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

篇1

之前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在1992年制定的,当时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2001年我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会计改革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行,这套企业会计准则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因此,近两年中国对已有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建立起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说,与原有的准则相比,新准则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它实现了与国际相关准则的趋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先在股份公司执行,2002年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执行,到2005年底之前,国资委监管的所有中央企业全面执行会计制度。除此之外,还有针对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又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

目前我国采纳国际惯例制定会计准则,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予以制定,都属于同一层次的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者的基本目的也是一致的,即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不致造成执行过程中对两者的无所适从。但从新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比较中发现,新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在基本内容上显然仍然有其不一致之处。

现在,将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以及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中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作比较,对于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一、会计假设的新旧准则与制度的比较

旧准则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假设。新准则的规定增加了权责发生制假设。会计制度仍然规定为四个假设。

(一)会计主体比较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二)持续经营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新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三)会计分期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会计制度的规定概念与新准则相同,但将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所称的期末和定期,是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

(四)货币计量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新准则仅仅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对记账本位币未作规定。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并且规定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二、会计原则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旧准则规定有十二项一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原则(实际成本,配比,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新准则为了与财务报告的目标相协调,将会计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目标相协调,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原基本原则分别作了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纳入基本准则;同时突出相关性,弱化可靠性原则。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十三项基本原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一)维持不变并加以修改补充的会计原则

1、可靠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真实性,又称客观性。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由此可以称为可靠性。

会计制度规定:在旧准则的内容上增加了现金流量的反映。

2、相关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一原则规定也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作为相关性强调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可比性和一致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将会计处理方法改为会计政策,这比会计处理方法的口径更宽,并且强调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保持一致,

会计制度规定:与旧准则规定相同,强调为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4、及时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5、明晰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强调了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的服务。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6、谨慎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7、重要性

旧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修改变化的会计原则

1、权责发生制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新准则在第一章作为权责发生制假设来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将权责发生制原则变化为权责发生制假设。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配比性

旧准则规定: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新准则无此项原则。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3、历史成本

旧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新准则无此项会计原则。而是在会计计量中,针对会计计量属性规定了历史成本的定义。即历史成本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并且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新准则无此项规定。

会计制度规定:基本与旧准则相同,增加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以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界定。

(三)新增加的会计原则

即新增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旧准则无此项规定。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会计要素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会计要素始终不变的是仍然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六大要素,新准则的突出点是针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作了明确,强调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来确定会计要素。

(一)资产

旧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并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六类,并详细分别定义,解释,说明。仅规定了资产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资产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删除资产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资产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b)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c)包含未来经济利益。满足资产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才可确认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仅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区确认条件的项目,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

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负债

旧准则规定: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对其分别做出详细规定仅规定了负债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负债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删除负债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负债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b)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c)义务的履行必须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满足资产负债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出企业;b)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使用者权益

旧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明确定义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并对各项作了具体解释。

新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未对如何具体分类做出规定,仅规定企业应当将所有者权益与负债进行严格区分,不得相互混淆。

会计制度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四)收入

旧准则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新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

(五)费用

旧准则规定: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将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新准则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姑娘发生的对象化的费用构成产品或者劳务成本,在确认产品或劳务收入时,计入当期损益;无法对象化的费用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

会计制度规定: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六)利润

旧准则规定: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会计核算 财务管理 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核算制度所发生的变化

(一)会计科目以及财务会计报告所发生的变化

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对会计所涉及的各种要素的分类和对各个要素的定义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但是,对这些内涵却进行了再扩大,其中,有些会计科目发生了一些较大变化。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在利润表附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表,与此同时,对于其他形式的报表格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尤其是利润表,由传统的五部分内容改变为四大部分内容,把主营业务利润内容取消了,而是充分利用营业所得的收入减去营业消耗的成本,从而得出营业的总利润数额。

(二)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开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例如,当前已经在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层面都充分利用了公允价值。这是与国际惯例保持趋同性。

(三)资产减值的变化

在新会计准则中,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资产组”。此概念的提出不仅扩大资产减值的使用范围,而且在判断资产减值现象时,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与此同时,又增强了可回收金融计量原则的操作性。

(四)所得税核算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确认所得税方面,对于传统的会计准则来说,主要是使企业利用应付税款以及纳税会计法,其中,最常用的便是递延法以及债务法来核算企业的所得税。但是,新会计准则则是使企业利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对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进行核算的。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会计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发生很大变化

1.所得税核算方面的变化

对于传统的会计制度来说,大部分企业都是使用应付税款的方法来计算企业的所得税,然而,却并没有对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确认。但是,新的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要充分利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所得税,因此,企业必须结合实际对企业的总资产、负债价值等和计税基础出现的暂时性的差距,这样一来,更能准确地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与所得税的负债数额,与此同时,还必须将非流动资产以及非流动性质的负债在总的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标注。因本期已经确定了递延所得税,从而使得所得税费用核算和原有会计制度核算有较大的区别,这样一来,会造成企业经营成果发生巨大的变动。

2.长期投资核算的变化。

新准则对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方式都作了修改。如按照成本法核算对子公司的投资:要求母公司对持有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在其日常核算及个别财务报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调整为权益法。

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要求对所有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各个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的范围之内,但是,并不需要考虑股权的比例大小。

3.资产减值损失处理方式的改变

在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各个子公司以及合营公司的股权投资资产减值损失在确定之后,并且也不能在会计期间进行转回。由此看来,在对企业资产减值的判断上应更加严谨,以降低减值损失确认后不得转回带来的不利影响。

4.总承包业务核算的变化

尽管新旧《建造合同》准则没有实质差异,但执行新准则前会计制度按行业分类制定,勘测设计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建造工程的核算也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新准则后,建造工程(总承包业务)按《建造合同》准则要求,设置“工程施工”、“工程结算”等科目,按项目开展核算。核算方法发生变化,管理要求也相应提高。如在资产负债表日,需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定合同收入和费用,这项工作不是仅靠财务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项目部和生产管理部门的配合,提供合同工作量完成情况等相关资料。

5.完整的职工薪酬核算

新准则界定了完整的企业人工成本的概念和范围,规定凡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所给予或付出的所有代价均构成职工薪酬,把社会保险费、非货币利等都纳入职工薪酬核算范围。

(二)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影响

对于新的会计准则的建立,势必会对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环境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等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新会计准则确定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企业应当将关注的重心由利润表向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转移,必须要全面考虑会计预算指标体系是否科学,以及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效果是否起到激励的作用等,这样一来,企业的会计人员就要对现金流、资产的整体质量、风险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及时完善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从企业资产质量和良好的现金流量开始着手。

(三)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

在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以及转回等不能在同一个企业控制下,利用购买发、更换债券法等,在股票上升时确认其损失,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预防企业的风险出现。并且,企业的金融工具以及套期保值等准则的进一步完善,使企业在开放的市场环境和金融工具有所创新的情况下,将金融工具与套期保值等准则相互结合,为企业规避企业风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篇3

第一条为了规范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第三条衍生工具,是指本准则涉及的、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

(一)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

(二)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

(三)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

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

第四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二)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范的、以股份作为支付基础的交易,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三)债务重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四)因清偿预计负债获得补偿的权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五)企业合并中合并方的或有对价合同,适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六)租赁的权利和义务,适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1 号-租赁》。

(七)金融资产转移,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八)套期保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九)原保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适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

(十)再保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适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

(十一)企业发行的权益工具,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第五条本准则不涉及企业作出的不可撤销授信承诺(即贷款承诺)。但是,下列贷款承诺除外:

(一)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贷款承诺。

(二)能够以现金净额结算,或通过交换或发行其他金融工具结算的贷款承诺。

(三)以低于市场利率贷款的贷款承诺。

本准则不涉及的贷款承诺,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第六条本准则不涉及按照预定的购买、销售或使用要求所签订,并到期履约买入或卖出非金融项目的合同。但是,能够以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净额结算,或通过交换金融工具结算的买入或卖出非金融项目的合同,适用本准则。

第二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

第七条金融资产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四类: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第八条金融负债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两类: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二)其他金融负债。

第九条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一)取得该金融资产或承担该金融负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

(二)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三)属于衍生工具。但是,被指定且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位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第十条除本准则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所指情况外,只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才可以在初始确认时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一)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

(二)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资产组合、该金融负债组合、或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

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不得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活跃市场,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市场:

(一)市场内交易的对象具有同质性。

(二)可随时找到自愿交易的买方和卖方。

(三)市场价格信息是公开的。

第十一条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不应当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二)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应当按照本准则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表明企业没有明确意图将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

(一)持有该金融资产的期限不确定。

(二)发生市场利率变化、流动性需要变化、替资机会及其投资收益率变化、融资来源和条件变化、外汇风险变化等情况时,将出售该金融资产。但是,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弓I起的金融资产出售除外。

(三)该金融资产的发行方可以按照明显低于其摊余成本的金额清偿。

(四)其他表明企业没有明确意图将该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情况。

第十三条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第十四条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在确定实际利率时,应当在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所有合同条款(包括提前还款权、看涨期权、类似期权等)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不应当考虑未来信用损失。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合同各方之间支付或收取的、属于实际利率组成部分的各项收费、交易费用及溢价或折价等,应当在确定实际利率时予以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存续期间无法可靠预计时,应当采用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整个合同期内的合同现金流量。

第十五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表明企业没有能力将具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

(一)没有可利用的财务资源持续地为该金融资产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以使该金融资产投资持有至到期。

(二)受法律、行政法规的限制,使企业难以将该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

(三)其他表明企业没有能力将具有固定期限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情况。

第十六条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类投资在出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时,应当将该类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会计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全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但是,下列情况除外:

(一)出售日或重分类日距离该项投资到期日或赎回日较近(如到期前三个月内),市场利率变化对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没有显著影响。

(二)根据合同约定的定期偿付或提前还款方式收回该投资几乎所有初始本金后,将剩余部分予以出售或重分类。

(三)出售或重分类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所引起。此种情况主要包括:

1.因被投资单位信用状况严重恶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子以出售。

2.因相关税收法规取消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税前可抵扣政策,或显著减少了税前可抵扣金额,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3.因发生重大企业合并或重大处置,为保持现行利率风险头寸或维持现行信用风险政策,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4.因法律、行政法规对允许投资的范围或特定投资品种的投资限额作出重大调整,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5.因监管部门要求大幅度提高资产流动性,或大幅度提高持有至到斯投资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的风险权重。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予以出售。

第十七条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企业不应当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

(一)准备立即出售或在近期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二)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三)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四)因债务人信用恶化以外的原因,使持有方可能难以收回几乎所有初始投资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企业所持证券投资基金或类似基金,不应当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

第十八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一)贷款和应收款项。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第十九条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将某金融资产或某金融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后,不能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也不能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第三章嵌入衍生工具

第二十条嵌入衍生工具,是指嵌入到非衍生工具(即主合同)中,使混合工具的全部或部分现金流量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的衍生工具。嵌入衍生工其与主合同构成混合工具,如可转换公司债券等。

第二十一条企业可以将混合工具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报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但是,下列情况除外:

(一)嵌入衍生工其对混合工具的现金流量没有重大改变。

(二)类似混合工具所嵌入的衍生工具,明显不应当从相关混合工具中分拆。

第二十二条嵌入衍生工具相关的混合工具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该嵌入衍生工具应当从混合工具中分拆,作为单独存在的衍生工其处理:

(一)与主合同在经济特征及风险方面不存在紧密关系。

(二)与嵌入衍生工具条件相同,单独存在的工具符合衍生工具定义。

无法在取得时或后续的资产负债表日对其进行单独计量的,应当将混合工具整体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全融负债。

第二十三条嵌入衍生工具按照本准则规定从混合工其分拆后,主合同是金融工具的,应当按照本准则有关规定处理:主合同是非金融工具的.应当按照其他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

第四章金融工具确认

第二十四条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第二十五条金融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当终止确认:

(一)收取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

(二)该金融资产已转移,且符合《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

终止确认,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

第二十六条金融负债的现时义务全部或部分已解除的,才能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或其一部分。

企业将用于偿付金融负债的资产转入某个机构或设立信托,偿付债务的现时义务仍存在的,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也不能终止确认转出的资产。

第二十七条企业(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签订协议,以承担新金融负债方式替换现存金融负债,且新金融负债与现存金融负债的合同条款实质上不同的,应当终止确认现存金融负债,并同时确认新金融负债。

企业对现存金融负债全部或部分的合同条款作出实质性修改的,应当终止确认现存金融负债或其一部分,同时将修改条款后的金融负债确认为一项新金融负债。

第二十八条金融负债全部或部分终止确认的,企业应当将终止确认部分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对价(包括转出的非现金资产或承担的新金融负债)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十九条企业回购金融负债一部分的,应当在回购日按照继续确认部分和终止确认部分的相对公允价值。终该金融负债整体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分配给终止确认部分的帐面价值与支付幻有价价(包括转出的非现金资产或承担的新金融负债)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五章金融工具计量

第三十条企业初始确认全融资产或金融负借,应当按照公允价位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第三十一条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新增的外部费用,是指企业不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就不会发生的费用。

交易费用包括支付给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

第三十二条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但是,下列情况除外: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二)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第三十三条企业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但是,下列情况除外: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将来结清金融负债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二)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负债,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三)不属于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财务担保合同,或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将以低于市场利率贷款的贷款承诺,应当在初始确认后按照下列两项金额之中的较高者进行续计量:

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确定的金额。

2.初始确认金额扣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原则确定的累计摊销额后的余额。

第三十四条企业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五条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且不属于第十六条所指的例外情况,使该投资的剩余部分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企业应当将该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剩余部分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六条对按照本准则规定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以前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企业应当在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改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账面价值与公允价谊之间的差额按照本准则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七条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或公允价值不再能够可靠计量,或持有期限已超过本准则第十六条所指“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使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不再适合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时,企业可以将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改按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该成本或摊余成本为重分类日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与该金融资产相关、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该金融资产有固定到期日的,应当在该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也应当在该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发生减值的,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应当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二)该金融资产没有固定到期日的,仍应保留在所有者权益中,在该金融资产被处置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发生减值的,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应当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十八条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与套期保值有关外,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损益外,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可供出售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损益,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息,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现金股利,应当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利时计入当期损益。

与套期保值有关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的处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第三十九条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终止确认,发生减值或摊销时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被指定为被套期项目的,相关的利得或损失的处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第六章金融资产减值

第四十条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砚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第四十一条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是指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包括下列各项:

(一)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二)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

(三)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

(四)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

(五)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

(六)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如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

(七)债务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

(八)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

(九)其他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第四十二条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取得和出售该担保物发生的费用应当予以扣除)。原实际利率是初始确认该金融资产时计算确定的实际利率.对于浮动利率贷款、应收款项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可采用合同规定的现行实际利率作为折现率。

短期应收款项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相差很小的,在确定相关减值损失时,可不对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第四十三条对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单独进行减值侧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或包括在其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

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包括单项金额重大和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包括在其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再进行减值侧试。已单项确认减值损失的金融资产,不应包括在其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

第四十四条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如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已提高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第四十五条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量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权益工具投资或衍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十六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胜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销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

第四十七条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十八条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第四十九条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利息收入应当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时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

第七章公允价值确定

第五十条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第五十一条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是指易于定期从交易所、经纪商、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的价格,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的价格。

(一)在活跃市场上,企业已持有的金融资产或拟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应当是现行出价;企业拟购入的金融资产或已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应当是现行要价。

(二)企业持有可抵销市场风险的资产和负债时,可采用市场中间价确定可抵销市场风险头寸的公允价值;同时,用出价或要价作为确定净敞口的公允价值。

(三)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没有现行出价或要价,但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企业应当采用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确定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

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企业应当参考类似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现行价格或利率,调整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以确定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

企业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不是公允价值的,应当对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作出适当调整,以确定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

(四)金融工具组合的公允价值,应当根据该组合内单项金融工具的数量与单位市场报价共同确定。

(五)活期存款的公允价值,应当不低于存款人可支取时应付的金额;通知存款的公允价值,应当不低于存款人要求支取时应付金额从可支取的第一天起进行折现的现值。

第五十二条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应当反映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

企业应当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确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一)采用估值技术确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时,应当尽可能使用市场参与者在金融工具定价时考虑的所有市场参数,包括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外汇汇率,商品价格、股价或股价指数、金融工具价格未来波动率、提前偿还风险、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服务成本等,尽可能不使用与企业特定相关的参数。

(二)企业应当定期使用没有经过修正或重新组合的金融工具公开交易价格校正所采用的估值技术,并测试该估值技术的有效性。

(三)金融工具的交易价格应当作为其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但有客观证据表明相同金融工具公开交易价格更公允,或采用仅考虑公开市场参数的估值技术确定的结果更公允的,不应当采用交易价格作为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而应当采用更公允的交易价格或估值结果确定公允价值。

第五十三条初始取得或源生的金融资产或承担的金融负债,应当以市场交易价格作为确定其公允价值的基础。

债务工具的公允价值,应当根据取得日或发行日的市场情况和当前市场情况,或其他类似债务工具(即有类似的剩余期限、现金流量模式、标价币种、信用风险、担保和利率基础等)的当前市场利率确定。

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和适用的信用风险贴水在债务工具发行后没有改变的,可使用基准利率估计当前市场利率确定债务工具的公允价值。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和相应的信用风险贴水在债务工具发行后发生改变的,应当参考类似债务工具的当前价格或利率,并考虑金融工具之间的差异调整,确定债务工具的公允价值。

第五十四条企业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应当使用合同条款和特征在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场收益率作为折现率。金融工具的条款和特征,包括金融工具本身的信用质量 、合同规定采用固定利率计息的剩余期间、支付本金的剩余期间以及支付时采用的货币等。

没有标明利率的短期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的现值与实际交易价格相差很小的,可以按照实际交易价格计量。

第五十五条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一)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合理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

(二)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地确定。

第八章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定义

第五十六条金融资产是指企业的下列资产:

(一)现金。

(二)持有的其他单位的权益工具。

(三)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

(四)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

(五)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

(六)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权利除外。其中,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将来收取或支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

第五十七条金融负债是指企业的下列负债:

(一)向其他单位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

(二)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三)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义务,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

篇4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一)反映的是历史成本不是公允价值

由于《小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入账而非公允价值入账,因此资产有可能被低估或高估。在物价波动较大或币值不稳定时,历史成本就不能真实体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从而削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比如应收账款科目,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需要实际发生坏账损失时才能做坏账认定,但实务中,小企业有很多应收账款,从实际发生坏账损失到取得“确凿证据”往往要经过一段时期,比如因客户“跑路”留下的应收账款,虽然对方经营的公司仍然存续,但企业负责人已知对方无能力清偿债务,维权成本又比较高,这时实际已是坏账,但账务上做损失处理仍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另外在国有企业中因为企业负责人变更,导致的“前任债务”会出现“拖延归还”等情况,这种债务风险也是不可控的,应该做一定的预提准备。但是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下,虽然“应收账款”公允价值已变动,但不能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同样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也存在资产被低估或高估的现象。例如近二十年国内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房屋和土地使用权的入账价值和公允价值有时甚至相差几十倍、上百倍,仍按历史成本入账会导致财务报表严重失真,影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可性,从而影响利用财务报表对企业偿债能力及营运能力的分析判断。

(二)财务报表数据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中一些应该反映的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的反映,从而影响对企业的分析评价。比如企业本期累计税金的缴纳,目前在“营改增”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缴纳增值税,但“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应交税费”科目不能反映增值税的累计缴纳数。这让企业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少了几分亲近感,因为在实务中,企业管理层比较在乎税务上的支出,例如企业负责人在外面交际应酬时,喜欢公告自己企业的纳税数和人工数,这实际也是企业的一种软广告,他们希望数据能够直接从报表上获得。另外企业管理层最关心的还有人工成本的开支,但是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的报表中不能直接反映出应付职工薪酬的累计发生数,不能形成直观的比较,有时会延迟企业内部问题的解决,不利于人工成本的控制。除了以上两项资产负债表内容,在利润表上,其实每个企业负责人心里都有笔自己的账,这个“账”就是他们对本期收入、成本、费用的预期目标。他们喜欢把实际的发生数跟预期收入和成本做比较,虽然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没有做全面的财务预算,但在关键指标上,每个企业负责人都心中有数,只是很少形成全面的书面数据,所以如果能在利润表上体现当期和理想数据的比率分析,会帮助企业管理层的决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会提高财务人员在企业管理层心中的地位。

(三)财务报表的编制重结果、轻过程

财务报表通常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而不能具体反映其经济内容的实现过程,限制了财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目前的信息化条件下,财务人员利用财务软件只需输入数据,财务报表即自动生成,财务报表上也只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枯燥数据,数据背后的故事没有体现。没有把企业内部经营的实现过程有效反映出来,从而不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建议。财务人员是企业的“内当家”,能接触到企业大量的原始单据,大到企业的销售单、材料领用单、采购单、工资单,小到辅料耗用、食品蔬菜的采购。应该说财务人员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有相当大的发言权,如果财务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以文字的形式描述下来,对企业管理层来说将是一个有利的参考依据,也有利于发挥财务人员的能动性。另外,在实际中,有的企业负责人认为资产负债表上科目太多,有些科目“看不懂”,比如“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又因为财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科目的解释往往会有偏差或不全面,从而使财务报表不能发挥最大效用。如果对财务报表有些数据和科目内容做必要的“加减”,将大大方便中小企业管理层的查看和理解。

二、对策建议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笔者认为应该以人为本,从中小企业管理层的需求出发,大胆创新,在目前的财务报表结构下,再增加一张财务状况预估表和一张经营成果分析表作为对目前财务报表的补充。具体格式如下:

(一)财务状况预估表

有关对“财务状况预估表”的填写说明:

1.“项目”中只反映有期末余额的资产负债表“资产”和“负债”项目,最后取“净资产”。

2.“期末余额”按当期资产负债表项目实际填列。“财务估值”根据财务人员的信息收集和职业判断按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低填列。

3.“变化原因和数据分析”中的内容,需要更专业和全面的完善,可以由政府部门主导确定,同时也不是财务人员的必填项目,可以作为财务人员同管理层交流沟通的平台选择,从数据出发,避免遗漏和误导。这样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利用财务数据留下书面判断,对未来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

4.空白处可以由财务人员标注相关科目的重要信息。

5.本张报表只对内部参考。

(二)经营成果分析表

有关对“经营成果分析表”的填写说明:

1.“项目”中经营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中需要列示的应该是跟销售最相关的项目。具体可由中小企业按需选择。

2.“本月数”和“累计数”按实填列。

3.“财务分析”内容必须列示,从报表填列角度让中小企业必须制定目标,改善预算,形成良性循环。利用比率分析能给管理层提供直观的参考,促进企业开源节流。

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 应收账款 成本费用 周转率

用新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原有会计制度编制的报表相比有较大变化,如果仍按照原有含义去解读部分财务指标,可能会对报表的理解产生较大歧义,误导投资或管理决策。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或投资者财务分析中,必须对部分指标重新进行修订。笔者在此仅就两个常用的财务指标含义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修订建议。

一、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管理能力的指标,反映应收账款流动的速度。其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流动资产管理能力越强。

执行新准则后,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在确认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时应确认“长期应收款”,而“长期应收款”在报表上列示在“非流动资产”项下,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仍以原有方式计算,则分子包括了所有的营业收入,而分母仅包括流动资产中反映的应收账款,必将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率上升和对报表的误解。

针对这一现象,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将“长期应收款”也纳入指标,增加至分母中,即:应收款项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平均长期应收款余额)。这种处理方式能保证分子分母的范围一致,但该指标的名称应变为“应收款项周转率”。二是将分子“营业收入”中包含的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产生的收入剔除,分母不变,即: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产生的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这种处理方式导致该指标仅能反映非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产生的收入对应的应收账款的管理,而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收款管理情况。尤其是对于主要采用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公司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可能就失去了意义。

比较以上两种处理方式,笔者认为,第二种方式虽然会导致该指标的适用面缩小,但应是更合理的。原因如下:首先,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要是体现企业对流动资产的管理能力,如果按照第一种方式加入非流动资产项下的“长期应收款”,则会导致衡量标准的混乱。其次,根据新准则的核算方法,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已按贴现的方式体现了一定的融资收益,且通常收款期已有合同明确,因此不需要再管理其回收速度。

二、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指标分析

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指标是从成本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指标演变而来的,主要是反映企业收入中成本费用所占的比重,该指标越低,说明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越好、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收入。执行新准则给该指标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坏账损失”及“存货跌价损失”原来体现在“管理费用”中,而执行新准则后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核算,该科目在利润表上与三项费用并列。由于“坏账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不包含在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的分母中,将会导致该指标的下降。二是在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核算中,由于视同给商品购买方提供了融资,因此企业的收款金额并不等于企业确认的收入金额,而应减去相应的融资收益,这会导致该指标的分母“营业收入”的减小;同时,融资收益在账务处理上冲减财务费用,又会导致该指标的分子“财务费用”的减小。但融资收益应根据收款期分期确认,所以分子减少的金额与分母减少的金额在某一会计期间内通常会不一致,整体来讲对该指标的影响会难以判断。

第二种情况是由收入核算办法所导致的,只要企业的收入核算办法保持一致,就可以不考虑该因素的影响。而第一种情况将减小该指标,导致企业名义盈利能力提升,但如果发生大量坏账损失或存货跌价损失,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可能会下降。因此,该指标在计算中,分子应增加“资产减值损失”中的“坏账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两项,即,修订后的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营业收入,以便更全面地反映企业控制成本和费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莉华:高级财务会计[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德萍: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常勋:会计英语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5]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法规汇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篇6

    一、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初始计量不同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评估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

    例1:甲小企业以一批商品对A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该商品的成本为70万元,评估价值为10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双方认可此商品的公允价值。

    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库存商品 1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 000

    贷:实收资本 117 000

    (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例2:2013年1月1日,乙、丙、丁三方共同投资设立了B有限责任公司。乙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投资(B公司作为原材料管理和核算),该批产品的公允价值为4 000 000元。B公司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不含税价款为4 000 000元,增值税额为680 000元。假定B公司的股本总额为9 000 000元,乙在B公司享有的份额为30%。B公司为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公司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存货。

    乙在B公司享有的股本金额=9 000 000×30%=2 700 000(元)

    乙在B公司投资的股本溢价=4 000 000+680 000-2 700 000=1 980 000(元)

    B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原材料 4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80 000

    贷:股本——乙 2 700 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 980 000

    二、加工取得存货的成本构成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通过加工取得的存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小企业应当根据成本管理的要求和生产特点,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和成本计算方法。对于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应当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分别归集。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加工成本由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构成,其实质是企业在进一步加工存货的过程中追加发生的生产成本,不包括直接由材料存货转移来的价值。

    三、关于存货减值的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企业会计准则中,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则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例3:2012年12月31日,某公司发现生产的A产品市价下跌,生产无利可图,决定停产。生产A产品剩余材料的账面金额为12 000元,拟将其出售。当日该批材料的市场售价为10 000元,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及税金2 000元。

    如果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则不需要做账务处理。

    如果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如下:

    可变现净值=10 000-2 000=8 000(元)

    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2 000-8 000=4 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4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4 000

    四、原材料的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结转的材料成本通过“其他业务支出”科目核算;企业会计准则下,通过“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核算。

    例4:承例3,2012年1月10日,出售该批材料,售价为9 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

    确认收入时,两准则做相同的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10 530

    贷:其他业务收入 9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 530

    结转成本时,小企业会计准则:

    借:其他业务支出 12 000

    贷:原材料 12 000

    结转成本时,企业会计准则:

    借:存货跌价准备 4 000

    贷:其他业务成本 4 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2 000

    贷:原材料 12 000

    五、对存货盘点的结果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盘盈存货的成本,按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价或评估价值确定。盘盈存货实现的收益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盘亏存货发生的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盘盈的存货按重置成本作为入账价值,经批准后冲减当期“管理费用”;盘亏存货属于计量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存货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属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例5:甲公司在财产清查中盘盈A材料100千克,实际单位成本50元,经查属于收发计量方面的错误。

    盘盈时,两准则做相同的账务处理:

    借:原材料——A材料 5 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5 000

    批准处理时,小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 000

    贷:营业外收入 5 000

    批准处理时,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 000

    贷:管理费用 5 000

    例6:乙公司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盘亏B材料,实际成本50 000元。经查: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损失3 500元,其中收回残料价值1 000元,净损失2 500元;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损失46 500元,其中保险公司同意赔偿25 000元,净损失21 500元。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

    盘亏时,两准则做相同的账务处理: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0 000

    贷:原材料——B材料 50 000

    批准处理时,小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50 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50 000

    批准处理时,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如下:

    借:原材料——B材料 1 000

    管理费用 2 500

    其他应收款——某保险公司 25 000

    营业外支出 21 5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0 000

    六、生产用固定资产日常修理维护领用存货的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领用的存货记入“制造费用”科目;企业会计准则下,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例7:2013年1月15日,用于生产某产品的生产线停工一天进行年度维护,维护中领用价值4 000元的C材料。

    小企业会计准则:

    借:制造费用 4 000

    贷:原材料——C材料 4 000

    企业会计准则:

    借:管理费用 4 000

    贷:原材料——C材料 4 000

篇7

【关键词】 电气企业 新会计准则 核算

新《企业会计准则》是2006年由国家财政部,它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并针对当前经济的特点,对完整的会计体系首次进行了构建,完成了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会计准则下,会计实务操作和政策理念将产生重大的变革,直接影响到电气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促进电力企业长远发展。

1 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1.1 对资产核算的影响

1.1.1 对固定资产核算带来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规定了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不管是否已经交付使用了该项资产,竣工决算是否已经办理,都应该正确评估计提折旧。只有完成竣工结算工作之后,才可调整原暂估价格,但不必对已提的折旧额进行调整。比较新旧两种会计准则,追溯调整法用于旧会计制度,一并调整折旧,进而对当期损益带来影响。而未来适用法则被用于新会计准则,视为是会计估计变更。由于不需要对折旧进行调整,也就不会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增减带来影响。针对电力企业,往往都是在当年完成整个在建工程,但却无法实现在当年的竣工决算工作,所以在建工程的绝大部分,在年底需按照批复的概预算金额估价入账,确认计提折旧。一般情况下,在第二年竣工决算的实际金额要比估算金额小,在重新调整原入账价值。

1.1.2 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重新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包括长期资产在内的减提准备。在计提之后,不允许在日后进行转回,这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相符,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用多提减值准备以对利润进行操控的动机进行了规避。这样才能使资产的实际情况,通过会计信息真实的进行体现。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应慎重的进行计提资产的减值准备。

1.2 对利润核算的影响

1.2.1 借款费用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重新界定了借款费用可予以资产化的范围,扩大原本的专门借款为一般借款。而在旧会计准则中,能够进行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的,只有是专门的借款,并且在资本化期间,计入资产成本。在新会计准则下,对电力企业的利润核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构建时,不管是对其他借款还是流动资金借款的使用,均可进行借款费用资本化。这样在使工程完工成本提高的同时,也使借款利息费用减少,增加了电气企业的当期利润。

1.2.2 接受捐赠资产核算的影响

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应该将企业所接受的捐赠资产计入当期损益。而实施这一规定,同样会较大程度的影响到电力企业。在实施新准则前,电网企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存在计提折旧,会作为递延税款进行挂账。直至处置了这部分资产,对企业所得税一并进行清算。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必须将接受的捐赠的固定资产计入当期损益,并且对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确认,这样会影响到电气企业的利润核算。

1.3 对所得税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重新调整了所得税的账务处理、核算方法和科目设置。不仅新增了“计税基础”等概念,还改变原有的时间性差异为暂时性差异。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应采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核算依据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依据其中所列的负债和资产,对会计基础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进而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行区分,最终对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确认。并以此为基础,对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进行核算。这项新规定的实施,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要求也日益严格。企业必须在每一个时期内,记录发生的差异和资产的状况,对资产的动态化和常态化管理进行强化,进而对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核算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保证。而针对电力企业而言,需要依照实际使用情况,对固定资产中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和线路重新进行估计,那些处于环境污染区和采空区的资产由于无法将预定效能发挥出来,而产生实体性贬值,这样会造成会计基础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针对这一点,会计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

2 新会计准则下完善和调整会计核算的措施

应依照所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及时调整会计核算工作。电力企业需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及时进行转变,采用集约式和集中化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式,调整内部会计核算工作。但要有效转变这种会计核算,首先要处理和调整基础准备环节,并依照严谨而系统的程序,构建新的会计核算模式。

2.1 调整和转变各种基础性的工作

基础性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既管理模式、工作方式和企业思想观念

2.1.1 调整和转变思想观念

应采用集约化的会计核算模式,优化跨级核算工作。电力企业需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处理好服务和管理的关系,利用新会计核算模式,对会计服务和管理的双重角色定位进行明确。利用会计政策,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推进会计核算工作有序、健康的发展。

2.1.2 调整和转变工作方式

工作方式的转变,是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应将经营和管理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因为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联系,会对电力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所以,必须转变会计企业粗放型的核算方式,将企业的整体功能和会计核算管理功能联系在一起,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精细化。

2.1.3 调整和转变管理模式

应对集约式的会计核算模式积极进行构建,防范管理真空的问题,通过实施全面的管理,使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整体效益提升,规避扩张了风险因素,而使企业陷入风险中。

2.2 构建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会计核算模式

应依照规范化的程序,构建电力企业的集约式会计核算模式。统一会计核算的流程和制度,集中各种内部财务要素资源,并在实践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处理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构建。

2.2.1 统一会计核算流程和制度

电气企业一体化,需要整合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同时相应的统一和调整会计核算凭证模版和会计科目,使会计核算的口径保持统一。只有核算制度统一,才能使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分析核算流程,电力企业首先应梳理内部的基本业务流程,通过制度规范,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和实证性。

2.2.2 集中内部财务要素资源

要使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得到保证,首先要保证核算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所以。在集约式的核算模式下,电力企业必须集中内部的财务要素资源。通过系统性的财务体系,对会计基础核算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做出保障,以形成准确的核算结果和规范的核算行为,促进企业会计核算向专业化建设发展。

2.2.3 搭建会计处理的信息化平台

在信息化环境下,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电力企业会计核算数据也具有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要想使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得到保证,就要规避出现各类核算误差。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处理方式,积极搭建会计信息化处理平台,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核算的顺利开展。在使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使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针对这种影响,电力企业必须及时完善和调整会计核算工作,这是当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处理上重点工作。新形势下,对电力企业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内控制度和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企业会计管理人员应及时转变思想和观念,理清思路,认真学习和领会会计准则,以便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做出保证,为制定和规划企业的发展目标,提供准确和高质量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师建华.浅析新会计准则在电力供应企业执行中面临的挑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4).

[2]张瑜.浅谈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02).

[3]童君.加强电力会计核算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广东科技,2011,(20)

[4]段浩英.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08).

[5]季翠苓.新会计准则实施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12).

[6]王娜.孟昆.论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利润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3).

[7]要文秀.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04)

[8]郑秀峰.浅谈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篇8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合并;商誉摊销

1 企业合并的概念与会计方法

1.1 企业合并的概念

经济生活中,人们将彼此独立的若干企业个体的联合,或者一家企业通过购得权益性证券、净资产,或签订协议等其它方式对一家或几家其它企业的整体或部分进行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法律行为,称之为企业合并,或称企业联合。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关于《企业合并会计》认为:“企业合并,是指一个企业获得对另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权的结果,或指两个或若干个企业实行权益联合的结果。”我国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认为:“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1.2 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

在会计实务中,记录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有购买法、权益结合法及新实体法。购买性质的合并是指通过转让资产、承担债务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由一个企业获得对另一个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活动控制权的企业合并。购买法下,在新实体中,被购企业的资产、负债要按照公允价值重新入账。权益结合法适应于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他们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合并。权益结合法下,在新实体中,被购企业的资产、负债仍按照原账面价入账。新实体法将企业合并视为完全新建一个企业。新实体法下是将参与合并的各企业的资产、负债均按公允价值记账。

2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的会计准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分为两类,即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的,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合并日取得对其他参与合并企业控制权的一方为合并方,参与合并的其他企业为被合并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购买日取得对其他参与合并企业控制权的一方为购买方,参与合并的其他企业为被购买方。我国新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与通行的国际准则的最大差异在于保留了权益联合法。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都没有涉及到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消了权益联合法。其原因在于购买法在我国的实际操作中,尚不具备完善的外部环境。采用购买法的首要条件是具有被并企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但是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法律法规有待健全。而且,我国的资产评估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资产评估机构管理不完善,因而资产评估结果的公允性难以得到保证,公信力也不强。实际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公允价值不公允”现象,这给购买法的可操作性增加了难度。同时在我国有关法规规定中,对企业上市和配股,都有财务指标的硬性要求,比如要顺利上市,必须连续三年盈利,净资产收益率达到规定标准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合并,使用购买法就很难达到连续盈利的结果。此外,采用购买法很可能带来较高的资产如账价值和购买商誉,因以后年度高折旧和商誉的摊销影响利润。而权益结合法都不会遇到这些对以后年度损益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

3 新会计准则下完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措施

3.1 进一步明确同一控制的涵义

新会计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但一家企业兼并其控制的子公司,比如通过协议或章程控制的子公司属不属于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呢?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使用购买法还是权益结合法的判断标准已前移到合并企业间的关系属性,也就是合并企业的关系属性决定合并热。“同一控制”概念不明确,将使实业界及会计界无所适从,会使准则失去可操作性,最终还会导致会计准则面临困境。笔者认为准则或准则指南和解释中应详细规定同一控制的各种形式。

3.2 完善对公允价值取得方法的规定

新准则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没有规定公允价值的取得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为此我们要规定公允价值的取得方法,增加准则的可操作性。比如在确定所购人的可

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时:(1)有价证券按现行市价确定;(2)非有价证券,按综合考虑市盈率和同类企业类似证券的预期增长率等特性之后得出的估计价值确定;(3)应收账款,按以恰当的现行利率计算的应收金额的现值减去坏账准备以及收账费用确定;(4)存货中产成品和商品按其售价减除销售费用或参照类似产成品和商品的利润,以及为购买企业的销售工作建立的合理利润备抵确定;(5)在产品,按其产成品的售价减除完工尚需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和参照类似产成品的利润,为完工和销售工作而建立的合理的利润备抵确定;(6)原材料,按其现行重置成本确定等。

3.3 对商誉摊销不进行减值测试

虽然商誉减值测试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谨慎性原则,也是国际的发展趋势,但目前还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是由于运用了现值技术可以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商誉的真实价值,但为了计算未来盈利的现值,需要解决未来盈利的计算、贴现率的选择和贴现期的估计等问题,其中贴现期的估计主要取决于当事人对未来形势的主观判断,也要考虑到企业过去盈利的稳定性、企业所在行业的一般风险程度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同时减值测试在利润上也有不足。由于商誉不能带来独立的现金流,我们无法将合并商誉与自创商誉创造的利润区分开。除了被收购企业仍然保持经营活动的独立性这种特殊情况外,对合并商誉进行减值测试难免受到自创商誉的影响。

3.4 加强评估机构建设

国内评估行业起步已十几年了,评估方法、技术和手段更加成熟,公允价值概念渐入人心,并得到运用,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上,企业界已经接受和认可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也认同各项资产和负债评估确认的公允价值。但是我们应承认我国产权和生产要素市场发展不充分,资产评估市场不成熟,资产评估业有待规范的事实,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准确确定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但不能因对资产评估的信任危机就此否定公允价值属性,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规范资产评估市场,加强执业人员的专业和业务培训,提高资产评估的技术力量,强化资产评估业的道德操守,监督和防范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张秋生.企业改组、兼并与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98-206.

[3]刘烨.企业合并中的购买法与权益集合法解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10):43-44.

[4]董智勇.合并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因素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0,(2):66-68.

篇9

一、IFRS3与IAS27的修订

修订后的IFRS3和IAS27解决了企业合并会计中多项颇具争议的领域,从而促使各国财务报告准则进一步的趋同。这些修订导致三方面的重大变革,第一,IASB进一步强调公允价值的运用,这增加了会计核算的主观判断性;第二,将控制权的变更视为重大经济事件,即在获得或丧失控制权时,要求按公允价值对权益进行重新计量,同时,要将拥有控制权及不拥有控制权的股东之间进行的、不会导致丧失控制权的所有交易的影响直接计人权益;第三,更多关注向卖方提供的对价,如交易成本、或有对价的价值变动,这些项目通常需独立核算,并将影响损益。IFRS3和IAS27的主要变更包括:

(一)与合并相关的成本 现行的IFRS3要求实现企业合并的成本计人合并成本,但这样的会计处理将会影响商誉。而修订后的准则认为与合并有关的费用并不是资产,要求企业实现合并过程中发生的成本确认为费用,即与合并有关的成本(如,中介费,咨询、法律、会计、估价及其他专业服务费或顾问费等)均要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确认为费用。财务报表编制人对此变更十分不满,因为该会计处理将对财务报告的收益产生负面影响。

(二)分阶段进行的企业合并(分步购并) 现行的IFRS3要求购买方分次核算每一项交易,以及运用公允价值来确定合并商誉。而修订版合并准则对分步购并的商誉计量有所简化,IASB只要求购买方在获得控制权当日确认商誉,在获得控制权之前所持有的权益性利益应按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损益。这一变更对购买法会计处理提出新的要求只有在获得控制权的时候才适用。本文运用两种情况来举例说明“分步并购”:收购方获得被并购方30%股权,第二阶段合并有获得51%的股权;收购方获得被并购方51%股权,第二阶段合并有获得30%的股权,现行合并准则对两种情况的会计处理是相同的,均为分两次计量合并商誉。修订的IFRS 3明确了以控制权获得日为依据的会计处理方法。第一种情况中收购方从第二次合并之日开始取得被并购方的控制权,因此应在第二次合并日计算商誉,并在该日对此前取得的30%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所得差额计入损益。第二种情况中控制权获得日为第一次合并日,因此应在第一次合并日计算合并商誉,此后再取得的25%股权属于内部权益交易,不再按购买法进行处理。

(三)非控制权的权益 现行的IFRS 3要求少数股权按少数股东所分享的在合并中所得到的净资产及所承担的(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核算。而修订的IFRS 3明确规定“主体可针对个别不同的交易分别做出选择,可以按公允价值、或者按非控制权的权益所享有的被购主体可辨认净资产份额的比例,来计量被购主体中任何不具控制权的权益”。同时,提出该类交易应按内部权益交易处理,即这类交易反映的仅是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之间相对权益的变化,而不涉及合并与处置问题。

(四)或有对价 现行的IFRS 3要求或有对价只有在将来可能发生且能够可靠计量时计入合并成本,其后续调整以及对企业合并成本的调整均要相应调整商誉。修订的IFRS3要求购买的对价应在购买日按其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调整不应对商誉进行调整,合并后的或有对价变动均计入损益。其中,导致合并后或有对价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如被购买方实现特定的盈利目标或特定的股价等。

二、征求意见稿(ED10)的建议

合并财务报表的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加强和改进关于控制确认的要求,从而得出能够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单一权威指南。

(一)控制定义提出的背景 现行的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是,资产负债表难以体现所有的事项,从而导致财务报表无法反映企业所面临的相关风险。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加快了关于合并财务报表项目的研究进度,于2008年12月18日了征求意见稿,其主要建议为:修订对控制的定义,包括额外的应用指南;以及增加对合并及非合并主体的披露。当前修订后的IASB27――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关注控制)与SIC12解释公告――特殊目的实体(关注风险与报酬)之间存在不一致。因此,在实务中确定特定主体是否属于IAS27或SIC12的范围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二者在应用中的不一致。ED10的提出旨在完善控制的定义,并解决相关不一致问题,使集团的财务报告更加易懂且具有可比性。

(二)控制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控制有不同定义。IASB对控制的定义是“管治一个主体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籍此从其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FASB的定义是基于“具控制权的财务权益”,通常解释为绝对多数的表决权。“控制”现在是FASB和IASB合作项目的主题,虽然日前提出的EDl0并不是与FASB合作的项目,但FASB已提议,要求整体方法与ED10基本一致。例如,EDlO致力于适用于所有主体,而解释公告第46号(修订版)只适用于可变权益主体。ED10中控制的定义为:“当报告主体拥有主导另一主体的活动从而为报告主体产生回报的权利时,则报告主体控制该主体”。该定义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主导另一主体活动的权力;取得回报的权力。在评估控制时,报告主体需要综合考虑权力和回报,以及报告主体如何能够利用其权力影响回报。同时,对控制的评估应在持续基础上进行。一是主导活动的权力(Power to direct the activities)。“主导另一主体活动的权力”将比IAS27中提及的“统驭另一主体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概念范围更广。ED10的结论基础指出,统驭一个主体的策略性经营和财务政策的权力只是取得主导其活动的权力的一种途径。其他取得该权力的方式包括拥有表决权、通过合约安排持有期权或可转换工具,或拥有表决权的同时持有期权或可转换工具。主导活动的权力可以通过报告主体参与建立另一主体的活动、或通过持续影响另一主体活动的决策来取得。例如,如果

篇10

[关键词] 会计 准则 企业合并 政策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对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来说,接受新会计准则体系意味着需要评估实施新准则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新旧会计准则关于企业合并政策的差异

1.相关概念界定上的差异。新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对合并财务报表中增加了合并现金流量表和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对子公司概念的界定对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相当重要,直接关系到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新准则中,母公司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企业(或主体),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是基于“控制”理念定义子公司。当母公司能够决定一个主体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主体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时,就对其具有控制权,这样更注重经济实质。

2.合并范围的差异。新旧准则对合并范围的规定基本一致,旧准则中不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规定,但是新准则中删除了此项规定,强调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此外,将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纳入合并范围,还体现了对特殊行业子公司以及小规模公司的合并上。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合营企业不完全符合控制的定义,因此在新准则中取消了了合并比例法的适用,而只是规定对合营企业应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

3.合并程序上的差异。新旧准则均规定母子公司应当统一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若尚未统一,要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或会计期间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调整;或要求子公司按此规定另行编报财务报表。当子公司与母公司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差异不大,并且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不大时,按照旧准则母公司可直接利用该会计报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新准则对此例外予以取消。

二、我国企业合并政策选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上市公司合并中已被广泛运用。从我国现有的涉及企业合并的会计规范和国际上对企业合并会计选择的有关规定来看,都更倾向于购买法。从我国旧企业合并的会计规范来看,从未涉及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概念,但从旧会计规范内容来看,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实质是购买法。然而我国现有上市公司换股合并无一例外地采用权益结合法,这实际上是一种制度之外的默许行为。

2.企业合并方式的不断创新导致了会计规范的严重滞后。企业处理合并实务时原先的主要依据有:《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等。以上这些规定都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合并应采用购买法还是权益结合法。随着我国上市公司合并方式的创新,特别是换股合并的出现,使得现有的会计规范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此外,由于不同的会计方法对企业利润往往有重大影响,缺乏相应的规范将使合并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也不利于投资者了解合并所使用的会计方法。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混乱,势必会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3.我国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应允许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并存。我国市场发育程度还不是很高,购买法往往会被企业作为操纵利润和经营业绩的手段,这就妨碍了购买法在我国的运用。我国对非货币易、投资和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也体现了取账面价值而弃公允价值的精神。在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运用购买法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在难以取得被合并企业资产公允价值的国家,则可能会有损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况且在我国运用购买法也不一定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影响及建议

1.新准则中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准,势必将对合并会计报表产生较大影响。原会计制度规定对不重要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特殊业务的子公司,如金融业,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但新准则规定应纳入合并范围,这样将增加合并报表的资产和权益,收入和利润,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具有较大的影响。

2.新准则对合并会计报表的质量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深层次的剥去关联交易对合并报表带来的影响,进一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母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间交易频繁,特别是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往来业务很多。按照新准则规定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另行编制财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