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变更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据库变更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变更配置保证应用效率
对此,Forrester Research指出,近20%的业务核心应用软件的瘫痪,是因为计划中变更的相关性,没有考虑IT部件和核心业务之间的关联而引起的。另据Gartner Group调查显示,40%意想不到的应用程序瘫痪是由应用程序的故障造成的;40%是因为操作错误;只有20%的原因是由于硬件环境因素以及各种灾难造成。
目前,市场上相应的产品已经不少,例如:HP OpenView Application Manager using Radia、 CAAllFusion Harvest Change Manager、BMC 变更和配置管理(Change and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CCM )解决方案、Microsoft Systems Management Server(SMS),它们都具有自动部署并维护的特点,这是企业进行管理所必不可少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产品,如何选择?
惠普在收购了变更和配置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Novadigm之后,将公司的业务资产―包括Radia管理套件成功地整合到其软件产品事业部中。该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帮助用户够把所需要的自动化管理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转化为资产,增强灵活性。
Microsoft SMS为基于Windows的桌面计算机和服务器系统提供了具有可伸缩性能的变更和配置管理。它建立在行业标准管理协议的基础上,在任何规模的网络中都容易安装、配置和维护。
但是,用户在选型时仍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缺少在不同地点和架构中,不同层面的标准程序和变更实施的最佳方案;缺少在IT环境中,可以不断发现和执行理想状态的一种集中、标准的配置管理实践;手动的执行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软件升级,以及经常被置于变更和释放流程(Change and Release Process)外的安全补丁。
变更管理核心为CMDB
BMC负责变更和配置管理解决方案的高级经理Steve Balentine认为,变更和配置管理最关注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对各个组建之间的关系进行记录。CMDB就像是一个数据模型,装载着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变更和配置管理的核心所在。
因为所有的操作都会形成一个核心的CMDB。为了达到数据同步化,CMDB应该是在ITIL架构下,用于增加管理业务和技术变更的效率与可靠性,以及IT环境的控制能力和安全性,最终统一到一个平台下,方便用户操作。
在Balentine看来,一个完整的变更和配置解决方案,除了具有CDMB之外,还应该包含用于发现与察觉业务关联的IT资产发现套件、基于流程的变更管理及决方案和基于策略的配置管理及决方案,这个四个部分必不可少。
IT资产发现套件用来鉴别业务核心的IT环境,包括:Discovery Express(发现快车)―让客户鉴别哪些业务部分组成IT环境、Configuration Discovery(配置发现)―用于显示资产的配置情况、Topology Discovery(布局发现)―显示系统是如何连接以及应用软件之间的关联,这三个组件都是以基于标准的CMDB为基础的。
篇2
关键词:土地变更调查 流程 遥感监测 更新数据
1 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可持续发展和宏观经济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我国已经分别在1984-1997年和2006-2009年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了准确掌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之后每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保持二调成果现势性,满足国土资源日常管理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土地基础数据和图件等资料,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新机制、采用新方法进行每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
2010年之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及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实施方案,在二次调查成果基础上,采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全国范围开展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使其适应“一张图”建设和“批、供、用、补、查”的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实现监管方式从“以数管地”到“以图管地”的重大转变;进一步扩大调查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土地基础数据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效保障土地有效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本文通过对2011年变更调查的实际参与中各类问题的分析,探讨变更调查的具体技术方法和流程,为今后的变更调查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2 变更调查技术流程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遥感监测图斑提取、外业调查、数据更新、数据汇总与上报、数据核查与修改。
2.1 遥感监测图斑提取
变更调查中的遥感监测工作是由国家统一购买遥感影像数据,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遥感影像的处理及监测图斑的提取工作,并下发给各省市县,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更新工作。遥感监测具体步骤如下:
(1)国家考虑全国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土地利用变化具体情况,结合遥感数据源保障能力,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监测区,因地制宜,采购本年度下半年不同尺度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
(2)将获取的监测区原始遥感数据,以二次调查底图、高程数据等控制资料为基础控制资料,经过影像纠正、配准、融合、镶嵌等处理,以区县为单位,制作最新土地利用遥感正射影像图。
(3)将前后时相遥感影像图及上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套合,按照统一的图斑提取原则,采用以人机交互为主的信息发现和提取办法,对比分析土地调查数据库中“非建设用地图斑”范围内的两期影像地物特征,结合数据时相、地域特点、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等综合要素,发现和提取本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图斑。
(4)以区县为单位,建立遥感监测信息管理文件夹,统一管理该县级辖区遥感监测成果。发给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成果文件内容主要包括:县级行政界线、新增建设用地遥感监测图斑、后时相遥感影像图、遥感监测图斑信息记录表、监测情况报告等。
2.2 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主要是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接收到国家下发的遥感影像与监测图斑数据后,组织人员进行外业调查,实地调查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外业调查主要要做以下工作:
(1)准备工作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定具体调查方案,准备外业调查所需的仪器和工具设备,制作调查所需的外业底图和相关调查表格,对相关外业调查人员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
(2)实地调查
调查人员根据外业调查底图,调查国家监测图斑的地类、权属、建设用地类型、新增耕地来源等内容,拍摄监测图斑实地照片,补测需要实地确定变更范围的地块等。同时收集权属资料、界线资料、基本农田调查资料及建设用地审批文件,并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
(3)资料整理分析
调查人员结合外业调查结果及收集到的各种审批材料,判断图斑是否变更、变更范围、变更后地类、变更类型、变更后权属、新增建设用地及新增耕地的审批及验收文件号等,为数据更新做好准备工作。
2.3 数据更新
(1)变更数据准备
在使用变更软件进行数据库更新之前,需要首先用数据库质检软件对县级变更基础数据库进行检查,保证基础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更具国家要求修改变更基础数据库中的错误,完成基础数据库修改报告,保证修改的错误有据可依。
处理好变更基础数据库后,根据遥感监测数据、建设用地审批、开发复垦等资料,利用arcgis和变更统软件处理需要变更的矢量图斑,并对其进行图斑综合和调整,使其符合变更数据库的数据精度和实际情况。
(2)数据变更
结合调查资料和处理的变更图斑,利用变更软件对变更基础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地类界线层进行更新,并录入变更后相关属性及变更记录号。待所有的变更行为结束后,对数据库进行维护,生成变更后年末数据库及相关统计报表,并用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对年末库进行检查,确保数据无误后才能提交生成更新包。
(3)更新包生成
篇3
关键词:土地变更调查;“3S”;技术信息化数据库
一、变更库概述
(一)变更库背景及技术准备
吉林省白山市国土资源局为了使本市浑江区土地资源现状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满足国家所要求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实时变更的要求,率先提出采用先进的测绘手段——“3S”(RS、CPS、GIS)技术来实现白山市国土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以便及时高效地为政府提供可靠的国土资源利用现状信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浑江区1:2.5万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中,选择和采用了美国的ENVI遥感影像处理软件、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子系统,完成了浑江区1:2.5万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工程。
(二)主要技术路线
本次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调查工作采用“3S”(RS遥感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使用了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软件、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技术路线如下:
(1)通过遥感方法获得多波段的遥感图像,对图像进行波段的合成,形成近似地面色彩的多波段遥感图像,再和高分辨率图像进行融合。
(2)对融合后的图像进行精纠正,然后和矢量化的土地利用图进行精确套合。
(3)通过矢量图图斑的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信息与卫星图像的对比发现变化图斑,目前发现方式可用人工判别与计算机辅助共同进行。
(4)对于变化的图斑,需要到外业进行数据采集,使用GPS快速静态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精度可达到1米以内。
(5)形成变化后的矢量图,利用GPS采集的数据或其他具有现势性的数据进行数据库变更并绘图,形成变化后的图斑线、新增线状地物线等。
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的发现、采集与处理
1.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的发现
(1)遥感图像发现变更。
数据使用美国TM卫星15米分辨率包含9波段的遥感图像,法国10米分辨率的SPOT全色卫星图像,使用如下步骤进行数据处理:
①波段合成测试各个波段123456L6H78合成的最佳显示效果。
②图像融合GRB(3、4、5波段)和8波,彩色图像和SPOT图像合成。
③加控制点纠正图像,选取了48个控制点。选点比较困难,由于资金有限,没有数字地形图及外业采集的控制点资料,因此图像纠正有一定的误差。但对人工判别影响不大,而对计算机判别图斑影响较大。
④图像除去噪声,提高数据质量。
⑤图像增强,使图像容易分析识别。
⑥利用精纠图像与原图像对比发现变化图斑。通过人工判别与计算机辅助共同进行发现的变更图斑有300个左右,通过对白山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实地外业调查测量结果表明,识别率达到100%,对于其他地区及较小的图斑,识别率也很高。
2.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的采集,GPS外业变更数据采集
为提高工作效率及数据精度,外业变更数据采集使用GPS进行。GPS系统具有精度高、全天候、高效率、操作简单的特点。工作步骤如下:
①布设控制点:本次使用具有静态测量功能的美国新型号ProMark—2GPS进行外业测量,快速静态方式,其有效作业半径为20KM。因此,应在测区范围内布设满足以上作业半径要求的控制点。
②基准站设置:在控制点设基准站。
③碎部点的采集:点采集时间一般是快速静态5分钟左右,并画草图。
④内业处理:GPS数据经过数据下载、基线解算、自由网平差、坐标转换得到正确的坐标数据。
3.形成变化后的矢量图
使用MAPGIS成图软件,对外业数据进行内业成图处理,形成矢量图。
4.将矢量图赋上属性
三、数据库变更
数据库变更主要应用“县(市)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变更系统。它的变更流如下:
(1)8大类数据转成新3大类数据。执行地类码转换程序,把2004年项目下的数据转换为新3大类数据。
(2)建立变更年项目。建立2004年项目,添加基年数据。
(3)批量变更处理。数据批量变更处理主要是由基年(变更前)数据与变更年的数据叠加生成变更年的现状数据,通过两年的现状数据提取年度间的变更信息。
(4)①行政辖区的变更。浑江区近年来共有10多个村合并,先生成变更辖区文件,同基年辖区文件生成现年辖区文件。
②辖区调整而引起的图斑变更处理。将行政辖区与图斑文件进行叠加分析,根据辖区的变化进行图斑的变更处理。
③图斑变更。图斑处理利用采集数据生成变更图斑,图斑变更主要是由土地利用类别发生变化引起的,其影响是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变化。图斑变化与线状地物以及零星地物的变化会相互影响。由于采用分别处理和各自分层以及综合分析技术,使得其相互影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得以解决。
(5)数据检查及预处理。
(6)打印变更一览表格及变更后土地利用图。
四、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的技术总结
本项目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具有如下优点:
(1)GPS技术保证地理坐标的准确性。
(2)BS技术可快速获取多波段的卫星遥感影像,对大面积的土地信息进行快速的提取。
(3)3S技术可以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快速的管理。
篇4
关键词:IT运维;管理平台;设备管理
1 设备管理平台的需求及流程设计
从设备管理的角度来看,整个运维管理平台应该能够包含[1]:台帐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文件管理模块以及报表统计模块等。台帐管理模块包含设备的名称、类型及型号、序列号等疾病信息;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对平台内相关的代码和权限等进行管理,以记录设备管理平台使用人员的操作记录;文件管理模块可以对设备的维护记录、设备采购、报废信息等进行管理。
设计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时,可以在遵循上述需求分析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库、中间代码以及前端等的设计,设计后同时进行数据库、中间件及客户端的部署。考虑到以后的管理及维护成本,可以采用B/S架构;数据库选择Mysql,其高性能及高并发性会给设备管理平台提供高效的数据引擎支持;为提供报表管理功能,设备管理平台也会提供数据导入导出工具。
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能够对设备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不论是进行设备的采购、维修还是报废等工作,都需要根据设备管理的操作流程进行,而且设备管理流程的每个步骤都要能够根据操作人员的角色进行业务处理,从而快速、高效的管理设备。作为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设备故障处理要经过故障申报、故障处理以及处理结果等步骤,每一步骤完成后会显示步骤的操作人员和处理时间。
2 IT运维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
缺陷管理模块中可以创建关联的变更单,此时有缺陷的被管理设备的状态被标记为“搁置”,缺陷问题被创建后,一旦缺陷问题被成功关闭,则可以根据缺陷的解决状态进行设备的状态变更,解决的缺陷其状态被变更为“已解决”。缺陷的记录一般由发现缺陷的人员进行,缺陷验收合格后,设备管理平台的运维人员需要注明缺陷处理的相关信息,并注销缺陷。
IT设备经常会遇到变更关联设备的情况,如果某设备有关联的设备存在,那么此设备的关联关系在被关闭前,此设备不能被移除。设备的变更管理包括用户接入、安装调试、检修以及配置管理等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设备变更管理的内容
其中,用户接入指的是用户提交设备变更单,对于处理完成的变更单,如果其达到预期目标,那么此变更单相关的设备变更流程即可关闭,否则此变更处理流程需要被返回。检修人员作出的检修申请形成变更申请单,如果此变更申请单涉及到的是通信的检修或停退,需要判断此检修过程是否存在检修计划,目的是让用户明确的知晓,从而指导设备管理[2]。安装人员提交安装调试的变更申请,只有当所有变更资料都提交完后,才去验收安装调试过程是否合格;如果安装调试过程达到预期目标,则可以关闭此变更申请单。配置管理变更申请一般是由用户提出,配置管理人员会判断是否需要备份处理。
日常巡检管理模块根据巡检的设备来执行不同的标准,巡检记录可以根据不同的预定义规则生成。设备管理平台的运维人员根据巡检标准、巡检周期等进行设备的定期巡检,并记录相关的巡检日志。相关设备的维护人员对此巡检日志进行分析,并给出是否正常、是否有缺陷等结论,如果发现设备的缺陷,则依据前文介绍的缺陷管理模块进行处理。
3 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
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的设备管理流程包括请实现、事件管理以及配置管理,其总共规划目标是实现设备管理的快捷性、全局性以及经济性。从整体结构上而言,设备管理平台从上而下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访问层三层。表示层用户和用户交互,业务逻辑层制定业务规则并实现相关的业务流程,充当表示层和数据访问层之间的桥梁;数据访问层的作用是访问数据库。这三层之间的依赖关系是向下的,底层无法感知上层的存在,对上层的任何设计上的改变都不会影响底层。
设计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平台的目的是对基于IT运维的设备管理、维护中的各项功能及非功能性需求进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数据库,不仅要明确数据库的表名、字段名等数据信息,还要进行存储过程等数据库脚本的扩展。具体设计数据库时,要考虑系统模块相关概念的设计、数据关系图设计以及数据的逻辑结构设计等。使用设备管理系统的人员主要是系统管理员、维护人员以及一般用户,不同角色应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数据逻辑结构的设计包括设备数据库关系图、故障信息数据库关系图以及系统管理数据库关系图等[3]。设备数据库关系图包括设备的信息表、设备相关资料表等;故障信息关系图包含发生故障设备信息表、设备备件维修信息表等;系统管理关系图包含设备单位信息表、厂商信息表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晓禹.基于SOA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大学,2013.
[2]孙艺新.大型电网企业特高压设备运维检修模式浅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4.
篇5
【关键词】地籍调查;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
引言
地籍管理工作就是对地籍测量、土地调查、产权管理、地籍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各项管理工作,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立的目的在于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因此,分析地籍调查与相关测绘数据间的关系,改进城镇土地调查模式,建立共建共享新方法,保证调查成果数据库在日常运行中对地理实体变更的响应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地籍测绘成果与基础地理数据的特征
1.1 地籍测绘成果的特征
某市对市区开展了2001年至2003年,约120km2的地籍更新调查,该成果全部建库,数据库管理软件为Oracle,GIS平台为ARCG IS。自2003年至今,结合日常土地登记工作,对该数据库成果持续进行了日常变更,年均变更宗地面积达15 km2。地籍数据库数据主要包括地籍权属要素层组(宗地界址点、界址线、宗地而层等所有权、使用权要素层)、土地利用要素层组(点状图斑层、线状图斑层、面状图斑层等地类要素)、行政区要素层(行政区、行政村、行政界线、界线拐点层、街道层、街坊层),基础地理要素层(点状地物、线状地物、面状地物等基础地理要素),其主要数据类型的编码如表1所示。
从地籍数据库的生产、应用及日常维护来看,当前的地籍调查成果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①地籍要素均为全解析法施测,几何精度较高;
②地籍施测范围为而覆盖(或区域性而覆盖),事实上己成为一种大比例尺的国土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与水利、林业、采矿、石油、管道、交通、桥隧等专业测量工作不同;
③从可以作为空间相关信息定位系统的意义讲具有基础测绘的性质,现代地籍测量工作与基础测绘工作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这也是建立多要素地籍、多用途地籍的必然;
④地籍系统中的权属要素(如所有权界线、使用权界线)精度要求高,其中的地理要素在一些特征点(如界址参考点)上精度要求较高;
⑤地籍系统中的房屋层具有特殊性,建筑物、构筑物应权属合法,否则应在房屋属性中予以说明(如改扩建等)。
二、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内涵、原则
2.1 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内涵
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是以“3S"技术及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和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地籍系统关注于地籍要素,其基础地理要素调用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数据,在数据采集及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因地籍空间实体变更进行数据采集时,按照基础测绘数据标准和地籍测绘数据标准采集两套数据,分别入城镇土地调查库和基础地理数据库,同时,当基础地理数据进行修补测等更新维护时,可以在地籍管理系统中得到实时体现,从而建立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城镇土地调查库和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同步更新,实现一体化管理。
2.2 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原则
1)统一平台,实现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共用
城镇土地调查系统与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应在一个平台上建设,城镇土地调查系统专注于地籍主题数据库的建设,基础地理要素直接调用基础地理数据库的相关要素层,实现在一个数据规整工具中根据配置文件的不同实现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基础地理数据库的调整、更新操作,实现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共用,以建立全要素、多用途地籍。
2)一次采集、两套标准、分类入库,建立数据运行新机制
在城镇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运行过程中,对于因地籍空间客体变更而发生变化的区域,在一次数据采集过程中,分别依据城镇土地调查数据采集标准和基础地理数据采集标准采集两套数据,其中权属要素等地籍数据入城镇土地调查库(土地利用数据在权属要素更新时进行联动变更),基础地理要素入基础地理数据库,同时,当基础地理数据进行修补测等更新维护时,可以在地籍管理系统中得到实时体现,从而建立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数据更新维护的长效机制。
3)加强元数据管理,保障数据应用
在城镇土地调查中,可以充分利用己有基础测绘数据
成果,但要对不同比例尺、不同施测方法的基础测绘数据
成果区别对待,以保证城镇土地调查成果精度要求;由于
基础地理数据库实现的是数据无缝、无图幅的全覆盖管理,
为在应用中明晰数据质量,需加强元数据维护和管理。
4)协调好房屋要素在两库中的关系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与基础地理数据库中的房屋要素不完全一致。基础地理数据库中的房屋是客观现实的存在,而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房屋要素具有特殊性,建筑物、构筑物应权属合法。在日常土地登记中,违章的房屋要素应不上图或在宗地图中进行属性备注。目前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解决,一种是在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中设立房屋要素层,区别于基础地理数据库中的房屋要素,另一种是对基础地理数据库中的房屋要素增加属性进行备注。
三、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城镇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3.1 某城市城镇土地调查技术路线
依据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思路,利用某城市现有的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及基础测绘数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城镇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可归结为:
1)对己进行更新调查的区域,将现有的城镇地籍宗地权属界线(地类、权属等)数据成果与基础测绘数据相叠加,调查人员实地逐宗核定地类、权属界线表达及基础测绘成果的正确性,发生变化的进行补充调查和补充测绘,对原城镇调查成果及基础测绘成果进行更新,并对照现有的宗地属性信息进行核对,发现不一致的进行纠正,并将空间、属性变化情况记录到变更情况登记表和数据库中。
2)对未调查区域,依据基础测绘成果,进行城镇地籍初始调查,对基础测绘成果发生变化的区域进行修补测,建立初始地籍调查数据库,更新原基础测绘成果,根据收集的权属资料,将与批注情况不一致的空间和属性变化情况记录到变更情况登记表和数据库中。
3.2 某城市城镇土地调查概述
动式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立及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更新。
某城市城镇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城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确定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而积、用途(地类)等。依据地籍调查和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同时为保证日常土地登记工作不因城镇土地调查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采用以数据管理单元街坊为单位,调查一街坊、建库一街坊、投入运行一街坊,边调查、边建库、边运行的循序渐进的滚在调查过程中,在全市区域划分街坊,以街坊为基本数据管理单元,一个街坊可包含多个权属单位(使用权宗地),如一个街坊有多个宗地,一个宗地又包含多个图斑,同时一个权属单位用地(所有权宗地)也可由多个街坊组成,如一个行政村(权属单位)的土地可分布在若干个街坊。调查时,以街坊为单位,对己有地籍调查成果的,如界址点、线发生变化或界址点、线虽未发生变化但与基础测绘成果叠加后与原登记结果矛盾或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要进行界址点补充测量,将界址点、线的位置调整到正确的位置。无地籍调查成果的,直接测量全部界址点,并保持界址点、线位置与调查结果一致。基础地理数据利用基础测绘成果,基础测绘成果精度不能满足地籍精度要求的,需要补测作为界址线的地物(如围墙、房屋、栅栏等)以及与界址线相邻的地物;现状己发生变化的,要按不低于原基础测绘成果精度要求对原基础测绘成果进行修测补测。调查一街坊、验收一街坊、入库一街坊。
篇6
1全业务接口
全业务接口包括:业务受理接口、业务查询接口、数据同步接口、FTP文件上传接口。全业务接口架构如图2所示。业务受理/查询接口为“第三方系统”主动发出请求的通信过程,可根据接口双方约定,提供Socket、http、webservice等方式的接口数据请求支持。接口业务内容包括:新户注册、资料变更、账号开通、账号报停、账号复通、套餐变更、账号销户、预约报停、预约套餐、费用预缴、余额重置、欠费销账、欠费坏账、强制离线等。数据同步接口支持socket方式主动通知“第三方系统”;“第三方系统”的SocketServer收到通知后,再通过其Client端发出业务查询接口请求,取回需同步数据。接口内容包括:套餐列表、区域列表、带宽列表、资费列表、系统停机账号等。FTP文件上传接口支持FTP方式,将结算账单、账号上网详单、接口双方约定的其它数据定期上传到“第三方系统”的FTP服务器;定时将生成的上网计费账单(登录记录)格式化成文本文件,上传到“第三方”提供的ftp服务器,供“第三方”接口模块读取。统一身份认证接口实现单点登陆、多点认证,统一身份账号数据源;认证过程可实现系统间账号资源自动同步,减少人工操作环节;支持多种接口方式,灵活满足运营商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实时在线用户信息接口实现实时在线用户信息查询;手动强制在线用户离线;查看用户的使用记录;统计在线人数、TCP连接、UDP连接曲线、流量曲线等。
2RADIUS认证
RADIUSSERVER是宽带用户认证系统的核心组件,提供集中的用户验证和接入策略管理,使运营商能够控制用户对其网络的接入和使用,防止非法用户接入,在用户连接网络前确保他们遵从安全策略,为每位用户分配适当的接入级别,为计费/跟踪系统提供记账记录。支持各式802.1X安全认证协议,支持标准RADIUS协议,符合RFC2865、RFC2866、RFC3576协议,完整支持DHCP认证、IPoE认证、PP-PoE认证流程;针对BRAS(BroadbandRemoteAccessServer,宽带接入服务器)等接入设备断电或故障重启情况,提供在线用户防挂起设计;检测BRAS等接入设备重启后清空在线用户,防止用户认证失效。
3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支持灵活多样的业务处理方式:实时业务办理、预约业务受理、批量业务处理等。业务类型完善,包括:开户、开通、收费、报停、复通、变更套餐、修改资料、销户等。支持丰富的调账功能、完善的单条件及组合条件查询统计等。可追溯详细的业务受理日志、缴费记录、结算记录、上下网详单等。支持个人用户与专线用户管理,支持灵活的个人带宽管理,可支持对MAC、IP、VLAN、登录数等网络属性的绑定,也可根据网络接入参数实现后台自动绑定。
4用户自助服务
自助服务系统支持丰富的自助查询与自助业务办理功能,自助系统开放的功能可以在后台管理界面上由系统管理员统一配置,比如允许开放的自助查询业务、自助变更套餐、停/开机等。此外,还可以灵活配置允许自助维护用户资料的选项,比如哪些用户资料允许变更、哪些允许一次性变更等。
5统计分析报表
系统提供的查询报表功能丰富,分别基于用户、账务、操作人员、套餐组、运营、详单等作为侧重点,为系统的各部门人员提供其所关注的报表数据。支持丰富的单条件、多条件组合、复杂条件嵌套作为生成报表数据的筛选范围。
6系统权限管理
宽带用户认证系统支持完善的角色权限管理。角色信息可以配置工号、姓名、别名,可以分别用其中之一登录系统。可以配置系统使用者是否能多点登录系统及源地址范围绑定等。
系统方案实施
1系统组成和运行环境
宽带用户认证系统的关键业务系统包括:(1)ORACLE(10g)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存储系统所有业务数据和配置参数;(2)守护进程服务器,用于数据库服务器与BRAS进行数据交换与数据更新;(3)用户自服务(WEB)服务器,供用户在线查询或自服务的服务器系统;(4)访问记录服务器,用于记录用户上网访问记录的服务器。系统部署如图3所示。
2系统高可用设计
认证系统作为整个运营系统的数据及营帐中心,部署在核心机房的服务器区域。考虑到整体系统的高可用性,将Oracle数据库及守护进程服务器(负责同步RADIUS服务器与数据库信息)部署为双机热备模式。在系统中,RADIUSSERVER与后台数据库的数据同步与更新,是通过守护进程服务器实现的。RADIUSSERVER设备本身配有大容量的FLASHROM,RADIUSSERVER本身能保存用户话单和用户资料,在与后台(守护进程服务器)中断后,RADIUSSERVER仍能对中断前已开通的用户提供完整的接入、认证、计费和控制功能;中断过程中,对于正在正常使用的用户不产生任何影响。
3数据库服务器与数据存储的高可用性
采用数据库服务器双机热备+磁盘阵列的方案,实现数据库和数据库服务器的高可用性。
4宽带用户认证系统技术方案
方案实施网络拓扑图如图4所示。(1)RADIUS-1、RADIUS-2、数据库服务器、用户自服务服务器由城市热点提供。RADIUS-1、RADIUS-2两台服务器作为RADIUSSERVER,用户自服务服务器和终端用户之间需要路由可达。这部分需要三个公网IP地址:radius-1配置IP-W1,radius-2配置IP-W2,用户自服务服务器配置IP-W3。(2)管理部分只需保证RADIUS-1、RADIUS-2、数据库服务器、用户自服务服务器及管理终端相互连通。为节省公网地址资源和安全性考虑,采用私网IP地址:RADIUS-1配置IP-L3,RADIUS-2配置IP-L4,数据库服务器配置IP-L1,用户自服务服务器配置IP-L2。(3)数据库服务器采用centos5.6操作系统,安装ORACLE(10g)forlinux。(4)管理终端通过B/S界面进行用户管理、查询、统计。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5)RADIUS与BRAS通讯通过千兆光口。与数据库服务器通讯端口采用千兆电口。数据库服务器、用户自服务服务器所有通讯端口皆为千兆电口。安全配置及附属设备说明如下。(1)RADIUS-1、RADIUS-2、数据库服务器、用户自服务服务器及管理终端通过千兆电换机相互连接。(2)管理终端需访问数据库服务器IP-L1所在端口的80端口和SSH端口,目前启用了Iptables。(3)管理终端需访问用户自服务服务器IP-L2所在端口的SSH端口,目前启用了Iptables。(4)管理终端需访问RADIUS-1、RADIUS-2的IP-L3、IP-L4所在端口的SSH和telnet。(5)管理网安全措施由三部分组成:服务器启用IPtables,B/S操作页面登陆需要账号密码,可以控制登录B/S操作页面的管理终端的IP范围。(6)终端用户需访问用户自服务服务器IP-W3所在端口的80端口,目前启用了Iptables。(7)RADIUS-1、RADIUS-2的IP-L3、IP-L4只需同BRAS通信,目前启用了Iptables。(8)RADIUS-1、RADIUS-2只需同BRAS通信,在前端相关防护设备上做ACL(AccessControlList,访问控制列表)策略,禁止其他IP地址访问。
篇7
关键词:一体化 地籍数据库 地籍管理模型
1前言
1.1地籍概述
地籍是为征收土地税而尽力的土地登记簿册,这是地籍最古老、最基本的含义。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地籍管理、策划那个是管理等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发展成为了多用途地籍,也可称为为现代地籍。现代地籍(简称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信息等,并用数据、表册、文字和图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
1.2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的概念
我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
1. 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的对象
地籍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土地。城镇地籍管理的对象是城镇的建成区的土地,以及独立于城镇以为的工矿企业、铁路、交通等用地,不包括城镇郊区集体所有土地、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国营农场用地等。
2. 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的内容
城镇地籍具体的管理内容包括:
1) 文字型地籍资料:包括测量控制点说明数据、地名数据、各种数据字典等;
2) 人文资料:包括人口状况、教育状况、文化与公共设施等;
3) 自然资源资料:包括能源、韩静、水系、植被等;
4) 经济资料:包括工厂、市场、景荣、商业等;
5) 地籍栅格数据:包括地籍图、规划图、影像图、权源资料扫描件等;
6) 地籍矢量数据:包括测量控制点、行政区划界线、宗地界线、界址点、地类图斑等数据。
3. 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与城乡一体化管理的关系
上个世纪已经有学者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概念,并阐述了城乡二元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以及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城乡一体化地籍的建设就是要将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在城镇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基础上建立了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两个系统合并,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地籍信息系统,充分满足地籍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是介于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一种管理模式。
1.3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城乡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仍然处于探索实验阶段,只是在少数发达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先前的经验,先将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再向前推进一个阶段,建立起一体化的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将原先的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到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两步走发展模式转变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管理数据库到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再到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三步走战略(如图1.1),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相比之下,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管理对象主要是城市及建制镇建成区的土地,以权属为核心,系统需求相对简单;2)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建设遵循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数据共享程度高;3)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在其他主、客观条件具备时,系统可升级至城乡一体化管理系统。
2.城镇地籍数据库
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可以把城镇地籍调查的资料统一管理起来,进行常规的数据查询与分析,能够准确的对城镇地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各种文字报告、表格、图形的方式进行灵活而生动的展示,便于政府各业务部门进行科学的管理与决策。
2.1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工作阶段:主要包括人员准备、软硬件准备、管理制度建立、制定建库方案、数据源准备、数据质量检查、其他工作准备等;
第二阶段为数据采集与处理阶段:主要包括土地权属调查、界址点测量、基础地理信息采集以及数据接边、拓扑处理、质量检查等;
第三阶段为数据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权属调查表、DEM数据、正射影像数据、元数据、及其他数据的检查和入库;
第四阶段为成果汇交阶段:主要包括数字成果、表格成果、文字报告、图件成果等;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流程见图2.1:
3 系统实现
3.1系统结构设计
3.1.1逻辑结构设计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主要是指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构成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部件由多个功能模块和城镇地籍管理数据库组成,其中功能模块是面向城镇地籍管理的多个操作方法,城镇地籍管理数据库是面向地籍基础数据的。城镇地籍信息管理系统逻辑结构简化后如图3.1所示:
3.1.2物理结构设计
系统的物理结构设计实际是建立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与实际的运行环境和工作对象的有机联系。运行环境包括软件、硬件、网络等。工作对象包括应用部门和操作人员。城镇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物理结构简化后如图所示3.2:
3.2系统基本功能
3.3系统实现
3.3.1数据库连接
主要功能是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的连接。目前,市场上比较主流的数据库有Access、SQL server、Oracle、DB2等,综合考虑数据库性能、可扩展性、安全性等特点,SQL server、Oracle常被用来建立空间数据库。界面如图3.4.:
3.3.2数据处理
在系统总体设计时数据处理的主要功能矢量数据采集、拓扑处理、空间分析等,数据处理在城镇地籍系统的工具菜单下,如图3.5:
3.3.3调查表管理
在城镇地籍数据库中权属调查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据,因此,在管理系统中单独设计工具进行调查表数据处理,管理系统中设计地籍调查菜单。
管理系统中调查表管理如图3.6-3.10:
3.3.4系统设置
系统设置主要是对系统的管理字典、用户设置等进行管理。
4.关键技术分析
4.1空间数据关联
传统的地籍图属信息挂接是对照图形逐一进行属性数据挂接,建立图形与属性的一一对应关系。本系统设计应用批处理方式进行属性挂接、检查、入库,建立城镇地籍图形库,如图4.1。
4.2数据更新处理
历史数据的追溯技术:某一时期,在对数据库内某一地理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更新操作前,先创建一个历史数据库,自动生成备份信息元数据,用于备份更新前的数据,再创建一个临时数据库,用于存储拟变更数据。当数据发生变更,待变更完成后先保存至临时数据库,经过上级权限检查审核通过后,根据空间关系正式更新源数据库,生成现状数据库,临时数据库自动消亡。至此,历史数据库记录了每次变更的各个阶段,可以通过分析备份信息元数据重新更新变化,也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库和现状数据库的空间分析提取变更数据,实现历史数据回溯,如图4.2。
5.结论
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众多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模式,结合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三步走”的建设模式,为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是城镇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建设步骤,促使建成一个合格实用的数据库,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打好基础。
2) 空间数据相比普通数据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在分析其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模型。
3) 针对土地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本文应用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依照GIS的工程思想,分析了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系统配置等,为城乡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4) 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众多新的、难以解决的新课题,本文根据系统设计与应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解决了如大量地籍调查数据录入工作量大及图形矢量数据挂接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海荣.基于组件式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4.
[2] 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M].2007.
[3] 敦力民.城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科院沈阳计算机所,2006.
[4] 何永健.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空间数据管理模型构建和实践[D].河海大学,2005.
[5] Kiril Fradkin,Yerach Doytsher.Establishing an urban digital cadastre:analytical
reconstruction of parcel 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2,(26):447-463.
[6] P.J.M van Oosterom,C.H.J Lemmen.Spatial data management on a very 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1(25):509-528.
[7] 张同信.县级地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河北国土资源,2004,(2):9-10.
[8] http://ersi.eom.en.
[9] 李小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时空数据模型研究.遥感学报,2002,6(5):370-375.
[10] 李满春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36(8):144一148.
[11] OMG.UMLSemnatievesrion1.3.RationalSotfwaereopr.2000,3.
篇8
关键词 Oracle流复制技术;基本概念;工作流程;容灾备份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068-02
近年来,世界上的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例如地震、海啸、台风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界各种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使用的数字化产品越来越多,手机、电脑等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信息的保护度。因此,构建数据库容灾备份系统,逐渐成为数据库开发商所研究的重点。数据库容灾备份系统,指的是为了确保数据库在受到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后数据依然具有完整性,将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备份,放置到不同的位置,建立的系统完整性的数据库备份恢复系统。
1 Oracle流复制技术
1.1 Oracle流复制技术的基本概念
Oracle流复制技术,其中的流(Stream)指的是在Oracle数据库中消息队列技术(Oracle Advanced Queue)的一种扩展应用。流复制技术自身具有的灵活性特点使其比较广泛地运用于高级复制机制,能够实现基于不同平台中两个数据库之间在数据库级、数据表级、模式级以及事件方面进行双向同步。数据库的管理人员通过运用Oracle流复制技术,能够将所需要捕捉的数据、事件根据参数控制数据流进而将其传播到各个不同路由的数据库中。处于目的端的数据库,依据以往的配置将传递过程中的DDL、DML语句以及用户所定义的事件进行自动捕捉,并对其进行执行操作。另外,Oracle Stream在复制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灵活性更高,能够通过使用具体的SQL语句实现对数据库中所要复制的对象进行复制,不仅能够满足数据库容灾系统中在异构的环境条件下实现数据库数据信息的共享,而且还能够实现其同步功能。
数据库容灾系统中在实现信息的共享过程中,Oracle Stream将信息分解为单条消息,并经过路由的配置和转发,进而到达各个不同目的地的数据库中。除此之外,由于Oracle Stream复制技术具有管理信息、捕获信息的高灵活性和高可靠性、在不同的平台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扩展性,因此,在数据库容灾系统中运用Oracle Stream复制技术,对于确保共享信息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Oracle流复制技术的工作流程
Oracle流复制技术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捕获、存储、传递以及应用,这组成了最基本的数据库运行机制。
1.2.1 捕获
首先,Oracle流复制技术通过对数据库的变更进行检索与捕获工作,然后,对其进行其它方面的操作。捕获,指的是通过运用专业、特定的捕获进程实现对数据库中重新制作日志的检索工作,获得数据库中的表格、模式以及其它内容发生的变更,关于捕获数据库中哪些信息的变更需要提前对其进行设定。运用Oracle流复制技术构建的运行机制,不仅能够对本地数据库中所变更的信息进行捕获,被称为本地捕获;而且还能够运用日志传递的形式将异地数据库中所变更过的信息进行捕获,也就是异地捕获。
1.2.2 存储
在对数据库中所变更过的信息进行捕获后,需要将这些信息放置在一个专门的存储区域,并使其形成专业的存放队列,也就是ANYDATA队列。ANYDATA队列不仅能够将所有捕获过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存放,而且还能够存放用户以及应用程序所存放的信息,接下来,就是对该类信息进行传递,使其到达需要的目的地。
1.2.3 传递
Oracle流复制技术中设置的有特定的进程对所捕获的信息进行存储,该进程为Stream propagation,其能够将ANYDATA队列中所捕获的各种类型的变更信息选择恰当、合理的路由将其进行传递,使其传递到本机或者其它种类机器的目的地数据库中。对信息进行传递之前,用户可以通过相关的设定规则来对消息进行筛选工作,最终促进消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快速性。
1.2.4 应用
Oracle流复制技术,还设置了专门的应用进程,实现队列消息中的出列和应用。应用的过程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隐式和显示。隐式指的是根据原来设定好的应用进程运用自动、隐式的方式完成;显示指的是运用用户或者信息客户端的方式将消息出队显示出来。
2 Oracle流复制技术数据库容灾备份的构建分析
通过对Oracle数据库容灾备份技术和Oracle流复制技术数据库容灾备份的构建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2.1 Oracle数据库容灾备份技术
所谓备份,指的是通过对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复制,并将其转储到设备的一个过程。通常情况下,转储设备指的是用来存放数据库信息资料的磁带或者磁盘。Oracle数据库容灾备份技术主要包括两种备份技术,分别是物理备份与逻辑备份。
2.1.1 物理备份
物理备份,指的是将具体的数据库操作系统中的数据、文件,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备份过程。运用物理备份时,能够运用Oracle中的恢复管理器,也就是RMAN,或者相应操作系统的命令来对数据库进行备份的过程。其中,物理备份主要包括冷备份和热备份。
1)冷备份。
冷备份,也被称为脱机备份,指的是数据库在关闭的情况下,对数据库实现的完全备份,所备份的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信息文件、控制文件以及重做日志文件等。当数据库处于非归档的模式下,那么就只能运用冷备份。冷备份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速以及易维护的优点,但是也存在有一定的缺陷,例如进行备份时,数据库始终处于关闭的状态;只能进行备份工作等。
2)热备份。
热备份,也被称为联机备份,指的是在数据库运行的过程中对数据信息文件与控制文件进行的备份。在进行数据库的备份过程中,运用热备份,要确保数据库是在归档模式下运行的,且是自动归档。其优点在于,能够在表空间或者数据文件级进行备份,速度较快,并且进行备份的过程中数据库能够使用,不需要停止其它的服务,并且能够运用归档日志将数据库的最新状态进行修复。缺点在于其存放文档的空间比较大,并且不容易维护,需谨慎对其进行操作。
2.1.2 逻辑备份
逻辑备份,指的是通过运用SQL语句,将数据和数据库的定义进行导出,并将其存储在二进制文件的过程。Oracle流复制技术进行逻辑备份时,所运用的工具主要为Export。Export逻辑备份,可以按照某个表(T方式)、某个用户(U方式)或者整体数据库(Full方式)实现导出,用来实现对历史数据信息的存档、表定义的保存以及不同服务器之间对数据库进行的迁移。Export进行备份工作又分为三种类型:
1)完全导出:将数据库中的所有文件进行导出备份。
2)增量导出:只对上一次进行备份后发生改变的内容进行备份。
3)累计导出:对上次完全增量导出后,针对其中的数据库变化的信息进行导出。
运用逻辑备份具有操作方便、简单、不需要关闭数据库以及按照表或者用户来实现备份和恢复数据的优点。其自身存在的缺点在于不能实现归档与重做日志文件共同使用,只能将其恢复到导出时所在的时间点,此外,不能实现对数据量大的文件进行备份,且备份速度较慢。
2.2 Oracle流复制技术数据库容灾备份的构建
进行Oracle流复制技术数据库容灾备份的构建时,需要考虑到构建的条件和步骤等因素,以下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2.1 构建的条件
数据库容灾系统的构建,不仅要构建主数据库,而且还要在各个不同的区域中设置各个不同的备份数据库。另外,还要对主数据库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备份,进而保证主数据库在受到重大的自然灾害影响时,构建的备份数据库能够提供全面、系统、完整性的数据信息实现对其的恢复。构建Oracle流复制技术数据库容灾备份,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构建的主数据库与备份数据库在操作系统和Oracle数据库方面具有相同性。
2)构建的主数据库要确保其处于归档的状态,并且能够将归档的日志文件持续不断地传递到备份数据库中。另外,备份数据库要始终处于恢复状态中,使其能够实现从主数据库中将归档日志文件自动传递。
3)所构建的备份数据库,要能够在恢复和只读的模式中进行转换,当主数据库不能进行恢复工作时,备份数据库通过转变工作模式,继续进行恢复工作。
4)对备份数据库进行激活后,其会变为主数据库,并能够回归成备份数据库的模式。因此,当主数据库遇到故障时,将备份数据库进行激活,使其成为主数据库,并且快速建立另一个备份数据库,确保数据库容灾备份系统的整体性。
2.2.2 构建数据库容灾备份的步骤
对数据库容灾备份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降低由于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数据损失。因此,当主数据库出现错误信息时,为了有效避免将错误的信息记录到备份数据库中,要求备份数据库在获得归档日志文件后,延迟一段时间,对其进行应用,并且给主服务器提供发现、处理错误的空间,防止出现逻辑死循环状态。以下是构建数据库容灾备份的步骤:
1)将主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文件目录拷贝到备份数据库服务器中。
2)依据主数据库服务器中的初始化参数,将其进行分类、复制到备份数据库服务器中。
3)主数据库备份运用冷备份技术,并将数据、日志文件传递到备份数据库服务器中的目录下。
4)构建备份数据库中的控制文件。
5)对主数据库中的tnsnames.ora文件进行编辑,并对协议、端口号和主机IP等参数进行配置。
6)对备份数据库中的liatenner.ora文件进行编辑,并对协议、端口号和主机IP等参数进行配置。
7)对备份数据库中的监听进程进行启动。
8)启动备份数据库服务器。
9)运用归档日志文件。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Oracle流复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流程及其容灾备份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Oracle流复制技术数据库容灾备份技术的构建条件和步骤进行了说明,旨在充分发挥出 Oracle流复制技术的作用,给我国数据库容灾备份技术的研究提供积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文琴,朱海燕,刘映球.基于Oracle数据库容灾技术的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11).
[2]王良莹.Oracle数据库容灾备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福建电脑,2010(31).
[3]马薇,娄雨.Oracle数据库容灾备份中的流复制技术研究[J].科技通报,2012(2).
[4]常玉慧.Oracle流复制技术在数据库容灾备份上的应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10).
篇9
关键词 农村;数字地籍;数据更新
中图分类号 F3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40-02
1 农村地籍管理现状
农村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土地市场的日益活跃,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及权属变化非常大,为了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为了便于解决土地权属纠纷,必须及时对系统内部数据进行更新,以保持系统内部数据的现势性与精确性。
1.1 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急速发展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城镇范围急剧扩大,将原本城郊的村庄纳入到建成区,产生了许多的城中村、小产权房,给农村地籍管理带来新的难题;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大量的村庄被复垦为耕地,使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重大的改变。
1.2 村庄内部国土资源管理基础薄弱,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由于技术、人员等条件制约的原因,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员只到县乡级,对于农村尤其是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的管理力度相对较小,造成了农村土地利用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而数据库建设规范中对数字地籍数据库入库数据又有着权属清晰、界址清楚等多方面的明确要求,而在现行条件下实现这样的目标又有一定的难度[1]。
1.3 专业机构建设不完善,人力资源缺失
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供应、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土地专业机构对于大的项目往往很重视,对于村庄地籍更新等项目不愿意承担,造成了农村数字地籍调查更新起来人手不足,工作量大。
2 数据更新类型及流程
根据宗地的界址及其权利主体和土地利用信息的变化情况,一般可以将数字地籍系统数据更新分为以下3类:一是宗地界址未发生变化,仅仅是权利主体或者土地利用信息发生变化。二是宗地界址发生变化,包括宗地合并、分割、界址线调整等几种类型。三是新增宗地,主要包括原有街坊内新增的零星宗地与居民点外新增街道或街坊而设定的宗地。上述3种更新类型中,第一类由于没有涉及到宗地界址线的变化,因此完全可以通过数据库属性变更完成,操作上较为简单方便,因此就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论述第2类与第3类更新的基本流程。第2类与第3类地籍更新中都涉及到了界址线的变更,两者在业务的处理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办理的业务流程不一样,因此可以将2类地籍更新的内容综合加以阐述。
2.1 图形更新范围的划定及数据检出
首先在地籍系统中确定待变更宗地的四至范围,然后根据其四至范围,在其边界外30~50 m处将图形更新范围划定在勘测定界图层上;划定更新范围后就可以将此范围内地形、地籍、地类等数据检出数据库,交由地籍调查和测绘人员进行初步的编辑[2]。
2.2 地籍测量与权属调查
测量调查人员在拿到检出来的数据后,首先根据相关的基本资料制造调查底图,准备相应的地籍调查表格与其他材料;其次是实地测量与调查,测绘调查人员以地籍系统的控制点数据为基准,按照数据库建设标准,对待变更宗地周边及内部发生变化的地物地貌进行测量,形成最新的地形、地籍数据。
2.3 数字成果制作及检查
内业处理人员收到外业测量调查人员的测绘数据后,根据地籍测量和权属、地类、区划等各种要素的调查成果,按照数字地籍数据库建库相关规范及标准,对矢量图形数据进行图形和属性编辑,形成地籍系统库要求的标准文件格式。在自检、核查完成后,打印宗地界址表、宗地图等纸质材料,同时生成数字宗地图与地籍系统要求数据包[3]。
2.4 数据入库
系统更新数据包制作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就应该是把数据包入库。系统更新人员在接收到核查完成后的系统更新数据包后,首先应对数据包进行入库前的检查工作,以确保更新数据包内容完整、格式规范、参照标准一致。通过检查的,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入库工作,没有通过检查的,交由数据处理人员进行重新修改;数据检查合格后,借助信息系统的数据检入功能将要更新的数据包检入地籍系统。其中,地形数据可以直接检入正式库,地籍数据可以先存入过程库中,待业务办理时再完成数据更新工作[4-5]。
2.5 业务办理与成果更新
上述几步工作完成后,最后一步就是业务办理工作了。这步工作一般由国土窗口办证人员操作完成。办证人员在拿到完整的宗地材料后,根据宗地图上提供的地籍号就可以进行初始登记、变更登记等一系列的业务办理工作,在注册登记时,同时触发地籍系统的数据更新入库功能,将过程库中的数据更新到正式库中,变化前的宗地数据同时被存放到历史数据中。至此,地籍系统数据库的更新工作全部完成。
3 结论及建议
地籍数据库的更新工作涉及流程众多,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完成地籍数据库的更新工作,确保地籍数据的现势性及准确性,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进一步优化系统功能,简化工作流程
由于村庄地籍管理所具有的特性,地籍系统不能完全照搬城镇地籍系统的设计与工作流程,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与开发,需要简化的地方一律简化,而针对县域内特有的业务流程也需要全方位考虑。
3.2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
地籍系统更新涉及到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地籍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等众多的专业技术工作,同时各项工作内容与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地籍系统的更新工作,必须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确保工作的准确可靠性。
3.3 理清工作流程,加强工作配合
地籍系统更新工作流程复杂多变,涉及的工作人员众多,中间环节层层紧扣,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然会导致整个工作的延迟。因此,必须对地籍系统更新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对各个环节的责任和目标进行规范,加强相互之间的工作配合。
4 参考文献
[1] 包义超.基于3S_重庆地籍数据更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8):76-77.
[2]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数字地籍调查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肖海波,贺彪,俞晖.多源数据的地籍动态更新模式研究:以深圳市地籍数据管理为例田[J].测绘通报,2015(6):116-118.
篇10
[关键词]正射影像图 MAPGIS软件
[中图分类号]T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2-0084-02
1 序言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对于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查和国土资源的管理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采用最新正射影像图等基础图件作为工作底图,以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现状为主要调查内容,采用国家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以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应用手段进行。通过实地调查,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的类型、面积、分布状况和土地权属状况,全面更新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MAPGIS软件作为国土资源部指定的二次调查数据库建设采用的主要软件之一,广泛应用于全国县市国土系统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图形和属性之间的联系紧密, 图形处理功能强大,采用工程管理模式,具备数据建库、数据编辑、变更处理、查询统计、汇总出图、成果输出及系统维护等主要功能。笔者多年从事地形、地籍数据的采集、编辑和处理工作,对MAPGIS软件非常熟悉。
2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过程
2.1 内业解译
在MAPGIS的工作平台上,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要求,利用由湖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统一提供的1:10000正射影像图,对原有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地类进行图像解译,结合专业知识对影像进行矢量化,勾绘地类界线,初步判定地类、线状地物及零星地物的位置,并对疑问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进行编号,以便进行野外调查、量测线状地物的宽度和零星地物的面积。内业判读工作流程(图1)及正射影像图解译成果(图2)如下所示。
2.2 外业调查
2.3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2.3.1 专题数据的获取
经过外业调查与实地核实,成果经检查验收后,内业再对照外业调查图进行修改与补充、接边,通过自动剪断线][清除微短线][清除线重叠坐标][自动线结点平差][线转弧段][装入转换后的弧段文件]等一系列步骤进行拓扑错误检查,形成全覆盖和不重不漏的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图斑数据。同时录入外业调查的各种信息,如零星地物的地类、面积,线状地物的宽度等,得到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的属性数据。
2.3.2 内外业综合调查中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法
(1)内业判读时线状地物遗漏。线状地物是指宽度大于1米的河流、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沟渠、田坎等。它构成整幅图的基本框架,根据DOM的纹理差异及生活常识合理画出线状地物,影像上看不出来的,以原来的现状图为准。在线状地物解译时,一定要对原来线状的属性继承。新增的线状地物要单独存放在一个层里,以便在外业时调查其地类和量测其宽度。尤其是耕地中的田坎、水渠等要重点核查,因为计算图斑地类面积时要用系数扣除田坎面积,否则将扩大耕地的面积,造成调查数据不准确。
(2)地类界线走线不准确。走线要尽量圆滑、准确,用F12捕捉线头线尾,使图斑封闭,可以减少以后的拓扑错误修改的工作量,与耕地有关的地类界限要画到耕地是边界,不要随意扩大或缩小耕地面积。
(3)零星地物漏判或判断不准确。严格把握零星地物的概念,零星地物是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非耕地或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耕地,此次调查只对实地大于100平方米的零星地物进行调查。
(4)数据所放文件相混淆。可随时打开单文件,看是否只有所需要的数据,例如,零星地物放到地类码文件中,注意正确使用图例板,保证同一地类参数的一致性。
2.3.3 土地管理数据库的建立流程图(图3)如下(以下流程图选用MAPGIS软件为例)。
2.4 土地管理数据库的建成
在数据进行以上流程的运行后,生成土地利用数据库,经国家核查、审定后,得到各方面都符合国标的二调基础数据库。
2.5 土地管理数据库更新
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成后,为保证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现势性,每年要进行更新维护,这是土地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外业采集的数据资料,利用MAPGIS对各种数据,包括行政辖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进行变更处理,以保证土地数据库的现势性。
3 结语
- 上一篇:助力消费扶贫工作总结
- 下一篇:财务共享服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