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统计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3-01 17:4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统计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统计工作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应用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将统计工具应用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能够有效管理数据信息,促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发展。因此,有效利用统计工具,做好统计工作十分重要。研究统计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是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的应用现状
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能够及时了解患者情况,准确掌握患者的身体指标,从而作出准确判断,节约时间,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病痛,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但是,当前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的应用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应用效果。[1]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多处于偏远地区,主要面对的患者也是一些轻微病症的患者。例如,感冒、腹泻、检测血压等常见问题,不需要过多的技术含量,也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检测。因而,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感觉统计工作较为麻烦,不够实用。第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素质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普遍未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专业素质不过关,甚至一些工作人员从未学习过相关知识,只接受过短期岗前培训,不仅专业素质较低,对统计学知识也不理解,对一些常用的统计公式、统计算法都不够熟悉,无法及时反馈信息,也无法进行有效的预测。第三,统计手段较为落后,统计手段落后也是一个常见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统计领域,不仅提高了统计的准确性,还使统计工作更加便捷、快速。但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较低、统计手段落后,主要依靠人工计算,缺乏专业的统计软件,不仅统计的准确性较差、效率较低,数据统计的主观性也较强,数据缺乏参考价值,不仅容易引起决策失误,还可能造成医疗损失,影响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提高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应用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素质低下的必要手段,通过加强技术培训,能够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应用质量。加强技术培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不仅需要做好岗前培训,还需要不断进行进修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胜任统计工作。[2]第二,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为基层工作人员讲解信息技术应用要点,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习计算机知识,从而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保证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工作
卫生统计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出入院人数、床位周转次数、诊断符合率等内容,还包括无菌切口感染率、确诊以及手术符合率等。因此,做好统计工作,需要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工作,以便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医疗效益。[3]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全面开展统计工作,深入研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进行系统的统筹和管理,以便有效实施统计工作,提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统计水平。第二,定期通报,进行统计,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及时了解工作的执行情况,以便为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根据统计结果制定工作计划。
(三)加大重视程度,有效开展工作
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就是加大重视程度,只有重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有效开展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加大重视程度,有效开展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开展讲座,转变工作人员的陈旧观念,使工作人员意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有关统计的相关知识,提高统计能力,增强自身专业素质。第二,制定奖惩制度,通过奖惩制度,使相关人员意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此外,对不重视统计工作的人员给予惩罚,实施负强化;在重视统计工作、有效开展统计工作的情况下,给予奖励,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管理制度是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质量的基础,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能够实现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合理利用数据信息,辅助医疗工作的开展,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管理者提供各种数据信息,保证管理者决策的准确性,提高管理质量。因此,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十分重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统一的管理标准能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保证工作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实现统计工作的有效实施,保证工作的有效性。第二,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通过科学管理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五)革新统计手段,引进信息技术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统计手段较为落后,致使无法有效开展统计工作。为解决此问题,需要革新统计手段、引进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使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此,引进信息技术,革新统计手段十分重要。[4,5]革新统计手段、引进信息技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引进信息技术,创新统计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统计手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保证统计手段的有效性,促进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购入专业的统计软件,通过统计软件进行准确的统计,保证统计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从而达到顺利开展统计工作的目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统计能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统计工作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应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总体而言,统计工作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发展,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加大重视程度、革新统计手段等方式,解决了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为绵阳万江眼科医院)
参考文献
[1] 宋卫亚,许萍,汪群,宋洁.落实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遇到的几个问题与解决措施[J].中国卫生统计,2014(01).
[2] 吕晓艺,位林.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如何做好统计网络直报工作[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7).
[3] 王恩惠,刘俊田.对企业卫生医疗机构体制改革的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01).
[4] 刘协和.论“被精神病”事件的防止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02).
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 教育系统 支撑和基础 团结协作 生态平衡
一、目前在体育生态体系的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目前教育信念对体育生态体系存在的影响
一直以来国内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我国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试教育所体现的缺陷而言,我国一直在针对其进行着教育上的改革,因此,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早已成为目前整体社会教育体系的最终目标。而体育教育在整体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核心位置,通过体育课程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们自身具有的身体素质水平,还能在某种意义上培养他们的耐性和吃苦的精神。可是目前我国国内教育往往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所在,甚至对待体育课程持有一种应付的教学状态,与体育课程相比更重视课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们埋身于题海之中。[1]
2.教育事业具备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方面表现出不足
普遍现象表明,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往往忽略了对体育教育的重视,高校更加重视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因此把教学的重点几乎都投放在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培养上,几乎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运用在系统教学之中,而将体育教学忽略掉,只是应付了事而已。这造成的后果是使得体育教育的生态体系发展趋于静止。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部分高等院校中对体育教育专业所创建的研究小组不够完善,更有甚者连体育教育办公室都不予设置,这便会使校方对所有课程中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于国家号召的关于体育教育的政策。[2]
二、克服困难实现体育教育在高校内的生态平衡
1.生存环境同生态系统的统一
首先,校方要使自身的体育体系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学校所在地具有的气候条件以及体育配套基础设施的创建水平均包括在体育生态系统范围之内。体育设备的方位以及结构都取决于院校的位置,所以,我们要综合所有因素来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除此以外,还要根据在校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身体素质条件来对体育设施进行合理的设置。众所周知,每个地区间所具有的风俗和文化都是不同的,所以针对各个地区所实施的硬性的体育教学方针政策也会存在不同,我们不能苛刻要求某些院校高标准的创建体育设施,要结合不同地区具有的不同特色来进行安排体育设备,这样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能够得到显示,还可以有效的对区域性的体育文化事业进行推广。
其次,体育系统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革。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很多行业的共同进步,但是,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却显得困难重重。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寻求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及要点,要掌控问题所在,以便不断的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创建深化的体育教学机制。在此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及发挥学生们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及积极性来共同达成体育教育的理想目标。
再次,体育教育系统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大家都知道,我国所具有的整体教育体系同社会这个大环境一直保持着网状复杂联系,双方通过信息以及资源的不断沟通与交流在教育体系中由里到外构成了较为稳定的状态。而体育教育作为整体教育的子系统理所当然也会与社会环境有着联系和影响。因此,应做到与时俱进,依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改革教学方式,以便提高教育水平,即根据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来带动促使体育教育事业得到快速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要使体育的生态系统符合适应我国文化环境。我国文化所具有的核心构成部分就是体育事业,它承载着我国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责任。因此,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体现出的重要价值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要实际结合目前体育的发展状况,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以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环境。
2.在体育教育体系中实现具有统一的质和量
首先,要达成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主体的客体化。主体的客体化通俗意义上指的是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将自己也看作是学生,要同时进行教育学习。也就是说在教育的系统内部进行的再教育环节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能力以及素质水平,院校要运用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为体育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具有竞争性质的目标及任务,通过体育教育的主体本身来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其次,达成高校内部体育教师在量上的平衡。伴随着近些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学生的数量不断扩大,院校需要配备相应比例的优秀教师队伍,同时要根据和结合教师本身具有的特性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工以保证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及专业化。
3.在高校内教材的实践与理论要统一
高校体育教学是一门结合了实践性及应用性的综合学科。因此,它在教材上的选择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相对较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在校学生本身的素质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在校学生们的爱好兴趣开展体育锻炼,营造出锻炼身体同娱乐共存的成效。
篇3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环境 医疗卫生统计 医院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与社会各个领域。近些年来,在医院的管理过程中,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极大的便利了医院的管理工作。然而,医疗卫生统计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在数字化医院环境中,有必要增强医疗卫生统计在其中的作用。
一、数字化医院环境的主要作用
(一)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传统的医疗卫生统计手段,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其手段非常较为落后,统计的数据并不够连贯。此外,统计人员在对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时,对数据的准确与否、真实与否不够重视。但是在数字化医院环境下,能够使统计数据的错误现象得到极大的控制,能够极大的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为医院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数字化医院环境,能够促使信息的流通得到提升,促使所统计的数据形成一个整体。非如此,有助于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的具体运行情况有着更好的了解,并且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可以通过医院各部门、各科室的月报、季报等数据,切实的了解医院的运营情况。这样就为医院管理者在改善管理制度提供了数据支持,为他们制定工作计划提供了数据保障,促使决策的科学性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医疗卫生统计的主要作用
(一)为医院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对比、整理,将这些数据综合为月度、季度的统计分析表,依据医院管理的实际要求,提供信息服务,为医院的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
为更好的对医疗市场的动态有所了解,医院管理人员需要大量的数据统计,通过这些数据,方便医院管理者能够对近些年来医院的各项指标完成状况有着深入的了解,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分析,能够为医院的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为医院的成本核算提供非常详实的资料
在医院管理者做出决策的过程中,准确详实的信息会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对医院的每一位员工都会着一定的影响。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准确详实的信息资料,而医疗卫生统计恰好能够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一份准确科学的数据资料。
医院的设备、以及一些耗材的购置都是医院提升其诊疗水平的重要手段。而统计信息的是否真实,是否对当前的社会与市场进行了客观的分析,都会影响着设备的购置以及耗材的购买。
(三)有助于医院进行总结与规划
在医疗管理工作当中,对统计信息资料进行合理的运用,为医疗工作做好配套服务,为医生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
医疗卫生统计能够对医院每一个时期的情况进行反映,并且还能够对医院发展过程中的成果进行反映。医疗卫生统计能够为医院的科研进步提供科学真实的数据,能够有助于医院管理着对医院的过去发展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为医院在进行未来规划时提供依据,为医院的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数据。
三、当前医疗卫生统计中的不足
(一)统计功能不全
计算机的数据没有进行适时的更新,有许多的数据依然在运用以往的统计方式,统计的内容不够准确,也就难以为医院的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在大多数医院中,其统计工作非常局限,仅限于医疗业务统计,其服务的对象也较为局限,一般是为医院的领导以及主任服务,他们很少去对医院管理工作进行跟进,去收集资料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统计专业人员较为缺乏
因为在各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是在业务主管部门中,所需要的各类统计指标非常之多,医院统计工作人员的压力非常重。与此同时,在许多医院中,统计人员大多是身兼多职,他们因为受到时间的限制,此外身兼多职也导致他们精力不足,从而无法开展相应的专题调研,也无法开展数据整理工作,不能够很好的将统计信息的价值给发挥出来。
四、提升医疗卫生统计的主要措施
(一)对统计数据加强监督与管理
从事医疗卫生统计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把数据关,加强对系统数据的监控。与此同时,要与医院各部门、各科室加强联系,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仔细的核对,要及时发现这些数据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另外,要加强网络建设,以便数据库管理人员也能够更好的对统计数据进行监督与管理,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一旦发现问题,那么就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解决。
(二)提升统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医疗卫生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的高低,会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确保数据更加真实、科学,医院一定对统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此外,还要让这些医疗统计人员了解医院的管理流程,熟悉医院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够确保医疗统计数据能够真实、准确、科学。
(三)完善数据统计制度
医疗卫生数据的统计工作,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所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需要医院各部门、各科室之间增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对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对医院的日报、月报等内容要进行及时的汇总。与此同时,要对数据加强监督与管理,可以采用定期抽查的手段,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并且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而提升数据统计的效率。
五、结束语
综上,在医院的管理中,医疗卫生统计工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医院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所以,为了使得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医院的管理决策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就需要提升医疗卫生统计数据科学性、真实性,继而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俞斌,许健,邹丽萍,吴韬,徐卫国.医疗卫生统计在数字化医院环境下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07:8-9
[2]李经才,胡梅.数字化医院环境下医疗卫生统计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5,14:75
篇4
关键词 社会认同;集体自尊;群际偏见;威胁情景
分类号 B842.1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12.002
1 引言
群际偏见(inter-group prejudice)是导致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当今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市民与农民工的群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亟需关注的问题。所谓群际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它是群际关系常见的结果(Hewstone, 2003)。许多研究者认为群际偏见与社会认同密切相关(Abrams & Hogg, 1988; Brewer & Miller, 1996; Giannakakis & Fritsche, 2011; Jackson, 2002; Pfeifer & Ruble 2007; Xin, Xin, & Lin, 2016),社会认同是群际偏见产生的重要心理基础(Leonardelli & Brewer, 2001; Porter, Rheinschmidt-Same, & Richeson, 2016; Spears, Doosje, & Ellemers, 2009)。因此,解释群际偏见产生机制的逻辑起点来自于个体的社会认同。
群际偏见的产生以个体对内群体的社会认同为基础。Tajfel, Billig, Bundy和Flament(1971)通过运用最简群体实验范式(Minimal-Group paradigm),验证了群体间偏见的最小条件是对群体成员身份的意识。当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产生认同,就会产生内群体与外群体的概念,随之而来的就会产生群际冲突和偏见(Al Ramiah, Hewstone, & Schmid, 2011)。Turner和Crisp(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内群体的认同与群际偏见之间存在相关,较高的内群体认同的被试表现出更高的群际偏见。
社会认同理论(Tajfel & Turner, 1986)认为“个体力求维持或提升他们的自尊”。个体为了满足提高内群体地位和自尊的需要,往往会对外群体产生偏见。此后,研究者们从社会认同视角探讨了群际偏见和自尊的关系(党健宁, 2015; Hogg, Turner, Nascimento-Schulze, & Spriggs, 1986; Mullin & Hogg, 1998)。但是,早期研究者们采用的自尊测量多数为个体自尊量表,探讨的是群际关系与个体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最近的研究则认为,对群际偏见最好的预测来源于个体的集体自尊水平。集体自尊能更好地预测群际态度(Crocker & Luhtanen, 1990; Hunter, Banks, O-Brien, Kafka, Hayhurst, Jephson, et al., 2011)。一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集体自尊水平在社会认同与群际关系之间起到一定的作用。Branscombe和Wann(1994)通过对其社会认同、集体自尊和外群体贬损的测量,得出受到外群体威胁的情况下,当个体对某一群体产生认同时,集体自尊水平对外群体贬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此外,一些研究者提出威胁情景而非自尊水平才是影响群际偏见和歧视更合理的因素(Effron & Knowles, 2015; Long & Spears, 1998),自尊受到威胁会增强对外群体成员的歧视(Fein & Spencer, 1997)。但是,对威胁情景的考虑是目前研究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的关系时所缺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以及群际偏见的关系时,加入威胁情景变量,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积极的社会认同来自于积极的社会比较,这正是个体为了满足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张莹瑞,佐斌,2006)。人们为了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以此来满足高自尊需求,而积极的社会认同是来自于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有利的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对外群体的歧视或偏见。Abrams和Hogg(1988)提出,人们有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当自尊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就会对外群体产生偏见。Crocker和Luhtanen(1990)通过使用最简群体范式,测量被试的个性特质与集体自尊,得出集体自尊是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的重要变量。Amiot和Hornsey(2010)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集体自尊能够预测群际偏见,相比低集体自尊组的被试,高集体自尊组表现出更多的群际偏见。Roth和Steffens(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内隐群际偏见与个体的自尊以及身份认同相关。Hunter, Banks, O-Brien, Kafka, Hayhurst和Jephson等人(2011)研究发现,剥夺外群体资源的被试表现出更高的集体自尊。因此,可以假设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应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当个体的集体自尊受到来自外群体的威胁时,人们通常会通过对外群体的偏见和贬损来保持或提高自己的社会认同和集体自尊。多数研究发现,威胁情景对社会认同、集体自尊和群际偏见产生影响。Amiot和Hornsey(2010)以加拿大的大学生为被试,发现当受到外群体的威胁或批评时,被试会表现出更高的群际偏见,与控制组相比,高威胁情景组表现出更高的群际偏见。Dimofte, Goodstein和Brumbaugh (2014)以消费者为被试,从社会认同视角研究了社会认同与集体自尊的关系,证实了当集体自尊受到威胁时,社会认同会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
目前关于社会认同与群际关系的研究逐渐显示出多样化的趋势,在群体关系上分为三种表现,群际态度、群际行为和群际认知,主要研究包括群际偏见、群际冲突、群际攻击性、群际威胁、群际归因、群际信任等等。同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学者们也提出了缓解群际关系的一系列措施,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目前很少研究者把集体自尊作为第三变量,来分析身份认同与群际偏见的关系,而且国内对于威胁情景在身份认同、集体自尊和群际偏见之间关系的干预作用也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为依据,以新生代农民工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和情景干预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认同、集体自尊和群际偏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然后通过创设威胁情景,研究威胁情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和集体自尊以及群际偏见的影响。
2 研究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关系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从哈尔滨与沈阳两个城市随机抽取340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被试入选标准为: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周岁以上,具有农村户口,并在1990年以后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工。剔除漏答或多选导致问卷数据无效的被试,最终获得312名有效被试(男性215人,女性97人),被试年龄在19~3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3。其中,被试的受教育水平以初高中为主(78.4%),被试所从事职业包括建筑业、服务业、餐饮业和制造业等。
2.2 研究工具
2.2.1 社会认同量表
社会认同量表用16个题目的群体认同量表(Roccas, Sagiv, Schwartz, Halevy, & Eidelson, 2008),包含四个维度:群体重要性、承诺、优越感和尊重,每个维度4道题,均采用7级评分,共计112分。分数越高,则表明社会认同程度越高。根据本次研究内容和目的,对原量表的部分表述进行了适应性调整(把“this group” 改为“农民工群体”),调整之后的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9,0.84,0.82和0.88。
2.2.2 集体自尊量表
集体自尊采用Luhtanen和Crocker(1992)编制的《集体自尊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包含16个条目,采用7级评分,分为四个维度:成员身份自尊、内在集体自尊、公共集体自尊和认同性自尊。量表信度为0.88,本研究集体自尊问卷的整体一致性系数为0.87,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58,0.84,0.82和0.60。
2.2.3 对城市人偏见问卷
群际偏见采用12个题目的群际偏见问卷测量(Ekehammar, Akrami, & Araya, 2003),问卷采用9点计分,其中反向计分题目6道,正向计分题目6道,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群际偏见越大。将其测试程序按照本研究的主题及研究对象进行文字调整之后,以测试农民工对城市人所持外显偏见的程度。例如:大多数城市人对我们是有敌意的(1:根本不是――9:完全是)。调整之后的信度系数为0.84。
2.3 问卷实测
本研究以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为主,同时,在问卷调查阶段也有部分被试是个别调查施测的。但指导语和受测环境一致,均在较为安静的房间填写。
2.4 研究结果
2.4.1 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得分的均分为80.47,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民工群体的认同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集体自尊总分的均分为84.69,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群际偏见得分的均分为62.58,处于中等水平。
由表1可以看出,社会认同总分与集体自尊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1,p
2.4.2 集体自尊的中介作用分析
鉴于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之间的显著相关,为了进一步的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集体自尊作为中介变量,探讨集体自尊是否在社会认同和群际偏见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采用因果步骤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04)。根据表3所呈现的结果可以看出(所有结果都是标准化解),社会认同对群际偏见的回归系数显著(c=0.35, t=6.62, p
3 研究二:威胁情景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集体自尊、群际偏见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
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抽取社会认同得分在后27%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被试,共80人。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0人,(男性26人,女性14人),平均年龄为25.1;对照组40人(男性27人,女性13人),平均年龄为24.2。
3.2 研究工具
威胁情景创设材料
随机选取两段时长为3分钟的有关农民工被打的新闻报道,并用Excel绘制一个关于城市人对农民工消极评定的统计图表作为威胁情景材料。为了检验威胁情景的启动效应,随机选取沈阳市30名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被试,且近期没有参与类似实验调查,视力、听力均正常。向被试呈现威胁情景材料,并通过问卷调查评估被试对材料的的感受,问卷主要包括“看完视频和统计图表后,您的心情是?”和“您觉得材料中城市人对农民工群体的言行是否应该受到谴责?”两道题目。题目采用从1~7级评分,对题目得分进行相加,取其平均值。对于统计图表,被试在统一指导语下进行答题,被试对统计图表理解较为清楚。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威胁情景材料能够激起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人群体的不满和愤怒感(M=6.52,SD=0.88),在完成实验后,告知被试统计图表的虚假性,以及视频的片面性,从而消除其负面情绪。
社会认同量表、集体自尊量表以及对城市人偏见问卷和研究一相同。
3.3 实验程序
通过统计分析,抽取社会认同得分在后27%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一轮的被试,共80人。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并把性别、受教育水平和从事职业作为协变量,对两组被试进行同质性检验,社会认同(F(1,78)=1.52,p=0.22)、集体自尊(F(1,78)=0.17,p=0.68)与群际偏见(F(1,78)=0.08,p=0.77)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即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其次,一周后(避免练习效应)随机把实验组和对照组分配到两个相似的房间,实验组观看农民工被打的新闻报道和消极评定统计图,对照组则不参与视频的观看。最后,再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问卷的测量。完成测试后,告知实验组被试威胁情景材料是根据研究需要选取的,并不具有普适性,且统计图表是虚假的。
3.4 研究结果
3.4.1 社会认同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比较
根据被试在社会认同问卷上的得分,威胁情景下的实验组(M=86.38, SD=6.61),无威胁情景下对照组(M=50.40, SD=8.80),两组被试的社会认同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20.65, p
3.4.2 集体自尊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比较
根据被试在集体自尊问卷上的得分,威胁情景下的实验组(M=85.30, SD=9.24),无威胁情景下的对照组(M=53.90, SD=10.42),两组被试的集体自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14.25, p
3. 4.3 群际偏见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比较
根据被试在群际偏见问卷上的得分,威胁情景下的实验组(M=78.27, SD=9. 47),无威胁情景下的对照组(M=49.08, SD=7. 28),两组被试的群际偏见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15.46, p
4 讨论
本研究立足于社会认同理论,分析了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以及群际偏见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有无威胁情景的对比下,研究了威胁情景对社会认同、集体自尊、群际偏见的影响。
4. 1 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之间关系
从研究一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到,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Pfeifer & Ruble 2007; Xin, Xin, & Lin, 2016)。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该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Amiot & Hornsey,2010;Hunter, Banks, O-Brien, Kafka, Hayhurst, Jephson, et al., 2011)。此外,本研究证实了社会认同与集体自尊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集体自尊在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内群体的社会认同程度会影响其对外群体的偏见,对内群体的社会认同程度越高,其对外群体的偏见就会越高;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自尊水平越高,相应的群际偏见程度也会越高。这一研究结果对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群际偏见的启示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水平,降低对城市人的偏见,首要任务是降低其本身的农民工社会认同,并推动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对城市人群体的认同,只有顺利实现心理的市民化,才能缓解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人的偏见,提高其本身真正的市民化水平。此外,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到其所面临的现实处境,通过学习和再教育,在改变其对农民工群体的认同的同时,降低其对农民工群体的集体自尊水平,加快其对市民的认同程度,从而降低群际偏见和冲突。
4.2 威胁情景对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的影响
研究二的研究结果表明,威胁情景会对被试的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以及群际偏见产生影响。与无威胁情景相比,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以及群际偏见的得分均得到显著提高。国外一些关于种族群体关系的研究也证实了威胁情景下被试的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提高的结论(Pfeifer & Ruble 2007; Xin, Xin, & Lin, 2016)。但是由于研究群体和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在对威胁情景下的集体自尊研究,结论却没有统一的定论(Branscombe & Wann, 1994; Branscombe, Spears, Ellemers, & Doosje, 2002)。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与无威胁情景相比,威胁情景的创设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程度、集体自尊水平以及群际偏见程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说明威胁情景激发了新生代农民工内心对城市人群体的排斥,更加坚定了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定位和认同。因此,要想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群际偏见,不能通过威胁和强迫的手段,而是要处理好城市人与农民工之间的关系。通过农民工与城市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实现市民化,逐渐降低其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增强城市的融入感,从而改善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人之间的关系,降低群际偏见。
4.3 本研究的局限
本研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首先,本研究的取样仅在哈尔滨和沈阳两个地方进行,这可能对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对于社会认同和集体自尊的测量仅通过问卷展开调查,单从外显层面进行调查,缺乏从内隐层面考虑其对群际偏见的影响;最后,对于威胁情景下的研究结论,是否是由于改变社会认同、集体自尊、群际偏见三者之中的一个变量而导致了另外一个变量的改变,本研究没有进行查证。以上问题仍需后续的调查研究加以证实。
5 结论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之间存在显著的两两正相关。集体自尊在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社会认同对群际偏见的影响中有部分作用是通过集体自尊实现的。威胁情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程度、集体自尊水平和对城市人群体的偏见程度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党健宁 (2015). 不同来源自尊威胁对内群体偏爱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刘红云 (2004).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学报, 36(5), 448-452.
戴春林, 吴明证, 杨治良 (2006). 个体攻击性结构与自尊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9(1), 44-46.
张莹瑞, 佐斌 (2006).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14(3), 475-480.
张矸耄 江平, 王二平 (2009). 群际威胁的分类对群体偏见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17(2), 473-480.
Abrams, D., & Hogg, M.(1988). Comments on the motivational status of self-esteem in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8, 317-334.
Al Ramiah, A., Hewstone, M., & Schmid, K.(2011).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conflict. Psychological Studies, 56(1), 44-52.
Amiot, C. E., & Hornsey, M. J.(2010). Collective self-esteem contingency and its role in predicting intergroup bias. Self and Identity, 9(1), 62-61.
Branscombe, N. R., & Wann, D. L. (1994). Collective self-esteem consequences of outgroup derogation when a valued social identity is on trial.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4, 641-657.
Branscombe, N. R., Spears, R., Ellemers, N., & Doosje, B. (2002). Intragroup and intergroup evaluation effects on group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744-753.
Brewer, M., & Miller, N. (1996). Intergroup relation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Crocker, J. & Luhtanen, R.(1990).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ingroup bia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1), 60-67.
Amiot, C. E., & Hornsey, M. J. (2010). Collective self-esteem contingency and its role in predicting intergroup bias. Self and Identity, 9, 62-86.
Dimofte, C. V., Goodstein, R. C., & Brumbaugh, A. M.(2014). A 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 on aspirational advertising: Implicit threats to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m.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3(25), 416-430.
Effron, D. A., & Knowles, E. D.(2015). Entitativity and intergroup bias: How belonging to a cohesive group allows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prejudi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8(2), 234-253.
Ekehammar. B, Akrami. N, Araya T. (2003). Gender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prejudi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8), 1509-1520.
Fein, S., & Spencer, S. J.(1997). Prejudice as self-image maintenance: Affirming the self through derogating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 31-44.
Giannakakis, A. E., & Fritsche, I.(2011). Social identities, group norms, and threat: On the malleability of ingroup bia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1), 82-93.
Hewstone, M. (2003). Intergroup contact: Panacea for prejudice? Psychologist, 16, 352-355.
Hogg, M. A., Turner, J. C., Nascimento-Schulze, C. & Spriggs, D. (1986). Social categorization, behavior and self-esteem: Two experiments. Revista de-psicologia social, 1(1), 23-37.
Hunter, J. A., Banks, M., O-Brien, K., Kafka, S., Hayhurst, G., Jephson, D.,.. & Stringer, M.(2011).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involving negative outcomes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1(5), 1145-1174.
Jackson, J. W.(2002). Intergroup attitudes as a function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perceived intergroup conflict. Self and Identity, 1(1), 11-33.
Leonardelli, G. J. & Brewer, M. B. (2001). Minority and majority discrimination: When and wh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7, 468-485.
Long, K. M., & Spears, R.(1998). Opposing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self-esteem on interpersonal and intergroup comparison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8(6), 913-930.
Luhtanen, R., & Crocker, J. (1992). A Collective Self-esteem Scale: Self-evaluation of One-s Soci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8, 675-690.
Mullin, B. A., & Hogg, M. A.(1998). Dimensions of subjective uncertainty in social identification and minimal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7(3), 345-365.
Pfeifer, J. H., Ruble, D. N., Bachman, M. A., Alvarez, J. M., Cameron, J. A., & Fuligni, A. J.(2007). Social identities and intergroup bias in immigrant and nonimmigrant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3(2), 496-507.
Porter, S. C., Rheinschmidt-Same, M., & Richeson, J. A.(2016). Inferring identity from language: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 informs social categoriz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1), 94-102.
Roth, J., & Steffens, M. C.(2014). When I becomes we: Associative self-anchoring drives implicit intergroup bias in minimal groups. Social Psychology, 45(4), 253-264.
Roccas, S., Sagiv, L., Schwartz, S., Halevy, N., & Eidelson, R. (2008). Toward a unifying model of identification with groups: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2(3), 280-306.
Riek, B. M., Mania, E. W & Gaeitner, S. L. (2006). Inter-group threat and outgroup attitude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0, 336-353.
Spears, R., Doosje, B., & Ellemers, N.(2009). Commitment and the context of social perception. In N. Ellemers, R. Spears, & B. Doosje (Eds.), Social identity: Context, commitment, content (pp.59-83). Oxford, UK: Blackwell.
Stephan, W. G., & Stephan, C. W. (2000). An integrated threat theory of prejudice. In S. Oskamp (Ed.), Reducing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pp. 23-46). Hillsdale, NJ: Erlbaum.
Tajfel, H., & Turner, J. C.(1986).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S. Worchel, W. G. Austin (Eds.),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2nd ed., pp. 7-24). Chicago: Nelson Hall.
Tajfel, H., Billig, M. G., Bundy, R. P., & Flament, C.(1971).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r.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 149-178.
篇5
随着卫生决策的科学化和卫生管理的现代化,卫生统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国家和省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了卫生统计信息中心,部分地市卫生局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卫生统计信息化、网络化逐步普及,卫生统计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但基层卫生统计作为统计工作的网底。仍然是卫生管理领域中的薄弱环节。领导重视不足,卫生统计队伍严重缺乏,卫生统计制度落实不到位,卫生统计基础资料不健全等问题普遍存在。卫生统计成了卫生估计。大量信息失真。看统计报表不如相信自己的经验,雾里看花。加强基层卫生统计的建设,对于全面推进卫生统计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现实而紧迫的意义。也是做好卫生统计信息工作的必由之路。
一、基层卫生统计现状
1、基层单位领导对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单位领导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医疗业务、质量管理、基本建设上,侧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卫生统计在医院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致使统计工作得不到临床医技科室的重视。统计人员常常跑断腿、磨破嘴而得不到准确数字,导致临床一线的统计数据不能准确反应客观情况,甚至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统计报表,根本起不到为医院提供卫生信息的作用。
2、卫生统计机构建设不健全。多数医疗卫生单位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统计机构,而是合并在财务科、办公室、医务科等科室,在人员设置上也是以兼职为主。这种情况导致了卫生统计调查制度难以落实到位,统计规章制度不健全。统计基础资料不完善等状况。
3、卫生统计人员配备不足。基础设施配置落后。卫生部对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统计人员的配备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但事实上。无论是县(区)及以上医院,还是乡镇卫生院,都存在卫生统计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经调查发现,专职统计人员仅占配置标准的20%左右,即使加上兼职统计人员,也只占到标准的70%左右,仍不能满足统计工作的需要。而且医院床位越多、规模越大。卫生统计人员相对越缺乏。另外,统计办公设施的配置比较落后,尤其是统计软件的使用缺乏,严重滞后于现代化医院管理的要求。
4、卫生统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不适应卫生统计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由于卫生统计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对统计人员的要求也相应降低。首先是学历参差不齐,以大专以下学历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寥寥无几,且第二学历者居多。其次是知识构成杂乱,分别由医疗、护理、药剂、计算机、财会等专业的人员组成卫生统计队伍,专业统计人员比例较低。再次,年龄结构也不科学。
二、加强基层卫生统计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卫生统计工作的领导,提高认识。搞好统计工作关键在于领导。为了取得领导重视,提高卫生统计工作地位,统计人员一方面应经常向部门和单位的领导汇报,提供有关资料,使领导全面细致地了解统计工作,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怎么做,意义如何,提高其重视程度,支持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学习掌握现代统计专业知识,不断吸收先进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方法。在具体工作中,统计信息在计划、预测、控制、决策等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无可替代,资料不全、信息不通会给工作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这种教训必会引起领导的重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卫生统计人员所做的卫生资料收集、整理、归纳、分析等工作与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工作同样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艰苦劳动,我们所提供的各项统计信息是领导作出正确决策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样是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
2、加强卫生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专业素质。建立健全基层卫生统计信息网络是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组织保证。基层卫生统计机构应与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相适应,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卫生统计信息办公室,医院设立信息科或统计室,乡镇卫生机构设立卫生统计信息室。形成上下三级业务指导网络,做到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卫生统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可利用年报统计调查、专题报告、专项培训,在岗培训、外出学习等形式,对统计人员进行强化训练,解决当前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低、业务能力差、知识面窄的突出矛盾。
3、加强卫生统计工作的基础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各级卫生统计信息机构应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配备相适应的基本设施和专业人员,达到四有:有专用办公地点,有专职统计人员。有专用计算机、网络、以及相应的统计应用软件,有齐备的统计表、卡、册、簿等。
4、加强和完善卫生统计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根据统计法及实施细则,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统计报表制度和检查考核制度,明确规定统计内容、报表种类、格式、报送时间、程序和质量要求;坚持对统计报表和资料进行月审、季查、年评制;坚持年初有计划、季度有简报、半年有分析、年终有总结;搞好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积累,并保证其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明确规定统计人员的职责和奖惩办法,把统计工作的优劣与单位统计人员的绩效挂勾,使责权利结合起来,确保卫生统计工作质量。
篇6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卫生部门领导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信息资源主体的统计数据,日益成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届关注的 焦点。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卫生统计信息工作,更好满足群众对信息的需求,这对每个卫 生单位,乃至每个统计工作者都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1 做好卫生统计信息工作是新形势下发展的需求
1.1 各级党政领导及部门对卫生统计信息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以往的 统计咨询和服务已经 不能满足决策的需要,对统计信息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保证统计数据准确性的 前提下,更要提供有广度、有深度且时效性强的统计分析数据,以供领导快速、准确的决策 。
1.2 做好卫生统计信息工作是市场经济的需求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把卫生单位逐渐推向市 场,而市场的需求瞬息万变,卫生单位只有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才能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 取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1.3 做好卫生统计信息工作是WTO的需求 我 国加入WTO后,卫生单位将面临着国内国际两大 市场竞争,卫生单位要生存、发展、壮大,唯有尽快全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很重要的一 个方面,是加强卫生信息化管理工作,而信息化的核心工作便是统计信息工作。
1.4 做好医院统计信息工作是统计队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卫生单位改革的不断 进行和深入,不可避免的触动着职工的切身利益。卫生统计人员唯有踏踏实实将统计信息工 作做好、做深、做细,让统计数据信息成为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市场竞争中不可缺的重要 信息,才能在改革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保持统计队伍自身稳定和发展。
2 做好卫生统计信息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2.1 领导重视和更新观念,是做好统计信息工作的关键 各级领导要充 分认识到信息时代 ,统计信息能让卫生单位耳聪目明,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重视、关心和支 持统计信息工作。卫生单位的统计工作者,更要更新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超前服务 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做好统计信息工作。
2.2 重视统计信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做好统计信息工作的前提统计服务水平的高低 ,归根到底,在于人才。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卫生单位紧缺的统计信息人才,另一方面 要注重现有统计信息人才的培养。只有重视了人才,并拥有一支高素质统计信息队伍,才能 把统计信息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在领导决策和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做好统计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是做好统计信息工作的基础卫生单位的各级统计机构 的工作质量和态度直接影响全卫生行业统计数据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制定周全的统 计报表管理制度和统计人员工作制度,来规范各级统计机构的统计工作、控制各类统计数据 质量、杜绝任何虚报、瞒报等违法事件的发生。
2.4 做好统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工作的新突破统计资料分析是我们提 供咨询和实施监督的主要形式,然而,多年来,由于统计资料单一,分析方法和手段落后、 统计人员政策业务水平不高、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不够等原因,致使统计信息工作仅停留在数 据的加加减减上,很少进行统计资料的分析预计工作,使统计工作起不到应有的信息、咨询 和监督作用,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针对这个问题,统计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加强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让统计服务的范围、形式、内涵都发生质的变化。不仅要做 好统计分析工作,还要做好市场政策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不仅要做好统计分析工作,还要 做好超前预测工作,要灵活运用多种统计理念、方法和手段,围绕卫生部门中的热点、难点 、焦点问题,深层次挖掘和分析其中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写出高科技含量的分析预测报告 ,实现统计信息工作质的突破和飞跃,更好的为卫生工作服务。
篇7
关键词:新医疗制度;卫生院;统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当前,由于政府对乡镇卫生医院的支持和帮助,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深化实施到广大农村地区,显著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水平,也使得卫生院需要记录、处理的数据信息越来越多,卫生院统计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只有对卫生院统计工作进行适当的完善与改进,才能提高卫生院的科学管理水平。
一、新医疗制度下卫生院统计工作的不足
1.统计队伍不完整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卫生院的工作人员都比较少,没有专职的统计工作人员,卫生院的统计工作一般由会计、审计、出纳以及文书等兼做。由于这些统计工作者身兼数职,不能够集中精神做好统计工作,导致统计数据产生偏差甚至错误,从而不能正常、高效地完成统计工作。同时,卫生院统计工作人员学历普遍不高,专业知识不够,基本素质也不高,在开展统计工作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再次,卫生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连续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长期持续的开展,但卫生院有部分高龄统计人员已到了退休的年龄,而新的工作人员又难以快速适应、融入统计工作,从而导致统计工作产生衔接性、技术性的差错。
2.统计手段滞后
乡镇卫生院领导不够重视统计工作,现代化技术应用不足,即使配备了计算机等设备,其利用程度也不高,很多统计工作人员只是利用现有的软件做一些简单的数据计算和报表自动生成。由于卫生院所需统计的卫生数据非常多,单纯的手动操作并不能够保证卫生院统计数据的正确性,并且数据统计效率较低。
3.统计工作利用率不高
很多卫生院统计工作人员仅仅是将功夫下在整理、汇总、录入统计数据等方面,并没有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不能够高效利用统计所得的数据。实际上,乡镇卫生院的领导所做的每个重要决定,都离不开卫生院统计数据的支持。统计工作人员对数据后续分析的不重视,往往会降低统计数据对领导决策的辅助作用。
4.统计制度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普遍施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乡镇卫生院仍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卫生统计工作制度,使得现阶段乡镇卫生统计工作不够完善,影响了卫生院其他工作的开展,甚至阻碍了新医疗制度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实施和深化。
二、新医疗制度下卫生院统计工作的完善策略
1.强化统计意识
只有提高乡镇卫生院领导、统计工作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统计意识,使其明白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卫生统计工作。首先,乡镇卫生院领导要加强对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视,完善统计工作制度与工作流程,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解决统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提高统计工作人员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并且使各部门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卫生医院的统计工作,及时、准确、规范地为乡镇卫生院的进一步工作提供各种原始资料,进而促进乡镇卫生院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做好统计人员的岗前培训及岗后进修
统计人员工作素质的高低、专业水平的高低以及职业道德的好坏,决定着乡镇卫生院统计数据的科学性、时效性、规范性等。因此,卫生院要不断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专业水平、职业道德,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岗前培训及岗后进修,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卫生统计队伍。
3.深入分析统计秩序
现阶段,乡镇卫生院统计人员在开展统计工作时多是侧重对数据的汇总与录入,没有对统计数据做深入的处理、分析与总结。鉴于此,统计人员要加大研究和分析统计数据的力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①统计人员应仔细进行数据的汇总与录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核对原始记录的填报、病人病的归档等原始数据资料时,应认真核算,确保数据的录入没有问题,做好每一个统计工作流程。②在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卫生院统计人员还要结合统计所得数据和卫生院发展理念,进行适当的分析并做出一系列发展与改善建议,为卫生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关键资料,从而促进卫生院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4.加快实现统计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这一形势下,乡镇卫生院统计工作要实现信息化发展,要以信息化为重点,提高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统计人员形成信息化统计思想。此外,卫生院的管理工作者可以为统计人员提供计算机培训,使统计人员不仅习得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而更好的开展卫生院统计工作。同时,卫生院信息统计人员应乐于、勤于学习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技能,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运用计算机实践技能高效的做好卫生院统计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统计工作方面仍存在统计队伍不完善、统计效率不高、统计手段滞后和统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只有强化领导统计人员的工作意识、做好对统计人员的岗前培训、实现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和深入统计分析,才能够解决当前乡镇卫生院的统计问题,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翁懋瑾.2015年甘肃省卫生Ⅷ项目乡镇卫生院检验培训班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16).
[2]刘志芳,李霁,王林.如何发挥医院统计信息在新时期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03).
篇8
关键词:医疗统计 医院管理 探析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的高度与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逐渐提高,及时传递医疗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医疗统计的技术水平与质量决定医疗信息的传递,是医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医院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充分发挥医疗统计的职能,重视统计信息的利用,才能够达到科学的管理效果,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2.医疗统计的含义
医疗统计属于应用统计学的范畴,是对医院的日常信息进行分析与统计,用具体的数据来体现医院的管理效率、质量与综合效益,继而对医院管理工作中各项事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规律进行阐述的一项技术性工作,作为现代医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各部门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信息基础来源。医疗统计具有信息、咨询、服务三大功能,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完善的医疗统计工作制度能够为医院提供及时、可靠的医学信息,能够为医院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统计数据,对医院管理具有指导作用,能够为医院的临床、教学、科研与管理提供良好的服务,是现代医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
3.医疗统计对医院管理的指导作用
3.1医疗统计为医院管理服务
医疗统计信息有效的保证了医院管理的质量,为医院管理提供服务。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对医疗数据的收集在准字上下功夫,对医疗信息统计工作人员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工作做到严格要求,使其在反映基层一线的医疗工作的情况时不虚报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对诊断质量进行统计之后发现出院入院与出院诊断的符合率较高时,医疗信息统计人员可以根据抽样的方法,根据统计数据来检验问题的所在,将问题出现的原因汇报给医院管理部门,指导医院管理工作的进行,将医疗统计信息与医院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为医院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3.2医疗统计为提高医疗质量服务
医疗统计信息为提高医疗质量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医疗统计信息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加强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根据肿瘤专科医院的特点及医院分级管理的要求,根据收集的医院的原始统计信息资料制定相应的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并根据制定的检查标准将每月的检查结果统计下来,以此来对科室经济指标进行反馈,将检查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提高医院管理的服务质量,最终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效果。
3.3医疗统计为医院领导决策服务
医疗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制定工作目标与检查医疗工作在各部门贯彻执行情况的数字依据,它能够让医院领导对医院所辖区域内的人群健康状况、所患疾病的类型、医疗水平的供需状况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依据了解的情况进行单位业务建设规划的制定,确定医院的重点专科并配备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先进的技术、购置相应的设备等。医院统计部门的每日住院人员统计表与每月的医院工作统计情况表以及医院的其他统计报表能够使医院领导对医院的管理情况与管路质量及时的进行了解,对医院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做分析,对管理工作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安排,最终实现医疗统计参与医院管理的目的。
3.4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统计的信息作用
医疗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有效使用和开发的间接条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不能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医院管理人员需要对如何进行人力、财力、物力的开发来提高医院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行探究,这是医院管理中的难点。在这种情况下,医疗统计信息就能够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发挥统计的信息作用:1、医院管理者可以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与床位使用率来确定医院的建设规模。2、医院管理者能够根据医疗统计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的论证,以此来作为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的依据,有效的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3、医院管理者可以根据医疗统计信息进行财务计划的制定,使医院的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将其用在急需资金的项目中来保证医疗一线的资金需求。除此之外,医院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医疗统计信息制定人事计划,根据各种统计数量的指标对各科室人员规模与人员构成进行确定,将医学人才有效的进行利用,避免高知识人才的浪费。
对统计信息有效的进行利用能够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医院管理人员在对本医院基本情况进行掌握的基础上,利用统计信息制定医院的发展战略,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例如,医院管理者需要对本区域内同类医院的工作技术情况的统计信息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同等竞争者的管理信息,并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对医院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整改,提高医疗质量。
统计信息还能够对医院管理者地管理行为进行检验。医院管理作为一项综合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医疗统计信息来进行验证。通常情况下,患者满意率提高、门诊住院人数增加、医院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入院诊断符合率上升等说明医院的管理行为是有效,反之则说明医院管理存在漏洞,医院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些统计信息来规范并调整自己的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赵卉生.论医院统计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和作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7.24(2):210
篇9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2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承浩.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100.
[2]张翠红.统计工作与医院的综合管理.地方病通报,2002;17(2):82-83.
[3]侯世方,孙长福.统计职能在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75.
[4]马天华.浅谈医院统计职能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4):202.
[5]赵雯.搞好医院统计要处理好八个关系.医院管理杂志,1999;6(3):237-238.
[6]董军,朱士俊.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研究与应用.中国医院管理,2002;22(3):23-24.
[7]代伟,胡湖,董军,等.医院信息采集质量的监控管理.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2):102-103.
篇10
关键词:统计信息;医院管理;作用
医院的统计信息是卫生服务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医院的科学管理服务的。它是在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医院疾病治疗以及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信息统计,从而找出医院服务活动的内在规律,达到对医院运行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的目的。实践证明,医院只有靠统计信息才能够实现科学的管理,因此统计信息在医院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一、能够为院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医院的统计信息能够全面的反映医院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为医院制定量化的管理指标和方案实施计划,也能为医疗项目的开展提供可靠和权威的数据分析。医院的统计信息如果真实、准确,能够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也能提升领导的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医院管理者通过大量的信息数据能够发现医院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医院的HIS系统,将医疗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能够为医院决策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能够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医院的统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全过程的和持续改进的系统,通过不断的系统改进能够让医院的管理发生一个质的飞跃。对于临床科室的工作量和绩效考核,也需要医院的统计信息将工作量数据及诊疗信息的质量反馈给各科室,考核结果要与科室绩效挂钩,这样能够让各临床科室主任把工作重点放到科室的管理和学科建设上来,严格把控医生诊疗质量关,促进医生对于业务的钻研,也能让医院不断的引进新的诊疗技术,更好的为病人服好务。因此可以看出统计信息不但能够提高科室的效益,还能使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进入良性运转的轨道上来。
三、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
医院的卫生统计信息是为了在疾病研究、预防和控制中提供准确的信息参考资料,这种统计信息是医院对于疾病的第一手数据,其准确程度远远高于疾病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准确程度。随着医院各项疾病统计信息库的建立,医院的临床研究者可以随时调取和查阅各项疾病数据,研究各项病情的最新进展和动态报告,及时的对疾病诊疗中的偏差和预防方案进行修正,这样能够掌握更新的病情发展动态,对各种疾病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医院诊疗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医院的发展。
四、为临床科研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
医院的临床科研必须有准确的统计信息做支持,在医院的临床研究中,从各项实验设计到数据的处理,都需要用到统计信息,这样才能让各个项目按照科学和规范的程序进行操作,避免了科研项目走弯路,加速了科研项目的研发进度和质量。医院的统计信息不但能够为疾病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历史数据,还能够为医院提供前瞻性的科学判断和数据。通过网络系统结合医院的统计信息,能够将科研课题和疾病研究的报告迅速的完成,大大节约了医院科研工作的时间,提高了医院科研工作的效率。
五、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发展
要想做好医院的信息统计工作,提高统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就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类字典,比如《电子遗嘱字典》、《疾病名称字典》和《医疗收费价目字典》等,严格按照医院计算机管理的相关规定,规范性的对医院信息进行统计,尽量减少信息数据统计中的错误,在医疗业务中融入医疗业务量的统计。医院要重视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统计信息的利用价值。同时要对统计信息的采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规范化的数据录入和采集方法,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辅助作用,做好数据的统计工作,通过进一步挖掘医院信息资源,实现统计信息的资源共享,最大程度的发挥统计信息在医院诊疗管理中的作用,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总之,随着信息统计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医院的统计信息也要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进行实时的技术更新,同时为了保证医院信息数据统计的准确完整,医院必须要注重统计人才的培养,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信息统计培训,提高他们对于医疗数据的分析能力,更好的为医院领导的各项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