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

篇1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披露 问题 对策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成为中央一直扶持的对象。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总数已经达到了5000万,占到了全国所有企业总数的99%以上,所解决的就业人数占到了全国的75%以上,中小企业所产出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到了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总额的53%,发明的专利占到了全国的65%,所开发的新产品占到了全国的80%,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国计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中小企业现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也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关系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是当前我们的首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

1、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内涵

对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在很多文件中都有所涉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在1980年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所提及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其中相关性包含及时性、预测价值以及反馈价值,可靠性包含如实反映、可核实以及中立性。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颁布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的报告中指出透明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重要性、可比性以及真实性。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以及及时性等要求。虽然以上文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不尽相同,但是其大体内容是十分接近的。中小企业在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但是其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应该与规定是一致的。

2、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

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包含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以及及时性这八个方面,下面就来简单介绍这八个方面的内容。(1)可靠性是指企业应该以其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作为依据来进行确认、计量以及报告,按照实际情况反映符合确认与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和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如果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靠那么会对债权人、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发生损失。(2)相关性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与债权人、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如果说会计信息不具有相关性,那么对于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不存在任何价值。(3)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清晰明了,使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更加易于理解和使用财务报告。(4)可比性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可以互相可比。可比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具有可比性,其二是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具有可比性。(5)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该以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单单以交易或者事项的形式作为依据。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譬如说,《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如果企业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后,仍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或仍对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则此项销售不能成立,不能确认为销售收入。(6)重要性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反映了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以及经营成果相关的所有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判断交易或者事项是否重要的标准是如果其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造成影响,就说明该会计信息是重要的。重要性更多的依赖于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7)谨慎性是指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该保持谨慎,比应该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面对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应该保持谨慎性,充分估计到企业的风险和损失。(8)及时性是指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该进行及时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是延后。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一般都没有设立会计核算系统,并且缺乏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以及会计信息披露通道,这一切都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现状。

1、会计信息披露严重失真

目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严重的虚假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对会计原理、会计法规以及制度不甚了解,做出错账的概率较大,进而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其次,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都是家族式经营模式,其不管是经营管理人员还是财务人员往往都会优先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人为地去捏造会计信息,蓄意变动会计数据。最常见的是虚报产值、虚增利润以及虚列负债去骗取贷款,或者掩饰利润以逃避税收。最后,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并没有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以很少有机会被审计机构审计,没有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中小企业难以自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当注册会计师对中小企业进行审计时,中小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数据和其他财务资料一般都含有虚假成分,注册会计师很难以此资料为基础得出真实可靠的审计报告,这就造成了外部审计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难以起到其应有的督促作用。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由于中小企业所处的市场都存在较高的竞争程度,为了保护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在会计信息披露时会体现一定的保密性。但是很多中小企业便以此为借口,对诸多会计信息譬如融资租赁、资产减值等不予披露或者是披露不完整。其次,中小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一般只涉及到了自身的生产经营并没有披露对社会的公共效益产生的影响,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均为历史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这些信息并不具有太高的价值,公共效益根本无法得到可靠的计量。最后,中小企业所使用的财务软件比较低端,无法针对企业的特殊业务进行核算,而且不同财务人员之间经常会使用不同的财务软件,会计信息难以保证一致性,这也导致了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3、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为了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在2004年4月,财政部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依然严重。由于中小企业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很薄弱,对内部会计控制并没有给与过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漏洞颇多,譬如说一人身兼多职、人员素质低、预算不准确等。并且企业的内外部的监督体系也不健全,致使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越来越显著,得不到遏制。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为了给与中小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应对对策。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在大多数中小企业中,投资者就是经营者,在此应该将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划分清楚,经营权与所有权划分清楚,这样可以有助于财会人员清楚的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应该设立会计机构,尽量做到层次清晰、分工明确,会计人员的设置需要符合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规定,聘请财务人员之前应先确定其是否相应的资格。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按照会计规章制度操作,依法建账,恪守职业道德,而管理者对于财务工作应该避免干预。中小企业对财务人员应该给与定期的培训,使财务人员的业务本领和贯彻政策的水平方面得到提高。

2、积极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政府应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有足够的重视,建立专门负责监督、考察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部门,对中小企业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会计信息披露检查工作,通过强制的行政手段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监督和管制,并且应对财政、税务、审计等相关机构进行合理的分工,形成一个有效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督体系。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出台一些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文件,定期对中小企业进行会计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对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法和其他相关规定的认识;税务部门主要负责结合日常纳税情况,监督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是否符合规定;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进行严格审核,查看其有无虚假信息,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3、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最关键的是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营造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加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设立良好的组织结构。其次,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责分工明确,定期进行财产清查,使用永续盘存制对库存进行盘存,加强预算控制和内部审计控制。最后,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内部会计控制的漏洞与不足。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发展状况和规模,而且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必然会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所以在面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出现的问题时,应该积极的去发现而不是忽视,积极的去解决而不应隐瞒。相信在中小企业和政府共同的努力下,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永进:浅议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商情,2010(34).

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一、背景分析: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一直受到全民的关注,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反映了某一时点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股民们依据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进行投资决策,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偏离实际的投资决策,蒙受了经济损失。

会计信息包括真实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可靠性,相关性,重要性,及时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等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旨在满足会计目标,尤其是决策有用论的要求。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起源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委托关系的形成。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使用者决策的重要会计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点在于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满足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如若不满足则说明该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就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反映了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是企业竞争力和成长兴衰的“晴雨表”,是一个企业所有业务的总结一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及时、完整、合规,是评价一个证券市场是否规范、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重视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就是重视证券市场的表现。

第一,由于证券投资者会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根据会计目标中的决策有用观,如果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存在失真或其他违背决策有用目的的现象,将导致证券投资者的利益遭受损失,所以,为了维护投资者们的利益,必须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管制,使得上市公司披露出的信息满足决策使用者的需求。

第二,对于上市公司本身而言,可靠、准确的信息披露可以保证公司的长期发展,有利于在投资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吸引投资者的资金,这对于一个上市公司的长期融资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由于上市公司是资本证券市场上的主力军,如果想实现我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重视和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但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又要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所以,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早一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必须采取措施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三、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立法体系不完善。我国在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有很多立法及构与层次,但是立法体系仍然很不完善。比如,在有关法律条文的规定定义过于模糊,无法正确将其运用。如:我国现行的有关证券法规规定,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的责任人要负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但对于披露行为违规如何认定、怎样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责任人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等等问题,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者规定的过于抽象,这样的问题造成了司法实践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手段过于单一,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科技含量较低,效率受到限制,导致披露的不及时。同时,缺乏专用的系统服务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第三,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督不到位,其信息披露存在不真实、不完整、不及时等现象。由于证券市场不完善,各方面监督不到位,违背了信息质量要求,上市公司出现根据自身需要操纵利润,信息披露不及时等现象,势必会影响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导致投资者的利益遭到损失。

四、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第一,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制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充分认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国家应加强法制体系改革,不断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法律条文,修改模糊、对于过分抽象的规定,使得有关机构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合法的行为进行惩处时有法可依。

第二,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手段过于单一,较之国际上其他国家,无专用系统的问题,应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改变该现状,如积极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专用系统,致力于增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效率,增强其时效性。

第三,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所受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诸多不完整,不真实等问题,国家应加大法制建设,增强监督力度,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立互为监督的机构,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加大监督力度,扩大监督范围,早日完成上市公司信息监督建设。

参考文献:

[1]曹中红.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8):6.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  透明  问题  分析  

        1 会计透明度的概念

        会计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它受到会计准则的制订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会计人员素质、信息披露与监管等因素制约。所以,要实现会计透明度就必须做到这四方面的全面控制,而不能有任何的偏废。会计准则质量是前提,会计信息质量是核心,会计人员素质是基础,信息披露质量是保证。一套清晰科学的会计准则为会计透明度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而只有相关的会计环境能为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披露质量做出保证时,会计透明度才可以真正实现。 

        2 我国会计透明度现状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会计透明度不高,会计舞弊现象严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透明度不断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不仅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

        2.1 法制环境不完善,会计造假现象严重。

        2.2 法人治理结构缺陷,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2.3 审计执业不规范,审计人员独立性差。

        3 提高会计透明度的措施分析

        3.1 完善有关法规制度 从会计制度规范和诚信教育方面来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过程将更多地体现为如何制约和规范利益各方的博弈行为的过程。因而,完善有关准则的制定和政策研究是提高会计透明度的理论前提,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是提高会计透明度的技术保障,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是提高会计透明度的根本保证。 

        3.1.1 要加快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步伐,实行阳光会计政策,为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提供规范、有效解决信息提供滞后性与信息需求超前性的矛盾,建立表内信息与表外信息互补的财务报告体系,规范和完善分部信息的披露,规范会计行为,完善会计流程,避免披露事项上避重就轻,从制度层面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3.1.2 要建立和健全我国的法规体系,相关的法规之间要相互协调,保持法律条文的一致性,从而给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一个较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 

        3.1.3 要建立和完善有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民事法律责任及责任追究制度等,使违反法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首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要公平,兼顾会计信息供求各方的利益需求。其次,应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的原则,真实地核算和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对任何不能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可靠地确认、计量,但能影响外界报表使用者决策的相关信息都应揭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另外,还必须尽快制定有关独立董事方面的法律和制度,其权利和义务要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切实保证独立董事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完备处罚规定,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使违反法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者付出高昂的代价,从制度上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 

        3.1.4 要规范关联交易,消灭会计信息泡沫。不正当的关联交易直接导致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下降和资产空心化,应加强会计监督和管理,从根本上禁止滥用关联交易。 

        3.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3.2.1 建立内控管理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要做到与我国具体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监管体系和意识形态相适应。 

        3.2.2 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其完善程度显著提高,有力地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明确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规范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提高了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增强了对会计操作行为的约束力。 

        3.2.3 要求企业内部建立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这是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关键。 

        3.2.4 做到及时、真实、充分、公平地向广大投资者披露财务信息,并提供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有助于会计透明度的提高。

   3.3 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 

篇4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 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披露 会计报表

在2007年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这实际是在强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要遵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重要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基本准则中对其也未进行深入解释。本文旨在通过对重要性原则的剖析,分析其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应用,并进一步论述其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重要性原则的概念及判断

(一)会计重要性原则的概念

会计重要性的概念,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是指当某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地表达时,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所作出的判断。换言之,该项信息的重要性大到足以影响决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二号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财务报告中漏报或错报的项目,根据其周围所处的环境,如果其大小到这样的程度——因该项目的补充或更正将可能改变或影响一位依赖于该报告的理性人的判断,则该项目就是重要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发生遗漏或错报的特定环境下所判断的项目或错误的大小。

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如果某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该会计信息就是重要的,就需要严格按照会计原则和会计程序进行单独、详细精确、重点核算和报告;如果某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没有影响,就是不重要的,企业可以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简化核算程序和方法,粗略、合并地反映。所以,重要性原则实质上起着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过滤筛选作用,通过重要性检验的,才考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二)会计重要性原则的判断

会计信息是否重要,很大程度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重要性判断标准的确定是运用重要性原则的关键。而由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性,使得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多样性,对重要性的判断也有了多重标准。现在实务中常用的有两种判断标准,作为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参考,即企业应当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将项目的金额和性质结合起来考虑。

1.从金额方面考虑重要性。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规模、以往经验、面临的实际环境等具体情况,确定一定的金额限度或比率作为区分重要与否的标准。如审计实务中常使用的重要性水平:税前净利润的5%~10%(净利润大时用5% ,净利润小时用10%);总资产的0.5%~1%;净资产的1%;营业收入的0.5%~1%;根据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比率,并选取同期会计报表中都最小的重要性水平作为会计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借鉴审计的做法,会计重要性的判断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如采用发生金额占该类金额的比重来确定其是否重要。当然,这种金额或比率的评定也是相对的,如同样是10万元的差错,对大公司可能不重要,对小公司就是重要的,会计人员必须运用职业判断,做到既客观反映会计信息,又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简化会计核算。

2.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判断重要性的另一个标准是经济事项的性质。如会计差错如果是由企业会计政策使用错误或滥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引起的,则不管金额大小,均应作为重大事项,按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

在应用金额和性质两方面进行判断时,可以先做定性判断,再做金额上的考虑。如《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中规定,在企业本年发现前期会计差错时,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这里重要与否,先看性质是否重要,如果性质不重要,再考虑金额的大小进行不同的处理。重要与否,会计处理的繁简程度是不同的。对于本期发现以前会计期间的非重大会计差错,直接调整本期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不必在本期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对于本期发现以前会计期间的重大会计差错,即使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要进行追溯重述,调整相关项目及留存收益,要调整本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还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及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等。

会计信息披露中重要性原则的应用重点

重要性原则应用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各个方面,应用较多的还是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下面对其使用的重点进行探讨。

(一)会计报表项目的列示方面体现了重要性原则

在新会计准则的会计报表体系中,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如资产负债表中将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负债单独列示反映,体现了该信息对报表决策者的重要作用;利润表中收入的项目为“营业收入”,同时包括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这也是其他业务收入不太重要,没必要单独反映的原因,而对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在利润表中要求单独列示。

(二)中期财务报告披露中强调重要性原则的应用

为了及时披露会计信息,上市公司必须定期披露中期财务报告。根据重要性原则,企业应当保证所提供的中期财务报告包括了与理解企业中期期末财务状况和中期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相关的信息。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重点披露上市公司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事项。同时,对于理解本中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交易或事项,也应予以披露。

(三)重要性原则在分部报告中的应用体现在报告分部的确定上

上市公司存在多种经营或跨地区经营的,应当按照《分部报告》规定披露分部信息。一个分部是否作为报告分部,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重要性。对于具有重要性的分部,则将其作为报告分部,单独披露会计信息;不具有重要性的分部,一般不应将其作为报告分部,不对外披露分部信息。

一般情况下,判别分部重要性的主要依据是该分部是否达到下列各项目中至少一个标准:一是该分部的分部收入占所有分部收入合计的10%或者以上;二是该分部的分部利润(亏损)的绝对额,占所有盈利分部利润合计额或者所有亏损分部亏损合计额的绝对额两者中较大者的10%或者以上;三是该分部的分部资产占所有分部资产合计额的10%或者以上。当然,确定报告分部时,还要注意重要性和一贯性的统一。

篇5

关键词:资产减值 会计信息质量 可靠性 相关性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资产减值概述

(一)会计信息质量涵义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满足决策使用者需要的能力特性总合,包括会计信息“质”和“量”两个方面:会计信息的“质”是指会计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有用程度;会计信息的“量”是指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时需要的信息数量。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最为重要的特征,前者要求会计信息不存在错漏,能够真实地反映单位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后者要求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做出的决策密切相关,能够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二)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

新准则在充分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对资产减值的部分内容作出了修改,使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及披露更加规范、明确。具体如下:在资产减值确认方面,新准则强调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商誉等资产减值计提,不适用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建造合同中的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同时需要剔除资产中无法给企业创造利益的部分;在资产价值计量方面,选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会有不同的计量结果,计量属性包括现行成本、历史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等;在资产减值披露方面,新准则给予了更详细的规定,如,重大资产减值要披露其原因及各资产组的情况,财务报表中要披露资产减值的当期损失和累计金额等。

二、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A公司为例,分析该公司资产减值确认、计量、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表1为A公司资产减值确认情况:

(一)资产减值确认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A公司一直采用稳健性原则对资产减值进行确认,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资产当期实际利润和真实价值的会计信息,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资产减值的确认,有效避免了资产已发生减值但未进行会计处理的情况,能够防止企业高估资产和利润,使会计处理更为谨慎,有利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判断企业资产价值,以其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提供依据。但是,由于资产减值迹象的识别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力,如果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力,那么资产减值的确认将会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难免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

(二)资产减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A公司的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为:先获取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再获取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最后对两者进行比较,选取数额较高者。在这一计量过程中可以看出,A公司需要获取资产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资产评估技术作为重要保障,否则难以保证资产公允价值的公允性。然而,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来看,我国尚没有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同时在计量技术和信息环境方面也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从而难以满足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要求,极容易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三)资产减值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A公司在利润表的“资产减值损失”一项中,列明了资产减值的计提数额以及减少的利润,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根据披露的资产减值信息分析A公司利润的变动情况,防止A公司出现故意隐瞒资产减值的情况。但是,A公司存在自愿性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没有将公司人力资源、财务利润、发展战略等信息进行一并披露,降低了资产减值信息的相关性,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在资产减值披露方面普遍呈现出披露不充分、虚假披露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尚未得到充分应用,从而导致资产减值披露无法发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三、结论

总而言之,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对会计信息质量既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也能够产生消极影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消除消极影响,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健全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环境,堵塞资产减值准则的漏洞,从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燃.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5).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信息披露

一、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意识非常淡薄

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现状是普遍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从近几年上市公司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和招股说明书情况看,相对来说比较完整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会计信息的企业少之甚少。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主要将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而把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附加的负担,把财务报表的编制仍然理解为仅仅是财务信息的披露。此外我国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独立披露意识还认识不够全面和通透。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对公司发生的社会责任项目,仍然加在传统会计核算之中,并不单独列入相对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中,反而作为附加归入传统会计科目中,鱼目混珠;二是未曾单独编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报表,采用非重点的在附录中补充报告模式披露。

(二)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不合理,内容不够

全面报告形式不合理主要体现在:(1)披露形式过于单一,缺乏详细的社会责任报表,定量信息与指标信息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混为一体,难以区分。(2)这些信息的适用对象局限于国家,其他读者难以接触。披露内容不够全面体现于(1)我国几乎没有上市公司对自己公司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的披露(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只不过是局部披露,并且随意挑选性极强,披露的程度与内容完完全全取决于当局管理层,而且公司的最高决策层在思量该问题是往往偏于“趋利避害”的原则。

(三)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

现阶段很明显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法律法规很不成熟和健全。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表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很难取得相对应的财务绩效,这正是导致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重要原因所在,相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加对短期的盈利更加感兴趣。而且在现在,我国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领域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因此约束力还远远不够力度,这就给上市公司维护自身短期利益而不去承担社会责任和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提供了契机。

(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和可信性

最近几年,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屡屡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社会责任问题,而这些惨痛事件的发生与这些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财务报表所呈现的情况恰恰相反。典型的三鹿奶粉事件等。正是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一次次无不加深了投资者、消费者、社会媒体等质疑我国上市公司对外在财务报表是披露无效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这充分显示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可比度和可信度。除此之外,我国现阶段社会责任审计活动尚未开展,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管的意识异常薄弱,这也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可比度和可信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弱点。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缺乏可比度和可信度是企业最致命的一点,解决这个突出的问题迫在眉睫。

二、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主要成因分析

(一)我国企业会计责任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还很不成熟,极其零散,更无专门的研究机构或部门,相对应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理论和专注文献资料也很少。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起步非常晚,正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在很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领域,而且很少引起会计研究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学术研究领域的滞后,导致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因此缺乏先进会计理论的指导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出现繁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出现了一些传统会计不能解决的棘手的问题,比如社会责任会计内容的宽泛和复杂多变、计量的多样化及不确定等等。使其研究的难度加大,导致很少有专业人员去仔细斟酌。从主观上思考,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作用是极其微弱,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实务中发展缓慢反过来也影响着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还有一点绝不可以忽视:社会责任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相当紧凑,当今社会责任会计学科处于会计理论边界和交叉地带,而我国对这些学科的研究往往不给予重视,阻碍了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准。

(二)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规不完善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关规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的法规不健全,导致企业趁机逃避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对外披露。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法规相当落后,仍未全面规定企业必须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二是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无专门法律可参考,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属于应尽义务的范畴。无论一个国家发展状况,通过法律手段是不可缺的。由于诸多原因我国还未建立比较完善,企业操作性强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三)企业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意识普遍低下

长久以来,传统会计的目标和缺陷导致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意识极其淡薄,无视企业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责任。从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企业和政府长久以来重视以经济指标去考评一个企业对社会贡献,企业管理层倾向于传统财务报告披露的质量,企业利益相关者注重自己投资的回报。种种原因导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低下,进而影响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使其弊端显露无疑。

(四)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成本比较高

与传统财务会计相比,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核算的内容更加复杂宽泛,尤其是在社会责任事项不通过交易进行时,确认与计量就愈加困难。必然使企业付出极高的成本,导致企业短期内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远远高于回报和传统会计信息成本。例如,企业排放“三废”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相关要求,企业必须对社会提供这方面会计信息,相关企业必须寻求资料和咨询有关专家,因此所付成本比较大。而目前,我国很多小规模上市企业由于财力、人力比较薄弱,甚至于最后的产出大大低于付出,将极大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政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立法工作,加强约束力度从全世界范围看,有一套完善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是促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保证。针对目前大多数企业不愿意为社会责任买单的情况,深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本着尊重法律法规的实操性,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管理办法》等,并且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有利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法规条例,对各个上市公司依法管理,进而推动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规范化。2.制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准则,促进披露形式的统一和内容的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准则不统一,进而造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缺乏可比性,严重影响其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工作的准绳,起到了统一规范会计核算、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作用,虽然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上已经有了明确规定,但在披露内容上缺乏定量的指标和准则。因此,制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准则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我国上市公司各个监管部门应在协调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各界的意见,通过研究,进一步分级别制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标准,从而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水平。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的统一和内容的完整。

(二)市场宏观层面上的政策建议

1.发挥和完善新闻媒体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增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公正性除了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人之外,能够对上市公司施加影响的利益相关者还有新闻媒体等在内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它们隶属于第二利益相关者。研究表明:新闻媒体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保护投资者权益等诸多方面起着正面作用。随着大众媒体对上市公司负面报告数量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这样就会降低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因此今后,证券监管部门等机构应该积极推动新闻媒体等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同时鼓励和支持各种客观、公正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级结果,是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降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可信度下降的问题。2.积极推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投资基金,降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近年来,随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越来越受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运动在西方迅速发展开来。然而社会责任投资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投资收益关系,充分发挥投资长期性独特优势。如果社会责任投资基金有较好的投资导向,十分重视上市公司治理和发展,一些内部治理出色的公司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上会将信息更好地传递给相关者。由此,带动整个上市公司群体朝着比较好的方向发展。在当今金融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将社会责任引入投资决策中这种全新投资理念意义重大。有力降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成本。

(三)公司微观层面上的建议

1.建立健全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提高上市公司相关利益者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意识长久以来,传统的以“股东利益至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模式,很容易导致公司只注重内部治理结构而忽略社会责任,因而就出现了重视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随着社会进步和舆论压力,公司管理层逐渐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力度有所提高。但是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很多的上市公司会遇到数据采集、报表编制等困难,必然无形中增加了报表编制的时间和成本的投入,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系统化的来解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问题。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生成来看,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和加强内部控制是保证报告质量的直接因素;从规范公司治理方面看,积极鼓励公司完善内部控制、利益相关人员的参与机制和构建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我国上市公司可以积极采纳已有的做法,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成立社会责任会计管理委员会,与董事会类似,统筹谋划社会责任会计的各个方面,尤其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决策。下设社会责任会计工作办公室,与经理办公室类似,具体组织社会责任会计的日常工作。此外,还应该鼓励股东等和选聘一些专家顾问积极参与其中,将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不可或缺的是一定要严控生成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防止虚假错误信息。否则,引发的信任危机危害比不积极披露还要大。2.增设会计岗位,扩充会计人员的知识面,探索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大多数由会计人员完成,因此必须要求会计人员转变已有的传统会计观念,从而适应新形势需求。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报表的质量,对外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已超越了传统会计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社会责任会计渗透众多学科知识。会计人员要想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观念,必须在原有的扎实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知识,国家要积极把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知识融入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中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法,会计人员观念的不断改变将极大的促进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的成熟。3.开展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报告的第三方独立审验不可否认的是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最终目的在于加强与股东的沟通,指导投资者的决策和行动,获取投资供企业持久运作。也通过此途径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但是,如果报表使用者对披露内容缺乏信任,那么作用大打折扣。唯一的补救措施是第三方出具审计意见,社会责任审计的能够提高披露内容的公信力以及披露内容的质量。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普遍缺乏第三方独立审计,导致很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问题频发。因此,基于长远发展,聘请国内外知名审计机构对披露内容进行独立的第三方审验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总结

伴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上市公司日益成熟,必将推动国民经济持久的增长。但是,中国的社会责任会计刚刚起步,在研究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传统会计的发展最终也是和社会责任会计一样服务于社会。社会责任会计发展和作用不可估量。未来的世界和中国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中国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深化,中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也必将迅速发展,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也会更成熟。本文在参考众多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的相关理论、重要性、问题、对策阐述了主要观点。但是几乎全部主要观点集中在主题,即我国上市公司这个主体上。样本具有很大局限性,所以观点也不全面。对反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整体状况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

[1]张正勇.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影响因素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55-59;191-202.

[2]李文静.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远见,2010(3):50-51.

[3]中国证监会.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Z].2012-01-07.

[4]齐萱.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诸观点的梳理与评价[J].现代财经,2009(1):74-78.

[5]陈弘迪.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J].会计师,2012(10).

篇7

为了提高企业财务报表列报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修订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新准则”从综合收益、附注披露内容和强制性披露内容三个方面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财务报表应披露的项目和内容。会计信息透明度决定着会计信息的价值,而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导致了诸多腐败问题。

一、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涵义

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概念,一直都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和界定。在区域经济、全球经济不断发展融合的趋势下,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成为一项必须解决的客观问题。它最早出现在1996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所的“核心准则”上,其中有一项是“高质量”,具体解释为“可比性”、“透明性”和“充分披露”。从此,透明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开始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使用。“透明度”是“高质量”的组成部分。透明的财务报告信息需要符合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相关性等信息质量要求。

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报告强调了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并对其作用作出了解释,即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从而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对企业作出准确的评价。

虽然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是从具体范畴来考虑,会计信息透明度强调了两个问题:一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是透明度存在的基础,也是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前提;二是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和恰当披露。可靠恰当的披露更能使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信息获得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运行、经营成果及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等信息。

二、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反腐价值

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反腐败存在正比例关系。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反腐败越彻底;反之,腐败问题的解决能促进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充分性的披露障碍也将有所减少。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会计作为公共性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完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在经济发展中,企业的发展影响着经济的进步,而经济腐败问题则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增加企业内部压力和外部监督,能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反腐败工作取得效果,才能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是预防腐败的必要手段

会计是计量和记录经济活动的工具,利用这一特殊的经济工具来监督腐败行为,可以提高反腐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为经济腐败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与会计相关,大多数腐败都会体现到经济上,是金钱和权力的交织。只有会计信息公开透明,接受民主监督,才能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是治理腐败的根源。所以,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进行财务公开,是反腐败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方法

会计既是一种计量工具也是一种管理活动。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利用会计这一计量工具,根据经济腐败中必然发生的非正常资金运动,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从中准确地分析出企业资金的运行状态,对易于发生腐败的环节认真探究,对不正常的资金运动进行监督管理,从而探索出一套会计反腐监督机制,为反腐败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三、会计信息透明度现状及产生的腐败问题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时期,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了解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的具体表现及会计信息透明度问题带来的腐败滋生现象,可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和腐败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一)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有调查表明,针对当前披露的财务信息,没有一家机构投资者认为财务数据“完全可信”,认为基本可信的不到二分之一。会计信息不真实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一大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不按照会计账簿真实填写财务报表,不遵循会计准则基本要求,夸大收入或支出,不能规范地使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伪造或者夸大相关大型交易事项,甚至有些企业会编制两套报表,一套虚假的拿来应付信息使用者和监督者,一套真实的拿来作为内部文件,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真实地了解信息,给国家和信息使用者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违规的会计信息操纵使企业经济秩序混乱,扰乱了正常的经营活动,阻碍了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亏损破产,损害了企业整体的利益。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为腐败者提供了挡箭牌,损害了国家和他人的利益。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很多企业对融资款项的使用、资金预算、利润构成和变化等信息披露不详细,对于未决诉讼、关联方交易、企业合并、提供担保等重要性事项的报告不充分,避重就轻,使投资者产生误解。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在细节上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不够明确,使得企业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有主观选择性,造成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披露不明确、亏损的原因解释不详细,以及对重大信息避而不谈等问题。某些企业利用这种制度上的漏洞,获得舞弊的机会,逃避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使财务反腐难度递增。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及时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要求。一些企业内部重大变动、上市公司有关高管的调任、重大重组等重要信息,都在股票价格大幅上升之后才给予披露。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也为企业进行内部交易和操纵市场创造了条件。延迟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将大大降低,同时也使获取非法利益的手段更加隐蔽化和多样化。

四、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预防腐败

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从宏观来说,依赖于国家的宏观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从微观来说,依赖于企业本身对准则规范的遵循程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

(一)规范信息披露,完善会计法规

从财政部2014年关于重大会计改革的文件中,可以看到财政部加快会计改革的步伐。其中为了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和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个新准则的修订完善和实施,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出发,从我国反腐败的要求出发,现行会计准则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需进一步关注会计质量的真实性,增强强制性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在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关联方交易、不同类型财务核算方法的运用条件等细节上继续补充与完善现行的会计准则。

(二)健全内部治理,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有效减少腐败的产生。鼓励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提高中小股东对决策的影响力,通过中小股东对自身利益的需求,对企业的信息披露形成压力,促进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健全和完善董事会制度,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对控股股东和经营管理者起制约作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推行科学和规范的考核制度;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绩效评价,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重视管理者的个人实际能力,建立将管理者的报酬与企业经营成果相对应的薪酬及奖励制度等。以上这些措施对加强企业内部监管、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杜绝腐败的产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外部监督,提高执法力度

外部监督的作用在于保证会计信息披露有其良好的社会环境,适度的监管是保证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保障,也是预防腐败的一大举措。对于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对于腐败人员,不仅要追究行政责任,也要追究其民事责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也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中介机构在会计信息的传递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企业披露会计信息通常需要经过中介机构的处理,如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的估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等。在许多腐败案例中,正是由于企业人员与中介机构相互勾结,虚假的财务信息,不法分子利用这些虚假信息操纵投资者行为,获得经济利益。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违法行为加大惩处,保证中介机构的独立性,才能为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预防腐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加强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篇8

关键词:物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Only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can effectively fulfil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o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tool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logistics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alyzes logistics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logistics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早在2009年,榱擞Χ怨际金融危机,保持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国务院就将物流行业列入国家十大振兴产业规划项目。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社会各方对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大,物流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迅速的发展速度,产业链不断增长,涉及的领域不断增加。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人才流失严重、客户满意度不高、收件人和发件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运输工具陈旧落后造成环境污染等社会责任问题。

1 物流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从1924年“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被美国学者谢尔顿提出后,理论界对其的探究与争论从未停止。虽然众说纷纭,难以统一,但学者们一致认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下,不同类型的企业所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不尽相同。目前,我国物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具体如下:

1.1 对股东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股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最重要的关系。物流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主要有对股东出资安全的责任、支付股利的责任、向出资者及时、完整提供反应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可靠的信息的责任。

1.2 物流企业对员工的责任。物流企业的业务性质决定了其会雇佣许多员工。物流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是建立在劳动合同基础上的雇佣经济关系,以及由此衍生的道德关系。因此,物流企业对员工首先负有如期支付合约规定的劳动报酬的责任。其次,物流企业对员工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安全负有责任。再次,物流企业负有一定的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责任。为此,物流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场所,提供平等的接受职业教育、晋升机会等社会责任。

1.3 物流企业对顾客的责任。物流企业获得利润的方式是向顾客提供有效的运输服务及其他相关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对客户负有提供安全运输服务的责任,保证将客户的货品及时、完好地送达目的地的社会责任。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货物破损现象,应采取积极措施对给顾客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或者将损失降到最低。

1.4 物流企业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物流企业在实现自身利润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带来危害。例如,物流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资源消耗、运输设备在运输过剩中排放的尾气、运输过程中的能源耗费、废弃的包装物等。因此,物流企业对环境负有保护责任。

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公共设施,如公路、通讯设施、电力设施等。因此,物流企业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有责任。具体包括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所在地区的公共事业、减少贫富差距等。

2 物流企业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完善物流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是解决物流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保障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因此,完善物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显得尤为必要。

2.1 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物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和我国十大振兴产业规划项目,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质量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其社会责任履行不力,不仅在国际市场上会受到强烈的抵制,而且也会给我国各个市场竞争主体带来危机,给国家形象带来损害。

2.2 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物流企业只有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减少对资源的占用,减少环境的破坏,承担对职工发展和社会就业等的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2.3 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够使社会民众以更方便的方式去了解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就物流行业而言,社会民众的支持尤为重要。全面系统地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仅有利于物流企业提高其信誉度,使得社会公众更信任企业的产品,而且也有利于社会公众切实维护自身利益。

因此,物流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其在社会环境中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逐步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从而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3 物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本文随机选择了23家物流上市公司2015年度会计报告,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物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以下问题:

3.1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具有被动性。会计信息披露分为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目前,我国大多物流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意识较为淡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虽然我国要求披露尽可能的详细,但是对于没有硬性要求的部分,大多企业不能做到主动披露。只有2家企业披露有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内容。

3.2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根据分析23家物流企业(其中:国企11家,民企11家,外企1家)在2015年的社会责任报告看出,社会责任报告篇幅较小,信息披露内容难以全面。其报告的具体篇幅分布如图1所示:

3.3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单一。大多物流企业(18家)采用的披露方式为描述性社会责任报告方式,其中非货币形式的披露占主要比例,以货币形式表露的内容仅占很小的比例。而且,非货币披露形式需要编制单独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才能更为完整的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但是大多物流企业只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中反映社会责任信息,并不能全面具体地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4 完善物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4.1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意识。物流企业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所以物流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的意识直接影响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因此,物流企业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主要人物,必须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这种意识应该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切实履行自身社会责任。

4.2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工作的行为指南。目前,财政部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未制定具体准则,这就导致我国物流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具有选择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具有不全面、不可比的特征,这种信息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大大降低社会责任报告的有用性。因此,财政部应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使得物流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更加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4.3 增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政府监管。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不仅需要依靠企I本身,还要依靠政府实施的具有强制性的监管措施。会计的政府主管部门主要是财政部、证监会、审计部门等,这些部门要进行严格监管。同时,对于物流企业管理与监督还应成立专门行业协会,从而有效地监督与管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具体可以运用以下方式监督与管理:首先,制定相关法规规定物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要求,促使各个企业依照要求定期进行披露。其次,建立统一的公共平台,定期公布其社会责任报告,让公众进行监督。再次,行业协会进行评级,定期根据评级给企业排名,然后将排名到公众平台。

4.4 加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社会监管。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公允性,需要由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即进行社会监管。目前,美国等国家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内容中也包括了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审验。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却鲜有涉及,经过独立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也并不多见。因此,为了保证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公允性,有必要加强实施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

参考文献:

[1] 唐鹏程,杨树旺. 企业社会责任的投资模式研究:基于价值判断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16(7):109-126.

[2] 孙红梅,蒋娜,岑磊.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J]. 会计之友,2011(3):16-20.

[3] 冯丽丽,林芳,许家林.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当代中国的研究综述[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91-100.

篇9

[关键词]表外信息;相关性;允当披露

一、财务报表表外信息的地位

企业提供财务会计的信息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表内确认的方式,用固定的格式、固定的项目以及较为固定的填列方法进行列报;二是以附注、括号内的说明、旁注、补充说明等表外披露的形式揭示会计信息。由于表内信息的确认,要求严格遵守统一的确认标准,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信息所传递的含义,了解经济事项变动的原因,关注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不足以及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的信息。但因受固定的格式和项目要求的限制,导致许多不符合确认标准,无法在表内反映。因此,仅靠表内确认的方式列报信息通常会使信息披露不充分。IAS1提出,企业财务报表表外应以附注的形式提供:1.关于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以及选择并运用于重要交易和事项的特定会计政策的信息;2.披露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但不在财务报表的其地位置反映的信息;3.提供不在财务报表内列报、但对于公允地反映却是必要的附加信息。与表内确认的信息相比,表外信息具有内容广泛、形式灵活的特点。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但又不符合会计报表要素定义的或表内难以充分表述的信息。因此,对企业核心信息且又具有可靠性的信息应采用表内确认的方式列报;而表外信息是表内信息的补充、解释、延伸和扩展,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更详细的相关信息。

二、允当披露的理由

表外信息已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的关注,各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也要求财务报表表外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这也使得表外信息的披露呈日益膨胀的趋势。因此,现阶段应重视表外信息的允当披露问题。表外信息允当披露的理由是:

1.受成本与效益原则的约束

信息披露成本是指在提高或扩大信息披露的质量或数量中,付出的劳动代价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也包括因改进披露形式而付出的成本。信息披露的收益表现为信息使用者获取的信息是否对其决策有效。面对企业存在的大量经济信息,由于受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所需时间和成本的约束,财务报告不可能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全部信息。因为这样不仅会使会计的成本过高,而且可能使财务报告内容重点不突出、逻辑不清晰,会使许多不了解会计决策、会计方针、会计程序等会计专业事项的投资者产生误解或无所适从。

因此,我们在决定某个交易或某个报表项目是否应详细或单独在表外进行披露时,在考虑信息相关性和充分性的同时,应按成本与效益原则进行允当披露。只有当收益超过信息提供的成本时,我们才应选择将其列报或详细列报。即对重大事项应充分、详尽地披露,对一般事项则只需简略说明甚至不披露,而不能事无巨细,一概披露。当然,我们也应注意不能以成本与效益原则为借口,不披露、漏披露和不按规定披露企业的经济活动。

2.对企业利益的保护

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某些表外信息甚至比表内信息更有用,因此,为保护好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企业应在表外披露能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所需的全部重要的信息。与此同时,应注意处理好公开财务会计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的关系,避免披露使其竞争对手得益的信息,从而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在披露表外信息时,做到允当披露。一方面,尽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表外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则必须充分意识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必须严加保护,在披露表外信息时,做到既充分又适当,内外兼顾,不失偏颇。

三、允当披露的实现

(一)正确理解相关性

表外信息价值所在,就是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然而,表外信息应与谁的需求相关?表外信息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吗?相关应达到何种质量标准?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各国的实践看,表外信息的披露一方面存在相关性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量相比,信息显得不足。另一方面,从信息相关程度看,某些信息又显得过多、过滥,产生信息无效。

由于受成本与效益原则的限制,现行财务报告提供的表外信息实际上还无法满足每一个信息使用者的个性需求,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实际上是对不同信息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提供者所能提供的信息进行权衡的结果。在权衡的过程中,必然会多考虑主要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主要信息使用者的确定,又直接会影响表外信息的披露。如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曾将国家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信息使用者,认为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因此,财务报告的列报很大程度上为了交待企业的委托责任,财务报告列报的信息主要是反映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对预测性的信息和或有事项等相关信息未给予充分重视。而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并未将国家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使用者单独提出。从相关准则和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是将投资者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为了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制度中要求对企业发生的或有事项必须采用确认或附注中披露的方式予以反映。因此,表外信息的相关是无法满足每一个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它更多的是与主要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关。

相关性的判断和理解,还应注意其质量要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主要由三个因素所决定: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预测价值是指信息披露能够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反馈价值是指信息披露能够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之与当初的预测结果相比较,判断过去预测的正确与否,从而有助于使用者证实或修正过去的预测,这一特征着重反映过去信息的有用性;及时性是指信息的披露在失去有用性之前必须到达使用者手中,这是信息相关性的重要条件。认识及时性的一个简单方法是问:信息若更早提供是否更为有用。

(二)协调好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关系

表外信息的披露除了应注意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外,还应注意协调好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保护商业秘密的关系。使表外信息作到允当披露,为此应做到两点:一是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披露要求,对必须披露的内容应严格遵守规定;二是对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的信息或披露后会对企业造成重大伤害的信息,可以不披露。但企业同时不得任意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回避披露义务或故意不披露一些对评价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的信息。这也要求我们在准则制定的过程中,对可能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内容作一界定和规范,当规范要求披露,而企业又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披露的信息,应请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进行认定,以减少企业选择性披露的空间。

(三)表外信息应实现有序披露

随着表外信息在整个财务报告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表外披露的补充说明、解释性的信息已越来越多。财务报告使用者经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重新排列和整理。因此,为帮助信息使用者能更便捷、清晰地在掌握企业的重要信息,表外信息应有序披露。有序披露除要求报表附注中的解释说明性事项应和报表中的项目进行一一对应按序披露外,还应按重要性原则将重要的、需特别提供信息使用者注意的信息放在前面显著位置反映,而对不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可放在后面披露,使表外信息披露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四)表外信息应贯彻强制性披露和选择性披露相结合的原则

在许多国家,公司的表外信息不仅限于法律法规的要求,有不少公司的大量会计信息是基于公司管理的目的而自愿披露的。因此,企业表外信息的披露不仅受外部强制性规范要求影响,还受到内部管理需要方面的影响。外部强制性披露规范制订的目的是保证表外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降低信息使用者的风险。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对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的补充和深化,它对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展示公司未来和真正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勇,李定清.会计理论体系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2]阎德玉.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美]保罗B.W.米勒,保罗R.班森,著.阎达五,李勇,等译.高质量财务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年报时滞;上市公司;及时

有关及时性的研究文献中,许多会计学者将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视为衡量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替代标准,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会计信息是否为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所用,是会计界人士最关心并且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及时性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很早就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一)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的法规中,涉及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法规主要是:

1、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的《新企业会计准则》里,在基本准则中专门增设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章”,在这一章里第十九条用“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表述性语句说明会计信息应具备及时性这个质量特征。

2、中国证监会委员会于2007年1月30日的第40号委员会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里,在“定期报告一章中的第二十条规定了年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第3个月、第9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以实现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均衡披露。

3、中国证监会要求沪深证券交易所从2001年年度报告开始正式对外公布定期报告的预约时间,此举切实维护了作为市场弱势群体的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强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提升了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和增强信息的公开化。

在学者研究方面,杨顺利教授(2007)建议将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前者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后者包括可核性、中立性、真实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和一致性是次要质量特征;重要性是确认的前提。

李维安等(2007)以年报披露时滞为解释变量,以未预期盈利、审计意见等为自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年报披露的及时性问题进行分析,他们的研究证明:未预期盈利为正,本年度和上年度未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以及企业业绩好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更为及时。

王建玲、张天西(2008)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讨论公司规模、公司类型、发行股票类型等因素对年报及时性的影响,其结果肯定了上述因素对年报时滞的显著影响。

(二)国外文献综述

美国学者Givoly和Palmon(1982)对1960-1974年间美国上市公司年度盈余报告的及时性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较迟公布的盈余报告所传递的信息量要少于较早公布的盈余报告,这说明盈余报告披露的及时与否对报告的信息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Elliontt(1982)对美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及时性研究发现,年度报告的及时性与审计意见的好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Davis和Whittred(1980)以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影响报告及时性的公司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公司规模(按照资产总额)是影响年报及时性的因素之一,即大公司和小公司比中等规模公司更及时地披露报告。

二、会计信息及时性的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结合新疆上市公司实际统计数据,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公司规模与年报披露的时滞正相关,即公司的规模越大年报披露的时滞越长,及时性越差。

假设2:经营业绩与年报披露的时滞负相关,即经营业绩好的公司年报披露时滞短于业绩不好的公司,其年报披露越及时。

假设3: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公司年报时滞短于其它类型的审计意见年报,亦即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公司的年报披露更加及时。由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年报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报告有用性的判断,因此被签署这些类型意见年报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可能选择推迟公布此消息,来延缓和分散财务报告公布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相对而言,被签发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则更愿意较早披露年报,向市场释放这一利好消息,其年报披露也就越及时。

(二)研究设计

1、变量设计

表1中变量,其中被解释变量是会计信息及时性的变量――年报时滞Rlag,以年报公布日距上年会计期末(12月31日)间的交易天数度量;公司规模SIZE变量,以上市公司会计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在对公司业绩指标的选择上,本文选择了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指标,主要是考虑到每股收益是作为会计盈余衡量指标的常用做法,而净资产收益率在我国得到了投资者相当的关注,也是证券监管机构研究设计所使用的一个常用指标,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主要以这两个指标或以他们为基础计算的指标作为衡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变量。

表1 变量定义一览表

维度 变量名称及代码 变量含义及说明

年报及时性 年报时滞(Rlag) 年报公布日距上年会计期末(12月31日)间的交易天数

公司规模 资产规模(SIZE) 用年末资产余额的自然对数表示

经营业绩 每股收益(EPS) 净利润/年度末总股本

净资产收益率(ROE) 上市公司当年度净利润与年度末的净资产总额比值

资产负债率(DAR) 年度末总负债/年度末总资产

审计意见(AUDI) 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0,其它类型的审计意见=1

2、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1)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获取:①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②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csrc.省略)。

(2)样本选择

本文的样本期间涵盖了2005-2007年三年,样本公司为发行A股的深沪两市上市的全部32家新疆公司。

(3)数据处理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包含;EXCEL、SPSSll.0等。其中,基本数据处理采用EXCEL软件处理,描述分析以及回归模型的建立使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三、统计分析

(一)新疆32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频数分析

本文将上市公司2005-2007年年报披露月度频数统计结果列于图1。

正如本文前面所叙述的,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每年4月30日前披露其上一年度财务报告,新疆所有上市公司在这一期限内完成了年报的披露工作。但是,从图1可以看出,05到07年间,1、2月份公布年报次数的公司共23家,远小于3、4月份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数量60家。有72.4%的上市公司选择3、4月份公布其年报,只有27.6%的公司在1、2份公布其年报,其中在1月份公布年报的公司比例只有3.6%。由此看见,大部分公司倾向于较晚披露其年度报告,甚至拖到4月的最后一天。

(二)影响新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学者研究及对新疆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分析,本文采用按照多变量分类的方法考察不同因素对年度报告时滞的影响,根据样本的研究结果以及本文的研究假设,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Rlag=b0+b1EPS+b2ROE+b3DAR+b4AUDI+b5SIZE+e

在上述回归模型中,包含被解释变量在内,共计6个研究变量,SZIE变量考察公司自身方面的特征,用于验证本文研究假设1;ROE、EPS、DAR等变量是典型的公司财务变量,在模型中用于验证本文研究假设2;AUDI变量用于验证不同审计意见对公司报告时滞的影响,以验证本文研究假设3。通过对回归模型中各研究变量的考察和统计检验,确定各因素对年报迟滞是否具有影响。

模型中数据单位各异,为消除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然后再用于拟和回归模型。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新疆上市公司年报时滞相关因素统计分析表

变量名称 未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值 Sig

EPS -23.982 -.514 -4.235 .000

ROE -.010 -.157 -1.007 .317

DAR -25.481 -.250 -2.195 .031

AUDI -15.755 -.135 -.960 .340

SIZE 4.564 .242 2.058 .043

Adj R Square .188 R Square .238

F 4.750

回归模型的R2为0.238,可以认为回归模型有一定的拟合度,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同时SIZE、EPS、DAR等变量的回归系统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

本文统计的结论显示,公司规模变量SIZE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与年报披露时滞正相关;经营业绩变量EPS系数为负,这说明经营业绩与年报披露时滞负相关,即经营业绩好的公司年报披露时滞短于业绩不好的公司,其年报披露越及时。这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和假设2的结论。但需要注意的是,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ROE与年报披露时滞的关系不显著,这一方面反映出上市公司可能更关注每股收益指标对投资者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ROE指标在证券监管中是衡量上市公司增发的核心指标,因而人为操纵的可能性更大。此外,DAR与年报披露时滞负相关,这种异常的结论可能是由于金融监管部门信贷管理的影响。

根据上述所做的多元回归模型对新疆上市公司年报时滞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本文认为公司规模、经营业绩等变量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具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公司规模与年报时滞正相关,而每股收益与年报时滞负相关,即相同条件下,公司规模越小、每股收益越高的新疆上市公司其信息披露越及时,这也和本文的研究假设相一致。

(三)审计意见类型对新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

本文按照新疆上市公司被出具审计意见的类型将样本分成两组,分别为标准审计意见组和非标准审计意见组,并对其进行比较。其比较结果显示在表3,

表3 不同审计意见类型下的年报平均时滞表 单位:天

审计意见类型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标准 61 50 40

非标准 78 53 49

从表3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审计意见类型对信息披露及时性具有显著影响,标准审计意见的年报披露更为及时,而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年报及时性较差。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深沪两市新疆上市公司2005―2007年年报数据,构造了回归分析模型,对新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第一,年报披露及时性需要改进。从整体来看72.4%的新疆上市公司选择在每年三月或四月披露年报;每年的46~55交易日区间披露年报的公司数量突然显著增加,而且46~55和66~78交易日是年报披露最为集中的时间区间,其中又以日历天数四月底为最。以上证据均表明大部分上市公司较晚披露年报,导致新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较差。

第二,多种因素对信息及时性造成影响。本文分别采用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以实现研究不同变量对年报时滞影响的目的。分析结果证实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公司规模、经营业绩等变量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具有显著影响,即相同条件下,公司规模越小、每股收益越高的上市公司其信息披露越及时。

通过上文的统计分析结果,本文认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披露较迟的上市公司管理,尤其是哪些业绩较差,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规模大的公司的监管。此外,可对上市公司实行分级管理机制,综合披露时效、财务指标等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

[2]杨顺利.试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层次关系[JJ.事业财会,2007:21-24.

[3]李维安.未预期盈利、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基于2005-2007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M].2007(3).

[4]王建玲,张天西.基于信息质量理论的财务报告及时性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8(9):81-88.

[5]杨世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课题报告[J].会计准则研究文库,2007(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