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中的配比原则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中的配比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配比原则;会计实务;税收政策;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配比原则与权责发生制一样,其可以作为会计实务工作中相应的会计的计算、计量以及报告的基础,此外配比原则还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理解性以及相关性等质量要求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会计实务和税收政策中正确的理解配比原则,正确的利用配比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障得到结果的准确性。
一、配比原则概况
配比原则不仅要对于收入和成本的费用之间进行直接的配比,同时还要根据产生收入和费用的对象以及相应的产生收入和费用时存在的时间的一致关系进行相应的配比。在一定的会计期间之内,在会计的主体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的时候,会带来一定的收入,同时也必然会消耗一定的费用。配比原则则主要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根据相应的受益的原则,同时还会受到会计分期以及持续经营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其费用应该由受益人所承担。此外配比原则又不完全遵循受益的原则,其收益原则主要讲的是收入和相应的费用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收入和费用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配比原则不仅可以区分有因果关系的直接的成本费用,同时还能够区分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的成本费用。配比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主要的作用是进行会计的确认、会计计量以及报告的基础,使相应的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可比性以及相关性在其质量的要求上更加的有力,在税收的政策当中,配比原则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体现在一些法规中规定的相关的成本费用应该在税收前扣除的准则。
二、配比原则在会计实务与税收政策中应用分析
1.因果配比
因果配比又可以称之为对象配比,其主要是指在某一个会计的主体和项目所带来的收益应当和该主体或者是项目产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配比,这就是说某一个对象产生的费用应该和相应的收益保持一致性。在会计的实务中,当某一个对象产生了收入,就需要将此对象的一笔成本记录到相应的账目当中,并且在账目中,每结转了一笔成本,就要将相应的收益的数目记录。若是产生了一定的收益而不结转成本或者是在没有取得相应收益的情况下凭空的结转了相应的费用,这在会计实务工作当中都是不被允许的。
2.期间配比
期间配比主要是指在一个会计期间里面所获得的收入应该和这个期间之内所消耗的成本费用相匹配。在实际的会计实务核算过程中,这就要求产生的收益和这一期间发生的之间或者是间接的成本以及费用必须要相互对应,并且还要在这一会计的期间内的利润表中进行真实而详细的记录。在会计期间的要求上,可以对半年度或者是年度这一比较重要的期间内的相应的会计的信息进行审核,在一些其他的中期期间并没有对相应的期间费用和收入进行严格的要求,此外税收政策也同样要遵循相应的期间配比的原则。
3.部门配比
部门配比主要是指某一个部门或者是单位所带来的收益应该和此部门或者是单位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相应的配比,这就是说其产生费用的收益和费用的会计主体之间应该保持相应的一致性。在会计实务之中,可以将相应的会计的主体进行细分,可以分成一个个小的子会计主体,然后可以在相应的子会计主体当中检修相应的配比的核算,在对于相应的子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的时候,都应当使用部门配比的原则。但是在相应的税收政策当中,根据相关的规定,对于特许经营模式下的饮料制造产业所产生的符合规定的相关的费用,可以直接在企业的内部进行扣除,也可以作为相应的销售的费用在税前进行扣除。
4.数额配比
数额配比主要是指在某一个会计主体或者是对象所带来的收益的数额和此主体或者是对象产生的成本和费用的数额之间进行配比,这就是说其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相应的数额之间要保持一致性。在实际的会计实务工作过程中,其数额配比既要求对于存货的发出的数量和其相应的销售的成本又或者是生产成本等结转成本的数量相等,这也就是要求存货的发出后产生的销售的收入的金额和相应的存货的成本的金额之间是相等的。为了防止在企业的结转时发生错误计算了存货的成本的数额,而不能和产生的收益的数额之间正确的进行配比,相关的标准规定其成本的计算的方法在进行确定之后,就不能随便的进行更改,这样就体现了在会计实务中的数额配比的原则。在税收的政策当中,不仅对于发出存货的成本计算的方法有着相关的规定要求,在进行合理性数额配比时也存在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在进行相应的数额配比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会采用实际发生额,在没有确定实际的发生额之前,则要通过对当期的实际成本来进行相应的估算。
5.科目配比
科目配比主要是指在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对于同一项经济业务获得的收入应该和此项经济业务产生的成本费用之间进行配比,这就是说产生的收入和费用的科目要保持一致性。在会计实务当中,科目配比有两种形式:显性科目配比以及隐性会计科目配比,不论哪种形式的配比都会同时发生金额,在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的时候,要分清楚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保障科目之间能够进行正确的配比,在税收的实务中,同时也要遵循科目配比。
三、总结
综上所述,配比原则主要作为会计要素确认中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其对于会计实务和税收政策中核算的正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净收益的准确计算,提升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管理水平,同时也给政府相关部门及需求此类信息的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夏婷.会计实务与税收政策中的配比原则分析[J].中国外资,2013,02(02):27-34.
[2]黄国俊.会计实务与税收政策中的配比原则[J].注册税务师,2011,07(12):63-70.
[3]陈德良.正确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完善企业所得税汇算[J].注册税务师,2011,01(01):154-162.
篇2
【关键词】医院;会计;收支配比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会计核算遵循配比原则,这一原则从制度施行至今已执行了十年。随着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化”过渡。在转型的过程中,许多单位由于不重视配比原则或者在执行配比原则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导致医院会计资料不能反映医院真实的经营状况,最终无法满足当前“精细化”经济管理模式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医院会计收支配比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改进由于收支配比不当引起的不适宜的会计核算问题,从而使医院会计核算尽快满足医院经济管理模式转型的需要。
一、配比原则的基本内涵
所谓配比原则又称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是指医院的支出(费用)与取得的收入应当相互配比,以求得合理
的损益(结余)。其基本涵义实质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因果配比。医院某项经济活动发生的成本、费用是因,取得的收入是果,收入必须与取得时付出的成本、费用相配比,才能确定取得的某类收入是否可抵偿其耗费,即某一因果进行配比以确定某项经济活动的损益。二是期间配比。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必须与该期间的耗费相配比,即本会计期间内的总收入应与总的成本、费用相配比,从而确定出本期医院的净收益。三是部门配比。某一部门的收入必须与该部门的成本、费用相配比,从而确定该部门的净收益,它可以衡量和考核某一部门的业绩,是部门绩效考核的基础。
二、探讨医院会计收支配比问题的意义和作用
配比原则在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医院内部经营管理所需信息质量的保证,而且是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有效性的前提。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所规范的配比原则在财务会计准则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而对于医院来说,配比原则的重要性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随着当前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入,医院管理者对经济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全成本核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以及重大经济决策控制管理等管理模式为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推崇。在管理模式改变的过程中,人们这才发现了配比原则的重要性。例如进行某项经济活动决策时,最基本的分析是成本效益分析,而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是正确计算收入、费用;遵循配比原则是计算收入和确定费用正确性的保证。由此看来,收支配比是一切经济活动管理决策的基础,它犹如多米诺骨牌游戏中的第一张牌,推倒了它,其它的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要实行全成本核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以及重大经济决策控制管理等管理模式,科学的收支配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探讨医院会计收支配比的问题,对医院当前的经济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三、当前医院会计收支配比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现行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是1999年开始执行的,收支核算虽然要求符合配比原则,但毕竟是“粗放型”的,收入和支出的确认都明显存在收付实现制的痕迹,没有真正地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实现收支配比。收支不配比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院收支因果不配比
按照《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收入是指医院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目前医院的日常业务中,收入是由基层的财务部门――门诊收费处和住院处按照每日的实际收入情况或月末的汇总情况报送的,而“支出是指医院在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中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它的数据来源则是按照当月实际的各项业务支出、实际采购以及月末仓库报表的出库数等来确定的,这些支出项目并不完全是该月收入所带来的相应的耗费。按照收支因果配比的要求,“收入必须与取得时付出的成本、费用相配比”来看,目前对医院收支的核算就存在着收支因果不配比的状况。
(二)医院收支期间不配比
医院支出数据是按照当月实际的各项业务支出、实际采购以及月末仓库报表的出库数等来确定的,按照实际的操作情况也存在收支期间不配比的状况。以“医用耗材出库”这一业务为例,科室在领用医用耗材时,并不能按照实际用量来领用,也许当月的领用量是几个月甚至是大半年的耗用量,而月末时把它一次性列支了。这就出现了一个月的收入对应了几个月支出的状况,即医院收支期间不配比。会计报表是以会计分期为基础来编报的,由于收支期间不配比,会计报表也不能真实反映会计期间的经营状况。
(三)医院收支部门不配比
现行医院会计报表中收支是按项目来归集和编报的,由于内部管理的需要,还必须按部门来反映收支情况。在部门收支归集的过程中,由于部门之间合作和业务交叉的情况普遍存在,收支的归集就存在着分配和分摊的必然。这不仅涉及收支归集的问题,更多地还涉及了成本核算的问题。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和分摊部门收支,就容易造成部门收支的不配比现象。部门收支不配比不仅影响部门绩效考评的效果,而且对部门预算的制定和执行都存在不利的影响。
四、对医院会计执行收支配比原则的改进建议
(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实现收支数据按需归集
医院的业务量越来越大,要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很难把数据计量得真实可靠,也很难按照收支配比的要求来归集和整理数据。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收支实现配比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按照收支配比的原则,统一规划收支计量的原则和核算路径
收支配比原则要求因果配比、期间配比、部门配比,在规划收支核算程序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这三方面的要求,核算路径的设计也应该按照这三方面的要求来设计。首先,把收支的核算单位放到最基础的部门,即病人产生医疗费的科室,通过电脑核算程序设置,使发生收入的同时,所产生的耗费也能同时反映出来,并以此耗费数据作为支出核算,改变过去以仓库出库数等列报支出的核算口径。这样,收入与支出的数据归集就完全按照互为因果的关系来归集,收支因果不配比的状况得以解决。其次,收支数据在系统中取数要严格按照会计核算分期的期间取数,以解决当前会计核算期间不配比的问题。最后,通过统一的核算单位划分,按科室实际发生的收支取数,以避免出现部门收支不配比的情况。
(三)结合全成本核算工作的实施,精心设计部门收支的核算程序
全成本核算工作与部门收支核算关系密切,要设计好部门收支的核算程序,必须结合部门全成本核算。由于科室和核算单元之间的业务交叉和技术合作比较频繁,因此首先应该按照成本核算的有关原则和核算办法,将混合成本进行分摊和细分;然后根据每一个科室的具体情况规划和设计收支归集的具体程序和核算口径;最后由技术部门将该程序集中固定在电脑核算系统中。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部门收支配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许武萍.应用配比原则提高医院成本核算水平[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82-84.
篇3
关键词:医院财务 会计收支配比 措施
引言
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医院在管理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经济管理,不断完善,正朝着精细化管理模式迈进。由于医院部门众多,工作复杂,再加上旧的医疗制度的影响,财务会计核算存在着诸多问题:医疗收入不够完整;会计核算的缺失;不符合权责发生制;无法进行对有关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固定资产确认的概念较为模糊;核算方式不够完善等。为了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医院财务必须重视会计收支配比,对其加以改进。
一、会计收支配比
指的是医院日常各方面花销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之间应当成正比,以便得到合理的结余。相关制度规定,医院应遵循收支配比原则,医院下设部门众多,工作繁多,在日常活动中,各方面都要用所花费,如购置设备、医疗活动、管理费用等,财务会计每个一段时间就要对上一个阶段的收支及进行核算,保证医院各项活动能够正常开展。所以,关于医院的会计收支配比,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因果配比,即是说花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当收入大于支出时,医院才能正常运行;2、期间配比,即每个时间段内的开销和收入,对两者进行核算,以求出这段时间内医院的纯收益;3、部门配比,医院有很多部门,各自的功能也不相同,其收入和支出相配比,算出该部门的净利润,能够反映该部门的业务水平,常用语绩效考核。会计收支配比原则是医院进行经济决策的基础,是成本效益分析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对医院的经济管理意义重大,因此,在实际中,应遵循科学的会计收支配比原则。
二、医院会计收支配比中的问题
(一)医院收支因果不配比
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医疗业务,包括门诊部、住院处及药房等,对每天的收入做好详细记录,定期总结汇报,其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医疗业务水平。医院的支出则包括日常活动及其他情况下所有的花费,包括业务支出、采购费用以及医疗纠纷所消耗的资金,支出与收入的项目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因果配比是指医院收入应该和支出相配比,但实际生活中,在这方面往往发生两者不配比的现象。
(二)医院收支期间不配比
期间配比通常都是按月来算的,医院期间收入是根据每天的收入值相继累加形成的,期间支出则是依据当月各项活动的实际开销来确定的,如设备器械采购等。在实际的管理经营中,两者也常常存在不配比的现象,如耗材出库,医院的日常活动及人流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可能本月的耗材领用量较多,将下个月的领用量也用掉了,在月底进行报表总结时,必须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列支,如此一来,本月收入对应的就是本月和次月两个月的支出,出现收支期间不配比的情况,相应的,会计报表也很难对此期间的经营做出真实反映。
(三)医院收支部门不配比
尽管医院的会计报表是以各个项目活动为基础进行总汇的,但医院部门众多,管理复杂,各个部门可以说是医院整体经济管理的几个模块,对为实现内部管理需要,经常要考虑各部门的情况。而部门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和衔接性,经常出现互相合作的现象,在业务上也就互相有所干涉,从而影响到成本的核算,关系着收支的报表总汇,最终引起部门之间的收支不配比。
三、如何解决医院会计收支配比中的问题
(一)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机构的业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工作量逐渐增加,管理难度有所加大,相应的,越来越多的数据需要处理,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处理方式,引进高科技,实现现代化信息管理,能够减少人工的工作量,不但工作效率有所提高,质量也有了良好保证。
(二)严格遵循收支配比的原则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因果、期间以及部门配比三方面的重大意义,在规划收支核算程序时应对其做重点考虑,并根据各自要求开展核算设计。核算单位应从基础部门开始,通常指的是医疗费产生的科室,利用计算机核算程序,将收入和耗费的值同时显示出来,以此为基础,进行支出核算,对以往的核算方式加以改善。如此,可将收入支出的数据总结按照因果关系进行归集,有效的解决了因果不配比的问题。另外,为保证会计收支配比得以实现,收支数据在系统中取数要严格按照会计核算分期的期间取数。最后,通过统一的核算单位划分?按科室实际发生的收支取数?以避免出现部门收支不配比的情况。
(三)精心设计部门收支的核算程序
由于医院各部门之间具有联系性,则核算单元难免和其他部门有关联,必须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法,将混合成本细致化;然后结合每一个部门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收支归集的具体程序和核算口径;最后,由技术部门将该程序集中固定在电脑核算系统中。
四、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各种压力之下,医院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而医院的财务会计工作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济效益,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医院的整体水平,为此,必须严格遵循医院收支配比原则,做好各项核算工作。
参考文献:
[1]吕玉清.医院会计收支配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27(19):104-106
[2]张兰卿.医院会计收支配比问题初探[J].决策与信息,2013,28(1):232-234
篇4
[关键词] 税务会计;计量原则;财务会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02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004- 02
由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根本目标存在差异,使得确认计量原则也有所不同,因此,它们的确认计量过程也出现了差别。在一般情况下,是目标对原则起着决定作用,而原则对方法起着决定作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做更进一步的了解,以对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理论能够有更深入的研究。
1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原则所包含的内涵
所谓的税务会计,是对会计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很好的运用,并且能够系统、全面、连续地对税款的形成、调整进行缴纳和计算,也就是对企业涉税事项进行计量、确认、报告、记录的一门专门学科。它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规作为准绳,因此,在税法中隐含着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并且与财务会计原则相结合,然后通过对税法进行抽象概括,对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进行总结、归纳。
对于企业会计准则而言,虽然没有对确认计量原则进行明确提出,不过,在计量准则里却蕴含着确认计量原则,例如在总则里有规定,企业要把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并进行计量、确认和报告;在“会计计量”一章中,则要求企业在计量会计要素时,要采用历史成本,在对会计核算进行分析时,可以对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进行归纳。
2 对确认计量原则进行比较
2.1 对相关性原则进行比较
相关性原则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提出要求,要求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要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如此,当财务报告使用者要对企业的整个状况做出预测或者评价时,可以起到帮助的作用。相关性原则对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会计核算的目的进行重点强调。
而税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与财务会计中的相关性有所不同,前者是指在对税前扣除支出时,这个支出必须要和取得的收入有着直接关系。而这里所说的“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包含有两类内容,第一类支出是指可以为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而流入的支出,比如生产性企业为了生产产品,对原材料进行购买等;另一类支出是指可以给企业带来可预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支出,这类支出虽然不属于实际的经济利益支出,不过这类支出所对应的收益却是能够得到预期效果的,因此,这类支出也应该属于“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范畴,比如广告费用的支出就是属于这类支出。虽然两者都同属于相关性原则,不过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中,却有着不一样的含义。
2.2 对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做出了相关规定,即企业要把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对会计进行确认、报告、计量。也就是说,无论已经发生的费用或者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而言,不管是不是实际上进行现金支付或者收到现金,都必须在当期进行确认;而凡是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和收入,即便款项已经在当期进行收付,也不要进行确认。税法做出了相关规定,规定企业在对所要纳的所得额要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原则。不过,在税务会计中,其权责发生制并不是完全的,在特定的情况下,要以收付实现制来进行修正,以此使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能得到保证,并显得更加合理、科学。
2.3 对重要性原则和法定性原则进行比较
所谓的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对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选择时,要对经济业务本身的规模和性质进行相应的考虑,要看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此对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选择。对于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以及经营成果等所有的重要事项和交易进行反映。而税务会计则要对法定性原则有所遵循,也就是说只要能达到税法所规定的应纳税的收入,可以不必考虑它的业务事项是不是很重要,也不用考虑业务金额大还是小,一律根据税法的规定对税款进行计征。税务会计对财务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不进行承认。
2.4 对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所进行的比较
所谓的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对于某一个会计年度负担所做出的支出是属于由几个会计年度共同负担的资本性支出,还是属于收益性支出,要进行合理划分。对于支出的效益如果和本年度有所相关,则要把它作为收益性的支出,如果支出的效益是和几个年度相关的,则要作为资本性支出。对于税法,也有类似的规定:对于企业发生的支出,同样要区分是属于资本性支出还是收益性支出。对于资本性支出,要计入相关的资产成本或者进行分期扣除,而不能在发生的当期直接进行扣除。
2.5 对配比原则进行比较
可以说,企业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来进行相应的核算,对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应该遵循的配比原则起着决定作用。所谓的配比原则,是指企业要把某一个在会计期间所得到的收益,和为了得到这份收益所投入的成本以及费用进行配比,从而对这个期间的净损益做出确定。对于财务会计而言,应对收入和费用的时间配比与因果配比进行强调。
而在税务会计中,也有配比上的要求。比如,由于在不同时期,企业所享受到的税收政策可能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企业收入费用的时间确定,要求不能提前也不能滞后。不过,有时会受到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税务会计中的配比原则不能进行完全的配比。比如,税法对某些费用进行了相关规定,规定进行扣除,而对于扣除的标准,则不能进行税前扣除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6(2).
篇5
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与相关体系必须作相应的变革。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会计 基本原则 基本假设
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特征,便传统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与环境相适应,会计是千秋大业,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使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但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
一、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原则
1、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的情况下,单一的历史成本计价暴露出很多缺陷:
1)忽视了”软资产”的价值。”软资产”是指没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特征在于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若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甚至被排除于企业资产负债表之外。
2)不能提供投资者决策所需的相关会计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投资者迫切希望会计信息能直接用于决策,以求得盈利多、损失少。而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时过境迁”之感。
3)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信息共享,企业获取资产现时成本、重置成本资料的来源增多,成本下降,可信度和及时性也大为增强,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
2、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原则,是有关收人人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
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人的确认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另外,产品的个性化和网络商务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的销售风险大为降低,资产置存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3、费用配比原则
在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下,首先应确定成本是否已经消耗。末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应作为资产处理,而已耗成本则应予转销。已耗成本与营业收入配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①根据因果关系直接配比;②系统和合理地分摊;③立即确认为费用。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是否合理,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权贵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传统会计的支柱原则之一,它是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较大的挑战,其原因主要表现夺: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净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其数额的分配是依据假定关系而进行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收益结果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5、充分披露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充分披露原则成为未来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不断扩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低廉的成本,会计既可作货币性计量,又可作非货币性计量;既可定期报告,又可实时报告,通过多元化信息的提供,使充分披露原则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篇6
(一)财务成本的性质
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是一个流量概念,它表现为资源的不利变化,即成本会引起企业收益的减少,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流出或增加。根据成本归属理论,当任何存货或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耗用之后,它们的原始成本就随之转移到产品中去。转移到产品中的就是已耗成本,在财务会计中一般称之为费用,未转移的成本则为资产。传统的成本归属理论强调的是历史成本的转移,而并不计量已耗用资产的现时成本。成本归属假设是成本计算的基础,如果不承认成本归属观念,就无法进行成本计算。因此,支持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学家认为会计实质是一个历史成本分配的过程。可见一般人们理解的成本概念,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已耗成本,即费用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6号概念公告中将费用(已耗成本)定义为:“费用是某一个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应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发现该定义是一个狭义概念。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形成费用,而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并不构成费用,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中,这种非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称之为损失。那么,费用为什么要如此定义呢?这涉及成本流转观念。所谓的成本流转观念是指人们依据成本归属理论,追溯成本的流转过程,并通过成本记录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企业生产准备开始,采购材料、添置设备,产品研制开发,投入原材料和人工,直至生产出产品,随着实物的流转,成本也应该流转,为了确定企业收益和存货计量,必须从现时营业收入中扣除已耗用资产的历史成本,并与利润表中的现时营业收入相配比,未耗部分成本则作为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至于那些凡是不产生营业收入的资产耗费或减少,如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性质上不同于费用,应视为损失。正确区分费用和损失,可以使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得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可见,狭义的财务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所指的是费用概念。根据以上论述,费用具备两项基本特征:1.费用表示的是企业资源的不利变化,这种不利变化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企业负债的增加;2.费用确认应与企业盈利活动相联系,在目前的财务报告中,由于收入和费用是分别单独陈报的,而且一般情况下,企业商品或劳务的购置和款项的支付又不与企业同种产品的销售或收款同时发生。因此,配比要求就变得十分必要,费用应与收入建立一定的联系。
(二)财务成本的确认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理论,费用的确认应该与盈利相联系。这里配比原则十分重要,因为它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已耗成本,应计列为本期费用,相应列入利润表;指导人们鉴别哪些成本属于未耗成本应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指导人们区分各种费用与收入的不同联系以分配各类费用。根据配比原则,费用的确认应该与这个时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由此计算本期的收益。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原则包括三项确认规则:1.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2.系统、合理地分配费用;3.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费用;联系因果关系确认费用是最理想的分配成本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将已耗成本与产品相联系,并在有关收入陈报之时将这些产品的成本计入费用,就可以得到费用与收入的合理配比。因为已耗成本是与某一个具体产品相联系,而这一产品又与所陈报的收入相联系,倘若收入在销售实现时予以陈报,将产品的已耗成本记为费用予以陈报被认为是合理的,而未耗成本则被视为资产。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由于与产品生产之间存在着一种可追溯的关系,可以直接追溯到具体产品中去,因此这类费用应该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并不是所有费用与收入都存在着联系因果关系,有些需要通过其他确认方法来分配费用。具体分配方法有两种:1.在以后的各会计期中,将成本合理、系统地分配为费用;2.当支出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有些支出尽管无法追溯到具体的产品中去,但它们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人们通常可以按假定的合理基础或便捷的方法将其分摊至具体产品成本之中。这些成本在各会计期间分配费用时,应该是无偏见和合理的。例如,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各项间接费用,这类费用与本期收入存在着间接因果关系,应该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那些既不与生产直接相关又不与销售直接相关的支出,由于无法找到一个合理且系统的分配基础,应该作为期间费用立即计入当期损益。很显然,因为这些支出如果没有合理的途径与未来收入相联系,或未来期间经营活动的收益很不确定,如果采用武断的分配基础进行分配可能将回比不进行分配更使人误解。因此,惟一的实际解决途径就是将它们直接列为当期费用。事实上,将费用与收入相联系并进行合理的费用分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情。A.L.托马斯于1974年美国会计学会所发表的第9期《会计研究论文集》的《会计分配问题》一文中指出,将成本分配为费用,完全存在着主观臆造的因素。由于这种主观推测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此,A.L.托马斯认为验证费用分配过程是否合理有三个标准:1.可加性,即分配到各会计期的费用数额相加应该等于原来的成本总额;2.明确性,即某一种分配方法只能导致某一个固定的分配额,而不是数额可以随意大小;3.可辩护性,当采用某种分配方法时,有其充分的理由证明是最优的,是任何其他分配方案无法替代的。托马斯认为费用确认分配过程并不能真正符合上述标准要求,现行的配比原则实际存在着重大的缺陷。不过至今为止,会计实务界仍在财务会计实践中坚持应用分配方法。因为费用分配过程构成了传统财务会计最重要的会计实务,如果否定成本分配实际上就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传统财务会计。
二、财务成本的计量
费用作为获取营业收入所发生的资源牺牲,其计量主要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由于资源已耗用成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因此费用与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一样,通常也可以由多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脱手价格、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衡量。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在直接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表现为付出的现金或承诺付出现金;在非现金交易时,历史成本则表现为被交易资产的现金等价物。按历史成本计量费用是几个世纪以来财务会计的主要计量基础,是财务会计计量中最重要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被运用的主要理由是:﹙1﹚历史成本是买卖双方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客观地确定的,它不是人们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客观可靠性;﹙2﹚历史成本具有可检验性,因为它有交易时留下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3﹚在会计实务中,历史成本最容易取得,而不像其他计量方式获取的成本较高;﹙4﹚费用以资产的实际耗费计量,收入是以销售产品的实际交易价格计量,企业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和收益的确认都是建立在实际交易基础上的,从而可以避免歪曲经营收益。
那么费用的历史成本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它是按获取生产所需物品所放弃或必须放弃的资源在取得日的现行价值计量的,也就是资产的交易价值。当采用直接现金支付或承诺现金支付时,成本的计量是明确的,即买方所放弃的对资源要求权的货币表现。如果交易采用的是非现金支付方式或非现金支付承诺,则按照取得物品或服务的市价或交易中放弃的物品或服务的市价来计量。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1﹚由于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和物价的急剧变化,使得历史成本并不能确切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值,缺乏可比性。﹙2﹚历史成本未能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增值情况。资产的增值等于购置资产现时价值减去原始成本的余数,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就无法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值,因此收益计算中未能包括资产增值价值。﹙3﹚物价变动时,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难以分清企业的实际收益和由于价格而引起的持有损益。
2.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是指在本期重购或重置持有资产的成本,也可以成为重置成本。人们对现行成本包含的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有的认为现行成本是指重新购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值;有的则认为现行成本应该是重新购置或制造同类资产的成本;有的认为是重新购置具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资产的市价,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采用现行成本来计量费用的必要性。赞同采用现行成本计量费用的人认为,采用现时成本由许多优点:﹙1﹚由于收入通常根据现行价格计量,从配比的逻辑关系来讲,费用也应当根据所耗资源的现行成本来计量,这不仅可以保持收入与费用具有相同的属性进行配比,使得收益计算更为合理,也有助于已耗资产的实物性补偿;﹙2﹚只有在采用现行成本计量费用情况下,才能区分经营业务产生的收益和持有资产的增值或减值;﹙3﹚能避免物价变动的虚计收益,确切反映生产耗费的补偿,有利于资产的实物保全;﹙4﹚现行成本计量的结果所揭示的是现实的财务状况而非历史的状况,与决策的相关性更强,有助于对未来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预测。不过,采用现行成本计量也存在着缺陷:﹙1﹚资产计价比较主观,缺乏一个可靠的依据。由于重置估价需要通过专业人员主观判断,难以防止企业人员蓄意篡改数据;﹙2﹚取得现行成本需要花费较高的信息成本,现行成本数据的取得原比历史成本数据的获取要困难得多;﹙3﹚仍然没有完全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不利影响,等等。
3.脱手价格
脱手价格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算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有的会计学家建议在费用计量中采用脱手价格。他们认为,它可以表示企业耗用特定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且这种费用计量不需要就重置的未来可能性进行预测,因为它有很强的决策相关性。此外,企业收益还可以根据已消耗资产的机会成本与相关的机会收入来评价,从而能为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不过脱手价格计量也存在着缺陷:﹙1﹚由于同类资产在市场上有多种价格,因此脱手价格的确定比较困难;﹙2﹚由于脱手价格计量放弃了实现原则,不符合持续经营假定原则。因此不利于对管理当局的经营责任的考核。
三、财务成本计量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强调可靠性,在会计系统设计时,选择了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以收入与成本进行配比为原则等作为基本理念,并要求会计人员采取谨慎态度处理会计事项。企业资产被看成一种“尚未摊销的成本”,并根据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企业收益被理解成一种“现实交易收益”,并按照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来确认。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成本理论”在传统财务会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财务会计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成本的分配或归属过程。
1.传统会计收益观下的“成本配比”原则
传统财务会计的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的差异,是一种“实现”的收益概念,也称之为会计收益,强调“实现”的会计收益观的优点在于:﹙1﹚由于建立在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基础上,因此它符合稳健原则的要求;﹙2﹚实现收益观是考核管理当局受托责任最客观的指标。传统财务会计的收益概念天然地决定了需要运用配比原则来分配费用和已确认收益。很显然,配比原则实际已成为强调“收益重心”的传统会计确认收益的核心原则。会计收益大小的度量是通过收入确认的实现原则,即在收入实现以后才确认收益,它只将已实现的收益确认为企业收益,不包含资产价值升值等未实现的收益;另一方面这种收益的度量有赖于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合理配比,与当期不相关的成本应作为资产(未耗成本)结转为以后期间的费用。与传统财务会计收益观相对应的是经济收益观。传统会计收益概念的批评者认为,会计收益概念存在着重大缺陷,未来收益概念应采用经济收益观。他们指出了会计收益的缺陷:﹙1﹚由于依据收入确认原则,使得损益表所反映的企业收益是不完整的收益,它没有包括未实现收益;﹙2﹚在采用配比原则时,由于收入采用现时价格计量,而费用则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因此成本的分配并不完整,使得成本未能真正得到弥补;﹙3﹚由于依赖历史成本计价,使得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仅仅是未耗用的资产成本余额,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的价值。经济收益观强调的是资本保全原则,可理解为补偿资本后的一种增量。近年来会计界由于强调重置资产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接受经济收益概念,如果未来会计采用经济收益概念的话,成本的配比原则和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将会受到根本性的冲击。
2.资产定义的“成本观”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强调收益在会计理论中占有“重心”地位,必然会导致为了实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而按照“成本观”来定义资产。按照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尔顿的观点,资产只是“未消逝或未耗用的成本”。他们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所需要花费的代价;原始成本或历史成本是最初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重置成本是根据当前环境拥有一个与原有资产性能相同的资产所花费的一切代价。已耗成本将作为费用计入当期产品,而未耗用成本则作为资产保留在以后会计期间进行分配。在资产定义“成本观”概念下,资产的历史成本计量又是必然的选择。因为传统会计认为,资产通常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所取得的交换价格入账,然后将这项取得成本列示在财务会计报表上,因此成本就是商品或劳务在其取得时的交换价格。如果交换中所付的是非现金资产,则以所放弃资产的现时价格作为取得资产的成本。选择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计量属性,是因为历史成本是由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确定的,它最具有可检验性和客观性。另外,历史成本计量也有利于与收益计量中的实现概念相关联。资产被定义为“未耗用成本”有助于与收益计量保持密切联系。但是资产定义“成本观”却存在着许多缺陷:﹙1﹚严重地歪曲了资产的本质,资产代表的是企业未来经济收益;﹙2﹚不能完整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3﹚由于重视收入与费用配比,强调以损益表为中心,因而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不实。近年来资产定义“产权观”已得到会计界的广泛接受,198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收益,应该说是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来看,当然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收益。从未来会计发展趋势看,资产将取代收益成为会计关注的重点。如果今后完全否定了资产定义“成本观”强调资产重置概念将有代替成本分配概念的趋势。
3.成本归属观念和成本流转理论
传统财务会计强调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即使现时重置成本高于历史成本也不例外;强调费用按照配比原则进行成本分配,它们依据的是成本归属观念。佩顿在其著作《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写道,当任何原材料或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耗用之后,它们的原始成本就随之转移到产品中去。成本归属观念强调的是资产原始价值的转移,而并不是计量已耗用资产的现时成本,它已成为传统会计的成本计算和分配的理论基础。如果不成本归属观念,就无法进行成本计算,也就无法确认收益和计量资产。因此整个财务会计也就无法运行。在成本归属观念下还有一个成本流转理论。所谓成本流转理论是指会计人员应该按照成本归属观念,通过成本计算和成本分配来追溯成本流转过程。也就是说,随着物流的流转,即从企业购进设备和原材料开始,到组织生产、产品入库,再到销售渠道建设、产品销售出去,成本也随着流转,这需要通过会计记录将成本流转记录下来。因此,根据成本流转理论,就形成了资产定义“成本观”和成本分配“配比原则”,即成本表示取得资产所花费的代价。随着生产经营中的实物流转,会计记录也需要追溯成本流转过程,成本分配是传统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已耗成本(即费用)根据配比原则进行成本分配,计入本期的经营成本以确认当期收益;未耗或未摊销成本就成为强调成本流转观念。
四、未来财务会计发展趋势和对财务成本理论的影响
(一)未来财务会计发展趋势
由于财务会计运行环境的急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有关要求揭示非财务数据、前瞻性数据和公允价值数据的提案都可以被看成是未来财务会计改革的方向。预计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既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的部分内容的扬弃,同时也是对其的继承和改进。未来财务会计模式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
1.未来财务会计模式仍将继承传统模式中已经实践检验而积淀下来的方法与程序
尽管未来会计将会摒弃传统模式中许多过时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相信,传统模式中已经实践检验而积淀下来的证明行之有效的会计方法与程序将会被继承。新的会计模式仍将保留利特尔顿和佩顿所描述的绝大多数特征。例如,以复式记账为会计记录基本方式;以货币计量为会计主要计量单位;以财务会计运行顺序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未来财务会计发展将会走一条遵循以“继承——扬弃”为原则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2.未来会计收益观有向经济学收益概念靠拢的趋势
受经济学收益观的影响,美国提出一些介于传统收益观与经济学收益观之间的收益概念。美国会计学会在《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中,建议在单一报表中所列示的收益计算,既要保持历史成本概念,又要保持现行成本概念,后者除了要反映日常的经营成果外,还要反映因持有资产价值的重大变动而形成的损益,以及当价格水平变动时作为一个债权人和债务人而形成的损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原则公告中,也提出了“全面确认收益表”的损益表概念,全面确认收益表的内容包括持续经营的销货损益、非持续经营的销货损益、未实现资产重权价盈利、未实现交易中投资利得以及当价格水平变动时形成的损益等。当然,上述改进的会计收益概念与经济学收益仍有距离,但是它可以表明未来会计收益观将向经济收益概念靠拢的趋势。
3.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将是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
从财务会计确认基础历史演进看,基于交易观的应计制代替了早期传统的基于交易观的现金制。不过,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趋势将可能是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随着经营发展,尤其是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概念上的交易活动逐渐转化为一系列市场程序,风险和报酬不再随交换行为而立即转移,明确的交易日期变得不确定起来,基于交易观的应计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可以预见,随着基于非交易观的应计制出现,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之间的界限也就变得模糊起来。应计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将是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方向。
4.未来会计计量的模式将是多种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结合方式并存
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计量模式,是传统财务会计最基本的计量模式。但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这种计量模式已呈现出诸多缺陷。寻找新的计量模式将是未来财务会计模式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从计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看,计量模式的确定不不可以通过纯粹理论推导出来,各种非理论因素,如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往往会影响甚至改变已选择的模式。因为财务会计规范存在着“政治化”过程,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影响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内容,达到有利于本方的目的,这必然影响到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所以,未来会计计量模式将会通过理性的(科学的)和非理性(政治化的)方式来寻找新的多重计量模式。5.未来财务呈报将呈现多重计量报告形式的趋势未来财务会计信息将更强调真实性和公允性,更重视用户的信息需要。因此,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将采取以利用综合模型来改进企业报告的方式;运用多种计量属性反映财务状况;鼓励披露前瞻性信息;在披露财务数据的同时,有义务揭示非财务数据等措施。
篇7
收入的确认对于正确计算产品的经营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及时、正确地对收入进行确认,在计算出产品的成本后,才能与其相应的收入进行配比,从而计算出该种产品的经营成果和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了“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规定了收入确认的标准。那么对于收入的确认,应该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确认条件时才可以确认。应否确认收入和何时确认这项收入似乎是很一般的会计常识,但在实务工作中,由于收入确认标准的定性规定而非定量的规定使收入的确认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状况下,如果企业发生销售方面的经济业务时,应不应该确认为会计收入,什么时间确认为收入,尤其需要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信息质量要求进行判断,即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职业判断能力。从经济业务的类型、获得收入的种类、销售时有无附加条件而使所销售的商品在钱货两清的表面情况下,与商品有关的所有权及其风险在实质上并未完全转移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判断,才能决定应否确认为收入、何时确认为收入,继而做出怎样的会计记录,又如何正确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关于收入确认的标准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收入确认的标准需要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二、费用的确认
成本的构成离不开对费用正确及时的确认。由于费用产生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中,确认的依据往往没有收入客观充分,同时由于很多费用的发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在不同的期间内分配费用也是会计的难题之一。因此,费用的确认对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依赖比收入的确认更多。费用的确认大致可以从内容和时间两个角度进行。费用的内容确认指哪些支出可以作为费用,以及作为哪一种费用,它主要涉及资产与费用的划分。新《成本核算制度》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所发生的有关费用能否归属于使产品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原则,正确区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费用的时间确认则指一项费用应归属于哪一个会计期间。由于会计上将费用视为资产的转化形式,划分资产与费用既涉及对资产的转化是否已经发生的定性判断,也涉及是否构成需要当期确认的费用的判断。在具体运用中,我们用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对费用确认的时间问题作出分析。权责发生制要求按照权利义务发生的时间来确认费用。权责发生的标准是以本期承担或者经济责任的背负来衡量的。配比原则要求在确定一定会计期间的利润时,应当将收入和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全部费用进行配合、比较。就费用的时间确认而言,配比原则强调按照与收入的相关性来确认费用是否在本期发生。
三、成本核算中的配比原则
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正确区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对会计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的配比,以便正确地核算产品成本。配比的方式有因果配比和期间配比,企业成本核算时,对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体现如下:
(一)企业中某行业的收入与该行业的耗费相配比
新《成本核算制度》中规定了制造业、农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业等行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内容。对于一个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需要,确定多元化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要正确地计算出每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必须实现某种行业的收入与该行业的费用配比。对于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发生的生产耗费,如果能与某行业直接相关,就是该行业的直接生产费用,直接计入该行业的生产成本。如果是共同的资源耗费,在行业间形成了间接的生产费用,企业应采用新《成本核算制度》中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其进行分配并分别计入各行业的生产成本。分配来的间接生产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构成了某个行业的生产成本。某行业创造的收入与该行业的成本是相互配比的。对于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发生的其他耗费,笔者认为,企业集团的财务中心可以参照新《成本核算制度》中的成本项目,为每种行业发生的其他耗费设置相应的费用核算项目,然后按照每个行业的费用核算项目,将发生的其他耗费归属于各个行业,从而实现与该行业的收入相配比。
(二)企业中某部门的收入与该部门的耗费相配比
企业中存在不同性质的部门,对于管理、销售等不直接创造收入的部门,在内部管理方面,企业可以建立针对部门的绩效考核,该部门的绩效与此部门发生的费用相配比,从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出发,进行绩效的考核。首先确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然后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为中心,从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三个方面设置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针对某部门在某种绩效下发生的费用,与该部门完成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的绩效进行配比。在会计核算方面,这些部门是为企业的生产部门提供功能的,这些职能部门所发生的耗费,应该在当期确认为企业的期间费用。该部门的耗费应该与当期的收入进行配比。企业中创造收入的部门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耗费,一般都属于企业的生产耗费,按照新《成本核算制度》中的成本核算项目,对于直接的生产费用可以直接计入为该部门设置的成本项目,对于间接的生产费用,参照新《成本核算制度》中的分配方法,将其分配计入该部门成本项目,从而形成该部门的成本费用。同时,企业核算内部各部门经济活动时,不能收入、费用各自确认,或先确认费用后确认收入,而是应该按收入确认的标准确认本部门的收入,然后与该部门产生这些收入的相应的费用进行配比。上述企业中创造收入的部门计算出的成本费用应该与已经确认为该部门的收入进行配比。
(三)企业中某种业务的收入与该业务的耗费相配比
新《成本核算制度》明确了企业根据内部管理的相关要求,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需要,进行成本费用的核算。企业可以参照新《成本核算制度》中规定的成本核算项目对发生业务的成本费用进行核算。企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对于不创造收入的经济业务,笔者认为可以采取追溯调整的方法,向前找到引起其发生的创造收入的经济业务,然后将其发生的成本费用按照新《成本核算制度》中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与相应经济业务的收入进行配比。如果追溯后没有找到相应的创造收入的经济业务,在内部管理方面,可以对该业务进行绩效考核,即对该业务设置多维的绩效,每一维绩效都是该业务发生的耗费应得到的结果,每一维绩效都与其相应的费用进行配比。最终,将该业务所发生的耗费与多维绩效进行配比。在会计核算方面,应该在当期将该业务的耗费确认为企业的期间费用。该业务的发生是为企业的生产提供功能的,其费用的配比问题将在下面讨论。企业发生的创造收入的经济业务,该业务的发生而产生的耗费,如果能与该业务直接相关,就是该业务的直接生产费用,直接计入该业务的生产成本;如果是共同的资源耗费,在业务间形成了间接的生产费用,企业采用新《成本核算制度》中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其进行分配,分别计入业务的生产成本。分配来的间接生产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构成了某个业务的生产成本。某业务创造的收入与该业务的成本费用是相互配比的。如企业的印刷业务取得一笔收入,则为了取得该印刷收入必定要发生相应的印刷加工业务,因而必定要发生相应的印刷成本。当企业确认了其业务的收入时,则应同时确认该业务的成本费用,这样就实现了该笔印刷业务的收入与该笔业务成本的匹配。
(四)企业生产的某产品的收入与该产品的耗费相配比
企业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可以按照产品成本核算对象划分,如果与某产品的生产直接相关就是该产品的直接生产费用,直接计入该产品的生产成本;如果是产品之间共同的生产耗费,在不同的产品间形成了间接的生产费用就是企业的制造费用,对于制造费用,企业可以采用新《成本核算制度》中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其进行分配,分别计入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新《成本核算制度》中提出了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运用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这是我国成本核算在制度方面的一个突破。对于制造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按照不同功能成本中心进行生产的现代企业,如果生产的产品品种多样化,制造费用占产品成本的比重大,就可以将制造费用按成本动因不同进行分类,在会计期末,把各项制造费用按照每个成本费用项目各自的资源动因分别分配给每个作业,得到每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把作业成本按照作业动因分配给产品品种。分配来的间接生产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构成了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成本与特定产品的生产制造直接相关,它随产品的流动而流动,如果产品销售出去了,其成本就成为产品销售成本,如果产品未销售出去,则其成本作为存货结转下期。当产品销售后,企业在当期确认了其产品销售收入,则应同时在该期确认该产品的销售成本,产品的销售收入与其生产成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因果配比。
(五)某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该期间的耗费相配比
前已述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做到了某种行业的收入与该行业的耗费相配比,某部门的收入与该部门的耗费相配比,某种业务的收入与该业务的耗费相配比,某产品的收入与该产品的耗费相配比时,就自然确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实现了生产性的耗费与收入的因果性配比。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还会发生各种非生产性的耗费,如前面论述的不创造收入的部门的耗费,不创造收入的业务所发生的耗费,这些耗费与本期收入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特定费用又确实对收入的实现作出了贡献,它们的发生为产品生产提供管理的需要和产品实现销售的保障条件,它们为了赚取利润而发生,只是与特定的收入没有直接关系,其经济实质是为了获取整体的收入。这些费用由于不能提供明确的未来收益,按照谨慎性的要求,在这些费用发生时采用立即确认的办法处理,应该在发生的当期计入企业的期间费用。例如,广告费对企业品牌效应的影响很大,服务于企业长期的收入赚取过程,但是由于很难在广告费与收入之间建立合理的对应关系,因此,广告费一般在发生时直接确认为企业当期的费用,这种费用与当期的收入之间形成了期间配比。此时,企业也已遵循了新《成本核算制度》的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所发生的有关费用能否归属于使产品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原则,正确区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为了创造收入,企业会发生生产性耗费和非生产性耗费,对于生产性耗费根据所发生的有关费用能否归属于使产品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原则,确认为企业的产品成本。在一个会计期间,销售出去的产品为企业带来了营业收入,同时,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被确认为本会计期间的营业成本,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形成了因果配比,非生产性耗费被确认为企业的期间费用。这样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期间创造的收入应该与该期间发生的相应的成本、费用相配比。
四、结语
篇8
会计基本准则中包括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等内容。会计假设包含会计分期的观点,在这个观点之下产生收入和费用相互配比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谨慎性,可比性等原则。研发支出相关会计处理可以从会计基本准则方面进行分析。
1.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选择。可靠性是说依据客观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相关性是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使用,对其经济决策有用。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前提,没有可靠性,相关性也会大打折扣。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处理,只需简单遵循准则规定,将研发支出计入损益或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不需要依赖财务人员的主观人为的判断。而有条件资本化这种情形之下,首先是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其次,研究阶段费用化,开发阶段满足五个条件(如完成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者出售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才准予资本化。对于前者和后者,都参与人为的主观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不同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如果和利润操纵联系起来,就增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或全部资本化处理显然比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更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前者的处理方法和标准是一致的,不同企业的信息具有可比性。有条件资本化伴随着不同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也加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的可能性。人为主观性的参与无疑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经验证明可靠性的提高往往伴随着相关性的弱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科技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研发支出的投入,研发成功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相应的研发支出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支出。虽然研发成功与否带有不确定性,但也不能忽视在高新企业给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这一不争的事实。当研发活动成功时,就形成了企业拥有的一种可计量的资源,符合资产的定义,应当将其资本化。否则企业资产负债表并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给外部使用者的信息的相关性就较弱,不利于外部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判断。采用有条件资本化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实务操作中的主观性又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失去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其相关性也无价值可言,甚至还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误导。
2.谨慎性与配比原则的选择。谨慎性原则是面对风险,应保持谨慎态度,不得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配比原则是指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企业所获得的净损益。全部费用化是考虑到研发活动结果及带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当然按照稳健的原则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或者是收益,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费用反映出来。这种做法考虑到风险性,对保护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但是没有考虑研发活动有可能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全部资本化能够将未来获得的收益与后续形成无形资产部分的按年限进行摊销的费用进行匹配,研发活动是为将来的收益发生的,而这一收益在多个会计期间呈现出来。全部资本化符合配比原则,但是没有考虑研发支出的风险性的大小。鉴于这两方法的缺点,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方法既考虑了谨慎性也考虑了配比原则。在研究阶段费用化考虑了研究结果不确定的风险性,开发阶段符合条件的资本化满足了将前期的费用和后期的收入进行合理匹配,正确的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上述三种方法的偏重和缺点如下表2所示。
二、结语
从上述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法是会计基本准则的应用。在基本准则的应用过程中,三种不同的方法都有所偏重,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这三种方法的选择与国家经济状况,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的科技含量有关。比如在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比如美国,企业之间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为了消缺更多的人为因素等主观方面的影响,可以选择费用化的方法。在一些欧洲国家,企业的战略目标比较明确就是就是要形成高新科技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研发支出,就单个的研发支出而言可能会出现失败,但就整体而言,一系列的研发支出总会有部分项目会取得成功。从宏观上,项目成功后获取的收益与前面发生的费用可以进行合理配比,所以在处理方法上可以采取全部资本化。有条件资本化则将费用化和资本化进行一个融合。
篇9
税务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财务会计中的基本前提有些也适用于税务会计,如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但由于税务会计有自己的特点,其基本前提也应有其特殊性。
1、纳税主体。
纳税主体与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有密切联系,但不一定等同。会计主体是财务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财务信息,被严格限制在一个特定的、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之内,典型的会计主体是企业。纳税主体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在某些垂直领导的行业,如铁路、银行,由铁道部、各总行集中纳税,其基层单位是会计主体,但不是纳税主体。又如,对稿酬征纳个人所得税时,其纳税人(即稿酬收入者)并非会计主体,而作为扣缴义务人的出版社或杂志社则成为这一纳税事项的会计主体。纳税主体作为代扣(或代收、付)代缴义务人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分开的。作为税务会计的一项基本前提,应侧重从会计主体的角度来理解和应用纳税主体。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的前提意味着该企业个体将继续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以实现其现在的承诺,如预期所得税在将来要继续缴纳。这是所得税税款递延、亏损前溯或后转以及暂时性差异能够存在并且能够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跨期摊配的基础所在。以折旧为例,它意味着在缺乏相反证据的时候,人们总是假定该企业将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为转回暂时性的纳税利益而经营并获得收益。
3、货币时间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入周转使用的资金价值将会发生增值,这种增值的能力或数额,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基本前提已经成为税收立法、税收征管的基点,因此,各个税种都明确规定了纳税义务的确认原则、纳税期限、缴库期等。它深刻地揭示了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的目标之一——纳税最迟,也说明了所得税会计中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纳税调整的必要性。
4、纳税会计期间。
纳税会计期间亦称纳税年度,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选定的纳税年度,我国的纳税会计期间是指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纳税会计期间不等同于纳税期限,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纳税期限是日或月。如果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的中间开业,或者由于改组、合并、破产关闭等原因,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限不足12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限为一个纳税年度。纳税人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各国纳税年度规定的具体起止时间有所不同,一般有日历年度、非日历年度、财政年度和营业年度。纳税人可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选择、确定,但必须符合税法规定的采用和改变纳税年度的办法,并且遵循税法中所作出的关于对不同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类型的各种限制性规定。
5、年度会计核算。
年度会计核算是税务会计中最基本的前提,即税制是建立在年度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某一特定业务的基础上。课税只针对某一特定纳税期间里发生的全部事项的净结果,而不考虑当期事项在后续年度中的可能结果如何,后续事项将在其发生的年度内考虑。比如在“所得税跨期摊配”中应用递延法时,由于强调原始递延税款差异对税额的影响而不强调转回差异对税额的影响,因此,它与未来税率没有关联性。当暂时性差异以后转回时,按暂时性差异产生时递延的同一数额调整所得税费用,从而使税务会计数据具有更多的可稽核性,以揭示税款分配的影响额。
二、税务会计的一般原则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密切相关,财务会计中的核算原则,大部分或墓本上也都适用于税务会计。但又因税务会计与税法的特定联系,税收理论和立法中的实际支付能力原则、公平税负原则、程序优先于实体原则等,也会非常明显地影响税务会计。税务会计上的特定原则可以归纳如下:
1、修正的应计制原则。
收付实现制(亦称现金制)突出地反映了税务会计的重要原则——现金流动原则。该原则是确保纳税人有能力支付应纳税款而使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基础。但由于现金制不符合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只适用于个人和不从事商品购销业务的中小企业的纳税申报。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税务当局都接受应计制原则。当它被用于税务会计时,与财务会计的应计制存在某些差异:第一,必须考虑支付能力原则,使得纳税人在最有能力支付时支付税款;第二,确定性的需要,使得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实现具有确定性;第三,保护政府财政税收收入。例如,在收入的确认上,应计制的税务会计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被支付能力原则所覆盖而包含着一定的收付实现制的方法,而在费用的扣除上,财务会计采用稳健性原则列入的某些估计、预计费用,在税务会计中是不能够被接受的,后者强调“该经济行为已经发生”的限制条件,从而起到保护政府税收收入的目的。在美国税制中,有一条著名的定律,即克拉尼斯基定律。其墓本含义是:如果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方法致使收益立即得到确认,而费用永远得不到确认,税务当局可能会因所得税目的允许采用这种会计方法;如果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方法致使收益永远得不到确认,而费用立即得到确认,税务当局可能会因所得税目的不允许采用这种会计方法。由此可见,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2、与财务会计日常核算方法相一致原则。
由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密切关系,税务会计一般应遵循各项财务会计准则。只有当某一事项按会计准则、制度在财务会计报告日确认以后,才能确认该事项按税法规定确认的应纳税款;依据会计准则、制度在财务会计报告日尚未确认的事项可能影响到当日已确认的其他事项的最终应纳税款,但只有在根据会计准则、制度确认导致征税效应的事项之后,才能确认这些征税效应,这就是“与日常核算方法相一致”的原则。具体包含:①对于已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全部事项的当期或递延税款,应确认为当期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②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计量某一事项的当期或递延应纳税款,以确定当期或未来年份应付或应退还的所得税金额;③为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不预期未来年份赚取的收益或发生的费用的应纳税款或已颁布税法或税率变更的未来执行情况。
3、划分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原则。
这两种收益具有不同的来源和担负着不同的纳税责任,在税务会计中应严格区分。营业收益是指企业通过其经常性的主要经营活动而获得的收入,其内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个部分,其税额的课征标准一般按正常税率计征。资本收益是指在出售或交换税法规定的资本资产时所得的利益(如投资收益、出售或交换有价证券的收益等),一般包括纳税人除应收款项、存货、经营中使用的地产和应折旧资产、某些政府债券,以及除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的版权以外的资产。资本收益的课税标准具有许多不同于营业收益的特殊规定。因此,为了正确地计算所得税负债和所得税费用,就应该有划分两种收益的原则和具体的划分标准。这一原则在美、英等国的所得税会计中有非常详尽的规定,我国在这方面有待明确。
4、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财务会计的一般规范。将其应用于所得税会计,便成为支持“所得税跨期摊配”的重要指导思想。将所得税视为一种费用的观点意味着,如果所得税符合确认与计量这两个标准,则应计会计对于费用就是适宜的。应用应计会计和与之相联系的配比原则,就意味着要根据该会计期间内为会计目的所报告的收入和费用来确定所得税费用,而不考虑为纳税目的所确认的收入和费用的时间性。也就是说,所得税费用与导致纳税义务的税前会计收益相配比(在同期报告),而不管税款支付的时间性。这样,由于所得税费用随同相关的会计收益在同一期间确认,从配比原则的两个特征--时间一致性和因果性来看,所得税的跨期摊配方法也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
5、确定性原则。
确定性原则是指在所得税会计处理过程中,按所得税法的规定,在纳税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实现上应具有确定性的特点,这一原则具体体现在递延法的处理中。在递延法下,当初的所得税税率是可确证的,递延所得税是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历史交易事项造成的结果。按当初税率报告递延所得税,符合会计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报告绝大部分经济事项的特点,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信性。这一原则也用于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凡税前扣除的费用,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
6、可预知性原则。
可预知性原则是支持并规范“债务法”的原则。债务法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确认模式,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所报告的资产和负债金额将分别收回或清偿。因此,未来年份应税收益只在逆转差异的限度内才被认可,即未来年份的应税收益仅仅受本年暂时性差异的影响,而不预期未来年份赚取的收益或发生的费用。将可预知性原则应用于所得税会计处理,提高了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流动性和财务弹性的预测价值。因此,在该原则下,支持并规范的债务法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
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两者存在的差异,但是又必须相互配合。税务会计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下,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对于日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宏观差异分析
1.目标不同
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通过编制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会计报表,实现为相关管理部门、投资人员以及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而税务会计通过纳税申报即向税务,海关部门填制纳税申报单,实现将实际纳税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以此方便于相关税务部门征收税款。
2.工作依据不同
财务会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制订的立足点是对外提供财务报告。以真实、相关、及时的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提供为核心,不仅向资源所有者如实反映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同时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规范的是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而税务会计以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作为工作依据,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规范国家征税机关和纳税人的征税行为。其旨在确保及时足额地征收企业税收,满足政府公共支出的需要,体现的是财富在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分配。
3.对象不同
企业财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可以用货币表现的全部资金运动过程。而税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企业税负有关的资金运动,即原企业财务会计中有关税款的计算、核算、申报与解缴等内容。
4.核算的基础不同
财务会计中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凡是当期的收入或费用,不管款项是否在当期收付,都要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来处理。企业税法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这样做既操作简单又有利于税收保全。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具体差异分析
1.收入方面的差异
(1)永久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由于会计的利润总额与税法的应纳税所得额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差异,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永久存在于会计与税法之间。例如:会计把国库券利息收入确认为投资收益,增加当期利润总额;而税法规定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在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是要扣除的。
(2)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由于会计上利润总额与税法上应纳税所得额的确认口径相同但确认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差异。这种差异是暂时的,它在以后的会计期间是能够转回的。例如: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会计上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而是随着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而税法规定应在收到这些补助时全部计入当期收益。
2.费用方面的差异
(1)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税法规定,企业的职工福利费用,按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企业的工会经费,按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企业发生的除国务院财政、税务部门另有规定以外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即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包含了超过部分,而以上费用的发生会计上是全额作为费用予以扣除的,企业的会计利润中是不包括超出部分的。
(2)业务招待费。对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税法采取双重约束标准。按实际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五。
3.在固定资产方面的差异
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的过程中,由于税法与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不同规定,会导致了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差异的产生。会计规定自行建造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就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认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竣工决算后,调整暂估价值。但税法明确规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在竣工时,按实际发生的成本入账,也导致了差异的产生。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原原则的比较
1.谨慎性原则
财务会计在谨慎性原则前提下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虚盈实亏状况,它有利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但却违背了税务会计原则。因为税务会计遵循的是据实扣除原则,也就是说所有事项必须真实发生,否则就会有偷税嫌疑。会计人员凭借职业判断做出的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并没有真实存在,由于国家税收不可能承担纳税人的经营风险,且税法强调的是真正发生。所以税法不会允许财务会计这种风险估计的存在。
2.相关性原则
财务会计信息跟使用者决策相关,必须对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这就是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而税务会计中的相关性原则是指在计算所得税的时候,纳税前扣除的费用要与同期收人存在因果关系,它是从政府征税角度出发的。
3.权责发生制原则
财务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税务会计却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结合,也称为修正权责发生制。因为二者在对纳税义务的精神确定上是一致的,因而税法总体上对权责发生制持支持态度,而在另一方面,税法对权责发生制带来的大量会计估计却持保留态度。就是说在权责发生制不利于税收保全时,税法会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去给以保全。税法对权责发生制是有条件地接纳采用以保全税收和收人均衡。
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不只是根据经济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会计核算,还应当按照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它是财务会计的重要原则。财务会计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关键在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可靠性,而税务会计中对所有涉税事项的计量和确认不能估计,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税务会计对该原则的解释更强调的是实质至上。财务会计可以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计提坏账准备,但税法却不可以。
5.配比原则
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就是配比原则,它涉及到大量的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在税务会计中,所得税法基本上是认可配比原则的,税法规定税款应当在配比的当期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滞后。而在财务会计核算中,因为核算对象的众多,需要将不同类别的费用进行合理分配和分类。税法中的配比原则在包含这些方面的基础上还要同时依照相关吐原则。因而,税法的配比原则具有更广的范围。
四、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及分离的必要性
1.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税法条款对会计概念和计算程序的应用表明二者相互依存,从某种程度来说,税法的实施离不开对会计技术的借鉴,税收管理的日趋成熟也归功于会计方法。从另一方面来看,税务会计使财务会计处理更加法制化和规范化,对财务会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2.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1)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在当前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结合的会计体制下,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要时常被忽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信贷等相关部门,这样的情况对加强企业管理很不利。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开对待,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不用完全照抄税法规定解决会计业务,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去选取会计程序和方法。这样财会人员也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管理,避免杂乱的会计核算。
(2)健全我国税制的需要。税制改革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是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体制下,各项税务要求和复杂的计税工作无法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全面体现。有时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利用税法的漏洞出现少缴税的行为。所以必须建立统一的税务会计以实现依法纳税的需求。
(3)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愈加明确,因而只有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才能使财务会计按照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进行监督、核算,也才能确保会计改革取得实效。
-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 下一篇:社区建设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