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社区建设的建议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农村、社区、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为内容,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人民满意站所建设为抓手,全面、客观、公正的督导各村、社区、事业单位工作运行情况,充分发挥督导工作的督查和指导作用,推动全镇各单位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仙女”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督导对象

按照分类督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镇农村、社区、事业单位督导工作。依据镇2007年度农村、社区分档晋级定级排名,随机抽样,确定今年下半年督导的对象有6个村、4个社区、两个事业单位。分别是:勤丰、七闸、三和、新民、黄庄、长红等6个村,云峰、南苑、东苑、张纲等4个社区,农机站和企管站。

三、督导内容

1、班子整体运行情况。按照着力增强五个方面能力的要求,看班子的凝聚力、公信力。一看“班长”对班子的驾驭能力,是否决策民主、政令畅通;二看班子成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是否经济有增长、发展有速度;三看班子成员思路创新、工作创新的能力,是否开展特色工作、有亮点的工作;四看班子成员对上级和本级党政组织决策部署的执行能力,是否工作到位、效果明显;五看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否既独挡一面、又相互配合;六看班子组织结构情况,是否交叉兼职、效率提高;七看班子成员走村(居)入户情况,是否结对帮扶、群众满意;八看班子清正廉洁情况,有无违法违纪问题(包括工资、福利、奖金的确定和发放、养老保险以及“三费”的标准和使用)。

2、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查镇党委、政府下达本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完成任务的可行性,看经济工作的增长点、社会事业的闪光点以及行政工作的亮点。

3、市、镇各项重点工作和突击性工作完成情况。针对发展高效农业、开展三大合作、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国家环保和卫生城市、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园区建设、服务城市建设以及防违治违等重点工作,查组织网络、计划制定、责任分工、工作进展和完成效果情况。

四、督导要求

1、加强督导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人民满意基层站所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督导小组要制定督导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督导工作。

2、督导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在组织面上督导工作的同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农村、社区和事业单位深入剖析、长期跟踪,及时发现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提高督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要建立对农村、社区、事业单位督导工作的有关制度。对被督导单位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整改建议并限期整改,要将督导结果及时公开,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督导过程中发现有违法违纪问题的要严肃追究。

篇2

【关键词】 单位记忆;社区建设;单位社区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市社区建设,是时代变迁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单位社区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又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单位社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是我国一种典型的社区类型,它留有的历史痕迹最为深刻,社区建设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可以说,这类社区的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的单位社区特指在国家宏观社会调控体系下形成的、由国家和单位统一开发的、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集生存和发展于一体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简言之,就是单位和社区一体化。

一、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变

单位制与计划经济体制是同构共生的,国家通过单位组织来整合社会,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我国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社会称为“单位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单位现象和单位意识。不可否认,在特殊的社会形势下,单位制作为一种社会整合形式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单位制的弊端也日益突出,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单位制解体成为必然。新形势下,政府需要重新构建它与基层社会的关系,社区组织的自治性与基层性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要,社区建设也应运而生,传统单位社区及其居民被强行拉入社区建设的浪潮中。虽然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在单位社区中开展社区建设仍面临不小的困难,单位制对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不可能和新建的社区一样在一个崭新的环境中迅速地开展社区建设工作。

在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变过程中,不论是宏观层次上的的国家整合方式,还是微观层次上的个人诉求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宏观上来看,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一方面迫使政府转变其整合社会的方式,不再通过单位而是通过社区连结国家与个人;另一方面又迫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剥离它管理社会的职能,终结“企业办社会”的历史。从微观上看,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改变了居民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他们更追求自由与被肯定,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获得在单位中得不到的认同。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有很多事实也证明单位社区在失去了单位的支持后,一时无法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单位社区中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不能搞一刀切,急于求成。

二、单位记忆的延续与社区记忆的空缺

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变不会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单位制的消极作用在很长时间内仍然会影响社区建设的进程,尤其是单位记忆作为历史的产物仍然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会顽固抵抗社区建设的进程。与单位记忆的延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区记忆的空白,“社区”的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没有留下什么记忆痕迹,这无疑加大了社区建设的难度。“单位记忆”特指单位人对单位制时期管理社会的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记忆,以及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单位意识,它们在当前社会中依然存在并发挥消极作用,对社区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应地,社区记忆可以理解为居民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社区的记忆,以及独特的内化为居民行为的思想观念和认知习惯,它是形成社区认同感的重要基础。

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变迁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单位记忆尤为突出,因为它承载着单位人的话语体系和思维习惯,并潜移默化影响着行为方式。由制度经济学家诺斯首先提出来的路径依赖理论,主要是描述过去的制度对现在和将来所实施的制度,人们过去的行为对自己现在以及将来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具体说来就是,过去采取单位制制度,由单位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事务的行为会产生一种“惯性”,人们当前及将来的选择会受到这种“惯性”的影响。依托单位组织形成的单位记忆不可能一下子消失殆尽,新建的社区记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替代单位记忆。可以说,单位记忆的根深蒂固和社区记忆的空白缺失使得单位社区的社区建设工作步履维艰。

三、社区认同形成的难点

在“单位中国”的背景下,政府垄断所有的社会资源,使得社会缺乏必需的各类资源,社区自主发展成为不可能。同时政府又将这些社会资源的大部分直接投入到单位中,极少投入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福利事业中,这必然会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社区服务、管理职能无专门单位承担――各组织单位自办以满足此类需要――社区对服务、管理等职能单位的有效需求减少,使这些社会服务部门得不到发展。社区中的各类基础设施都是在单位多年“办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建设和完善的,在居民的记忆中这些设施都是归单位所有,而且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单位全可以满足,如交电费、水费、暖气费去后勤集团就可以,不用跑到别的地方办理。单位功能的多元化强化了个人对单位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产生了强烈的单位意识,长此以往,这种一种单位意识就不可避免地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成为人们的行为趋向和规范。尽管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单位制趋于解体,过去由单位承接的社会职能被剥离出来,由社区加以承接。但是单位制并没有完全解体,在这一背景下的社区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就是资源问题。在单位与社区的博弈中,单位仍占绝对的优势,依然全面占有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社会资源。同时社区建设刚起步不久,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单位提供相应的资源,这也给居民造成了单位优于社区的印象。加之,居民没有分清生活角色和生产角色,在记忆中仍然认为获得单位身份理所当然就会获得社区身份,自己所需要的资源都可以在单位中得到满足。居民往往只投身于单位活动,而不参加社区活动。如在社区选举中,在职人员的低投票率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加大了社区建设的艰巨性。

四、社区建设的努力方向

1991年国家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并在全国各个城市广泛开展社区建设运动,社区脱离单位是进行社区建设的一个前提,但是在单位社区中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容易造成社区管理上的混乱和居民心理上的不适。尽管社区建设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单位制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消去。由于高度的同质性,加之又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单位社区中的居民所面临的生活问题以及利益诉求基本都是相同的,都习惯通过单位来解决和实现,他们对单位的依赖性并没有削减。可见,建立有效的社区制关键在于打破依赖心理,培养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实现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社区成员的单位记忆阻碍着社区认同感的形成,在单位记忆与社区认同的这场博弈中,毫无疑问单位因其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福利模式使得单位仍然是单位社区居民的怀旧对象,社区也因其自身服务,设施的不健全而问题重重,社区认同感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单位记忆与社区认同的这场博弈是一种动态博弈,单位记忆会阻碍社区认同的形成,同时逐渐积累的社区认同会削弱渐远的单位记忆的影响力。

社区的公共设施、组织的各类活动等都会进入人们的记忆空间,形成关于社区的专门记忆,这是形成社区认同感的重要基础。当然这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需要明确他们在社区管理服务中的主人翁地位,不能仅仅认为这是政府和居委会的事情,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并融入社区活动中,形成“我属于这个社区”的强烈意识,完成单位人到社区人身份的转变,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的浪潮中。

参考文献

[1]张丽梅.社会调控体系下单位社区发展研究[J].规划师.2005(10):88~91

[2]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陈华珊.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1):94~108

篇3

Abstract:It will analyze China culture construction present and performance, point out the mistake, according to the culture present and mistake, and put forward to the relative strategy.

Key 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present, mistak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确立的,为其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建设可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全体成员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最近几年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企业文化建设从“移植组装”开始向“自主开发”阶段迈进,但也存在着许多误区,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加以克服。

1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文化建设从“移植组装”开始向“自主开发”阶段迈进。但企业文化建设还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及大型国有、民营企业好,西部和规模小的民营企业差;说得多,做得少;表面的多,深层的少。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引起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足够的重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方法已经开始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如文化贡献率、实证模型等),研究范围从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扩展到非公有经济实体甚至虚拟企业的企业文化,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研究企业形象开始深入到研究企业审美文化和“知识资本”的人才要素等方面。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有的企业设立了企业文化部,有的将其列入企业发展规划。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两张皮”的现象,没有真正地融合,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渗透力和实效性。企业要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感,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企业家是培育独特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关键所在。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精神的核心,是影响企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但企业家精神不能涵盖企业文化的全部。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企业家要凸显与张扬个性,并进行科学的CI、VI、MI、CIS设计和恰当的形象塑造。唤醒了众多企业管理者“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企业开始注重企业文化中人才的要素及其价值的开放与利用。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造宽松、优美的工作环境,更加关注人的能量的发挥,更加重视人才的再培训、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重形式轻内涵。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

与企业管理脱节。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有学者曾经指出,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

过份追求表象化。一些企业为了塑造自身的“文化”形象,在脱离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情况下总结了一套经营理念或企业精神。由于这些理念或精神根本不被认可,因此这种企业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脱离企业实际的空谈。虽然对于外部环境的不知情者可能会起到一时的“包装”功效,但是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纯属一个漂亮的“花瓶”,其作用可想而知。还有少数企业更加表象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优美的企业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花草树木的整齐茂盛,衣冠服饰的整洁大方,设备摆放的流线优美。

3改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突出先导性的经营理念。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发展方略,突出其内核,抓住其实质,把企业文化凝结为一种理念。这个凝炼后的经营理念一定要有先进性和导向性,能够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实践这种理念,并得到消费者乃至全社会的认可。正确而先进的理念是企业存在和运行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理念为企业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其作用是将全体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望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

突出核心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哲学和生命工程,价值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建设企业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既包括企业人也包括社会人,以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的高度和谐促进企业、职工、社会的共同发展才是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也是企业文化的完美境界。要坚持功利目标和崇高宗旨的辨证统一,恪守商业诚信、企业道德,努力升华企业的人格和品位,使内力不断得以聚合、深化、拓展,实现企业的自我超越、长盛不衰。

高科技和“以人为本”兼顾。有学者指出:“高科技可以在一个阶段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但更深层次的竞争最终应该是在理念方面。”“科技以人为本”这句话就包含了这层意思,反映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企业创新只有把高科技与“以人为本”密切结合起来,两者兼顾,才能提供既有高科技含量又充满人性关怀的新产品、新服务,才能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企业管理者是主要的缔造者,缔造、倡导、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基础,他的观念创新带动企业文化的更新,素质的不断完善将促使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管理者只有具备了融通古今中外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管理经验与民风习俗,善于应对各种市场变化的智慧,才能具备不断创新的实力,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篇4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少儿艺术团队;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16-01

少年儿童是社区人群结构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少儿文化更是社区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丰富社区儿童的文化生活,为孩子们的童年营造更加健康的社会环境、增添更多色彩,是新形势下我们校外教育工作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社区少儿文化活动开展的现状

据调查,生活在都市社区的少年儿童,其课余,要么在家长的陪伴下,奔波于林林总总、远远近近的培训机构补习文化、培训艺术,要么在学校附近的托管班打发课余时间,单调的生活、紧张的节奏使得孩子们的童年失去许多快乐。

社区家长则是最纠结的群体,一方面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与小伙伴一道嬉戏玩耍,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为得到专业机构、专业教师的培训指导不惜耗时费力陪读,往往随着孩子学业加重、家长工作及家庭情况的变化,时间分配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难以为继。

再者,各校外培训机构及伴生的少儿艺术团队不在少数,它们各自为阵,其培训、排练、招生多是在机构阵地内独立完成。团队的展演也多以国际交流、电视台、各类大型活动、各种比赛之类的平台为主。这些平台相对较高,除少数品牌团队外,不少团队鲜有演出机会。只有技能技巧的培训使得队员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培养和保护,教师的创作热情得不到激发。由于学业、路途耗时、家长无力陪护等因素,团队队员也常常不稳定。这些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许多少儿艺术团队的健康发展。

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

(一)大多社区没有把少儿文化建设纳入社区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现有的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为老年人服务的活动室、健身器械、广场舞等等,而占人口相当比例的社区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受社区文化活动经费制约。目前社区群文活动基本都是公益活动,或是临时协调辖区资源来实现。维持社区儿童日常活动需要场地、专业教师、设备设施,凡此种种没有资金寸步难行。

(三)社区文化活动指导水平有限。社区成人群文团队的指导,主要通过团队负责人指导、团员互相交流以及成员外出学习后指导团队三种方式进行。显然,这样的方式不适合儿童,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正规启蒙,专业指导。社区孩子缺乏专人组织、缺少专业教师,致使许多孩子与家长纷纷外出寻找专业培训机构。

(四)缺乏活动场地也成为制约社区儿童文化生活的一个关键因素。大多社区本身没有与儿童开展学习、娱乐等活动相应的场地和配套设施,也很少有适合儿童活动的项目。社区辖区学校、幼儿园节假日大多场地闲置,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公共资源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效能。

三、促进社区少儿文化发展的途径

(一)促进社区与少儿艺术团队联姻,组建合作团队,聚集关心儿童、热心公益的文艺专家,组建专家团队作为社区儿童活动的顾问;利用少儿艺术团队现有师资、丰富的艺术教育管理经验,在社区设立少儿辅导站,科学系统地安排培训学习科目与时间,由团队专业教师直接对社区儿童进行培训;同时,邀请社区有相关特长的离退休老年志愿者做辅导员,让老人有事做,使孩子有人管。提供多层服务,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家长期望的专业培训与艺术锻炼。社区辅导站的孩子自然也是少儿艺术团队的后备力量,从而确保团队的稳定。深入社区群众的教学也会为专业教师带来源于生活的艺术灵感。

(二)整合社区资源,争取辖区内企业赞助社区活动,活动同时为企业做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推动企业发展;整合辖区学校、幼儿园,提高场地利用率,解决社区儿童学习、培训活动场地,帮助孩子们就近学习培训,既节省了孩子求学路途耗费的时间、免去了奔波的辛苦,也解放了家长。

(三)搭建展示平台,国际交流、省市汇演这样的平台固然需要,同时,社区更是孩子们展示才艺最好的舞台,社区的老人、家长就是孩子们最亲的观众。这样的展示,易起易散,来得十分便捷,为孩子们在课堂之外开启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同时,社区舞台也给少儿艺术团队以更多的展示锻炼机会、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提高团队实力,冲向更大的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区文化建设是最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少儿艺术文化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少儿艺术团队而言,根植社区,服务大众,也许正是它们走出困境,焕发生命力的有效途径。二者互为依托,协同发展,建立共同繁荣的长效机制,社区文化建设必将出现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篇5

一、吸毒人员社会帮教方面

XX社区目前共有在册吸毒人员24人(男性17人,女性7人),有5人正在服刑或劳教,应帮教人数为19人,其中有3人下落不明,已帮教人数为16人。在已帮教的吸毒人员当中,有7人已连续脱毒3年以上,其余9人也在逐渐远离。

为了能对吸毒人员进行更好地帮教,社区成立了由管街民警、党员、工作人员组成的帮教小组,对吸毒人员采取了一对一的帮教方[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式,由帮教小组为帮教对象建立帮教档案,帮教人员定期对帮教对象进行回访,并做好帮教记录。同时做好其家人的工作,关心吸毒人员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禁毒宣传,帮助他们找工作、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还为生活困难的帮教对象申请低保,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温暖,使他们能振作起来,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

在我们的鼓励和帮助下,16名帮教对象都基本能够自食其力,多数人外出打工,有个别人到外地学手艺、学技术,也有女性吸毒人员成功脱毒后建立起了幸福的家庭,我们还为1名吸毒帮教对象申请了低保,使他的生活得到保障。XX二区吸毒人员张某自99年被强制戒毒后一直待业在家,为了防止她因无所是事又与一帮吸毒旧友混在一起而复吸,社区帮教小组鼓励她学习一门谋生的手艺,并帮她报名参加了美容培训班的学习。20__年,张某在XX二区开了一家美容院,社区帮教小组的几个成员都成了她的顾客,还时常为她介绍一些新顾客和生意经,现在她的美容院经营得红红火火,生活过得很好。

在帮教工作中,对吸毒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但对于安置他们的实际问题就比较难解决。很多吸毒帮教对象都希望社区能帮他们解决工作的问题,但由于条件和能力有限,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鼓励帮教对象自谋出路。而这些吸毒人员由于吸毒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想投资做点小生意却苦于没有资金,而且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又没有一技之长,找起工作来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如XX二区的杨某,只有初中文化,一直找不到工作。社区帮教小组也曾帮他介绍过送水和送煤气的工作,但由于他缺乏交通工具,工作效率不高,因此拿到很低的工资只能勉强养活自己,一份工作做了没多久也做不下去了。现在他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找不到一份固定的工作,帮教小组鼓励他去学习一门手艺,比如美发、摩修等,可以考虑先去做学徒。他父亲很感谢我们的帮助,接受了我们的建议,打算送他去学摩托车修理。

结合我们平时的帮教工作,我们觉得帮教工作应当多多考虑帮教对象的安置问题。因为只有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才能使他们从内心里感觉到自己没有被歧视,从而远离,重新做人。可以联系一些单位来协助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若是无法解决则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就业培训,让他们能学习到一门手艺和技术,将来可以自谋出路。因此,建议上级部门考虑能多为吸毒帮教对象提供各种免费的技术培训或为帮教对象参加培训学习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让他们学无所忧。

二、关于禁毒人民战争考核方法

禁毒工作应考核的内容:加强领导、加强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建设、目标和任务、加强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开展创建“无毒害社区”、建立吸毒人员监控帮教体系等。

三、关于禁毒的基础问题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一校两区;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不断增多,使各个地区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张,“一校两区”乃至“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在国内高校中非常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学资源紧张的矛盾,提高了高校办学的竞争力。但这同时也造成了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相互交流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本文针对“一校两区”办学模式对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相互交流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解决方案。

一、高等学校新校区文化缺失的现象

1.学生的认同感缺失

从软件上来看,新校区虽有常驻的工作人员具体操作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但决策机构和主要人员都留在老校区,人员分散,精力分散,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难以形成有特色的品牌活动。此外,交通的不便也限制了一些高品质讲座、活动在新校区的举办,导致学生对新校区的亲切感较弱。另一方面,新校区与老校区之间距离一般都比较远,由于数量有限,教师日常奔波于两个校区之间,限制了与学生的沟通时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不能及时将困难反映给相关责任教师。教师的育人作用被削弱,使新校区学生感受到被冷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完整统一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各个主体之间能够简捷便利地进行互动交流。但新校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教师与校区相互分离,教师到新校区上课的时间、交通成本大大提高,除了上课与学生有交流之外,教师很少与学生有课堂之外的学业互动,更不用提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沟通。此外,师生之间、年级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都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继承,使新校区的文化建设难度增大。

综上所述,新老校区之间的差距不是硬件设施之间的差距,而真正的差距在学校氛围,即校园文化的缺失。前国家教育部部长说过,优秀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差距在于氛围,优秀大学在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文化传承后,形成了本大学独特的文化氛围,有着只属于本所大学的教学特色,与吸引学子的独特气质。由于新校区刚刚建立,缺失文化底蕴,在新校区学习生活的学生不能感受到自己学校的独特文化氛围,不能接受也难以传承本学校的文化特色,所以新校区大学学生缺失对新校区的认同感。

2.互联网介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信息数字化、网络全球化的今天,处于时代最前沿的当代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与新型网络教学的独特魅力,又进一步推动学生接触学习互联网。互联网在帮助学生学习,为学生提高前沿信息的同时,导致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这是由于新校区一般建设在城市郊区,缺少课外娱乐设施,同时部分新校区的资金紧张,学校一般优先保证教学楼、办公楼、食堂等设施的建设,体育馆、游泳馆等设施尚未建立,导致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活跃在网吧中。近年来,大型对战类网络游戏的日益火爆,使学生沉迷在网络中,对学校举办的课外活动积极性不高,导致与人面对面交流的缺失。

3.新校区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新校区一般位于城郊地区,远离繁华都市,缺乏都市的气息和氛围,学校周边的配套设施如交通、医疗、饮食等尚未提供到位,治安相对较差。校园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需要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但这种相对较不完善的周边环境和治安影响了学生对高校文化的认同。

从校园内部环境来看,由于新校区的建设是分期完成的,学生入学后,部分设施存在边建设边使用的情况,校区内工地痕迹明显。校园内缺乏参天大树、绿荫成林等代表历史厚重感的标志性物质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失落,冲淡了他们对大学校园的憧憬,从而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校区一般位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地区,远离繁华都市,缺乏都市的气息和氛围,学校周边的配套设施如交通、医疗、饮食等尚未提供到位,治安相对较差。校园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需要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但这种相对较不完善的周边环境和治安限制了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也影响了学生对高校文化的认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设立专门人员负责与相关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为相关部门讲解新校区的优势与潜在价值。协调相关部门在新校区周边修公路,建立餐饮中心,与其他公关措施,增强都市的气息和氛围,并适当举办课余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改革教师考核方案,从制度上提高师生交流的积极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完整统一、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各个主体之间能够简捷便利地进行互动交流。但新校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教师与校区相互分离,教师到新校区上课的时间、交通成本大大提高,教师除了上课与学生有交流之外,很少与学生有课堂之外的学业互动,更不用提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沟通。笔者认为,改革教师考核方案,从制度上提高师生交流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完整的教师考核体系,并做出标准的考核评价标准。调查发现,一些资格较老的教师,由于年龄问题,并不注重教师考核,所以需要制定出合理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督促教师与学生课上交流与课下接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参与活动积极性,同时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话题,进一步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师生交流的积极性。

3.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增强学生对学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由于新校区的刚刚建立缺失文化底蕴,在新校区学习、生活的学生不能感受到自己学校独特文化氛围,不能接受也难以传承本学校的特色文化,所以新校区大学学生缺失对新校区的认同感。笔者认为可以开设专门课程,为新校区学生专门讲解学校辉煌的成绩。同时也可以列举从本学校走出的专科人才,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

4.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新校区文化活动的层次与高度

从校园内部环境来看,由于新校区的建设是分期完成的,学生入学后,部分设施存在边建设边使用的情况,校区内工地痕迹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失落,冲淡他们对大学校园的憧憬。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在适当的时间,例如节假日,在校园内举行有意义的大型活动,但应注重活动的质量与活动的主要意义。因为高质量的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学生的失落感。有意义的大型活动有助于提升新校区文化氛围,更有助与学校文化建设。

三、结束语

对于高校“一校两区”的现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可以全面促进高校的发展,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环境下,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校园文化,孕育出气质独特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邬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文学教育中,2013(10).

[2]匡玉清.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12(4):19-20.

[3]黄煜.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神州,2013(28).

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社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054 — 02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严峻挑战,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昆明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846 559人,加上在昆明居住的外户老年人约9.7万人,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老龄化程度比率排第9位①。昆明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增速快、基数大、高龄化、空巢多、贫困面大”等特点。

一、老年人对医疗卫生需求利用的特点

老年阶段是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决定了其对医疗服务需求较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呈现出该年龄自有的特点。

(一)以日常护理和医疗照顾为主。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更多地被诸如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困扰。针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及身体状况的特殊情况,调查表明,老年人的卫生服务更需要的是日常医疗护理和医疗照顾,这是相对其他年龄段患者的一个明显特征。

(二)就诊地选择上更注重就近方便。根据老年人的多发病情来看,老年人两周患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等一些常见病、慢性病,这些问题多数都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再加上老年人行动不便,因此,老年人在选择医院时,更加看重就诊地点距离所住地的距离和是否容易到达。

(三)医疗服务费用较高。我国的卫生服务调查表明,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远高于一般人群。根据经合组织国家用于测算卫生总费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65岁以上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大约是 65岁以下人口医疗费用的2~8倍②,中国的调查也显示,65岁以上年龄组医疗服务要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

调查显示,昆明市城区老年人年人均医药费用远高于昆明市全人群平均水平,昆明市城区老年人的医药费用的上涨幅度远超过了老年人的收入上涨幅度,昂贵的医疗费用影响了老年人的承受能力,严重影响老年人对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意义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的疾病和失能改变了我国卫生国情现状。老人疾病以慢性为主,这些病更严重,病程更长,致残和死亡的可能性更大。随着老年疾病态势的发生和发展,医疗服务需求量和医疗费用也在增加。而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衷是通过基本服务降低过度使用医疗服务资源和医疗价格上涨带来的高卫生费用。是缓解城市居民就医难、住院难的有效手段之一。

2000年卫生部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制定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近年来,昆明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建设新昆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网底”的战略措施来抓。截至2010 年,昆明市共有360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实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全市14个县(市)区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逐步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社区卫生服务职能。

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最佳服务模式。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社区老年医疗服务资源供给与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医疗需求不平衡,二者之间存在供给缺口。其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

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是对所负责的社区人群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老年人最希望获得的社区医疗服务排在前列的是,上门医疗服务,得到有关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保健信息,有固定的保健医生并经常与之交流者。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观念仍停留在“坐堂行医”、“被动医疗”的服务模式。调查中,一些老年病患及其家属表示:“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一些小病要老人到大医院就诊十分辛苦,想请社区医院的医生上门为病患做简单的治疗,但是很多医生都以各种借口拒绝上门。”另外,还存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防治分离,将社区医院的功能局限于生物医学上的治疗疾病,出现“重医轻防”的现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康复、预防、保健、心理健康等功能缺位。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以《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为基础,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性文件,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等,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发展的态度。

但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法律法规相对薄弱,尚无专门的立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很滞后,只有一些不具备强操作性的服务框架,缺乏适合本地的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在服务程序等方面缺乏规范。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医院进行治疗时,未将处方出具给病患,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患者无法出具有效的证明,最终将难以划定责任。另外,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标准、管理办法不配套,机构及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考核、奖惩等方面的规范也不尽完善。

(三)卫生服务人才匮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合理配置是决定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体现为医护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医护人员老龄化,知识结构单一。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影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职称和待遇不如大医院的好,这也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服务机构人力资源不尽如人意。在调查中,很多医生都反映:“我们现在在医院看病的医生人手都不够,怎么还可能跟你上门看病呢?”另外,全科医生匮乏也影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目前全科医生主要是从专科医生转型而来,接受全科医生培训的时间较短,临床经验不丰富,在专业素养上与国际上的全科医生还有较大差距。

四、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定位,拓展服务空间

现代化的发展,家庭趋向小型化,在这些家庭中,无子女照顾的老人又占了很大比例。因而,老年居民尤其是高龄老人对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更高,对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也更大。因此,这就要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工作人员要尽快转变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群众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的变化,在服务方式上变被动为主动,变院内服务为上门服务,变单纯医疗服务为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为一体的综合。

一是探索家庭责任医生制度,即根据辖区内居民的户数和健康状况,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一个团队至少包括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各一人。主要提供家庭出诊上门服务,包括查体、康复、护理、轻微病症的医治,尤其针对老年人的慢性病的家庭康复指导等服务。居民与服务机构可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规范服务。通过该形式为家庭成员提供安全、有效、连续、可及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二是建立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对于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老年人,应做好定期健康检查,建立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档案,便于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三是经常性宣传医疗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组织与指导老年人参加合适的健身活动。

通过改善服务模式,使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更加有效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同时,也转变了居民就医观念,提高了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度和利用率。

(二)推进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标准化建设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为目的,逐步将服务标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重点可放在,一是在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规范价格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很多,是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结合。例如疾病的诊治费、药品费,定期的健康检查、护理、康复服务等针对个人的健康促进,为个人提供医疗设备使用等,应该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按服务成本收费。而健康档案建立费用、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为公众提供的卫生服务应实行无偿服务,但也要计算成本,以便从其它渠道加以补偿。二是在服务程序上,政府应当制定类似相对细致的规范和运行规程。比如,对于上门诊疗,要出台相对细致、规范、统一的基本诊疗规范,在上门服务时以书面的形式告知病人或病人家属整个诊疗过程,以便监督。也可开展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服务,以块为主,”分片包干、明确条线、责任到人的岗位责任制”,通过探索一些标准化管理模式和工作评估体系,引导社区卫生服务向既定的方向。

(三)加强社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实行正规院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制订长远规划,通过医学院校培养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对于在岗人员,以继续教育为依托,以全科医学教育为形式,对现有的医护人员根据不同层次委托高校进行相关培训。二是稳定的社区卫生医疗的基础性队伍。在薪资待遇上可参照大医院医生工资标准,给社区服务人员同样的待遇,定期输送优秀医护人员进行更高一级的专业深造,由此留住优秀的人才;规范人才管理,确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定标准,对社区护理人员要有一个相应的考评制度,要定期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 对不合格的进行辞退;三是探索弹性化的人才管理体制,实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专业人才来源的多元化。例如,利用大医院优势资源,开展“对口支援”和“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要求大中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要切实履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的职责。

〔参 考 文 献〕

〔1〕王昀,段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思考〔J〕.前沿, 2012,(04).

篇8

关键词:南京;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29 -02

综合保税区拥有研发加工制造、口岸作业、仓储物流、国际中转、转口贸易等九大功能,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它和保税港区一样,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运作最灵活、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在税收政策上,综合保税区有很多优惠:国外货物入区保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截至2012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综合保税区,包括南京综合保税区在内,共有27家。南京综合保税区成为继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昆山综合保税区、无锡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盐城综合保税区及淮安综合保税区之后的江苏省第七家。

一、我国综合保税区设立的发展简历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借鉴国外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惯例和成功的案例,在沿海一些城市和地区先后建成了15个保税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保税区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领军者。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保税区自由贸易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通关不顺畅,效率低下,优势不够明显已经成为保税区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区域经济前沿阵地的我国的港口城市开始着手新一轮的改革:保税区与港口联动,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向“自由港”过渡。综合保税区是国家为了改善地方国际贸易环境、鼓励出口创汇的暂行优惠办法,属于阶段性政策,它未来将发展成以国际陆港为基础的自由贸易港区。

二、南京综合保税区简介

2012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达5.03平方公里,分为龙潭和江宁两个片区,其中龙潭片区的规划面积为3.83平方公里,东至靖西大道,南至靖安大道,西至花园路,北至龙北大道。江宁片区的规划面积为1.2平方公里,东至苏源大道,南至高压走廊,西至机场高速,北至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大道。南京综合保税区封关验收后不再保留南京出口加工区和龙潭保税物流中心。

和普通保税区相比,南京综合保税区整合了原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港口等多种外向型功能为一体,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形态更开放,也更符合国际惯例。整个园区初步规划为5个功能区块,分别是保税加工区、保税物流区、口岸作业区、国际贸易区和综合服务区,形成完善的业务功能体系。

三、南京综合保税区对南京的影响分析

(一)从国家层面来看,南京综合保税区的设立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客观要求。在2006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将南京港列为长三角地区港口群中的重要港口,同时南京也被列入9个重要港口城市之一。2009年国家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南京列为全国九大物流区域中长三角物流区域中心城市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2010年,国家先后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南京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等。设立南京综合保税区,是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要求的积极举措,对发挥南京在泛长三角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带动南京都市圈并促进全省以及长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从江苏省层面来看,作为泛长三角区域门户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南京具有江海河联运、公铁水和管道多种运输立体体系交汇、内外贸联动发展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江苏省的综合保税区苏南已占4席,苏北也有2席,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显示出了它应有的地位和位置,同时这对于改变南京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战略港口城市而无综合保税区的现状,积极促进国际物流向内地物流节点城市顺畅延伸,完善国际物流业战略布局和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直接效果层面来看,能够使入驻南京综合保税区的单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国内国际投资商到南京来投资提供了一个有利优厚的平台。据调查,在南京的一些显示器企业和通讯公司,都非常希望能尽早入驻南京综合保税区,能早日享受到南京综合保税区的特殊优惠政策,能够将上下游企业重新整合或者直接建立研发中心,切实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在现有经济大环境的竞争中,能够抢占主动权,占据有利位置,更好地发展壮大。

四、南京建设并发展综合保税区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功能定位

南京是江苏省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省会城市和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是长三角地区沪宁、沿江和宁沪杭等三大发展轴和国家重要交通枢纽。在申报南京综合保税区的规划中将其的功能定位确立为: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国际物流集聚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的现代服务贸易区。为了和周边城市的综合保税区错位竞争,南京初步设想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南京综合保税区的重点。除此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综合保税区内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划,强化对光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粮食、生物医药、汽配等园区优势主导产业的物流支撑服务,合理配置境内贸易、出口贸易以及城市生活所需的不同服务功能。充分结合南京集深水港、航空港、铁路港于一身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将南京综合保税区进行明确定位将有利于其更好地建设与发展,尽快做大总量,使其能够具有一定规模。

(二)找准招商目标

综合保税区最核心的政策是“保税”——国外货物入区实现保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因此,需要注意的是综合保税区的导向是出口,不适合做内贸的企业。如果做内销的企业进去了,反倒会被政策套牢,因为产品内销要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所以,对南京综合保税区的产业发展,除了大力宣传以外,就要根据其特点和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招商,主动出击集聚一批龙头物流企业,特别是在进出口贸易、区域物流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型物流企业。

(三)瞄准“国际化”做强功能

近年来,包括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在内的上海综合保税区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比如在全国率先试点国际贸易结算中心,探索期货保税交割和保税仓单质押融资试点,拓展单船单机融资租赁业务,发展面向海外的分拨配送中心,开展非国内制造产品的第三方检测维修业务等等。上海综合保税区现已累计批准营运中心200家、结算中心50家、地区总部29家,这批跨国公司完成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工商税收160亿元,以3%的企业数量,创造了综合保税区近50%的经济总量。今年以来,上海综合保税区各项业务继续稳步增长,商品销售额和工商税收均超过全国其余102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总和,在国际经济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值得深思。从南京综合保税区的长远发展来看,值得借鉴上海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经验,以“国际化”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提升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将改革的具体路径转移为完善市场体系、优化开放格局、提升枢纽功能上来,进一步争取综合保税区的良性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祥.区港联动:迈向自由贸易区[J].宁波经济,2005,(12).

[2]林康,尤崧涛.论世界自由贸易区与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和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2008,(07).

[3]叶飞文.中国保税区比较研究[J].综合竞争力,2010,(02).

[4]韩飞.基于SWOT方法对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0,(06).

篇9

关键词:传统园林;城市小区;景观

1 桂林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问题

1.1 过于形式而忽略了功能设计

从目前桂林市的许多小区景观设计来看,并没有把功能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对于小区居民的运动、休息、娱乐和车辆停放等功能并没有很好地给予开发,景观上的设计只注重外形上的惊艳,而并没有把功能性一并进行考虑。

1.2 过于追求景观排场而忽略成本

桂林许多小区的景观设计和建设都是十分美观,气势也十分庞大。但是由于过分注重表面上的开发而不惜投入大量成本,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购房者的房贷压力和后期需要支付的高额物业费用。

1.3 小区景观设计人工痕迹过重

桂林市一个拥有环境优势的地方,但是许多小区的景观设计却没有与本地的地理环境结合在一起。某些小区为了增加居住率和密度,把许多小区中非常难得的自然因素加以改造,例如:山、水和树林等。把这些自然条件进行破坏,填平溪流,挖去山石,取而代之是一些后天种植的花草树木,这种本末倒置的设计原则无疑破坏了小区景观的自然性,缺乏自然美。

1.4 小区景观设计缺乏创造力,一味模仿

桂林许多小区的景观设计基本大同小异,这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美的体现,更是对居住民众的一种责任,因此,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避免短期行为,真正地用心去进行创造和设计。

1.5 只重视外形的设计,忽略了意境的表达

如今的小区景观建设中一味的只注重外形,而忽略了对意境的表达,缺乏艺术的内涵。没有把传统特色和地域文化好好地进行融合和表达。

2 小区景观设计需要注意的几点原则

2.1 生态性原则

小区景观设计要注重自然环境和设计的融合,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要强调景观设计的自然性,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人工化的后期建设。

2.2 多样性原则

不同区域和不同位置的小区要有着不同的个性,要根据当地居民的不同生活习性来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区景观,这样才能体现出艺术的多样性。

2.3 传统园林景观艺术的再现

中国园林中的家园传统造景手法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这种住宅景观以其独有的魅力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好。这是先人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在我国未来居住景观设计中将重新受到设计者们的高度重视。

3 传统园林模式在城市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空间模式的借鉴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处理手法主要体现在空间融合、空间划分和空间对比等几方面。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现代的矮墙、孔洞、玻璃、水景和植物等小尺度元素的遮挡、封闭和透明、半透明的效果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

3.2 景观植物处理的借鉴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处理手法如山姿雄浑,苍松翠柏;移竹当窗、槐荫当庭、栽梅绕屋等等,寄托了丰富的情感遐想,这些设计手法完全可以借鉴和发扬。传统园林的植物一般都是自然的,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的融合,而不是以人工后期种植为主的。因此,在现代居住小区中,可以根据景观的设计主题和风格选择不同的植物,用以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体现出不同的景观寓意,更加要体现景观植物的自然性原则。

3.3 材料运用的借鉴

中国传统园林常用石头、粉墙、黛瓦、青砖、木材、小品等材料。这些都特别注重自然性,我们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要把传统材料和新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如瓦片和不锈钢、石材的铰接等等,形成粗旷古朴的肌理与平整圆滑的质感之间的强烈反差,厚重和轻盈感受的对比,坚硬和柔和的对比等感觉,达到耳目一新的景观效果。

3.4 意境表达上的借鉴

我国传统园林的意境是源远流长的,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意境表达都是十分优美和浓厚的,在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我们不能一味只注重对外形和气势的追求,更要突出小区景观的意境和内涵美。

4 小结

小区景观设计发展至今,中国传统园林的借鉴和运用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建设中完全可以得到全新的诠释和发展。因景生境,景观无所不在的人居美好环境将是园林设计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城镇化;金融发展;遵义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222

1引言

城镇化能够良好的实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而目前我国城镇化相比其他国家显得较为落后,因此研究促进城镇化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贵州省城镇化相比全国其他一些省份还存在一定差距,遵义地区作为贵州省的一个部分,无论是在区域、人口和经济方面都对贵州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过目前关于金融对城镇化作用的研究文献较少,对遵义地区金融对城镇化支持的研究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研究遵义地区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文献综述

在进行实证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选取金融发展和城镇化相关指标。大部分学者选择金融规模指标(FIR)、金融效率指标(FE)和金融结构指标衡量金融发展的水平。不过也有学者用其他指标,比如陆铭(2004)用银行存款占GDP的比重衡量金融发展水平。而衡量城镇化的指标除了最常用的人口城镇化之外,还有收入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等,选择城镇化的指标有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比如辜胜阻(1991)采用了单一的人口城镇化指标,而赵峥(2012)采用的则是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指标体系。

对于实证研究结果,大多数学者都得到相似的结论,即金融发展和城镇化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比如郑长德(2005)指出中国城镇化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在理论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在初始阶段对资金有大量的需求,金融应该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等提供支持。比如倪凤h(2007)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产业调整等将会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只有通过银行贷款才可以获得资金。也有部分学者就城镇化过程中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各抒己见,比如王曼怡(2010)认为要着眼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对融资机构起到优化作用,满足城镇化资金需求,而匡国建(2007)认为应当建立和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城镇化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国内文献关于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问题都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不过从区域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遵义地区作为欠发达的一个区域,城镇化刚刚进入中期阶段,而对其在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贵州省遵义地区的区域研究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3遵义地区金融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调节与配置资金的重要枢纽,金融发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选取2003―2012年这十年的统计数据对遵义地区金融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在这十年都一直呈递增发展,存贷款总额就理当也是递增状态。每年的增长幅度几乎都是越来越大,其中,2011年和2012年之间的存贷款总额差距最大为5251290万元,2012年的存贷款总额是2003年的538倍。

本文选取遵义地区2003―2012年这十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用常住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和城镇化率来反映遵义地区这十年来的城镇化发展进程。遵义地区2003―2012年这十年间城镇化率是呈递增的,每年平均增长1387个百分点。直到2012年的城镇化率增长到3986%。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当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时,城镇化发展速度就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根据这个规律,遵义地区2007年以前属于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但是到了2007年及以后属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按照该规律,遵义地区现在正处于中期阶段并且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4遵义地区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建设作用的实证研究

41指标选取、数据说明以及模型建立

通过对其他学者实证研究的总结,本文决定选取人口指标法来衡量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即用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表示。城镇化率(Ur)=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

金融发展水平可以用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来反映。本文用前文在论述金融深化理论所提到的金融相关率来表示金融规模,即金融相关率(FIR)=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GDP;金融效率反映金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程度,即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本文用存贷比率来表示金融效率,金融效率(FE)=贷款总额/存款总额。

为了得到比较可靠的统计结果,本文选取了遵义地区1980―2012年的数据,其中城镇化率、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地区生产总值等均来自《遵义统计年鉴》。

本文选取的反映城镇化的指标是城镇化率(UR),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是金融相关率(FIR)和金融效率(FE)。将这些指标结合起来构建的模型为:

UR=a+b1×FIR+b2×FE+e

42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都可能存在着非平稳时间序列,如果直接运用回归建立模型,就可能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因此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平稳性检验。本文选用的是ADF检验,用Eviews 72软件对以上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分析。

根据表1可以看出,原指标序列UR、FIR、FE的ADF检验值都大于1%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其是不平稳的;但是其在一阶差分后的ADF检验值都小于1%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一阶差分后平稳。

(2)协整检验

经过ADF 平稳性检验证实了差分后形成的时间序列是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平稳序列,具备了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为了进一步确定上述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就必须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Johansen 检验法,用 Eviews72软件检验变量 UR、FIR、FE之间的协整关系。

如表2所示,原假设为0个协整关系时,迹统计值3831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认为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当假设条件为最多1个协整关系时,迹统计值1439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接受原假设,认为变量之间存在着1个协整关系。因此,UR、FIR、FE这3个变量存在着协整关系。

5结论与对策

本文以研究遵义地区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建设支持为目的,首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关于这一论题目前的研究情况;其次,本文阐述了关于城镇化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了解关于这一领域的理论成果;再次,本文根据2003―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遵义地区城镇化和金融发展分别进行现状分析,得出:遵义地区在这十年间城镇化率是呈递增的,每年平均增长1387个百分点,遵义地区正处于城镇化发展中期阶段。另外,遵义地区的金融相关率从2003―2008年都是递减的,从2008―2012年又几乎呈现递增状态;最后,本文根据遵义地区1980―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得到协整方程。

根据前文实证分析部分得到的协整方程,可以看出FIR的系数比FE大得多,即FIR对UR的影响程度比较大。若是单纯地从公式的角度看,提高FIR会较大地提高UR,即发展金融规模会加速城镇化率的发展。因此,就本文提供的数据和分析来说,加快金融规模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化率。

参考文献:

[1]陈罗俊城镇化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10)

[2]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

[3]黄勇,谢朝华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8(3)

[4]中国农业银行湖南分行课题组金融助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