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礼范文

时间:2023-03-28 08:1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课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上课礼

篇1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服饰仪表: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4、同学间礼仪: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

“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在这些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去谈,不要随便议论同学的不是。

篇2

1、掌门1对1、学而思网校、作业帮、小猿搜题。

2、可以用这些方式方法去研究:上网查阅资料、阅读报纸书籍、采访、调查(调查问卷)看新闻等要求:1.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完整的活动步骤2.轻声讨论,不影响其他小组3.学会尊重,认真倾听完别人讲完,再发表自己意见。

3、小学生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视野也会更加广泛,小学生上网可以充实头脑,只要留心上对网课,就会丰富孩子的知识世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课程理念。[1]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究,认为在新时期下,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物理教学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

美可以启迪心灵,可以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把物理学习当作一件趣事来做。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一物理知识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段视频:在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有一位拿着鱼叉的渔民。岸边是他的妻儿,正远远地看着他,好象充满了期待。放完视频,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渔民怎样才能让他的妻儿如愿以偿地吃到美味?老师先带你们做个试验!”然后,教师在一个装满清水的玻璃槽中插一个上面印有一朵娇小的玫瑰花图案的长条形白色硬卡片,让学生用削好笔尖的彩色铅笔去触碰水中那朵美丽的玫瑰花。但同学们发现,当他们按照眼睛所定位的方位去触碰玫瑰花时,总是“扑了个空”。教师把硬卡片从水槽中提起来时,学生发现,在玫瑰花的上方的白色硬卡片上,有彩色铅笔留下的痕迹。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对学生说:“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同学们,如果你是那个渔民,叉鱼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教师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将光学原理的教学巧妙地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使物理知识内容深入到同学们的心灵,并使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如果只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可能会形成错误的判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细雨过后彩虹高挂的美妙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雨后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吗?”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物理教学充满了美和诗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精心设计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着重于教学内容的完美、灵活以及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还要力求教学语言及板书的艺术性,确保物理课堂教学的成功。

二、授课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现象、生产技术中的问题、生活经验中的事实等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社会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把教学与生活问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产,认识世界,源源不断地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又通过所学的知识解释分析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到实际中去,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结构上的疑点,如讲授了匀速圆周运动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高速公路转弯处为什么外高内低,学习了动量定理以后,应引导学生解释从高处跳下为什么要做下蹲动作。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讲授家庭用电后,可以布置学生实际调查自己家里的用电情况,并计算选用的保险丝规格,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到学有所用,进一步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从而保持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所有物理定律均来自于物理实验,并受到社会进步和新的物理实验所检验,并又有新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加强物理实验,这是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不少地方物理实验成了薄弱的环节,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口授、耳听、笔演”,解题成了学生学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在手脑并用的科学过程中形成的,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僵死的东西,造成不少学生“高分低能”。这是培养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大力加强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动脑思考”,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家庭实验,要大力鼓励学生课外用生活用具、玩具做各种小试验,小制作,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三、重视学法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了“钓鱼的本领”,具备了学习能力,学生才能成为善学者,才能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作为物理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学物理教材,怎样听课、做摘记、怎样完成物理作业和课外小实验等。之外,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有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因为在物理学发展的道路上,成功地创造了一套绝妙的物理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方法、假说方法、模型方法、理想化实验方法、类比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物理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本身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去学习这些物理方法,领悟物理学家在探索知识过程中不畏劳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师的学法指导应战在完善思维过程和优化思维品质的高度,培养学生的排除干扰信息、捕捉本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概括地说,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物理观点,物理思想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个目标一旦达到,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素质就有了质的飞跃。

四、注重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更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循循善诱,想法设法强化学生实验,增强学生动手机会,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3]

例如,在学完电学知识后,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电路故障检查),我让学生分组做了这样的实验:提供的器材有,两节干电池、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一个、开关、导线若干。第一步,让他们连接一个电路,要求能调节灯泡的亮度,并同时分析灯泡的电流和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学生觉得很简单,很快做完了。第二步,用电流表和电压表验证你的判断,学生立即动手进行实验,不一会,也完成了任务。第三步,假如灯丝烧断后,电压表还有示数吗?先猜想后验证,学生来了兴趣,有同学猜想,灯丝断后,电路中没有电流,电压表肯定没有示数,有的同学已开始借别组的电池,打算烧断灯丝看看;有的同学干脆把灯泡从灯座上拿下来直接观察。结果发现,电压表不仅有示数,还比原来大了,滑片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却不变,开关断开时又无示数,发生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电压表的示数始终等于电源电压呢?能否利用这种现象来检查断路故障呢?等等,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确定方法、探究原因、寻找结果。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自觉主动的地位,在错误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取得成功,这种成功不是老师启发的结果,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调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体现学习情感的和谐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效率和学习过程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情境的和谐性,构建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发展。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交流、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能够感染学生的。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 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输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提高用言语来表达教材中情感的的能力,善于用情景来烘托教学中的情感气氛,要善于赋于某些表面上不含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教师的情绪状态应该始终是饱满和振奋的,唯有这样, 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篇4

课堂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课堂上如何管理,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如何让学生学习更加积极,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应该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发现学生的的闪光点。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应该倡导以“松而不散”为主要特征的课堂管理。这种课堂管理主要通过教师各种积极的预防,把各种有可能导致破坏性结果的问题行为消灭在萌芽中,从而将学生导向积极的课堂行为。所谓“松”,意即宽松,没有训斥,没有强制。“不散”指学生指向课堂活动的注意力不散,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减。“松而不散”的课堂管理用来肯定学生,而不是否定学生,不仅是对问题的积极预防,更是对积极行为的引导、激励,其目的在于营造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

首先,严格要求与宽宏大量相配合。时代在发展,社会和家庭都有很大的变化,家里孩子少,独生子女比较多,受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影响,个性都比较强,尤其是差生,毛病比较多,有时很让我们生气,可往往在我们生气训斥他时,而学生满不在乎,没有一点承认错误的意思。有时甚至还要狡辩,表现的是一种不服气的样子,也有时竟然与我们对着干,争吵起来,态度蛮横,胡搅蛮缠,闹得不可开交,。如果通过班主任、家长或学校解决处理,学生从表面上可能有所收敛,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内心深处与老师产生隔阂,对老师今后的教育教学产生抵触情绪,使我们的工作更难做,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宽宏大量是相当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不能依着自己的气,不要轻易的就发火。在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有些学生好动,有时管不住自己,回下头,或说句话。我们不要把它看作是什么大的毛病,不要马上就发脾气,批评他,那会显得老师婆婆妈妈的,说的次数多了,学生也会不在乎了,还会增长学生的厌烦情绪。我们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调节课堂纪律。学生有了小动作,我们可以用目光来调节,那就是用目光注视他,提醒他,把要表达的愿望、态度传达给学生,使他知错后改正;也可以语气调节,就是变换语调或声音的强弱、节奏快慢来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弦外之音”是在提醒他;还可以根据讲课的内容来提问,学生怕老师找到自己而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停顿调节,那就是突然中止自己的讲话,让学生在静中感觉到自己违纪了,使其改正过来。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做的,我觉得这样做也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宽宏大量,而更加尊重老师。必要时,也可以用语言来提醒,那就是当学生重复出现类似毛病时,但也没必要发火,我曾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老师是不会轻易伤害你的自尊心的,希望老师不点名你就能做好。”这样说也管用的。当然这里说老师要宽宏大量并不是说就不对学生严格要求了,我觉得通过学习上的严格要求,也能让学生体会出老师在宽宏大量中也有严格。

其次,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违反纪律的现象经常出现,我们肯定要批评他们,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要把批评和表扬结合起来,如果只是批评,没有表扬,学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结果会变得越来越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是后进生,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通过表扬他们的长处,来让他们改掉自己的短处。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有利于我们的课堂管理。

再次,亲近与远离要适度。我这里说的亲近,就是教师对学生要有热情,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这方面,我不但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也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让学生感到老师严中有爱。对学生热爱关心的同时,我也很注意和他们之间的距离,从不迁就他们,不过分的亲近他们,不分彼此,我觉得亲近和远离必须适度,这样才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利于我们的课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篇5

其实,巧克力不仅是比利时的特产,还是瑞士、法国、德国、英国等周边许多西欧国家各自引以为豪的特产。尽管,他们都不产生产巧克力的原料,都只是加工而已。

为什么这种“苦水”在这几个十七世纪以后逐渐成为富足、发达、强盛的国家中大行其道,以至于成为他们的“名牌产品”、名片、代表性强的旅游纪念品?为什么没有在其他富足、发达、强盛的国家、地区中受到如此追捧?为什么没有在可可豆的原产地国家风靡起来,成为他们的“经济增长点”,为他们也带来利润、就业和知名度呢?

据考证,最早食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饮用——巧克力的人被怀疑是曾有过极高文明、生活在中美洲的古玛雅人。十五世纪的海上强权西班牙人发现了美洲,也把这种食物带回了西班牙。有证据表明,在1492年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以前,欧洲人对巧克力这种在未来几百年间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东西还一无所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502年从美洲胜利返回后,呈献给西班牙斐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王后一大堆闻所未闻的奇珍异宝,其中就包括可可豆。

这种经过改良、不断加入各种香料的饮品,终于在西班牙赢得了市场并逐渐在欧洲大陆的贵族阶层中风靡,而且很快地越过海峡传到大不列颠。普遍认为,1615年,14岁的西班牙公主玛利亚·泰丽莎,把一筒装帧精美的巧克力作为定情礼物赠送给太阳王——法国皇帝路易十四,是使巧克力在欧洲上流社会成为高贵和显赫的代名词的关键一步。似乎这也是今天情人节里有情人相赠巧克力的起源。这以后,拥有精美的瓷质或银质、专门用来喝巧克力的餐具,成为欧洲贵族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在欧洲很多城堡、王宫的餐厅餐具柜中,除了陈列有刀叉、盘碟等餐具、咖啡具、茶具之外,还有专门的“巧克力具”的原因。巧克力壶通常在盖子上有一个洞,可以探入其中以便搅拌。今天,忙碌的现代生活以及食用巧克力方式的变化,已经使专门的“巧克力具”日渐稀少,而与咖啡具、茶具通用。

掌握了巧克力生产和制作“诀窍”的西班牙人,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了差不多一百年。最终泄密的是那些专职加工可可豆的西班牙僧侣,是他们把秘密告诉了法国的教会人士。而法国人开始时是把这种又苦又涩的饮料当药喝的。后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巧克力制作的成本不断降低。19世纪初期,可可研磨、榨压工序先后实现了机械化;1828年,荷兰人发明了一种可以把可可脂从可可豆中提取出来的螺旋挤压机,可以榨出可可油,“荷兰式碱式加工法”可以去除可可中的酸味和苦味,生产出更柔软、更甜的巧克力饮料;1847年可咀嚼的固体巧克力块在英国诞生;19世纪中叶,瑞士人发明了向巧克力中加入牛奶从而使巧克力口感更柔软也更清淡的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的巧克力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巧克力作为每个美国士兵配给口粮的一部分。源源不断来自军方的订单,使巧克力的生产彻底变成大工业化生产……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上述简单的巧克力发展史的轮廓告诉我们,巧克力可比桔子幸运多了!无论落在欧、美哪块地方,最终,都成了“巧克力”,而且真的是不同国度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似可视为“欧洲合作”乃至“跨大西洋合作”最早的范本。

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巧克力成为欧美风靡食品,乃至最终远销全球的过程,又是一个恰当的事物在恰当的时间(在医疗手段不发达的几百年前,这种对伤风、疲劳、无精打采等症状有些许疗效的热饮,有足够吸引人的理由)、由恰当的人群通过恰当的途径带有恰当的魅力和实用价值,而最终流传开的。特别是,技术的进步,使其从液体变为固体成为可能。只不过,这时候巧克力已经变成了糖果。对我来说,小时候吃巧克力,就是吃糖果。不过我参加高考时拉肚子,那几天拿巧克力当饭吃。可以说,要是没有巧克力,也许我就考不上大学。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巧克力就像西欧这一带常有的阴雨连绵的天气,总让人想起《诗经·小雅》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点“反应在味蕾上的他乡”的味道。

比利时著名的巧克力制造商、“王宫指定产品”让·噶莱尔(Jean Galler)的老板噶莱尔先生确认了我的感觉。他认为,阴凉的气候,是西欧这一带巧克力能大肆流行的重要环境因素。当然,还有与国富民安相随而来的对美食的追求,和他们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心态,等等。

其实,研究证明,巧克力根本不会令人伤感,而是恰恰相反,它甚至是一种温和的兴奋剂。巧克力中的可可碱能使人情绪兴奋,提升好心情,有抗抑郁效果。专家称,可可粉或者黑巧克力对循环系统有益处,可降低血压并有利于血管的扩张、保护心血管、抗癌、刺激大脑活动、预防咳嗽和止泻等。定期食用少量的黑巧克力可以降低心脏病发作机率。研究还证明,黑巧克力含有的抗氧化剂高于红酒、茶及莓类水果,可有效避免氧化及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及中风机率,并有利于消除肌肉疲劳,甚至还能帮助减肥。许多欧洲人也相信巧克力是一种剂。但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则似乎没有健康效益。

前不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称,人均出现诺贝尔奖得主的几率,与该国巧克力消费量成正比。瑞士人均吃巧克力的数量最高,他们的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也最多。其次是瑞典人和丹麦人。

篇6

2004年,山东省又作为首批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四省份之一,走在了新课改的前列!那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音乐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高中音乐教师又该如何上好音乐鉴赏课呢?下面笔者就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内涵和几年自身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加强知识理论学习,提高综合音乐教师教学能力

通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我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突破,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对教育理念把握不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工作起来显得有些吃力,总感觉自身的知识面显得不够宽泛,几乎普遍缺乏综合音乐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加强知识理论学习,提高综合音乐教师教学能力。俗话说的好“打铁还须身子硬”,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强调音乐教学不同领域间(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如信息技术)的综合,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多学科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对多学科文化知识有广泛的涉及,善于发现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与渗透。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就会出现问题。

二、切实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思想观念要更新。新课程,新角色。角色的全面转换应从教师思想观念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着重关注学生的个性,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艺。音乐课堂教学不是培养音乐尖子为主要目的,不是以学生高分和升学率为目标,而是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全体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喜爱。音乐教师要抛开偏见与偏爱,消除人为的优劣之别,给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展示音乐才能的均等机会。作为音乐教师应发现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特定、特色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提倡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构建学生人格的独立性,使学生喜爱音乐课堂教学、喜爱生活、喜爱艺术。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欣赏课,我就头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呢?我曾经作过调查,大多数学生这样说:我们的音乐课老是听“老歌老曲”,听那些我们一点也不懂的曲子,还有1 2 3 4 5 6 7,什么刀来咪,我不懂,烦死人了。当然,他们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这是不是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成了纯粹的听歌(曲)课!――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需求;音乐课堂上我们还有一些老师采用的是教导式的讲授法,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把学生作为装载知识的容器,忽视了音乐作为情感艺术的特征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的欢迎。因为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为途径,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其实,“在未欣赏音乐之前,介绍作曲家情况都是徒劳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教材中的某些音乐作品(特别是时间较长的作品),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欣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鉴赏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也只有如此,音乐教育才能够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三、 积极学习新理念,探求一种新的欣赏途径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有时,教师一味的强调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现意图,而忽略培养学生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的认识基础、个性特点,把自认为最完美的理解“灌”给学生,把音乐作品说“死”、说“僵”,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于是,我们便探求一种新的欣赏途径: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体验、讨论和积极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具体表现为:课始,不告之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有可能会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亦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如上《第六(悲怆)交响曲》一课,组织教学后,教师只作简单导入(今天我们要欣赏一个非常有名的曲子,他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有着很不平常的人生经历,我们今天欣赏的这首曲子是被世人称为作者的绝笔之作),以激起学生兴趣,接着便让学生初听,因为学生已适应这种教学,彼此都非常认真。初听后(亦可听部分),教师让学生说说音乐特点,各自感受。有同学说这首作品情绪悲伤、凄凉;有的说这首作品让我想起自己不高兴的往事;也有的说象一个饱经风霜和挫折的老人在述说他的悲惨遭遇。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合作伙伴。无需步步传授,学生已把内涵基本体验和感悟。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情况作简单介绍,顺理成章完成教学。音乐课堂教学以音乐教学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互通。音乐课堂教学利用学生的语文功底、数学概念,运用自然现象、运动方式,借助美术的色彩、戏剧的唱腔、影视的画面等等,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吸引学生,感化学生,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篇7

音乐并不仅仅是创造,欣赏反而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一方面,方便学生自己对音乐建立起更高层次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丰富,从音乐中达到通感,建立起画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艺术创新。

所有的音乐,无不有其创作背景,包括创作者当时的情绪、所处的环境,抑或是思维的延续等。我们可以认为,鉴赏音乐,事实上就是心灵的一场旅行,在这场旅行中,我们通过周围的风景,能够感知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实现对这种情感的共鸣。通过这种共鸣,鉴赏者也能得到情感的宣泄,卸去心上负担。

一、建立对音乐鉴赏的兴趣

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大部分音乐鉴赏课程并不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学生们的注意力更大程度上集中于作业或是课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客观上是由于教育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主观上则是由于学生对音乐缺乏兴趣,对音乐鉴赏就更加冷淡。因此,想要实现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首先就要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只有产生了好奇心理,人才会追根究底,最终得到进步与提升。老师们可以从导语入手,以更为丰富有趣的方式,引领学生们产生聆听的兴趣。

详细的说,导语可以是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创造艺术留白,来激发学生对空白的思考。也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令学生全都参与其中,从而产生代入感,实现兴趣的激发。通常,在进行故事讲述时,老师可以对音乐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讲述音乐创作者的生平遭遇,令学生产生同感,进而感知音乐家们作曲时的心情。这样的导语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在故事以及音乐中,共同领悟创作者们融入旋律中的感性内涵。

二、学会听音乐的方法

音乐鉴赏老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去听。听音乐时,除了要注重旋律节奏外,更重要的是由音乐建立起来的感性内涵。这样,形成的感悟以及与创作者产生的共鸣,才是我们音乐鉴赏所追求的内容。

三、建立对音乐内涵的感悟

音乐鉴赏的最终目的,是感性而非理性内涵。从最初建立的对旋律明朗度、节奏快慢等理性认知逐步深入,老师们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是最难的问题。通常来说,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做出对比、设置留白空间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例如,进行爵士乐鉴赏时,老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令他们在疑问中聆听,感知音乐的理性内涵。而后,在明确了这些音乐基本要素后,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放开思维,在重复的聆听中形成各人的想象,还可以令学生组成鉴赏小组,互相分享心得感悟。

四、强调旋律主旨

每一段旋律都有其主旨。建立了基本的感悟之后,就应当强化整段旋律所要表达的主旨内容。例如,对《卡吗林斯卡娅幻想曲》进行鉴赏时,教师可以先进行主旋律的教学,令学生跟唱,找到旋律的主题。这样一来,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向,建立了情感的基调,在进行音乐鉴赏时,就更容易把握音乐内涵。这种跟唱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音感,并最快地进入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中去。

五、帮助学生扩宽思维

对音乐的理解,建立在音乐要素的基础上,但音乐所要表达的形象以及意境,才是学生学习鉴赏的目的。理解音乐中的形象以及意境,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力,如何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也是音乐鉴赏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篇8

方法:随机选择105例烧、烫伤患者病历进行综合分析,其中一期愈合患者为89例,轻度色素沉着患者16例。

结果:根据临床研究证实加强对烧伤、烫伤患者的外科护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烧伤烫伤 外科护理 案例分析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88-02

根据外科病患类型的综合调查,烧、烫伤为外科诊疗中最为行间的一种灾害性疾病。通过诊疗实践中可知,几乎所有烧、烫伤患者的病灶都是由于意外造成的,且病症由于烧伤范围、程度显现出截然不同的危害后果。重度烧、烫伤患者病灶可直接危害其生命,在治疗中方法的适当亦会导致患者二次受创、残疾乃至死亡,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打击。

1 本次研究所用临床资料

1.1 一般性资料。本次的资料收集中采用随即抽样,在本院2010年至2012年的烧伤、烫伤患者选取了105例烧、烫伤患者作为研究案例。其中,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1至58岁不等,烧伤面积在1clc至46c1c之间。在治疗手法上均采取暴露理疗法。具体资料可参考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创面治疗方法。患者在受伤入院后应首先对创面进行紧急处理和简单的清创。首先,应采用湿敷等物理降温的方法对创面进行降温,以降低创面表层余热。之后用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将附着在创面上的污垢和杂物等清理干净。若患者皮肤表面形成较大的水泡应及时对其进行引流:用无菌针头从低位将水泡刺破,但对疱皮要进行保留,将流出水分用无菌纱布轻轻蘸净、清除,并将湿润的烧伤膏以1~2mm的厚度涂于患者创面表层。需要注意的是,烧伤患者创面水泡在早期时渗出水分较多,因此需要保持一定频率的辅助引流和换药,间隔一般为3小时。当创面进入回收期后水分渗出明显减少,这时可将换药频率改为6小时一次。期间疱皮会随着创面的愈合而松动和脱落,此时需要对注意腐皮的清理,在换药的同时去除坏死痂皮,以保证创面的清洁,继而提高愈合速度。

1.2.2 全身治疗方法。如患者烧、烫伤面积达到了5%以上,那么除了对局部烧、烫伤部位进行用药意外还应及时为患者进行补液。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首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补液,以保护器脏器不受到损伤和避免患者休克,迅速的建立起静脉通道。在补液的计量确定上通常按照“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为患者提供充分的保护。同时,为了确保患者脏器发挥出正常功能还需要强心、利尿、碱化尿液、维持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一系列措施的辅助,保证烧、烫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并发症。

其次,治疗过程中注意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尤其对大面积或全身烧伤患者,使用广谱、高校的抗生素能有效的降低脓毒症和败血症的发生几率。

2 针对烧伤、烫伤患者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由于烧、烫伤患者在事故中大多面临了巨大的恐惧感加之创伤所带来的痛苦,患者会本能的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而进入一种应激状态,这主要是由于脑垂体等内分泌腺在短时间内分泌出大量激素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不安现象会直接导致患者整体的免疫力下降,对治疗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医务工作者在对烧、烫伤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必须努力稳定患者的情绪,并避免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必要的挪动或搬动。

2.2 合理应用镇静和止痛药物。烧、烫伤患者治疗初期采用的外涂湿润烧伤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镇痛的效果,但是对于大面积烧伤或严重烧伤患者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医务人员在护理中应酌情对患者使用痛药物,安抚患者、增强其安全感,使之能够更好的配合医院治疗。一般而言,采用哌替啶50mg联合异丙嗪进行静脉滴注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3 维持患者有效的循环血容量。在维持患者循环血容量医护人员大多会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在操作上医护人员应谨遵三先三后、一旱一防和见尿补钾的操作原则。而在药物的用量上也要有所注意:患者受伤入院后8小时内的滴注量为药物总量的1/2,患者入院滴注后的第48小时后其晶胶体需减半,72小时候患者用药量应根据体质和尿量酌情减少并放缓滴注速度。

2.4 患者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对烧、烫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对其生命体征、精神状况、周围循环以及尿量等数据进行统一观测和分析。

首先,由于烧、烫伤患者很难通过正常手段测量其血压,因而尿量就成为了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的重要指标,患者在完成留置导尿术后医护人员对患者尿液的颜色、比重等数据都要一一记录。一般而言,成人正常尿量不低于50ml/h,儿童则不低于1ml/(kg)h。

其次,医护人员每2小时需为患者进行一次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测量。成人心率应为120次/分,儿童为140次/分。如数据正常则说明补液效果良好。同时,还要检查患者四肢是否温暖,足背脉搏是否有力以确定患者的体循环正常。

最后,医护人员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精神状况,如出现患者存在情绪异常则需检查是否有滴注药物及患者脑水肿的现象。

3 总结

通过对105例患者的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05例患者由于外科护理的正确和科学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在院期间心情平稳积极主动接收治疗,且康复快速。

参考文献

[1] 王福永,刘晓华.镇社区医院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烧烫伤的临床体会[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0,22(4):275-276

[2] 李云飞,.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大面积烧伤42例[J].中国烧伤疮疡杂志,2008,20(4):287

篇9

“太巧了!我也是。咱们一起去喝啤酒。”

这样的对话场景近日频繁发生在英国保险公司Aviva的办公楼中。

Aviva要大规模裁员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封解雇邮件引发的地震

原来Aviva的人事老总在解雇某个员工时不幸将一封发给被解雇员工的电子邮件群发给公司所有1300名员工,导致整个公司出现人事大地震。许多人在看到这封邮件后都目瞪口呆。

之后,Aviva迅速对这一严重事件表示抱歉。但是,这封邮件的影响不仅在公司本部,全球各地的Aviva工作人员都收到了这封邮件,公司要向所有这些人一一解释原因。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IT为业务处理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对IT应用管理不善,也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关注商务邮件管理的四大功能

网易联营公司-盈世信息科技公司的首席项目顾问龚嘉在第十三届信息安全大会上就商务电子邮件的安全话题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并且在会后与相关专家和媒体交流了海量商务邮件的管理之道。

盈世旗下有三个电子邮件品牌,其中Coremail是目前中文邮件系统领域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之一,拥有包括网易、中国移动139邮箱在内的6亿终端用户,早已在政府、教育以及超大型企业市场享有盛誉;尚易CorpEase是中国最老牌的企业邮箱品牌之一,主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运营服务;而iCoremail是结合了Coremail技术和CorpEase运营经验的邮件系统云计算平台。

据龚嘉介绍,尚易已经在5月初启动了企业邮箱大平台的升级工作,新增功能超过50个,其中针对海量邮件管理的需求,提供了四个业内领先的功能。

1. 重要邮件智能标记功能。提供强大的过滤器,可以根据多种条件,方便地对邮件进行标记、分类或拒收处理。比如说,在邮件来源处添加老板或者重要客户的Email地址,即所有来自该地址的新邮件都会自动标记为重要邮件,还可自动转移到指定文件夹。就算用户每天有上百封新邮件,也不会漏掉重要邮件。

2. 邮件置顶功能。置顶重要邮件或者尚未处理的邮件,并显示不同的颜色标记。同时提供批量置顶的功能,为多项目并发管理提供支持。

3. 邮件会话功能。对于同时管理数个项目的商务人士来说,找出相关历史邮件是一件很费时的事,因为有些项目可能历时半年以上,手动找到半年以前的所有邮件不是很现实。尚易企业邮箱提供的邮件会话功能,可以自动将同主题的邮件生成一封条理清晰的邮件。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历史记录。同时系统还支持下载该会话,用户可以将同一主题下的所有邮件打包下载,这为项目管理和订单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篇10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故事情境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兴趣是促进学生进行探索的原动力。学生喜欢看故事、听故事,高中生也不例外。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将一些故事融入美术教学过程。故事可以是画家的生平故事,也可以是作品本身的故事,等等,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萌发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教学“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的清代创新派画家朱耷(山人)的作品时,当笔者把山人的《枝上鸲鹆》《荷石水禽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很多学生忍不住笑了起来,觉得画得很丑,不好看。然而,当笔者把山人生平故事用多媒体方式展示给学生以后,他们不再笑了,他们仿佛能看到山人痛苦、孤寂、贫困的一生,理解了为什么他画的鱼和鸟,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还会翻白。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广阔和谐的学习活动环境,也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交流和实践的机会,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他画的山石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为什么他画的风景画里,山和光秃秃的树经常东倒西歪、荒荒凉凉,仿佛能感受到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

2.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美术学科作为高中教育活动中的一门独立课程,新课改下,教师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高中美术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美术知识素养,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与技巧。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具有较强的美术意识,善于发现人类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的重要美术资源,并且运用信息技术将这些资源进行融合,在美术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教学内容。高中美术教师需要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美术教学资源,并且合理制作到教学课件中,不断提高美术专业素养与信息技术素养,有利于使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3.拓宽艺术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形素养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短时间内搜索到古今中外大量的名家名画进行欣赏,这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下是很难做到的。同时,网络中提供了知名画家的成长经历、艺术风格特点和名画的形成背景、文化底蕴等知识,这些有助于学生拓宽艺术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学生在网上看到荷兰绘画大师凡・高众多的自画像和多个版本的《向日葵》时佩服地说:“艺术大师真是不简单!我没想到一个题材他能画这么多遍,而且每一张画都深深感染了我。”可以看出,通过网络对知识的拓展,学生对艺术家的风格特点认识得更加全面,凡・高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深深激励着学生。

4.设立布置动感场景

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用视觉方式,让学生欣赏到物体的内部构造,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它的各个侧面,这与美术学习的认知规律是非常符合的。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软件把平面图形转变为动感场景,把学生引入到佳境,使学生对美术鉴赏课越发喜欢。例如在欣赏毕加索的画作《走楼梯的女子》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将画作分解,再叠加,这样比单看画作要容易理解得多。再如在赏析毕加索的名作《公牛》时,可以把作品制成动画模式演示,这样学生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5.强效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也是教学情境创设的起始。这一环节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效果,恰当的导入有助于教师处理好一节课的开端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转折和衔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一堂美术课导入的设置对于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想使一节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导入阶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学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则恰当体现出这一原则。在湘版美术鉴赏《托物寄情》这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诗朗诵《乡愁》,让学生感受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抓住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引入新课―――托物寄情。影音和文字朗诵的恰当结合,充分使学生融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自然就会主动想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音乐、配诗朗诵等形式,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教学内容的学习。

6.与时俱进,跟随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