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范文

时间:2023-04-04 00: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篇1

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措施:

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篇2

学习第五至六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对象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引入:作者观察细致,描写具体,不仅写出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而且写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二)学习第三段(第4自然段)。

1、播放一段船夫驾驶小艇穿梭于河面上的录像。

2、学生看后,找出能概括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的词语:“操纵自如”。

3、让学生谈课文中具体描写“操纵自如”的内容,请一学生上台以手代艇作动作演示。

4、全体学生都做“船夫”:以手代艇,以桌面代河,以文具盒、书本代替河中其它船只。

学生集体演示,一边跟教师配合读课文:

师(读):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生:(接读)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同时以手代艇做“左拐右拐”的动作)

师(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生:(接读)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极快,还能作急转弯。

(同时以手代艇作“穿过”“快”、“急转弯”的动作)

5、让学生谈谈“操纵自如”的含义,并举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引导学生理解“操纵自如”是指驾驶得非常熟练、要小艇怎么行驶,小艇就怎么行驶)

(三)学习第四段(5——6自然段)

1、小艇在威尼斯城人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四个人一小组边读第四段边讨论:

填空:

白天,_______________乘着小艇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着小艇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着小艇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着小艇去______________。

半夜,___________________乘着小艇去________________。

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在威尼斯,除了课文中写的一些人物需要用小艇作为交通工具外,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作交通工具去工作,去学习呢?

四人一组议论:(邮递员、教师、医生、市长、旅游者)

小结:小艇和威尼斯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艇活动,城市就热闹,小艇停泊、消失,城市就安静。

3、配乐朗读第5——6自然段。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美景。

指导背诵。

篇3

1.重视预习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效率。在第一遍阅读过程当中,以读为主,不求甚解,简要自学,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句以及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然后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交流、问老师等方式进行思考和解答。比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花生的花朵长在地上而果实却长在地下?为什么花生果实有一层硬壳包裹着?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下阅读,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加大语句训练

文章是由词句组成,加强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生阅读过程当中,老师让学生用笔划出收集到的词句,可以是优美的词句,难解的词句等。比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春潮》一课时,让学生感受文章境界的同时,找出作者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含义的同时,眼前也会出现绚丽的画卷,达到享受阅读的效果。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兴趣,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阅读,并且能够享受这份阅读感。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在学生阅读完毕之后,让学生总结出阅读内容的中心大意;之后教师在提出难度稍微大点的问题,并给予分析和解答。

4.讲究阅读方法,尊重学生个性

小学生阅读课文,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读准、读通、读懂,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第一步将课文读准确,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标记不认识的文字。第二步,熟读课文到流畅的地步。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认识的文字,让学生高效的积累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存在很多个体化差异,因此学生的个性也不同,学生在读后的认知能力也有所差异。所以在选择阅读内容这方面,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5.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在一种和谐、主动的氛围内进行。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当及时做好标记,坚持阅读。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以后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它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提升的,需要长期的坚持。教师应该及时的引导和督促,双管齐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晋•陈寿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就谆谆告诫我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大量的阅读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能够使学生持久的进行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承担为孩子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学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6.比较性阅读比例加大

何谓比较性阅读,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挑选两篇截然不同或者由相似点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之后再进行对比。从语文教学角度看,比较性阅读是十分常见的。帮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起到启发思维、扩展视野的效果。比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中《手》和《眼睛》两个单元,学生在自主阅读完毕之后,可以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减少他们之间的距离,也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结语

篇4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 质疑问难 发散思维 想象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做?笔者有如下见解。

一、通过质疑问难的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常言道,学贵知疑,疑则问,问则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做到于无疑之处觅有疑。

例如:教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渡船》一课,我抓住“船已过了河心,坐在船头的青年人眺望对岸,猛地发现要找的陈大夫”这句话,巧设疑问:读到这儿,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一位学生说:“课文前面说陈大夫家离河有五六里远,大家在船上才发现生病的小孩。陈大夫怎会知道船上有人找她看病,并且来得这么快?”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学完课文后,我再问:“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吗?”有学生提出质疑: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小孩生病了,大家都热情关心,纷纷想办法出主意。陈大夫热心地给他治病。为什么课题不叫《乐于助人》,而叫《渡船》呢?我充分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值得讨论。于是又说:请同学们默看课文,想想生病的孩子一直在哪儿?学生很容易弄清这是发生在渡船上的事,故以事情发生的地点——渡船作课题。又如:教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太阳》一课,揭题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根据课题质疑问难。学生提出许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太阳有多大?多热?离我们有多远?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它有多大年纪?在什么地方?它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这些问题有的能从文中找出答案,有的要从科普读物中寻找答案,有的需要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老师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使思维沿着纵向、横向的扩散式思维,要求沿着各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增强学生发散思维意识,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独立思考的精神,遇到问题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不拘泥于已有范例和模式提出问题解决方法。

例如:教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井》结尾时,我问:你是怎样理解古井“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这句话的?学生大多是从“乡亲们长年累月帮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这一方面来谈。我作了肯定后,因势利导地指出古井也陶冶了老人一家三口人的品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具体说一说。学生通过思考,理解了课文的深层意思:1. 男的老党员受古井精神的熏陶,年轻时积极参加革命,在时期,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腿负伤后,走路一瘸一拐,但从未向领导要求什么,在自己的故乡默默地生活着。2. 两位老人学习古井奉献精神,忍疼割爱,宁肯自己生活困难,也把唯一的女儿送到外地教书。3. 老人的女儿受古井精神的陶冶,自告奋勇到最穷困、最偏远的山区工作。

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来领悟这句话。由此可见,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达到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通过想象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经常进行想象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教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结合课文结尾启发想象。老山羊走后,陷阱里的狼会怎样?谁能把这个寓言故事讲得更精彩些?学生思考后分组练习表达。几分钟后,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老山羊走在路上,碰到了猎人,就把猎人带到陷阱边,狼一看,吓破了胆,瘫在陷阱里装死。猎人搬开扳机,对准狼的喉部,“砰”的一声,狼真的死了,血流了一地,狼终于得到了恶报。有的说,狼听了老山羊的话,非常生气,想吃掉老山羊,拼命往上蹿,可怎么蹿也蹿不上来,倒是弄得陷阱里尘土飞扬。由于狼筋疲力尽,又没吃到一点东西,过了几天,它死了。有的说,猎人来了,对陷阱里的狼说:“你这个坏东西,我终于找到你了,你把我害得好苦啊。你叼走了我的羊,偷吃我的鸡,看我怎样收拾你。”狼连忙求饶,说:“亲爱的先生,请你发发善心吧,你把我救起来,我一定会改过自新,为你效劳……”猎人装作救狼的祥子,扔下套好的绳子,狼以为猎人真的救它,十分得意,一下子跳进绳子圈,猎人用力一拉,绳子把狼套得紧紧的,猎人就把狼拖回村子里,人们早已对狼恨之入骨,纷纷拿刀把它宰了,用狼皮做衣服,狼肉让大家分享。有的说……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参与。既把握了故事内容,想象力又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我凭借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的训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当然,教无定法,教师只要本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在教学中,寻求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和途径,那么学生的求知、认知、创造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炜炜.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8).

[2]高福祥.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J].大观周刊,2011(2).

篇5

一股“生本”的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老师大胆地呼吁:把课堂还给我们的学生吧。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学习名人单元,我一看这个单元很有特色,正适合单元教学的模式,我于是大胆地尝试运用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学生体验的方式去教学这个单元。于是我给自己拟订了一个题目叫《走近名人―单元导读》的课型设计。课型设计如下:

一、前置作业

学生回家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福楼拜、孙权五位名人的生平、伟业及故事。

小组合作完成对其中一个名人的生平、伟业及故事、表演。

二、课堂设计

1.教师导入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崇拜发明家爱迪生,中学时崇拜文学家鲁迅,参加工作后崇拜政治家。我想同学们心中也一定有自己崇拜的名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名人世界。教师板书课题。

2.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3.比赛内容

(1)名人伟业,评价名人;(每小组必选项目,每组一代表,可补充)

(2)名人故事,你说我说;

(3)模仿表演,体验名人。

4.学生表现精彩表现,纷呈如下

(1)演讲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表演者:凌翼丰,陈卓怡,等;状态:声情并茂)

(2)贝多芬的小品故事表演;(表演者:苏越,胡子昌,等;状态:活灵活现)

(3)福楼拜与莫泊桑的星期天的故事;(表演者:罗怡芳,袁琨,等;状态:大胆自信)

(4)孙权劝学的场景再现。(表演者:刘依然,周鼎,等;状态:栩栩如生)

精彩表现一个接一个,博得了老师的啧啧称赞。我们学生真的很棒,潜力无穷呀。

三、教学反思

这堂课老师讲得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表现,老师仅是个指挥者和组织者,但是我想学生却收获了很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知识容量是我们传统课堂不可比拟的,学生课前准备和小组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我想这就是我们期盼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还怕学生不开口吗?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还怕不能提高吗?

篇6

一、重视文本的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的拓展主要包括课外阅读文本的拓展与填补教材文本空白的拓展。课外阅读文本的拓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思想发展状态,小学生时期对社会事物的接触相对较少,他们接触、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阅读,显然这种阅读并不是局限于语文教材文本的阅读,而是延伸至课外阅读的层面。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当注意方式的多样化,但是要注意课外阅读文本与教材文本应当具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作者的实际生平、作者在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作品创作的背景等,从而在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交流之间建立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真正地掌握课文阅读的精髓、对文本阅读的向往。以《石灰吟》为例,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前,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自身遭遇等,使学生对该诗创作的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先对其他作品进行相关的分析,有效地将学生的思路打开,对于阅读情境的创设和思维的拓展具有积极作用。填补教材文本空白的拓展指的是对具有开放式结尾的文本进行想象填充,这种阅读拓展方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想象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

二、重视生活性的拓展

语文的学习并不是局限于文本的学习,归根究底还是要回归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语文服务生活。小学生时期正处于思维不断完善、情感逐渐丰富的时期,语文的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体味人生百态,感受生活价值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应当意识到语文的拓展阅读不能够脱离生活开展,而是应当将文本与实践有效结合。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生命生命》为例,其中的第三个小故事是“倾听心跳”,在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从中挑选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语句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例如“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教师首先可以询问这句话让你感到震撼的地方在哪里,在学生作答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对倾听心跳的具体内容以及感受进行论述,最后针对学生提出的焦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如何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其提升的素质层面也不会仅局限于语文方面,更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了规正与引导。像此类具有人生哲理、生活体验感悟的文本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对情感的一种描述,在拓展阅读教学中将文本与生活实践有效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所谓“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语文阅读能够给语文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三、延伸至其他学科进行拓展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120―02

生命是美丽的,美丽的世界由美丽的生命组成,它是宝贵的,是最值得珍惜的。同样,生命亦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如何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笔尖流淌出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准确把握生命的“脉搏”,叩响“热爱生命”的琴弦,便成了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的重心。“热爱生命”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教材安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作为铺垫,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整个单元的各个版块被“热爱生命”这一主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年段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版块,引领学生一起完成习作――《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受生命之“炫美”

教师出示多组图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生命之“炫美”。

图片1(舞蹈“千手观音”):这是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舞蹈《千手观音》,这美丽的舞蹈是由21位聋哑演员用常人没有的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完成的。她们舞出了美丽,舞出了对生命的热爱。

图片2(岩壁中的幼苗):这是生长在岩壁中的一棵幼苗,它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竟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缺少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小节: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无不展示着大自然中的生物对生命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习作――《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

【设计意图】“生命”的话题是四年级小学生所初涉的,在这一环节中由多幅图片导入,其中有他们所熟知的舞蹈,也有他们生活中见过的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还有平时难以引起他们注意的弱小生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观地感受画面美,并伴随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情境的引导,来初步感受生命所带来的炫美,为之后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书写生命作铺垫。

二、揭示题目,准确把握生命之“脉搏”

笔者带领学生揭示题目:读了这次习作题目《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你认为这次习作我们要写些什么内容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出本次习作的题目《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中,学生逐渐捕捉到 “热爱生命”、“故事”这样两个关键词。同时学生也提出了疑问:什么样的故事才是“热爱生命”的故事呢?“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既揭示了本次习作的主题,又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指导选材,悉心洞察生命之“坚毅”

1.开拓视野,理解人们“热爱生命”的不同方式

(1)事例引导,拓展思维。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所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不少,例如,与病魔抗争,有着顽强毅力的海伦凯勒;在5・12汶川地震中,独自返回教室营救其他同学的小班长林浩。(出示相关图片)

(2)“大事”化小,善于发现。其实热爱生命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小事满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3)补白练习,丰富语言。出示不同职业人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补白练习。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对“生命”的概念还很模糊,对“热爱生命”这个话题更是不知从何处下手,教师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出示几幅图片加上语言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补白练习,认识到除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之外,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也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事。让学生把一个看起来“很大”的题目具体化、简单化,消除他们在写作前的畏难情绪,为接下来的写作打开畅通的渠道,用补白练习说话,帮助学生解题、破题。

2.图片引导,理解大自然中动、植物对生命的热爱

(1)赏析图片,重识“生命”。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却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我们努力生活,积极向上,不惧困难,其实就是热爱我们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刚才我们一直谈论的都是人类热爱生命的故事,其实生命不仅仅是我们人类所具有的,在大自然中同样具有生命的还有动物和植物,我们来看看这几张图片:

图片1(爬山虎):这是大片绿油油的爬山虎,经常被安排在不起眼的院角,大树遮挡了他们的阳光,它们没有广阔的生长空间。为了生存,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上攀爬,他们征服着又高又陡的围墙,虽不引人注意,但仍旧生活得多姿多彩,他们热爱生命。

图片2(角马迁徙):每年7月底,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食草野生动物就会组成一支迁徙大军,他们迁移是为了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因此,这是自然界最伟大的迁徙旅程,他们同样热爱生命!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再次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依旧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引路,让他们分别从不屈生长的植物、不惧艰辛的动物身上以及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中,感受到大自然中也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事例,从而鼓励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命。

3.观察图片,说话练习。出示多组图片,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让学生看看这些图片,读懂这些大自然的生灵是怎样热爱它们的生命的,选取一个例子来说一说大自然的生灵是怎样热爱它们的生命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图片的时候非常认真,接下的交流也进行得非常顺利,他们从破土而出的种子中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从搬运食物的小虫中看到了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气势;从仙人掌身上看到了不甘枯死的求生欲望;从峭壁的松树身上看到了坚毅的性格;从山野的蒲公英等植物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学生已经从上课伊始的无从下手变得有话可说,还说了很多他们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丰富异常。

四、范文引路,描绘生命之“色彩”

1.出示范文。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最受感动的热爱生命的故事,并为学生准备一个片段,写的是一群蚂蚁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读读这个片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用范文为学生引路,让学生感受到要想让文章写得精彩,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必不可少,如果能再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让情节更加生动,并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那文章一定会让读者赏心悦目。之后,给出习作过程中的几点建议,让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重点去写。

2.写作方法指导。读了这个片段,让学生说说其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好,值得学习。和学生共同梳理出以下写作要点:一是要用具体的事例来写身边热爱生命的故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组织材料。二是可以着重选取一个细节去描写。三是习作中可以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四是叙述故事与写出自己的感悟,要巧妙地结合起来写。

五、当堂练笔,深化感悟生命之“力量”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手段;高效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课堂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优化语文课堂。

一、深入钻研课本 把握教学重难点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过度重视游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未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研究,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学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一)备教材

进行仔细的备课是教师开展有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备课阶段,先通读课文,对文章中教难理解的句子作标记,再根据相关的教学资料,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读文中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备课。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对小学二年级《金色的草地》进行备课时,对较难的字、词、句作好标记,并将其具体的教学方式写入教案中。此外,蒲公英变化的相关语句标记出来。将文中重点含义的语句的解释标记在句子旁边,避免了漏讲的现象。

(二)备学生

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文化程度存在差异,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备课。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中的《白鹅》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备课阶段,对白鹅“左顾右盼”“一丝不苟”等形态标记出来,上课时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描写白鹅的形态、动作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的兴趣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游戏的阶段,上课期间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置身于情境之中,达到增加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开展有效课堂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优化课堂提问

由于语文课堂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基于课本进行适当提问,保证问题的价值性。此外,还应将提问的次数要适量,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同时,教师还应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情境,把握问题难易程度,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先通过创设游戏场景、对比观察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的模式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巧用电教媒体, 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事件等都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学生无法融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文字等为一体,通过情境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减少板书时间,让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增加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鸟的天堂》,很多学生无法根据“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想象出榕树之大、鸟数量之多,从而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榕树以及群鸟飞翔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与喜爱。课堂结束前,向学生展示目前“鸟的天堂”中鸟的数量、种类大幅减少的画面,号召学生保护环境。

四、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技能。但是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这一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无法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展合作教学:第一,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任务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目的。第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学生看待问题时,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因此,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五、结束语

现阶段,高效课堂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静茹,赵国林.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中存在的障碍及解决策略[J].神州,2012(2).

[2]张淑玲.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J].教程教育研究呢,2013(22).

篇9

[关键词]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 小组合作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23

语文作为小学学习中主要科目之一,受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广泛关注。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理论和学习模式,被人们称为是近些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上课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学会理解、倾听以及尊重他人,应得到教师的大力推广。

一、合理进行分组

小组的合理划分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决定性因素。教师在分组时,每个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容易导致学生自我存在感较低,从而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过少则容易使学生无法充分讨论,讨论结果易出现过于片面的情况,以4-6人一组为宜。在班级内部,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以及个体发展的差异化,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进行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将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差等生进行合理搭配,另外,在分组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征,将外向与内向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只有这样,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才能真正发挥优等生带动中、差等生,外向生带动内向生进行积极讨论学习的良好效果。

二、加强学生小组内部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与理解问题的能力尚不完善,如果课堂中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只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则部分学生就会出现不会思考以及无从思考的局面,造成学生思考环节的失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加强学生小组内部的讨论环节,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性,也能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她是我的朋友》时,语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朗读,对不认识和不理解的生词进行讨论,然后将这些生词进行汇总,在教师询问时,小组代表将这些生词指给教师。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学生的很多生词都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自行解决,这样教师在正式上课时就可以挑选其中比较突出和重要的生词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和质量。在对其中的生词进行讲解后,教师就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部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划出主人公“阮恒”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主人公“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等等。另外,教师在对学生充分讲解完这篇文章后,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阮恒在输血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哭?”、“阮恒是一个怎样的人?”等问题,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学生不但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也能在其他学生那里得到自己没有想到的想法,从而增长了他们的知识面,扩充了他们的思维,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引导

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且其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差,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跑偏题,也比较容易起争执,此时就应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引导。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上册课文《幸福是什么》时,教师在让学生讨论“幸福是什么?”时,学生可能就会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和回答,在学生小组内部讨论时,教师就应该对学生限定针对《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师内进行巡视和监督,对于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内容进行相应的指导,避免讨论无益学习状况的出现。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美和生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阅读课上可以做到以下五点,以达到其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读、悟、情,充分挖掘课程内涵

语文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本。形式多样地朗读,不同层次地读。初读感知,细读领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演读、配音读、示范读……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哲理内涵,领悟其思想感情。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5课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从而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学习,本段讲的是爸爸遗体归来的情景以及爸爸临死前的呼唤。教师可以首先放一段哀乐(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学生,帮他们进入角色,再自由读书,效果较好。学生眼里噙着泪,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读“爸爸的呼唤的是什么”一句时,教师可以根据那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朗读,让“和平”之声渐渐喊响,深入生心。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仅仅是教师唱“独台戏”是不行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但不能过多的代替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自由放飞思维,不可束缚学生跟着老师转,许多问题学生就能提出来,老师大可不必频繁发问.“读课题再质疑,读全段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有时更能激发学生思维,哪怕是一个词的理解、一个句子的领悟、某种思想上的认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反映出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改倡导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强了,诸多疑难便能迎刃而解,这样既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些问题,学生单枪匹马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有了“三个臭皮匠”,也会拥有诸葛亮似的智慧,许多问题在诸生的争执与讨论中得以解决。

四、关注学生知识的落实,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有的语文课堂花样无数,学生兴致极高,可谓不断,热闹非凡。可问及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却说不清楚,无言以对。听写生字,到处出错;默写词语,东拉西扯;背诵片段,支支吾吾……课堂形式是要求多样,可无论有多少花样儿,最终目的是为了本节课知识的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必须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视了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关键,阅读课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虚实。这样的阅读课也只是外实内虚,中看不务实。只是所谓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五、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极其深广。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知识,要极力关注学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质、审美情趣和个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语文素养,适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