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企业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企业会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粮食企业;会计核算;会计基础工作
武冈市粮食企业在2004年改制前有9家购销企业及6家经营性企业,执行的是《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财会人员共有50多人,绝大部分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在粮食企业改制后,粮食购销企业和经营性企业全部注销。通过清产核资、资产重组等程序,重新组建了一家独立核算的国有控股企业———湖南云山粮食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承担国家粮食政策性业务、地方储备粮收储轮换任务及企业自主经营粮油业务,财务人员3人。改制后粮食企业的财会人员或改行另谋出路,或通过竞聘到其他行业,也有的选择在民营粮食企业继续从事会计工作,粮食财会队伍人数锐减。由于企业改制后遗留问题很多,解决起来耗时费力,有些问题悬而未决,引起改制职工情绪波动,问题反弹。因此,一段时期对会计工作疏于管理,会计基础工作出现滑坡现象。通过对全市国有控股企业及菁芗米业、云峰米厂、月光岭加工厂等民营粮食企业会计工作检查发现,一是会计人员年龄偏大,4家企业共有财会人员10人,其中5人年龄在50岁以上。因久未参加会计后续教育,对企业会计制度不了解,不适应新制度会计核算的要求。二是会计业务能力整体下降,偏重手工记账,从原始凭证的审核到记账凭证填制都不规范,会计报表系统软件至今未安装,报表信息滞后。三是在操作方法上五花八门。会计核算停留在简单的“制单、汇总、出报表”上,没有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有效监管,失去了“内当家”与参谋的职能作用。
1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会计工作的好坏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成正比,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粮食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客观要求。2007年,全国粮食企业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关于粮油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对基层粮食企业会计业务操作流程进行了具体规范。由于武冈市国有控股企业2006年上半年才完成重组,企业改制的遗留问题至今未彻底解决,忽视了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1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未能按照会计制度或相关要求来设置会计科目,一些常用的科目只设总账,缺少明细账。比如“主营业务收入”应设置“中央储备粮油销售收入、中央储备粮油轮换销售收入、地方储备粮油销售收入、地方储备粮油轮换销售收入、商品粮油销售收入”科目,“主营业务成本”也应按“中央储备粮油、地方储备粮油、轮换粮油、商品粮油”等设置科目,并在这些科目下分品种设置明细科目,分别核算收入或成本。但企业却只设置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不设明细科目,填制报表靠分析加估计,所以往往数据失真,准确程度大打折扣。
1.2盈亏核算不符合制度要求
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既承担国家及地方粮食的收储任务,又要开展自主经营,其政策性业务的收入与支出要与经营性业务的收入与支出严格区分开来,分别核算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可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把二者混合在一起,分不清是政策性盈亏还是经营性盈亏。对储备粮油费用补贴不分项目,不按时段列入当期盈亏,只在财政拨付到账后才一次性作“补贴收入”,报表盈亏起伏波动大,企业效益准确性与真实性不高。
1.3电算化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财务软件的不断开发与更新,粮食财会工作电算化越来越普遍,财会工作人员必须适应新情况,掌握新知识,运用科技手段更好更快地完成各项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基层财会人员因缺乏必要的学习与培训,对财会软件不熟悉,操作起来更无从下手。由于软件一直未安装,每月报表要跑到县局输入数据,既费时又不方便。电子报表及账簿资料不及时打印纸质账表备份存档,会计档案资料不连续,时间一长查阅资料都很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提高财会人员电算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学习新业务知识,才能完成好本职工作。
1.4缺少后续教育,影响整体核算质量
粮食体制改革以后,企业经营发生了很大变化。2007年1月1日起粮食企业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新增内容很多,在结束旧账建立新账时,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后续教育和培训,对《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知之甚少,没有按规定做好财产清查,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新旧科目进行转换衔接出现混乱,凭经验使用会计科目,或不敢使用新科目,沿用旧科目做账,导致账表不符,会计报表失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其客观因素,而会计人员不积极主动学习新制度、了解和掌握会计科目变动、掌握新增内容及其核算方法是制约会计核算质量提高的主观原因。
2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议
2.1认真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2011年10月18日颁发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2004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废止。粮食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和规模较小,适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按照规定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科目对比和衔接转换工作,根据新旧科目对照表将旧科目余额转入新账,编制好新账科目余额表才算正式结束旧账启用新账。只有基础工作做好做扎实了,会计工作才能正常开展起来,财务核算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2.2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会计工作体系
企业要提高的经济效益,必须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会计工作体系。财务人员要提高认识,明确工作内容和职责,加强后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财会专业水平。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要对本单位经营状况和内控制度等进行监督和评价,使企业内控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最大程度降低企业在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同时,企业也应为财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3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财务人员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主体,会计的核算工作、日常基础工作等都必须依靠财务人员有效完成。如果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势必对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核算质量存在大的隐患,因此提升其业务素质势在必行。第一,要培养财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先,树立敬岗爱业的理想信念。第二,增强法律意识,遵纪守法。企业要组织财务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等等。通过学习提升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自觉遵守会计制度,不做假账,对会计失信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并取消其从业资格。第三,粮食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着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财会人才,扎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只有这样,会计工作质量才能得到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易秋香.粮食企业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1):31-32.
[2]姚瑞坤,武平.新编粮食企业会计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粮食;财务管理;构想
2013年国家粮食局和农发总行联合倡导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模式,促进资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把国有粮食企业做大做强。这种顶层设计和整体改革指的是,改革更多要从上到下,而不是从下到上。县级粮食购销企业应紧紧把握内部结构变迁和市场格局变化新趋向,以走“强企”之路为目标,化危机与压力为动力,采取“从上到下,以难带易,内外联动,重点突破”的新路线推进改革。本文结合上述背景和工作实践,概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监管框架后的前景,重点梳理县级粮食购销企业财务集中核算与监管框架,核心是从县级粮食购销公司(顶层)开始,整体设计如何做到财务集中核算与监管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监管框架后的前景
会计集中核算与监管是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是通过业务流程的设计将资金、销售、成本作为集中核算的主线,成为相应的管理与核算中心。由公司总部的会计核算与监管中心对各下属库点的财务收支采取统一开设账户、统一银行贷款、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收付资金、统一调配资金的管理形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监管,可以严格预算执行,强化会计监督,压缩成本费用,确保企业资金的合法、有效使用。
(一)有利于实现资金筹集和调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监管,资金由原来的各基层库点分散存储改为核算中心集中存储,资金在未被使用前始终保留在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通过集中存储,使资金高度集中于核算中心,便于统一支配、调剂使用。财务集中核算后,基层库点将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快了资金回笼,减少了融资成本。有利于统一调控资金和监督资金的运行情况,减少内部资金的沉淀,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可对库点的资产统一管理调配,大大提高了无效低效资产的综合利用率,为企业节约了资金。这样,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成本降低,企业效益也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内控制度的严格执行,强化会计监督力度
实行集中核算模式后,会计业务从各库点内部处理变为核算中心集中处理,会计与原单位脱钩,减少了会计业务决策者的行政干预行为,依法办事,科学理财、正确行使监督职能,会计监督员前移,实现了资金全过程监督,做到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问效,更加有利于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处理报销和结算业务时,委派会计或报账员须持有效票据及内控表单到核算中心报销结算,原始凭证须经过层层严格的审核才得以支付。在审核过程中,不会受到原库点领导等的人为干预,而且大多数款项是直接到达单位的,避免了恶意财务处理现象的发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一级核算系统,将有效的实现对原始凭证的真伪、资金的支付去向和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的全过程监督,真正防患于未然。
(三)有利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制,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取,选拔一批业务强、水平高且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充实到财会队伍中,实行统一的管理办法和会计制度。这会使得由人员素质低下等导致的不规范的会计行为得到彻底根治,会计标准化工作将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后,现在会计科目归类更合理和规范,正确性也越来越高;各库点不再出具财务报表,统一由核算中心上报。这样提高了财务报表上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基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保证,有利于公司总部的正确决策。
(四)有利于成本费用的控制规范,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以往分散式财务核算条件下,各库点的费用开支标准和薪酬标准不统一,如今统一了更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员配置和提高了库点负责人素质,实现库点负责人“一盘棋”的构想,这也是最直接的有利方面。集中核算后,财务核算中心可以在发现单位成本超支的情况下拒绝办理结算和核销业务。同时,财务核算中心能更好的管理和控制整体成本费用发生。
二、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与监管框架的构想
县级粮食购销企业财务集中核算与监管框架,核心是从县级粮食购销公司(顶层)开始,整体设计如何做到财务集中核算与监管。
(一)公司战略规划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面临着多渠道的严重威胁和自身劣势的严重制约,要提高竞争力,必须发挥优势、利用机会、克服劣势、战胜威胁,将各个因素组合起来,针对性地采取对策,确定自身的战略类型。目前县级粮食购销公司具有良好内部优势和众多环境机会,宜采用增长型战略,继续开发市场,增加规模,提高购销量等。如果说企业战略的确定主要是管理层的愿景,主要依赖敏锐感觉的话,企业的规划则非常需要理性、量化的制定和努力实现。规划首先是对未来3年左右企业运行环境的科学理性分析,审时度势,结合企业自己的资源和竞争力,理性地分析市场和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制定出分年度的规划目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每年需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规划,与时俱进。因为未来总在想象之外,所以更需要用规划给予锚定,使企业运行既有目标且偏离度可控。
(二)公司组织架构
县级粮食购销公司首先要科学构建内部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定位和分工。首先要建立积极的有绩效的董事会,管理层要科学分工。董事会要建立起包括战略规划、重大决策、业绩考核、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等一整套规范的治理体系,使得企业战略方向更加清晰,决策质量进一步提高,企业发展更为稳健,董事会成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战略性力量。在组织架构中,要把整个企业的财务事权界定清楚。公司总部领导层是企业的决策中心,主要负责投资的决策,确定资产重组的方案,决定企业改革的方向。总部科室部门是企业的营销财务监管中心,要有相对独立的营销业务开发和经营决策权,有具体的资产、财务管控细则。库点是企业的成本中心,可自主进行采购、储存、销售、人事管理,总部可独立评价考核其经营绩效。旨在完成经营任务,控制成本费用,保证粮食质量。
(三)公司运营模式
实行“公司一级法人、库点二级核算、财务集中监管”。通过明晰公司总部、库点两个层面的重点工作和任务,确保行权顺畅,实现工作有条不紊。在公司总部设立会计核算与监管中心,分立会计核算和财务监管两块,并驾齐驱,各司其职,会计核算一块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制度》等相关法规,认真做好集中库点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通过统一财务会计政策,创新核算模式,利用财务信息化手段,实现集中核算,才能保证财务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财务监管一块的主要职责是合理制定和编制公司预算及库点工作目标;考核公司预算执行和库点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进度,进行财务活动分析;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公司内外财务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具体运行时,要努力实现一体化,模式化,制度化,流程化,数字化,核心是一体化和数字化。也就是企业的任何经济事项的运作,都要从全局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考虑,一体化运作,强调的就是发挥协同效应,而不能单兵作战或各自为政,只顾及局部利益。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机构责权
要按照“管理不越位、监督不缺位、服务要到位”的指导思想,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监督有力。会计集中核算与监管是通过统一管理和严格控制,从而起到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的作用。然而统一管理和严格控制,又必需依靠法制的力量,只有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依法理财。因此县级粮食主管部门应会同财政、国资、金融等单位尽快出台相关规定,明确与规范会计核算与监管中心在会计核算以及参与经济活动管理等方面的职责与权限,以便为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提供可靠依据。
2.强化内部控制与监督,完善核算内容
首先,完善核算与监管中心与库点的内部控制与监督机制。会计核算与监管中心的独立性使单位的外部监督加强,但会计集中核算与监管中心不能只是承担库点的会计核算职能,对于库点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还需出台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其次,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方式和内容。按照单位的具体情况,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和管理方式可进行必要调整:对于业务量较大和储备粮营销的库点,可以由核算中心向其委派会计,为单位的财务活动出谋划策;对于业务量较小,业务重要性相对较低的库点,则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提供其会计核算和财务收支等业务的服务。
(四)核算与监管的手段
县级粮食购销公司要实现财务集中管理,手段非常重要,必由之路就是信息化,别无他途。企业全面加强基于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引入大型企业级的ERP-NC系统的建设,全面梳理、重构公司业务和管理流程,通过ERP-NC系统的使用,全面规范内控,支撑公司高速发展,化解企业风险。同时,通过ERP-NC系统的使用,使全面预算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统领作用成为现实,进而实现企业业务、财务集中管理。重点应做好以下方面:
1.合理分工,提高效率
实现ERP-NC远程网络平台后核算与监管中心财务人员只需花审核和修改的时间,具体的账务处理可由库点的委派会计及报账员进行。这样,对于核算与监管中心而言可以从繁杂的会计核算中“剥离”,可以将更多的精力从事库点的财务监管和目标考核管理工作。使财务管理的控制点前移,突出事前预算控制,强化事中核算分析,完善事后考核监督,更加规范了财务管理工作。对库点而言,使用网络管理系统在本单位即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即凭证整理和输入工作),不仅加强了委派会计及报账员的财务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强化了基层库点对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意识。
2.完善资料,强化管理
通过建立ERP-NC远程网络平台,首先加强会计集中管理机构与库点的协调与联系,提高对库点配备的委派会计及报账人员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类备查账簿、辅助账簿、实物登记卡等,加强对固定资产使用、报废等方面的管理;其次,会计集中核算与监管中心可以在网上查找、归集、审核、审批各库点提供的资料,及时发现和反馈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以满足库点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制定各项管理措施等方面的需要。再次,会计核算与监管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和管理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预算管理的事前控制,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因此,ERP-NC远程网络平台的开展使会计核算与监管中心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有利于提高库点对财务管理积极性;不仅使公司总部及时了解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等,还增进主管部门与库点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流,进一步加强了财务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3.尽职尽责,严格履行考核、监控、激励制度
建立好对基层库点的评价体系是集中管理的核心,必须对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实行责任目标控制考核,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利用ERP-NC远程网络平台,将业务管理融合进财务管理中,实行从源头管理,通过远程处理、在线管理,实现对所属库点财务的动态考核管理。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对责任人的评价以预算标准为主,对责任单位的评价则以综合指标为主,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注意发挥各库点负责人的积极性。采取将薪酬计划与执行财务集中控制结果相挂钩等各种措施,调动其经营积极性。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委派会计或报账员的业务水平,制定《委派会计及报账员岗位职责及百分考核办法》,不断强化委派会计及报账员在库点所起的财务监督、财务管理职责。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监管,是对县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重大改革,也是适应国家粮食局和农发总行倡导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模式,促进资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走“强企”发展之路新要求的尝试。会计集中核算与监管能成功地实现对会计事项处理及资金的集中管理、集中核算和全面监督,能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风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促进县级粮食购销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篇3
摘要:本文运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方面对我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评价,论述了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不宜减税的原因,分析了我国国债的情况和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要注意的问题。关键词:西方;宏观经济学;评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在人类的历史上由来已久,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上升到理论研究,是以一九三六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后为代表才正式形成的。宏观经济学是从整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运行及其规律的。一、西方宏观经济学内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认为,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形成的对商品的总购买小于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商品价值时,它会导致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相反的情况下,则会出现通货膨胀。因此,政府要采取一定的经济政策来减少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从需求理论上讲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的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支出和税收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在经济萧条时采用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即政府采用减税、扩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增加投资等措施;而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率上升太高时,政府会采取增税、减少政府支出等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以控制物价上涨。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过高时,采取紧缩货币供给?恳蕴岣呃剩种仆蹲屎拖眩股途鸵导跎傩蛟龀ぢ恍G罢呤桥蛘托缘幕醣艺撸笳呤墙羲跣缘幕醣艺摺?nbsp;扩第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能产生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而影响的效果不同,下表是扩张性政策对利率、消费、投资,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政策种类对利率
的影响对消费
的影响对投资
的影响对GNP
的影响财政政策
(减所得税)上升增加减少
增加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上升增加减少增加
财政政策(增加投资)上升增加增加增加
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增加增加增加
二、我国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含义由于我国目前出口受阻、物价下降、内需萎缩,经济运行处于低谷,失业下岗人员继续增加,所以我国在一九九九年仍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一九九八年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启动经济增长,调整投资结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发国债从而增加财政支出来实观的。"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我国两年连续6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现在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息率已低于美元的存款利息率。由于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增加造成巨大压力,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启动政府投资需求,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采用减税的办法,本文后面会进行讨论。三、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及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我国政府决定今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作用有以下4点:①能增加社会需求;②能带来工资和利润的增加;③能刺激个人消费?推笠低蹲剩虎苣芾喙夭担浣釉黾由缁嵝枨蟆8菸鞣胶旯劬醚е胁普叱耸вΓ浣釉黾拥淖苄枨笸队诓普С霰旧淼睦拧@诺牟普撸岵欢ǖ牟普嘧郑卤硎俏夜?8年及99年的财政预决算情况: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98年(决算)9853亿元10771亿元918亿元98年(预算)9679亿元10142亿元960亿元99年(预算)10809亿元12312亿元1503亿元从目前的经济和财政情况看,财政赤字是控制在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的,1999年财政赤字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低于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线,99年的财政赤字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2.2%,低于国际公认的15%的警戒线,从上表可以看出1999年的财政预算赤字比1998年扩大43亿元,在实际执行中有可能还会加大,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说,不会造成新的通货膨胀,因为现在的增长率还是一个负增长的态势,全国产成品存货很大,所以和财政赤字相比,不会造成通货膨胀。采用这一措施是可行的,增加的支出主要是用于基础产业的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因此这一短期的财政扩张措施并不影响我国长期财政政策和目标的实现。实施积?牟普撸ψ⒁獯砗玫牧礁龉叵?1、谨慎处理好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平衡的关系。笔者认为现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作为短期措施,其赤字不能有太大增加。而各级地方财政除了管理好中央转借给地方政策的5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应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不得编制赤字财政预算,更不得向银行、单位借款周转、虚收税款、挪用专款、欠拨支出等,搞"假平衡、真赤字"这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2、妥善处理好扩大公共财政支出与涵养财源的关系。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增,政府从事的各项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经费开支也相应上升。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人民日益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将增多的国民收入用于社会的公益事业,改善人民活。特别是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由政府来提供财力保障。在着力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把加强基础投施建设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立足更大范围和更多层次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增加财政投入与改进投入方式相结合,立足于引导社会资金扩大投资需求。四、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我国不宜减税按照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当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时,除了增加政府开支以外,还可以通过减税政策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供给,从而使国民收入以税收乘数增加。但我国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却不宜采用减税的政策,理由有以下5点。1、减税和增支虽然具有同向扩张效应,但在实际运用中双管齐下的并不多见。除非经济面临崩溃境地,出现极度恐慌,一般都不会二者并重。因为两种政策并使要受到政府预算、债务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美国在30年代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政府为迅速摆脱危机采取的是政府支出扩张的政策,而没有采取减税政策。60年代肯尼迪时代倾向于减税,而没有采取政府支出扩张政策。所以我国已倾向于支出扩张,不宜再实行减税。2、我国税制结构决定了当前不宜减税。根据减税效应理论,减少直接税的扩张效应大于间接税的扩张效应。"直接税"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主要特点是累进征税,税负难以转嫁;"间接税"主要是流转税以增值税、消费税为代表,实行比例税率,税负容易转嫁。削减直接税的结果将使公司和个人拥有更多的税后利润,使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提高,有利于刺激投资和刺激消费,向市场提供利好信号,又因为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有助于整个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使经济扩张。而减少间接税,首先使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相对下降,个人收入会降低,有刺激企业增加生产的作用对刺激消费的作用不大。所以当直接税在税制结构中的比重大时,降税效果较为显著。下表为部分国家1997年直接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比重直接税比重()国家美国55.40加拿大80.70日本65.50中国16.20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7年我国直接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仅为16.2,其中:企业所得税占13,个人所得税占3.2,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65.4。所以在我国减直接税效应较弱,而减间接税又会使物价下降,在我国现在物价是负增长,长期物价不增将不利于经济增长。所以税制结构制约我国目前不宜减税。3、我国税收环境状况不宜实施减税的措施。我国多年实行计划经济,对税收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税收的刚性不强。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重视了税收的作用,但税收执法环境尚未形成,全社会的纳税意识不强,偷、逃、骗、欠税现象相当严重,对税的执法力度不够。在此种环境状况下减税,很难达到预期效果。4、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减税后无法支撑财政。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应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0-30%,发达国家30-50%,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得一路下滑详见下表: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年份财政收入(亿元)GDP(亿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19902937.1018547.9015.8019913149.4821617.8014.6019923843.3726638.1013.101993 4348.9534634.4012.6019945218.1046622.3011.2019956242.2058260.5010.7019967366.6167800.2010.901997865.57745711.601998985379459.6712.40
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依靠税收,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95%。如果现在采取降税,会产生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降税必然会降低财政占GDP的比重,就会增大赤字规模和中央政府的财务负担;二是国家财力有限,降税力度过大必然会冲击正常的财政支出;三是运用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过多的减税不利于财政支出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5、我国税负不高,不好再往低处减。我国全部税收占GDP比重仅11%左右,发达国家50%以上,发展中国家30%左右。如发展中国家一般所得税税负中企业所得税率70%,个人所得税率48%,而我国名义企业所得税率33%,实际上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不到15%,内资不到30%,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为45%,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如果考虑税收流失,实际税负很低,所以无论从我国所得税名义税率还是实际税率,都不宜再降税率。我国企业去年超过一半是亏损,对这些无利润的企业来讲,降低所得税税率更加毫无意义。五、我国国债及应注意的风险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借债;另一种是银行透支。用银行透支的方式弥补赤字,会造成货币贬值和引出通货膨胀,是不可取的。解决赤字的方式主要通过借债的方式解决。我国1994年颁布《预算法》,禁止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国债太多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我国的国债现在是多还是少呢?下面进行分析。1、赤字财政是凯恩斯经济理论一个最主要的财政政策。弥补财政赤字主要靠发行国债。国债并不是任何人购买都有助于"医治"萧条,只有商业银行的钱放不出去时、只有居民和企业手头有闲置资金而又不打算存入银行或购买商品时,才有助于扩大总需求。2、国债的适度。国际上公认累计国债余额占当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60%为警戒线。从财政支出上看,国际通常认为当年国债发行,不能超过当年财政支出的3%。3、从居民的购债能力来分析国债。到1998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407亿元,国债余额7771亿元,两者之比为6.9∶1。现在居民投资领域和渠道比较狭窄。从九九年年初国债发行的情况看,今年国债发行是供不应求。所以国债对居民的购债能力来说是少了。4、从国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进行分析。我国1998年底国债总额占GDP的比重为9.5%,大大低于国际公认60%警戒线。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国债少了。5、从财政收支进行分析。国际上认为当年国债发行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10%为宜,而我国98年国债发行3891亿元,98年实现财政收入9853亿元,比重为39.49%;国际上公认的当年国债发行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0%,而我国1998年的比例为36%(98年财政支出10771亿元)。从国债占财政收支的比重来看,国债发行是多了。6、债务增加,注意风险。自1981年以来,我国发行国债9000多亿元,98年底国债余额7771亿元。1999年将发行国债3415亿元,比98年少发行476亿元。尽管目前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都处于较安全的范围之内。但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已高达50%以上。偿债率很高,给中央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财政风险加大。所以在国债发行规模上我们既要适时适度,又要慎重行事。否则中央财政风险愈来愈大。六、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要注意的问题从长期来看,实施积极财政货币政策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灵活地调整存贷款利率。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实行的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货币政策,力度很大,容易引发经济过热。国家宏观经济部门尤其中央银行要密切关注经济景气指标,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灵活调整存贷款利率,保证货币供应的稳定、有效,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出现经济出现通贷膨胀和经济"滞账"的危险。2、严密监控经济运行,防范不可预见债务对财政的冲击。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尽管均在国际安全线以内,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债务负担和隐性财政赤字。如国有银行的呆账、国有企业的潜亏、粮食企业的挂帐、各级政府欠发的工资、失业养老金支付的缺口等,这些都构成巨大的潜在债务负担,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必须严密监控宏观经济的运行,掌握不可预见债务的变化情况,切实防范不可预见债务对财政的冲击,提高财政抵御风险的能力。3、从长远决策,我国不能靠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大量举债搞建设。我国财政目前很困难,大规模举债和扩大政府开支,实施反周期调节,是财政为支持经济发展作出的必要贡献,笔者认为它只能是在特殊情况下实施的一项短期政策。在金融风险加剧和坚定推行国有银行改革的情况下,为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必须发挥市场在拉动投资和消费中的作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防止爆发债务危机、金融危机、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4、严格限制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除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外,还应将政府投资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收入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相结合,如将部分财政债务资金投向刺激居民消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扶贫力度,增加公务员工资等,使国债起到杜杆作用或催化剂作用,通过财政的投入发挥"财政支出乘数"效应,将54000亿元的居民储蓄调动起来,推动经济适度稳步增长。5、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较大幅度地增加财政支出,一定防止浪费,在重点投资中,绝不能花钱大手大脚,应以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把资金用好,所有财政支出,一定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的效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粮食安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