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列报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报表列报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报表列报基本要求

篇1

为了规范财务报表列报,保证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和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相互可比,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以下称“新准则”),各上市公司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它是第一次对财务报告以准则的形式作出规范。

一、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新准则由总则、基本要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注六章组成。

(一)第一章“总则”

在总则部分,包括制定本准则的目标、依据、财务报表应包含的内容、特殊列报的要求。新准则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其目标是为了规范财务报表的列报,保证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和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相互可比。财务报表应包含的内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附注。特殊列报的要求是指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列报,以及其他会计准则的特殊列报要求,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和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二)第二章“基本要求”

在“基本要求”部分,包括编制财务报表的要求,从持续经营、一致性、重要性、抵销、可比信息、应披露内容、涵盖期间等几个方面对财务报表的编制进行规定。持续经营是指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财务报表的列报应区别重要程度确定是否单独列报。抵销时应区分不得抵销部分和不属于抵销部分。当期财务报表的列报,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的说明。披露的内容主要有(1)编报企业的名称;(2)资产负债表日或财务报表涵盖的会计期间;(3)人民币金额单位;(4)财务报表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当予以标明。涵盖期间规定了企业至少应当按年编制财务报表,对外提供中期财务报告的,还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的规定。

(三)第三章“资产负债表”

在“资产负债表”部分,规定了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的确认条件,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及资产负债表应列示项目。

(四)第四章“利润表”

在“利润表”部分,包括对费用的分类及利润表应列示的项目。费用应当按照功能分类,分为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利润表应单独列示的项目:(1)营业收入;(2)营业成本;(3)营业税金;(4)管理费用;(5)销售费用;(6)财务费用;(7)投资收益;(8)公允价值变动损益;(9)资产减值损失;(10)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11)所得税费用;(12)净利润。

(五)第五章“所有者权益”

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部分,包括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反映的内容及应列示的项目。

(六)第六章“附注”

在“附注”部分,包括附注的定义,附注应披露的信息等。

二、新准则与原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差异比较

在新准则前,我国关于财务报告列报的规范,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制度》和原会计准则中,比较分散。新旧准则、制度对比,其主要差异有:

(一)对财务报表的定义有所不同。原准则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新准则中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

(二)包含内容的改动。原准则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及附注。权益的增减变动直接反映了主体在一定期间的总收益和总费用,新准则增加此部分更全面地反映了主体权益的综合变动。新准则强调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准则主要规定应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目前的潮流是编制现金流量表。新准则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因为财务情况说明书涉及的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等内容不宜通过会计准则来规范。

(三)新准则取消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划分,将这些业务产生的收入和发生的成本统一在“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中列示。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的多元化,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已界限模糊,按大类列示,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做法。

(四)新准则取消了“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综合列示的方法,而是作了分解,按具体项目列示,如:资产减值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五)新准则附注更加重视信息的披露,要求披露的内容更加全面。

(六)新准则将少数股东权益由负债类变更为权益类。

三、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有关财务报告的列报,国际会计准则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作了规范。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相比,主要差异有:

(一)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的分类不同:我国的新准则要求对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进行划分,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既可以划分也可以不划分。

(二)资产负债表上负债的分类不同:我国的新准则要求对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进行划分,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既可以划分也可以不划分。

(三)利润表上费用的分类标准不同:我国的新准则规定费用按功能分类;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按性质或功能分类。

(四)可比信息的要求不同:我国的新准则对上年的比较财务信息对财务报表有此要求,但对附注没有,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附注中披露特定比较信息;而国际会计准则对上年的财务比较信息,对报表与附注都有要求。

(五)对某项会计准则的背离(当遵从该准则会产生误导的情况时)的规定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极少数情况下”,允许背离准则以“实现公允列报”;而我国新准则未涉及。

四、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分析

篇2

关键词:会计;报表;附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结合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相关固定,财务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会计报表、财务情况说明书、附注等内容。其中,会计报表的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会计报表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它包括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等。

一、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

报表附注拓展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内容,就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一定的方式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政策的揭示,这种揭示包括财务揭示和非财务揭示。它可能是定性化方式的说明事实或意见,也可能是一货币计量定量化方式的信息项目。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披露内容,没有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本身就没有实用价值。

(一)满足报表使用者的理解差异

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管理当局等。这些使用者所处的位置和利益关系不同,对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要由于报表使用者所处的地位、利益关系等有所不同,因此对财务报告中的信息需求也有所区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财务报告的多样化,仅有会计报表的作用,难以满足需求。因此,会计报表应根据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实际情况来编制。但是由于不同使用者的理解程度不同,对财务报表提供信息的有效性起到了限制作用。

(二)现有财务报表不能满足报表使用需要

以当前财务报表的应用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局限性:

1.不完整性。由于财务报表主要是借助货币计量单位来反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因而只能将那些能够数量化的会计信息反映在报表上,以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而对于有些重要的、不能量化的质量信息,如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政策变更以及影响、与会计政策选用有关的其他重要资料等情况,往往是进行有效预测和分析所必需的,但却不能在报表上得以体现。

2.时效性。财务报表上反映的信息都是历史的、过去的、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在一定的情况下,历史的会计信息往往失去相关性。例如,财务报表上反映的某单位固定资产(厂房),原值为40万元,是5年前建造而成使用的,而其现行价值可能是150万元,企业若重新建造该厂房,或者银行决定是否给企业提供抵押贷款时,固定资产的现行价值则是更相关的会计信息,那么固定资产的估计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基本要求

1.注重披露信息的定量与定性,从质与量两个角度为出发点,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事项,尽量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

2.附注披露需结合具体结构情况,实现系统性的分类与排列,提高披露信息的逻辑性。由于附注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更要强化逻辑性,做到条理清晰,具备优化的组织结构,便于使用者的掌握与理解,提高可比性。

3.对于报表附注中的相关信息,应注重与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相互对应,更利于使用者从整体把握信息,更好地完善财务报表。

三、会计报表附注的主要内容

当前,在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要求会计报表的附注内容强化会计政策的作用,包括财务报表中没有涉及,但是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相关的内容,明确现金流动状况,更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掌握报表,以此做出科学的决策。总体来说,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企业概况、经营范围、和企业结构、重要的会计政策、财务报表项目注释、分部情况和重要事项揭示等内容。现将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企业概况、经营范围、注册地、组织形式和总部地址等;企业的业务性质和主要经营活动;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者和批准报出日。

2.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持续经营是会计的基本前提,是会计确认、计量及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是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对所发生交易和事项确认、计量及列表列报;相反,如果企业经营出现了非持续经营,致使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的,企业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

3.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企业应加强对财务报表真实性的监督,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确保财务报表发挥应有作用,如实反映企业运营状况、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以及经营成果等。

4.企业的会计政策。包括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会计期间、记账原则、计价基础、利润分配办法等,对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的企业,需要说明合并报表的编制方法。

(1)重要的会计政策。在现代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其经济业务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甚至涉及到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与之对应的会计政策也有所不同。例如,有关存货的计价方法,可以采取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也可采取加权平均法;有关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工作量法,也可以采取平均年限法、年数总额法,等等。对于企业发生的某项具体经济业务,应该从会计处理方法为出发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以此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如实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并从财务报表中充分体现。另外,为了便于报表使用者的理解与掌握,应强化对会计政策的披露。

(2)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在财务报表的列报准则中,强化了诸多会计估计不足的内容,需进一步满足披露要求。对于企业来说,应注重披露关键假设、不确定因素等,这些数据的变化,可能对下一期间的会计事项,如负债账面价值、资产等进行调整。

5.揭示重要事项。所谓重要事项,主要包括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或有事项、承诺事项、关联方交易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

由上可见,财务报表附注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数据是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如实反映与简化浓缩;如果不能将相关数据及时披露,财务报表的真实效应将难以发挥。因此可以说,会计报表附注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个信息载体,它对经济决策的意义深远,是报表使用者的好参谋。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4-88,141-149.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69-124.

[3]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6:462-485.

篇3

【关键词】持续经营;经营活动现金流;经营成果;现金流分析

一、现金流分析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的基础

持续经营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有如下基本要求:“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利用所有可获得信息来评价企业自报告期末起至少12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评价时需要考虑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因素。”

可能导致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包括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等非财务因素,单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企业现金流慢性枯竭,第二类为企业现金流急性短缺。第一类企业经营性亏损严重,且盈利预期不足,资不抵债,既不能获取正常的商业信用,也不能赢得追加投资,现金流逐渐枯竭,不能支付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第二类企业短期内出现了严重的资金困难,而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又差,不能按时筹集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又不能展期或进行债务重组,或不能缴纳逾期的大额税费,企业被迫清算。

第一类情况的企业主要是因为巨额亏损,现金流逐渐减少直至不能维系正常的经营活动,这是一个逐步“失血”的过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最终影响到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着重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通过对企业历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数据稍作分析便可一目了然;而第二类情况造成的企业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往往单从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数据是看不出来的,明明报表显示是盈利的企业却出现了资金链断裂,企业难以维系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现金流量表入手,分析企业的现金流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这类企业最初表现为营运资金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数,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差,可用于偿债的资产变现净值大幅减少,甚至影响到了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已无法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最终出现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破产。其被迫清算或者破产往往是短期、突发性的因素所致。由此可见,合理充足的现金流是公司持续经营的基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前提。通过对现金流进行分析能进一步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进而正确评价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现金流分析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的基础。

二、现金流分析能修正企业经营成果一般分析的结论

通常企业列报的财务报表中,现金流量表是唯一按照收付实现制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的,只有现金流量表数据反映了本期的实际经营情况,而其他报表数据都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对应采取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进行判断和估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核算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估算,含有对未知因素进行职业判断和预测的成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核算出来的利润数字并不就意味着是真正现实了的经营成果。

企业在持续经营假设,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因存在非付现成本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资金流与货物流的不同步等原因,报表上的利润充满了不确定性,若分别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角度出发对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数据上看,企业销售和利润同步增长,发展势头良好,公司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过度采取了赊销的方式,而采取账龄分析法,企业所有客户账龄也都是一年以内的,当期不需要计提坏账准备,但应收账款增长率大大超过利润增长率,货款回笼慢,应收账款周转率越来越低,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数据远远小于利润表“主营业务收入”的金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远远小于“净利润”,企业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为负数且绝对值呈增大的趋势,则企业坏账增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企业盈利可能只是表象。说明在权责发生制下,利润可能只是账面上的数字,不等于实际实现了,因此在没有实际获取了因利润而增加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之前,利润数据和实际盈利并不是一个概念。

对企业现金流的分解和对比分析,不但可以准确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的实质,正确判断企业经营质量好坏,揭示其经营风险高低,避免被表面的利润数据所迷惑,还可以据此预测其发展潜力。对企业自身而言,从现金流入手,对资金筹集、使用及增减变动原因进行分析,从质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经营成果,既能判断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找出经营成果实质上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督促整改,防止企业“虚胖”,又促进企业不断优化现金流管理,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防范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这对于企业提高企业经营成果质量,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对于一个持续经营企业而言,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核算的数据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量,而现金流量表数据则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下核算的经营情况,反映了企业经营成果的质。通俗地说,现金流指标反映了企业利润类指标的合金量,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核算的结果对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结果的修正,通过现金流分析能更真实、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对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经营情况分析的基础。

三、如何进行现金流分析

为了正确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须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分析。如何进行现金流分析,现金流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呢?

现金流量分析可以首先分析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关系,计算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即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或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每股收益),判断经营成果的含金量,这是现金流量分析的重点。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以及其他递延资产摊销等费用在报告期不发生现金支出,但它们需要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加以回收,因此,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大于1(具体数据视不发生现金支出的费用支出和净利润的比率而定,通常在1.2倍-1.5倍之间才是合理的)。例如,某公司年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为4200万元,净利润6000万元,不发生现金支出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1200万元,该公司实际的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为0.7(4200/6000)倍,表明本年度所实现的利润只有0%的现金保障,尚存在30%存在不能实现的风险,而本期折旧和摊销费用的回收现金保障则为零。此例中,考虑折旧等回收所需现金,其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需达到7200(6000+1200)万元,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需达到1.2(7200/6000)倍,其所实现的净利润才有百分之百的现金保障。

其次,现金流量分析可以结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判断其合理性、真实性。对于那些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过高的公司而言,较合理情形是报告期回收了以往年度形成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或预收账大幅增加款,但是,假如出现期末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交税金异常增加的情况,就是不合理的,存在人为操纵现金流量、粉饰经营现金流量净额的可能性较大。

现金流分析还应结合企业所属行业的特殊性,评价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等指标值的合理性。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占当期成本或费用的比重很小的公司如房地产、外贸等行业的公司,正常情况下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能保持在1左右,经营成果的含金量就可能很足了,而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占当期成本或费用的比重较高的公司如港口、铁路运输、路桥等类型的公司,正常情况下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必须保持很高的水平才能保证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和利润的现金回笼。

现金流分析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营活动、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的质量及风险分析,相应的指标则包括主营业务收现百分比、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现金流净额、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市现率等。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号)

作者简介:

彭新武(1969―),男,汉族,安徽宣城人,大专学历,1997年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职称,2014年度以78分的成绩通过高级会计师科目考试。

1991年毕业分配到安徽飞彩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历任会计员、财务部销售结算科科长、控股子公司经营厂长兼财务科科长、集团财务部副经理、经理等职。1998年安徽飞彩集团有限公司改制后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篇4

在当代会计发展中,“财务报告”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不但有些场合与“会计”相提并论,而且有时取而代之,成为所讨论问题的中心概念。联合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曾先后组建过一次专家工作组,每次都以“会计和报告”(AccountingandReporting)并列命名;诺贝斯和帕克主编的《比较国际会计》用“财务报告”作为中心概念,论述“会计”的国际协调和各国的会计环境(NobesandParker,1998);英国1990年重新组建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将其的准则直接称为“财务报告准则”。

如果在“会计”的概念中包含着“报告”的涵义,将会计和报告并列使用,就不合逻辑。在国际范围内这种并列使用现象的存在,促使我们对会计和报告的概念须进一步研究。一般来说,并列使用中的“会计”是指财务会计;若将财务会计分为确认、计量和披露等过程,“会计”就是指确认和计量的过程,而“报告”则包含着披露的涵义,这种并列使用改变了“财务报告”的地位。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并根据财务报告的地位,认为国际会计协调的核心是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

二、财务报告的概念和地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五十七条)将财务报告概括为:“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本身具有传递财务信息的涵义,但“财务报告”从会计中“独立”出来被提到重要地位,具有了市场经济的色彩是在股份公司产生之后。股份公司产生之前,会计的重心在将经济业务记录清楚,侧重于对内报告;股份公司产生后,如何向目前的和潜在的股东“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逐渐地在会计系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财务报告日益重要的地位是导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最终分道扬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西方国家中,有一个无形引证的公认说法:财务会计就是对外报告会计。

在会议文献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有一个图示说明会计和报告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如图1(FASB,1980,P.30)该图并非准确地表达了会计和报告的概念,但可从一个角度促使重新思考会计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对“报告”概念的讨论和理解。见下图:

会计报告

要素财务报表/报告形式

目标——确认盈利状况

计量财务状况和流动性

质量特征

财务报告的重要地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财务报告是联系报告关系各方的纽带

对外报告会计已不仅是公司内部事务,实行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英美等国,直到1929年以后才从经济大崩溃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这一点。股份公司发展以后,在财务信息披露领域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公司是财务信息的提供者,股东等有利害关系各方是财务信息的接受者,财务报告是这个市场上的“产品”,信息使用者对“产品”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可比性和可靠性,因此,“公认会计原则”和审计制度应运而生。财务报告成为了连接财务信息提供者、接受者、规划制定者和审计人相互关系的纽带。财务报告上市场上有关联各方关注的“焦点”。美国政府开始干涉公司事务是从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3开始的,1933年和1934年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责成证券交易委员会具体负责“财务报告市场”的运作。

2、财务报告是会计准则规范的核心

西方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围绕着财务报告进行的。美国1973年成立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财务报告的中心地位上升到理论高度,目标、要素、质量特征、确认和计量等会计的基本概念实际上都为财务报告服务,颁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旨在为制定财务会计准则提供一种统一的基础和指南。第一号公告是“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用大量的篇幅直接论述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如其中第34段、第37段和第40段(FASB,1978),而不是泛泛地讲会计的目标,这就明确了财务会计准则的目标,并将财务会计准则限定在规范财务报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确认和计量方面。日本企业会计审议颁发的“企业会计原则”内容包括:一般原则、损益计算书原则和资产负债表原则,可知会计原则直接用于规范财务报表。此外,企业会计审议会还制定有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等与公司财务报告有关的准则。英国1990年新组建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其准则定名为“财务报告准则”,使用了一个非常准确的术语,反映了英国人制定会计准则从“推荐最佳会计实务”到“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转变”。

3、财务报告成为公司法规规范的对象

各国的公司法或公司条例一般都对财务报告作了规定。我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五条和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是调整财务信息提供者和财务信息接受者之间法律关系的规范。财务报告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不断出现的法律纠纷,促使财务报告法规日臻完善,在荷兰甚至促成了专门解决这种争端的法庭的建立。荷兰1971年开始生效的《年报条例》(theActonAnnualAccounts)对荷兰企业的财务报告制定了基本的法律要求,适用于荷兰的所有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条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般要求、披露要求和关于“企业庭”(theEn-terpriseChamber)的规则。“企业庭”是阿姆特丹法院特高的一个法庭,专门负责解决公司和与其财务报告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出现的争端。根据《年报条例》与一个公司财务报告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和组织,在该公司财务报告公布日或批准日之后两个月内可以对该公司财务报告的虚假和失误等问题向企业庭提出控告。通过“企业庭”解决财务报告争端构成了荷兰会计环境的一大特色,据说美国也有人提出过建立“会计法庭”的建议(Klaassen,1980)

4、财务报告是证券市场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

财务报告在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转中居于重要地位,缺乏财务报告提供的财务信息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和给证券流通带来障碍的经历在许多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当然,财务报告在决策者的决策过程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仍是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报告必将进一步成为证券市场政党运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各报告公司均与如Internet之类的计算机网络联网,通过网络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明细的以及综合的财务信息,将可能在定期报告的基础上实现适时报告。适时报告系统的实现将大大提高财务报告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为适时报告系统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使财务报告真正成为证券市场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

三、财务报告国际协调的原因

对各国财务报告进行国际协调的原因,首先产生于对国际性财务报告的需求。国际财务报告是指为满足两个以上国家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编报的公司财务报告,它是与国际融资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扩大紧密相磁的。一个公司在不同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从国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等进行的各项活动中,需要向国外有关方提供本公司的财务报告,这是完成投资、融资和国际经营活动等各项任务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保持将其证券的正常流通、满足投资者物代款者的信息需求,在投资和筹资活动完成以后,每年还要向有关各方提供年度财务报告。因此,国际财务报告是跨越一个国家国境、为多个国家信息使用者的一种公司报告。

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发展是财务报告国际协调的直接动因。一个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私营企业是不会产生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问题的,它依据什么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不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一个闭关锁国、经济封闭的国家不需要进行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当一个国家采取开放政策、该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该国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经营活动并且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融资的时候,该国财务报告内容和编报规则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就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会计问题。

目前各国的财务报告往往采用本国的会计原则或准则编报,不能完全满足国际财务报告需求者的一般要求。各国公司到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筹集资金,一般都要按当地证券交易所的要求重新编制一套财务报告,耗费往往是巨额的,中国海外上市公司重编财务报告的支出一般都需几百万到上千万人民币。从降低这方面的费用支出看,也需要进行会计和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目前会计的国际协调,实际上就是在协调各国的财务报告。

四、财务报告国际协调的途径

1、相互交流、增进理解

进行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首先在有关国家之间应有一种共同的认识,通过有关的国家之间不断地相互交流、逐步地增进理解来达到。国际上的各种团体和组织对会计和报告总是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学术交流、宣传教育等活动都可以促进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

联合国在会计和财务报告协调方面的主要活动是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各国间的相互理解。

1992年组建的“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一直活动至今,引起了各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在国际性事务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的努力对国际会计和财务报告的协调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各国会计实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制定准则、共同遵守

在财务报告的国际协调方面,英美等国由民间机构制定财务会计或财务招待准则,由国际性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并促使其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承认和遵守。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致力于国际会计协调的民间会计职业团体,25年的成就已经奠定了它在国际会计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委员会的第一目标是,根据公众的利益制定和公布编报财务报表时所应遵循的准则,并促使这些准则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守。1989年了《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1997年又了《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协调和努力正在使国际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得到改进和提高。

3、协调法律、促进统一

比较理想的协调途径是协调各国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规章制度,若各国有关公司财务报告的立法能够走向统一,这是最高层次的国际协调。目前在这个层次上进行财务报告国际协调的典型代表是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其协调的目标,一是制定“指令”(Diretives),这些指令必须并入成员国的法律,使其成为成员国的法律后予以贯彻执行;二是制定“条例”(Regulations),这些条例可以不经过成员国立法程序通过就可以成为欧盟范围内的法律,第4号和第7号指令是协调财务报告的主要文件,第4号指令提供了2种资产负债表格式和4种损益表格式,可供欧盟各国的公司选用;第7号指令对合并财务报表作出了规定。这些指令的招待使欧盟各国公司的财务报告逐步走向统一。

五、小结

篇5

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一定的顺序,把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予以适当排列,并对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数据进行高度浓缩整理后编制而成的。资产负债表一方面能反映企业某一日期所拥有的总资产,即企业所拥有的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利益的经济资源,另一方面又反映企业这一日期的资产来源,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根据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两个方面,利用该表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的资产分布及其来源渠道,还可以了解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资本结构和长期偿债能力。

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主要反映在其变现能力上。就现能力指资产能迅速转换为现金,保证短期负债到期清偿。对此,企业的债权人的投资人是极为关心的。对企业的短期债权人来讲,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可及时转换为现金的资产,直接关系到能否收回即将到期的借款和应得的利息。同时向投资人分配利润和向长期债权人支付利息,亦受企业现金充裕程度的制约。利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部分,可以了解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既取决于它的获利能力,又取决于它的资本结构。所谓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例、负债中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例、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与留存收益的比例等比例关系。其中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会债权人和所有者的相对风险和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就一般情况而言,负债比重越大,企业长期偿债的能力就越差;否则反之。利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所有者权益部分,可以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和长期偿债能力。

企业的经营债权主要表现为获利能力的大小,损益表是直接表达企业获利能力的报表,但资产负债表也为衡量获利能力的一些重要指标,如资产报酬率、资本效益率等提供数据资料。

资产负债表准则的引言部分,提出了这一准则涉及企业对外报送的资产负债表应提从的资料等。

准则的定义部分对准则中所用的术语进行了相应的定义、说明、包括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日、比较资产负债表等三个。

准则的基本要求部分指出编制资产负债表必须遵守以下几项基本要求:(1)企业应按期编制资产负债表必须遵守以下几项历月末、季末和年末;(2)资产负债表中应列明企业的名称、资产负债表日、贷币单位和报表编号;(3)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金额均以人民币“元”为单位,无以下填至“分”,采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的企业,应当将以外币反映的资产负债表折合人民币反映的资产负债表;(4)企业应当编制至少两年期期末的比较资产负债表。前期的项目分类和与本期不一致时,应将前期数按本期项目的内容进行调整,使各期项目口径可比。

报表项目部分提出了资产负债表项目、资产类项目、负债类项目的分类,揭示了所有者权益的列示,最后指出资产项目金额合计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金额合计必须相等。

报表结构部分指出资产负债表的格式一般采用账户式结构。

报表附注部分指出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以及其他有助于理解和资产负债表的事项,应在报表附注中逐一列示和说明。

附则部分指出此准则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及施行日期。

在的国家和地区中,大都没有单独就资产负债表制定准则,只对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格式等方面有些规定。如第五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应揭示的信息》中对报表应列示的主要项目作了规定。

二、比较

(一)关于报表项目

我国准则对资产类项目一般按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进行分类并分项列示。国际会计准则将资产类项目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长期资产又分为不动产、厂房和设备与其他长期资产。

我国准则对负债类项目一般按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进行分类并分项列示。国际会计准则将负债项目分为长期负债、流动负债、准备金以及应计事项中的重要项目,如递延税基、递延收益和退休准备金等,应单独予以揭示。

所有者权益一般按照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项目分别列示。应当同时注明企业的注册资本。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准则不同,股东权益分为股本和其他权益。其他权益项目应说明下列各项在这一期间的变动以及对它们分配的任何限制:(1)超出票面价值缴付的资本(股票溢价);(2)价值重估盈余;(3)储备金;(4)留存收益。

我国准则中未对冻结资产进行规范,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对不能立即动用的现金,例如由于外汇管制而被银行冻结人余额,应予以揭示。

我国准则中应收项目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等。变现期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应收款项,应当在非流动资产类其他资产项目单独列示。而国际会计准则对应收项目规范得更高,包括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一商业客户、应收董事款、公司内部之间应收账款、其他收款和预付费用、应收联营公司款。

在短期投资的市价不同于财务报表的账面金额时,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予以揭示,而我国准则没有规范性的要求。

对固定资产项目,我国准则要求列示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三项,但不包括土地。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揭示下列内容:(1)土地和建筑物;(2)厂房和设备;(3)其他种类的资产(应适当地认定);(4)累计折旧。另外,我国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在建工程(指未完工或完工未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而国际准则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我国准则对长期投资项目的规范简单,而国际会计准则对长期投资项目单独揭示,包括对附属公司的投资、对联营企业的投资、其他投资。另外,其他投资在其市场价值有别于财务报表中的账面金额时,应说明这种市场价值。

我国准则中,无形资产只单列一个项目。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分项列示为:(1)商誉;(2)专利权、商标权和类似的资产。

我国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项目的名称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规定,后者将其称为银行贷款和透支。

对应付项目,在我国准则中规范内容比较少,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等六项。国际会计准则的应付项目包括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应付董事款、公司内部之间应付账款、应付联芝公司账款、应付所得税、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七项。

我国准则的长期负债项目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应单独揭示以下项目:担保贷款、未担保贷款、公司内部矛盾之间的贷款和从联营公司借来的贷款。同时,对利率、偿还条件、契约条款、从属条件、兑换地点和未摊销的溢价或折价,应简要说明。

我国准则中对股本项目揭示的是所有者的投入资本。而国际准则对股本项目,应分别说明:核定股份、已发行股份和未发行股份的数目或金额;未收足资本;每股面值或法定价值;这一期间股本账户的变动;与股利分配和资本偿还有关的权利、优先权和限制;累计未付的优先股股利;购回的股份;根据选择权或销售合同为将来发行而保留的股份,包括条件和金额。

(二)关于资产负债表的格式

美国资产负债表的格式主要有账户式(水平式)和报告式(垂直式)。至于在某些英联邦国家可以见到的“财务状况式”,在美国一般不被采用。在资产及负债类别、项目的排列上,也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按照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由大到小(或期限由短到长)顺序排列,这称作“流动列前”。这是一种传统的方式,比较广泛。与此相反,也有把非流动项目排在前面的,这称作“固定列前”,适用于采矿业、公用事业等因定资产占重要位置的行业。除此之外,也存在其他的排列方式。如以经营投资业务为主的投资公司,往往把投资项目列在资产部分的最前面。

法国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只采用账户式,或称水平式。由于执行欧共体第4号指令的规定,因而表的和结构在很多方面同其他成员国的资产负债表相一致,但表内列出的项目比较详细。法国的效益负债表也反映本期利润数字,与损益表中反映的本期收益相一致。这同美国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很不相同。由于不编制美国会计报表体系中的留存收益表,为了反映当期利润的分配情况,按照法国的惯例是在资产负债表的资本和负债方设置专栏,分别反映利润分配前和利润分配怕的数字。通过两栏数字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本期利润有多少转入了法定准备金,有多少决定作为股利发放,有多少结转下期。

为了把前后不同年度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有的资产负债表把资本和负债方的金额设立4栏,即:“本年度利润分配前”“本年度利润分配后”、“上年度利润分配前”和“上年度利润分配后”。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宜设立“差额”栏,以免结构过于复杂。资产负债表项目在利润分配前和分配后的比较,也可不采取设置专栏的方式,而是分别编制利润分配前和利润分配后两张资产负债表。

日本资产负债表有账户式(水平式)和报告式(垂直式)两种格式。这与多数其他国家用情况相同。表内的项目及其类别的排列,按照日本会计原则的规定,采取“流动列前”的顺序。这同美国大多数企业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排列顺序列一致的。美国在少数条件下采取“固定列前”的排列顺序,但与欧盟国家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固定列前”顺序同恰恰相反。同其他西文国家比较我起来,日本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项目更为详细。全列在资产部分的固定资产类别中,日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要按照有形固定资产、无形固定资产、投资及其他资产等项目分别列示。另外,还要把递延资产作为一个类别单独加以反映。而在美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通常不会划分得这样详细。又如在资本部分,日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要分别列出资本金、资本准备金、利润准备金和其他准备金等类别或项目。这在商法及企业会计原则中都有相应的规定。在美国的资产负债表中,一般划分得不这样详细。除此之外,在资产和负债的其他类别中,也存在着类似差别。

德国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左方为资产,右方为负债采用固定列前列法。在资产方固定资产按无形固定资产、有形固定资产和财务固定资产的顺序排列;流动资产则先记存货,最后记载现金和银行存款等项目。从资产总体来看是按固定性高低的顺序排列,即行固定资产后流动资产。在负债方按实有资本、准备金、债务的顺序排列。值得注意的是,准备金不是包括在负债项目内而是单独列为一项。德国十分重视准备金,把它作为发生意外情况时财务上的准备金。这也是德国十分重视稳健性原则的一种表现。

我国资产负债表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平衡公式,采用账户式编制,表内左方按资产类别分项列示,右方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别分项列示,左右双方总额保持平衡。表内资产各项目按其流动程序和变现能力大小顺序排列,即“流动列前”;相应地负债也分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短期负债列前,长期负债列后;在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则将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和在经营中取得的利润的未分配部分分别列示。

(三)关于比较资产负债表

其他国家和地区都要求编制比较资产负债表,有二年期比较,有三年期比较,也有五年期比较的。通过编制比较我资产负债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以及企业经营趋势。我国行业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表规定有年初数和年末数,相当于二年期的资产负债表。我国准则建议编制两年期比较资产负债表。

(四)关于资产负债表的附注

通过查阅一些外国公司的财务报告,对于资产负债表的附注和解释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对表内有关项目作必要的附注,如有的公司对于短期投资中的经营性证券要标明市价;二是对一些表外的项目加以附注,如抵押资产等;三是对资产负债表有关内容作为会计政策的一部分加以说明。

篇6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咨询服务; 体系建设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4月26日了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在内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我国以规章形式强制要求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做法,既直接形成了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的需求,也间接打开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服务市场。前者属于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必须保持独立性,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内部控制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该审计单位提供内部控制咨询等服务。所以,通常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等咨询服务,一般都会单独成立专门的咨询公司来开展这一新业务,它不仅涉及我国会计服务市场和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问题,也与打造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集团,构建以会计师事务所核心品牌为纽带,相关经济类咨询、服务产业群体为补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紧密相关。如何才能开展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咨询服务工作,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动因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企业行政领导和各个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在处理生产经营业务活动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体系,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是设计合理的、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及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和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通俗地说,内部控制既是人、财、物的整合,又是权、责、利的统一;既是企业的“家法家规”,又是制度化管理的核心,它推动了企业的“法治”管理。

就外部原因而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国内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当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鼓励上市公司提前执行财政部等部委于2010 年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应当根据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的评价报告及相关资料,对与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事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出具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年度审计时,应当参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就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情况出具评价意见。

就内部动因而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又是受托责任变化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变化。2002年以前,受托经济责任相对简单,委托人和受托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通过公司的财务状况展开,但这种不重视公司内部控制的做法存在很大风险。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我国的中航油巨亏事件等都证明了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就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受托责任履行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由于经济、产业、法律法规以及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风险。如何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现代企业经营者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来越意识到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认识上存在的几大误区

尽管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外部法规越来越健全,企业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观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和提高,但毕竟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有的企业董事会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认为随便拿个模板就可以搞出一整套来,根本不重视制度适用与落实方面的问题。

二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内部控制应该是全方位的控制,即便其中的财务控制也必须渗透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与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生产业务全过程、各个经营环节,是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岗位和员工的控制,不可能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

三是认为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就能保证不出现舞弊和差错。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合理保证、防止、发现并纠正舞弊,不可能提供绝对的百分之百的保证,那种期望内部控制“包治百病”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不能片面或者过分地夸大。

四是认为内部控制只针对基层岗位和一般员工或只是针对管理层和企业领导的事情。内部控制应是一个全员参与实施的过程。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不仅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还包括全体普通员工,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和有效执行,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他们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企业员工具体执行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又与企业领导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极大关系。有些企业之所以内部管理混乱,产生公司舞弊,就是因为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所致。

五是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内部控制是一个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永不停止的,它可能从专业化到多元化、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从单一主体发展到集团化运作,面对的风险会发生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应该相应调整。内部控制应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六是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越详细越严格越有可操作性。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严格程度应切合单位的实际,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灵活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所以,内部控制并非越严格越好,关键是要适合企业的自身情况,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目标。当然,对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环节要遵循重要性原则,要尽可能详细和严格,比如收付款环节、对外担保等。

三、企业内部控制咨询业务定位、目标和内容

正因为企业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建设上的认识误区,所以在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时,必须明确自身的业务定位,向受咨询企业的高管讲明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内容,做好业务承接前的宣讲和辅导工作。

内部控制咨询的定位在于:“我们是一个实施者,而不是理想的缔造者。”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我们会尽力做好制度设计咨询工作,但制度的执行效果如何,能否达到理想的结果,不可能取决于我们。加之生产经营环境及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内部控制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企业环境、风险和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设计的制度也无法达到一个理想状态。

与内部控制建设相关的工作目标应该有以下几项:

一是尽量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达到一种现实的可行状态。当然,不是现状单纯的制度化,而是在现实可行状态下的理想状态。

二是制定一套基本完整的公司治理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手册,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和议事规则,梳理和规范业务流程,将公司各项日常经营业务予以制度化、规范化,以保证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能够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反映到财务报告体系中。

三是明确组织架构及各部门岗位职责(含治理层、管理层),设置不相容职务分离,保证资产安全。

四是明确授权体系,清晰各项业务流程的审批权限和流转过程,提高员工和管理层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五是完善信息传递和系统管理,使信息传递及时,强化风险识别、判断和应对。

与目标相对应的具体工作内容则又可分为以下若干项:

第一,按照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指引和证交所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补充内部控制制度中缺失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对组织架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评,对现有组织架构中明显职责不清晰的、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和执行的,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三,对现有执行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中明显设计不合理的,提出修改的方向和意见。

第四,对现有执行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中对财务报表列报有重大影响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测试和梳理,补充完善相关细节,以保证关键内控能够有效执行。

第五,修订形成一本基本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手册。

第六,根据需求,分层次对公司的各级人员进行与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四、企业内部控制咨询进度安排、方法和最终产品

根据实际开展的内部控制咨询工作经验,该项业务工作至少应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阶段。利用调查问卷等手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访谈,查阅各类内部控制程序中的流转票据和文书资料以及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相关记录。主要完成对高管约谈及各部门的尽职调查。

第二阶段,流程诊断阶段。在充分调研、了解的基础上,对控制流程运行的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对流程中内部控制的全面性、适用性、有效性进行分析,对流程运行可能存在的内控缺陷以及适当的调整和补救措施进行剖析,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提出目前内控中主要的缺失点和下一步规范的方向,草拟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草稿,和管理层逐项逐条讨论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恰当性和可行性。

第三阶段,《内部控制操作手册》和《内部控制评价手册》形成阶段。制定具有可理解性、可操作性的手册,以涵盖控制目标、控制程序、关键控制点、监督检查、自我评价等内容。即完成修订后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手册。包括:文字描述的支撑制度文件;工作流程图或流程的文字描述;相关凭证、表单、文件的样式汇总。

第四阶段,培训阶段。针对执行中的问题和实施中的意见,进行点对点培训。即推行内部控制手册,完成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在第三阶段工作完成后,可以形成如下成体系的内控书面制度。

第一,内部控制手册。体现基本管理思路和管理原则的制度框架。包括:公司治理制度;内部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权限;列示基本经济业务的关键控制节点以及主要的管控方法。

第二,各类经济业务管理制度(核心)。针对各项经济业务梳理设计的管理制度,至少包括所有完整的业务流程,从开始到结束、从指令取得直到事后监控和评价的全过程管控。

第三,主要经济业务管理制度的配套细则。各类管理制度中描述的主要流程或者主要内容的下一层次的细化。

第四,配套的岗位职责书、业务流程图及必要的表单设计。

五、达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目标的关键点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就企业而言,是一项时间跨度较长且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就中介服务而言,是一项需要对企业有深入了解且人员素质有较高要求的咨询业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基础在企业,推动在中介,工作中应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一是提高认识,管理层重视。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内部控制需要自上而下地推动(对自身权力的限制),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最高管理层的亲自推动和直接参与,身体力行。

二是加强沟通,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建立日常培训机制,保证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控制制度有关规定;要求员工树立自我约束观念,自觉遵守内部控制规定;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中的权责,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

三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内部控制需要所有部门、各层级全体员工执行;内部控制是全过程控制,不能以计划审批代替过程审批;除了重视权限审批,更应重视标准化规范业务流程的建设和实施;严格执行流程规定,完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业务记录,并保持记录的完整性。

四是制度设计与运行监督并重。制度设计没有绝对的好坏,首要的是适用性。应以风险评估为起点,找出各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环节,设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每一业务流程应确定责任部门,关键控制点应确定责任人;自我检查,及时完善,落实考核。

【参考文献】

[1] 刘玉廷,李玉环,朱海林,胡兴国,王晶.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的研究报告[J]. 中国农业会计,2008(5).

[2] 刘玉廷,王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J]. 会计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