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1 17:4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医学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篇2
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应从以下医学专业人员中选择:(1)五年制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本硕连读的研究生;(2)根据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并通过复试录取的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3)家庭和社区住院医师。
2老年医学临床教学课程设置
2.1老年基础医学
衰老的生物学包括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
2.2老年心理医学
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们在衰老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变化和规律。
2.3老年病学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
老年病的临床特点:①多病共存、病因复杂、长期积累;②发病隐匿、缓慢,多属慢性退行性疾病,生理与病理变化很难区分;③多种器官处于临界功能状态、病情变化突然、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包括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老年神经系统疾病、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疾病、老年代谢性疾病、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感染性疾病、老年肿瘤等。
2.4老年康复医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谱、疾病谱的明显变化,残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的康复日益为社会所重视,特别是对老年病的康复医疗尤为重要。老年康复医疗内容主要分3大类:即预防性康复处理、一般性治疗措施和有目的的恢复已丧失的功能。
2.5老年预防医学
是老年医学最重要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应包括老年流行病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养生学、保健医学、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等。要了解老年人常见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卫生宣传,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推进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营养饮食。建立多层次的老年人医疗保健制度和体系,将老年保健工作纳入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势在必行。
2.6老年医学研究
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的研究,提高对老年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水平。
3提高带教老师素质,打造先进教学团队
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但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好医生。教师自身素质是培养高质量老年医学人才的关键。带教老师首先需加强内在修养,重视自身品行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也要不断督促自己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结构,熟练运用新技术、新理论、新疗法,提高临床教学水平。皖南医学院老年医学科根据科室人员结构成立以高年资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师负责的带教治疗组,每个治疗组包含各级职称的带教老师,各个治疗组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团结协作,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充分发挥治疗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特长,构建和谐氛围,打造先进教学团队。另外根据皖南医学院的统一要求选择具有主任医师职称的或已经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医师申报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学院根据申报材料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最终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人选,并负责对新上任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做好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动态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作为治疗组长和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带头作用。
4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探索老年医学临床教学新模式
4.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
(1)理论知识准备:要求进入临床科室之前,认真复习老年常见病诊疗和危急重症抢救措施等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室指定一位高年资医师担任教学干事,按照《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负责安排临床技能的学习及值班工作。先在本专业科室学习工作9~12个月,要求熟练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门急诊处理、接诊病人、危重病人抢救并能对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4]。由导师、治疗组长及教学干事组成考核小组分阶段进行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病例答辩考试。
(3)以心血管专业为基础,树立全科意识:老年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疾病可能涵盖了多系统功能障碍,老年人群的医疗服务与普通人群存在明显差异,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需要特殊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培养能给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的现在及未来的临床医生是非常紧迫的任务。为了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性临床技能,根据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带教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的轮转科室,进入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科室轮转,要求包括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急诊医学科至少六个以上专科,每个专科1~3个月时间,各轮转科室专门安排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高年资医师作为带教老师安排在该科的临床技能培训和值班。由带教科室组织专家进行出科考核,不合格者需继续在该专科轮转直到合格为止,要求学生掌握轮转各专科的基本诊断、治疗技术。轮转结束后再回到本专业科室继续强化临床技能的训练,逐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4.2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1)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诊断、治疗和病人教育。老年患者年高体衰,听力、语言、肢体功能甚至认知能力都有下降甚至缺失,关注、真诚、尊重、同情、爱心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再通过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可使患者尤其老年患者获得满意的诊疗服务,使病人满意率提高。在临床培训过程中需要指导研究生学习医患沟通的能力如:①和病人及家属交流时能自然地展开和终止话题;②能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③了解病人的所需所想;④简洁明了地解释疾病的诊断情况、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的目的、结果及预后;⑤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有问题出现时协调解决。
(2)在临床学习过程中通过患者或模拟情景进行阶段测试,评估学生在接诊病人过程中展示交流的能力[5]①包括自我介绍和角色介绍;说明访问的原因;倾听病人的诉说,不随便打断病人的谈话;事先准备好和病人交谈的若干事宜;②自如地展开或终止话题;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并有所反应;观察细致,关注病人的明显不适,获得有关病人疾病状况的所有信息,以帮助正确诊断;③结合病人的生活背景,如家族、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情况,了解病人的恐惧、担心和期望;④对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可能需要的医疗措施解释应清楚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医学用语;⑤鼓励病人参与诊疗方案的确定,分析疾病诊治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解决问题;和病人或家属持不同意见时,协调解决;⑥帮助病人区分鉴别蜂拥而至的因特网、报纸、杂志上的医药介绍或广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过程中,导师要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引入主动服务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5规范科研训练,提高科研水平
老年医学专业的科研能力训练要突出医疗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是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主要让学生参加临床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学习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导师和治疗组长应有专门的临床科研课题,让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了解自己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学会总结研究结果,重点探讨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在不影响临床实践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基础实验研究的方法,参与部分基础实验的课题研究。在日常工作中指导学生阅读指定专题的中外文献,并书写医学综述,反复修改,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研工作的良好素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专业的网站和学术论坛上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6完善奖学金和岗位津贴
为促使广大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从事老年医学专业或报考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设立相应激励机制:(1)医院应设立奖学金制度,鼓励医学生从事临床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根据阶段考核成绩设立不同等级的奖学金;(2)通过参与临床住院医师工作与值班,医院和科室应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并随物价上涨进行适当调整。
7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由于直接与老年患者接触,学生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牢记学医的初衷与誓言,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与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断培养并以身作则展示对患者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摈弃浮躁思想,踏踏实实的对待每一位患者,尤其是疾病缠身、身体衰竭的老年患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篇3
一
《老年护理》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老年医学中的一个学科,同时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本课程属于护理学专业中临床阶段中的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笔者所教的班级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数通常为50-60人。高职学生优点在于动手能力强、思路灵活;缺点在于求知欲、耐性、自制力较普通大专学生差。因此,在班级人数如此多的情况下,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教学课堂氛围宽松,有些学生便会溜号、搞小动作或扰乱课堂纪律,影响教学质量;反之,如果教师板着脸让学生规规矩矩的,又会使课堂牢笼一般沉闷,同样对教学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著名的数学家托兰斯曾说过:“要使教学成功,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老年护理教学中以方案设计为基础的教学法是指,学生每6~10人为一小组,由教师提出需设计的内容及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及要求分组讨论。讨论中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书本、网络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将讨论结果由小组代表上台进行讲述。其他小组代表和教师对其表述内容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以正确、全面、创新为标准),取平均分为该小组本次课堂得分,计入平时成绩中。
笔者应用方案设计教学方法每次2学时,第一学时提出内容和要求,学生讨论;第二学时学生代表对其小组设计方案进行讲解,相关人员评分统分,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二
1.预习中的方案设计,应用在教学中总论部分,该部分内容广泛,但不深入。通过方案设计,可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探索、学习、创新,同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掌握,对后续分论内容进行预习,使学生心理上喜欢本门课程。
例如,针对老年人特殊心理需求与护理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列出预习方案:设计一个养老机构,并合理安排该机构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以满足他们身、心等各方面特殊的需求。要求设计内容含养老机构环境、规模、作息时间、饮食安排、工作人员种类和数量、老年人每天活动内容及方式等。
2.复习中的方案设计,可在分论内容即将结束时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应用,可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自主进行提前复习,对各章知识点进行掌握,避免出现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例如,分论中针对老年期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中跌倒这一内容,教师列出方案设计:以安全保障为主,请设计一位居家老人的居家环境及其健康指导。要求:设计内容含简述老年人目前基本情况;居室设置含房间功能、家具功能及位置特点、安全设备、照明等内容;健康指导含疾病健康指导、饮食和活动安全等内容。
三
应用方案设计教学法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适用范围。适合小班学习,班级人数不超过60人。分组时根据教室实际座位安排,以方便学生讨论为宜。由学生自行挑选小组代表。一旦小组成员确定,可一学期中固定小组成员,避免每次分组浪费时间,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缺乏默契和归宿感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适用原则。在学期中应用次数不可太多,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用于教学的案例一定要具有代表性,且不宜太过复杂,否则课堂时间难以把握。
3.及时小结评价。教师应给予准确评价,要表扬先进,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意见措施,这些工作也可由学生整体评议。但不管如何,应做到准确、公正、客观、全面,工作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课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建萍.老年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感染的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人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随着老年人、慢性病、免疫力低下者、耐药菌株和抗生素应用增多,社区获得性肺炎越来越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在美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是老年人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死率达15%~35%。了解并掌握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特点,将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现将我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中,男65例,女35例;全部病例年龄65岁~91岁。本组有基础疾病者82例(82%),其中慢性阻塞性疾病及肺心病43例,冠心病16例,脑血管意外10例,糖尿病8例,高血压5例;其中有两种以上并发症者21例。
1.2 临床表现
老年人肺炎起病隐匿,本组100例患者中,咳嗽为首发症状者94例、咳痰68例、呼吸困难10例、高热16例、低热42例、有食欲不振症状者32例、恶心呕吐症状者19例、腹痛腹泻者8例、胸痛者7例、痰血者5例。
1.3 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本组100例中,经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有干湿罗音者87例;WBC>10×10 9 者39例、WBC<4.0×10 9 者10例;100例送痰培养90例中培养出病原菌的有58例:其中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者29例,流感嗜血杆菌13例,金葡菌6例,克雷伯杆菌5例,支原体肺炎3例,军团菌2例。
1.4 X线检查
100例患者中,肺部左侧病变者29例、肺部右侧病变者55例、肺部双侧病变者16例;线以小片状、斑点状即支气管肺炎为多有86例、大片状8例、肺不张6例。
1.5 诊断标准
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的临床诊断依据。全部病例均经X线胸片或胸部CT,部分经痰培养确诊。
1.6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先给予广谱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采用单一或联合治疗,待痰培养+药敏结果和临床病情变化再调整治疗方案。另给予退热、止咳化痰、给氧、雾化吸入、支持对症等治疗。
2 结果
100例中发生并发症者45例,其中呼吸衰竭18例,水电解质紊乱13例,心力衰竭10例,心律失常4例。本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治愈及好转96例,4例因病情加重而转院治疗。
3 讨论
3.1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点
①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起病隐袭,临床表现与严重程度也不成比例;②症状不典型,常缺乏咳嗽、咯痰、发热、寒战、胸痛等肺炎的典型表现,只表现出嗜睡、食欲不振、恶心、腹痛、腹泻、尿失禁、淡漠、虚弱等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非特异症状;③老年肺炎病人的肺部体征也常常不典型;④老年人基础疾病多,脏器功能低下,免疫力下降,心肺储备功能有限,加之肺部感染后心肺负荷加重,易患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水电解质紊乱等。
3.2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
针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临床医生在接诊老年病人时,应对病人的非特异性表现予以重视,并进行血常规、胸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其中胸部X线检查尤为重要,痰菌检查是确定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诊断重要方法,是选择恰当抗生素的依据之一。
3.3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与预防
根据痰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对老年人各脏器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未获病原菌之前,可根据经验用药,一般采用递进式抗生素治疗,另外还应注意老年患者的基础治疗和加强支持治疗。
随着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们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医学知识的普及;预防感冒,加强锻炼,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条件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减少肺部的感染;号召老年人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总之,提高老年人肺炎的治愈率,我们要掌握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上述特点,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检,综合治疗,努力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旦确诊,应选用高效经济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注意治疗基础疾病,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及支持疗法,提高自身免疫力,以增强药物疗效,缩短病程。
【参考文献】
[1] 殷凯生;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04年01期
[2] 高淑连;社区获得性肺炎急性期凝血和纤溶功能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篇5
【关键词】 初发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相关资料显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已达2.46亿人,印度糖尿病的发病率占世界首位,中国位居第二,糖尿病患者已达4500万人,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外,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对于初发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有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存在较多严重的心身问题,如:存在紧张、恐惧、焦虑负性心理,社交能力下降等,导致了不良心理和病理间的恶性循环,影响患者生活和康复的进程[1]。护士通过心理干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以分析后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各项解释和开导工作,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心理,减轻焦虑,使患者全身心的配合医生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09年12月本科室收治初发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入选患者均为初发的糖尿病患者,年龄15~60岁。观察组,男 29例,女 31例;对照组,男 23例,女 37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以下心理干预措施。
1.2.1 准确评估 通过有目的交谈、观察及辅助检查等手段,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的情况,包括患 者的适应性,对疾病的态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等。综合评估后,针对患者不同类型的心理特征,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心理干预方案并使之得到有效的实施。
1.2.2 改善认知 初发的糖尿病患者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发生变化,对患者的自尊感和自我概念产生严重的影响,而让患者掌握一些疾 病和护理方面的知识能改善和增强他们的自尊感和完善自我概念。
1.2.3 心理干预[2,3] (1)首先让患者熟悉住院环境,了解患者的负性情绪,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一定的疾病知识,介绍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解除其心理压力,唤起对疾病痊愈的信心,培养良好的遵医行为,积极配合治疗。(2)一般情况下患者的焦虑主要是对疾病的不了解,对治疗一无所知,并担心预后,对此,护士应及时介绍疾病的相关内容及治疗的进展情况,治疗取得的效果等等,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3)初发的糖尿病患者大多自卑感强,心理上容易受伤害,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尊重患者,帮助患者建立面对现实,接受疾病的挑战。 (4)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安全舒适的休养环境,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和身体的舒适度。 (5)制定出院后的计划,鼓励其勇于驾驭于生活,严格遵守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五驾马车的原则让患者了解定期随诊的意义。
1.2.4 社会支持 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主要内容,首先应向家属介绍治疗的基本情况,及患者目前的心理状况,取得家属的协助,同时也要关注家属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要争取患者家属尽快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经济负担重的患者可适当协调医疗费用。
1.3 判断标准[4]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抑郁和焦虑状态的心理测评,将调查所得的数据由统计者将原始分换算成标准分。SAS标准分>50表明有焦虑状态,SDS标准分>53表明有抑郁状态。
1.4 数据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见表1。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结果比较(例)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及社会来说是一种较强的应激,也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焦虑和抑郁是初发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影响焦虑和抑郁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根据每个患者出现的反应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应用多种形式的护理干预措施,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学会自我调节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 童亚芳.护士对癌症患者抑郁症的认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35.
2 王长红,从中.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578.
篇6
会花钱是一门学问,更是老年人的一道健康护身符。可在生活中,真正懂得何时花钱,怎么花钱的老人却不太多。
有人舍不得,有人乱花钱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余奶奶,年轻时就养成了花钱节省的习惯。现在家里条件好了,老人家还是要每天傍晚去市场买低价处理的菜,家里剩菜从来都不让倒掉。
余奶奶生活节省,好在身体没出过什么大问题。浙江磐安县的王大爷可着实吃了“省钱”的亏。在王大爷的观念里,身体有点不舒服就去看病,纯属浪费钱。每次子女劝他去体检,王大爷都当成耳旁风。前不久,王大爷突然晕倒。康复后,王大爷坦言,他之前就有过突流鼻血、身体麻木,但因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太自信,不想花“冤枉钱”看病,才最终拖到了血栓发作。
一方面,有老人舍不得花钱;另一方面,也有老人爱乱花钱。在一些农村地区,有不少老人把钱花在了赌博、找小姐上;城里老人最典型的情况则是乱买保健品。林女士说,她父亲每年花在各种保健品上的钱都过万。“他经常花几千元买回一堆声称能治高血压、糖尿病、延缓衰老的保健品。有次我仔细看了一下那堆东西的成分表,结果就是普通蜂蜜。”林女士担忧地说,普通蜂蜜不能治病,好歹还不至于吃坏,“但谁知道其他那些所谓的保健品、药品都是什么东西,万一吃坏了,可太不值了。”
不会花钱伤健康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老年心理中心主任李娟表示,舍不得花钱和乱花钱同样有害,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健康。
导致营养失衡。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胰衔,不舍得花钱的老年人经常因为节省,购买单一食物,难以满足身体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多数老年人都存在牛奶、水果、肉类、坚果等摄入不足的问题。
损伤消化道。过期食品、剩菜,有导致细菌感染,引发肠胃疾病的风险,部分剩菜还可能滋生致癌物。
不利情绪缓解。在很多“节俭”的老人看来,花钱旅游、付费上兴趣班都是浪费钱。但李娟指出,老年人尤其需要兴趣爱好、社交及户外活动等纾解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不良情绪。美国哈佛大学一项长达75年的幸福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与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及幸福指数关系密切。
小病拖成大病。“看病太花钱,忍忍就算了”,“大病才看,小病忍着”的观念在老年人中仍很普遍。高芳宜担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常会因此导致骨关节病、消化道疾病及口腔疾病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控制也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治病变成致病。因贪小便宜购买低价、杂牌的保健品,可造成健康隐患;即便是真的营养补剂,也可能因为不对症、过量服用等,引发副作用。
花好五方面的钱
辛苦了大半辈子,老年人在人生的下半场,就应该享受生活,犒劳自己。李娟说,只有会花钱、花对钱,老人才能健康享受老来乐。
营养投资。买自己需要的食品,一些价格过于低廉的打折食品,近期吃不完,更可能成为一种浪费;考虑营养搭配,肉类、蔬果、牛奶都不能缺;理性购买保健品,任何营养素都不是越多越好,尽可能从日常饮食中全面摄取营养;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远离“免费赠送”等广告产品,声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更不可盲信。
兴趣投资。花钱培养兴趣爱好是提高社交能力、愉悦身心的良好方式。可以参加老年大学或兴趣班,也可以为了垂钓、书法、美术、唱歌以及其他各种体育运动,购买相应的工具。
旅行投资。建议老人结合身体状况、财务状况,制定合适的旅行方案,定期出游。报团出游时,一定不要贪便宜选择不正规的旅行社。
篇7
1.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发展的需要。
医学成人专升本教育是根据教育部教学管理和研究要面向21世纪,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开办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2002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了《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成人医学教育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的在职从业医疗卫生人员,使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改变,培养模式是针对已有医学专科学历的在职人员,通过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入学考试,升入相关专业本科(专业可交叉),继续学习,修业期满,达到相应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可获得本科学历。
2.医学成人教育的自身特点要求。
成人“专升本”自身的特点体现在:①“专升本”学生已受过系统的大学专科教育;大都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文化基础,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欲望强烈。②“专升本”学生多为在职学习,有实际工作经验,多数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③学生专业背景各异,专业基础参差不齐。而近年由于“专升本”招生中取消了专业限制,报考“专升本”时个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所读专业,这导致“专升本”在校学生中,有70%~80%学生专科所学专业与新学本科专业不同,这给教学活动实施带来了较大困难。④由于课堂教学有效时间短,学习相对分散,工作经验及社会阅历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学习态度迥然不同,多数学生处于半工半读状态,工学矛盾尖锐,这已严重影响到成人“专升本”教育的整体质量,集中体现为创新意识较差,道德素质滑坡,团结精神较弱等方面。
3.新医改和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009年,新医改相关政策明确提出改革现有医学人才培养体制,加快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随着卫生服务体系与医学服务模式的变革,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等问题的出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亟待转变。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二、高校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具有创造能力。
2.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一体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医务专门人才。
3.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
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按照学科大类设置标准化的大类课程,构建统一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设置灵活多样、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
4.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和整体优化,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建设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医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我校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1.课程结构。
①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三个课程平台,以达到“基础扎实,专长突出”的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约占总学时数30%,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约占总学时数30%,专业课程平台约占总学时数40%。②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开课数量原则上需超过应选课程数量的2倍。必修课占总学分(学时)比例约为80%,选修课20%。③设立理论、实践,课外三个教学环节,以实现“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三者的学分(学时)比例约为4∶2∶1,专升本业余学生一至四学期面授以外的时间结合工作岗位进行自学、见习,第五学期安排为实习时间。
2.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公共基础课程是向学生传授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带有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临床医师获取信息、更新知识的基本手段。我院安排了三个学期共150余学时,旨在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要求学生达到英语三级水平,通过湖南省组织的学位英语考核才能授予学位,第四学期安排了专业英语,学习本专业外文专著、顺利阅读有关外文书刊的基础知识。
3.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依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原则设置学科基础课(大类)平台,要求具有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能够使学生获得严格的学科基础知识训练。我们考虑到学生在专科阶段已掌握系统解剖学知识,在专升本阶段除复习系统解剖学内容外,主要学习局部解剖学内容,注意与临床实际相联系。医学免疫学在阐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临床,介绍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相关的临床免疫学内容。
4.专业课程平台。
专业课程平台强调专业的前沿信息和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按照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应模块化、小型化和多样化,以便学生自由灵活地选择。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操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根据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及21世纪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增加了一系列选修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全科医学概论、社区保健、卫生法学、社区急救、老年医学等课程。
5.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精选实践内容提高学员临床技能。我院考虑到成教学生在各自的岗位工作,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实习类别及实习医院并报备到学院实习科。由于成教学生工学矛盾相当突出,如学生所服务的医院师资学术水平高,可以在本单位实习,但需严格按实习手册的要求填写实习记录和鉴定意见。
四、调整后的专升本培养方案与原方案的比较
专升本与本科培养目标一致,但在专业课设置上,专升本不能简单照搬统招本科培养方案,也不能是简单的本科减专科就是专升本。文献检索课程应由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增加了科研设计、精神病学、法医学、神经病学、社区保健学,全科医学概论、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和医事法等选修课,如此调整后,专业课更能体现培养特色。调整后的培养方案课程门数必修课由22减至15门,增加了15门可选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工作需要选修5~7门,共计20~22门课,面授课时为总课时的三分之一,相应增加了学科基础课的实验学时。学生在校集中面授时间为20天左右,其余的时间为在岗结合工作自学。第一学期增加了人文素质课程,根据专升本学员的特点,以面授、网络课堂、讲座等形式开设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科学的相互渗透,帮助学员树立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五学期为结合工作岗位的实习。
五、结语
篇8
一、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现状
当前,在高校护理专业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入学前对护理专业不甚了解,选择专业时比较盲目,加之社会上对护士的传统看法对正确认识护理专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学生缺乏热爱和从事护理专业的信念。这就给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执业活动带来隐患,造成了高等院校中每年都有护理专业的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或毕业后不从事护理工作的情况。英国大约有25%的护理专业的学生中途退出[1],加拿大护理学生的流失率在20%~40%[2]。已经在医院中工作的护理人员也存在流向其他职业的现象。据报道,我国有的医院护理人员的流失率达到8.9%[3],而爱尔兰政府和卫生服务部门虽然采取了各种招收政策,护士的流失率仍高达10%[4]。因此,高校在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上面临这样一个任务:使护理专业的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了解护理职业光明的就业前景,提高在校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护理职业的热爱,稳定护理专业队伍。本文从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教育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讨论。
二、提高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对策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专业思想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认识及看法。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专业思想会影响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自从护理工作成为一门独立专业以来,护士经历了3种不同的社会形象即温柔、慈祥的母亲形象、拯救大众的宗教形象以及卑贱的仆人形象[5]。如今,虽然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护士形象是“白衣天使”,但历史遗留的影响仍然存在,一部分人认为护士只是“伺候人”,是女人的天性,不需要训练和教育,更无需理论指导。这必然会使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误解,妨碍她们的正确选择和对待护理专业的积极态度,造成护理人员的流失。有研究显示,对护理本科生入学前专业态度进行评分,最低23分,最高73分,其中60.6%的学生专业态度评分48~63分,只有9.1%处于64~73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入学前专业态度较为一般,态度非常好的学生人数很少[6],所以,要尽早让学生了解护理职业性质,确立合理的专业态度。首先,可以通过讲座、讨论会以及在临床专业课(如内、外、妇、儿、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的教学过程中帮助护理学生了解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增加专业认同感;同时,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体会到护理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压力,增强他们对临床工作压力情景的适应能力,减少专业工作中的阻力与挫折,降低摸索与尝试错误的机会,提高对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与成就感。其次,临床带教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护理职业的兴趣,体会护理工作的美感,使其努力成为一名乐于助人、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合格护士。
2.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是必要的,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的护士,在工作中才能圆满完成任务,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习惯,为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打好基础。为此,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其正确的学习方法。据文献报道,学生选择护理职业的动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护理概念,包括有从事护理工作的愿望和以前有照顾别人的经历。研究人员发现,个人以前的护理经验是学生选择护理职业的主要原因[7]。而另一研究显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适应性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8],故早临床、多临床对建立护理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习惯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能够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知识体系。另外,可以成立互助小组或针对情况特殊、基础较差的同学,配备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共同提高,不断进步,为成为一名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合格护士而努力。
篇9
关键词:老年人肺部真菌感染小剂量氟康唑预防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65-01
老年人肺部感染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大,肺脏结构和功能,横膈位置发生改变,气流受限,这些改变降低老年人咳嗽和吞咽反射,使气道净化功能下降并影响肺天然防御机制,使免疫功能低下,是易感人群,因此,老年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老年肺部感染起病隐匿,并发症多,而且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影响宿主防御机能,致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寄生于咽喉部的致病菌,容易吸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单纯肺部感染发病者并不多见,并存或继发基础疾病者较多,如糖尿病、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慢阻肺疾病、冠心病。当肺部感染症状与基础疾病症状混在一起时,往往掩盖了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这是与其他人肺部感染区别的重要特点之一。笔者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来老年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及诊治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4例,年龄75-92岁,男34例,女20例,按照先后入院顺序平均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个人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2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在入院时按病情需要给予静脉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肟、哌拉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其他类如氨曲南、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等。治疗组在静脉使用抗生素≥10d时加用氟康唑200mg/d静滴,至病情好转停用抗生素时停用氟康唑,对照组使用静脉抗生素直至出现真菌感染(痰涂片或痰培养查见真菌)后加正规抗真菌治疗,至病情好转停用氟康唑。
3结果
治疗组患者用氟康唑之前使用抗生素平均天数为11天,氟康唑预防使用平均天数为7天;对照组用氟康唑之前使用抗生素平均天数为15天,氟康唑预防使用平均天数为14天;治疗组真菌感染率为16.48%;对照组菌感染率66.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老年人因气道屏障功能减退,机体细胞免疫及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下降,且常有基础疾病存在,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老年人肺炎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多不典型,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咳嗽、咳痰、发热等,而以消化系统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等为首发症状较多,常被漏诊和误诊为其他疾病,病情进展较快,易并发感染性休克、呼衰、心衰,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老年人吞咽功能减退,细菌易随吞咽物进入气道,并因重力作用滞留于肺基底部,使肺基底部毛细血管淤血及小气道内痰液瘀积,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脑血管后遗症病人及长期卧床病人常因反复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属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由于老年人机体反应性差,肺泡炎症渗出不明显,而以肺间质及毛细血管的炎症反应为主。影像学上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边缘模糊及间杂的斑点、斑片状阴影。支气管肺炎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肺炎类型,大约占76%。老年人的支气管肺炎与其他年龄组的支气管肺炎相比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老年人的支气管肺炎下叶多见,且范围较广,75%以上患者病变常累及多数肺叶,呈多灶性分布,有一部分患者病变融合在一起累及整个肺叶或肺叶的大部分[1]。
由于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加上住院时间长,广谱抗菌药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老年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细菌耐药性也明显增加。故对于老年肺部感染的患者,应尽快明确感染的致病菌,防止滥用抗生素,如果病情较重,不能等待痰检结果或痰检尚未获得致病菌时,可根据院内、外细菌感染的规律,经验性选择具有强效杀菌作用的抗生素或联合用药。经验表明:三代头孢和四代头孢类抗生素抗菌效果较好,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以免炎症控制不佳,并发感染性休克、呼衰、心衰等导致病人死亡。对于不能进食、昏迷的患者应鼻饲给予充分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酌情给予静脉滴注白蛋白、血浆、氨基酸或高营养液等,保证机体的能量供应。高龄及营养状况不佳是院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院内真菌感染,多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本文入选患者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在呼吸道黏膜易于定植;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均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使患者对外部侵袭缺乏免疫反应而致真菌感染。另一方面因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不少病例在入院时即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而且病情改善亦未及时更换或停用抗生素,产生菌群失调。
当然,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很有可能会使非真菌感染患者受到不必要的抗真菌药不良反应的影响,但是在更好的诊断技术以及更客观的抗真菌治疗方案出现以前,这种状况很难改变。通过认真评价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性,将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局限于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可以将这种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本研究中未发现2组在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本文采用小剂量的氟康唑(静脉200mg/d)与抗生素合用,疗程结束后停用抗生素及氟康唑后(氟康唑平均使用天数为7.34d),病情亦无反复。氟康唑对人类肝毒性小,不影响肝功能,小剂量氟康唑短期应用不良反应少,即使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用氟康唑后给予对症治疗,一般均能恢复,笔者认为小剂量氟康唑与广谱抗生素合用,能够预防老年人肺部感染治疗过程中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使用安全。
篇10
【关键词】 依降钙素;老年;骨质疏松症;临床应用
骨质疏松症是威胁中老年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 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骨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腰痛、四肢疼痛、畸形、骨折、骨痛、 关节功能受限等, 发生髋部骨折1年内的死亡率为15%~20%, 存活者中50%终生致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健康意识问题, 我国中老年的钙摄入量严重不足, 导致了我国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居世界首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原则是减少骨量丢失, 维持或增加骨密度, 缓解骨痛症状。为了优化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案, 本文观察了46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使用依降钙素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的92例患者为本院2009年1月~ 2010年12月收治的门诊及住院骨质疏松症患者, 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翻身痛、负重性疼痛或主诉周身静息痛, 经诊断符合1995年WHO规定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其中男11例, 女81例, 年龄62~81岁, 平均年龄(71.3±11.7)岁, 病程5个月~5年,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为依降钙素组46例, 对照组46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维生素E口服, 30 mg/次, 4次/d, 3个月为1个疗程;依降钙素组:每次肌内注射依降钙素20 U(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 2次/周, 连续4周, 后改为1次/周, 口服维生素D碳酸钙片500 mg/d(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两组疗效差异。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观察指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EXA)在治疗前后测定腰椎的骨密度值, 采用意大利安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钙、血磷。
采用VAS法评估患者疼痛情况:0分:没有疼痛感;<3分表示患者能忍受的轻微疼痛;4~6分:影响睡眠但尚能忍受的疼痛;7~10分:渐强烈、难忍的疼痛。疗效分为三级标准, 分别为显效:患者VAS<2分, 没有影响睡眠, 翻身、坐立、行走基本没有疼痛, 能够自理生活;有效:VAS<5分, 睡眠情况有效改善, 活动时疼痛减轻;无效:疼痛仍在6分以上, 躯体功能活动及睡眠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依降钙素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28.26%, 依降钙素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 2 其他指标治疗前后变化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依降钙素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L4、L5骨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依降钙素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两组血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依降钙素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发病率日益增高, 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主要目标包括缓解疼痛及延缓骨量的下降, 降钙素是甲状旁腺分泌的一种钙调节激素, 调节机体骨转换或钙平衡, 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抑制骨吸收。依降钙素是人工合成的新型降钙素类药物, 是主要的治疗药物之一, 通过结构修饰后, 其化学稳定性更强, 不仅可在室温下长期保存, 而且在人血清中药效更为稳定, 用药3 d后残存活性率仍能保存50%, 因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是:①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增生, 促进成骨细胞生长, 与益钙宁的作用相仿;②降低骨吸收, 促进骨生成, 通过降低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提高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骨钙素(BGP)等骨形成因素;③增加5-羟色胺(5-HT)受体数目, 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的痛觉受体, 降低痛觉过敏, 扩张血管, 改善下肢血流, 抑制疼痛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 从而产生止痛作用;依降钙素还能刺激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与β-内啡肽的释放, 直接作用于下丘脑, 达到中枢性止痛作用。本文结果表明给予依降钙素制剂治疗2周后即改善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 与文献报道相符;④防止骨钙丢失,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 导致骨钙流失增加, 可引起血钙水平降低, 同时肠钙吸收减少。本文研究发现, 联合维生素D碳酸钙片治疗后血钙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且依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 从而促进血钙向骨钙转移, 加快骨重建, 提升骨量。研究表明降钙素辅以钙剂治疗可提高降钙素效应, 减少腰椎骨质丢失, 改善腰椎骨密度;单用依降钙素, 不能改变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 不能有效抑制骨溶作用, 使用钙剂能防止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 达到协同治疗作用。通过依降钙素与钙剂联合应用治疗骨质疏松症 , 能有效改善患者由于翻身、坐立、行走导致的疼痛。增加患者L4、L5腰椎的骨密度, 进而减低骨折风险。因此应用依降钙素联合钙剂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少, 有效减轻社会负担和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刘璠.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实用老年医学, 2010, 24(5):356-359.
李恩, 薛延, 王洪复, 等.骨质疏松鉴别诊断与治疗.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0-121.
蔡德山. 骨质疏松临床药物的开发与进展. 中国制药信息, 2004, 20(10):5-12.
高建军, 周轶, 顾淑珠, 等. 依降钙素对破骨细胞的作用观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3):248-24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