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0 引言
文物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是类社会在社会发展各个阶段智慧的结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博物馆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虽然博物馆在对文物的保护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保护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进而开辟文物保护、管理的新途径。
1 汶上县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
汶上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勤劳善良智慧的古中都人民继承发扬了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运河文化和始祖文化。灿烂夺目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我县境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中都博物馆馆藏文物2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17件,三级文物66件,98件珍贵文物均建立了数字档案,数字化管理,目前,中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配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名列全市前茅。
尽管文物保护技术相对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汶上县文物馆藏工作环境却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管理规范制度、人为污染、大气污染等。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大多是根据国外的馆藏文献或者国外所设定的数据而制定的。国内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对文物保存环境质量进行数据实验,这可能造成引进的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不适合我国的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标准。文物保护的管理工作者对文物保护工作也不够重视,使得文物受到些许的人为污染。这都表现出我国馆藏工作者在文物保存工作上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
在对文物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中,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博物馆室内装饰和文物包装材料,还有其他因素,如设施设备不齐全,未建立完善的馆藏文物保护制度,缺乏文物环境科研人员和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等问题。从以上反映的情况看,我县馆藏文物保护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博物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用其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留下了丰富多彩不可再生、不能代替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瑰宝。而博物馆是文物标本的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特殊性,怎样把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到文物保管工作中,更是一门新的学问。藏品管理在博物馆事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管理制度和设备设施也不断变化。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前提,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文物的利用是其存在的最终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怎样用科学的方法管理、保护好这些文物,利用馆藏文物开展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物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更是我国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因此,对文物进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汶上县中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加快,信息化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博物馆建设维修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文物保护。如监控系统的使用,增强了保护的力度,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然而高科技的使用在增加保护力度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县博物馆文物保护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科学技术的使用忽略人的力量。博物馆安全保护体系的建设包括:人防、技防、物防三个方面,在整个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防,无论科技多么先进,离不开人的控制,只有将“三防”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起到安全防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科技的大量使用,忽略人的因素,达到不防控保护效果。
(2)注重整体保护工作,忽略局部安全。博物馆的保护工作不仅是在整体上加强防火、防盗以及防破坏的管理,还要加强局部保护管理,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博物馆的安全工作不能忽视,需要在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加强安全责任教育,保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杜绝因工作马虎大意、缺乏责任心而造成文物的损坏。
(3)保护工作中对人的重要作用的忽视。在博物馆的保护工作中,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通常博物馆在使用高科技防预技术之后,忽略人的重要作用,忽视对人的管理,使得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责任不明确,空岗、缺岗现象严重,一旦博物馆信息防预系统出现问题,文物就会出现脱离保护现象,一旦出现问题,损失不可估量。
4 探讨改善我县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的相关有效措施及建议
4.1 规范博物馆的基本操作流程,加强管理意识
针对我县博物馆的特点及现状,制定一套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文物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有:藏品来源、移交入馆、馆内清理、入库、库内整理。在馆内,通过规范这一基本操作流程,使得馆内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文物管理保护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奖惩机制,双管齐下,加强其管理意识。
4.2 加强博物馆管理队伍的建设
由于目前博物馆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现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需要对博物馆管理人员进行重新配置,并且加强对文物修复、鉴定、保护等管理方面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有效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另外,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技术人才;积极指导本馆管理人员前往其他博物馆参观学习,从而对本馆文物保护工作现状进行有效改善。
4.3 引入先进计算机设备,使管理工作数字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引入先进计算机设备,使管理工作数字化,充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是改善文物管理的重要途径。
文物的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文物信息的数据化管理体系。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信息,准确、系统、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这也是博物馆实现自动化办公、现代化管理、高效率工作、建设高素质工作人员的重要举措,是博物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数字化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科技含量,进一步促进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通过对馆藏文物的数字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将博物馆的防火、防盗等自动化控制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合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控制管理体系。此外,还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上传到互联网,建立一个网络数字博物馆,以增强博物馆的管理手段。
5 结语
总而言之,博物馆不仅是各类文物和标本的收藏机构,也是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更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收藏着我国几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文物,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展览,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我国深厚的文化知识,传播我国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对历史文物产生一种尊重与敬仰之情。因此,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探究与深思。
参考文献
[1] 郑丽娜.试谈文博系统的文物安全工作[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2] 周耀林.我国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J].档案管理.2010(02).
篇2
近年来,灵武市文物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宣传力度,公布了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些重要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通过配合基本建设,加强考古发掘工作,逐步完善文保单位“四有”(有保护标志碑,有保护范围,有档案记录,有保护机构)建设,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着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文物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1.成立文化遗址管理机构。2004年7月,灵武市文管所举行了水洞沟文物管理所挂牌仪式,同时召开水洞沟文物保护座谈会,编制完成了水洞沟文化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水洞沟文物管理机构的设立,结束了水洞沟没有文物保护机构的历史。水洞沟文物管理所成立后,配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水洞沟进行了第六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在2003年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从2号地点、7号地点共出土石制标本8000余件,精美装饰物30余件,清理用火面积达20平方米。
2.加强长城遗址保护工作,完成了长城考古发掘。2004年1月,临河红山堡北侧明长城被人用铲车挖开5米宽豁口,每天有百余辆车由此通过,对长城安全造成极大危害。为履行文物保护职责,杜绝过往车辆对长城遗址的破坏,灵武市文管所迅速采取保护措施,及时将豁口进行封堵,竖立了警示牌,印刷保护长城宣传资料千余份,向有关单位和过往车辆发放,增强了群众文物保护意识。
3.开展二道沟岩画普查摸底工作,完成了临河汉代墓葬抢救性清理发掘。2004年8月,宁夏岩画研究院及中国岩画研究所10名岩画专家,对灵武市二道沟岩画分布情况进行了调研。宁夏岩画研究所主任乔华女士对灵武市二道沟岩画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加大岩画保护力度,使岩画资源永久保存下去。
4.开展了磁窑堡将军府邸遗址抢救性清理工作。2004年6月,灵武市文物部门在磁窑堡镇附近发现一座明清时代将军府邸遗址。将军府邸位于磁窑堡西夏瓷窑遗址东南500米处,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经过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大量雕镂有飞禽、走兽、花卉等图案的明清建筑材料及铸有英文字母的纽扣和明清钱币等。
二、灵武市文物保护中存在的困难
1.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灵武文管所每年业务经费万余元,文物保护经费没有依照《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五纳入”(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要求纳入财政预算,导致经费严重不足,这成为困扰文物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水洞沟文化遗址文物管理所成立以来,因无办公经费,工作难以开展。
2.“四有”工作落实不彻底,文物管理体系不健全。部分乡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有保护范围、档案记录,没有竖立文物标志碑和保护机构;没有建立起各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审批、联合办公制度。未经文物部门审批、擅自开工建设造成文物损坏事件时有发生,制约了灵武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3.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型基本建设项目中,少数领导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文物保护,文物工作得不到理解与支持。文物展厅、库房狭小,无消防报警装置和安全保障设施,存在严重失火、失盗等不安全隐患。灵武市文物遗址数量大、分布面广,多数遗址都坐落在荒无人烟的偏远地带,因无交通车辆,管理难度较大,文物执法效率低,快速反应能力弱,《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得不到很好实施。
4.文物保护工作面临形势严峻,文物破坏现象屡屡发生。如水洞沟文化遗址自然、人为破坏情况严重。近年来,遗址沟崖北侧发生大面积蹋陷,因无文物维修经费,难以实施保护措施。作为宁东镇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磁窑遗址,多年来一直遭到不法分子和古瓷收藏者的盗挖。全市境内各时期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墓葬,多数均被盗掘,难以实施保护措施。
三、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文物保护法》宣传力度。各级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文物展览、讲座、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加强文物法的宣传,大力提倡和引导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提高各界人士的文物保护意识。要向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和介绍文物法律法规,提高文物保护意识;特别是在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中,重视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避免在建设施工中破坏出土文物。
2.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认真编制规划。按《文物保护法》第十条规定,认真落实“五纳入”工作,把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财政部门划拨专项管理经费,保障恐龙化石馆、水洞沟遗址正常工作的开展。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计划性。认真做好文物保护的规划编制工作,市政府要把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总体规划。认真抓好恐龙化石馆、水洞沟文物遗址的规划、管理、利用工作,将其联合建设成为一个原始生态自然景观与古生物、古人类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文物旅游亮点。
3.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和破坏文物遗产为代价进行开发建设而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重点文物保护区域内的基本建设项目,在进行前期立项、论证、选址等工作时,要事先充分征求文物管理部门的意见,在工程施工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应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对调查、勘探中发现的文物,应及时提出处理意见,避免发生毁坏文物的事件。因基本建设进行文物勘探、考古发掘所需费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列入建设单位项目预算。
篇3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19-01
汶上县中都博物馆于1999年9月开馆运营,隶属于汶上县文物旅游局,全额事业编制,于2009年对外免费开放。目前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文物近百件,上迄更生世第四纪新生代古棱齿象牙化石,下至近、现代文物,尤其是1994年3月15日太子灵踪塔出土的佛牙、舍利、金棺、银椁等佛教至高无上的圣物成为馆藏文物的一大特色。1999年―2007年博物馆基本陈列为《汶上出土文物通史陈列》、《太子灵踪塔宫佛教圣物展》、《石刻拓片展》等系列;2007年我县对博物馆展厅进行高标准设计调展,基本陈列为《文明曙光》、《教化中都》、《佛教传入》、《同朝四尚书》、《运河枢纽》、《塔宫圣物》等系列,陈列面积1000多平方米。
一、县级文物保护在我国文物保护体系中的作用
我国的文物管理工作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以行政区域的形式划分到省、市、县(区)。通过文物安全日常巡查以及文物保护志愿者制度,县级文物保护部门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文物的最新情况,第一时间发现文物面临的威胁,在文物面临破坏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县级文物保护部门是国家各项文物保护保护的第一道屏障,是各项法规、方针、政策的落实者和执行者。无论是文物日常安全维护,还是在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建设项目中的文物保护,县级的文物保护部门都是反应最迅速、行动最有效的机构。因此,县级文物保护部门可以说是我国整个文物保护体系的活细胞和最基本构成。
二、县级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落后
受体制方面的影响,没有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创新意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比较落后,影响了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大多县级博物馆对社会教育服务功能缺乏认识,不能正确处理博物馆和社会的关系,不能将服务社会、展览展示的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使博物馆工作不能被广大群众和社会认可。
2、专业人才不足,技术水平落后
县级博物馆专业人才大多具有知识结构不良,专业素质较低等情况,特别是文博专业高学历毕业生极少、专业人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县级博物馆的良好发展。因缺乏经费的问题,县级博物馆在引进人才方面成效较低;同时一些县级博物馆作为解决相关人员就业的一个途径,也极大的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引进。县级博物馆因缺乏文物保护资金,以至于其所引进的保护设备缺乏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防潮、防湿功能的科学技术设备的缺失,致使文物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大大降低了博物馆的自身价值与意义。
3、经费不足影响县级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县级文物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均离不开经费的保障,文物的管理、修复、征集,以至于文物存放设备的购置和库房的建设改造都需要经费做后盾、做支撑。县级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对经济建设的过度关注,造成许多地方政府对文物工作不甚重视。由于经费短缺问题,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宣传活动也不能有效开展。缺少维护经费,有的文物也只能任其损坏。
三、加强县级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路
1、加强文物保护制度建设
在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文物管理保护制度,尤其是文物的提取与交接制度,文物的提取必须根据文物管理相关制度进行,签订正式文物出库依据,登记清楚名称、编号、文物的年代、完整度以及归还日期等各个细节,并且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博物馆领导签字审批文件作为提取依据。交接双方必须当面清点,检查做好交接管理、保护工作,确保文物万无一失。
2、文物保护管理向智能化、全民化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加强了对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也正向人性化、全民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首先,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要以人为本,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在依赖于科技的同时,还离不开大量技术人员的支持,因此,文物保护不可忽视技术员的重要作用,是文物保护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科学的进步与高科技的使用,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博物馆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实现文物保护的全面监控,提高文物管理与保护标准。
3、取得政府支持、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文物由于不可再生性和珍贵性,使其保护工作的难度加大,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和国家不单单是从政策上来扶持文物保护工作,更要在行动上给予支持,即投入一定的资金,以更好的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很多地方政府认为将资金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不会取得相应的经济收益,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浪费。因为不能对文物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真正的认清,造成了开展文化保护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而事实上,文化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极强,可对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其次,随着不断提升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更加注重。而通过对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既对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予了满足,同时也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博物馆必须积极争取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使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四、县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新时期的博物馆不再是保管文物的库房,不再是研究藏品的成果展示会,也不再是教化参观者的“象牙塔”,而是一个与参观者平等交流,让他们享受学习、探索发现、充满活力想象的地方。博物馆通过引导,让参观者自由讨论、研究展品,鼓励更多的实际操作,并引进虚拟博物馆,从而使之产生新的创意流感。博物馆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对其社会需求理解越来越深入,从表面的展厅环境、服务质量等基本方面,到深层次认识到博物馆与社会的抽象联系,在广阔的环境背景下,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利用、保护、展示藏品。
五、结语
县级文博工作难是笔者从事文博事业以来的深刻感受,缺乏充足的资金、人才以及技术使得我们在工作中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文物保护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文物工作的联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规划、建设、公安、执法等部门沟通及合作愈显重要。文物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将无法复原。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加强立法,完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机构设置,加大县级文物保护工作的扶持力度。同时,相信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前途将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郑丽娜.试谈文博系统的文物安全工作[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篇4
[关键词]炳灵寺石窟;监测预警体系;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68--02
炳灵寺石窟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石窟寺之一。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之一,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炳灵寺石窟开创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经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清等各代的相继修建,历时1600多年。炳灵寺是丝绸之路南道上―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佛教思想沿这条古道东传西渐,所以炳灵寺石窟成了我国接受印度佛教艺术的早期石窟寺之一。位于窟群北侧距地面60米高的169窟,其内保存的建弘元年(420)墨书题记,是我国石窟中现存年代最早的纪年题记,成为我国早期石窟断代的重要“标尺”。
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工作从1955年建所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石窟的管理和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刘家峡水库的建设,对炳灵寺下层洞窟造成较大威胁,所以1968年在石窟前修筑防护堤坝,并对下层被淹没洞窟进行搬迁和掩埋防护;1973年,在各洞窟安装窟龛门窗,防止飞鸟以及小动物进入洞窟对文物造成破坏;1999年,完成了炳灵寺石窟岩体加固及渗水治理工程,解决了石窟长期存在的危石掉落和渗水问题。近年来,在壁画加固、石雕修复、防风化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这远远不够,在保护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随着文物保护理念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的保护管理成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1982-1984年,炳灵寺石窟用干湿自记仪在92、126、128窟内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气象记录观察,结果表明炳灵寺石窟区域内温差变化较大,月极值温差在16摄氏度左右,月平均温差约6摄氏度。2009年,又购置了便携式自动气象站、二氧化碳自动记录器、室外型温湿度记录器等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对窟区的温度、湿度、日照、风向、风力、降雨量及二氧化碳等气象因素进行综合监测,为文物的科学保护提供准确的数据。
由于炳灵寺石窟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质构造属秦陇地槽系的西翼与陇西旋卷构造体系及河西的复合部,地质基础为白垩纪屑长石石英沉积红砂岩,其粘绪性小,砂粒不均,强度低,岩石中蒙脱石含量达到27%左右,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极易风化,遇水崩裂。炳灵寺石窟所在山体裂隙较多,山体坍塌、滑坡、危石掉落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石窟的稳定性。岩体结构不稳定以及渗水是炳灵寺石窟保护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地质问题。刘家峡水库的建成改变了库区的水环境,直接影响到了处在水库库尾的炳灵寺石窟。首先是水位的上升直接导致1、16、90、133窟被淹没;其次在黄河淤沙及大寺沟山洪的共同作用下,石窟前的淤沙持续增高,改变了炳灵寺的地形地貌,石窟前河床增高,底层岩石饱水量增大,岩体长期被浸泡、软化。由于水库蓄水放水,造成小气候干湿变化频繁,加速了风化,使崖面岩体中的可溶性盐溶解、迁移,导致窟体、塑像、壁画酥碱破坏。
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原来的保护设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文物保护的实际需求。岩体裂隙发育和风化等自然因素瞬息万变,肉眼观测到的是成事实的损害,没有预防性的保护措施,只能是越修越忙,文物修复保护的速度永远跟不上文物风化的速度。因此,建设文物监测预警体系显得非常紧迫。几年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将监测预警设施投入文物保护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开始筹建监测预警体系;2013年10月,炳灵寺石窟监测预警体系建成并投入使用。不同于以往遗产损毁后应急性的保护工作,文物检测预警体系强调通过遗产管理、日常巡查、定期检测和实时监测等方法,掌握遗产价值载体的损毁变化规律和影响载体安全因素作用在载体上的整个过程,以二者关联数据分析为基础,制定保护策略与方法,使遗产处于良好的状态,最终实现文化遗产地的变化可监控、风险可预知、险情可预报、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科学的监测体系,既为文化遗产的系统管理提供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测,可实现炳灵寺石窟的信息化管理与科学保护,促进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过渡。
遗产检测预警体系是遗产地科学管理和保护的前提和基础。炳灵寺石窟监测目前主要针对窟区气象监测、洞窟内微环境监测、本体监测、游客监测等方面,形成了综合监测预警体系。
第一,气象监测。气象监测器设立在石窟区对面的小山丘上。主要监测遗产区的宏观环境,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风速、风向、光照、气压等要素。这些气象要素均对遗产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光照、温湿度、降水可直接影响洞窟内壁画的保存环境,是日常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参照数据。
第二,洞窟微环境。主要监测文物本体所依附洞窟内的小环境特征,如湿度、相对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文物及文物载体表面温度,实时反映洞窟内的微环境变化趋势,研究文物病害机理和成因,为洞窟管理和文物本体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洞窟微环境起伏变化大,很可能会导致洞窟文物产生新的病害。炳灵寺目前针对不同洞窟窟形及位置,选择了26个窟龛进行微环境监测,并对通往169窟栈道上不同高度的风向风速的开展监测,下一步可考虑对所有洞窟进行监测。
第三,文物本体监测。目前文物本体监测只限于通过人员对洞窟定期监测巡查的方法开展,通过建立文字、图像和数据文件经静性的对比监测,仅靠肉眼观察和文字记录进行检查、对比、判断,效率低且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针对塑像的结构稳定性、壁画和塑像病害监测以及修复前后的对比监测工作尚未开展。
第四,游客监测。炳灵寺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游客人数逐年上升,遗产地在保护中利用和利用中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为了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的关系,合理有效地管理游客,并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炳灵寺目前已实时监测窟区内游客流量,制定游客管理制度及相关预案,合理分配景区内游客活动区域,缓解洞窟内游客压力,尽量减少文物本体受到的负面影响。
炳灵寺监测预警体系建成已投入使用,还有部分监测项目未开展。针对炳灵寺石窟目前面临的主要病害,亟需开展以下几项监测内容:
第一,地下水位监测。因炳灵寺石窟所在大寺沟内的河床逐年抬升,原先最下层洞窟距地面20多米,现在已经低于河床,不断淤积在窟区内的泥沙携带大量的水分。调查窟区内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与地面的联系以及水质状况,水质的物理、化学特性,水的储量与运动状态,蓄水层特性,承压水状况等,这是个详细而庞大的监测项目。当然主要的目的是研究地下水位对石窟的影响,所以可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监测工作。
第二,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监测。炳灵寺成功申遗后,对遗产核心区及缓冲区内文物赋存环境建设编制了管理规划,主要包括文物遗产区和缓冲地带内的植被、动物养殖情况,当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现状,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人为建筑等内容。地形地貌监测因其区域面积广,部分区域由于地形条件限制人员无法进行定期巡查,所以目前可通过卫星定期的高精度航拍图进行监测,这就需要与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开展。
第三,崖体渗水及可溶盐运移监测。目前炳灵寺目前各洞窟主要病害是塑像的酥碱风化,以及壁画的起甲、酥碱、空鼓脱落。下层洞窟受刘家峡水库蓄水以及崖体自身渗水影响较大,病害更严重,特别是靠崖体一侧壁面上的塑像、壁画酥碱脱落更明显。这种现象就是崖体内可溶盐在毛细水的运移过程中,在崖体表面反复结晶溶解,破坏岩石结构,从而对塑像和壁画造成损害。对崖体渗水及可溶盐的有效监测,探究其运行情况,能为进―步开展文物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四,文物病害监测。主要开展文物本体病害定期监测。目前炳灵寺石窟文物本体存在较多病害,但其病害发生发展状况却无从知晓,参照十几年前个别照片与今天文物保存状况发现还是存在不小差异。目前开展的保护工作只是通过人们肉眼观察和评估,而没有科学的监测数据支撑,针对文物本体开展的保护也只是对其外在表现状态下开展,可是不同文物病害发展速度不同。通过监测文物本体状况,就可能及时地对还未发生的文物病害进行控制和治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
[关键词]文物保护;城市建设;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92-02
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改革开放以来,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两个行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城市建设热遍及全国各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人民居住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是由于这股热浪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对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了巨大压力。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得勤在《纪念(文物保护法)颁布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最近以来兴起的房地产热当中,出现了不经文物部门审批就擅自把文物保护范围内的土地或者是带有文化遗址的土地批租转让给外商的这种事。北京圆明园管理处这个国保单位范围之内的200亩土地租给了香港的一个公司,这个转让期40年。洛阳批租了大约是20平方公里的土地,里面含有一大块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址。在厦门、福州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不难看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城市建设对文物保护有着极其不利的一面。随着建设规模的日渐增大,破坏文物的事件时有发生,令人痛心和惋惜,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瑰宝,是社会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物化载体。现在的文化遗产,都是千百年来我国传统文明的结晶,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建筑、伦理和风尚,显示了历史脉络和传承关系。这是我们的根,是我们今后生存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明内容。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两者是可以兼顾并重的,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试想,一座城市如果没有相匹配的文化基础设施就没有生命内涵,没有情趣,也没有韵味。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理应得到重视,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城市建设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国家早在1982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土地局下发了《关于在当前开发区建设和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加强文物保护的通知》,从政策和法规方面对文物保护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文物法》第八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第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事先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商定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在深入开展城市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中。要增强各级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使广大群众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各级领导要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充分认识城市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切实将文物保护工作纳于城市建设的管理体系,纳于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充分发挥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消除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有法而无法依法办事”的怪现象。日前,河北省保定市实行了文保“乡长追责制”,乡长与县政府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因工作不到位和措施不力出现问题,乡长和直接责任人将被追究行政乃至刑事责任(《人民日报》2009年2月18日)。
文物保护事业必须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如山东省即墨市的领导,指示在城市建设中,要首先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搞好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亲自带领开发商多次到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墨县衙进行实地调研。在修复旧县衙大堂的过程中,市领导多次到博物馆看现场、听汇报、提建议,并解决问题。《文物法》第十五条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不同文物的保护需要,制定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具体保护措施,并公告实行。”要确定保护标准和范围,把保护内容纳入到城市建设中,同步协调发展。
其次,文物保护工作不只是文物保护部门自己的事情,它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作。《文物法》第八、九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文物保护工作。”“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势必涉及旧城改造及土地出让等种种问题,必然会遇到一些文物和遗址,解决这些问题只靠文物部门是绝难胜任的,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参与,以各级政府牵头,有关部门(财政、城建、海关、工商、公安、房地产开发等)参加的文物保护新体制。《文物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但由于、规划等部门对各项大小项目有一定的具体审批权,掌握相关资料,确需它们与文物保护部门地配合协作。要按步骤、有重点地摸底排队,分门别类地搞好调查,加强分工协作,从源头上规范文物保护工作,使其危害降到最低。要征求文物部门意见,结合当地实际,重视整体保护,搞好规划,对于即将消失的遗迹,要做好拍摄、绘图、记录等工作,保存资料。
篇6
关键词:合署办公 历史文化名城 管理体制 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规划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管理体制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各级人民政府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工作人员,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监督和改革等方式,实现对历史文化名城事务的科学管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先后将112座城市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在管理体制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1]即实行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体制,中央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作为主管部门,地方相应地以城建规划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作为主管部门。
在现行两级管理体制下,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城建规划与文物管理两大主管部门间分工不明确,且缺乏科学的协调机制,历史文化名城日常管理工作容易陷入混乱,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如何合理界定职能、科学设置机构、有效配置资源,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安徽省黟县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体制上实行“文物管理局与规划局”合署办公的措施,颇具开创性。
黟县地处皖南山区西部,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它是徽商和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园林等古建筑,历史悠久,风光旖旎,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乡村”。1988年,黟县被列入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2000年,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黟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细则,《办法》规定:“成立由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镇政府和旅游企业、村委会组成的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负责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重大事项;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执行委员会的决议,办理日常事务。”[2]2006年4月,黟县改革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以下简称遗产办),将原有的文物管理局与规划局以股室形式纳入遗产办,实行合署办公。现在,遗产办内设三个股室:办公室、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股(文物管理股)、规划股;下属二级机构一个:黟县城镇规划所。[3]这一举措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城市规划两大职能结合起来,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体制中实属首创。
五年来,黟县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规划建设上,先后编制《西递宏村保护规划》(2006年)和《安徽省黟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7年),后者是黟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性规划。在资金投入上,除积极利用国家及省政府文物保护资金和旅游门票收入外,还成立了安徽省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保护基金会[4],扩大资金的筹措渠道。在保护机制上,首创文物建筑认领保护机制[5],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这一机制造就了旷古斋、猪栏酒吧、归止园等一批新型文化客栈,不仅拯救了濒危的古民居,也使黟县的旅游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在保护方法上,严格工作程序,开创古民居修缮“九步工作法”[6],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肯定。在对外关系上,积极参与中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法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保持着合作关系。[7]
从国际范围来看,将城市规划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早已有之。“在英国,国家环境部和地方规划部门分别是中央和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机构;在日本,地方城市规划局也介入遗产保护,负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古都保护及景观保全等工作。”[8]黟县的改革举措与它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各地的发展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将城市规划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举措,它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它适应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要求。仇保兴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四项基本要求: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可持续性。[9]每一项要求的实现,都离不开整体规划与宏观把握。在现行的两级管理体制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由建设主管部门与文物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由于两大部门间分工不明确,城市规划往往不能明确、及时地反映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管理效果欠佳,使得许多文化遗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如果将城市规划的职能赋予文物管理部门,上述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在这种体制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也就是城市建设的要求,二者合而为一,同时体现在城市规划中,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它为城市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自上世纪以来,城市化建设的浪潮席卷我国的大江南北。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指导,各地的城市化建设呈现出“千城一面”[10]的特征,失去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地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那么地域文化便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重拾与再生,城市化建设也更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安徽省黟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将“特色性原则”作为四大规划指导思想[11]之一,提出了“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建设有黟县历史城区特色的文化旅游开发和经营”[12]的规划目标,构造了黟县未来发展的蓝图。
概言之,这是两全之策,有助于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化建设的双赢。然而,以上积极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的充分发挥离不开一些现实条件的配合与支持。归纳如下:
(一)从体制内部看,领导者的科学决断是关键,被领导者的积极参与是保证。
领导是体制的掌舵者,拥有不同于一般工作人员的法定权力和影响力,通过指挥、协调、激励被领导者,推动体制运转,实现预定目标。在现今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很多地方领导思想观念落后,政绩观狭隘片面,一味追求GDP增长,无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与意义,拆建不断,使许多宝贵的历史建筑化为废墟。又由于不合理的政绩考评制度的存在,这一形势愈演愈烈,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在这一新型的管理体制中,领导者的权力覆盖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两大方面。如果领导者具备很强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能够科学决断,统筹兼顾,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便能充分地体现在城市规划中,这必将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反之,如果领导者只是一味“向钱看”,而不是“向前看”,城市建设的目标代替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这对文化遗产来说,将意味着灭顶之灾。所以,领导者思想观念进步、头脑清醒、决断科学是这一体制灵活运作的关键所在。
在领导者的科学引导下,被领导者(即一般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体制职能的扩大,从根本上要求参与者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积极拓展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转变成符合体制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否则,负责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员只关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负责城市规划的队伍也只专注于城市规划事务,双方各行其是,在很多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有效的措施也就无法落到实处,两种职能便不能有效融合,体制的作用也就不能得到体现。
从黟县目前情况来看,文化遗产保护和名城规划两方面的人才都较为缺乏,既懂规划又能管理文化遗产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县政府每年都组织业务骨干参加国家和省文物局举办的各种形式的保护管理培训班、短训班、研讨会等,并与其他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在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方面,专业培训活动则相对较少,只是在编制具体保护项目时,主动联系高校研究机构与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通过交流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安徽省黟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即是在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学院的帮助下编制而成的。[13]对此,黟县将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与引进制度,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管理队伍。
(二)从体制外部看,完备的法律法规是前提,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保障。
管理体制的运作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指导与规范。《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是黟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性法规,自实施十年来,极大地推动了黟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进步。然而,对于“文物管理局与规划局合署办公”的管理措施,目前尚无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予以确认,其职业规范、执法监督等也没有具体的法律文件可供遵循。这远远不能适应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要求。因此,应尽快完善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保障体制的顺利运作。
除此之外,充足的资金投入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2000年以来,黟县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630万元、省政府专项保护资金1860万元,同时,每年从旅游企业门票收入中征收20%的文物保护资金4770万元,加上县、镇、村三级投入和个人自筹13500万元,共筹措资金20760万元,实施遗产保护等项目23个。”[14]然而,这依然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求。濒危古民居亟待修缮、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威胁、居民生活环境需要改善等,每一项难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此,黟县人民政府要继续开动脑筋,努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档案与载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创造的机遇,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黟县所开创的“文物管理局与规划局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即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规划有。在人才、法律、资金等条件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下,这种新型的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体制一定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091035723)。
参考文献
[1]黟县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黟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的汇报.
[2]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学院.安徽省黟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M].2007.
[3]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2008.04.22)
[5]《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黟县人民政府令第3号2001.03.18)
[6]刘敏、李先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调控机制的思辨[J].城市规划,2003,27(12):52—54.
[7]仇保兴.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中国名城, 2008,(01):04-09.
[8]王咏、陆林、章德辉、陶平、王莉.古村落型旅游地管理体制研究——以黟县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3):294—306.
[9]张骁鸣.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体系的国际经验借鉴[J].热带地理,2005,25(1):81—86.
注 释:
[1]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一章第五条。
[2]2001年《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第六章第二十七条。
[3]黟县政府网. [EB/OL].yixian.gov.cn/sm2111112412.asp.
[4]主要来源:每年对县内各项旅游景点门票征收20%文物保护资金;单位资助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赠款;资金存入商业银行所得利息;其他。
[5]即以确保遗产地和国家级文保单位所有权不可触动为前提,对于部分濒临倒塌、个人私有且无力承担维修费用的古民居,尝试通过市场运作募集社会资金,实行置换所有权、易主保护。
[6]包括申请、勘察、方案、公示、审批、缴纳资金、施工、验收、决算九项工作程序。
[7]参见黟县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黟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的汇报》。
[8]刘敏、李先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调控机制的思辨[J].城市规划,2003,27(12):52—54.
[9][10]仇保兴.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中国名城, 2008,(01):04-09.
[11]四大规划指导思想:真实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特色性原则。
篇7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藏品保管;文博工作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105-04
作为文物和标本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博物馆在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藏品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
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大部分已经毁灭,保存下来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保存好这些人类文明的见证物,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也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只有科学管理、保护藏品,才能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陈列展览提供精美的展品,才能将展品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以陈列语言的方式展示给观众,让观众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从而达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其效益,对藏品进行的科学管理,要求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形成专业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是现代博物馆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全国各类博物馆中,基层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2/3。基层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虽然在规模、藏品数量、质量方面和国家级、 省级博物馆没法相比,文物保护环境和条件也远远落后于国家级、省级博物馆,但其收藏的文物中不乏国家一、 二级珍贵文物。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原因,基层博物馆藏品的科学管理和技术保护工作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致使一些文物由于保护措施不利、管理不当或库房条件得不到改善,受到了严重的损坏。
一、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物藏品发生病害腐蚀既受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因为文物藏品自身材质的缺陷性,器物历经埋藏环境的长期影响,本身结构已经十分糟朽、脆弱,出土后即使在博物馆较好条件下保存,也会发生自然腐蚀损失。此外,加之器物出土时或者出土后缺乏有效的科学保护措施和管理手段,本来病害严重的器物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受到更大的损害,甚至有时器物一被触及,即碎为数块或粉末。即使是传世品,也会因为文物自身材质或其他保存环境的改变,造成藏品的自然腐蚀损失,甚至消失。
(一) 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藏品管理工作不规范
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是一项认真细致且又扎实的基础工作,工作中的规范化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文物的保护、利用及研究等。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要求藏品从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建档、入库、管理、提用、统计、注销等方面形成整套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程序。大多数基层博物馆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保管人员工作职责、库房管理制度、 藏品出入库管理制度等,这是藏品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前提条件。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往往出现脱节现象,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认真、坚决地执行, 加之保管人员变动, 新上岗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训练,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造成藏品管理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具体主要表现在:藏品账、卡的登记工作方面存在定名不准,文物入藏时不登记来源,或来源不清,藏品登记只记总账、账目内容欠缺,计件混乱,账物不符等现象。有的单位为了应付检查,突击登记,随意填写内容,出现重号、错号、无号现象。在文物鉴定和级别划分方面,存在很大随意性,缺乏全面、细致的研究。在文物提取方面, 很多保管员不懂文物安全操作规程,常常不知道藏品怎样拿、怎样放,拿什么部位,不知道雨天、大风天、冰雪天、大雾天藏品不宜出库,特别在潮湿季节,藏品库房绝不应该打开。
(二)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不达标,致使藏品得不到妥善保护
当前,许多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不达标。一是文物库房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空气自动调节和控制设备,缺乏最基本防尘、除尘和防日光紫外线设施,不能对库房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基层博物馆对馆藏的保护管理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库式保管上,只能基本满足保证文物不被盗走的需要。文物出土或征集入馆后,只能从日常方面予以保管,做到移置时小心谨慎,放置稳妥,也没有条件防止文物的自然损害。二是文物库房不达标,陈列和库房建筑基础陈旧老化,不适合文物存放。文物库房面积不足,文物堆放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文物藏品的保护。三是展厅设施简陋,不具备文物保护环境和现代化的展示条件,藏品保护意识薄弱,存在“重陈列、轻保护”的现象。
(三)基层博物馆藏品养护技术落后,致使藏品自然损坏现象严重。
在基层博物馆,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和错误观念,即文物入藏以后,只要不被盗就是完成保管任务,往往忽视了对文物藏品的养护和管理工作。文物在进入博物馆之后, 虽然人为损坏因素相对减少了,但它们却仍多处于自然状态下,一些自然破坏因素还在持久地、无时无刻地侵袭着文物。这些自然破坏因素包括气候变化、阳光辐射、 空气污染、虫蛀霉变等。在这些自然破坏因素的作用下,青铜器极易被有害锈侵蚀而断裂,书画、纺织品因潮湿霉变、虫蛀等现象时有发生。各类文物都在不断发生内在质量变化,逐渐向衰败、毁坏方向发展,对文物寿命造成严重威胁。这些事故的发生,除客观原因外,还与库房保管人员缺乏必要的保管知识和文物保护技术应用不足有关。基层博物馆的大部分库房保管员不知道铜、铁器的有害锈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常常将铜、铁器与其他文物堆放在一起;征集来的文物在入库前也没有进行必要的除尘、去锈等清洁工作,有时怕文物丢失、 被盗,把珍贵文物紧紧包裹起来,锁在保险柜中,长期不动,从而导致文物受潮生锈,遭到严重人为损坏。
(四)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奇缺
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不足还体现在专业保护人才奇缺。基层博物馆没有设置从事藏品保护的专职人员岗位,都为从事陈列、仓库保管、文物征集等工作人员兼职。这些从事文物保护的人员没有参加过专门系统的藏品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在保护藏品时,采取的是工作中摸索出的一些方法,只是在藏品入库前对其进行简单清洁,或者对部分藏品进行简单消毒。至于这些保护措施是否科学,是否会影响藏品寿命,是否破坏藏品内部的化学结构,根本没有去验证和检验。另外,在工作中经常存在不科学性和随意性。如有的博物馆不管什么质地的藏品都用樟脑来防虫,其实,樟脑对有机合成、化纤制品不宜使用,也不能与对二氯苯并用。有的博物馆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时,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既没有反复探索试验,也没有专家鉴定确认。同时,基层博物馆在用人体制上普遍存在问题。
(五)基层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资金匮乏
《文物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然而,在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经费的实际运作中却很难兑现。很多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除了人头经费外,业务经费很少,自身的创收能力也较弱,无法支撑起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使得一些相关工作无法开展。
二、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主要措施
藏品的保护,基本要求是创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做到恒温、恒湿、防尘、防霉、防虫、防光、防人为损伤。大型博物馆资金充足,可以建立封闭式库房,采用先进的保安系统和温、湿度调节系统。对于基层博物馆而言,由于条件和经费有限,则必须因地制宜,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尽量消除不利因素,改善不利的保存环境。
(一)创建适宜的保护环境
在藏品库房的选址上,要尽可能考虑藏品保护的相关因素,选择良好的环境。不要建立在临水的地方,减少湿度的影响;也不要建立在交通要道、闹市和工矿区,减少灰尘和废气的影响。库房建好后,应根据周围的环境情况,种植适宜的植物,利用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吸附粉尘,净化空气。
在库房设计建设中,要尽量创造温、湿度相对稳定,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环境。将库房的温、湿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藏品能长久保存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已有空气调节器、滤尘器、吸潮器和加湿器等先进设备,可以控制温、湿度,光照强度和空气的流通。但中小博物馆往往不具备购置所有设备的条件,藏品库房即使装备了空调系统,一般也无法做到全封闭无间歇运行。所以,在对藏品库房进行设计和装修时,要考虑如何减少室内外热湿源对库房环境的影响以及通风和防尘等要求,做到库房墙壁保温、防湿性能良好,门窗防护气密性能良好,这一点对中小博物馆尤其重要。为阻断室外热湿源传入,库房最好建在地下。如果在地上,在设计上可以采用回廊式结构,即在库房外设置回风走廊,或增加墙壁的厚度,并用防水防辐射涂料粉刷外墙。库房如有屋顶,应设计成带可开闭式通风窗的顶棚或吊顶。库房内侧墙面最好加装防护墙板,或用亚光防水涂料粉刷。地面应选用具有温、湿调节作用的材料,如木地板或传统的青地砖。柜架最好用硬木做成本色,不用油漆和涂料。在设计上还要考虑如何实现自然通风,对采用回廊式结构的库房最好不设外窗,只开内窗,利用内窗进行自然通风。为减少灰尘,库房的门窗要求密封良好,窗户应采用双层结构,对于外窗要加具有防紫外线涂层的窗帘。此外,库房还应具备防火、防盗设施及警报装置和相应的工作照明设施。
(二)妥善保管入库藏品
登记总账是藏品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凡确定了产权并经过初步鉴定,认为有收藏价值的就应办理入藏手续,并及时登录总账。登记总账要由专人负责,总账管理和文物库房保管实行专人分管,坚决杜绝一人兼管,必须遵循账、物分开的管理原则。文物入藏时,一般要以《入库凭证》为有效依据,同时要核对卡片和实物,无误时可登入总账。登记时首先需要把藏品所应编写的号码与账、卡、凭单上的号码核对一致,再对器物上书写的号码进行复核,确认无误时方能送交库房排架。要达到账目清楚,除字迹清晰外,主要是登账的内容要准确无误。藏品如有外拨和注销时,必须以书面凭证为依据,并在总账中予以注销。
所有记账凭证都应编页号后装订成册,它与账簿同样重要,应妥善保存。必须坚持认真填写库房日记,严格出入库制度。文物和工作人员特别是非库房工作人员要严格审批和登记,确保藏品万无一失。
对入库藏品妥善放置是藏品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第一,严格遵守《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藏品应有固定的专用库房、专人管理”规定。第二,库房建筑和保管设施要求安全、坚固、通风、防潮、防虫、防尘、防有害光线、抗震。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保管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防火、防盗、防止藏品自然老化或损毁。要加强藏品安全的防护措施,研究和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安全报警、闭路监控等。第三,保管工作应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重点保护”的原则。应对藏品的存放环境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不利因素和漏洞,把工作做在事故发生之前。藏品的保护是根本,利用才是目的。所以,要根据藏品的级别、材质,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其中有的需要装匣,有的需要做软囊盒,有的需要装保险柜,有的还需要专设库房。珍贵藏品需要建立特殊档案,必须严格控制提用。第四,藏品摆放要井然有序,方便查检、提取使用。博物馆藏品的归放地主要是库房。库房中的藏品关键是排架,使藏品都能合理又整齐地存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对藏品的排架顺序要采用流水号,考虑到藏品安全,可以把小件放在上面,大件放在下面。如果条件好的话,可单设大件室,以便单摆独放。至于藏品之间的距离,要松紧适宜,以免取用时相互碰撞,造成损失。在藏品库房排架定位之后,要把它所在的库别、柜架层编号用笔标在总账和卡片上,只有标记了准确存放位置才便于查检、提取,外用退还时才能准确归放原位置 。
总之,要尽量从多方面为藏品创造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的文物环境。
三、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一)加强藏品的日常管理
第一,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博物馆的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安全保卫,主要是指防火、防盗和日常值班等制度;另一方面是藏品保管业务,主要涉及从藏品搜集、接收、鉴选、登记、编目、定级、藏品入库、保管、提用、统计、注销的一整套对藏品的管理过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明确保管部门的责任,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藏品保管大多是重复性和规律性工作,比较枯燥单调,保管人员容易产生麻痹、厌倦情绪,造成工作失误。因此,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善保管制度,不断整改提高,逐渐形成文件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并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制约和监督保管人员履行职责,真正做好藏品的管理工作。
第二,因地制宜,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各博物馆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经费情况、技术水平制定相应的措施,合理、有效地使用经费,达到保护藏品的目的。保管人员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保养计划,选择适宜的气候进行自然通风、抖凉除尘、消毒清理、投药检查,达到防虫、防霉、灭菌、调节库内空气的目的。可以购置一些简单的调温通风除湿设备,使库房相对湿度达到稳定。
第三,注重藏品的修复和日常养护。修复是保护藏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对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对藏品保护环境的损坏难以避免,对此,应根据损坏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保护。藏品保护环境的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在修复藏品时,必须以不改变原状为原则,否则宁缺勿滥。对重要藏品修复,要谨慎行事,应由领导、专业研究人员和修复人员共同制定方案,再动手修复。
第四,要做好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档案。”建立藏品档案可以使文物更好地得到保存和利用,并已逐步成为藏品保管工作的一项经常性的业务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信息化势在必行,也是藏品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必然趋势。各博物馆应尽快建立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也便于资料共享,从而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
(二)建立称职的保管队伍
第一,重视提高保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中小博物馆人员少、工作量大,更要培养保管人员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保管人员确实认识到文物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增强保管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明确保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标准;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
第二,提高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藏品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物的保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要求保管人员不能光有热情没有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决,这对保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文物保管的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使用和操作。对中小博物馆,一方面,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鼓励保管人员岗位成才,对现有岗位人员积极组织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提高保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注意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吸引外来的技术和人才,可以借鉴国内、国外同行的技术,也可以考虑从外单位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
第三,以人为本,尽量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通过高水平管理,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团结一致,真诚合作。其次,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现有的人才。博物馆的成长离不开专业人才,要培养一些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另外,要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库房的设备和设施,激发保管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开辟筹资渠道,多方争取资金
归根到底,困扰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瓶颈是资金问题。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基层博物馆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拨款,因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困难地区要提供足够资金用于博物馆藏品保护也不太现实。加之有些地方领导往往只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没有认识到文物本身潜在的价值,不能把文物资源、文物环境当作生产力加以保护和发展,而是将目光停留在其经济价值上,对博物馆事业发展支持、重视力度不够。为此,要保护好基层博物馆的藏品,就需要想方设法争取本级领导和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多汇报多争取,确保事业经费有保障。一要充分利用《文物保护法》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规定,争取博物馆事业发展经费进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二要积极通过举办特色陈列、临时陈列、扩大宣传来增加观众,吸引观众,引起领导的重视。三要借鉴西方博物馆生存发展之道,想方设法争取企业资金赞助,并给予企业以宣传回报,形成一种博物馆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局面。四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尝试文物商店、小卖部的承包,特色纪念品的开发,输出展览,有针对性地举行各类讲座,依托各大型博物馆举行联合展览等方式来增加事业收入。
(四)实行科学管理
篇8
一、充实内容,强化服务,提高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各级文化部门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活动、文化设施都要真正做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服务,在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和提升服务上下功夫,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围绕中心工作,繁荣文艺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今年的文艺创作要重点围绕以下几项要求:一是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建城2222周年、中国奥运年等重大主题,创作一批反映我市改革开放成果的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二是为承办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做准备。现在离2010年举办九艺节仅有2年多时间,必须及早启动筹备工作,加快文艺创作,以当好东道主、全面展示我市文艺创作成果为目标,创作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精品。三是为发展我市旅游剧场服务。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和我局正在研究制定旅游剧场发展计划,以公务会议、商务活动、旅游观光和广大市民为服务对象,逐步推出一批定时、定点、定剧(节)目的旅游演出。四要为*歌剧院等文化设施提供优质产品。各专业艺术团体都要积极探索项目制、制作人制、签约制等有效途径,排演更多面向市场、面向观众、能够常演不衰的剧目。
(二)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协调管理,全面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基础。创新文化设施建设机制,充分利用市文化设施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设施建设绿色通道、项目代建制等途径,加强协调,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各项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对*歌剧院、*新图书馆、*文化中心(太古汇)等代建工程的监督管理,协调落实使用功能,并及早研究制定管理方案。二是做好南越王博物馆整治工程、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南越王宫博物馆、*话剧团13号剧院、永汉电影院的筹建工作,加快推进立项、报建手续,早日启动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沙河顶艺术苑、蓓蕾剧院、市群众艺术馆海珠分馆、东山剧院等项目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四是完成从化图书馆、增城图书馆、花都区文化艺术中心、荔湾区文化大楼、八和会馆二期工程、白云区博物馆、黄埔文化中心、*海事博物馆、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各区(县级市)文化设施。五是继续加强街(镇)文化站、村(居委会)文化室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新建街、镇必须加快建立文化站。逐步将农村社区的祠堂、小区会所纳入文化阵地建设范畴,扩大公共文化阵地的覆盖面。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向群众开放,并充实服务项目和内容。
(三)面向基层群众,工作重心下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以社区和农村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全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一是坚持开展“四进”社区和文化下乡活动,市群艺馆、各区(县级市)文化馆每年要免费为群众演出、举办各类活动总量在80场(个)和50场(个)以上,市属各专业艺术院团每年要为基层群众送演出100场以上。二是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重点抓好“岭南重大历史题材群众文化创作工程”,为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创作一批优秀作品。办好*民俗文化节、“都市热浪”群众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公益文化春风行、农村文化欢乐节、*水乡文化节、岭南书画艺术节、*乞巧文化节、香雪荔枝文化节、王诞民俗文化节、羊城之夏、羊城学堂、*文化讲坛等一批示范性文化品牌活动。三是创新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方式,采取图书馆分馆、流通服务点、数字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等形式,不断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迎接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四次评估工作。四是全面开展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继续实施电影“2131”工程。
(四)保护文化遗产,科学利用资源,不断扩大*历史文化的影响面和辐射力。一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形成预防与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完成我市近现代工业、仓库码头等遗址保护方案和控制性规划,完善小洲村、黄埔古村、横沙书香街等保护和利用控制规划,完成粤一师、平和大押、南汉二陵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并实施首期保护工程,编制虎门炮台总体保护规划。紧抓“中调”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沙面近代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恩宁路骑楼街区的改造与保护。公布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保护工作。二是推进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按照全国的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并努力探索有效的文物保护模式。做好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发掘和文物资料整理工作,加快*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健全保护体系和机制,落实传承保护措施和传承人保护计划,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四是不断提升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和信息化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加大免费开放力度。坚持送展览工程,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建设。让更多的市民共享博物馆的文化成果。推出一批精品展览,争取在学术水平、展示艺术、表现手法、服务手段上力求有新的突破。继续支持和指导各行业博物馆工作,推进行业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要疏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领域。
二、加强监管,营造环境,打造品牌,搭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平台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思路和更加宽广的视野,在规范市场、政策服务、业务指导、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一)依法加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构建繁荣健康的文化市场环境。坚持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繁荣。着重加大网吧监管力度,对全市已审批的网吧进行清理、核查,协调市有关部门,将网吧监管落到实处,巩固整治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依法做好音像制品、电影、娱乐场所、演出等行政审批、审核和备案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配合做好“正版音像进社区工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坚持疏堵并重的原则,引导发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市场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发挥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专项整治等有效途径,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主动与有关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并发挥文化娱乐业协会在市场管理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服务指导,完善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多元投资机制,在市场准入的范围内,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开发。加强行业信息服务和引导,对涉及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监控,重大政策调整实行公示制度,为包括民营在内各种所有制的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吸纳和打造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产业聚集带,积极扶持和引导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我市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继续办好*国际艺术博览会、羊城国际粤剧节、*民俗文化节等重要文化活动,着手筹备世界合唱锦标赛,扩大*在全国和国际上的影响。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施“一区一品”战略,横向联合,上下联动,争创文化品牌。如荔湾区的粤剧文化、西关文化,海珠区的岭南画派、“粤商”文化,黄埔区的以南海神庙为依托的民俗文化,越秀区、白云区、增城市等地的广场文化,番禺区的动漫和星海文化,萝岗区的香雪文化,南沙区的水乡文化等。要珍惜老行业、老字号的文化资源,通过注入新的内涵、借助新的手段,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产业。要发挥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注重与商贸、旅游等资源的整合,注重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和参与文化品牌建设。
(四)创新合作形式,开拓境外市场,积极有效地推进我市“文化走出去工程”。我们要拓宽视野,放眼世界,努力探索、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和力量,积极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开展合作,培育对外文化交流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借助他们的渠道把我市文化精品推广到世界各国的主流社会,从以形象展示为主向产品和产业输出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形象推介的双重目的。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扩大商业性展演和文化产品销售,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合力,将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增强活力,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障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相符合、与现代科技发展相协调的文化新体制、新机制。
(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一是继续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开展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整合我市的艺术资源,启动文艺院团投入机制、用人机制改革,创新艺术创作的管理机制。按先易后难、分批下放的原则,将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下放到区管理。二是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资改革、公开招聘等工作,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利于事业长远发展、利于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微观运行机制。
(二)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和渗透,逐步实现文化管理数字化、文化传播网络化、文化服务信息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和文化建设的成果。一是推进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行政审批系统和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系统。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手段,建立文化市场信息化监管体系,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改进管理方式。二是推进局机关政务网建设。加快建立政务网,将文化政策法规、各方面政务信息、文化许可过程和结果在网上向社会公布,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服务社会、服务市民方面的时效性、针对性。三是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加强文化信息数字化建设和利用,进入各级文化馆、文化站等阵地。四推进*文化信息网建设。完善网站管理机制,整合全市文化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网站宣传工作整体水平,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全市文化信息门户大网,成为我市文化宣传和信息服务的重要阵地。五是建立文化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开辟文化市场信息平台、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电影和演出和文物数字库建设,提供更多更快捷的网络文化服务。
篇9
【关键词】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建议
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来说,其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博物馆的固定资产发挥的作用,通过加强博物馆固定资产的管理,有利于使博物馆正常运作,也有利于博物馆的健康发展。藏品是博物馆固定资产中的重要部分,在信息时代,博物馆藏品的利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逐渐打破了过去的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通过合理化的管理途径管理好固定资产,防止博物馆的固定资产丢失,保障文物可以科学利用。目前来看,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对于不同文物的价格也缺乏合理认定,很多文物的经济价值难以体现。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强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笔者和自身工作经验相结合,探究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内容。
一、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一般情况下,资产就是事业单位所控制和占有并加以使用的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其中不仅有资产和债权,还有一些其他权利等多个方面。对于博物馆来说,它的固定资产和其他单位的固定资产存在一定差距和区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举例来看,博物馆的固定资产有文物藏品和陈列品等,不过,很多文物藏品和陈列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难以正确估计的,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并且其随着时间和其他因素而变化。由于博物馆的文物和陈列品存在着不稳定性,加上其经济价值难以预估等方面,在开展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不能使用传统的方法,否则会导致问题出现。所以,探索博物馆固定资产的管理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缺乏对固定资产的认知
不管是单纯从概念的角度还是认知角度,目前对于博物馆固定资产的管理都会有一定偏差。因为文物内涵和价值是比较特殊的,所以通过货币计算是没有固定标准的,同时其说服力并不高。在开展市场流通的过程中,博物馆的固定资产其市场价格并不能通过文物的价值来反映。对于文物的固定资产来说,它到底体现的是文物征集时资金投入,还是对其内涵价值的体现是存在争议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切实处理,那么就很难明确管理操作的具体规则。
2.对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不合理
博物馆的文物价格和文物价值是不一样的,在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里,文物自身固定资产价格标准和文物的定级标准存在差异,很容易出现冲突现象。另外,在征集文物时其方式呈现出多样性,不仅有购买和捐赠方式,还有考古挖掘和采集等多种方式,通过货币支付形式或非货币形式支付,很难确定文物的具体价值。所以,在管理固定资产时要通过灵魂原则使用。
3.缺乏权威性认定判断文物价格
我国的国家、省级和地方性的文物鉴定小组可以分级鉴定文物收藏品,不过,我国目前并没有科学的权威专家小组判断文物价格。近些年来,文物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如果制定文物的固定价格就很难反映出文物实际价值,更不能反映出文物市场的实际价值水平。对于文物固定资产账面来说,它很难真实体现固定资产的价值高低,特别对于那些未产生货币支付的文物来说,很难确定文物的价格状况。
4.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经费不高
由于博物馆的数量越来越多,相应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量也不断增加,对于文物的征集和馆舍维修比重也逐渐提高,所需要的经费拨款总额也逐渐提高。从现在来看,很多中小型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都缺乏足够的经营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工作的发展。尽管目前很多地方开始重视文物管理机构,同时也加大了博物馆的经费投入,但是还是很难和博物馆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三、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完善建议
1.出台和博物馆固定资产有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博物馆来说,其固定资产也是一种国家财产,涉及的种类比较多,总额比较大,文物存放比较分散,很难保存。要想防止固定资产丢失,各个管理人员需要认清自身职责,及时开展资产的清查,保障各项资产可以及时到位。对于博物馆的领导来说,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力度,使财务部和文物保管部等部门可以更好的协调工作,规范好部门资产管理工作。对于国家来说,有关部门要和博物馆的固定资产相结合,保障资产管理人员在工作时有法律作为行为依据。
2.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操作细则
对于博物馆来说,在登记总账时,要把藏品和陈列品区分开来。在登记藏品总账时,要按照博物馆和文物馆的文化专业设计,利用编号、名称和数量等内容做好记录工作。在操作固定资产账务时,要偏向于文物数量问题,记录好征集金额。特别的,不管有没有实施货币支付,都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记录好货币支付状况。在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操作细则时,不仅要有文物名称和原始凭证号,还要记录好征集博物馆文物的日期和金额,记录好其存结状况和累计件数,不能单纯使用藏品总登记账。
3.提高文物鉴定及管理人员素质
第一,在征集博物馆的文物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误差,因此很难保障每一件文物的鉴定都十分准确。从现在来看,市场上存在一些文物造假行为,并且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由于我国目前的博物馆鉴定人才不足,特别很多小地方的小型博物馆鉴定水平较低,因此有时会出现工作失误,收藏了造假品。在进行研究时,如果是高仿和精仿的文物,要把其当作科学的市场环境进行登记,防止出现博物馆固定资产损失现象。对于博物馆的管理人员来说,要抓住时机,重视鉴定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创新工作体制,提出合理的工作方法,保障博物馆的固定资产管理可以有效衔接,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发挥其作用。第二,目前的博物馆固定资产专职管理人员和团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要有爱岗敬业精神,还要有廉洁奉公意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
4.借助信息化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当今世界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对博物馆固定资产产生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必须通过科学的调查,了解群众在精神上的具体需求,博物馆才可以从自身出发,分析自身缺陷,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水平。另外,博物馆要加大对数字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通过数字模拟化展示部分博物馆藏品,在重要的位置摆放主打陈列品,一些意义重大的文物要通过照片和影像进行展示,防止文物受到人为损坏,加大对登记清单定期库存量排查等日常工作的重视力度,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提高博物馆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四、结束语
对于博物馆来说,完善其固定资产管理不仅需要时间较长,还是一项较为艰苦的任务,必须通过长时间的摸索和研究才可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一过程里,要通过不同的措施积极应对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不足。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依据,和实际状况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博物馆的资产管理制度,从改革创新体制上以及转变管理理念等层次入手,利用科学的技术信息手段,增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建设规范的、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确保发挥博物馆固定资产价值的稳步攀升,发挥其对民众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栾南南.关于博物馆文物藏品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8:194-195.
[2]王法东.信息化条件下山东博物馆的固定资产管理[J]科技视界2012,17:219-220.
篇10
两年多来,首都“金名片”保护得怎么样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如何?运行机制体制是否顺畅?未来还将开展哪些工作?近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副主任王飞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做了详细介绍。
“名城委“干什么
考察北京提出“金名片”后,北京有什么新理念、新举措? 北京西城大栅栏地区的胡同微改造。
王飞介绍说,2016年6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针对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全面保护”的理念,明确全面保护的理念就是要分层次、分类型、分时间、分地域地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所有历史文化要素。“全面保护”是认识的全面、内容的全面、范围的全面、参与者的全面、措施的全面,既是一个理念,也是一项方针。
在组织机制的建设方面,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名城委为统筹协调平台的名城保护工作机制。为促进城市规划转型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相融合,使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更一致,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控制作用,原北京市规划委和原北京市国土局于2016年合并,成立了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北京名城委办公室就设在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其主要职责是:在北京名城委领导下,负责统筹协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组织编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政策和措施,并提出建议;指导督促有关区(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修缮工作;承担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王飞介绍,近期,北京还将开展三项重点工作:
一是构建涵盖旧城、市域和区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加强香山、万寿山、玉泉山和清漪园(颐和@)、敬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等“三山五园”的保护与利用,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文物保护,以及优秀近现代建筑及工业遗产保护,充分挖掘北京历史文化积淀,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与活力再造,讲好北京故事。
二是强化旧城整体保护的10个方面,完善保护机制。例如,保护从永定门至钟鼓楼7.8公里长的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传统风貌特色;恢复重要历史河湖水系;进一步凸显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和四重城廓格局;恢复具有老北京味的传统街巷胡同肌理和四合院传统居住形态。
三是传承历史文脉,构建“绿水青山,两轴十片多点”的城市风貌景观格局。两轴指的是中轴线、长安街;十片包括旧城文化景观区域(旧城)、“三山五园”文化景观区域等;多点涵盖古城、古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大遗址保护等。
合力保护“金名片”
两年多来,北京开展了东、西城一般平房区“煤改电”工程,有效改善了旧城居民生活居住条件,优化了旧城生态环境。在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以市政先行的方式,通过对杨梅竹斜街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及景观环境改造,带动了胡同两侧传统院落的保护更新;在阜成门内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白塔寺药店降层的工作;在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完成了史家胡同博物馆建设。
“保护”与“发展”一直是北京名城保护工作中面临的核心矛盾。王飞表示,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要加强统筹,完善平房保护更新体制机制,建立体现平房保护更新特点的行政审批机制,建立政府搭台、国企实施、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同时要渐进式推进产权明晰和市场化改革,推动直管公房房屋交易制度改革。在创新投融资体制方面,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进一步完善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旧城平房保护与更新专项资金。
此外,还要坚持因地制宜、整院腾退、整体改善的原则,统一补偿标准,多元化安置居民。统筹房源,保证安置房供应。建立信息查询系统和平台,保障政策公开透明,前后一致。完善协议腾退模式下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基于社区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改善民生。加强直管公房的日常管理,确保房屋及设备设施的正常使用。
在胡同环境品质提升方面,以“九横八纵”56条主要大街为骨架,全面推进城区各项环境建设工作,在提升城市环境建设品质上下功夫。如实施朝阜路等59条达标大街环境整治工程;完成朝阳门北小街等71条大街建筑物外立面集中清洗粉饰;完成10个重点地区的环境整治;完成49处校园周边、6条铁路沿线的环境提升工作;逐步推进恢复玉河、三里河等水系恢复工作等。
王飞告诉记者,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各界仍将遗产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孤立看待,尚需进一步将文化遗产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加以考量,注重遗产价值挖掘、存量利用与品质提升。
虽经多年探索,但普遍以“自上而下”、“以建设代保护”的增量改造为主,需要进一步调动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名城保护的合力。
近年来,名城保护资金更多投入到文物保护与修缮,而用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资金明显匮乏,名城保护的多元化社会融资模式远未建立。各区的“架空线入地”、“煤改电”、“环境整治”等专项资金也强调专款专用,统筹实施力度有待加强。
- 上一篇:固定资产投资补助政策
- 下一篇:班级管理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