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建筑保护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保护范围
(一)我县境内建于民国以前,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古建筑物、构筑物;
(二)我县境内建于解放以前,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优秀建筑和名人故居。
古建筑由县文广新局组织专家鉴定、确认,报县政府核定公布,并设立保护标志。
二、保护原则
(一)属地管理、产权有责原则。
古建筑为私有的,所有人为保护管理责任人,古建筑为非私有的,产权人或产权单位为第一保护管理责任人,使用人为第二保护管理责任人;没有管理单位的古建筑,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为保护管理责任人。
(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原则。
要有计划地实施抢救性保护维修工作,防止古建筑失修而失灭。
(三)突出重点、分类保护原则。
将全县古建筑分为绝对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类。绝对保护古建筑为省级文保单位和县级文保单位所属的古建筑;重点保护古建筑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散落在全县各乡镇(街道)目前保存完好的具有代表意义、时代特征的古建筑;一般保护古建筑为分布在全县范围内,保存完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的古建筑。古建筑的分类保护由县文广新局提出,报县政府批准、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
(四)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则。
古建筑的利用应根据古建筑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和社区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加以科学和合理的利用,鼓励适度利用古建筑发展特色旅游,逐步形成以古建筑为依托的服务行业。
三、保护办法和措施
(一)落实“四个有”
1、保护范围。对需要保护的古建筑,按照有利于保护,有利于发展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
2、保护标志。要将保护范围、保护内容、保护要求等做成保护标志牌,向社会公示;
3、保护档案。要对古建筑的历史资料、保护价值等进行挖掘,建档立卷,以促进更好地保护利用;
4、保护组织。县政府成立由文广新局、建设局、公安局、国土局等部门组成的县古建筑保护领导小组,协调全县古建筑保护工作。各乡镇(街道)应当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领导,将古建筑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规划,并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具体管理人员,负责辖区内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要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要求,建立民间保护组织,鼓励全社会参与古建筑保护工作。
(二)落实分类保护资金
1、绝对保护古建筑:
绝对保护古建筑逐年开展有计划地维修,对纳入计划的古建筑,县财政按核实后维修资金的40%予以补助,乡镇(街道)、村及产权所有人负责落实维修资金的60%。
2、重点保护古建筑:
历史文化保护区古建筑经批准的维修项目所需资金由县财政按核实后维修资金的30%予以补助,乡镇(街道)、村及产权所有人负责落实维修资金的70%。散落于各乡镇保存完好的具有代表意义、时代特征的古建筑,县财政予以10%的维修资金补助,其它维修资金由乡镇(街道)负责筹集解决。
3、一般保护古建筑:
对于县域范围内一般古建筑保护,采取以奖代补办法,鼓励民间住户自行出资维修,由县文广新局按制定的保护名录及产权所有者提出的维修申请,每年编制维修计划,县财政按审核后的实际维修额的10%予以奖励。
(三)设立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古建筑的保护。乡镇(街道)每年要落实相应的维修保护配套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来源:
1、财政预算安排,做到逐年增加;
2、社会各界捐赠;
3、公有古建筑转让、出租、举办展览获得的收益;
4、向上争取的古建筑保护资金;
5、其它依法筹集的资金。
(四)古建筑不得擅自迁移或者拆除。因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迁移或者拆除的,深澳、凤川翙冈两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古建筑必须征得县建设局同意,县域内其它古建筑须征得县文广新局同意。经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的古建筑,实施单位应当制定迁移或者拆除方案,做好测绘、文字记录和摄影、摄像等资料工作,落实古建筑构件保管措施。拆除的古建筑构件不得擅自出售,应当报请县文广新局处理。
(五)对无法进行抢救性维修的古建筑,由县文广新局组织人员做好文字、影像档案资料,零星完好的木构件予以拆除集中保存。
(六)在房屋拆迁、开发建设过程中新发现古建筑的,必须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及时向县文广新局报告,由县文广新局提出保护方案,具体实施所需经费由拆迁人或建设单位承担。
(七)古建筑管理责任人日常管理职责:
1、按照古建筑保护的要求进行日常养护、维修,及时翻漏,疏通水道,及时清除室内垃圾;
2、落实防火、防盗等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3、接受县文广新局有关古建筑保护的业务指导和保护监督。
(八)适度利用古建筑的资源优势。旅游局应配合相关乡镇(街道),规划好旅游线路,先可以在深澳保护区试点,再全面推开。采取边利用边维修办法,使古建筑保护走上良性保护道路。
(九)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篇2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平遥、丽江等十数个城市政府顾问。
二000年和 二00六 年主持的《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规划》和《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规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二00五 年获得法国文化部授予的艺术与文化骑士勋章。
国内历史建筑和街区地保护的重要性在哪些方面?
你看看我们这些年的新建筑,你有没有感觉到缺失了什么?我们许多富有民族特点、地方特色的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到哪里去了?你如果有机会到欧洲去看看,你会看到英国的房子就是英国式,法国的是法兰西味,意大利的是意大利风格,更不用说那些特色鲜明的北欧城市了。再说我们的近邻日本,那里的建筑无论新的、老的,大多也是日本味道十足,显然,日本人十分注意自己文化的传承,没有像中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只注重速度,所谓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变成了全国万楼一面,千城一貌。
前几年台湾的连战、宋楚瑜都回到大陆,他们是来寻根的,但他们所到之处――祖坟、小学、旧居,哪处不是新砖新瓦?哪里还有祖居和故乡的遗迹?我们唱的民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即使外婆不在了,那条河仍在,那座桥仍在,就可以留住记忆。现在桥拆了,河填了,所有记忆的依存没有了,故乡情也就消失了。
中国的古城市大多是按规划建造的,据科学考古和史料证实,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时代,古代的都城和地区统治中心,以及一些重要的边防城市都是事先有周密的规划,然后先做地下供水排水设施,后做地面建筑,而这些古城规划基本上遵循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因而一脉相承,具有特性。像城市布局要严格地“辩方正位”,对城市区域要“体国绝野”,在规划理念上“天人合一”“顺天循理”,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反映出古代城市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这些布局考究、工艺讲究的古建古街和古城,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是不分青红皂白都要拆除,要“破旧立新”,要“拆掉旧房建新房,一片新气象”,城市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结果,一大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被夷为平地。
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是什么?
为什么你总说各地都在搞假古董呢?
遗产保护讲究“原汁原味”,讲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再大的“假”,再豪华的“假”,再精致的“假”,终敌不过哪怕是简陋的“真”,残破的“真”,貌不惊人小小的“真”。很多城市并没有很好保护,嘴上说保护,实际上没有保护。我认为这些名城帽子要摘掉,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怕帽子一摘就更加乱来了,所以不能随便摘,这问题很复杂。
江苏徐州,就是汉高祖的故里,那里修了一条“汉街”,但历史上商业街到了宋代才出现,这是不懂历史、不懂文化的伪劣作品。景德镇一条明代窑工留下来的窑街,我去看过,我对市长说有30万元就可以作大体的整修,有300万元就可以好好地大修。当地官员说没有钱,可是他们在旁边用2.8亿元建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仿古式的“瓷都博物馆”,结果一天游客只有20个人。
所以不要照搬人家的东西,要造我自己的东西。从来没有看到过宋朝人去造唐朝的东西,明朝人去造宋朝的东西。明式家具到了清朝就变成清式家具,老古董就藏在那里。古建筑的斗拱也是,孔庙前面有13个碑亭,每个皇帝去朝拜孔庙都立一块碑,从宋朝到清朝。你去看那个碑亭,是不同的皇帝立的。我们懂建筑的一看,这是宋朝的斗拱,这是辽代的斗拱,辽、金,接下来是元朝的、明朝的,都是亭子,都是碑,斗拱都不一样,栏杆也不一样,那简直是建筑教科书。古人不搞仿古复古,我们现在呢?仿唐仿宋仿明不算,还说“重现汉唐风貌”,你怎么可能重现?你说我仰慕汉唐风貌,很好地吸收汉唐的精华,那可以,但一味模仿汉唐,为了钱,为了旅游,这一点不好。
总之,保护古建筑不是要臆造历史,历史城市和古建筑年久破损了,整修就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以实现保护历史、延续历史的目的。我们不能造出假古董,一切都要在整修的基础之上保存原貌。就是说让老城有着现代的功能,却又旧貌依旧,在面貌上就好比是修了和没修一个样,这需要下很深的功夫。
另外人们还存在一个观念误区:总以为遗产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事实是,当上海老外滩保护了,用房产置换就集了20亿资金,北外滩发展区把犹太人故居保护下来后,吸引了7位犹太商人愿意来这个区域投资。一些地方的旅游收入也可以回馈古城保护。1995年我们做了一个保护基金,就是把门票收入10%用来保护古街,一年收入一个亿就提一千万,后来我们用这些钱把下水道等基础设施都改造了。
我国目前现状与国外的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有多大差距呢?
1840年,知道这个年份吧?这一年,在法兰西共和国,1840年首次成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局,制定了全世界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到现在还只有一个《条例》,《条例》可以执行,但还不是法令。
1972年有了《世界遗产公约》,那时我们还在。现在,世界上所有先进国家都有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在美国,有二三十年历史的建筑就不得随便拆除,一些18、19世纪的房子当然得到认真保护,如百年老校芝加哥大学得到完整保护,连一棵老树死了都要追究责任人责任。
国内在2008年才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不是名城、名镇就管不了,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历史建筑的保护条例或法案。建筑保护和文物保护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将文物保护和建筑保护混为一谈,难免造成古城保护的弱势地位。立法跟不上,缺少强有力的后盾,破坏就得不到控制。
一些人说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物政策,不应该按照外国的做法去做,2005年有一些先生们搞了《曲阜宣言》,他们主张拆掉的古建筑都可以重建,为做假古董张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法国曾经出现过这种思潮,就是要完整地恢复,比如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就是完整地修复,就是恢复到修复者认为它的历史上最完美的状态,什么是最完美?人们会有歧义。后来大家认为这个修复方法是不对的,应该尊重《威尼斯》,它是世界各国进行遗产保护的多年经验的总结性准则。
2003年,上海市公布《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有关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的法规。但是保护率非常少,才632处。伦敦有多少?伦敦比上海小多了。伦敦保护建筑是1万处!英格兰有60万处!日本,100万处!上海有5000幢新建大楼,建一个大楼要投入两三个亿,但是,我们拿出了多少钱保护历史建筑?但从全国来讲,上海至少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国外的古建筑保护有何经验可以借鉴呢?
在欧美发达国家,古建筑保护早已成为全民事业。比如德国,当地市民生活在悠久的古城堡里,自筹资金予以修缮和保护,政府给予补贴;前两年在柏林,我参观过一个专事修复原东德地区历史街区的组织,名叫“小心翼翼地修改城市”,单是这名字就包含着一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无上的虔敬。在新加坡有5300多幢老建筑被列入保护范围;在纽约,凡稍有意义的近代物品,几乎都挂上了“纪念建筑”标签;在法国,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时间让中小学生学习历史建筑知识。
还有波兰,希特勒准备发动侵略战争时,发出了疯狂的叫嚣说:多少天内消灭波兰,几个月内要席卷欧洲,一年内打到莫斯科。波兰人很气愤,但当时波兰统治者又很懦弱与无能。出于对祖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热爱,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集中力量把华沙古城的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物都作了测绘记录。战争一爆发,他们把这些图纸资料全部藏到了安全的山洞里,房屋街道虽然毁了,但它的形象资料保存了下来。我们知道东欧六国是苏联协助解放的,苏联帮助这些国家重建了政权,这个苏联老大哥,当然充满了救世主和太上皇的气味,所以在重建华沙城市时,苏联人就拿出了城市规划设计方案,要建一个崭新的华沙:中心区是大广场、市政府,还有苏军纪念碑,主体建筑物照搬苏联莫斯科大学的样子,高楼顶上一个尖 塔,塔顶一颗光芒四射的红五角星。这种样子的房子,中国北京展览馆、上海展览馆以及武汉、广州都有一座。
华沙市政府当然得按这个方案实施,但欧洲人崇尚自由民主,许多市民聚集在市政府前议论纷纷。华沙大学的师生们把战前画的老城市图纸拿出来展览,人们越聚越多,并逐渐形成了一致的意见,不要苏联人搞的那个新城方案,而要恢复华沙原有古城的风貌,最终迫使政府改变了原来的决定。在城市的主要地段,按原来古城格局和所有建筑样式进行建设。当恢复老华沙古城的消息传开后,当时流浪在国外的华沙人、波兰人一下子归来了30万。波兰政府顺应了人民的要求,组织他们投身于重建华沙的劳动中去,整个波兰国家掀起了高涨的爱国热潮,国家得到很快的复兴,人民的家园得到重建,这就是战后著名的“华沙速度”。华沙人为自己的古城能得到重建而自豪,华沙古城后来作为特例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而《世界遗产名录》一般是拒绝接收经过重建的东西,但华沙人民自发地起来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为世界所有的古城做出了榜样。
您今年78岁,一路走来有什么感想?在未来还有什么计划?
我们说每一次对保护认识的突破、保护对象的扩充,还有保护制度的完善,都暗含着一种对文化破坏方式的知觉、追悔和补过。过后我们往往会很后悔,觉得过分了,应该改。但我们要知道历史文化很重要的特点是不可再生的,后悔是没有用的,后悔是没有办法补救的。
篇3
【关键词】:石塘古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石塘镇位于江西省铅山县境东南山区盆地中,总面积54平方公里,距县城驻地河口镇40公里。石塘镇是一座千年古镇,相传五代时(907―960)镇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谐音为石塘(铅山县志•清同治版)。
石塘古镇于2003年7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审定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不仅是要求石塘古镇要继续更好的保护起来,而且也是一个最佳的宣传。通过对石塘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宣传与开发利用,将大大促进古镇的旅游业的发展。
一、石塘古镇的特色
石塘古镇,素有武夷山下的“小苏州”之称,是中国手工造纸之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四纸”的原产地,目前这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超过500多幢,规模大,保存较好,被人们誉为明、清建筑的博物馆,已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极具保护开发价值。
1、石塘是我国手工业造纸的发祥地之一,元时兴起,到明代已发展成为邻近诸县手工造纸中心。在这里生产和加工的"关山"、"毛边"、"贡川"、"京川"、"毛六"、"毛八"、"黄表"、"放西"等20余种品牌,质地优良,细软光滑,远近闻名。
2、石塘古镇是一个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建筑个体及其建筑细部,乃至镇区内外自然地貌与生态环境原貌整体基本保存完好的江西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明清古建筑有宗祠、门坊、民宅等建筑。古镇内街道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各巷道均为青石板、麻石或卵石铺;
3、 “二十一栋”大院是石塘古镇规则式古民居群落,,建筑风格统一,布局有序,封火高墙,青砖素瓦,屋里屋外四通八达,巷道横平竖直,沟渠相连,整体设计合理,功能齐全,气势恢宏,非常具有典型性。
4、民居的建筑木构和雕刻十分精美,工艺考究,融入了大量人文历史、地理、民俗、建筑等文化内涵。
二、石塘古镇的保护规划
(一)古建与建筑风貌保护规划
为了全面地保护古镇风貌,必须对镇区内古建筑与建筑风貌进行控制。古建与建筑风貌保护规划要求及措施:
1、在现状调查基础上尽快对古建筑位置、面积、布局构造、建造年代、文化内涵、使用与保护状况、居住人口、背景资料等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和挂牌。
2、严格保护现有古建筑的建筑造型、色彩、材料等,不得随意拆除和改动。
3、制定地方相关保护条例或文物管理办法等法规,认真颁发执行。
4、对于已经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不能随意改变现状,不得施行日常维护外的任何修理、改造及其他任何有损环境景观的项目。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其外貌、内部结构等损坏部分修缮时,应严格依照原样修复,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同时,应加强管理,有条件的逐步迁出部分居住人口。今后随着古镇保护逐步深入,将更多的传统民居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5、在一般保护区内,建设控制高度为8米,建筑的色彩应与古镇青砖灰瓦的色调相和谐,建筑风格与古镇风貌保持协调。以低层(1、2层)建筑为主,禁止建3层及3层以上建筑,对现在已经存在的4层及4层以上建筑给予改造或拆除。
(二)历史街巷的保护
石塘古镇现有呈“丰”字形的三条的历史长街,分别为中街、港沿、坑背,长度分别为1200米、265米、360米,宽度为4―5米。保护要求与措施:
1、历史街巷的保护不仅要保护传统建筑、街巷的空间布局及历史格局,保留它们赖以存在的文化内涵,还应保护历史街巷内的古井、古树、院落等各个构成环境因素的整体历史风貌。
2、考虑历史街巷内各类历史建筑年代、建筑质量及保存状况的差异性,应区别不同具体情况,采用多种不同保护方式与措施,尽可能节省经费,又能达到保护的目的。
3、必须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整治、逐步实施的原则,先易后难,最终达到整体保护的目标。
4、沿历史街巷不允许再建造新房。对已经存在的新房,必须在专家的指导下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外观改造、拆除或搬迁,使其与周围古建筑、古巷相协调。
5、历史街巷是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生活空间与环境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应予充分合理利用,体现历史文脉和时代生活的延续;但在完善或改造各项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时,必须以不影响和破坏其历史风貌环境为前提。
6、历史街巷禁止机动车穿行。巷道地面应恢复传统的卵石或石板地面。
(三)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
古镇的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对古镇整体空间格局环境的保护及古镇的环境卫生整治。保护要求及措施:
1、保护古镇整体空间格局与四周的地形、地貌、水体、农田、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古镇内的生态平衡。严禁侵占农田的行为。加强绿化,保持水土,禁止建设任何有污染的建设项目。
2、按规划要求,尽可能地将拆除、搬迁建筑的地块恢复为果园或菜地,以充分展现古镇自然怡秀的田园风光。
3、尽快完成镇区的排水工程的建设,将居民的生活污水统一收集至污水处理设备,将污水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防止水塘、地下水的水质受侵蚀污染。
4、搞好镇区的环境卫生工作。配置专职的环卫职工,组建环卫工作队伍。按规划设置垃圾收集点和中转站,配置垃圾车。生活垃圾收集方式采用袋装化,建立垃圾清扫、收集、转运体系,将生活垃圾集中运送至镇区外的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在街道旁和路口设置保洁废物箱。
5、在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按300米服务半径设置卫生公厕。
6、拆除沿街道及游览路线建设或破坏景观的简易房和各类临时搭建。对镇区内的废旧坑、塘进行改造利用。
7、对居民的生活能源进行合理改造治理。鼓励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四)历史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规划
在古镇的保护内容中除了对有形的物质形态方面的保护之外,还包含对非物质形态方面的保护。古镇不仅拥有极其珍贵的历史古民居群落,还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如:民俗民风、民间工艺、传统艺术、传统食品等。它们和有形的文物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着古镇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构成古镇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此应该深入挖掘,充分认识其内涵,把历代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广为宣传和利用,丰富古镇的旅游资源,提高古镇旅游的文化品位,增强古镇旅游市场竞争力,促进古镇旅游经济的发展。挖掘和传承规划的要求及措施:
1、派专人收集、整理、挖掘古镇历史传统文化,恢复部分已失传的民俗民艺活动。
2、利用现存的宗祠、民居、街巷、小广场等场所,定期举办各种民俗文娱活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使古镇成为研究江西庐陵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基地,扩大对外交流。
3、安排展示古镇历史传统民俗文化的场所。展示的内容包括:古镇发展的历史、宗族史料、历史人物、古镇的日常生活及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民间工艺品、日用品、传统食品等。
三、管理实施措施
篇4
关键词:城垣遗产;保护;利用;爱尔兰
Abstract:This article generalizes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city walls heritage. Taking Irish city walls conservation as a case study which is one of pioneers in Europe, it goes through its process of walls’ conservation, the system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mode and method of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dditionally, combined with the “Derry City Walls Conservation Plan”, it summaries Irish experiences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lessons for China’s city walls conservation based on our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city walls heritage ; conservation ; utilization ; Ireland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5-65(9)
前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入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城垣是冷兵器时代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化载体,是研究农业文明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全人类的共有遗产。至今在世界各地都保留有很多城垣遗存,其中从苏美尔的乌尔克(Uruk)城城垣到印度河流域的果德迪吉(Kot Diji)城城垣,数量不少的城垣单独或作为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的杰出遗产代表而得到保护。
为世界三大文明古国之一和东亚文化发祥地,我国日渐认识到城垣在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突出价值,中国城垣在世界文明中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2012年国家文物局遴选了9处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城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①。因此,加强城垣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尤其是以国际标准开展中国城垣保护工作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保留有城垣的城市为数不少,绝大部分的历史文化名城都保留有一定规模的城垣遗存或遗址,但城垣本体及历史环境由于缺乏保护而遭受各种破坏。作为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遗产类型,科学保护并合理利用城垣,使得传统文明能够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传承延续、和谐共生,是全面复兴中华文化、科学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内在需求。
欧洲是现代意义上文化遗产保护的发源地,至今仍引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本文以在欧洲城垣遗产保护领域领先的爱尔兰为例,从欧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大背景中,分析爱尔兰城垣保护的框架与机制、规划编制特点,提出对我国城垣保护的若干建议。
1 欧洲城垣遗产保护历程与特点
1.1 欧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的阶段特点
欧洲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代对文物建筑和历史纪念物的保护行为,这种保护传统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18世纪以历史建筑保护为滥觞而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文化遗产保护。到18世纪中叶,英国的古罗马圆形剧场成为欧洲第一个被立法保护的古建筑,标志着文物保护的概念已经从典籍、艺术品、器物等扩展至建筑领域(阮仪三,王景慧,1998)。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逐步科学化、系统化,从1840年法国成立历史建筑管理局并提出《历史性建筑法案》到1930年颁布《遗址法》,从1877年英国创建古建筑保护协会并于1882年颁布《古迹保护法》到1953年制定保护历史性建筑的《古建筑及古迹法》,欧洲历史遗存的保护逐步法制化,保护对象也多样化。
20世纪中叶之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保护理论、实践以及保护组织的出现推进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从《雅典》(1933年)中初见的“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到《威尼斯》(1964年)中指出的“代表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再到《内罗毕建议》(1976年)中确定的“历史地段――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建筑群”,保护理念进一步完善,保护对象进一步拓展。1972年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世界范围内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职责,也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上述的、公约等文献构成了现代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石,推动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迅速发展。可以说,欧洲始终走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在国际诸多重要、公约和宣言出台前的理论总结和共识,都是以欧洲的实践、探索为基础。
当今,欧洲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视角变化就是从以科学技术保护遗产安全逐渐转向探索遗产保护对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社会进步、欧洲团结等更深层次的意义,即强调遗产价值的社会转化。这鲜明的体现在了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颁布的一系列公约,即自1985年的《欧洲建筑遗产保护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f Europe),亦称“格拉纳达公约”(Granada Convention);到1992年的的《考古遗产保护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Heritage),亦称“瓦莱塔公约”(Valletta Convention);再到2005年的宣布《关于文化遗产社会价值的公约》(Convention on the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for Society),亦称“法罗宣言”(The Faroe declaration)。
1.2 欧洲城垣遗产保护现状与特点
欧洲城垣修筑历史久远。在古希腊时期,迈锡尼人用大型石块修筑了众多城垣,如迈锡尼遗址中的巨石墙垣(Cyclopean Walls);雅典人亦修筑了一系列著名的石墙,使城市可以连通到比雷埃夫斯(希腊东南部的港口城市)的军事防御点;罗马人采用石材修筑城垣,并用粘合剂来固定巨石,著名城垣遗址包括罗马的奥里利安城垣(Aurelian Walls)和君士坦丁堡的狄奥多西线城垣(Theodosian Walls)。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为抵御土耳其帝国的入侵,亦修筑了很多城垣,代表性的有塞浦路斯的法马古斯塔、尼科西亚城及希腊克里克岛上的甘地亚城,这些城垣都屹立至今[1]。
欧洲完整保留下来的城垣众多,如法国卡卡颂城(Carcassonne)的城垣(图1)和芬兰赫尔辛基(Helsinki)的城垣(图2),德国颁布《古迹保护法》之后也使得罗滕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和讷德林根(N?rdlingen)、丁克斯比(Dinkelsbühl)以及法兰克尼亚地区(Franconia region)的众多小型城镇的城垣被完整的保留下来。总体来看,欧洲城垣保护具有以下特点:
1.2.1 认知上:突出城池防御体系的整体理念
在欧洲,军事科学、社会学、建筑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常常用“防御体系”(Defence System)或“城市防御工事”(City Fortification)一词来指代城垣系统,在遗产的名称或名录中,也多出现此类概念。典型的如欧洲“中世纪防御工事”(Medieval Fortification)即作为一个宏观整体的概念而被广泛研究和保护。
这种防御体系的概念不仅大大拓展了研究与保护对象的范畴,更为重要的是强调其构成要素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不仅研究保护防御体系遗存本体,更注重防御体系建设的历史环境中的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一个体系、群体的概念。例如欧洲“中世纪防御工事”(Medieval fortification)体系就包括了塔(Towers)、城垣(City Walls)、港口(Harbours)、教堂和修道院(Churches and Monasteries)等众多因素[2]。
1.2.2 理念上:强调遗产价值的社会转化思路
人们对价值认识的差别导致了保护方式、方法的差别。欧洲国家对遗产价值内涵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探讨,丰富了遗产保护的视角,使得保护工作已经不仅停留在对遗产本体的保存和维护,而逐渐强调发挥遗产在教育、经济、文化生活、提升遗产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等领域发挥的价值。
这种理念转变在欧洲城垣保护实践中也得到了体现。欧洲城垣的保护除了常规对城垣历史价值的关注外,还需要在保护实施前对其教育、生态方面的价值与潜力进行评估,通过完备的历史资料和对现实机遇与挑战的分析,制定适宜保护政策。其保护工作提案的框架囊括了举办相关活动的各种细则、拥挤控制、交通管理、容量计算等,所有的保护工程除了遵循最小干预等传统保护原则外,突出提升公众认识的作用。提倡通过开展以城垣为背景和场所的公共活动来发挥城垣的宣传教育作用,强调市民的场所感(Sense of Place)、自豪感(Civic Pride)和认同感(Identity),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垣的社会作用和价值。
1.2.3 实施上:广泛社会组织支持下公众参与
广泛的公众参与是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成功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欧洲城垣遗产的保护实践也同样如此,其中社会组织在城垣保护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一些城垣保存较为完好的城镇往往有很多自发形成的保护团体,如英国的约克市成立的“约克城垣之友”[3](The Friends of Yorks Walls ,FYW),该组织是由当地文物保护爱好者自发形成的非营利性非政府团体,其主要工作在于协调城市议会及城垣相关部门对城垣的综合管理、保护与提升,并举办相关的学术、节庆、宣传教育活动等。
欧洲各个国家均有若干个参与城垣保护实践的团体,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989年在威尔士成立的欧洲卫城之友(European Walled Towns, EWT)。该组织致力于吸纳欧洲所有存有城垣的城镇成为会员,目前拥有来自欧洲40个国家的64个会员,形成了欧洲各具有城垣遗迹的城市之间分享经验、促进相互间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该组织于1998年提出了关于城垣保护的《皮兰宣言》(Piran Declaration),建立了成员国在城垣保护上的共识(图3)。
2 爱尔兰城垣遗产的保护实践
历史上爱尔兰有56个建有城垣的卫城,其中35个卫城仍有城垣遗存。爱尔兰政府视其为爱尔兰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将城垣遗产的保护提升到国家古迹保护的最高层次,在管理体系、法律体系、资金保障的框架中为城垣保护建立了专项的机构、法律和经费。目前,尚有城垣遗存的所有城镇均编制有城垣保护管理规划,并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测绘、历史研究、学术会议、宣传教育等活动。
比较来看,爱尔兰对于城垣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在欧洲首屈一指,其保护体系完备、保护实践丰富,从遗产的概念、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遗产价值的社会转化、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欧洲城垣遗产保护的高度和发展方向。
2.1 城垣遗产的构成
根据爱尔兰《城垣保护的国家政策2008》(National Policy on Town Defence,2008),城垣定义为从维京时期(The Viking Age)到17世纪所修筑的城垣,其要素包括:城墙墙体、城门、塔楼、夯土驳岸、壕沟、城堡、堡垒及其他相关人工构筑的结构。
由于修筑年代与保存状态不同,现存的35处城垣遗产的组成要素可能是完整的、包含历史上建设的所有要素,也可能仅遗留其中若干要素或地下遗址。与此同时,城垣的构成要素还包括城垣依附的环境要素,如护城河水体、隶属于城堡的花园等,在保护中也需要对其环境要素的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环境予以保护。
2.2 城垣保护的法律体系
爱尔兰城垣保护的法律依据是自1930年就制定的《国家古迹法》(National Monuments Act),法律确定城垣(Urban Defence)整体作为“国家古迹”②赋予其法定保护地位。
在《国家古迹法》指引下,爱尔兰通过《考古古迹保护导则》(Framework and Principl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Heritage,1999)、《考古发掘导则》(Policy and Guidelines 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落实欧洲考古公约、国家古迹法的相关要求,其别强调国家在保持中世纪形成的城市形态的义务。
针对城垣遗产,爱尔兰在2008年专门颁布了《城垣保护的国家政策》(The National Policy on Town Defences),作为对1999年颁布的《考古古迹保护导则》及 2004年颁布的《致规划部门建筑遗产保护的行动导则》(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uthorities,2004)的回应和补充,这一政策成为具体指导全国城垣遗产保护的大纲和总体要求。
此外,在相关法律制定上,2000年颁布了《规划与发展法》(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cts),正式提出了“保护构筑物名录”(Record of Protected Structures, RPS)、“建筑遗产保护区”(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Areas, ACA)的概念③,对城垣保护的空间管制赋予了法律地位(表1)。
2.3 城垣保护的管理机制
爱尔兰根据《国家古迹法》的要求,对属于“国家古迹”范畴的遗产本体及其环境的任何干预都需要得到“艺术与遗产部”( Department of Arts, Heritage and the Gaeltacht ,GoAHG)部长的首肯(Minister Consent),相应的修复工程需由指定的施工队进行。除此之外,艺术与遗产部(DoAHG)下属遗产司(Heritage Division)的国家古迹服务处(National Monuments Service)根据全国范围内的考古测绘工作,创建具有法律效力的“古迹名录”( Recorded Monuments and Places, RMP)。目前爱尔兰全国有12万余处古迹名录,每一处古迹名录都有独立的编号、范围、档案。城垣的构成要素如城堡、墙体、城门会作为独立的古迹列入古迹名录,古迹名录的位置、保护范围会在地方规划中标示出来。
对于非国家古迹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实施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级展开。国家层面,艺术与遗产部(DoAHG)主要负责提出“国家在册建筑遗产名录”(NIAH:National Inventory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为“保护构筑物名录”(RPS)提供备用清单④。实际上,地方在具体保护中承担主要工作,根据法律规定,地方规划部门有义务将其认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构筑物进行登录,形成“保护构筑物名录”(RPS),其保护与利用均体现在地方发展规划当中。基于这样的制度,遗产不再像古迹一样,全权由中央政确定名录,其名录的确定有地方公众、规划部门的积极参与。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规划相互协调,促进了地方政府对遗产的合理利用,对其遗产本体及其环境风貌进行积极的保护。整体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遗产审定与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垣类遗产制定有国家层面的专项保护政策,与多层次的审定管理机制相结合,共同促进城垣遗产的保护(图4)。
2.4 德里(Derry)城垣保护与管理规划[4]
2.4.1 规划编制背景
德里(Derry)城垣是目前欧洲保存完好的城垣之一。德里的城垣防御体系属于爱尔兰国家级遗产,保护和监督的职责主要由爱尔兰环境和遗产服务部(Environment and Heritage Service, EHS)负责,但作为一个体系的保护,德里城垣的保护也得到其他机构的支持,如德里市议会是炮台的拥有者,负责城垣防御体系的卫生整治工作;西北发展办公室(North West Development Office)负责照明和路面整修工作等。
为了保护城垣遗产、宣传城市文化和发展旅游经济,德里城垣防御体系的利益相关机构一致决定,进一步开展对城垣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支持城垣作为城市旅游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得到了环境和遗产服务部(EHS)的资金支持。作为整体计划的重要环节和实施基础,制定一套完善的保护和管理规划是保护、利用的重要工作基础和实施依据。
2.4.2 遗产现状问题
德里城垣防御体系本体主要由城墙、角楼、城门三部分组成,被分成9段。但遗产并不只包括这三部分,还包括城垣临近的土地、财产及地下遗址共同构成的历史环境(图5、图6)。
规划评估认为,德里城垣遗址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对遗产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交通污染物、环境恶化导致的城垣遗存的腐蚀;缺乏足够和规律的维护;周边不适当的发展影响了城垣的景观环境;城垣临近地带的开敞空间被吞并;人为蓄意破坏;现代不恰当干预行为,如不合适的街道小品、标示系统等。
2.4.3 遗产价值评估
规划分析、研究、评估了德里城垣防御体系的价值,主要包括:是英国和爱尔兰保存最为完整、状态最佳的防御体系;是17世纪军事建筑的典范;经历过多次修复依然保存完好,城墙和城门堪称视觉上的艺术品;在德里城市发展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构成了完整的城市轮廓,包括内部的十字大街是历史城市格局的典范;其城垣防御体系影响了欧洲其他城市的建设;城墙、角楼以及临近的部分地区是历史上用来欣赏舞剧的看台,因而具有很高的休闲娱乐与教育价值;城墙及内侧的土壤是许多花朵的栖息地;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有助于增加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是很多城市活动发生的天然背景(图7)。
2.4.4 保护管理政策
规划中确定了十分详细的保护工作政策,主要包括:维护、修缮政策;考古发掘政策;可达性的政策;交通政策;安全政策;展示政策;公共活动政策;干预和提升政策;生态政策。诸多政策在各个方面详细规定了城垣保护与利用的方式、方法(表2)。
值得关注的是,德里特别强调对规划定期检讨、维护、更新的重要性,提出规划要成为现行保护法律的附加条款,需成立专家组对规划中的保护和管理计划进行周期性的更新修订,修订的最长周期不超过五年(图8)。
3 对我国的城垣遗产保护的启示
3.1 爱尔兰城垣遗产保护的特点
保护理念上,爱尔兰强调城垣遗产价值的社会转化。尽可能的发挥城垣遗产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将城垣的保护与利用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使城垣更具社会存在意义。从市民角度而言,充分发挥城垣遗产的社会价值可以强化市民对城垣保护的共识,形成多方参与的保护机制,促成全民参与的积极保护活动,构建了社会共同保护城垣的良性循环。
保护法律法规上,爱尔兰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城垣整体被作为单独类型的“国家古迹”得到保护,从国家遗产最高层面给予法律地位。艺术与遗产部(DoAHG)公布受到保护法律约束的古迹名录(RMP),有着十分严格的编号、记录和标示。爱尔兰专门针对城垣类遗产颁布有国家层面的《城垣保护的国家政策》,对全国的城垣遗产保护起到了宏观整体的指导作用。
保护管理体制上,爱尔兰从城垣遗产名录的确定到城垣遗产保护计划制定的全过程,不仅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亦有地方公众团体和民众的参与,整体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机制。针对城垣类遗产制定有国家层面的专项保护政策,与多层次的审定管理机制相结合,共同促进城垣遗产的保护。在国家和地方两个保护层次中,地方发挥主导作用进而提出细致的地方保护名录,国家则核定国家层面的遗产名录,国家与地方两个层面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完备的遗产保护群。
保护规划上,采取价值导向的规划编制思路,首先明确城垣遗产的价值,清晰的阐释了为什么这些价值值得保护。规划成果表达丰富,包括地图册、管理计划、图像和手绘档案等,所有这些信息都会在政府网站上公开。虽然城垣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仍将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但规划为后续城垣保护与利用的问题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形成了保护与利用所依据的明确的政策。
3.2 对我国城垣遗产保护的启示
我国城垣保护工作起步尚晚,保护理论、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规划编制与实施、展示利用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借鉴欧洲尤其是爱尔兰城垣保护的成功经验,我们建议:
3.2.1 深化内涵认识,构建整体保护理念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普适统一的城垣类遗产概念,而城墙一词显然不能全面的涵盖我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由于概念偏差,现行的保护不仅忽略了城市防御体系的整体性,更为重要的是往往造成保护对象的疏漏,对城垣价值判断以及保护措施的制定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我们应借鉴爱尔兰乃至多个欧洲国家采用的城垣防御体系的概念,以系统观指引下的遗产视角开展城垣整体保护工作。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要从国家军事防御体系构建进行系统考虑,如明代的长城防御和海防体系;在中观层面,要从城市选址、区域防御构建角度进行系统考虑,如城垣与自然环境构成的防御整体;在微观层面,要从筑城体系和城垣构成、构造方面整体考虑。
3.2.2 提升遗产地位,建立完善法律体系
相比于爱尔兰城垣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我国至今未制定国家层面针对城垣遗产专类保护的法律法规,甚至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尚未将城垣作为单独的保护类型。虽然城垣遗产保存较好的部分城市颁布有地方性的保护法规文件⑤,但是总体来看,大部分尚存有城垣遗产城市的保护管理工作缺乏专项法律法规的指导。建议借鉴爱尔兰的《城垣保护的国家政策》,参照《长城保护条例》,首先建立《城垣保护条例》,并逐步建立从国家到地方各层面专门针对城垣类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从严保护我国仅存的城垣遗产。
3.2.3 实施科学保护,加快保护规划编制
规划是保护实施的前提和依据,截止2012年末,爱尔兰卫城联盟(IWTN)所有成员城镇均完成了城垣遗产的保护管理规划⑥,在保护管理规划的基础上,部分城镇还完成了“行动规划”(Action Plan),以指导具体的保护工作。正是规划的存在,使得爱尔兰城垣保护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确保城垣得到科学保护。反观我国城垣保护,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部分城垣,已开始按照文物保护要求编制有文物保护规划外,其余城垣几乎均未编制有专项保护规划,而针对城垣遗产管理与修缮等的专项规划更是远远不足。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加快城垣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尤其突出环境保护、管理实施的相关内容。
3.2.4 强化保护合作,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爱尔兰城垣另一个成功经验就是政府主导的多样化保护合作,例如通过爱尔兰卫城联盟⑦(The Irish Walled Towns Network,IWTN)敦促、指导成员城镇对城垣的保护管理工作,改变了各个城镇各自为政的保护局面。大多数城垣所限定的范围是城市的“历史核心”(Historic Core),与各时期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当地人们历史记忆寄托的核心区。因此,城市的每个市民都是城垣“遗产社区”(Heritage Community)的一份子,城垣保护离开居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建议在我国城垣保护过程中,加大城市间、机构间的合作,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3.2.5 拓展利用思路,实现社会价值转化
爱尔兰城垣遗产的保护从早期关注城垣的物质载体逐渐发展至今更加注重遗产社会价值的转化,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多样利用并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价值。例如,将城垣的保护宣传工作与城垣所在城镇的中小学校课程设置相结合,联合开展“考古进校园”活动;为加强公众对城垣的了解,制定有“爱尔兰卫城公众认知活动计划”(Irish Walled Towns Public Awareness Campaign);将爱尔兰国家遗产周的最后一天作为“卫城日”(Walled Towns Day)等。这启示我们应让城垣遗产融入我们的公共生活,增进公众对城垣遗产的场所感、自豪感和认同感,形成共同保护城垣的良性循环;只有将城垣与现代社会的公众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保持永续的活力。
注释:
①2012年10月22日,国家文物局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进行了更新,其中第十项为“中国明清城墙:兴城城墙(辽宁省兴城市)、南京城墙(江苏省南京市)、临海台州府城墙(浙江省临海市)、寿县城墙(安徽省寿县)、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安徽省凤阳县)、荆州城墙(湖北省荆州市)、襄阳城墙(湖北省襄阳市)、西安城墙(陕西省西安市)”。
②根据爱尔兰《国家古迹法》,国家古迹的定义为:某些古迹或者遗存,附着在其上的历史、建筑、传统、艺术或考古价值,对其保护具有国家级重要性。国家古迹的本体及其周围环境都需要被谨慎的保护,国家古迹的时间范围从史前到20世纪。“国家古迹”是爱尔兰受到最高级别保护的古迹,其级别类似于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止到2012年底,爱尔兰全国范围内仅有1000处国家古迹。
③“构筑物”在规划与发展法中的定义为其他一切地上或者地下一切建筑物、构筑物、发掘物、附属构筑物,这个概念和古迹的主要区别在于特指1700年之后的遗存。其中建筑遗产密集,整体风貌协调的区域被命名为建筑保护区(ACA),建筑保护区中的任何开发都需要申请规划许可。
④该部部长可以直接任命“国家在册建筑遗产名录”(NIAH)中的部分遗产使其成为“保护构筑物名录”(RPS),进而受到法律保护。依照《规划与发展法》第四章的规定,该部部长《给规划当局的建筑遗产保护导则》(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uthorities)建立保护结构登录或除名的标准,地方政府设立的“保护构筑物名录”(RPS)一方面要沿袭往期规划中的名录,另一方面要接受该部部长审批。
⑤如2004年9月起施行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西安城墙保护条例》、2010年10月起施行的《河南省开封城墙保护条例》、《寿县古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⑥这些规划由爱尔兰卫城联盟(IWTN)赞助,以地方政府作为规划的委托方,由一些具有资质的咨询、设计公司、大学等编制完成,爱尔兰卫城联盟(IWTN)及地方政府共同组织监督委员会在规划制定的各个阶段对编制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⑦爱尔兰卫城联盟(The Irish Walled Towns Network,IWTN)是爱尔兰城垣保护最重要的机构之一,是国家层面专项保护城垣机构的典型代表。该机构于2005年由爱尔兰共和国遗产议会(Heritage Council)为爱尔兰卫城城垣保护而授权成立的,同时爱尔兰卫城联盟也是欧洲卫城之友的成员组织。该机构目前在南北爱尔兰范围内共有23个城镇会员,其主要职责为敦促、指导成员城镇对城垣的保护、管理、提升的工作,执行爱尔兰遗产议会对城垣保护行动的专项财政支分配。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WIKIPEDIA.Medieval fortification.[EB/OL].(2016-4-23)http:///wiki/Medieval_for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