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规定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1 17:5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财务规定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财务规定制度

篇1

一、主要工作

1、反映,是财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财务工作人员必须对公司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规范记录,反映在凭证、帐簿和报表中,以备随时查阅。我公司财务部已经对日常工作流程熟练掌握,能做到条理清晰、帐实相符。从原始发票的取得到填制记帐凭证、从会计报表编制到凭证的装订和保存都达到正规化、标准化。做到全面、及时、准确的反映。

2、核算,这也是财务工作的基本职能。核算包括成本核算、工资核算、费用核算等等。在成本核算上能够结合我公司特点,在生产成本上,按实际发出原材料计算成本,按先进先出法进行结转,比较适合本公司的生产产品。在工资核算上,采用计件制,有效的加快了生产率和员工的工作绩效。在费用核算上,采取分部门核算,随时都可以查出每个部门每个月实际发生的费用,加强了费用的管理,节省了开支。

3、监督,是财务工作的另一项基本职能。首先是每个部门每笔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理性进行监督,保证企业不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不能无意的为一些工作人员创造犯错误的氛围。在这方面,财务部严格按有关制度执行,铁面无私从不放过任何不合理事情;其次是对公司整体资产进行监督,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存货盘点、库存现金余额盘点等,以保证公司财产不受侵害。

4、报表,对不同时期或阶段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财务部能够按着月、季和年通过会计报表和财务辅助说明进行分析和评价。

5、管理,是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首先是为领导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数据,公司财务部能够随时完成公司领导和其他部门要求提供的数据资料;其次是参与公司管理和决策,对公司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财务部已经提出合理化建议,大部分已被采纳。

二、其它工作

1、通过XX年度一般纳税人年检和工商年检工作。

2、通过XX年度税务汇算清激工作,无不合理费用列支。

3、清理盘点公司资产,对原材料报废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三、存在问题

1、有关制度和规定执行力度不够;

2、财务各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一般;

3、财务部的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4、管理高层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

四、解决方法

1、首先确定制度和规定的适用性和可执行性,如有障碍,向执行部门提出,然后坚决执行到底;

2、财务人员设定学习目标,通过考试取得职称和学历,并与绩效挂钩,逐步提高自我;

3、参与管理,参与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来充分发挥财务部的管理职能;

五、几点感想

1、工作方法及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充分体验到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差距;

2、凡事都要付诸热心,相信耐力无所不能;

篇2

一、主要工作

1、反映,是财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财务工作人员必须对公司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规范记录,反映在凭证、帐簿和报表中,以备随时查阅。我公司财务部已经对日常工作流程熟练掌握,能做到条理清晰、帐实相符。从原始发票的取得到填制记帐凭证、从会计报表编制到凭证的装订和保存都达到正规化、标准化。做到全面、及时、准确的反映。

2、核算,这也是财务工作的基本职能。核算包括成本核算、工资核算、费用核算等等。在成本核算上能够结合我公司特点,在生产成本上,按实际发出原材料计算成本,按先进先出法进行结转,比较适合本公司的生产产品。在工资核算上,采用计件制,有效的加快了生产率和员工的工作绩效。在费用核算上,采取分部门核算,随时都可以查出每个部门每个月实际发生的费用,加强了费用的管理,节省了开支。

3、监督,是财务工作的另一项基本职能。首先是每个部门每笔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理性进行监督,保证企业不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不能无意的为一些工作人员创造犯错误的氛围。在这方面,财务部严格按有关制度执行,铁面无私从不放过任何不合理事情;其次是对公司整体资产进行监督,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存货盘点、库存现金余额盘点等,以保证公司财产不受侵害。

4、报表,对不同时期或阶段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财务部能够按着月、季和年通过会计报表和财务辅助说明进行分析和评价。

5、管理,是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首先是为领导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数据,公司财务部能够随时完成公司领导和其他部门要求提供的数据资料;其次是参与公司管理和决策,对公司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财务部已经提出合理化建议,大部分已被采纳。

二、其它工作

1、通过xx年度一般纳税人年检和工商年检工作。

2、通过xx年度税务汇算清激工作,无不合理费用列支。

3、清理盘点公司资产,对原材料报废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三、存在问题

1、有关制度和规定执行力度不够;

2、财务各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一般;

3、财务部的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4、管理高层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

四、解决方法

1、首先确定制度和规定的适用性和可执行性,如有障碍,向执行部门提出,然后坚决执行到底;

2、财务人员设定学习目标,通

通过考试取得职称和学历,并与绩效挂钩,逐步提高自我;

3、参与管理,参与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来充分发挥财务部的管理职能;

五、几点感想

1、工作方法及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充分体验到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差距;

2、凡事都要付诸热心,相信耐力无所不能;

篇3

一年来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使得财务部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严谨规范,发挥了财务部的职能作用,取得可喜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根据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方式的要求,财务工作必须是严格正规、合理合法,在公司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下,财务部进行严谨踏实的工作。 

    一、常规性工作 

    1、反映,是财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财务工作人员必须对公司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规范记录,反映在凭证、帐簿和报表中,以备随时查阅。我公司财务部已经对日常工作流程熟练掌握,能做到条理清晰、帐实相符。从原始发票的取得到填制记帐凭证、从会计报表编制到凭证的装订和保存都达到正规化、标准化。做到全面、及时、准确的反映。 

    2、核算,也是财务工作的基本职能。核算包括成本核算、工资核算、费用核算等等。在成本核算上能够结合我公司特点,将农业生产成本按分步法进行结转,使基地费用分摊较为合理,在工厂的生产成本采用了分车间按品种法明细核算,当正常生产时产品成本将会很准确;在工资核算上采用日工薪制,对于试生产阶段较为适合,待到正常生产时可以考虑计件工资和效益工资的核算方式,这种方式将更为合理;在费用核算上采取分部门核算,随时都可以查出每个部门每个月实际发生的费用。 

    3、监督,是财务工作的另一项基本职能。首先是每个部门每笔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理性进行监督,保证企业不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不能无意的为一些工作人员创造犯错误的氛围。在这方面,财务部严格按有关制度执行,铁面无私从不放过任何不合理事情;其次是对公司整体资产进行监督,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存货盘点、库存现金余额盘点等,以保证公司财产不受侵害。 

    4、评价,对不同时期或阶段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财务部能够按着月、季和年通过会计报表和财务辅助说明进行分析和评价。 

    5、管理,是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首先是为领导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数据,公司财务部能够随时完成公司领导和其他部门要求提供的数据资料;其次是参与公司管理和决策,对公司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财务部已经提出合理化建议,大部分已被采纳。 

    二、其它工作 

    在完成财务常规性工作的基础上,财务部在这一年里里还认真完成以下工作: 

    1、出口退税工作上新台阶。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出口报关业务不熟的情况下,经历了各种复杂多变问题的磨炼后,终于走上正轨,理顺和掌握了整套出口退税流程。安装最新版本出口退税专用软件。 

    2、一般纳税人年检工作,在XX年年度销售额没有达到标准的情况下,协调国税局给予年检通过。 

    3、XX年年度社会保障年检合格。 

    4、协调省商务厅,争取XX年今年两次境外参展费用及9000和14000认证的补贴工作,已经与商务厅和财政厅协调沟通,具体事宜正在办理之中。由于XX年度我公司没有出口记录,所以今年境外参展的费用没有在商务厅补贴的计划之内。 

    5、报关编码更改工作。由于报关编码的不一致,公司纳税负担将会加重,所以在财务部的组织下,通过其他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使得已经报关的业务成功变更,为公司本月及将来挽回较大经济损失. 

    6、清理盘点公司资产,对在产品损失进行报废处理71.5万。 

    三、存在问题 

    1、有关制度和规定执行力度不够; 

    2、财务各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一; 

    3、财务软件未能升级为网络版,效率不是最高; 

    4、财务部的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四、解决方法 

    1、首先确定制度和规定的适用性和可执行性,如有问题,修改,然后坚决执行到底; 

    2、每人都定立学习目标,通过考试取得职称和学历,来逐步提高自我; 

    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网络升级,实行erp核算和管理; 

    4、通过参与管理,参与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来充分发挥财务部的管理职能,先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做起。

    五、几点感想 

    1、工作方法及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充分体验到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差距; 

    2、凡事都要付诸热心,相信耐力无所不能; 

篇4

[关键词]一人公司 会计监察人 独立董事

一、一人公司的概述

(一)一人公司的概念及特征

“一人公司(one man-company or one-membercompany)也叫独资公司、独股公司,其涵义是指公司资本由一个股东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一人公司的股东仅有一人,公司的全部出资或全部股份均由唯一股东所有,一人公司的内部机构设置因其股东只有一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司股东之间相互制衡的局面。新《公司法》明确规定允许一人公司的设立,但是对于能否设立一人公司在该法中并未明确规定,本文所涉及的一人公司仅指一人有限公司。

(二)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定及经济价值

1 我国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定

(1)规范了一人公司的设立条件,禁止滥设。《公司法》第59条第2款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公司。该一人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这一规定禁止了一个自然人设立多个一人公司,同时也禁止由自然人设立的一人公司作为唯一股东再设立一人公司。

(2)导入了最低资本金制度,并严格规定了出资缴资方式。《公司法》第59条第1款规定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额为人民币十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

(3)名称披露要求。《公司法》第60条明确规定了一人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该规定使得一人公司的股东对外透明化,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公司相对人的交易安全。

(4)特别书面决策要求。《公司法》第62条明确规定了一人公司股东作出本法第38条第一款所列决定时,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由股东签名。这一规定提高了一人公司的透明度,有利于债权人对其进行监督。

(5)建立公司财务制度,加强了对一人公司的财务监督。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制度对一人公司而言尤为重要,这也是一人公司股东能否免于承担连带责任的关键所在。《公司法》第63条规定一人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这一规定采取强制审计原则,可以及时了解一人公司的年度财务状况,防止一人公司进行自我交易及公司财产和股东财产的混同,加强了对一人公司财务的监督,能更好的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6)法人人格滥用推定制度。《公司法》第64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该条规定适用于公司不能清偿债务的情形,如公司自身资产能够清偿债务,自然没有适用该条规定的必要。”

2 确认一人公司法律地位的经济价值

确认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弘扬公司的资合性,充分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开业自由,吸引民间资本,扩大投资渠道,推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有利于鼓励低收入阶层投资兴业,增加税收和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发挥公司治理结构简单高效、决策灵活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有助于鼓励投资者将新兴的高新技术转化为社会经济财富,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承认一人公司法律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某些企业的效益和国家整体经济利益。这样一来则避免了一些企业因原有股东死亡之后不足法定股东人数而被迫解散,从而防止企业利益受损。

二、我国一人公司存在的问题

(一)一人公司设立的门槛过高

与传统公司设立的条件相比,一人公司设立的门槛要高出许多,这会使许多投资者对于设立一人公司望而却步,试图通过借助一个挂名股东来达到设立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的目的,由此来规避一人公司设立门槛过高的弊端。这样社会上仍然会存在大量的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因实质一人公司引发的经济问题就会仍然存在。

(二)一人公司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内外监督力度不足

我国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一人公司必须设立监事会,更没有对监事的任命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使得一人公司严重缺乏了内部监督力度,不利于一人公司朝着良好、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对债权人保护不利

在公司股东只有一人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公司财产和股东个人财产混同,公司财产挪作私用,股东给自己支付巨额报酬,同公司进行自我交易等情况,损害公司债权人及其他相对人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交易安全机制。

三、完善我国_人公司的几点思考

(一)一人公司设立条件应科学合理

1 建议对一人公司设立条件的规定与普通公司的设立条件相一致。保护公司债权人和交易相对人的利益,重点应在于对公司运营的法律规制和对单独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造成债权人利益损害的事后救济,而不应当企望通过提高公司注册资本的高门槛来达到这一目的。只有对一人公司与普通公司规定相同的设立条件才能真正避免投资者利用凑足法定人数设立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而不设立条件苛刻的一人公司。

2 应有条件的允许一人公司设立新的一人公司。这样更有利于规范一人公司,完善一人公司的法律制度,激发投资者再度积极投资创业的热情,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条件的允许部分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一人公司设立新的一人公司。

(二)完善一人公司内部组织机构

1 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新《公司法》未对一人公司是否必须设立董事会做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一人公司没有设立董事会的必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可大大减少一人公司不必要的人事开支。

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职务,同其所受聘的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实质性利益关系,并能对公司事务作出独立、客观判断的董事。我国2006年修订的《公司法》中已经引入了该项制度。在传统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中,独立董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一人公司中也应引入该项制度,即由独立董事代表股东利益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为其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作支撑。同时,独立董事还能够对一人公司股东在经营决策中的违法行为构成制约,此时该独立董事更多地代表公司债权人、交易相对人等外部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及社会的公共利益。

2 一人公司应强制设立监事会。这样可以加强对一人公司的内部监督力度,更好地保证一人公司的股东规范经营公司。必须坚持完全掌控公司的一人股东不担任监察人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公司监事会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

(三)规范一人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加强监督力

法律上应当从一人公司的机构设置、运作模式等方面加以科学的规制,以体现现代公司企业制度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其中最为基础的是严格规范一人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1 严格规范一人公司财务会计制度

新《公司法》要求一人公司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但会计师事务所也存在披露虚假信息的可能性,为防止此现象发生,建议要求一人公司的每一笔业务必须登记在册,必要时供第三方审查,避免暗箱操作。同时建立一人公司基本储备基金制度,要求公司必须将一定款项存到指定银行,如果公司资金在运营过程中减少到某一下限时,由相关部门授权该存款指定银行对该款项予以冻结,以此充分发挥银行等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降低与一人公司交易的相对人的交易风险,进一步保障市场经济安全交易的实现。政府部门还可通过强化年检制度来加强对一人公司财务的监督。

2 引进专业会计监察人制度

借鉴《法国商事公司法》第65条规定,“一人公司股东及其亲属不得担任公司监察人。”,一人公司应另选会计监察人,否则该公司不得设立或不得营业,同时禁止一人公司单个股东业务执行人,现物出资人、公司或者从业务执行人处受领报酬的人等成为会计监察人。会计监察人由国家通过考试等方式赋予其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如通过国家考试选拔出的注册会计师,其专业性、客观性、独立性较强。会计监察人不仅负责对一人公司日常业务及财产的监督,对于股东出资部分系为财产出资或技术出资时,亦由该会计监察人或专业机构负责评估其应有价值。通过立法规定一人公司必须聘任至少一名会计监察人,可以把一人公司可能产生的弊端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加强对一人公司债权人的保护

1 建立严格的出资审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当一人公司的股东或出资人以财产出资时,其出资的财产应当由专业的验资评估机构进行出资审核并出具相应的验资报告。

2 应对一人公司规定严格的资本充实、资本维持与资本不变制度。

因为注册资本只有落到实处,我国法律对公司设立要遵守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才有实际意义。新《公司法》第31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法律虽然针对股东出资不足的补缴义务作出了相应规定,但却未进一步规定制裁措施及手段,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法律需要对上述缺陷和不足尽快做出具体规定,如对限期内仍未补足出资的股东或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应施以行政处罚等具体制裁措施,以促使其尽快履行出资义务,从而使得公司资本充实制度得到实际贯彻。在一人公司运营期间,公司还应当维持与公司资本总额相应的财产,以维持公司履约及清偿债务的能力,进而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我国法律规定的资本不变原则并不是绝对不允许变动,而是要求公司如欲对其资本进行变更则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特别是在公司减少其资本时,必须首先确保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不受影响,而且减少后的资本不得低于法定最低资本限额。

3 建立一人公司债务担保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建议我国应建立一人公司债务担保制度。这种制度主要强化了股东个人的责任,但这种担保制度的规定不应该是强制性的而应是选择性的,因为根据法律规定一人公司也是法人,其具有法人人格的独立性特点,即法人的最根本特点就在于其以法人全部资产对外承担责任。如果一人公司欲取信于公司交易相对人,也可以自主选择向交易相对人披露本公司的投保情况,以此来进一步加强本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

综上所述,如果我国法律及监管机构能够切实的在以上方面加强对一人有限公司的监管和规制,将最大限度地将一人有限公司的功能及优势发挥出来,以使得其在繁荣市场、鼓励创业、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江平,《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P35

[2]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P75

[3]赵旭东,《公司法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P35

[4]李东方,《公司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篇5

关键词:财务欺诈;审计;防范与治理;措施

财务欺诈是企业欺诈的一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SAS82《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欺诈的考虑》将之定义为:“在财务报表中蓄意错报、漏报或泄露以欺骗财务报表使用者。”财务欺诈往往经过涉案人员周密安排,以逃避纳税、分取高额红利、误导投资者、提取秘密积金等为目的,是一种谋取私利的行为。公司财务欺诈会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心理趋向,干扰社会经济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还为腐败行为的滋生创造了温床。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屡有发生,甚至有一些知名企业。

财务欺诈是社会中诸多不健全因素在会计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对其进行防范和治理势在必行。2002年7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一一财务欺诈风险》,详细列示了各种可能导致公司进行财务欺诈的因素,提醒注册会计师在对此予以充分关注,保持谨慎。然而,该提示对于具体的操作性指标及其阈值并没有提供直接指导。实际上,公司财务欺诈的成因错综复杂,随着时展又呈现出新的特征,对其进行时时跟踪、分析,不断完善防范、治理机制尤为重要。

一、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成因

以往学者将财务欺诈案的源头归结为“利益驱动”。发案公司管理人员、上市公司股东、审计人员、政府都存在开展财务欺诈活动的利益驱动。财务欺诈不仅仅存在于单一公司内部,也可能存在关联企业间,甚至存在审计机构协助的情况。

(一)财务欺诈相关理论基础

1. 机会成本理论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做出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做出其他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从财务欺诈的角度看,则是指从案人员因遵纪守法而失去的因财务欺诈可攫取的巨额利益。正是欺诈伴随的高昂收益创造了造假的驱动力。

2. 欺诈行为相关理论

有众多学者尝试对欺诈行为归因。比较成熟的有舞弊三角论、GONE理论、白领犯罪理论、欺诈范围理论、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等。这些理论主要从外部要素(机会、暴露等)、欺诈者的个人要素(身份地位、需要、理性程度等)进行归因,为财务欺诈的识别与防范提供了一定依据。

3. 心理归因

欺诈行为的产生往往离不开一定的冒险心理、侥幸心理和合理心理。一方面,财务造假带来的巨额利益符合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需求,使得人们愿意去冒险。另一方面,欺诈并一定会被披露,因此人们存在侥幸心理。此外,有些造假者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或业绩,甚至是上级所要求的,使得造假者为自己的不法行为找到了合理性的借口。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成因分析

1.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1)公司产权制度的漏洞

我国的上市公司众多,但是公司产权制度不完整。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脱钩改制而成,在股权结构上,往往少数股东持有大部分股份、较多的股东持有的股份寥寥无几,甚至有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这样公司董事会实际上只受个别人控制。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权力高度集中,致使内部制衡机制失灵。另一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致使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在财务会计信息编报方面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尤其在近年来以首席执行官为主导的公司管理模式下,董事会主席由CEO兼任赋予了经营者更大的权力,对其进行监督则更加艰难。

(2)公司内部控制混乱

公司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会计控制和的管理控制两种形式,会计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会计以及其他企业内部资料的真实可靠性,主要通过对会计以及其他业务处理程序的控制来实现。但实际上,公司往往给会计人员赋予复杂的工作职责,既要负责财务核算,又要担任内部审计工作。如此一来,审计职能就形同虚设,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人才普遍相对短缺,管理机构简单,财务管理制度残缺,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弱化,造成了诸多财务管理问题。

2. 审计机构利益驱动

(1)恶性竞争驱使下的审计质量下降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超过8000家,行业竞争严重。审计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征,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不当手段抢夺市场份额,比如减少审计时间、省略必要程序、低价收费、给回扣,甚至参与造假。恶性竞争下,审计市场正常的秩序被扰乱,审计质量下降,助长了财务欺诈行为。

(2)独立性不足导致的公正性缺乏

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公共性和企业性双重属性。服务性行业依赖客户生存,而其客户,即委托人,同时又是被审计人,这就使其难以完全保持公正性。近年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占比有所下降,收入结构的调整使其具有管理咨询公司的属性,独立性不足,更加难以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

3. 市场监管控制机制不完善

(1)财务欺诈惩罚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对参与造假的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的惩罚力度均有所不足。在以往案件中,红光实业与银广夏均通过虚报盈利攫取了投资者巨额的资金,而违法成本相对非常小。成本与收益的显著不对称,使得会计师与上市公司管理层甚至会串通一气。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执行力度不足。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判决、判决不执行的情况都有发生,使得惩罚机制失去了其应有的震慑力。尤其是直接责任人的民事赔偿责任更是微乎其微。

(2)诚信体系不健全

我国对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诚信追溯机制。迄今为止,违反法规欺骗上市,上市后还继续造假欺骗股民的案例已经多次披露。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及违规处罚方面,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惩戒和追溯机制。没有机制能够很好地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到企业的诚信等级,使得企业有动力重复多次造假。

(3)受害者诉讼维权难度大

受害者的损失可能是巨额的,然而在财务欺诈披露后,受害者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补偿。即使最高人民法院了相关政策以更加务实、有操作性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但是严格的案件受理前置程序使唤投资者的诉讼难度非常大。

(4)审计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虽有相关规定,但不明确、不统一,为公司高层管理者和审计机构制造了违法违规的可乘之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多头监管模式,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配合监督的难度和运营成本。此外,审计制度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性,一旦审计机构只重法律形式,不重经济实质,监督机构就难以捕捉到。

二、我国财务欺诈防范与治理对策

(一)建立财务欺诈预警机制

(1)加强对审计程序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

新准则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包含四个流程。其中延伸性审计赋予了审计人员较强的审计自主性,为财务欺诈的识别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对一些关键信号保持警惕性和敏感性,这些信号往往隐藏在看似正常的核算业务之中。

(2)关注财务造假关键信号

A公司经营电子元器件的销售,包括按客户要求向上游企业定制电子无器件销售。产品规格多达数百种,年销售额超亿元。财务核算采用带有进销存的会计软件进行,并定期盘点库存商品,根据制度对盘点结果进行处理:对盘亏的库存商品转入营业外支出,对少量盘盈转入营业外收入,并且对仓管人员根据制度规定进行奖惩。

财务报表看似完全正常,然而实际上,该公司存在大部分销售商品不开票的行为,下游客户为争取价格的优惠不需要进货发票。客户将货款打入A公司指定的企业负责人个人账户,业负责人根据业务需要将已转入小金库的部分货款借给A公司经营周转。A公司的造假在于:将虚假盘亏转入营业外支出,冲减了利润总额,降低了所得税税基,偷漏企业所得税。因此,审计人员只要对盘亏的货物进行重点清查,或者调取与企业合作的物流公司的发货清单,就能发现问题。

财务欺诈信号类型丰富多变,会计师在工作经验中逐渐积累,对异常信号保持警惕和敏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

(3)完善审计后反馈机制

一旦审计人员发现公司财务报表存在问题,则应及时进行有效处理,为后续审计提供便利。比如向主管部门反映,或向法律部门造假者,追究其相关责任。对于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主导的欺诈行为,审计机构可在上报主管部门后直接退出审计业务承接;对于公司内部员工造假导致的财务欺诈行为,则应向企业管理层反映,要求其改善内部控制的不足。

(二)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尤为重要。建立企业诚信追踪制度,使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的诚信记录公开化,并建立动态机制随时监督更新。一旦企业及相关人员出现财务欺诈记录,则在平台中公开该不诚信档案。这样即能为公众提供有力参考,也能为股东选择经营者时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从而起到激励约束作用,同时审计机构在后续工作中也能够保持警惕性。

(三)加大财务欺诈惩罚力度

正是财务欺诈的高收益、低成本,给造假者创造了动机。因此,应增加财务欺诈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避免存在侥幸心理。建立财务欺诈的弹性惩罚制度,将惩罚程度与其影响程度相关联。尤其是在违法者需重担刑事责任的基础上,增加民事赔偿的惩罚力度,增强惩罚机制的威慑力。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往往在财务欺诈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应建立管理人员个人利益与财务欺诈相关联的机制,增强惩罚机制对管理人员的威慑力。在此可以参考美国要求公司高管人员对其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签名保证制度以及投资者可以追究有关违规人员民事责任的制度。

(四)改善公司内部控制结构

建立权力约束机制,制衡管理层的高度集权形成的对财务的干预权。管理层应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负责,以及根据财务报表制定管理决策,而非直接干预财务报表工作。因此,在公司内部增加财务部门的独立性,以增强财务报表的公正性,不受管理层意志左右。另外,加强公司内容审计部门的工作有效性。将财务人员与审计人员进行剥离,避免出现自己审计自己的现象。

(五)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机构保持公正性的前提。为了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必须打破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关联。一方面,使审计机构的审计业务与管理咨询业务相分离。借助法规要求审计机构不得同时对同一公司进行咨询和审计业务。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接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避免公司管理层与事务所的不法交易。可改由监管部门或证券交易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此外,实行上市公司审计轮换制,每隔三年强制性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采取措施治理会计师事务所间的恶性竞争,创造公平、公正的审计经营环境。

(六)创新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倾向性选择为财务欺诈创造了可操作空间。为此,管理当局应时及时总结以往案例,对财务欺诈案件反映出的会计准则漏洞进行修补、完善,缩小财务造假的可行空间。采取奖励措施鼓励会计师及事务所在经营过程中发现的会计准则缺陷上报管理当局,以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应与时俱进,关注新兴事务带来的审计挑战,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春丽.财务欺诈的成因及审计对策[J].当代经理人,2006(05).

[2]宋慧英.公司的财务欺诈及治理[J].前沿,2007(02).

[3]王建新.财务欺诈及其防范[J].审计研究,2007(01).

[4]徐畅.试析财务欺作的防范与治理[J].黑龙江科学,2015(01).

[5]张国柱,陈景花.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审计对策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06).

篇6

对于财务治理概念的解释,目前有以下几种:

1.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与公司治理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手段。财务治理结构就是这样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财务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责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

2.企业财务治理,应该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财务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利益冲突。

3.财务治理有狭义与广义解释,“狭义财务治理,一般指财务内部治理,尤其是特指财务治理结构,可简单定义为:由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权利机构对企业财务权利进行配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通过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种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广义财务治理,一般是指企业采取共同治理,即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对企业财务进行治理。可定义为:用于协调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关系、平衡财务权利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或机制。”“涵义可概括为: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

笔者认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理由如下:

首先,财务治理是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发展到公司制这一时期的产物。在公司制以前的企业形式中,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基本上是统一的,出资人承担无限责任。而在公司制条件下,企业的资产规模扩大,出资人只承担有限责任,资产的终极所有权、法人财产所有权和法人财产经营管理权分离了,在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上层经营管理者与下层经营管理者之间形成了层层委托关系,原有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企业组织形式和财务管理要求,不能满足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层之间的权利划分及利益要求,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与之相配合而产生,对财权的划分进行制度规范。

其次,财务治理应是一种财权在企业有关掌管方之间划分的制度规范。财权主要包括财务收支管理权、财务剩余索取权和财务监督权。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各方如何划分财务收支管理权、财务剩余索取权和财务监督权,依据谁对财产最终承担责任而定。但是,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各自拥有多少剩余索取权,不同层次的财务监督者或监督机构各自掌管何种和多少监督权,事先必须用明确的契约或制度来规范。

其三,财务治理应是有关各方及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在财产支配、财产使用和财产处置等财务活动、财务行为方面各自拥有权限的划分及运行管理制度。企业的财务活动每天都在进行,所有者不可能事必躬亲,只有交给经营管理者运营,但如何确定框架让其不违背所有者的意志,就必须建立一种制度,事先规定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活动权,以便在日常财务活动中有章可循,财务治理就是这样一种财务活动权限的划分制度。

其四,财务治理是一种财务权限掌管和财务监督执行的人员安排制度。在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中,所有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安排公司的高层财务管理人员,有权按照自己的需要派遣有关层次的财务监督人员,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在不违反所有者意志的前提下,有权根据财务活动需要安排下属机构的财务机构负责人,并相应配置有关的财务管理权限,财务治理结构要包括这种财务人员的管理制度。

其五,财务治理是一种委托方对方本身财务利益的安排制度。所有者对经营者,高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属各层次经营管理者要设计利益刺激机制,以促使有关方努力完成所有者的财务利益目标。因此,委托方要适当考虑方的财务利益,并将这种财务利益在财务预算或财务权限中事先设定,这是财务治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其六,财务治理是一种政府插手设计的财务管理制度。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要从公司的财务活动中取得财政收入,也要保证公司的财务运行秩序正常,必然会根据具体国情,从宏观管理方面,设计和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以促进公司财务活动顺利进行,这也构成公司财务治理的组成部分。上述各项制度的综合,就形成了一套管理体制。因此,财务治理可以归结为:财务治理是在公司制条件下,政府、出资人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在财务收支管理、财务剩余索取、财务监督、财务利益分配和财务人员配置等方面划分权限,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治理这种管理体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层次的财务治理主体。从公司的终极财产所有权至最终财产使用管理权之间,存在着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因此,企业财务治理主体表现为多层次性,即每一层面都是下一层面的财务治理主体。一般来说,下一层面的治理主体受制于上一层面治理主体,执行者受制于委托者或决策者,决策者受制于监督者和所有者。在国有制公司中,国家政府既可以所有者身份作为治理主体,又可以社会管理者身份成为治理主体,参与公司的财务治理行为。

2.多个不同的特定财务治理客体。相对于多层次的财务治理主体来说,每一财务治理主体都面对一个或一群特定的治理客体,即各治理主体在其财务监督权、财务分配权和财务决策权范围内被掌管、被制约的对象,这些对象可能是子公司的经营者及其财务行为,也可能是公司某一职能部门的财务收支活动,或是同一层面各主体制约的其他职能部门的财务行为。

3.不同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共存于一个财务治理结构中。不同层次的财务治理主体与客体,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如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需要采用契约或合同的方式,规定各自的财务权利和义务;采用解聘或辞职的手段,弥补契约的不合理或一方不履约;在不同经营者之间需要采用确定薪酬方式,固定双方的委托关系;采取扣减薪酬或增加奖励等手段,激励方努力。这些不同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共存于一个财务治理结构中。

4.相互制衡是财务治理中的基本状态。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不同,财务治理中的主体与客体、不同的委托方与方、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按照市场规则形成相互约束、互为条件的制衡关系。在这种制衡关系中,高层与中、下层经营管理者之间,终极所有者与法人财产所有者之间,彼此的关系既表现为权力统制与服从的关系,又表现为依靠契约相互界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任何一方超越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作为或不作为,都有可能使这种制衡关系遭受破坏。

确认财务治理是公司制条件下的财务管理体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正确认识财务治理的复杂性。财务治理是一个复杂问题,它是一定经济管理体制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表现形式,要涉及相当多的财务关系,影响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经营管理者和公司员工等利益相关人的财务利益。设计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在短时期内难于一蹴而就,务必小心谨慎。

2.财务治理主体应将国家政府包括在内。在公司内部财权分配和制衡关系中,国家政府对公司的财务政策和财务行为进行规范,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撇开国家政府研究财务治理问题,难以保证财务治理结构合理,在实践中会带来不利后果。

3.研究中国公司的财务治理问题,不应脱离中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目前中国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是过去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延续。沿着中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历史轨迹,借鉴外国的经验,去研究财务治理问题,或许更能做到取人之长,加快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合理与规范。

二、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

1.所有权关系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财产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所有权分离,形成了财产所有、占有、使用与处置权归不同利益主体或机构掌握,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终极所有权拥有人与法人财产所有权占有人之间,在资产运营、资本投向、收益决定和剩余分配的财务事项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由于两权分离而形成的关系及其有关的理论就是企业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

2.委托关系理论。由于两权分离,财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在企业财产所有与占有使用上形成了委托关系,经营管理者内部不同层级之间也形成了委托关系,这些委托关系容易引发“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完美无缺的契约几乎不可能。因而,委托方必须设计一种体制,使受托方在其监督之下,努力工作,不发生“逆向选择”行为,确保或超额完成委托方的任务。受托方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亦会千方百计为自己寻找机会和理由,以谋求更多的个人利益。这样,在不同的委托方之间,客观上需要建立一种互相约束、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这种委托关系及其有关理论,亦是企业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

3.公司治理理论。财务治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公司治理基础上,公司治理理论自然成为财务治理的基础理论。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是关于公司制条件下,所有者和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之间在公司财产占有、使用、处置、剩余分配与监督控制方面形成的相互制衡关系的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公司治理理论的出现是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前提,没有公司治理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

4.财务关系理论。企业内外部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财务关系,包括财务管理权与财务执行权的划分与协调关系、收入和支出权限分割关系、不同经营管理层次和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权责关系、企业税利交纳和财务剩余分配关系、财务监督约束和薪酬激励关系等。这些财务关系理论将影响财务治理结构的设计、构建和调整,正确处理这些财务关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构建和调整财务治理结构的过程。财务治理结构如果不慎重处理好政府、昕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关系,这种财务治理结构将难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从这一角度看,财务关系的理论应该是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财务治理的主要组成

1.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权限划分制度,即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及下属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财务部门和相关人员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限界定制度以及权限调整制度。具体表现在资本投资决策权、经营收入和产品定价决定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利润实现确认权与分配权、注册资本扩张与缩小决策权、对外融资举债决策权等方面的权限划分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政府作为所有者或出资者,成为财权划分的主要方面。

2.公司内部掌管财权的人事安排制度。掌握财权的人员、特别是高层掌管财权的人员选聘安排制度,是公司财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治理和其他管理体制一样,没有相应的人事安排制度作为其基本条件,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引起的财务行为就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也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财权制衡。这一制度不仅包括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财务部经理及下属部门财务人员的配置,而且包括掌管公司财务决策大权的董事会成员、总经理、副总经理和下属部门经理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及负责公司财务监督的监事会成员的任免管理制度。在国有和国家控股的公司中,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国家制定和掌握该人事安排制度。

3.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上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体制。具体包括股东大会对董事会、董事会对经营管理层、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上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属经营管理者在成本费用计算、财务收入与支出、薪酬确定与支付、利润计算与核实、财务业绩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制度、监督方式与运行操作方法等。在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政府以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双重身份参与公司的财务监督活动,设计和调整公司的财务监督体制。

4.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上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是促使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认真努力工作的条件。没有激励机制,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有关组织机构难以发挥正常效力。财务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财产终极所有者对法人财产所有者或法人代表的激励机制、董事会对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激励机制、上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激励机制等。国家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给公司设计财务激励制度创造相应的环境。在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中,国家政府直接以所有者身份参与财务激励机制的设计、建立和调整,并监督其实行。

5.下层经营管理者对上层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的财务信息反馈制度。为了尽力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利影响,上层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会建立一种定期的信息反馈报告制度,迫使下属及时、尽可能准确报告企业的财务信息,这种制度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财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政府对此亦会作出相应的制度规范,以掌握必要的财务信息。

6.企业下层经营管理者对上层经营管理者、一般员工对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体制。从世界各国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实际情况看,下属对上层、一般员工对高层和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通过工会或派员参与监事会、董事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这一体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以上几方面构成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权限划分体制是财务治理最基本的制度;掌管财权的人事管理制度是保证财权划分并能顺利实施的决定性条件;财务监督体制和财务激励机制能促使掌管财权的经营管理者努力工作;财务信息反馈制度可以帮助所有者、高层经营管理者及时了解财务状况,防止不同者出现“逆向选择”行为,避免人的“道德风险”;而下层经营管理者和一般员工对上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体制则是其维护合法权益、形成制衡关系的保证。

四、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联系与区别

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治理的联系主要有:1.公司治理是财务治理的基础。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则》中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明确规定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财务治理作为一种管理体制,在很多方面要根据公司治理的规则和程序来制定自己的管理制度,要根据公司治理的责权划分来决定自己的财权划分,要根据公司治理的机构设置来配套相关的财务机构,要根据公司治理的目标来确定财务治理的目标,要依据公司治理的监控体制来设置自己的财务监督体制。2.公司治理的形式决定财务治理的形式,财务治理的形式反作用于公司治理的形式。公司治理的形式如是美英公司模式,财务治理的形式就会将财权集中在公司经营管理者手中,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财务监督会主要依靠外部监督形式;公司治理的形式如是日、德模式,财务治理的形式就会更多地表现为大股东直接掌管财务监督权、机构控股及直接派员参与财务管理等。反过来看,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有关利益方若在财权方面作出变动,必将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如将部分财务监督职能从所有者指定的相关监督机构转移到内部审计机构,会引起公司治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3.公司治理的目标影响财务治理的目标。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为了确保出资人的经济利益,财务治理的目标受其影响,亦是围绕出资人的财务管理权、财务监督权和财务剩余索取权不受侵害,使财权尽可能掌握在出资人所信赖的人手中。4.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都根源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没有财产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所有权的分离、法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就不可能产生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问题。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区别主要有:1.制衡的着眼点不同。公司治理制衡的着眼点主要侧重于公司内部人事组织制度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剩余索取和监督权力的分配,经营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构建与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激励约束问题;财务治理制衡的着眼点在于财务决策权、财务收支决定权、财务监督权和财务人员尤其是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问题。2.运行方式方法不同。公司治理的运行方式方法主要是通过确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人选,规定各自的职责权限和激励方法,形成制衡关系;财务治理的运行方式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经营管理层次在财务决策、财务执行、财务人员安排和财务监督等方面进行权责划分,形成在财务活动管理权限上的责权利关系。3.激励的侧重点不同。公司治理的激励形式主要侧重对经营管理层的职位提升、预期收入增加、薪酬或期权、期股的确定,以及非薪酬方面的奖励,如带薪休假等形式;而财务治理侧重用货币价值形式实行的薪酬、期权或期股的激励。4.约束制度的侧重点不同。公司治理的约束制度偏重行政、人事、经济和法律等方面;财务治理的约束制度侧重于以货币价值形式表现的薪酬降低、承担经济责任、赔偿经济损失和取消期权期股等。

「参考文献

[1]冯巧根。财务范式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篇7

一、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

(一)集团化旅游企业定义

集团化企业主要指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以产权关系为基本纽带并依此形成多层次的经济组织。集团化旅游企业就是指从事旅游相关业务的集团化企业。

集团化旅游企业成立目的主要为扩大旅游市场规模,通过市场交易内部化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整体抵御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重点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要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根本在于要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要做到“有法可依”。由于企业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应在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

(2)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旅游企业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影响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旅游企业须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把防范风险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始终,提高财务人员风险识别和预测能力,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3)打造财务信息管理平台。鉴于旅游产品销售时效性、现金流及经营受季节波动、经营范围广业务操作灵活、财务管理复杂等诸多因素,旅游企业更应及时掌握财务信息,有效的控制经营成本,提高整体经营效益,为此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尤为重要。

(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低,对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选拔优秀职业道德素质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学习最新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做好管理人员阶梯储备;推动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引入竞争机制。全方位管理措施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利于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旅行社产权结构复杂

(1)旅游企业主要通过控股形式,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组建集团化旅游企业。而且持股方式多样化,既有垂直持股,也有环状相互持股,还有二者相结合。

(2)中小旅行社绝大多数都是由个人组建形成的,集团化旅游企业通常也是采取收购个人股权以控股中小旅行社,进而达到市场占有率提高、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的目的。因此,集团化旅游企业控股的子公司通常都含有个人股成分。

(3)因旅行社是轻资产行业,公司经营主要依赖服务、口碑、人脉,况且旅行社最大的资产即是客户,而客户资源基本又掌握在个人手中,为此在收购初期集团化旅游企业出于稳健性考虑,通常仍由原股东担任子公司总经理。

持股方式的多样化、个人股的存在、过多依赖个人经营,致使集团化旅游企业产权关系较为复杂。集团公司在子公司的话语权、决策权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而子公司经营者一贯的单纯追求销售利润与集团公司战略管理、财务风险控制存在必然冲突。

(二)收购的中小旅行社财务工作基础薄弱

(1)信息化管理基础有待加强。1)旅游市场整体盈利能力不强,通常是薄利多销,以销售额的大幅增长赚取利润的增加。为此旅游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业务经营,企业管理局限于经营性管理中,忽视信息化管理,由此导致多数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较薄弱。2)集团化旅游企业因各子公司市场定位、经营方向、发展规模不同,各子公司都是各自经营,自行使用信息系统,集团缺少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平台基于单一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无法实现集团内各子公司信息化数据的联动。

(2)财务基础工作不牢固。由于集团化旅游企业收购的多为中小型旅游企业,而中小旅行社重经营、轻财务的管理思想在企业普遍存在,中小型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必然在集团化旅游企业对旅行社的收购初期有所体现。1)长期轻视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工作仅限于事后核算、日常报税,财务在整个公司中缺少核心价值,财务管理被边缘化。2)个别旅行社账外账、不入账问题时有发生,造成出现企业虚盈实亏或者虚亏实盈不正常现象。资金操作随意性大,致使账目不清,资金短缺。3)应收账款占资产比重最大,但对应收账款却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对挂账单位、金额、账龄仅依靠业务人员确认,未进行定期对账。应收账款管理混乱,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给催收欠款带来难度,公司常出现经营资金缺口。

(三)集团化企业管理程序链条长与业务灵活性存在冲突

在集团化企业中,不同层级公司对外投资的延伸,资本运作呈现以少控多的局面。评价一个集团公司的规模大小,主要看合并范围内总资产、营业收入。集团总部监督、控制、跟进子公司财务决策的事前、事中、事后,这样才能保证子公司的财务决策符合集团整体利益。但却导致管理链条过长,管理效率低下。

具体到旅游企业,由于业务特

性,对包机、包房等大经营项目的决策时间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旅游旺季,由于供求不平衡,一旦超过供应商规定时间就会被取消定位,团队行程就难以保证。而冗长的管理审批链条,常造成后续业务操作时间紧迫,有时甚至被迫搁置决策。 (四)资金周转不畅、资金利用率低

集团化旅游企业的经营发展,收购或新成立的旅行社不断增加。通常子公司在经营初期营运资金靠集团总部支持,在经营稳定后通过占用集团内部公司团队款业务往来款等方式维持自身资金周转,影响集团内部资金运转的顺畅。由于所属子公司都各自核算,开设银行账户,一定程度上占用资金,使集团内有限资金分散、沉淀、闲置。

(五)旅游行业特性对财务管理的冲击

(1)旅游产品和服务常会受到天气、季节、经济、政治等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这就影响了财务人员正确预判潜在的财务[!]风险。

(2)旅游产品和服务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企业经营策略的灵活多样性。旅游企业为了拓展市场,增加客户,常需要调整或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开发新的供应商,这就增加了财务人员对成本核算的难度,降低了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提升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以实际工作经验为例,对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旅总社”)集团化财务管理转型进行阐述,分析如何提升集团化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背景介绍

国旅总社是受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2009年起,国旅总社通过并购、新设等方式实现了所属旅行社数量的快速增加,集团化旅游企业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其控股的全级次旅游企业已达到上百余家,所属旅游企业占国旅总社整体营业收入80%以上。

在规模扩张的初始阶段,国旅总社也面临其他集团化旅游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在经历多年工作实践,总结经验教训,逐渐摸索到提升集团化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二)国旅总社提升财务管理途径

(1)财务垂直化管理。财务垂直化管理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为财务制度管理;一方面为财务人员管理。1)建立集团化财务制度体系。第一,由集团总部根据国家会计准则,结合实际工作调研,制定完整的财务制度体系,重点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办法、税务工作指引、会计基础工作手册、财务日常操作规范。从宏观到具体账务处理都做了统一、明确的规定。对于旅游业务风险较大的事项,集团总部也做了工作指引。例如,应收账款管理、单团毛利率管控、分子公司管控、关联交易管理都做了更为明细的工作指导意见。为保证各项工作指引的落地,集团总部要求各子公司在总部工作指导意见的框架内,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再制定本公司财务工作管理细则。第二,对于阻力较大的财务管理制度,因集团总部也有日常经营,国旅总部采取先在集团总部实施,待成功后再向所属子公司推广的方式。2)财务人员管理。第一,由集团总部对所属子公司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进行选派,由总部下发任命通知书。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作为总部外派人员,直接向总部财务部进行汇报。第二,集团总部对子公司财务总监实行定期考核,包括实地工作检查、书面考核、当面述职。总部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财务总监任免、薪酬、晋升等。子公司财务总监对财务经理及其余财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集团总部备案。

(2)集团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1)集团ERP系统建设。建设集团ERP系统,对经营流程进行再造,业务操作流程透明化,财务管控要点镶嵌于业务流程中,财务管理前置,构建集团化在线财务管控模式。在财务基础核算方面,旅行社企业收款、付款、结算、往来款核算流程统一,同时将通常旅游企业管控薄弱的环节:发票管理、往来款管理、单团核算毛利率管控、关联方交易管理、客商及合同管理融于相关流程中。在财务管理方面,预算指标管控、财务多维度分析报表统计等得以在线上实现。落实全面预算管控理念,在ERP系统中通过预算控制体制的建设,对预算数据进行动态追踪,能够第一时间精准的反馈信息,对预算差异采取“下钻式”管理方法,约束预算行为,以便达到事中管控预算的目的。2)逐步统一财务系统。国旅总社逐步建立用友“NC”网络会计核算系统,实现集团整体执行统一的会计科目、核算方法,形成集团总部及所属企业的“一本账”。所属子公司能够最大程度运用集团内资源,精准、及时反映经营情况,集团总部可根据财务系统所反映的信息了解子公司财务状况,从而达到集团化财务管理的效果。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同时实施了网络会计核算系统和网络报表信息系统的对接工作,可通过账务系统准确生成符合集团总部统一管理要求财务报表,以及按照不同的公司管理需求设置的个性化报表或个性化公式,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3)实现ERP系统与财务系统无缝对接。国旅总社对财务用友NC系统的个性化定制,实现了ERP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无缝对接,财务经营数据全部来自于业务前端。因前端业务各项数据录入均规定了完整的审批流程,两系统对接既保证了前、后端数据的一致,又有效避免了财务人员随意调整账务,减少了业务、财务人员沆瀣一气的风险。

(3)强化集团化资金管理。1)集团化资金管理从所属子公司编制资金计划开始,对经营活动、投资筹资活动的资金运作进行实时控制。国旅总社建立了“九恒星”网络资金管理系统,通过银企直联、网银合作的方式,实现集团总部对所属子公司银行账户的实时监控。2)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按业务淡旺季测算各子公司最低资金保有量,通过与资金日报比对,对所属子公司进行实时预警,协助各公司做好资金筹划安排。3)在集团内部进行资金集中管理,对全资公司“核定额度、超额上划”、对控股公司“协商决定,有偿使用”。将集中管理的闲置资金优先调剂给资金短缺的子公司使用,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收取利息。一方面解决所属子公司对外借款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协调配置资金,降低了对外贷款规模及资金使用成本、改善了“存贷双高”的局面、减少了因分散管理而产生的资金沉淀。截至目前,国旅总社已与45家二级所属子公司签订《资金集中管理协议》,进一步优化国旅总社整体资产负债结构。

(4)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进行管理。1)国旅总社与对方股东选派人员成立

篇8

【关键词】资本结构 财务治理结构 财权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特征。产权的分离,使得公司内部出现了委托关系。在我国,委托关系的严重失衡是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的软肋,制约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公司治理失衡的关键性因素,其实并不是管理的技术性方法,而是技术背后的权利的较量和制度安排,即公司自身的产权结构及与此相关的法人财产权在公司内部的配置,也就是公司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结构。因此,提出资本结构和财务治理结构的关系研究对我们改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治理结构体系,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资本结构对财务治理结构的影响

资本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财务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从广义上说,资本结构包含有两层含义:(1)指股权资本或债权资本各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称之为股权结构或债权结构;(2)指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习惯上被称为融资结构或财务结构。研究资本结构的财务契约属性,其实也就是从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方面来认识公司治理问题。资本结构的确定不单是一个融资契约的选择问题,更重要的是资金背后产权主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某种制衡机制的配置问题。

1、股权结构对财务治理结构的影响

(1)股权结构与财权配置。所谓股权结构,一是指公司股份由哪些股东所持有;二是各股东所持股份的比重有多大。前者说明股份持有者的特性,是股权结构质的体现,而后者体现了股权集散程度。股权结构作为公司股份数量上的一种比例,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容:①价值层次,即股权结构是公司投资者的出资比例;②财权层次,即股权结构同时也是与财产价值相关的权利的一种比例。因此,公司的股权结构不仅仅揭示了投资者的出资比例,而且也反映了不同股东对剩余财务索取权进而对剩余控制权的配置。

“剩余的”财权作为公司财务契约中没有规定的财务权利,并没有天生的占有者,但是财权中剩余财务控制权和剩余财务索取权的对应或者说财务效率最大化的要求,使得股东成为了财权在一般情况下的拥有者。在这种规定下,财权被平均分配在每一股份之中,各个股东按其出资的多少,享有财权。从此意义上来说,公司股权结构决定了财权在“股东”之间分配比例,是一定制度下财务治理结构的基础之一。

(2)股权结构的集中程度决定了财务控制权的实现方式。财务控制权与财务索取权的对称原理决定了股东监控企业的动力来源于其监控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大股东与小股东实施有效监控的成本基本是一致的,但大股东取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小股东的收益。小股东的理性选择便是放弃对企业的监控权而“搭便车”。当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时,大股东是以其所拥有的投票权和表决权,通过投票选择公司董事会,由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将企业的日常财务决策委托给经营管理者来实现的。如果经营管理者未有效履行股东的委托责任,或者存在有损于企业价值的行为,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更换经营管理者,这实际上是一种股东“用手投票”的控制方式。当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时,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称,股东没有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主要借助资本市场上的退出机制和接管来约束经营者,这实际上是一种“用脚投票”的控制方式。

(3)不同的股份持有者有不同的财务治理效应。按股东是否享有经营管理决策的投票权,可将股份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股东,另一类是外部股东。而公司的价值则取决于内部股东所占有的股份的比例,这一比例越大,公司的价值也越高。在一定程度内提高内部股东(尤其是经营者)的股权比例,能激励经营者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而更加努力工作,使经营者与外部投资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减少两者之间的成本,提高财务治理效率。拥有与剩余财务索取权相匹配的剩余财务控制权的股东才能真正行使财务治理权。拥有剩余财务索取权的股东必须也是公司风险的相应承担者,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也应是风险的制造者。谁创造风险谁承担的原理,对股东形成了很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只有剩余控制权,没有或有很少的剩余索取权的股东,就没有激励去选择和监督公司的经营者,也不必为此承担任何责任。由此可见,股权结构的选择与财务治理主体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它决定了谁在财务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掌握企业财务控制权。

2、债权结构对财务治理结构的影响

(1)债权结构和财权配置。债权结构是指债权人之间债权资本的比例关系。根据债务契约安排,债权人在一般情况下(公司破产除外)不会参与公司的财务运营,不享有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剩余索取权。但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中委托――关系的存在、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对称,债权人作为公司资本的主要提供者,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务利益不遭受大股东和经营者的侵害,逐渐要求加大对公司的财务监控,即分享一部分公司的剩余财务控制权,这主要包括财务监督权。

(2)债权结构的激励效应。负债具有税收节约价值,在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借债利率的情况下,随着企业债务融资量的增加,权益资本收益率也相应增加,负债对股东权益的这种扩张效应必然较大的增加经营者的收益,从而激励经营者更加努力的工作。这在当前企业普遍采取公司股票期权方法激励经营者的情况下,负债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债务可以作为一种担保机制,也促使经营者努力工作。其理由是经营者的效用依赖于他的经理职位,从而依赖于企业的生存,一旦企业破产,经理将失去任职的一切好处,对经理来说,要在较高的私人收益与较高的因破产而丧失所有任职好处的风险之间权衡。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与负债比例正相关。所以,负债融资可被当作一种缓和股东与经理冲突的激励机制。

(3)债权结构的控制权转移效应。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利率时,借入资金的存在就会降低权益资金收益率,侵蚀股东权益。因此,有负债融资的企业必须有足够的收入或现金用于偿还债务本息,否则将由于破产机制的作用,使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由股东转移给债权人,从而由债权人对企业及其经营者实施控制,产生新的治理结构安排。这就促使经营者节制个人消费,对投资管理更加负责,从而降低因两权分离产生的成本。在公司资本总额一定的情况下,负债融资有利于公司股东以较少的投资控制企业经营。但在股权分散时,负债抵御并购的作用又会因目前控制者在企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较低而被抵消。资本结构正是从委托和控制权争夺两方面对企业治理结构起决定作用的。

企业所有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作为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财权,也拥有状态依存性,即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和财务索取权随着企业效益和财务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当公司有能力偿债时,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而当公司偿债能力不足时,控制权就转移给债权人。

二、财务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财务治理结构是内含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个关于公司财权配置的制度安排,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治理结构通过一系列的契约安排,以财权为基本纽带,以资本结构为基础,在以股东为中心的共同治理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财权在企业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多层次的合理有效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一套制度安排。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体是那些有意愿且有能力参与公司财务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而财权的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问题。财务治理客体应定位在财权的合理配置,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

1、财务治理结构与企业股权融资

资本市场是企业获得外部长期资金来源的最重要渠道,而股票市场上的外部股东提供了企业通过股权融入资金的主要部分。因此,外部股东的投资行为关系到企业能否以合理的成本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一个拥有良好财务治理结构的企业会吸引大量投资者进入,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资本市场也会获得较快发展。而差的财务治理结构会损害外部股东的利益,打击新股东的投资意愿。LLSV(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财务治理较好,股东权利保护水平较高的国家,外部股东(中小股东)的持股比重一般较高,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低,公司可以从更多的外部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支持。

2、财务治理结构与企业债权融资

债权融资也是如此。一个能对债权人提供良好保护的财务治理结构能吸引到债权人以优惠的价格向其提供债务资本。否则,债权人就不愿提供资金或索取高昂的利息。在一个财务治理结构普遍效率不高的环境下,企业融资对于财务治理结构事实上有更高程度的依赖,作用也更加明显。因为它能使企业说服投资者将其与其他企业区分看待。麦肯锡的调查研究发现在一般认为企业财务治理水平较低的国家(如委内瑞拉、意大利),投资者愿意为良好的财务治理支付的溢价降低风险方面有特别积极的作用。戴米诺公司(Deminor)运用其建立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发现,良好的财务治理并不能保证企业一定能取得成功,但它有助于建立企业成功的环境。良好的财务治理结构也能在阻止企业出现和腐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一个企业可能会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陷入困境,但财务治理良好的企业则更容易从困境中走出。

财务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财务治理权的合理配置使得剩余财务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实现最大的对应,从而使企业财务决策(包括资本结构决策)科学化、合理化;反过来,企业财务决策优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合理的资本结构又有助于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两者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认同这样一种关系:资本结构初步确定了公司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各自内部)财务权利配置与利益分配关系,其具体构成奠定了财务治理结构的基本模式,进而决定了公司财务治理基本特性和目标取向,因此资本结构是财务治理结构的基础。同时,财务治理结构通过财权的安排,来影响公司的筹资决策,从而影响资本结构的构成。

【参考文献】

[1]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9

关键词 财务 集权式 增强控制 消除浪费

在发展期的大型现代企业,其经营效果不仅受市场等因素影响,更重要的在于内部管理,财务管理涉及资金资产流入流出全过程,是企业内部管理至关重要的部分,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将带来不同的管理效果。集团企业往往存在内部组织层级和法人主体过多,管理链条过长,纵向执行力较弱、关键环节风险管控机制没有完全到位,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难以全面发挥等问题。如何客观认识和有效解决集团企业“分散式”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集权式”管理模式,对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推动集团企业高效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集团企业财务“集权式”管理的概念

是指通过会计核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决策的集中,实现财务资源的集团化运作和集成式管理模式。

二、涪江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四川涪江集团公司是一家股份制地方国有控股企业,经营业务分散,包括供电、发电、电力设备制造、建筑和电气安装;产业规模较大,年产值15亿元,固定资产达20亿元;在册职工2000余人。涪江公司财务管理采用“分散式”管理,一个单位设立一个财务科,全公司共有9个独立会计主体,1个总部财务部、8个财务科,公司财务人员多达30余人。公司总部对下属发供电分公司采用资金拨款制。各单位财务部门人事和管理权集中在下级子(分)公司,总公司财务部对下属单位财务机构仅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

三、“分散式”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岗位设置不合理,导致人力资源浪费。财务岗位设置上存在“重会计、轻财务”的现象,整个集团除总部财务中层和领导在思索财务管理、各单位财务负责人在实施财务管理外,其他财务人员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财务管理力量较为薄弱。同时,财务人员既有各下属单位自行安置的,又有公司总部直接调配的,造成财务系统冗员过多、人才分散等问题。

(2)利益主体多元,导致总部财务控制长期乏力。财务分散管理,构成了多个利益主体,形成经营压力全部集中在总部,而下属单位则思考如何应对总部,只管如何争取资金和项目的不良氛围;在财务监督和控制方面,公司总部仅能通过事后检查审计手段,无法事前、事中对下属单位经济业务直接把控和监督;考核范围过窄、考核周期过长,存在下属单位财务人员为了小集体利益粉饰财务信息的现象;下属单位成本控制、稽核标准不统一,同种业务出现这个单位不予报销,那个单位予以报销的现象,致使坚持原则的同志反而难以开展工作,久而久之,造成了原始凭证不够规范,审核把关不够严格;尽管公司总部不断出台管理办法,下达管理要求,但总出现执行走样、“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3)缺乏统筹,导致资产、资金资源浪费。资金管理缺乏全局统筹,造成资金资源严重浪费。下属各单位均可自行开立银行账户,集团资金分散在各单位不止一个账户中,总部只能从月末报表分析货币资金余额,不能实时掌握下属单位真实的资金状况;一些下属单位资金充盈;一些单位资金周转紧张,而受彼此业务往来关系的限制,优势资源不能共享,出现部分企业资金闲置,公司总部资金又较为紧张的局面。缺乏全面预算,造成建设投资浪费。涪江公司主要通过下达和考核年度收入、利润等指标管理下属公司,没有开展全面预算工作,公司的经营行为不能有效地和公司长期发展目标和投资建设重点相结合,年度资金投向和建设投资没有总体计划和安排,造成了投资不合理和盲目建设。物权分散,造成资产资源极大浪费。各单位自行管理资产,资产信息没有集中、统筹管理,下属单位各自考虑自身资产需求,存在资产重复购置、闲置资产未能在整个集团利用和调配,废旧资产得不到及时处置的现象,资产购置也不能发挥量大价低的优势,导致整个集团库存额度庞大,资金周转十分缓慢。

(4)信息不集中,造成信息加工过程浪费。涪江公司每个单位都有出纳和会计,会计明细科目使用和核算规则没有统一,导致同种业务,不同会计人员计入不同明细会计科目,严重影响集团合并财务报表分析和使用;财务信息不集中,各单位财务信息平全独立,报表过于简单,财务分析数据量支撑不够,报表之外的明细数据收集依托于临时组织各单位上报,造成信息传递和信息再加工过程加长。

四、“集权式”财务管理实践及取得的效果

为彻底解决财务“分散式”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该公司实施了财务“集权式”管理模式。实施后,公司财务状况得到改善,预算管理与现金流管理基本实现集中统一,资金与预算由原来的粗放安排实现了精益管理,公司成本预算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指标统领和导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资金和费用的安排更加有序,可控成本按进度实施,非生产性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升。具体做法和实施效果如下:

(1)精简机构,集中核算。强力推行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撤销下属单位8个财务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全部上移到集团总部,由总部财务部集中办理;对财务人员进行精简,所有岗位在全公司公开招聘,人事关系在公司总部,由公司财务部统一管理。下属单位会计机构撤销后,部分不同城的单位因路途和业务规模大等原因可能造成工作不便,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各下属单位设置一名兼职报账员,借支备用金,开展日常小额支付的代办业务,并定期到公司总部办理报销手续。财务机构精简后,通过竞聘,财务队伍的人才能被真正有效利用起来,下属单位具有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在财务关键岗位能够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2)权利上收,控制审批。控制审批权,减少利益主体。由于非电单位直接面对市场,为提高其经营积极性,继续作为利润中心保留,采取“自负盈亏”方式管理资金,但应对资金审批限额进行控制,超过限额一律由公司总部审批,资本性投资完全执行总部年度计划;将发供电单位作为单纯成本中心,对其全部采取在预算控制下“报账式”资金管理,取消其资金审批权。集权式管理实施后,总部直接管理财务,实现了对下属单位经济业务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审批权收紧,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下属单位自由支配空间,极大地消除了各自为政现象。

(3)制定制度,强调执行。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在全司统一执行。制定了通用的《资金管理办法》《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对外投资、担保、融资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废旧物资管理办法》《财务稽核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应收款项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资产管理考核办法》《费用报销规定》《财务印章管理办法》《票据管理办法》《资产租赁管理办法》《网上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覆盖财务管理各个方面,为规范有序的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总部财务部门的工作要求通过会议或文件直接贯彻到每个财务人员和各下属单位执行,财务机构的执行能力和反应能力大大提高。

(4)管控账户,集中(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资本。将对外融资权集中在公司总部,发挥规模融资效益。同时控制和减少银行账户,将所有单位银行账户收归集团总部统一管理和支配,除非电产业由于经营特殊性和独立法人保留基本账户、贷款账户外,其余账户一律撤销,取消非独立对外经营的发电厂所有账户,全司银行账户减少一半以上。统一安排支出,下属单位在年度预算范围内按月编制资金计划,报公司总部审批,总部按月根据资金需求的轻重缓急,通盘计划在建工程、日常费(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用、社会保险、税金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并以此向各单位下达月度资金计划,下属单位在月度资金计划内到财务部报销费用,多余资金用于总部归还银行贷款。资金集中管控后,公司资金统筹能力提升,资金得到最大程度的归集,闲置资金得到有效利用,资金的流动性、周转速度明显增强,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5)管控资产,压降余额。统一管理公司资产,避免了资产重复购置;取消下属单位资产处置权,由财务部在对全司闲置资产和废旧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拨,并通过公开拍卖、竞卖、竞租等方式集中处置,既确保了公司资产处置流程合规合法,又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发挥资产规模效应,集中全公司财产保险,引进保险投保邀标机制,大幅降低了保险费率。压降流动资产余额。将流动资产周转管理作为重点,撤销部门、车间班组、所站的仓库,除边远单位保留必备抢修物资外,其余物资由公司物资供应中心统一配送管理。

(6)全面预算、重点考核。开展项目预算管理,年初将建设投资需求和内部经营能力结合,量入为出,明确每年投资建设重点并下达项目预算,为避免年初前瞻性和预见性不足的影响,在不突破年度预算总额前提下,对项目预算采取季度滚动修编,起到了预算指导生产经营、引领资金流向的作用,有效避免了盲目和重复投资。拓宽考核范围,改进考核手段。向下属单位下达可控成本总控目标,同时下达关键的细项指标,将原只管理招待费、会议费、车辆消耗少数消费性指标,改为可控成本总量和结构合理性的控制;缩短预算考核周期,将年度考核改为季度考核,每月分析、每季召开成本分析会,通报成本开支情况,分析成本费用增减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对超计划的责任主体采取扣减绩效奖金等办法,有效消除浪费。通过预算和考核方式的改进,促进各单位、各部门自主管理,改变了在集权化管理实施前,仅靠财务部门对重要财务指标事后管理的状况,各单位经营目标和总部经营目标实现一致,管理重心也被引导到总部经营重点上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7)信息集成、专人稽核。将各单位分散使用的单机版用友财务系统改进为集团网络版,彻底改变信息不畅的状况,对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账户的设置、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传递、账簿的登记、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到财务报表的编制、分析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规定;归纳提炼典型业务,统一会计明细科目使用和核算规则,保持各类经济业务记录一致性;根据管理需要,设计细化内部管理报表,让重要数据能够在报表上一目了然,上述措施实施后,财务数据更有利于分析和使用,既缩短了信息收集的时间,又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全公司会计凭证的审核由专职稽核人员负责,稽核标准统一,由于财务人员和下属单位完全脱离关系,核算工作质量不再受到人为干扰,会计信息真实性加强,财务风险大幅降低。

五、实施“集权式”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考核指标不合理,成本预算空间过大。财务集权式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预算控制,如果仅采取下属单位报预算,集团总部审查的方式,容易出现下属单位以各种理由谋求宽松预算,造成下达的考核指标不合理或预算空间较大,导致浪费或突击花钱。因此,对利润中心应主要考虑以利润增长预算为主,对投资中心应考虑投资收益考核为主,对成本中心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模拟内部利润中心进行利润考核,促进其进行成本控制。二是参照资产状况,人员分布、地区经济环境或同行业水平等因素,制定统一的标准成本和执行系数,以同一尺度考核经营情况相似的单位,避免出现“编理由、要成本,成本一年比一年高”的恶性循环。

(2)防止资本性预算随意性和执行偏差过大。资本性支出预算在财务集权式管理中意义重大,起到引领资金流向、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但如果资本性支出预算的执行刚性不够,就会出现临时“拍脑袋”工程,失去了资源合理分配的作用。因此,一是要以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合理预算为资本性支出项目基础,避免项目盲目上马或执行偏差过大。二是要注重资本性预算的执行考核和预算外事项的严格审批,避免随意增加项目。三是资本性支出预算的滚动调整幅度不宜过大,次数不宜过多,且不能突破年度预算总额,建议仅在同类别的投资之间调整项目,避免预算总额失控或投资不平衡,甚至造成资金紧张。

(3)防止管理流程过于烦琐,效率大幅降低。财务集权式管理重塑了管理流程,尤其是资金审批流程,但在流程设计中应尽量做到精简、精益、高效,防止出现操作过于复杂,流程过于烦琐,人为增大工作量的情况,尤其是对于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的下属单位,应合理的扩大资金审批额度,精简审批流程,提高其对市场的响应能力,使其能够抓住有利商机,否则可能严重影响下属单位积极性,并出现“一统就死”的局面。

(4)防止财务服务不到位。财务的职能不只是财务监督和会计核算,对企业管理来说,从财务角度提供数据分析和措施建议更为重要。财务集权式管理后,总部财务管理将得到加强,但对下属单位来说,从一个财务科变为一个财务人员的管理,可能无法满足其实际需求。因此,一是财务部门应主动了解下属单位对财务服务的需求,主动提供和改善服务。二是财务人员应参加下属单位生产经营例会,参与经营决策,起到事前控制作用。三是对下属单位负责人应至少每月反馈财务指标情况、每季度进行全面书面财务分析,让其及时了解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四是应主动对下属单位生产流程、项目投资、成本控制、资产管理、销售情况、货款回收等情况进行了解,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六、总结

财务集权式管理,对加强集团企业管理具有良好的效果,但集权式财务管理体系构建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是对财务体系自身的优化改进,更需要对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流程的优化改进,集权式财务管理体系企业高层高度重视,需要企业各级的密切配合、协同,将财务管理职能提升到经营管理层次上,形成固化的、标准的流程和业务规范,加强动态的、全方位的控制,真正挖掘出财务管理潜能,最大限度实现企业降本增收、提升盈利能力目标。

(作者单位为四川明珠水利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T.琼斯(英),詹姆斯P.沃麦克(美).精益思想[M].沈希瑾,译.机

篇10

A物流公司是以机电工程物流业务为主导,集公路普货运输及货物仓储、国际货运和机电设备拆装运卸安装调试服务为一体,是一家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综合型物流企业。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公司连续4年进入物流行业百强排行榜。严谨的财务管理制度,为公司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概括来说,该公司的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以公司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全面预算管理为龙头,以项目管理为要素,以标准成本管理为基础,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证。

一、以全面预算管理为龙头

预算是公司经营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已经形成了以发展规划为导向,年度预算为控制目标,滚动执行预算为控制手段,覆盖公司市场开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公司预算编制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自上而下”是指公司在确定了生产经营总目标后,预算管理部门根据生产经营总目标,制定目标分解方案,并将此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个预算责任单位。它实质上是公司经营者的思想和公司经营总目标层层贯彻落实的过程。“自下而上”是指在预算编制时,各预算责任单位根据分解目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部门预算报归口管理部门审核,编制分预算报预算综合管理部门审核,进行现金流量、损益和资产负债的综合平衡,最终编制总预算报公司审批。它实质上是各个预算责任单位落实公司目标、确保公司经营目标实现的过程。每年一月上旬,公司通过签订经济责任书的方式来各责任单位的目标任务。公司在推进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注重预算管理的改进与创新,这主要表现在:

(一)预算的全面性。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是预算的执行者;公司所有涉及现金和财务的活动都纳入预算管理;公司从投资、物资采购、市场开发等每一环节都处于预算控制之中。

(二)充分体现与战略、规划的结合。战略和规划确定的方向和目标需要通过预算来加以实施。公司目前在预算管理中充分体现战略和规划的内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

(三)月度执行预算。近年来,公司经历了年度预算、季度执行预算、月度执行预算过程。现在以月度执行预算作为每月的控制预算,是保证年度目标完成的有效手段。

(四)体现柔性控制与刚性控制相结合。公司整个预算管理体系而言,以“柔性控制”为主体,但就预算管理分解、落实责任指标而言,又强调“刚性控制”,特别是月度执行预算,更是以刚性控制为主,预算的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从不同的方面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施控制,保证公司生产经营过程向既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发展。

(五)预算与标准结合,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预算与标准的结合,使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用于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不能标准化的“例外事项”,从而使预算管理工作重点更为突出。随着标准逐步完善,公司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均有相应的“标尺”,预算管理真正成为全员参与、全面履盖和全过程控制的全面预算,并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二、以项目管理为要素,参与事前管理和事后分析

公司的收入按业务性质的不同,划分为多个业务部门,每个业务部门就是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对每个利润中心的业务收入,分合同进行管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财务部门积极参与业务过程的事前管理,由该利润中心拟合同初稿,执行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对合同的内容进行评审,评审合格后的合同才能进入执行程序。财务部门主要针对资金收支、涉税事项及合同毛利进行评审,使公司每个项目在正常运作的情况下都有可靠收益,资金收付能提供相应的保障。每个合同执行完毕后,一般在合同执行三个月内,就要对此客户进行一次综合评审,对于一些毛利不理想的客户,在查找自我成本控制的问题的同时,也得对确实没有合理利润的客户中止合同。财务部根据客户的业务量缩小或是扩大客户的信用额度,并随时对客户信用情况给予监控。慎重选择客户,只做有把握的生意,是物流企业长期优良发展的前提。

三、以标准成本管理为基础

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概括来说,就是“以标准成本制度为基础,并通过成本对比,挖推进成本的持续改良,对成本实行全过程控制,提升运营成本竞争力”。在这一体系中,建立公司内部严密、科学的标准成本制度是关键。所谓标准成本制度就是通过对成本中心各项成本指标及其成本动因的细化分析,找寻规律并设定相应的成本标准,运用标准与实际对比揭示分析差异,实施对成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通过成本中心成本绩效衡量,着力于成本改善,并运用成本标准服务于经营决策的成本管理体系。对自有车辆,公司通过对不同轴型车辆、不同线路的运营成本对行单项进行统计,形成成本资料库。以此为基础确定该线路的各单项标准成本。对征调的异地返程车辆,按不同线路形成以元.吨.公里的单位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提供了成本中心绩效衡量的手段,通过差异分析找到成本变动的直接原因和改善差异的有效方法,达到了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标准成本是公司在参与社会运输招标项目的重要依据,同时参与招投标项目也是检验标准成本恰当与否的标尺。四、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以收定支、合理利用、统筹兼顾、确保重点”为原则,做好资金管理过程的计划、控制、分析、考核等基础工作,合理使用资金,最大限度满足公司生产经营的需要,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应收款项催收管理1.客户信用政策。信用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客户评审制度。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客户评审制度,有效考核客户的信用,才能真正地减少企业的呆坏账。将公司客户根据业务量和重要程度划分为“大客户”和“一般客户”,确定不同的信用期,采用不同的信用政策。业务量标准公司一般按年业务量达到﹡﹡万元(含)以上的为重点客户,可享受开票后次月起三个月内收款的信用政策;不足﹡﹡万元的为一般客户,可享受开票后次月起两个月内收款的信用政策。2.欠款催款管理采用按月编制催款计划并考核其完成效果的方式进行。催款计划表由财务部编制,经财务负责人审批后生效,根据下达的催收计划指标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人。3.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财务部在编制催款计划时,对欠款时间超过5个月的,自第6个月起在催款计划表中进行坏账风险提示,直至款项全部收回。对超过信用期的欠款项目,督促相关责任部门高度重视,相关责任部门应会同财务部提出处理意见,积极组织催收。对欠款时间超过10个月的,财务部在进行风险提示的同时应向客户发出“单位往来询证函”,对欠款情况进行核实。并报经分管领导决定继续催收或通过公司法律顾问采取相应的催收措施。公司高度重视控制应收账款风险,为此采取了预收货款、定期对账、密切跟踪客户财务状况变化、货款互抵等多种措施清理历史欠款,强化货款回笼。公司的货款回笼率一直保持在100%左右,保证了充足的现金流量,夯实了效益基础。

(二)个人借款管理差旅费借款应于出差回公司后15日内到财务部办理报销或退款手续,逾期按公司《关于差旅费报销的规定》加收滞纳金。个人业务借款按季清理,备用金借款年末结清余额。通过这些管理措施,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得到纠正,使公司的个人借款一直处于良性状态,杜绝了个人违规占用资金的情形。

(三)资金使用计划每月末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状况,预计本单位下月资金使用情况,对单笔支出超过﹡﹡元的应提出计划用款申请,于当月25日前交财务部审核后报公司财务负责人,由公司财务负责人确定下月资金使用指标。

(四)用款审批管理制度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对公司资金管理全面负责;各资金使用部门负责人及其分管领导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原始票据的有效性具体负责。对购置固定资产的金额在﹡﹡万元以上,报经公司董事长审批。对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向公司借款,报经公司董事长审批。

五、以制度建设为保证

(一)以会计法规为准绳,持续进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设。公司坚持以国家会计法规为准绳,强化会计政策的研究运用,力求及时准确地做好各项会计政策制度的转换衔接。2006年,根据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相应地制定了物流公司内部公司级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进一步强化了内部管理,使各环节的经济活动更加规范。2007年共完成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对照检查和修订完善工作。以保证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