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的理论基础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的理论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共享的理论基础

篇1

 

关键词:会计理论基础分析   

   

1现代会计理论基础的特点   

   

1.1动态性发展性会计发展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变化。前者要求会计充分发挥其反映的职能,不断地将新的、变化了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后者则要求会计自身的内容、性质等发生实质性变革,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客观需求,便于广大信息需求者准确作出决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客观要求越来越高,必然会促进会计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全面发展。会计理论基础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完善,在充分地吸取新的学科理论养分的同时,也摒弃了一部分不适合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陈乏的、过时的理论。   

   

1.2内容多样性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学、信息博弈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电子商务以及基因技术、纳米科技等尖端学科理论广泛地渗透于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与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共同支撑着日益发展、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论的新思想和新模式,比如,企业再造工程理论(将主要绩效指标定位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以及员TT作效率等)、虚拟企业理论(主要强调组织虚拟化、功能虚拟化和地域虚拟化,实现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临时性的动态联盟)、学习型组织理论(主要从系统基本模型角度阐述团队学习效应和系统思想理念)等都将广泛地融入到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促使会计理论基础不断地完善、健全和充实。   

   

1.3虚拟性会计理论基础并不像实体组织那样具备有形的。规模化的根基,它是通过将多个相互关联的学科的经济资源迅速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依靠信息网络手段联系和统一协调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客观存在的无形的根基。这里的虚拟性有两层含义,即一是会计理论基础内部的虚拟化,主要是指会计领域内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纯会计

2.2电子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学是以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相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和科技领域,它既包容了通信系统的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和光纤化等方面的优势,又同时兼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设备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系统交互性以及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等领域独特的优点。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其影响范围包括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科学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到宏观和微观的各个层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技术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系统集成理论、多媒体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具体的应用法则包括了穆尔法则(Moore’slaw)、基尔德法则 (Glider’slaw)和麦特卡夫法则(Metcalfe’slaw)。 

 

2.3司法诉讼学司法诉讼学与会计理论体系相结合是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诉讼”会计 (ForensicAccounting)这一特殊的会计发展分支。它是针对于在现代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由会计人员对于特定的经济犯罪、经济过失和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会计反映,对法庭和诉讼当事人提供专门服务的一种特殊会计工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企业之间的交易广泛地在网络上进行,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们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纠纷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犯罪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因此由会计人员对经济案件中涉及到经营财务事项和经济损失部分加以计算,并进行正确的会计分析,为法庭的裁决提供依据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诉讼会计既不同于一般的财务会计,也不同于一般审计,它通常涉及到财务证据的调查和分析、运用电脑进行分析和陈述、以财务呈报形式进行说明以及在必要时在法庭上以专家的身份出庭作证等。

3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篇2

会计理论基础是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脚根、支撑点,同时也是会计理论产生、发展、丰富和完善的力量和源泉。二者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会计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否直接制约着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完善的会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会计理论基础,使得会计理论基础更加坚实、雄厚,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会计理论基础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其内涵、外延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对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重新认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正确地对会计理论基础进行界定,我们有必要先澄清会计理论基础与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基础理论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有无区别、它们关系是什么以及它们在会计理论大厦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是什么等。

1.会计理论基础与会计理论的关系

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根本和出发点,它与会计理论的关系十分密切。就本质而言,会计理论基础和会计理论都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成果,只不过会计理论基础比较直接、具体,而会计理论相比较则较为间接、概括。从整体考虑,会计理论基础应该是会计理论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想系统、透彻地研究会计理论的实质、精髓,必须要将会计理论基础纳入到会计理论学科体系当中,因为离开了会计理论基础而单纯地、孤立地研究会计理论,无啻于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从局部出发来考虑,会计理论基础还应该是会计理论研究者着重研究的课题,因为会计理论基础的稳定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理论大厦的稳定和完善。然而会计理论基础并不等同于会计理论,它不具备会计理论所特有的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严密逻辑性和普遍指导性等特征。因此,会计理论基础只能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先有会计理论基础,再有健全的会计理论学科体系;②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③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主体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关节点,类似于桥梁。

2.会计理论基础与会计基础理论的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是通用于任何独立于会计活动的各种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理论,是与会计应用理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范畴。作为指导性的理论,会计基础理论同样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普遍适用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就内容而言,具体包括会计目的、会计概念、会计原理、会计原则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会计基础理论并不同于会计理论基础,它是对会计理论基础的高度概括与抽象的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会计一般概念和原理,用于规范会计应用理论,进而指导会计实践活动。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选择与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和确认:

1.多角度、全方位为会计理论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会计理论基础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内容不但包容了传统会计理论基础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将与会计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理论、新兴学科观点、高科技信息技术理论均引入会计理论基础的范围,相互交融、渗透,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为会计理论服务。具体表现在:首先,会计理论基础决定着会计理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会计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否直接制约着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会计理论基础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引起会计理论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完善的会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会计理论基础,使得会计理论基础更加坚实、雄厚。进而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判断某一理论、学科是否是会计理论基础,首先要看它是否全方位、多角度地为会计理论的发展服务。

2.充分实现与会计环境互动性

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乃至会计理论基础发生变迁的外在动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到会计领域中,促使着会计理论基础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刺激了会计理论基础的变革,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网络时空观深层次地植根于会计理论基础,将先进的高科技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实务工作之中,加速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服务手段的飞跃性发展;另一方面,会计理论基础发生变化以后,也会通过权能传递、信息交换和功效联动等方式与会计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最终使得会计环境发生所预期的变化,并与会计理论基础处于协调的统一体之中。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基础的作用可以看作是环境特性的变化引起会计理论基础特性的变化,而会计理论基础对会计环境的反作用则是会计理论基础自身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有关效能的丧失和获得,进而又会在满足社会需要程度方面发生连锁性变化。因而能否与会计环境之间具有动态互动性的关系,也是判断会计理论基础的重要标准。

3.作为会计理论基础,必须是沟通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桥梁、纽带

会计理论基础为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提供了一个公共区域(见图一),在此区域内,各个学科理论知识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共同为会计理论服务。因而就内容上讲,会计理论基础仍然是会计理论学科体系的研究内容,但它本身并不纯粹是会计理论,它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体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交叉渗透区。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渗透的方式主要有感染、借用、移植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得会计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了会计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体系的某些优势特性,而正是这些优势特性推动了会计理论不断地发展、完善、变革。同时,作为桥梁和纽带,会计理论基础自身还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功能。也就是说,会计理论基础变化的原因首先是自身内部矛盾不平衡而引起的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外部环境变化对会计理论基础的影响最终也是通过会计理论基础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而实现的。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特点

(一)内容多样性

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学、信息博弈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电子商务以及基因技术、纳米科技等尖端学科理论广泛地渗透于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与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共同支撑着日益发展、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论的新思想和新模式,比如,企业再造工程理论(将主要绩效指标定位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以及员工工作效率等)、虚拟企业理论(主要强调组织虚拟化、功能虚拟化和地域虚拟化,实现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临时性的动态联盟)、学习型组织理论(主要从系统基本模型角度阐述团队学习效应和系统思想理念)等都将广泛地融入到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促使会计理论基础不断地完善、健全和充实。

(二)动态性发展性

会计发展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变化。前者要求会计充分发挥其反映的职能,不断地将新的、变化了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后者则要求会计自身的内容、性质等发生实质性变革,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客观需求,便于广大信息需求者准确作出决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客观要求越来越高,必然会促进会计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全面发展。会计理论基础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完善,在充分地吸取新的学科理论养分的同时,也摒弃了一部分不适合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陈乏的、过时的理论。

(三)交互渗透性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社会生活的空间相对缩小,各学科领域之间的渗透也日益频繁、紧密,它们通过移植、借用、感染三种方式共同组成了一个有序的、交互渗透的、相互关联的动态网络,共同服务于会计理论。就移植方式而言,主要是指会计理论基础将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直接引入会计领域之内,促使会计理论朝着粗放型方向发展;借用方式则是指利用其他学科理论的观点、方法分析会计问题,从前沿、更广泛的角度来研究会计问题比如产权会计、会计准则与制度变迁,促使会计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感染方式则是指会计理论经过长期的、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理论相互交融,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思想观点、文化模式,运用高科技技术手段促使会计理论基础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实质性变革。

(四)质量性

会计理论基础作为会计理论的根基,其质量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概括而言,具体表现在稳定性、安全性和品质性三个方面。就稳定性而言,尽管会计理论基础在整个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动态性和发展性,但是就某一时间段、期间而言,会计理论基础还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否则会计理论根本就无从发展;就安全性与品质性而言,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保证会计理论基础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为缺乏安全性、品质性的会计理论基础根本就不具备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能力。

(五)虚拟性

会计理论基础并不像实体组织那样具备有形的。规模化的根基,它是通过将多个相互关联的学科的经济资源迅速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依靠信息网络手段联系和统一协调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客观存在的无形的根基。这里的虚拟性有两层含义,即一是会计理论基础内部的虚拟化,主要是指会计领域内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纯会计理论基础的虚拟化;二是会计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之间交互渗透关系的虚拟化,即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动态联盟式的虚拟组织系统。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新内容

1.信息技术学(含通信、计算机、微电子、自动化)

信息技术学是以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相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和科技领域,它既包容了通信系统的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和光纤化等方面的优势,又同时兼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设备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系统交互性以及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等领域独特的优点。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其影响范围包括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科学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到宏观和微观的各个层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技术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系统集成理论、多媒体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具体的应用法则包括了穆尔法则(Moore‘slaw)、基尔德法则(Gilder’slaw)和麦特卡夫法则(Metcalfe‘slaw)。

2.司法诉讼学

司法诉讼学与会计理论体系相结合是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诉讼”会计(ForensicAccounting)这一特殊的会计发展分支。它是针对于在现代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由会计人员对于特定的经济犯罪、经济过失和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会计反映,对法庭和诉讼当事人提供专门服务的一种特殊会计工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企业之间的交易广泛地在网络上进行,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们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纠纷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犯罪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因此由会计人员对经济案件中涉及到经营财务事项和经济损失部分加以计算,并进行正确的会计分析,为法庭的裁决提供依据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诉讼会计既不同于一般的财务会计,也不同于一般审计,它通常涉及到财务证据的调查和分析、运用电脑进行分析和陈述、以财务呈报形式进行说明以及在必要时在法庭上以专家的身份出庭作证等。

3.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理论

在与会计理论基础进行交互渗透时,经济学理论将许多经济学的思想、观点大量地引入到会计理论之中,为广大的会计学者从经济学视角来分析会计问题,寻求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改善会计信息以及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一个更新的思路。比如: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经济学理论和委托一理论等这些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会计理论体系相结合均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完善了会计理论基础的内涵和外延。同样,由统计知识、数学方法和经济理论相结合而成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也是会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计量经济学通过运用数学工具来考察和研究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检验和预测经济政策效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会计人员面临的是非常庞大的经济业务及非常繁杂的经济数据,而这些信息、数据往往要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才能为人们所使用。因此,通过充分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构建经济模型,预测企业乃至整个宏观的经济发展趋势,模拟会计政策执行的经济效果,使得广大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得到更加准确、有用的财务信息资料。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的分类,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分为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前者强调应用规范性的方法,即运用演绎推理(Deductivereasoning)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会计问题,它主要主张会计理论的发展不应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会计理论应当高于会计实践并指导会计实践;后者则是在规范推理(Inductivereasoning)的基础上,运用实验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在一定的经济假设条件下研究有关会计问题,它主要强调会计实务是发展会计理论的基础。由上述对两种研究方法的阐述,可以看出二者的优缺点是: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是在先假定会计目标继而再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再加上它缺乏有关的数据、模型来支持其观点、论断,这种会计理论研究模式的有效性已经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挑战和怀疑;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则过分依赖于有关的经济假定条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假定条件往往是木存在的),而且现阶段虚假的信息资料、经济数据充斥会计市场,再加上经济计量方法或经济模型自身就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局限性,因而利用虚假的信息资料,借助于不完善的经济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结果,确实有待于广大的学者和专家进一步深思熟虑。

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化

一、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实质上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的思想框架。会计电算化与信息化虽然都是利用现代科技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但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与电算化相比,无论是技术还是内容都是质的飞跃,两者的内涵大相径庭。

(一)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会计业务的处理量增大而采用电脑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其理论基础是传统会计理论。而会计信息化则是信息社会的要求,其理论基础是传统会计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信息生态学。

(二)目标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手工会计系统发展而来,主要是减轻手工记账的重复性劳动和提高效率。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实现会计业务事前预测决策、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分析评估的全面信息化,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三)技术手段不同

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对单功能的计算机设立的;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设计的,其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技术。

(四)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其会计程序模仿手工会计程序,也是以记账凭证为开始,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和提供报表等功能。会计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特点而产生的,它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具有业务核算、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五)系统的层次和系统地位不同

会计电算化以事务处理层为主。会计信息化涉及业务层、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等多个层次,是企业级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形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一)简化流程

由于电脑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网络会计系统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环节。同时,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网络会计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大幅度降低。

(二)数据集成和共享

会计信息化集成所有数据于数据库,实现实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报告信息。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财务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企业集团可以对所有分支机构实现集中记账、远程报账、远程审计和集中资金调配等处理,企业总部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并充分利用集团内部信息资源,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三)动态反馈

会计信息化系统按信息流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几个层次。在信息化条件下,事前财务及业务的预测和决策本身就是动态的。事中财务及业务数据的采集是实时动态的,并随时与事前制订的财务和业务计划相比较,以监督和控制事前决策或计划的执行。事后财务及业务数据的处理更是动态和实时的。

(四)处理、输出信息的多元性和智能性。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具有核算、控制和管理功能。不再是简单模拟手工系统,而是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既可以按既定的月、季、年来提供会计信息,也可以随机快速地生成需要的会计信息,既可提供历史信息,也可提供当前信息和未来信息(如预定成本、目标利润等);还可以提供图形化信息(直方图、折线图等)以及语音化信息;既可以提供货币的,也可以提供非货币的信息。

三、影响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一)硬件方面

硬件技术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平台,离开了硬件技术的支持,会计信息化将无法开展。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通过网络,将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货款结算等项业务处理与电子商务密切结合,以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

(二)软件方面

随着会计准则的标准化,企业间会计系统的差异逐步缩小,会计软件也逐步从单纯核算型软件向管理型、知识型软件方向发展。管理型、知识型会计软件除了注重本身的技术特征外,更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侧重于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融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会计信息的先进性带来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拉动或开拓用户的需求。如今,软件设计更成熟、更先进,性能更稳定,版本更新速度更快,功能扩充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质量更好。

会计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如何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袁秀梅: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5,50(19):44-45

篇4

[关键词]政府管理;会计构建;应用

政府管理会计这个概念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时代的西方国家资本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并且有些国家有了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为了能够更加清楚的知道政府的财政状况,要求政府会计进行改革,强化政府公共责任制,提高财政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工作绩效等,从而从财政会计中衍生出政府管理会计,以促进政府工作的不断完善,从而推动国民的各方面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高速的发展,但我国政府管理会计的实践与发展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而目前我国的政府部门需要做的预算,成本,采购等等的工作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多,这也需要政府管理会计能够分担财务会计的工作,从而更好的管理政府部门。在1998年我国制定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内容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从而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和对财政预算的管理,并且在随着时间推移做着逐步的调整和改善。2010年的两会上再次强调了对财政以及政府部门管理的重要性,要增强财政的透明度,从而更有效的防范财政风险,反腐倡廉,促进国民发展。而有效的管理政府财政需要获得各类会计信息,也就需要政府管理会计能够提供信息,这也说明了政府管理会计在政府部门中的重要地位。

一、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

为了使政府管理会计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政府管理,我们必须完善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主要由理论基础、会计目标、记账基础、会计内容四部分组成的。

(一)政府管理会计构建基础中的理论基础

政府管理会计其实是会计学和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将会计学和管理学结合起来,通过对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公共财政学、公共会计学的融合建立了理论基础。

第一,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是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政府做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人民一起参与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通过发挥其职能的作用使我国的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因此,政府也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之一。

第二,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体系。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财政学为核心的对组织进行管理的学科,它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而政府作为组织的一种自然是可以运用公共管理学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学囊括的学术理论比较多,能够全面的考虑到各方面对政府工作的影响,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重要基础之一。

第三,公共财政学。公共财政学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也就是旧的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与其他企业和个人的财务关系的学科。只是这门学科偏重于政府的财政措施,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公共财政学是政府能够更好的管理自身和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的重要依据。因此,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重要舆论基础之一。

第四,公共会计学。公共会计学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针对公共组织的财务管理的学科,在政府部门经常使用,从而使政府部门能够准确的预算,并且节约成本,使财政资金能够获得更好的利用。因此,公共会计学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重要构建基础之一。

(二)政府管理会计构建基础中的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一个抽象的范畴,它将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联系起来,并把会计理论得到充分的实践。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而期望得到的结果,对整个组织的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财政管理的的重要会计信息。制定合理的会计目标可以使政府的财政预算,成本,以及采购等活动能够在可承受的范围,避免财政风险。如果会计目标制定的不合理,会影响政府的财政决策,也会影响企业的决策,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高危风险,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会计目标在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政府管理会计构建基础中的记账基础

记账基础也叫会计处理基础,它是指在确认和处理一定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时,选择的处理原则和标准,其目的是对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配比,进而作为确认当期损益的依据。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我们的会计事项中总会有跨期的费用和收入,比如,一个企业当月的采购款项已经用完,采购的机器的价格过高,需要分摊到下个月的采购预算中,那么我们就必须进行记账基础,将采购费用记录清楚,从而不影响会计结算。在政府财政中,这样的款项也是很多的,尤其是建筑工程方面的,施工时间长,款项的数额大,很多都是需要进行记账基础的。只有通过记账基础才能够准确的计算出费用的准确数目,杜绝账目混乱,避免。因此,记账基础也是政府管理会计的重要构建基础之一,也是政府财政透明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政府管理会计构建基础中的会计内容

政府管理会计也是会计的分支,其会计内容的基本是与管理会计的内容差不多的,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一般可以分为财务预算,财政预算的实施计划,政府工程和各项经济活动的核算,对内部员工的绩效进行统计,出各项会计内容的报告,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确保政府的财政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强化政府机构内部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会计内容是政府管理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理论基础、会计目标、记账基础、会计内容的结合形成了政府管理会计的构建基础,从而使政府管理会计能够更完善的辅助政府工作,促进社会发展。

二、政府管理会计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管理会计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重要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可以监控预算执行过程是否符合规定。政府管理会计是以记账基础为构建基础的,在政府财政的执行过程中是要进行严格的记录和记账基础的,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研究,从而确保预算款项的合规执行。

第二,政府管理会计对政府内部进行绩效的考核,可以提高政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政府的执行效率,也可以杜绝不良之风。

第三,可以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现在的国民已经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政府的管理活动中来了,同时也要求政府能够将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实施过程体现给民众,一来可以使国民能够更加配合政府实施政府工作,还可以由国民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政府管理会计在政府管理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政府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财务管理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扩展,各级政府使用的资金也日益庞大,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摸索出相适应的财政管理方法以助于对资金的管控,但是我们仍旧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系统化的管理。现在我国政府机关已经开始使用政府管理会计,但是没有深入的推广,与财务会计的界限划分不明确,没有形成自身的系统,这样使政府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

第二,数据收集和评价比较困难。目前我国政府管理会计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没有形成体系,将事物转换为数据比较困难,而且政府管理会计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同时也要考虑到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等多个方面,因此制定评价标准也是比较有难度的,这也就会影响到绩效的考评。

第三,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管理意识。在我国的政府公务员很多都是按章做事,从事政府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只是负责记账,算账,报账,对财政的实施行为没有进行监督,认为预算等方面的工作都是由领导负责的,但是实际是政府管理会计人员必须辅助领导进行财政方面的预算、实施和决策。这样不仅可以减轻领导的工作压力,而且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财政管理,同时避免财政风险。

第四,各级政府组织的不同特点导致政府管理会计与其不相适应。

四、加强我国政府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实践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各方面的不断发展,政府管理会计还是会慢慢的推广到各级政府中去,为了加强我国政府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管理会计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使其能够在政府工作中得到应用。

第二,改革政府内部工作流程,将政府管理会计逐步应用到政府管理工作中去。

第三,建立考评体系,对财政预算和工作绩效等进行考评,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第四,改进政府人员的工作观念,积极适应新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第五,积极使用记账基础,使政府财政更加清晰有条理,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

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变革 发展 会计信息化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具体地说,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2年以前):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从那时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于科学技术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进行一些探索和试验。 2.推广应用阶段(1983年到1988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得以普及。据财政部对全国3万多家单位的调查表明,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 3.普及提高阶段(1988年到现在):一些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开发通用会计软件,减少了开发费用,同时也加快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一些商品化会计软件公司也纷纷建立,逐步形成了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

二、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以下许多问题: 1.覆盖范围太小。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即会计数据的计算机化。其处理的对象是会计数据,其处理的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会计部门内部。而财务信息遍布整个企业,涉及企业中许多相关部门,如采购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正是这些部门,构成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变化的过程。会计部门只是财务信息的最后处理者,会计电算化也只是对已经形成的财务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2.会计电算化容易成为信息孤岛。财务软件只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其他部门如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要看财务报告、财务报表,还需要财务软件打印出来。另外,很多业务如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人力资源等等都与会计信息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业务的发生就有会计信息的产生。但过去的财务软件没有与业务系统很好连接。所有的商务交易还是要通过手工方式先开据纸张单据,然后再输入电脑。许多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企业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系统的建设,造成各个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之间数据格式不统一和不一致,使会计电算化必须采用手工辅助的办法与外界交流,其信息化的作用也大大降低。 3、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人工会计的模拟系统。以前尽管财务软件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但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基本上是把手工的一套移到电脑上去,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还要求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凭证和手工的一模一样,其实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是以更大简化为目的,不断增大科技含量,内在越复杂,外在越简单,这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 4、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internet- intranet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阶段,如果我们还在用孤立的pc处理个案,那么企业的管理决策、预算、投资、生产决策就会因信息量不足而出现失误。“会计信息化”的提法是把会计的服务管理职能放在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大环境中考虑的,是观念上的转变,我们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的未来——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在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信息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旋律。会计信息化已成为我国会计事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都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但两者的内涵决不相同,其主要区别如下:

1、目标的区别。会计电算化是实现核算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业务全面信息化,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与企业管理和人类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

2、技术手段的区别。过去的电算化以计算机为主。现在的信息化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技术为主。在78、79年提电算化时,还没有互联网,只有局部网络,局部网络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它还是一个局限性的范围,还是把自己的系统与外界进行分离。

3、功能范围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以实现业务核算为主,会计信息化不光是进行业务核算,还有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4、系统地位的区别。会计电算化是财务部门的事务处理,按计算机的概念来说,是一个部门级的概念。那么会计信息化的地位是企业业务处理及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5、信息输入输出的区别。会计电算化强调财务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息化,大量的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会计电算化信息输送模式,过去是财务部打印输出,并且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从系统当中,从intermt上直接获取。

6、系统层次的区别。过去是以事务处理为主,现在还包括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7、理论基础的区别。会计电算化是以传统会计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但是会计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还包含信息技术系统论和信息化论等现代思想。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虽有上述区别和差异,但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在实现会计核算的计算机处理之后,必然要求对会计业务进行系统化的计算机管理。由此可见,电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阶段,信息化是电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发展会计信息化要解决的问题

(一)深入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冲击。

知识经济借助于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掌握信息经济时代的经济特征,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信息技术对会计计量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对这些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全方位提供经济组织的经济信息。信息技术给会计实务提供了机遇,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联接财务和各职能管理系统,做到数据共享、信息互用,使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并将作为经济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纳入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会计实务提供的巨大机遇,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实现会计从核算向管理的过渡,提高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

(二)加快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一是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生产活动实现价值增值的有机链条。二是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它们是企业信息化运行的物质基础。三是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骨干企业,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进而带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 3、加快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

目前,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信息服务和产品,包括互联网、电脑、数字家电产品等,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改善社会信息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产业部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优质的网络服务,发挥了主导和骨干作用。目前,国家公用数据与多媒体网、互联网已通达全国,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和宽带业务网的网络容量及互联网国际出入口总带宽明显提升,网络平台资源进一步扩大,带宽对网络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信息产业部门积极为各个部门、行业及企业提供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通道,开展专线上网、虚拟主机、主机托管、系统集成、网络建设等多样化的服务,促进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对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全社会信息应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

众所周知,会计的存在具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其中至为密切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理论基础是指会计系统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技术基础是指会计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技术支撑或技术手段,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虽然我们的银行会计机软件大多采用的是“仿真式”,即仿手工式,但在以算盘、笔墨、帐簿为主的手工条件下的会计理论必须与计算机信息为主的化技术条件相匹配,因此,电算化对传统银行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必然的。

1、“双线核算”已失去原有的核对作用。

在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其帐务处理的程序是:凭证——分户帐(登记簿)——余额表,以及凭证——科目日结单——总帐——日计表。可见,明细、综合核算两者虽然是自成体系,但都是根据同一凭证进行的。但一笔业务需分别由二人处理。

在计算机操作下,科目日结单无需另外再由他人输入原始凭证信息产生,而是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生成。在此情况下,初始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通过初始数据的录入和共用,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的数字总是相等的,分户帐合计恒等于其总帐。至此,计算机内部已无法通过平行记帐双线核算来检验其帐务的正确性,现在很多银行是名为总分核对,实为“人机核对”,用手工方式再做一次综合核算。因此,双线核算已失去了手工条件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

2、单式凭证原有便于传递的作用不复存在。

在传统核算业务中,由于一笔银行业务的实现可能涉及几个柜台,甚至几个行处。长期以来,为了便于凭证传递和分工记帐,银行一直广泛采用单式凭证。随着计算机记帐及联行“天地对接”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迅猛和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的输出输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已不存在复式凭证传递速度等,复式凭证不仅对应关系明晰,便于事后查考,节省银行工本费,而且,在计算机操作下,只需调整软件设置,就可实现根据同一凭证同时记录借贷双方帐务的功能。而且,现实中也确实有不少业务名义上使用单式凭证,实际上已运用了复式凭证的原理。如联行业务,原来需要发送给收报行的有关凭证现已改由发报行保管,收报行只是依据电子信息直接登记有关联行帐务,在此情况下,发报行只要有发报依据即可,报单的作用已逐渐减弱,尤其是原来流传递给收报行的来帐卡片和来帐报告卡,更显多余。再如同城票据交换业务中,现有不少城市已使用了电子清算系统,不需将票据送达付款行便可完成支票和本票等结算业务。收付款单位在同一银行的有关业务,则更无必要根据套写的凭证分次输入同一业务信息系统。

3、帐簿种类过于繁多。

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及银行业各种类的多样性,长期以来,帐簿设置是根据不同业务特点而有所不同。明细核算中的分户帐就有形式各异的甲、乙、丙、丁四种;登记簿也有普通三栏式及根据不同业务需要设宜的多栏式;余额表也有一般余额表和计息余额表之分,再加上活页式总帐等,可谓“品种”繁多。在手工操作下,这些帐簿有其共存的必要性并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需在帐页上计息的科目可使用乙种帐,不需计息或使用计息余额表计息的则使用甲种帐,以有利于迅速结息等。但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下,信息资源具有共享的优势,它可以随时对贮存的信息进行自由重组汇总,且具有无限的自由空间,按使用者的要求,在原始数据基础上,直接生成手工状态下的各类会计报表。因此,在电算化实现后依然设置众多形式的帐簿已无必要。

4、会计凭证基本要素的值得再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有关会计制度对会计凭证的基本要素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签名或盖章”被作为判断凭证真实性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凭证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这一规定没有顾及到电算化条件下的新情况。在电算化条件下,有时可审查到凭证的印鉴,而有时只能审查到其密押或支付密码。如同城支票结算中,为了做到及时进帐,许多票据交换系统都引入了电子支付密码技术,它具有准确性与安全性,且便于银行校验,发挥着与印鉴相同甚至更强的防伪效用。再如电子联行、电子汇兑中,判别对方凭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只能依靠密押。由此可见,在有关制度中并不能将“签名与盖章”作为鉴别凭证真实性的唯一条件,至少应将支付密码和密押等包括进去,否则,银行目前按“支付密码”所做的凭证传递及帐务处理是否具有效应,将会引起争议。

二、改革传统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应充分考虑在电算化条件下现代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的要求,淡化传统的以帐簿为中心的帐务组织概念,以记帐凭证及各种分类、分期的发生额和余额为基本数据,直接处理、合成输出各种帐簿、报表及与管理和决策有关的信息。

1、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处理潜能,改变电算化软件开发的“仿真性”。

“仿真性”程序在软件开发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电算化软件开发推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会计电算化系统适应环境的主要途径。但如果银行会计电算化一味地强调遵循手工会计理论与,这无疑会在难以完全仿真、与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不协调的同时,无法真正发挥电算化的优势.造成资源的浪费。计算机信息系统具有如下技术特性:(1)集中性。同一信息可以被不同的用户共享,而且信息存贮有着非常广阔的自由空间。(2)自动性。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从输入信息到输出财务报告的全过程,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3)多元性。具体表现为收集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信息时间、空间上的多元化及处理信息方法的多元化等。

基础应与技术基础相匹配,任何超越技术基础的理论、规则是不切实际的;反之,技术到一定阶段依旧墨守陈规,也难以使技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我们应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性的新视点出发,和发展会计理论与,以充分发挥电算化优势,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2、依据会计业务重组原则,增设会计科目级数。

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是统一核算口径、正确组织银行会计核算的前提。科目设置是否恰当,关系到银行业务与财务信息是否系统、明确,直接核算质量和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随着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应充分发挥信息共享、汇总及再处理的优势,改变按业务和资金性质设置会计科目的现状,使之丰富完善成为不仅按业务内容和资金性质,而且按业务管理、会计、统计和会计信息的需求来设置科目。因此,有必要根据核算、分析、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增加科目级数。即:设置会计科目的最明细级(如帐号),然后依次设置各项明细级(科目代号)、次高级(报表会计数或业务类型码)、最高级(行号等);并且,可对各区间代号位数进行统一协定,以防各行标准不一;造成混乱。这样有利于银行会计快速统一规范的核算,有利于信息资料按不同需求随时汇总,有利于信息分析和决策。

3、改革银行会计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手工条件下的一些单式凭证,如上所述已失去了原本意义,至此仍一味“仿真”,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防范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不方便等弊端。如联行汇划补充报单格式已率先印好,待使用时再由机会栏打印,这样增加了凭证管理环节,也带来风险隐患,因此,有必要改革会计凭证的设置与管理方法。而且,在有形凭证能通过计算机转化为会计信息的今天,改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也有其可行性。

4、完善银行帐务组织及处理程序,建立现代化会计核算体系。

帐务组织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帐簿的设置、结构、核算程序和帐务核对方法等相互配合的帐务体系。我国银行帐务组织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改革,绝大部分业务在手工条件下,已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帐务组织系统,但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核算体系还需不断发展、创新与完善。

就帐簿设置而言,由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极强,登帐、计息、合帐等机械处理极为迅速,因此,在计算机条件下,分户帐没有必要仍保留甲、乙、丙、丁四种,最多保留甲、丁二种帐簿即可,其他如余额表、登记簿等也可精简并规范其格式。

就帐务处理而言,科目级别的细化和会计凭证、帐簿的改革也必将使银行帐务处理程序随之发生变化。电算化条件下,不必设置类似于手工帐簿的帐簿数据库,可建立记帐凭证数据库和分类汇总数据库,以适应计算机集中性、多元性的特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此外,在帐务处理程序的设计上,还应兼顾预防串户的要求。可行的方法是在程序中增设帐号和户名的自动核对功能。在录入凭证时,应同时录入帐号和户名,供计算机核对,核对相符,方可调出分户帐。这既可有效地杜绝串户,保证会计核算资料正确性,又可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就会计信息报告而言,计算机辅助会计报表处理和财务分析工作.已成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还可以满足其他财会信息文档处理、管理的要求。过去日计表主要是轧平当日帐务的主要工具,在电算化条件下,其功能可扩展为满足管理者了解掌握基层行日常业务状况的需要。可利用计算机系统根据需要采取联机实时报告的形式每日逐级汇总上报日计表,弥补业务状况报告表定期上报的不足。

篇8

二、财务共享服务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 一) 改革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财务人员的职能从单一的会计电算化管理过渡到财务集中管理,再转型到财务共享服务。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与其他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的财务角色一般局限于财务核算阶段,侧重于提供企业的经营结果,往往无法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作用; 在财务共享服务下可以将传统的核算工作转向财务共享中心,财务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转向财务管控、预算管理、监督等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多通过课堂仿真模拟实训、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训基地、毕业实习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往往定位于简单重复的财务核算。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开展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实现财务人员的成功转型,进而推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建设进程,成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一大困难和挑战。

( 二) 改革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迫切性

1.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财务管理专业现有的实践课程多以简单的财务核算业务、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传统的审计实施流程为主,与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的实践课程却没有开放,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缺乏实训的机会,使得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后,无法真正全面了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方式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实践教学方法实效性较差。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是模拟仿真实训、学科竞赛、案例教学、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等传统教学方法。其中,模拟仿真实训和学科竞赛都缺少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操作,跟不上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 案例教学在案例的设计、讨论、启发等环节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效果欠佳; 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学生实习缺乏积极性,收效甚微。

3.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还要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然而,我国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多为博士、硕士,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对企业具体控制环境和项目具体运作缺乏实践认识,缺乏跨专业的全面知识能力以及进行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操作能力。可以说,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一大障碍。

三、财务共享服务下三元循环实践教学设计

( 一) 前置外循环

继环渤海集群、长三角集群、珠三角集群传统区域后,安徽省作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降本增效的优先选择区域,对安徽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避免产生结构性失业问题,首先要明确: 地方财务共享服务发展需要哪些人才? 企业对高校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是什么? 高校如何实现地方财务共享服务发展的人才支撑功能?

要做好前置外循环,考虑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广泛调研财务共享服务发展对人才技能要求,尤其应针对已经实施或计划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跨国公司、集团企业、国有企业等; 第二,与前瞻性的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合作,这些企业往往是信息技术领先者。当然,调研可以考虑采用信息化或互联网的手段进行,使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更加高效。前置外循环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提供依据,哪些技术应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哪些需要从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剔除,使得高校实践课程更具针对性、综合性、创新性。

( 二) 培养内循环

培养内循环是解决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问题的核心,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进行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以滁州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的实践教学环节( 即课程实践、实践课程、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 ,将实践教学设计成六大模块。

第二步,组织安排实施。目前经管学院已经建成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以及ERP 模拟实验室,为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基础。同时,学院通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引进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等途径,以保障模块化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目前,很多高校实践教学在全部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较少,这极不利于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实施。因此,在学历课堂之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能够很好地解决实践教学课时量不足问题,即将一些职业技能的学习转移到第二课堂( 例如我校开展的暑期小学期) ,利用课前、课后进行有效补充。

第三步,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二是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首先,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时,以学生是否具备相应职业技能作为评判依据。要对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实验报告、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以及工作成果进行客观评定,并充分征求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 对于毕业论文的评定,以学生能否将书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加以评价。其次,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可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检查实践教学教案、检查实习指导记录、带队参赛成绩等多方面进行,对授课质量高、教学成果优异的教师进行适当奖励。

( 三) 后置外循环

后置外循环是借助互联网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开放给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能够全程了解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培养效果,做到企业用人可视化。借助互联网,可以将每个学生的能力曲线图立体化呈现给用人单位,同时能够给用人单位做每个学生样本与岗位职业标准能力比对,让用人单位能够精准判断学生的实践能力情况,这对学生实习、就业作用巨大。

篇9

【关键词】 信息科技;网络环境;财务会计;影响及对策

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成为当前代表新时期科技成果应用的重要标志。相对于企业经济发展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财务会计管理领域的逐步应用和拓展,优化和提高和了财务会计的职能效益,但从另一角度上分析,当前复杂变换的网络环境,对传统财务会计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新时期,探究相关应对措施尤为关键。

1 网络技术在当前企业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应用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当前信息科技条件下根据某种协议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等网络工具通过一定技术载体互相联通,实现软硬件技术资源及网络文化信息共享的系统总称,网络环境不仅仅单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系统组合及其运行地域覆盖范围,还包括相关非物理形态要素。

随着计算机操作技术和信息声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经济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成为全球经济管理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财务会计系统是企业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构成,网络技术环境推动了企业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运行,导致网络化虚拟经济主体等新型经济形态的出现,使得企业经济活动的相关财务信息实现了电子方式运行和数字化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说,网络技术成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采集输入,加工处理、存储输出以及监管控制的主要形式,特别是网络技术优化了企业财务会计的内外运行环境,通过网络技术将内部业务资源有机融合为整体,实现了财务会计信息的资源共享与业务协作,对外实现了商务化以及网络在线服务,为改善微观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创造了基础条件。

2 网络环境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

互谅网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推动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职能的优化,但与此同时,网络环境对传统财务会计功能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

2.1

网络环境对传统财务会计环境的影响

财务会计管理离不开客观环境的支持,计算机科技在企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产品生产以及财会职能的运行环境,促使企业借助网络平台立足于顾客需求和满意度来实施产品生产与开发,网络技术的应用导致传统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由垂直式趋向扁平化发展,对财务会计信息处理提出了严格要求。网络系统的计算机软硬件、操作人员和各种制度规程等网络环境要素相对复杂,企业财务会计通过互联网在与外界建立开放实时双向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难度增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频发,导致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的系统故障风险、人员操作风险以及社会公共道德风险的加剧。

2.2

网络环境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影响

传统财务会计是立足于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基本假设理论基础之上的管理模式。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会计电算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广泛运行,导致传统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理论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灵活多变的网络化虚拟经济主体形态的出现,冲击了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理论,鉴于网络经济主体的虚拟化及其资本运作特点,当前网络公司的成立、兼并和破产频率复杂多变,其存在时间长短极不稳定,以电子货币为主的网上交易突破了时空限制,通过互联网能够有效提高交易效率,这对传统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理论、会计分期理论以及货币计量假设理论造成了巨大冲击和挑战。

2.3 网络环境对传统财务会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实务是财物会计人员通过运用各种相应的会计处理方式来针对相关会计对象进行确认与计量、分析与核算,监督与控制等帐务处理的活动过程,它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内容。网络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使得传统会计管理组织控制功能弱化,传统财务会计通常以历史成本原则、一贯性原则、权责发生制等为计量前提实施会计核算,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的不断运行,经济环境的复杂化程度以及市场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财务会计的成本计量及核算标准等会计实务形成了冲击,造成传统成本会计计量核算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财务管理需求。

3 新时期企业财务会计中消除网络环境影响的措施

网络技术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和影响较为明显。当前,为有效发挥网络环境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职能的技术优势,减少其不利影响,应注意实施如下策略:

3.1 加强财务会计专业技能及网络技术培训,完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机制

新形势下,人才资源是保障企业发展的要素,企业财务管理离不开科学的财务会计理论战略指导。当前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企业必须拓展有利资源,加强财务会计人才的业务素质和网络技术培训,强化其职业道德建设与服务意识;立足于实际需求坚持科学发展的观点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把握整体性和动态性原则,创新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和理论,

3.2 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技术的开发实践,优化企业财会网络系统建设

网络环境下,传统财会手工记帐方式已被计算机功能所取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职能过多的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完成,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相关企业应注重财务会计信息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要充分意识到构建网络财务安全防护系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计算机硬件建设,重视财务会计软件开发,强化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科学管理,提高网络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实效性。

3.3

强化企业财务会计网络运行的监管控制,加强财会网络系统安全防范

从一定程度上说,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能关系着企业的发展程度,由于网络环境存在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必须构建成熟有效的内控机制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传递,要进一步优化防火墙等加密技术措施,抵御计算机病毒对企业内部财会信息系统的非法拦截、窃取和纂改,加强财会人员对相关信息数据采集加工处理的全程监管,从而保护会计信息的安全准确,真实可靠性。

结束语:总之,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方式,财务会计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环境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在优化职能效益的基础上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新形势下,研究消除网络环境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影响的策略,对于提高企业核心实力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舒淑萍 浅议网络环境下的财务会计

财政监督

2005

[2] 李国良 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指会计人员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式重新整合、整理、再加工,并在传统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创建会计信息与网络信息高度结合,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利用当前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会计信息化快速处理,实现信息共享,能及时汇报企业财务状况,给企业经营者提供及时可靠的企业经营状况,是当前会计上一种变革,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1.会计信息化的普遍性

信息化在会计方面中的应用,无论是在会计工作、会计理论,还是在会计管理方面都有不同的运用,我国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几点特征:起步晚、发展快、功效大,和先进的会计信息化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当前的会计信息基础还和传统的理论基础不能隔开,传统的模式还对现在的会计信息影响很大,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操作理念。当前的会计信息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需要和当前会计信息和网络信息进行高度的理论结合,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

2.会计信息化的集成性

会计信息化的集成性,就是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的流程进行重新整合,以便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就拿现在的企业业务来说,多数企业基本上是采用了会计信息化的这一特点,集中组织上线,实行数据统一处理,系统实行统一维护的原则。企业各单位的对外业务都通过网上付款,然后由财务公司统一拨付划款,工资的发放也实行了网上银行来处理。通过网上银行把相关数据传送到网上,然后由银行业务人员来做相应的处理,直接传送到工人的工资卡中。这样既减轻了出纳会计的工作量,又实现了数据的一致性,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错误。在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上,未来会计信息系统是与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有机整合的、从而实现高速度,高质量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信息化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

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是指会计信息在时间是一种动态控制,会计收集信息是动态变化的,当前企业外部信息与企业内部信息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所采集的数据都是动态的,将随着相应的信息服务器及时传输到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人员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系统将会对会计信息处理数据具有及时快速,一旦会计信息的数据输入系统后,系统将会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类、计算、汇总等操作过程,确保会计信息随着外部信息的变化将及时的更新和动态变化,体现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和当前的经营运作情况,便于相关人员的查看、洞悉。例如现代企业信息化利用的ERP系统在会计方面的业务处理,是相关会计人员在做完预制凭证时,传给审核人员做审核处理时,审核人员会立即通过系统传递,接收到新的会计信息,做出相应的处理。这一点就充分显示了会计信息化的时效性。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使得企业的数据处理更加准确,为企业的各个债权人有所受益。

4.会计信息化的渐进性

现代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会计信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逐渐代替传统的会计手工操作模式,实现传统的会计操作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并相适应以满足当前会计信息的应用。为了促进当前会计信息管理化的发展,需要对传统的会计模式进行升级优化,以便于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实现会计信息完好发展。由传统的企业核算形式向现代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够实现的。这就要求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的走,不然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快速处理,提高传统会计人员处理信息的效率,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模式逐渐适应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需求,快速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而很多会计人员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只满足于当前的操作模式,认为当前的模式可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不想创建信息系统管理。甚至有的企业虽然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但是在管理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上仍有欠缺,在管理手段和措施上也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有人认为,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已经从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了,就没必要再去实现什么会计信息化了,所以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

2. 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难以实现

企业要实现信息化的管理,需要会计人员与企业一起努力,仅靠计算机会计软件远远不够,需要各个部门将信息编制在软件管理范围之内,使软件功能延伸到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快速实现会计信息处理,实现财务信息和企业其他信息彼此共享,将企业经营信息和会计信息一体化,才能有效从各方面、多层次的处理可用到的决策信息。另外部分企业管理意识落伍,资金短缺,投资欠缺,很难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实现,从而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来高。企业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掌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的新技术、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所以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而且还要学习一些组织观念、行为因素、决策过程和通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在企业中争做多能手,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企业的进步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