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运营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01 17:4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运营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
最佳解决方案奖
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由网内运维管理、带外管理(KVM、串口)、能耗管理、运维风控、运行监测、资产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并实现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认证管理和日志审计的四个统一。
作为专注于数据中心领域,提供IT设施运营管理解决方案、产品研发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德讯科技一直致力于提升用户IT运营管理能力。作为了解本国国情、适应本地化经营管理思路的本土IT设施运营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经过多年的辛勤钻研,2008年11月,德讯科技推出了自主研发的设施运营管理平台――DCLiveIT。
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是德讯科技总结了多年来在IT设施运营服务领域所取得的经验、遵循ITIL国际标准而提出的。此平台由网内运维管理、带外管理(KVM、串口)、能耗管理、运维风控、运行监测、资产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在DCLive平台系统内部,实现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认证管理和日志审计的四个统一。
通过把DCLive平台打造成IT设施运营管理访问门户,企业可以以平台化的管理手段实现环境保障、电源可控、运行可靠、维护便捷、操作安全的IT设施运营管理的目标。
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所提供的数据中心IT设施完整运营管理链,涉及带外管理、运维风控、能耗管理、安全审计、运行检测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保证数据中心“管理高效、运维安全、运行可靠、低碳节能”的运营目标的实现,极大地帮助本土数据中心提供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本方案基于“插件式、分布式、模块化”管理体系架构,可根据行业需求快速整合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行业解决方案。同时,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与灵活性,不但能很好地整合第三方带外管理设备,还可随需而动,与业务融合,具备柔性管理能力。
本方案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能够高效地管理平台化产品,帮助数据中心获得高额回报;
2.具备统一的运管模式,能够降低运维复杂度,提升运维响应效率;
3.能够实时监控整个运维过程,有效规避运行风险,保障系统安全;
篇2
【关键词】互联网公司;业务运营;管理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公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事实上,互联网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市场份额的占据,并对客户的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继而实现对于市场发展方向的定位,最后,实现运营方案的合理制定,促进相关效益的取得。与传统企业一样,新型的互联网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为了确保相关效益的取得,还需要加强对于运营、人事、绩效等多方面进行管理。
一、案例概况
在进行互联网公司业务运营管理优化研究分析的过程中,笔者以汽车之家为例展开相关的叙述。据悉,汽车之家作为汽车网站,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了买车、用车、养车等汽车生活服务,并凭借着全面、专业、可信赖的特点获得了广泛的汽车消费者。作为我国最具价值的互联网汽车营销平台,汽车之家的月度覆盖人数接近8000万。
总体而言,作为汽车互联网公司中的翘楚,汽车之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以及社会效益。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汽车之家的管理人员进一步加强了对于业务运营、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工作的开展,继而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的优化发展,引领汽车互联网传媒的发展。
二、互联网企业业务运营管理优化的目的与原则
(一)优化目的
作为互联网公司,汽车之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主要通过客户提供优质的购车、用车服务,而为自己带来价值。基于此,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汽车之家加强了对于业务运营管理优化。
长期以来,汽车之家的相关部门在进行业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过分重视推销功能,将自身的汽车产品推销各客户。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使得企业未能够充分的挖掘市场需求以及信息,使得业务运营管理难以可持续开展。
基于此,该公司在实际的业务运营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客户业务及产品需求的满足,继而以此为基础促进自身的发展以及相关业绩的提升。此外,由于汽车之家在运行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平台知名度,故而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主动权,促进企业的优化发展。给客户提供公司专业服务或者其他的支持,就可以为客户带去了价值。所有这些价值的创造,都是业务运营管理可以创造的。
不仅如此,该单位在实际业务运营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于专业化运营方案的制定,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服务效率的提升,降低服务成本,继而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并为客户获得更多的优惠。
此外,互联网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以及运行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于客户信息的了解以及挖掘,促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以及产品的的推出,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继而以此为基础增大市场认可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总体而言,互联网企业在实际优化业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业务服务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继而以此为基础实现自身业绩的提升,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二)优化原则
1、需求导向的原则
事实上,互联网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为了促进自身产品销售量的提高,谋求较多的经济利润,其在实际的运营管理优化的过程中,需要遵循需求导向的原则,加强对于市场发展的分析,并以此为基实现对于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挖掘,并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创造需求,以此为基础促进相关效益的取得。
2、服务第一的原则
作为销售服务类的汽车网络平台,汽车之家在实际的运行以及运营管理优化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服务第一原则的遵循。在接待客户询问的过程中提高服务水平以及质量,促进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感以及好感度的提升。
为了确保这一原则的落实,相关部门以及人员需要加强对于客户反馈制度的构建,并以此为基础,对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分析,并对相关的服务问题进行解决,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并借助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拓展市场,实现相关利益的取得。
3、效率优先的原则
此外,互联网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其在进行业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较多的涉领域,与各类客户的合作周期较长,为了促进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还需要加强对于客户的沟通。基于这一状况,互联网企业在进行业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业务市场的整体能力以及效率,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
4、责任明确的原则
此外,作为服务、营销为一体的单位,汽车之家在实际的运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客户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产品以及最优化的服务水平。为此,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客户问题的高效解决,继而以此为基础实现客户对于公司价值的认同,让客户和自己一起推动企业发展。
三、互联网公司业务运营管理优化措施
(一)规范公司业务运营管理
在促进互联网公司业务运营管理优化的过程中,需要确保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构建起现代的企业制度以及科学灵活的企业运作管理机制,并加强对于人才队伍以及产品服务体系的构建,以此为基础促进公司的高效运转。
篇3
论文摘要:现代经济环境中,企业面临众多的资金筹集方式与运营管理模式的选择,不同管理模式所获得的回报是不同的。企业要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分析比较各种筹集方式和运营模式,合理选择。文章将资金筹集与运营管理统一考虑,研究企业如何做好资金筹集与运营工作,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资金筹集与运营管理的关系
随着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多元化趋势的发展,资金筹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经常性事务。它是指企业分析自身的生产经营现状和资本需求情况,根据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发展规划,确定投资资金的需要量和资金投放的时间结构,然后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和渠道,衡量筹资风险,在保持资本结构合理性前提下,及时、适量地获得所需的资本。企业资金筹集是企业进行资金运营的基础和前提,资金运营则是资金筹集的下一个必经阶段,是对资金的重新配置,直接影响到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的主要任务有所区别,但却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资金筹集以低筹资成本为目标,以最大限地实现资本增值;而资金运营管理的目标就是资本增值,而通过资金筹集获取低成本的资本是实现企业增值的关键问题。所以,必须将资金筹集与运营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本文认为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提高资金运营的效率,筹资过程应注意三点:
第一,成本与效益相匹配原则。这是企业任何经济行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到企业资金筹集与运营管理,即要求将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资本营运中时,不仅要考虑各种筹资成本,还要权衡各种形式资金的投入收益,综合权衡比较之后,选择合适的筹资渠道,确定科学的筹资方案,以保证运营管理的实际效益。
第二,服务资本运营项目原则。不同的投资项目需要的资金规模不同、资金性质也有差异,选择适合的筹资方式是决定企业资本运营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在筹集资金时必须从资本运营项目出发,结合投资项目的经营特点和资金需求的特殊性,比较不同筹集方式的优缺点,或者对各种方式进行合理组合,选择能够最有效地降低筹资成本,保证顺利实现投资项目收益的筹资方式。
第三,收益与风险权衡原则。资金筹资是为了通过有效的资金运营管理获得投资收益,而这种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通常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所以,在选择筹资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资金运作管理可能遇到的风险,坚持收益与风险权衡原则,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客观评估资本运营项目的收益与风险,采取适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尽可能地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以保证通过资金运营实现预期收益。
二、企业资金筹集方式的选择
现代企业面临更宽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资金来源渠道也日益拓宽,筹集资金方式多样化,大致可以分为内部筹集和外部筹集两种方式。
(一)企业内部筹集资金
内部筹集资金主要源自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扣除成本及税费后的盈余,即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的自我积累。如果企业当期利润率较高,就有能力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此时可以通过内部筹集方式获取发展资金。当前常用的两种方式分别是提取折旧费用和企业间的商业信用融资。折旧费用是非付现成本,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从产品售价中扣除,不需要付现,因此会滞留在企业,形成企业的现金流量,可以用于企业发展。企业间的商业信用融资则是一些信誉较好的企业利用与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在购买原材料或服务时,达成暂缓支付货款协议,从而形成应付款融资。企业可以将该部分应支付的资金暂时用于其他急需领域,调节资金余缺,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外部筹集资金
企业外部筹集资金的方式相对来说要丰富很多,给了企业更多的选择空间。目前常用的方式有:吸收股东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融资、向银行和非金融机构借款、融资租赁、预付货款等商业贸易融资、买方信贷、票据贴现以及获取政府补贴等方式。不同的筹集方式对企业的制度体系与经营发展潜力有不同的要求,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经营特点与业务发展需求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
当然内部和外部筹集方式是不排斥的,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有利的筹资方式,在具体选择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企业筹资规模最主要的还是由企业投资规模来决定,所以企业财务人员在决定资金筹资各项事宜时必须认真分析当前生产经营状况、利润增长率、未来发展潜力及投资需求,采用先进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客观地预测资金需要量,合理确定筹资规模,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又防止过多筹集资金造成资金的闲置浪费。
其次,企业的资本结构。无论是内部筹资还是外部筹资,最终的资本类型可以归纳为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这就产生了如何安排两种性质不同的资金比例的问题。如果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随时可能陷入财务危机。所以企业在决定筹资方式时要考虑对现有资本结构的影响,根据公司财务现状、项目预算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等因素,综合分析最终选择最佳的方案以构造合理的融资结构。
再次,筹资方案的各项具体指标。完整的筹资方案应该包括筹集时间、筹资方式、筹资风险及成本估算等很多内容。选择筹资方式后,必须对各种筹资方式进行分析、比较,选择经济、可行的筹资方式,并及时制定全面的筹资方案。
三、提高企业资金筹集与运营管理效率的对策
(一)提高和挖掘企业内部融资能力
企业发展资金最可靠的来源还是源自企业内部。一是资金筹集的风险较小,不用承担过多的筹资成本;二是通过内部调配资金,可以激励企业各部门更加注重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部门产值,增强内部驱动力。所以有条件的企业应该不断提高和挖掘内部融资能力,不断扩充自有资金或通过增资扩股、出售股份等方式吸纳新资本,打造良好的内部融资平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企业实力的增强又可以提高市场形象和资信水平,为外部融资打好基础、提供便利,增强可能性。
(二)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资金从大方向上可以分为生产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两者的服务对象和运营目标不同,所以应该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对生产资金一般实行财务统一管理,制定统一标准,统收统付。尤其是做好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包括销售预算、采购预算、投资预算、费用预算等,加强对与生产相关的各个环节的资金管理,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项目资金的运营管理比生产资金要复杂一点,其中优化设计是关键,项目资金的预期收益率的取得需要设计人员对运营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安排各个阶段的资金量,并给予全程动态跟踪。
(三)完善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和控制资金风险
资金是企业生存的血液,资金的安全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除了强化成本管控,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避免过度扩张,降低经营风险外,还需要在资金的运营管理政策中明确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在决定项目投资前进行科学分析,充分论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既保证维持简单再生产,又适当地扩大再生产,将发展速度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以内,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一旦发现非常情况,根据风险处理流程,及时制定处理方案,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而且需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对企业资金的整个生产过程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杜绝风险隐患的发生。
(四)提高信用意识,密切银企关系,保证资金链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很大一部分要靠向银行举债。向金融机构借款或者企业之间的互相融资都需要较好的企业信用做支撑和保证。所以企业应该把信用看作成长发展的生命线,提高信用意识,加强自身信用制度的建设,尽可能减少贷款受限因素,实现顺利融资。同时注意处理好银企关系,灵活选择借款方式,保持资金畅通。因为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受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制约程度较明显。如果银企关系不恰当,一旦国家紧缩银根,长期借款无法取得,又急于满足良好的市场发展机会,就会出现短贷长投的现象,如果投产前期效益不理想,必定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同时激增,处理不当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
参考文献
1、蔡江.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探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篇4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管理技术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
0 引言
根据国家发改委运输所完成的《2012-201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报告》统计,2012年度,全国有35个城市在建设轨道交通线路,估算完成总投资约2600亿元。深圳、青岛、成都、长春等7个城市新开工轨道交通线路共计11条段,里程252公里,车站167座。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计有28个城市继续建设轨道交通线路工程,续建线路共计63条段,里程1399公里,车站970座。2013年,已批准的项目将进入规模建设阶段,城轨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800亿元-2900亿元。
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各类轨道交通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由于国内原先没有专门院校设置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因此没有相关的人才积累。如何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解决专业人才的短缺是我国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即将面临的问题。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内容
纵观国内外投入使用的城市轨道交通,大致经历了规划设计、筹备建设和成熟运营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才需求侧重点不同,当城市轨道交通被批准建设之后,通常成立专门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该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而相关集团有限公司在建设初期会先下设建设分公司和运营管理分公司,使其分别承担土木建设任务和运营的初期筹备工作。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的完成,各种设备的逐步到位,进入试运营、正试运营阶段,运营管理分公司根据业务范围的不同,通常下设机电分公司、供电分公司、线路分公司、通信信号分公司、建筑安装分公司、职工学校、设计研究所等部门。
总的来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站务管理和设备的维修维护。站务管理主要包括行车调度、客运服务、应急处理等。设备的维修养护包括机车车辆的检修、车站家电设施(如空调、电梯等)的维护,供电(强电、弱电)、通信信号、机电和线路等。相对应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内容: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培养在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运营企业等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2)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培养有通信信号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系统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应用、设施维护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培养具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和系统规划、设计、工务管理等方面知识,能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从事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工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培养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机电技术及其装备的操作、运行、检修、维护和管理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5)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培养轨道交通车辆的研发、设计、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这5部分内容囊括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所需的各类人才,需要不同专业的基础知识,需要不同层次的专业水平,使得不同院校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人才的培养落脚点不尽相同。
2 应用型本科城轨交通运营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与铁路运输相比,城市轨道交通的不同之处只在客流特点的不同,随之产生了城市轨道交通在整体运营组织方面复杂性和局部运营组织简单性的特点,将原来铁路交通转变为城市轨道交通,在师资、实验室等方面可以共用,因而本科层次的城市轨道作为一个方向挂靠在交通工程或交通运输专业之下,为数不多,主要由铁路交通专业方向转变而来。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注重与工程一线的零距离接触,因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把培养的重点落在“技术”之上,但同时也不能像高职院校面向普通的技术工人,应用型本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把握专业基础、实践技能等各方面“度”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需要的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如果该专业方向覆盖各个岗位而无突出重点,广而不精,则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与此同时,只是掌握某一方面的某些技能,而对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没有宏观把握与系统协调的能力,则培养的只是技术工人。
因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应立足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在全面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一个或者两个方向的专门技术,既能胜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某一子系统的管理维修工作,又能够满足该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乃至整个轨道交通系统协调工作要求的复合型一线工程师。
3 应用型本科城轨交通运营人才培养的实施
随着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具有持续的潜在的市场,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跻身这个市场,也会让该专业方向的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应用型本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合理定位并保持特色
在课程设置时如何定位,是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首要解决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应为学生在毕业后继续深造或者是工作时的自我学习搭建一个充足的平台。对此,制定了以下几点原则:
(1)强化基础
本科层次的学生和高职层次的学生最本质区别就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基础,就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对与行业有关的技术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目的是为学生此后的专业学习,毕业后的工作发展奠定足够厚重的基础,期望能够做到厚积薄发。
(2)重点突出的同时,兼顾全面
在重点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课程的同时,应同样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也应同样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当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经济影响等各个方面。
兼顾全面,就是要覆盖有关城市轨道交通的方方面面,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为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找到突破口的启发,甚至是途径,目的是在知识层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充分凸现应用型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本质上的不同。
(3)保持知识的前沿性
城市轨道交通的各项技术发展很快,在课程设置上应跟上时代潮流,把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及时作为选修的方式引进人才培养方案中。
3.2保障条件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想取得成功,不能只局限在少数人的研讨、设计之中,必须化为全员的行动,要想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专业方向办成社会认可的专业,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1)师资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是一个全新专业,许多院校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原来相近专业教师,相对缺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相关企业一线实践经验,培养的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也比较欠缺。
对于地方高校,专业教师多是引进的或应届毕业生,知识背景和实践能力就更为匮乏。所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解决。
(2)实践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复杂的、造价昂贵的系统,建立其车辆运营、调度、信号、通讯等子系统的实物实验室,并不现实,该专业需要相应的模拟仿真实验室,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素质的培养。
另外,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的联系与合作,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难题。
4 结论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目标以及实施过程的探讨,并以交通工程专业2007级作为试点,初步效果良好。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走过单线建设阶段,进入了网络化建设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将会迈上新台阶。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因而如何在本科层次上对其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还将继续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经济效益 热电厂 运营管理
近年来,由于热电厂对国家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的巨大作用,其发展势头迅猛。我国热电厂既要供电又要供暖,是国家供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热电厂的高品质热能用于常规发电,而其低品质的热能则用于区域供暖供热等,因其机组优势明显,且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用途,长久以来热电厂都由国家支持发展,实行政策性扶持和补贴,其发电价格以及供暖价格也由国家定制,不随市场成本上升而大幅度变动。目前,由于基础燃煤价格的不断上涨,但其市场供电供暖价格却相对滞后,导致了热电厂经营出现了困难,其经济效益不佳,亏损也较为严重。在这种大环境下,热电厂要想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运营困难,除了在技术上提高生产效率以外,还需要认真做好内部控制与管理,从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加强控制,使热电厂运行在低消耗、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率的轨道上,提高经济投入产生比,提高盈利点,改善其经济效益。
一、热电厂的运营现状
当前,我国热电厂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电能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尤其是冬季供暖,对供暖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社会经济和人民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热电厂了。我国热电行业的发展时间较长,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而热电除了满足一般性需求之外,还必须为经济与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热电污染能耗虽然较大,亏损也十分严重,但是,在当前国家未彻底解决热电企业的盈利问题,使其走上良性与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前,人民需求与热电生产之间的矛盾还将持续下去。由于电力以及供暖涉及国计民生,其产出大多由国家统一定制市场价格,价格变动幅度也较小,但是,市场基础燃煤的价格却一路攀升,远远高出热电厂产出效益,市场热电联产完全滞后于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最终导致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深受影响。
近年来,一些城市新型工业区的逐步落成,热电厂也纷纷兴起,为需要热能的企业提供供热服务,同时也为冬季供暖的居民提供供暖服务,当然其高品质热能在发电方面的产出也十分可观,在我国电力行业改革的深入过程中,热电作为常规电力的有效补充也逐步实施竞价上网或者并网供电。但是,由于热电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控,行业发展仍然困难重重。一方面,由于市场价格的走低,而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热电厂高产出、低效益的现状始终未得到改变;另一方面,由于热电行业体制的不健全,厂内运营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效率低下,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同时,因为国家节能减排负担过重的原因,热电厂对环保环节的投入过大,而其市场盈利又较小,这就导致了我国大部分热电厂都存在经济效益不佳、运营不善的状况。
二、加强热电厂运营管理的措施
热电厂的运营状况直接影响着其经济效益,,要提高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水平就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对热电厂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让电厂运行在高效率、低成本的轨道上。
1.从内部控制上加强各个环节的运营管理。热电厂的内部控制是其日常运营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最主要的途径。热电厂的内部控制管理主要包括热力资源计划管理、物资计划管理以及内部行政管理等内容。
(1)人力资源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热电厂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热电厂大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和机电一体化控制,但是,人力管理仍然占据主要的地位。工人的操作工艺以及对基础参数的设定都影响着热电生产的效率。因此,要提高厂内经济效益以及运营管理的效率,那么人力资源计划管理就必须得到重视。电厂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控制与管理制度,对人事升迁、各部门人员调动、培训l以及日常工作监督等全面负责,落实相关计划。
(2)内部行政计划管理。加强内部行政计划管理要求热电厂首先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制度和规章流程表,对日常工作制定SOP(标准作业流程),合理安排各个车间的工作流程以及办事规范。并且,热电厂要加强对人员工作的监管,防止出现散漫、消极怠工的作风。另外,加强对其财务方面的控制,财务会计要成立相应的财务监管部门。
篇6
【关键词】 专网 专网运营 专网业务运营管理系统 业务管理系统 业务支撑网网管系统
一、概述
当今,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电信业成为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信息产业已融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电信业作为信息产业的载体,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不断引入竞争机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专网通信依托行业信息需求不断壮大,已发展成为电信领域不容忽视的竞争力量。
我国专网通信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公网通信长期不能保障各行业应用的情况下,为满足行业生产指挥需要建设和发展起来的。专网通信密切结合行业特点,突出专用性和个性化服务,为各行业主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专网系统是公网不容忽视的大客户,也是公网的合理补充。早期的专网主要服务于电力、石油、钢铁等相对封闭的行业,与政府运行关系不大。
近年来,随着专网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专网运营政策的放开以及专网通信技术的突破,国内专网的网络规模及市场迅速壮大。特别的,基于TD-LTE的宽带多媒体数字集群专网系统在国内外多个城市的无线政务专网得到了应用,应用范围和业务模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011年,北京市启动TD-LTE无线政务专网建设项目,拟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市的无线专网覆盖,改善民生,提高居住质量。北京市政务专网采用先进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无线通信技术,使用1.4G优质频率资源,现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网络性能和业务测试,得到了各方领导的高度肯定。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对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的工作进展及北京市BOT模式的成功经验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的成功经验,对全国其他省市申请公用频段进行无线接入的各种应用探究与探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2年6月,天津市启动建设TD-LTE天津市无线政务网[1]。网络覆盖天津市区、滨海新区及天津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及郊县县城,计划分三期完成。按照规划,该网络将承载城市应急安全,多媒体数字集群通信、智慧城市等方面业务。
2012年11月,郑州公安局采用TD-LTE宽带多媒体数字集群技术建设了其新一代公务无线网络。网络建成后,将为公安领域的TD-LTE业务发展提供更加专业的示范意义。
在南京,国家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2013】276号函,正式批复同意南京市使用1447MHz-1467MHz频段建设基于TD-LTE技术的无线政务专网,此张专网为全国第一张大规模应用的TD-LTE(1.4G)城市专用网络,也是全球第一个宽带多媒体集群城域专网,目前该网已承载了南京市政府多个部委办局的政务应用,为城市运行管理做出了应有贡献[2]。
二、引入业务运营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2.1 业务运营管理系统概述
业务运营管理系统(Business 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OMS)由两大系统构成,分别是业务管理系统(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MS)和业务支撑网网管系统(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简称OMS)[3][4]。
BOMS系统包含客户管理、产品管理、资源管理、客户服务、营销管理、计费、帐务、结算、合作伙伴管理等功能,并可根据业务需要,实现与诸多相关外部系统的数据和业务交互,解决运营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和推广具体业务的问题,帮助运营企业形成强大的业务交付能力。
2.2 专网运营当前瓶颈
当前,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来看,专网运营领域都已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可以预见专网运营其企业将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但由于历史原因,专网运营尚且存在着将网络能力转变为具体服务交付能力的瓶颈[5][6]。
其中最为突出的,亟待解决的瓶颈为,由于传统专网业务内容单一、竞争不激烈等特点,专网运营一直以来就缺乏有效的业务支持手段,比如:专网通信运营企业为了解用户对某种业务的喜好程度,除了向用户咨询外,还需通技术手段针对某一时间段、一部分专网终端上承载的特定业务的使用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但目前专网运营中恰恰缺乏这样的业务支持手段,无法对网元级业务进行有效管理。
目前,随着专网通信运营企业对专网业务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用户实际工作中的对专网业务需求的不断加大,要求专网通信运营企业必须像公网运营商一样构建相应的业务支持系统,以此来解决如何经营、管理、提出和推广专网业务的问题。
2.3 专网运营面临的竞争
专网通信领域在经历较长时间的沉寂之后迎来了喷井式的大发展时期,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建设专网,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日益激烈的专网运营竞争,随着专网运营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保证专网通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得到持续发展,适应灵活有效的市场策略变化,促进专网通信各项业务的开展,支撑不断出现的新需求,需要不断地推进专网运营业务支持系统的建设和演进,以增强业务运营支撑的能力,可以预见,未来专网运营业务支持能力将成为专网运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7]-[9]。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是专网运营大发展的时代,专网运营迫切需要引入一种方法解决发展中业务支持方面的瓶颈,专网业务运营管理系统的引入是势在必行的。
三、专网通信业务运营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3.1 整体架构设计
建立高效、科学的专网通信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必须要包含客户管理、产品管理、资源管理、客户服务、营销管理、计费、帐务、结算、合作伙伴管理等功能,并根据业务需要,实现与诸多相关外部系统的数据和业务交互。
BOMS系统的技术与架构体系设计如下图1所示。
由上图可知,BOMS系统是基于4G无线通信、互联网、软件等技术,用以支撑专网通信业务运营的核心系统。通过提供完整、统一的业务支撑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来满足专网通信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保证业务支撑水平的基本要求,并引导业务运营在BOMS支撑能力的范围内的进一步拓展。BOMS的核心组成部分为BMS和OMS:
(1)BMS系统说明
BMS系统支撑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前台业务流程以及计费、结算、帐务、服务开通等后台业务流程。BMS容灾系统是有机的组成部分,为BMS系统提供完善的数据保护和恢复机制。BMS容灾系统与生产系统互相关联、互为补充,共同确保业务的连续运行和服务的持续提供。
(2)OMS系统说明
OMS实现在业务支撑网生产运行过程中,对主机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备份设备、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进行“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提供故障处理、配置数据处理、性能监控、稽核核心应用环节的业务流程和数据,并实现异常告警等功能。
3.2数据交互模式
数据交互设计如图2所示:
各部分交互的数据主要为:
1. 与BMS系统交互的是:跨异地个人业务信息、话单类信息,订单及资料信息等;
2. 与核心网/业务网交互的是:用户信息(基本信息、订购信息)、业务局数据、话单类信息、资源信息、业务控制类信息等;
3. 与OMS系统交互的是:BMS提供用于监控使用的信息,同时获取OMS系统发出的控制信息;
4. 与外部系统交互的是:结算信息、三户信息、资费信息、客户接触信息、订单信息等。
四 、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在专网运营中的应用
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在专网运营中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南京市的应用中已初现成效。
目前,南京市政务专网的配套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已上线试运行,运行状况良好。依托该套系统,南京市政务专网首先解决了在业务层面对各类基础业务数据精确化统计的重大问题,即无需登录到网络设备,即可在统一的BOMS操作界面上对专网业务进行定制化的业务量统计,这种统计在时间维度上可自定义选择统计时长,最小精确到秒,可根据业务的不同和终端的不同进行自定义的业务量统计,支持现网运行的各类终端,包括PTT终端、宽接终端、SIM卡终端等。具体包含如下:
(1)PTT话务统计
A、单个终端话务统计
点呼:自定义时长内单个终端点呼(分别按主、被叫)时长统计;
组呼:自定义时长内单个终端组呼(分别按主、被叫)时长统计;
B、群组内终端话务统计
自定义时长内群组全部或部分(自定义选取)终端点呼与组呼(分别按主、被叫)时长统计;
C、自定义终端(群组间)话务统计
选择若干非同一群组用户统计话务量,自定义时长,终端点呼与组呼(分别按主、被叫);
(2)PS流量统计
A、单个终端PS流量统计
上行流量:自定义时长内单个终端上传流量统计;
下行流量:自定义时长内单个终端下载流量统计;
B、群组内终端流量统计
自定义时长内群组全部或部分(自定义选取)终端(分别按上、下行)流量统计;
该种统计方式目的为将整个群组内所有用户按总流量包的形式进行收费;
C、自定义终端(群组间)流量统计
选择若干非同一群组用户统计流量,自定义时长,终端点呼与组呼(分别按上、下行);
(3)短/彩信数量统计
A、单个终端短/彩信数目统计
自定义时长内单个终端发送短/彩信条数进行统计;
B、群组内终端短/彩信数目统计
自定义时长内全部或部分(自定义选取)终端发送短/彩信条数进行统计;
C、自定义终端(群组间)短/彩信条数统计
选择若干非同一群组用户统计发送短/彩信条数,自定义时长;
在以往的传统专网中,以上这些统计数据的提取非常复杂和困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网络设备中采集基础信息并予以重组,现在在专网BOMS的帮助下,运营者可以便捷得到这些与业务使用密切相关的各类数据。
南京市政务专网以此为基础,深度挖掘专网用户需求,为南京市城管、公安提供了定制化的专网业务,如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公安移动图传、图像会说话等,短短1个月内就新增专网用户约3000余人及3500余部终端,以往光是为如此数量的业务用户开户就要花费数天时间,且随之而来的网络调整和用户数据配置更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本次专网运营单位无需在网元级层面逐个添加用户信息和进行数据配置调整,而是在在业务运营管理系统支撑下,于24小时内完成了业务开户及网络相关数据的配置工作,切实为相关部门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南京市今年的防汛应急中,突发险情不断,局部受灾区域公网基本瘫痪,南京市政务专网发挥了重大作用,支撑着受灾区域的指挥调度,其中BOMS功不可没,根据突况和领导指挥要求,进行了100多人次的用户开户、分组、数据重配等操作,比起传统专网极大的提高了联动效率,在城市应急中起到了应有作用。
同时,有了专网BOMS的助力,南京市政务专网可以根据需要获得用户具体业务的准确使用数据,为公安、城管等专网用户提供了灵活多变商务模式,这解决了传统专网收费模式单一、缺乏计费手段的问题,打破了简单按终端数计费的落后模式,目前已有相当部分的业务费用是在一定的基础费用上根据业务类型和具体使用量来计取的,这一举措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使得专网用户业务使用费更加透明合理,专网业务的市场拓展更加有力和灵活,同时这对于专网运营单位来说也有利于更加清晰、便捷地理解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为进一步灵活、精确地满足用户需求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五、结束语
南京市政务专网业务运营管理系统的上线,为该地区专网业务在今后的发展中面向市场、进一步拓宽经营渠道、更好的服务用户开阔了思路和手段,预计在未来3年内南京地区的专网业务用户使用量将会增长到20000人、30000台终端的规模,行业应用将会遍及城管、公安、消防、供电、自来水、供气及城市应急指挥等各城市运行管理的相单位,要支撑如此规模城市级的专网应用,为各类不同用户、终端分别定制化业务和计费模式,是缺失了业务运营管理系统的传统专网体系无法做到的,针对如此市场前景,还需不断完善专网业务运营管理系统,增加各类增值业务,让其充分发挥优势和特点,为专网运营做出应有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黄海峰,TD-LTE发力专网市场:我国集群技术迈入4G时代[J],通信世界,vol.10,2013.
[2] 张晓航、吕廷杰,构建电信企业的商业智能平台,电信技术,2002(6).
[3] 梁雄建、张静,通信服务创新,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4] 铁伟,智能业务提供策略的探讨,中国电信建设,2005(3).
[5] 致远,华为eLTE:助力构建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vol.3,2015.
[6] 杨海斌、罗先进、李光明,电信网络智能业务实现方式的探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04,4(2).
[7] 吴恩珍、袁超伟,通信账户运营管理系统中流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2012
篇7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水平
一、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概念分析
所谓房地产企业的运营管理,就是通过企业价值链上各项活动进行分析和设计,强化主要业务流程,协调企业活动并不断优化,从而创造和提供增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客户价值需求的同时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获得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房地产企业的运营管理,不是简单地统计项目数据,设置一些指标进行评估考核,因为考核不是目的,而是要为项目提供作战方案或纠偏方案。
房地产项目的运营管理将逐渐被提到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高度,它应该定位为介于企业战略、财务、项目进度、成本之间,主要应该是协调时间计划管理与现金流配置的关系,同时监控成本的动态,同时需要关注资产负债率、净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化。
二、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的现状
1.房地产企业对房地产运营管理不够重视
在过去,很多房地产企业是用一种投资的角度去思考企业发展,只要买一块地,就能获取足够利润。整体来说,那时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粗放,并不在意企业管理流程的控制。但这种情况在2007年发生了改变,因为2007年的土地价格上涨速度比较快,同时房地产企业规模扩张速度也比较快,很多房地产企业都是多项目同时运作,这时企业就无法对现金流和项目进度进行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无法在高成本模式下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开始寻找在项目低利润的情况下的发展模式,因为土地成本高了,房地产市场又不好,利润控制开始成为企业着重考虑的东西,房地产企业希望通过加强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够给企业在高成本模式下带来更多的利润。
2.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的水平低下
房地产市场在大势好的时侯,只要是房子,几乎都能卖得掉,企业就没有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没有采取报批制,突然遇到房地产市场大势不好,销售不顺畅,国家政策一调控,金融政策一收紧,企业资金就遇到严重问题。如果 企业资金运用和管理的不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就现在来讲,房地产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现金流的控制,因此企业应快速开发、快速销售,并对资金运行要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与规范化的资金流程管理接轨,从而优化资金投向结构,提高资金宏观调控和整体运作能力,通过现金流的滚动给企业在高成本模式下带来更多的利润。
3.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房地产企业造价管理模式是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现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以办理工程结算价为目的,只注重在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忽视工程开工前投资决策阶段对造价的控制。(2)工程造价管理以被动的按照设计图纸编制概预算和计算工程造价为主,忽视了在设计阶段用工程造价管理影响设计,优化设计有效的控制造价。(3)成本管理意识上的误区,没有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和全方位的360度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忽视成本目标,强调经验数据造成决策不当。
三、提高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的水平
房地产行业已进入理性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提高项目的运营管理水平呢?提高项目的运营管理水平无非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那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的方式,一是收入增长、二是净利润提高、三是提高资产周转率。在房地产行业已进入调整期,收入不可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控制好项目成本和提高资产周转率的方法来为企业增加利润。
1.控制好项目成本
合理有效地控制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贯穿于项目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项目发包阶段和实施阶段,可以说是一个系统控制过程,它具有全员性和全过程性的特点。
(1)抓好源头,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和设计环节的控制
投资决策阶段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的从业经验与战略眼光,相关职能部门所能起的作用相对有限,但是相关职能部门还是应积极主动发挥“经济参谋”的作用,工程、成本部应配合财务部或前期发展部门尽可能准确地计算出包括土地成本、前期规费、工程造价、资金成本及管理费用等可能发生于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中的费用,让决策层事先了解完成该项目需策划的资金规模、估算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为决策层做好正确的投资决策服务。
在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与造价控制中,影响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的主要是设计阶段,所以说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是设计阶段。建设项目设计的节约是最大的投资节约,设计确定工程造价,预结算只能计量而并不能改变工程造价。因此房地产企业的工程造价控制要以设计阶段为重点,这是最直接、有效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的根本所在。一份好的设计方案,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2)抓紧、抓实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
在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企业要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招投标是有效实行项目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的核心。建设工程项目在设计完成之后,施工开始之前是进行工程招投标的阶段。通过招投标一是引进竞争机制;二是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三是择优选择施工单位或材料、设备供应商。
业主方在工程施工阶段还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重点应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的动态管理,应建立工程签证管理制度,杜绝不实及虚假签证的发生。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一是合理控制工程洽商;二是严格审查承包商的索赔要求;三是做好材料的加工定货。
(3)抓住关键,加强对工程竣工审计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
工程项目的审计必须对工程项目整个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审计。工程项目的审计不仅要重视被审计项目的事后审计,竣工审计,更要重视事前和事中审计。事前审计,可使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编制更趋合理,并能帮助工程项目管理班子超前“把关”,有效防止或避免可以预见的失误。事中审计,即施工阶段中若干个过程所作的审计,这种审计更具有针对性、效益性,做好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高资产周转率
(1)缩短开发周期,特别是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尽量降低土地费用的财务成本。缩短开发周期首先可以采取传统工序前置,提前做好70%的准备工作,以“成本换时间”;其次采用工序并联作业,在保证时间周期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各项作业交叉/并联进行。最后在多项目运营的情况下,采取规模复制模式:梳理好产品线,优化好资源,扩大产品和管理的复制性。
(2)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尽快取得四证,使得项目具备融资条件,提高自有资金利用效率,或者金融创新,降低自有资金风险。
(3)控制销售与回款节奏,比如开盘当月认筹率等,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对于售楼卖场进度控制,按照公司经营、营销要求实施到位,在开盘之前,尽量降低对自有资金的占有量。楼盘售出以后,加强与银行间的合作,放款及时到位。
(4)围绕着公司财务资金流转要求,通过有效的工艺穿插与搭接,对工程量实施进度进行优化,科学合理地把工程量均衡好。工程量实施进度优化,必须与合同管理、供方资源配置相结合,一是根据项目回款节点或公司资金安排节点或当地的售楼条件,把非关键路线上的工程量进行优化延后,向非关键路线要资源,然后适时穿插施工;二是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要做好计划安排,优化资金安排。
四、总结
目前房地产行业信贷资金紧张,在资金成本很高的特定环境下,降低项目运作成本、提高资产周转率显然已成为众多房企的追求目标,“优化成本、快进快出”使企业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谁首先改变盈利模式,谁就可以在下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卢卫东:房地产项目时间计划与企业运营管理.百锐地产大讲台,2010,(09).
[2]朱庆祎:房地产经营战略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08).
[3]马丽娟: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探秘[J].考试与招生,2008,(06).
篇8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了满足体育竞赛、活动锻炼以及民众健身等一系列需要而设立的,是体育直属系统——体育场馆的一个总称,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后备力量。当前我国各大城市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机制主要包括租赁制、目标制、承包制、差额制、全额制、委托制等多种形式,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机制是推动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价值与意义探究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行业相比,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无论是数量方面还是经营管理方面,都与其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汲取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不仅需要承担高额的知识产权非,而且很有可能会出现使用不合理或者在国内不适用的现象。所以,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进行深入的探究,提出可行性、针对性强的商业化运营管理方案,当然也可以制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体系与经营手册等,这些问题已经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领域急需解决的主要课题。有关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体育文化行业市场的开发,提升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化管理以及高效运营,而且有助于促进体育的大众化发展,丰富我国广大民众的休闲娱乐以及文化活动,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等。
另外,随着当前越来越多的实践结果证明,伴随着我国体育产品消费行业的不断完善,构建专业化的体育场馆管理运营队伍是公共体育场馆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国外诸多公共体育场馆优秀管理企业的成功操作方案与模式都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指导,也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发挥了关键的价值与意义。[1]
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运营效率的不高
部分公共体育场馆所涉及到的管理单位比较冗杂,致使其资源配置无法科学合理的进行,事务的处理程序也过于繁琐,直接造成其管理运营效率不高。诸如,某省的公共体育场馆有两个管理单位,其中,省公共体育场负责的是田径场,主要是对田径场的日常经营、维护等进行管理,体育管委会则负责对田径场外的体育广场进行管理,尽管这两个行政单位属于一个系统,但其管理方案却大相径庭,而在实际管理经营的过程中还需要这两者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程繁琐、环节冗杂的问题。
(二)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
公共体育场馆的市场化培育与发展,其核心就是人才,特别是适应市场经济的综合性体育管理经营人才。就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在专业人才方面极其匮乏,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来自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刚从体育院校中毕业的学生,还有一少部分来自于退伍军人和体育内部系统中的人员。鲜有通过公开招聘形式,面向社会吸纳专业的、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
(三)管理经营体制的落后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效率低下,最为关键的一个诱因就是落后体制的限制。缺乏市场化、企业化的运营管理体制,致使场馆的经营管理积极性受挫,对体育的市场化发展认识不到位,给财政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并使得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缺乏活力。[2]
三、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途径探索
(一)完善公共体育场馆的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迫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市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公共体育场馆的收费、经济、财政以及税收等相关政策,完善体育场馆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财政政策的倾斜,增加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资金投入,通过税收与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税收进行适当的减免或返还,弥补实际经营管理出现的成本与收益反差较大的缺陷,减轻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负担,推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步入持续、良性、高校的发展轨道。
(二)树立企业化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经营理念
公司化的治理方式本质是对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择取与构建。对大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实施公司化的结构改革,尤其是股份制的改革,是比较彻底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当前实施的统管、统支以及统收的服务管理模式,造成相关单位缺乏自主权的状况,使得很大部分的国有资产被闲置,不利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而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初步构建以体育产业为基础,综合房地产、演艺、会展等相关领域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制定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以及运营机制等,树立企业化的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理念。
(三)强化公共体育场馆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支撑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发展同样也需要人才的推动。管理人员可以采用猎头方式从商业性场馆直接聘请高水平、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或者从当前岗位中选拔一些优秀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对其进行大型体育场馆营销方面的教育,还可以从体育院校中的一些相关专业中直接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另外,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方面的体制与机制,例如,构建绩效考评制度,把员工的薪资待遇与岗位业绩相管沟,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管理模式。[3]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不论是具体数量还是实际规模都取得了快速进步与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环境下,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与运营模式构建必须以管理机制的大力改革作为根本出发点,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作为核心,把市场作为资源调配的最终导向,走集约化的经营发展道路。同时,大型物业管理公司的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也可以作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以实现城市体育场馆的整体性与区域化管理经营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篇9
当前,国内电信运营商对自营厅的管理仍执行分散化、属地化管理的模式,该模式存在管理层级多、效率低、多头管理和营销服务协同不足、集中化支撑手段和管理机制欠缺等问题,不能适应以终端和产品销售为核心的运营管理模式要求,制约了自营厅销售能力和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通过管理集中化提升自营厅专业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促进渠道体系向终端销售、流量经营和存量保有转型就成为运营商在3G市场下掌控竞争主动权的有效手段。
国内运营商对自营厅集中化管理的探索。2012年,中国移动在广东省东莞试点自营厅集中化管理;2013年初又选取北京、安徽合肥、江苏南京、浙江杭州、福建福州、河南郑州、云南昆明、湖北武汉作为试点:近期又将范围扩展到全国省会级城市。与此同时,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在部分省市摸索自营厅集中化管理。
运营商实施自营集中化管理的思路
“管理集中化、运营专业化、机制市场化、组织扁平化、流程标准化”是运营商推进自营厅集中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法则。
按集中化管理要求,运营商要调整现有自营厅由区县属地化、分散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地市为中心的自营厅集中运营管理体系,并成立专门的运营管理团队,直接负责自营厅的建设和日常运营管理,减少管理层级,优化人员结构,在统一的IT信息系统上,理顺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支撑存量经营、流量经营和终端营销。
为稳步推进,运营商要以试点探索的方式,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集中化阶段推进目标,建议以“先试点,后全面”、“先市区,后区县”、“先集中管事,后集中管人”、“省市公司集中系统支撑,地市公司集中厅店运营”的模式分步实现自营厅集中化管理,搭建省市一地市的自营厅两级管理架构和运营体系。
自营厅集中化管理推进组织保障。自营厅集中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运营商内部多个部门。集中化是对各部门自营厅管理职能的整合,是归口的集中管理。
为有效推进自营厅集中化管理,运营商要在省、地市两级成立集中化管理领导小组及工作组,统一领导和组织集中化管理工作。由工作组研究、制定自营厅集中化运营工作方案,梳理集中化管理运营各项制度和流程,并解决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自营厅集中化管理推进相关部门职责。自营厅集中化管理的推进涉及运营商内部多个部门,要由现行的自营厅管理部门(市场部门)牵头,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
自营厅集中化管理推进措施
按自营厅集中化管理的内在要求,运营商要着重从组织架构优化、运营体系构建和支撑系统完善等三个方面加以推进。
成立专业机构。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是自营厅集中化管理的前提。各运营商要在试点地市成立自营厅运营管理中心,对自营厅进行集中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厅店建设、营销、宣传、稽核、考核等。
在自营厅运营管理中心下设置建设运营、营销管理、综合管理支撑等班组,班组内设置厅店建设管理、厅店运营分析管理、厅店营销督导与执行、厅店宣传督导与执行、厅店业务稽核管理、厅店人员培训、综合事务管理等岗位,各岗位所需人员由地市公司根据集中管理的自营厅数量、管理服务半径等核算并配备,所需人员从区县渠道管理员、自营厅中选拔。
职能划分及工作协同
自营厅运营管理中心职能。自营厅运营管理中心主要承载大众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职能,承担自营厅业务发展类指标,负责各厅店业务发展指标的分解、下达、考核,并加强指标的“整合-分解-评估-优化”的闭环管理。
区/县分公司职能。区县分公司的定位由原来的自营厅属地管理和营销执行职能,转变为聚焦于政企市场、家庭市场、中高端客户保有、流动市场、校园市场等的综合营销,不再负责自营厅的运营管理工作。
自营厅职能。自营厅承载的指标主要围绕终端销售、个人/集团高价值业务办理、流量、数据业务销售、客户发展等。
协同职能。为保证自营厅集中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运营效率,要明确自营厅运营管理中心、区县分公司、自营厅协同职能。
优化制度流程,构建集中化管理运营体系
营销管理集中化。推动营销政策及活动在自营厅的落地执行,并对执行过程、进度、结果及时进行跟踪;组织和实施对自营厅日常业务、营销活动的培训,统一业务、营销口径。
宣传管理集中化。管理营业厅内宣传物料的上下架、摆放、张贴、播放;管理营业厅内终端及水牌的布放、陈列;整合厅内宣传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自营厅宣传作用。
建设改造集中化。改变自营厅由区县分散选址、建设的模式,由地市集中规划自营厅布局,实地选点,统一建设、改造,执行统一的Ⅵ标准,保持内外形象的一致性。
稽核集中化。在地市层面组建专职团队,负责除营收稽核外的业务统计和稽核集中化管理,营业厅内不设专职稽核人员。营业厅进行一级稽核,主要对单据进行自查;区县不进行二级稽核,营业厅在完成一级稽核后,相关业务单据即收回至地市进行二级稽核。
物流配送集中化。强化物流支撑,实现对自营斤的卡品、终端、促销品、宣传物料、家具、设备等各类物资、物品的集中配送和调配。
投诉处理集中化。建立投诉集中处理机制,营业厅不再设专门的投诉处理专区和专职的投诉处理人员,对到厅投诉客户遵循“首问负责制原则”和“快速响应原则”,厅内产生的投诉由自营厅负责处理,非厅内原因产生的投诉,提交后台集中处理。
人员管理集中化。对自营厅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包括人员的调用、加班、考勤、绩效考核、量化薪酬等。
要统筹管理自营厅,打破厅店壁垒,建立集中化的动态大排班机制,将小厅并入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的大厅进行管理,实行“1+N”模式大店长负责制(一个店长管理几个营业厅),缩减店长及值班经理等营业厅管理岗位,补充一线营业编制,节约人力资源,提升人员使用效率。
考核集中化。自营厅运营管理中心承担相应的业务发展和自营厅考核指标,并围绕TD终端销售、存量维稳、新增客户、流量营销等维度来统一自营厅考核办法,负责到厅的指标分解、下达、考核,并加强指标的“整合一分解一评估一优化”的闭环管理。
资源管理集中化。归口和集中管理自营厅各类家具、设备的配置等,规范配置标准;集中管理和科学投放卡品、终端、促销品、宣传物料等各类营销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培训集中化。根据市场发展和营销重点,集中制定培训计划,提出课件开发和培训需求,梳理标准化销售流程,统一组织业务、能力素质、营销服务培训。
搭建集中化支撑系统
系统支撑是运营商实现自营厅集中化管理的基础,应重点从提升系统支撑能力、优化销售运营、强化基础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支撑。
优化现有系统和流程,支撑地市集中化运营管理模式。对自营厅各系统或平台等进行改造,支撑组织架构调整和流程精简,实现数据到厅。
加快无纸化系统及电子化稽核手段建设,支撑后台管理集中化。加快无纸化系统建设,扩大无纸化系统厅店使用范围,提高前台受理效率,降低后台业务统计稽核工作量,利用电子化稽核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加快多媒体联播系统应用,提升宣传集中化管理能力。扩大多媒体联播系统厅店的覆盖,建立省-地市-区县-营业厅的四级播控机制,实现对自营厅宣传的集中管控,提升自营厅传播能力和效率。
建立量化薪酬系统,支撑量化工作落地。建立量化薪酬系统,支撑量化规则的配置、量酬计算、量酬查询展现,在地市层面实现自营厅量化绩效薪酬的集中化管理。
实现基于营业厅的数据分析和监控。进一步支撑系统数据统计能力,实现基于营业厅的数据统计、指标展现和指标预警监控。
提升信息化办公支撑能力。实现营业厅员工交流、在线培训、视频会议、远程考试、文件传输、信息收集等功能,实现日常管理流程的电子化。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节能;运营管理;节能减排;经济激励;环保
0引言
近年来,在社会的巨大需求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绿色建筑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截至2016年3月底,中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4195项,建筑面积达48728万平方米,如表1所示,但其中运营标识项目仅245项,占总数的6%左右,也就是说90%多的绿色建筑是没有达到绿色运营标准的,显然这与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减排的理念不符[1]。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中强调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理念”和“建设运营”,用科学的运营管理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14年4月1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的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总结了8年来全国绿色建筑运营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提高了运行效果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权重[2]。赵丰东等人针对北京市投入运行的绿色建筑项目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分析了绿色建筑在施工和运行环节存在的问题[3]。李圣英等人认为绿色建筑运营效果是反映绿色建筑水平的重要依据,通过天津地区某绿色住宅项目的运营评估,对项目在水体景观、集中空调、室温调节等方面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4]。本文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对我国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而提高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果。
1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现状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化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5]。首先在运行效果方面,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就要严格按照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最大化地实现绿色建筑的技术、设备的运行效率。其次,在市场环境方面,由于绿色建筑运行成本较高,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很难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已成为促进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措施。
1.1绿色建筑运行阶段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现状
节地和节材方面是由设计和施工阶段所决定的,在建筑的运行阶段很难起到很好的改善效果。故本文主要对绿色建筑在运营阶段的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现状进行分析。
1.2绿色建筑运营经济政策方面
为了促进开发商、物业管理者、消费者的积极性,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各省份也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条件,相继制定了适合本地区的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激励政策等一系列奖励政策。
1.2.1财政补贴政策
在某些省份或城市,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可获得一定的政府财政奖励。如厦门地区,厦门市建设局和财政局共同制定的《厦门市绿色建筑财政奖励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对于取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的建设单位,根据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可分别获得30元/m2、45元/m2、80元/m2的补助。
1.2.2减免相关费用
在某些省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可获得政府收取费用的减免。如规定,取得一星级的绿色建筑可获得政府30%的城市市政配套费减免,二星级和三星级的减免程度更大,分别达到了70%和100%。青海省也了《关于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见》的经济激励政策,对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建设项目,按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分别减免30%、50%、70%。
1.2.3信贷激励政策
绿色建筑相对于普通的建筑,其建设、运行成本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一些省份为推动绿色建筑开发商的积极性,放宽了对有关绿色建筑项目的贷款条件,并给以一定比例的优惠政策。比如安徽省,针对不同的相关主体,制定了不同的金融服务政策。对于开发商,在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过程可享受降低1%的贷款利率的政策;对于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建筑产品时,可享受金融机构下浮0.5%贷款利率的优惠。该项政策的制定不仅推动了信贷机构在绿色建筑方面的业务规模化发展,也提高了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积极性及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热情。
1.2.4税收优惠政策在某些省份,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建筑在运营阶段的管理,若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关规定的,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广东为了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通过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通告》,规定绿色建筑投入运行后,若获得绿色建筑运营标识二星级、三星级或者获得DBJ/T15—83《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运行评价标识ⅡA级以上(含ⅡA级)的,可依法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2绿色建筑运营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
2.1绿色建筑在运营期间管理成本过高
相对于普通建筑而言,绿色建筑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因而在运行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人员和能耗监测设备来保证各项技术和设备的正常运行,进而导致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成本过高,影响绿色建筑的推广。以某获得三星的绿色运营标识项目为例[10],其在运营中所用到的绿色建筑技术及增量成本比例如表3所示。根据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不仅要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产生明显的效益。绿色建筑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主要是指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和技术而节约的各种资源效益。间接效益指的是绿色建筑运行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虽然这种效益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金钱利益,但这种效益在绿色建筑的效益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何有效地将绿色建筑运行带来的间接效益转化为直接效益,以弥补绿色建筑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已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2.2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我们要全面考虑各个部门和人员在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根据其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11]。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开发商、物业公司、用户、政府。在当前的绿色运营管理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各主体之间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合作,进而导致前期设计没有考虑运行成本,后期绿色技术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到位,设备系统的参数不能达到设计的要求,使绿色建筑运行的效果大打折扣[12]。
2.3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制度体制和激励体制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绿色建筑的制度体系中,并没有强调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必须获得运行标识,导致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和运营管理阶段的发展严重失衡。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运行标识项目212项,只占总数的5%。也就是说在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中,只有极少数是达到绿色建筑运行标准的。由于绿色建筑的能耗80%是在运行阶段发生的,如果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达不到运行标识的标准,所谓的绿色建筑也就达不到真正的“绿色”。其次由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各主体缺乏绿色建筑运行管理的动力。绿色建筑效益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得到回报。由于相关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或者激励措施制定的不合理,导致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互相推诿,很难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2.4绿色节能理念不足,缺乏有效的宣传机制
绿色建筑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宣传与推广,致使许多民众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停留在表面,而不知如何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与环保。比如垃圾分类这一举措,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民众是愿意进行垃圾进行分类的,但是有意愿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大部分都面临着无法区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问题,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往往也是蜻蜓点水。缺乏实际指导与具体知识宣讲,使许多节能和环保措施的实行大打折扣。
3推进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建议
针对以上在绿色建筑运营管理过程出现的影响绿色建筑运行的问题,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绿色建筑运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绿色建筑运行管理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引入碳排放交易机制
引入碳排放机制就是政府机构根据节能减排的目标确定本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然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进行精确的计算,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入社会资本的加入,合理制定碳排放的交易价格,进而将绿色建筑的减排外部效益内部化,最大化地减小运行成本的回收期。
3.2强化主体之间的合作
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需要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相互配合和合作,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如图4所示,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项目的投资方应邀请设计单位和物业管理公司开展项目可行性研讨会,讨论项目中绿色技术、设施的可行性,并最终给物业公司提供一份建设、运行成本的分析资料以及各设施的运营方案,以说明该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可持续性,为后期绿色建筑的运行提供参考资料。政府作为绿色建筑的主要推广者,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来正确引导建设者、物业公司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责任和利益划分。用户作为绿色建筑的使用者,物业管理公司加强对用户的技术引导和绿色理念的宣传,使用户能够按照绿色建筑运行标准来实现绿色建筑节能、节水等目标。
3.3加强申报绿色建筑设计、运行标识的联系
针对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项目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应在绿色建筑申报时进行一定的约束。首先在政府层面,应严格制定有关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标识申报的法律和法规,对于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要求在项目运行1~3年之内达到规定的运营标准,否则取消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认证,并剥夺给与的相应优惠政策,甚至强制要求实行绿色建筑运行标准。其次在绿色建筑评价机构层面,创新绿色建筑的评价机制,引入全寿命周期评价机制,将绿色建筑评价分为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行阶段,总分为100分,每个阶段的总分分别为30、20、50分,同时每个阶段都有最低分标准,只有每个阶段都达到了最低分标准,同时最终总得分达到60分以上,才能给予企业颁发绿色建筑标识证书。只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措施,才能使绿色建筑真正地实现“绿色”。
3.4加大绿色建筑理念的宣传
在住宅小区定期开展各类宣传和推广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向居民宣讲节水和节能相关的举措、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等。首先编制《绿色建筑运行操作指南》,在《指南》中要详细介绍各种节能设备的功能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节水器材的推广和使用方法、垃圾分类和污水利用等具体的绿色环保措施,指导居民在日常的生活中正确实施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真正使用户体会到节能环保的宜居环境。其次制作各种形式的节能和环保手册,定期组织有关节能环保的宣讲。通过这些措施对居民提高节能意识进而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绿色建筑的“四节能一环保”目标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4结语
总之,绿色建筑要想实现真正的绿色,离不开有效的运营管理,而在绿色建筑的推广过程中,由于运行成本过高、激励政策不完善,各个主体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利益划分不够明确等因素,导致绿色建筑的发展很难有质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落实绿色技术措施,实现绿色建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设计目标,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大章,黄莉.《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解读之六运行管理[J].建设科技,2016,(22):30-33.
[2]王建廷,刘盈.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变化及推进建议[J].建筑经济,2015,(12):75-78.
[3]赵丰东,乔渊,孟冲,等.北京绿色建筑实施效果调研及验收管理研究[J].建设科技,2014,(6):54-59.
[4]李胜英,汪磊磊,陈颖.天津地区绿色住宅项目的运营评估分析[J].建设科技,2015,(24):56-57.
[5]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建筑技术,2010,(7):641-644.
[6]徐伟,刘姗姗.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增量成本与效益研究[J].建筑节能,2016,(5):109-112.
[7]毛艳辉,王云海.基于碳排放的绿色建筑容积率奖励额度测算[J].建筑经济,2016,(6):88-91.
[8]李晓锋,冯莹莹,陈娜.《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解读之二节能与能源利用[J].建设科技,2016,(22):17-19.
[9]曾捷,吕石磊,李建琳,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J].建设科技,2015,(4):23-25.
[10]阳春,路宾,孟冲,等.北京地区绿色建筑运行实效调研分析[J].建筑科学,2014,(6):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