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01 17:4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现代企业的发展环境也随之发生转变,企业管理逐步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企业的对外的经营管理以及内部的综合计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面临着调整及完善。加强电力企业经营活动分析以及综合计划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电力企业一直保持在良性的发展轨道上,以此来推动电力企业生产及经营效益的提升。
一、企业经营活动分析
(一)加强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的内容及意义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型经济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还能够对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包括电网发展指标、资产质量指标、供电服务指标、经营业绩指标等在内的涉及四大类22项管理指标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来发现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及时对经营活动过程及内容的分析,来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及途径,以此来保障电力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此外,通过经营活动分析,也能够及时了解电力企业的市场发展动向以及对全行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评估,并为企业接下来的发展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
(二)加强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的途径
加强电力企业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具体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特殊时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必须立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发展状况,并以企业最终的经济获得效益的提升为宗旨,在此基础上对电力企业经营活动分析进行按阶段划分。
二是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必须既把握整体,又注重细节,要对电力企业涉及四大类22项管理指标的每一项活动内容都进行点到点的全面而仔细的分析,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掌握。此外,对于企业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三是要加强对电力企业各个经营环节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尤其是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经营指标多且杂,要做好各个环节的资料收集管理,尤其是对于数据资料更好保证好资料内容的完整性和客观真实性。此外,还应该加强对行业发展信息内容的收集管理。
二、企业综合计划管理
(一)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内容及工作原则
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综合计划管理是针对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备管理等内容的。所谓综合计划就是针对电力企业年度目标发展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等内容来进行的具有全局性和覆盖性的企业投资、建设等的综合管理。具体来说,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制定,必须要能够对电力企业发展全过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内容进行全面而精准的覆盖,包括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经营规划及实施、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活动投资管理等等。通过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来全面地把控企业的整体经济运营状况,对于电力企业的长效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加强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必须以“十二五规划”关于电力行业发展的综合目标为战略指导,并结合市场的经营环境等内容,充分结合电力企业专业的经营生产指标内容来进行综合平衡化的计划管理。
(二)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措施
一是要加强对电力企业计划指标体系的建立。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必须具备非常高的严密性和计划性。对于涉及到电力企业经营发展的各项经营指标要必须完全地涵盖在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范围之内。积极加强电力企业包括的工程建设指标、资产质量指标、城乡供电服务指标以及财务指标、利润指标等经营业绩指标等经营指标体系的建设。对各项计划指标内容要以量化标准来进行明确。尤其是对电力企业各个具体的基础建设项目的发展,要严格把关各个节点指标内容。
二是要加强电力企业各部门的归口管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专业分工。通过严谨、专业的归口管理部门的建设,来对电力企业下属各个分支企业以及生产经营部门进行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经营发展所涉及的四大类22项管理指标内容的具体落实,应该根据各部门、各岗位所需的专业内容来进行更加科学、精准的专业分工,落实岗位责任制,将专业分工与具体到人的工作责任相挂钩。
总之,加强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就应该将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与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内容结合起来,以精准的市场分析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来对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进行实时的把控。还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及时的调整,并且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踪式检查,以此来把握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才能更好地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一、企业经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
企业经营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象征评价企业各个经营活动方面特性及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评判的全面指标体系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特定的财务指标和标准,采用特定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特定的人和事物做出主观的判断来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目的。财务评价工作的重要作用,是因为它有利于企业相关利益人综合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有利于企业建立健全机制,以便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从总体来说,评价指标体系有判断、预测、指导、管理作用。
为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评价更加科学、规范,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具备整体性,所选取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其次,要具备典型性,具有代表性,保证数据质量的可靠程度,生态―经济―社会之间的相关联系是生态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在相应的评价层次上,需要考虑影响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各种因素,从而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再次,简明科学性,符合企业经营活动的客观事实,以科学为依据,能够对企业的各个经营活动方面进行评价衡量。最后,还要具备可比可操作性,保持指标选取在时间、空间、计量尺度上的统一,各个指标尽可能的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与整理;各指标还应当具备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和可比性,在选取指标的同时也要把能否进行定量处理考虑进去,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
二、我国现行的企业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缺陷
首先,企业经营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我国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考察评价更多的是产值方面,而对于环境影响、市场占有能力,品牌竞争意识、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企业信誉商誉、企业文化、企业组织能力构架等非货币化的信息计量基本上为0,财务报告等无从反映企业的软实力方面的指标。因此,不能构成完整的体系。而这些软实力的分析更能让企业对自身及外在有更好的认识和评价,在现行知识大爆炸,人文占主导的背景下,对于软实力的评价更能体现企业的持久经营能力。重产值而非重过程,过度的看重结果,对于中间过程的忽略评价,严重掩盖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在我国现金流量指标还得不到广大企业的重视。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水平是企业所面临的。过去经济发展水平所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很难全面揭示企业全貌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公司的经营成败都至关重要如:经济环境、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以政、府行为的改变以及竞争对手的活动等;另一方面,有企业管理制度、组织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有关的质量性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其次,企业经营评价指标构成不合理,评价结果实用性差。时效性较差,现在企业的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数是对企业现行经营活动的评价,以及未来可能得到的经济利益上,并且大多是静态指标,历史数据,只依赖静态的财务数据分析,有可能得出不符合事实的结论。这些非财务指标主要有:企业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或有事项,企业管理层的整体素质,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虚假的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为了国家的报表制度而去做评价,出发点有问题,并不是为了对企业的现行经营以及未来发展做出的综合判断衡量,管理者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对市场的把握和企业未来的经营也不能做到很好的评价,评价指标要依托本企业本行业本地区的发展特色,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国家的统一指标体系设计是为了保持可比性,但同时要从实际出发,满足多方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三、构建我国企业经营活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措施
首先,要合理运用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仅从物质方面来进行衡量和判定,要对企业的非物质资源即软实力。例如,企业的商誉、人力组织构架体系、自创商誉、企业与周围环境的协同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篇3
关键词: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 内涵 重要性 途径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依照市场需求来组织企业生产活动,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要依赖于企业内部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审计监督,即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构建完善的经济效益审计框架,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涵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的经济监督活动。企业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这不仅符合国家有关科学发展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主要针对企业资源利用经济性、经济活动效率性和目标执行效果性进行审查,全面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效益审计与一般的审查和分析工作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需要执行专门的审计程序,并对审计范围内经济活动所体现的经济效益的优劣进行评价,更深入的挖掘企业潜力,全面提升企业经营运作效率。
二、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一)依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济效益审计要以审计监督全覆盖及充分发挥审计评价作用为其工作纲领。企业内部要重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使其在“医治”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实现对经营风险的防范。经济效益审计要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决策活动为出发点,并对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做好预防和处理措施,提高企业事前控制的高效性,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履行审计评价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认识和选择企业行为的能力,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及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错误行为进行修正,促使企业增收节支,努力提高企业自我发展与调控能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增多,企业需要通过经济效益审计来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进行审查评价,以选择最优方案,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评价和监督职能,提出公允的审计结论和意见。
(三)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有效途径
审计目标是审计履行监督、评价、鉴证职能应当达到的最终结果,即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当前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需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同时还要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效益性。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范围从财务审计扩展到企业决策、生产、销售等方面,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为审计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经济效益审计观念
经济效益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及综合性的审查与评价,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审计全局意识和宏观意识,理论结合实践地创新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全方面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评价,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二)有重点的选取经济效益审计项目
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施过程中,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时要重点关注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比如企业筹资、投资以及企业决策行为,将选择重点放在企业产品开发、技术革新、战略选择等方面,并且要在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视角下选择审计项目。
(三)规范经济效益审计流程及程序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并符合企业现实情况的审计流程,并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广泛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资料,详细编制审计计划,明确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步骤,结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效率,有效规避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风险。
(四)制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细致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可以为审计人员的主观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减少差错,有利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制定过程中要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原则,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按照影响效益的大小分别设定权重,以构建科学有效的效益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通过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每个阶段效益及经济活动总体效益做出评价,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开展过程中,通过转变观念,有重点的选择审计项目,规范审计流程和程序,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使审计人员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状况,为进一步审查分析提供重要的思路支持,从而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毛雁.健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指标及对策[J].现代营销,2011-05-25
篇4
【关键词】持续经营;经营活动现金流;经营成果;现金流分析
一、现金流分析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的基础
持续经营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有如下基本要求:“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利用所有可获得信息来评价企业自报告期末起至少12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评价时需要考虑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因素。”
可能导致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包括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等非财务因素,单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企业现金流慢性枯竭,第二类为企业现金流急性短缺。第一类企业经营性亏损严重,且盈利预期不足,资不抵债,既不能获取正常的商业信用,也不能赢得追加投资,现金流逐渐枯竭,不能支付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第二类企业短期内出现了严重的资金困难,而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又差,不能按时筹集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又不能展期或进行债务重组,或不能缴纳逾期的大额税费,企业被迫清算。
第一类情况的企业主要是因为巨额亏损,现金流逐渐减少直至不能维系正常的经营活动,这是一个逐步“失血”的过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最终影响到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着重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通过对企业历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数据稍作分析便可一目了然;而第二类情况造成的企业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往往单从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数据是看不出来的,明明报表显示是盈利的企业却出现了资金链断裂,企业难以维系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现金流量表入手,分析企业的现金流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这类企业最初表现为营运资金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数,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差,可用于偿债的资产变现净值大幅减少,甚至影响到了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已无法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最终出现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破产。其被迫清算或者破产往往是短期、突发性的因素所致。由此可见,合理充足的现金流是公司持续经营的基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前提。通过对现金流进行分析能进一步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进而正确评价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现金流分析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的基础。
二、现金流分析能修正企业经营成果一般分析的结论
通常企业列报的财务报表中,现金流量表是唯一按照收付实现制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的,只有现金流量表数据反映了本期的实际经营情况,而其他报表数据都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对应采取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进行判断和估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核算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估算,含有对未知因素进行职业判断和预测的成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核算出来的利润数字并不就意味着是真正现实了的经营成果。
企业在持续经营假设,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因存在非付现成本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资金流与货物流的不同步等原因,报表上的利润充满了不确定性,若分别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角度出发对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数据上看,企业销售和利润同步增长,发展势头良好,公司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过度采取了赊销的方式,而采取账龄分析法,企业所有客户账龄也都是一年以内的,当期不需要计提坏账准备,但应收账款增长率大大超过利润增长率,货款回笼慢,应收账款周转率越来越低,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数据远远小于利润表“主营业务收入”的金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远远小于“净利润”,企业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为负数且绝对值呈增大的趋势,则企业坏账增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企业盈利可能只是表象。说明在权责发生制下,利润可能只是账面上的数字,不等于实际实现了,因此在没有实际获取了因利润而增加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之前,利润数据和实际盈利并不是一个概念。
对企业现金流的分解和对比分析,不但可以准确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的实质,正确判断企业经营质量好坏,揭示其经营风险高低,避免被表面的利润数据所迷惑,还可以据此预测其发展潜力。对企业自身而言,从现金流入手,对资金筹集、使用及增减变动原因进行分析,从质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经营成果,既能判断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找出经营成果实质上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督促整改,防止企业“虚胖”,又促进企业不断优化现金流管理,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防范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这对于企业提高企业经营成果质量,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对于一个持续经营企业而言,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核算的数据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量,而现金流量表数据则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下核算的经营情况,反映了企业经营成果的质。通俗地说,现金流指标反映了企业利润类指标的合金量,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核算的结果对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结果的修正,通过现金流分析能更真实、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对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经营情况分析的基础。
三、如何进行现金流分析
为了正确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须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分析。如何进行现金流分析,现金流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呢?
现金流量分析可以首先分析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关系,计算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即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或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每股收益),判断经营成果的含金量,这是现金流量分析的重点。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以及其他递延资产摊销等费用在报告期不发生现金支出,但它们需要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加以回收,因此,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大于1(具体数据视不发生现金支出的费用支出和净利润的比率而定,通常在1.2倍-1.5倍之间才是合理的)。例如,某公司年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为4200万元,净利润6000万元,不发生现金支出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1200万元,该公司实际的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为0.7(4200/6000)倍,表明本年度所实现的利润只有0%的现金保障,尚存在30%存在不能实现的风险,而本期折旧和摊销费用的回收现金保障则为零。此例中,考虑折旧等回收所需现金,其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需达到7200(6000+1200)万元,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需达到1.2(7200/6000)倍,其所实现的净利润才有百分之百的现金保障。
其次,现金流量分析可以结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判断其合理性、真实性。对于那些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过高的公司而言,较合理情形是报告期回收了以往年度形成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或预收账大幅增加款,但是,假如出现期末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交税金异常增加的情况,就是不合理的,存在人为操纵现金流量、粉饰经营现金流量净额的可能性较大。
现金流分析还应结合企业所属行业的特殊性,评价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等指标值的合理性。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占当期成本或费用的比重很小的公司如房地产、外贸等行业的公司,正常情况下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能保持在1左右,经营成果的含金量就可能很足了,而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占当期成本或费用的比重较高的公司如港口、铁路运输、路桥等类型的公司,正常情况下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必须保持很高的水平才能保证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和利润的现金回笼。
现金流分析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营活动、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的质量及风险分析,相应的指标则包括主营业务收现百分比、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现金流净额、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市现率等。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号)
作者简介:
彭新武(1969―),男,汉族,安徽宣城人,大专学历,1997年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职称,2014年度以78分的成绩通过高级会计师科目考试。
1991年毕业分配到安徽飞彩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历任会计员、财务部销售结算科科长、控股子公司经营厂长兼财务科科长、集团财务部副经理、经理等职。1998年安徽飞彩集团有限公司改制后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篇5
一、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一)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当中的应用意义
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多,不仅仅包括最为基础的生产经营和资金流动,还包括产品的销售状况,能够完全展示企业当前的运营状况。同时,财务报表的内容十分具体,其中不仅包含了企业的资产记录、负债记录,还包括企业当前的资金流动、资本结构信息,而财务报表分析的开展,能够以这些财务信息为基础,对这些信息内容进行深层次的量化分析,充分指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对企业接下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形成直接的指导。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观看完财务报表的分析内容以后,应当针对财务报表分析所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实际的治理,以确保企业接下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财务部门在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分析时,需要将主要的方向放在企业现阶段的生产经营和资金流动上,并展开详细地核对和计算。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保障企业资金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财务部门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需要尽可能做到全面覆盖、集中突破,进而确保分析出的结果能够满足当前决策的要求,产生最为良好的应用效果。
(二)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分析
财务部门在新时期的财务工作开展当中,需要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明确的分析,对于各项记录的形成,也需要进行科学的核对,确保其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财务报表的表示通常都会应用到文字、图表以及一定的数据,整体较为简单。在财务报表当中所提供的信息应当尽可能被企业的管理人员所理解和认可,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观看相应的分析报告以后,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便于对接下来的项目开展形成指导。财务报表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并且也需要全面覆盖到整个经营项目当中,不能仅仅显示经营项目的资金流动状况,还需要涉及到具体的消耗以及项目的实际内容,具体包括流动资金的总额、产品的数量以及后期的仓库储存等信息,这些信息的存在虽然在当前的分析当中并不能产生较大的价值,但是后期的应用却十分广泛。
二、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应用价值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是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主体活动形式之一,这一活动的开展包括了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分析和经营,并且也覆盖了后期的管理状况。企业的经营利润主要是指企业在较短时间内所得到的经营利润,企业经营利润所覆盖的内容相对较多,涉及到了当前的产品销售额和销售利润以及成本的剩余量。通过企业财务报表的合理的分析,能够准确发现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存在的不同问题,并采取一些科学的措施加以应对。企业的经营指的主要是在当前的经营管理当中,企业以自身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基础,并加强了对内部资源和生产技术的有效整合,完成了整体利润的有效增长。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分析,企业的实际运营能力与它自身的管理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些联系一方面体现在企业管理水平的增强有利于对现有生产资源和生产技术的科学整合。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的管理优化,可以使得企业的资金实现快速的流转。资金与产品的快速交易转换,更加形成了相当多的闲置资源,有利于推动企业资金的重复运用,后期的利润也会持续增加。这些内容的分析,对于企业经营决策而言,都能够形成信息基础,不仅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这些信息加以科?W的应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还可以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合理有效,迎合当前时代的多种现实需求,改善实际的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三、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一)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形成决策方向
财务报表当中包含了许多的生产要素,而在财务部门对这些财务报表进行合理的分析以后,可以直接了解企业在现阶段的生产经营状况,也能够发现当前企业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财务报表分析也能够对企业的实际资金流动情况产生直接的统计,便于计算企业产品的覆盖范围以及产品的销售状况。而企业管理者在得到这些分析后的数据以后,可以对基础的资金流动信息以及盈利状况进行总结,并根据前期的资金流动状况,对后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调整。所调整的内容包括资金的分配以及生产的用量。如果当前产品的运营状况较为良好,产生的经济效益也高,那么可以进行相应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并且产品的生产量也需要增加。如果当前产品的运营状况较差,存在亏损的状况,对于相应的经营活动也需要进行转型或者减少对其的资金投入,避免形成更大的亏损。
(二)创造更大的经营利润
在财务报表分析的有效开展当中,不仅能够实时提供相当多的企业管理信息,而且能够在减少成本支出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并且,财务报表分析的覆盖面相当广,不仅能够对企业当前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的分析,还能够对企业的后期利润进行预估。企业的后期利润较为广泛,不仅包括企业当前的销售利润,还包括企业的成本利润和管理利润。通过对这些利润的计算,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基础成本的消耗,转而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对财务分析结果的对比整合,可以将企业生产成本与最终的利润联系起来,进而分析得出当前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减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对资本结构调整形成引导作用
篇6
一、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
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服务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财务会计是以企业资金作为管理对象,财务会计重视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和管理;管理会计工作也是面对企业资金,主要是对企业各项资金进行管控,并根据企业经营信息作出有效的预测。所以从本质上说,两者都是对企业资金的流动进行控制,建立企业资金信息库,对企业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确保企业利润。第二,两者核算的数据信息来源是一致的,只是出来的方法不同。企业会计主要工作是根据企业资金流向,建立企业资金动态数据,并建立企业资金报表;管理会计是对企业内部资金进行管理,它更注重资金的细节方面,所以相对来说,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更高级形式。
二、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区别
(一)侧重点不同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企业会计的分支。财务会计工作主要反映出了企业财务状况和变动财务信息,是对已经开始或者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又称对外报告会计。我国财务会计一般指的是会计核算过程中,除去成本核算以外的部分,包括企业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基金和借款收入、利润确定等;管理会计不仅反映了企业内部责任主体的活动,而且反应企业整体经营活动,所以管理会计又称对内报告会计。所以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管理会计主要职责是对未来的预测和决策。很多大企业会计工作制度比较全面,比较重视管理会计,但是中小企业内部各项制度还不是很健全,所以不重视管理会计工作,而比较重视财务会计。
(二)核算要求不同
财务会计又被称为对外报告财务,财务会计是企业用来对外投融资以及接受相关职能部门的检查,这就要求财务会计必须及时、准确,同时财务会计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然后详细记录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财务工作,并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否达到收支平衡,并向外提供财务报表,财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有效。而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工作主体主要是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工作内容比较繁杂,达到企业经营管理,小到企业组别管理。管理会计是在会计成本的基础上进行预测,所以在核算的方法和财务会计也不同。
(三)计量单位不同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除了工作目的和核算方法不同以外,两者计量单位也不同。企业财务会计的计量单位以货币信息为主,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项财务信息进行核算监督,工作方式采用传统的会计模式;管理会计以企业历史成本为计算基础,这种计算模式和传统的会计模式不同。
(四)信息特征不同
财务会计必须遵守国家会计原则和会计要求制作财务表格,财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全面反应出企业经营情况,并将财务信息制作成报表,按照财务报表的格式填写,编好序号,以报告的形式提交。但是管理会计是对内的报表,所以相对来说随意性比较大,不需要遵守国家财务规范,会计信息整理过程中,只需要内部财务人员能看懂就行。
三、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结合的优势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企业会计的分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意义重大。但是两者侧重点不同,工作内容也不同。一个是对外报告会计,一个是对内报告会计。在全球经济环境大背景,以及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企业只有充分掌握会计信息,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会计信息的来源不仅指单纯的财务会计或者管理会计,而是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取长补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纳入到企业会计工作中来,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降低企业经营活动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一)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国内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经营方案和有效的决策,只有充分获得会计信息,才能利用财务信息做好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了解企业内部的经营情况和管理情况,发挥出管理会计预测的功能。然而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视财务会计工作,虽然能掌握企业日常经营情况,但是却无法对企业未来发展和决策做出有效的判断。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现代化制度逐渐建立,但是中国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方案制定水平还比较低,这也是我们国家企业管理会计水平低的表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中,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结合起来,让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企业经营和决策左右有效的参考并制定科学的战略发展计划。
(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分支,但是属于不同的会计学科,两者的主体不同、计量单位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财务会计侧重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而管理会计则是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所以很多企业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单独成立两个部门,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两个部门经营管理支出结算,增加了企业支出成本。此外,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单独设置,很容易导致两个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会计信息的交流,这样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结合起来,优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部门,为企业决策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财务信息,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通过管理会计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篇7
摘 要 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来预防和应对风险。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对中国企业实现健康发展,与国际接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融入国际市场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保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经营目标 重要内容
一、建立企业内控体系的意义
(一)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从内部控制定义中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错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企业的经营利益,阻碍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产生的一些环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规范的会计规制和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企业通过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确保企业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保证企业内部机构的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高企业利用经济资源的效率。企业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约束和规划,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有利于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
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企业必须提高预防和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中位于核心位置,是防范企业各类风险最有力的手段。企业内控控制体系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防范企业经营漏洞,提高企业对经营薄弱环节的有效控制,将企业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减少到最低,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财产物资是一个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所以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为了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通过规范完整的企业内控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分工,将责任落实到实处,使企业财产资源从采购到使用的过程中都受到有效监督,杜绝贪污、挪用、浪费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企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节省资源和实现经营利益的目标。
(四)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环节,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当前中国的一些企业内部控制情况来看,出现了企业内部控制松散、作用弱化、风险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还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带来不利影响。每个企业的经营目标都是追求最大化利润,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有效的贯彻执行经营方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有效控制,及时纠正偏离经营目标的行为,减少企业经营漏洞,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一)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健全内控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有一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以传统经验和手段进行现代企业管理,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还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走过场”行为,只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没有真正建立起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的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会降低工作效率,打击员工的积极性。这些认识都是不到位的,也是不正确的。企业依据自身的实际经营环节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全可以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和工作效率的统一。企业会计和审计部门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发挥全部作用。内部控制关乎企业整体,涉及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所有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业务种类繁杂,企业管理者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严格监管企业经营行为,提高企业各项业务进行的标准化和程序化,加强企业工作人员职责分工的制度化,保证企业工作人员按照规定有序工作,并且实现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减少工作失误和经营漏洞,有利于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提高企业经营利润,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二)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企业内部监督是企业从长远目标出发,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约束,企业内部监督体系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加强资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达到控制风险,提高利益的目标。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力保障,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要求。
企业要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对内部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自律意识,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在企业内部要建立明确的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内部监督、审计监督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加大对违反企业内部监督制度行为的惩罚、赔偿力度。企业要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上的突破,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企业重大经济决策进行严格审计,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定期进行企业内控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高新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设备和管理方式。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内部控制体系。国内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下,达不到企业内部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适应不了现代企业内控工作的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建立现代内控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需要对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掌握企业内部控制方法,加强对企业在岗内部控制人员的定期考核,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实行严格上岗管理。
一部分内部控制人员虽然具有相应的专业水准,但受个人利益诱惑无视企业内部控制的职业道德,不但没有及时举报企业内部人员的违规行为,还参与其中。对企业内部控制漏洞加以利用,进行贪污、挪用等违法违纪活动,内控控制人员的这种道德素养阻碍企业内控体系工作的有效进行,制约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加强专业培训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其纪律性,树立企业主人翁意识,提高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在工作中遵纪守法,坚守职业道德和工作原则。
(四)注意引进高学历和高素质人才,改善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结构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使人才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前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高学历和高水平人才较少,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结构僵硬,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缓慢,效果较小,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要求。企业在加强在岗工作人员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的引进。企业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防范企业经营漏洞,降低风险,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升企业利润空间,为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杜绝漏洞舞弊现象的重要手段,企业如何发挥内部控制体系作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也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效措施,更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麦琼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分析.时代金融.2011(24).
[2]岳文海.浅谈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现代商业.2009(12).
篇8
【关键词】工艺管理;工艺纪律;工艺布局;工艺仿真
概述
企业的工艺管理工作就是在企业自身的生产条件下,应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对各项工艺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之按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协调有效地进行.工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1.工艺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工艺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笔者将工艺管理的范围及项目执行过程中工艺准备的主要工艺工作内容简要总结如下表1所示:
笔者公司工艺管理工作的开展严格按照集团公司17项工艺管理标准要求及供应链和工艺链的实施纲要进行开展,除加强本单位内部的各项工艺管理工作之外,还对供应商的工艺管理尤其是特殊工艺的实施方面进行资质和能力评估.对原器件的选型,工具的选型,工艺参数的制订,施工人员的培训评估,产品的质量鉴定等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持,以通过主机厂工艺链的覆盖,来实现供应商产品工艺的一体化控制, 降低了由于供应商自身工艺水平和主机厂的差距造成的产品质量一致性不好的几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长期工艺一体化合作模式,为主机厂培养了一批优良的战略合作伙伴.
2、工艺管理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对应关系
任何一个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而工艺技术、工艺管理贯穿于产品形成的全过程,将它们联结成一个整体。经过对比企业经营活动,工艺工作支撑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情况简要如下表2所示。
笔者公司通过对工艺工作的进一步提炼梳理,对工艺参与到企业整个经营活动进行了流程规范和表单管控,进一步实现了工艺工作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规范性和管理的示范性,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工作之一.
3、工艺管理的评价指标
企业工艺管理水平的高低,要着眼于公司物流体系的有效运。评价工艺管理的指标笔者结合原机械委颁发的《关于加强工艺工作,加速采用国际标准,稳定、提高产品质量的通知》中,所提出的衡量工艺管理水平的内容和自身的工作经历,罗列出了评价工艺管理水的主要标志如下所示:
工艺管理水平的评价体系:1.工艺管理体系(工艺管理体系\工艺保证体系\工艺监督体系);2.工艺文件三性(工艺文件的正确性\工艺文件的完整性\工艺文件的统一性);3.工艺纪律(三定\三按\工艺执行率\管理规定\考核办法);4.现场工艺管理(变更管理\质量控制点\定置管理\节拍管理);5.职工素质教育(爱岗敬业\培训教育\工艺人员的积极性);6.加强工艺管理后的成效(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7.售后工艺服务(技术培训\故障统计)
4、工艺管理平台的搭建
随着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工艺管理同样需要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台为载体,通过工艺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全面提升公司的工艺设计、制造能力,加快产品系列化变型能力,提高工艺管理的水平和分析手段,提高工艺设计制造柔性,缩短工艺准备周期。
(1)建立以工艺的数字化虚拟设计为源头,在工艺设计阶段可以早期发现产品设计缺陷,实现质量的“事前预防”;在生产制造阶段实现质量的“事中控制”,降低废品损失,提高零部件及成品的合格率。(2)能够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数字化制造项目管理的执行力,促进工艺设计、验证仿真、制造及与合作伙伴的协同工艺规划,提高企业知识重用度,缩短产品生产上市时间,抢占市场先机。(3)有效提高数字化工艺设计及管理,以及过程中各种质量管理数据的流通速率、质量数据的利用率,以及对重大质量事故的有效控制和降低。
5、结束语
工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支撑企业的经营活动,现代企业工艺管理更要借助计算机信息化载体,使企业工艺管理工作的流程和层次关系更加清晰,更能充分实现工艺信息的共享、比较和借用,实现新工艺的三维动态仿真验证,以提升工艺产品质量,促进企业整体工艺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现金流量;揭示作用;财务分析;经营管理
一、现金流量表的揭示作用及特征
我国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考核以及企业自身进行财务分析时,所采用的指标体系的核心都是利润指标。然而利润指标在企业业绩的反映问题存在一定的可操作性等局限性,目前,现量流量指标逐渐取代利润指标成为指标体系的核心。除此之外,现金流量表取代了财务状况变动表成为我国企业必须编制的第三张报表。现金流量表作为编制的主要报表之一,其对企业财务经营管理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六个揭示,一个体现”。揭示在一个会计期中企业现金活动的来龙去脉,揭示企业的真实获利能力,揭示企业的偿债能力,揭示企业的支付能力,揭示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以及揭示企业现金活动及至经营活动中的异常情况。除了以上六个揭示之外,现金流量表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一个体现”反映出来,即它进一步体现了企业财务数据的可比性,其数据较为全面地使信息使用者既能纵向了解本企业不同时期发展情况,又能横向与不同企业对比,从而衡量自身财务水平高低。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相比,具有一定特征,包括客观性、相关性、适合性。
客观性: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相比更能保证收益的质量。由于利润表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具有很强的数字操作性,企业可以通过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来提高利润,所以时常会出现一个企业利润信息很客观但是仍总有现金断流的现象,或是利润规模较小,手头却有闲置资金的情况。而现金流量表反映信息是以现金收付制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种账实不符的现象,使得报表反映的信息更加可观,揭示会计利润质量的好坏。
相关性:按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负债表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并不那么令人可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提供的信息更为全面和丰富。在传统的财务分析中,利用与资产负债表相关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时点指标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时会遇到存货、应收款项等流动行不强的项目,以及用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等指标存在的应计会计指标的缺陷[1]。
适应性:利用现金流量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更科学地评价企业为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对现金流动进行调节的能力,更准确地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二、从现金流量表看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现金流量表上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从而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现企业在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预测企业未来财务状况。从现金流量的“六个揭示,一个体现”来看现金流量分析内容的灵活性很大,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支付股利分析能力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等。
1.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
从组成内容上来看,我国通常将现金流量分为三类,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正常情况下的经营现金流量除了要维护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周转外,还应该有足够的补偿经营性长期资产折旧与摊销,以及支付利息和现金股利的能力。各现金流量都有一定的运作规律,并且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并且现金持有水平应该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企业初创期,现金持有水平不高,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大量支出为企业的扩张提供保障。而在企业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企业投资资金应该逐步回笼。总得来说,健康发展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应该远远大于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时可能消耗企业现存的货币积累,投资活动的现金会有所减少;或进行额外贷款融资,相应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增加,以支持经营活动的现金需要。通过“现金流入量(流出量)结构比率=单项现金流入量(流出量)/现金流入总量(流出总量)”分析资金来源、现金使用情况是否合理,以及凭借指标“流入流出比=各财务活动过程现金流入量/该财务活动过程的现金流出量”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并可用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2]。
篇10
关键词:矿业内控工作 对策 重点
鉴于矿山企业的工作内容,矿山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家对矿山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制度支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做好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保障矿山企业的各项工作按秩序运行,使矿山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对矿山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概述
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是以专业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组织内部经营活动,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全方位的控制系统以对矿山企业进行管理。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遵循的原则主要有政策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帐、钱、物分管原则。
加强矿山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让企业内部各个生产工作部门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有效地制止企业内部人员、现象的产生;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保障企业信息交互的各个环节的良性运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以便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能够避免企业内部资产的浪费,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能够增强企业内部部门间的配合,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各部门的整体作用;能够帮助企业防范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
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全员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定制,内部经营环境的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与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控制、企业内部监督的控制这几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控制,强调“全员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调的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是一种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因此,矿山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同时要做到“全员控制”。在进行内部控制时要明确企业内部各成员的职责,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最大限度的维护企业内部交易公平、公正。基本规范认为员工在其岗位上直接操持一定的资源并实现对资源的控制,是最基本的管理者,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落脚点。因此,矿山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协调好内部关系,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
(二)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定制
基本规范从组织目标出发,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是合理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基础上,进行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高,以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具有多样性,包括运营效率、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可靠和法律法规的遵循。矿山企业要想建立自己内部的控制目标,就要先了解企业的使命、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机遇;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想要从竞争中得到什么。只有针对矿山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建设的内部控制目标,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有帮助,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经营风险评估与控制
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战略目标时应该确定和选择一个与战略目标相一致的风险偏好,从而估计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对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要注重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报告的审核,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对资源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这就要求管理者积极面对风险,愿意并且能够有技巧的接受风险,以维持企业运行正常。
(四)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
做好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有利于矿山企业科学地设置企业部门结构,合理分配各部门的权力与职责,让各个部门能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够在矿山企业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保证企业各项生产工作的秩序;能够完善矿山企业各部门的人员安排、任用、提升机制,让企业的员工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有利于矿山企业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承担好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五)企业经营活动信息控制
矿山企业经营活动信息控制指的是要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企业经营的信息以及市场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的有效交互。做好矿山企业的经营活动信息控制有利于矿山企业充分了解行业与市场的状态以对自身经营活动进行调整,适应市场与行业的发展。做好企业信息控制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者掌握企业经营的真实状态,为企业决策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资料。
(六)企业内部监督控制
企业内部的监督控制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生产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测。做好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力度,有利于督促各部门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利于各部门间互相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或权利的缺失;有利于企业经营中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有效避免违规欺骗行为,发现并且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减少矿山企业的经营损失,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矿山企业经营者经营理念不清晰
矿山企业经营者掌握着企业的管理权与经营权,其经营理念影响着矿山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部分矿山企业的经营者素质较低,经营思想不清晰,经营理念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
(二)矿山企业内部控制人员流通不到位
在内部控制中,对于人员的控制极其重要,关键岗位人员须定期进行轮岗。一些矿山企业却并没有加强此方面的管理,特别是轮岗机制,没有实行,造成出现一个人“绑架”一个部门的不正常现象。矿山企业对施工和管理技术要求很高,如果每一位人员都只负责自身擅长的部分,那么新人就得不到锻炼,同时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三)部分矿山企业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内控水平低
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与保障。在部分矿山企业中,内部控工作计划性不强,控制工作分工混乱,控制目标不明确,控制机制不合理,现存的内部控制机制不能满足矿山企业发展的需求。
(四)内部会计核算不规范
在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在规范中严格要求了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要进行定期的财务盘点、记录、调动、分析、核对,然而事实上,很多矿山企业并不重视日常财务的管理,只是在年底进行了表与表的盘点,这样大面上的盘点自然不会发现问题,但是却可能造成企业财务内控缺失,从而影响整个财务工作的进行。
四、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提升矿山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水平
要想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用,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水平是关键性工作。企业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设计出适合企业具体实际的内部控制措施,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内部控制规则,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二)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企业内部的控制工作主要包含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两个方面,内部管理控制是企业管理者影响其他成员以实现企业组织战略的过程,内部会计控制则是对企业的运转资金进行控制。要做好矿山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就要加强执行力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规范整个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对于领导责任、员工职责、企业目标等做出明确规划,并建立相应的风险应急机制,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部富有竞争力,内部富有企业活力”,从而促进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矿产内部会计监控要求加强会计审核人员自身的能力建设,规范业务流程,明确业务范围,建立完善的矿山企业内部财务运行机制,从而规定人员行为,使企业资金达到有效利用。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就要从这两个层面入手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与控制制度,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在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要明确岗位职责,做到以人为本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要科学合理地分配每一个部门的权利与职责,建立起相互制衡的内部控制机制,让各个部门间相互监督,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同时,要着力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增强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理解,减小内部控制工作实行的阻力,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由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做好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
五、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对企业经营的意义会不断增长。做好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保证企业规则制度的贯彻,保证企业信息的正确可靠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矿山企业应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把握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以及改进措施,做好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以提升矿山企业的经营效益,实现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爽,孙铭国.中国矿山企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政治风险与防范[J].商业经济,2010(2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