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营活动范文
时间:2024-03-01 17:4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经营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医药商业企业现金流现状
医药商业介于医药工业和医药消费终端之间,把药品研发、生产和药品消费紧密结合在一起,现金流状况受下游客户和上游供应商财务状况的直接影响,使得该行业多数企业的财务状况长时间处于资金紧张、流动性差的局面。
(一)医院客户销售回款周期大幅延长,流动资金占用增加
医院在药品销售终端市场中占据约75%的份额,在药品产业供应链中处于最强势地位,是医药商业企业最核心的客户资源。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但国家财政给予医院的支持,远远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并未得到明显改变。医院为自身的快速发展,大量占用医药商业企业的流动资金,不断延长付款账期,特别是在医院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医药商业企业为了保证其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维持并提高在各大医院的销售份额不断加大流动资金投入,造成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进一步延长,资金压力加大。
(二)供应商的付款周期逐步缩短,供货条件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医药商业企业的资金压力
优质供应商和核心品种是医药商业企业具备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医药商业企业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对终端客户特别是医院客户的“一站式服务”,就必须经营品种齐全、丰富多样、数量充足。因此,能够争取到优质的药品生产厂家,拿到优质品种的总销售权对医药商业企业至关重要。药品生产厂家凭借其优质的产品资源,不断提高供货条件,压缩付款周期、提高压货要求,进一步加剧了医药商业企业的资金压力,并降低了医药商业企业的运营效率。
医药商业企业受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医院的双重挤压,财务状况十分尴尬。近年来,全行业普遍运营周期延长、资金回笼变慢、付款加快、运营效率降低。作为中国医药商业企业中市场份额第一的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运营周期自2007年的12.5天延长到2011年的26.03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自2007年64.4天延长到2011年78.08天,可见医药商业企业面临的巨大资金压力。
二、医药商业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驱动因素分析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直接反映出企业通过正常经营业务产生现金的能力,是企业现金流的主要来源。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由采购、入库、配送、收款等主要业务流程组成,其中采购、库存和销售环节是影响营运周期的关键控制点,而营运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着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和资金成本的高低,是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关键影响因素。根据营运周期的计算公式,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影响营运周期高低的关键财务指标。
(一)在目前大的行业环境下,应收账款回款情况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调节空间有限
医院是药品消费的主要渠道,也是医药商业企业争夺的核心客户资源。在面对医院客户,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公立三甲医院时,医药商业企业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谈判能力很低,难以要求医院按照药品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回款账期按时付款。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多数医药商业企业缺少调节和改善的空间。
(二)通过采购批次调整,可以改善经营活动现金流
医药商业企业在应收账款周转状况难以改善甚至会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成为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两个重要指标。
医药商业企业在支付货款时基本是严格按照和供应商协议约定的账期支付。部分供应商为促使医药商业企业按时甚至提前付款会给予一定比例的付款折让奖励。为取得折让收益,多数医药商业企业会按照账期准时付款,在付款账期方面对医药商业企业来说无大的调节空间。
因此,存货周转天数成为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关键可调节指标。存货周转天数的长短受库存多少的直接影响,库存越多存货周转越慢,流动资金占用越多,资金利息成本越高。在销售量一定的条件下,每次采购量的高低影响着存货库存的多少,而年采购次数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每次采购量的高低,年采购次数越多每次采购量越小,年采购次数越少每次采购量越大。相对于医院而言,医药商业企业在面对供应商时有自主采购的权力,拥有较大的话语权,能够在保证销售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采购批次和每次采购量,从而降低库存加速存货周转。
三、构建经营活动现金流调节控制模型
经济订货量模型是使存货总成本最低的存货管理模型,有了经济订货量就很容易计算得出每年的采购次数,并找出最适宜的进货时间。该模型运用的假设条件之一是需求量稳定,但医药商业企业受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影响,需求量经常发生较大幅度波动,采用经济订货量采购发生缺货现象较多。并且,由于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成熟运用,医药商业企业的变动订货成本很低可以忽略不计,也影响经济订货量模型的运用。
对于多数医药商业企业来说,由于网络的运用,差旅费、邮寄费等变动订货成本很低。同时,多数采购品种的价格会在年度协议里进行约定。所以,采购次数的多少在理论上不受变动订货成本和采购价格的影响。如果能保证及时到货不造成缺货,年采购次数越多,单次采购量就会越小,库存就会降到最低,经营效率达到最高。因此,通过预测年销售量,以采购次数为调整参数,测算每次采购量,并考虑平均到货时间和保险储备天数,可构建如下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调节控制模型。
再订货点=日销售量×(平均到货时间+保险储备天数)
每次采购限量=年销售量÷年采购次数
(一)确定再订货点
销售部门根据销售状况和市场变动情况,逐个品种预测销售增长率。财务部门考虑资金状况对销售增长率进行综合平衡,并以此为基础得出下年的预测年销售量。
采购部门对历史采购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每个品种从下订单到货物入库的平均交货时间。同时要考虑销售不均衡、交货时间发生变动等情况,建立保险储备防止发生断货。
根据预测的年销售量、平均到货时间和保险储备天数,根据经营活动现金流调节模型,计算得出每个品种的再订货点。当库存量小于或接近再订货点时,发出采购订单进行采购增加库存。
(二)确定每次采购限量
在年销售量已知的前提下,每次采购限量受年采购次数的影响,两者互为反向变动关系。通过对历史采购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每个品种的平均年采购次数,采购部门考虑每个品种的年采购量、品种特性、供应商市场地位等因素,预测每个品种的下年年采购次数。当库存量小于或接近再订货点时,按照预测的年采购次数为参数计算得出的每次采购限量发出采购订单进行采购。
四、对经营活动现金流调节控制模型进行运用
取得每个品种的经销存明细表,采用预测的每次采购限量和再订货点,对全年的采购重新进行模拟,进而得出期末库存量、全年的采购量、全年的采购付款金额,并计算得出存货周转天数和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通过计算发现期末库存量、全年采购量、存货周转天数均有所降低,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有所延长,使运营周期加快,节约流动资金投入,降低资金成本。
节约的流动资金投入=日销售额×(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节约的资金成本=节约的流动资金投入×1年期贷款利率
(一)对调节模型进一步优化,增加收付款时点的趋同性
加强现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方法之一就是力争使现金流量同步,尽量使现金支出和现金收入发生的时间趋于一致,就可以使持有的交易性现金余额降到最低水平。
通过对医院客户全年回款时点和供应商全年付款时点的统计分析,发现医院客户的回款60%集中在每月的下旬,每月的上旬和中旬则相对比较平均,而全年的采购付款全月上中下旬相对比较平均。在不影响销售并不造成缺货的情况下,将再订货点提前或延迟1-2天,使付款和收款的时间趋同。采用预测的每次采购限量和再订货点,对全年的采购再次进行模拟,发现存货周转天数进一步降低,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也有所延长,流动资金投入和资金成本进一步下降。
(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调节控制模型应用中的限制
小批量,多批次的采购方式虽然能提高医药商业企业的营运效率,节约流动资金投入。但在实际应用中,随着采购次数的增加,增加了供应商的工作量和运营成本,会受到供应商的抵触,特别是某些产品比较畅销、市场地位较高的供应商会拒绝医药商业企业的要求,进而压缩了采购批次的调节空间,影响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调节控制模型的运用效果。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供应商要求压货、部分紧俏品种货源不稳定、供应商要求按季度结清货款、到货时间发生异常变动等应用障碍,也影响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调节控制模型的应用效果。
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调节控制模型在应用中的建议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调节控制模型提供了医药商业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调控的基本思路,经过测试该模型的确能起到降低营运周期、节约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要和企业的经营活动相结合、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并与考核体系挂钩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一)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经营活动结果的综合反应,只有与采购、销售、仓储等业务流程相结合,各业务部门积极参与,通过对业务活动的改善才能发挥出模型的调节作用。
(二)加大考核力度,提高采购人员积极性
小批量、多批次的采购方式无形中增加了采购人员的工作量,也加大了与供应商的沟通难度,在实施时无疑会受到采购人员的抵触。为保证模型的应用,需要将采购次数纳入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并将每季度末作为重点考核期,加大考核力度,从而促进模型的应用。
(三)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调节控制模型的实施效果受销售增长率、交货时间、销售波动性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如果在设定好相应参数后,不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很容易造成偏差,不但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会给企业的经营造成大的负面影响。
篇2
关键词:商业伦理思想 商家家训 现代企业
17世纪初,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全盛期一江户时代。和此时的中国一样,江户时代的日本社会,仍然沿袭封建社会下“士农工商”的阶级制度,将商业排在最末的地位。但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水陆交通条件的改善,日本逐渐具备了形成统一国内市场的条件,这为该时期的商业经营者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商人们的身影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地位也逐步提高,有些财力雄厚的大商人甚至能对当时的社会统治者产生一定影响,曾有‘穴阪豪商一怒,天下诸侯皆’之说。为事业而奔忙之余,商业经营者们总结从商经历中的成败得失和获得的启迪,汇集成早期的商业伦理思想。很多商家将这些伦理思想整理成家训、店规,传于子孙后代。江户中前期的繁华盛世到享保时代之后开始转为长时期的经济萧条,在这个过程中,商业经营者的经营思想进一步成熟发展。本文尝试从相关历史资料和流传至今的商家家训、店规中把握这一时代商业思想的变化轨迹,以及对后世社会商业经营的影响。
自古以来,为商者的目标乃在于谋求财富,这一点在日本的商业史上尤为明显。日本历史上最早的随笔集之—《徒然草》中即借‘福长者”之口说出‘设有钱财的人生毫无生存价值”。而成书于平安时代后期的《新猿乐记》更将‘谋利而忘却妻子,保身而不顾他人”奉为典型的商人精神,《狂云集》中某商人也曾吟咏‘风花雪月非吾事,贪恋米钱忘却名”而自嘲,他们的人生信条是‘世间万事,以钱财为先”。金钱、财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大凡无钱财之时,仁义礼智之大道亦不能行”、‘世间虚伪轻薄恶念等等皆因贫困而生”(《万文反古》)。江户时代中期开始,日本社会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商人们的社会活动日渐活跃,对金钱的痴迷追求也更为露骨。江户初期,商人小说的创始者井原西鹤在其著作《日本永代藏》《世间胸算用》等书中,也描写了商人以欺诈弱者、克扣盘剥等手段积累财富,成为富豪的种种逸事。如《日本永代藏》中,记述了某商人从手中骗取珍贵屏风,以此为资本积累了巨大财富的逸事;还有某钱庄老板兑换铜钱时暗中少量克扣重量,日积月累,终成巨富的故事。这些故事犹如当时社会的~个剖面图,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商品经济成为社会主流之后,对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冲击。
平安镰仓时期日本佛教盛行,佛教早在镰仓时代即传人日本,这一时期之后佛教中世事‘‘变幻无常“嘘幺丁’的人生观对日本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商业经营者对待神佛的态度则是和现实利益联系在—起的。他们向神佛祈求的是‘‘愿我佛赐我铜钱万贯、百米万石”,很多人相信:‘但使家业兴旺、抚养眷属,无思无虑,长命终老,即可谓以身成佛矣”。对从商者而言,“现世”才是唯一需要关注的。金钱财富才是真正的‘神’。元禄时期的净琉璃歌剧《扫毒口松》中也咏叹‘‘生前积攒钱财万贯,死后也只留片草裹身,虽则明知如此,然至死爱惜金银,奉为神佛,此乃町人之天道’也。
商人的社会地位虽逐渐提高,但其贪欲无度,投机钻营之态,颇令世人印象不佳,因此有^评价商人日:‘屏风与商人,不曲不立,’(《世话词渡世雀》);‘商人之仁慈心乃灭身之因也”(《宽永箱崎文库》)。
正如很多社会学者所言,江户初期的商业社会中,商业伦理思想尚未确立,从商者多怀着对金钱的渴望,不顾一切地追求着财富的积累,这使得多数商业活动多带有投机性、非持续性的特点。
在文人的笔下,日本封建时代的商业经营活动非常活跃并富于传奇色彩。《新猿乐记》中描写一位叫做‘八郎真人”的商人,远赴海外贩卖种种奇珍异宝,往返动辄数年,获利甚丰。而宽文时期商人口伊国屋文左口口的发迹史则更被时人奉为经典。宽文23年(1678年)柑橘成熟时节正逢台风肆虐,运输柑橘的海上航道中断,导致市场上柑橘价格暴涨。口伊国屋文左口口当时年仅18岁。在人们疑惑和惊奇的目光中,年轻的左卫门经过仔细权衡,凭借陈旧的航船和有限的航海知识,冒着台风暴雨从柑橘产地纪州昼夜行船,经历了九死—生的海上航程,及时将柑橘运达江户市场,一举获金数万,堪称当时商业活动的壮举。
活跃的经营活动和日益发达的商业流通,使得社会生活日趋繁荣富足。十七世纪中后期,江户、大阪、京都三座城市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全国商业活动的中心地区,时称为“三都。彼时的豪商们手握巨额财富,在日常生活上逐渐形成了讲究华衣美食、放纵游乐的‘可人文化”,奢靡逸之风极盛。前文所述口伊国屋文左口口在经商发迹后,醉心于奢华冶游,兴之所至时,将碎金投入便溺中,观路人争抢,以之为乐;又因一时之念而将名贵酒器杯盏数千件尽数投人江水之中。另一豪商奈良茂某次设宴与友人赏月,饮宴歌舞接连15昼夜不断,费银5百两(现代社会约合40万美元)。而江户中期大商家‘锭屋”的主人辰五郎,在接任商号的一年半之内,就花费了超过1万贯(现代社会约合1亿美元)的金钱用于游乐,奢靡之风令人瞠目,辰五郎也因此而受到幕府当权者的惩戒。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之下,此时一般庶民阶层的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讲求华美。西山松之助先生主编的《江口町人研究》一书中,对当时庶民的娱乐生活作了详尽描述,如两国烟火、吉原游乐、对时鲜美食的喜好、观赏相扑、歌舞伎表演,等等。江户时代持续多年的经济繁荣期,在享保年间(1716—1736)开始逐渐步人衰退。昔日的富豪大多烟消云散,经营者们对商业活动的严酷和风险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时人感叹‘商家之易衰,世间无可匹敌者’。故此时期的商业经营从总体上趋向于内敛:‘‘凡专心于商道者,所望无非银……,然与其赚取他人之钱财,不若紧守自身之物,不使削减”。这一时期商家家训中也有“固守家传之业,勿擅作投机之攀’的训诫。在经济衰退、百业萧条的局势下,商家们舍弃了前代的奢靡之风,专心投人生产经营活动,并开始重新审视商业活动的社会意义,逐渐树立了以顾客为本的商业思想,明确了服务顾客、以诚相待的主张。很多商家这一时期制定的家训、店规中反映了这一特征,特摘录数例如下:
无论购求物品之多少,光临本店即是顾客,应礼貌相待。即使不购买一件物品,也皆因本店备货不丰所致,故应坦诚道歉,恳请再次光顾’。——松屋吴服店训诫
卖者欣睫,买者称意。——三井殊法
真正的商^应做到利己利人。——石田梅岩
‘不论货物价格之贵贱,应购人质量优良之货物,以诚实热情的态度对待顾客,慎勿贪利。”——伊藤松坂屋家训
篇3
【关键词】传统儒商 管理伦理 精神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193-02
传统儒商是指在商业活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经营才能、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体现出传统儒家伦理特色的商人,是“儒”与“商”的完美结合。他们运用儒家伦理来规范他们的商业活动,用经商活动来实践儒家伦理,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仁爱和谐、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精神。
一 仁爱和谐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范畴,也是传统儒商商业经营秉承的重要理念。传统儒家“仁”的思想,就是以爱人为核心,由亲亲通过忠恕的环节向泛爱的转化,它既是人格建立、人性提升的过程,也是人伦实现、人性完善的过程。“仁”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传统儒家的“仁者爱人”的伦理思想被传统儒商引入其经营管理领域,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商业经营管理哲学。以“爱人”为出发点,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伦理理念。在内部管理过程中,行仁道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表现为传统儒商偏重血缘亲情,讲究忠孝礼义,对雇员也更加关心,在商家内部营造出了一种和谐气氛。如在《丰南志》第五册《显考嵩堂府君行述》记载了清朝歙县吴姓商人的经商之道。该商人认为,他经商成功的奥秘在于常存仁爱之心、宽厚之德,做到“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亲好人”,因此他“平生仁心为质,视人之急如己,力所可为即默任其劳,事成而人不知其德”。
具有仁爱精神的传统儒商不再像一般商人那样简单片面地追求最大利润,比较注重让雇员也适当分享其利益或成
果,把雇员的利益和发展也作为商业经营的基本目标。比如:明清时晋商普遍存在着的“力股”,就是指那些虽然没有钱入股,但在商行努力工作的员工也可以以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股份或分红。“仁爱”的管理也表现在,在经营活动中充分关心爱护雇员,为雇员创造比较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与“仁爱”的管理理念相关联,“和谐”也是传统儒商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形式的特点。儒商把“和”的方法运用于经营活动中,注重和谐管理。注重内部的人际和谐,淡化内部消耗性竞争,注重上下沟通,协调与雇员以及雇员之间的关系。以亲情态度对待雇员,注重上下左右的相互沟通和情感交流,关心尊重他们,用适当的方式去调节内部的矛盾,营造一种和谐互动的人际环境。
作为内部的管理理念,“仁爱和谐”对调节内部人际关系,减少内耗与摩擦,增强内部凝聚力,调动雇员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仁爱和谐”能促进内部各种要素的合作与互动,产生和形成远远大于个人之和的系统功能,从而大大提高雇员的工作效率,也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二 以人为本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里的“人”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指人民群众的集体,是广大人民。“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否定和超越,本质上体现了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对人的作用的重视。“以人为本”也是儒家思想的优秀传统之一,是儒家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的充分肯定,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是天地万物之灵。孔子率先提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著名命题。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荀子进一步指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儒家强调尊重人的价值,提倡爱人、关心人,反对把人当作一种工具。在管理理念上,提倡“人治”和“德治”,强调“为政以德”,而忽视法律制度建设。正是儒家这种提倡人治的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了传统儒商的管理思想,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人本管理模式。
在内部管理中,传统儒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当作经营活动中最根本的、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需求,通过对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关心和激励去调动雇员的积极性,创造出优化的经营业绩。传统儒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纯粹的物和金钱关系,从物与金钱中看到人,并“以人为本”去进行经营。一是立足于人去经营,认为经营虽然离不开金钱资本,但其根本还在于人,把人当作经营和发展的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本,尊重人的价值。二是提倡为了人去经营,通过爱人人去获取回报,赚取利润。“商业之祖”白圭经营的两大法宝之一就是善于“任人”,也是白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明清之际的著名徽商黄崇德、黄仔芳、汪福光等都是靠“择人任时,恒得上算,用是资至巨万”。
传统儒商“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精神,首先表现在把人当作根本,注重人才,善用人才。在传统儒商看来,人才的优劣决定着商业经营活动的成败。因此,他们在经营活动中非常注重人才。明清时期的“伙计”制度,就是指有资本的人邀请善于经营但无资本的人来合伙做生意,由伙计全权掌管经营。一些诚信不欺,有经营才能的伙计,往往成为大商贾们“争欲得之”的对象,为获得一个好的伙计不惜重金相聘,并以十分隆重的礼节待之。传统儒商不仅注重人才的招揽和聘用,而且特别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传统儒商用人,一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人才给予充分信任,放手让人去做,而且非常注重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如明清时期的“伙计”制度,出资人都是全权委托给“伙计”去经营,没有什么监督约束。伙计则以信用和忠诚尽心尽力经营而不谋私利。传统儒商信奉儒家诚信道德,强调彼此间的信用,对人才采取的是不用则已,用则不疑,让他们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二是以诚相待。对于人才,物质上给予厚报,精神上给予尊重,情感给予关心,使人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尽责尽力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其次,传统儒商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不仅表现在对人才的重用,而且也表现在对全体雇员的关心。关心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内部团结一心,同心协力谋求发展。传统儒商受儒家群体观念的影响,注重人才,但并不把一切寄托在个别人才身上,而是强调群体的力量,提倡内部每个人同心协力、团结合作去创造佳绩。
传统儒商以人为本的内部管理伦理原则还特别表现在注重对人的教育与培养,把人才的培养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把促进雇员的发展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之一。
应该说,传统儒商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有较大的优越性的。它抓住了商业经营活动中最根本的因素――人,以比较符合人的本性的方式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往往能够以较少的成本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然而,如果仅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而忽视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将会造成一些弊端,通常会造成因人而异、人变的不稳定性,也难以把众多的人有效统一起来形成有机整体,从而导致经营的不稳定甚至无序性。因为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塑造人,完善的制度可以抑制人的消极性,助长人的积极行为,从而促进人的完善。如果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就可能使人放任自流,消极怠工,从而也就不利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和人的发展,影响经营效率的提高。因此,传统儒商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应该与以制度为基础的原则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大红.儒商伦理与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3
[2]边一民.儒商的商业伦理精神与商业伦理文化建设[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0)
篇4
广西壮族自治区个体工商户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保护个体工商户的合法权益,规范个体工商户管理,促进个体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坚持平等准入、公平竞争原则,鼓励、支持、引导和保护个体经济发展。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个体工商户,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为个体工商户经营活动提供服务,依法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个体工商户公布有关监督管理的信息,公开监督管理制度,并规范监督管理行为。
第四条 对符合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条件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以及其他符合规定条件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落实优惠政策。
外地人员到本地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与本地个体工商户享受同等待遇。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简化个体工商户有关证照的办理手续,对需要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事项,应当公开相关的制度、条件和程序。
第六条 营业执照是个体工商户从事经营活动的合法凭证,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扣缴或者吊销。
第七条 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对经核准登记的字号名称依法享有名称权;
(二)在核准登记的范围内依法自主经营;
(三)依法雇请、招收、辞退员工、学徒;
(四)依法申请取得专利权和注册商标专用权;
(五)凭营业执照刻制营业用章、合同用章;
(六)自行制定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标准,属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除外;
(七)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帐户,申请贷款;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八条 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有权申报并依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个体工商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评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享受相应的优惠待遇。
第九条 鼓励和支持个体工商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第十条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向个体工商户摊派。
个体工商户有权拒绝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票据的收费和罚款,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第十一条 个体工商户合法使用的经营场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因建设需要拆迁的,应当按规定给予补偿。
第十二条 个体工商户可以依法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应当依照其章程,接受个体工商户的投诉、咨询,协调处理有关投诉事项,做好服务工作,并加强自律管理。
第十三条 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的登记项目从事经营活动;
(二)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直接向负责其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年度报告;
(三)依法建立经营帐簿,缴纳税、费;
(四)诚实守信、守法经营,对用户和消费者负责;
(五)明码标价,亮证照经营,执行政府及其价格主管部门采取的价格干预措施和价格紧急措施;
(六)保护员工、学徒的合法权益,按时足额支付员工劳动报酬;
(七)接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四条 个体工商户应当与其雇请的员工、招收的学徒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得向员工、学徒收取押金和扣押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不得以其他非法方式强制保持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第十五条 个体工商户不得与员工、学徒签订免除或者减轻其对员工、学徒因安全生产事故伤亡依法应当承担责任的协议。
第十六条 禁止招用或者变相招用童工。禁止虐待、侮辱、体罚、殴打、拘禁员工、学徒,指使、引诱或者胁迫员工、学徒从事非法活动。
第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违法扣缴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由其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归还,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赔偿。
第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向个体工商户摊派的,或者收费和罚款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票据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退还已收款物,并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给个体工商户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本条例自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
个体工商户的法律特征个体工商户是个体工商业经济在法律上的表现,其具有以下特征:
1.个体工商户是从事工商业经营的 自然人或家庭。自然人或以个人为单位,或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工商业经营,均为个体工商户。根据法律有关政策,可以申请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主要是城镇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和农村村民。此外,国家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不能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城区商业噪声扰民问题进行集中整治,落实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措施,促进工商户依法规范经营,为广大群众创造安静有序的生活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坚决禁止在噪声敏感建筑区内(医院、学校、机关、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使用高音喇叭。
(二)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音的方法招揽顾客。
(三)对群众反复投诉的、经查出不听劝阻的将根据有关规定给予高限处罚。
(四)凡在对县门街、北街、蓝新路、向阳路等地段进行商业活动的工商户,必须在每天晚8时前关闭一切从事商业活动的声源。
三、整治步骤
此次专项整治工作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教育阶段。宣传噪声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并按照有关法律要求,对噪声敏感区内该取缔的坚决依法取缔,整改到位,做好专项执法宣传教育工作。
(二)综合整治阶段。2月1日至2月3日对县门街、北街进行整治;2月4日至2月6日对蓝新路、向阳路进行整治。各成员单位要根据整治计划,组织对重点整治区域和路段开展集中整治,对县城无照或不具备整治条件以及占道经营的噪声源要坚决予以制止,对具备经营条件的噪声源要予以规范,使噪声源达标排放或不扰民。
(三)检查验收阶段。城区噪声污染专项整治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对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认真总结专项整治行动取得的经验和不足,提出加强长效管理的措施。
四、责任分工
此次城区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由县公安局牵头,县环保局、县工商局、县市容局配合。
县公安局负责统一监督管理,积极会同其它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的坚决予以取缔。
县环保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声源进行监测,为其他成员单位执法提供依据。
县工商局负责对无照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和商业经营场所予以取缔,对不具备经营条件的吊销营业执照。
县市容局对噪声污染摆放占道现象加强管理。
五、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搞好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性、紧迫性。要围绕整治重点加大集中查处力度,做到快速反应,及时查处,让群众看到明显成效。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校园 商业活动
在高校校园的商业行为中,大学生作为商业活动的参与者,其队伍浩大。据某高校的调查:98%的同学称同学中有人参与过校内的商业活动;100%的同学在校园看到过同学摆设摊点;62%的同学从推销的学生手中买过物品;45%的同学自己参与过商业活动。而对大学生从事商业行为的看法,90%的同学认为正常。如何把握和面对这一现象,下面谈一谈笔者的看法和建议。
一、大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类型
大学生从事的商业活动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充当校园经纪人。校园经纪人多为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干部,其商业行为多表现为替学生团体或组织拉活动赞助。他们代表社团与商家协商,联系和帮助商家在校内进行商业宣传或替商家从事商品促销,以换取商家对社团活动的资金或奖品支持。
2.作商家校园。校外商家在校内没有经营权以及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员工,为了占领高校市场,他们常会找一些学生充当校园,通过校园长期在校内销售其商品。学生校园的形式一般有两种:承揽商家产品的校园独家销售权,商定最低销售额,利润与销售业绩相关,同时承担赔偿风险;不要求独家销售,不设销售底限,只销售商品。先商定商品的底价及提成比例,再根据销售业绩赚取提成。
3.自主的商业经营。该类经营的情况最为繁杂,人员不稳定,形式多样。小到随地摆摊设点,大到经营店铺、娱乐场所。经营的商品有旧货,也有新批发商品;有小玩具、小饰品、图书和影碟,也有服装、生活用品、mp3或mp4和电脑。每年的新生入校和老生毕业时,该类经营活动尤为活跃,校园几乎成了商品博览会或旧货市场。
4.兼职做家教。做家教是在校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商业活动。它不需资金投入,既可巩固知识,又可锻炼社会能力,适宜大学生从事。家教的对象多为中、小学生。
5.承揽网页、广告制作等。该类经营技术含量高,投资小,利润大。从事该类商业活动的同学多有专业背景,要么是计算机、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要么是业余高手。他们只需购买几台电脑及部分辅助设备,挂块招牌即可营业,场地或租赁,或直接利用宿舍。
二、大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动机
在校园商业活动中,大学生无论是作为商业活动的主体,还是辅助商家组织活动,其动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筹措资金,贴补活动经费。大学校园里各种活动日益丰富,活动经费日显短缺。于是,拉赞助搞活动成了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线。商家为学生活动提供经费或奖品,学生团体通过冠名、广告等形式为商家提供宣传,双方互利共赢。
2.业余赚钱,补贴生活。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随着校园商业机会的增多,多数都会在学习之余,不失时机地赚点外快,补贴生活。对于家庭比较贫穷的同学来说,赚钱贴补生活,是他们的主要动因。
3.锻炼为主,赚钱为辅。多数大学生都觉得做部分兼职可以早点融入社会,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许多大学生都热衷于通过参与商业活动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自己与人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大学生商业活动兴起的原因
1.高校是一个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生规模越加庞大,形成了较为集中的高素质的消费群体。同时,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其消费心理新潮,品牌意识强烈,对中国未来高消费市场的影响巨大。商家不管是出于眼前的经济利益或是将来的市场培育等目的,都会加大与校园、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从而带动了学生商业意识增强和商业行为增多。
2.部分高校校园内的商业配套不足、布局不合理,加之不了解师生的需求和消费潮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需求。而学生的经营不但商品对路且多数不用缴税和租金,具有价格优势,所以学生的商业经营有了较大的空间。
3.高校校园管理体制存在疏漏。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行,放开了校园的商业经营活动,但在管理上常存在权责不清、无人问津的局面,多个相关部门站着看、靠边站。各种商业行为乘虚而入,同学们也纷纷乘势加入经商的洪流。
4.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存在生活困难,他们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总是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商业活动。目前从事校园商业活动的同学中,该类同学占较大的比例。
四、大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利与弊
大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利与弊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全面把握,因势利导。
1.有利方面
(1)商业企业介入校园,一方面弥补了校园文化活动经费的不足, 拓宽了学生活动的路子。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活动组织者的市场意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培养了一批专门的学生活动经纪人。
(2)满足了同学门的生活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群体的总体审美观、价值取向、生活追求以及消费心理比较了解,并熟知这一群体最需要什么,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准确的商机。他们经销的商品价格低廉实惠、品种对路,较好地满足了同学们的需要。
(3)经济困窘得到缓解。 加入校园商业经营行列的大学生,通过从事商业活动,获得了一定的商业利润,有效地改善了拮据的生活状况,保障了自己能顺利的完成学业,成长成才。
(4)社会能力得到锻炼。大学生参加商业经营,有利于树立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培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及早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
2.弊端
(1)冲击了校园文化
越来越浓重的商业氛围冲击着校园文化,对学校品性的改变是非常巨大的威胁。太多的商业气息影响了学术气氛的营造,造成了重视商业利润,忽略知识积累以及学术浮躁现象的蔓延。
(2)影响了学习,滋长了功利主义思想
当学业与商业活动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时,许多同学常会为了蝇头小利,选择逃课,因而大多成绩较差,挂科现象严重。校园浓厚的商业气息,还助长了部分同学的功利思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浮躁情绪。
(3)造成了校园的混乱
大学生的校园商业活动缺乏商业、税务等部门的有效监管,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随意性强,造成了经营秩序的混乱;大量的学生加入经商队伍,频繁地穿行于校园各个角落及寝室楼栋之间,严重干扰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教学秩序;校园商业活动还造成了环境的脏、乱、差局面和安全隐患。
(4)产生纠纷,造成经济损失
大学生多数商业知识缺乏,经营经验不足,经营中常有血本无归的现象发生;大学生的商业行为,多是无照经营,其销售或推销产品,往往是通过学生对学生的单线交流,既没有固定经营场所,也没有销售凭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无法保证,加之缺乏监管,时常出现商业纠纷,理赔难、退货难;还有许多给别人打工的同学,因没有相应的合法协议保障,自身的权益常常遭到损害而得不到保护。
五、大学生校园商业活动的管理与引导
1.加强校园整体商业活动的规范管理
(1)合理布局校园商业网点及销售商品的类型,划定商业经营区域、规范各种商业操作形式。
(2)加强校外商业企业进入校内的审批和监督管理,严格界定商家商业宣传或商品展销的规模和形式,把握好商家介入校园的“度”。
(3)把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规范商业在校园的定位,促进校园商业活动的健康进行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2.加大大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引导
(1)参与商业赞助与推广的学生要有正确的、负责任的态度。既要对学校负责,也要对赞助商负责。同时,不要被功利心所左右,贪图小利而丢失人生的目标。
(2)商业活动中要注重校园文化底蕴的铺垫,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帮助大学生认清商业活动的目的,始终把握“学习”这一主业,决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罗念安:高校校园商业空间规划研究――校园商业布局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2(3):145~148
[2]郭孝锋 祝志杰 魏彤如:商家赞助学生活动现象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01,(5):73~75
篇7
一、宅基地及宅基地上房屋的性质
1 宅基地的概念和范围
宅基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用于建造自己住房的土地。包括已建房屋的土地、建过房屋但已无上盖物,不能居住的土地以及准备建房用的规划土地三种类型。
2 宅基地的性质和所有权
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经过1988年和1998年两次修改,逐渐完善了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使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突出体现为对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该法第4条明确了宅基地的性质,规定:“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从而明确了建造城乡住宅的土地。即宅基地属于建设用地。第8条确立了包括宅基地所有权在内的各种类型土地的所有权,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3 《物权法》对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
2007年通过并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集中和全面的对宅基地的内涵和各项制度进行了归纳,第152条关于宅基地的使用权范围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享有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自主利用该土地建造住房及其附属设施。”根据条文,宅基地使用权人对宅基地上房屋有一定的支配权。《物权法》将宅基地使用权规制于用益物权的范畴,所以该法第十章中关于用益物权的一般规定,也同样适用于宅基地使用权,明确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在《物权法》中,宅基地被界定为一种用益物权的载体,它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而使用权则归于住宅用地的农民。
4 《土地管理法》对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
《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通过该条文。我们能够看出法律并没有明文禁止宅基地出让和出租,而是指明一点,如果农民有出让和出租宅基地上建设的房屋,就不得再重新申请宅基地。该法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由此可知,作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宅基地,它的使用权行使受其限制,也就是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于非农业建设,但没有禁止宅基地在农业建设范畴内的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的行为,也没有禁止宅基地使用权人利用自有宅基地上的房屋开展商业经营的行为。
二、宅基地上房屋注册登记的现状
1 宅基地上房屋在注册登记中受到严格限制
宅基地上的房屋作为经营场所注册登记,目前主要受到“商业用房”条件的限制。许多行政许可部门,都要求经营场所或者住所必须是商业用房,宅基地上房屋由于属性的限制,导致经营者难以在卫生、文化、公安等部门获得注册登记必需的前置许可。
2 宅基地上房屋在注册登记中的相关制度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上海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年下发的《关于整治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用于娱乐、服务行业经营场所的若干意见》第7条规定:“利用农民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从事娱乐、服务行业经营活动的,由区县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处理办法。”该文件对利用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从事娱乐、服务行业提供了政策空间。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区县人民政府并未积极跟进,具体的处理办法尚未出台,从而导致利用宅基地上房屋从事部分行业经营的政策并未真正得以落实。
3 工商部门为放开宅基地上房屋的市场准入进行尝试
目前部分地区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允许少量的宅基地上房屋作为经营场所进行注册登记,但整体上并未全面放开。如果对宅基地上的房屋作为经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加以严格限制。将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利于金融危机下因失业而返乡的农民工的创业。也不符合国家扶持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因此。从维系大局和维护民生的角度出发,放开宅基地上房屋的市场准入就显得非常重要。上海市工商部门在放开宅基地上房屋的市场准入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07年出台的《关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农民以宅基地房屋自营或出租给他人从事与该经营场所相适应的经营活动,经当地房地资源部门批准,可以作为经营场地予以工商登记注册”。2009年推出的《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经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审查同意,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房屋自营或出租给他人开办个体工商户从事小型商业零售、‘农家乐’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经营活动或者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场所。”
三、破解宅基地上房屋注册登记问题的思路
宅基地上房屋作为经营场所登记的主要障碍是宅基地上房屋的属性,即非“商业用房”。对房屋属性划分的根源在于有关部门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同的房屋属性,会在城市规划、拆迁补偿等操作中有不同的处理结果。
1 注意明晰“商业用房”概念的来源
商业用房的概念最早见于建设部2002年的《房地产统计指标解释(试行)》。该文件第一章“房屋分类按设计所规定的用途进行划分”,将商业用房定义为“各类商店、门市部、饮食店、粮油店、菜场、理发店、照相馆、浴室、旅社、招待所等从事商业和为居民生活服务所用的房屋”。可见,商业用房只不过是显示房屋设计和建造的目的是为了给从事商业和服务业者使用,把房屋分为住宅、工业、商业用房等。是为了统计的方便而不是对房屋用途的限制。虽然宅基地上房屋设计和建造的本来目的是用于居住,但法律没有禁止它用于商业经营。
2 重新审视商业用房与规划
国务院颁布的《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第14条规定:“个体工商户所需生产经营场地,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农村基本上没有或者有少量的商业用地规划,以至于在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情况下,现有的商业用房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在涉及规划的问题上,我们还必须注意区分土地用途与房屋用途。1998年颁布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5条最后一款规定:“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必须持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
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变更登记”。这里规定的是改变土地用途。不是改变房屋用途。宅基地属于建设用地,因此,宅基地使用权确定后,只要是建造房屋都属于对土地的合理使用。对于宅基地上的房屋用途,法律没有禁止宅基地使用权人,即宅基地上房屋的所有人利用自有房屋开展商业经营的行为。因此,将宅基地上的房屋作为经营场所不违反土地管理法,也不违反土地规划。
3 完善宅基地上房屋作为经营场所登记后的拆迁补偿制度
宅基地上房屋作为商业经营场所登记,还涉及拆迁补偿费用。目前。宅基地上房屋拆迁补偿标准低。商业用房的补偿费用高。所以,地方政府和房地、规划等职能部门不愿意将宅基地上房屋作为经营场所登记。所以。很有必要完善相应的制度措施,使作为经营场所的宅基地上房屋在拆迁时不因商用而增加补偿标准,以解除相关部门的顾虑。在这方面,上海市政府做了有益的实践。2001年出台的《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和《关于贯彻执行若干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在2001年11月1日以后,以居住房屋作为经营场所并领取营业执照。未经市或区(县)房地局批准居住房屋改变为非居住用途的,不认定为非居住房屋”,即工商营业执照不作为拆迁时认定房屋用途的依据。因此。只要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能够积极跟进,宅基地上房屋作为经营场所登记,不会成为改变房屋用途的合法证明。也不会影响将来可能发生的拆迁补偿。
4 现行法律未禁止“民宅商用”
在《物权法》第十三章“宅基地使用权”中对宅基地做了界定,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从条款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加以规范的是宅基地的使用权。它将宅基地使用权规制于用益物权的范畴。所以《物权法》第十章中关于用益物权的一般规定,也同样适用于宅基地使用权,该法第120条规定:“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应当遵守法律有关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定。所有权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虽然宅基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但是集体不可以干涉宅基地使用权人行使其占有、使用的权利。《土地管理法》中也未对宅基地使用权人利用自有宅基地上的房屋开展商业经营行为做禁止性规定。随着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农村宅基地上房屋作为合作社的住所成为可能。
5 完善注册登记法律规范中关于住所或经营场所的规定
工商总局2004年颁布的《个体工商户登记程序规定》中,要求提交“经营场所证明”,但并未要求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场所必须是商业用房。《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的登记程序中,要求提供“公司住所证明”。也未要求公司住所必须是工业或者商业用房。经营场所登记只要有合法有效的租赁合同、房屋产权证明即可。租赁合同表明申请人能在一定期限内合法使用该房屋,表明该经营场所真实存在。至于经营场所是否合适,是相关行业前置审批部门的管辖范围。但是,这种管辖也不应以是否是商业用房为标准,而应当以房屋面积、结构、布局、消防设施、卫生设施等能否满足专业要求等为依据。
四、对宅基地上的房屋作为农村商业用房登记的建议
篇8
[关键词] 商业谚语;市场营销;应用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商业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商品流通、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经商的顺口溜,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的。在指导商人们的经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商业谚语在不同层面的解读
(一)从经营谋略上进行解读
谋略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产、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中谋划和思路。在商业经营活动中首先应该有谋略的思想。我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历代商人提出了很多谋略思想,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取得了重大成果。比如说,在实践中产生了这样的谚语,如“生意犹如棋盘,步步有谋术。”“生意犹如棋盘”是指在做生意之前,就要掌握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要了解自己掌握的人财物等资源,同时,要了解对方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指导思想,经营商品的品种、价格等诸多情况,并对上述情况进行市场调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步步有谋术”是指在经营之前就要设计好自己的总体经营思路,如选择好自己商品的品种、品牌,在进货过程中调整好自己的商品结构,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市场上的名优新特产品、在市场上有号召力、竞争力、有口碑的产品。把握住商品质量的进货关,在初级竞争结束之后,商人们可能选择调整产品的价格来进行第二次竞争。所以,在交易过程中要注意产品的性价比,选择产品进货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当价格的策略手段使用结束后,商人们会进行第三次竞争,即品牌的竞争。所以我们在交易过程中在保证产品质量和价格的基础上,选择大品牌的商品进行竞争。当第三次竞争结束之后,就会进入竞争的第四个阶段,即服务态度的竞争。所以,我们要努力地提高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在经营过程中要为消费者提供过一个优美的销售环境、优良的销售空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当第四次竞争结束之后,商人们迎来了第五次竞争,即行业标准的竞争。所以,在经营谋略上,我们要从产品的质量、价格、品牌、服务态度、行业标准等方面入手,全面规划商品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
(二)从经营战术上进行解读
战术是指商人在经营过程中的具体办法。如,商人们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总结出的商业谚语“死店活人开,买卖有不同。”“死店活人开”这是说商业企业硬件比较好,有位置优良的经营场所,在经营历史上信誉比较高,有丰富的经营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企业的现金流比较充沛,但企业的管理技术、方法和体制不对头,造成了经营上的困难和经济效益低下,这时候就要通过一定的管理体制和操作办法来解决问题。如经营承包制、销售利润与奖金挂钩、寻找一些有真才实学又懂得商品经营流通规律的人作为经营管理者。“买卖有不同”是指同行不同利,经营相同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在报告期内最后的经济效益有所不同,主要是在经营管理上没有能够积极地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扩大商品的经营范围和经营品种,节流就是指要节省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合理避税。通过这两项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从营销时机上进行解读
在经营过程中要注意进货的时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众多的谚语,如“冬至年画到,小暑卖镰刀。”“冬至年画到”其意思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冬至来临之际左右,就可以有意识地采集这样的一些品种,如年画、对联、年货等等,因为再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即将进入春节。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从这个时刻人们已经开始买各种年货以备过年,所以说,作为经营者,一定要掌握住进货的时机,采购一些年货的品种,无论从品种上,还是从数量和规模上都要抢先抓早,备足年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小暑卖镰刀”是指每年小暑节气即将到来之际,在北方地区开始抢收麦子。那么在这一时刻,作为从事农机具行业的经营者就要备足镰刀等抢收麦子的农机具,以备农民抢收麦子所用。采购时机是指一定要应季应景。应季是指根据季节的需要提前备货,应景是指根据最新的需求采购货源。
(四)从营销空间上进行解读
在经营过程中关于空间的分布,不同的货源来自不同的产地。在生产地卖不上好的价格。产地距离销地越远,进价和销价的差距越大,商人们要懂得这个规律。如“林中不卖薪,湖上不售鱼。”“林中不卖薪”是指在林中柴火卖不上好价钱,因为人们可以就地取材;“湖上不售鱼”是指在湖中鱼卖不上好价钱。因为人们可以在湖中就地取鱼。那么如何将商品的进销价格加大?一是将产地和销地的距离拉大,二是在没有此类商品的地区销售此类商品。在空间分布规律的掌握上,要注意运输问题。一些产品,如蔬菜、水果和海鲜,受到日晒、雨淋、气温等因素的变化,这类物质产生腐烂、减重等现象,要注意商品保护措施。如运用快速的交通工具第一时间将此类商品从产地运往销地,或采取一些初级加工的形式进行包装以保证商品的质量和重量不产生变化。此外,在商品的空间分布上要考虑尽量拉长产地和销地的距离。因为按照销售规律,产地和销地的距离越长,进价和销价的差距越大。所以,商人们应考虑这一进销差价的因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将产地的商品长距离销售。
(五)从诚信营销上进行解读
诚信在商业经济过程中非常重要,是经营制胜的不二法则和利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诚信的企业长久获利,并持续发展,而不讲诚信的企业只顾当前暂时的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最终导致失败的命运。“利从诚中出,誉从信中来。”就是这些情形的具体再现。“利从诚中出”是说商人们获利天经地义,追求利益是商人的本质,但是这个利益一定要有一定的前提。历史上就有这样的说法,如“君子获利取之有道”,这里指利的取得要适度合理,被消费者所接收,不违反经营规则。“誉从信中来”是指信誉要从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长期经营过程中获得,这就要求经营企业在任何的经营时间周期里、任何的经营范围中、发生的各种事件都要讲求信誉,即使是有短期局部的亏损和经营的不顺利,也要讲求信誉。
(六)从服务态度上进行解读
服务态度是评价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如果服务态度好,造成企业持续旺销的局面;如果服务态度不好,造成企业的艰难,如“人无笑脸莫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人无笑脸莫开店”是指服务人员在接待顾客的过程中一定要微笑服务,经营的成败有时不在于商品的经营品种和价格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服务态度上。销售人员在第一时间给顾客以微笑,赢得顾客的好感,顾客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有多种需求,如商品的质量、品种、品牌和服务。服务态度是顾客总需求的一部分。如果服务态度好,就会为企业的经营加分。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某种产品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态度,作为经营者和具体的服务人员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会打圆场自落台”是指在经营过程中服务人员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商品品种的临时短缺、商品供应的不及时、商品价格偏贵、商品摆放不具有艺术性、商品售后服务不及时等各种现象。如果出现消费者对这些现象出现质疑的情况发生,作为管理者和一线销售人员要做出及时解释和说明,能够立刻解决的要立即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尽快落实,并第一时间告知消费者。如果自身不能够及时解决,也要直截了当地说明。总之,一定要对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及时的解释说明工作。
客观实践决定人的思想,实践经营的结果经过人们长期的提炼,形成指导商人进行营销活动的商业谚语,作为商业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一线的服务人员,一定要对商业谚语体现的经营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并做到活学活用。
二、商业谚语在商业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一)商业谚语指导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活动
商业谚语在消费者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活动中运用的十分广泛。如“有钱不买半年闲”,它指导消费者购买商品及时使用,不能将商品放置家中错季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资金的闲置浪费。
(二)市场的经营者要善于运用商业谚语进行经营活动
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商业谚语进行进货经营,如“千零不如一趸”、“赊三不如现二”。“千零不如一趸”是指多次的零售销售不如一次批发的利润大,也就是说多次零售的总经济效益不如一次批发的经济效益大。它告诉经营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进行批发活动,以追求高额利润。“赊三不如现二”是指在经营活动中由于流动资金的限制,可能造成商人们经营的困难,因此可以追求这样一种情形:宁可少收一些货款,拿到现金,也比赊销拿到的货款情况要好些。这样可以及时地回流资金,进行下一批商品的进货和周转。
(三)政府主管部门要善于运用商业谚语调整国民经济
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也要运用商业谚语调整国民经济。政府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到政策指导的作用。在商品价格出现波动时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证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如“把握时机,聚散适宜。”“把握时机”是指当某一个商品的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国家要出台一些政策,以调整平衡各方利益;“聚散适宜”是指当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大幅下降,并低于该商品生产成本的时候,国家应出台政府保护价政策,以保护价收购,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当商品的价格被严重高估,大大地超过了生产者成本的时候,国家要及时提出限制价格,并将库存中的这类商品进行抛售,控制物价,保护国民经济平稳有序地运行。
[参 考 文 献]
篇9
1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含义
目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有许多,从而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但归纳起来,其内涵其实是大体相同的,通常是指介于政府与营利性企业之间,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独立组织。它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企业单位,它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发展及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
2 应从税法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
非营利组织这一概念本身应该是出于税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经济中的非营利部门是因税法而形成的。但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中,还没有统一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这也就导致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税收政策在选择上呈现多样性、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所以,国家应以法律的形式规范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含义。从税法角度考虑,给予非营利组织以税收优惠政策,至少应当对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进行明确的界定。
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非营利性,二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特征是指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利润分配,但并不排除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公益性特征是指非营利组织是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的。
只有真正从税法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才会使相关税收政策的制定更加有针对性,从而也防止了税收政策被滥用。只有这样,非营利组织才有可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3 应按行为而非主体标准制定税收政策
针对非营利组织,单纯以“主体”为标准来确定税收优惠政策是不尽合理的。所谓主体标准也就是说,组织一旦通过了主体标准的认定,就自动获得了相应的税收优惠待遇,而不再具体区分其所从事的活动领域,进一步细化税收优惠政策。其实,不应该单以主体标准来进行判定,更多的是应该以主体所从事的活动领域为标准来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这样才能减少税收优惠政策对公平市场竞争秩序所造成的损害,从而也能促进市场中组织的发展。所以,对于非营利组织,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不能单凭组织的主体标准就盲目地给予其税收优惠待遇,而是视其行为,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上给予区别对待。
二、非营利组织的“盈利”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非营利领域的知名学者塞拉蒙教授就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作出了这样的界定,他指出,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在于:“非营利”应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即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组织的根本宗旨;二是不能进行利润分配,即非营利组织允许从事一定形式的经营活动赚取利润,只是赢余收入不能在成员间进行任何形式的利润分配;三是不得将组织资产转为私人资产,即非营利组织的资产是属于社会的,不归任何个人所有。由这样的定义看来,非营利组织完全可以开展一定形式的经营性活动及产生利润,只要该活动遵循上述“非营利”的原则即可。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项目对全球22个国家的统计结果显示,各国非营利部门的平均收入来源是:会费和其他商业收入占49%、公共拨款占40%、慈善捐赠占11%。调查结果也证实,商业收入是当代非营利组织不可缺少的资金来源之一。
近年来,由于市场驱动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介入营利领域,以商业收入来支持公益事业的做法日益普遍。这是因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单靠传统的资助模式已不足以维持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它们必须自谋生路,全力寻求资金来源上的自给自足。在我国,慈善捐赠尚不盛行,政府投资能力也十分有限,那么,非营利组织介入营利领域的经济活动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发展公益事业所需的资金将更多地依赖服务收费和商业运作的收入。
目前,世界各国的非营利组织都在积极寻求通过商业化的渠道筹款,以维持组织的运作和提供服务,保证完成组织的社会使命。有调查显示,在相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中,能够较容易获得资助的总是那些筹资能力强、社会影响大并能使捐赠资金不断增值的非营利组织。正向弗斯顿伯格所说:“现代非营利机构必须是一个混合体:就其宗旨而言,它是一个传统的慈善机构;而在开辟财源方面,它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组织。当这两种价值观在非营利组织内相互依存时,该组织才会充满活力。”
三、通过税收政策的合理制定规范非营利组织的活动
由于非营利组织介入营利领域已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大多数国家在立法上都越来越重视对非营利组织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规范。
具体来说,为确保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公益性宗旨不偏离,防止税收的流失,相关的税收政策至少应该解决这样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一个非营利组织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开展商业经营活动;
(2)对与组织宗旨相关的商业收入和无关商业收入应该怎样进行区分;
(3)对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活动收入应该给予怎样的税收优惠待遇;
(4)对经营收入的资金流向要怎样从税收上加以管理。
关于非营利组织从事商业性活动的税收政策制定其实是个难点。它既要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又要体现出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还要使政策的执行具有简易、经济的特点。目前,我国在税收立法上,显然还没有明确上述问题的做法,针对上面几个问题,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相关做法,并寻找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政策制定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界定一个非营利组织可以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的范围,在这一点上,各国的做法不一,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经营活动的范围。比如,日本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性赢利活动所占的比例应低于50%。在美国,虽然税法没有特别规定免税的非营利组织可开展商业活动的限额,但是,当不相关商业收入达到相当程度,该机构的免税资格就会受到威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其实也应设定一个非营利组织可以从事商业性活动的范围。比如,可以规定,在设定的合理范围内,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活
动是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待遇的,而一旦超出这个比例,则要就其超额部分或者全部商业
活动收入缴纳税款。与此同时,也应规定,非营利组织不得从事一些高风险的商业经营活动。这是从保障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安全的角度考虑的,虽然非营利组织可以在一定比例范围内从事商业活动,但其毕竟与一般营利性企业有本质区别,所以必须对其可以从事的商业性经营领域也进行一个严格的限定。 在明确了上面的问题之后,再来看对于非营利组织进行商业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具体应该怎样对其征税’这也是税收政策制定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规定。当前,国际上关于这一问题的做法,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对非营利组织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生成的利润实行全面征税制;第二类,对商业活动的所得全面免税,而不需考虑产生收入的活动是否与非营利目的相关。但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所有收入必须全部用于非营利目的;第三类,是只对与非营利目的无关的商业收入征税,也就是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分为与免税目的相关而免税的收入以及与免税目的无关而征税的收入;第四类,非营利组织参与营利性活动的收入有权享受低于企业所得税率的税收优惠。
上述几类税收规制方法其实是各有利弊的,比如,第一类做法,虽然确保了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防止了国家税收的流失,但它使非营利组织缺乏独立性和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抑制了组织规模的壮大。而第二类做法,与全面征税制相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但是对非营利组织所得全部免税很可能误导组织的投资选择,使大量资金流向营利领域,造成不公平竞争并助长逃税漏税的不良风气。后面两类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非营利组织因免税待遇而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及国家税收的流失,但是另一方面,它们也使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导致其在营利领域的创收很少。那么到底哪一种税收规制方法才是真正适应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的呢?一般而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社会环境较好,筹资渠道较多,资金较充裕,非营利组织的规模和数量较大,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会对营利组织构成竞争上的威胁。反垄断、消除不平等竞争、维护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市场经济较发达国家政府首要的经济责任,因此,它们针对非营利组织,通常对其采取与普通营利组织一视同仁的税收政策。而在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环境较差,非营利组织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且非营利组织规模较小,参与竞争性商业行为对市场有效竞争的影响也比较小。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性活动应采取减免税的方法以支持其快速发展。鉴于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尚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全面的征税制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类做法,显然不利于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而与之对应的全面免税制,却有可能误导组织的投资选择,有可能致使组织的公益性宗旨的偏离。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能够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税收规制方法,应该是一种折衷的方法,应注意区别与非营利事业相关的商业活动和与非营利事业无关的商业活动,实行差别对待。比如,对非营利组织向全社会或特定群体提供服务的活动,给予免税待遇;对非营利组织与收益人之间虽然存在金钱或其他利益的给付现象,但收益人的给付与获得的利益无等价关系的活动,也可给予减免税;对非营利组织与收益人存在服务,买卖关系的活动,与组织公益性宗旨无关,视同普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征税。
最后,就是要如何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对非营利组织商业经营所得资金的使用进行限制。目前,为保证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收入尽量用于公共目的,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限定非营利组织每年最低的公益性支出的比例,以保证资金尽可能地用于与其宗旨相关的活动。毕竟立法允许非营利组织从事经营性活动是为了使其具备为社会提供更多福利的能力,而不是使其财源丰厚,更不是让其利用减免税的特权进行投资经营,使个人受益。要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首先要做的是区分非营利组织支出的类别。按其性质,支出可以分为公益性支出和非公益性支出两大类。公益性支出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公益宗旨而发生的各种资金支出;非公益性支出是其他方面发生的各种资金支出。根据非营利组织的目的和宗旨,公益性支出应当在非营利组织支出中占绝对大的比例,而非公益性支出则应当被限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那么在税收政策的制定层面上,应该怎样来贯彻这一思想,使非营利组织最大限度地将资金用于为其公益性宗旨服务的活动上。其实从另一个层面看,也就是限制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与其公益性目的不相关的渠道。那么从税收政策制定的角度考虑,是不是可以对非营利组织的非公益性支出征收一个“支出税”呢。这样使得组织的非公益性支出的成本加大,从而也就必然会降低这部分支出的比例。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上,其实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的。比如,怎样正确划分公益性支出与非公益性支出;“支出税”具体的征收方法应该是怎样的,是全额征收还是对超额部分征收,具体的税率应该如何制定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合理性,都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抑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另外,限制非营利组织与关联性的营利单位进行关联交易以及限制非营利组织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等做法,也都能有效地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向。
篇10
关键词:商业保护;有限责任;破产免责;海事赔偿责任限制
一、商业保护原则的内涵和依据
商业保护原则,亦称商事责任有限性原则,是指商事主体在从事商事交易行为中对其违反约定或法定的义务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依法具有有限性,并不承担赔偿全部损失的责任,以体现对商事主体和商业经营予以特别保护的法律制度。
商事行为的营利性决定了应对商事责任加以适当限制的原则。商事主体从事商事活动讲究成本、重视核算、谋求投资回报、追求利润最大化,带有明显的营利烙印。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是对商事主体趋利行为的真实写照。而作为规范商事主体及其商事活动的商法则始终渗透着确认营利保护和营业保护的原则。各国商法中商事登记、公司、证券、票据、保险、海商等规范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商法确认营利保护的价值取向和原则。营利必以营业为基础,没有相当规模的营业存在,营业的成本就会加大,利润率就不高,商人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近现代商业为保证营业规模的扩大,建立了相应的营利和营业保护制度,从而使商法与民法的分野更加分明。所以,“商法与民法,虽同为规定关于国民经济生活之法律,有其共同之原理,论其性质,两者颇不相同。盖商所规定者,乃在于维护个人或团体之营利;民法所规定者,则偏重于保护一般社会公众之利益。”[1]确认营利保护、商业保护可以说是商法对商事交易价值规律的客观反映,可以说,没有商事主体对利润的孜孜追求,没有商法对营利行为的法律承认和保护,就不会有繁荣的市场经济,也就不会有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商业经营的高风险性需要对商业经营予以适当保护。商业保护原则的确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乃高风险性活动。经营活动的高风险性对于经营者而言,如果经营不佳不仅会使经营的投入血本无归,而且可能面临家破人亡的危险,这使得一般社会公众对经营商业望而却步,这显然不利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于是,公司制度和破产制度应运而生。
二、商业保护原则在商法中的具体体现
(一)公司有限责任制度
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公司仅以其全部自有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二是公司的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经营及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现代公司制度的最根本点就是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有限责任制度自产生以来,逐渐形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的法律工具。美国学者伯纳德·施瓦茨在评价公司制度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曾谈道,“正是公司制度使人们能够聚集起来对这个大陆进行经济征服所需要的财富和智慧。”[2]公司的产生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适当的企业组织形式,并在更广泛和更深层领域中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在短时期内创造出了比以前所有社会都大得多的生产力。然而,公司乃是以有限责任为其显著特征的,公司制度正是通过有限责任等制度发挥作用的。公司有限责任是在原初商业经营在自然人和合伙等无限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制度改变了商人经营责任的基础,使商人从过去无限制责任的重负下得以解脱,得以以有限的资本从事多种经营,又加上仅以投资为限承担责任,这就从根本上分散和减少了商业风险,激发了人们创业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难怪,美国前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特勒(N.N.Butler)在1911年曾指出:“有限责任公司是当代最伟大的发明,其产生的意义甚至超过了蒸汽机和电的发明”[3]。前哈佛大学校长伊洛勒(Charles.W.Eliot)也认为“有限责任是基于商业的目的而产生的最有限的法律上的发明”[4]。许多学者认为,有限责任改变了整个经济史。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顺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先后在公司法中确立了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一人公司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对传统的公司社团性理念以及公司法律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公司制度的本质特征。公司的本质特征已不再突出其社团性,而是“公司是独立于其出资人的法人”[5]。换言之,资本独立和有限责任是公司的本质属性。商人只要有意愿,皆可受公司有限责任保护。①
(二)破产免责制度
破产免责是指在破产程序终结后,对于符合法定免责条件的诚实的债务人未能依破产程序清偿的债务,在法定范围内予以免除继续清偿责任的制度。破产免责制度是在破产法发展到后来才出现的,因为人们注意到,不给债务人免责的机会,使债务人不能从破产程序中得到优惠,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债务人没有主动申请破产的原动力,如果不能及时申请破产,致使财产状况更加恶化,最终给债权人造成损失。另外,债务人也不能积极地配合破产程序的进行。但如果给债务人以免责的优惠,虽然可以避免这种弊端,但又会对债权人的权利造成损害。如何平衡这两种价值的冲突,各国在立法政策上的不同选择,形成了免责主义与不免责主义[6]。
早期的破产免责制度本来是英美法有的一种社会政策性法律制度。其内涵是:当善良、诚实的事业家陷于破产境地时,在法院的监督下使其偿还一部分债务,其余的债务则在法院的认定下给予免责,从而使债务人恢复失权、走向新生。目前,采取不免责主义的国家已十分罕见。英美法的破产免责制度是在1705年安妮(Anne)女王法的创意下制度化的政策。1800年美国的首部破产法继承了这一制度,并且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比英国更快更彻底地发展成具有美国特色的慷慨免责制度。与美国破产免责制度把免责看成是破产人享有的当然的权利不同,英国的破产免责制度则一直把免责看做是给予诚实的破产债务人的恩典。于是,英美两国破产法的指导地位发生了逆转,1978年修订的现行美国破产法的“新规出发政策(theFreshStartPolicy)”,对1986年英国的支付不能者法(InsolvencyLaw)的制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在,除英国和美国外,在破产法中采取免责主义的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和我国的台湾省[7]。德国破产法从1877年到1999年1月1日的漫长历史中,一直采取非免责主义,直到1999年1月1日生效的新破产法才最终承认了免责制度。
关于免责制度的立法例主要有两种:一为当然免责制度,二为许可免责制度。当然免责制度是指随着破产程序的终结,破产人自动获得免责,无须提出申请而经法院许可。我国台湾破产法及美国破产法均采当然免责制度。当然免责制度与许可免责制度的根本区别是对债务人的监督义务应由法院承担,还是由债权人对之监督。许可免责制度与当然免责制度的根本区别是对债务人的监督义务不是由法院承担,而是由债权人对之监督。现代各国普遍的做法是:给予免责优惠,同时规定一定的条件。大多数国家对于有恶意破产、制作虚假账目、欺诈性地处分财产等不诚实的行为的,难以获得免责。即使是诚实的债务人,在法定期间内已经被宣告过破产,并曾获得过一次免责的,也不能免责。另外,法律一般还规定破产人对国家或政府的债务、具有人身性质的债务、因欺诈等而产生的债务也不能免责[6]23。
商业经营是高度风险性的事业,破产免责主义与公司有限责任是保护商人经营的一枚硬币的两面,当然,前者除了可以保护债务人(破产人)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作用是能够公平地保护所有债权人。但商业经营的实践表明,如果过于强调对债权人的保护,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破产免责主义正是为了避免债务人逃亡,促成债务人协助进行清算,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负债成为经济生活中常有的事情,社会观念上不再把破产作为犯罪来看待。债务人固然要对其债务负责,但债权人也应承担相应的风险,惟其如此才能体现公平。在破产财产分配完毕后,免除债务人继续清偿的责任正是这一公平理念的体现。与这种观念相对应,破产制度的立法宗旨也从片面维护债权人利益转向兼顾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的利益,对于诚实而不幸的破产人通过免除其不能偿付的债务以给予其重新开始的机会,反映出破产立法对善意的、无过错的债务人的必要保护。
(三)国际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是指船舶发生重大海难给他人带来重大损失时,对事故负有责任的船舶所有人、救助人、保险人或其他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对受害人提出的损害赔偿请求,可以将自己的赔偿责任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一种法律规定。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是海商法有的,并有别于民法中一般民事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因为当初是为了保护船舶所有人的利益而建立的,所以也称之为“船东责任限制”。由于各国对船舶所有人责任限制的规定不尽相同,从而出现了法律冲突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各国不同法律规定的冲突,先后产生了三个船舶所有人责任限制国际公约:《1924年关于统一海运所有人责任限制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1957年关于海运船舶所有人责任限制的国际公约》、《1976年海事索赔责任限制国际公约》(以下简称《76年公约》)。《76年公约》将船舶所有人责任限制向前推进了一步,完成了“船舶所有人责任限制”向“海事索赔责任限制”的演变。国际海事法上之所以设置如此制度,主要由于:海运业往往需要巨额投资,但由于海上运输的高度风险,船舶遭受外部威胁的风险大,且船舶远离船东,船东对船舶和船员的监控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外部风险和船员的疏忽或过失而造成对第三方重大人身伤亡和财产灭失比陆上运输要大得多,船东常常无力承担,使船东面临倾家荡产的厄运,这势必导致无人愿意冒此风险经营海上运输业,而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运的支持,因为国际贸易的80%的货物运输都是由海上运输来完成的。于是,在调整国际海上运输活动的海商法上便产生了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这一制度。
以《76年公约》为例,对于旅客人身伤亡索赔的责任限制,公约规定,按船舶载客定额计算,每位旅客赔偿额为4666特别提款权乘以旅客定额,所得的数额即为赔偿限额,但最高不得超过2500万特别提款权。对于其他任何索赔方面规定:(a)有关人身伤亡的索赔:(i)吨位不超过500吨的船舶,为333000计算单位;(ii)吨位超过500吨的船舶,除第(i)目外,应增加下列金额:自501吨至3000吨,每吨为500计算单位;自3001吨至30000吨,每吨为333计算单位;自30001吨至7000吨,每吨为250计算单位;超过70000吨,每吨为167计算单位。(b)有关任何其他索赔:(i)吨位不超过500吨的船舶,为167000计算单位;(ii)吨位超过500吨的船舶,除第(i)目外,应增加下列金额:自501吨至30000吨,每吨为167计算单位;自30001吨至70000吨,每吨为125计算单位;超过70000吨,每吨为83计算单位。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实质就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保护航运经营人,以促进航海业的快速发展。
(四)保险补偿原则
保险补偿原则是指当保险标的发生了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保险人应按照保险合同条款的规定履行赔偿责任,保险人的赔偿金额不能超过保单上的保险金额或被保险人遭受的实际损失,保险人的赔偿不应使被保险人因保险赔偿而获得额外利益。
保险合同是一种补偿性合同,旨在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而不能使其从中获利,因此保险合同的履行以保险利益为基础。如果保险理赔使被保险人获得保险利益之外的利益,则有激发被保险人人为制造保险事故以从中牟利之虞,扩大了道德风险,将给社会的稳定运行和伦理体系谱上一笔不和谐音符。
保险补偿原则是对补偿性的保险合同的赔偿金额施加各种限制性的赔偿后果。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保险赔偿前提的限制。这又包括两个方面:1)在损失发生时,被保险人必须对保险标的具有可保利益,才有可能获得保险赔偿。2)保险标的遭受的损失,必须是以保单承保风险为近因造成的损失。(2)对保险赔偿金额的限制。其中包括:1)保险赔偿不超过保险价值。保险价值即保险标的的经济价值。它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可保利益的货币表现形式,是确定保险金额的依据。2)保险赔偿受到保险金额的限制。保险金额简称保额,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投保金额,是保单上确定的保险人负责损失赔偿的最高责任限额,是计算保险费的依据。这又因定值保险和不定值保险而有所不同。定值保险是指在签订保险合同时,保险人与投保人通过协商将保险标的的价值加以确定,并且以双方确定的保险价值作为保险金额的保险。在定值保险中,保险金额等于保险价值。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应以约定的保险价值作为计算保险赔偿金额的基础。海上货运保险多采用定值保险单。不定值保险是指在保险合同签订时,保险人和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价值不加以确定,保险价值是留待事故发生后再进行核算、核实的保险。采用不定值保险,在投保时虽然合同双方没有确定保险价值,但投保人却要为保险标的确定一个保险金额。这样一来,投保时确定的保险金额就有可能同保险事故后经核实而确定的保险价值存在着差异,出现不足额保险,超额保险和足额保险三种情况,而在不同的情况下,保险赔偿的限额是不同的。
除了上述国际商法部门存在着限制商人责任,保护商人的制度外,其他还有诸如现代海事法中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中的赔偿限额制度、国际航空运输中赔偿责任限制、信用证业务中的“独立抽象性原则”、保险中的免赔额制度等等。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国际商法承认和保护的商人营利必须是通过合法交易、正当手段的谋利,在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和利润。对于采用非法交易、不正当手段、违背公认的商业道德而获得的收益和利润,各国法律不仅不予以承认和保护,还要予以相应的法律制裁。这就意味着,国际商法是承认和保护利己的法,但绝不是承认和保护损人的法[8]。
参考文献:
[1]张国键.商事法论[M].台北:三民书局,1980:23.
[2][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67.
[3]TonyOrhniaiedited,LimitedLiabilctyandtheCorporation,CroomHelm,London&Camberra,1982.42
[4]PhillipI.Blumberg:TheLawOfCorporateGroups,LittleBrownandCompany,BostonandToronto,1987:3.
[5]朱慈蕴.一人公司对传统公司法的冲击[J].中国法学,2002,(1):103.
[6]李永军.论破产法上的免责制度[J].政法论坛,2000,(1):23.
- 上一篇: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汇报
- 下一篇:基本经济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