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2: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职称;专业发展
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和输送单位,为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环境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依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则是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教教师职称评定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及其对师资素质的相应要求,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国职业教育职称评定制度的演变
“职称”一词,在我国最早被人们称为“学衔”,从语义上可以理解为“职务的名称”。1960年国务院颁发《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职称与学衔和学术称号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职称的概念逐渐演变为包含“资格”、“称号”、“学衔”、“职位”等含义的专用名词。但是,实际上职称并不等同于“职务”,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职称,即学衔,只是专业技术或学识水平、业务能力或工作成就的等级称号和标志,不应与工资待遇挂钩,也不应有名额数量等的限制,而职务则是指与工资待遇挂钩,有数额限制,并有着明确职责与义务的工作岗位。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各高校试点职称改革,统一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再实行“职称”制,如1986年颁发了《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但由于人们习惯于使用“职称”一词,便沿袭下来。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职称”,其涵义实质上是指专业技术职务,是与工资待遇等有着直接关系,且有着名额限制的。
改革开放以前,职业院校基本没有职称,直到以后职业院校职称的评定与改革才开始展开。经历了从1979年开始的“建立职称评审制度阶段”和从1986年开始的“职称改革阶段”。在第一阶段,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正式发出《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确定与提升教师职务名称的暂行规定》,将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定为副教授、讲师、教员、实习教员四级。1981年,在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技工学校教师职称问题的批复》的意见(试行)中,决定将生产实习课教师按照《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执行,定为工程师或技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等称呼。在第二阶段,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对职位名称、职责、评审与聘任办法作出了原则规定。这一时期的改革在1989年底基本完成,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较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起步晚,又长期划归普通高等教育一类管辖,因此,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一直和普通高校执行同一标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全国迅速铺开,特别是1986年,以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工作在全国各高校全面开展。这些举措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但是由于我国的职称评定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现行的高校职称评定制度仍然遗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例如各校职务评定标准不统一,指标分配现象严重,导致不同学校、相同职称人员含金量却各不相同,甚至有较大差距。
二、现行职业教育职称评定制度的陈弊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无论在师资要求上,还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水平的以“双能力”为内涵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显然,让职业教育院校教师与普通教育学校教师执行同一职称评定标准对职业院校教师有失公允,既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更不利于职业院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职教特色。
第一,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有着自身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规律。“双师型”教师概念正是在以往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环境下提出的,旨在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纠正以往对师资队伍的评价偏重理论水平的不当做法,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正确定位,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但是人们虽然意识到了职业教育师资和普通教育师资的实际工作相异性,也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但是对其职称的评审标准却相同于普通教育教师,不仅模糊了实际工作中“双师型”教师界定标准,也容易误导“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之一就是科研成果,主要是学术论文的数量及其刊发期刊的等级。但目前职业院校师资普遍紧缺,每位教师基本上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无疑增加了职教师资的负担,迫使他们占用大量本该用来钻研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时间,去搞科研,难以形成自己的个性。有些教师在教学方面成绩突出,而学术研究水平有限,却囿于没有学术论文,或者论文数量不够,的刊物等级不高,最终不能评到相应职称,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不利于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职业教育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的究其根本还是要努力改变不适应职业教育要求、不适应培养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师队伍的现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职业院校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培养方式,对他们的培养不仅要有一定基本理论的要求,更要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强化,教育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行业的发展。而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积累大量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真正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但是,现行不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价机制导致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形式、轻实质”,只满足“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表面成就,片面追求职业资格证书、科研成果的数量。对“双师型”教师和非“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区分不够,忽视了对“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在观念和做法上产生双偏差,最终导致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够充分实现。
第三,不利于职业教育形成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办学特色。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标准靠拢普通教育教师标准带来的突出弊端就是容易使职业院校放弃自身特色,模仿普通高校办学。教学是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的办学应注重教学和实践两大块。近年来,职业院校之所以能够呈现蓬勃之势,也是由于在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职业院校能够区别于普通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大批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生产一线人员,满足了当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是由于教师职称评定要参考学历、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数量等硬性标准,职业院校为了能够“优化”自身的教师队伍,增加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不得不强化教师在科研上的要求,从而渐渐忽视职业教育本身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特点,逐渐丢掉了自身办学特色,慢慢地失掉了原有的吸引力。
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革新与完善
2009年9月10日,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其中一条就是要“调整功能定位,改革以单位内部人事管理为基础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符合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与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面向全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这就意味着,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根据不同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制定与其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符合的制度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大胆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转贴于
第一,适当下放评审权,改革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机制和管理机构。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审和聘任制度还或多或少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干预痕迹明显。主管部门控制着岗位结构和职数比例,政府部门掌握各职称系列评审机构的设置,甚至许多地方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大多由行政领导组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也逐步落实,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社会用人转变,身份管理也逐步向岗位管理转变。因此,继续沿用这种方法,势必不能妥善解决国家用人与单位用人、岗位用人之间的矛盾。虽然经过几次职称改革,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高校获得了职称(主要指高级职称)的评审自主权,但是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审基本都是由行政部门通过社会评审委员会评审完成的。职业院校所设专业有较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培养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如果要进一步凸显这些学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鲜明特征,保持个性化发展,必须避免职称评审过程中的行政意志、长官意志,适当地下放评审权限。因为只有用人单位最清楚本单位的人才状况和岗位需求。所以,怎么评、聘任谁应该由用人单位自己决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为了保证职称评审的公平性和权威性,避免因下放权限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改革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机制和管理机构,严肃职业教育职称评审评委制。评委会既要有专家学者,又要有相关行业里的资深专家和技术能手共同组织评审。对评委会组成人员的入选,严格把关,真正选拔出思想作风好、政策观念强、学术、技术水平高的专家。同时,还要建立地区性的专家资源库,以便需要时可按专业、年龄等随机抽选组成评委会,并保证评审公平、公正,杜绝关系职称、人情职称。
第二,改革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术名称,明确“双师型”教师身份。现行职业教育教师职称是从学术科研角度出发的,不能体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相称、不相符。因为这些职称名称不仅不利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且给他们错误的身份定位导向,也不利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定位。因此,职业教育教师职称应引用相关行业的职称名称或称号,评定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类型特征的职称,以强化技能特色,营造职业技术氛围。目前,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般认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既能胜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指导课教学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一种是结构性“双师”(又称“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即从整个学校的人才结构来看,一部分教师精于专业理论课,一部分精于实践技能课。因此,可以对既能从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指导课教学的教师予以“双职称”资格,有学者已经提出要根据其能力偏向而设定。而针对结构性“双师”教师队伍的职称评定,天津提出,对从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予以认定教师资格,另一方面所有高职教师可以申请企业工程师系列,也可以在学校申请教师系列。这些做法和经验,其他地方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学习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参照既有的经验做法,根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真实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办法。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分类号】G715.1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既属于高等教育,又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它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千千万万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更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线产业大军。 在中国目前教育体制中,培养高标准产业大军的使命自然就落在高职院校肩上。要培养出合格的一线产业大军,需要既懂“教育”艺术, 又懂“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成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又是亮点, 也是张显高职教育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冶金专科学校王义澄老师在《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中介绍了上海冶金专科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些具体做法经验,在这篇文章中王老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1995年原国家教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型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官方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1997年原国家教育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会上指出:师资工作“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为下一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双师型”教师在内涵上作了一定的阐述。指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可见,当时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是“双证书”。
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3)近五年主持或者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至此,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更详细,除了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之外,对于另一“师”的要求更宽泛,更实际,不再仅仅要求技术职称,可以是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或者有技术成果。
二.新形势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分析
1.从世界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全局看: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德国之所以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是因为其优良的制造业。金融危机后各国都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各个国家都把制造业的振兴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千千万万在生产一线实际操作的产业工人, 对这些产业工人的培养考验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2从我国目前的经济战略政策看:
总理指出: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 分三步走,到建国一百年时,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制造强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建立一支高效优良,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懂专业实际操作,知晓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由于教书育人责任心强,工作量大,社会地位低,使得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很多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线工作实践的“双师型”人才不愿走上教师岗位。
2.各种不合理制度的限制,使得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很多高职院校的招聘过分强调高学历,教师大多来自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生产实践中,缺乏企业技能实践经验。
3.企业不愿配合,产教结合不紧。因为要考虑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关键技术和关键岗位不放心教师来做。
4.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不明显,现行的职称评审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和普通高校的教师没有区别对待,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偏重于学术科研论文,而对技能考核没有要求,导致老师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培训主动性不高。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1.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制度。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 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来建立完善我国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例如,德国职业院校理论课教师的职前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学教育阶段的理论学习。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在与所学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进入大学以后经过4年严格的理论学习后,经过考试,才能进入各州所设的教育研究班和职业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实习。
2.改革我国僵死的高校人事体制,取消高校人事制度中的“编制”制度,让人才不仅能进能出,而且愿进愿出。现在的体制是一朝进入“编制”内一生稳定无忧。这样使得很多在“编制”内混久了的教师,即使自己知识陈旧,也缺乏社会实践也懒得培训更新。 因此改革人事制度,吸引各行各业优秀专业人才成为“双师型”教师,投身高等职业教育事业。
3.制定并实施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对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制定不同的职称评聘制度。对于职业院校老师来说,大力推广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师各个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大赛成绩作为职业院校从业教师职称晋级评审的重要依据,不能偏重于论文课题等研究性工作。
4.制定更具体、更严格的“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标准,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进入门槛,建立规范的任职资格评审机制。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有在企业至少5年的专业实践。丹麦职业技术学校对职教师资的基本要求是,完成了第三级职业教育、具备专业技能并拥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
参考文献:
1.齐晓鸿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4)
篇3
毕业论文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需要完成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也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根据国家教育部以 及高等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实践 性教学环节如毕业论文不合格,可在弹性学习年限 内申请重修,直至合格方能毕业”“若在弹性学习 年限内毕业论文不合格,不予颁发毕业证”因此, 把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搞好毕业论文写作教 学与引导,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分析
(一)学生的来源与知识层次分析
随着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成高报考条件的放 宽,学生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根据西南林业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贵州分院的统计分析,成高学生由过 去单一的中专以上学历、在职业务或管理骨干转变 为在职业务骨干(具有助理工程师职称以上)、管理 骨干(部门负责人)或普通职工;具有高中或相当 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社会青年;中专或技校 毕业生;村社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的复杂体系,所 占比例分别为 28.5°%、47。%、10.5°%、4。% 和 10%。 成份的复杂导致学生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其中,技 术工人中具有高中学历层次仅占11.5%,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占88.5%。在职业务或管理 骨干、在职职工参加工作时间较长,具备一定的文 化基础和实践经验,吸收新知识的系统能力较强; 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专业 实践经验丰富,但文化基础薄弱,理论知识欠缺, 综合学习能力较差;社会青年以及中专或技校毕业 生等知识面窄,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但学习能力高 于技术工人。
(二) 年龄结构分析
近年来,由于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国家对生态环 境的重视,国营林场由差额或自负盈亏单位逐步转 化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加之大部分林业系统 单位就业门槛较高(大部分要求本科以上),西南林 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涉林专业在贵州呈现年龄结 构偏大的现象。
(三) 学习动机分析
成人大学生,学习心理比较复杂。在职的是因 职称、职务、工资等问题出现困难,甚至是为了避 免“下岗”而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学到足以维 持生计的知识和本领,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显 示自己的实力,赢得社会、企业、家庭的认可。高 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由于经济转型和人才市场 变化的影响,专业思想比较浓厚,学习内容要求务 实,迫切希望学到行业急需、人才市场短缺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找到工作, 获得社会的认同。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实行大学 生村官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部 分在任的村社干部有了危机感,因而参加成人高等 教育学习。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一) 主观认识不够
学生对论文写作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识。 这种心态制约了论文质量的提升。加之长期以来, 成人高等教育的毕业论文工作基本是照搬全日制高 等教育的传统标准和模式,针对性不强,导致部分 学生畏惧心理凸显,难以激发写作兴趣,甚至出现 毕业论文抄袭、下载或请人写作的现象。
(二) 知识结构系统性弱
成人学生经过实际工作,知识的运用和技术的 选择上有了明确倾向性,也就是工作中常用的知识 和技术熟悉、熟练,不用的生疏甚至遗忘,知识呈 点式或间隔状态分布。由于本身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知识结构不合理,运用能力不强,导致论文写作时 很难将系统性的问题表述清楚。根据多年的统计分 析,65%的学员论文存在结构混乱、逻辑不严谨、 条理不清楚等问题。
(三) 实践性和技能性突出,理论水平不够
成人学生在研究和撰写论文中,表现出个体实
践技能性突出的环节准确透彻、论证严密,而不熟 悉的环节显得脆弱,论文忽深忽浅,知识运用不在 同一层面上,削弱了学术论文的特性。据统计分析, 有55°%左右的论文存在口语过多、专业性表述不 清、参考文献引用欠缺等问题。
(四) 毕业论文教学与指导不力
由于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薄弱、专业理论水平不 高,加之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 期,课时较少,以及教师在讲解时往往只从自己的 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和引导,难以与学生的工作实践 及其专长有效对接,导致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 感,无法有效达到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目的。
(五) 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不到位
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教学管理部门联 合指导教师来共同实施的,从选题到收集资料、做 实验、做调查,到论文的开题、撰写、修改、评阅 直至毕业答辩,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流 程规范,不能马虎从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 些环节和流程都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教学管理部门 更多地关注最后的结果,却忽视了对于决定论文成 败关键的中间环节的管理。管理部门的过程管理不 到位,毕业论文的程序和环节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 少流于形式,自然影响其质量水平。
三、根据成人学生特点,提高论文写作质量的 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对其综 合素质和能力的整体评估,是获取毕业证的前提条 件之一,还是在工作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形成 的能力进行实践的基础。其次,指导教师必须提高 对论文指导工作的认识,应结合成人大学生的特点 和基本情况积极有效地进行论文指导,这是全面提 高毕业论文的关键。最后,教学管理部门的认识提 高是论文整体质量能否提高的保证。因此,需加强 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把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到与 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并重的地位,真正认识到毕业论 文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 创新论文评价模式
研究表明,成人学习者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较 丰富,职业性特点突出,专业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动手能力较强,但工作、家庭压力重。因此,必须 根据其学习特点,认真总结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成人大学生工作实际为基 础,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为主 要内容,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适应成人大 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 改革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据统计,2008年以来,有85%左右来自于生 产一线的学生从未写过专业论文,不知道论文的格 式、基本要求和标准等。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改 革教学计划安排,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由最后一个 学期提到第三学期进行,便于让学生尽早掌握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标准和要求。第二,应加大毕业 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课时数。传统的面授课时安 排仅为8学时,对于论文的基本格式都不掌握的学 生来说,明显偏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合理的 课时数应为20— 24学时。第三,科学合理把握教 学重点。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要求、论文结构、论 文选题、论文材料收集、论文撰写等应作为面授教 学重点。第四,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参与式教学方 法。授课教师要认真总结和分析成人大学生毕业论 文容易出现的问题,利用典型的案例进行有针对性 的教学,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教学目标。
(四)多管齐下,加强论文写作引导
毕业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是作为引导、规范 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专 业课程是启发学生写好论文的保障。仅仅依靠课程 面授教学难以解决学生论文写作的全部问题,无法 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毕 业论文写作课程面授教学模式,各门课程的教学应 以基本知识点为基础,以专题论文写作为主线,课 外作业安排相关课程的专题调研以及实践报告,并 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进行撰写,任课教师进行认真点评,共同分析存在 的不足和需要补充、完善的问题,达到提高学生选 题、收集资料、论文撰写等水平。另外,面授教学 时,及时提供论文写作指导教师名单和基本信息, 指导教师以课程面授教师为主,搭建师生相互交流 的平台,增强学生论文写作的信心。经不完全统计, 2008年以来,西南林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贵州分院 采用以上模式,有40余人在相关学术刊物公开发表 文章,毕业论文一次通过率达到70%以上。
(五)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管理 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把毕业论 文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位,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核 心。第一,要选配好指导教师,强化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有效指导是提高论文质量的 重要保证,指导活动贯穿于论文写作的每一个具体 步骤。要求指导教师从学生选题、查资料、调查、 实验,到论文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等全过程进 行引导。第二,应规范论文评审意见。根据成人大 学生的特点,对于论文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 点评,尽量详细地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第三,充 分利用电子网络,及时反馈论文评审意见。传统的 论文评审是由学生打印好毕业论文邮寄到学校-学 校分发到论文评审指导教师-评审指导教师将论文 评审意见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将论 文评审意见邮寄到学生。不仅耗时,而且沟通不畅。 因此,应充分利用电子网络,改革评审手段和方式。 另外,严格毕业论文答辩,不仅能为毕业生相互学 习提供宝贵机会和平台,也能有效杜绝论文抄袭或 请人写作现象的发生,有效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和质 量。
篇4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教学与科研 考核评价系统
[作者简介]贺蓉蓉(1962- ),女,四川遂宁人,成都大学学报编辑,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四川 成都 610106)贺继明(1957- ),男,四川南充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制度研究。(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25-02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学质量低下已成为高校的主要矛盾。我国应用型高校单从规模来看,已成为高校的绝对主体。更好地保障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的关键。笔者认为,将教学与科研并举使得学校和教师负重而行,是造成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和任务
应用型高校是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逐步得到明晰和还原的一种教育产品类型。相对于理论研究型高校而言,应用型高校属于较高层次的教育;同一般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应用型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型特征。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如何加强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应用型高校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一套使教师素质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专门性。而教育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出以教育服务产品类型为评价主体的评估标准体系,并根据各高校所提供的教育产品的种类分类评估、指导、监督,以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向上并趋同的趋势,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教学型希望成为教学研究型,以此类推争相向高类型发展。为此,不少高校盲目追求科研,忽略对社会的应用型服务和人才的培养,导致高校的教学质量严重下滑,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滑,结构性失业矛盾凸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政府行政手段干预,不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使得高等教育规模过度发展,结构失衡的问题;也有现行政策体制问题,如按层次为高校设定行政级别,按层次拨款,导致高校热衷于申办硕士点和博士点使学校升格提级,追求“高大全”。更有高校自身导向问题,不愿或羞于坚持走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难以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中心地位。
二、应用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并举的现状
高等院校向上趋同发展的趋势,使得很多应用型高等院校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明确办学目标,学校长期徘徊不前。在学校层面,由于主办者对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功能和任务不明确,更由于追求自身功利的目标,忽视了应用型高等院校应该把教学放在首位,把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和科研的齐头并进,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这两大决定教师发展命运的指挥棒上,把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并举,甚至对科研能力的要求超过对教学水平的评价,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轻课堂教学重科研论文、轻应用实践重书本理论、轻教改研究重理论研究、轻社会服务重闭门造车的现象。
1.教师的考核评价系统缺乏科学的设定。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的评定更多是学生或同行的主观评定,没有第三方机构的介入。高等院校对教师水平的评定也是遵从同一模式——教学加科研,把争取科研项目经费的多少和多少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这样使得教师把大量精力放在完成科研任务上。“教师们为了功利的目的,在商业化的聘任和奖励制度的压力下,在科研中不得不更重量而非质,一年动辄发表几十篇论文和多部专著,需要投入多和需时长的基础科研被冷落。更有甚者,在学术上造假、抄袭,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一些教师在工作的优先选择上也产生了偏差,他们视科研为名之所在,校外活动为利之所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与校外活动中,忽略了教学,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忘记了‘师垂典则,范示群伦’的神圣职责。”①
2.职称评定错误导向,使教学地位难以确立。高校教师职称本来是对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反映,职称评定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定向标。但由于职称评价标准越来越向科研方面倾斜,科研是硬指标,教学和社会服务是软指标,加之由于各种评审指标错误的导向,形成了人们对科研内涵的片面理解,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实际研究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应用型高校大多数教师没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在导向驱使下无奈“搞科研”,从而加重了广大教师的精神负担。
3.为评定职称的功利目的去做科研、写论文,客观上助长了学术不端,造成新的行业腐败。一些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科研论文,难以评上职称。而一些教授拿着高薪却上不好课,不受学生欢迎。还有一些人评上教授后不再愿意上课。
应用型高校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需求的标准必须由行业企业来制定。教学内容也应该是紧扣需求标准,有的放矢。但是现在大多数应用型高校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却不愿意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教师教学之余没有精力走进社会和企业进行调研,参与社会服务,所以往往是课程的设置与行业的要求脱节,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脱节,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与应用性实践严重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三、应用型高校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成因
应用型高校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成因,首先应该是高校的管理者对高校功能认识偏差所致,把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院校与研究型本科混为一谈。研究型本科教师写论文搞科研无可厚非,而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由于多年来高校的导向,使得教学和科研已经成为所有高校教师关注的两大热点。“尽管现在许多大学教师都认同并有志于兼顾科研和教学,但是很少有证据表明,本科生能从他们老师的科研活动中获益,学生甚至意识不到他们的老师正在从事什么科研工作。事实上,来自美国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教师的科研取向与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我国应用型高校忽略了自身的特色和功能,把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不加区别和分析地戴在自己的头上,期盼以科研促教学,或是教学科研并行。认为科研好的大学才是真的好大学。亚历山大·阿斯汀说:“大学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越来越困难,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的研究功能在不断扩大。”这导致大学在聘任、晋升和评价教师时,更青睐那些很少从事教学工作的“明星教师”——他们的学术地位是由其科研而不是教学水平决定的,这些教师倾向于回避更以学生为中心的、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②
其次,一些应用型高校办学目的不明确。当今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他们进入大学并不是为了离开家庭或者长大成人,而是把大学学位看作是在一个知识为动力的社会里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的关键……多数学生将大学教育看成是他们未来高质量生活的关键,是开启理想工作、经济保证和幸福康乐的钥匙。”③相反,高校的很多教师把学生的就业看做是辅导员或学生自己的事情,与自己的课堂教学关系不大,完成自己的科研计划的重要性远超过帮助学生就业。当今很多大学本科生已经出现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为了就业重新到职业院校去学习一门技能的回炉现象。这种现象的大量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大学教育的反思。
最后,高校职称评审标准趋同性使然。当今中国无论是理论研究型高校还是应用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基本一样,都是以科研为硬指标。然而应用型高校的性质决定了无论从科研的经费,还是从科研项目的获得上都远不及研究型高校,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也远不及研究型高校。他们的教学任务也往往比研究型高校要重,要他们达到同样高的科研要求,就不得不挤时间写论文。“大学的发展也逐渐让知识分子为了职务晋升而不是公共事务而著书立说。”④而这些为职称而做的文章很多使用晦涩深奥的词汇拒人于千里之外,仅供自我欣赏和标新立异。学术的公众认可度大大下降,更谈不上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的发展。
四、破解并举之弊的对策与措施
19世纪中叶的著名教育家纽曼曾提出:“我是这样看大学的:他是教授全面知识的地方。这说明了他的宗旨,一方面是心智的,而非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知识的普及和扩展,而非提高。如果大学的宗旨在于科学发现和哲学探索,我就看不出他为何需要学生;如果意在宗教训练,则他又如何能够成为文学和科学的中心呢?”⑤纽曼在这里指出了大学的本质应该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而非科学研究。这是对我国现在关于大学职能的一种批判。
长期以来,大学被赋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特别是把教学和科研作为大学两大并行的职能,不加区分地压在各种类型大学的肩上,使得应用型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们负重而行。然而,“科学发现和科学教学是两种不同的过程,他们也是两种不同的禀赋,但却很少并存于同一人身上。一个人致力于向后者传播他现有的知识,就不大可能还有闲暇或余力来探寻新的知识。人类的常识已将对真理的探索与一种宁静隔绝的状态联系起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都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而容不得任何打扰的,他们往往神游天外,我行我素,并且或多或少想避开教室和公共学校。”⑥而我国现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加上还要深入行业、企业,服务于社会,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潜心科研,即使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科研,也难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造成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破解此难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思考:
1.应用型高校应该以充分的自由去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切工作都应该以教学为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早已在欧洲和北美高校盛行,“毫无疑问,为了满足大学生性质和类型的变化,大学需要重视教学工作。另外,在英国,大学研究很少关注大学教学问题。以前的多科技术学院,在教学方面倒是做一些开拓性的工作。这些学院从一开始就将办学重点放在教学而不是科研上面。不管怎样,教学优先的思想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⑦应用型高校应该澄清自己的办学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工作的重点,给自己合理的定位,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的教学应该是围绕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终生发展。这种教学必须要和行业、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2.在坚持教学第一的前提下确立教学引领科研,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应用型高校应提倡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科研,例如可以组建校企联合应用技术创新团队,根据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立足行业、产业、企业需要,针对本行业、产业、区域骨干企业的重大核心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创造新成果,开发新技术,开展科技服务。可以从学校层面和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应用技术创新基地或平台,让教师从基地获得服务项目,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式教学,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学到知识,提升能力。还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鼓励教师把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这些都可根据成效视为教师的科研成果。
3.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形成更加全面的衡量教师工作和成果的标准。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的考核,应该包括教学和非教学工作,可以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学术事务、校企合作、项目与技术开发、项目导师、在职培训、学生辅导等方面去综合考虑。在教职工考核中,重点考核三个方面:一是工作态度及表现,包括奉献精神、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可靠性及进取精神、领导潜能;二是教学工作表现,包括教学能力、教学准备及工作、沟通能力、学生管理、专业及课程开发;三是非教学工作表现,包括企业联系及非教学任务、应变能力、资源计划及应用、工作质量。
4.建立常态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体系。从国家层面改变高等院校评定职称“一刀切”的现象。应用型高校教师评定职称应该主要看工作态度和教学效果,看社会服务的成果,以及实际科研的能力,而不把的数量和级别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教授职务更应该提高要求,严格配置,明晰职责,使教师职称评定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晋升体制。例如,加拿大的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就不要求评定职称,也不把是否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晋升的依据,而重在看教师的教学业绩。又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根据新加坡教育部规定,学院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教师分为讲师和工程师两大类,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和职位提升制度。讲师类,从低到高分为五级,其中有讲师、高级讲师、首席讲师之分;工程师类也分五级。学院每年年终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决定本人晋升与否。这样可以全面地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和育人的积极性,很好地保证学校教学质量。
[注释]
①(美)E.Gridy Bogue,Kimberely Bingham Hall.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刘冷馨,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
②⑦(英)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来临[M].侯定凯,赵叶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23.
③(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屈书杰,刘向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2-63.
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家对本科高职的发展特别重视,随之需提升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也受到重点关注。从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的制订、实践教学教师结构的完善、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实践教学教师成长环境的培育等方面,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以解决困扰本科高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本科高职;实训师资;探析
从历史看,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办学定位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相适应的。但从长远看,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如何提升与本科高职相适应的实训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一流的实训师资队伍作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特殊作用,探讨这支队伍的建设要求及一系列可行性措施,切实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作用。
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应适度发展本科层次教育
(一)中国发展本科高职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将是社会的必然趋势。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不是一个教育层次;其次,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三,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和广大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高职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
强调“能力本位”的本科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如果我国普通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大专层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那么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技术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技术工程师。
(三)中国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主体
目前,中国举办高职本科的主体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由办学特色鲜明、行业背景厚重的高职学院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试点班,二是由部分示范性高职专科升格为高职本科,三是由办学条件好的优秀独立学院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四是由地方优势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2]。这些都是对我国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新探索,并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在发展本科高职背景下,目前实训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虽然提出要发展本科高职,但在思想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训师资队伍在本科高职建设中的重要性。很多院校都把大批资金用于实训室装修、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而几乎没有任何资金用在实训教师的培养上,结果出现一些实训室有先进的设备,却缺少使用先进技术的人才,缺少能驾御本科高职学生实训课程指导的教师。
(二)实训师资缺乏
调查发现,各高职院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的,他们缺乏真实的企业实践;另一个方面,虽然各院校从企业引进了一部分技术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但这部分员工普遍缺乏教育理论背景,在教育、教学技能上存在明显的不足。综上所述,实训教师数量根本达不到所需要求。
(三)学历偏低待遇不高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学历结构偏低。据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21.28%,大专及以下占5.32%。学历的整体提升是当前本科高职实训师资建设面临的难点;长期以来,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辅助教学单位,实训教师的劳动强度与被认可的工作量之间存在着不相称的问题,造成与专任教师在收入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职称结构不合理
职称较高的教师多年来从事理论教学的较多,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训课程由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担任,或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队主持,几名青年教师辅助配合完成。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吃苦,但综合比较起来教学经验不足。实训师资队伍的职称状况与专任教师队伍的差距十分明显,表面上看是职称的差异,实质上是教学水平的差异。
(五)职称评聘存在空缺
建国以来,我国对高等院校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系列(含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认定和管理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做法。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新兴领域,特别是实训教师没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单列职称系列,使得实训教师资格和水平无相应评定标准,造成职称无法科学评定,岗位难以准确聘任,应有待遇无法落实。
三、本科高职发展中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一)对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
1.构建“双师型”实训师资要求。本科高职建设中,对实训教师的要求实际上应该是多年来一直提倡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职称证书,另一方面还应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并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这类实训教师应具备教学基本能力、职业岗位专门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合理的教师数量和职称分布要求。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生师比18:1为合格,16:1为优秀;实践表明,较为合理的职称分布应该是教授3%、副教授27%、讲师70%。显然,合理的教师数量和正态的职称分布,能够以老带新,老中青相结合,增强活力,保证高职的教育教学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3.符合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要求。诚然,学历高并不意味着能力强,但高学历者在瞬息万变的知识中,养成了一种宝贵的自我学习能力——以知识为本,拥有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我国现有的本科以下的教育中是很难养成的,因此针对特殊的实训教师岗位,必须至少要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
4.实效平衡技能等级结构要求。实训教学不只限于技能教学,技术应用也占有相当比例。由于当前高技能人才比较难于获得,许多学历较高但技能等级不高的教师也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实践教学,因此,在考虑实践教学教师技能结构时,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一般而言,初、中、高级实践教学教师的比例以2:3:5较为适宜。
5.落实专兼结合队伍建设要求。专职实训教师有利于学校实训教学的稳定,而保持一支有较高质量和适当数量的兼职实训教师队伍,能够较好地将社会技术最新成果、教学方法及时引进到教学中。这部分教师通过教学培训及锻炼后,能够比较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联系起来,不空谈原理,不照本宣科,往往使学生感到实训知识“管用”,特别能够很好地互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
(二)建立合适的实训师资建设制度
1.建立高效的人才引进制度。鉴于我国目前人事、劳动两条线的用人机制制约着高职院校师资引进,高职院校应多变通、突破障碍,为企业一线优秀技术人才的引进“开绿灯”、想办法。对于不能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和企业退休人员,可聘为学校兼职教师。同时,也应对企业引进过来的实训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使之能够胜任本科高职的实训教学工作。
2.建立稳定的中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师资引进只能作为一种解燃眉之急的辅助和暂时手段,师资培养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本科高职建设中,应从制度上保证实训师资培训的顺利进行。“建立实训教师,特别是中青年实训教师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制度,至少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3.建立实训教师管理、考核制度。本科高职应建立严格的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做到按需设岗,灵活使用,严格考核。可根据实训教师教学特点确定出实训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的质量评价指标,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并根据教学反馈信息,逐项评分,综合评定,依此建立人员流动与淘汰机制,优劳优酬,合理调配与使用实训教师资源。 转贴于
4.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可设立一定数量的奖励基金,对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突出的实训师资实施奖励;可由业内专家对实训师资的教学能力、职业实训能力进行评估打分,对分数较高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外出进修、学习交流等方面给以倾斜。此外,还可以考虑给一些优秀的实训师资团队(个人)提供专项科研经费,鼓励他们在实训教学、专业技术等方面做出创造。
(三)构建新型的实训教师职称系列
1.职称系列级别设置。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职称级别可设实训教员、实训助理教师、实训讲师、实训副教授、实训教授。实训教员、实训助理教师为初级职称,实训讲师为中级职称,实训副教授、实训教授为高级职称。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应该设立教员职称。因为高职院校担任实训课教学工作的多是实际教学及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而他们普遍学历低,所以设立实训教员的职称可以解决相当部分教师的实际心理问题,对于稳定实训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2.专业系列归类设置。实训教师专业应该按照高职院校的专业、紧贴职业技术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系列的车工、铣工、磨工、木工、钳工、电工、电焊工等技术系列设置,应转变为高职院校所设的专业,如机械、电子电器、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烹饪、工商管理、园林、广告制作、建筑工程等专业,进行进一步归类设置。
3.申报评审条件设置。实训教员技术职称的评定条件:一般应具备相应行业的技术认证证书,并且实训教学效果优良。实训教员以上技术职称的评定条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与高校理论课教师职称的学历、年资条件相近,以达到同类教师之间的平衡;二是应该注重体现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水平要求;三是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年限,以保证实训教师自身必要的实践积淀。同时,三个因素之间的权重关系还必须综合考虑设置。
4.职务(职称)评定条件设置。一是专业资格,即从实训教师的准人条件人手,包括学历、身体条件、岗位考核三方面;二是应用技术能力,即从事某项技术工作的能力水平,其具体衡量标准是技术水平等级证书;三是教学质量,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评价方法可有多样性,满足其中一项要求即可;四是教学效果,其衡量可以借鉴学生评教法,根据量表酌情评定,得出一个量化的评价。
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师资建设的案例分析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2001年起就开始试办3个四年制本科高职专业,2011年,深圳综合教育改革试点方案获国家批准。方案中提出: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对中国的高职教育乃至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都将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8]。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以下简称汽车学院)为例,随着发展本科高职的需要,汽车学院从各种渠道引进了14名实训教师。其中实训正副教授各1人、实训讲师(高级技师)3人、实训助理教师(技师)5人、实训教员4人,全部具有中级以上汽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经过多年的努力,汽车学院已打造出一支“双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结构)型的实训团队。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一)制定个性化方案、实施师资发展战略
汽车学院根据每一位实训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其中取得实效的做法有:
1.对来自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要求他们获得本科或相当于本科以上的学历;对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则要求他们获得高级工以上的技能证书。
2.给予实训教师一定的专业时间到企业调研、培训或参与企业生产,向学院汇报企业状况、人才需求。
3.实行指导教师制,由具有较丰富职教经验的老教师1对1指导新引进实训教师。
4.实行培养成效与年度奖励相挂钩制,将实训教师的技能水平纳入年度人事考核方案,形成实训教师提高技能水平的动力和压力。
(二)引进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实训教学人才
通过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实训教学人才,使汽车学院内部产生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的学术群体。汽车学院通过行业协会引荐、校企交流等方式,先后从企业引进了具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实训教师10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理念传授、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实训课程的工学结合内涵。
(三)注重技术能手效应,培养技术型实训教师队伍
通过出台技术能手奖励政策和组织实训教师参加各种技术竞赛机制,凡有实训教师技术竞赛赛事,学院在竞赛指导、赛前训练、参与竞赛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的倾斜。开发实训教师职业技能,提高实训教师素质,在全院营造尊重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这在实训师资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就使得实训教师乐学爱教,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学技术、当能手、考技师成为实训教师们追求的时尚。
(四)注重科研项目驱动,培养创新型实训教师队伍
篇6
论文摘要:对于教师,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在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胜任能力的构建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职业教育教师胜任能力,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以对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的述评为切入点,来探讨在这些模式下职教教师的胜任能力。
一、国外几种成熟的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
(一)俄罗斯制
俄罗斯制的出现在职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几个要素,然后通过班级授课制,把这中单一的技术传授给学员,学员凭借这种技术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的生产,每个人只需要懂得流程中的一种技术即可,这大大加快了技术人才培养的速度,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对当时工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MES课程模式
MES的课程是以对具体工种的任务和技能进行科学分析为前提,严格按照工种规范开发出来的。这种课程模式可称之为模块组合式,它把每项职业都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便是这项职业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部分即技能与知识的结合体。
(三)CBE课程模式
能力本位课程的本质在于从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确立职业能力目标,并根据分解了的目标设计相对应的课程,然后根据目标对相对应的效果进行评价。该模式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如实用主义、行为主义、泰勒原理等都对这一模式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四)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认为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要以行动为导向,这三点最终成为支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理念,对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职教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职教教师在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下面临的挑战
职业院校师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三改一补”院校教师、从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从企业引进的工程师。职业院校教师来源复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对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心理适应能力与成就动机、专业知识与技能、行业经验、社会服务意识、团队协作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与成就动机 我们身处社会变革的时代,必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有积极的心态去调整自己、适应变化,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把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具备良好的预见能力,掌握行业的发展方向,学习先进的理念,不断进取,用满腔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当中。
专业知识与技能 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变革。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熟练的讲授专业课程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与教学论知识,具备课程设计、整合能力及课程实施能力。
行业经验 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要求教师能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提高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行业的实际需要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得以实现。
社会服务意识 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要求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及满足企业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项目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离不开社会及企业相关资源的支持。因此,教师要具有寻求社会资源支撑教学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基于能力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胜任能力发展的策略
第一,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调整对高职院校人员编制、人员结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相关政策。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单独建立评审标准,把教师实践技能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之一,以促进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的培养。同时,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投入的重点有硬件向软件逐步转变,注重对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高。
第二,加强产学研联系,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
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使教师的发展获得企业的支持,及时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掌握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收集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将课程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关注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学习先进经验,拓展教师的视野。
第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职业院校教师大多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参加实践技能学习的机会较少。职业院校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可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加强教师职业能力的学习。一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工厂等一线蹲点学习、调查研究。选派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进行业务实践,掌握最新技术和管理信息,并把行业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通过让教师“走出去”,参加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或“请进来”,聘请校外技术能手、技术尖子来校赐教,进行操作技能现场演示,提高教师职业能力;三是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第二学历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36.
篇7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16-02
教育部2010年6月开始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重大项目,2011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计划”的若干意见,对实施“卓越计划”做出全面部署。“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卓越计划”背景下,要培养卓越工程师,首先应使教师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和建设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必须包括一批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而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后者甚至比前者更重要。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青年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才能顺应当今时代需要大量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复合性人才的发展要求。为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青年教师需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不断改善与提高。因此,积极探索一整套切实可行、高效的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式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卓越计划”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出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实践教学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当前,很多青年教师不仅在思想还是行动上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下熏陶出来的,工程实践经历少,工程实践意识淡薄,工程实践能力偏弱,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难以适应“卓越划”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2.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内容单一,缺乏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培训内容。青年教师在岗前培训中缺少必要的实践技能培训,在职中培训中实践教学的培训又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使青年教师在岗位培训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实践技能锻炼,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没有落到实处。
3.青年教师工程实践与教学相脱离。大多数青年教师一方面理论课教学压力较大,无更多精力顾及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深入到企业一线挂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严重缺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场所和机会,使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因此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更何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4.由于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政策支
撑,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又不健全,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既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又没有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教师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无法逐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办法和措施
近年来我校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培养出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1.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对“卓越计划”有关内容的宣传,使青年教师认识到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去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2.改革和完善青年教师岗位培训方案,着重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在岗前培训中除安排一些必要的与教育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外,还安排了一些与行业等相关的认知实践培训;在职中培训中结合专业实际安排了必要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内容。规定青年教师每工作五年必须主动进修学习或接受培训一次,在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之前,必须具有不少于三个月的国内外实践培训经历。
3.加强和改进教学团队建设,注重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组织地将不同来源、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技能特长和教学特点的成员凝聚在一起,组成教学团队,通过取长补短、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
4.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提高青年教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工作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顶岗和挂职锻炼。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具有3―6个月以上下企业实践的经历。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实习厂或模拟实训室,对新教师,学校先派他们到实习厂或模拟实训室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训练,然后组织新教师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实习。
5.加大“卓越计划”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特殊政策,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使之真正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和稳定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6.制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考评激励政策,提高青年教师主动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在岗位设置、职称评聘、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到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等方面予以倾斜,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把实践能力作为评审的条件之一,激发青年教师主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三、初步尝试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1.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青年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搭建了广阔平台。学校与10多家大型石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建成了抚顺石化公司等112个稳定的实习基地。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四方共同签订了共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协议,以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共同目标,共同签订了“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协议,为实施“卓越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基地承担着每年指导约2000余名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实习、实训、工程训练、毕业设计任务。
2.年青博士走进企业挂职锻炼,校企合作办学取得新突破。近期学校出台了《教授、博士服务地方工作实施办法》。目前已有69名优秀青年博士教师与地方企(事)业单位成功对接,走进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青年教师经过深入企业,已经成长为技术专家。目前已有3名教师被命名为抚顺市石油化工技术专家,2名教师为省级石油化工专业带头人。
3.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通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工厂和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和掌握了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生产过程、生产现状以及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将收集到的实践案列融入其中,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教学过程深受学生欢迎。校企合作办学大大促进了产学结合,校企双方合作的科研项目范围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增加,教师发表的论文、出版主编、参编教材都凝结了产学合作教育的成果。
4.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校聘请抚顺石化分公司100名工程实际经验丰富、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技术专家与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科发展把握能力、常年从事应用性课题研究的校内教师共同组成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5.学校已对部分实验机构和实验室进行了必要的整合,成立了实验中心,实现了大型仪器的开方,为青年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搭建了有效平台。
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培养和提高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一项长期师资培训工程,也是一项教学质量提升的系统工程,培训工作永远在路上。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水平如何,事关我国“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事关能否培养出我国急需的卓越工程师。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实践提升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办法和措施,以适应“卓越计划”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工程施工;职业素质;人才标准;操作技能
1 前言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各类基本建设工程规模不断扩大迅速发展。一些建筑物结构形式的标新立异,多种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设备、试验和检测手段的更新换代,使许多工程项目在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突破了旧的传统模式与质量标准范围。施工组织管理要求更加科学合理严密紧凑。各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在不断地提升与深化,给现埸施工技术人员为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操作与施工技术资料整理等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认真探讨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备具的专业理论水平、实用性技术及操作技能、以及衡量施工技术人才的标准等问题。使广大施工技术人员[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明确努力的方向与奋斗的目标,快速地成为建筑行业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施工技术队伍的特点及工作岗位情况
2.1工程技术队伍呈年轻化趋势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期实现工程监理制度以来,施工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施工技术队伍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近十几年来尤为明显,无论是公路、铁路、航运交通工程或市政建设工程施工队伍中,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己占绝大多数。从全局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体能精力、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在社会分工过程中相适应的结果。但是,从局部环境比如从某工程建设项目的范围来说,施工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比较单纯,缺乏多种因素的优缺点补,也应说是一种缺陷。
2.2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现埸工作岗位安排情况
因为各地区各建筑行业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方式不同,各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不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安排也存在很大的随机性。现埸施工技术人员一般担┦匝椤⒉饬俊⒓屏俊⑼臣啤⒅始臁⒘旃ぁ⒄理内业资料、建筑材料供应、施工机械设备调配、安全生产管理等岗位工作。人们往往习惯于将所有的技术业务工作,粗略地划分为外业和内业两个部分。即施工现场的工作统称为外业,室内工作统称为内业。绝大多数技术业务岗位工作,既有外业也有内业,只是工作量的比重有所不同而己。
一般情况下,建设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分工比较明确,设置各部门科室,大多专人专职。有些建设规模较小的工程项目,工程技术人员寥寥无几,便往往成为“忙来用”或“一肩挑”, 需要承担好几项技术业务工作。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形势下,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往往是根据公司经营状况、所承建工程项目工作量、施工现场的管理机构设置、岗位工作需要以及个人的业务专长等因素决定的,其中存在着很多的变数与偶然性。在施工单位,很少有人能够长期地干某一项专业工作。因此,施工技术人员应努力做到“一专多能”, 以提高工作岗位变换的适应能力。
3施工技术人才的标准问题
人们历来把是否持有技术职称证和执业资格证书,作为评价工程技术人才的标准。笔者以为,这些可以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但不应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因为持证者与实际水平名不副实,己经成为群众公认的一种社会现象。
3.1技术职称证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部分评审条件弄虚作假。工程技术职称晋级评审,包括学历、工作年限、工作经历及业绩等基本条件。同时还要考核比如电脑操作、外语、专业理论等实际水平。有些人具备基本的参评条件,但有其中一部分条件达不到职称晋级标准,弄虚作假。
3.1.2主要评审条件弄虚作假。比如,有些人虽多年参加施工,但]有专业学历;或持有未经严格培训与考核的学历证,却从未参与或很少参与工程技术业务工作。其参评资料大都是凭空I造的。
3.1.3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技术职称。据悉,某地区买卖文凭、花钱雇人代考蔚然成风。甚至有人花钱直接从发证机关买到技术职称证。
3.1.4使用伪造证件。因为几年前不能上网核实技术职称证,有些人的技术职称证纯粹是伪造的。
3.2执业资格证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书面考试形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问题。近年来的各种执业资格证,是通过书面考试颁发的。如工程系列执业资格考试,其目的是检测考生对专业技术知识和具体业务工作的掌握了解与操作熟练程度。那么,是否能够达到测试的目的,关键在于具体运作。象有一些]有参加、或很少参与工程技术业务工作的人,也能顺利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说明考试形式方面存在某些弊端。如,2003年内蒙古地区组织了一次造价师考试,某市交通系统新提拔的技术骨干及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精英人物”参加应考。最终结果出人意料,只有一位女性考试合格。而她从专业学校毕业以来,几乎一直搞行政工作,时任团委副书记。
3.2.2考试管理的严肃性问题。其严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试题保密问题;二是考场纪律问题;三是试卷审核的公正性问题。因为我国考试区域广、考点考场多、应试者成千上万。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任何环节或任何细节方面的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对每个考生的准确评价。
3.2.3试题内容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a. 比如: 类似土木工程试验中的含水量计算。一般含水量是在进行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综合稳定土混合料配合比试验、沥i混凝土矿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确定筑路材料“含石量―干密度工作曲线”试验等标准试验过程中的一个操作步骤,一个计算环节。只有在进行混合料拌合之前,为了确保生产配合比达到设计要求,对现场的地产材料如土、砂、石类材料进行含水量检测,才能算作是一个独立的试验项目。即使考生会熟练地进行含水量计算,也未必知道含水量试验操作规程,更不能反映考生是否懂得上述比较复杂的标准试验方法。据笔者所知,很多通过工程系列执业资格考试者,尚不知上述标准试验为何物。再如: 类似工程计量方面的材料单价计算。这是有关部门统一规定的相对固定的材料单价计算方法。但是,计算方法是“死” 的,跋罘延眉扑愕哪谌萑词恰盎睢钡摹H绮牧虾铣煞延弥械牟牧铣龀Ъ邸⒃耸浞选包装费、装费、购保管保养费、供销部门手续费等,是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和不同时期内相关规定的取费标准来计算的。而且,材料单价计算只是在编制工程概(预)算过程中的一个操作步骤,一个计算环节。即使考生熟悉材料单价计算公式,也未必会算得出某种材料单价,更不能反映考生是否懂得工程费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b.试题]有突出实用技术技能。比如识图问题,这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如果仅仅懂得三视图原理,而]有实物参照,是很难想象结构物形状的。再比如,测量技术人员不但要能够熟练地使用测量仪器, 还应清楚工程结构物(层) 在不用施工阶段测量工作的内容、施工放样方法、测点位置的计算及测量成果记录等。如果]有亲历亲为,这些工作是很难进行具体描述的。倘若多一些类似专业技能方面的试题,或许可以杜绝一些“纸上谈兵” 的考生。
3.2.4.有实践经验者]有考试优势。自从实行岗位资格考试制度以来,社会上己经流行各种版本的应试参考书。在很多工作单位,往往是“能者多劳”。 有些技术业务水平较高而且积极肯干的人,工作压力也比较大。而应付书面考试 ,死记硬背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相比而言,表现平平的机关闲职人员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把握考试机会。
3.2.5 综上所述,考试内容偏重于一些类似数学计算式与一些理论方面零碎的概念。因为社会上有大量的有关应考方面的参考书,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是检测到考生的大脑反映速度与记忆力,而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考生所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 施工第一线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4.1 需要专业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完成一个工程建设项目,有多项具体的技术业务工作。熟悉每一项技术业务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实践的机会。因此,很少有人能够成为复合型人才。但是,如果一个工程项目尤其是建设规模较大的施工技术团队中,如果]有出类拔萃的复合型人才,往往意味着缺乏技术核心或权威。这样的施工技术队伍,很难获得业主(项目法人)和监理单位的信胱鹬兀很多工作会处于被动状态。
4.2需要精通某项专业技术的人才
4.2.1 从专业基础知识来说,比如熟悉施工图的问题。严格地说,每个施工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应该能够看懂并熟悉施工图纸,否则便不能独立地顺利地开展工作。包括负责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也应做到这一点,否则便不清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范围、内容和方法。更不可能亲自负责制订安全生产方案、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安全~故应急预案、高危作业安全交底等资料。目前,工程技术人员中能看懂施工图纸的人不多。主要原因是有些人参加的施工项目较少,有些人还不太重视这个问题。
4.2.2从专业系统知识来说,比如负责现场领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做到:了解总体工程项目设计意图;熟悉各分项工程的结构形式与工程量;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熟悉分项工程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熟悉分项工程监理程序和监理内容;[楚主要建筑材料的工程特性和技术特性;懂得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要求;熟悉各分项工程质量检测项目、频率、检测方法与工程质量标准;能熟练准确地填写各类施工记录等。目前很多领工员,恐怕连需要了解掌握哪些专业技术知识都不大清楚。
4.2.3从专业知识的深度来说,工程技术人员对本职工作不但应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例如,一般土建工程试验员都会通过液塑限联合测定仪和计算公式,得到试验结果。但恐怕很少有人清楚,土在液限含水量和塑限含水量时的具体形态。他们所知道的,只是塑性指数这个抽象的概念。
4.3 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的人才
因为工程建筑专业理论内非常丰富。在此,联系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某些薄弱环节,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4.3.1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与所承担的工程建设项目相应的专业理论水平,熟悉相关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例如在开工前准备阶段,应发现工程设计方面b显存在的错误或不妥之处,提出纠正或改善意见。而目前的普遍现象是,在组织图纸会审时,往往只能提出一些在恢复测量过程中发现的细枝末节方面的问题。而在施工阶段,工程设计变更报告则接连不断。这不仅是技术准备工作不充分的问题,与综合技术业务能力也有关系。
4.3.2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应具有对某些应用工程力学问题进行计算的能力。比如,道路施工各结构层的允许弯沉值计算、预应力构件施工预拱度计算及钢绞线张拉伸长量计算、空间结构物现浇混凝土施工的支撑结构与模板的强度与稳定性计算、大面积构造物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施工对模板的侧压力计算、灌注桩浇筑混凝土初灌量计算、机械吊装结构物的安全性计算等。如今,在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方案中,普遍缺少这方面的内容,缺乏技术含量。
4.4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实用技术人才
工程施工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实用性技术和技能。比如常见的测量、试验、钢筋加工、支立模板、支架搭设、砖石砌筑、混凝土构件预制安装、水泥混合料拌合运输浇注振捣、稳定土混合料和沥青混合料拌合运输滩铺碾压、不同类型的桩基础施工等等。施工过程中每一项具体工作、完成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工程技术人员虽然有些~不一定需要亲历亲为,但应储备一定的应用性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大到熟悉施工规范,小到琢磨操作细节,都值得狠下功夫。例如,钢筋混凝土构造物外观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这样的问题是很难避免的。一般采取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拆除返工,另一种办法是修补缺陷。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缺陷修补不成功,才拆除返工的。其实,有些混凝土外观处理并不复杂,主要在于胶浆配制和修复方法。象市政建设行业的施工人员,便比较精于此道。虽然人工操作过程麻烦一些,但毕竟比返工处理减少许多经济损失。仅此一点,便可说明施工实践经验与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5.年轻工程技术人员的“天然”优势
5.1由于年轻人眼明手快,思维清晰,记忆力比较好,能够很快熟悉电恼操作。这为年轻工程技术人员随机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随着现代化办公设施的普及,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他们能够充分发]这一专长,较快地适应多种岗位的技术业务工作。例如施工图纸制作,过去一般要经过绘图、描图、晒图三个操作步骤。这是老一辈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术技能。但是,有些人因为书写能力比较差,可能一辈子都不能独力完成这项工作。 如今,很多年轻工程技术人员因为熟悉电恼操作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电脑制图。再比如,过去使用的有些测量仪器、试验设备大多是手工操作,不但劳动度大,操作过程也比较复杂。如今,改作电动或电恼操作,年轻工程技术人员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能够很快地介入这些工作,而且专业水平提高很快。
5.2年轻工程技术人员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任何工程建设项目,外业始终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施工技术人员必须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公路交通工程大多是野外作业,翻山越岭几公里,顶风冒雪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再如大面积钢筋混凝土浇筑、沥青混合料面层摊铺、灌注桩施工连续作业等,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在施工现埸加班加点地检查指导工作。]有健康的身体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难以胜任的。
6施工技术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客观地分析与理智地对待这个问题,对今后开展本职工作及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是有益的。
6.1很多技术人员对电脑过分依赖,而不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消化与积累过程。以某故~为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新疆某公路段有一个青年技术员,四川老家有人给他介绍对象,寄了一张姑娘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姑娘站在大桥栏杆旁拍摄的。当时,一般公路桥涵施工套用标准图。他通过该桥周围环境、结构类型、栏杆形式,很快准确地测算出女方的身高。说明他己经非常熟悉和了解各种桥涵标准图的设计规律和特点。目前的年轻技术员大多满足于照图施工,很少有人肯下这番钻研的功夫。
6.2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很多技术人员满足于应付日常~务,完成的工作质量不高。比如,有些工程建设项目的内业资料,大多是粗制滥糙。象分项工程施工方案、重要工程项目施工技术交底等,一眼就能看出是从网上下d的资料,而且在内容上未经过认真的增删加工。有些手写的施工记录、检测记录资料更是杂乱无章,漏洞百出。
6.3缺乏施工现埸管理能力。很多工程技术人员对于各工程项目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及工程质量控制标准等缺乏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平时不重视对实用性技术、技能的学习,不注重施工实践经验积累。因而在现埸管理过程中,缺乏检查监督指导施工的能力,显得无足轻重。
6.4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这种形式,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鞭策作用。但是,在通过执业资格考试之后,还应该认真地将专业知识继续充实完善系统化,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结 语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和技术业务工作的经历,比较客观地叙述了很多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施工技术队伍在近年来的综合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施工技术人才标准。并对施工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水平、实用技术与操作技能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参考性意见。希望能对广大年轻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篇9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教育制度方面
(1)整个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识存在严重问题: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认可程度有偏见,高职院校的生源在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或第五批次,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不少人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的技能含量逊色于同等高等院校。社会上的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
(2)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条件受国家政策限制,资金投入不足,国家对普通大学招收的每个学生都给予一定补助,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投入却很少,职业院校的发展主要靠自身滚动发展,当前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职业院校由于基数太大,投入有如杯水车薪,经费投入及相关政策也难以落实。导致职业院校的办学环境存在严重问题,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3)职业院校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社会产业结构需要设置专业,不断更新专业内容,以适应社会产业发展要求。
1.2教学理念方面
(1)过于偏重书本教学:由于被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导,许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的是书本教学法,教师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对书本上的知识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等问题考虑不足。
(2)重效应轻效果:高职教师热衷于学习技术,缺乏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对现代技术教学认识不深;认为“只要运用了教育技术,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而不注重教学实践的过程。
(3)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存在较大差距: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高职教育的实训工作者,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现象。高职教育普遍缺乏技术理论与实践应用一体化的高技能指导教师。
1.3教学技术方面
(1)硬件、软件建设不协调:高职院校注重硬件建设,轻视软件的及建设。
(2)教师授课方式缺乏灵活性:职业院校的教师大都是毕业于高等院校,接受的是学历教育,实践知识缺乏,大多采用讲授的形式来讲课,其教学工作还按照过去传统的模式,缺少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环节,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3)适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材较少,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弱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很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认识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实际工作体会,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1)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相应支持。以适应社会产业发展及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完善职业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明确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增强对职业教育的法律保护;对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和较好的工作待遇方面,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通过相应政策引导,激励,鼓励企业、加入高职建设发展中,推进产学研的合作与发展。
(2)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制定相适应的职业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改变招生现状,允许高职业教育根据自身的发展规模、办学环境、生源情况,相应调整招生规模,逐步实现招生计划由社会需求和学校决定,使职业教育的招生“入口”和毕业“出口”适应社会产业发展的需求;学校的专业设置要以社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专业技术内容,以适应社会产业发展要求。大力开展“产学研”培养,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以适应社会产业多样化的发展要求;要构建适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职称评定评聘方式,实行以学术论文和以职业技能实践为主的双重参考标准,完善“教师”和“工程师”两种并行的职称评审方式。
篇10
关键词: 毕业论文 工科大学生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自1981年全国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本科毕业生都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这关,以获得学位。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和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解决和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训练学生独立工作和思考问题,参与科技创新及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但近年来由于受到高校扩招、学生面试、就业等因素的冲击,教学质量持续下降。因此,如何做好毕业论文工作,与时俱进,是工科大学教学环节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工科毕业论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生频繁就业面试,严重影响毕业论文工作正常进行。
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包括选题、文献综述、开题、实验、论证、撰写论文、答辩等诸多环节,通常博士生、硕士生完成相同工作,需要2年以上时间,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所有事务必须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然而在此期间不少学生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参加各种社会考试、面试及找工作上,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而学校也往往会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暗中降低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这样就导致了论文质量的严重下滑。以我的工作实践为例,2006届到2011届染整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实验室工作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中不难看出,学生实验时间逐年下降,工科毕业论文多属科学研究型或技术应用型,必须进行大量实验,摸索研究,充分论证。课题实验时间过短,一方面将导致无法完成既定任务,另一方面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给高校的教学和学生本人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损失。
2.资金设备短缺,难以达到课题创新性要求。
总书记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1]
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教学当之无愧是最重要的环节,而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反映了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败,所以指导教师制定课题应充分考虑实用性,强调创新性。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课题既刻板又重复,究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室条件及经费的限制。如今学科交错现象在毕业论文中屡见不鲜,不少指导教师在制定课题时往往突破自己的专业领域,向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领域探索,这就导致原有的实验室条件难以支持课题进行,比如纺织专业实验室原本侧重于物理机械性能检测及织造工艺设计,但现在整个学科向材料及染整靠拢,进行新材料合成及应用时,只能借用设备,支付高昂的使用费。此外,本科毕业论文实验经费过于紧张,购买实验药品尚显不足,故难以对课题进行反复研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无经费去加以解决,往往造成研究的中断、放弃,浪费了老师与学生的大量精力与时间。
市场经济下,不少高校为吸引生源,不惜负债经营,把学校扩建成豪华校区,据有关报导2002年底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为88亿元,而至2005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2007年7月初,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到2500亿元左右[2]。高校负债扩建对高校日常教学造成许多不利影响,由于财务困难,不少地方高校在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等方面资金不足。这无形中就给课题创新性戴上了无法突破的桎梏。
3.高校学员扩招导致高素质教师资源缺乏。
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发展为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迅速增加,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却相对滞后。目前,不少专业师生比例失调,几年前每位教师指导3―5名学生,而如今增至8―10名,每位学生的面授指导时间成倍减少,而且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水平本就参差不齐,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存在极大差别,一旦教师指导的学生太多,工作上难免会顾此失彼,这势必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很多学校都规定,同级学生的毕业课题不得彼此一致,每个教师在规定年限内不得重复以前的课题,如此可促进教师积极创新,但每年教师必须针对多个不同的新课题进行指导,所以工作负担很重。
4.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思想上认识不到位。
目前,由于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与教师的个人利益无太大联系,有些指导教师忙于私事,工作责任心不强,按照规定,毕业论文期间,教师每天至少有两个学时用于指导学生,但如今大多数高校教师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甚至有少数教师把往届的毕业论文直接交给学生抄袭,或者根本不指导,任由学生“发挥”,等等,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实验室爆炸、灼伤、电击等事例屡有发生。而院校领导对指导教师管理相对松散,学院负责人往往对指导老师仅要求按时上交材料,至于材料的来源,质量如何,并不关心。就学生方面而言,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加上求职、网游和拜金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毕业论文往往持消极应付的态度。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如同“行尸走肉”,缺乏必要的“灵魂”,有的甚至直接抄袭或请人。“打假斗士”方舟子曾说:“毕业论文是刺激造假的温床。”大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导致了教育繁荣的假象,实际上却存在相当数量的糟粕,由此引发了本科毕业论文有没有必要存在的讨论。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在美国,不仅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连硕士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根据中国青年报在2007年的网络调查显示,有42.5%的人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3]。毕业论文成绩如同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如果仅仅是因为学生就业压力大,就可降低标准,甚至是干脆取消,那么学生在校的学分制度是不是也可以取消?是不是学生的学科成绩不合格,也可以降低标准让其顺利毕业?退一步说,取消了毕业论文,给学生一个学期的时间去找工作,学生就可以顺利就业吗?
二、提高工科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对策措施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
针对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时间冲突问题,不少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大四上学期课程快结束时就开始布置毕业论文工作,放寒假前学生已经选好题目,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利用寒假期间查找资料,开学时上交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但这种做法仍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首先期末是同学们复习功课,迎接期末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时刻;其次,学生离开学校后,对于文献的查找相当困难,无论网络,还是当地图书馆都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再次,大多数同学放寒假都必须回家过年,活动很多,要求同学们静下心来做学问实在勉为其难;最后,即使学生在期末下载打印出材料,带回家研习,但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得不到指导老师及时的解惑,也无法找资料释疑,容易造成瓶颈,难以继续下去,所以寄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寒假,可行性不高。我认为毕业论文工作应进一步提前,以错开学生应聘、就业时间,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本学生大三末期开始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选择研究室,学校根据学生的志愿进行分配和调剂,一进入四年级,就到各自的研究室上班,学生一进入研究室就完全体会到一种学术研究的氛围,博士生、硕士生和四年本科生搭配形成梯队式结构。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加长毕业论文的时间。可以参考博士、硕士的培养方法,把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合理搭配。以染整工程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程如高数、英语等合并,全校所有专业合并,分班滚动开课,由各专业学生自行选择上课班级;专业基础课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可安排在第一两个学年内完成,所有专业选修课如染整机械、染整环保工程等则安排在第三学年。在第五学期开始就进行毕业论文工作,主要完成师生双选、选题、文献综述、初步确定研究方向。学生可根据指导教师要求或课题研究需要选择专业选修课,而教学院部也应该对选修课的设置进行优化,多开设一些前沿课程,如测配色技术、光化学技术,并将部分原有课程进行撤并,如生态纺织品检测与仪器分析,等等;第六学期完成开题工作,并初步进行实验尝试,验证其可行性;第七学期建立严格的实验实施方案,系统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的补充性实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扩大选题范围,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课题的创新性与实用性。
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所以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落后于时代的题目不能采用,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广泛地从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专业所处行业的生产实际、专业技术发展的最新领域中选题,使其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也可以引导学生到工厂调研,与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座谈,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讲话中指出:“高水平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实验室的数量与水平是一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4]毕业论文创新性成果得以实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状况,如果学校不重视实验室资源建设,就很难向大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条件和机会,这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也难以在科学研究领域占一席之地。因此,在实验设备上应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提高本科生实验经费标准,更好地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应加强生产企业、兄弟院校的联系,互通有无,确保毕业论文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高素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专业人士共同指导。
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5]目前,高校扩招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为缓解压力,不少高校大量引进教师,但部分教师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不仅要培养他们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善于创造的本领,广博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及教学功力,更要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真挚的教育情感。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今部分教师忙于拉关系、搞项目、开公司、为商人炒作,而给学生传道授业,却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上课时照本宣科,避重就轻,上一节课放一节课,或是干脆让他们的研究生给本科生上课。可以想象让这样的教师,即使是知名教授、社会达人,指导学生做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大学四年是人生观形成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时期,指导教师的人格、品德、人生观、科研能力和学术精神能随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尚不爱岗敬业,学生又怎能健康成长,所以在指导教师的选用上决不能滥竽充数,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要严格考查指导教师职称等级、实践能力及论文水平;对于其他工作比较繁忙的教师,不推荐其指导论文;限制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为2―4人;扩大指导教师选择范围,解决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聘用其他高校教师、离休教师、优秀博士生,甚至聘用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打破专人指导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课题,可以多人联合指导,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课题组,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弥补单个教师知识的缺陷,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最专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4.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严把答辩关,综合评定学员成绩。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要加强学风建设,坚决反对沽名钓誉、弄虚作假,大力倡导淡泊名利、科学严谨的学风,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严惩学术不端行为。”[6]良好学风的形成离不开严格的管理。毕业论文中,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组织管理是保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各院(系)应层层负责,齐抓共管,加强过程化管理,抓好每一个环节。我们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的作用,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式检查和督导。
在论文选题阶段,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出发,进行双向选择。每个老师必须提供多于所带学生数的题目,由专门成立的毕业论文选题专家组,对每一个题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进行分析、审核,在内容上严格保证工作量、难度和质量。学生根据兴趣、公布的题目、指导教师科研现状,填写2―3个志愿,再由老师选择学生,最后通过教研室进行调整。
在论文进行阶段,仿照博士、硕士培养方法,指导老师每周须组织学生开课题组组会,主要进行考勤、检查、答疑等工作,并做好记录,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学校须建设好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在线答疑等方式与指导老师联系。学院也应定期检查教师与学生双方面工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在论文写作阶段,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注重实质,坚持原创,严禁找人、抄袭,凑字数。由于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没有撰写科技论文的经验,院系应用举办科技论文写作专题讲座或者直接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述论文写作需要注意的事项,指导教师在检查毕业论文时,严格把关,提高规范化程度。
在论文答辩时,推行学生答辩资格审查制,特别请专人进行外文摘要的评审,严把答辩关,对不遵守学校纪律,不符合答辩要求的学生,不允许答辩。答辩分组进行,导师一概回避,严格按程序进行,避免答辩走过场的现象。要加强公共监督,可以参照各种展览会的形式,将本专业学生分成3―4组,每组学员必须制作能反映课题意义、内容及成果的墙报,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张贴,并回答参观学生或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既要做到标准化,又要注意灵活化。缺乏统一的标准,就难以给出公平的成绩。为了避免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必须对评定标准进行统一规范。比如可以细化量化成绩如表1所示。
各工科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标准,但成绩的评定也不能僵硬地套搬标准,对于论文有重大突破,很高实用价值的学员应适当加分。可参照欧美学生论文考核的是4个方面:①论文的背景知识是否与专业相符,有何意义;②论文中应用了什么样的专业原理;③论文中得到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④论文有没有给出什么特别的个人建议和创意,由院系组织专家组综合评定成绩。
三、结语
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要认真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充分认识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6-6-6.
[2]黄斌.浅议高等学校负债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11).
[3]王兴芳,国芳.本科毕业论文不写也罢?中国青年报,2007-12-17.
[4]周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3辑),2006.7.14.
[5].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8-31.
[6]袁贵仁.加强教育系统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中国教育报,2011-2-1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