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思想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01 17:4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个人思想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个人思想总结

篇1

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学校教研员的指引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紧跟三维目标教学,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和请教。

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及时查漏补缺。

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和学困生要多一些温暖,用“爱”字改变他们,理解尊重信任他们。

篇2

一、在教学中我认真钻研业务,认真备课、准备学案,积极参加课程培训。

另外还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读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理论著作。从中吸收营养、这就使我在短期内有较明显的提高。

我一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参加各项集体活动,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以身作则,团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做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强的特点出发,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政治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信做人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一直致力于教会同学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

二、我认真写工作心得体会,专门对教学中的整体、个别现象进行总结。

通过反思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任课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作为教初一政治课的老师,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以一颗平常的心态诚恳的对待工作

篇3

[关键字]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探析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因此,无论是“教”还是“学”,阅读都是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了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成了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之一。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以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挥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工作,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切实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学生阅读理解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一、存在的问题

初中阅读教学虽然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几乎是每次课堂都包含的教学内容,但是,当前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仍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

阅读是吸收他人思想精髓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进化过程,但是这不意味着阅读就只是从文章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而是同时也意味着将个人思想和经验融入其中,并寻求共鸣的过程。而如果学生的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就很难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而这正是当前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知识转化能力较差。

阅读的过程,不只是对文字表面意思进行阐述的过程,也不局限于对文章基本思想进行鉴赏的层面,而是需要对文章的更广泛意义进行解读和消化。而初中学生囿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常常会在知识的转换能力方面存在问题,转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差,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3、想象空间有限。

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其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每个进入语境的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都能从中找到感动自己的闪光点。这就需要读者有宽阔的思考空间,有宽阔的想象空间。而初中学生虽然想像力丰富,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找不到想象的途径,以致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文章表面内容,无法进一步升华。

二、解决的对策

事实上,每个教师都会在其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总结,找出各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以下只是就作者的几点经验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1、依托教材,扩大学生阅读面。

针对学生阅读面不广,知识结构较松散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阅读的面,但是这似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还缺乏阅读的方向,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读哪些方面的书。也就是说,学生对阅读内容和方向缺乏甄别能力。在这方面,教师的丰富的阅读经验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那似乎不现实。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以教材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如在学习《论语八则》后,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扩大学生阅读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关于《论语》的其他文章,或者是《老子》、《庄子》的相关文段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在立足本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内容补充,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的知识。当然,前提是教师要规划好时间,对这样富有人文精神的课文,教师完全可以以“阅读理解”为教学核心,其他方面的教学,可以放到其他课时中。二是教师通过课堂,调动学生对本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怀着兴趣的前提下,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如可以以“孔子弟子三千,但最让他欣赏的是谁?”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也就随之增长了。

2、发挥学生想像力,实现学生个体思想的转变。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转换,将文章中精髓部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需要在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者可以相互辅助。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讲课的方式,避免“权威式”教学,不要让学生对教师的解读产生定势思维。尽管学生吸取教师的思想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全屏吸收。这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文章中的一些“断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个人的思考。最典型的就是《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在文章后面,并没有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明确的解答,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于“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是要让学生从整个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思考,不能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么一句话进行猜测、阐述,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犯的错误。因此,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全文,立足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进行解读。当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学生自己进行发挥。但是,教师必须要设置条件,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解读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在自己的猜测中,贯穿一定的个人思想。如有学生喜欢幻想,把时空进行转换,让孔乙己到现代社会,然后思考竞争激烈的中考压力下,孔乙己是否能“中榜”。这样的思维方式,教师也是应该肯定的,毕竟学生对文章中的“科举”与当前的“高考”作了对比,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个人阅读理解能力的升华。

三、结束语

总之,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个人思想升华的主要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知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革,辛文;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篇4

关键词:高中教学;课堂教育;教学设计;优化;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107-01

高中英语课堂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的方针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灵活,方法得当,课堂驾驭能力强,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好学、会学,在课堂上也能给予教师以积极地参与和配合,从而将学生的一些不利的学习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的优化,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跃生动,使师生的教与学能达到有效的互补,从而使自己的英语教学成绩一直良好,于此特把自己积累的一些教学经验撰文提出,以与广大高中英语教学同仁切磋交流。

一、充分把握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没有目标和计划的教学活动是取得不了良好的收效的,然而尽管确定了教学目标和计划,却不能充分了解自己所教授的学生的心智、年龄、喜好、以及各自的学习特点,那么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收效甚微。素质教育原则要求,教师要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从而培养其各种学习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少英语教师都觉得,高中的英语课堂比较沉闷,与初中时的“一呼百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其实,高中阶段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由好动、活泼转为文静、腼腆;由直率、外向变得沉默、内向。这些变化,在英语课堂上常表现为:不愿主动举手发言,强化个人思想意识,注重自己的独立思考活动,不满意老师一般模式的课堂教学,不服从于老师的“绝对权威”。这些表现都会使英语课堂气氛变得压抑和沉闷,极不利于课堂教学,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把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处理好高中生心理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关系,使高中英语课也能“活”起来,从而活跃英语课堂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曾经进行过很多大胆的尝试,比如我结合当今学生喜欢追星的特点,让学生运用词汇来描述他们心目中的明星,并邀请学生上讲台来说,让班级的其他同学根据描述来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反应活跃,从而达到了教学与娱乐的双重目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和情绪的变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激活英语教学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都很有帮助。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灵活驾驭课堂教学

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但是,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教师的思想越活跃,教学方法越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基于英语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打造高效英语课堂教学。

1、丰富英语课堂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勇于参与到课堂上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除了让学生学习所学的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听英文歌,英语演讲,观看英语电影等,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英语语言环境。此外,教师应尽可能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展示自己,主要是要利用平常的普通的教学渠道让学生来充分地使用英语,如英语课文导入部分的问题,课文结束部分的总结等,这些环节都应鼓励学生积极用英语来表达。

篇5

首先,要按照课程要求选择贴近教材、贴近生活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对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既不能脱离教学理论的要求,还要做到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讲授有关诚信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的现象,让学生去探讨、思考考试中这种不诚信的做法的弊端以及对个人思想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理解课本中说教化的理论,并且真正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的案例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让他们都能积极发言。所以,教学案例的选择要注重方向性、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实践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与课程相关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之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组内观点;还可以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们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发表个人看法,而且辩论赛的形式更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以及广度。

再次,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讨论进行积极地引导并适时做出评价。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要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但是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让课堂主题始终围绕教材展开。教师要在学生讨论完每个案例后,及时作出点评给予学生理论高度的指导,升华学生的思想高度。

最后,教师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效性。要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了解到自己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要担负的责任;要结合社会热点,让课堂与实际紧密结合,比如可以将网络这一话题引入政治课堂讨论中,让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是非,学会自觉抵制网络中不良因素的干扰。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方向性原则,要用积极正面的案例去引导、感染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明辨是非,选好人生方向。二、针对性原则,教师在案例选择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能激起学生共鸣的案例,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时效性原则,初中生更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所以教师要尽量选择时效性强的案例来引出教学主题。四、实践性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延伸到生活中去,比如在学完消费者权益的相关理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要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3总结

篇6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之中的艺术是个省略号,如果能做到在适当的时机,在适当的学生群体中综合运用学科间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那教与学就是美与美的相映,从另一角度上说,教与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如何实施呢?下面是一些肤浅的看法:

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不但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有美的观念,做美的传播者。

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认同本课程的美感,因为美能使视野明亮,心情怡然,情感升华,思维活跃,才有在教学艺术上创新的可能。怎样才能拨响学生情感上“我想学,我要学”的弦音,需要从人的心理入手,激发他们的美感,让“美”照亮他们的心灵。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审美,树立美的观念。

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愉悦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

篇7

随着人教版语文教材历经几次改革,它也为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上仍然存在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现象。在对学生所反馈到的情况进行总结后,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主要原因就是感觉语文课没有应该有的“语文味”,外在的形式取代了核心内容,反而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主流,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下降。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有效的使课堂教学真正的具有“语文味”呢?

一、“语文味”的定义

程少堂先生是最先提出“语文味”概念的人。作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与核心人物,他于2001年正式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现如今,“语文味”这个词已经成为许多同行较多引用的名词了。程少堂曾经指出,所谓语文味,“是指试图将一切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总结在一起,再将古今所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精华同语文教学改革中各种长处进行整合。”另外,也有一些专家将“语文味”定义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以共生互学作为基本前提,再通过激感和品味语言等方式,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为之陶醉的审美。”

二、构建充满语文味课堂的措施

1.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他的阅读量,而提高教师人文底蕴、文化品味的基础则是阅读。以浓厚的阅读兴趣来感染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来培养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阅读量,更要注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比较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所教授的语文课,一定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是因为这样的教师能够用他的思想独特的感受教材,以至于他所教授的课程更加容易感染人。为了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也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师就要充分的挖掘出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满怀激情的进行教学。只要老师紧紧地抓住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并且用这种情绪去感染学生,就很容易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2.对课堂环境的要求。良好的课堂环境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一定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展现学生个人思想的平台,是各种文化的汇聚地,也是学生放飞梦想、自由成长的天空。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学科,它需要人与人心灵之间的沟通,需要思想的交流。所以,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就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们探寻中国的古今文学文化,使学生们能够实现与祖国的传统文化相对接,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对教学方法的要求:(1)设置引导语与结语:语文课堂最开始的导语对整节语文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段好的引导语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求知欲。在引导语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不但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对课文的大致内容有了掌握。(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在自己对课文充分理解以后,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们能够从书本中跳出来,鼓励他们培养自身更加活跃、更加宽广的思维。“语文味”教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完成课堂上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4.运用多媒体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也逐渐走入了语文课堂,并且对语文教学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学生们超越时空的界限,对各个时期的文学进行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种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味”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实现良好沟通的前提,也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必要条件。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堂应当展现出它自身独特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能丰富自身的精神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成为具有知情意行的人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篇8

从目前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高校的学风整体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教育改革及学生心理发展形式的变化等的影响,高校学风还存在一些不良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目标不明确。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较强,即为能找个好工作而学习,在学习中仅重视实用性知识的学习,急功近利,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混个文凭,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上课常迟到、旷课、早退等。还有些学生在学习上主次不分,热衷于各种社会实践和考证,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2.学习习惯欠佳,奋斗意识薄弱。

3.专业认同缺失,就业前景迷茫。

4.考风不正,诚信问题屡现。尽管许多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投机取巧,在考试时作弊,手段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不及格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挂科”毫不在乎。有些同学没有把考试当做是充实、完善和提升自我的途径,为了奖学金、评优评先、入党等作弊,还有部分同学看到别人作弊自己也随波逐流,导致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下滑。

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充斥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对高校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不同程度冲击。由于主客观因素和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特别是所谓“读书无用论”、“维考试论”、“维学风论”等的影响,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正受到多元化影响。

1.学生主体因素。“90后”大学生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敢想敢做、勇于创新、富有激情。但是在心理和行为上常常会出现冲动、不遵守纪律、不肯吃苦、懒于钻研、协作意识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易受环境影响等缺点。

2.高校自身因素。高校普遍存在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程度不够,对教师的管理缺乏合理的考核和监督,对学生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时效性。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教风和师德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没有好的教风,就没有好的学风。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学风能有根本性好转,教师是关键,因此加强师德建设,以良好教风带动学风是创建优良学风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把个人发展同教书育人相结合,认真备课、耐心讲课,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优良班级文化。班级是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精神家园和载体,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的重要组织形式。总而言之,良好的班级应该有凝心聚力、共同奋斗的目标;应该有以学为本、全面发展的班级风气;应该有扎实肯干、团结一致的学生干部;应该有积极向善、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3.优化培养方案,打造三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着力优化培养方案,初步设立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做到因材施教。

4.严格管理制度,实现教风、考风、学风三位一体。要根据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形势的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考勤和考试制度,并且要狠抓落实。要把学风建设相关的各项制度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教风带动学风,考风促进学风的工作,做到奖评结合,以评促建。

5.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建立一支高效、自律的学工队伍,做好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配备,关注辅导员的发展,各学院应成立以党政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代表组成的学生工作委员会。

6.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凝聚榜样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开展学风建设的良好平台。在工作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需求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学生活动、知识竞赛、技能大赛、学术讲座等,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锻炼实践能力,激发求知欲望,营造良好氛围。

7.建立长效机制,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学习、创新是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良好学风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沉淀和升华。

四、总结

篇9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美术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1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1.1专业课远强于文化基础课

我们不必惊讶可以发现,许多高校的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要远远强于他们的文化基础课。的确,美术专业学生们每天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美术基本功的稳扎稳打,还需要创新,发展技艺。美术专业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出生在艺术世家,小时候到长大一直都接受艺术的熏陶。这类美术学生是真的热爱自己的专业,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要大大超过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他们难免会轻视并只愿意分配很少时间用于文化课的学习。另一种是从高中时期转入艺术专业。考生的目的是通过美术专业的考试加分而使自己考上一所重点大学,这样的学生本来文化课和专业课就都相对较差。

1.2个性化强、感性大于理性

艺术表达需要情感丰富、细腻,需要张扬个性、思维跳跃而活泼。美术专业的学生相对要感性大于理性,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相对没有那么多硬性要求,没有绝对精确又严谨的公式、法则。所以,相应的,美术专业的学生往往非常具有个性,追求自我价值,不愿受束缚和管制。如果高校辅导员只是简单地想要让她们干什么或者告诉她们不能干什么,很难让学生们心服口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甚者,部分美术专业的学生会过早接触社会,辨识能力不够,会沾染上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因此形成带有畸形的审美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表现在缺乏集体荣誉感、抗拒劳动,好高骛远。

2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示范作用和榜样导向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府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工作人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要自觉主动积极做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和管理都要注意方式方法,高校辅导员要重点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导向作用。通俗直白地讲,就是要以德服人,强硬地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想要掌控学生是坚决不可取的,特别是对于个人思想活跃的美术专业的学生们只会适得其反,必须让学生们心悦诚服。

2.2吸引感化作用和激励作用

美术专业考生的考试中,对文化课成绩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要求相对不高,从而忽略了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很低。高等学校的辅导员们代表了党委的骨干力量,从事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组者、实施者又是以身作则者。现如今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思想的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把控好美术专业学生的情感追求,重点发挥自己的吸引感化作用和激励作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很多辅导员建设起专业实践拓展基地并开办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有益活动。取得的可观效果是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改善了部分学生存在的自闭等心理缺陷,以实践教训让学生们意识到要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来实现理想,最终对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正能量的、有价值的贡献。

3辅导员在美术专业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可以改善的点

3.1现存的主要问题

美术专业的辅导员一直都面临着几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经验总结完善问题,因为高校辅导员任务琐碎、工作繁忙,能够用来总结完善经验的时间很少,即辅导员如何将零散的感性经验凝练提升为普遍意义的指导理论再总结并生成经验性认识;二是个体局限问题,即很多辅导对象是美术专业学生的辅导员自己并非是美术专业毕业的,对艺术只限于零散的、局部的、个人化的狭隘认知。不夸张地讲和学生正常沟通上都会存在障碍,很难取得学生的喜爱; 三是因材施教问题,一个辅导员面对的学生群体数量往往在一百人左右,很难每个人都照顾周到。优质教育必须因材施教,辅导员对每位学生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程度,然而又很难做到不过犹不及。

3.2改善的意见和建议

综合美术专业大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针对上文提到的现存的三大主要弊病,辅导员要在这项工程中扮演好伯乐教师、知心朋友、家人自由转换的重要角色。针对美术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辅导员应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育人为根本,培养出思想政合格的优秀美术专业人才。一方面,辅导员要心中相信“其身正,不令而从”,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影响美术专业大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美术专业学生个性强,针对美术专业开展工作的高校辅导员们要注意在生活细节上中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用共同语言与学生们交流,真正关心他们的思想状况,还要注重教育理论联系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结语

总之,高校辅导员的品行在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和研究。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准确了解美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因材施教,更好地综合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种手段来解决现存的一系列实践教育工作中的弊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01-01

现代教育体系中,素质教育作为实际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教学事业之本。教育教学要以德育为本,它肩负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所以,教育好学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尽的义务。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要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个人思想品德修养,这才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俗话说:“不成材、便成人”,将德育教学方法融入数学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健康发展,使其相互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1 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1 有机结合,自然融合

在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德育素材,例如,数学教材中经常会引用中国传统的节日、社会实例来进行数学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来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们能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将数学教学与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有机结合,使德育知识自然渗透到没数学教学中,这样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明白更多道理。

1.2 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德育知识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适时渗透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基本案例、图表、词句,也可以是数学教学整个过程,在讲解年月日这些数学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等,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爱国教育。

1.3 教师做好示范引导,培养学生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严格要求和示范与引导,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因为教师的行为会时刻感染着学生,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用自己的优良习惯来感染学生。例如:教师的着装要朴素得体,语言表达要清楚,普通话要标准,书写要规范,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

2 结合课堂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1 融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德育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数学教学中德育理论更加具体化、操作化,还要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就需要才有以下几种方法:

(1)转换法。其实现原理是将数学中原理和方法,转换成学生对世界观的思想认识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情感、思想态度以及价值观教育。

(2)比较法。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规律。通过对不同计算公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其中的规律。这样能够使学生有比较、有区分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理。

(3)迁移法。这种方法是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德育知识当中,使学生受到两种知识体系的熏陶、影响和观点转化的教育。这也是新课改条件下,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其中着重指出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并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利用资源。

2.2 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要将德育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还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课外活动来梳理数学知识,并渗透德育理论知识,以此来解决问题。例如,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发展学生智力,还能够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言行举止规范性等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很自然的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

2.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并从中感受德育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数学作为教学课程的基础学科,也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善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例如,在教“圆”这节课时,在进行完知识学习后,我紧扣教材,讲述人国数学家对数学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他的计算,比欧洲数学家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要早1000多年。这样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可以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变为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爱国情怀。利用数学教学中涉及的时间课程,可以向学生渗透珍惜时间的德育教育,让学生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习惯

现代教育的主要方向是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对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大片的品质。

例如,结合数学教材中引用的一些社会素材,有什么植树、劳动以及社会常识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护植被的道德品质;结合储蓄的内容,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结合捐款的内容,培养学生奉献爱心的精神品质。

5 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数学教学与德育教学方法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它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够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教师需要不断发现和探索其中的规律,总结经验,完善数学教学与德育教学方法的融合过程,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魏式臣.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