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纲要范文
时间:2023-03-17 12:4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发展纲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是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而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二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三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羔羊。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明确了未来的工作目标和责任。
篇2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在特殊教育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教育职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纲要”对特殊教育提出了三个发展要务,对制定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长期专业化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导引下有效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充分发挥体育综合教育功能的重要保障,将会更有力地推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纲要”提出要支持和理解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第一个发展要务是支持和理解特殊教育。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在本地区发展特殊教育,要有规划的加快发展地方特殊教育,并提升社会公众对发展特殊教育的关注度。要注重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障学生不畏困难的精神和自主融入社会的意识,强化残障学生社会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力的培养。从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需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在残障学生缺陷功能补偿和提高残障学生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两方面发挥作用。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缺陷补偿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对残障学生的身心缺陷补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而言,需要正确认知残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积极通过体育课内教学和课外身体锻炼对不同身心发展障碍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国家明确提出要强化各类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力。对于有各类生理和心理障碍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掌握各类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基础是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而锻炼和提高残障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是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首要教学工作职责。鉴于此,体育教师应更深刻的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重视自己的职责,并与学校其他专业教师一起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残障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提供身体素质保障。
二、“纲要”提出要健全特殊教育整体布局特殊教育的第二个发展要务是健全特殊教育整体布局。核心目标是至2020年,初步达到每个城市(地区)或者居民在三十万以上且学龄残障儿童数量较大的县(区)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求各类普通学校要加大残障学生接收力度,现有随班就读的学校比例要进一步提升。要从学前残障儿童入手,普及残障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逐步提升残障学生教育层次。从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综合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需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具体分析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需求可将其分为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和掌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人才需求。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是指按照国家特殊教育发展规划,随着残障儿童入学率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总体数量一定会增加,相应的体育教师的需求也会加大。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目前来看只是具有需求的可能性,这种需求可能性具体何时能转化成实际需求还很难判断,对目前体育教师培养机构制定中长期培养计划的参考作用有限。掌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人才需求是指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中的体育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按照国家教育总体规划,各级各类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各类残障学生的身心特征。随着开设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学校数量的增加以及现有随班就读和特教班规模的扩大,对体育教师掌握基本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三、“纲要”提出要建立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特殊教育的第三个发展要务是建立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由国家统一制定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由地方政府负责制定残障学生的生均办公经费标准。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同时支持有条件接收残障学生的普通学校改善残障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的表彰比例。资助家庭条件困难的残障学生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残障学生进入高中阶段逐步实施免费教育。从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国家统一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已经有了实质进展,教育部已出台《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由中国计划出版社于2011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标准”中对不同招生类别特殊教育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原则上2012年起新建或翻建的特殊教育学校都要达到建设标准中规定的硬件要求。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整体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水平必定会逐步提升,为特殊教育残障学生创造更好的身体锻炼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特殊教育学校若能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如适当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服装费标准等具体措施,可能会更有效地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敬业态度。
篇3
一、优先发展教育,利国利民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均离不开发展教育,可以说教育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民族的未来。在《纲要》序言中就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也符合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更是实现老百姓对教育美好憧憬的政策保障,制度保障!
笔者认为,优先发展教育是应对当前国际竞争新形势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二、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纲要》中明确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地配置,并打破现有的教育不公平现状,是老百姓的一大憧憬。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但是这几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却任然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建设和谐社会,首当其冲的是消除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有权威专家认为,目前的国民教育显失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国家把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向大中城市,而广大的农村与欠发达地区,却常常被遗忘,师资匮乏,资金匮乏; 二是城乡差别、地区差距不断拉大。不光是在学校的硬件设施上,还是在教学资源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同样是教师,同工不同酬,严重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诸如招生制度、各种优惠政策上的不公平等。
现在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出台了,明确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让咱老百姓盼望多年的教育公平,有了政策上的保障和依据。我坚信老百姓憧憬的教育公平不久将会得以实现!教育上消除歧视,建立公平,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我在学习中注意到,在《纲要》第十七章第五十四条中提到:“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这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令人振奋和心动的!
谁都知道,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离开教师就无从谈起教育,更无法保证教育的质量!但是,教师也是人,他也要生活,也要赡养父母、孩子,维持家庭开支。所以,给予教师工资待遇保证是保证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基本条件。近几年来,教师的待遇是有所提高,这是无所争辩的事实。但也不得不承认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在劳动报酬上的巨大差异。这也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大因素。
我们在学习《纲要》中看到国家将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等政策。这些条款的提出,让我们农村教师倍感振奋,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发自内心的表示,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工作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去,千方百计的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四、不断学习、自我充实,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纲要》五十一条中对今后教师队伍提出的要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觉得,作为战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我知识内涵,不断提升和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也要做一只辛勤的蜜蜂,在当今知识爆炸的花园中,勤奋地耕耘,汲取知识的花粉,酿出新时代的蜂蜜。为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做好知识上的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思想道德上,教师也应走在时代的前头,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时刻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做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知识渊博、专业过硬的合格教师!
篇4
各区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2010年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是实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第十个年头,也是新一周期妇女发展纲要编制工作的启动年。为进一步做好妇女发展纲要的宣传和实施工作,根据省妇儿工委统一要求,2010年3月继续开展妇女发展纲要宣传月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全面落实纲要目标,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妇女发展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重视、关心、支持妇女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宣传内容
要抓住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周年的有利契机,大力宣传妇女观,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深入人心;大力宣传妇女发展纲要目标任务和发展妇女事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妇女发展纲要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山东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推动侵害妇女权益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大力宣传妇女事业的巨大成就,宣传广大妇女的作用和贡献,进一步促进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级各成员单位要把宣传月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按照市妇儿工委统一部署,围绕宣传月活动的主题,结合实际,制定活动方案,确定具体内容,突出重点和特色,切实把宣传月活动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2、创新形式,广泛宣传。各级各成员单位要因地制宜,创新形式,开展有声势、有影响、有成效的宣传活动。要采取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举办妇女发展成就新闻会、召开座谈会、开展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整合宣传资源,扩大宣传声势,为实施妇女发展纲要、促进妇女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强化措施,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各级各成员单位要认真梳理妇女发展纲要达标情况,查找薄弱环节,研究解决措施。要围绕妇女参政、就业、教育、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出台政策,加大投入,落实责任,认真解决,确保妇女发展纲要目标的实现。要从妇女实际需要出发,继续为妇女办实事、办好事,着力解决好妇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篇5
【关键词】沐川县国;妇女;儿童;纲要;妇幼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022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001-02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沐川县《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两纲》)中“妇女与健康、儿童与健康”部分的实施情况和进度,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县妇女儿童发展目标的达标情况,针对《两纲》中遇到的困难和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国家、省、市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修订行动计划提供依据,以进一步推动纲要的实施,如期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妇女儿童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将沐川县2000-2009年各项妇幼指标进行整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于全县各级医疗机构上报到县妇幼保健院的妇幼报表。
1.2根据卫生部妇幼卫生统计上报要求[1]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儿童死亡(见表1)。
2.1.1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09年全县婴儿死亡率11.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5.55‰,分别比2000年的28.04‰、39.19‰下降了60.77%、60.32%。
2.1.2出生窒息死亡情况。2000年出生窒息死亡率4.23‰,2009年3.03‰,10年来比率有下降,但波动较大。
2.2儿童疾病(见表1)。
2.2.15岁以下儿童肺炎死亡率。2009年5岁以下儿童肺炎死亡人数为4例,死亡率1.52‰,比2000年的26例及9.99‰分别减少了92.31%和84.79%。
2.2.25岁以下儿童腹泻死亡率。2009年儿童腹泻死亡率为0,比2000年的2.69‰,下降了100%。
表12000――2009年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新生儿死亡、
2.2.3新生儿破伤风(见表2)。2000年发病1例,死亡1例,发病率、死亡率均为0.38‰,2009年发病0例,死亡0例,10年来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除2003年超过1‰(1.28‰),均低于1‰,并且每年的死亡率均低于1‰。
2.3儿童营养。
2.3.1母乳喂养率。10年来我县母乳喂养率一直在95%以上,2009年96.63%,远远高于终期目标(85%以上)。这与爱婴医院的爱婴行动和群众的经济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2.3.2中重度营养不良状况。2000年1.60%,2009年1.72%,10年来此项指标一直较低,最高为2003年5.31%,我县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应该不会这么低,而统计数据显示比较低,这可能与数据来源及数据上报人员对数据的理解有错误有关,是否为真实数据,可能有待做一个基础调查才能证实。
2.3.3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2000年4.36%,2009年3.75%,数据来源为县级医疗单位住院分娩中低体重儿发生数。按此数据评估已达到终期目标(5%以内)。
2.4儿童保健(见表2)。10年间此项指标趋于稳定。2009年全县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80.57%,2000年81.22%,新生儿访视率2009年90.79%,2000年80.64%。
表22000――2009年新生儿破伤风及儿童保健情况
2.5.1孕产妇死亡。2000年我县孕产妇死亡3人,死亡率115.25/10万,2009年死亡1人,死亡率37.92/10万,下降了67.10%,已达到终期目标86.44/10万。从死亡原因看,2006年之前以产科出血引起的死亡为主要原因,2006年之后则以合并症为主,(见表3)。
表32000――2009年孕产妇死亡情况
2.5.2其他妇女健康与保健指标(见表4)。2000年、2001年住院分娩率较高,可能是数据不够真实的原因,2002年开始,住院分娩率逐年上升,2009年92.95%,已达到终期目标60%。非住院分娩新法接生率一直在波动,无明显上升,甚至有下降,2000年92.79,2009年73.12%,这主要与住院分娩增加及我县取缔家庭接生员有关。《两纲》终期目标要求消毒接生率90%以上,消毒接生应包括住院分娩,所以消毒接生率应为总的新法接生率,2009年98.91%,所以此项指标应算已达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2000年84.67%,2009年86.96%,10年来此指标比较稳定,《两纲》终期目标要求此项达到60%以上,现已达到。产前检查率和产后访视率2000年均为85.98%,2009年均为92.07%,10年来这两项指标呈缓慢上升趋势,已达到终期目标60%。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2000年98.91%,2009年100%,10年来一直处于高比率,《两纲》要求达到90%以上,现已达到。婚前医学检查率2000年65.57%,2003年71.39%,从2004年国家取消强制婚前医学检查开始,比率急剧下降,2004、2005、2006年均在1%以下,2007年为0,2008年开始实施免费婚检后稍有上升,2009年13.61%,《两纲》要求婚前医学检查率2010年达60%,目前离目标差距太大。出生缺陷率2000-2002年统计资料不全,2003年开始统计医院内出生的出生缺陷发生,有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3例,2004年4例,之后每年均为8-9例,《两纲》终期目标要求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就目前的情况看,不但未减少,反而在上升,可见今后此项工作是一个重点。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病检查率及诊治率《两纲》要求达到80%,目前此工作我县仅限于城镇职工开展,各乡镇无条件开展,因此无完整统计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该指标未达标。
表42000――2009年妇女健康与保健指标
3.结论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出台之后,各省分别根据各地区情况制定了各省的两个纲要,根据《四川妇女发展纲要、四川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2]要求,就其中的妇幼卫生指标评价如下:
3.1我县已达终期目标[2]的指标有:孕产妇保健覆盖率(管理率)、住院分娩率、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消毒接生率、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孕产妇产后访视率、儿童保健覆盖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婴儿母乳喂养率、低出生体重发生率、5岁以下儿童肺炎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腹泻死亡率、降低出生窒息。
3.2未达到终期目标[2]的指标有:婚前检查率、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病检查率及诊治率。
3.3难以判断或缺乏数据资料显示的指标有: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减少维生素A缺乏症两项因缺乏数据无法判断。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虽已达标,但数据显示比率较低,就沐川县目前的经济状况看,数据真实性值得怀疑,有待做基础调查证实。
3.4建议:目前我县《两纲》指标中妇幼卫生指标大部分已达标,但妇幼工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基层妇幼卫生网络建设需要加强,尤其是乡级网人员的不足及村级网的严重缺乏;各级妇幼卫生工作基本设施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人才短缺;工作经费缺乏等等,这些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多工作就会滑坡,指标随之下降,妇女儿童的健康保障将存在很大的威胁。就数据分析看,目前的重点工作应是未达标项目-婚前检查、出生缺陷干预及妇科病检查诊治。为保持现有成绩,改进不足,今后应该强化以下工作:
3.4.1强化政府行为:政府应随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度,加大对妇幼保健工作的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妇幼保健工作设备的购置和从事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和生活保障。
3.4.2依法行政,规范服务。切实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两纲》。卫生部门要强化执法主体意识,依法做好监督工作,加强产科助产技术全行业管理,严格实行助产人员和家庭接生员的持证上岗、凭证服务制度,依法从事母婴保健的医疗机构要切实规范服务行为。
3.4.3强化培训,提高素质。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基层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3.4.4加强基层产儿科规范化建设。一是县级“产儿科急救”中心的建设,包括急救装备和急救能力。二是乡镇卫生院产儿科建设,改善基层住院分娩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和产科急救能力。三是加强网底建设,即对村卫生人员的配备,强化其保健功能。四是坚决打击非法接生员。
3.4.5加强健康教育宣传。要使群众变被动为主动。国家应加大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给参加健康教育培训的群众适当补助,以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3.4.6加强婚前保健工作。虽然已开展免费婚前检查,但由于民政的宣传尚不到位及群众的意识还较低,婚前医学检查率仍很低,建议国家恢复强制婚检政策,有效提高婚前检查率,进而减少出生缺陷。
3.4.7加强妇科病的查治。建议为全县范围内的农民进行妇女病普查,而这笔经费是比较大的,要靠农民自己出资可能难以实现,目前个别县在实施国家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宫颈癌、乳腺癌的筛查,建议国家在所有的区县实施,尤其是我们这类边远贫困县,这样能有效提高妇科病的普查、普治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幼儿园 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英语素养 能力
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幼儿英语教学应结合幼儿的年龄实际,从幼儿的喜好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材信息尽可能拓展和延伸,培养幼儿听、说英语的能力,培养幼儿学会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习惯,综合提高幼儿的英语学科素养。”按照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的要求,我们幼儿英语教师必须革新教学理念,探索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模式,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为幼儿提供认知英语,使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平台,让幼儿喜欢上英语,喜欢用英语进行沟通,提高幼儿的英语实践能力,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说习惯,为提高幼儿的英语素养奠定基础
我们知道,当前教学改革的一大特点是提倡大阅读理念。大阅读不是从小学抓起,而是从幼儿阶段抓起;不是仅仅语文学科进行大阅读,英语学科一样需要大阅读。从小培养幼儿树立大阅读理念,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幼儿园教育的终极目标。德国是开展幼儿阅读比较早的国家,从幼儿阶段就开始着手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幼儿树立大阅读的理念,让阅读成为幼儿在园里生活的一种方式,这对幼儿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经济的腾飞促进了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这些教学手段为幼儿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网络资源在当今社会极其发达,幼儿可以随时随地读到自己想读的信息。教师应及时为幼儿推荐优秀的网站,如习网、小学英语(http:///)等,使幼儿能够第一时间看到优质的英语资源,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英语感知能力和运用技巧,为提高幼儿的英语素养奠定基础。
比如,在My face的英语活动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英文小天才”的光盘,让幼儿欣赏着光盘里的动画视频“人体五官名称”这首英文儿歌,幼儿观看得很认真,经过一轮歌唱之后,幼儿开始跟着唱起来“My face, my nose, my mouth, my eye, my ear”等,同时有的幼儿在唱着英文歌曲时,还用手指指着自己的五官。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优化了教学方法,给幼儿创设了生活中的英语发音情境,通过声音、图片、视频有效地刺激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不自觉地融入到英语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培养了幼儿的听、说能力,提高了幼儿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运用英语交流的语境,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喜欢热闹的地方,喜欢和很多小朋友在一起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喜欢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所喜欢的人物、故事情节等。幼儿英语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为幼儿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素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幼儿创设英语交流的语境。幼儿通过小组探讨,能够完整地用英语语言描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在描述过程中表现得绘声绘色,很多幼儿在英语交流时还运用了肢体语言,很有激情。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落实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当幼儿在讲述过程中出现困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再次为幼儿展示英语语言信息,配合图片资源,给幼儿创设语言情境,启迪幼儿思维,为幼儿更好地完成英语交流提供保障。这样教学,有效提高了幼儿的英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幼儿的英语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通过交流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综合提升了幼儿的英语学科素养。
比如,在进行My face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face”的课件,为幼儿展示用英文交流的场景,之后让幼儿自己组成交流小组,进行对话训练。如:A:Hello,boys and girls. B:Hello,Miss Zhang. A:What’s this? B:Oh, this is mouth, follow me “mouth.”通过这样的对话训练,有效提高了幼儿的英语学科素养。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幼儿的英语运用能力,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实效性
幼儿英语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的要求,幼儿阶段的英语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上,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整合幼儿英语课程资源,为幼儿更广泛的学习和感悟提供资源保障,大大丰富幼儿的知识视野,提高幼儿对英语的感知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在进行幼儿中班的Color的教学时,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课上,利用电子白板播放不同颜色的卡片,在卡片的右侧放一些与图片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教师点击卡片,会播放要学习的颜色的英文介绍,让幼儿认真听,从而鉴别是什么颜色,再在相应颜色的单词上画上对勾,同时让幼儿说出相应的英文单词。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可以让幼儿自己来完成,先是用英文介绍颜色,再出示相应颜色的图片。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有效突破了幼儿学哑巴英语的难点,提高了幼儿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幼儿英语教学应以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为指导,结合幼儿实际特点和教材特点,科学选用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落实幼儿主体地位,培养幼儿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综合提高幼儿的英语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基础教育;重要启示
五育并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相契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在对五育并举和基础教育概念的界定、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的论述基础上重点探讨五育并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核心概念界定
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基础,在《辞海》的注释中,其本义是指“建筑物的根脚”,其比喻义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基础教育”,在《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一般是指中、小学教育。
二、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充分肯定和突出强调,说明了基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多年来的教育工作实践也使我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中小学阶段是为人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中小学教育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大军的“双重任务”。从根本上说,基础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奠定基础,是为我们祖国繁荣富强、发达兴旺造就数以亿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三、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七条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的这段话,对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办学要求:这就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实现《纲要》的要求,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在基础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一育既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定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体。
四、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第一,使学生体力和智力同时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第二,使学生的才能和兴趣可以获得充分、多方面的发展。
第三,使学生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导向是科学、合理的,可是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却成为了应试教育的遮羞布,学生要成绩、家长要成绩、学校要成绩,逼着老师也不得不要成绩,成绩代表一切,分分学生的命根时代并没有真正终结。如果不彻底改变现行的应该教育体制,那五育并举并不可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改革课程设置,加快全人教育进程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课程表中设置的课是科学的,但是不排除有的学校阳奉阴违,使得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形同虚设。因此,应设置文化课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劳动实践课。以文化基础课为重点,其他两种课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四)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全人教育的实施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教师不仅要“解惑”,更要“传道”;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获取知识;不仅要“授业”,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五育并举有心动,更要有行动。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全人教育的实施。
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能力。这是21世纪的需要,并不是对现行教育体制、教育方针的否定。同志曾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教育任重道远,要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上,使学生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把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做到坚持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统一。造就一个独立自主、有个性、有热情、有尊严、有知识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篇8
为推动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街道妇儿工委十分重视和关心妇女儿童工作,把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摆在事关党的事业、事关祖国未来、事关民族兴衰的重要位置,以引领妇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着力点,以加强基层妇联组织自身建设为保障,加大力度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加大力度推进实施“两纲”,加大力度推动解决妇女儿童切身利益问题,带领广大妇女共促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生活,并与经济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为实现辖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发挥职能作用,健全畅通高效的工作机制,街道妇儿工委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一是落实妇儿工委例会制度。以专题例会、成员单位工作会议的形式进行工作部署;二是落实各社区、村汇报制度。各社区、村年初上报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年终报送工作总结,就实施纲要情况进行汇报;三是建立对策调研制度。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在实施纲要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和协调成员单位深入辖区开展调研,反复论证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四是建立督查制度。由街道妇儿工委牵头,年末深入各社区、村对各项指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二、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引领妇女建功立业
切实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拓宽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就业领域,使广大妇女享有充分的就业权利是妇女发展纲要规定的重要目标。随着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入,下岗职工逐渐增加,特别是女职工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街道妇联在努力扩大妇女就业领域,增加妇女就业机会方面狠下功夫。一方面积极开展“巾帼社区服务活动”,依托社区为下岗女职工排忧解难。在社区建立健全了“辖区下岗人员信息网络”、“本地区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信息网络”,发挥再就业供需双方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女职工上岗的推荐工作。建立了职业介绍所、社区劳动保障站、街道劳动保障所,帮助825名妇女实现了再就业。街道劳动保障所及时掌握政策,为辖区143名下岗女职工办理了享有减免一年半税收的“明白卡”,为她们解决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从开始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积极争取资金,重点对妇女低保对象实行动态化、规范化管理,基本上做到应保尽保。
三、坚持民生为重,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认真贯彻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妇女的人身权利和平等的财产权利,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进行经常性的督查和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和完善妇女儿童维权机构,从法律角度在社会、家庭等方面有力地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和权益。
深入宣传《法律援助条例》,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未成年人经常涉足场所的管理,一方面加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制止和控制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发生。
充分发挥妇联在妇女维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强对受害妇女的司法保护,街道妇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妇女维权工作新途径,开展多形式、宽渠道、全方位的妇女维权活动。
在广大女干部中认真开展“两法”、“两纲”和其它有关法律的宣传,增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教育辖区妇女依法保护自身的权益。建立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组织网络,督促社区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妇联工作点”,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巩固街道妇联在派出所建立的“反家庭暴力110报警中心”和妇女儿童维权岗,完善了街道群众服务站和派出所建立的流动儿童法律咨询工作站。切实做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解决妇女来信来访、咨询等工作,街道群众、来访650件,制止家庭暴力12起。
四、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形成关爱妇儿良好氛围
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关妇女发展、妇女权益、妇女生活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三八”节为契机,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作为重点,通过媒体、宣传栏、标语、座谈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广场服务活动等各种形式进行有效宣传,广泛展示妇女积极参与社会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风尚,表彰在妇女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一步倡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妇女的社会意识。
篇9
【关键词】 婴幼儿;喂养知识;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1年3~5月,对带小孩到市妇幼保健所儿童门诊进行入托体检的3岁以下儿童家长随机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用自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当场作答、即时交回答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一般情况、母乳喂养知识、辅食添加、食物营养等相关知识、调查表共10题,按每题10分计算,全部答对的得10分,未答完全者按每小题实际得分计算、总分100分,共发放调查表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5份,回收率为9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回答正确率分析,正确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儿童家长485人,其中男180人,女305人。文化程度:小学16人,占330%;初中101人,占2082%;高中(中专、技校)153人,占3154%;大专141人,占2907%;本科及以上74人,占1525%。职业主要以个体、工人、干部、教师、公司职员为主。
22 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家长获得科学喂养知识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亲朋好友、医护工作者、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等。
23 家长对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的知晓情况,按最高分100分,最低分5分,按60分及以上为知晓,知晓人数385人,知晓率为7938%,其中80分以上的182人,仅占3753%。调查结果表明,儿童家长对辅食添加知晓率较高,而对食物营养知晓率较低,见表1。
4 文化程度的不同影响调查对象对科学喂养知识知晓情况,不同文化程度,科学喂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不同职业与科学喂养知识知晓情况,教师组知晓率最高,为9230%,知晓率最低者是无业及待业组,为4613%;不同职业科学喂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3
31 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 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主要目标内容之一,也是反映儿童营养水平的一项指标。对婴幼儿家长定期宣传科学喂养知识使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对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婴幼儿家长的科学知识知晓率平均为8783%,达到纲要要求达到85%普及率,表明本市对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宣传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次调查发现,儿童家长对辅食添加时间,断奶时间的知识知晓率高;4个月全母乳喂养率低;对锌、铁、钙食物的知晓程度低。由于这些营养素的缺乏,将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停滞,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疾病。因而帮助儿童家长掌握哪些食物含对人体有益的丰富营养素,可降低小儿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常见病的发病率。
婴幼儿家长的母乳喂养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儿童家长尤其是母亲是否掌握科学的喂养知识,是儿童健康的关键因素[2]。本次调查中儿童母亲都普遍认识到母乳喂养的优点,但4个月全母乳喂养率仅在4515%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到2010年实现婴幼儿母乳喂养率85%以上的目标”[3]。因此加强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提高母亲自身素质,树立坚持母乳喂养的观念,才能提高母乳喂养率,使宝宝健康成长。
调查发现文化程度及职业的知晓程度有关。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明显比文化程度低的家长知晓率高,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因为文化程度高的家长重视优育优教,注意科学喂养更愿意了解和接受科学喂养知识。不同职业的知晓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知晓率较高的是教师、干部、职员;最低的是无业及待业人群。提示我们应该着重提高文化程度较低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水平。
32 加大宣传科学喂养知识的力度,加强儿童保健工作。定期给幼儿园保教人员进行儿童喂养知识培训;定期给儿童家长做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和指导,力求让每位家长了解科学喂养知识,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倡母乳喂养,掌握育儿方法及时添加辅食,适时断奶。注意断奶后的膳食营养,注意各种微量元素的摄入。保证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普及科学喂养知识,关键在于医护人员重视和儿童家长意识提高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主要通过医生咨询和健康教育讲座传播方式以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如电视、广播、网络、书籍、报刊、宣传板等方式进行宣传,让家长全面掌握婴幼儿科科学喂养知识,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国务院法制办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第1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课程规划;课程理解;课程统整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0-0016-04
当前,课程改革的最大问题是缺失对学校多层次课程的整体规划。当各类课程和教育内容交汇于学校时,如果只是简单地以做加法的方式叠加课程,就会打破学校原有的正常的课程秩序,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进行有效的设计和统整。
一、课程规划需要进行基于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的顶层设计
学校课程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的课程计划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课程框架,而学校实施的课程则是一种现实的课程。学校课程规划要能实现从理想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学校课程规划要对本校的课程设置、结构、实施、管理、评价等进行整体思考和安排,以达到学校课程规划制定的最终目的――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切性,从而让学生享受课程,让课程成就学生。
笔者以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建设“三乐”教育课程为例,来阐述如何进行基于学校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的顶层设计。学校通过编写《“三乐”教育发展纲要》,将自身对课程的独特的、校本的理解融化在具体的、实在的课程纲要之中,以促进学校高瞻远瞩且脚踏实地地实施课程改革。其提供的课程规划经验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整体性的课程规划是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的内在需要
课程建设要把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作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点,把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行为改进与学习方式转变作为规划重点,把精力聚集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重建上。《“三乐”教育发展纲要》写道:学科课程要遵循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儿童对各学科学习的需求,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适当增、删、换、改部分教学内容,提供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教学建议。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提高教师开发、执行学科课程的能力,鼓励教师整合各学科课程的资源,开发综合课程。以儿童为本位,将儿童的经验、需要、动机、心理发展等作为整合课程内容的依据,组织综合学习或实践活动。以社会为本位,围绕儿童获取社会经验的特点,丰富形式,统整课程内容,开展参与性活动或研究性学习。这样写,体现了学校课程规划的首要是高效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诉求。
2.系统设计的课程规划应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规定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准则。现在的课程设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脱节。课程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掌握知识的路径与方式,这是进行课程规划的基础。
例如,《“三乐”教育发展纲要》在第一章厘清“三乐”教育基本概念的句段中就明确写道:寓学于乐,是实施“三乐”教育的方法。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肯学习,二是会学习。从学习主体角度说,儿童要掌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自身的行为与对事物的看法,使原本天性使然的个性能够逐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获得终身学习的动力。从教师教的角度说,要用“成功”激励儿童,让他们在成功的愉悦中,激活自己的学习内需。总揽整个纲要,明确回答了学校进行课程规划是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等重大问题。
3.要在学校层面研制课程总体开发方案
课程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设计课程结构与实施课程,研究教学行为的变革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大课程的结构是基本不变的,在此宏观组织指导下,“学校要有自己的课程”,“只有将课程体系的研制建立在科学分析本校优势、传统特色、面临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课程体系才可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1]要在学校层面研制课程总体开发方案,课程内容基于学校发展需求,基于教师的课程规划能力,更基于学生的能力提高。
对照这样的思路,“三乐”教育课程规划是走对了路子。在《“三乐”教育发展纲要》中,系统进行了课程门类的设定、课程实施方式的选择、课程计划的安排、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例如,在第五章第六条“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通过改革课程、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等手段,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特色课程四个维度,整体设置“三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第五章第七条“课程实施建议”中,则提出要探索课程创新模式、课程整合模式、课程调适模式、课程选择模式等多种课程模式,尽最大可能提供儿童学习的范式。而“三乐”教育本身产生于学校历史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其文化意蕴和精神力量是必然要注入课程内容中去的。
二、课程规划需要拥有独特的、校本的课程理解
注重生命关怀,坚守儿童立场,尊重发展规律,是当前教育改革倡导的理念,也是课程规划的主旋律。学校课程最终要留给学生弥足珍贵的东西,这种东西一定是深藏在课程核心的赖以影响学生后继发展的精神财富。在课程建设中,学校必须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通过螺旋上升的方法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课程理解,将对课程理念的泛化认同逐步上升到具有精气神的深刻认识,从而促进教师以理解的、积极的、主动的行为方式推进课程改革。
很多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已经高屋建瓴地对课程拥有了独特的、校本的理解。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在学校办学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一切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一所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最有力的证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的“三乐”课程,则在对学校教育历史的追本溯源和对学校文化主张的坐而论道中,产生了自己的课程隐喻:其一,课程是五彩的世界。课程,是客观真实的外部世界、课程本身所体现的世界和儿童的心灵世界的联结与统一。这三个世界的融合,三个世界的对话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殷切关照。通过学习课程,儿童由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最终成为物象世界的主人,成为情感世界的主人。其二,课程是珍贵的机会。给儿童快乐体验的机会,给儿童积累的机会,给儿童追求成功的机会。创造课程的特色,就是创造丰富多彩的机会。课程机会,提供了师生对话、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机会。其三,课程是幸福的礼物。这是对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认识。这种重新认识让教育发生一种超越,一种对学习负担的超越。学习课程不可能没有负担,但对负担的认识将更深刻,境界更高。
这些先知先觉先行的学校,在寻求自己的课程理解的过程中,至少坚定了三种立场:
1.坚定了“儿童立场”
学校建立自己的课程,必须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了解每个儿童不同的个性和需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来确定课程目标,来选择适合儿童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开展的各类课程活动应有利于儿童的成长,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经历,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成人和获得分数。
2.坚定了“教师立场”
课程规划的过程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课程建设提供了教师发展的高位平台。课程与教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学校在整体规划课程时,要了解教师的心理和需求,设身处地地替教师着想,为教师创设适合他发展的课程环境。课程的自和选择权应最大限度地放还给教师,少一些硬性规定,多一些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样才有利于教师潜能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发现课程,创造课程。
3.坚定了“课程立场”
将学校原有的固定的、单一的、封闭的国家课程计划,灵活地走向多元的三级课程管理,构建起独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渗透、主题单元、社团活动等有价值的途径,让课程意识无所不在。课堂上,教师用课程观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内容,巧引导,重实践,唤真情;课堂外,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主题教育等,让学生在课程中张扬生命的力量。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切的服务。
三、课程规划需要规范的、可行的课程结构与统整
学校课程是在学校具体情境中展开的课程,教师与学生以课程所赋予的时间和空间为主渠道实施课程行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统一在同一个命题下,教师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教学情景,而学生则拥有更多的自主探究活动,师生面临的课程复杂性成倍加剧。由此,学校课程规划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以课程组织的方式来有效指导师生的课程行为,提升师生转变思考角度与方式后的课程经验。也就是说,课程的组织变革应是革命性的。
1.结构设计:从学校原有课程项目走向课程架构
从目前学校开发课程的基本实践轨迹来看,课程内容多半从兴趣活动、传统项目、特色项目、编写校本教材这四个途径走向校本开发。这样的做法,有其优势也有明显不足,那就是容易缺乏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不一定完全符合课程建构的内在规律。
钱丽欣在《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一文中指出:“目前,有关课程的概念已形成一个庞大的‘课程’家族。从管理体制来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从课程形态来看,先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再有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从学科内容来看,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有的学校还把课程分成若干领域。从课程功能来看,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从学习方式来看,不仅有必修课程,还有必选课程、学生自选课程。从表现形式来看,有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之分。林林总总,不一而足。”[3]学校要厘清自己的所有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是一件艰苦但必须完成的工程。
例如,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搭建的“三乐”教育课程结构如下:
这一结构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修改过程。最初,学校将“三乐”课程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特色课程,并组织骨干教师初步撰写了相关课程的实施标准。这样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学期的时间。
之后,邀请专家多次对全部课程文字材料进行指导。专家指出,学校对于“三乐”课程的整体设计,方向是对的,勇气是可嘉的。但是,从课程的整体框架来看,分类存在混淆。
最终,在学习了相关课程理论后,学校将“三乐”课程按课程形态确定为:学科课程的二次开发和有效补充、活动课程(德育与社会实践)、社团课程、环境课程这四大课程。这样建构的“三乐”教育课程,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底气。教师所经历的修订过程,恰是对课程经验进行学习、思考、提升的过程。
2.统整设计:从学校原有单个主题走向主题单元综合
“统整是综合课程的组织手段。它作为课程设计的三个向度分别为经验统整、社会统整和知识统整。”[4]这三个向度与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一致。因此,当学校课程规划最终落实到师生的行为方式时,统整的思想就应作为主导贯彻始终。
其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应体现为活用教材,走进生活,多元活动,自主探究。德可乐利主张“学校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5]教师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带入生活与自然环境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的课程思想。
其二,主题性综合学习课程开发要探究主题来源、设计思路、框架、流程等话题。设计许多个便于学生充分自由活动的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社会中的热门话题、时令节日等。围绕主题概念展开内容,也可以跨学科综合,组成教学单元逐步学习。课程学习方法也根据单元学习展开,观察、思考、表达,体现以活动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组织手段,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三乐”教育课程设计的实施流程为:发展纲要――课程标准――年级、学期课程计划――主题单元课程计划――课堂教学设计。
这一实施流程从大到小,从粗到细,规定了设计理念、课程目标、教材架构、课程评价等诸多要素。也让教师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自主开发学习主题、教学对象、教学节数等。其中要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应关注教学准备,不以教学内容来表达教学的全过程。注重活动流程,以内容为线索,设计各种适应学生学习规律的教与学活动,以活动串联40分钟,强化在课堂上的活动场面,以强有力的冲击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学校课程管理的观念和管理范式,才能有效实施学校课程规划,促进师生共同产生自觉的课程行为,逐步达到现代教育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