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保护巡查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源保护巡查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水源地保护;保护区;水质;污染
中图分类号:S9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一切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保护水资源,特别是保护好饮用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各地由于水源受到污染而引起的社会问题日愈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2永庄水库基本概况
海口市永庄水库位于海榆中线4公里处,秀英区海秀镇永庄村南部500米处,于1957年2月兴建,1959年建成运行,2010年进行除险加固,是一宗以灌溉、供水、防洪为主的中型水库。永庄水库所属水系为五源河,工程位于五源河中游,水库上游集雨面积为14.58km2,坝址以上河流长度为11.91km,河床比降为0.0061。该水库总库容为1015万m3,坝长612m,坝项高程45.2m,最大坝高14m。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相应库容957.35万m3,正常蓄水位42.89m,相应库容789.6万m3。2008年,经海口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永庄水库管理所定性为海口市水务局下属的事业管理单位,级别为科级,经济性质为财政差额拔款,单位定编10人。
3永庄水库管理所单位职能
3.1城市防洪功能。保护五源河下游6个村庄的3万多人口、耕地4500多亩、海渝西线公路及五源河下游正在规划开发的旅游用地与基础设施。
3.2水资源保护。2008年,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海口市永庄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批复(琼府函[2008]34号),永庄水库被定为城市饮用水源之一,已划定为水资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共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其范围是: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为北起永庄水库大坝及永庄水厂,南到永庄水库大水体和小水体交汇处,东西两侧分别为大水体水域边际(正常水位线以上)向周边延伸200米的陆域;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北起货运大道,南至狮子岭,东临海榆中线,西至海秀头造村以西。
3.3灌溉农田。灌溉周边地区6个村庄的4500亩田地。
3.4城市饮用水源。主要承担海榆中线以西地区的供水任务,日供水可达10万吨。
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4.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水库周边的农田多数也更改了用地性质和农作物改造,种水稻的更是绝少,永庄水库周边农业灌溉用水已渐少。水库的职能重心已转向城市供水,对此水源水质的保证即为管理所的重中之重,水库大部分的水源来自松涛水库补水,松涛水库水经165公里的渠道到达永庄水库,渠道为明渠,沿途污染涉及四个市县,水利管养人员不能时时监管到位,渠道内常有附近村民丢弃的生活垃圾和死生畜等,给水源造成极大的污染。
4.2永庄水库西面有一高尔夫球场,面积约200亩,为保持草坡青绿,球场会定时使用农药喷洒。水库南面是狮子岭“飞地”工业园。目前虽然水质经检测,未超标,但一些有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工厂在水库周边,其影响随时即在。永庄水库在该区域是地势较低的地方,是汇集雨水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是各种污水的最终聚集地。
4.3永庄水库管理所是市水务局下属单位,其基本职能围绕灌溉、供水、防洪、水源地保护为主的水利管理单位,没有执法职能,在水源保护日常巡查过程中,一些违法违章建筑,或严禁排污等行为,只能劝阻,影响力微弱,需去文至市水政监察支队和环保局,要求联合执法,其过程总是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5永庄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所采取的措施
5.1明确各级保护区地理界线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设置界碑和永久性警示标牌,在保护区内主要交通道路,水库周围道路、村庄设置永久性警示标牌。
5.22011年4月,经市水务局和环保局联合整治污染源,一是清理拆除一级保护区内影响水质违章建筑物、关闭排污口、搬迁规模化养殖场,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二是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网养殖、放养畜禽、旅游、餐饮、垂钓、排放污水和倾倒、堆放、填埋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及其它废物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三是改造、关闭或者迁出水源地保护区内排污企业,禁止新建、扩建能对水源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
5.3永庄水库管理所作为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水源地保护日常工作,加强管理人员力量,建立健全水源地保护巡查制度,增设水质检测仪器及设备,定期对水源水质进行检测化验。
5.4加强水源地保护宣传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警示牌、横幅、宣传栏、传单、宣传车等有效载体,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宣传活动,营造水源地保护良好氛围;二是利用媒体曝光依法查处破坏水源地行为,规范水源地保护行为。
6 水源保护工作所取得的实效
6.1队伍建立
海口市永庄水库管理所是我市水利管养单位,自2008年机构改革完成后,其人员稳定,工作职能明确,单位建立了一支水源地保护巡查队伍,轮班对水库周边保护区内污染源进行巡查,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6.2制定管理办法
2011年5月,永庄水库管理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海口市永庄水库水源地保护管理制度》,该管理办法为水源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章可徇的依据。使永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6.3水质监测制度
永庄水库建立饮用水水量保证、水质安全监测报告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与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深圳站签订水质监测协议,每年两次对永庄水库水质进行检测。永庄水厂也加强饮用水水量保证、水质安全监测,建立水量保证、水质安全预警机制,制定永庄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严格防范因饮用水水源枯竭和水质污染等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问题。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因监管不力、工作疏忽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理,依法追究责任。
7 建议
篇2
第二条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行政区域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市、县(市)区水务部门负责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工程的管理;各市、县(市)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卫生监测和卫生监督管理。
建设、卫生、国土、水务、交通、林业、农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各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指导辖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要加强对辖区内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行业指导、监督和检查,特别是要加强对供水站和人员的资质管理,组织业务和技术培训,逐步建立从业资格注册制度,实行行业准入控制和规范化管理。
第四条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由各县(市)区政府组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务、规划、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饮用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供水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情况等提出保护区范围划定方案,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五条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标志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绘制辖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布图。参照环境保护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行单井保护,界桩每30~50米设置1个,宣传牌、警示牌原则上每个水源地设置一块;水源井必须建设泵房、管理房,院内路面进行硬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由地方政府责成相关部门负责管理和维护。
第六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已建成的小作坊、养殖户等建设项目及厕所、畜禽圈等,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布局规划,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逐步进行搬迁。
第七条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准保护区内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确保饮用水安全。
第八条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限制和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
第九条各供水管理站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水井进行加盖处理,严格避免污染物进入,定时消毒,规范管理行为,在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十条各供水管理站设立供水专管员,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系统档案。基础环境信息数据库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环境管理状况(水源地管理及管理制度制定情况;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状况、面积;管理情况,包括管理机构、人员、经费、起始时间等)、水源地水文地质状况(包括机井状况、建井时间、抽水量及供水情况、静水位、水质、供水人口),地理坐标测量、污染源分布状况(水源地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状况以及排放情况;养殖数量、种类、饲养畜禽量;水源地及周边工业污染源的排污情况、排污量;水源地及周边生活人口及排污情况等)。
第十一条供水管理站要会同卫生防疫部门每年至少两次对水源水质、制水水质、配水水质等进行必要的检测,保证工程受益范围内生活饮用水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和监测信息公布制度。
第十二条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环境监察、监测相关规定,依法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情况进行环境管理。
第十三条供水管理站要建立饮用水源地的定期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可通过拨打当地水务或者“12345”、“12369”举报电话等及时上报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第十四条各县(市)区政府责成相关部门制定农村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控制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者消除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篇3
关于城市防汛抗旱自查情况的报告
省水务厅:
根据省水务厅《关于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2010年城市防汛抗旱检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琼水城水[2010]14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市那大城区防汛抗旱工作,不断提高城市防汛抗旱能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确保城市用水安全,组织各单位于5月19日至20日进行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城市防汛抗旱工作组织领导
我市把城市防汛抗旱工作作为当前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重要内容,加强城市防汛抗旱工作组织领导。组长由分管农业副市长担任,成员由政府办公室、农委、财政局、清源水务公司等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城乡防汛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认真分析和查找我市城区防汛抗旱工作的薄弱环节,健全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我市防汛抗旱工作能力。
二、加强城市汛前检查,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我市对城市排水、排涝设施、排水管渠、供水、等市政设施重点部位的防汛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基本达到汛前准备工作的要求,特别是供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在防汛抗旱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落实好各种防汛抗台抗旱物资、设备和抢险应急队伍。同时,加强对基础设施、管道安装工地以及其他薄弱环节的检查力度,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及时消除隐患。通过这次自查,及时疏通我市那大城区排水管渠、排水设施,确保排水设施安全正常运转,保证城市供水公用设施的完好和正常供应,加强汛期水质检测,保障供水安全,确保汛期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三、切实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作为城市抗旱工作的重要措施
我市加强城市用水的科学调配,提高用水效率,制定城市供水措施及调配方案,对用水单位制定用水计划和节水目标。2010年1至5月清源水务公司投入232.05万元,对水厂生产用材料及设备维修,以及那大城区管道抢修、安装及相关设备维修。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社会,全面系统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以节水保供水,达到保障城市抗旱工作要求。
四、加强水源管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通过这次检查,督促市清源水务公司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和巡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源污染和人为破坏。为了确保我市供水安全,保证市民用上自来水,保护市区供水水源水质,省政府将松涛水库设立为水源保护区,我市将南茶水库设立为那大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立警示牌,并指派专人在取水点及周围值班巡逻,做好水源的保护工作,防止污染
水质的情况发生,制定《儋州市突发供水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供水单位成立应急抢险队伍,规划好第二取水水源。还组织供水、制水和化验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对患有就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坚决调离岗位。保证供水水质,制定《水质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水源管理和提高制水水平,还加加强水质化验的管理。
五、加强防汛抗旱值班和信息报送制度
严格落实值班制度。我市“三防”及供水企业生产岗位严格执行《国家防总关于防汛抗旱值班规定》,进一步加强对防汛抗旱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切实认真地从人员、物资、技术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加强预防能力建设,保证信息畅通,确保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有序的进行。落实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实行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值班制度,加强我市水库及水厂安全管理工作,使重点设施、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及时传递信息,加大水质检测力度,做到水质检测及时、准确,确保出厂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六、防汛抗旱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防汛抗旱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以市为主、市镇共管”的局面,目前,各乡镇都成立了以民兵为基础,乡镇领导和青年干部为骨干的防汛抢险队伍。我委也成立了技术抢险小组。由农委主任担任组长, 青年技术骨干、党员干部任成员。同时,市人武部加强组织民兵演练抗洪抢险技术,力争建立一支用得上、拉得出的防汛抗旱队伍。抢险队伍实行二十四小时待命。做到及时发现险情,及时汇报,及时组织抢险,防患以未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七、物资储备情况
按照“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原则,市镇两级都要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汛物资,按照各乡镇防守任务的不同,我市要求其储备应急抢险物资。
篇4
一、认真学习全面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对我市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各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要迅速传达学习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各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要联系我市实际,认真安排部署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工作措施。三是各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活动,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特别是水务干部职工对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自觉性。
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过程中,要结合学习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把握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通过认真学习、宣传辅导等,使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基础。
二、按照全域灌溉的理念,全面提升水利设施建设
一要狠抓灌区续建设施配套。加快区配套建设,深入实施渠堰引水枢纽及干支渠改造,全面提升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水准,完成各级防渗渠道、新增节水灌面、改造中低产田土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提升都江堰等核心精华灌区渠道功能。
二要狠抓山丘区抗旱能力提升。尤其是以山脉“百湖”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兴建梯级人工湖等山丘区水利设施,新建改造蓄水池、山坪塘、石河堰、小型提灌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1.25万处,新增恢复蓄水能力1.1亿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0万亩,进一步提升山丘区抗旱能力。
三要狠抓现代化水利建设。以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国家小农水重点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智能高效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水利现代化示范区100万亩,建成“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水利基础设施。
三、按照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理念,全面提升城乡居民饮水保障水平
总书记和家宝总理都讲到,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算得上是具备条件的地方,我们要因地制宜,提升城乡居民饮水保障水平。
一要着力提升县域城乡居民饮水质量。在区,加快新改扩建大型自来水厂,推进跨行政区域集中连片供水,确保到2012年底实现二三圈层平原浅丘区自来水满覆盖。在深丘区,加快建设引泉、漫滤、打井、集雨工程等小型供水设施,全面解决深丘区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二要着力提高中心城区供水抗风险应急能力。加快完成应急水源建设,加快推进水七厂和凤凰山20万吨高位水池建设,尽快启动建设第二水源,力争今年完成前期工作,切实提高实际供水能力。同时,健全中心城区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完善管网抢修快速反应机制,有计划地实施管网改造,提升管网运行可靠性。
三要着力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推进《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全流域环境安全防护措施,建立水源地上游河道巡查监管长效机制,细化分解饮用水水源管理和保护责任,强化日常管理和执法检查,加大违法排污行为查处力度,有效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
四、按照城乡水域联动的理念,全面提升防汛减灾能力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防汛责任人要严格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要求,坚持领导带班、到岗到位;各地防汛部门要坚持24小时值班,水文、气象、防汛、国土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预测预警;基层防汛巡逻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要按照要求加强巡查,掌握防汛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河道日常管理,及时清理河道,建筑不得违法占用河道,对河道边公路的护坡要进行巩固维护,避免水患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损失。这次我市遭受强降雨使得部分地区受灾,要安排好受灾群众。
二要强化重点防范。要针对今年汛情来临特别早、雨量强度特别大、洪水流量特别大的严峻形势,加强江河、水库、山洪易发区、低洼易淹区、城市地下空间、下穿隧道、地铁工程和城市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监测防御。特别要针对本月3日至4日我市遭受强降雨过程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逐一分析问题原因,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的7月上旬和8月下旬容易下大雨,要抓住现在到8月下旬这段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全力确保重点部位安全度汛。
三要强化抢险演练。要时刻做好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准备,坚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强化防汛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训练,充分发挥部队、民兵和公安消防的抢险骨干作用,从实战、实情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汛抢险演练,提高抢险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按照综合治理的理念,全面提升城乡水环境
一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编制全市水环境“十二五”治理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大力推进中心城区100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建成186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积极推进5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二要加强河道排污治理。积极采取雨污分流、全程截污等方式,加快治理市域范围内所有河道下河排污口,实现污水不下河。大力实施河道清垃圾、清淤泥、清漂浮物“三清”治理,强化河道清洁化、规范化、生态化“三化”建设,确保实现河道无垃圾、无淤泥、无漂浮物的“三无”目标。
三要加强河湖生态治理和再生水循环利用。加快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积极规划建设生态河流和人工湿地,提高城乡水环境容量。加快规划建设再生水厂和配套管线,有效改善出水水质,确保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补充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用水。
四要加强河道和排水设施长效管理。严格按照全市河道管理维护标准和排水设施管理维护标准,加强河道和排水设施管理维护,强化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努力营造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篇5
(一)以取水许可和计划用水为突破口,加强用水总量控制。结合全市水资源条件和用水需求,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和用水总量控制;同时严格计划用水管理,对全市规模以上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
(二)以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为契机,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全面推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建立起高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协调与联动机制;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侧重企业用水工艺的改进和用水管理;推进工业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完成10余项节水技术改造工程,市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到75.8%;加快农业节水改造步伐,不断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积极开展节水宣传,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深入人心。
(三)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主线,强化纳污总量控制。我市于2008年全面启动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2010年被水利部正式列为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通过规划的实施,综合运用污染治理、水资源调配等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有效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城市健康发展,为构建“以松花江为纲,百里生态长廊带动两翼、北国和谐水系、一江三沟三河自然健康、地表水地下水兼顾、陆域与水域相呼应”的健康水生态系统奠定基础,为实施我市“北跃、南拓、中兴”战略提供支撑。
(四)加强立法,推进依法治水的进程。近年出台了《哈尔滨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哈尔滨市河道管理条例》、《哈尔滨市西泉眼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三部地方性法规和《哈尔滨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哈尔滨市滩涂管理办法》等地方性规章,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法制保障。
(五)加强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2009年组建了市水政监察局,采取流域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执法方式,实现了全市水政监察的统一管理。水政监察局成立后,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对阳明滩、金河湾等多处违章建筑进行了大规模强拆,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的非法采砂、违规私建、擅自排污等进行严查严惩,有力地打击了各种水事违法行为,综合执法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六)创新思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高起点谋划,在国内首次提出“以水定城”的理念并进行整体规划,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上升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排水保障工作。通过编制规划,对磨盘山、西泉眼、松花江及地下水等各类水源进行合理配置,保障供水需求;加大城市排水管网的改造力度,使之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二、科学谋划“十二五”,扎实做好近期工作“十二五”时期,我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制度、创新节水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全面实现全市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坚持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法制化、制度化;深入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计划用水、用水计量与监督管理制度。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促进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增强城市供水能力,建立综合供水体系;开展西泉眼水库作为城市正式供水水源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争取早立项开工建设。
(三)深化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严格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深入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活动,促进节约用水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
(四)进一步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管理,全面开展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大力推进河道整治,完成城区“三沟一河”综合治理任务;推进“北国水城”建设,加强松花江及其支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水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五)全面开展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依据《哈尔滨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在开展尚志市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覆盖全市范围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提高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六)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健全水政监察执法体系。积极推进《哈尔滨市滩涂管理条例》等法规的立法工作,加快推进《哈尔滨市城市供水条例》、《哈尔滨市城市排水条例》等法规的修订工作,使我市的水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巡查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规范水事行为。加大执法投入,重拳打击非法采砂等涉水违法行为,确保水事秩序健康有序。
篇6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对策;研究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随着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大武口区有限的地下水资源,不仅关系大武口区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及发展,也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切实利益。
一、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现状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位于宁夏最北部,东至宁夏平罗县,北至简泉农场,南至姚汝公路,西至贺兰山东麓。是宁夏煤炭、电力、化工等重要的工业基地,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总人口29.86万人,农业人口3.86万人,是一座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
(一)大武口区水资源量和配额
1.引黄(地表水)分配指标。大武口区引黄水量分配指标为0.42亿m3,2012年用水量为0.47亿m3,超用水量500万m3。其中农业引黄水量为2670万m3,生态引水量2100万m3。
2. 全区地下水资源量。大武口区地下水资源量有0.85亿m3,由于是工业城市,地下水开采量大;加之,近几年,生态绿化的大力发展,使我区用水较为紧张。
我区共有供水机井171 眼,其中农业灌溉机井62眼、工业供水机井100眼、人饮工程供水机井9眼,年开采水量为4200万m3,大武口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14亿立方米/年。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
1.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目前,石嘴山市3大武口区共有集中开采水源地(城市饮用水水源地)3个,分别为:石嘴山市第一水源地(北武当沟水源地),南接大小风沟,北连大武口乡土长城,西靠贺兰山,东到二农场渠,总面积44平方公里,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6万立方米/日,实际开采量8万立方米/日,处于超采状态。石嘴山市第二水源地,东到简泉农场九队,南至明水湖北侧,西抵潮湖六站到明水湖四队一线,北临宁煤集团太西二矿农场,总面积52平方公里,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4万立方米/日,实际开采量2万立方米/日。石嘴山市第三水源地(工业园区水源地),北至潮湖渔场,南抵前进农场一站四队,西起煤机二厂砖场,南至包兰铁路,总面积94.5平方公里,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8万立方米/日,实际开采量6.5万立方米/日。目前,该水源地尚无城市统建供水井开采取水,主要有企业自备井开采取水。
2.地下水资源保护情况。一是科学合理划定水资源保护区,明确了城市集中饮用地下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水源保护区保护范围。二是坚决取缔水源地保护区内主要污染源,对水源地内影响饮用水供水安全的污染点进行了清理整顿。三是依法加大对水源地保护力度。建立了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的水政执法队伍,依法查处水源地违法水事案件,从源头清理可能对水源地造成的污染。四是制定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动态监测与应急预案,建立城市集中饮用水源突发性水污染月报制度和城市供水源地巡查、巡检制度,提高了对水源动态监测和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二、用水情况
(一)用水量
大武口区年用水资源为8970万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2670万m3,生态用水量为2100万m3,工业和生活用水量为4200万m3。
1.生活用水。主要以地下水源为主,用水量为600万立方米/年,占总用水量6.6。在用水分配上首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水需要,因此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总量和用水标准都在逐年提高。
2.工业用水。主要以地下水源为主。用水量为0.36亿立方米/年,占总用水量40。大武口区是工业城市,工业用水主要集中于耗水量大的电力、煤炭、化工等行业。
3.农业用水。主要以黄河水源为主。用水量为0.267亿立方米/年,占总用水量30。但随着黄河引水指标的减少,大武口区成为禁稻区,低洼地带不能种植水稻,导致许多土地荒芜。
4.生态用水。主要以地下水源和黄河水为主。用水量为0.21亿立方米/年,占总用水量23.4。
(二)用水量不足,用水高峰期出现争水现象
由于干旱缺水,每逢夏季用水高峰期,出现绿化用水和居民用水争水现象,为确保用水,城市绿化浇水时间只能调整到晚间进行,错开居民用水时间。
三、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大武口区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年降水量190-221.4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1444-1797毫米,属于典型资源性缺水城市。虽然大武口区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征收水资源费,加大计划用水管理力度,对超计划用水单位实行累进加价制度,一定程度缓解用水紧张矛盾,但要解决大武口区日益突出水资源矛盾问题,必须积优化水资源配置,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一)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大武口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在地下水已经出现超采的地区,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确需新凿井只准原位更新,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达到区域,一律不准凿井。通过取水许可审批,有效控制乱凿井的现象,严格进行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使开采地下水资源总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2、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使节水型社会更好的创建,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1)节水型城区。一是全面推行了节水型用水器具,提高了生活用水节水效率。抓好了新建建筑物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安装使用及推广,对原来浪费水严重的器具进行更换。二是加快了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了输配水管网漏失率。(2)节水型学校。在学校成立了创建“节水型学校”领导小组,做到节水从娃娃抓起。(3)节水型社区。以典型社区为示范,在社区推广节约用水,唤起居民节约用水意识,社区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3%,小区人均月用水量≤4.8立方米,节水型效果明显。
(二)发展节水型农业。
(1)采用高效节水技术。城市和郊区、公路两侧公共绿地,全部采用喷灌、管灌、滴管高效节水措施,使节水率达到60%以上。
(2)种植节水高产作物。主要种植蔬菜、高杆作物,避开用水高峰期,达到节水15%的目标。
(3)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不种或少种生长周期长、用水量大、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农作物;鼓励发展新型的生产周期短、产量高、耐干旱、四季皆宜的农作物。
(三)利用山洪水
加大投资,依托防汛工程,拦蓄贺兰山东麓洪水,充分利用降雨、山洪水,使雨洪水资源化,以满足农业和生态用水需要。
(四)抓好城市污水再生回用
大武口区已建设4万立方米/日中水处理厂,日处理中水3万立方米,中水在城市生态用水、城市景观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1.中水回用于绿化。处理后的中水可用来绿化,年节约水资源200万方。
2.中水回用于工业用水。在满足不同水质要求的前提下,中水回用于工业用水,企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引导企业淘汰耗水量大、能耗高、用水效率低、污染严重的产品,严格控制耗水多且污染大的项目上马。中水的利用给企业节省相当可观的水费开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大武口区处理的中水已广泛回用于电力、钢铁等行业,节约水资源。
篇7
关键词:农村;人饮工程;管理
我国农村地区受自然、经济、水资源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人饮工程建设、管理难度较大,尤其是干旱地区。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人饮工程的投入,不仅优化了农村生活环境,还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农村人饮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人为破坏现象严重
我国农村地区部分人没有认识到水源商品的属性,缺少依法用水的理念,因此,容易忽略对水利设施的保护,甚至会出现人为破坏的现象。例如,闸阀井、供水房经常被拆,私自接供水管道为自家用,导致人饮工程出现供水不足的情况。
1.2管理人员不足
一般来说,农村地区人饮工程的建设线路较长,配水管道可能会经过公共设施、村庄、道路等,因此需要设置较多的减压阀、检查井及闸阀井。在工程巡查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加上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使一些最基本的维修工作无法正常展开,人饮工程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1.3缺少法制意识
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法制意识较弱,经常私自开启、关闭闸阀,导致闸阀、管道被损坏,出现农田、道路被水浸泡等事件;还有一些居民在利益的驱使下,违背管理规定,偷水灌溉自家田地,对农村地区人饮工程用水造成了严重影响[1]。
2农村人饮工程管理手段
2.1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工程设计
农村人饮工程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政府部门应注重宣传,提升广大群众对工程效益的认知,充分发挥农村宣传栏、电视、广播等平台的作用,使农民全面了解与饮水管理有关的条例及饮用自来水的好处,提升农村居民保护供水设备的意识,从而真正实现节约用水。同时,当地部门还应加强饮水服务管理,保证饮水工程的良性循环,使当地居民能够用上更加便捷、安全的自来水,乡(镇)政府、司法部门应积极配合人饮工程的管理,以提升其执法能力及管理效率。要不断加强人饮工程水网的改造及更新,确保工程运行的有序化及网络化,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可在已顺利运行的人饮工程中引进水厂化理念,实施工程的二次组网,真正提升工程的网络容量。在组网改造的过程中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网络组建工作,实现水源地点的优化,将其与干管连接,确保蓄水池容量及水塔的科学配置,为供水站点的运行奠定扎实的基础;二是组网工作完成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人饮工程运行时存在的问题,例如水源负荷过低或过高,从而在保障系统平衡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三是要完善水源点的运行方式,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及科学性。
2.2健全相关政策,落实水价管理
完善当前水利管理政策及法律法规,将人饮工程管理作为工作重点。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确保项目工程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2];二是要努力获得电价的支持。目前人饮工程中,电费支出占据主要的成本支出,农村人饮工程在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只有得到电价的支持,才能实现运营成本的节约,才能为工程发展提供更强的经济保障。
2.3创新管理方法,发挥群众作用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人饮工程管理采取专管、群管相结合的形式,专管就是在乡(镇)中设立管理站,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人饮工程的日常维护及管理,群管即受益村社、用户全部参与到工程管理中。对进村、进社的供水主、支管道上的控制性闸阀,应经常性维修保养,同时,要加强水毁财产的保险收缴,收缴率应达到90%左右,加大理赔额度,减少理赔时间,在发生水毁损失时,为农民争取一定数额的补贴款。一是应该充分发挥乡(镇)管水委员会的职能,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及时调节水事纠纷;二是村社的群管小组应针对一定范围内的人饮供水管线进行维修和管理,确保其能正常供水;三是用水村民要注重进户工程的日常维护,并按时缴纳水费,积极参与到村社人饮管线及供水建筑物的抢险工作中;四是加大用水户的水毁财险参保力度,落实水毁理赔,真正实现农村群众用水无忧,开辟一条上下联动、群众参与管理的新道路。
2.4构建管理机制,保证饮水安全
农村人饮工程应在工程规模现状、工程所属权的基础上制定责任管理制度,乡(镇)水利管理部门应通过企业的形式直接管理乡(镇)人饮工程。个人的水池、水窖等由个人管理,管理机构要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针对管理者实施岗位责任制度。农村人饮工程可以集体联办或举办,也可将其承包给有责任心、专业技能强的个人,要签订管理合同,做到惩罚分明,以实现供水设备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此外,管理部门需依据农村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当地相关部门及单位应做好水源的管理保护工作,一级水源保护区中禁止开展任何开发活动;一旦发现有可能威胁水质的污染源,要及时关闭并搬迁,以免污染扩散,以保证饮用水质量符合国家标准[3],确保农村人饮工程安全运行。
篇8
【关键词】小型;水库;安全;管理
对于小型水库而言,其安全管理的主要范围是承担日常管理、报汛预警等等工作,具体来说,安全管理的主要范围为水库的日常管理与巡查任务、水雨情测报工作、险情上报与下游群众转移预警。
1 小型水库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制度一直是水库安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针对大、中型水库来制定,小型水库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往往只将这些法律法规作为一个参照标准,很少真正落到实处。
1.2 安全监测不到位
安全监测工作的落实与否,直接影响着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然而各级地方水利部门在管理中长期忽视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单从坝体来看,坝顶有无裂缝、异常变形、积水或植物滋生现象;防浪墙有无开裂、挤碎、架空、错断、倾斜等情况;迎水面护面或护坡是否损坏、有无裂缝、剥落、冲刷或植物滋生等现象;背水面有无裂缝、剥落、滑动、有无蚁穴、兽洞等隐患都是小型水库安全监测工作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但实际工作中却常常出现检测不到位的问题。此外,对小型水库周边环境安全监测工作也尚未有效的开展。
1.3 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小型水库归属于乡镇管理,因此所谓的安全管理人员都由附近的村民或是村组干部担当。这类人群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几乎为零,再加上平日农务工作的影响,在安全管理中责任心不强,甚至连汛期负责水库巡查和报汛的基本工作都难以完成。
1.4 管理资金不足
小型水库中管理资金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我国的小型水库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农业水费水价低、收费难,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水库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其二,虽然中央对地方水利基建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大约50%的资金投入到了大、中型水库的加固工作中,小型水库作为病险水库中的代表群体得到的资金却十分有限。
2 加强小型水库安全管理的策略
2.1 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
首先,各级地方水利部门要明确县级水库行政主管部门成立的专职机构或乡镇水利站为小型水库安全责任主体,管理体制中应包括工程管理权限、管理责任、管护主体、管护经费和专职管护人员等内容。管理单位要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其次,小型水库的安全管理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实施管理。最后,水库的安全维护工作应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管理人员应每日对大坝进行安全巡查,每次巡查都要做好记录,并报告大坝安全情况。尤其要重视汛期水库的安全巡查工作,当水库达到汛期控制水位时,每天至少巡查2次,超过汛期控制运用水位时,需要管护人员24h值守。
2.2 建立监督机构,加强安全监测
首先,水库管理部门要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水库监控管理系统,加快远程实时监控、自动测报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通过对水库水位、雨量、坝坡周边情况数据信息实时监控,实现平台信息共享。最后,机构要负责落实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相关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督促管护人员参加水库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岗位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水库运行观测、巡查检查、维修养护、险情报告以及报汛要求等方面。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调度运用、巡视检查、维修养护、防汛抢险、闸门操作、技术档案管理等技能应纳入到绩效考核之中。
2.3 优化管理手段,促进经费落实
小型水库资金短缺问题导致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不能顺利开展,因此加大水价改革力度,探索有效的水费收取方式是目前水库安全管理中亟需解决的两大难题。首先,改革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将村、镇(乡)管理小型水库收归市县(区)统一管理,确保小型水库的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其次,水库部门要重点关注中央出台的关于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及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积极采取措施筹集小型水库安全管理经费。
2.4 规范管理小型水库管护人员
小型水库应根据自身水库规模、功能、任务等实际情况并结合水利部与财政部颁发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配备管护人员,通常情况下小一型水库管护人员原则上配备3人,小二型水库原则上配备2人。文件明确指出要对小型水库管护人员实行聘用制,全面纳入社会化管理之中。因此要求基层水库管理单位要落实好管护人员的劳动保障工作,严格依照《劳动合同法》与管护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全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全省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通过提高管护人员的薪酬福利降低人员流失率,维护管护队伍的稳定。
2.5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一方面,分层次对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根据各自日常工作内容的不同,安排不同的培训课程。如基层管理人员培训要包含基本水库知识、水库的日常巡视、监测、水库各项设施的使用和保养等内容;中层管理人员培训除包括基层水库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外,还应包含水库安全隐患的基本判断及处置、水库监测资料的整理、水雨情知识等。另一方面,增加投入覆盖培训受众范围,使所有的水库管理人员每年能够参加1 ~ 2 次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对新上岗的水库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
2.5整理、保存现有的水库资料,整编水库监测资料
水务管理单位应加大力度找寻原始水库资料,同时将各水库除险加固资料、已有的巡视和监测资料整理后,安排专人妥善保管,有条件的留存电子文件。近几年水库监测资料,各水务管理单位可以自己或委托第三方咨询单位进行整编分析。根据整编分析结论,整改发现的问题。
2.6 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水库管理工作
定期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对所有水库的运行状况、日常管理情况进行巡查,出具巡查报告,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其水库进行大坝位移监测和资料整编等工作。针对小型水库管理中存在的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相关水库管理单位可以借鉴以上经验,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完成水库安全管理工作。
2.7 对水库周边及下游环境进行整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河道管理条例》、《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小型水库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小型水库周边及河道下游的厂区、生活区进行整治,拆除违章建筑,退还管理用地。同时,各地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到水库安全运行条件,并对现有的排水网路进行复核、改造,使其能够满足城市防洪需求。在水库管理保护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服从水库的防洪、灌溉、供水、生态保护等调度运行,不得影响工程安全,不得破坏生态环境。
3 结语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小型水库的周边人口也越来越密集,它们功能效用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对水库管理单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管理好小型水库是各方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需要建设一支良好的管理队伍,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整合利用各方资源,才能发挥小型水库的效益,为特区建设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篇9
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各环节、各领域的规范化、制度化监管,加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在“十一五”末期,初步实现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科学监管。建立权责明确、监督有效的食品安全执法体系;健全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完善公正、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监测评估、预警控制体系;构建全面、准确、科学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体系;推进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为内容的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三网”体系,有效遏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食品的卫生和质量安全。
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二)全县食品生产企业专项检查覆盖面达到90%,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食品召回覆盖面达到80%。
(四)县城区的市场、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各环节生产经营单位进货记录齐全,可追溯率达到100%;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账制度。
(五)彻底解决县城区的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照经营的问题;食堂和县城区的餐饮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杜绝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行为,杜绝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的行为。
(六)食品量化分级管理≥95%。
(七)全县定点屠宰率实现100%,县城区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八)县城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九)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畜、水)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农(畜、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十)全县100%的乡镇、90%的行政村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连锁店,食品统一配送率达到80%。
(十一)食品生产、经营设备、设施符合相应卫生要求,防鼠、防蝇、防尘、通风、防潮、消毒等设施完善,使用率达100%。
(十二)农村餐饮店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学校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到100%,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率达到80%以上。
(十三)整合食品安全检测资源,实现统一检测计划和信息,食品安全信息监测覆盖面达到90%。
(十四)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健全,应急网络覆盖面达100%,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率达到100%。
(十五)县、乡镇要100%建立食品安全协调工作机构,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100%,食品安全工作100%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
(十六)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70%以上。
(十七)完成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全县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工作,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跟踪和追溯制度;加强和完善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提高应对重大疫情的处理能力。
加强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高风险食品和畜禽屠宰加工行业专项整治。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法人代表或负责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依法推行加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开展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包装、容器和工具等制品及相关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加工食品强制检验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产品公布、召回、销毁、退市制度;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档案,实行分类监管制度,加强巡查回访、强制检验、监督抽查、年度报告审查和执法检查工作。
全面实施生猪屠宰企业资质等级认定。加强屠宰监管工作,督促定点屠宰企业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屠宰加工,严格牲畜产品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建立病害肉无害化处理保障制度。
继续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检查,消除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事故隐患。进一步加强城乡制水供水的管理,严格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加强对全县供水管网末梢水质的抽查检测,以及矿泉水、纯净水等直饮水质量卫生安全的监督和检测。完善饮用水供水应急体系,提高紧急情况下县城安全供水能力。
(二)推进食品安全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严格食品上市准入和退出制度。逐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逐步推行肉、禽、蛋、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凭产地质量合格证明或检测合格证明才能上市交易的制度。积极推进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加工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以及进口食品实行凭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卫生证书上市制度。
强化企业法人代表或负责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完善市场法人主体登记制度,实行市场开办者、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制,建立食品安全告知、承诺和先行赔偿制度。完善各类食品市场内部卫生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和公示制度。
加快完善食品监督监测制度。强化对上市食品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工作。开展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和强制检验等日常监督。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整治,打击无证无照经营,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加快标准化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逐步建立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配送系统,完善加工食品物流配送体系;推行优质农产品和食品推介制度,鼓励经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连锁店、专卖店进入城镇社区并向农村延伸;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现代农村食品流通网;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实现农贸市场超市化目标。
(三)推进食品安全标准认证体系建设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质量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强制性标准。加快我县农业地方标准的修订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快推行农产品和食品商品条码制度,逐步推行初级农产品和加工食品上市前实行佩戴耳标、脚环、内外包装标注等形式,注识统一的商品条码,做到上市商品来源可追溯。
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工作,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等的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体系认证。逐步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鼓励企业创立名优农产品和食品品牌,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
(四)推进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体系建设
加强重点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逐步整合全县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充实、发展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发展政府、高校、科研单位、社会中介和企业内设检测机构,全面建立企业自检制度,全面加强产品的企业自检自测和监管部门监督监测。
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系统调查农产品产地污染状况,开展重点地区、典型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控。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建立原粮污染监控制度,开展原粮质量安全和卫生监测,建设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监测网络;开展非食品原料风险监测,系统调查非食品原料污染情况。
建立重点食品强制性标准的专项检查制度,实施电子标签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建立食品质量监测直报点。逐步完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和管理,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五)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我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制度,继续抓好全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企业的工作,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推广试点行业和品种。推进行业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制度建设,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六)推进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多种形式开展食品安全五进(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及专项整治成果,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的培训教育,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技能培训,强化依法行政;加强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普及,增强青少年的食品安全意识。
(七)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实施,开展综合评价工作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定期组织对全县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综合性评价或对食品安全重点区域、领域进行针对性评价,科学评价全县食品安全工作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评价促工作,确保公众饮食安全。
篇10
年我镇的农业工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努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搞好为农服务,年农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成效明显。
1、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年底统计,全镇农业结构调整面积达到34580亩,其中:西甜瓜6029亩,草莓402亩,茭白2768亩,葡萄537亩,花卉花木2380亩,果桑1175亩,梨1299亩,柑桔968亩,藕688亩,淡水水产2350亩。全镇已建成了6个千亩以上各具特色的示范基地,即:宁波港城农业示范园、陈家团大棚茭白、定桥等村花木、南林等村翠冠梨、同三等村果桑、新张俞等村淡水水产养殖等。
2、无公害产地建设有新的发展。我镇在宁波港城农业示范园、千亩棚栽茭白列入省无公害产地和市农产品认证基础上,年以南林村为主的千亩翠冠梨产地也获得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认证。目前正在申报2000余亩大棚西瓜无公害产地认证和千亩翠冠梨、500亩葡萄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3、设施栽培面积进一步扩大。我镇通过政策支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设施农业,年全镇设施栽培面积达到7108亩,比去年5275亩增加1833亩。
4、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效益提高,如陈家团村千亩棚栽茭白亩产量达到1500公斤,产值6000余元,净收入3000元以上;又如黎山后、花园、陆家堰、周韩等村农户种植的大棚草莓、大棚油桃、大棚蔬菜等亩净收入达到5000元,高的农户达到8000余元。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二)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1、早稻面积稳中有升。由于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据统计全镇早稻面积达到34703亩,比去年30956亩增加3747亩。其中种粮大户达到670户,种植早稻面积21475亩,分别比去年增加78户和4551亩。
2、适用技术广泛应用。我镇的早稻生产以抛秧、散直播为主的省工、省本轻栽技术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全镇早稻轻型栽培面积达到32556亩,占早稻面积94%。同时,以镇示范方为基础,幅射带动全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适用农技的推广应用,努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效益。
(三)农业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1、对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和产品抓好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对全镇种植蔬菜2亩以上1174户种植户进行专题技术培训,并发放自产蔬菜上市证。我镇还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来打响“狮山”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建立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基础上,举办种类农技培训班6期,培训1500余人次,印发资料1600余份,进行广播讲座6次,同时还做好抛秧盘,种子、农机具等供应服务工作。
3、基本完成涉及二个村的2800亩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任务,等待上级验收。
4、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监督制度,促进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
5、切实做好畜禽防疫和畜牧环境整治工作,全镇禽流感等疾病免疫密度达100%;完成了畜牧环境整治工作任务。
6、继续建立了18人组成的6支河道专业保洁队伍,通过落实岗位职责,加强每月一次的全面检查,使河道常年保洁工作纳入正常轨道。
7、落实了山林专业扑救队伍和山林巡查人员,并建立岗位责任制,较好地完成了山林防火任务。
二、下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
首先是将继续围绕发展都市农业目标,大力发展优产、高产、高效、生态农业,按照规划继续对区“百家园”工程之一的宁波港城农业示范园进行建设。
其次,是对全镇范围内在继续抓好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基础上,打响“狮山”农产品品牌,提高我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再次,是对已建成的各具特色的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以此来带动全镇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适用技术的到位率。
(二)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
以镇示范方为基地,抓好早稻中后期管理和晚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晚稻优质、高产品种的引进、示范晚稻机械化插秧示范工作。
(三)进一步做好农业其他各项工作。
1、继续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力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按规定做好村务财务公开工作,确保农村稳定。
- 上一篇:会计信息要求的一般原则
- 下一篇:部门日常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