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基础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共享基础理论

篇1

【关键词】 财务会计 信息化 研究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信息数字化、编码化,为信息的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检索、运用提供了强大手段,电脑网络的高度发展把整个地球连接成一个网络型的信息结构,信息的生产速度极大提高而成本却急速下降。

一、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内容

会计信息化理论是由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其中,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是构成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方法理论等;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是将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信息化实践、指导会计信息化实践的理论,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会计信息化管理体制理论等;而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则是对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和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的理论,包括信息、技术和组织等环境的影响。作为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立足于其会计反映与监控的基本职能,对其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环境理论深入研究,不仅是会计信息化的当务之急,而且对会计理论创新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研究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必须根据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分阶段加以进行。信息系统与组织内外部环境之间共生与互动的关系,决定了财务会计系统必须是一个活跃开放的系统。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与演化程度,直接反映出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根据会计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集成的程度,可将财务会计系统的发展阶段分为手工会计模式、计算机会计模式和网络会计模式三个阶段。而我国信息化财务会计系统至今经历了手工会计仿真模式与计算机会计模式两个阶段。

二、财务会计基本程序的改进

1、会计记录的信息化。在我国财务会计系统四个基本程序信息化过程中,以会计记录的信息化最为成功。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与无纸化。同时,会计处理过程的程序化与规范化,又使会计集中核算、记账,以及企业租用服务供应商信息系统成为可能。信息理论所包含的数据压缩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两个基本定理同样也适用于会计记录。在对数据的压缩过程中,当前财务会计系统在获取会计账户和报表的压缩信息中一方面保证信息的不受损失,同时,通过凭证模板和非法对应科目控制减少了信息失真。而在保证一个有噪音的信道中传递最大数量会计信息的设计之中,当前系统则多将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合二而一地归集于一个数据文件之中,以便账簿和报表提供更为详尽数据与信息,并注重会计处理过程中对有效编码方案使用冗余技术。

2、会计确认的信息化。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信息化,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难点。如何将人脑对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逐步转化为财务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首要问题是要进行“初始记录的确认”(即初始确认),APBS tatement No认为“初始记录”包括对进入会计程序的数据、作出分录的时点和通常要予以记录的金额等三项原则,其中前两项属会计确认问题,而第三项属于会计计量问题。在财务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将会计确认交由计算机系统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想象,那种缺乏完整的原始凭证数据仍可准许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做法。将给系统带来多大的危害。因此,制定“准入”数据的确认条件必须完整充分。

3、会计计量的信息化。选择计量属性是会计要素计量的主要问题,在当前财务会计系统提供以货币量度为主的信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能使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克服相关性不强的缺陷,而且可以使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尽可能同步地得以反映。因此,通过建立基于以上五种计量属性相应的数据库文件,并根据各计量模式的要求分别生成不同计量属性的财务报表信息,对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会计信息化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1、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建立、应用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完整统一的标准。新的财务会计流程应能将原始数据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2、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消除不增值环节,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应用流程再造,消除编制记账凭证等非增值环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财务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实时传递和共享,减少数据的重复处理。

3、打破顺序化业务流程,实施“事件驱动”。“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发展趋势 优越性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会计工作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

1.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等现代技术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构建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和信息平台。

2.开放性

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通过Internet可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实时交换数据,相互获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将不再是信息孤岛,它将逐步成为开放的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3.智能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有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4.多元化

信息收集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广泛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和非货币形态的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信息量更大。

二、会计信息化的优越性

1.农村经营管理决策的优越性

农村内部会计工作实施信息化处理之后,减少了会计核算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会计处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有效提升,而计算机对数据的高速处理,则使会计处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整体提升,农村内部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因此而更有保障会计人员利用信息化系统,对会计报表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及分析,并以相应的数据信息的形式,对农村的现状进行直接反映,使农村内部管理层及决策者可以根据会计信息对农村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进而对农村经营管理决策进行优化与调整,使农村的经营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2.会计信息化在财务管理中的优越性

农村的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中重要的一类,它不仅可以进行会计核算,还可以用作财务监督、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为形成真实、完整的其他经济信息奠定坚实的基础,使财务管理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信息传递更快捷、开放、灵活。

3.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财务会计流程中的优越性

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无纸化和标准化。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消除不增值环节,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应用流程再造,消除编制记账凭证等非增值环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财务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实时传递和共享,减少数据的重复处理打破顺序化业务流程,实施“事件驱动”。

4.在会计的组织方面产生的优越性

在互联网上,可以建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进行业务处理,生成电子记账凭证,然后自动登账,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还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此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通过农村与外界的互联实现实时沟通,农村与外界发生的经济业,可通过一种互联网交易结算卡或是信用结算卡等,自动地将有关的交易内容即时输入到农村的会计处理系统互联网内了。这将会对传统的会计组织产生影响。

5.会计信息化对农村的运营和发展的优越性

范围的变化扩展了农村信息化管理范围。通过高起点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对农村的整个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突出了流程化管理的会计信息化,涵盖范围远远超出了过去电算软件的范畴化。功能点上带来的变化从源头模块化控制功能更强大。经过多年的发展,财务软件目前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核算功能,但是还未能从源头有效地控制,出现数据问题往往是事后才能发现。而会计信息化由于其工作原理是以业务流程为导向,因此各种发生的财务数据能够与各项业务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财务角度或从业务角度都能够快速进行相互跟踪。业务流程更加规范,有助于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缩短了业务转换为财务信息的时间,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合理、真实、准确,对规范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快速反应和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篇3

一、财务会计信息化的理论基础

会计的信息化理论是由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及会计信息化环境理论互相融合所构成的有机理论系统。其中,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是构成会计信息化理论的重要条件,包含了方法理论、目标理论等内容;而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是基于会计信息基础理论的前提下,通过会计信息指导实践等方法真正将其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的理论,包含的内容有:设计及应用理论、信息化管理理论等;会计信息化的环境理论则是以上述两种理论为基础,加上对其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通常环境理论包含的内容有:信息环境影响、技术环境影响、组织环境影响等。[1]

财务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与基础,实践中,立足于会计反映与监控的基本职能,深入研究其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环境理论,不仅是目前会计信息化的当务之急,而且对会计理论创新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深入研究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首先必须根据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分阶段加以进行。信息体系同组织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存在密切的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共生,从而决定了财务会计体系应成为一个极具开发性的体系。并且财务会计信息体系的演化及优化水平,直接体现出财务会计信息化的能力。依据会计的业务流程及信息集成情况,能够把财务会计体系划分成三个阶段:其一,会计手工阶段;其二,会计计算机阶段;其三,会计网络阶段。[2]我国当前财务会计信息化体系已经历经了前两个阶段,即手工阶段及计算机阶段。在我国发展财务会计信息化30年期间,不但达成了该体系同管理体系信息集成的任务,并且也极大程度加快了企业业务同财务一体化的进程。

二、财务会计信息化的特性

其一,普遍性。从范围看,会计信息化涵盖了会计的各个领域,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教育以及政府对会计的管理等。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应用体系。从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而且还要以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主,进行现代会计信息的构建。

其二,集成性。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会计信息化能够把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及会计组织进行重新整合,事业单位财务系统可以直接与外部系统进行联系,大量的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从外部相关部门直接采集,而组织内外的各个机构也可根据组织的授权,通过互联网从系统直接获取相关信息,实现组织内外信息系统的集成。

第三,动态性。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数据采集和处理上的实时化和动态化,会计数据一经输入系统,就会触发相应的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就能够及时地做出管理决策。例如,办理电子签章认证、财务审批等事项,可将相关的财务报告和单据扫描进入财务信息系统,通过动态数据处理,领导只需登录相应的单位内部的办公综合运用平台,便可查阅和处理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待办事项提示信息。

第四,渐进性。会计信息化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方面不能同步实现。具体分三步:即从传统手工会计模式到会计电算化的过渡,再从会计电算化到初级会计信息化,最终过渡到整个会计领域全面的信息化,以形成现代会计信息系统。[3]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意义

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可以有效提高单位的管理效果,进而提高整体的效益。财务会计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提高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处理水平,通过建立信息化通讯平台,利用互联网络和计算机的高效运作水平,实现对管理中财务会计数据信息的快速收集、精准分析,从而为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现阶段,我国很多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也降低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务会计资金管理效率普遍很低,在资金使用上约束力度不够导致管理松散。很多事业单位并不重视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尤其是对现金流的管理欠缺完善的制度和体系,管理方式的落后也造成管理结构的不紧凑。很多单位的下属部门存在多头开户的情况,体外循环与沉淀的问题比较多,使得资金周转的效率极低,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对资金的利用效率也不高,这些不仅影响到事业单位目前的经营效率,也影响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

二是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上问题突出、困难重重。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管理体系,整体的预算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采用的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简单化的经验型管理模式上。实际工作实践中,财务的预算管理在整个财务会计工作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说没有预算管理的财务管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粗放式的,缺乏科学的预算也是导致财务管理效率比较低下的关键原因。[4]现阶段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的,例如传统的手工式操作方式,其中的很多缺陷不能仅仅通过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就可以解决,因此迫切需要运用新型的管理方式取代较为落后的管理模式。

三是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监管力度不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远远没有达到时展的要求。很多单位在资金的流向和资金资本的控制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导致信息沟通的不畅,无法及时了解与掌握各项财务资金的变动情况。同时传统的报表考核和单一的资产监管形式也跟不上现代管理的步伐,使得很多单位的资金管理呈现出一种较为混乱的局面,致使体外循环的情况比较严重。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高效运行的资金管理体系和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因而在具体的管理行动 中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对事实和有效信息的掌握力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对事后的审计核算时就难以避免做表面文章的尴尬,从而又加重了财务会计管理的恶性循环程度,给财务管理带来较多的风险。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干脆采用“黑匣子”方式对财务会计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只能了解到一个季度开始、结尾或者是年初、年末的财务管理状况,而不了解整个过程的管理情况,对过程的实施效果难以把握,这样就没法进行科学的考核和审计,因为即便是再严格的审计,也只是起到“事后诸葛亮”的作用。

四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孤岛”非常普遍,使得事业单位不能发挥有效信息的实际调控和管理作用。在财务管理业务处理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做到高效的沟通与交流,相关业务处理和核算的效率因此比较低,这不仅导致工作人员的分析过程变得较为复杂,同时也使得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打折扣。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不了解财务报表的具体情况,也不知道每一种财务数据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以在重大决策上没有利用财务信息的价值,让这些财务会计信息成为了信息孤岛。

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有效策略

首先是要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体系。根据部门实际运作的情况和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条涵盖信息自动采集分析、业务自动化控制与管理、单位运营水平整体化管理环节的管理链条,为单位决策者制定计划和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链中先要解决好当前工作环境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要重视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尤其是对现金流的管理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和体系,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结构的紧凑程度,减少多头开户的情况,提高资金周转的效率。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完善预算控制与监管机制。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全员的财务会计预算意识,并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资源。信息化的应用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比较便捷的管理平台。

其次是要提高硬件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要完善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为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充分实现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加快建设高速网络是促进信息化管理全面实现的必由之路。财务会计信息化高速通道的建设要切实纳入到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网络管理和建设的项目中来,并突出其重要地位,提高其影响程度。可以依托现有的网络信息建设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化高速网络的建设,这样可以充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支出,还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投入,节省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对信息干线通路的建设注重其时效性和运行的高速化水平。目前对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网络标准是要在2M以上(包括2M),但是一般情况下,为了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时效性,10M~100M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在本单位内部的信息网络的建设中,依据财务部门的主要管理项目和实际需求来设置信息化建设的网络标准,防止网络系统的重复建设,减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在单位内部财务会计信息网络和其他部门的接口设计中要根据实际的业务联系和发展需求来评估,将整个的设计看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样才能提高整体项目的建设价值。财务会计信息的来源归根结底还是从生产和运营的需要中来。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也是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环节。网络实现了有效的连接同时也会导致很多病毒对计算机终端的入侵和破坏,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不能不做好防病毒的措施,在中央主机系统的前端应设置好性能较高的防火墙,并加强网络管理中心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与管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为了防止信息化处理系统出现意外故障造成数据丢失的现象,因此要及时对各种数据信息做好备份和储存工作,并随时检查是否存在冗余的信息,及时删除或者整合,以便节约储存的空间,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化网络系统的工作效率。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化处理和应用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推动信息化处理系统的优化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宏观上来看,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组织、建设、运行项目设计的范围和领域比较多,综合性和系统性也比较强,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建立一支完善的信息化管理队伍,从系统的使用到维护方面都要进行密切配合。可以采用责任分配管理制度,并定期对具体的工作进行检查与管理,切实提供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财务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落实终究离不开对相关业务人员素质的要求,可以说所有的管理工作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管理。

最后是要不断提高财务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其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平时要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强化,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知识来武装业务人员的大脑,让其有充分的自我提升意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过程,主要的培养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培养财务会计人员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反省意识,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后续的职业与专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以后不断增强工作适应力与灵活力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智力支撑。二是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最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技术,包括学习与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理论和经验,以便在实际的工作中提高对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并实现已有资源的优化与充分配置。三是要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资格认证水平,并加强证件的审核管理,不断促使财务会计人员保持学习的优良习惯,不断为自己充电。四是要不断完善财务会计人员的组成结构,使得人员的构成层次多元化,在工作的实践中提高财务会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相互切磋经验的同时共同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综上所述,在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管理结构中,财务会计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职能,就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并细化财务会计管理的程序,发挥相关人员的职责和信息化功能,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志平.关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2(25):240.

篇4

关键词:应用型 财务管理 专升本 专业建设

一、引言

专升本是指应届专科毕业生,进人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两年的全日制脱产学习,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并授予学士学位的一种普通高等教育方式。专升本的学生入学后,与原有的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主要的差距在于基础课程方面,尽管专升本的学生都是专科学校的优秀学生,但其基础知识有待拓展、深化。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培养方式。从专业知识的广度来看,财务管理本科与专科的课程设置就有很大的不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而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类的课程存在,但是缺乏系统性,范围较窄。从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分析,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的目标,寻求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策略。为地方院校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略尽绵薄之力。

二、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校办学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进行分层定位与细分。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设置情况,掌握不同岗位对素质和能力的需求。虽然经过不断建设,但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要求还有差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协调,教育模式还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等。专业教育就必须以动态的观点,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发展规律和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广泛吸收现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理念,以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详细分析国内知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了解新形势下社会对“理财”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变化,明确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进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形成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动态更新性的改革与建设方案。认真分析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院校的异同,充分考虑当前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人才供需的现状以及本专业面向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特点,围绕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若干个课程群。课程群设置的原则是以够用为度、开设时间前后有序、内容衔接有机整合、明确目标、理论与实践合理匹配、学生的素质逐次提高。

(二)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培养目标由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内涵所组成。培养目标应符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专升本本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具有文献检索科研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本专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财务、金融管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的衔接错位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不缺,但相关专业课的范围较窄。就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专业教学单就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财务管理专科的要求较本科低。我们深入上海的企事业单位,研究现实需要及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比较丰富的金融知识,对外向型经济组织还要求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与能力。我们教学的内容更多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增强其社会实践经验与能力,可以将教师安排到企业中去,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财业务,可以分期分批,联系不同业务类型的企业,接触有代表性的经济事项,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事项的处理程序、方法,搜集实物资料,编制教学案例,总结规律,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简单化 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是以社会的整体需求为目标,强调基础、着眼未来;而专升本教育则希望培养目标与社会现实需求相一致,强调实用、着眼当前,这就意味着培养对象看似学历层次相当,但其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有所差别。目前专升本教育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都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未办出专升本高等教育的特色。根据培养目标,本科生应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尽管专升本的学生在过去专科阶段的学习中也学过类似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课程,但由于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与本科不一样,基础较为薄弱,基础知识淡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大学课程设置与内容所决定。课程设置主要涉及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两个部分。能力结构由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几个部分组成。知识结构由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际礼仪程序等知识构成。课程设置由管理学类、经济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各种知识讲座、课程实验、毕业实习与论文等内容创新与实践知识课程所构成。能力是基础、课程是过程、知识是结果,结果指导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整个过程循环往复。学生培养过程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如何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就需要通过实践程序,而实践这个程序在学校能否得到实现,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瓶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正是将知识转变为能力,专升本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我们的课程设置必须将落脚点放在这个节点上。

(三)实践与创新能力脱节 动手能力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深化,比如课程设置、实验资料、实验过程等论述。创新能力应该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开放性、前瞻性。通过方法论、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来实现。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的难点,现实情况是企

业很难接受学生实习,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学校内部实验室,实验资料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学生培养目标编写,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实验内容中。此种方式必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编制的实验资料和现实财务管理所面对的情况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实践中去搜集、整理、分析、设计实验资料。二是购买实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三是可以到实践单位完成实践教学,但还是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单位的经济事项有些是很简单的、常规的,发生的频率、数量、种类、环境都是不均衡的。当实习单位忙于经济事项时候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了学生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也没有时间解决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单位的经济事项处理过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不能得到落实。四是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基地。这种方式的效果比较理想,但是需要企业与学校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可以通过定时间、定指导教师、定实践岗位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策略

(一)无缝衔接、学分互认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实现专科与本科无缝衔接,通过灵活选课,实现学分互认等方式,将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知识结构有效结合,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订要体现适应多样性、层次性、结构性、发展性的要求,教学计划的安排即课程设置要符合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需要;教学内容整合不仅仅是内容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新知识、新观点的充实与传授;授课手段与方法的改进主要在于深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声、光、电、语言、图形、甚至于模拟场景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主要是体现课程的特征与知识传授和掌握的相适应,可以采用笔试、答辩、实际操作、课程论文、报告等形式完成考核;实践与创新教育主要通过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讲座、比赛、调研、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形式完成,上述计划的落实都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巩固。

专升本后,学生的学习理念还有专科教育形成的观念,对本科阶段的理论教育存在厌烦或不能很好理解的现象。对待课程中的理论性知识普遍存在不能深入理解与掌握的难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合理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框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参照本科教学计划的内容,设置专升本的教学计划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可以通过能力结构框架的内涵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教学大纲规范其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门类可以丰富一些,尽量考虑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现状,由此产生的重复设课,内容重叠等问题,可以通过灵活选课,学分互认的方式来解决。二是学分互认。专科阶段的学分通过认证可以作为本科阶段的相同课程的学分。认证的标准由学校根据课程的内容、考核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因素制定。如课程的名称相同、教学大纲的内容及知识点相同或基本相同、考核方式相同,成绩在一定标准之上、教材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等,都可以作为互认学分的标准。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又可以解决学生重复学习的问题。但是学分互认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如果互认的学分过多,是否会给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互认的学分不超过应数额,或者规定学生必须选学其他课程完成相应的学分(比如选修互认学分的1/2)。这就是在前面论述教学计划时,为什么要设置比较丰富的课程体系的原因了。

(二)课程设置优化 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来源、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方式,对其重新设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课程体系,更不能简单地在本科课程体系上加减,而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强化基础理论、深化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育,使每―个财务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都能在高等院校得到进一步深造。(1)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这些课程有些在专科已经学过,但深度和广度与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另外,增加金融学、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的选修。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拓展能力,注重理论的提升。(2)深化专业特色教育。对于专科阶段非财务管理专业的专升本学生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实行非专业补课制。凡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进^本专业后必勿以第一学期开始,补修专科期间两门至五门的专业核心课,补课不全不准毕业。要督促学生尽快掌握专科基础知识,边补课边学习新内容,这便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3)加强实践教育。财务管理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要在确保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使理财实践教学真正起到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作用。实践课程体系应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分析、ERP沙盘模拟对抗、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

(三)整合内容、模块教学 课程内容合理划分为不同模块,模块的知识点要明确,授课方式方法要符合内容的要求、模块具有内在知识与能力的逻辑统一,知识传授模块与能力培养模块实现有机统一。要求对知识模块的构成做科学的研究,做到数量合理,做到内容与功能同一或相似,如财务管理知识传授与能力结构掌握模块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及内容: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跨国公司财务等,该课程群的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学生理财能力的塑造,但该课程群知识的传授是有其先决条件的,只有在线修课程结束后才能讲授和掌握,关于课程群的设置存在先后问题,教学计划的整体课程设置依然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要求在整合教学内容时,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顺序倒置,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该课程对培养目标实现的作用,即课程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功效。在模块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模块的整体功能全面掌握,在知识点与面的传授中,既要做好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又要做好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完备与提高。深化与拓展、完备与提高都要求授课主体与客体在知识的讲授、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做到知识内容的前瞻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做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落实。

(四)地方特色、凸现能力 上海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区域发展的龙头,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基于这种人才需求的状况,我校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确定培养目标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及时修订培养目标,制定正确教学计划,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凸显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财务信息处理能力是当今财务人员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财政部2006年《企业财务通则》首次引入信息管理概念。指出企业可以结合经营特点,优化业务流程,建立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业务

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并指出企业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统筹企业资源计划,全面整合和规范财务、业务流程,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和集成运作。这一系列有关企业系统和会计系统同步运作的设想,突出了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进而强调了企业业务流程与会计业务流程的统一。从技术集成的层面上看,我国财务系统已初步完成信息集成,即实现接口层次的应用和系统间数据的转换与传输,较为成功地实现了数据复制、数据联盟以及接口集成。在此基础上,多数企业进入了过程的集成阶段,即通过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完成后台理财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突出金融知识。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是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的,随着上海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经济体系,未来的理财工作将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无论筹资、投资、资本运作都离不开金融市场,所以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在专业课中设置更多金融学知识与能力的课程。

(五)创新教育、灵活多样 创新教育具有现实性、重要性、可行性。财务管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理财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水平,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财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中,必须贯彻素质教育原则。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关注社会经济热点,变静止的教育观为动态的教育观,找准所教学科的切入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生的学科入门指导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同时紧跟学术和实业前沿来构建动态的专业框架,通过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来夯实就业基础,通过竞赛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校每年举行的“希望杯”、“挑战杯”、“财会信息化”等竞赛,一方面检验各大学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为优秀本科生提供施展才智的舞台。在这些竞赛中,优秀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整合、优化,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竞赛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积极组织参赛,精心准备竞赛,已经成为扩充教学内容,培养本科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本科生指派专业指导教师,建立“零距离育人”的导师制,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深化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科研、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就业,实施零距离指导。

篇5

摘要:

“慕课”背景下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资源构建在教学资源、教学形式与教学互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性增强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资源建设的出发点,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微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完善基本教学资源和教学拓展资源,从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课件、作业、试题库、参考资料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规划。

关键词:

慕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资源

一、引言

财务会计通常由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门学科组成,在这一体系中,中级财务会计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财务会计知识的主体部分,其重点是会计信息的加工与生成。财务管理、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通常是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后开设,这些课程讲授的重点是对中级财务会计所生成的会计信息加以利用、分析与检查。另外,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学习,学生达到企业的会计上岗标准,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出纳、会计、审计等经济管理工作,也可以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从事记账、税务等工作。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慕课”具有大范围参与、完全免费与开放的特点,是信息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一次全新革命[1]。在此条件下,从最初的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连接的行为主义理论,到学习是神经元之间建立连接的认知主义理论,再到基于互联网的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变化[2],深化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级财务会计的“慕课”课程建设,对高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促进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水平、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级财务会计“慕课”课程资源构建的特点

“慕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具有大范围参与、在线、开放的特点。Udacity、Coursera、Edx是国外的三大“慕课”平台,我国也有好大学在线、学徒在线、优课联盟等“慕课”平台[3]。中级财务会计“慕课”课程的资源构建具有三个特点。

(一)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主干课程,其对于在校学生、会计及非会计人员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高等教学大众化的今天,中级财务会计“慕课”课程资源构建有利于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解决师资紧张问题,使更多的学习者可以享受到优秀教师的优质教学,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习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连接。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主要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体现为教师“一言堂”,而学生是被动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联通主义理论由此产生。该理论提出,学习不应仅限于课堂和学校,学习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者应随时随地学习[4]。“慕课”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平台进行教学,学习者利用电脑、手机等观看微视频课件,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5]。

(三)“慕课”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性增强

中级财务会计的“慕课”课程资源构建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与组织者[6]。“慕课”课程是按知识点进行构建,教师对每个知识点制作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观看微视频之后,通过作业练习,就不懂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三、中级财务会计“慕课”课程资源的构建

(一)课程门户建设

课程门户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教学团队信息和课程相关信息。教学团队信息主要包括团队成员简介、研究领域、科研成果及荣誉、奖励等信息,课程相关信息包括课程基本介绍、课程章节、教学资源、教学意义、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日历、教学对象、参考资料等信息,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对授课教师及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教学基本资源建设

课程基本资源建设是“慕课”最主要的部分,它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学生在该阶段可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按照“慕课”微视频制作的要求,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方案设计。课程基本资源建设对提高上课质量、实现课程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7]。“慕课”的微视频是以知识点为基础,根据各章节重点和难点设计两至三个知识点,以此为基础进行内容讲解、难点指导。教学录像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依靠教学团队的力量,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技术人员的优势,开发出知识与技术含量高的精品课件。

(三)教学拓展资源建设

教学拓展资源体现了课程教学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反映了课程特点,可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以支持课程教学与学习过程。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专业知识检索、仿真实验实训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考试系统、教学学习与交流工具、校企联合系统和佐证资料。案例库主要搜集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综合训练项目,学生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库的案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生动鲜活的案例资料丰富了学习资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专题讲座库包括多个专题,如套期保值、企业内部控制、互动教学法等。素材资源库涉及2014年修订的基本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是对会计专业术语的详细解释,校企联合系统可提供近年来与外界交流的相关信息,佐证材料是团队成员的教学成果,仿真实验实训系统则可提供财务会计模拟实验的教学要件。

(四)资料库资源建设

资料库资源包括共享资料、教材教参、推荐视频、题库、作业库和试题库。教材教参与题库资源建设要以2014年新修订的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制中力求将新知识融入教材,使其内容更贴近会计工作实际,在形式上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文字表达要深入浅出。资料库要向学生提供中级财务会计的参考书目,点击链接学生就可以阅览电子图书内容,方便对课程重点、难点的学习。题库按章节设计各类测试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学生根据学习进度随时检测自我学习效果。同时,习题库要为测评系统提供试题资源,以便使用者利用课程在线考试系统对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率[8]。

四、“慕课”背景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未来规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

“慕课”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其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互动等方面对传统教学提出挑战,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还要有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实施等方面的技术与经验,更要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因此,从“慕课”课程建设的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来考虑,高校必须抓住“慕课”带来的契机,加强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强化综合执教能力,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又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团队。

(二)微视频教学资源建设

中级财务会计内容较多,涉及企业各方面的业务处理,有些特殊业务处理难度较大,对于没有会计知识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完全靠自学很难掌握这些复杂的知识。如果教师能够提供微视频资料,学生就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反复观看微视频,理解和消化知识难点,解决学习困难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各种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中,学生比较喜欢视频资源。视频有真实的情景、实时的教师讲课动态,既能传达教学内容,又蕴含情感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9]。因此,微视频是具有综合价值的宝贵教学资源,优秀的教学微视频是课程资源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完善教学资源

随着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相关内容也要进行调整与补充,这就要求教学资源必须及时更新、不断完善。高校应根据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补充建设专题数据库,完善试题库,丰富案例库,并进一步完善在线自测/考试系统与作业系统,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检查和质量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73-77.

[4]解德渤,王洪才.“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J].江苏高教,2015(3):71-74.

[5]尹达.“慕课现象”的本质阐释、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5(5):59-63.

[6]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15(2):190-194.

[7]徐晓丹,刘华文.网站设计教学改革中的慕课资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6(3):43-45.

[8]刘秀玲,黄凌宇,朱瑞雪,等.结合慕课资源的课程建设[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5(4):409-412.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核心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51-02

[作者简介]孙艳春(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个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通过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等诸多方法解决具体的经济和财务事项。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财务管理理论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除了课下的实习和实训,课堂上也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一、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现教与学“双赢”的有效途径

从学生角度来讲,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讲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课后作业和考试检验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相关案例,并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案例教学法促进了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转换自身角色,并要广泛搜集教学案例,分析后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不但可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而且还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两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 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促使学生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摸式。通过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学生参与案例的收集和分析,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可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对财务问题的关注,而且,案例教学法并不重视得出答案, 而是注重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倡导发散型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因而案例教学法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不断向学生“ 加压”的学习机制, 学生扮演着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角色, 课前必须仔细阅读财务管理案例, 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 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 写出发言提纲。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提倡全体学生高度参与, 学生是主体, 教师要引导讨论并且让学生就其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辩论, 达到取长补短和不断进步的目的,在案例讨论之后要写出分析报告,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影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教师

教师是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主角,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从事财务管理教学的教师本身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 ,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一些教师注重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理论概念的灌输,而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案例教学法的知识结构让许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通常只需讲授理论知识,内容容易把握,而案例教学法不但要求教师牢固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案例,提出问题,这对忙于搞科研、进行理论研究的教师来讲无疑是时间紧、任务重的教学方法,这给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真正有效实施带来困难。

因此,教师在开展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分析自身的角色定位。在案例准备阶段,教师是总设计者,需要在上课之前制定一套详细、周密的教案,包括案例类型、来源、向学生发放案例的时间、案例讨论具体组织步骤、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可尝试多种角色,可作为观众、教练员和课堂上的核心人物等,根据案例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假设角色转换,最后,教师要对案例讨论做总结和评述。

(二)学生

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参与,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前,第一步,要粗读案例,获得案例里所隐藏的基本信息。第二步,了解案例中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和事实。第三步,阅读和查找教师推荐的相关资料或根据自己的判断查找相关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学生要以财务决策者的身份考虑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最后积极参与财务管理案例讨论。在现实工作环境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大致取决于三个方面:分析、沟通和说服他人的能力,而这三方面的能力在案例讨论中可以得到全面锻炼。

(三)案例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是案例内容要贴近管理实践和现实社会经济生活实际; 二是尽量选择直接来源于我国工商企业, 反映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案例。三是案例内容要尽可能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题材要新颖, 叙述要有趣味, 具有生动性和可操作性,且篇幅不要过长,否则学生就没有兴趣阅读完整,这样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

案例分析是一个非常谨慎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刚接触案例分析的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教师要加强启发、诱导、修正和约束。为便于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可针对每个案例提出一些讨论题或思考题。但要留给学生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从新、宽、高的角度去考虑、分析案例。让学生组成案例分析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及课题研究。这样有利于促使学生开展讨论,集思广益,联合攻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另外,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观点,师生在平等、和谐、开放的环境中自由发表意见。

三、改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建议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很有成效。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法,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法虽然重要,但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教学手段。因为传统的理论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不扎实,在分析案例时就会没有理论依据,财务管理教学要提倡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除传统的理论讲授方法外,辅助与情景模拟、现场观摩、实验实习、参观访问和测试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它们之间应相辅相成,综合利用。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

在案例教学中,如能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把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有机地整合于一体,根据案例教学内容的不同,突出重点、难点,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教师可将提出的问题置于多媒体课件中,学生以此为载体与教师进行互动,扩大信息量,提高效率。

(三)建立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库

财务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要的问题是缺乏优秀的教学案例。课堂上使用的案例应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和启发性。而目前的财务管理案例多是篇幅较长,内容不突出,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节省教师搜集案例的时间和精力,从长远考虑,应建立共享的财务管理案例库。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自己编写或者是各高校教师间进行合作,也可以根据国内外企业的实际资料设计,还可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考察获取。并且要适时更新,将企业发生的最新财务管理案例展示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张亚莲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初探[J]财会通讯,2009(3)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基础理论;创新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会计理论中相关概念定义等已不能对其内涵做出完整的解释,而需要给予重新定义,诸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确认和计量等等。会计核算空间将被拓宽,会计报告将呈现多样性、充分性和及时性,会计信息处理技术将更发达、信息传送更快捷。会计管理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知识经济时代的突出特点,全面、系统、客观地揭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当前财务会计只有及时完善、创新某些理论方法体系,才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参考作用。知识经济[1]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上的一种无形经济,它要求会计核算上应包括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与开发会计等,因此,我国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内容应做相应的调整与创新。

一、会计原则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坚持传统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内涵。历史成本原则显得不合时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某种形式的市场价值,混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计量基础,完整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要做到对外对内报告并重,对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内部经营者都要快速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满足多变环境的要求;为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因素,适应现实经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经济事项,权责发生制原则将与收付实现制结合起来运用,对网络经济以现金流动制[2]为基础进行核算;配比性原则因“虚拟公司”的出现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实物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的耗费,配比范围扩大了,核算方式也因不确定性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及时性原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会计必须能够随经济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灵活性原则致使人力资源会计、知识会计在坚持精确计量的同时,合理地运用模糊计量方法,将精确计量和模糊计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披露原则既要求反映财务资本的货币化会计信息,也要求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报告中全面、适当、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二、会计假设

随着近20年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计算机的产生,计算系统的发展,国际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出现了许多原有经济环境中难以想象的经济活动。以信息为产品的虚拟主体大量兴起,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相继登台,使得立足于传统商品经济的会计基本假设理论受到了严峻挑战,导致现有的会计基本假设部分或全部地受到否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应予以披露的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假设失去了支持它的合理事实基础时或者当假设所依据的事实与现实差距很大时,会计假设也必须及时作出相应修正,以适应新的环境。

1.会计主体假设。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我国除了具有独立资金、完整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经济实体外,将会更多地涌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多样化和财产权益日益复杂化的虚拟主体。虚拟主体实质上是一种名义上或形式上的企业组织。在网络化经济时代,经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企业可以由多家独立公司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迅速的联合和重组,形成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即虚拟公司。虚拟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它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组成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组,随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组合。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变成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这种“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传统有形的会计主体假设。“网上公司”、“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形式的出现,则突破了原有会计主体的“空间”概念。“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难以界定。会计主体应承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会计上对虚拟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及有关记录和报告,都应适应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

2.持续经营假设。基于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同时存在的情况,持续经营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但随着竞争加剧和风险增大,企业随时会出现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虚拟公司的经营活动呈现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具有临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它能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虚拟公司是一个存在于网上的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进行解散,因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有人主张代之以破产清算和破产清算期间假设[3]。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因此,笔者也认为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会计分期假设。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虚拟企业随市场机遇的出现而产生,市场机遇的可变性决定了它的存续时间可能很短,甚至可能在几分钟之间就形成一个虚拟企业,完成一笔业务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只要把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统一就可解决该问题。因此,有人提出以虚拟企业的网上交易期作为一个会计期间[4],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编制一次会计报表便可满足需要。这样就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从而使收益等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从另一方面说,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使企业在任何时点,都可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无须等待会计期末,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也引发了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否定。笔者认为,对于网络经济可取消会计分期假设,对实体经济仍可适用会计分期假设。

4.货币计量假设。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已发展成为电子货币[5]。货币出现了无纸化趋势,加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些对虚拟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又无法用货币计量,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披露。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发展非货币计量单位,以使这些变动因素的计量变成可比性强和易于分析的因素,以满足利害关系人对这些非经济性信息的需求。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然而在网络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经济活动国内国外的界限,同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的不断增长使得国际间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很大,这在客观上要求以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会计计量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的重点是要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传统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计量有客观、可验证、中立等优点,知识经济时代仍需要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重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技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为了正确计量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能够对投资者和决策者真正有用,在会计系统中引入多重计量手段,因不同会计事项性质而选择不同计量手段将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对于实物资源,可沿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如果物价变动较大时,可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按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计量模式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2)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人力资源的计量,可分为成本与价值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是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现行成本)。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是现行成本法或未来贴现法。但人力资源(价值)因其强调人在未来服务期对企业的贡献,其计量是极其困难的,一般可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劳动力的现行市价计价。

(3)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由于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表现为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事项并未发生,故无历史成本可言,需用市价代表公允价值。

(4)对未来需求须估计的事项,可采用可实现净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

(5)对于衍生资源,可采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以及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

需要说明的是,公允价值[6]是以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为计价基础的计量方法,正好弥补历史成本的不足,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能确切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对于人力资源、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货”“期权”“远期合同”等采用公允价值能较好地计量。

四、会计平衡公式

在一般经济学意义上,任何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三个因素:即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在传统的会计中,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投入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好像只要有这些便可建立一个企业,自动带来收益,这显然是与事实相悖的。所以,我认为企业有两种所有者:一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提供基本劳动条件;二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他们完成劳动过程。所以,客观上要求企业对劳动的投入必须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一样对待,将劳动视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会计中得到反映,与此相联系,劳动者权益与投资者权益一样需要在会计权益概念中得到体现。

会计必须对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价值、劳动者权益进行恰当的评价、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传统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应修订为:知识资产有形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即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再加上劳动者权益要素;利润分配也应随着劳动者权益要素的建立而由仅仅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改为由投资者和劳动者共享。

资产包括知识资产和有形资产,这里的有形资产是传统会计上除无形资产之外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依旧是资产的组成部分。知识资产将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未来的竟争力和盈利能力往往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结构性资产市场资产[7]。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人力资产是实现价值和增值的基础;结构性资产则是保证和支持人力资源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资产;市场资产是企业资产获得市场价值,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没有合适的市场资产,资产价值难以实现和发挥;智力资产是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实现资产的价值和增值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知识资产是一种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软资产,是一种无形化的知识、技术、信息形态资产,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创造的一种非物质化的战略资源,虽具无形性,但它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等载体来展现,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事物,知识资产一般很难确认和计量,但它并非不可确认和计量。

五、会计确认基础

国际上有识之士实际上早已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收益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确认基础,但对另一个重要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在会计基本假设中未予以明确。因此,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若用直接法编制,其直接的确认依据是现金流量制,但若用间接法编制时,表中的各项目的确认还是要通过权责发生制转换现金流量制。由此看来,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量制均应用来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由于核算的“网络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会计部门和销售、经营、采购等部门业务相融合,经济业务可以实时地发生和结算,使得会计确认的基础将逐步由权责发生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但会计确认基础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现行会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的。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分期假设受到了强烈冲击,因此,实现现金流动制[2]正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虽然比较合理,但其只能用于历史的现金收支信息的处理,而现金流动制不止限于实际已发生的现金收支,它还包括可能的虚拟现金流量,可不受会计分期的约束,可随时提供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新安.论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2):37~39.

[2]王松.信息化时代企业会计理论创新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3):124.

[3]范俊铭.如何认识网络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2,(4):138~139.

[4]解建立.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假设的更新[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7(1):56~58.

[5]龚继忠.进一步完善会计假设理论的思考[J].经济师,2002(8):192.

[6]黄静.知识经济对成本计价原则的挑战——以公允价值计量取代历史成本计量[J].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 环境困境 内涵 途径

我国政府“十二五”规划主动降低了对未来五年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把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利润,实现绿色增长将成为未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传统财务管理面临着环境的挑战,其功能的缺少导致企业无法实现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企业必须寻找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并实现其不断增长。

一、传统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困境

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更多的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环境困境。

(一)经济发展的困境。金融危机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的良性发展,它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从粗放式、高投入的增长模式向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转型。如何科学的向自然资源投资,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将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首要困境。

(二)生态文明的困境。我国的生态环境处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转折期,尽管已经实现了较高的人类发展水平,但是却是以自然资源被破坏、环境质量降低和高温室气体排放为代价。在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在资本配置上向节能减排、保护能源、提高效率方向发展,这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第二困境。

(三)技术创新的困境。随着国家政府导向的技术创新的悄然推进,我国的研发投入将从2006年占GDP的1.5%增长到2020年的2.5%,且要降低30%的国外技术的依赖。科研技术的投资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绿色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在技术上获得了竞争优势。如何利用国家技术创新投入的政策、资金推动企业自身的技术革新是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第三困境。

(四)社会和谐的困境。企业环境恶化、员工利益损害、造成环境破坏的事件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在信息民主化的社会背景下,企业的隐私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如何重新面对经营环境,资金如何配置,顺应时代潮流,实现环境、劳动者、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共赢是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第四困境。

二、新环境下传统财务管理的缺失

传统财务模式产生于物质资本稀缺的时代,依存于特定的制度背景,在传统财务模式所依托的制度背景和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缺失将不可避免。

(一)财务目标狭隘。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现实发展来看,尽管利润最大化原则对推动市场自由和社会财富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张,成本约束被弱化、虚化和狭隘化,资源耗竭、生态恶化,从而在根本上削弱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财务资源观狭窄。传统财务模式中的财务资源即是物质资源,物质资源的获取、利用、分配等构成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受资源观的限制,传统资源的配置所关注的效率只是短期效率,没有从企业长远发展、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角度来配置资源,从“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再到“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但他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只考虑了财务资本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而忽略了人力资本、顾客等软资源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囿于物质资本保值、增值的资源配置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持续竞争优势的维持。

(三)价值功能弱化。传统的财务管理中的价值是从属物质资本逻辑下的价值,在新的环境下的价值地位为资本所掩盖。实际上,价值创造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还要创造企业与社会的共享价值。迈克尔・波特在《创造共享价值》一文中指出:创造共享价值可以重新建立战略定位,满足新需求、供应新产品、找到新顾客,通过创造企业与社会的共享价值建立持续竞争优势。而更关键的是,波特教授指出:“由创造共享价值带来的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将远超过传统的成本降低和质量改进模式”。

三、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的缺失,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绿色思想”开始萌芽,生态农业兴起。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绿色消费意识大大增强。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兴起了一股绿色思潮,绿色管理思想应运而生。我国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数量来看,截止到2012年6月,共有92篇文章对绿色财务管理进行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绿色财务在我国应用的意义、概念、目标、内容和体系设计等基础理论。主要观点有:

(一)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的涵义方面。(1)绿色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目标与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财务管理(阎晓红,2001;吴向东、崔宏福,2003;鲁务顺,2005;杨士儒、田万林,2006)。(2)绿色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耗费、资金回收、资金分配等活动管理过程中,导入环境因素,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之中(张梅琳,1997;徐怡红,1998;孙佳、翟文军,2003)。

(二)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方面。(1)进行绿色财务管理会增加绿色成本而加重筹资负担,建议增加绿色负债和绿色股两种筹资方式且以这两种方式筹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绿色成本支出。还可考虑用绿色借款(尚秀芬,2005;杨士儒、田万林,2006;王建明、鲍金刚,2003;鲁务顺,2005)。(2)投产时要尽量利用废弃物;在对投资风险分析时,要考虑投资方案的实施给资源环境是否带来破坏的绿色风险的分析(阎晓红,2001;吴向东、崔宏福,2003;尚秀芬,2005;王建明、鲍金刚,2003;鲁务顺,2005)。

(三)绿色财务管理目标、理念及外部环境方面。(1)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财务管理目标(孙佳、翟文军,2003;尚秀芬,2005)。(2)绿色财务管理应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念、社会责任风险和环境风险的风险价值观念及多元化目标观念(刘淑华,2005)。

综上所述,绿色财务管理应是将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的效益性、环境的保护性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绿色财务管理把“绿色”增长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衡量标准,强调企业、生态、社会的和谐共存。它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差别就在于,企业在创造利润和经济价值时,是促进了社会的繁荣,还是增加了社会的成本。如果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给生态、社会创造了持续破坏影响或者无法修复的影响,其利润应该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此,绿色财务管理是适应人类资源环境保护潮流的新理论,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的一种挑战和发展。

四、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途径

(一)制定绿色战略目标。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要兼顾到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兼顾经营绩效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在资金的筹措、使用、耗费、回收及分配全过程中,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融入,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管理环节重视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收益,通过开展绿色经营,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实施绿色会计核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并没有反映企业是否进行绿色经营活动的信息。因此,确立绿色会计要素并对之进行计量和确认、编制绿色财务报告并对绿色信息进行披露是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基础。

(三)加强绿色管理手段。通过发行绿色股票、绿色债券进行筹资。大力开展绿色投资,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建立绿色的财务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系统和财务评价体系,促进绿色管理健康发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降低绿色成本。

总之,在企业追求绿色利润的目标价值下,企业将在实现自身发展,以及为股东、员工、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绿色财务管理必然成为企业未来财务管理的战略选择。

(注:本文系大连市2011年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d13zc003;大连社科院2012年科研项目支持,项目编号:2012dlskyb243)

参考文献:

1.Molina-Azorin J F,Clave-Comes E,Lopez-Gamero M D,Green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literature review Management Decision,2009,(47).

2.Chan CH,Welford R. Assess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isk in China:An evaluation of reporting activities of Hong Kong listed enterpris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12).

3.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1)[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数智技术;高职院校

一、引言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驱动下,企业进入了数据价值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新阶段,形成了数字化商业的新范式,数据+算力+算法将成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财务活动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成为智能财务的时代特征。从未来人才需求导向看,传统核算会计将逐渐让位于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管理会计,而业财一体数字化核算能力、专业智能化工具应用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决策能力将成为数智财务人才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未来会计专业教育的重点和机遇。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以管理为导向的财务工作方式,管理相关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必然超越会计本身,是同时兼备记账、核算、管理、分析、决策功能的会计,其管理思想与方法是天然的业财融合工具,是实现业财融合的重要桥梁与手段;管理会计的另一个核心要求是价值相关性,管理会计需要针对管理行为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是管理与价值创造之间一个天然的纽带。数据显示,尽管目前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已超过两千万,但其中能承担管理会计职能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管理会计缺口超500万,企业亟需管理会计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人才重要的输出地,如何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准确把握企业数智转型需要,构建融合“数智”理念与新兴技术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框架,培养符合数智时代需求的“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数智时代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变化与供给分析

(一)国家宏观政策和数智技术助推管理会计发展。自2013年以来,财政部将管理会计列为会计改革的重点方向,相继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管理会计制度建设、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会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这不仅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了转型升级要求,也给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互联网+”对商业世界的渗透以及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数据与效率成为企业转型中的关键词,财务人员角色由会计向顾问转变,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数智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财务人员工作重心向管理会计转移的效率和质量,成为管理会计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契机。在政策与数智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管理会计将成为引领会计“升级”,推动“大数据+”战略落地的有效工具。(二)企业数智转型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迫切。“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企业组织形式逐渐从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演变,各部门之间互联互通,企业战略协作层面“数智化”“精准化”与“实时化”的要求是提升“业务→财务→决策”适配性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的财务体系存在信息滞后、决策滞后、行动滞后等突出矛盾,与新兴业务发展不匹配,企事业单位的智能化财务,将转变为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战略财务、业务财务与数字化财务,管理会计与数智技术的结合将为“业财融合”“技财融合”“人财融合”构建联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加持不但能促进交易与分析的融合,提升财务效率与数字化水平,同时其新型智能化财务信息系统还能实现税务、财政、金融系统信息的集成,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与经济业务的实时、深度和无缝链接,对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数智时代,科技、产业与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催生了新的财务工作环境,新的财务工作环境需要新的财务人才。高职院校作为财务人才的培育基地,必须改变“重财务、轻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全面改革和创新,着力培养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兼备的“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及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见图1)。(三)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匹配情况分析。数智驱动下,企业对于传统财务会计的需求正在锐减,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数智化人才转型成为必然趋势,而当前会计人才的供给与需求是不匹配的,供给数量上整体供大于求;供给结构上低端人才过多,中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同时财务会计供给过剩,管理会计人才不足。究其原因,作为大量人才供给单位的高职院校,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支撑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传统财务会计类课程占比较大,管理会计类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业财融合管理能力培养的完整课程体系;而且,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类课程不同的是,其横跨了管理学和会计学两个学科,“为企业管理服务”与“会计信息”之间彼此交融、互相补充,数智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二者之间的融合互动,数智时代的“跨界”和管理会计的“跨学科”的特质,以及专业知识的融合性和职业技能的多元性,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寻求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上的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创新与变革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一个高度完善的信息环境,而目前管理会计信息基础设施滞后,以管理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基础与技术建设亟待完善。由此可见,当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脱节,实践教学难以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局面尚未形成,这是制约管理会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数智时代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转型路径

(一)拓展管理会计就业面向,重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数智时代,企业对价值创造型财务人员的需求剧增,传统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新商业时代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业财融合为导向的财务工作需求。为此,需要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满足企业财务转型需求,以管理为导向的,面向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及相关会计信息数据分析等职业领域的,熟练掌握信息数据分析工具的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本文参考2019年2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就业方向、实务要求、所需数智化工具、技能要求、知识储备等方面构建数智驱动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要素框架(见表1),以期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指明方向。(二)建设学科交叉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当会计教育的核心转变为“业财融合”与“价值创造”后,课程体系也要相应地从单纯的业务核算型向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型转型,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为基本理念,构建涵盖会计、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科学与应用等跨专业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实务、管理会计基础理论、数智技术理论基础三个层面,具体涉及财务会计账务处理与报表编制、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与主要工具方法的运用,以及大数据挖掘、处理与可视化分析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围绕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与考核五大职能展开,具体包括:数智驱动下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财务共享流程的分析与优化;责任会计与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等。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业财融合”“流程把控”“决策分析”与“跨界融合”等能力为导向,可以开设企业全景运营仿真项目、大数据财务分析、企业财务共享沙盘模拟、跨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专家实务课堂可以聘请管理会计领域或大数据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校外专家,面向会计专业学生开展不定期的实务案例讲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增长见识,提升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校内课堂尤其是实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提升实务技能的重要载体,需要不断更新各类硬件,Python、Hadoop等大数据智能处理软件,以及ERP沙盘模拟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系统等,以满足数智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三)完善平台建设,构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过分注重会计核算类技能训练、对企业业务流程认知不够、企业决策分析类实践教学不足、数据分析技能缺乏等问题,无法满足数智时代管理型会计人才发展需要,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建立。一方面,在实践平台搭建上,应以企业真实场景为教学情境,引进覆盖管理会计规划、预算、预测、决策及考核等职能,展现整体业务流程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平台,搭载先进的数智技术,以企业流程、业务经营案例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另一方面,在实践方式上,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会计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实现全要素、全过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企业和院校双育人模式,搭建集教学实训、生产实践、产业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相互衔接、补充与完善的产教深度融合体系(见图2)。即学生完成管理会计理实一体教学实训后,借助平台开发面向企业实际工作情境的任务式培养项目,进入真实项目模拟实践,通过建立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为生产实践积累企业真实工作业务与流程的素材和资源,进一步按照标准化流程和体系拆分为教学实训所需的典型管理会计工作业务与案例,形成开放式的管理会计案例库,实现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自我生成和补充,实现专业技能提升与教学经验积累“双管齐下”,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四)打造跨界融合的教师创新团队。传统会计专业师资专业背景相对单一,多来源于会计或临近专业,在数智时代,已无法满足管理会计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因此,亟需打造融合会计、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教育背景的跨界融合教师创新团队。同时需积极推进企业实务专家进课堂,探索打造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实务导师共同参与的管理会计精品课程群,以加强会计专业教学与企业实务发展的对接与联系。(五)改革创新管理会计教学模式与方法。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内容落后,交叉重复,内在逻辑关系不清,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二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研究、思考、分析问题能力较弱;三是案例资源的适用性较差,缺少与时俱进的、综合性的“本土化”案例,学生缺少对管理会计实用价值的切实感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数智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完成传统“讲授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完善基于“探索+实践”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改革与资源体系建设,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与“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BL)”相结合的,搭载项目教学、翻转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元混合式管理会计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与修正,重视提升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注重提炼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真实运作案例,努力克服国际管理会计案例与先进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水土不服”等问题,提高预期教学效果。

四、结语

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跨界融合为特质的新商业对会计及相关行业影响深远,对财务人员素质与能力要求更高,传统财务会计亟待向管理会计转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企业转型和技术变革,将数智技术与管理思想深层次地嵌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始终,以需求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团队打造等方面全方位创新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化腾等.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曲晓辉.基于财务云的企业战略转型及人才培养[R].教学研讨会报告,2018.

[3]周守亮,唐大鹏.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研究,2019,(12):92-94.

[4]贺颖奇.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20,(08):115-127.

[5]孙刚.大数据驱动下业财融合导向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财会月刊,2021,(02):88-93.2019,(19):44-49.

[6]崔发周,张晶晶.高阶能力导向的职教活动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21,(04):19-24.

篇10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特色教育。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计市场趋向国际一体化,会计信息服务日益多样化,使得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标准不断提高,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为此,高职会计教学必须顺应市场潮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言的,理论教学着重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实践教学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

一、 会计教学的现状

我国会计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着“重实务轻理论、重技能轻素质教育”的现象,迫于各种考试和就业压力,教师以教会具体的操作技能和会计准则为己任,学生则沿袭了应试教育下的传统学习习惯,被动地接受,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从教学方式上看,教学形式陈旧,讲课依然是呆板的教学模式,学生难以系统地理解会计知识,缺乏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很难适应会计日益发展的职业要求。

在现行的会计实践性教学中职业岗位意识不强, 往往不重视出纳岗位、审计岗位和税务会计岗位等,对于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明确,学生实习后仍然不知道出纳人员要做些什么,审计人员应该如何审计,企业办税人员应该如何进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这都难以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

二、 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

哲学实践观为会计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 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前提,实践意味着变革和改造。学生正是通过实践,实现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提高自己的能力。

2. 实践教学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教学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3. 实践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个人所有素质的改善和提高要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实现。此外,教育心理学中构建主义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则从学习过程和认识论角度审视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因此,应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

三、 会计实践性教学的体系

(一)课程的设置

以课程为基点落实实践教学,首先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要按财务工作的具体岗位设置课程,如出纳员岗位课程、让学生进行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并填制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同时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企业纳税申报、缴纳税款,并编写相应的教材,如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会计基础实务操作教程。在课时分配上加大实训课比例,内容上要讲述基本理论,同时要设置相应的电算化课程。

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健全实验教学材料,编写配套的模拟教材及习题集、案例库、各种会计软件。

1. 建立多媒体会计实验室, 开展实物投影、幻灯投影教学,播放各种会计物化教学录像片,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 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2. 加快实验室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把会计实验室建设成教师教学、学生开放学习的信息库。建议开发会计实验的网络教学系统,以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会计实验环境,这也是网络会计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会计实验网络教学系统主要包括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和网上资源库两部分,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应提供全仿真的财会部门功能演示以及手工会计实验环境和电算化会计实验环境,学生进入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可以实现网上实验课程辅导、网上在线测试。网上资源库主要是一个公共数字资源中心,主要包括:(1) 视频资料库,收集或拍摄各种与会计有关的影像资料,如企业全景、各职能机构图示、生产车间、工艺流程、产品特点、行业资料、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等各方面的影像资料。(2) 习题库,收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计算机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等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习题资料,建立习题库。包括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练习题、习题解答、教学难点重点讲解、讨论题等。(3) 软件的建设,一是通用软件的应用建设,首先要让学生会运用通用软件, 达到财政部的初级证书要求;二是通用软件的改进建设。即要求学生对引进的通用软件参数进行设置, 作必要的修改(调整) ,达到财政部的中级证书要求。

我国目前大中型企业的电算化普及率已超过80%,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基础理论、审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产生的变革是社会所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所需要。会计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应用》等设为必修课。

(二) 教师队伍方面

优化实践教学教师的配置,由于实践教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要提高会计实验教学的效果,必须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实践教学教师。学校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即一方面选拔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锻炼,另一方面引进校外基地专家进校为教师授课,培养一支能适应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使之具有操作真实经济活动的经历,使得教师在实践教学上缺少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列举实例的能力,对会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领域的深刻影响能够把握,从而能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 学生方面

要设计系统的综合演练方案,在课堂上学习完后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中性综合演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模拟企业或其他单位组织将会计分为若干岗位,采用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形式,按岗位不相容原则,把它分为财务负责人、会计、出纳、审计等岗位,定期轮换。

同时,要搞好校外实习反馈,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联系一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到这些企业去实习锻炼,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家人联系企业去实习锻炼,特别是在寒暑假中实习。因为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可包括建立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教学激励机制等方面。学校应制定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实行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实施细则,提供并汇总实践教学各环节计划和实施进度。从管理内容上看,实践教学管理应包括管好教学组织和教学质量两个方面。选定指导教师、组织制定教学指导性文件、完成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准备工作、教学进程变更办理及手续审批、检查指导性文件及教学前的PPT 课件与实训器材、检查实践教学进度及实施情况(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等。教学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考评教师各环节教学质量;组织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建议、评价;检查学生的实习、实训报告;检查指导教师的实训总结;组织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等。

(二)在实践性教学教师结构方面

最好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 即包括专职实践指导教师、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和实践指导咨询专家。专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应当相对固定, 必须熟悉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应采用灵活方式择优聘用, 不求所有但求有用, 必须熟悉实验教学方法,有较多的实际工作经验。

总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抽象的会计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体现出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使高职会计教育具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