去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这一方向在财务共享服务的工作中却并不适用,这主要是由于财务共享服务更注重的是管理以及控制模式,为了财务共享服务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企业都会对以往财务职能部门中和共享服务机构相对的部门进行保留,从而使财务共享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又由于,企业传统较为分散的管理模式和财务核算工作,使基层财务部门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致使公司财务管理无法有效掌握企业基层部门的实际财务情况。针对这样的现状,企业的财产安全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些不确定的因素甚至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企业的建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企业的各项支出都是公开的、透明的,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各个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地监督,这就使企业的总部监控职能得到了强化,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更加集中,企业的获益也会更加明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仅仅依靠几个人是不够的,它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因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这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企业应积极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诚信度,使财务工作更具透明性和公平性,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长久稳固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段培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典型案例分析与研究[J].全融会计,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