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育观念范文

时间:2024-03-01 17:4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的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的教育观念

篇1

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与看法。①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②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晶,文化传统会植根于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使人们的思维结构与逻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甚至封闭,这种稳定与封闭性影响着人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与选择,人们在对职业教育观念的进行选择时必然也受到该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因此,考虑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教育观念,必须考虑其所依据的文化传统,反之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德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性造成了两国不同的职业教育观念,受不同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两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观念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劳动和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所提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内容都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1. 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在我国古代,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儒家教育占据着封建社会统治地位,而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农家和墨家却受到人们的轻视。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就有“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与读书相连的的士排在第一位,表明在古代读书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地位胜于与职业教育相连的农工商阶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封建社会,一个普通人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唯有通过读书、做官,而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是进一步将这条道路固定下来。《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讲到了许多为学、为人、为政的道理,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受到儒家的轻视。比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每天应该考虑的是能不能学到“道”,而不是通过劳动去获取食物;孔子的弟子樊迟去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却被孔子认为是“小人”应该去做的事情。

2.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标对人才观的影响。受中国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封建知识分子大都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更是提出了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的人才培养路线,可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社会分工有高低贵贱的不同,而体力劳动的人,要受到脑力劳动的人的统指。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所要培养的应该是治国安邦的君子,而不是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方面具备一技之长的人。这种片面的培养目标不利于以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发展。

3. 重伦理轻技艺的学习内容。儒家教育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伦理道德,而忽视劳动和生产技术的培养。孔子继承了西周贵族的“六艺”教学内容,虽然对科目有些调整和充实,但仍然是以伦理道德的培养为主,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劳动。所以他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科举制度的建立之初是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埋首故纸堆”的学习内容也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知识分子严重批判。这种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以实践和劳动为主的职业教育相悖,导致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忽视。

4. “克己复礼”对个性自由的压制。儒家所提倡的“礼”的思想长期占据着封建社会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观念。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的行为方式要符合一定的礼数:孟子说“养心莫过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修养身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朱熹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观念,认为要想获得一定的道理,就要去除人内心的本能欲望。这种对自由的压制,不利于个人兴趣的培养。“学而优则仕”教育思想的提出,把学生固定在“读书―做官”这一既定的人生道路上。读书是正道,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而技艺的学习则是“雕虫小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学生不得不遵循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

二、德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观念

同以儒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文化传统相比,德国的文化传统更加多元。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浓厚的宗教信仰、对个性自由的尊重、对劳动的热爱和务实的人才观上。多元的文化传统影响了德国的教育观念,并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1. 德国宗教文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德国是一个宗教文化十分深厚的国家,宗教思想影响了人们对待职业和工作的态度。西方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任何职业不论是教师、工匠还是农民,都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上帝服务的,人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履行宗教义务,就是表达对上帝的服从和尊重。在这种“天职观”的影响下,德国人民热爱劳动、尊重职业,工人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职业。且在工作中他们能够享受到乐趣,精益求精,不断地提高生产的效率。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与劳动和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2. 实用主义造就务实的人才观。实用主义是德国文化传统中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用主义是从希腊词“行动”派生出来的,从哲学上看是一种行为主义,即注重实践活动与行为效益。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1708年C?泽姆勒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实科中学“数学和机械实科中学”,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以实科教学为主的学校纷纷建立,并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由于德国人民务实的人才观,使他们并不盲目追求学术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德国文化传统历来就重视技艺的学习。德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技艺学习的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西罗马时代。从西罗马时代到欧洲中世纪的结束,是著名的动乱时代,战争是这个时代的主流,骑士则在这个主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骑士文化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战争的不断进行,扩大了人们对武器、工具、日用品的需求,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各种手工作坊应用而生。国家对各类作坊的建立,以及从学徒的培养到师傅的称号册封也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行会”,由行会来负责作坊的建立、学徒的培养、师傅称号册封。而行会组织本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以及他们产品质量的要求,对敬业乐业、技术秘密的保护鼓励了人们对技术的传授和学习,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4. 人文主义思想强调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人文性是德国文化传统的又一个重要组成。人文性反对宗教主义对人性的束缚,提倡人的价值,尊重自由和理性。反映在教育观念上就是注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同中国“整齐划一”的教育相比,德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精神。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是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他认为“世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只要培养了兴趣,一个人即使走出了学校,兴趣会伴随他一生,使他终身受益。”③人文性对个人兴趣和自由的强调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不但没有受到排挤,相反却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观念的反思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职业教育却成为德国振兴的秘密武器,在我国却长期受到人们轻视。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的关键是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使人们对职业教育长期缺乏正确的认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为其他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一种出色的典范,但是每一种教育模式的成功都是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要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不能盲目的照搬德国的经验模式。此外,教育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努力。

1. 走出长久以来文化传统观的误区,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认识。首先,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品,更不是高考失败者的选择。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且长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其次,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式: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待遇优厚的高级技工无人问津。优秀的技术工人是国家的紧缺资源,而当前“技工荒”的现象也只能由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优秀人才来弥补。

2. 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注重劳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父母应该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兴趣,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应该开设一些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并组织一些与动手能力有关的实践活动,引进多方面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从各方面综合考虑;第三,对于已经步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充分利用在职业院校短短几年的学习时光,掌握自己未来就业的各种技能。

3. 职业院校自身的调整与改革,增强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职业院校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大学不断扩招的今天,要能够坚定培养目标,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而不是盲目地升本和转型;其次要注重办学质量的提高,吸收国外职业院校优秀的办学经验,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提高人才的质量;最后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心理品质。在对学生个性进行关怀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吃苦耐劳和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可度。因此,转变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偏见,需要职业院校通过自身的努力。

4. 国家应该做好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首先,对职业院校学生可以采取优惠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职业院校,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使他们能够专心学习;其次,提高职业教育从业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职业教育,并表彰从事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形成良性的社会循环;第三,多举办技能类的比赛,在全社会形成一股爱动脑、勤动手、热爱发明和创造的社会风气。

注释:

①赵功,王瑜.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篇2

    他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们认为“畜牲只有舔犊的溺爱,人类才有教子成人的理想”(藏族)。 “在家不会教子,在外就不会教人”(满族),“教子犹如驯虎”,(满族)。“刀不磨快难砍柴,孩子不教难成才”。(景颇族)对此,蒙古族的罗卜桑确丹曾经更明确地总结道:“家教是国家的根基。各家的礼仪好,国君自然会变开明”,“若家教荒乱,奋斗依靠、上进的目标无从会有”,因而提倡:“蒙古族家教好的家庭为尊贵”。

    在家庭教育中,他们还特别重视对后代从小开始的教育。他们说:“走马是从幼驹训练的,教子女要从小儿奠基”(藏族), “树木从小剪枝,儿女从小教育”(满族), “畜壮要从冬天喂,知识要从小时学”(藏族),“人从小时教,马从驹时训”(蒙古族) , “杂草铲除要趁早,孩子的教育要赶早” (蒙古族),“衣服要从新的时候爱惜,孩子要从小的时候教育”(维吾尔族), “饭团要趁热捏,孩子要从小教” (云南哈尼族),“父亲的教育——黄金;母亲的教育——智慧;哥哥的教育——利益;姐姐的教育——慈爱”(蒙古族). 他们认为只有对孩子实行从小开始的教育,才有利于孩子日后成长为一个具有贤德的人,

    他们非常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认为“驯猴子要有鞭子,教孩子要有法子”(藏族 )。

    在家庭“父母是子女的镜子,一举一动要身体力行”(藏族)。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出榜样。 因为“儿童养成的一切习惯,多是来自父母的影响”(藏族),“驯服烈马鞭子重要,教育子女身教重要”(满族), “自己如何对待父母,儿女也一样对待自己”(维吾尔族)。  

    他们对子女严格要求,因为“磨盘重了糌粑细,父母严了儿女贤”(藏族)“新衣裙头次就要洗净,人从小就要品行端正”(维吾尔族)。 他们注重对子女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谆谆告诫子女“孔雀是森林的福,父母是家庭的福”(藏族)。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严格教育和忠告,因此作为子女要“过了河不能忘牛皮船,儿成人不能忘父母恩”(藏族)、“糌粑的香味不到饿时不知道,父母的忠告不遇挫折不明白”(藏族)、“牛奶烫嘴不叫痛,父母打骂不记心”(藏族)。

篇3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本体博弈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开展,教师的教育观念也被要求更新转变,但随着对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发现,教师有可能受自身因素和外界影响而持有两种教育观念。已有研究者指出:要了解教师的观念,需要对个体的潜在状态做推断,这种推断非常困难;观念是不能够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必须从人们说的、打算做的和实际做的事情中去推断。因此,探究教师教育观念的实然状态以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笔者曾对沈阳市内几所中学的一些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目前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的教育改革还是同步的,但同时很多教师心中也有着不言而喻的传统教育观念。例如,关于一直被提倡的合作性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就持有不同的观念。有些教师认为合作性教学模式虽然也有开展,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有些老师觉得合作性教学虽然效果不错,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利于课程进度;有些老师觉得合作性教学无法有针对性地教学,有些相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难以跟上合作讨论的步骤,进而逐渐失去了合作兴趣,学生还是更适应一直以来老师讲、学生学的固定模式。从以上的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在观念层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还是“不言而喻”地起着支配作用。目前对合作性教学、合作性学习的研究越来越多,对这种模式的支持呼声也越来越高,这种合作模式不但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进行转移,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却在观念上对合作性教学模式的可行度产生怀疑,且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在教师自身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博弈中,应然的观念与实然的行为不完全一致,这种矛盾实际上说明传统教育观念在教师教育观念中的重要位置,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对教师教学起着制约作用,并在这场博弈中处于上风。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主体博弈

倘若将教师教育观念的本体博弈归结于教师内在因素的博弈,即传统与现代两种教育观念的矛盾,那么教师教育观念主体博弈就可以归结于其外在因素的博弈。谈及一直以来对教育观念的研究,多以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研究为主,但近年来也有对公众教育观念的研究。有学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和华南主要城市公众的教育观念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家长教育观念与当前教育观念的理想状态存在显著差异;教师与家长之间、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地域的公众在教育观念及各子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教育观念水平高于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水平”。由此可见,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之间存在着水平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一种隐性博弈力量的存在。在笔者对初中教师和家长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和家长之间不仅是一种互相依赖、支持的合作关系,实际上还存在着对彼此的不满,而这种力量的存在则足以使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观念产生矛盾甚至妥协改变。例如,关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减负”,很多人都很支持,但同时也很无奈。从家长的角度来讲,当笔者询问到一位家长“孩子现在作业多不多”时,这位家长直接将刚刚放学的孩子的书包递了过来,里边差不多能有十多本书,书包的重量可想而知。很多家长都认为学校老师在考试压力下讲课进度很快,孩子不补课就跟不上,于是就安排在外面补课,这种做法无形中就给孩子加重了课业负担。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很多教师都觉得教师给孩子留作业其实也是在满足家长的需求,一方面家长希望给孩子减负,但另一方面家长又希望孩子能够有个好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想按照正常上课速度进行,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已经提前补过课,所以在大多数人都掌握了知识点以后,老师就会加快课时进度。而教师与家长无形之中的“默契”却将孩子置于重大的学习压力之下,教师一些积极的教育观念也会迫于“现实的无奈”而妥协。教师与家长之间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性,使之形成一股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力量,影响着教师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文化制约因素

毋庸置疑,文化与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布鲁纳所说“教育不是个孤岛,而是文化这块大陆的一部分”,如果说教育是文化大陆的一部分,而人则是创造文化、开展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正是文化与人的交集所在。从文化何以影响教育的角度来看,文化既可以作为一套宏观的符号系统,包含各种价值、权力、机会等等,为教育提供一种大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既包括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包括小的学校文化背景。同时文化还可以作为一种微观的文化工具作用于个体的意义生成,影响个体的思维,而本文所探讨的教师教育观念就是文化在微观意义上的一种体现。

(一)文化的地域性差异

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也是影响不同区域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俗语中也蕴含着不同地方的文化可能就会塑造不同的人的道理。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就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culture)”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Mead,M)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她用此概念来指称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那些文化的类型。“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culture)”是与后喻文化相对的一个文化概念,指称的是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的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后喻型”文化结构的特征,在教育取向上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产生了师授师承的模式,不太重视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与张扬。而美国文化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社会是年轻人的社会,适者生存、优胜劣败是其社会规则,他们用发展的需要来驱动文化。美国文化的“前喻型”文化结构赋予了教育者的教育取向以“开放性”为总体特征,形成了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自主意志和自由精神。不同的文化会导致不同的教育取向,也会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念,上述中国与美国不同的文化类型所形成的不同的教育观念就是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的有力佐证。但是,即使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一个地区的不同学校,甚至一个学校的不同班级,文化也存在着差异性。例如,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北方城市,其社会文化自然有着其自身特色,“在中国的市场化过程中,老工业基地社会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并没有统一的进程,市场化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市场,而且取决于传统体制的强弱。”在沈阳地区相对较强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化发展并没有沿海地区高,相对应地人们的观念也受传统观念钳制较为严重,教师的教育观念自然也同沿海地区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差异。因此,根据上述笔者对沈阳市内几所初中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得知,目前沈阳市内很多初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教育改革有着基本的一致性,但其内在的博弈由于受到文化的制约仍然使其持有较为保守、不愿冒险革新的传统观念,相比于沈阳地区,在中国上海、广州等南方沿海城市,其教育观念则相对较为开放。因此,文化的这种地域性差异是教师教育观念差异化甚至导致内在博弈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文化的历史性差异

雷蒙德•威廉斯曾认为,“文化是一种发展意义上的文化”,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例,它不仅是一部文化艺术作品,也展现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它更是不断发展着的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历史之所以足以影响到现在,就在于其足够深刻。由于教育观念是文化在人的思维上加以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意识形态。之所以称之为相对稳定的观念,就必然是经过经验不断积累而形成的,而文化是不断发展着的,人的观念也是随之而不断发展的,但是由于其趋于“稳定”,那么这种观念的改变,或者说要想使旧的文化直接转变为新的文化是不可能的,这个转变过程必然是需要逐渐过渡的,而且这种转变是必然要基于历史之上的。正如前述教师教育观念当前存在的问题可知,教师教育观念存在着本体博弈,与其说这种博弈是教师自身新旧两种观念的较量,不如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博弈,而传统文化的这种制约性非一次两次改革所能轻易打破的。之所以称之为传统,就在于其根植于人的内心,代代相传。之所以需要进行改革,其前提假设就说明有些以前的是不适应现在发展的,但是所要改革的是否能起到其应然的效果,改革以后是否就可以解决现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改革任重而道远,而从文化角度来分析教师的教育观念博弈的原因,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如何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三)文化的主体性差异

所谓文化的主体性差异,也就是人作为文化的主体,虽然共同创造文化、传递文化,但同时每个民族、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人在文化的作用下都呈现出一种差异性。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教育实践者,虽然在教育改革中对倡导的教育观念持赞同态度,但其内隐的教育观念仍然在教育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从体制入手可能只会改变其外在的教育观念,若想改变其内在,还要从影响其形成的文化要素入手。而与教师有着密切联系的利益相关者,例如家长、教育理论者、教育行政人员等等,这些在作为宏观符号系统的文化影响下互相作用,都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家长的影响尤为明显。首先,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践者,其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目前家长教育观念却仍停留在传统的唯智主义、功利主义和外控主义的教育观念之中,而这些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制约了家庭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育,也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形成一种外在的主体博弈,进而相互影响其内在的教育观念。

三、教育改革中的教师教育观念改革

就目前而言,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其内在两种教育观念的博弈在受到文化的制约后往往使其传统的教育观念占主要地位,而这种观念由于改革的大势所趋逐渐为人所隐藏,演变为一种隐性教育观念并导引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的教育观念虽然说是文化的一种反映,但并不是说教育观念就完全是文化的产物。有学者曾指出,构成教育观念结构物的几个要素有文化习染、知识影响和个人建构。但无可置否的是,文化因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从文化的几个差异性特征来进一步分析,文化的制约相对其他因素是一个稳定的难以变革的因素,因此基于当前教育改革对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几个浅薄建议。

(一)加强文化交流,共享教育信息

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不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还有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观念的形成与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接收的文化熏染有着密切关系。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访学也越来越频繁,而越固步自封就越难以前进。因此,加强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共享各个学校的教育信息,使教师可以进一步打开视野,接受新的理念,感受与众不同的新文化,逐渐使之内隐教育观念发生改变。

(二)完善制度改革,深化革新意识

制度的变革是改变现状的一个有力措施,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过程中,高考制度作为一个重要评价制度的存在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在新一轮改革中,越来越重视综合评价的方式。虽然说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制度上的变革却可以深化改革意识,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着巨大的外力作用,使之在大趋势下提升自身的革新意识。

(三)提升大众文化,倡导家校合作

篇4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素质教育观念 转变

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个班集体的发展水平如何,几十名学生成长状况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因此,班主任应该在转变教育观念和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打头阵,用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指挥自己的行动,把素质教育新观念全面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当中,正确指导班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怎样的教育观念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呢?于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当班主任的亲身实践和理论的探讨,谈一些看法。

班主任工作中的素质教育观念,大致可以归纳为八条,笔者对此进行一一分析。

一、情感教育观念

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注重情感教育。须知,情感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班主任视学生如子女,对学生真情的关心和爱护,会取得良好而明显的教育效果。其一,师生关系融洽,情谊深厚,学生就会愉快的服从班主任老师的安排,诚恳地接受班主任老师的教育;其二,学生之间团结和睦,友爱互助,师生之情,同学之情交融,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学生就会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得以健康成长。

二、民主教育观念

“师道尊严”是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体现,学生只能被动地遵从并接受教育。现代素质教育观念是民主的,真正的“教学相长”,师生之间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平等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班主任主导作用绝不是单一的空洞说教,动辄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的“严格管教”,而是表现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充分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不甘落后的自尊心,激活学生潜在的上进心和原动力,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民主的思想观念。

三、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念

现代教育质量观念认为,教育质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适质量,即升学质量,也就是为高一级学校或后一个学习阶段培养新生的合格程度;二是外适质量,指的是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多大的程度上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实际需要;三是人文质量,就是教育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的充分程度和教育对提高全社会人文水平的贡献。“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端突出地表现为: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过分强调教育的升学质量,而且更加狭义化为“考试分数”与“升学人数”即“升学质量”。由此,我们明确这样一个观念:“应试教育”是一种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落后的教育模式。作为班主任,应该用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念去要求学生,培养学生,正确指导班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四、全面成才的教育观念

每一位学生都想成才,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用这样的观念一视同仁地看待所有学生,才是公平合理的,自然能促进全体学生进步,各方面素质得到良好而充分的发展。从这一观念出发,作为班主任就应该改变传统的“优生”和“差生”观念。每个学生总有这方面或那方面可发展的特长,凡学有所长,身心健康的学生都应视为优生;不能再以简单的一张“成绩统计表”和人为的“纪律制度”什么的土政策,去衡量学生谁优谁劣。

五、面向全体的教育观念

班主任对所有学生应该做到全面负责,不能厚此薄彼。那种重视一部分学生而冷漠厌烦另一部分学生的做法,只会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在我们身边不难找到这样的事例:班主任做到了对学生全面负责,这个班就充满活力,师生关系亲密,同学关系融洽;班风正、学风浓,学生爱好广泛,各方面特长都得以充分发展。升学考试,不但文化上线人数多,而且音体美等个方面成绩均有突出表现,绝大部分学生都学有所长。

六、整体效应的教育观念

整体效应的教育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班主任一定要紧密团结各科任教师,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轴心作用,统一思想、统一步调、高效协作;另一方面,班主任应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周边环境)三方面密切联系,了解情况,交换意见,促成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依法管理的教育观念

为了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推行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我国先后制订并颁布过一些教育法规,但实际上“法而不法”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还相当严重。歧视“差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随意辱骂斥责学生,损伤学生身心健康;开小灶补课,辅导,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事件,屡禁不止。我国的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坚决抵制阻挡素质教育进程的“各自为政”的人治观念,并把观念全面转向“依法管理、依法治教”的方面,谁也不能搞超乎教育法规之外的“土政策”。班主任对班集的管理也应坚持“依法管理”,身先士卒,当好最基层的管理者。

八、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

篇5

高中语文; 传统教学; 误区【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24-01

在中学所有学科的教学中,教育界人士对传统语文教学贬多褒少,大加挞伐,认为传统的语文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于是,语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一些语文教育者也跟着鼓噪。似乎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是处,语文老师也真成了不思变通的代名词。

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1更新教育观念,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

教育观念是教育学生的心理背景。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育观念,而且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旧观念,使其适应社会需要。教育是要面向明天,而明天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这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教育的实质就是教人去创造未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放的开,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其中激励学生自得、自悟、探究发现、在实践和合作中学,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要大胆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师要打破沉闷的缺乏生气的传统教学法, 对传统的教育观进行彻底的否定, 要勇敢的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 明白" 教是为了不教" 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 大胆的发动学生自己破疑。不必事事厄代, 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其次, 教师要研究教材和学生, 吃透两头, 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用什么方法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破疑。同时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 因时制宜大胆取舍, 不求面面俱到, 万无一失但求一点突破, 学有所获。2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开放社会,信息量大,信息来源广泛,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对公民提出了新的要求,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学校教育规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向,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我们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要学会运用现代技术去搜集整理信息,学会从书本以外的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不盲从书本和教师,有自己个性化的独到见解,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交流等等,为将来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实施开放式阅读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人的和谐自然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比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山,要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事实上,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过滤能力,是咳以引导他们去涉猎的。宽带拉近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学的距离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现代文明的成果呢?3语文老师要走出只追求形式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误区

高中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我们一线教师都有同样的感受: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能搞花架子,不是“作秀”或“演出”,而是要真正把课上实,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那么,如何上出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思考。

3.1要落实教学目标。 我们在备课时,最先写的就是教学目标。翻开我们的备课本,教学目标罗列得密密麻麻,在课堂上却是难以落实。原因主要有:

3.1.1目标模糊。很多教师在备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把这篇文章讲深讲透。为此,查找优秀教案,把不同教案都拼凑起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任务艰巨,思维混乱。每个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对于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思路。也就是说,虽然你拿着优秀教师的教案,但是无法上出人家那样的效果。

3.1.2目标泛化。课堂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教学中不可能不涉及,但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以前听了一些课,几乎把语文课变成了科学课、音乐课或美术课。

3.2教学过程要有实效。 在精心设计好教学目标后,我们的教学过程却决不能是照本宣科的过程。上好一堂课不能仅仅依靠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善于抓住课堂的闪光点,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的课堂。作为教师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有服务学生发展的“对象”意识,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二是要关注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意识与效益观念,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在教学中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的高低并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收获的多少。

篇6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未来成长和发育,是现代幼儿教育中的难点和重点。传统的师幼互动关系相对落后,没有充分发挥幼师对幼儿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在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欠缺。

基于此,通过浅谈构建新型师幼互动关系,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希望能够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经研究发现,大部分幼师在幼儿教育中都秉承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其集中体现为两点,过于重视对课堂纪律的约束和过于在意对师者威严形象的塑造。

在这种背景下,幼师在课堂教育中对幼儿的言行举止有严格的控制和约束,不允许幼儿乱动乱说话,以求保证课堂纪律。同时,在与幼儿交流互动中,幼师的态度较为死板,表现的不够亲近,通常是为了营造一种威严,以此保证自己对幼儿的威慑力。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课堂教学的纪律,保证了教学质量。但在死板的教学观念下,幼师与幼儿的互动关系受到极大影响,让幼儿无法在幼师面前表现自己天真的态度和言行,阻碍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因此,幼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也就是要使幼师的身份转变地位调低,使自己成为幼儿可以信赖的朋友。简单地说,幼师应该鼓励幼儿与自己进行互动,并且通过一定的手段增加自己与幼儿互动交流的机会。

同时,幼师应该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观念进行改变。在课堂教学中,幼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开对幼儿巨大的束缚,尽量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和谐与轻松,要让幼儿能够在课堂中更加好活泼,而不是始终压抑在紧张严肃的气氛下。

三、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地指出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点在幼儿教育中同样适用,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新型师幼互动关系的发展。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幼师往往是以教案为基准、以教学内容为导向,但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幼儿的主体作用,只是一味地追求完成教学任务,对幼儿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幼师才对课堂教学的纪律有严格的要求,对幼儿的思想存在一定的约束。

因此,幼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幼儿进行更多的自主学习,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教学安排和设计中。例如,幼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游戏活动环节,结合幼儿的意见和意愿来制订游戏活动。在此过程中,幼师与幼儿的互动交流达到一定的程度,能够吸取幼儿的意见,也能够让幼师更能理解和掌握幼儿的所需所想,这就能帮助幼师与幼儿构建更好的互动关系。

四、幼师的态度是师幼互动关系发展的关键

最后,幼师的态度是推动师幼互动关系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幼师对幼儿的态度应该始终是亲切和亲近的,这样可以降低幼儿对幼师的抵触,增加幼儿对幼师的信任感和亲近度,让幼儿更愿意与幼师互动交流。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幼儿希望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多笑。这个简单的愿望集中体现出幼儿对幼师亲近态度的迫切希望。因此,幼师应该始终与幼儿保持亲近,不能把生活中的情绪和态度带到教学中,才能构建新型的互动关系。

篇7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转变;对策

一、知识经济时代高职英语教育观念的几个转变

(1)师德教育重新给予新的定义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英语的重要性与英语教师的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意义上的师德指的是“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然而,传统的师德含义已经无法反映现代经济关系的伦理原则。教师的付出应该得到回报,而这种回报的方式可以是评价和报酬,评价属于精神方面的回报,而报酬属于物质方面的回报。所以,师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无私的奉献,无愧的索取”。体现的是奉献与索取统一,义务与权利统一。师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的就是“为人师表”,也是部分院校统一培养学生的人格模式,强调的宗旨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做到四有新人,然而这种人格模式是无益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即使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师德教育也会提到创新的理念。所以“为人师表”要求的不仅仅是教师品德方面的精神,也要求学习和生存的能力。

(2!高职英语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实用性传统意义上的高职英语教育注重的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语言准确性的培养。然而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文交流,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的“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将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高职英语教育观念,这种新的观念更加强调素质教育和英语教育的实用性,通过这种新的观念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学习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创新教育是高职英语教育的主旋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型的英语人才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下,更加注重的是创新,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是提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所以高职英语教育过程中更加强调的是创新,而学生语言能力的创新是高职英语教师的奋斗目标。知识经济下,高职英语教育已开始形成素质教育模式,从而一种新的教育思维应运而生,然而这种将新思想观念落于实处的教育转变对社会的发展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英语教师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师在授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中介者,并非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鞭策、赏识、激励作为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学习动力而不是学习压力。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创建学习环境,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在环境的制定中达到教师与学生友好相处,师生关系融洽的目标。

(5)学生角色转变学生在教育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是主人,主导者。教师的角色意义是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原因或目的。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英语作为时代信息的首要载体。英语是通往世界的一座桥梁。是开拓眼界的窗户,英语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息息相关。学生要把英语学习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要意识到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语言能力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所以要想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必须脱离旁观这种方式。课堂上,教师应该最大可能地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授课,达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让班级比较活跃的学生进行课程演讲,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

二、高职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高职英语教育存在的本质要求就是可持续发展,高职英语教育要想从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培养`个性化”的创新人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调整出适应时展的课程体系,精选英语基础课,搞好交叉课,开设讲座课,优化系列课,另外一方面不断加强文化素质的修养以及汉语和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等课程的教学。

(2)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运用。比如应用CAI英语教学,提高学生从事CAI教学方面的能力,克服现代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对发音和知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英语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但是学生兴趣全无。学生成为考试高手的同时也成为了哑巴口语的典型代表。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提出了借用网络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最终培养学生拥有极强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3)摆脱课堂教学程式化,转变教学模式,将教师授课型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型进行转变。新的英语教学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之间要加强互动,学生综合能力要加强。高职英语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是息息相关的。在正确的英语教育观念的带领下,抓住创新的机遇,在挑战中得到发展,高职英语教育必定会取得重大发展。

(4)摆脱传统的备课方式,注重师生合作。传统的英语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备课与教师的上课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缺乏彼此之间的了解。新型的英语教育教学模式中更加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课堂上教师不是一个人自导自演,而是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将每个学生个体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彼此的特长,共同提高彼此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组织学生们一起进行讨论,发挥群众力量,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的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结束语:总而言之,英语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为英语教育事业开启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英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l[]周建松.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机制研究田.中国高教研究,2010(6).

篇8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和定位。在分析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变革影响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阐述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要求教师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本文通过对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些许参考。

1、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影响

1. 1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 在工业文明中产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必然会引发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观念变革包括2层含义:一是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上的认可;二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由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

1.2对传统教育教学的革新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巨大冲击,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从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

1.3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育管理带来无限丰富的内容。管理内容的丰富性、价值标准的多元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信息质和量的变动性等,要求教育管理变得更具有专业性、灵敏性和技术性。另外,由于信息的流动性急剧增强,使得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保密工作,另一方面又得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产品来传播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这也必然要求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改变自己的管理态度与管理方式。

2、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

2. 1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不再只单方面强调如何教,而是更关注学习者如何学习。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现代教育观念追求学习者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只是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是社会型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培养。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它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面对急剧发展的社会作出的必然反应,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2. 2教学研究与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的研究能力,应偏重实践中应用层次的研究能力,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教师来讲,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2. 3信息技术环境下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备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有着更加广泛而新鲜的内涵。首先,从设计的观念和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它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一切教学的安排从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出发,改变以往只重视“教”而忽视“学”,造成学习者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其次,从设计的策略上,强调运用系统观和整合的思想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对各要素之间关系进行协调的、整体的把握。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强调设计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其三,从设计的方法上,强调对学习者的分析,强调师生间的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与方法在学习者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 4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信息素养,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打印机以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

2)多媒体素养。信息时代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

3)网络素养。网络时代的教师应具有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该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开展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站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同时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

4)课程整合素养。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 5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及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因而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求教师要非常明确地意识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对相关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资源(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建设专题学习网站)以应用于教学,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即使运用常规电教媒体或传统媒体,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3、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3. 1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主要是培训在校师范生,具体方法是开设选修课、指导毕业论文和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等。

1)开设选修课。开设实用的选修课程,学生可结合兴趣自由选择。课上师生一起分析、讨论课程内容及其反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探索。

2)指导毕业生论文。这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机会,在指导他们的过程中,注意将毕业论文与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科研题目结合起来,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

3)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都是对此有兴趣的自愿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关专业的创作;课下组织学生到外面参观,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3.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终身教育中备受推崇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教师队伍中所有成员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3种方式。

1)学位进修。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短期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篇9

关键词:终身教育;教育改革;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03-02

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则是面临愈来愈多的挑战。同时,21世纪更是一个知识时代,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以往的人才教育机制提出一定的挑战。正是由于时代的要求,终身教育观念才逐渐被公众接受。在当前情况下,研究终身教育与我国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终身教育的基本内涵

综合来讲,终身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的综合体,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与教育阶段,既包括正式的学历教育,又包括非正式的非学历教育。“终身教育”一词是由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的保罗・朗格朗提出的,近三十年来,终身教育正在被愈来愈多的公众所接受。终身教育的普及反映了公众对当前教育方式与教育程度的不满,这也更加促进了终身教育的发展。目前,对终身教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终身教育反映出公众对全新教育观念的不断追求及公众对知识的渴望,更反映出公众对个性人格、个性发展的追求。

终身教育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首先是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公众必须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其次是公众要求不断实现自我,要求追求个性化的知识;三是公众对当前教育方式及教育目的存在一定不满,不能实现公众的全面协调发展。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终身教育又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比如按照教育方式不同,终身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按照教育阶段,可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等。另外,终身教育还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等特点,这些都促进了终身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

教育改革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2010年5月我国颁布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由此开始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现状不免令人担忧,教育改革成果不明显。例如教育不能明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学生超负荷学习,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利;应试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学生甚至用一年的时间就学完高中三年的课程;为求得重点高中的录取,个别学生和家长甚至不择手段进行竞争,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这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的教育改革并未取得显著的成绩。

传统教育观念已经渗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这正是中国教育改革困难重重的真正原因。传统教育制度曾一度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为人才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公平、客观的平台。但是就目前而言,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已经严重阻碍着人才选择的公平与客观。要想促进中国教育改革顺利开展,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前提和关键。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影响范围较大。终身教育提出的教育观念也适合中国教育改革的需求,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三、终身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准确定位学校教育目标

目前,学校教育仍是人们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大部分知识和技能都是通过学校习得。鉴于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应重新定位学校教育目标,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念,把学校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把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相结合。应把学校作为能力培养基地,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学生在学校教育时期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在非学校教育阶段仍能不断学习,就保障了终身教育目的的实现,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二)加强教育与职业的联系

密切联系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应努力的方向。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就是教育明显与职业相脱节。人们所习得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欧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以教育与职业的紧密结合为前提。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必须注重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设置教育方向,并注重提高职业教育的比例。尽管职业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中所占比重不是相当大,但是这并不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鉴于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以此为重要发展方向,实现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协调。

(三)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知识时代更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处理信息过剩与教育时间过短的矛盾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应该解决的问题。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改变教育的封闭状态。首先,要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加强教育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其次,加强地方文化设施的建设,例如图书馆,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基层教育的功能;最后,建立外来人口免费教育制度,这可能会造成地方教育压力,但是外来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要求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必须注重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终身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促进我国教育的普及

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教育的普及,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形成全民学习的教育机制,建立学习型社会。教育社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人都可以学习,处处都可以学习。学习型社会不仅提高了公众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提高了公众的学习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的场景。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终身教育不再以学校为教育中心,而是强调社会育人,强调学校的社会化,强调人们视野的开阔与解放,延伸教育的外延。传统的教育要求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也就是所谓的学历教育,但是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动,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轨,这种教育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终身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齐头并进,全方面提高人们的素质,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教育功能,实现人们的终身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促进人们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忽略个性的影响,人就是没有灵魂的肉体。传统教育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因此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授,由此带来的就是知识的硬性灌输。这就使得人们的个性被忽略,所有人被整齐划一地安放在同一个位置接受所谓的“正式教育”。但终身教育则不同,注重人们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习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一个人的能力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而应该从个性的角度来观察人的发展潜力。终身教育并非仅考虑个人的知识储备,而是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发挥个人所长,从根本上实现人的价值。在终身教育来看,成绩并不能代表和说明一切,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才是最重要的。

从教育的目的上来看,教育是要实现知识和文化的传承,终身教育不再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而是实现了教育功能和知识的扩展,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各种知识的传输和发展。终身教育要求充分保障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因此终身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终身教育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改革,更改变着人们对于传统教育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的变革就是文化的变革,更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终身教育并不强调“死读书、读死书”,也不强调占用人们全部的活动时间,而是强调突破时空的限制。首先,强调教育回归,终身教育要求为所有人敞开教育的大门,无论你是贩夫走卒还是王孙公子,只要肯学习,都能在这里获得知识,知识并不再是特权阶级的特权。其次是要重视社会生活的教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有着愈来愈强的向往欲,社会文化生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所谓的社会生活教育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知识的相互教授。在这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贴近生活的机会,实现自我的完善发展,那种仅注重向上飞跃发展的教育终会被取消。最后要注重闲暇教育,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过程。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施,人们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多。尽管学校教育时间明显减少,但这为闲暇时间教育提供了可能。终身教育更加注重闲暇教育,这种闲暇教育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不仅能缓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更有助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五、总结

随着终身教育的普及,其必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习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终身教育的影响力亦在不断扩大。为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终身教育与我国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以求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实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崔家善.试论终身教育与我国教育改革[J].大庆社会科学,2007,(5):18-20.

[2]张静.终身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4):12-15.

[3]齐幼菊,龚祥国.终身教育体系构架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11-06.

[4]范敏.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我国现代教育初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2):20-25.

篇10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初中历史.实践探索.

Abstract: "Reflective Teaching" is the late 1990s, began to be educators in 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one of the ways is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 reflective teaching is necessary.

Keywords: reflective teaching middle school history.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每个人都有大量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对这些经验深信不疑。那是因为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观念和思想,时常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行动。社会群体的成员拥有的信念和态度代表了他们的文化系统,反过来又体现于他们的行动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教学,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对教师而言,他们是“朴素”的教育实践家,他们对各种教育教学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这种观念教师的头脑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倡导初中历史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就必须转变历史教师教学的观念。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教师教育行为只是沧海一粟,我们看不见得隐藏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之下的那一大片就是教师教育观念,“所谓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师教育教学情景与教育教学历程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与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的,且信以为真的观点,他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生活经验,构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指引着教师的反思与行为。教师观念不但影响着教师的知觉与判断,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而且还影响着教师行为,他们往往是内隐的,未被意识到的。”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初中历史教师反思教学就是指教师反思自己的内隐的未意识到的观念,重构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会给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进步。教育观念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它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学习观、教学观、自我发展观等。“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的影响,尽管教师对此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但是当教师学习、尝试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时,原有的观念就可能成为“过滤”新观念的篦子,拒绝更新新观念也拒绝从学习中获得成长。” 教育观念一旦形成具有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性,教育观念在教师专业结构中具有较高层次,因此说,转变教师观念是对教师一种较深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师正确的教育观是教师角色转化的前提。传统的教育认为教师只是讲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学知识。这种观点严重的影响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互动。目前进行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教法的不断创新,都是依靠教师来实现的。假如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教育观念不更新,那么各种改革都走形式,毫无实际意义。

第二,教育观念决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时代相吻合,是时代对教师树立正确观念的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教师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时代背景相吻合,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完善、发展和巩固,为反思型教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被认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总结教育改革经验是指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或‘违背教师意愿’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很难的,涉及教师知识、信念、观点、态度、行为和兴趣的各因素的变化,而教师信念又在其中居于核心位置,统摄着教师的其他方面的品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思想的转变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吸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运用反思教学方法,促进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

二. 倡导反思型教师

从杜威的观点中,我们理解为:反思型教师对课堂中的问题持积极的态度,他们能够连续不断地思考课堂问题,追求更好的教法和课堂管理方法,他们还关心自己的课堂效果能否给学生带来哪些利益;同时反思型教师还对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比较重视,他们知道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同的学生个体对学习条件和环境是有区别的。职称表反思型教师拥有一种良好的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各方的意见,甚至承认存在错误的可能。反思型教师对信息的收集有自己的权衡标准和判断决策标准。而传统教师型教师对课堂和学生问题思考的较少,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他们只局限于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缺少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同样,他们对理论的东西几乎不关心,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传统型教师往往认为只有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有时候他们也想创新,但考虑的较浅,不注重价值;他们有时也收集一些信息,结果是固守结论,机械行事,不会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