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主要存在以下个方面的不和谐因素:
第一,社区建设工作发展缓慢,在市处于落后位置,广大居民对社区工作不太满意。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社区建设的意见一直没有出台,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有关政策规定都不明确,工作不好开展。二是没有建立起社区建设的领导体系,工作关系没有理顺。三是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和工作人员待遇都没有落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委会作用的发挥。
第二,优抚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了部分在乡优抚对象上访,个别地方出现集体越级访的苗头。主要原因是在乡优抚对象的抚恤定补金、优待金和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的药费报销均由乡镇发放,由于个别乡镇财政困难,造成这些优抚资金不能按时足额到位。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财政会更加困难,优抚金政策的落实难度会更大。同时,失业伤残军人生活困难问题比较突出。
第三,个别地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存在落实不到位、不规范的问题。主要是少数镇村干部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认识不足,不能按要求去落实;也有的地方工作不规范。由于工作不规范、不落实,引起个别地方干群之间的矛盾,带来农村不稳定的因素。
二、下步工作措施
围绕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及原因,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积极工作,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社区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社区建设工作组织体系,理顺工作关系,为社区建设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和组织保证;二是积极协调,力争解决好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和工作人员待遇,使居委会的作用得到正常发挥。三是加强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开展社区服务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开展居民自治活动。同时,对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使居委会切实发挥好作用。四是建立社区为民服务工作网络,推动为民服务工作向社区的延伸,拓宽社区服务领域。
(二)强化措施,全面提高优抚工作水平。一是加大对优抚政策落实工作督查的力度。会同市财政局对优抚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建立二等乙级伤残军人医疗保险制度,确保优抚医疗政策的落实。三是调整城镇失业伤残军人的抚恤标准,参照农村伤残军人抚恤标准落实,解决失业伤残军人的生活困难问题。
篇2
关键词:社区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32-01
社区作为城市化的产物,其功能日益显现,城市居民由过去依赖于工作单位变为更多地依赖于社区,社区服务的对象也由单纯的民政优抚对象向全体居民扩展。长春市在如此趋势之下,也加快了社区建设步伐。2002年贵阳街社区在大势之下诞生,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长春社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巨大的成绩,但社区在全国来说毕竟是新生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道路,理论建设也不完善。本文通过对G社区的实态调查来分析目前长春社区发展状况,探讨现实社区与理想社区的差距,寻找问题与对策。
一 、 基本形式分析
G社区位于长春市宽城区南部,是该区14个街道之一新发街道办事处下属的一个社区。东起东二条街以西,南起上海路至新发路以北,西起人民以东北起吴淞路以南。占地面积0.17平方公里,总户数系4657户,总人口数19832,辖区内现有工商企业家235户,吉林省政府座落在G社区。“实态分析报告是对社区主体调查.社区事物调查和问卷调查分析,对社区发展的机遇与风险.有优势与劣势作出客观评价,确定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找出问题及改善措施。”本文对贵阳社区的实态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文化与教育、社区卫生与环境、社区治安和司法。以下的分析建立在《宽城区社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和贵阳街社区活动记录和统计资料基础之上。
二、 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社区来源和本质的模糊认识,社区在政府主导和大力推广之下,其框架基本形成,但人民的观念还是没有跟上,包括社区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人以行政人员自居,而社区居民仍把社区当作政府机构。在这样情况下,权利下放只是表面的,实质上还得接受上面的指示和领导,一切活动被限定在行政框架指引之内,用社区工作人员的话来说“权利是下放了,但都是干活的权利”,工作只能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自治无法体现。
其次是居民参与意识不强,在社区居民自治团体、社区活动参与方面,该社区“社区人”意识薄弱,缺乏对社区的了解,谈不上认同,而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社区发展的内在生命力量。该社区服务项目比较齐全,基本制度完善,但服务活动开展困难,该社区位于长春老城区政府开发比较晚,居民文化水平不高,还不太了解社区。
再次是社区工作力量和动力不足,经调查发现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多为下岗者,文凭不高,社区工作培训不足,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不足。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待遇低,没有社会福利保障,月工资维持在500元左右,在长春属于低收入水平。表现在工作上就是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使社区虽有明确的制度和方向,但没有实施起来的动力。
最后是社区物业名不符其实,目前的物业公司管理极为落后,一般都是一些私人承办,缺乏信誉,管理混乱,收费过高,仅以盈利为目的,服务项目华而不实,对业主没有责任心,也不服从社区管理,而社区在这方面又无丝毫执法、强制的权利,社区似乎“全能”,但又“无能”。致使社区环境卫生比较差,公共设施不齐全,受苦的是居民,居民因而也对物业和社区产生抵触情绪,使社区工作难以落实,长此以往陷入恶性循环。
三 、一些建议和对策
从调查分析中,贵阳街社区取得了成绩,也存在大量问题,但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着一个社区,它只是目前长春社区建设现状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就是长春社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硬件设施基本齐全,现在到了软件建设、各方力量协调的阶段。
(一)、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必须大力培育和强化社区意识
在现有的相对比较完善的服务和活动基础上,一方面要依据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树立和宣传现代社区观念,使社区进一步成为居民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点,激发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及追求社区民主自治的热情;另一方面应对政府传统的办事制度、办事方式进行改革,另外,通过建立舆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培育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改变固有的错误意识,真正营造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必须进行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的创新
首先是管理体制的创新形成以党和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支点,以居民参与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区建设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社区资源难以共享。
其次是运行机制的创新建立高效的民办公助机制,引入成熟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培养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城市社区建设是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过程。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双向启动,整合各种社区力量及社区资源,逐步实行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真正下放权利和职能,形成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
(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解决资金来源
逐步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的补贴待遇,尽快达到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并要研究解决社区干部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对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定期进行教育培训,学习社会工作理论及相关知识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机制,保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社区居委会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取得合法收益;吸收市场资本投资经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提倡和鼓励社会捐赠。
(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创建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内核。培育社区文化意识,提高居民的现代化素质。居民是社区物质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创造者和体现者。这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一个具有个性特征的社区文化形象。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强化社区特色文化意识;发展服务功能较完备的特色文化产业,在社区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可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郊区的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而失地农民社区的数量也十分庞大。失地农民社区分为“城中村”社区和失地农民安置社区,本文所讨论的是前者。“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遗存,其负面效应越来越突显出来。
一、 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平台,建设和谐、文明的失地农民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社区建设也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重要领域。失地农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利益严重受损,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被动选择的结果,他们在城市中的边缘化直接导致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失调,进而产生焦虑和不安,推进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既是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径,是动员失地农民自己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巩固城市化成果的关键步骤,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推进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通过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整合城乡文化人才资源,广泛组织开展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弘扬当地特色文化和优秀民间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带动周边及其他单位的系列创建活动,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让先进文化占领社区阵地,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推进失地农民社区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城镇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推进城市化进程。这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举措,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秋工程。
二、 失地农民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上:对失地农民社区建设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
2、投入上:投入力度不够,投入方式单一。
3、宣传力度上:宣传力度不够,社区成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够。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时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忽视对社区成员在社区内容、意义等方面的宣传,社区建设过程过程中出现了“上冷下热”的局面。有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这一语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使大量的社会资源没有被利用起来。
4、队伍建设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虽然全部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录用,但整个社区工作者队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人数少。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女性工作者数量偏多。三是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与社区工作所要求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有一定差距。
三、 对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的副产品,但绝对不能成为城市化的牺牲品,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成为了城市的一员,如何使他们享受到市民一样的待遇?社区化建设就是一条很关键的途径。失地农民的社区化建设就是要依托城市这一重要载体。
1、认识上: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要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失地农民的社区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合理部署,积极规划,统一调度,稳步推进。充分认识失地农民社区化建设,即城中村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
2、 投入上:多方投入充分整合社区资源。
现阶段的我市失地社区管理是以“块”为主的属地化管理,其范围包括社区居民以及驻社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社区整体。社区建设也必然要以这个整体为平台,形成共同参与、多方投入、共驻共建的新机制。失地农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帮助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挥企事业单位多的优势,主动加强与驻社区单位的协作,充分调动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建设和整合社区资源的新途径。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驻社区单位组织和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使社区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3、 宣传力度上:宣传舆论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社区化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努力为失地农民社区化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社区化发展意义的宣传力度,使全居上下进一步提高认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社区化发展的积极性。要加大对社区化发展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使各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促进政策的全面落实。要加大对农村社区化发展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及时发现总结一些先进社区的好经验,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
4、 队伍建设上:切实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一要采取公开招聘或其他居民认可的方式,把一批热爱社区工作、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到社区居委会中来;二要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工资增长机制,以吸引一批知识化、年轻化的人才加入到社区工作中;三要建立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政府应该采取适当措施鼓励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体现社区志愿服务的价值,还可以根据社区服务的实际需要和志愿者所具备的条件来安排服务项目和活动,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
篇4
回顾过去的____年,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我社区居委会根据区委、区政府制定的《社区居委会考评办法》,认真的开展了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思想学习,搞好班子团结,提高整体战斗力
一年来,我会成员通过深入学习,不断充实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相互协调,搞好了班子的团结,共同探索社区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树立对社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从而齐心协力搞好社区建设。
二、改善硬件设施,创新资料管理,全面发展基础建设
_、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
首先是率先改善办公条件,从开始靠租用一间不到__平米的居民房办公,转为现在的经二次修缮后,达__平米的办公房。进而,按标准社区的硬件“十个一”完全达标。
_、资料软件的加强管理和创新:
根据实际情况,我会在资料管理上痛下苦功,通过横向学习找差距,对以前欠缺的各项工作的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地整改、修正、补充和完善,通过微机输入后,资料已基本达到信息化管理,而且推陈出新,创出一系列规范化材料;且部分资料获区、街好评。
三、以勤补拙,戒虚务实,抓好各项工作:
我社区居委会在克服底子差、资源薄弱的困难,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细节,如卫生和综治的巡逻值班制度的长效坚持、完全解决辖区内两个精神病患者的治安隐患、避免计划外二胎的上门劝阻等等,都是我会各项工作取得进展的前提保障。
因此,我会__年度在社区党建、服务、文化、计生、卫生、综治、民政等方面,纵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创建全区“精品社区”工作中,顺利通过验收。这一切与街道领导的关心指导和街道各部门的帮助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篇5
关键词:社区消防; 消防设施 ; 消防监管;安全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mmunity fire situation and the risk of fire, tha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daily management of some unreasonable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residents of fire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community fire.
Key words: community fire; fire; fire supervision; safety counter
中图分类号:D6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迅速发展,小区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也日趋复杂。发展的同时,由于社区建设和日常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问题,使近年来居民火灾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当前,加强社区消防建设是消防工作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构筑小康社会消防安全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分析社区消防现状,并提出防火对策对当前居高不下的居民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消防现状及火灾危险
1.新建社区规模庞大,布局复杂,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源,提高了消防管理工作的难度。目前,城市社区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庞大,社区的布局和功能越来越复杂,很多住宅小区成片开发,占地数万平米甚至十几万平米,而且,开发商为了满足居民的需要,提供多功能化的服务,在社区内建有大量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商场、市场、学校、幼儿园、宾馆、医院、健身休闲中心、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天然气调压站、液化气供应站、供气瓶组等危险物品场所,这些都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也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难。
2.消防设施不完善,管理混乱,增加了火灾扑救的难度。一些社区,尤其是一些较老的社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消防设施很不完善,室外消防管网没有形成环状,消火栓数量不够,消火栓位置布局不合理,供水管径偏小,压力偏低,且年久失修,消火栓被埋压和圈占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小区采用“封闭”式管理,很多消防车道的出入口被取消、上锁或设置了障碍物,使消防车无法迅速到达起火部位。有的私搭乱建现象严重,一些搭建的简易小房大多耐火等级不高,并且造成防火间距不足,消防通道不畅,增加了火灾扑救的困难。
3.消防监管不到位。现阶段,消防部门把消防监督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重要机关、易燃易爆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单位,对社区的消防监督工作兼顾较少,也未形成监督管理的有效经验和措施;另外,虽然《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对公安派出所和物业管理单位进行社区消防监督管理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基层派出所和物业管理单位工作量大,人员少以及消防业务水平欠缺等问题,造成社区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存在不少漏洞,使消防监督工作的开展存在困难。
4.居民消防知识欠缺,消防意识淡薄。现阶段,居民对家庭装修的投入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装修过程中对美观和舒适性考虑较多,对安全尤其是消防安全重视不够。很多家庭装修采用大量的易燃可燃材料,安装多层防盗门,大量增加了家庭的火灾荷载和逃生困难。并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家用电器被大量使用,用电用气越来越多,但居民对日常用电用气的安全常识很是缺乏, 火灾发生后也没有基本的扑救常识,不能及时使用灭火器或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扑救初起火灾,在火灾中还缺乏自救逃生的知识和能力,使得生命财产受到损失。
二、防火对策及建议
1.严把规划设计和审核验收关,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对于新建的城市社区,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必须依照有关消防法规,会同消防监督机构制定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讯和消防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以及供电、供热、民用燃气等的规划和具体的建设方案,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设计单位应针对不同建筑的火灾特点,依据有关消防规范,搞好建筑防火设计。消防监督部门要与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建设单位、设计部门密切配合,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在工程设计中采用先进的防火技术,从积极的方面预防火灾的发生及其蔓延扩大。并严格监督建设、设计、施工单位执行工程设计防火的有关规定,对建设工程的防火设计进行审核,检查和验收消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对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的工程不予批准和验收,做到“防患于未然”。
2.大力改善消防设施,加强管理。政府部门应把社区消防工作纳入社区综合治理建设之中,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社区尤其是一些较老社区消防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社区消防设施。有条件的社区应按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依法为住宅小区设置消防器材箱,配备灭火器、水带、水枪、消防斧、救生绳、应急照明、消防安全标志等消防设施,并落实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完好有效。
3.加强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小区物业管理部门的监管作用。公安部门要增强派出所警力,加强派出所消防业务培训工作。派出所要按照《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的要求,加强对社区消防安全的日常检查和对社区消防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要把社区消防建设和管理纳入社区综合治理范围,建立居委会、警务室、物业管理单位和社区居民代表参加的消防安全委员会,下设消防办公室,统一协调和组织开展社区消防工作,建立健全各种业务档案和记录,组织人员定期检查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情况,发现并查处各种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
4.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社会整体消防素质。社区消防重在宣传和教育。社区管理部门要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活动室以及社区宣传栏等阵地,利用广播、报刊、标语、板报等宣传媒体和载体,经常性的开展一些居民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置消防宣传画廊、社区消防图书室以及开展消防文化广场活动等。社区消防办公室还可开通消防热线,随时接待群众的消防咨询和投诉。同时,应深入开展以消防法律法规、消防设施器材的使用方法、安全用电用气、初起火灾的扑救、火场逃生自救等消防基本常识为内容的宣传教育,以期丰富群众的消防知识,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抗御火灾的能力。
总之,近年来社区消防工作在各级政府尤其是公安消防职能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由于近年来社区建设发展迅速,从总体上看,社区的消防管理工作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为建设和谐社会还需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荷兰,吴美文,吴佩英.我国城市公众消防科普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1,1.
篇6
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当前我市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刚才万春同志、忍厚同志和平祥同志分别结合各自职能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推进农村低保工作,确保年底前按新标准实现“应保尽保”
按照省市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低保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全面推进,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今年的任务是,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将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农村低保人数达到7万人,月人均补差25元,共支出保障资金1050万元。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做好这一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区政府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引起高度重视,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协调,抓好落实,确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顺利实施和不断完善。
二是要科学制定保障标准。我市在农村低保制度建立初期,遵循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全市的保障标准确定为上年度国定贫困线,即年人均纯收入625元。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财力的限制,多数县市区没有严格按照这一标准,部分地区还存在平均主义现象。根据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从今年10月份起,全市农村低保执行新的保障标准为不低于国家公布的上年温饱线,即年人均纯收入693元。为此,各县市区要依据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结合本地区物价水平、消费水平和财力状况,按照不低于上述标准的原则合理确定保障标准,报上市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同时,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变化等情况,适时、适度对保障标准进行调整,逐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标准评价体系。
三是要合理确定保障对象。据统计,去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大约有24.7万人。各县市区要迅速对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录入微机,为搞好农村低保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要在进一步细化家庭收入项目、提高收入核实准确性的基础上,首先从保障最困难的群体做起,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和人数,做到既保证政府对缺乏劳动力的农村贫困家庭的有效救助,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群众积极创收增收、勤劳致富。
四是要严格落实资金投入。要继续坚持省、市、县三级财政负担的原则,建立良好的资金筹措机制。今年,中省财政对我市农村低保的补助资金达2000多万元,市财政安排680万元,为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奠定了基础,减轻了县级财政的压力,但应该看到,我市农村低保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讲保障标准仍然较低,保障范围仍然很小。因此,借鉴城市低保工作的成功经验,市政府决定,从明年起,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分别按上年可用财力的1%安排农村低保资金,以刚性政策保证各级对农村低保的投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确保农村低保工作稳定有效地开展。
五是要注重加强规范化管理。农村低保制度是群众普遍关心、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项惠民政策,事关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各县市区要借鉴城市低保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工作中注意不断规范和完善机制,在规范和完善机制中全面推进工作。农村低保对象的申报、审核,必须严格按照家庭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初审—县(市、区)民政局审定的程序进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坚决防止平均主义和优亲厚友等问题的发生。要严格实行动态管理,县市区民政局和乡(镇)每半年对低保家庭收入情况审核一次,切实做到“低保对象有出有进,补助水平有升有降”。
六是要做好各项制度的衔接配套。农村低保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基础性的“兜底”制度,与农村五保供养、灾民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等救助制度相比,在救助对象和保障功能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既不能相互替代,又需要衔接配套。只有以农村低保制度为基础,把各项救助制度有机结合,才能形成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体系,构建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二、着力抓好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提升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
社区是基层民主管理最基本的单元,与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加强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逐步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是当前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加快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按期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近年来,我市利用民政部实施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多方争取和筹集资金1200万元,为全市84个社区建起了办公和活动用房,建立了6个社区服务中心,并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设备。各县市区特别是秦渭两区采取多种措施,在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民主自治、扩大社区扶贫济困和再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社区建设仍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是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是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目前全市还有52个社区没有办公和活动用房,超过二分之一的社区达不到国家规定的200平方米办公和活动用房的最低标准,大部分县市区和街道没有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网络化建设滞后,工作经费较少,工作人员待遇偏低。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政府服务的向下延伸,制约了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当前要抓紧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快启动步伐。各级民政部门要抽调专人,尽快落实规划选址和建设资金,抓紧动工,抢抓速度,加快进度,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二是要提高规划层次,做到“功能齐全、经济实用、美观庄重、科学超前”。三是要保证工程质量,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力争建精品工程。
(二)抓好试点示范,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稳步发展。为了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省政府在今年上半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今、明两年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在开展计生卫生服务、警务司法调解、社会救助服务、文化科技培训以及发展商业网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县市区要注意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定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推动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探索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三、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全面完成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任务
今年以来,全市发生大风、暴雨、冰雹、低温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8次,造成全市13个县市区的124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21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68万亩,绝收面积17.5万亩,倒塌房屋14425间,损坏房屋16681间,因灾死亡6人,受伤5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7亿元。由于灾情点多面广,灾害损失巨大,今冬明春困难群众生活救济任务十分艰巨。当前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要以受灾群众生活安排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为重点,切实抓好落实。
第一,要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灾区各级组织要在前段救灾工作的基础上,对受灾群众的生活安排要逐户检查,主要检查转移灾民是否得到妥善安置,需要救济的灾民是否得到及时救助,各种救灾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务必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饮用水、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能够安全过冬。
第二,要抓紧重灾户的倒危房修复重建工作。今年中央将因灾倒房补助标准从每间600元提高到1500元,从资金上加大了对灾民建房工作的支持。各级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着眼于避灾、防灾、抗灾,尽快组织受灾群众搞好倒危房恢复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第三,要组织实施好“农民安居工程”。目前农村仍有一少部分困难群众无力自建或改造房屋,现有住房安全隐患多、抗灾能力差。为了彻底改善这些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省政府确定,将各级民政部门组织的减灾安居工程和发展改革部门的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扶贫部门的扶贫移民搬迁项目、水利部门安排的库区移民项目、林业部门安排的生态移民项目等统一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农民安居工程”,计划利用5年时间,彻底消除农村居民无房户、茅草房和危房以及在地质、洪涝灾害易发地带建设的居民房屋。省政府对这项工程的组织实施非常重视,将其作为“扩大公共服务,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工程来抓,目前正在作具体的规划。待省上的规划确定后,我市各级要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在木材、宅基地管理费、建房手续费、土地占用税、土地复耕费、土地划拨费、施工单位税收等费用给予减免,确保“农民安居工程”的顺利实施。
四、在全市乡镇、街道建立民政工作站,为基层民政工作搭建一个新平台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撤乡建镇和社区整合工作的完成,乡镇和社区管辖范围的增大,担负着社会专项事务管理和救助保障服务工作的民政部门工作量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全市约有各类民政工作对象55.7万多人(其中优抚对象22万人,农村低保对象24.7万人,城市低保对象9万多人),平均每个县区约有5—6万人,每个乡镇也约有3—5千人不等,平均每个民政助理员要管理14个村、社区居委会和3—5千人的相关事务。因此,各县市区要抓住我市取消、免征“两税”,乡镇不再催粮要款,工作人员“富裕”的机遇,遵循乡镇工作体制改革的总体原则,在不增加编制、不加拨经费的情况下,统一和规范设置相对独立的基层民政机构。按照市委、市政府咸字〔2006〕48号关于《彬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精神,在全市乡镇、街道建立新的民政工作站,编配4—5个人。通过组织选聘和个人竞争上岗,隶属乡镇政府和县市区民政局双重领导,确保民政工作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确保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村低保、社区建设和救灾工作事关农村困难群众切身利益,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安排,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第一,要迅速行动,精心部署。各级政府要把以上三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切实抓好落实。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分管领导要拿在手上,具体抓好组织实施。要把三项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评内容之中,明确任务,明确时限,明确责任,严格考核。
第二,要阳光操作,专款专用。救灾救济款、农村低保资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等,必须坚持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绝不允许挤占挪用,弄虚作假。市上有关部门在下拨各项资金时,对不按有关规定落实配套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专项资金的,可视情节调整项目计划,调减资金额度。要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资金安全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效益。
篇7
今天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查找差距,进一步提升认识,强化责任,切实加大力度,加强措施,加快进度,全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确保圆满完成今年各项建设任务。我一再强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搞短期行为,不求最多,但求最大,但求最好,但求可持续发展。今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要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刚才,我们实地观摩了林州市4个新型农村社区,市国土局、林州市分别作了发言。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林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经验,深入研究,加强沟通,切实提高建设水平和能力
林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路网建设、规划资质、规划标准、人口规模聚集、产业聚集等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我相信,通过这次现场会,对大家一定有启发、有震动、有警醒、有震惊。我们学习林州,学什么?
(一)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市各级干部的精神面貌。林州市乡镇领导干部讲解新型农村社区,侃侃而谈,铿锵有力,胸有成竹。充分说明他们熟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熟悉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工作,说明了县、乡、村三级干部思想高度统一、心齐气顺。各县(市、区)一定要把干部精神面貌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二)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起点规划。规划高起点,建设高速度,质量高标准,管理高水平,这“四高”中,规划是龙头,规划要先行。林州的规划有四个特点。一是规划单位资质高。二是总规、详规、效果图一应俱全。三是“三个集中”的做法值得推广。“三个集中”即向市区周边集中、向镇区集中、向交通干线两侧集中,科学编制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点规划,实现了“四规合一”,促进了人口向城市、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各区要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资源,推动社区向市区集中。四是新型农村社区选址都以产业集聚区、政府所在地为主。特别是我们观摩的4个社区,都经过高资质的设计单位规划,无论是住宅还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标准都比较高。
(三)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以修路打网格为突破口,闯出一条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不管是产业集聚区,还是新型城镇化,做好规划以后,都要先修路,做到“五通一平”,特别是管道、燃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林州将532个农村行政村规划为75个新型农村社区,预计节约土地9万余亩。今天观摩的4个社区规模都在万人以上,实现了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
(四)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标准。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围绕“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的发展思路,按照“转、并、改、迁”的要求,坚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建成一个、展示一个”,突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规划、网格建设、人口规模等标准都很高。林州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型农村社区空气好、环境好吸引群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迅速拆迁。其他县区也要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要以高层、小高层为主,但决不搞一刀切。
(五)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大拆大建大美化的好经验、好做法。拆迁是加快城市建设进程的“牛鼻子”。不拆不建,不建不拆,建和拆都是根本。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必须在拆迁上加快进程,不破不立,立在其中。林州不仅成立了高规格的建设指挥部,还强化了目标责任制,实行了四大班子领导分包帮建工作责任制,充分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仅7月份就有4个社区启动建设,累计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33个,涉及200个行政村,累计完成投资69亿元。
(六)学习林州经验,就要学习林州优化环境、制定奖励政策、奖优罚劣的好做法。一是政策方面,在土地、资金、规划编制、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二是产业方面,社区都是围绕产业集聚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而建。三是资金方面,设立了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奖补资金,各乡镇也按照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设立专项资金。还采取整合部门资金集中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置换、企业帮扶、群众自筹和市场运作等方式,有效破解社区建设资金难题。
二、认真总结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色成效,不等不靠,全力推进,增强加快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培训班之后,各县(市、区)都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全力以赴,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一)认识比较高,行动比较快。目标任务落实较好,一方面,我们要求每个乡镇启动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县(市、区)、乡镇都迅速行动,快速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调查摸底,调整规划,落实目标。市委农工办将各项工作任务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全市涉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的106个乡镇(街道),正在推进32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平均每个乡镇达304个。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年底前完成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市委农工办、规划局、住建局、财政局等单位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各县(市、区)都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机构,大力推进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目前,5个县(市)和龙安区已经完成了布点规划,全市预计布点社区830个左右,任务基本完成。
(二)规划高起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标准规划是最大的节约,低标准规划是最大的浪费,这个理念已经成为大家共识,说明我们的认识有很大提高。各县(市、 区)都聘请了资质较高的设计单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都在朝着“50年不落后,100年不后悔”的层次快速提升,一次性规划,终生受益。内黄县规划建设5万人的繁阳社区和3万人的瓷都社区。文峰区拟将宝莲寺镇22个村整合为一个5万人的新型农村社区。新区将77个村规划为7个新型农村社区,白璧镇启动建设1个5万人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配套政策逐渐完善。汤阴县、__县、林州市等,针对用地、资金等关键问题,已经率先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走在了全市前列。特别在土地方面,汤阴县按照每亩20万元、林州市按照每亩15万元的标准,将腾出的用地指标拨付给乡镇,用于农户拆迁补偿、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困难群众安置等。这项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强,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拆旧难的问题,还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
(四)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从举办滑县培训班到现在,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如火如荼。林州市新开工了4个万人以上新型农村社区,场面很宏大。__县新开工了11个新型农村社区,伦掌镇西柏涧在距镇区2公里的丘陵上建设了一个6000多人的新型农村社区。本月,汤阴县还要启动8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五)督导力度显著增强。各级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亲自安排部署,亲自运筹谋划,亲自靠前指挥,亲自督促指导,有效加快了建设进度。市委、市政府两个督查室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重点进行督查,市委农工办还组织了3个专项督查组,对各县(市、区)政策制定、资金落实、规划布局、建设进展等情况进行了督查,编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情通报,并逐一点评,大大加快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三、认真研究制约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瓶颈,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找到加快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农民建房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还直接拉动钢铁、建材、水泥等行业发展,间接带动家具、电器等行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随着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快速推进,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困难,制约了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土地问题。土地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牛鼻子”,也是当前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一方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是有建设用地,否则很多社区就无法开工建设。另一方面,新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怎样调剂到城镇或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变成资金,这是成功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关键。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变成现钱,才能有资金拆除旧村旧宅,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才能吸引开发商前来投资。
(二)政策问题。政策是“指挥棒”。人叫人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只有出台了具体政策,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才能真正解决民愿怎么引的问题。目前,汤阴县、林州市等率先以正式文件出台了具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意见,还有一些县(区)存在观望、等待思想,还没有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制约着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进展。
(三)资金问题。资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加速器”。受严峻的经济形势影响,我市多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都面临的融资难题。特别是平原农区的乡镇,虽然已经把目标任务报了上来,但缺资金、缺开发商,缺办法,一些已经建成的社区,配套设施跟不上,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破解。
(四)拆迁问题。拆除旧村旧宅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然,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根本途径,是耕地不减少的重要保障。只有拆掉了旧村旧宅,才能腾出建设用地,才能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将指标变资金,用于农民补偿。但是,各县(市、区)都还没有制定正式的拆迁补偿办法,旧村旧宅拆除进度缓慢。
(五)认识问题。个别县(市、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强调客观困难多,主动研究问题少,工作积极性不高,没能做到迎难而上。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调研,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着力加以解决。
四、认真把握今后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要点,奋力拼搏,务求实效,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现在距年底不足5个月,我们还有204个新型农村社区尚未启动,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压力很大。能不能顶住压力,能不能圆满完成任务,关键在落实。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务必要狠抓重点,狠抓落实,做到“五个不放松”。
(一)要紧盯目标不放松。今年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任务有两项,一是启动建设322个新型农村社区,每个乡镇启动3个。二是完成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以及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详规编制。这两项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对此,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分类研究,一社区一政策,逐个写出报告,明确开工时间和具体措施。特别是100多个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平原农区型新型农村社区,更要积极行动起来,想法设法破解难题,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确保年底前全部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已经完成的,要抓紧开工,还没有完成的,要抓紧编制,必须在10月底前完成。
(二)要严格标准不放松。坚持“不准没有资质、资质较低的单位规划社区;不准建设没有规划的社区;不准建设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子;不准建设没有电梯的房子”。在规划建设中必须坚持“50年不落后,100年不后悔”。严格执行“四个标准”。一是人口规模标准。城市近郊、县城近郊、产业集聚区建设1—3万人左右的大型社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1万人的社区;平原农区要建设8000人左右的社区,偏远山区按照整村搬迁要求规划建设5000人以上的社区。二是建筑规模标准。城市近郊、县城近郊、产业集聚区的社区要尽可能规划建设小高层、高层或多层住宅,其他社区要因地制宜,一般要建4层以上楼房。三是配套设施标准。达到“六通八有两集中”。“六通”就是通自来水、电、四级公路、有线电视、宽带、客运班车或公交车。“八有”就是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标准化卫生室、学校或幼儿园、农家书屋、便民超市、老年公寓、红白事场所。“两集中”就是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污水集中排放。四是启动标准。就是制定社区建设详规,通过用地审批,找到投资主体,获得群众同意,签订建新拆旧合同,正式破土动工。
(三)要狠抓政策不放松。坚持“四个不允许”。一是不允许强迫命令。要靠样板示范、靠优美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吸引群众,调动群众建 设社区的积极性。二是不允许平调资产。要坚持“三不平”、“三不变”的原则,做好合村并区中集体资产的管理、监督和保护。“三不平”,即资产不平调、资金不平分、债务不平摊;“三不变”,即资产所有权不变、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变。三是不允许呼隆刮风。必须克服浮躁心态、急躁情绪和应付思想,克难攻坚,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四是不允许强制拆迁。
各县(市、区)特别是还没有正式出台政策的,要抓紧研究制定。市委农工办要抓紧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年度考评办法和相关综合指导性政策。国土部门要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政策和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政策。财政部门要落实好市本级奖补资金,制定出台资金整合文件,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住建部门要组织有实力的开发商、建筑商与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直接对接和洽谈交流,解决投资主体问题。环保部门要拿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金融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信贷扶持政策。其它有关单位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制定本单位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意见。本月15日以前,要完成以上工作。
(四)要强化措施不放松。一方面,要算好“五笔细账”。一是投入账。就是算清楚从哪些渠道筹集资金,怎么实现农民少投入住新房。二是土地账。就是算清楚节约多少建设用地、流转多少耕地,这些土地的用途是什么。三是产业账。就是算清楚发展什么产业最合算、靠什么产业支撑最有效。四是就业账。就是要算清楚/!/安排多少农民就业、怎么安排农民就业。五是收入账。就是算清楚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的收入从哪里来。另一方面,要落实责任。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行目标管理,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管理范畴,并纳入各级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坚持月通报、季观摩、年评比,年底进行排名,兑现奖惩,对完成任务较好的,要隆重表彰,完成任务差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一切奖项。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模式;探索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在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引下,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力,打造适合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是重要途径。将“全人教育”理念深入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随着社会工作的迅速发展,导入社会工作能实现现有学生服务工作的“增量”,为学生提供有别于传统学生工作的服务内容和服务体验,有效弥补了现有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不足,引入社会工作者直接服务于高校学生群体,建设温馨有爱,适合学习和生活的学生社区,既能提高高校的管理服务效率,又增强了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学生社区工作成为了高校管理和学生服务的重要纽带。
一、学生社区工作的内涵
社会工作提倡“服务”理念,“通过系统的服务体系,规范的服务管理,专业的服务队伍高效便捷的服务方式,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个性并富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时代青年,形成尊重教育对象,研究教育对象,服务教育对象,发展教育的良好格局。”[1]将学生社区资源重新整合,改革管理和服务模式,并将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阵地建立在学生社区和宿舍区域,相比在教学课堂或按照专业划分的院系层面联系,在学生主要生活区的接触则更直接、更频繁、更全面,学生能直接感受到教师、辅导员、社工等教育服务群体的切实关怀和引导,在生活上更易拉近距离,建立信任感,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日常工作的点滴,渗透到广泛的学生群体当中。同时,学生宿舍的社区化,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以社区为主,原本的以院系为单位管理和服务的学生工作职能进一步减弱,院系的工作重心基本转移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科研、竞赛等实践能力,为提高师生专业知识的专注性和系统性提供了更大保证。基于服务理念的社区建设,学生的诉求和建议是工作的主要部分,提供安全、方便、温馨、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是建设社区工作模式的根本方向,既要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协调和处理学生与学校各部门机构的利益关系。“以真正做到把教育管理和大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目标联系在一起,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2]
二、以学生为本的社区工作模式探究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彻底改变了传统管理理念,以社会工作进校园作为社区建设有力推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全体学生工作队伍、驻校社区的共同参与,建设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区,不但难度大,而且问题多、任务重,更是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此,充分吸收社会成熟的社区建设经验,结合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及特殊性,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点。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改变以“管与治”为导向的工作模式,善于“疏与导”的服务宗旨,是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经过历时的发展和社会实践,服务经验相对成熟,高校学生工作可直接借鉴当中适用于大学生社区建设的优势方面,将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与学生工作体系的相互融合,在功能上重组互利,在联系上搭建新结构,既在微观层面上满足学生个体共性教育与个的需求,又能在中观层面上完善学生服务体系,丰富高校学生工作结构和功能。社区建设工作要明晰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关心学生的学习困难,让广大学生身心都能健康地全面成长,德智体美劳得到均衡发展,并通过增强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情感上的认识,建立社区工作者和学生的信任桥梁,消除隔阂。通过人性化的教育,社区工作者能及时地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采用普众方式的活动内容,针对问题采取措施,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是要避免产生问题,减少问题。
(二)以学生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实际抓手
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3]原有学生工作队伍已经成熟和规范化,而新加入的社工团队正处于与高校学生融合的新阶段,两个队伍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渠道拓展尤为重要,所以提升学生工作者的社会工作技能,把传统学生工作技巧与社会工作方法结合运用的能力是现有高校社区化转变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优化社工在高校社区的工作技能,尽早实现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良性互动与适应,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骨干朋辈队伍,自我服务,服务他人,将自我成长和带动学生团队成长紧密结合,推动新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融合形成。注重社区建设的创新特色,建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社区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符合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百花齐放,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扬与展示。
(三)建立机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高校最大的群体就是学生群体,高校教育的受众也是大学生,社会声誉和工作方向取决于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就是符合学生发展的自身需要,人格上的平等,尊严上的尊重,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构建和谐的社区工作的必要保障。大学生是成人阶段,在身体、心理,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趋向成熟,不再适用中学阶段的步步跟随,事事操劳,思想工作也不宜采用纯说教式,理想式的教育方法,而是主要通过发动学生自身学习与实践来培养独立认知世界,辨别是非,分清美丑,判断真假的能力。现代大学生的个人需求表现强烈,法律观念较强,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负责,所以社区服务要在共性基础上发扬个性,避免一刀切的硬性管理,既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又能提供个性化的需求与服务。
三、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加大社区工作维权服务
社区工作是从认识到提供服务,所以开展工作首先面向广大学生征求他们热点问题,了解学生的关注重点,可以通过社区走访,开展问题调研等形式,统计结果及时反馈,让学生感受到社区工作是解决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可有学生代表建立的民主组织,发挥监督权利,保证社区各项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展示了学生的民利和主人翁意识;学生也可通过兴趣和志愿自行承担社区的部分建设和管理工作,自我满足需求。在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同时,社区工作应当综合社会环境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大对学生整体利益的保护,加强对学生合法权利的维护,使社区工作能有制度依托,有规章保障,也成为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的法则。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丰富社区设施与实践活动
以社区为主要活动场所,应立足于学生社区的现状,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做到学习上有支持,生活上更方便,让学生在社区里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专心个人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和社会便利条件搭建参与平台,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度,改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活跃校园文化;其次,积极鼓励广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认清自我,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差距,了解社会真正实际的人才需求,从而更加清楚地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社区帮扶制度,先进帮助落后,积极带动消极,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在集体中改变自我,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大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社会运作与管理,增强实践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加主动性,通过与社会接触和融合,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打造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发挥师生的互动力量
社区工作者可以由专业社工、高校学生工作者、班主任等现有的与学生工作密切联系的队伍组成,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培训,提高服务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凝练经验,并丰富工作手段。在现有的高校社区建设环境下,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来引入专业社工团队,直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服务于学生社区;也可将原有的学生工作队伍重新整合,通过培训,锻炼,考取相关社工证书来提高社会工作技能;更可以利用高校本身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资源,把社区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将高校社区建设工作开展得形式多样。只有社区工作者和学生产生联动的效应,作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支持和补充,延伸扩展学生服务领域;两者的互动使彼此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资源协调能力都得到有效增强,有利于创新工作方法,整合服务资源,提升业务水平,有效的维护学生在社区的切身利益,高校学生社区建设进程才能得到进一步推动。
作者:劳丹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克非.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6):47-49.
篇9
关键词:新型城市社区珠山街道办事处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珠山街道办事处城市社区基本情况
珠山街道办事处现有14个城市社区,辖区面积4.78平方公里,人口33525人。
2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社区所辖面积大小不一,人口数量存在很大差距。
据调查,在所有的13个城市社区中,最大的社区为海西一居,管辖面积0.65平方公里,管理人口3774人(常住人口),最小的社区是新华路第一社区,管辖面积仅仅0.15平方公里,管理人口1265人(常住人口),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向社区快速集聚,社区如此大小不一,显然不利于进行管理,更不利于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2.2社区建设工作行政性强、工作任务重。
(1)社区服务功能不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现社区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珠山街道办事处的编制人员,在很大程度上社区工作人员所做的工作都是完成街道办事处指派的各项工作,没有将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重点。据随意走访黄山路社区、新华路第一社区、华山社区的60位居民,有45%的居民认为社区没有尽到社区的责任,有8%的居民认为社区可有可无,有38%的居民认为社区工作一般,仅有9%的居民认为社区工作较好,能够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从调查情况来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让社区工作人员从思想上、意识上端正过来,明白社区不是政府的派出机构,社区的工作要倾向于服务群众。
(2)街道办事处对社区管理过严,社区事务繁杂。
社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政府的腿”,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均是由街道办事处选派,所以街道办事处规定社区必须协助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做好社区管理、公共卫生、社会生活保障、计划生育、社区党建、青少年管理教育等工作。社区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都认为社区是街道办事处的下属单位,理所应当地完成街道办事处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于是社区就要完成街道办事处所有行政部门交办的各项事务,工作人员每天疲于应付各项报表,各种文件,根本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好好考虑群众最需要什么。
2.3社区与物业联系不够。
据调查,很多居住小区是企业家属院,原来的物业管理由企业负责,后来由于企业倒闭、搬迁等原因,居住小区就没有了物业管理,这些地方往往是卫生、治安差的地区。珠山街道办事处14个城市社区,与辖区内物业关系较好的有6个,关系一般的有5个,关系紧张的3个,这样增加了社区管理工作的难度。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加强社区社区与物业之间的联系,把小区物业管理管理人员吸纳到社区社区中,成立社区自治委员会,由社区居民自己管理社区事务,社区和物业都为自治委员会服务。
2.4社区办公经费虽然有保证,但受制于街道办事处。
为发挥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珠山街道办事处工委、街道办事处专门下发了《关于增加社区社区办公经费的通知》,加大了社区社区的办公经费。各个社区按照大小不同,最高的每年办公经费可以达到2万元,最低的也有1.2万元,而且社区有另外活动的话,还可以进行额外申请,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社区工作必须接受街道办事处指挥,不利于发挥社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 改进对策与建议
3.1减少社区工作量
一是理顺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的关系,改变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更多的是让街道办事处指导、协助社区工作。二是要进一步明确社区的任务,将社区的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做到“两个明确”:即明确哪些属于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哪些是属于社区的工作;明确哪些是行政性工作,哪些是服务性工作。三是明确社区功能定位,发挥社区自治功能,建立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由社区居民、社区、物业人员共同选举组成,共同管理社区事务。四是要保证社区的自治权得到有效事实。
3.2多渠道解决社区业务经费
目前的社区经费由街道办事处统一发放,这虽然有利于基层社区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社区难以解决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多渠道保证社区业务经费。一是社区建立单独帐户并全面安排,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二是要动员发动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共建共驻,各社区要协调辖区单位把社区各种各样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开发出来。三是社区采取多种形式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建立自身的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组织,在有偿或低偿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强自身实力。
篇10
关键词:安全社区 盐亭县柏梓镇 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12-03
一、柏梓镇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盐亭县柏梓镇位于盐亭县西北部,距县城24公里总面积93.6平方公里, 辖区总人口219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1550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5800余人,外来流动人口640余人。柏梓镇以农业为主,属农业大镇,主要产业是粮食生产和生猪养殖。辖区面积大,人员住户分散,大多数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儿童妇女居多,文化知识水平低,安全健康意识淡薄;基础设施差,特别是道路、学校、公共场所安全隐患多,乡村财力有限,用于安全社区建设的资金、人力严重不足。柏梓镇创新工作方法,将安全社区建设融入全镇各项工作,全镇各项工作促进安全社区建设,二者相辅相成。随着安全社区建设的推进、各个项目的实施,全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绿色、生态、安全”的人居环境已经形成,“人人享受安全、人人享受健康、人人享受和谐”从理论变为现实。
三年安全社区建设,投入资金7850余万元,辖区的安全状况有了整体提升,实现了全镇村村通水泥路、1/3农户用上沼气、15%农户用上天然气、消除了D级危房;实现了电视信号数字传输;新农合参保率达到了99.5%以上;核桃、生猪、高粱三大绿色生态产业初具规模。柏梓镇的事故与伤害数量明显下降,三年来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企业职工与居民的意外伤害人数逐年下降;刑事p治安案件从2011年的32起下降到2014年1-9月的6起。2012年民事纠纷发生19件,2013年民事纠纷发生11件,2014年1至9月民事纠纷发生6件,年均下降42.85%;2012年案件11件,2013年案件9件,2014年1至9月案4件,年均下降96%;人口数据采集覆盖率达90%以上。校(园)意外伤害人数从2011年5起下降到2014年1-9月0起;交通安全事故从2011年68起下降到2014年1-9月11起;居家意外伤害由2011年的198起下降到2014年1-9月的66起,均为轻微伤害,未发生重特大意外伤害;消防安全2011年至2014年9月保持了“零”事故记录;防灾减灾2011年至2014年9月未发生灾害事故与伤害。居民对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满意度达95%以上。2012年10月,通过了市级安全社区建设工作验收;2013年10月,通过四川省安全社区评定验收。
二、农村安全社区创建中的困难
安全社区的理念来自高福利的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好,公民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浓厚,而盐亭县柏梓镇是四川西部的边远山区,距离中心城市远,基础设施差,广大农民对于安全社区建设概念不明确,安全意识差,要在这校样的地区进行安全社区建设难度相当大。
1.基础设施差,安全隐患多。由于地处西部边远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1.1交通设施差。境内唯一的过境道路在“5.12”大地震后唯一的过境公路也破坏了,境内的通村、通社道路都是泥路,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加上道窄、弯大、坡陡,路上的标识、标牌残缺,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每年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十多起交通安全事故。境内的梓江上游只有一座漫水桥,一到雨季就会被淹没,给村民出行,特别是孩子上学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1.2“九小”场所安全设施不齐全。柏梓场镇上的房屋除了学校、医院、政府等国家管理的单位外,其他的民房修建时随意性很大,一般都没有经过正规的规划和设计,投入使用后也无人对其安全通道、防火设施、防盗设施、用电、用气等进行正规的检查验收,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曾经也发生多起偷盗、起火、用电、用气发生的悲剧。
1.3学校设备不规范。镇内有中学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五所,校内设施设备老化严重,器材不规范,比如有的体育设施应该软包防护,校车应该有专业的要求,都不能达到,2010年就有5起学生在校受伤,就有使用体育设备时的碰伤。
1.4民房建筑不规范。民房建筑随意性大,对于防震、防火、防盗功能差,2011年就发生了20多起偷盗事件。地震后有D级危房2030户,需要加固的4000多户,户外避难场所缺乏,健身设施不足,部分地方饮用水源不合格。
2.群众安全意识差,教育改变困难。柏梓镇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镇,群众以农民为主,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文盲居多,加之地处边远,信息沟通不畅,群众了解的安全知识非常有限,对安全问题认识不足,出了安全问题大多归咎于“运气不好”。经常对自己的危险行为为以为然。
2.1不守交通规则。经常有老百姓为了方便搭乘无牌无照的车辆,有的司机酒后驾驶,大量的摩托车、电三轮违规搭人,无照上路,甚至有小孩子假期上路驾驶摩托车。有的司机认为在这样偏僻的道路上无人监管就放心大胆地超载、超速,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2012年以前出的交通事故95%都与这些违规有关。
2.2安全生产知识缺乏。由于农村空心化严重,劳动力不足,农用机械使用普及很快,但大多数农民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农机操作,基本上都是相互学习或者自己摸索,2011年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违规操作农机致1人死亡的案件,致伤的案件每年都有发生。还有很多农民不完全明白农药的使用,什么作物、什么时候用什么药,乱用药轻者导致影响健康,污染土地和水源,重者发生中毒伤害。还有的村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无视安全问题私拉乱接电线,乱接用气管道,2011年以前出现过两起用电事故。
3.风俗与生活习惯不安全,短期难以改变。盐亭县农村普遍有清明、鬼节、春节上坟祭祖时放鞭炮、燃纸钱、烧香蜡的习俗,乡村的坟地大多在绿树环绕的山坡上,很容易引发火灾,在全镇森林覆盖率82%以上的情况下发生森林火灾就会造成重大损失。还有些群众不按医嘱服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也会造成伤害。
4.特殊的山区环境,增加了伤害源。地处山区,森林面积大,容易出现野蜂、毒蛇等小型野生动物伤人事件,2011年就出现了几起这样的伤害。另外就是地质灾害,有十多个村存在山体滑坡的隐患,对居住其中的村民存在一定的威胁。
5.资金不足,后劲难以持续。安全社区建设工程大,投入多,以乡镇为单位的安全社区建设的主体,存在资金上巨大困难,对于西部的农村乡镇、村来说,集体经济是“空壳”,几乎每一分钱都必须靠上级财政的支持。柏梓镇3年安全社区建设投入高达8千多万元,村民集资只有两百来万,其余都要靠上级支持,而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也几乎就是个“吃饭财政”,全县几十个乡镇,这样的压力可相而知,安全社区建设是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浩大工程,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是难以为继的。
6.部门力量分散,行动难以整合。安全社区建设涉及相关多个部门,交警、消防、电力、燃气、安监、农机、农资等很多部门,而很多部门的触角并没有延伸到乡镇,或者说在乡镇的力量相对薄弱,有很多时候需要县级部门的支持,而作为乡镇难以调动县级部门的力量,更加难以整合这么多部门的力量。
三、柏梓镇安全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1.建立安全社区创建组织机构。柏梓镇安全社区创建启动后立即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起一支有领导有组织有队伍。
1.1成立了跨部门领导机构――“柏梓镇安全社区建设促进委员会”(简称“安促委” );镇人民政府镇长任委员会主任,镇安办主任为副主任,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了由4人组成的安全社区促进办公室,具体负责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督导、联络工作。
1.2“安促委”下设9个专项工作小组。分防灾减灾、学校安全、伤害监测、居家安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宣传推广等九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确定人员和职责。3、建立安全社区建设自愿者队伍。各工作小组根据各自的职能职责和辖区范围,在辖区内物色、动员有能力、热心公务的居民组成稳定的自愿者队伍,全镇共1000多人参与。并完善了自愿者的职责、管理、退出等制度。
2.加大宣传,让安全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安全社区建设是全民工程,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柏梓镇首先做的就是富有特色的宣传工作。
2.1宣传方式多种多样,他们先后举办了知识讲座、组织宣传表演、办板报、写标语,发放小册子,发放印有宣传资料的雨伞、纸杯等。
2.2让宣传更加贴近群众生活,让群众更加容易接受,比如发放印有宣传安全知识的雨伞、纸杯,群众领回家中很实用,容易接受。
2.3编织立体的宣传网络。除了以镇为单位的大型宣传活动,更多的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村、社干部、自愿者们的宣传,走家入户,利用村的农民学校、远程教育等平台进行的全方位的立体式宣传,让“安全社区”的观念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
2.4真心真意对群众的关怀与宣传相结合。在安全社区创建中柏梓镇与相关的水利、电力、燃气等部门联动,免费为村民进行线路检修,请来县胂瘤防治研究所、绵阳市万江眼科医院的专家为群众免费诊治,请来县农业局专家学者免费为群众进行生态种养殖业进行持指导,在这单位的服务中进行安全健康知识的普及,深受百姓欢迎,
3.前期全面风险诊断摸清家底。柏梓镇的做法是准确辨识风险源,分析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和预防措施,
3.1划分辨识单元:根据实际情况,将辨识对象划分为交通、生产、社会治安、消防、学校、地质灾害六个单元进行包括所有人员、所有活动和所有设施的风险诊断。
3.2辨识危险源:从六个单元的诊断中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辨识各种可能导致伤害的行为和状态,重点从人的行为、习惯、意识,物的状态,环境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考虑。
3.3确定风险等级:情况汇总后召开专题会议,邀请各方面专家和安全创建促进委员会成员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分级整改方案。
3.4确定安全促进项目:根据柏梓镇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安全、居民居家安全、学校及儿童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等七个促进项目。每个项目分由若干个子项目组成,子项目包括风险表现、产生的原因、整改的办法、参与人员、资金来源、整改目标、整改时间要求等组成。规划详细,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4.项目推进,常监督、监测。柏梓镇在进行全镇安全社区建设七个项目全面推进,并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整改,达到验收合格后,更加注重日常的监测和监督,把该项任务与其他工作紧密结合,保证了效果的持续发挥,而不是一时的短期效益。他们的做法是:
4.1全面的项目推进整改,动员全镇干部居民,争取上级的指导,县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资金支持下进行全面整改。
4.2日常监测和监督。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永远没有结束的工程,整改合格验收后,柏梓镇设置了日常监测、监督机制,以七个项目为单元,以自愿者队伍为主,实行重大事项立即上报,日常监测周报制。
4.3制定应急预案。为了应付突发安全事件,柏梓镇组织了应急队伍,制定了应急工作机制,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模拟演练。
4.4持续改进原则。在安全社区项目推进改进后,进行项目评审,评审出持续改进的方面,在资金、人力、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持续不断地推进整改。安全社区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四、柏梓镇社区建设中的经验
盐亭县柏梓镇把安全建设这一外来的理念结合于本地实际,通过三年的建设改变了社区的面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将安全社区建设融入日常工作中。一是融入乡村的公益事业中,在整改安全隐患的同时进行了公益事业建设,改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在三年的安全社区建设中,柏梓镇修建公路,达到了村村通,部分达到通社。修建梓江大桥,完善道路标志等,在争取上级补助,项目支持的同时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利用一事一议,集资200多万元,得到群众好评。二是融入民生工程。在进行安全隐患整治中联合相关部门进行了多项民生工程,修建敬老院,增添健身设施,修建饮水工程,为村民进行常见病免费诊治,危房重建2030户、了房加固4000多户等,这些工作既整改了安全隐患,又温暖了百姓。三是融入发展生产。结合安全生产,柏梓镇调动群众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引导群众发展绿色、安全的生态农业,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技术指导,产品检测,产品宣传,如今柏梓镇建立起4万亩核桃基地,18公理的核桃走廊,23公理产业带,3千亩绿色高粱,年出栏7万头生猪,目前重点打造的“高桥黑猪”,采用纯粮食喂养,已经小有名气,吸引了成都、绵阳等城市的客户年初到当地养殖户家中选定小猪,年终再来收购。由客户监督养殖全过程的模式正在当地推开,黑猪的名气也正在上升,品牌效益日益显现。四是融入村民公民意识提升。柏梓镇在安全社区建设过程中,注意加强群众公民意识的培养,在宣传阶段教育村民建设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不能只依靠国家,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导引村民投资、投劳,每项工程都专设“公益事业委员会”,由村民选举村群众参加,进行工程招标、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财务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并对以前一些悬而不决的、村委会的选举矛盾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清理,召开村民大会公开调查处理,充分让村民当家作主,提升了村民的主民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
2.让人民群众成为安全社区建设的主体。一是让群众成为危险源诊断的主体。柏梓镇在安全社区建设的开初就认识到这是一项群众工程,必须动员群众的血量才能完成任务,在危险源诊断中充公发动群众,在一开始第一轮调查问卷时,有的镇村干部为了方便,就随便找几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填完了问卷,发现问题与在网上查找的差不多,镇党委、政府马上召开会议进行纠正,第二轮问卷调查时,镇干部到每村参加群众大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对于不能填写问卷的群众就进村入户走访,这样就收集到了全面的信息,比如富有山区特色的小型野生动物伤人,祭祖引发的火灾隐患等才录入危险目录。二是让群众成为安全项目推进的主体。在安全项目推进过程中始终把群众作为主要依靠力量,组建了1500余人的自愿者队伍,退休老师,老党员,社区大妈,低保人员、五保人员,组成了宣传队,护林队,夜间巡防队,交通劝导队,安全监督员,项目评审员等,处处可见群众的身影,在广阔的区域内只要有林区冒烟,镇安全促进委员会不到五分钟就能得到汇报。在“柏灵路”施工中,群众组成的“公益事业委员会”全程监督了招标、建设质量、财务管理、群众集资等。
五、柏梓镇安全社区建设的几点启示
柏梓镇安全社区建设给我们几点有益的启示:
1.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是建设成功的前提。镇作为一级政府在我们西部欠发达地区只有事权而无财权,一切经费几乎都来自于上级,安全社区建设所需的资金缺口大,没有上级的支持“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柏梓三年建设资金高达7850多万,绝大多数来自上级的支持。县级各职能部门的支持需要县委政府的协调,安全社区建设特别是最初整改,必须有县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一个镇的职权有限,只有得到县委、政府的支持才能整合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支持镇安全社区建设。
2.群众参与是建设成功的根本。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是让百姓过上安全、健康、幸福的生活,建设的主体也必须是百姓,要让百姓从内心接受,从行动上支持,从习惯上改变不是一件易事,从柏梓俚慕ㄉ韫ぷ骺矗取得成功主要是宣传工作深入人心,建设工作紧扣百姓福祉,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3.部门联动是基础。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浩大工程,动员的力量,牵涉的部门很多,必须形成合力才能完成好任务,如果一两个部门或各部门单打独斗不能完成任务,必须要各部门有机配合,力量分配得当才行。比如在进行交通整治的同进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宣传消防安全时要对房屋建筑设计规划进行整治,在解决饮水安全时要关注见病防治等有时一个项目要同时牵动几个部门,要几个部门同时出面解决问题才能得到全面解决。这就需要各部门的协同配合。
4.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是建设成功的关键。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项极其烦杂的工作,每一个项目的负责领导都必须有非常高度的责任心,要能沉下身子,深入到群众中去,不能有半点的马虎,不能存半点的侥幸,时刻绷紧安全的弦,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还要有一颗为民的心,要怀着对百姓的深情去做工作,才能在工作中从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赢得百姓信任和支持。
5.切实高效的工作制度是建设成功的保障。柏梓镇在安全社区建设上创新了很多工作制度,比如风险诊断制度,从规范职能、职责,诊断的范围、诊断的流程、风险的等级确定、采取措施建议等都规定得相当仔细。还有日常监督和监测制度,规定分农村的季节、各种风险的高峰时段,非常切实可行,操作性很强。
六、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柏梓镇的安全社区建设让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就,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资金不足。农村社区幅员面积大,基础设施差,安全隐患多,需要投入的资金缺口大,镇、村、社集体经济基本上没有任何积蓄,而仅依靠县级财政支持也不可行,只有从国家政策上考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农村发展,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的发展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很多发展政策并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等尝试收效甚微,安全社区建设这样既能保护和发展产业,又能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还能增加群众幸福感,提高农民的公民意识,提高基层自治能力的新模式,如果能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全国推开一定能走出一条新路,为下一步农村的集约经营、特色经营、生态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人力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打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导致农村“空心化”,安全社区建设需要的人力资源在很多乡镇十分短缺,一些自愿者刚刚培训成熟就又外出务工了,流动性很大,让这个庞大的机制运行乏力。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解决农业增收的问题才能彻底解决,只有发展农村大农场式的集约经营、特色经营、绿色经营才能增加农业产业收入,才能吸引资金、人才、科技向农村流动,才能让我们的有希望的田野充满生机。
-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亮点总结
- 下一篇:小学课外体育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