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共享的影响

篇1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也十分迅速,财务管理的方式亟待改革。本文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结合到财务流程再造中,重点研究了财务会计流程的再造以及资金管理流程的再造。针对财务共享服务下的财务流程再造,本文分析了如何利用这种管理模式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财务流程再造 财务共享服务 价值链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日益扩大的企业规模和不断延长的产业链,财务流程越来越复杂,财务风险加剧,因此,如何做到既能减少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又能使财务部门的服务质量得到保证,备受企业的关注。

为了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一种新兴的财务管理方式,即财务共享服务,受到了许多企业的欢迎。利用先进的业务流程重组思想,改造企业现有的业务、财务会计流程,实现深层次、全方位的财务、业务流程一体化,这将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发展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和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二、财务共享服务对财务流程再造的影响分析

(一)对财务会计流程再造的影响

1.财务会计流程的发展状况。从会计核算发展的趋势来看,会计核算可基本分为三大阶段:会计手工作业、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信息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企业纷纷开始实行全面信息化管理。会计核算软件的使用可以解决会计手工作业中无法及时传送所需信息的弊端,并加强了部门之间的联系。但是,建设以会计核算软件为首的财务共享平台并非一件易事,这是因为会计核算软件是一种运行程序,它是处理会计业务的一种方法,但并不能解决采用这种新模式所需要变革的管理思想与方法,所以需要对企业进行改造,将企业的管理方法与会计软件得以很好的衔接。

2.利用财务共享对财务会计的流程再造。在价值链中,有基础活动、辅助活动之分。基础活动主要有采购管理、存货管理、成本管理、费用管理和销售管理。这些基本活动产生的会计信息都要输送到会计核算系统中。财务会计流程再造的基本思路是以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为依托,将流程进行整合,从而使得会计核算体系融为一体,改善会计部门之间信息传送不畅的现象。在财务共享平台中,设立一个总账核算,再将各个价值链的业务流程与总账核算相联系,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将各个价值链环节以及各个部门有机地结合,缓解部门之间信息不畅的现象。

(二)对资金管理流程再造的影响

1.资金管理的现状。目前的资金管理有以下弊端:首先,信息传送滞后,造成信息的单向流动。由于传统的资金管理流程繁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资金管理流程才能形成所需的会计信息,所以得出的会计信息有可能反映不出当时业务发生的情况。外部信息流入会计核算系统中,而会计核算系统却有可能无法真实反映情况,造成信息的单向流动。其次,当前财务管理的目标与基于价值链的管理思想有差异。目前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上,这与价值链管理的思想有所不同,没有引起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足够重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资金管理流程的分析与再造。一般来说,资金管理可以分为筹资管理活动、流动资金管理活动、投资管理活动、利润分配管理活动。筹资活动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它们对企业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其带来的结果也难以预计,所以,筹资活动应该是非结构化的流程。流动资金管理活动是日常经常发生的,所以,企业有必要设计一套流程,让流动资金管理活动按程序进行,因而流动资金管理活动属于结构化流程。投资管理活动在企业中发生的频率较低,企业对投资活动都会深思熟虑,不会经常发生,所以投资活动属于非结构化流程。利润分配在企业中发生的次数比较少,一般来说,一个营业周期只发生一到两次,所以它有一套固定的程序,但其发生频率不高,因此它属于半结构化流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财务流程再造中,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发生的频率较少,而且不易设置固定的程序,一般不作为财务流程再造的侧重点,我们主要以结构化流程作为侧重点予以研究。

在传统的财务流程中,传送信息落后,必须经过流程,才能进入会计核算,这样有可能使经过会计核算后的会计信息无法反映当时的情况,从而使得管理者做出的决策缺乏有效性和及时性。传统的部分财务流程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相应的数据必须要经过流程操作才能进入会计核算环节,而不能使流程操作与会计核算同时进行,这样,即便到达会计核算环节中发现了失误,流程操作已经结束,会计核算只能发挥事后监督的效果。

在财务共享平台的作用下,利用信息技术传送所需数据,对财务流程进行再造,便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再造后的部分模型见图2。

经过流程再造,在流程操作环节录入相应数据的同时,通过财务共享平台也可以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处理相关的数据信息,会计核算系统与流程操作同时进行,便可以对流程操作的相关情况进行及时控制与管理,改善了信息传送滞后的现象。

在设计好新的流程后,我们还要以价值链作为导向,把资金管理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相结合。经过整合后,再造后的模型部分见图3。

(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流程再造影响了财务会计流程与资金管理的流程,这必然会对会计人员的角色以及职能提出新的需求。

1.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会计人员角色的影响。在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很多相应的财务流程得到简化,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角色很多会被计算机取代。

2.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会计人员职能的影响。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会计人员的职能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记录与核算的工作,这样一来,会计人员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公司财务的预测与监督方面的事宜。

三、财务流程再造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财务流程再造安全性的改进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财务流程再造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而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一些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为了避免给财务人员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为了保证产生的信息质量,需要对财务共享服务提供一些安全性的防护。

1.利用防火墙作为电子屏障。防火墙是一种访问控制系统,它设立在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接口的地方,可以保证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也可以阻止非法访问。

2.通过加密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加密技术的主要功能在于防止非法分子窃听。现在主要采用两种加密方式,分别是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是关联双方同时共用一把专门的密钥。非对称加密则是关联双方有一把公共密钥和一把私钥。采用非对称加密更具有安全性,也为许多企业所采用。

(二)财务流程再造下管理制度的优化

财务流程再造下的新流程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在新的模式下,应该优化原有的管理制度,以促进财务流程再造。

1.给员工分工时必须明确每个人的权限。在财务流程再造下,明确每个员工的职责权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系统的管理人员与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是同一个人;第二,系统的管理人员与信息的使用者不能是同一个人;第三,系统的操作人员只能使用文件上的数据,而不能擅自修改文件上的数据。

2.凭证在传递顺序与业务处理的程序。在再造后的财务流程中,相应的操作人员在终端上记账。这时,会计人员负责凭证和账簿的保管,操作人员负责电脑软盘、硬盘等的保管,这样有利于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三)财务流程再造中核心流程的优化

在财务共享服务的环节中,主要有三大核心流程,分别是:信息流、实物流和资金流。将这三大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作用,是财务流程再造优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优化这三大流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财务审核的控制以及信息整合与归档的控制,尽量保证三大业务流程的同步。在优化信息流方面,应将原来繁琐的串行信息流优化为并行信息流,这样一来便缩短了信息的传递途径,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见图4、下页图5。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财务流程再造进行研究和分析,认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适应了当代信息高速发展的要求,财务流程再造也是目前发展的一个趋势。运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型进行财务流程的再造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财务管理的一种创新。但是,财务流程再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管理人员不断优化并改善财务流程工作。X

参考文献:

1.张爱民,蔡剑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架构策略[J].商业会计,2014,(03):18-20.

2.何瑛.基于云计算的企业集团财务流程再造的路径与方向[J].管理世界,2013,(04):182-183.

3.何瑛,周访.我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59-66+97.

篇2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核心业务;财务机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1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3-016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3.080

1 概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赢得市场,很多企业采用了新的战略对策进行财务资源、业务的整合,在企业中建立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来提升企业的管理工作效率与市场竞争力。财务共享服务的运用,使得财务工作效率、企业经营效率等得到显著的提高,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就目前我国财务共享服务的应用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多数企业未认识到财务共享服务的重要性,为此,财务共享服务在很多企业中未得到良好的运用。面对这种情况,良好的解决方式是使财务共享服务发挥其关键作用和重要影响。

2 财务共享服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2.1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分析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方式,其特点在于进行合作战略的优化,将其使用在企业中,目的是为了整合企业内部业务组织、业务流程、财务资源,从而实现共享服务,有效地优化了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达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对财务业务流程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把企业中各项流程提取出来进行统一处理,从而达到优化企业管理的效果。中国在跨国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常常采用财务共享模式进行经营管理,该经营管理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战略管理模式,通过对内部业务进行合理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达到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的目的,从而实现内部财务共享服务。目前,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应用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由于其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专业分工等,有利于提高运营效率,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故财务共享必然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2 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就目前我国各大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来看十分不乐观,财务管理出现严重的人浮于事的现象。在财务管理中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效果。企业在进行财务共享服务构建前期,财务相关部门及财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结算等工作,工作量大、重复性高、出错率高,在此情况下要进行财务管理转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难度。而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事务性工作得到了质的改变,企业中专门负责基础会计业务的工作人员,将其集中起来在共享服务中心开展业务服务工作,而其他财务人员则可以专心进行企业经营核算、管控以及资产管理等各项工作,岗位职责精细化,有利于提升企业发展的能力,为企业做出重大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2.3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规模化发展

财务管理中采用共享服务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是财务共享服务最大的一个特点。对企业各项程序工作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提升企业工作效率,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共享服务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日常事务,对其进行管理整合,使企业内部工作得到规范化,调动整个企业的生产力,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另外,财务共享服务的使用还能促进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我国多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将成为一次管理改革,将企业各个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对企业存在问题的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创新管理理念,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部门工作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

财务共享服务的运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性作用,但是目前财务共享服务还未完善,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企业的组织、流程等都需要进行改革,随之人员、业务流程等都要做相应的调整,在此次调整中管理者必然会产生意见分歧,甚至是出现抵触的心理;其次,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业务流程实现规范化,要求员工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对员工素养要求比较高,容易出现人员波动或员工流失的现象;最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系统之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通过信息技术系统对各个部门的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并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但信息系统建立和维护成本较高,我国在新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十分有限,难以实现大众化。

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

3.1 做好前期调查与设计工作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从前期工作开始就要严格把关,前期先进行项目实施的考察,掌握企业的具体情况。进入前期项目考察环节,做好如下三项工作至关重要:首先,掌握企业组织、业务情况,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摸清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的具体信息,例如业务流程、员工的工作效率等,从而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合,为制定财务共享服务工作目标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其次,调查企业运营成本情况,进行成本效益报告的制作。制作成本效益报告重点在于将成本、效益均进行具体化,考虑周全并得到与实际相符的信息。最后,前期工作开展时要让所有员工认识到构建财务共享服务的必要性,获取员工的支持,不仅仅是管理者的支持,基层员工也要积极配合财务共享服务构建工作。前期调查工作完毕之后,进入到流程设计阶段,流程设计有如下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明确财务管理服务的区域范围;其次是要创新业务流程;最后是要更新结构组织,流程设计关乎财务共享服务后期工作质量,为此,流程设计这三步骤的工作不可忽视。财务共享服务的服务重点应为业务量大并且日常重复性高的财务核算业务,将其作为重点服务内容,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而内部控制以及设计等各种工作则由企业总部领导负责安排指挥。财务共享服务的构建是企业管理的一次突破,为此构建财务共享服务必然会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更新,对财务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创新,使财务共享服务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在顺利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之后,财务部门的各个岗位会做新的调整,调整为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在进行组织结构的选择上,可借鉴国外先进的财务共享服务组织结构。

3.2 选择合理的地理位置及做好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使财务管理部门从日常事务处理中摆脱出来,转而从事其他高附加值的活动,促使会计人员由核算型向价值型、决策型转变,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高效化和专业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既是会计处理中心,负责全集团各成员单位的会计业务,包括会计核算、资金支付、会计报表编制和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同时也是数据处理中心,是全集团的财务数据工厂,可以进行财务数据挖掘分析,提供多维度分析与预警,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此,在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的工作。财务共享服务在构建时,地理位置的选择就是一项重要工作,在选择地理位置上企业不但需要考虑到人力因素,还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成本因素等各方面的问题,一系列因素都会给财务共享服务作用的发挥造成重大影响。在考虑这些因素时重点放在环境因素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往往受到社会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影响,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程度等都影响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工作。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企业员工的工作地点会发生改变,此时需要对员工的薪酬做考虑,并将当地税负情况考虑在内,对这三个因素进行综合平衡,最终选择最佳的地区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过程中,财务人员招聘与培训将会成为重点内容,财务共享服务的作用在企业中是否得到良好的发挥,这与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但是我国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共享服务的认识度有限,并且总体管理水平不高,开展培训工作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者的业务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的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都需要具备较强的服务精神,这样才可服务于企业,服务好企业。建立ERP支持系统,构建此系统的目的是为企业总部提供一个信息平台,企业总部可以通过此平台掌握财务信息情况,同时保障财务共享服务的构建。

4 结语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运用可有效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为此,要广泛推行财务共享服务,在企业中发挥其作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需要得到企业所有员工的支持,在构建前期直到实施等,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才可使财务共享服务发挥其积极效果,并采取有效的对策降低风险,使财务共享服务作用得到良好的

发挥。

参考文献

[1] 华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

影响探究[J].中国经贸,2015,(14).

[2] 范晓蓉.浅析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绩效管理问题

[J].现代商业,2012,(5).

[3] 张红斌.小议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与运用

[J].中国总会计师,2010,(8).

[4] 刘汉进.金融集团的共享服务战略及运营策略研究

[J].金融论坛,2004,(11).

[5] 王鑫.大型能源集团工程服务平台公司财务共享服务

中心的构建与实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

版),2015,(9).

篇3

关键词:ERP系统;特点;影响

一、ERP系统的内涵

ERP系统是一个根据订单对企业范围内的资源进行规划和财务核算的信息系统,它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决策运行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体现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全新的管理思想。它不只是一个软件系统,而是一个集组织模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实施方法为一体的较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Supply Chain),将整个企业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子系统,包括分销、制造、会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运输等管理系统,把企业内部信息与客户需求和供应商的信息资源有效链接到一起。ERP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同于独立的财务软件,将企业的财务工作纳入了基于供应链的管理系统中,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工作的作业方式,给企业的财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变化。

二、ERP系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

第一,借鉴了国外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财务核算质量。如支持集成业务会计凭证的自动生成,及凭证的集中式审核,加快了期末封账的速度,提供了多种预算在线控制功能,支持银行存款电子对账,支持信用限额控制以及即时账龄分析功能等,使得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财务系统不仅在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也达到了无缝集成,使得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从而加强了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

第二,真正实现了数据的共享,财务系统可以对业务活动实施全面的动态控制。系统支持提供数据全面、准确、及时动态,完全做到了数据共享,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成为可能。同时使财务系统做到对业务活动的成本和资金的事中、事前控制。

第三,整合了企业各个部门的价值链,企业的任何一项业务以及业务与财务处理之间实现了高度集成。实施ERP系统要求企业按照ERP系统流程优化企业的主要核心业务,并且在ERP系统中运行;生产、销售、采购、设备等核心业务的信息全部在ERP系统中与财务信息动态集成;财务、销售、采购、库存等主要报表由ERP产生;管理者可通过ERP系统对各类信息进行查询、监控、分析与决策,借助于ERP系统来支持企业内部业务(包括:原材料的采购与储运、生产计划与生产加工、产品储运与销售、设备维护等)的运作,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可以更为高效、合理地配置和使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

三、实施ERP系统对会计工作带来的影响

1.会计信息的共享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使用ERP系统前,会计部门使用一个独立的财务软件记账,在会计人员内部信息共享,但其他部门甚至上级部门都无法登录到财务系统中。使用ERP系统后,整个集团公司采用同一个管理系统,只要为相关人员设置职责,有权限的人都可随时登录系统,查询相关信息。企业的所有工序流程都可以随时在ERP系统平台上生成,管理者登录ERP系统就可以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信息。为了实现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ERP系统还可以为企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同时满足各国当地的财务法规和报表要求。如:提供多币种会计处理能力,进行各币种间的转换;实现多国会计实体的财务报表合并;支持基于Web的财务信息处理,部分财务信息还可以通过Web方式收集和。

2.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了很好的保障

在ERP系统下,加强了审核功能,从而提高了会计核算数据的准确率。会计人员要对各业务部门转来的原始数据进行严格地审核,对于发现的错误要及时通知业务部门进行修改。同时,由于各会计科目的数据在期末时由系统自动结转,减少了手工结转数据的误差。ERP系统采用统一的模板生成会计报表,保证了各月报表数据的一致性,提高了报表质量。对于不同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报表,如:国内会计报表、香港准则下会计报表、美国准则下会计报表,都能够自动生成,并具有自动合并会计报表的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报表质量。

3.为企业的动态成本控制提供了前提

不同与企业惯用的实际成本核算体系,ERP系统采用的是标准成本核算体系。ERP系统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强调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与分析、责任成本管理等功能。ERP系统的成本管理通常涉及产品成本核算、成本中心会计、订单和项目会计、获利能力分析、利润中心会计以及辅助管理决策的执行信息系统。ERP系统下,与成本管理相关的数据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实现了集成共享,这些数据包括物料清单、工作中心、工艺路线、成本中心、物料记录、生产定单等。这种基于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对企业运营状况的实时反映,使企业实现了对成本发生过程的实时跟踪、实时分析和实时监控,实现了成本管理的事前计划,事中监控、反馈,事后评价。

四、实施ERP系统对会计人员带来的影响

1.传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

由仅管理资金数据转化为有全局观念,把财务与企业战略融为一体,资金管理更严格。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是对资金流的集中管理与控制。ERP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充分实现了信息共享,减少了采购、销售与财务之间的穿梭往来。ERP系统下的财务管理,应充分利用财务与其他业务之间数据信息的联通,提高管理效率。对资金的管理从传统的事后算账、做账、统计、结算向前推进,使之贯穿于企业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管理人员可以看到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可以直接监控资金运行的实时状态。从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洽谈合同收取订单开始,就应充分考虑企业的资金问题,做好资金计划,全面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减少漏洞,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向有所变化

使用ERP系统后,对于其中的四大模块((1)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管理模块(FI/CO/TR),具体涵盖总账管理、应收、应付账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中心会计、利润中心会计、内部订单管理、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等。(2)销售/分销功能模块(SD),具体涵盖销售合同、订单、价格和客户信息、信用管理、运输发货管理,还包括关联交易管理。(3)采购/库存管理功能模块(MM),具体涵盖原油采购、产成品库存管理等业务范围,如原油采购计划、价格管理、原油及产成品库收发存管理等业务;(4)物资供应(MRO):物资采购和库存管理业务,具体涵盖包括计划管理、供需综合平衡、物资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关联交易和对外销售处理、合同管理、物资统计、资金支付管理、物资编码等,实施流水线式的分段管理,实现环节间的协作和制约、与电子商务系统集成)都制定了严格的业务规范,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由于ERP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管理工作,相应地加强了会计人员的管理水平。此外,有权限登录ERP系统的管理者(包括企业领导、管理层及相关工作人员)可自行登录ERP系统,查询需要的各种信息,不必再去各部门手工收集数据,提高了管理效率。

3.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ERP时代对于会计人员的更高要求

实施ERP系统管理,对会计人员角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会计人员应当增强紧迫感,找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为了适应ERP时代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广大会计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掌握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践技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和ERP软件熟练进行业务处理;同时,又要具有全局观念、公关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对资本市场的敏锐洞察力,要有开放性思维、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

参考文献:

[1]何日胜:ERP环境下的成本实时监控系统[J].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7,(07).

篇4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分析;非结构化数据;业财融合

2012年,维克多的《大数据时代》开创了国内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随后学术界各种研究中心、学术论坛纷纷成立;许多企业和组织开始着手研发大数据解决方案或应用;各国政府也将大数据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我国在2015年9月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可见,大数据离我们越来越近,甚至已经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

一、大数据对财务分析工作的影响

(一)大数据思维给传统的财务思维带来巨大冲击

维克多在《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大数据分析:要相关不要因果,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对于财务来说,账务处理、会计假设、会计估计都需要有充分的依据,仅依靠相关性将不足以采信,而民间审计、政府审计、资本市场等对每笔账务的列示原因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注,因果关系早已被财务人员内化为习惯,要相关不要因果对传统财务思维将是巨大的挑战。在精确和效率的排序上,财务通常将精确排在首位,也与大数据思维有别,财务工作对数据精确性要求极高,尤其会计核算工作,“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是会计试算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容不得半点差错。

(二)传统分析仅抓住10%的数据,将难以看清全局

涂子沛把大数据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2大类,结构化数据可以简单理解为行数据,即可以用二维表结构来逻辑表达的数据,而不方便用二维表来表现的数据即为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所有格式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大数据时代,结构化数据占比仅10%左右,传统财务分析以研究结构化数据见长,尤其财务分析中最受推崇的比率分析,全部基于结构化的数据进行研究,而对于90%的非结构化数据,传统的分析方法却无能为力。

(三)大数据、低密度特征意味着分析技术必须要升级

随着采集、处理数据量级的增长以及数据类型的多样化,Excel等财务人员惯用的办公软件性能将无法满足需要:首先数据采集环节,传统的点对点数据人工交互手段,仅能解决少量、低频数据需求,很难满足大数据分析大量、高频的采集需求;在数据存储方面,大数据的源数据是由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组成,传统的行式关系型数据库将无能为力,尤其在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方面,劣势尤为突出;在数据挖掘上,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大数据广泛采用的Hadoop的分布式存储技术,要求使用者至少要熟练使用一门编程语言,如Python、Matlab、Java、SQL等,在此方面,大部分财务人员几乎是零基础。

二、大数据环境下财务分析变革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思维观念

1.要相关不要因果,有赖于决策者和执行者先行先试

传统财务分析习惯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能够清楚的讲明因与果,说服力强,易被采信。而大数据应用中可以在事先未能发现问题,更无法有效分析问题的情况下,根据相关性提出企业经营效益提升方案,比如啤酒与尿片的案例。如果决策者和执行者未能转变观念,仍然深究因果,财务分析的成果将很难被采纳,财务将因无法影响决策,又不能亲自实践,使其价值无法得到体现,那么,财务分析拥抱大数据将会是一纸空谈。

2.要全体不要抽样,财务分析框架需增加非结构化数据研究

受限于计算能力和效率,传统的分析技术多用抽样的方法,抽样将意味着未被抽到的数据信息会被遗漏,为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财务在对损失和收益的估计上偏谨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让全量研究成为可能,并有效解决抽样不足的问题,数据分析将有可能更全面、客观的评价经营活动。现行的财务分析架构,多偏向于结构化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拥有更高效的数据存储和挖掘技术,财务分析的框架必须扩充非结构化数据研究的内容,对涵盖业财、乃至企业内外的全量数据开展研究,以提高对损失和收益的准确估计,而非偏高估损失,低估收益的谨慎估计。

3.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允许适当的不精确更有利于反应现实

大数据时代,无论是数据源和数据处理技术都与小数据时代有本质的不同,由于数据来源和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巨量的数据将不可避免地会获得不精确性数据。不精确数据并不一定妨碍我们认识总体,而且对于分析来说,偏离常理的现象和数据,反而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不同质量的数据汇集起来,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总体的真实情况。需要强调的是,客观的认识数据的不精确性,并非放任不管,允许数据不精确,是允许人为不可控的数据存在偏差,对于可控的数据,精细化管理仍然是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

(二)重视非结构化数据分析

1.非结构化数据是“数据金矿”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办公自动化、无纸化成了企业的标配,大量的非机构化经营数据实时产生,这些数据的生产可以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方式,正因为其任意性,其中不乏“脏数据”,造就了大数据的价值低密度;而其即时、多样的特征,给予了我们掌握实时动态,开展多维分析的可能,深挖大数据,将给财务分析和经营管理带来新的视角。

2.非结构化数据“掘金”可先易后难

大数据平台的搭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搭建一套完整高效的大数据平台有很高的技术门槛,且投入大、耗时长、见效慢,鉴于此,可先易后难,逐步深入。因Hadoop是一个分布式计算框架,可以在大量廉价的硬件设备组成的集群上运行,3-4台普通办公电脑即可搭建起简易的Hadoop大数据存储平台以满足早期的非结构化分析需要,使用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存储海量源数据,通过MapReduce分布式计算模型来处理这些海量源数据,然后采用Hbase分布式数据库存储处理后的海量数据,以此来实现对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和管理。早期的应用场景,可以先从管理热点推荐开始,因大数据推荐技术较为成熟,有成型的算法可以借鉴,首先采用中文分词技术建立信息检索索引,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自动分类,自动摘要,同时借助大数据推荐算法实现对热点资讯抓取,高重复词条推荐,从而帮助分析人员快速聚焦经营热点开展研究。当小的应用价值得到肯定,大规模部署Hadoop集群环境将成为可能,而分散在各大信息孤岛的数据,埋藏在各处电脑终端的数据也将有望共享整合,逐步实现大数据,大价值。

(三)主动向业务延伸,开展业财融合分析

1.决策职能将重新布局,财务分析需业财兼顾。大数据时代,单纯依靠主观决策将无法应对复杂的环境,长期以来依靠经验、理论和思想的决策方式将让位于精准的数据分析。大数据下决策参与者的角色将发生改变,各级人员因均可方便地获得决策所需信息,决策不再是少数高层管理者的专权,传统的决策分工将因此出现调整,更多战术层决策下移,企业高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谋划战略决策,但同时也需要做更多维度的考量,并实时、动态掌握每项战术的执行情况,以便制定合理的战略决策。财务分析若要继续履行好高层决策参谋的角色,必须顺势而为,贴近战略需要,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评价,开展兼顾业务的融合分析。

2.业财融合分析是财务报告披露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大数据驱动的经营管理模式,从决策到执行的时间将明显缩短,决策的依据源于数据,执行的结果反应为数据,远离业务的财务分析,将无法给予及时的风险和价值评估,而财务报告披露是企业对投资人、政府、监管机构的义务,并不会因为企业决策方式的变化而减少,反之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财务分析需要在决策环节充分介入,合理评价决策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及时的将执行结果与财务报告建立起动态联系,以满足业绩评价和对外披露的需要。

三、小结

大数据,对于财务工作来说,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财务分析的架构、工具、方法、理念均将随之改变,只有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所带来的影响,抓住这一趋势,才能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应有的价值,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敬华,贾蓓,李倩茹.传统统计数据和大数据内涵辨析[J].电信快报,2016(9).

[2]郭春霞.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非结构化数据融合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05).

[3] 奉国和,郑伟.国内中文自动分词技术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01).

[4]朱倩,钱立.基于Mahout的推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科技研究,2013(06).

篇5

关键词:企业;财务共享;管理;信息系统

1 财务共享信息系统的作用

市场格局千变万化,而企业想要在这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的是跨国界、多业务、多项目的市场格局,这种变化使得企业的内、外部管理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管理项目越来越复杂、财务管理设计范围也越来越大。首先企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业务内容上的扩展、业务范围的扩展,甚至是子公司、分公司的增加,都是增加财务管理难度的主要因素,繁杂、庞大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无法通过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予以解决了。另外设立了分公司的企业由于分公司也设置了财务人员,因而企业管理成本也大大增加。并且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都是由会计进行兼职,因而企业财务管理专业化水平低,无法在传略财务上发挥太大的作用。而通过财务共享中心企业便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这不仅能够集中管理财务人员,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子信息设备实现了企业全面、实时的财务管理,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

财务共享信息平台的建立对于大型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通过高度集成的信息软件,可以有效区分各个岗位作用,并加以利用,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通过共享平台,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财务信息有机融合,如此大大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能力。企业财务信息共享系统的建立可以是自行开发也可以购买引进,但归根结底是利用共享软件实现财务管理和企业业务的一体化,从而对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中的财务信息、数据进行集成、共享。高效、规范的完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通过信息系统有效实现了企业的集约式管理,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核心构成,有效推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化财务工作进程的推进,实现了大型企业财务的信息化、整体化规划化。

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在财务共享信息系统的有效推动下不断提高,这种提高非常明显,尤其在搜权管理、统一流程和数据管理、标准控制、资金管理安全等方面,通过共享信息系统,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2 财务共享信息系统的应用

2.1 支付审批的集约化管理

大型企业在发展上具有高速化的特性,而这种快速扩张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首先如何进行现有企业文化、管理程序的更新、复制是首当其冲需要予以解决的问题。而通过共享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实现财务数据的统一管理控制和集中应用,因而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意义重大。通过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实现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并将新标准快速复制到整个企业,随着该体系的推广应用,在不断的实践和成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企业支付审批体系也开始在共享信息系统中发展起来。该系统在支付审批管理上的应用可以将企业成熟的管理经验、流程迅速复制到新设立的公司中去,有效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快速渗透,加强企业的影响力,形成集约化的集团管理。通过这种共享,可以实现低成本的财务支付统一,使得支付管理更加的规范。

财务共享是现代大型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力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区域扩张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更能够意识到财务共享的重要意义,这也是由于该系统能够低成本的统一企业支付审批流程,令扩展区域快速融入企业文化,加深企业的渗透力,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2.2 财务授权的统一管理

财务共享信息系统上线之前,各公司的财务授权主要是依靠人工控制,这样对于运行财务授权相对简单的公司来说,财务共享一般还可以清楚的记得每个部门经理和公司领导的财务授权,但是对于一些财务授权比较复杂的公司,财务人员往往很难记得清楚,例如有一些大型的公司,往往存在一个人有多项兼职的情况,一位领导在职能部门和在项目公司或分公司的财务授权会有所不同,有时在不同的业务领域财务授权也有所不同。在使用财务共享系统之前,往往将财务授权的审核责任赋予了财务核算人员,这样对财务审核人员的要求就非常高,在使用财务共享系统之后,财务核算人员不再需要审核每笔支付的财务授权,回归财务核算人员核算的初始职责。

财务授权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过程,大部分企业在财务授权工作上都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并依照级别进行授权体系的设置,而授权制度则需要进行审批,由董事会进行通过,但是董事会和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专业并非完全了解,因而管理层和董事会很难了解授权管理制度对于公司财务管理是否有利,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而财务共享信息系统则是将授权系统植入到信息系统中,通过这种方式集约式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只需调整财务授权金额便可完成专业化的财务授权管理,不但有效传达了管理层的意思,还有效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2.3 统一主数据和财务核算信息管理,是财务信息系统标准化和快速复制的基础

统一的主数据管理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统一管理标准,以及后续加强数据分析的基础,企业多个信息系统,必须要实现主数据的同步管理,从而使各个信息系统的主数据来源一致。

财务共享信息系统一般需要从公司的ERP系统中调用采购类的供应商主数据、客户主数据、银行主数据;财务类的预算主数据、会计凭证相关主数据等,笔者试图将财务共享信息系统变成财务核算系统的辅助系统,即将前端业务与财务核算业务通过一定的逻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财务核算和支付的准确性和效率,也有效地降低财务作假可能性。经过研究表明,对于采购类、预算类、成本类等大部分的主数据的调用,一般在员工发起申请的时候就应该实现,这样就可以保证在整个流程中数据的一致性,但是对会计凭证和支付相关的主数据同步,也可以在财务核算环节实现。

在财务共享中心,相关支付信息能够实现自动传输,可以将共享中心看作是银行的结算中心,供应商的支付信息可以从共享系统在整个“银行网银”上进行自动传输,从而能够令财务管理人员第一实践获取准确的支付信息,确保了支付的有效性,也简化了公司出纳流程,出纳工作开始转为资金审核。并且支付信息由系统自动生成,相比较传统的手工录入,信息质量大大提升。

对于现代企业,企业财务核算需要以统一的财务核算信息和财务数据为基础,而这些也是快速复制财务信息系统发展的基础,由于企业信息化过程无需对财务管理体系外的人进行调研,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财务共享信息系统已经臻于标准、完善,在业务中信息系统只需按照标准操作实施便可,后台工作人员也只需要根据标准进行财务管理成果的检查便可。因此现代财务共享信息系统有效实现了财务管理的标准化、高效化、信息化,并且也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篇6

1引言

2014年的两会上明确提出,加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范围和程度是我国多年来财税体制改革中前所未有的,是对我国财税体制的根本性的改革。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适应营改增的需要。我国营改增的目的是在保证我国基本财政收入的同时,调节我国社会不公平等现象,宏观调节经济,减轻企业税负等。由于企业会计准则、法规与税法的出发点不同,导致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一些差异,加之营改增后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因素众多,共同导致了当前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客观的局限性。如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财务专业水平以及沟通能力都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又如,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定位偏离,不能正确的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不能适应营改增的需求。

2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局限性

2.1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对税法理解深度不够,营改增管理专业性比较差

我国是一个依法管理税收的国家,每一项税收都有明文规定,该不该征税,该征多少税,以及怎样征税国家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出台了规定。我国企业如果要进行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要熟知税法规定,合理解读,才能够做到在税法的规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财务管理。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是停留在认为财务管理就是偷税和漏税行为上,对于税法的理解更是少之又少。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偷税、逃税和漏税有着明显的本质差异,是遵照我国税法规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我国企业不能够熟知税法规定,更谈不上合法合规的财务管理,很容易使得自己企业的财务管理走上偷税漏税和逃税上去。我国有些企业知道税法的规定,但是还存在曲解税法的本意,进行不正当的财务管理,或者是通过税负转移给消费者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其实都是违背了税法的本质立法出发点,这样的税财务管理有时不能给企业带来好处,反而会徒增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

2.2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营改增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目前企业财务内部专门设立税务会计就已经是很大的企业了,更别谈专业的税收筹划管理会计。在我国目前,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很是缺乏。在我国的税务公司虽然很多,但是其就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也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需求。一方面,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知识素养不高,只能进行日常的账务处理,不能够很好的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法律法规的研读水平不够,很难从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还仅仅是停留在能够为企业省多少钱上,当前让企业少缴了多少税,认为财务管理企业少缴的税越多就是越好的筹划,没有大局观念,专业化水平比较低。有些企业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为企业进行财务管理,非但没有为企业节约多少税金,但却是让企业增加了很多财务管理费用,企业得不偿失。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成为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BT(2+1〗2.3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对营改增的重视度不够,认为可操作性比较差

由于受到很多限制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认为营改增很难实施,所以在企业管理中很多企业不重视财务管理的开展,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企业的合法权益。当面临税务机关的检查时,很容易就妥协,不能就税法的理解和解释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我国很多企业管理层很轻视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节约成本相比较,他们更加在意通过加大生产,扩大规模效益,增加企业收入。甚至有些企业管理层认为财务管理的成本支出太大,没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或者是认为很难请到专业人士为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的实施,还需要很多部门的同意,比如说税务机关的认可和批准,企业才能够实施。如果得不到支持和认可,那么前期的财务管理将是做的无用功,成本将是不可收回的。

3改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使其适应营改增的需要

3.1做好营改增税法等法律知识的铺垫

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前,一定要准确的掌握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熟悉税法规定,在合理、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财务管理。避免企业在财务管理时产生违反税收法规行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对于税法知识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比如说我国税法的规定会随着经济业务的变化而出现调整和差异,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准确把握最新的税法知识,合理的做好财务管理的规划。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还要考虑自己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认真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和水平。正确区分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和偷税漏税活动。企业应该与主管税务机关保持良好的沟通,尝试通过主管税务机关那边了解最新的税务法律知识,再选择自己的账务处理和日常的经营安排,避免和自己主管税务机关产生分歧。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税法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企业和税务机关的关系。

3.2培养企业财务管理人才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应该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其自身对我国的税法以及会计、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掌握,对于企业的筹资经营等活动又非常熟悉。但是目前我国很缺少这部分人才,在企业工作年限比较久,对于企业日常经营比较熟悉的人往往受到的教育比较少,知识的专业性程度比较低;在学校受过专业性教育的人员,往往又因为在企业的时间比较短,经验积累不够,往往也不能够提出比较科学化的建议和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进行。另外,主管机构的基层人员专业水平也不够,在企业和税务机关进行沟通时,往往得不到理解。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企业可以预留一部分教育经费,送一批财务人员参加专业的学历性学习以及专业性的学习。一方面企业也可以聘请一些学校教授和专家,对企业财务人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内部培养;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提高招聘财务人员的条件,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组建一支高素养的财务队伍。

3.3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

面对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的情况,我国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的管理,提出适合自己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落实财务管理方案。企业应该将财务管理作为整体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纳入企业的整体投资环节中,制定科学的经营战略。企业可以设立财务管理基金奖,对于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财务人员,企业可以考虑给予一定奖金激励,提高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财务管理中来。纳税活动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活动,纳税的多少关系到企业需要向国家支出多少,是影响企业利润的一项重要因素。财务管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减轻当前企业自己环节的税负,还是使得整个纳税链条下,税负水平最低。财务管理的方案也是因企业而不同,企业不能完全照搬其他企业的方案,照搬未必行得通。财务管理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企业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全面分析和考虑,不能将财务管理停留在形式上,也不能仅仅是为了筹划而筹划。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开展。

篇7

一、“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税负的影响分析

在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改增”后,应缴纳的税额为企业当期的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之间的差值。在销项税额固定的情况下,发票能否取得或取得何种发票决定了进项税额的多少,如果进项税额抵扣不足,不仅导致企业税负增加,而且资金压力加大,现金流趋紧。目前,建筑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11%,而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中经常用到有些原材料,如:砂、土、石料等,如果是从按照简易征收办法的供应商采购的,则建筑企业只能获得增值税普通发票,则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可见,这种状况极有可能出现进项税额不足抵扣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的税负增加。

(二)“营改增”对施工企业财务报表指标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的实施给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带来了变化,最终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指标的变化。“营改增”前,施工企业的计提方式较为简单,借记:营业税额与其他附加税金,贷记:营业税额及应交税费。“营改增”后,会计核算科目需要细分,例如:将营业税额与应交税费划分为:出口抵扣税额、减免税款、已交税金、进项税额、出口退税、销项税额等。可见,“营改增”的实施在对会计核算科目带来影响的同时也会使得企业的账务处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营改增”后会对多项财务指标带来影响,例如:企业的负债率、经营收入、利润总额等。如前所述,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营改增”后,会计核算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将在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将引起财务报告结构与内容的改变。

(三)“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在这次税制改革中,增值税作为价外税必然会导致会计核算的变化。首先,会计科目的变化。在“营改增”前,企业缴纳的营业税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属于二级科目;在缴纳增值税时也是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同时还设立了多个三级科目。而在“营改增”后要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两个科目,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核算企业在会计核算期内应抵扣的进项税额、计提项、进项转出额等明细内容。其次,核算方法上的改变。“营改增”的实施使得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在“营改增”前,营业税是没有进行税额、销项税额的,会计核算简单;但是,在“营改增”后,出现了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并要求企业的所有收入都必须进行记录,所有成本都必须据实列支,另外,“营改增”后,施工企业收入的入账标准、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

(四)“营改增”对纳税管理的影响

随着“营改增”的实施,施工企业在纳税管理方面必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税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增值税的核算原理和方法、应特别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保管和收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营改增”前,企业取得的发票主要是以价税合计计入成本的,因此,增值税专用发票有没有都无所谓,但是,在“营改增”后,企业能否获得足量的、合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税负高低的决定因素,因此,“营改增”后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取与保管问题。二是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在“营改增”前,很多建筑企业为了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跟供货商谈判不要正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在“营改增”后,这一行为彻底被消除、禁止,因施工企业非常清楚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如果站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施工企业应该在“营改增”前就做好供应商的科学管理,一定要选择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有能力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进行合作。

(五)“营改增”对转包、分包、挂靠的影响

虽然我国相关规定三令五申不允许承办单位将自己的工程全部转包出去,但是,在很多地方施工企业中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全部转包、肢解分包,目的就是为了收取承包单位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施工企业作为第一承包人,其销售额与销项税额来自于从发包方取得的全部结算收入、价外费用。当工程全部转包时,其实质就是第二承包人通过与施工企业的交易,施工企业从中取得增值税的专用发票,将其作为抵扣进项税的基本依据,那么,如果这一转包的环节被相关部门认定为非法,那么施工企业的税负将增加,从而挤压利润,因此,我们应该打击非法转包。同样,对于违法分包,也将不被税务部门认定,无法进行进项税抵扣,而导致企业的税负增加,可见,“营改增”的实施将使得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受到严重打击。所谓挂靠是指个体户、无证承包队,由于不具备施工资质或资质较低,为了承揽到工程,采取挂靠在施工资质等级高的企业进行经营,施工建筑队按照工程造价的一定比例向建筑企业缴纳挂靠费的承包方式。这种方式较为普遍,但是风险极大。它不仅容易导致合同签订单位、发票开具单位、款项收取单位不一致,取得的发票抵扣存在风险或无法抵扣,甚至可能无法提供发票,没有发票进项税不能抵扣不说,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还会将未提供发票的部分反加计征企业所得税,从而导致税负剧增。

二、有效规避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后不良影响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国家的财政扶持政策,提高增值税抵扣意识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应不断地完善本企业的发票管理制度,增强增值税的抵扣意识。比如:施工企业在选择材料供应商时,一定要考虑增值税是价外税,要优先选择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尽量不要选择那些小规模的供应商,不要只贪图一时的价格低廉而因小失大。再比如:要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及时做出进项发票的认证与申报抵扣工作,对于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努力培养其识别发票真伪的能力与意识,以免造成税负的增加。

(二)尽可能签订包工包料的分包建造合同

为了做好税收筹划,施工企业在“营改增”后,应尽可能多的与发包商签订一些包工包料的建造合同。这是因为施工企业进项税额主要来源于高税率的原材料的购买、固定资产的购进等,如果不包工包料,意味着17%的原材料、固定资产由发包商去采购,施工企业无法取得可用于抵扣的进行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得企业的税负增加。因此,“营改增”后,施工企业最好与项目的甲方签订包工包料的建造合同,这样可以为企业带来进项税额的抵扣,减轻税负。

(三)完善发票管理

“营改增”实施后,增值税专用发票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减轻企业税负的依据。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在企业内部建立进项增值税发票管理体系。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奖惩的方式对于取得增值税发票的员工进行奖励,从而激励员工通过各种合规的方式来获取更多地发票。鼓励员工根据增值法中的规定与供应商进行谈判,并为本企业获得更多地利益,切忌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当期应交增值税的增加。

(四)提质增效,扩大施工企业的利润――非核心业务的外包

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已经将非核心业务的外包视为走向成功的秘籍。很多企业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企业或劳务分包单位进行运作,把可用的资源全部统一到发展前景最好、发展势头最具优势的核心业务上,因此,施工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并在分包合同中约定必须提供增值税发票。值得提醒的是,劳务派遣单位提供的发票抵扣可能存在风险,因此外包企业最好是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资格,且具有建筑业资质,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更新设备、改进技术,全面提升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篇8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出发点和要求实现的目的不同,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会各有偏差,但目标只有一个,即“提高企业价值”。价值工程从财务管理现有的功能、成本分析改进中获得价值的提高。

(一)做好财务计划,提高计划的价值

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首先要根据企业总目标的要求,配合企业战略的实施,认真做好财务计划。计划并非一个资金问题,还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加以思考,以提高企业对不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增加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评价一项财务计划实施效果,既要看整个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是否最低,还要看发生这些成本后,是否足够地达到了活动预期目的,就可以评价这项管理活动价值的高低,看出其效率的高低。当然,把价值工程作为评价工具,判断价值是否提高,其基本原理仍是运用公式V=F/C。

(二)提高投资报酬率,增加企业投资的价值

成本控制是企业提高投资报酬率的根本途径,但单纯以成本最低为标准,只局限于降低成本本身,不一定会增加产品的价值。企业在投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证券管理、筹资管理等经济活动中,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利润,同时应该保证提供的功能不变或者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增加企业价值,其基本原理仍是运用公式V=F/C。

(三)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增加资产的价值

提高资产利用率也是增加企业价值的有效途径。企业的资产不是无限的,企业获得的利润不仅仅表现在降低成本和降低资产消耗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产利用率方面。改变资产用途,利用有限的资产多生产盈利更高的产品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对于存在明显资产闲置的企业,提高资产利用率即是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关键之一。盘活存量资产、增加产品产量、调整产品结构、销售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商品来增加数量收益,不仅是一种市场策略,有时也是一种成本利润策略,

(四)正确进行财务分析,增加企业的价值

为改善企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往往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筹资结构、利润分配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改善决策。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作出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欺周转率,并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结束语

篇9

关键词:部门预算 财务管理 影响

一、部门预算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定义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部门预算的实施,严格了预算管理,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和预防措施之一,是当前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二、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l,部门预算与计划管理难以统一。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转轨逐步形成的,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存在许多难以协调的问题,给我们的部门预算编制、执行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交通系统目前的公路养路费、公路客货附加费、水运规费等交通规费的使用,既要执行部门预算管理,又要实施发改委下达的资金计划。自部门预算改革以来,上述资金的使用一直存在部门预算与计划不衔接的问题,常常出现同类资金,计划、预算各安排不同项目,或同一项目,计划、预算安排的资金数额各不相同。这使部门预算执行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

2,现行的生产管理方式、会计核算方法与预算管理不统一。造成预算缺乏实际指导作用。

3,各项支出的核定缺乏统一标准。由于耳前各单位各项支出的核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单位基本上沿袭计划管理体制下总额控制的粗放管理方式核定经费,这种总额核定的方法虽简单易行,但容易带来以下问题:

(1)粗放管理方式核定经费标准不一,形成单位之间苦乐不均:

(2)总额控制下。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会最大限度安排基本支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对个人的补助支出等),从而造成行业生产发展资金安排不足。

(二)预算编制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门预算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目前有些预算单位对部门人员编制、实有人数、人员结构、资产状况等基本数据尚未建立起信息数据库动态管理制度,基础数据底数不清,预算编制和审核人员不能及时掌握部门基本数据动态,致使编制出的部门预算不够准确。

2,部分单位对编制部门预算重视不足,内部分工不够协调。编制部门预算工作缺乏协调合作精神,造成一些单位计划与财务部门在资金安排上各施其政,互不沟通,出现财务部门上报的预算建议数与计划部门上报计划处的计划安排草案相互矛盾的局面。

3,财政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部门预算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将成为预算单位收支业务的依据。部门预算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正常运转。因此加强部门预算的审核,确保部门预算质量成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4,部门预算编制单位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难以协调。由于部门预算涉及各单位收支活动,是备单位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编制预算过程也就是与上级单位的“博弈”过程。各单位从局部利益出发,在编制部门预算时讨价还价的现象较为突出。给预算编制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三)执行方面的问题

1,预算管理意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实施几年来,各单位各部门的预算管理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个单位、部门领导的积极参与。但由于现行的体制问题(即计划与预算并行),有些单位仍存在重计划轻预算的现象,有的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却没有完全按预算执行或根本没有执行,使本来就有限的资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对于预算的执行监督力度不够。部门预算的改革成功与否,预算编制是基础,关键在于预算的执行是否到位。由于预算编制工作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机构改革后各单位人员减少,无法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管力度削弱,出现“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目前预算执行情况只能从总体上去考核,无法更准确了解各单位对各项支出的实际需求。

三、完善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设想

(一)做好部门预算编制的宣传、协调、沟通工作。改变现行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被动局面。

1,加强宣传,转变观念,适应财政体制改革。财务人员要将部门预算改革情况在本单位多进行宣传,多向单位领导汇报。使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在本单位深入人心。得到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各业务部门的全力配合,扭转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只是财务部门工作的被动局面。改变领导决策的惯性思维和程序,提早进行年度计划安排工作,在部门预算编制之前,将下年度的交通行业工作重点确定下来,以便列入部门预算安排,确保重点项目列入预算安排。

2,加强单位内部机构的协调与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工作。各单位要加强内部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分别编制、审核预算,形成全员参与预算的编制,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联系,避免出现由于缺乏沟通而出现预算的不一致。

3,分别预算和计划的资金管理重点。预算管理的资金重点是对各项用于单位日常管理经费(含人员、公用经费等)进行细化管理。对于建设、养护等生产性质的资金在财政部门许可的范围内采用大类安排。计划管理的资金重点是对建设、养护等生产性质的资金进行细化安排,日常管理经费类的项目不再列入计划,或是完全按照已批复的部门预算进行安排。

(二)建立和完善部门预算基础信息数据库。

1,各单位人事机构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员动态数据库。将各单位人员编制、实有人数、人员工资等数据进行动态化管理,为准确编制和审核部门人员经费奠定基础。

2。各单位要建立和完善部门资产信息动态数据库。将备单位现有的办公设备和资产使用情况以及变动情况进行动态化管理,为合理安排公用经费、专项经费提供依据。

(三)全面建立部门预算的审核机制。

1,根据部门预算编制依据的各项规定和费用定额,制定当年预算审核的各项审核标准。

2,成立由计划、财务、人事、生产技术等部门组成的预算审核小组,采取集中开会集体讨论的方式,由审核小组逐一对预算进行审核把关。以提高预算的质量。

(四)完善当前资金的核算方法,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管。

在会计制度允许范围内,适当调整、完善预算资金的核算方法,将会计核算明细科目和预算支出项目一一对应,使预算的执行情况能够在单位的账务上清晰反映出来,从而及时、有力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四、完整的部门预算管理考核体系是财务管理发挥核心作用的动力

部门预算管理既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那么就不能没有责任制度,而有效的责任制度离不开对工作业绩的考核。可以对每个费用单位、每个部室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按季度对各单位、各部室预算执行的超支、节约差异进行汇总分析,在结合客观因素的影响,确定一个百分比,作为效益奖的发放系数。通过采取严格、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有力调动参与部门预算管理的积极性。要完善部门预算管理体系,就要加快改革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一要推行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控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预算管理的思想纳入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坚持量人为出的原则,认真落实,责任到人;二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以保证预算的有效实施。

总之。只有对管理有了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才能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最终使其成为实施企业战略与提高经营绩效的工具,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五,部门预算改革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部门预算改革加强了财务管理工作的事前监督职能。

在部门预算改革中,各级财务人员作为部门预算的主要编制者,在参与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利用熟悉财经法规和单位资金状况的优势,合理预计和测算本单位的收入,严格审核各项支出预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财务管理工作的事前监督职能得到加强,使各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初步扭转了长期以来的财务管理工作事后算账的被动局面,预算资金使用得到有效监管。资金使用效果有所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实行综合预算为管理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资金运行情况数据。

实行部门预算,就是要求各单位按照综合预算原则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收支,将部门和单位组织的各项收人及各项支出全部纳入部门综合预算管理。这弥补了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下,同一单位资金分性质制定收支计划、分项执行,资金运行情况、财务数据、信息不完整的缺陷。有利于备单位的管理者全面掌握财务收支活动和完整的财务信息,为合理调配资金,防止资金被滥用、被挤占以及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实行部门预算促使各单位进一步加强了人员、资产管理。

部门预算与各单位能否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有密切的联系,事关各单位的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而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又涉及到各单位人员编制、结构。资产质量状况、使用情况及分布状态等多方面因素,这就要求各单位必须摸清家底。加强单位人员、资产等基础管理工作,以确保编制的部门预算符合实际,做到“吃饭”、“生产”两不误。因此,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可以促进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员、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单位的各项工作水平。

(四)实行部门预算促进了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篇10

股权激励是指授予公司高管一定的股权以激励他们更好地从公司股东角度决策,使其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股权激励制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90年代开始才在亚洲国家得以发展。2006年5月,双鹭药业、中捷股份和万科股份成为首批通过证监会评审的3家上市公司,拉开了中国上市公司试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序幕。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2000至2013年广东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为广东省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2.文献回顾

最早提出股权激励与经营业绩理论的是Berle和Means,他们认为,股权的过度分散使股东无法确保管理人员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当管理人员基本不持有或只持有少量股份时,可能会利用手中权利来追求非货币性利益,损害股东利益[1]。此后,Jensen和Meckling提出了“利益汇聚假说”,认为管理层持股汇聚了管理者和股东利益,管理层持股比例应与公司财务绩效正相关,并指出股份较少的管理者不能最大化股东财富,因为他们会追求职务特权消费带来的好处[2]。Liebman考察了1980-1990年478家美国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和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现公司价值与高管薪酬呈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种强关联是由管理者所持股票价值变化引起的[3]。Aboody、Johnson和Kasznik以1990-1996年间1773家公司的有关数据和指标为样本研究发现,适当地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会改善公司绩效[4]。

以上学者肯定了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的正相关性,然而也有部分学者持否定态度。Fama和Jensen提出的“管理者防御假说”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太高,可能控制董事会侵占其他投资者的财富,减少公司价值[5]。Demsetz研究发现,当管理层掌握公司控制权将更多地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活动,公司价值随着股权激励比例的增加而下降[6]。Robert C.Hanson和Moon H.Song在研究股权激励比例与股东权益关系时发现,股权激励比例与公司的绩效之间负相关[7]。

Morck,Shleifer和Vishiny认为,管理者持股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并非始终一致,不同持股比例,二者的相关系数存在显著差异,这就是“区间效应理论”[8]。Akimova和Sehwodiauer以1998-2000年乌克兰202家大中型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比例较低时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正相关,比例升高到一定水平二者呈负相关[9]。Victoria和KrivogorSky选取87家欧洲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为样本进行研究,表明二者不存在显著相关性[10]。

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张维迎通过研究认为现代企业两权分离导致公司管理层与股东存在利益冲突。对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可提高公司业绩[11]。杜兴强、王丽华选择会计绩效指标、市场指标和股东财富指标构建模型,发现管理当局薪酬与公司以及股东财富前后成两期的变化均成正相关而与本期市场指标的变化成负相关,与上期市场指标变化正相关[12]。苏冬蔚、林大庞从盈余管理角度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激励预案的公司,其CEO股权和期权报酬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比较微弱,由此得出股权激励政策与公司绩效负相关[13]。任国良基于1998-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发现高管薪酬对企业价值有非线性的“U”型影响[14]。林朝颖、黄志刚、杨广青、谢帮生基于生命周期视角,选取创业板上市公司2013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从初创期到成长期、成熟期再到衰退期,股权激励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成长的影响,是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15]。何凡选取2005-2007年41家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每股收益表示的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比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6]。

总之,对于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不同观点。本文利用广东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实施股权激励是否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影响。

3.实证研究

3.1研究假设:1)广东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正相关;2)广东省上市公司的规模、股权集中度和资产负债率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绩效。

3.2实证模型:本文将建立两个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和股权激励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

3.2.1综合财务绩效评价模型:F=α1f1+α2f2+……+αmfm

F:公司综合财务绩效总指标;αm:旋转后第m个因子方差贡献率与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率;fm:第m个因子的得分。

3.2.2线性回归模型:以股权激励比例为解释变量,综合绩效财务总指标F为被解释变量,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和财务杠杆为控制变量,建立线形回归模型如下:

F=β0+β1MHR+β2SIZE+β3DAR+β4LSR+ε(F:公司综合财务绩效评价值;β0:常数项;βn:系数;MHR:股权激励比例;SIZE: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DAR:财务杠杠(资产负债率);LSR: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ε:随机扰动项。)

3.3样本选取

3.3.1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0-2013年广东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总共得到83个样本,以它们所公布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自巨潮资讯网和新浪财经网)

3.3.2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选取样本公司中的11个财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综合财务绩效评价因子F。具体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基本每股收益;总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

解释变量:上市公司公告中股权激励草案(修订稿)中的股权激励比例;

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3.4实证分析

3.4.1主成分分析。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首先对选取的11个财务指标用SPSS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计算值为972.302,自由度为55,Sig值都为0.000,说明所选取的11个财务指标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且提取出的4个主成分的解释总方差达到81.451%。

结果显示R方为0.272,说明方程的拟合度不好;表4中F为7.3,Sig值为0.000,说明方程通过了有效性检验。但表5中显示,解释变量的t值为-1.331,Sig值0.187>0.0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广东省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综合指标与股权激励间无显著关系。同理,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也没有显著线性关系,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负相关。

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两个结论:1)拒绝假设一,即广东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2)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对公司财务绩效无影响,财务杠杆与公司财务绩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