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1 17:4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范生教育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师范生教育研究报告

篇1

【关键词】师范生教师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操作

一、师范生教师教育

随着国家对于师范生教师教育的重视,各个高等学校也加大了对师范生教师教育的的投入。一个国家,重要的竞争资本之一便是人才,培养合格优秀的社会人才,是教师根本任务,而师范生教师教育的好坏决定了师范生整体素质的好坏。

(一)师范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时代,是信息时代,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当然教育行业也不例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多媒体知识,在整个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率。师范生教育的课程中,至少安排一门育教育技术课,以保证师范生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使用。

相对于旧式的师范生教育,多媒体应用不再仅仅是计算机学生的专利,数学、语文、外语等等专业的师范生教育的过程中,多媒体的教学技术都应用其中,并且也传授了师范生这种现代的教育技术。纵观改革开放二十年,师范生教师教育地位的上升,有目共睹。我们不是在简单的去敷衍教育,而是以实践向大家证明,在一个教育技术时代里,我们所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学习的教师教育模式。

(二)师范生教师教育的实践

在师范生教师教育里,他们经过今年的课堂教育,会基本掌握关于教育的基本基础知识、基本教育技能、及了解一些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课堂知识必须加以实践经验,才可以真正地灵活地运用,才能知晓教育其中的奥秘,所以师范生教师教育的实习课时必不可少的。

将师范生教育的实践课程安排在临毕业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给师范生磨练的机会;二是将刚学习完的课本知识,与教育实践结合,更容易体会书本知识。在高等师范生教育中,师范生基本已经掌握了初高中的课本知识,所以我们会计量安排他们在初高中实习。这样在实习的过程中,会接触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教育经验,给以后的教育之路打好基础。

(三)师范生教育理念

王冀生教授对“教育理念”有这样的定义:“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当然,“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王冀生教授将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联系在一起,并且将其视为一种“远见卓识”,及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的反映。

笔者认为,“理念”就是一种“思想”,不是一种简单客观的思想,而是一种更加人性化,融入自己主观思想的看法。教育理念就是在总结教育本身的性质、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加上师范生自己的教育经验而形成的观点。

教育理念必定影响着教育的实践。所以理念的形成,发展对于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师范生多样性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以人为本

学生的第一身份是人,首先应该是以对待人的态度,去对待,其次是以他们学生的身份去对待。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便是人格尊严,我们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会与学生产生一些矛盾,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他们要学习的榜样,在不损害自己尊严的情况下,也应该用客观的态度去审视产生的矛盾。

在教育师范生的时候,师范生的职业道德也是我们重点。一位老师自身的品质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而我们老师的职业道德也会影响学生的品格。

(二)教师教育因人而异

这里的因人而异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老师的教育方式,二是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的不同。

老师的性格和教学技术都会影响着教学效率,老师们有的性格内敛、严谨治学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尊重;而平易近人的老师定会得到学生们的爱戴。有些老师的脾气是有些急,但是一心为学生着想,就像是父母的教育一般,一定也会最终被学生理解。每一位老师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利的,他们会有更大的空间去接触不同的思想,更开阔自己的视野。

教师的教育方式,是适应大多数学生的,但是对于个别的学生,也是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个别的同学,必须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工作中,既要适应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照顾小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教学压力。教师在教育个别学生的时候需要一定的耐心。

有时,我们在师范生教育工作上,也会尽量为他们量身定做,给他们空间,让他们找到自己性格和教书育人的结合点,这样,教师的工作便是师范生最喜欢做的工作。

(三)教师教育的创新型

面对师范生在课堂上,他们是学生的身份,而在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是教师的身份,在师范生教育的过程中,师范生教育的教育者,要传授给他们教育的知识和经验,以教师的身份传授,以同行的身份交流,这样师范生才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课堂身份与行业身份,在步入社会时,快速的进入职业角色。

(四)教师教育的开放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都需要开放的交流,这样老师和学生就不会只是停留在便面的应试而学,而是真正的去寻真知。开放的交流,能为老师和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了思想,使我们看人看事又多了一个角度。有时候,教师所教的不是一定要课本上的东西,课外上的,社会上经历过的都可以与学生交流,增加学生对整个人类体系的了解。所以,老师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家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上是导师。

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要怀有一份责任感,不一定要无微不至,但一定要体贴温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守好自己肩上的责任。

三、师范生多样的教育理念

多样性的教育理念对于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创造性的教育理念,它鼓励教育对象抛开基本模式的束缚,展开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的教育理念,针对教育对象的优缺点,全面的去理解教育对象,发扬长处;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与国际上的教育交流沟通,学习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育者站在教育对象的位置上看待问题,培养教育对象的精神文化;生态和谐的理念,较之于原来单一的书本,是课堂学习关注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关注人类的生存等。每一种科学教育理念的形成,对于教育来说,都带来了很多有益的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师范生的教育应该在教育本省规律的基础上,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多种教育理念结合,给教育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王冀生教授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9年第1期

篇2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师范生;职业技能

一、相关研究的背景概述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在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不过,与医生、律师等专业相比,教师的专业性似乎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造成与之对应的师范生培养,在专业需求和学科性质方面也有所缺失。师范生是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起点,它决定了新教师质量以及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作为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师范院校应该承担起为教师专业化奠定良好基础的职责,有针对性的探索并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

(二)师范生培养和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 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两份文件的颁发,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

但是,研究当前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现状,我们发现原有《大纲》中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已落后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基于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语文教育类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现状,根据师范生职业需求和语文教师培养实际存在的问题来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参考语文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相对应的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优化语文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在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师范教育与在职教育相割裂,没有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导致新入职教师很难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将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放到教师教育一体化中加以审视,认识到师范教育是教师的职前准备期,把职前准备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文献述评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作者自身理解,对现有研究现状及观点作出如下归纳:

(一)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界定及体系建构(理论研究)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13条,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并不十分广泛。

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结合的特点。然而,反观当前各类师范院校开展的师范生技能培养活动,我们大多把师范生技能局限为“三笔一话”(硬笔、粉笔、毛笔、普通话),这显然是不够的。

1994年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技能的教学大纲(试行)》中指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指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玉林师范学院冯海英在其论文《微格教学在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18期)中将语文基本教学技能概括为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等等。

华中师范大学张莉的硕士论文《“农远工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中归纳出的教师职业技能体系指标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基础技能,包括口语表达技能、非语言表达技能、书写与写作技能;第二是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程开发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第三是教育技能,包括班级管理技能和思想管理技能;第四是教学研究技能,包括课题研究技能、说课听课评课技能、教学反思技能。

列举的前两份资料中,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讨论仅仅涉及到“基本技能”的层面,虽然具体到班主任工作、提问技能等要素,但是关注面比较狭窄。早期的相关研究中,相同的情况很多,都比较关注“基本技能”的培养,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三笔一话”,很少关注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比如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能力。后来的相关研究,逐渐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性,例如在张莉的相关论述中,除了基本技能,师范生还需要掌握教学研究技能,突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性和科研能力的结合。

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及体系建构也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反映出社会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也是此类研究的出发点。

(二)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调查研究(实践研究)

1.师范生职业技能调查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调查”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6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题,共有记录27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题,并且包含“调查”,共有记录4条。

盐城师范学院乔晖著《近十年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对目前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侧重于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的分类研究;二是侧重于语文教学程序的技能训练的分类研究;三是侧重于语文教学元素的技能培训的分类研究。

以上提到的三类研究均比较重视语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很少涉及如何指导学生学的技能,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标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整理,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研究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现状的论文专著较少,相关的调查似乎也没有展开,研究者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依据大纲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结构指标体系的拟定上,然后根据指标制定相关培养流程。

例如肇庆学院毋茂盛、王静在《高等学校师范生技能研究》中,仅是依据其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师范生应具备的3种基本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并对这些技能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但是,由于研究过程中缺乏实际调查的案例支撑,这些观点显得空洞概念化,也比较片面,缺乏学术深度。

对此,笔者认为,研究可以在体系建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但是应该以现状调查的实际结果为依据,参考课程标准的实施,侧重师范生视角和新入职教师视角,给师范生培养的探索之路提供一个反向思维的案例支持。

2.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调查

同时,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师范院校”进行检索,共有记录4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高等师范院校”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9条。

广西师范大学郝向鹏的硕士论文《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情况进行了了解。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等师范生的职业准备现状做出了一些总结。同时阐明了阐明了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的相关内容,包括良好的教师职业意识、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出色的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的工作能力和对教师职业的关注。

像这样将师范生职业技能研究架构在具体某个高校中的调查研究还有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的戴云、胡智丹写的《综合性大学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现状调查报告――以江南大学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3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付明叙写的《早读在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探析――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4期)等。

可以看出,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同时涉及综合性大学和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虽然同样设置了师范专业,但是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专科性学校,高等师范院校的政策导向、生源特点、就业前景等决定了其不容忽视的特殊性,也使得我们对师范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其不可替代性。要达到相应的教师培养目标,必须使学生在掌握一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的特色,将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研究推向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

3.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现有研究报告的整理,归纳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第一,重视传统手段和教学经验的继承,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二,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和训练;

第三,课程设置繁杂,但是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

第四,职前职后教育脱节。

对此,相关研究给出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学生需求和职业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师范生培养目标及方式;

第二,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应做到课内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

第三,优化师范生技能相关课程设置;

第四,建立职前职后连贯统一的师范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终身发展。

以上观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调查结果和建议不够系统深入,缺乏实证材料相佐证,通常是笼统概括,很少有着眼于师范生各项具体职业技能专门展开的细化分析和建议,相关研究对师范生培养的评价机制也少有着墨。当然,这些成果对师范生培养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也因为其不完备性,使得后续课题有更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更深远的学术意义。

(三)语文学科视阈下的师范生职业技能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语文”进行检索,共有记录4条;以“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记录6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汉语言文学”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语文教育”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中文”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可见,在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领域,突出学科性质,专门探讨语文教育方向师范生培养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

周庆元所著《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概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6):35.)中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给出的定义是“语文教师在其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中,为了适应和满足工作的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巩固乃至自动化了的动作或智力的行为活动方式。”

盐城师范学院乔晖著《近十年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76.)中认为:“语文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的系统。”

以上两种观点,仅仅是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作出了定义,并没有反映出其涵盖的内容,在论文中也没有构建相应的职业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体系。

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有学者称之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周海生、周秀娟所作《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5,(5):33.)中认为“所谓语文教师基本功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主要内容包括‘说、写、画、作’四方面。”

扬州大学乔晖的硕士论文《论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D].扬州:扬州大学,2004.)因为侧重于创新教育,所以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概括偏向教育研究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固然是语文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代替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全部内涵。

以上的一些观点,显然不能完全概括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他们都只是对整个语文教师或者语文师范生职业技能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未突出语文的学科性质,相关论文中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础技能。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为专任教师,需要更加详实完整的语文相关技能。因此,笔者建议,在此类相关研究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师范生职业技能与具体语文学科的结合,构建一个基于语文学科的完整的师范生职业技能体系,它应该包括语文基础技能、语文教学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语文教学科研技能等四大方面,在研究过程中,结合理论、各项标准、调查结果、前人研究等资源来完善各项技能的内容,形成系统化的概念。

篇3

关键词:物理专业;师范生;研究能力

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高度关

注[1-2]。《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0版)》对物理学毕业生(包括师范生)的所具备的创新能力提出如下要求[3]:“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开发能力”。作为地方高校的师范物理专业,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为地方培养合格的物理资师。我们认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各个环节中[4],并以第二课堂项目推动的方式,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逐渐形成了“课堂+项目”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收到一定的效果。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第一课堂的教学是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形式

对于能力培养,除开创新能力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我们这里暂称为基本能力。包括[3]:获取知识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如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如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应用外语的交流能力、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能力)。各种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而创新能力培养是基本能力培养的提升。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能力培养贯穿到各环节中[4]。

通过理论课教学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各种实践,如专业课程实验、师范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学术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培养专业实验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等基本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创新能力。除开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和师范技能课之外,创新能力培养还体现在社会调查、学术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之中。其中,学术报告包括不定期的开放式学术报告(由外聘专家或本校教师主讲),还包括近年才开设的物理学前沿讲座课程,由几个具有一定的科研背景的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进展情况,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一系列的环节的教学,重点进行物理教育教学的研究训练,以及物理科学问题的研究训练。包括独立提出问题、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物理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能力,以及研究结果推广应用的能力等。

可见,第一课堂是对各种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二、第二课堂项目推动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介绍

在第一课程教学与训练的基础上,以第二课堂项目推动的方式,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物理师范生的专业特点,我们加强了实验、教研和科研的培养。下面是三个相关的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办法。

1.物理教学技能的训练与竞赛项目

除开日常的教育教学类理论教学与师范技能训练环节外,我们推出了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第二课堂项目。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物理教学创新思维。具体的做法分三步:第一步是面向全体三年级物理师范生(修完教学法课程)进行物理教学技能的课外训练,然后进行教学技能竞赛,评奖鼓励。第二步是从第一轮竞赛获奖的团队中选出优秀团队进行第二轮的训练,并参加省级教学技能竞赛,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奖励。第三步是从省赛中获奖的团队中选出优秀团队参加第三轮的训练,并参加国家级竞赛,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奖励。在第一轮是从面上要求学生参与训练与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而第二、三轮则采取前期成绩与学生自愿的原则进行组队、训练与参赛。指导老师也是以自愿的原则参与。自愿参与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训练中认真设计授课方案、精心设计制作相关的演示设备,反复训练、反复思考、勇于创新,取得了出色的成绩[5]。近三年来获国家级物理师范技能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还有二等奖、三等奖以及省级物理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一批。获得国家级竞赛演示设备评比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共有2名获奖学生应组委会邀请在竞赛大会上作公开演示,深受好评。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已成为本校师范物理专业办学的一个亮点,有力地推动了师范生的物理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位参赛学生的演示设备的制作与应用已以论文的形式发表[6]。

2.各种创新研究项目

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研究能力,包括教研和科研。如前述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就可有效地培养教研能力。为了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研究项目,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以及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种科研项目。学生经过主持或参与相关项目,经历了项目调研、申报、答辩、实验组织与开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发表等各个环节,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笔者曾指导三位学生参加学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属论文写作类。学生首先经过调研,提出了论文题目为“单色光双缝干涉的远场与近场模拟”。经老师认可后,组织材料,填写项目申报书,并准备答辩PPT。经过学校初审、现场答辩等步骤后,终于获得立项。立项后,进一步调研,既要弄清双缝干涉的研究现状,还要学习并熟悉Matlab和Origin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搞清楚干涉实验的软件模拟原理,并参考现有文献进行编程。当程序调试完毕后,利用课余时间分任务进行模拟,定时交换结果,定期与老师沟通、讨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单色光双缝干涉的远场和近场模拟工作,其中远场的模拟与现行的理论近似方法得出的结果相符,而近场结果则是一种创新成果。再经过两个月,运用了整个寒假,把模拟结果写成论文,并反复修改定稿发表[7]。以此为基础,学生可进行相关问题和类似的拓展性研究。老师明显地感觉到,三位学生的研究上路了。

经过较为完整的科研项目的研究训练,学生在研究能力上将有较大的提高。凡指导过学生创新项目的老师,均有同感。

3.省级物理实验设计大赛项目

开展物理实验设计大赛,也是培养并检验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学生要经过校内选拔,才能获得省赛的参赛资格。校内选拔过程中,学生要经过初步方案的设计、现场答辩等环节。在获得参赛资格后,要进行长达半年左右的训练,才能正式参赛。近两年参加竞赛获得三等奖励3项。获奖的级别及数量不是很出色,与大赛性质有关(该竞赛设立奖项少,而且是参赛组集体奖),也反映出本专业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开放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正在积极改进。但无论如何,就学生能力培养而言,过程十分重要。

三、项目推动在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分析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首先是培养了前文所述的基本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其中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对于创新能力培养,有如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无论哪个项目,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调研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寻找研究切入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过程。同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都涉及批判性思维,要对中间结果进行判断、分析与总结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独立思考,包括学生个人的思考和学生团队的集体思考,不需要指导教师的时刻陪伴。指导老师常常发现,学生团队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如何引导、激发其思考的热情与主动性。经过了批判性、独立性思考,慢慢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

经过项目的全程锻炼,学生经过调研、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碰到问题思考问题,缺乏知识补充知识,需要设备想办法采购或制作设备,还少不了反复的实验(或训练),不断地总结、改进,直至得到满意结果。最后还有成果的展示与发表,有效地培养了研究能力,包括教研与科研,以及教学仪器的开发能力。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我们一直在摸索、思考、提炼。认为第一课堂上的教学与训练固然是整个培养工作的主体部分,但有效的第二课堂项目训练却是创新技能培养的必要补充。本文主要讨论项目推动的做法与作用。这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专业特色的关键举措。近两年来,师范班集体积极向上,连续获得学校的“文明班”称号,多名学生获得学校“创新学子奖”,各类素质、能力指标名列前茅,这在学校中实属少数。表明“课堂+项目”师范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卓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何 蕾.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9(4):79—82.

[2]刘炎松.利用“非常规”物理实验培养高师物理师范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J].物理与工程,2011,21(4):3—26.

[4]朱伟玲,于 军,方运良,吴登平.全程渗透实践教学提高物理师范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75—77.

[5]于 军,朱伟玲,吴登平.物理师范生师范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43—44.

[6]吴登平,骆永宽,朱伟玲,于 军.水平方向“压力作用效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物理,2013,31(12):8—10.

篇4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实践性知识对师范生的意义,而后分析了实践性知识的特征及其生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主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师范生 实践性知识 生成

一、实践性知识对师范生的意义

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一般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几个方面。其中,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长期以来这两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师范教育的足够重视,而且也探索出了诸多高效的教学途径。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国外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于90年代传人国内,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给实践性知识赋予了多个定义,但都包括“为教师所拥有”、“属于知识范畴”、“直接影响实践”等要素。如国内最早的定义是,“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另外,也有研究表明,“教龄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存在着显著影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水平随着教龄的增加而逐步上升”。这一结论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为教师所拥有”的特点完全吻合。由于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而且又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所以,在职前教育阶段对实践性知识的关注相对较少。如果在校师范生能生成一定的实践性知识,必然有助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缩短岗位适应期,尽早进入合格乃至优秀教师的行列,提前体验到职业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二、实践性知识的特征及其生成条件

1.情境性——情境浸润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它不同于理论知识或技术知识那样将某些普遍、固定的原理或原则运用于对象,而是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来完成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与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别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目标”。因此,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情境浸润”是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首要条件。因为实践情境是实践性知识的源头,只有将师范生“浸润”在实践情境之中,他们才能感受到相关的经验,从而生成相应的知识。

2.缄默性——专业引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通常以一种无意识、不易被发觉的方式储存于大脑之中,教师个体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拥有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以外还拥有了哪些知识。正如波兰尼所说的:“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说出的东西要多。”正因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缄默性的特征,所以它潜藏于个人意识深处,隐而不显,难以系统地外化和阐述,也难以通过言语等途径直接进行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实践性知识的传授不能依靠“言传”而是需要“身教”。其中,专业引领是实践性知识“身教”的最佳方式。在此过程中师范生通过观察专家示范、与专家对话等实践活动,能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换言之,专业引领是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又一条件。

3.个体性——自主建构

在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属于公共知识,而实践性知识属于个人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是以其个体的主观经验参与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从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个体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所以教师的个体知识存在于每位教师的“心”中,“对于同一种教育现象,每位教师都有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建构对事实的不同认识”。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体性特征,“自主建构”就成了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另一个条件。因此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除了需要情境浸润和专业引领等工具性途径以外,还必须有用“心”思考和领悟的主体性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师范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三、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主要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受实践性知识研究程度的限制,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大多囿于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之后的实习活动。而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条件提示我们,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是一个长期浸润、由表及里、拾级而上的过程,所以,在教育实践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应将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贯穿于教师职前教育的全过程。

1.在观摩中学习

“教师即课程”,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师范生来说是一部“活教材”。班杜拉认为:“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及其结果而发生。”伯利纳也认为,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能为新手教师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发挥“脚手架”的作用。因此,可以采取让师范生在观摩中学习的途径,即通过组织师范生观摩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感悟专家的专业引领,以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观摩的对象通常可以有两种:一是中小学的真实情境,二是影视媒体中的艺术情境。前者是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校或观看录像,观摩优秀教师具有示范性的课堂教学和班队活动;后者是通过观看优秀的教育影片,让师范生从优秀教师的典型事例中感受教育的力量与艺术。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教师行为还是艺术作品中的教师形象,都会对师范生产生榜样的激励与借鉴作用,从而坚定其对教育的信念,孕育专业情感和实践智慧。

2.在倾听中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生活在故事中的。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中体验生活、感悟世界,在倾听他人的故事中增长见识、获得智慧。可以说故事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与理解世界的途径。教育故事既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样,而是教育中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故事。“在倾听中理解”就是要通过组织师范生倾听教育故事,使他们理解与领悟其中的教育智慧,从而生成相应的实践性知识。

从教育故事的内容看,可以让师范生倾听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也可以倾听教育案例。回望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总有一些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对个体发展产生重大的转折性影响,这是师范生专业成长的经验资源。由于故事具有情境性、个体性、过程性和典型性,对师范生的心灵往往能产生全方位、震荡性的冲击,所以很多师范生职业志趣的萌发与坚定都起源于这种个人生活史的激发和鼓励。教育案例“是针对特定主题,选取真实、典型的情境,以隐含的教育思想呈现和解决问题的完整叙述的教育故事”。在教育案例的讲述过程中,优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以外显化,使师范生在理解“如何做”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明确“为什么”的行为动机。因此,倾听教育案例,不仅使师范生能效仿其中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能对深度理解实践行为,从而实现实践性知识的情境迁移。

3.在扮演中体验

角色扮演法又称情境模拟教学法,它是在课堂教学条件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创设以模拟的真实情况为主要特征的人为情境,让学生扮演该情境下的不同角色,并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指定活动,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师范生体验一个教学片段中的全部实践性知识;也可以与传统的微格教学相结合,将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加以分解简化,让师范生体验某一项教学技能对应的实践性知识。

训练师范生实践能力的角色扮演法,通常包含以下教学过程:(1)准备阶段。师范生预先完成教学设计或活动设计,并熟悉方案的具体内容。(2)分组扮演。小组某一成员扮演教师角色,实施教学过程,其余同学扮演中小学生角色和教学评估者角色。作为中小学生,要表现出恰如其分的身心特点与行为动作,与教师角色扮演者真实互动;作为教学评估者角色,要抽身教学过程之外,用“第三只眼”反观审视教师角色表演者的行为。与此同时,也可以借助于摄像机等现代媒体同步记录教学活动。(3)小组讨论。各自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必要时可以回放录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包括教师扮演者的自评和学生扮演者及教学评估者的他评,在评价的基础上商讨改进方案。(4)重新扮演。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教师角色扮演者对教学设计做出调整与优化后,再重新扮演,直至满意。在教育实践课程中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能够让师范生在仿真的师生互动中体验各种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在实习活动中的行为弹性和教学适应性。

4.在实践中整合

角色扮演完成的是教学片段或各个教学技能的分解练习,而在现实教育情境中,教师仅熟练掌握片段的或独立的教学技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现场对教学技能进行即时整合,融会贯通。此外,理论知识只有经过教师的个人实践才能转化为实践性知识,而“做中学”是最佳途径。“在实践中整合”就是要让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的实践活动,整合和提升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并在真实情境中初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据统计,我国师范生教育专业类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7~11%,教育实习占总学时的5%,而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课程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外教育专业类课程和实践平均约占总学时的40%0。因此,应当改变很多师范院校最后一学期为期6~8周的集中教学实习的现状,系统设计师范生的实习活动。可以先安排小项目的尝试实践,让学生每人实施一节课,小组合作设计与组织一个班级活动;接着组织综合实习,全面实践学科教学、班队管理、课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再以师徒结对的方式进行教研专攻的教育实习,在学习师傅教学特色的同时,进行毕业课题的研究;最后,到意向就业单位进行顶岗考核实习。这样,整个教育实习的时段可以迁延到20周以上。实践表明,只有经过当事人自己亲自行动、亲自探究、亲自经历之后,理论之于学生才发生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不仅关乎知识,决定了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程度,而且牵涉到情感与意志,影响未来教师职业人格的全面生成。

5.在研究中反思

篇5

(一)中国高校在自上而下执行国家战略决策的同时参与政策制定

刚刚走过的一个世纪,对于中国师范教育而言是一段十分艰难的旅程。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院在南洋公立大学成立,1902年在京师大学堂出现了师范培训机构。自那时起,人们就一直在努力探寻为中国培养好教师的方式方法,然而师范教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或主动或被动地受到各种国外观念与方法的牵制。我们引进了许多昙花一现的思想和实验,但极少有能够扎下根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庞大的中国教师队伍所面临的教师教育问题促使中国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尤其进入21世纪后,教育部加大了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2004年,教育部推行《2003-2007振兴教育行动计划》;2007年,教育部推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2011年,教育部推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2年,教育部推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一系列政策文本的出台,改变了中国师范教育发展不温不火的态势,为师范教育开拓新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自上而下由教育部整体引领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高等师范院校也发挥出卓越的智囊功能。一方面,诸如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师范院校的初等教育专业,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小教专业建设经验,这间接地为国家发挥教师教育治理功能提供了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一些高等院校还直接参与了教育部相关重要政策文件的研制工作。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研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了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师团队力量,“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研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师团队力量。由此可见,中国高等学校在小学教师教育工程中既是政策执行者,又是拥有一定表达空间的政策谋划者。而且我们相信,伴随教师教育工程对于科学性和专业性的需求不断递增,中国高等学校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我国的教师教育发展工程。

(二)瑞士高校善于从实践中得出优良经验来影响国家战略决策

瑞士是联邦制的国家,全国共有23个联邦州,除了像外交、海关等事务,很多领域都是由各个联邦州自行管理,对于教育的管理亦如此。在参访中笔者发现,当前主导瑞士教师教育发展的许多思路来自于一线各州的实践经验,如,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加强大学与教师培训学院的合作;高度重视教育实践环节;重视现代科技内容;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提倡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等等战略决策,并非瑞士政府自上而下提出的,而是从23个各自为政的联邦州的教育实践中汇集得来的。由此我们才理解瑞士联邦缘何不设教育部,在瑞士政府看来,联邦一级的教育事务需要的是沟通和协调者,而不是决策者,因此由内政部的科学与研究领导小组所辖联邦高工系统委员会和联邦教科司来联络联邦一级的教育事务足以。这种格局下,瑞士高等教育在影响教师教育战略决策制定方面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力。瑞士十余所师范院校通过制定周密的教师教育计划,一方面作用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在另一方面长线地影响、制约着瑞士的宏观教师教育决策的走向。

二、中瑞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凸显的人才规格存有差异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小学师资职前培养层次已分地域、分阶段陆续提升至本科学历水平,像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毕业的本科生会被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本科层次培养小学师资的做法与瑞士趋同,像图高教育大学培养的小学教师教育层次的师范生,毕业时会被授予Diplom学位。尽管两国的小学教育均已达到本科学历,但两者的教师教育课程方案所凸显的人才规格存在一定差异,中国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凸显学科属性和教育属性,瑞士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凸显全科属性,同时更强调人文属性。差异的背后,反映出当前两国在小学教师培养的人才规格设计上侧重不同。

(一)中国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重视培养学科专业能力和教育专业能力

总体上判断,综合化是中国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学科化则仍是当前大多数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重心,这一状况体现在课程模块的组织形态和结构比例上。以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为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把握办学方向时一直密切关注世界小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向,然则在实际课程设置与调配上,又必须兼顾当前中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故而学院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下设数学、语文、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和美术七个方向,实际的课程设置较为偏重师范生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随着国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不断高涨,学院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课程调整,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加大儿童研究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比例。近期,借学校推进“课程地图”项目之机,学院着手研制更为合理、科学、务实的课程方案,有望在下一阶段将教育类课程(包括儿童研究类课程,不含教育实习)的比例由过去约30%提升至约40%。将小学教师教育纳入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体现出中国政府高远的战略眼光。当前中国的小学教师教育发展集过去专科型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诸多优势为一身,不仅让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走上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同时又延续了重视学科教学与技法的历史优势。对比国际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我国当前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在学科专业教育和教育专业教育,以及教育实习方面已有充分的积累和发展,如2011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就十分强调三个新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主、终身学习,课程目标强调培养未来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和学习方式,理解学校的本质与作用,并且能够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相形之下,无论是高校实际工作的推展还是纲领文件的制定,我们对于通识教育类课程价值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有待未来得到发展和跟进。

(二)瑞士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重视形成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

通览瑞士图高教育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不难看出瑞士小学教师采用的是全科培养的模式。一般情况下,除了体育、艺术等课程之外,每一位师范生为了将来顺利完成工作,都要修习各个方向的课程,以满足全科授课的需要。全科培养有其优点,最突出的一点是,教师具有更普遍、通融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更加符合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认知的特点和需要。教师与学生几年的朝夕相处,使得学生的知识学习、德行陶冶、情感培养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贴标签”似的,因此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持续的养成教育。全科培养的弊端在于,教师的知识面宽,但不一定深入,各个学科的驾驭能力可能不够娴熟。再有就是教师承担众多科目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和挑战巨大。具体来看,图高教育大学小学教师教育的学习领域涉及“教育与学校”、“学科教育和学科教学论”、“专业实操”、“一般性学习和专业能力”、“学位研究项目”等。每一个学习领域下分设若干类课程,比如,“B.学科教育与学科教学论”学习领域下,设立“B3.人与环境”学习类别,而“B3.人与环境”下还包括“空间、时间和社会”、“自然”、“健康”、“人与环境专题研究”等具体课程和项目。

简要陈列出的课程计划里不难看出,图高教育大学在师范生课程设置上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尤其强调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养。为了满足小学教师全科教学的需要,图高教育大学的师范生需要学习的课程非常丰富,包括教育、心理、社会、宗教、伦理、自然、语言、数学、手工、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专题研究等众多领域。每一领域的学习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实践性。尤其在“社会常识”、“人与环境”、“手工与造型”等课程上给予充足的学分与学时保障,这足以表明他们对师范生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高度重视。在与图高教育大学教师进行个别交流时,笔者能强烈感受到他们十分强调小学教师是价值性最强的行业和阶段(相比中学、大学),因此必须对从教者的身心进行全方位的关注与培养。此外,许多教师还表示,并非所有的师范生都适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学校在制度上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力。

三、中瑞小学教师教育均十分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

自17世纪欧洲建立第一所教师培训学院以来,教师的培养如何与实践接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示范和实践两大主题一直在教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中占据支配地位。怀特(White1989)曾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实习是一个“通道仪式”,它可以使新手获得关于教学的文化知识。对比中瑞两国,对教育实践工作的高度重视是两地小学教师教育最相似的培养环节,只不过两地在具体推进教育实习过程中侧重不同。

(一)中国小学教师教育强调教育实践中提升学科教学能力,重视形成职业认同感

与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重心相匹配,在教育实习环节,中国的小学教师教育也相应更为关注实习生是否通过实习活动提升了学科教学能力。以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实习工作为范本来看,师范生的实习工作涵括三类实习任务:1.教学实习。主要包括听课、上课、完成教案设计与教学实施、参与教学活动等;2.班主任工作实习。主要包括学习处理班级事务、走近班级学生、组织主题班队活动等;3.教育研究实习。主要包括撰写教学研究报告、研究小学教育问题等。师范生需完成的实习手册的主体部分也主要涉及听课记录表、教育实习教案、实习进展记录等部分。从实习任务分类以及实习手册的编排可以看出,中国小学教师教育实践更加重视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与技巧。不过也应看到,近些年来,我们开始逐渐重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学院适时调整实习工作的结构和思路,不断加大教育研究实习任务的比重,并主张师范生将若干次实习活动与各类别科研立项或毕业论文直接挂钩。这些努力都实质性地提升了教育实践工作的成效,让师范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更具竞争力。此外,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推进实习工作过程中,十分重视传承老师范的优良传统,关注师范生的专业情意发展,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深厚的教育工作情感,这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最为坚实的基础。学院时刻不忘敦促学生谨记“身正为范”的基本原则,坚持在首次实习活动展开之前为学生开设“教师礼仪”辅导课程,让学生通过示范、体验等方式感受小学教师应有的状态、面貌,以及治教精神。这些传统和做法深得学生拥护。

(二)瑞士小学教师教育凸显定制式教育实践思路,重视对小学儿童的观察

篇6

[关键词] 学生 思想政治课 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课难上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一种共识,原因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实效性不佳。探索一种适合各类型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神圣职责。本人根据自己所在师范类高校性质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

一、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让学生走上讲台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务分配。作为教师第一次课主要是讲本课程序言。可依据课程性质对绪论做或长多短的上课与介绍。然后对学生说出本门课程要求。根据班级学生数量进行任务分配。一般一个小组讲一节内容。组的大小以班级学生多少而定,一般3到5人。让班干配合学生自主进行各章节内容分配。

第二,讲课小组组建。成功的教学来自几个方面,一是表达能力强,二是有一定的思想,三是课件和教案较好。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组组建一定要合理配置,以一个小组配置一个表述能力强的学生、一个课件和教案做得较好的学生为当。学生会根据各自特点合作完成小组任务。

第三,小组备课要求。教师要在学生备课过程中进行指导,跟学生一起讨论当次课的重点难点,找出最适合当次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指导其去了解所教内容的学术前沿。在这里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教师起主导和引导作用。要求学生的教案尽可能细化到所讲内容的每句话,这使得初次走上讲台的学生不至于到时因怯场没话可讲而处于冷场状态。教师在学生上课前要看学生课件和教案2到3次,直到达到要求。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进行2次左右试讲,以把握讲课状态和进度。

第四,对非本节课上课小组要求。这个主要是要求他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现状,以便到时候可以进行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课堂交流讨论在教学中非常重要,是学生学习以及领会与否的直接体现。

第五,教师任务。学生走上讲台上课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相反,它对教师能力和投入程度要求非常高。要把握课堂情况,了解学生反应,关注学生上课的优缺点。在每次课学生上完后,应留有师生讨论以及教师点评时间。教师在学生上完课后,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要其他学生对上课学生进行点评,找出当次课的优点和不足,找出该讲而没有讲的地方,然后教师进行相关点评和补充。

二、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学模式所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是学生自愿投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才能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学模式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授受式教学,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讲授,是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的过程。人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欲望。学生走上讲台上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与自身经验和需要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兴趣,激发其自我实现的欲望。这一教学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相信学生的“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是学生的自我价值和能力的体现,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 创造性原则。创造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应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要善于激发创造动机,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创造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实现自我独特性的过程,以个人所具有的经验为基础。创造力培养需要一种宽容的环境,允许其充分发挥乃至犯错。让学生走上讲台,是一个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释放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去把握知识,理解知识,甚至需要学生去发展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能充分地激发和发挥其创造性。1998 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探索、调查、发现是大学的核心。大学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发现者、学习者”,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1]。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学的过程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学生去探索、学习、研究的过程,是学生体现自身思维能力的过程,是以自身独特方式去理解进而传授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实现。马斯洛(A.H.Maslow)认为,“自我实现”(self-actualizing)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需要,创造性是自我实现者的显著标志。对此马斯洛说:“自我实现和自我实现创造性,看来也几乎是同义的,或者说自我实现创造性是自我实现的绝对必要的方面,或是它的规定性的特征。”[2]

3.开放性原则。个体生活经验对课程的介入意味着学校课程不再体现为一个封闭、僵化和确定的体系,相反,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生成和不确定的体系。在这种课程观影响下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已不是过去被动的“实施者”和“接受者”,而开始主动地创造与开发,在课程生活中感受和体悟个体生命价值与意义。

4.合作性原则。小组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需要通力合作,备课、找资料、写教案、做课件和试讲的整个过程,他们需要合作,也必须合作,另外,学生与教师也必须密切配合,学生有把握不住的地方要时常向老师请教,教师也需要时时去指导学生备课与试讲,这样更能培养合作精神。这也是一种集体教育形式,是学生之间集体教育,也是教师对学生集体教育。“集体教育是根据团体成员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运用一定的班级、小组和团体活动,营造充满信任和相互帮助的和谐氛围,引导团体成员完成体验、互动、反思与分享的活动。”[3]

5.互动性原则。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首先体现了师生互动,在布置任务时的互动,在备课时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点评时的互动。其次体现了生生互动。学生小组需要在整个备课、上课过程中进行互动与配合,而且在教学中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其他学生在小组讲课完成后对其进行点评,指出其长处和弱点,这也是互动。

三、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学模式能够在师范类高校实施的原因

1.符合师范生需要。师范生毕业后大都去学校任教。他们有发挥、体现和提高自身师范生技能的需要,上台讲课是师范生综合技能的集中体现。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和满足其上课的需要。这是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学模式能够推行的心理需求前提。

2.师范生具有上台讲课的基本技能。这一教学模式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用结合原则。师范类学生本来就是要出去上课的,进行教学很正常。师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了师范生技能的知识与技巧,他们平时也注意师范技能培养,使得他们具备了基本的上课素养。这是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学模式能够在师范类学校推行的技能前提。

3.师范类高校教师具有掌控让学生走上讲台的技能。师范类高校教师具备较高教学能力,尤其在教学仪态和语言上有一定优势,对教学方式把握比较到位,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掌控能力较强,能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态语言都做出点评与规正,在理论的把握上,也能指出其理解不到位甚或失误的地方。这是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学模式能在师范类学校推行的师资素养前提。

四、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学模式能够在师范类高校实施的意义

1.锻炼学生实际上课能力。师范生是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专门性人才。但一般情况下,师范生教育与其他大学生没多大区别,在学习过程中不一定有很好的教学经验。现在其他的大学生只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就具备当教师的资格,如果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没有高出其他类型大学生一筹,理论方面却有可能比相关专业大学生低,在往后就业中会处于不利地位。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教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往后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培养和完善,提高学生实际上课能力。

2.能更深入地形成师范生信仰。学生在进行自我教学过程中需充分理解相关知识。是科学,学生只有真正把握它才能理解其科学性。更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它不是因为信仰而理解,是因为理解而信仰。学生在自己上课中真正理解后就容易信服其科学性,进而信仰它。也有利于他们在往后的教学中自觉地以作为指导思想去教育学生。

3.符合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研究性教学是21世纪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要求把研究至于学习之中甚至之上。让学生走上讲台必然要求学生去进行相关内容研究,培养其全方位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也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要求。现在思想政治课一般要求进行一定教学时数的实践性教学,一般以校外调研为主,或是以写研究性论文为主。其实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是学生自己实践教学。

4.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兴趣和效果是与成就感直接相关的。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教学活动,能够直接激发学生表现欲。学生在心里其实总有这个老师上课不好,那个老师上课不好的想法,心里可能在想要是自己去上课肯定比老师好。给予他们去上课的机会后,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为了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让其他同学和老师看到自己的长处,他们往往会非常认真地准备和进行教学,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学生也乐于在同一门课中有不同的人以不同表现方式上课。在看到同学上课时也愿意配合并认真关注。在同学之间也有一种比拼心理,这样会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学和学习效果。

五、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积极性。有的学生会认为是教师偷懒不想上课,而产生对教师的看法,这可能会使得学生在准备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产生应付式的想法和做法,导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态,说明进行这种教学方式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

第二,师生沟通与合作。如果教师以一种甩手掌柜的方式放任学生去做,可能会事与愿违。有的学生可能会以一种应付式的态度去进行,把上课变成一种任务,草草了事,是一种时间浪费和对其他学生的不负责。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教师必须把握学生对他们所上课的知识的理解度,对上课方式选择妥当与否,是否完成了上课所应该完全的课件和教案。

第三,教师素质。让学生走上讲台表面上解放了教师,其实对教师的时间、能力和耐心的要求更高。首先,上课时间教师到场跟教师自己上课是一样的。为了了解学生备课的进度需要与学生保持联系和交流,这其实比教师上课花的时间还多。而且很可能学生第一次上课,有的学生表现并不如意,教师的掌控就非常重要。因为可能点评时一句不客气的话就会伤害上课学生甚至其他学生。教师要进行点评和补充,这要求教师在学生上课时要认真听课,这对教师来说有时会很难受,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

第四,教师点评要积极。教师点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既起到补充学生可能对重点难点讲解不够透彻的不足,也起到对学生的一种提醒和激励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这里。因此,教师点评要做到恰如其分,即确实是学生没有关注到或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指出并补充。但仅仅这样还不够,教师心里要清楚,学生毕竟是学生,上课不理想是正常的。因此,我们指出其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多表扬其优点,给学生以信心,也给后面上课的学生以信心。点评中尽量不要用批评性或消极性语言,而是要多表扬,以增进其改进不足争取更进一步的想法,增强学生积极性。“因为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4]教师点评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兴趣与信心,进而决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注释:

[1]赵树凯,龚彦忠.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性教学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7(2):105-107.

[2]A .H.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32.)

[3]吉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要注意做好几个“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97-99.

[4]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264.

篇7

第九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在太原召开《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2011版同时

教育政策与实践视野下的CSCL——CSCL2011国际会议综述

教师学习和学习方法研究进展与课题

第二届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8月在清华大学召开

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

2011教育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TIF2011)暨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与征文通知

英国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制度的文化透视

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10月举行

融合学习科学与普适计算:构建大学生泛在学习环境的路径选择

近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演进与思考

传播教育技术理念服务中小学一线教师欢迎订阅2012年《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学生对微博学习应用态度的调查及思考

眼动分析技术在学习与阅读研究中的应用述评——基于主题词的共词聚类分析

第二届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大会8月在郑州举行2011版《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

当代教育评价理论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知识观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研究

基于ERIC数据库的国外远程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第24届学习、教育和培训中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全会、工作组会议及开放论坛9月在上海召开

精品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基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视角

走向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

南国农先生教育传播思想初探

CSCL中基于对话的协作意义建构研究

未来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Web2.0学习文化与信息素养2.0

华东、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2010年学术年会暨教育技术系主任联席会在浙江大学召开

学习模式及其应用——《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四部分述评

2010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及其启示

面向完整任务教学,设计复杂学习过程——冯曼利伯论四元培训与教学设计模式

迈向知识建构的新纪元——第十四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10)综述

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可用性研究

基于虚拟实践社群的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研究

当代浙学论坛远程教育分论坛在杭州举行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

开放教育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与实证研究

远程教育学生支持服务的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综述

《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一书出版

专业化: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2010全国教育游戏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

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调查及对策研究

众心向往学者如归——《远程教育杂志》专家座谈会侧记

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

“全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召开

绩效技术视角下的知识管理的定位及知识驱动绩效研究

《远程教育杂志》列入浙江大学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技术影响下新学习形式的心理机制研究综述

ICT和教师专业发展——瑞典案例介绍及理论框架

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通知

评估科学素养培育关键能力——OECD/PISA科学素养之构想、设计与评估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喜迎建校30周年

中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案例编写框架

在博物馆、科学中心和展览馆中利用数字技术学习

师范生网络资源获取与运用能力模型建构及实证研究

认知负荷理论在多媒体软件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意义学习理论的概念图工具开发与运用

概念图教学应用效果的调查分析

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管理

国内外教育游戏设计研究综述

篇8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篇9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1

xx区课题规划办:

我校承担的“创建书香校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因课题负责人原校长田雪芬同志调离本校,需要变更课题负责人为现本校校长武截斌并重新整理课题研究内容“小学经典诵读的研究”,特提出变更申请:结题时间由20xx年6月改为20xx年12月。

当否,请批示。

xx小课题组

20xx年6月21日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2

课题名称: 聚焦购物的计算教与学模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 林川

申请单位: 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

填表日期: 20xx年11月

研究问题

如何把生活中各种购物问题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计算策略、计算技能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与生活能力协同发展。

研究目标

1、学生方面:

(1)通过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能够深刻理解计算学习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感受拥有及利用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快乐。

(2)通过研究,让学生成为计算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 提高计算的速度与准确,从而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与生活能力的协同发展。

2、教师方面:

(1)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形成计算教学独有的个人风格,人人都能上好计算课,并能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堂。

(2)通过研究,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与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家长、学校、社会方面:

(1)通过研究,让家长和社会感受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所发生的显著变化,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从而提高我校的知名度。

(2)通过研究,逐步体现社会对数学赋予的效益、创新、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涵义,从而实现二十一世纪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

研究内容

低段——购物中简单的计算:如市场购物(只涉及整数的计算);购买门票,乘车方案等。

中段——购物中较复杂的计算:如市场购物(涉及整数、小数的混合计算);乘车方案、购买门票、住宿安排、旅游费用等的最优化设计。

高段——购物中复杂的计算:如商场购物的折扣及送券、省现金等相关计算(涉及整数、小数、分数的混合计算);有关储蓄的相关问题,如利息的计算;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计算;能用百分数解决的实际问题(包括成数的计算);股票交易等的计算。

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相关课例,及时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

2、问卷调查法:将所要研究的事项,制成问卷,发给学生和家长填写,再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

3、个案法:运用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通过活动过程反映的情况运用测量和统计对研究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查新、制定研究计划、立项。(20xx.11—20xx.12)这一阶段主要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在此基础上讨论并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召开开题会议,确定人员分工,向区教科室申请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1—20xx.6)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根据拟定的课题和研究方案实施研究。研究过程应重视活动方案撰写、学生活动、案例分析、资料收集、总结反思。

第三阶段:结题。(20xx.7—20xx.12)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整理研究资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研究成果形式

1、实物资料:学生制作小报、数学日记,学生调查报告,计算比赛成果,家长调查表、反馈表

2、文字资料:研究报告,研究文集,教师论文,教学随笔,案例或课例、计算学习读本。

3、图片及音像资料:购物节、计算比赛等活动的照片或影像、课例的照片或影像。

课题组单位意见

(包括提供所需条件等)

单位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

专家组审核意见(至少两名区学科带头人以上人员组成)

成员(签字):

年 月 日

区学科教研组

审批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科研室

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表填好后直接交到区学科教研员(组),一式三份。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3

导读:这些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修制度,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平湖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孙晓峰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版)的,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修课学,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一、课题设计论证

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预期效益。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亚、非、欧、美等各洲60个国家中,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国家就占76。7%,20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只会更高。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外国母语选修课比中国课程改革时间早,创新性强,实施状况良好,选修课分类明晰,有条不紊,代表国家有美、英、日,详细情况如下:

美国实行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根据课程的内容,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有的称为“英语”,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课程;文学类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对选修课设置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州和学校自行安排,学校对此没有强行选课的规定;英国则是将组合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与语文有关的有英语、古典语文、戏剧研究、艺术史、拉丁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英国文学、希腊语、汉语、意大利语等,绝大多数学校都把选修科目分成5~6组,供学生选择;日本于1999年制订并于20XX全面实施的高中课程,实行普通教育的学科有10科,国语科列在首位,包含6个科目:国语表达Ⅰ(2学分)、国语表达Ⅱ(4学分)、国语综合(4学分)、现代文(4学分)、古典(4学分)和古典讲读(2学分)。其中只有“国语表达Ⅰ”为必修科目,其他均为选修。

(二)我国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我国高中选修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时间较短,对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及实际教学已有的研究有:

1.关于新课标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开设若干模块,这些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模块设置各具特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8期上的《把握好高中选修课的特点》,对高中选修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但新课标对选修课的一些概念阐述不清,如“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进一步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标准是什么?课标对此没有提出更详细的说明,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开设选修课的学校,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修满7个模块,没有因学生学习兴趣与想报考学校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模块。

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修制度分为三类: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定向选修课。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研究: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这块也引起了国内学者、高中教师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选取以及教学评价反思几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下: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相关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XX年第6期上的《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学xxx台,有效推进高中选修课实验》提出了信息共享在选修课中的重要性。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的教师孙晋诺发表在《语文建设》20XX年第2期上的《高中选修课教学的"三多"与"三少"》一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三点意见:多整合归纳少逐篇讲析、多训练语言少依靠活动、多具体指导少空口说教。

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韩旭东发表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XX年第10期上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对语文选修课授课方式进行了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平湖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孙晓峰在《教学月刊(中学版)》20XX年第10期上发表的《关于高中选修课中校长角色的思考》提出了校长角色的转换问题。

江苏靖江市季市中学的刘晓红发表在《考试周刊》20XX年第26期上的《精准高考目标,体悟审美愉悦——例证现代散文选修课的一种教法》将选修课与高考进行了联系,并对散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看法。

(2)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部分省市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学者针对部分学校选修课走过场,形同虚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

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刘志胜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时间的思考》对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时间进行了讨论。

广东东莞市玉兰中学的李园香发表在《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XX年第9期上的《高中话文选修课"同质化"现象及对其的反思》对学校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3)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版)的思考》中针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评价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可行性比较高的评价方式: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学生成长记录袋、问卷法等。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修课学习的成绩、问题与对策》中对选修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现行考核制度无法体现选修课价值。

二、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一)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通过把握新课标对语文选修课的相关规定,参考国内外学者对选修课的设置及教学研究,在有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到昆明市重点高中语文教学中去,观察并记录一线语文教师对于选修课的教学实况,采访一线语文教师、学校高层领导,了解这些基层教育者对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的看法,听取他们对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目前学生对于选修课的学习状况,从中揭示出选修课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整理访谈资料,总结一线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的经验教训,学校领导对选修课设置与教学的期望和预期,从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选修课教学理论,为立志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师范生在选修课教学方面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具体而言,关于昆明市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实践学校选修课的课程选择和教学进度(课时)安排;

2.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表现记录和分析;

3.教师、学生对选修课教材、教学等的看法;

4.相对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5.实践学校教师、领导对于选修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昆明市部分高中选修课的教学状况上。昆明实施选修课是最近两年的事,起步比其他省市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揭示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另外,从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思考,开拓创新,试着结合教育学理论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一些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理论,从而为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师选修课教学指明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教学问题原因分析、选修课理论与一线教师实施的内在联系总结等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想要试图解决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本质的、固有的问题,是有难度的。另外,通过新课标选修课设置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差距,反观理论可能具有的缺陷或,在实际教学中对理论的灵活掌握,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难点。需要在实践学校认真观察,客观有效的记录,认真归纳总结所得的一手材料,从资料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话。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采取非结构式观察法对教师教学进行观察,对一线语文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轶事记录,如新颖的导入、有创意的提问等等,与必修课教学进行对比,总结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特点、问题等。

2.采取实况详录法,观察记录教师在选修课集体备课中的表现,从中总结教师选修课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

3.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中的反应进行时间抽样,每十分钟记录一次,看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听讲,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从而反观教师的选修课教学。

(二)问卷调查法:

1.对实践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选修课教学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教材的熟悉程度,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等等。

2.对实践学校高二下学期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目前所选课程的感兴趣程度等等。

(三)访谈法:

1.对实践学校高层领导进行访谈;

结合该校现实情况,向相关领导了解该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过程,选修课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现在该校选修课的实施状况等相关问题。并让学校领导对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2.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访谈;

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后,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对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该课有哪些新的教学理念,该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出彩的地方,要询问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询问教师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对现行选修课教材分析与讲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选修课的集体备课方式等等。

四、学术价值

(一)弥补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

1.昆明市高中选修课政策实行时间较短,相关课题研究较少。本课题的研究能起到一个补充作用。

2.其他省市相关课题研究过于理论化、理想化。本课题深入一线教育,收集一手文献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际教学中获得理论,避免了主观推断造成的理想化。

(二)丰富和完善相关课题的研究;

1.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实施理论;

2.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和结论,为其撰写相关论文提供条件,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对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状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着眼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拓荒、原创价值。它所开发出的持续的、系列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教材和在实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实施的有效机制,从而形成一线教学、在校免费师范生的`双赢局面。

首先,对于在职语文教师而言,可以监督其对新课标相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完成自身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在校师范生是最大收益者。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使准教师们了解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概况,从中吸取经验教学,为将来的选修课教学奠定基础,争取在就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新课改,上好选修课,防止刚毕业生就培训的尴尬局面。

最后,对参与实践的学生来说,本次实践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整理、分析能力,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

六、预期效益

(一)研究论文:

整理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分析调查问卷,针对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不同问题,选取侧重点,写一至两篇研究论文,要求真实可信,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引起学术界、教育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在校师范生未来选修课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二)预期成果推广:

1.召开成果交流会,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课题研究。

2.请优秀一线语文教师来到师范院校进行选修课教学培训,构建在校师范生与一线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

3.把一线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校教育部,为其研究提供依据。

市、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xx市“十一五”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在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相关学科的专家指导下,大胆进行课堂改革,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大量撰写教研论文,现已完成课题的基本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实践成果

(1)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实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二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技能与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三是教师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参与课改的本领。四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五是培养了教师读书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理想的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教师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为课题的有效开展厚实了理论基础。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市县优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在县数学中心组活动中、镇数学教研活动中所上公开课、示范课均受好评。

(2)锻炼和培养了参与研究的教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通过研究,我们认为: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树立新时代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使学生创造天赋得以施展。

2.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不断求知、求新,广泛涉猎知识信息,才能适应创造教育的时代需要。

3.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并且勇于探索、乐于创造,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4.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但兴趣广泛、乐观自信、意志坚强,而且能战胜挫折、超越自我。

5.掌握科学的方法规律。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到训练学生的创造行为,都要遵循科学规律和方法。

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教育智慧、人格风范伴随着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在研究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课题主持人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市、县教育博客大赛一、二等奖,获“市教育博客之星”称号,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学习创新好家庭”称号;两次获县“优秀教师指导奖”,数学教研组获县“优秀教师集体”称号,撰写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先后在《教学与管理》、《教学月刊》、《教育家》、《渐江中小学教师培训》、《名师之路》等杂志上发表了二十多篇,获奖十余篇。

(3)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反对过分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尤其义务教育应是面向全体的、人人都能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因此教材中新选的内容将适合所有学生的口味,其中有不少闪烁着编者创造性思维光辉的思想,教师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要适时捕捉体现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知识点、情感点、操作点、能力点,将这些合作性因素和创造性因素略加提示,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为最终实现学生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正向迁移奠定良好基础。

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课堂有了一个适宜合作与创造的氛围,学生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较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较好的合作和创造心态,其潜在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欲望获得释放,创造智慧得以激发。研究中,我校两年有40多名学生的作品在全国少儿读物上发表;在市、县“小巧手”比赛中有多人次获得等级奖,有40多人在县数学小论文评比中获等奖。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也为学生成绩的上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验后学生的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

(4)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挑选和设计教学内容,学生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好奇心,或怀疑度,那么生动活泼的民主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再现个性,会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教师的鼓励和赞许而始终处于探索和质疑的亢奋状态,使他们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更加大胆想象,多向思维,勇于标新,敢于立异。

这样能有效防止学生两级分化,优秀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后进生”的进步,不仅如此,师生教学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得到积极改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的保证。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无论是期末还是毕业考试,高分云集教学实验班,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新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5)促进了评价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评价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挥评价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理论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为今后的发展而有价值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评价过程中,做到:

篇10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69

1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2002年《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首次提出了自媒体概念。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里面对自媒体做了严格界定:“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通俗地讲即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自从自媒体出现后,它就具有了去中心化、核裂变化、交互性、草根性、碎片化等特征。普通大众常使用的QQ、微博、微信、帖吧、论坛等社区就是它的活动场所。

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他们是自媒体的“忠实粉丝”,他们热情奔放,自主独立,标榜个性,追求自由,标榜民主,肆意言论,标榜公正,随时喜爱利用朋友圈、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空间”自己的心声,至于这些心声正确与否,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新兴事物的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利弊并存。一方面,自媒体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张扬个性、体现价值、促进自我认同,而且也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社交的需求,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与虚拟,使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网络,生活理想化,现实社交弱化,人际关系冷漠,精神家园贫瘠。同时,在这种人人都是播音站和记者的年代里,各种传播信息真假难辨,交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开放性之强,使当代大学生在三观判断和价值取向上困惑迷茫,也进一步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2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分析

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在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仍旧按部就班地按固有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2.1就教学方面来看

教学理念上,不能及时跟随时代,更新教学理念。殊不知现代学生知识的获取途径已经多元化了,老师的讲授只是其中一元而已。只要他愿意,互联网轻轻一敲,知识化、碎片化的知识就会铺天盖地而来。Υ耍作为教师就有必要想想如果有一天你被自媒体取代的话,你的职业是否还能继续存在?你能为学生带来什么?怎么样的教法才能使我们在与强大的自媒体比较重获得学生认可。教学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时政性强,娱乐性小,学生虽耳濡目染,但心理排斥主动参与热情不高;教学方式方法上,也是自上而下的单项管理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积极主动性缺乏动力,很难实现真正育人目标。

2.2管理方面来讲

管理方式简单化、粗糙化,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学生出现某种不合规范的行为时,给予简单粗暴地批评和惩罚,相反,从正面给予引导和教育,开展一对一贴心谈话的则比较少,这种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学工部门和各行政职能部门往往只注重管理事实,不重视教化过程,由于这些部门不是教学第一线,对教育教学规律掌握不够深入,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只会一味地、机械地按照学生手册管理规定处理,并不考虑学生出现该种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所想,因此这种管理方式也不会起到真正的教化效果。

2.3教育研究方面来讲

对于当代大学生成才成长的思想规律、学习规律、交往规律、心理规律、网络行为规律等基本规律和大一至大三或大四的各阶段的阶段性规律研究掌握不透,教育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因而,针对性和实效性作用也就大大减弱。

凡此以上种种情况,均暴露了当下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时代在变,思想在变,那么解决措施也得适时变化。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大学生接收信息的唯一来源,任何人的言论和任何媒体、动态的,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因此,针对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寻求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3自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索

3.1两课教师要在主动研究自媒体、使用自媒体,充实思政教学方式方法

承担大学生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阵地意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实的信仰者”、“坚强的捍卫者”和“坚定的实践者”。首先,

作为教师应紧紧跟随时代步伐,积极研究探索自媒体,挖掘自媒体的正向引导功能,为思政课教学服务;同时注重观察调研学生对自媒体的利用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其次,做到认真思考,精心备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问题

意识,讲授中结合时事热点,进行个案分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完善线下自媒体运行平台,发挥它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QQ群,微信群和时事热点讨论专区,学生以匿名方式发表对事实问题的看法。教师进行线上的即时互动和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讨论中,辨明是非,决策行动。

3.2辅导员积极组建和掌握班级自媒体,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平台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与学生基本同吃、同住、同学习,对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特点比较熟悉,便于根据学生状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工作。首先,利用自媒体开展一系列观点鲜明的主题班会是进行普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平台。其次,利用网上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和大量自媒体党史党情纪实片等做好党团专项活动(参观学习、专题讨论、民主座谈)是带有浓郁党性修养的教育实践延伸;再次,基础的心理谈话是引领学生思想转变的关键,这个环节上,基础谈话要做到长期的、动态地跟踪和管理;最后,进行适时的网络引导是补充。为了便于班级组织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留意,对大学生来说,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帖吧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

3.3增强教学辅助部门的全员育人理念,整合校内育人力量,构建自媒体教育大舞台

大学生成长成才,人人有责!在学校,除了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外,图书馆、宣传部、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学工部等多个部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图书馆可以利用日常学生出入学习人数众多的便利条件,开展有现场奖竞猜和网上图书馆系统平台红色优秀图书、优秀视频资料免费借读活动;宣传部可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开展一系列微校园活动,例如“您心目中最受欢迎的老师评选”、“寻找校园最美身影活动”等。就业处可以发起“最美简历大赛制作”评选活动等,以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知识和就业的提高;教务处在日常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的同时,可以通过自媒体形式宣传“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四六级考试规定”、“西北地区师范生技能大赛表彰”等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奋进。切勿违法校纪校规;学工部门在主抓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开展如“国家奖学金学生风采展”、“育人模范风采展”、“法律大讲堂”等自媒体活动。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逐步扩展,最终必然会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共育人的效果,目前我校已经在自媒体育人上有了e极探索,先后出现了个人―班级―系级―院级自媒体网络平台,已经初步形成矩阵效应。自媒体成为了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3.4自觉开展自媒体网络工作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成效

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媒体作为一种新事物,总有一个逐步被接受和推广的过程。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要比以往更加复杂。因此,积极的自媒体网络工作实践开展无疑就是一支急行军和先锋队。这支队伍不怕困难,逆流而上,积极实践。例如,我院目前开展的“心理咨询进网络”、“资助管理进网络”、“就业信息进网络”等,都从不同方面为学生的思想沟通交流打开了另一个通道,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这种形式的实践中,我们真正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了实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综上所述,自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道重远,广大教育工作者确实要积极正视,认真思考,适时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取育人成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任小龙,沈强.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7).

[2]郑继海.网络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

[3]张建彬.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戏剧之家,2014,(7).

[4]周顺鑫,张德才,周晓杭.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