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篇1

关键词:社区英语;英语文化;建设策略

社区文化的存在具有烘托社区氛围的效果,可让居民融入到社区的环境中,居民受到环境的熏陶,文化素养也会随之提升。随着英语的普及,我国越来越重视社区英语文化建设,实现了全民学习英语、关注英语的热潮。通过对当前中小型城市的社区英语文化的调查分析,了解到社区英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我们对社区英语文化的建设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求为社区英语文化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一、社区英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对社区英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通过对中小型城市社区英语文化的现状分析,普遍存在着对社区中英语文化认识不足的现象,在英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薄弱性。在中小型城市中,由于其思想和观念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对社区文化的建设只是停留在基础层面,社区文化的内容过于单一,其中英语文化涉及得很少。

2.居民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高

由于对社区英语文化的认知和重视度不够,居民对英语文化的吸收存在难度,导致对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不高。社区的英语文化建设,一般都是采用英语培训班的形式,对居民进行英语培训,此种方式存在滞后性。英语教学相对落后,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社区英语文化建设方式存在的问题,导致英语文化的渗透性不高,文化的传播质量低下。

二、加强城市社区英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1.加强社区英语文化建设,充分考虑社区实际情况

学习英语已成为时代趋势,对我国日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对于中小型城市而言,加强社区英语文化建设,应从观念和思想上予以更新,加大对社区文化的宣传力度,明确了解学习英语文化的重要性,以增强居民的英语文化素养。英语文化是社区文化的一种,应作为特色型文化进行经营,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表现。英语文化的建设应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以满足人们对英语文化的需求。

2.实现社区英语文化的多样性,丰富社区日常的休闲生活

对于社区英语文化而言,不同年龄层、地位、职业的社区居民对英语文化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英语文化的追求,应建立多样化的社区英语文化,可提升居民对英语的兴趣,在英语文化建设中加入更多的人文与服务色彩,更具社会价值,居民在文化的践行中受到熏陶,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实现社区英语文化的多样性,可采用培训班、俱乐部或英语协会的形式,可融入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元素,可激发居民的学习兴趣,让居民参与其中,注重对英语口语的实践和应用,真正达到社区英语文化建设的目的。

3.实现英语文化建设的现代化,激发居民对英语文化的兴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社区英语文化建设中,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对英语文化进行宣传与建设,有效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提高英语文化建设质量。

4.注重英语文化建设的实用性,以体现英语文化的深度价值

英语语言的学习重在实用,要充分体现英语文化的价值,提倡社区英语文化建设的人性化和实用性。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开展英语文化建设存在难度。因此,应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英语文化灌输方式。另外,学习英语要尊重其文化,可在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方重大的节日里办一个集体聚会,衣着、食物、道具、装饰等都尽显英美风范,营造出浓郁的英美文化氛围,充分展现了英美文化的价值,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素养。

通过对中小型城市社区英语文化的现状分析,社区建设对英语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依旧保持着传统的观念。为追随时展的步伐,缓解这种情况,加快社区英语文化建设,必须提升居民对英语文化的重视程度,实现社区英语文化的多样性,提升居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居民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提升居民的英语文化素养,促进社区英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桂芝,张锦辉.城市英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理论界,2013(10):45―47.

篇2

体育文化城市文化西安文化

1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1)体育文化是提升现代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更是建设个性化特色城市的重要内容。城市体育文化既是树立城市品牌形象的主要考量指标之一,也是衡量城市居民幸福感指数的标尺。

(2)城市经济、体育和价值观是主导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产业文化不仅是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核心,也是评价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

(3)城市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要解决好城市(居民)、社会和政府三者衔接的“梗阻”问题,必须建立上下联动的保障与运行机制,即居民价值观念是灵魂,城市自治是关键,政府制度保障是根本,企业--社会参与是活力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文化强国进程中西安市文化建设与发展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与专家访谈法。理论分析与专家访谈相结合。文献资料结合专家咨询,从理论上对城市体育文化的定义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分类,揭示其发展特征;理论分析结合专家访谈,梳理“两强”建设进程中赋予体育文化建设的重任与目标,为城市体育文化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宏观导向。以层次分析法,分别对19个指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2)田野调查法。现状剖析与经验借鉴相结合。采用田野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对西安市不同区域随机抽取各个区域进行重点调查,通过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比较分析西安市不同区域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共性和特色;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挖掘西安市体育文化建设所隐藏的深层影响因素;进行国内外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对比分析,借鉴国外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经验,抓住西安市体育文化建设的特色,为西安市体育文化评价指标构建及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3)数量统计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主成分分析与德尔斐法等,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厘清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整个指标的结构,构建西安市体育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4)逻辑分析法。实证分析与对策探讨。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雁塔区、高新区进行实证评价,验证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依据评价结果,运用amos结构方程分析方法,以现状分析为出发点,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城市自身发展需要,分析城市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从供给、制度、组织和技术等角度提出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3研究结果

3.1西安市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

3.1.1体育文化的服务内涵和特征

当人们都越来越重视体育文化,用体育文化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以及对其及逆行研究的时候,体育文化就不仅仅是城市的体育文化的基础硬件设施,还涵盖了大众在体育实践过程中所营造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城市体育文化主要包括城市的体育建筑、雕塑、广场、公园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网络等等,此外还有大众在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体育思想以及体育的生活方式。

3.1.2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西安市体育文化发展的性质以及其特性,表明了社会公正是其真正的价值取向。社会公正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对社会活动的一种是否认可的判断标准,从根本上讲就是让各种社会权利在大众之间保持一个均衡的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应得的权利;对于义务来说,也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进行合理的分担,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保证社会公正是发展中的基本的价值取向。体育文化的服务对大众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的良性运转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坚持“体育文化需求源自大众的体育权利”。早在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召开大会,颁布了《体育运动国际》。

3.2 西安市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2.1创建全新的体育文化的组织管理模式

我国的体育文化的发展起步较晚,组织管理的模式并不成熟,因此我们需要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首先就是确定目标,进行各种资源的合理的分配。再就是打破体育文化活动的条条框框,将学校、社区、机关等都联系在一起,构建组织上的网格化,提高大众的参与积极性。

3.2.2加快经费的筹措以及基础设施的建立

首先政府部门需要负起责任,加大资金上的投入,在体育文化方面的财政预算要切实的按照比例安排到位,按照设施的建设标准,做到系统而全面。随着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不断深入,政府可以将建设工作纳入长期的发展规划当中,鼓励社会力量对体育文化活动的支持,完善社会的建设资金的筹集的制度。

3.2.3增强体育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各级政府需要做的是提高重视度,加强管理,提高公共的体育人均占地面积,真切的做到完善市民的健身场所。公共体育设施要按照其特点,对市民进行开放,在一定的范围以及时间内,对学生、残疾人以及老年人等进行优惠免费的开放。各级政府增强责任感,对那些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或者组织进行资金上的鼓励。此外还需要努力的创造条件促进组织机构对体育设施的开放。

4结论

城市体育文化作为文化与体育的一个分支,其建设的好与坏不仅彰显城市文化形象的特色,而且影响到社区居民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大众人生观,甚至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体育文化的飞速发展,肯定会给西安市的城市文化建设带来很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董鹏.试析体育与艺术结合中存在的美学价值[J].当代体育科技,2014(12).

[2]王师.河南省城市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2) .

[3]刘敏,董新风.跑酷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2014(05).

篇3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掌上赣图”;社区

摘要:文章以问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着重探讨“掌上赣图”进社区的可行性,旨在让“掌上赣图”能够更好地走进社区,让社区群众能够切实了解和使用“掌上赣图”,扩大“掌上赣图”的使用量,提高其使用频率,吸引潜在读者和更多的社会大众走进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读者,助推图书馆事业不断取得更好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4-0063-03

1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以及网络技术和终端设备的发展与普及,尤其是个人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为图书馆界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推出“移动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纷纷推出了便捷、易用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江西省图书馆也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推出了移动图书馆――“掌上赣图”的服务项目。为切实了解和掌握“掌上赣图”五年多以来的运行效果,尤其是该服务被广大社区群众利用的情况,项目组以问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着重探讨“掌上赣图”进社区的可行性,旨在让“掌上赣图”能够更好地走进社区,让社区群众能够切实了解和使用“掌上M图”,扩大“掌上赣图”的使用量,提高其使用频率,吸引潜在读者和更多的社会大众走进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读者,助推图书馆事业不断取得更好的发展。

2问卷设计和样本数据分析

2.1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围绕研究主题,通过对社区居民大概情况的摸底调查,结合图书馆文献资源和服务现状及移动图书馆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初始问卷。项目组将初始问卷发给专家及读者进行咨询,并根据咨询意见对问卷进行一定的修改,在小范围内进行样本测试后形成定稿。该问卷调查表共设计了26个问题,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年龄、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情况、所在小区的文化活动和参与情况、阅读情况、使用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情况等。

2.2调查样本选择

为使本研究能与“掌上赣图”的推广相结合,推动“掌上赣图”进社区,项目组根据便利性、探索性原则,选择了离图书馆较近的小区作为调查样本目标小区,最终确定以东湖区南京西路电力设计院小区附近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

2.3调查数据统计

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小区居民发放,共发放、回收200份纸质问卷。项目组按照以下原则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评判:一是问卷所有题目若有超过20%的题目未作答,则该问卷视为无效问卷。二是在问卷回答中出现明显矛盾的答案,同样视为是无效的。因此,项目组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47份,有效率为73.5%。总体而言,发放问卷内容填写真实、详尽,样本数据可靠、有效。

项目组对此次调查收回的147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后得出以下结果:一是调查中女性数量比男性数量多。二是只有31%的小区开展了文化活动,而且经常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只有13%。三是有57%的人选择在晚上或周末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四是有84%的人使用过图书馆,用户年龄聚集在13岁到25岁之间,占调查总数的56%。五是被调查用户的职业主要是学生,学生用户群占55%,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六是调查显示有85%的人选择用手机上网,且有33.3%的人安装了手机阅读软件,但仅有2%的人安装了移动图书馆等相关阅读软件,知道或了解“掌上赣图”的人数占22%,愿意安装的人数占63%。

3社区居民利用移动图书馆的现状

从此次调查的情况并结合文献分析可知,社区居民对移动图书馆,尤其是对“掌上赣图”的认知和使用的总体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从人们了解移动图书馆的程度看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用户开始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时间大多不到一年,这与微信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作为新事物,新媒体的应用、普及需要一些时间,尤其是电子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图书馆读者中尚有76%的用户未使用移动图书馆,对移动图书馆也缺乏了解,很多人认为还要通过图书馆认证或注册付费,并不知道移动图书馆是全开放和免费的。而且移动图书馆不像实体图书馆实行开架阅览,可以随意浏览,海量的信息也不可能全屏呈现。同一主题或科目的各种类型的文献需要跨库检索,而且检索的效率比较低,相同或相近的信息资源太多、太杂,因此在搜索功能运用上用户更倾向于百度或其他搜索引擎。

3.2从人们对信息资源需求的类型看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社区居民除学生及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信息较为专业化外,其余居民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则更多地贴近生活。有近70%的居民选择身体锻炼、养生方面的信息,有93.5%的居民认为移动图书馆有必要提供娱乐、休闲方面的资源。同时,他们利用移动图书馆的时间半数以上是在工作或学习之外,而且时间利用呈碎片化、即时性、消遣性特征,对日常生活方面的事务和身边的事情及资讯关注度较高。

3.3从使用移动图书馆的用户年龄看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学历在高中以上的老年读者(60岁以上)中,有54.2%是实体图书馆读者,经常去图书馆借阅文献信息的有24.3%,然而却无一人使用过移动图书馆查阅文献信息;有34%的老年读者知道移动图书馆,却从未安装过移动图书馆的相关软件。

4社区居民利用移动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4.1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普及

移动图书馆指所有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等访问图书馆资源,进行阅读和相关业务应用的服务方式,是图书馆业务从PC个人电脑端向移动终端的延伸。移动图书馆需要一定的电子阅读载体,除手机比较轻巧外,其他载体携带不方便,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也不能像阅读纸质文献那样使用简单,可随意翻页、做笔记,不受供电或机器故障的影响。同时,移动图书馆在不同载体或文献类型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格式转换才能完成阅读,而目前各种格式或不同文献内容提供商的软件兼容性较差。

4.2市民对移动图书馆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社区居民利用移动图书馆时耗费在操作上的时间为人均15分钟,这样的速度与调查数据显示的通过网络或计算机搜索引擎平均时长5~8分钟相比较为低效。首先,造成这样的原因是移动设备屏幕显示数据和页面有限;其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还没有实体图书馆那样成熟;最后,海量的资源搜索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有限的内存条件下设备运行会随着下载资源的增多而变得越来越慢。

4.3社区移动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有待增强

崔芳:“掌上赣图”进社区可行性研究各种智能手机不断升级换代,操作界面和软件应用不断更新,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充实,然而却没有针对中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的手机服务。移动图书馆要根据老年用户的特点,从他们的心理、生理需求出发,及时掌握老年读者的信息意识、信息接收力、个性化要求等,推出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设立服务主题,开展导航服务。

5移动图书馆的纯净版“掌上赣图”的功能

国家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于2008年12月22日启动,目前已经通过利用短信、WAP、快讯等多项移动新技术,逐步建成了移动数字图书馆、短信服务、WAP网站、国图漫游以及手机阅读等服务模块。“掌上国图”服务正式向读者开放后,为读者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同时也为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提供了先进的发展理念与经验模式[1]。“掌上赣图”是江西省图书馆推出的一款手机APP,于2014年8月开通,是该馆数字图书馆向手机终端的延伸,是读者藏在手机里的虚拟图书馆,也是移动图书馆的升级产品。“掌上赣图”更环保,更小巧实用,已经成为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服漳J健!罢粕细油肌APP与大多数图书馆APP一样,都是与第三方公司联合开发的软件,由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而技术主要依靠第三方软件公司,资源联合开发模式占主体[2]。作为江西省图书馆的手机阅读方式,“掌上赣图”是针对手机用户进行订阅、下载、导入和阅读各种图书、报纸、期刊、视频、讲座等内容的崭新服务形式。“掌上赣图”手机阅读服务是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服务,目前资源总量达到1,000余种原版图书、400余种报纸及30,000种EPUB电子书[3],而且资源还在不断地扩展。读者在手机中安装手机阅读服务终端后,即可按照个人兴趣利用江西省图书馆海量的数字资源,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进行翻页、页面跳转、书签和文档设定等,使阅读更加随心所欲。

“掌上赣图”的手机阅读模式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包括:①书架。书架是提供给用户的一个包含图书、报纸、期刊等内容的个性图书馆,用户可以将自己喜欢的电子资源下载到这里随时阅读,在这里还可以对报纸、期刊进行订阅、退订等操作,对图书等内容可进行下载操作等。②有声读物。包括近千种音频资料,涵盖语言学习、诗词欣赏、科普百科、文学艺术等十几种门类。③学术查询。该栏目主要有超星数据商提供的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及图书馆联盟内的共享数字资源及自建的江西地方特色数据库资源。④公开课。收录了600余堂公开课,有百家讲坛,有文史哲精讲,有政经法医等各领域的精品课等。⑤视频。有483个平均时长为30分钟以上的精彩视频,有节选片段也有系列报道。⑥报纸。包括电子报纸400余种,涉及我国33个省市及地区(含港澳地区),每天实时更新,涵盖时政、军工、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⑦馆藏查询。包括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目录查询,可通过任意词、书名、作者、国际刊号等多途径检索,还可以阅读本馆通告和馆内动态等。⑧建国主题文献收集。⑨常见问题。24小时在线解答读者在使用“掌上赣图”时遇到的常见问题和图书馆的一些大型活动安排等。

6“掌上赣图”进社区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结合移动图书馆所具有的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特别是“掌上赣图”强大的服务功能,使“掌上赣图”可以走进社区,并被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使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真正走进百姓的心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掌上赣图”进社区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6.1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为“掌上赣图”进社区创造了机遇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体现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必须从社会的最小单元――社区出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等技术,以智慧社区转型为契机,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智慧社区建设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满意的指针,也是社会提倡文明、和谐的安居工程和民生工程,关系到百姓切身的利益。社区图书馆能提高文化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并且由于社区图书馆便民、亲民的社区属性,已成为城镇最广泛、最基层的传承、传播知识的文化机构[4]。而“掌上赣图”集阅读、咨询、娱乐、交友为一体,打造虚拟社区,用户可在实体图书馆借阅,也可在“掌上赣图”借阅,在赣图群里分享社区或个人的生活,丰富业余生活,增进社区居民感情,促进社区和谐。“掌上赣图”还可以借鉴国外移动图书馆的经验,如:绝大多数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均提供对图书馆具体方位的导引以及工作时间、联系方式、常见问题解答等实用型服务,还提供数据库检索及电子书、音视频资源下载等高端服务,并针对读者日常生活需要提供诸如家庭保健、医疗、租赁等个性化服务[5]。

6.2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掌上赣图”进社区奠定了基础

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和手机上网用户的不断增加,为公共图书馆推广移动图书馆服务提供了很好的用户基础和应用前景。图书馆读者服务更加注重读者的参与,不断融入图书馆与读者双向互动的元素,甚至推出了众多由读者主导的活动项目[6]。通过智能手机下载图书馆APP,读者可以不用出门就能获取信息咨询和文献书籍及报纸、期刊资料,还可以接受图书馆为读者定制的信息资讯定时、定期的提醒以及图书馆“活动预告”与“新书阅读”等推送服务。智能手机联网后提供给用户一个可选择的操作界面,为广大用户开启了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任何组织、集团、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登录,分享经验和阅读心得、交友互动,既可以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读者也可以在此创立喜好各异的朋友群。尤其是老年读者,他们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掌上赣图”就像一个线上的老年大学,满足了他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6.3丰富的移动数字资源为“掌上赣图”进社区提供了保障

公共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形式丰富,数字资源检索服务覆盖率高。“掌上赣图”以数字图书馆为依托,提供海量的资源供读者免费获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在该平台有各种教育及教学资源,涉及思想修养、科学技术、音乐艺术、书法摄影、体育健身、家庭烹饪、健康养生、美容养颜等方面。如果社区居民能利用“掌上赣图”充分使用这些网上资源,可极大地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艺.掌上图书馆服务:国家图书馆“掌上国图”模式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9):70-71.

[2]曹鹏,明均仁,段欣余.国内图书馆APP移动服务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16):77.

[3]魏群义,袁芳,贾欢,等.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以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公共图书馆为对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52-53.

[4]李,张云清.社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基于石家庄市社区图书馆现状的调查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6):126.

[5]姜颖.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1(12):76.

[6]曹雪梅.自主管理、互动发展:图书馆打造读者主导型互动文化平台的实践探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4):83.

(编校:崔萌)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街区营造;互动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带动着我国城市街区文化建设进程加快。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创意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地位的上升加大了研究街区营造的实践家和理论家们对街区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1 文创与街区营造的发展理论分析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是指文化创新的成果。代表性的文章有:2014年施玮撰写了《基于地方文化特色下研究创意街区的发展模式研究》其文章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构建基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创意街区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创意街区发展中的独特作用;2015年王衍宇,王秉安撰写了《文化创意社区模型构建研究-马尾船政文化创意街区进行实证分析》,其文章主要是提炼出船政文化的主要元素,将它融入街区建设当中。代表性的书籍有:王撰写了《文化创意十五讲》,主要讲解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文化创意,而文化创意的核心又在于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成为决定文化创意产业兴衰的

关键。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创意街区营造的规划与实施大多是在台湾地区进行,营造理念多以城市规划建设为主最后发展成为创意园区或者创意商业街,没有考虑多方面受众在街区营造的建设当中的作用,我国主要是以经验借鉴为主,没有固定的营造理念和实施步骤。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更新转型期,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新的城市建设,但对于一些传统旧街区的改造我们应该保持其精华,将新的思想融入传统旧街区的新规划中,引导它的自我更新,使它展现新的面貌,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这则是本课题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台湾街区营造多以实地调研和实际访谈为主,以某一街区为例进行深入探讨,目前,大陆地区的街区营造理论和实践还仅停留在效仿国外和盲目跟风阶段,多以经验借鉴为主,现在日本和台湾有太多成功的案例,例如日本古川町街区营造;台湾中南投县桃米村街区营造;台湾妖怪村等等,但是这些街区的营造都是以传统故事的提炼-目标市场选择-个性定位-发展文化产业(小吃,礼品……)-文化商圈的建立(开办特色民居,销售文创产品……),最后再进行街区化营造,而这样的营造方法最后只会让街区变得更加商业化,本文的切入点主要是:用逆向思维来营造街区环境,以现有的文创进行街区营造,立足再居民角度,统一考虑街区,居民,商家,游客四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味地打造文化商业圈,将街区品牌化与文创相结合,进行服务设计。

2 文创与街区发展的相互影响

设计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活化街区资源;创意推动街区的转型,所以文化创意与街区营造的跨界融合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创意街区是由艺术、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组成的,它的建立可能是为了城市休闲旅游的需要或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政府的支持和规划,由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带动它的发展,最后获得的是更多的经济价值。时展到今天,追求经济价值并不是人们的最终理想,街区建设和街区发展控制着城市重建的过程。如今我国街区营造存在的几个弊端:

第一,社会快速发展,新旧街区更替,传统意识逐渐丢失。

第二,没有统一考虑影响街区发展的各个牵制因素。

第三,街区形象没有统一的视觉系统。

第四,街区环境恶化及邻里关系淡漠。

第五,街区营造没有理念支撑建设。

本文主要是针对现阶段我国街区营造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文创的驱动下,街区营造在中国本身就具有较好的社群主义基础,通过不同层面人群的眼光去发展街区的特点,并加以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全新的面貌,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以创造一个舒适,整洁,有趣的活力品牌街区为目标,在原有的历史建筑物不拆除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再设计,使整个环境焕然一新。从我国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文创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文化建设地位的上升加大了研究街区营造的实践家和理论家们对街区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文创推动街区营造也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将文创引入街区建设,符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街区是社会的细胞,利用文创来进行我们的城市建设与环境美化,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因此,以文创来带动街区营造既符合时展的需要,也符合受众对环境文化性的诉求。

3 文创与街区的互动关系

本文主要研究文创与街区营造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构建在文创的背景下街区营造模式的发展理论,全面的分析影响街区建设的各种因素,为我国在之后的街区营造中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和构建模型。立足于各个不同的的角度,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牵制作用。针对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设对策,在现有的条件和少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对街区进行再设计,以获得最大化的实际效益,最终目的就是利用文创为街区创造利益,从而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友爱,创新有趣的文化街区。促进社会共同繁荣。街区发展融入文创精神,这正是社会创新之道,和谐之道,繁荣之道。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4 结语

社区营造在每个城市都是当下最热点的话题,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街区只是社区中的一部分,文章并没有将建设规划建筑物纳入设计范围中,目的是为了该设计实施的可能性。文章主要是基于文创背景下去进行街区的营造,立足于社区不同的角度扩大各个层面的参与感与认同感,以创造一个舒适,整洁,有趣的活力品牌街区为目的,在原有的历史建筑物不拆除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视觉设计,使整个环境焕然一新,赋予它更多的意义。文章主要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方法以保证它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社区营造在中国本身就具有较好的社群主义基础,通过不同层面人群的眼光去发展社区的特点,并加以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全新的面貌,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一道亮丽的彩虹,这也是我们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智敏.台湾文创型街区营造经验及启示[J].福州大学学报,2015.

[2] 胡沂佳.从创意园区到创意街区――山水杭州的创意之道[J].时代建筑,2010.

篇5

一、社区及社区文献资源状况

社区:社区这一概念的首次使用是在1887年德国的社会学家F·滕尼斯的著作《社区与社会》中,他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形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根据这一定义,我认为一所高校一定属于某一社区。

我国的社会现状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方位转变而变化,以前是“单位办社会”,现在是“单位体制”逐步瓦解,“单位行为”的非专门性目标不断弱化,大量的社会职能向社区回归和转移,人们由过去隶属单位、依赖单位,变为走进社区,依赖社区,社区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资源整合功能的基础单元,特别是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大,社区文化建设根本赶不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能与社区居民共享正好发挥作用。

我国社区图书馆的现状,据2000年底的统计,全国2765个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经费只有3角钱,有的省份人均购书费只有3分3厘钱。据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有628个公共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为0.我国图书馆社区服务做的比较好的只有深圳市图书馆,许多公共图书馆对社区的开放的工作都处于探索阶段。社区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就是居住在它周围的所有居民,它的主要社会角色是对居民进行终身教育。高校图书馆比起社区图书馆来说,无论是购置费还是管理人员本身素质都大大超越社区图书馆,由高校图书馆对社区居民开展资源共享服务那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要提高公民的素质,教育先行,教育必须从公共服务开始,图书资源是知识服务、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高校图书馆储存着丰富的文献资源,同时有高素质的图书管理者,能为新型城市化人才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二、高校资源共享的必然性

高校文献资源共享在有条件的高校之间已经形成,它是高校教学与研究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解决经费短缺与科研需求矛盾的需要。高校文献资源是整个社会资源的一部分,有义务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高校图书馆的大门不仅面向本学校开放,而且要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开放,为社会有志公民提供文献借阅服务。

三、文献资源共享促使利用率的提高

当今衡量一个图书馆馆藏文献水平高低的标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馆藏数量的多少,而是看为用户提供文献服务的能力。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只是发挥为本校师生服务的功能,高校围墙之外的社区居民是不能利用其馆藏资源的。一座中等城市仅靠一二所公共图书馆原本就无法满足居民的阅读需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新的社区不断建成,这些公共图书馆无论是从馆藏资源上还是阅读服务设施上就更加难以满足社区民众的需求。再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利用情况看,内部读者群所利用的只是馆藏中的一部分,当前利用最多的是数字文献资源,纸质文献资源存在较严重的资源闲置,造成文献利用率下降。但是其利用率很低的文献,正是公共图书馆缺少的,而又是社区读者需要的文献,若能共享何乐不为。所以高校文献资源与社区共享,一方面高校以文献资源建设上的优势支持了社区文化资源的需求,同时又得以使文献资源利用趋向最大化,大大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四、高校文献资源共享的意义

目前在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高校图书馆都对社会开展服务,公民持借书证件可以借阅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从国外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是可以对社会居民开放的,为了让社会公民提高知识,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只有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文献资源是非常特殊的,它的利用是无限的,利用的人越多价值越高,张三阅读某本书后所得到的知识,丝毫不影响李四阅读同一本书得到的知识,加之高校图书馆都有数百万的藏书,几十万人同时到图书馆来查找资料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文献。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公民的一所无墙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公民学习知识最理想的地方。当今我们提倡和谐社会,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修养,而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高素质的管理者,有能力为广大读者服务,有义务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若能实现高校文献资源和社区居民共享,这将大大的促进社会、高校和社区的良好健康发展。高校文献资源共享 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社区的发展需要广泛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高校的文献资源远远超过公共图书馆,是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的物质基础和有利保障。

2、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建设。使馆藏文献更加合理、利用率更高,并达到各取所需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3、有利于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高校只有不断向社会开放,才能被社会认识和了解。

4、有利于拓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向,使单一服务变为多方位全面覆盖的服务。

5、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公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依靠教育,图书馆是公民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使有自学能力的公民,圆大学梦,促进学校、社区和谐发展。

总之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知识及修养的需要,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外国语语言教 学学习型社区 社会价值

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加速本国、本地区、本企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使自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有一席之地,这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各企业在世纪之交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更是邯郸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研究邯郸市外国语语言教学的情况,总结、分析社会民众参与学习的情况,对于整个邯郸地区而言,可以深层次掌握和洞悉市民在外语学习上的投入和动向,可以探知国民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态度和实况,也可以用于引导和决策学习型社区的构建和开展。本课题旨在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在构建“文化邯郸”、“开放邯郸”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极其深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邯郸市经济发展概况

邯郸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邯郸的科技和经济实力都有了很大的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政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更是为邯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邯郸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同周边省发展经济贸易合作有较大潜力,这些优势也为邯郸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

21世纪在科技市场、资金市场和产品市场上进行更加激烈竞争。在这种国内外经济发展大潮和激烈竞争中,邯郸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严峻的挑战:1、教育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资金和人才不足;2、劳动力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3、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或农业的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4、发展农业的科技基础比较薄弱;5、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效益方面有明显不足;6、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缓慢,许多产品在国内外竞争能力较差。所有这些,都仍制约着邯郸经济的更快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概述和意义

邯郸市外国语语言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将使政府和个人清晰认识和了解到我市语言教学的现状及水平,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符合邯郸市发展规划提供翔实可靠的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在外国语语言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基础上的对策研究,将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提供具体的宣传资料和引导措施,为邯郸的未来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信息咨询。本课题既有外语教学的理论创新,又对邯郸市的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邯郸在制定关于科教兴市的长远规划时,把发展高技术和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抓好有利于尽快创出经济效益和特色产品的应用科技,以尽快增强邯郸的经济实力;发展农业科技,通过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等繁荣农村经济,这是促进邯郸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邯郸人民整体素质的支持。其中市民普遍的外语能力将对邯郸的经济和文化建设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有利于在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宏观引导下,营造一个吸引外资和对外开放的融洽的人文环境,增加国外友人对邯郸地区的认同感,形成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邯郸市外国语语言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不同类型机构举办外国语语言教学情况调研: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私立学校、社区、其他举办外国语语言教学单位。课题组制定和发放了一千份问卷调查表,在分析、评价基础上形成第一部分的研究成果。

(2)邯郸市外国语语言教学影响研究

各类型外国语语言教学机构发挥其功能,促进素质教育氛围、文化社区、文化城乡建设等方面;在推动全民融入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升学习者素质等方面的作用研究。

(3)推进邯郸市外国语语言教学发展的对策

第一,政府、领导思想上要引起重视;第二,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引导;第三,建立一个高效、适应的教学培训体系、框架,应重点考虑突出实用、应用为主的教学培训体系、符合邯郸市实际区域经济中心、区域文化中心建设的需要;第四,建立一个有效节约时间、教学资源,能够进行合理资源调配的教学培训管理体系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师资、设施、工具的潜力。

本课题是一个研究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课题。课题组走访了邯郸市的三所大学,四所重点高中,四所重点初中,四所普通中学,四所小学,四所较大幼儿园,10家较大外语培训机构,及对相关学生发放调查表,走访事业单位员工及企业工人,完成调查项目,完成课题所需数据的搜集和调查工作。

篇7

摘 要: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图书馆(室)的运行现状和发展乡村图书室的必要性。通过参考国外和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运作模式,笔者提出了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图书馆(室) 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29-02

作者简介:马黎明(1978-),绍兴县图书馆馆员。

1 乡村图书馆(室)的现状

目前基层图书馆(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馆舍面积小,工作环境较差,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村甚至没有图书室;文献总藏量少,文献信息资源不足,现有的一些图书馆(室)也是为了应付有些评比而临时添置的;购书经费拮据, 有些图书室已经好几年没有采购经费,一些乡镇拨款金额非常少,连订购当年的报刊都不够,馆藏发展缓慢;大多数图书室藏书陈旧,质量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人才稀缺;自动化管理基本不用,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原始的手工操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讲,是因为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乡镇图书馆(室)平时不开放,领导参观、应付检查才开门;客观上,由于人们多渠道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图书馆(室)在基层发挥的作用相对减少。

2 发展乡村图书馆(室)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人口占80%的农业大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对于国家的安定、民族的团结、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图书馆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窗口,必将对农村的繁荣稳定和农民的自身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科技兴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民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农民子女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乡村居民对图书室的需求也不断增强,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更是希望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样的文化和教育资源。乡村图书室作为社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是人民获取精神食粮的“粮仓”,是基层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表现的窗口,能有效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弱化社会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因此,发展乡村图书馆(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现实的举措。

3 先进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参考

基层图书室落后、发展缓慢的情况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极不协调,发展基层图书馆是必要和迫切的。国外和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对我国乡村图书室发展和城乡图书馆服务网络的建设具有参考作用。

美国公共图书馆建立了遍布社区的分馆和服务点众多的图书馆服务体系。美国曼哈顿区,就设有一个中心馆,93个分馆;皇后区设一个总馆,63个分馆;芝加哥地区公共图书馆包括一个中心馆,两个地区图书馆和75个街道分馆。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目标是每两英里范围内必须建一个图书馆。同时所有政府、学校、专业等各类型图书馆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它的绝大多数资料可以为任何人所使用[1]。

英国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有着免费对公众开放的传统,图书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实现了全民教育的宗旨。一份题为《投资于知识:英国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的报告显示,人口总计6,000余万的英国拥有21,150余个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也就是平均每2,8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或信息服务机构为其服务,可见其图书馆事业的发达程度。读者办理注册手续非常方便,在社区内的任何一家图书馆办理借阅卡后,都可以同时在社区内的所有图书馆进行借阅。图书馆服务非常到位,除了固定的图书馆建筑外,英国还有600座流动图书馆,定期走访一些不方便出来借阅的读者,如:残疾人、老人、看护婴儿的母亲和经常上夜班的工薪族[2]。

印度给人的印象是贫穷与落后,位于印度西南角的喀拉拉邦,论“贫穷”程度居世界前列,十多年前比全球排第十的穷国更穷,人均收入比印度平均水平低,喀拉拉邦人口3,300万,农村人口占80%,有990个乡,人口密度在全国排第二,每平方公里有750人。但有一个惊人的数字:全邦有9,000多间图书馆,12,000多间阅览室,这就是说,每个乡大约有人口25,000,图书馆8间,阅览室10间[3]。

新加坡政府实施“Library 2000方案”,提出“建立一个让新加坡人容易取得资讯、便于使用、有效的世界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目标。到2003年,全国共有1个国家参考图书馆、4个区域图书馆、23个社区图书馆、46个社区儿童图书馆[4]。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公共图书馆提供免费的服务。公共图书馆系统涵盖以下五个层次的图书馆:第一层次为香港中央图书馆;第二层次为5个主要图书馆,即大会堂公共图书馆、九龙公共图书馆、沙田公共图书馆、荃湾公共图书馆和屯门公共图书馆;第三层次为分区图书馆;第四层次为小型图书馆(相当于内地的街道图书室);第五层次为流通图书馆。即便是一些远离繁华地区的离岛,人们也都拥有读书、借书的殿堂。拥有图书馆最多的要数港岛。港岛面积约占全香港的8%,但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就有14家,占全港的20%。香港的公共图书馆对任何读者都敞开大门。无论读者来自何方,也无须任何证件,甚至身无分文,都可大大方方地进去阅读[5]。特区政府还专门出台文化咨询文件,提出要将香港的公共图书馆办成终身学习中心和社区文化中心。

以上图书馆共同的特点就是建立深入社区、乡村的图书馆服务网点,通过建立分馆、流动服务点,使图书馆走近人们的生活,方便读者的使用,这不仅使图书馆得到了发展,也方便了读者获取、利用信息资源。

4 基层图书馆(室)运行模式与管理

图书馆事业的特殊性,即公益性、无偿性以及经济上的只投入不产出等特性,使其往往得不到部分机构和领导的重视。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同时考虑到农村经济所有制形式、基本经济状况、贫富差距等问题,笔者对发展基层图书馆(室),创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设想和操作思路。

4.1 构建县域范围的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以县图书馆为服务网络中心,承担县域网络的数据集中管理与维护、文献信息资源的统一采购与调度,每一个镇设立一个基层分馆,行政村级设立一个图书流通点。另外组建一个流动图书站,利用车辆根据安排定时、定点提供流动服务,图书流动站由县图书馆管理。

4.2 文献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县图书馆(中心)、各分馆和流通点的图书由县图书馆统一集中进行采购、分编、典藏、调度和分配,定时定量统一进行图书的添加和置换。产权分立,中心馆提供的图书产权归县图书馆所有,各分馆、流通点自行购买的图书产权归各自所有,所有图书需经中心馆进行统一数据加工处理。

4.3 读者管理。中心图书馆、乡镇级分馆和流动图书站的读者注册由中心馆统一办理,办理注册的读者可以在中心馆、所有分馆和流动图书站进行借阅图书,开始时要求图书定点借,今后可以实现通借通还。村级流通点的读者由流通点自行注册管理,基层流通点视硬件设备、管理人员情况决定是否可以纳入到中心统一注册管理中。

4.4 工作人员管理。县图书馆为中心馆,实现人才共享机制。所有的图书加工、数据编目、系统维护由县图书馆负责,分馆管理人员由中心馆统一培训和管理,人员由各分馆所在镇招聘,按照中心馆的考核结果发放薪金,村级流通点人员由行政村委集中管理。行政村能提供分馆条件的可以将流通点升级为分馆。

4.5 经费管理。县级图书馆(中心馆)向财政申请专项资金用于县域网络内流通图书的采购、图书流动站车辆的采购、图书分类编目的加工成本、图书调度的交通成本。各分馆的日常开支,如:水电费、上网费、管理人员的薪金、每年报刊征订费用和计算机设备的采购由该分馆所在镇承担。中心图书馆向村一级流通点只提供图书,管理权限全部放到行政村委,由他们自行进行人员管理。积极宣传图书网络服务模式,形成当地政府部门出资、企业捐赠及个人赠送等资金积累形式,或者是采取镇级行政补一点、干部捐一点、群众献一点的方式充实藏书。

4.6 制定适当的基层图书馆建设标准。由分馆、流通点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条件和硬件设施自行上报馆舍面积,自有藏书情况由县级文化部门及相关专家组成县域图书馆服务网络考核,满足要求的给予图书调拨。乡镇分馆建筑面积以100m2~300m2为宜,村级流动点以50m2~100m2为宜;目标藏书量,分馆达到为10,000册,流通点为1,000册,图书由中心馆统一提供、统一添加、统一置换;除满足馆舍、藏书量、书架、阅览桌椅等条件外,乡镇分馆还应配电脑3台以上,村流通点需配2台以上,以满足农民上网查阅信息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需要。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存在差异,考核时可适度放宽。

4.7 图书馆网络运行保障。在县图书馆建立人力资源培训基地,负责对三级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在乡镇分馆培训一名系统管理员,由该管理员负责本镇范围内分馆、各流通点的系统维护,该管理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反馈到中心馆,由中心馆及时派员到现场解决。

5 结语

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构建基层图书馆(室)是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举措,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基层图书馆(室)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各方面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更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基层图书馆(室)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从而确保基层图书馆(室)真正服务于农民、服务于读者。

参考文献:

[1] 姜金桥.美国公共图书馆片略[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4):94-95.

[2] 江亚平.英国的图书馆[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1(9):45.

[3] 刘健芝.印度的乡村图书馆――公共生活空间的开拓[J].农村工作通讯,2003(2):52-53.

[4] 张慧.浅谈新加坡公共图书馆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03(7):21-23.

篇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已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等发达地区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为社区图书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民众生活迈入小康阶段,科学知识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快速上升,要求社区图书馆提供优质服务,对社区图书馆的覆盖程度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前所未有地从政策、法律层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国社区图书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我国社区图书馆现状,借鉴美国、英国社区图书馆发展经验,该研究者提出了我国社区图书馆发展对策。

1 国外社区图书馆的社会发展定位

欧美国家的社区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早,其中美国在社区图书馆的体制建设、服务理念、技术应用、功能完善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经说过“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这一观点在美国社区图书馆发展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一种重要形态,美国的社区图书馆深深扎根于不同社区中,并随着一个社区、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不断的生长、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美国图书馆素来有“民众智慧之源”的称号,社区图书馆与普通民众关系也最为密切。自诞生之日起,它始终秉承着“广泛的自觉和平等,以及普及教育的机构形象”这一指导方针,在传统社会中承担着教育、文化、娱乐和保存的角色,并规划出了成熟的服务项目和模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所带来的变革和挑战,社区图书馆加强了传统服务模式和因特网技术的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区的教育中心、资讯中心、文化中心,并保存所在社区的历史和传统,以满足所在社区、民众及政府对社区图书馆的需求和期望。

社区图书馆承担着共同的历史使命,但又因其分布在不同州、县,而各有其社会发展定位和特色。如纽约市人口最密集地区的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的定位为:确保社会知识、历史和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为本地区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图书和信息服务,以便于当地居民自由开放地获取教育、娱乐和研究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旧金山公共图书馆的定位为:为多元化的社会致力于自由和平等地获得信息、知识、自由学习和阅读的乐趣。[1]因而众多的社区图书馆在其发展建设中展现出各自的特点和吸引力,为公共图书馆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2 国外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在社区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社区图书馆在运营管理、信息服务、技术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已逐步完善和成熟。

2.1 总分馆制――社区图书馆管理模式的逐步完善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区图书馆普遍采用“总分馆”模式。通常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设一个总馆或中心馆,其下设立若干分馆,总馆对分馆的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分馆在总馆指导下为所属社区提供读者服务工作。总分馆之间有高度统一的协调管理、严格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事业发展统筹规划,且严格按照服务人口的数量设立图书馆服务网点[2]。

例如美国洛杉矶公共图书馆设有1个中心图书馆和72个分馆,拥有600多万册馆藏,为近400多万用户群提供服务,覆盖范围达470平方英里。[3]它实行集成统一的组织管理,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整个图书馆总分馆发展战略规划,全方面协调处理文献资源、经费、服务、设备、技术标准、工作人员等。

英国伦敦市公共图书馆也采用总分馆制管理模式,在32个行政区中,每区都设有1个中心图书馆和十几个社区图书馆,组成了伦敦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极大提升服务品质,扩大服务覆盖面积。英国文化部计划,截止到2013年,全英国将建立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社区图书馆网点,届时市民在任何时候都能从所在社区的图书馆上免费调阅英国任何一本图书。[4]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在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总分馆模式在资源合理配置和共享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拓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而在欧美国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2.2 社区信息服务――社区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历经百年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发生多次变化。面对社会环境的变迁、利益相关者的质疑,公共图书馆也曾几度彷徨和迷失。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命运与社区发展的轨迹交织在一起。[5]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以充分刺激用户兴趣和满足社区需求,最终获得社区的认同和支持,社区图书馆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其最为成功的一项转变就是将“普遍均等”的理念融入图书馆服务,面向特定社区开展社区信息服务,帮助人们获取有关处理日常生活问题和推进社区发展的信息资源的服务,其范围广泛,包括提供医疗保健、社会福利、政治参与、法律、家政管理、就业求职、金融援助、住房供给、娱乐休闲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本土文化与社区记忆的建设,社区规划与社区事务的咨询服务等。[6]

以纽约和芝加哥中国城的社区图书馆为例,收藏有大量中文图书。社区图书馆一般划分为成人阅览区、青少年阅览区和儿童活动阅览区,各区的设计和服务都比较人性化。比如,儿童阅读区设立低矮书架,布置充满童趣。社区图书馆针对不同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为老年读者购入大字号的书,向残障读者提供免费邮寄服务,为儿童提供益智游戏。纽约州萨福克县马斯提克斯-默里奇斯-雪莉社区图书馆除提供常规借阅、计算机等服务外,还提供免费纳税辅导、职业辅导、家教服务及作业辅导、补助申请辅导及家庭关系辅导。

在英国,图书馆是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抓手。2013年9月英国伯明翰图书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为吸引民众开设了瑜伽课、编织兴趣组,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包括文学、算术和计算机技能的专家辅导,甚至试行了“微笑工坊”教人们如何微笑。伯明翰图书馆仅仅是英国众多公共图书馆的一个缩影。深入了解会发现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项目非常丰富,如电话号码服务、居民名册服务、当地事件记录、旅游信息服务、当地政府的工作和政策法规文件服务、剧团和合唱队的布景服务、专利资料保藏服务、地图服务等。英国的公共图书馆如同一个社区信息集散中心,在这里能感受到整个社区脉搏的跳动。

2.3 跨越数字鸿沟――社区图书馆的技术应用与培训

因特网技术的使用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许多图书馆读者都渴望看到图书馆的数字化拓展服务,在各种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社会角色之内,也越来越多地强调使用计算机、网络、数字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例如,英国2003年出版了未来十年英国公共图书馆使命框架,特别提出“帮助获取数字技能和服务”的使命,要求公共图书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广泛的数字化服务和设施,例如建设和维持当地的社区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数字化文化资源获取全国网络资源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加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培训,逐步更换先进技术和软硬件设备,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培训以及内容丰富的数据库,以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区图书馆为居民提供无差别的服务。

在美国,许多社区图书馆也顺应时展而改变。例如荣获2015年美国最佳小型图书馆奖的蒙大拿州贝尔格莱德社区图书馆,作为一个用户人数仅为12700人的小型公共图书馆分馆,它善于利用技术开展各项活动,建立移动网站,平均每月访问数量为4436人次。为读者提供台式电脑服务,设立3D打印工坊等各种新技术应用的空间。此外,它还积极参与“蒙大拿共享书目”和全州性的文献传递工程,通过资源共享传递系统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服务。

2.4 联系与合作――社会组织助力社区图书馆发展

在美国社区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1880~1920年间在美国捐资建设了1688家社区图书馆,占该时期美国公共图书馆数量的一半。为此,国外社区图书馆采用各种方式获取当地社区民众的支持和参与,促进图书馆自身发展,促使图书馆服务深入民众。例如,通过公共图书馆基金会、图书馆书友会等号召社区公众捐助资金,为图书馆开拓经费来源,或者通过设立志愿者岗位来鼓励社区公众参与图书馆服务。此外,还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吸引社区公众献言献策。对于小型的社区图书馆而言,借助外部社会力量的支持,开展图书馆服务,更是尤为重要。

贝尔格莱德社区图书馆2014年为12700名居民流通了90548册次图书资料。这些居民中有1588人每周都会造访图书馆,图书馆每周开放6天44个小时,每周还会有1024名读者访问图书馆网站。[7]它能出色完成工作,得益于通过大量的捐赠和合作伙伴充实图书馆的资源、承担服务的花费。其中与美国志愿者服务组织合作,得到6名志愿者的协助,此外还有社区志愿者、合作者,参与图书馆活动的设计安排。在举办“成长中的故事”活动时,志愿者成为了主要力量,每个月到地区的日托中心为孩子们讲故事,与护士们交流经验。2014年共有500名远离图书馆的孩子参加了这项活动。

3 国外社区图书馆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国外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已经较为成功,并具有非常突出特点。其一,定位明确,管理系统成熟有序。总馆、分馆之间有着明确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并确认了其在延伸服务体系中的责任和标准。其二,积极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采用多元化、特色化的服务方式,通过阅读服务、信息服务、活动组织、培训教育等多种渠道来吸引读者,拓展服务领域。其三,遵循“普遍均等”的理念,通过社区图书馆将服务延伸到社区,惠及每个公民。以美国为例,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统计,2010年美国共有17078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1万7千人有1所图书馆,分布密集程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四,以提供“社区信息服务”为突破口,帮助提高社区居民个人技能和生活素质,跨越信息获取障碍,搭建社交平台,让社区图书馆成为社区信息中心,促进当地的社区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

社区图书馆获得的成功,无疑提高了社区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为自身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公众认为图书馆是社区的中心,是读者与其他地方机构联系的纽带。90%的被调查者认为图书馆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如果社区附近的公共图书馆关闭,会对整个社区产生影响。[8]但是,人类社会仍在迅速向前发展,进入数字时代,大众的阅读习惯与需求、关注重点也会随之出现新的变化。在目前已有的基础上,载誉前行的社区图书馆也适当需要做出一些变化,增加或者强化服务内容与功能,不断完善其建设方案。

(1)加强先进技术应用和设备投入,重视技术培训。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图书馆员以及受访读者都对未来图书馆的新服务和新技术充满期望。例如,提供大量的数字资源、电子书以及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的外借;扩大手机图书馆等图书馆移动服务;尝试新的技术设备,应用程序的培训服务;提供数字媒体实验室服务;提供免费的网络环境。

(2)进一步加强社区信息服务,增加新的服务内容。2013年,英国图书馆馆长协会了关于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领域的报告,提出未来公共图书馆将聚焦四个领域:健康、阅读、信息和数字。其中,健康服务包含为社区居民提供非诊所型社区空间,即给予居民向医疗专家咨询的机会,以及获取健康资源的便利;信息服务包括为居民提供上网便利,使得他们能获取求职、卫生及财经信息。

(3)强化社区图书馆的学习、娱乐、休闲功能,打造良好的公共阅读环境空间。调查显示,59%的美国人认为图书馆应该为阅读、工作、休闲提供舒适的空间。多数读者很享受图书馆的阅读和学习的好环境,如图书馆提供的安静的学习空间、优秀的咨询馆员和丰富的研究资源。在英国公共图书馆已成功地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从让读者查阅文献、获取知识的功能,朝着传播知识、交流思想和放松身心的方向发展,成为了读者终生学习的最佳场所,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中心。

4 对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启示与借鉴

4.1 加强体制创新,加大总分馆制推广和完善

总分馆制在国外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合理统筹图书馆系统的服务资源方面优势突出。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在经济发达地区深入推进总分馆制。例如,2015年广州市颁布实施《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其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区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区和镇、街道公共图书馆,建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区公共图书馆为区域总馆,镇、街道公共图书馆为分馆。”通过正式的法规条例明确提出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系统采取总分馆制管理模式。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系统可借鉴国外做法,进一步根据图书馆服务的用户特征、用户需求制定周密的战略发展规划,合理进行服务网络的网点布设和空间规划,统筹图书馆系统的资源配置,进而在制度层面确保总分馆体系中资源配置和共享效率的最优化。

4.2 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定位,加强服务功能的设计和拓展

在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与发展中,我国各级社区图书馆需要明确各自承担的使命,确立社会定位,有助于加强服务功能的设计和拓展。通过依据各自使命(即社区图书馆对其服务对象承担的责任)设计和创新服务内容,完善自身服务功能,才能保证围绕使命开展丰富的服务活动、围绕使命合理配置所有资源,从而有效覆盖社区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突出社区图书馆自身特色,同时也能促进总分馆制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系统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4.3 加强与其他组织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合作

我国在社区图书馆建设方面开展了多方探索与实践,由于受现行体制所扰,国内多地的社区图书馆建设始终面临人员、经费、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而难以解决。例如,即便国内普遍认为发展较好的苏州模式,通过“全委托”关系的确立,有利于总馆对分馆的全面控制,但是也由此带来了编外员工队伍的规模及其利益诉求问题,影响后续发展。[9]对于大多数缺乏有力支持的社区图书馆来说,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各类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吸引志愿者和寻找合作伙伴,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是实现社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

篇9

Abstract:In the new age, eco-city theory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ts high advanced nature, and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there are still many inadequacies, based on this study on the eco-city theory, and analysis of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finally sustainable and development thinking.

【关键词】生态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研究

Key words:Eco-city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时代下生态城市的提出,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强,在研究过程中,虽然对生态城市理论所具有的先进性以及其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认同,但是其研究很多都还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没有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城市的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各个城市存在自身的特色,因此应区别对待。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理论,并对其目前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城市生态理论的研究

城市生态理论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在国外研究中,有人认为,生态城市是人们生活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在生态城市中,自然、经济以及技术等协调发展,有利于最大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同时,还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各种能源物质的有效利用,形成一个循环良好的居住场所。有的认为生态城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促进产业结构以及生活质量的优化。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是,生态城市就是从自然以及社会两方面来创造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的生产力以及创造力被充分诱发。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水平都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生态城市研究的不断加深,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也就是城市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总共经历了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城市问题的研究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这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的研究对于城市的开发建设以及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研究中,我国一直持有一种朴实的顺应自然的发展观。这种观念对于我国的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晚,但是研究发展速度很快,上海在1984年就举办了我国第一届城市生态学的研讨会,该研讨会代表着我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起步,而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我国的生态城市理论逐渐成熟,形成了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的复合生态城市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推进,目前,我国的生态学会以及城市规划学会等举办了很多关于生态城市理论的学术性研讨会,这种交流方式将不断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对我国的生态城市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目前生态城市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城市理论虽然具有很多优势,其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先进性很显著,它对于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具有明显作用,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深入其中,对其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容易出现浮于表象的缺陷,导致其指导意义降低。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没有结合城市的生态结构来进行规划,重视城市的基础建设,忽略了文化建设以及各种资源的循环再生。在应用中,没有根据城市发展实际来展开,很多城市建设工程成了形象工程,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在建设过程中,生态城市成了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但是由于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因此,容易出现缺乏理论指导的现象,从而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另外,国内有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盲目将国外的生态城市模式搬过来,不仅浪费了很多资源,也没有取得预期的建设效果。

三、生态城市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城市理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

第一,在生态城市理论的指导下,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的方向,合理定位城市发展的未来十分必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念指导生态城市建设,构建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者协调发展的系统框架和发展体系,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和市民的幸福感指数。让城市自然融入山水花园环境之中,让人们自然进入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充分享受生态宜居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和快乐,逐步实现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第二,应该通过创新机制,改革国民经济的核算制度。推行绿色GDP制度,以该制度对国民经济进行考量,在进行评价的时候,综合考虑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总资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所取得的环境效益。使绿色GDP在促进城市的发展以及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中的重要引导力量。

第三,应该优化城市中各种产业结构的配置,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在城市经济发展中降低工业产业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工业产业的比重不是不要发展工业企业,而是要合理布局、优化提升,把工业企业集中到园区,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搭建循环经济链,减少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减轻对城市环境的压力。而在市区应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产业,如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推广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交通等,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占GDP的比重。在城市各行各业乃至社区、家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形成产业经济、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目标。

第四,应该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不断创新,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大力增加生态环保资金投入,使其投入保持在GDP的3.5%以上。发挥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增加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投向节能环保项目,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发项目。加强与国际之间的科技合作,重点解决一些关键技术和治污难题,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

最后,还应该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工作,利用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城市中的新城区中形成新的文化特色,注重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在城市居民中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交国,杨永春.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J] . 地域研究与开

发. 2004(12),23-6.

[2] Register R. Eco- city Berkeley: Building Cities for AHeal thier Futur e. CA: NorthAtl antic Books,1987. 13- 43.

[3]赵建平. 生态城市理论与实例研究——以西递镇总体规划为

例.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D] .2007.

[4]陈勇.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J ] . 新建筑,1999

(l): 12-14.

[5]朱锡金: 21 世纪人类生态住区规划述要[J].城市规划汇刊,

1994(5).

篇10

[关键词]俱乐部;品牌;品牌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民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在此大环境之下也促进了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因此,我国各地的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发展。衡水地区的健身俱乐部也是如此,但总的来看衡水地区的健身俱乐部虽然度过了初步发展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俱乐部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衡水地区的健身俱乐部品牌建设问题也逐渐突出。因此,健身俱乐部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体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因此,创建品牌是健身俱乐部在竞争中的必然选择。

1衡水地区健身俱乐部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衡水市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市民的健身意识和健身素质并加大财政投入,每年举办大中型全民健身活动多次。在市政府的积极带领下,人们选择各种各样的健身方式,健身俱乐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纳。根据对衡水地区近30家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走访、抽样调查,发现衡水地区的健身俱乐部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迅速的发展,品牌建设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相关学科理论借鉴不足,缺少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品牌学的相关理论,从而对俱乐部的发展探究不够深入;在对健身俱乐部品牌建设道路中,管理者品牌意识薄弱,没有相对优势的品牌策略。此外在健身俱乐部品牌发展策略中,包括品牌设计、宣传、形象维护等方面,做的也不够完善,有待提高。健身俱乐部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品牌的营销意识也比较淡薄,健身服务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特色竞争优势。

2衡水地区健身俱乐部在品牌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2.1品牌意识淡薄

衡水地区的各个健身俱乐部对品牌的维护和营销观念相对陈旧,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等有形资产的价值提升,从而忽略了无形资产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各个健身俱乐部疏于品牌建设,从而导致软实力存在隐患,软实力的确实很可能成为将来企业发展的短板。现代企业竞争中,尤其是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竞争行业,淡薄的品牌意识势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2.2品牌定位不准确

衡水地区的各个健身俱乐部品牌在消费者的印象当中的定位显得有些模糊,很难找到区别于其众多新兴健身品牌的突出个性化特点和优势。品牌利益点不突出、品牌个性差异不明显,品牌服务层次不清晰。例如,绿岛健身俱乐部目前大多的消费客户群是大众客户,但是提到绿岛,在消费者心中只是有粗略的健身印象,但对于绿岛具体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环境、针对什么样的消费人群、消费水平如何等问题并不十分清楚,至于相比其他品牌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在消费者面对众多品牌需要进行选择时,凭借什么要放弃其他选择绿岛似乎缺少凭据。

2.3品牌营销技术落后

衡水地区健身俱乐部的品牌营销目前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积极主动地研发创新品牌定位和营销手段,营销技术的发展空间还有待提高。

3衡水地区健身俱乐部品牌创建策略

3.1进行市场调研,对比分析自身情况

通过对整个衡水地区的健身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分析竞争对手的经营范围、经营理念以及优劣势,进而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主要包括:俱乐部自身的知名度、综合实力、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从而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

3.2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

根据对竞争对手和自身调研和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特点,找准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群体,并且有针对地开展特色化的经营服务,有较明确的经营理念,品牌定位准确。

3.3大力推行品牌文化建设

品牌本身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品牌文化是以企业的精神、经营理念为核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企业形象。例如: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将“为人类的健康而生存,为人类的未来而发展”作为企业品牌的精神内核,集团的远景目标是做塑造人类健康的最佳企业。品牌与文化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天然关系。注重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就是注重品牌无形资产的建设。品牌文化是品牌的内部支撑,并贯穿于品牌创建与运营的始终。

3.4开展特色经营,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

衡水地区的健身俱乐部目前主要集中在器械健身和各类健身操、舞蹈课程上。其实获取健康体魄、健美身姿的方式有许多,因此需要拓展新型的健身娱乐项目。人们到健身房来,已不仅仅是做做器械练习,跳跳健美操,而是转向了“健身=休闲=娱乐=……=健康”的多元化观点。可以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开发新的课程与服务,提供娱乐与健康兼备的健身项目,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项目,增强竞争优势。同时,还可以开展健康顾问模式,对于每个去健身俱乐部的会员,都可以有专业的健身顾问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其进行服务,一对一辅导。每个人通过这样系统和专业的指导,在健身的过程中其健身效果更突出。

3.5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一所成功的健身俱乐部必须能够长期不懈地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比如定期为会员消费者免费检测体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组织座谈,回答有关健身等方面的问题。国外许多俱乐部在此方面都有成功的经验,北京青鸟健身俱乐部在其开张初期就提出了以服务为产品的营销主旨,并定期为会员举办联谊活动或组织会员参加政府主办的公益性体育活动。此时,健身俱乐部的功能已经不仅是健身了,也成了休闲和社交的场所,使会员在身体上得到锻炼的同时,在精神和心理上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引发消费者对俱乐部品牌的偏好。同时还要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校合作,定期对员工和教练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质量。

3.6运用整合传播,加大对健身俱乐部的宣传

健身俱乐部对外形象宣传要深切了解顾客的需求,了解他们真正关心的利益、他们认同的价格和利益点、他们喜欢的广告和促销等。同时,还要抓住其中最强烈、最有效的一点作为整个传播的整合点,建立协调统一的品牌管理系统对品牌文化、形象进行整合传播,例如品牌营销可以通过电视广告,明星代言,网络传播,口碑营销,建立时下流行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等。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使健身俱乐部的信息广泛地深入到顾客心中,让顾客对俱乐部有了一个全面和准确的认识。从而更促进顾客对俱乐部的选择。

3.7与各大单位和社区合作,积极开展连锁服务

为了更好地扩大业务面和服务顾客,健身俱乐部可以选择与市区内的各大企事业单位合作,与单位的工会部门洽谈,通过在单位建立职工健身房,开展职工福利的形式,让各大企事业单位中的职工积极地参与到健身运动中。同时还可以与各大社区的物业公司合作,在社区建立健身场所,方便社区人民开展健身活动。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既扩大了俱乐部的业务覆盖范围,又提高了俱乐部的知名度,从而可以为品牌的创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社会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走品牌化道路是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衡水地区的健身俱乐部要想快速发展并跟上大中城市的步伐就必须加快品牌建设的步伐,系统地、完善地开展品牌建设,使衡水地区的健身俱乐部得到一个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春林.我国中部城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品牌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1(2).

[2]唐鹏,等.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品牌创建环境及其发展策略[J].河海大学学报,2010(4).

[3]梁小丽.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化发展研究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