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遵循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实验遵循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实验遵循的原则

篇1

关键词 科学实验 生命伦理 准则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科学实验是推动科学发展、揭示自然奥秘的重要环节,如果科学实验对人和动物的生命产生了伤害,从伦理学的角度,这是一种“恶”的行为。但为了科学的发展进步,这种伤害有时是必要的,因此,需要有伦理准则来约束,以在限定范围内的“恶”防止更大的“恶”,防止以科学发展为名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

1 关于人的生命伦理准则不断完善

当科学实验以人为对象时,实验主体与实验客体的关系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时涉及人的生命伦理准则作为“人道主义”思想的一部分。人道主义是“善待一切人的思想体系”,其总原则是“将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人”,把生命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命本身是一切福利的综合”。有关科学实验中人的生命伦理准则自二战以后不断完善,一些国家还建立了完善的伦理审查制度。

1.1 《纽伦堡法典》――关于人体实验的第一个伦理准则

二战期间,亚洲战场上的日本731部队,为了研制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生化武器进行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在欧洲战场上,以门格尔等为首的德国法西斯军医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进行了令人发指的所谓医学研究,他们借科学实验之名杀死了大量犹太人、战俘和无辜者,这些人被纳粹统称为“没有价值的生命”。二战结束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了包括23名法西斯军医的战犯,其中包括多名医学教授和高级专家,该法庭针对以科学为名滥杀无辜的现象制定了《纽伦堡法典》。《法典》提出了十条规定,包括医学人体实验必须遵循的目的,医学人体实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医学人体实验的操作者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该法典还第一次提出了“受试者自愿同意(即知情同意)”,被视为临床伦理学与研究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2 《赫尔辛基宣言》――人体医学实验的保护伦理准则走向完善

1964年6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18届世界医学会(WMA)大会通过《赫尔辛基宣言》,全称为《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它是关于人体试验的第二个国际文件,比《纽伦堡法典》更加全面、具体和完善。《赫尔辛基宣言》颁布后的1975到2008年,先后进行过8次修改,2008年的修订版继续“沿着提高对受试者保护的道路前行,坚持了更高的伦理标准”,使得涉及人体对象医学研究的道德原则不断完善和充实,修订本的第二条规定“虽然宣言主要以医生为对象,但世界医学会鼓励参与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的其他人遵守这些原则”。它提出了五项原则分别是尊重人、善行、非邪恶性、均衡性、公正性,为人体实验的伦理准则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1.3 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CI-OMS)――侧重于应用的伦理准则

1982年,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CIOMS)。该准则于1993年和2002年1月两次修订,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应用《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对于涉及不发达地区受试者的研究,该原则规定:研究要着眼于此地区的健康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确保受试者知情同意:由伦理委员会对试验进行审查;独立伦理委员会的成员或顾问应熟悉该地区的风俗和传统。同时,他对科学和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作用和原则有了具体的规定,如审查委员会应独立于研究组,其成员应由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等等。

2 关于动物实验的生命伦理准则存在争议

对动物生命体在实验中的伦理准则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迄今为止尚未有成文的伦理准则,产生争议源头是对“动物是否有权利”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动物权利论两种观点,并据此产生出两种不同的伦理准则:动物实验合理和动物实验不合理。

2.1 动物实验合理――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动物和地球上其它存在物都可以用来为人类服务,无论是被食用还是用来进行各项实验都是合乎道德的。因为人类的道德是仅限于人类范畴的,不适合也不可能扩展到其它生物的领域。人类中心主义使人类日渐成为把握命运的成功者,如在瘟疫的控制和清除、灾害的预警避险方面已经获得部分的成功。人类中心主义者反驳极端环保主义者或者动物权利论者,不认为动物实验是对动物的迫害,理由在于人类和动物一样也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受试者,人类受试者和动物受试者没有多大区别。针对动物福利观点,其辩护理由是“用动物做实验与讲动物福利不矛盾,动物作为人类替难者献身生命科学,就像在保家卫国牺牲的战士,理应受到人们尊重和关怀”。反对动物权利论的学者还认为,人类与动物几乎已经无限远离,动物权利的过激言论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2.2 动物实验不合理――动物权利论

动物权利论认为人类中心主义者过度强调人类的社会性,忽视人类的生物性,这就必然忽视人类和其他动物相互依存关系。代表人物边沁指出“关键不在于它们是否能推理或说话,而是它们是否能感受痛苦和欢乐”。功利主义哲学家彼得・辛格主张“所有动物的权力都是平等的”,他提出“最大幸福原则”,主张“动物权利论”,其推理逻辑为:凡能感到痛苦的都应被赋予道德的权力,动物能感到痛苦。另一位代表认为P・泰勒提出,所有的动物不论它们与人类多么不相似,也都是有着他们自己的利益。有人进而提出“人权往前推演一步,就是动物权,就是承认动物也有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3 科学实验中生命伦理准则的应用现状

3.1 基于人体生保护准则的应用趋于成熟

科学实验中对人生命的保护逐渐完善和发展,基本沿着从生命本身的保护到人生安全的保护,从依靠实验主体自律的保护到专门的机构委员会来监督实施,上升到伦理委员会这样一个集体的保护,而且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了不同的应用准则,如新生儿伦理准则等。

在西方,美国是人体生命伦理应用比较成熟的国家,尤其在伦理保护组织建设上。自1974年成立首届国家生命伦理委员会,至今已有6届,它的成立成为保护参与生物医学研究者权利的具体实践,联邦拨款负担部分运行费用。国家生命伦理委员会的成立,打破了科学家和医生在解释生命伦理价值问题的伦理垄断地位。

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3年6月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提出“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此外我国《药物临床试验 质量管理规范》对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设立、组成、审查内容,以及审查规程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高危的实验领域如电离辐射,基于保护受试者或者科学志愿者的权益的制度和伦理准则也在不断完善。

3.2 关于动物生命实验室伦理审查的应用制度在不断完善

虽然涉及动物实验的伦理准则尚无定论,但对实验动物保护日益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接受和重视。而且动物生命保护的伦理学研究及其实际应用变得不断重要,“现在的问题不是建不建的问题,而是如何建的问题”。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既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利益之所在,有人提出为了规范人类的行为,有必要立法加以贯彻执行。

在我国国家科技部2006年颁布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其中涉及国际上动物伦理方面“五个自由”原则和“3R(Reduction、Replacement、Refinement)”概念,并建议实验动物生产及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部分科研机构也成立了实验室伦理审查机构,以监督科研中实验动物的合理使用,保证实验动物的使用符合已的规定。但是,我国的动物实验生命伦理的应用整体上与西方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保护生命、善待生命不仅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而且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被科学家所认同。但我们也看到,保护生命的理念同追求精确的科学和指导科学实验的具体原则还存在冲突。关于科学试验中的生命伦理准则问题尤其是动物实验准则,未来依旧会存在争议。从人类对自身生命保护的伦理准则的发展看,动物生命的保护必将不断完善,其实际应用也将不断成熟,最终实现科技发展的目标与生命保护的要求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王德国,浅论《纽伦堡法典》制定实施的重要意义[J]中国医学伦理学,2∞5(5),

[3][g]Onom O'Neill,知情同意;从纽伦堡到赫尔辛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11).

[4]杨丽然译,邱仁宗审校,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200s年10月修订),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5).

[5]杨丽然,更高的伦理标准与更多的利益冲突――《赫尔辛基宣言》2008年的修订,医学伦理文献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0009[5).

[6]王秀峰,人体试验伦理原则[J]冲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2(1).

[7]周全,教育研究的伦理诉求――兼论《贝尔蒙报告》,现代教育论坛工009(11l

[8]邱仁宗译,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aOMS)关于涉及人类受试者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4).

[9]唐道林,肖献忠,动物实验面临的伦理问题[J],中国医学论,2003(5).

[10]毛翰,动物伦理的限度[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I).

篇2

         第一阶段:观察实验要有序,观察目的要明确

         观察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坚持观察的有序性,既可以使学生获得详尽准确的实验事实,为分析实验提供全面确切的依据,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使学生能有序地观察好科学实验,首先,要强调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即了解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每种仪器、药品与实验目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明确各类实验的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科学实验中要观察的内容不外四种:实验装置、试剂、操作和反应现象。

         观察实验装置: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外部到内部的原则。从整体到部分就是对实验装置先有整体轮廊的了解,这套装置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从部分到整体就是这几部分是由哪些仪器组成,又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从外部到内部就是了解每件仪器的外观形状和内部构造。

         观察试剂:观察试剂指用感官感知所用的药品,即感知试剂的色、嗅、味、态、溶解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沸点等,其中主要是观察试剂的色、嗅、态。

         观察实验操作:实验操作包括实验仪器连接顺序、气密性检查、试剂添加的先后顺序和数量、操作步骤。其中试剂添加的先后和数量及操作步骤最为重要,是实验成败和安全的关键。

 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现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实验开始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明确实验目的,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 

         第二阶段:观察计划要周密

         在确定观察目的后,就有了一定的观察任务,这样能预见被观察现象的各个方面,避免偶然性和自发性。无论观察过程是短暂还是长久的,在计划中都应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有中心,才不至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尤其是有些实验现象稍纵即逝,若无计划,就会失去观察机会。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这就是说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又不遗漏次要现象,还要迅速发现不易发现或者容易消失的现象。例如,亚铁盐溶液和碱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但白色氢氧化亚铁会很快被氧气氧化变成浅绿、绿色以至棕色,观察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迅速捕捉一瞬即逝的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现象。 

         第三阶段:结合具体实验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

         科学实验应使学生明确科学上对“观察”的含义,应理解为应用各种感官感知实验现象,如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才能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征。如学生在制备al(oh)3时,如naoh稍过量则得不到应有的白色沉淀。如果改用氨水代替naoh,就可得到al(oh)3白色沉淀。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经过分析研究,找到事物的内在本质,才能够有所发现。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为什么制al(oh)3时要采用氨水而不用naoh溶液了。另外还应特别强调实验的操作程序,这关系到实验的安全和成败。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开始时,是先向氧化铜试管里通入氢气,还是先加热?停止实验的时候,是先撤出通氢气的导气管,还是先熄灭酒精灯?整个实验完毕后,使学生明白实验开始时若先加热再通氢气不安全;停止实验时,如果先取出氢气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还原出的铜可能又被氧化,导致实验失败。这样通过细致的观察,使学生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征。

篇3

关键词: 多元化 小学科学常态课 实验探究

小学科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通过教学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科学的技能。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课程教学将传统教学模式向开放式、创新性教学模式转变,反对“满堂灌”式的死板教学,支持“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开放式、多元化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成长,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同时注重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价值与理想。在新课理念下,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而增强科学常态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对常态化科学课堂教学的认识

提到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会陌生,这些课从某种角度讲可以说都是授课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改、引领示范确有推动作用。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绝不是靠一两节示范课就能实现的,而真正培养学生、提高教学质量靠的是常态课教学。常态课教学并非“平常”的课,而应理解为返璞归真、反映教学本质、日常状态的课。小学科学课亦如此。其实,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存在“困惑”,是不是每一节科学课都要像示范课那样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此,笔者想说的是并不是精力问题,而是思想问题,必须彻底做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更新观念,彻底悟透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凭得是好的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方法而不是靠“满堂灌”式的教学。所以,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大纲,通过悟透教材,掌握一整套科学有效有教学模式,实现常态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才是正道。

二、构建多元教学模式的前提

在寻求构建小学科学多元化教学模式之前,必须明确前提,那就是迎合新程教学改革理念;遵循科学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首位。除此,还要悟透科学教材内容及知识点,深知科学学科性质特点,以科学实验探究为核心,发掘增强课堂效果的增长点。当然,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要避免盲目注重由应试教育转向对学生实施综合全面的素质教育,追求“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要在课堂中善于发现学生性格与爱好的差异,注重个性发展,遵循“正确化、合理化、全面化、多样化”原则,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其得到充分施展和锻炼。另外,就是将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作为出发点,在试图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新模式的同时,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完美整合。

三、浅谈多元化科学教学模式下如何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以科学实验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构建多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以如何增强实验教学效果为重点。

1.精心布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有趣的情境能够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课程具有通俗易懂、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为情境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在讲授《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所有学生对物体沉浮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不妨设置三组具有不同形状的物体:重量不相同,体积完全相同。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开始动手进行实验,并及时做好活动中某些数据及现象的记录和总结,最后做对比,找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外界条件。在活动探究中,通过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想得新、想得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据有关心理专家而言,关于人类具有的感觉器官,视觉感官对信息的接受效率远远高于听觉感官。实验教学应充分利用人体各个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发挥视觉媒体的形象感知尤为重要。展示挂图、实物,或利用投影、大屏幕投影等手段充分利用声音、色彩、变化的图像提高学生对知识信息吸收和消化的能力。实践证明:从教学实际出发,同样的知识增加多媒体的演示补充实验教学,比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和演示的效果更佳,尤其是对于步骤相对复杂、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实验科目,多媒体补充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直观清晰、一目了然等特点,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使之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

3.重视教学评价,是增强科学课堂效果的有效性保证。

评价关系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形象的塑造及高技能的获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发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实验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学习《斜坡的科学》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时,当让学生来验证不同斜面的省力情况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以鼓励、肯定的方式评价以提高其实验兴趣及热情,进而充分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老师在活动中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对于学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增强课堂效果的有效保证。

4.走出课堂,学生在感受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科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临自然,对科学教学至关重要。如在讲植物类有关课程之前,先组织学生去田野采集相关植物标本,回到课堂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之间展开对草本和木本植物的根和茎叶的归类和研究,并记录和表达对植物结构的认知情况。这样学生在放松、愉悦的同时,又获取知识,效果显著。

总之,增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需要长期积累和总结,需要老师巧妙引导、师生亲切合作。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空间的发展,体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参考文献:

篇4

一、现代初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试教育模式背景下,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为初中生堕于思考、堕于发现、堕于创新,将学习过程简化成机械化重复。传统教育方式以教师依照教科书讲解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口述教育,不先设立问题,而学生被动参与学习,不需要过多思考,只要紧跟教师思路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即可。整个过程并不需要学生有创新思维,更不需要过多思考,课后习题过程中对当节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复习,以记住知识要点为重,殊不知,这样的学习方式过于被动,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并不持久,学习效率无从谈起。如今,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优劣的标准,教育初衷并非如此,而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所占比重并不是最大,真正应该重视的问题是探索过程的经历,学习方法的获得和求知经验的积累。

二、实施问题化教学的意义

初中科学教学课程中实施问题化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利用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可以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热情,让学生紧跟教师思路,在课程推进中积极思考,积极提问,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开发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解决问题视为求知的美好成长过程,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终生受用的学习经验。

三、问题化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参考

问题化教学进程中,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是否设置了有效问题有直接关系,很多教师已然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并积极参与问题化教学方式改革,因未能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非但没有发挥问题化教学的特长,反而导致教学效率一再降低。因此怎样设置有效问题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设置有效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参考。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着手设置问题

设置问题时从学生生活经验着手,能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因相似生活经历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因问题的亲切感产生心理共鸣,因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其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从科学实验角度着手设置问题

青少年时期属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强阶段,因此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兴趣,源于青少年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实际教学中应紧抓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科学实验为切入点,通过实验提出相关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将教学目标明确化。

(三)围绕教学内容设置问题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免问题脱离教学主旨。若问题脱离教学主旨,就偏离了设置有效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则教师连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科学教学意义更无从谈起。

四、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5

摘要:在总结近十年来教育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实验的纵向发展脉络的研究,说明了教育实验分流与融合的发展线索,并论述了它与自然科学实验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实验整体主义科学主义分流与融台

随着近年来对教育实验研究的不断深人,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如:教育实验的概念、本质与特征、分类、功能、评价和科学化等问题.出现了一些以自然科学实验来硬性规范教育实验的做法.为更好地进行教育实验的研究,探索教育实验的规律,有必要对教育实验的发展过程和自身特点及其与自然科学实验的关系进行深人研究通过对近十年的教育实验的定义的检索_l0J,虽然众说纷纭,但在以下几点上都达成共识:教育实验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或活动,因而它独立于教育教学实践,是一种专门的科研行为;教育实验主要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的,因而它独立但不脱离教育实践;教育实验要有理论假设、控制、变革、内外效度(物质目标的建立与测评)_3J.根据以上共识可界定教育实验:教育实验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以一定教育目的为指导,通过合理而有条件地控制变量,变革实验因子,从而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恬动.

1教育实验的发展脉络

在教育实验的产生这个问题上,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育实验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由实验心理学把自然科学实验方法引人教育科研领域的,…因而他们主张用自然科学实验规范教育实验.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实验是由一般教学实践发展而来,他们主张选择教育自然环境,强调研究目的的应用性、对象的整体性、定性说明方法,这两类观点都有各自的哲学基础和合理性,又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教育实验作为一种变革性、实践性的科研活动,是伴随着教育实践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是在自然科学实验产生并经由物理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这一发展途径影响到教育领域后,教育实验才借鉴了自然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这种借鉴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照搬,而是保持自我特性基础上的吸收.赫尔巴特和欧文的教学实验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此后,通过齐勒和莱思的相继努力,促使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向实证主义方向转移,使得教育实验产生了分流,一条脉络按原来的一般意义教育实验继续发展;另一条在自然科学实验的影响下,按自然科学实验模式发展

1.1一般教育活动发展而来的教育实验:整体主义教育实验

“原始社会的教育形式最简单,但是,在这早期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却完全具备了它在最高发展阶段所有的基本特征.”原始的教育实验作为实验形式的一员,虽形式简单,但具备了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尝试性.

(1)中国古代教育实验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根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创立的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看作中国古代教育实验的典范(虽然当时并无“教育实验”这一概念.但可看作教育实验的雏形).之后宋代胡瑗的“苏湖教学法”、王安石的“三舍法”都是较有代表性的.

(2)西方古代教育实验.古雅典的智者们通过办私人学校刨立了“新教育”,奠定了雅典“和谐”教育的传统.罗马帝国继承和发展了“和谐”教育理论,并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思想.经过中世纪几百年的压抑,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的新思想火山爆发般地涌现出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以往的改革所未有的特点:改革者的自觉实验意识的萌芽.维多里诺“快乐教育”实验、拉特克语言教学实验、夸美纽斯“泛智”教学实验以及路德的宗教普及教育实验都是这时期教育改革的典型.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实验科学的确立给教育实验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民主{睁!I度的建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始使普及义务教育成为必然,因此,开展教育实验也成为客观要求.而19世纪初期欧洲科学整体主义精神在教育实验上的反映,则形成了整体主义教育实验模式,其问以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赫尔巴特为代表.

赫尔巴特不仅继承了整体主义思想,而且在其理论中渗透了原子论的思想,并在教学理论科学化的目的下从事教学实验活动.他所著的(普通教育学),第一次使教育成为一个有完善科学体系的教育学.他说“但愿那些很想把教育基础仅仅建立于经验之上的人们,对其它的实验科学作一番审慎的考虑;但愿他们认为值得去了解物理与化学;这一切无非是为了确定某一个别原理在经验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大作用.”这里我们看到赫尔巴特把教育研究与实验科学,特别是与物理学和化学相比较,表达了实验研究是建立在科学教育学基础上的思想.赫尔巴特在提出了教学实验中包括追踪实验的必要性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谨慎,他说,哪怕二十次地重复同一个实验,“相反的学说对于这种结果还可以各按其特有的方式作出解释”.J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对教育实验特点的阐述(教育实验应是一个有系统、有层次的多次重复的实验)是对19世纪上半叶以来整体主义教学实验模式和方法的总结.

19世纪科学的新时代到来后,客观上需要对传统意义上的整体主义进行新的解释.此时,以蒙台梭利所使用的医学的、生物学的和心理医疗学的方法为基础的欧洲新教育运动便应运而生了.蒙台梭利批判了实证主义的、原子论的实验教育派观点,同时把人类学、心理学,特别是生物学和医学的方法引入教学实验中,从而使传统的整体主义实验模式获得了新的自然科学发展的支持,是对教学实验科学化发展的又一新贡献.

在欧洲新教育运动开展的同时,美洲大陆上一场轰轰烈烈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也勃发了.这场进步主义运动是整体主义实验模式的新发展.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成为核心.杜威为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提供了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哲学基础

1.2自然科学实验经由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而来的教育实验:科学主义教育实验

科学实验法最早用于物理学的研究,后引入动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于生理实验室之外的心理实验室,成为实验心理学产生的根本标志.他正式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从此心理学才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冯特同时代的还有艾宾浩斯和G·谬勒关于记忆问题的研究,屈尔佩对思维过程的实验研究.

自然科学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实验生理学和实验心理学扩展到教育领域.20世纪初,由于统计学、测量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学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从而产生了实验教育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心理学家梅依曼和拉伊.1901年梅依曼首次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概念,并进行了关于感觉、语言发展、智慧与意志、记忆和艺术欣赏实验.拉伊在他的(实验教育学)中指出,只有通过实验,教育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他们主张要在对儿童生理、心理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来阐明教育和教学方法.其观点对教育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90年,J·M·Rice首次将实验法应用于对学生拼字、算术和语言成就的研究:1902年吉德发明用活动照相法研究读法;1903年美国桑代克(J理与社会测量)的问世是教育测量技术和理论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共同特点是试图把实验这种“精确的科学方法”运用于教育问题,对实验中所收集的信息作针对性的“精确的定量处理”,从而使实验方法进人教育研究领域.实验教育学派遵循自然科学方法论.以经验主义为哲学理论基础,通过观察、统计、实验等方法研究教育行为,他们反对建立在感觉的内省基础上的传统教育学从2o世纪2O年代开始,随着统计理论的发展、实验设计方法的日趋丰富、测量技术的日渐完善,实验教育学派的研究进人了兴旺时期.尤其是麦柯尔在(教育实验方法)一书中对实验问题的选择与形成、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条件的限制、因果研究等问题作了详细地技术处理和说明.该书的出版,“是科学主义教学实验模式形成的标志.推动了教学科学化的发展,”

2整体主义和科学主义教育实验的第一次合流——八年研究

19世纪末至2O世纪3O年代,实证主义影响下的实验教育学派持续开展教育实验,他们追求一种象自然科学那样由许多经过严格实验检验的材料连接起来的系统的、连贯的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虽然他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终究未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在完全的实证主义精神影响下的实验教育学派绝不可能彻底摆脱其唯科学主义的倾向.而同时期的进步教育运动不象实验教育学派那样一味追求知识的科学价值,他们更多的追求的是知识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实证主义者们看来,进步教育学派奉行的是一种哲学多于科学、经验多于实验的整体主义研究方法进人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经济上的大萧条使得过去设有升学压力的进步教育运动面临了升学的压力,同时,实证主义的实验教育学派又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对进步教育运动所取得成果的评价成为必然.这时,泰勒的“八年研究”(1933~1941)便应运而生了.他运用实验教育学派的方法研究进步教育实验。不仅回答了人们对进步教育运动提出的各种置疑,而且还说明了实验教育学派创造发展的研究方法与进步教育运动所采用的整体主义研究方法结合的可能性,进而也给实验教育学派的研究方法带来了新的生长点“八年研究”集进步教育学派和实验教育学派精华于一身,实现了整体主义教育实验和科学主义教育实验的第一次合流,把教育实验科学化又推进了一大步.这次研究的主要功绩是:说明了整体主义教育实验必须评价,也需要评价;评价要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把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追踪评价相结合;建立了新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评价方法、测量工具和统计手段,从而建立了新的一整套的评价体系;避免了科学主义的实验设计、实验统计和实验评债过分实证主义化倾向,泰勒为教育实验的两大流派的相互趋近和融合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3当代教育实验发展的基本特点

3.1教育实验与自然科学实验的关系

狭隘地认为教育实验是一种完全独立于整个实验体系井与自然科学实验分道扬镳的观点,早已不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融合的现实.以一种现代的大科学观、大社会观和大教育观来看待现今的教育实验才是科学而合理的.基于对教育实验的发展过程及趋势的认识,我们认为,对它与自然科学实验的关系应该这样看待:

教育实验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因此它在宏观上会沿着其固有道路发展,从这点上讲它是独立于其它实验个体(包括自然科学实验)的,是个性化的;但作为整个实验科学体系中无数个体中的一员,它又是与自然科学实验相并列而存在的,同时它又必然是开放性的——受到其它实验个体(如自然科学实验)的影响并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流,这种开放性使得教育实验在其个体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吸收自然科学实验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从这点上看,从一般教育实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整体主义教育实验与吸收自然科学实验理论而形成的科学主义教育实验相融合也是哲学层次上的必然结果.正是基于此,当代教育实验才具有了与以往教育实验不同的特点,

3.2当代教育实验发展的特点

篇6

关键词:课外实验;学生的多种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35-2

一、把握实验内容,遵循选择原则

1.方便性原则

器材在一般家庭中都能找到或经过努力能找到的。为此,我们在假期没有开始前,就精心选出了新学期的课外实验器材菜单,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提前收集实验器材,并配备一个储物柜来充当“课外科学实验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使用专业科学器材的愿望,我们学校建立了“开放小学科学实验室”制度,学生可方便地从实验室借走所需要的器材进行课外实验。

2.同步性原则

课外小实验安排的内容最好能与平时的教学同步。如在进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时,安排学生制作一个“土电话”;在学习完“电路”一节后,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等。这样的安排,能起到很好的巩固和应用课本知识的作用。

3.安全性原则

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危险,特别是容易造成人身伤害的实验一般不做安排。对于可预知的危险因素,须提前告知学生。如在学习“液化”这一节时,我们安排学生用菜刀放在水壶口体验液化现象,特别提醒学生进行该实验时,当心手被水蒸气烫伤,为防止出现意外,实验还必须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

4.灵活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课内探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闪光点,发现学生遇到的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外探究很好的素材。例如,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了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有学生提出了弦的音调是否与弦的材料有关?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课后探究。

二、拓宽实验口径,重视实验外延

小学科学实验除了课堂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外,还要重视开展课外实验。这是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本人认为,要达到学生思想创新意识的逐步形成,促进学生素质养成的教学目的,就必须重视科学实验教学的外延,以课内学习为基础,努力创造条件向课外渗透延伸,投向社会实践。周而复始,达到对教材内容巩固、深化、提高、创新的目的。

拓宽实验口径,可以通过成立科学实验科普兴趣小组,有组织地开展课外科普实验活动。可以通过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独自或联合进行实验。第二课堂以及课外的实验往往由学生独自完成,更加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创造能力。

此外,可能通过分工安排学生自制教具来拓宽实验口径。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查阅资料、画图、找材料、动手制作、反复实验,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创新能力。

三、体验课外实验,发展多种能力

1.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实验,可使学生了解科学世界、丰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本人在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观察科学现象的条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和习惯。比如在学习“不同的声音”一节时,让学生在自制“水琴”的过程中观察相同的瓶子里,水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水面有高有低,对声音有何影响?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注重培养观察自制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学生平时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的习惯。比如在乘公共汽车时只要稍加留意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科学问题:汽车突然起动,乘客为什么会向后倾?等等,这些现象都是科学问题。可见,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观察能力。

2.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

理解、分析并且熟悉实验内容是课外实验成败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完成对课外实验内容的知识迁移。对此,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指导实验时注重知识转化,突出基础知识与课外实验结合的知识点,着重备课外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准备,熟悉课外实验内容,在课外实验前对实验过程进行设想,理解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步骤,设计初步实验方案。这样一来,师生就能同时实现对教材实验内容的知识迁移,获得较好的理论知识效果,为进行课外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课堂上利用一小张扑克牌的纸张进行承重实验,指导学生改变纸的形状,让它承重更多的钉子。课后,师生一起分析研究怎样改变桥的形状结构,它的承重能力才能提高?简单的科学知识可以向拱桥、索拉桥设计原理迁移应用,丰富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外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对科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课外实验能力的培养。如在“倒满水的杯口水面是平的吗”实验中,让学生课后倒满水后,观察到水面是向上凸之后,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实验课题:“在里面能轻放多少只回形针而水不溢出呢?”学生经过大胆猜想,心怀好奇,一种跃跃欲试自己动手操作的激情已然形成,并凭借轻拿轻入动手经验,懂得不破坏水的凸面为实验成功的关键。这样不但让学生个体独立地练习了实验的使用方法,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能力的培养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与人共事能力,是从事现代实验科学的研究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合作素质的培养,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思维碰撞是关键,在课外实验中可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实验方案设计的合作;二是学生分组实验的合作;三是学生参与实验的合作。

首先是实验方案的合作,要强调每个学生在分组实验前都要自己设计方案,到实验课时,要求他们把方案拿出来,共同研究探讨,从中进行方案择优,再补充优化方案。

其次是抓分组实验时学生动手实验时的合作,这是关键点。要学生讲究团队精神,重视彼此间的经验交流和探讨,要手、脑、眼同时工作,合作者之间要目标一致,步调协调,分工操作,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还可以就实验过程进行研讨,交流经验信息,深化合作效能。

篇7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问题教学法;意识

一、问题教学法的优势

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偏向以灌输学生知识点和题海训练的方式进行科学教学。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而问题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重视学生的科学思考过程。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通过问题的导入和教师的指引,根据教材分析材料,提炼出知识点和规律,最终解决问题。

二、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措施

初中科学课堂中有效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问题设计和创设情境。

1.问题设计。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注意问题的设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1)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逻辑性,引导学生从简到难、由浅入深地思考、解决问题;(2)问题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关,能够让学生应用教材的知识点解决问题,同时从中学到更多新的知识;(3)问题可以与生活比较接近,或者是引入一些时事,主要是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消弭学生的陌生感。比如说,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植物为例,为什么在同一棵树上,一面生长茂盛而另一面却稀稀疏疏?这样引导学生探讨植物的向阳性。

2.情境设计。问题情境的设计主要是三个方面,分别是结合生活经验、活动实践、科学实验的设计。(1)结合生活经验设计。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是数不胜数的,所以,教师可以轻松地在生活中找到科学的应用实例和知识点。由于引用的例子都是学生日常见到的,也就消弭了学生的不熟悉感,激发他们对其科学原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提高了。(2)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课外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科学原理的影子,并且与课本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完成种植绿豆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个实践中了解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对植物的各项组成和特征更加了解。(3)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设计问题情境。开展实验的时候,以题目的形式引入,最终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出问题。

科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和科学素质。因此,教师要将问题教学法的优势与科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运用有效的措施发挥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学物理;基础实验;探索

大学物理基础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教育首先接触的实验实践课程,基本实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基础物理实验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总要保留一部分基础实验,即验证性实验,这是这门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通过物理实验课程能够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物理实验的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独立科学实验的技能.在实验中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及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和科学精神。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完整的、系统的科学实验过程了解甚少,有的学生其至没有进过实验室。如何科学的上好基础物理实验课,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中感悟到基础实验课的重要性,这是大学物理教师们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充分挖掘这类实验的内涵和潜力,使之能够在担当验证性实验角色的同时,能进一步拓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内容,在实验中我们对这部分实验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深入挖掘它的内涵和潜在功能,使原来单一的验证性内容拓展成验证性、设计性或兼顾一些创新性的多层次内容,使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得到训练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下面介绍我们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的挖掘和探索:

1 独特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好课,总少不了一个好的开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针对不同题目的实验内容,用精心设计的独特新颖的创意导入实验课堂,可以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导入语可以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是一段简单的原理,也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等等,还可以综合运用,相得益彰。不管怎样运用,导入语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目标明确,教师应明白设计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第一,磁石效应,即导入语所蕴含的情理,极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激发学生对将要做的实验感起兴趣;第三,简明精炼,要恰到好处,不能够嗦冗长,不得要领。例如,磁场分布这个实验,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但磁场分布规律又是肉眼看不到的现象。学生在做实验中往往注意的是现象,为了激发学生对做磁场分布这个实验的兴趣,我在讲解实验原理之前,导入几个磁现象与人类有着密切联系的例子,把学生引入有电就有磁,磁感应强度有大小的领域。再讲如果我们不合理利用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将会产生危害。学生明白了利害,迫不及待的要去探测通电线圈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带着高昂饱满的热情去完成实验的测量要求。

2 变异创新的传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教育专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就叫‘活’。”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实验题目、内容,不断改变授课方法,活跃气氛,在变化中创新,以新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高自党实验的能力。例如,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在实验中,三线摆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的实验条件之一是转动圆盘角度要求小于,我们知道的概念是圆周的的1/72,而转动圆盘上又没有角度标志,控制这么小的角度,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据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学生转动上圆燃的角度一般都大于,导致实验结果误差增大。为此,我在这一实验题目的讲解中,又增加了讲解一个自制转动圆盘角度小于标志的方法,要求学生任取一纸条,纸条长度与转动圆盘的圆周相等,将纸条对折成八份,即分成再将纸条上的任意分成9份,即分成。找三线摆支架做的参照系,将自制的简易的圆周角度刻度条,用透明胶带粘到转动圆盘的圆周上。实验时,转动上圆盘,角度不超过自制简易的圆周角度刻度条上的,为了减小测量结果的误差,刻度条做得要精确。学生听后忙于动手制作,这样即精确的控制了转动角度小于,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3 表扬鼓励的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由于学生知识基础、思维理解、动手能力上都存在着差异,实验完成的情况也就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实验过程中适时督促,及时表扬与鼓励,培养学生创新。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说:“由于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着某种期待,一口外界(他人)对他(她)给予了热情积极的评价或鼓励,满足了他(她)的这种期待,那他(她) 的这种期待就会化成其前进的动力。”由此可见,在讲评时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十分重要。对实验能力差的学生,哪怕是有一点点的进步或可取之处,也要及时地给予热诚的肯定,表扬或鼓励,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勇气习兴趣。对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多给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勤思考、多联想、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表扬鼓励是使学生树立信心,意识到实验课上“我能行”,这样可以大大调到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主动的行为址创新的前提,表扬鼓励学生思考、联想、创新,使实验课堂始终充满生机,培养创新人才。

总之,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只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就会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到事半功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物理实验[Z].2006(5).

篇9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59-01

文中首先分析了当前阶段小学科学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其次,简要阐述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最后,着重地分析了小学教育阶段中科学学科教学的相关内容。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教学问题

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最为显著的教学特点就是具备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最吸引学生注意的一点。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际操作和实验观察,需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即科学实验室,以及一些与科学实验相关的教学器械和辅助材料。但是,长时间以来,科学学科并没有受到教师或者学生家长的重视。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所小学虽开设了科学实验室,但实验室内的实验设备不够齐全。在教学过程中,许多科学教师只是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记”。甚至有个别教师认定科学实验过于烦琐,并没有将其纳入教学活动。此种教学问题,会极大抵消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无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科学教学的初衷和教学要求。

二、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不断加大对于科学教师培训力度,及时完善教学设备

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并将科学学科的具体内容与实验操作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不断加大对于科学教师的职业素质培训,结合办学情况,深入挖掘校园内潜在的科学教学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课改教学的要求,并将科学课程教学中全新的教学理念,完全应用。

(二)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还需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具备合理性和可实施性。教师在描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简单、精炼的语言,更加精准把握教学的重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生命离不开水》这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教师可以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涂画。

加深学生对水在人体及各种食物中含量不同的认识,暗含着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形象地认识水,知道水是生命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生亲眼目睹植物需要水分的事实。

通过亲眼目睹,学生加深对“水帮助动植物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理解。这个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由教师带领几个学生做装置实验,其他学生观察结果。

3.通过亲自动手。

学生想多种办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重点不在于准确测量水分多少,而在于启发学生想办法并尝试。

学生在这一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全面提升学习能动性、并通过集体学习讨论,不断拓宽自我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得出结论。

总而言之,一个科学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制定前期,充分剖析课堂教学内容,并依据科学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作用

新课程改革活动中,一再强调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严格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探究式学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科学有效的探究学习活动,主要是依靠合作学习小组这一学习模式进行的。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划分,全面保障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科学《校园里的小动物》这一课时,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教师在进行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积极进行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时,不断启发、引导、评价以及直接参加到学生的学习讨论活动中。教师这一做法,不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进了自身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了当前小学科学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全面推进我国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一、师生做好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在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实验目的,做好器材准备,实验课前试做一遍,做到心中有底,并设计好实验记录单。

2、学生的准备:事先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教师在备课时罗列出一单元中可以叫学生准备的材料清单,让学生事先去准备好。

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设情境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犹如一个“磁场”,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探究的科学世界。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三、有效调控实验过程

1、紧扣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为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我们不该毫无目的,随心所欲。

2、明确观察任务

实验前学生要明确观察任务,教师根据具体的实验对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学生的观察往往会无目的、漫不经心。他们常常只会注意那些感觉新奇的现象,恰恰放过了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特别是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该提醒。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也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观察。

3、实验有条不紊

小学科学课中涉及到得实验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两类。有些时候在一节课中都需要涉及到,而有些时候只需要选择一种实验类型,两类实验都要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

分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训练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指导也是很重要的。要着实做好实验器材的分发,指导学生正确完成操作,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等工作。

四、及时评价实验过程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五、实验教学注意事项

1、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

要提高课堂上实验教学效果,指导学生进行熟练地实验操作,教师必须在课前试做实验,体验一下效果,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即使是以前曾经做过多遍的,也得重新试做,这样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止课上打“哑炮”,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进行地规范而熟练,并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的实验与观察,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2、实验设计要科学有效

简单的实验设计应注意如下:a、在掌握实验目的、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实验方法。b、严格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准确设置对照或变量。c、注意实验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d、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测量、记录。e、准确地预测实验结果,实验设计的最后往往还需要预测实验结果,在结果预测上要全面、准确。f、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及其导致原因,并能够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合理地设计操作过程基本的实验方法选定以后,紧接着就要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操作细节的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3、实验过程要注意安全

在实验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以预防为主,把事故的隐患消除在萌芽中。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学生实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并仔细审察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学习和掌握实验室伤害救护常识,做好急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