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4-03-01 17:4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内容

篇1

本文探讨了《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总体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分析了模块化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化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步骤,阐明了这些教学方法在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当中的教学作用与效果。

关键词:

运营管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化教学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重点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航空公司的运营管理问题,它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如何通过《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运营管理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教师不断总结和探索《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步骤,进而提高《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以模块化和专题化的形式紧密地追踪行业前沿动态,不断地吸收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过程当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最终形成了该课程的十大核心模块。[1]模块一: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与战略,主要介绍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特点和航空公司战略制定。模块二: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介绍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的特点、流程及方法。模块三: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介绍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模块四:航空公司航班的系统运行,主要介绍航空公司航班的系统运行要素、过程以及航班延误和解决办法。模块五: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以价格管理、航班座位控制管理、座位超售等为视角介绍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模块六:航空公司的成本控制,主要分析航空公司的成本结构特点以及控制成本的措施。模块七:航空公司主要财务决策,主要介绍航空公司资本运作中融资、财务战略制定、资本结构、飞机融资和资本运作等问题。模块八:航空公司的服务与质量控制,分析航空服务产品要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特性以及航空公司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模块九:航空公司信息化建设,主要介绍我国民航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模块十:航材的采购与库存管理,介绍航材的采购与库存管理的解决方案。

二、基于问题解决导向的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再现一些客观场景,把学生带入到案例场景当中,以研讨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教学模式。[2]在案例教学当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既可以找出成功的经验,又可以得出失败的教训,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思考或与别人的交流探讨拓展自己思考问题的维度。案例教学方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先进行细致的材料准备,针对不同的问题选定特定的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展开反复地讨论或者辩论,形成思想观点、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进而达到启迪思维的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和授课当中,需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加大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特色案例库的建设,经过一定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形成了以下典型案例。案例一: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低成本取胜之道;[3]案例二:航空公司战略联盟:南航借力天合联盟;案例三:新加坡航空公司产品与服务的开发解析;案例四:国航航班延误事件纪实:航班延误的原因与治理;案例五:资本运作大师:海航集团的资本超优势运作;案例六: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材库存管理模式分析;案例七:春秋航空公司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解析。

三、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化教学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学习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就业能力,可以对该课程进行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化教学,设计和安排《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航空公司的主要运营业务和相关岗位工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加深对课程的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双向选择面。《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实习可以选择一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航空公司为主要的实习对象,以该单位的运营过程为主线,对实习单位的性质、任务,运营目标的建立及运营长期、短期计划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该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与战略;掌握该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的内容;熟悉该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的相关职能部门及岗位工作;了解该航空公司涉及到的主要财务决策;熟悉该航空公司的服务与质量控制标准;通过实习,基本掌握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工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学会观察,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整理报告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结合实习内容撰写综合实习报告。

四、结束语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要充分注重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能力培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充分理解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在民航系统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知识上,以模块化和专题化的形式构建学生立体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能力上,通过基于问题解决导向的案例式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就航空公司运营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综合能力;在综合素质上,通过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化教学满足航空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者:张文华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航空学院

参考文献:

[1]彭本红,吴桂平.航空公司运营管理[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篇2

关键词国外教材 运作管理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o Introduce Foreign Classical Textbook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YAO Weixi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AbstractOperations Management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students of management majors. It is a rudimental course for students to comprehend operation management in factories. The choice of textbook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eachers. More and more foreign textbooks entered into classroom. These foreign textbook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positive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ree classical textbooks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author's experience.

Key wordsforeign textbook; operations management; teaching quality

1 Jay Heizer等编著的《Operations Mangement》

该教材由Pearson Education, Inc出版,最新版本是第9版,由美国学者杰伊・海泽和巴里・伦德尔合著。杰伊・海泽是德克萨斯州卢萨伦大学工商管理系的Jesse H. Jones讲座教授和系主任,他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管理和统计学博士学位。他的运作管理实践经验来自富润格公司的学徒经历、西屋空气制动器公司的生产计划员经历以及在通用动力公司的工程管理经历。巴里・伦德尔是管理科学领域的知名教授,现在罗林斯学院的商学研究生院任教。在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运筹学硕士学位和数量分析博士学位。先后在通用电气公司、麦道公司、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工作。该书具有以下特色:

(1)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该教材不仅阐述了制造业的生产管理及其最新发展,而且对以餐厅、医院和大学为代表的服务业的运作管理进行了充分介绍,改变了一般运作管理教材偏重制造业生产管理的偏向。

(2)全球化视野:从全球视野讲述企业运作管理各方面内容,将企业战略和商业伦理贯穿于全书每一章,全书体系合理、内容完整。案例及配套资源丰富,每章都给出一个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作为引例,书中有丰富的运作管理实例和例题解答,并提供互联网资源,便于读者研究和练习。

(3)结合具体工作:从运作管理经理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出发,紧密结合运作管理的十个决策领域来组织全书的内容,使本书的实用性大大提高。

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先后引进过该书的英文版。中文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陈荣秋教授和张祥组织翻译。

2 理查德・蔡斯等编著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该书由McGraw-Hill Companies, Inc.出版,该教材已经出版到最新的第13版。由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运作管理教授理查德B.蔡斯、印第安纳大学的F.罗伯特・雅各布斯教授和亚利桑那大学的尼古拉斯J.阿奎拉诺教授合著。

该教材是一部理论观点鲜明、结构新颖而又有很强实践指导意义的运作管理教科书,它的价值在于取材于企业的实践,经过理论的研究,并且又回到了实践。该书在介绍和阐述运作管理的体系架构、跟踪和研究不断出现与发展的新课题以及结合企业实践的案例研究等三个方面比较出色,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运作管理教学与研究上的匠心独运。纵观全书,有如下特点:

(1)完善的运作管理体系架构:作者以系统的生命周期为主线,从运营战略和管理变革开始,详细讲述了产品设计和工艺选择、供应链设计、供应链计划和控制以及系统修正。把传统的企业内部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纳入了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上,拓展了运作管理的研究范围,完善了运作管理的体系,并且体现了运作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配合各章的内容,还用“技术注解”模块详细描述了解决运作管理中具体问题的方法。

(2)跟踪不断出现的新课题:作者从运作职能的角度来谈论目前企业面临的三个热点问题: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并选用最新的资料来跟踪和描述这些问题。对于许多问题,作者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考虑运作管理的问题。另外,作者还对会计、财务、营销、人力资源、采购、物流等对运作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突出强调了服务、全球化以及跨职能的有效融合。

(3)大量结合企业实践的案例研究:书中案例的选取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实际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作者为了强调案例在学习中的作用,除了在正文中大量使用案例外,在练习中也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述,对提高读者对运作管理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书中有写案例直接选自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

该书的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由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运营管理系主任任建标组织翻译翻译。

3 威廉・史蒂文森编著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该书由McGraw-Hill Companies, Inc.出版,最新版本是第11版。作者威廉・史蒂文森是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商学院决策科学教授。他在锡拉丘兹大学获得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生产运营管理博士学位。 先后著有《管理科学》、《统计学》、《运营管理》等,他的文章曾发表于国际一流杂志《管理科学》、《决策科学》等学术期刊。

该书作为当今欧美最流行的工商管理教材之一,把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经营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统一集成,系统介绍了运作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既涵盖了系统设计、质量保证和控制以及生产和服务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等内容,又进一步拓展了基于政策和法规的决策与竞争、绿色认证和服务行业的JIT等新内容。同时利用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读者熟练掌握所学方法和技能。特点如下:

(1)理论体系完整:既涵盖了用户需求预测,系统设计、质量保证和控制以及生产与服务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等基本内容,又进一步拓展了基于政策和法规的决策与竞争,绿色质量认证和服务行业的JIT等新内容。

(2)联系实际:当代经济发展已从传统的以制造业为重心转移到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上来,该书顺应这种趋势,在尝试把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经营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统一集成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大量案例对读者深刻领会运作管理的概念、原理与方法也很有帮助。

(3)难易适中:对理论的阐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难易适中,不刻意推导艰涩的数学公式和模型,只注重其结果和应用。而且书中介绍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基本上都有应用实例。同时,每章后面都有相当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作为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

该书的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由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张群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的张杰教授共同组织翻译。

4 总结

从国外引进的《运作管理》教材大约有十种左右,但从内容的综合性、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三种教材堪称经典。无论是编排的体例、案例的选择、习题的配备还是参考资料的补充等,对教师的帮助都非常大。而且他们都建立了网站,及时更新有关教学内容,提供了从课件到答案的大量资料。

参考文献

[1]理查德・蔡斯,罗伯特・雅各布斯著.运营管理(第13版)[M].任建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2]威廉・史蒂文森著.运营管理(第9版)[M].张群,张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7.

篇3

1创建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1.1各院校实训场地容量有限

目前,成都市已经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各类服务技能实训室的建设,但由于专业招生人数或资金投入的限制,通常能开展的实训项目非常有限,主要限于某几项服务技能操作的实训。

1.2各院校资金投入有限

高职高专院校都试图模拟酒店真实的工作环境,以便能较好地进行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就业后能更快融入真实就职的酒店环境。酒店环境的营造,需要投入的金额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虽然国内院校中已有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先例,能通过国家示范专业建设项目从各级政府、学校获得934万元的投入[1],但成都的非旅游酒店专业院校少有能够为某一专业投入数百万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的。由于投入资金有限,现有院校很难开展酒店管理专业的各种技能和能力的全面实训。

1.3校内实训基地受各院校选址限制

校内实训基地受学校校区地理位置限制,很难保证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营。酒店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客源和经营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成都现有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区多分布在市郊、区县,有些院校所在位置甚至处于离县城、主要商务区、居民区较远的街区,若在校内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的酒店,很难吸引真正的顾客,也难以保证正常运营,不能给学生创造真实的营运场所环境,而且还会增加学校建设的负担。

2创建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的可能性

2.1同一片区的不同学校可以利用共同的实训基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成都市高职高专院校分布具有片区性,同一片区的不同学校可以利用共同的实训基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表1为成都市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方向)的高职高专院校或酒店类的独立学院的地区分布表。从表1可以发现,成都市通常有两三所院校在同一大区域,这为开设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创造了可能性。

2.2高端酒店项目的规划建设为酒店管理专业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的形成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根据各项规划,成都各区县都有1所以上五星级或高端酒店规划项目,这为分布在各区县的院校开展真实酒店实训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各郊县的高端酒店由于缺乏充足的客源,接待设施利用不充分,完全可以利用闲置接待设施作为学生实践教学资源,酒店的职业经理人也有富裕的时间为学生进行经营管理类的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各郊县的高端酒店由于当地居民缺乏专业训练,很难招聘到高素质的员工来提供服务,因此,经过专业培训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成为酒店招聘员工的不二选择,同时酒店也为学生兼职提供了机会。

3酒店管理专业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的运营管理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必须使用生产经营型实训场地,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训练情景,同时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酒店,可以进行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几大基本部门的服务与经营管理实训。结合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办学的特色,笔者认为在成都建立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的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它们各自具有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3.1自建经营型酒店进行实训教学

在旅游酒店类专业院校修建经营型酒店,周边院校利用该校酒店的教学资源进行实训教学。这种模式以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四川烹专)为代表。该校有1所四星级标准的酒店———龙庭大酒店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该酒店由学校出地、企业出资修建,酒店部分日常基层服务岗位工作可由学生按实践教学计划分批次进行顶岗承担。酒店内可以进行的实训项目涉及前厅、客房、餐饮、会议、康乐等相关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是:第一,实训基地在院校内,便于学生的实训,更好地保证学生实训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维持教学秩序与安全;第二,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实训的师资既有专业实训教师,又有酒店员工进行以老带新,教学经验更丰富。这种模式的缺点主要是:由于酒店岗位有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较多,每个学生分到的实训时间有限,很难让学生全面体验到酒店真实营运的各种状况。适用条件:这种模式更适用于专业的旅游酒店专业院校,酒店管理相关专业学生多,校内实训基地使用率高,主要的酒店岗位都有学生从事相应工作,例如四川烹专酒店管理系除了有酒店管理专业以外,还有餐饮管理与服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酒店管理系以外的系部还设有烹饪工艺与营养、厨政管理、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不同岗位的学生顶岗,能够保证校内酒店各部门营运的正常运转。

3.2校企合作进行实训教学

学校通过与附近酒店开展合作,进行酒店服务与管理的相关实训项目教学。学校与酒店的合作项目应该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学校派专业老师带队,带领学生到酒店进行短期的各种服务岗位实训,另一方面由酒店方派职业经理人为学生进行经营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同时酒店可以合理安排部分学生在酒店业务旺季时担任兼职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有:第一,酒店是真实正常运营的企业,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到酒店的工作环境,兼职或顶岗实训的学生可以在工作中培养问题处理的能力;第二,学校只有少量的资金投入,即可使用高端酒店的实训环境;第三,酒店的职业经理人能够以真实营运的酒店经营管理经验为例,为学生进行经营管理类课程教学;第四,酒店能优先接触学生,并甄选聘用到高素质学生作为酒店员工。这种模式的缺点主要有:第一,酒店不受学校直接管理,必须通过相应的机制,确保学生在酒店得到充足的培训与理想的实习效果;第二,酒店的职业经理人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才能成为合格的培训师;第三,酒店在业务旺季不能很好接待学生的实训任务。适用条件: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非旅游酒店专业院校,此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少,校内实训条件不理想,将学校原计划用于校内实训设施建设的经费,作为培训费支付给酒店方或酒店职业经理人,取得的培训效果更为理想。如果该区域有几所学校都将该酒店作为实训基地,甚至还可由当地政府或相关教育部门牵头,在酒店内专门设立实训生培训部门,有专门的负责人对所有学生按标准程序进行培养,学生实训效果应该更为理想,从而提高该地区酒店服务行业整体水平。第二种模式是成都绝大部分非旅游酒店类高职高专院校选择的理想模式,在酒店的实训课程的开发应该由酒店与学校共同进行,实训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标准等都应该由双方共同商讨确定,以便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

4酒店管理专业地区性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内容

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保险行业;应用现状;发展研究

一、管理会计在保险企业的应用现状及目标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另一分支,运用专门的措施和方法,借助于财务会计收集的有关资料,旨在给企业管理层制定经营管理决策过程给予相应的指导建议,汇总成编的资料报告,重在提高效益。管理会计可以有效实现企业战略、业务、财务一体化,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越发彰显其重要的作用与功能。世界一流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管理会计应用与创新,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的应用已较为成熟。

(一)管理会计在保险企业的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目前并没有在保险企业得到广泛地应用,其原因主要有:(1)保险企业对管理会计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2)保险企业内部缺少应用管理会计工具的专业财务人员,不能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及职能结合使用。(3)保险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模块与管理会计体系,缺乏与之配套的制度指引及应用系统支持。

(二)管理会计在保险企业的目标

管理会计的目标在于为企业战略规划出谋划策,也就是利用管理会计工具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决策、控制活动提供科学、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因此,在保险企业深化经营改革、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要广泛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要结合企业实际,搭建管理会计体系、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经营成本分析模型,合理配置企业人员、资源、资本以及利润,实现企业战略规划,提升企业经营价值,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管理会计在保险企业应用的必要性

(一)为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决策

决策的正确与否,是保险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决定着保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管理会计的决策分设为投资和经营决策,其中,投资决策是指投资者为使目标达到预期,在科学手段的辅助下,对潜在市场进行分析,从而明确投资目标、方向以及规模。对于保险企业而言,投资决策又称为长期决策,能够在较长期间内持续影响并发挥作用的决策,投入的资金额较多,因此,需要借助管理会计工具科学合理的测算期初投资额、费用支出、及追加投资额等重要因素。经营决策是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为实现保险企业经营目标而需要利用管理会计工具选择最佳的经营策略及战略,最大限能发挥人力、物力及财力的作用,把经营成本最低化,将利润最大化。经营决策再分设为成本、定价及生产方案决策。保险企业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确定经营目标和控制经济,依据管理会计分析的资料开展经济活动,有效控制成本,最低化成本。定价决策以市场为导向,可根据保险产品特性、市场需求、同业竞争以及消费者特定的保险心理等策略去定价。

(二)控制保险企业经营偏差

控制保险企业经济活动过程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现阶段,突飞发展的保险业,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竞争也越发激烈,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同时还伴随着许多问题,例如:有些保险企业缺乏有效性评估资源投入,市场费用又高,形成一定浪费;有的保险企业盲目铺设分支机构,造成较高的固定成本;有的保险企业分支机构亏损严重,有一定的经营风险。因此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保险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关键是在于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重点在于成本控制,而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无法来满足,必须借助现代管理会计工具,分析、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本,并结合市场发展情况,预测可变因素,综合全方面考虑,制定目标成本,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成本使用。与此同时现代管理会计,扩大了会计主体的传统范围,它包括企业内外竞争。保险企业及时关注到竞争对手有关市场消息及经济活动,做出对应的措施与防范。

三、构建符合保险企业实际的管理会计体系的策略

(一)保险企业注重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保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运用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加快转变会计部门的相关职能,从传统的对外披露报表的目标,转化为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紧密结合公司的战略规划、目标流程开展企业会计工作,贯穿在整个组织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业务流程。管理会计报告的重要形式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财务人员要转变思想、提高专业素质,要从传统核算人员逐渐转变为企业管理者角度,从基础数据录入逐渐转变为集成数据管理者,具备整理、加工、应用管理会计信息的素质,达到企业深化经营改革、转型升级的财务人才需求。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工作应用也会拓展到各使用单位或部门的非会计专业人员身上,管理会计知识在使用人员身上普及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险企业制定完善的管理会计实施方案

构建保险企业管理会计实施方案,要以现有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经验为基础,结合保险企业行业特性,构建为以组织层级为基础的管理控制系统(例如:基层管控系统就是在成本责任中心的基础上,以成本作为控制标准所构建的系统,按照平衡计分卡原理制定成本管控效率的控制指标,根据各单位业务流程制定成本管控的过程控制标准;中层管控系统则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体系,每一个经营单位即是一个中层管控系统,拥有独立的市场、资本、人员以及资源等,作为一个利润中心,是以利润或者投资报酬率为基本控制标准所构建的系统,同样采用平衡计分卡原理制定利润或资本效率的业绩结果指标,根据业务流程制定利润或资本效率的过程控制标准;高层管控系统,是以投资或资本利用的效果(比如利润、经济增加值、市场占有率)和效率(每股收益、投资报酬率)等为基本控制标准所构建的系统,采用财务指标、股票市场价格、以及过程管控、业绩指标等综合管理指标进行控制,这三个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管理控制系统。),以标准统一系统化和具体需求个性化原则,细化管理会计科目、改进与优化行业管理会计工具,在不同层面中有效运用成本管控、预算管理、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工具,制定完善的管理会计实施方案。

篇5

关键词:集约化;操作;优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009

0 前言

由于环境治理的要求及地质地貌、环境容量、行政区域分割、人口集中度、污水排放量、管网/污水厂投资分析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个治理区域内的分散的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配置成为了必然。

亭南污水处理包括泖港、叶榭和新浜三个污水处理厂,是隶属于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石洞口污水处理厂管理的分散的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其处理规模较小,管理模式为总监负责制,人员配置按正常的生产厂进行配置。

随着企业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分散型污水处理厂的运营与市场化的要求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人员、资金,以及运营操作上都出现了与市场化要求的不适应。针对这一状况,针对三家分散的小型污水处理厂进行了集约化操作管理模式探索,缓解了与市场化要求的矛盾,也为多家小型污水处理单元集约化操作提供了应用尝试,积累了集约化操作管理的运营经验。

集约化操作管理是区县分散型污水处理厂运管的发展趋势,但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无论在技术上、管理手段上还是人员水平上均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现阶段必须采取可行、折中、有效的管理模式。

1 问题的浮现

(1)随着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量不断地增加,同时上海地区80%含水率的污泥已经不再允许进入填埋场,各家污水处理厂采用了临时的深度脱水技术来缓解这一矛盾。这一矛盾的缓解,增加的不仅是设备的投入,同时增加的操作的人员和设备维护维修的投入,以及生产原材料费用的增加,产生了新的与市场化要求的不相适应。

(2)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岗位设置已经达到了最优,各厂的岗位按照正常的操作配置已经压缩到了最低限度,但人力资源成本依然阻碍了生产投入产出的平衡。

(3)由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量较少,单位运营成本较高,生产总值也相对较低,再加之总的运营费用的限制,污水处理的运营效率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4)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设备的老旧程度加剧,设备维护维修的难度和费用都在逐年增加,给连续的生产运营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这些问题的浮现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市场化改革,这些问题若不能有效解决,不但影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而且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集约化操作管理的探索

集s化操作管理是在远程数据传输与监控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在现场安装摄像机、微音探头、数字/模拟环境变量采集模块、门禁、周界报警等高科技设备,其中的音视频、环境变量数据、出入口控制等接入前端综合监控主机,音视频、环境变量等资料实时数字化存储记录,同时,管理中心可管理所有前端综合监控主机,实时监看前端的图像、环境数据、门禁信息等,并对前端的所有突况做出高效、及时的处理动作。远程的数据传输与监控技术是成熟可靠的,无人值守操作的探索是基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优化与提高。

2.1 集约化管理概念的引入

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

2.2 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

(1)企业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从运营操作层、管理层、决策层,三个不同层次满足污水处理厂的实际需要,使信息化渗透于管理,管理与信息化水平同步提升。[1]

(2)数据传输处理与监控。如图1所示,现场数据的采取通过实时采集:可以对全厂污水处理的运营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实时监测各站点设备的工作状态。

远程控制:通过通信传输处理模块对现场运行的设备进行监控。

工艺流程图:在画面中通过编程实现模拟显示整个污水处理全过程,并且在换热器本体上实时显示各项工艺技术指标,以便于操作者能及时准确的掌握污水处理运营情况,能够对现场设备的故障进行实时诊断。

数据分析和存储:对各数据采集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数据实时存储到数据库中,进行存档管理。如果有必要的话还是发送到大屏上显示。

异常报警:当采集到现场有异常报警时,软件将弹出报警对话框;如果有条件的话,将报警信息以短信的方式发送到相关人员手机上;同时将报警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以备日后查询。

数据查询:可以按照站点、时间来查询现场各项参数及设备的运行情况。

报警查询:按照报警类型、站点、时间进行报警查询。

无人值守:中心计算机出现异常报警后,系统弹出报警画面的同时将报警信息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相关人员手机上。

统计、报表和打印功能:监控中心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各换热站的数据、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报警信息,并对监控全网当前未消除的报警进行分类统计和显示,并能打印输出;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的历史报警可根据需要按照任意指定的时间段,分类统计并产生EXCEL报表,并能打印输出;监控中心工作站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任意给定的时间段,分项调看服务器的存储数据,生成EXCEL表格、时间曲线图,并能打印输出。

系统授权:可根据需要,按照值班人员、维护人员和系统管理员三种级别授予不同的操作权限,对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和登录、退出密码。

网络:具有实时向互联网Internet的功能,那么外网用户不需要组态软件就可以查看全网的数据。

客户端访问:可以在全国各个地方通过互联网Internet均可以访问,如果要进行数据查询及报表打印,只要有授权即可。

3 操作流程和方案的制定

规范操作流程,操作是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规范操作流程是达到标准化生产管理的手段,集约化管理的落脚点就集中到了规范操作的流程上。

在对亭南污水处理厂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了运营操作优化和运营人员整合。

3.1 运营操作优化

对亭南三家污水处理厂现有的岗位和操作进行分析后,结合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在先前实施的设备维护维修集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对岗位的设置和操作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以下集约化操作管理模式,见图2。

分厂的日常任务和运行模式由工艺主管制定,集控中心每日8点下发至分厂IPAD。

工艺主管下达工艺调度单后,由集控中心统一对三厂进行工艺调度。当监控平台弹出设备故障信号后,集控中心通知分厂操作工进行现场故障确认。

分厂操作工上报故障后,集控中心根据故障优先级,选择上报对象(检修组、工艺主管等)。

检修组接到集控中心发出的检修指令后,赶赴现场进行检修,完成后上报至集控中心,由集控中心录入,设备完好率自动生成。

集控中心与分厂使用IPAD语音通话平台沟通,与上级领导使用短信平台发送。

巡检人员扫描巡检点二维码时,当前巡检点附近的摄像头自动跟踪巡检人员。

全厂视频覆盖,确保巡检人员的巡逻情况有记录、可追溯。

集控中心可调取分厂视频信号,巡检人员外出时可获取实时位置。

在主要设备旁设立应急按钮,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按下应急按钮,集控中心实时获知,在氧化沟、二沉池等空旷区域,使用无线应急按钮。

使用头戴式摄像视频装备,将巡检人员所见的情况实时传输至集控中心,可远程判断故障、确认情况。

通过完成日常任务的方式,确认分厂操作工的人员安全。

有情况时可呼叫分厂IPAD直接与分厂操作工对话。

3.2 对运营人员进行整合。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也是企业市场化改革的目的,针对这一目的,对三家分散型污水处理厂的生产操作进行了集约化管理优化,相应的人员配置如下:

管理人员:4人(包含财务)、化验组:4人、集控组:6人、检修组:6人、运行组3人;

新浜:操作工4人

泖港:操作工3人

叶榭:操作工3人

合计:33人

4 实施效果

4.1 岗位整合达到的效果

对操作对岗位进行整合后,操作工比例大大降低,将每个厂正常配置的12人减少到了3人,新浜人员数量增加,解决了轮休顶班的问题,同时集控组组长承担了减排、工艺调度、水质监控等日常管理工作;在大幅度减少企业用工的基础上,使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投入到系统管理中去,提高管理效能[2-4],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

一方面,在未增加人员的情况下解决了亭南三厂深度脱水运营的人员安置。另一方面运营操作人员的减少每年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约18万元。

4.2 集约化操作管理达到的效果

运营效率在平衡的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各厂日常运营、工艺调度由集控中心完成。

集控中心远程开关门。

实现无纸化记录。

日常检修由检修组完成。

分厂视频信号可在集控中心实时查看、控制。

分厂无线全覆盖。

集控中心与分厂操作工使用IPAD对讲。

重要信息通过短信平台全部即时发送至相关人员手机。

4.3 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技术创新

信息化注重管理经营方面的信息分析和研究,信息系统所蕴含的管理思想可以帮助企业更加科学的管理决策。[5]

检修组采用不定时工作制,巡检、检修任务由集控中心下发。

将集中控制时效管理付诸实践,实现PLC与时效管理的结合,并体现了良好的效益。

工艺、设备由集控中心统一控制。

为行业内无人化运营提供了参考模板。

参考文献:

[1]章晓燕.施工企业集约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8(16):133-134.

[2]裴卓非.浅析施工企业集约化经营[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10):37-38.

[3]赵伟.浅谈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0(10):55-57.

[4]张正德.火电施工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研究[J].经济视野,2013(01):175.

篇6

在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不同中,另一个比较大的区别是两者各自的特征。例如,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它对信息的加工方式与手段也愈来愈复杂,这是由于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信息的总量在不断地呈现几何倍数的增加。此刻已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大数据”时期。同时,在不断发展的数据时期,其所具备的时期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网络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播速度较以往已经有了更进一步水平的提高。固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所触及的范畴也在呈现出加倍普遍的态势。知识管理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在不竭地构成本身的特点。这类特点首要体现在相关知识的内在在不竭的扩展。除原有的知识载体以外,知识在各类渠道中的传布也在不断发展。还有,知识的更新速率也在不竭的提速。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大学毕业两年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落后性。知识管理的内容也在呈现出一个不竭与时俱进的特色。同时,在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会有所区别地存在着必然的主观性。这是由于知识管理的介入主体中有更多的人为因素。随着知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的知识管理在手段于工具方面会和信息管理之间产生一定的交叉。

二、产生的背景比较

信息管理于知识管理都是在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演化出来的理论分支。二者在发生的历史环境方面仍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具体来说,信息管理的产生主要是在信息技术于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又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更是把信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源来加以开发于利用。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信息管理的能力也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的高度。知识管理产生的时刻要比信息管理要早一些。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有一定的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各种知识的分类与编辑,从而让文化和各种文明的进步得以传承。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商业价值开始不断地得到凸显与重视。是以,在当代的管理学理论中,知识管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学分支理论得到了连续的推行与利用。应该说,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方式与路径来更好地促进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已经作为当前管理理论中的重要的议题而被研究者提上了议事日程。总之,信息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首要应用领域是人事制度、财会制度体系、企业平常运营管理等方面。具体来说,通过信息管理的应用,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会计结算的信息化等方面的效率都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经由信息技术在企业平常运营中的利用,企业在办理效果与程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改进。知识管理今朝也已经成为了企业在成长过程当中所要成长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各种发展过程中科技知识的汇总与总结,另一方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新的产品的研发所带来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都是在未来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三、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内在联系

通过上文信息管理于知识管理的主要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研究对象、产生的背景、表现的特征以及概念的内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其不同的背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在逻辑上的关联性

从逻辑成长的角度来看,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是存在着必然的交织的。举例来讲,在概念的基本内容上。信息管理中的各类信息资源与知识管理中的各类信息及其相干的加工办理体系,在必然的情况下会举行相互的转化。在信息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在生产、经营管理、数据汇总的过程中所牵扯的内容和管理活动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地转化为一种知识,在知识的管理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地开发和应用。同时。在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知识中的理论知识或者所积累的宝贵的发展经验也会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在信息管理的活动中进行深一步的加工和利用。由此可见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在逻辑层面上是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度的。

2.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在历史上的关联性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发展都是在社会的整个科研与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而渐渐地分化出来的。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各种信息加工与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和知识在社会生产价值中的不断显现,最终促成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理论的分化与发展。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知识需求不断高涨的发展时期,二者都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新机遇。一方面,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为知识与信息管理提供更多的内容与对象。另一方面,在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带动下,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会有一个很大水平的发挥与提高。

四、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比较后的启示

在上文中,我们对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区别与内在联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在未来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如何把其在市场、企业、社会发展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更好地表现出来,笔者在借鉴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首先,研究范围的界定。现在,管理学界有一种理论倾向是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进行一定的整合,目的是为了提高理论研究的效率。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虽然共同属于管理学理论的分支,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还应该进行一定的研究范围的界定。只有将彼此研究的界限与范围进行一定的界定,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才会避免重复研究而带来的研究资源的浪费。其次,建议研究方式的整合。在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发展与研究过程中,在研究层面所借助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及各种有效的科研分析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整合。例如,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加工工具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的效率与水平。特别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可以把研究的关于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中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提升。因为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知识管理其研究的一个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后,管理中的创新。在人类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每天所接收的资讯与信息总量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爆炸已经成为了这个时展的主要特色。但是在庞杂的信息与数据的背后,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水平,我们应该在生产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是在研发新事物、新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思路与方法,也可以是在知识的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益的处理。总之,提高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水平;离不开管理中的创新。在将来的成长过程当中,立异创新将会是管理理论成长中的必由之路。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知识与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社会的共有资源,已经超越了国界。所以,在今后的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而言之,在企业的成长过程当中,信息与知识是其成长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经济转型的时期,原有的通过能源与规模的扩大来换取企业发展的模式已经逐渐的被淘汰。在未来的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下,作为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知识、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也会不断地得到凸显。是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解决好信息和知识的内在关系是一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的大事。

五、结语

篇7

【关键词】银行 经济资本 管理

一、经济资本的计量

经济资本的作用在于抵御未知的损失,而由于未知资本的不确定性及计算标准差,因此经济资本的计量与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计量都有关。由于银行要求的信用等级与银行资本有关,因此无论是经济资本还是金融市场都是建立在风险上的经济行为。

(二)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头寸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期权风险。在所有的风险中,每一种风险都未必能准确计量,因此就需要对每一种风险进行估算,用以合计市场风险对经济资本的影响。在对于市场风险进行估算以前需要先列入了支柱Ⅱ监管当局的监管,然后在监管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进行初步核算。

(三)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从整体的层面上来说,根据三角形效应,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汇总后的总风险应小于三者直接相加,但在现实中,由于很难确定相关关系,采取的是直接相加的方法。即银行的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

二、经济资本的作用

由于经济资本本身就是各种风险、各个部门的相加和,各种不可预期风险的相加的和对非预期损失来说不仅增大了成本,而且其实际数值的分配也是有讲究的。一方面,各个部门、分行或各项业务存在多少风险,就有多少非预期损失,就应该分配等额的经济资本;另一方面,各部门、分行占用多少经济资本,就意味着承担了多少风险。对经济资本而言,其作用在于如何调险,如何等额分配各项风险比例。就具体而言,经济资本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风险控制的边界。

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其在银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数额过多或过少都会对银行造成严重影响。当它在数量上超过银行的账面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就说明银行已经陷入了巨大的财政危机。银行肯定要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的增加账面资金,一旦处理不当陷入绝地,对银行来说会是致命的打击。但是如果数量不及其行业均值,就说明这个银行缺乏风险意识,也就是缺乏活跃的竞争力,也就很难吸引到外注资金。

(二)绩效考评。

考核银行盈利的传统指标包括股权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这种指标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将风险考虑在内。出于对非预期损失的考虑,为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不少银行开始了结合风险管理出台了以风险为基础的考核盈利指标-经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

(四)决策市场进出。

银行是由多个部门和多种产品所组成的,管理的范围和方式也比较复杂。不仅包括日常的运营管理和风险投资管理,还包括决定保留哪些产品、压缩哪些产品,发展哪些部门、收缩哪些部门的高级管理,因其波及范围、牵扯对象比较多,所以管理起来也比较麻烦,其中一个重要的决策依据就是经济资本回报率的大小。

三、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比较分析

(一)风险治理文化。

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货币资金实际上只是银行业务的载体,就象工商企业的物流一样。实际上货币资金不仅是银行的载体,更是银行的交易对象。实际上,银行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风险企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可以理解为通过承担风险,来获取相应的收益。因此,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治理文化至少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 其一,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在银行管理中确立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其二,要有切实可行、具体精细的风险管理技术。由于现实生活中第一层含义普遍得到了重视,因此,就其整体而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即风险治理文化的整体层面。就风险治理文化而言,银行的认识高度非常值得赞赏,但仅有认识高度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实际的行动。

(二)经济资本计量的精细化。

银行的方案要更为精细,更加深入地体现了经济资本概念的本质,从而也更能精确地体现银行的风险水平。虽然,经济资本的计量越精细、越准确,以此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风险定价和绩效评价也就越精确。在这个意义上说,风险管理就是银行的竞争力和生产力。构建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银行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努力探索与积极实践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我国银行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因此为了实现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对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希望能在合理计算各种风险的基础上,能对经济资本计量进行精细划分,能合理分配各种资金比例。由于目前技术无法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间的相关性,也就大大增加了银行经济资本的管理难度。因此,为了实现银行对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就必须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和有效的管理办法,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重视起来。

四、结语

当前,中国银行业经济资本管理所面临的环境非常具有挑战性。无论是次贷危机还是金融海啸,无不挑战着银行的敏感神经。当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时,银行如何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危机。经济资本虽说是虚拟资金,但其本身对银行意义十分重大,因此要合理配额各个项目的资金额,才能实现对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希望本研究能对同行的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防范策略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超过了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2万亿元,其中建筑业产值占26%。由此可见,建筑行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相关体系也得到深入改革,这给建筑行业发展提出了考验和机遇。然而,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管理问题频频出现,严重制约了企业的今后发展。因此,企业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问题,提出对应的处理对策,防止财务风险出现,提升企业运营发展实力,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基本概述

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角度来说,其运营管理具备的特性在于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影响因素多等,以此给企业财务管理造成了严重影响,引发财务风险出现,具体展现在三个方面,也就是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及运营风险。众所周知,建筑施工企业在运营环节中,通常采用先施工后结算的方式,所以常常会面临诸多应收账款[1]。为了将这一现象进行处理,企业会采用筹资方式,反之将会让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在具体运营过程中,部分小规模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能够承包更多工程,通常会采购大量施工设备,因为企业资产数量有限,一旦投资力度不强,必将会影响企业整体运营,引发投资风险。当前建筑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风险有合同风险、管理风险、成本风险等,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必将会给企业整体运营带来影响,从而制约企业今后发展。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一)合同风险防范意识不高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常常会面对诸多运营风险等状况,从建筑施工自身角度来看,精准掌握市场改变情况,对企业今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诸多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不具备良好的合同风险意识,在签署合同过程中,没有加以科学管理,使得财务管理水平相对偏低。诸多项目负责人趁机和施工企业签署不平等条约,企业缺少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在合同签署过程中,没有对各项内容深入探究,企业为项目垫付资金状况频频发生,使得在施工时资金流转不通畅,影响企业今后发展。

(二)缺少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整体角度来说,导致建筑施工企业面临众多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在于缺少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一个较为繁琐的工作,从客观上需要企业给予财务、会计、成本等工作充分注重,设定对应的组织框架,明确各个管理职责,以此形成良好的管理框架和体系。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因为管理层级认识不全面,通常把财务和会计工作混为一谈,甚至没有在企业内部设定专业的管理部门,缺少对资金应用情况的科学监管,导致在资金应用过于随意,影响资金应用效率,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2]。

(三)现金流和项目成本管理缺失

充足的现金流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顺利运行的基本依据,更是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实际中,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小规模企业,因为招投标、采购及库存管理不合理,使得企业诸多资金呈现出沉淀现象,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一定影响。项目成本管理作为一项全员化的管理理念,主要是把项目当作导向实现各项成本支出的把控,但是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有从基础上落实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整体效果不尽如意。在具体运营环节中,部分企业忽略对材料、设备及人工成本的把控,使得管理职责实施不到位,项目开支过于随意,造成现金流不能得到科学管控,给财务风险出现提供条件。

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一)树立良好的合同风险管理意识

合同作为工程项目顺利施工的依据,在开展建筑工程施工工作时,时常会签署各种合同,例如施工合同、采购合同、承包合同等。如果没有给予合同管理工作高度注重,必将会引发诸多合同风险,从而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注重合同风险管理,并结合实际情况,安排专业人员来落实此项工作,从各个环节入手,加强管理,减少不必要风险出现,保证企业整体运营安全[3]。此外,企业在进行合同管理时,需要对合同内容进行考察,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设定工程成本预算方案,综合思考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明确因素,仔细研读施工图纸,反复核查工程总量及合同风险,做好对应的管控工作。为了实现合同风险的科学管理,需要从企业施工实力及项目投资等方面入手,明确工程的可行性。其中企业资产情况、管理水平、施工经验、施工设备、职工素养等均是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素,需要加以妥善处理。

(二)完善财务风险内控机制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设定发展战略,全面落实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工作,切实引领企业职工一同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首先,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在内部设定专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及审计部门,明确好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其次,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强化财务风险识别、评估、考核、预警及防范工作,形成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最后,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全面落实财务风险动态管理工作,并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把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等把控在合理范畴内,实现财务风险的转移,及时找出和处理各项风险,极大限度的减少各项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三)加强预算管理及风险管理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就要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构建把项目当作导向的预算管理体系,从材料采购、人工费用支付、施工设备应用等方面入手加强管理,精准处理各项应收款项,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引导企业稳定发展。首先,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全面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促进把项目当作导向的预算管理体系构建,从全员、全过程等方面入手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其次,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编制预算项目,并采用定性及定量融合方式进行编制,力争从基础上实现财务风险的把控。最后,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强化预算执行监管,及时找出预算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企业具备较强的流动性,强化资产框架,减少财务风险,引导企业安全运营和发展。

(四)强化成本控制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科学设定管理目标,在施工环节中开展成本管理工作。首先结合工程图纸及技术要求,对合同要求、施工现场环境、工作职责等情况进行考量,合理设定施工方案,以此在缩短施工期限的同时,减少成本投放[4]。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全面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工作,强化施工环节中成本管理,从材料、人工、设备等方面进行监管,及时实施调价索赔,把成本把控在职责成本范畴内,防止不必要成本消耗。

篇9

建设部、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已于2005年9月1日起执行《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同时的还有相应的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及资格考试认定办法。根据《规定》,国家将对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并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通过统一考试、注册、继续教育等手段,实现对环境工程设计专业技术人员的动态管理。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方向科目分2个大部分:公共课包括通用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专业课即环境工程设计知识和技能的专业知识和案例分析。专业认证是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基础。随着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实施,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逐渐显现,为契合注册制度并与国际接轨,2007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2008年1月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包括《工程教育通用标准》和各专业补充标准,环境工程专业标准已列在其中。此外,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高〔2007〕1号)中的首项工程便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可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是面向注册工程师制度的改革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也是各高校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契机[1,2]。本文将阐述专业认证中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与设置内容,分析其与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的相符,依据已有学科基础,确定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最终目的是使得培养模式与注册考试接轨,以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减少工作适应期与磨合期,真正能使学生出校门就能适应本专业工作。

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与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要求相符度剖析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对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可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增设特色课程。对比注册考试分析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专业认证标准重理论基础、宽就业口径,符合注册考试的要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34学分,包括了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四大化学及其实验以及物理的基础知识。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16学分,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制图与信息技术基础类、机械基础类、电工电子及自控基础类课程。使学生学习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了解生产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等。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中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基本包含在内。此外,建设部勘察设计类其他一些注册工程师考试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中与环境工程专业为相近专业的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也大致与之相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完全有能力参加并考试通过,可为工科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拓展就业空间。

(二)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较全面,但对比注册考试还需完善“标准”明确将环境科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为专业必修课程,改变了环境工程专业一贯以来重工程设计、忽视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学习的现状,培养学生不仅仅从工程设计的角度,而是从更全面的角度解决实际中的环境问题[3]。例如垃圾焚烧厂的设计不仅应从工程设计角度分析考虑,还应当作为一个建设项目考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否符合当地环境规划,对当地环境影响如何应进行评价,并且应按照环评法规定进行公众参与等程序,是否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局政策、法规,对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有改善等。全面考虑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规划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是避免出现环境纠纷的重要途径,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制度强调的方面。此外,专业基础课中环境监测与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作为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课程列为必修,相关内容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程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对比专业标准,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知识考试内容除包含以上内容外,还包括环境管理法规和标准、工程经济与管理、安全等。对比注册考试内容,专业课程体系还需设置选修安全类课程、工程经济学等以更全面准备注册环保工程师所需知识。尤其是安全类课程,目前工科类课程体系普遍缺乏此类课程,工程实践过程中安全保障完全依靠短时间的上岗培训,知识不系统不牢固,可认为这是工程施工和工程运营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注册工程师考试的这部分内容正是为规避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设置的,因此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中拟增设安全类课程以契合实际需要。建议工程认证标准中的通用标准应将安全类课程作为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以提高工程从业人员整体安全知识水平。

(三)专业认证标准中核心课程设置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分方向考试基本一致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考试合格后进行的专业考试分五个方向: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物理污染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相应的,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以上前4个方向课程,一般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均设置此4个方向课程,而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设置的第5个方向生态恢复工程需要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基础,推测仅限于有此类学科基础的高校如林业科技大学开设有相关基础课程及生态恢复课程。因此专业认证标准考虑了各高校已有学科基础,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对于生态恢复工程考试方向,其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缺乏指导性要求,建议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应考虑注册考试的实际需求,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要求。

(四)专业认证标准中实践环节有较高要求,符合注册考试的需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实践环节至少20学分,包含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此外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要求13学分。通过实验与实习,加深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了解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管理等基本内容,通过环境污染控制工艺操作及运营管理的训练,运用和巩固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环境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了解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设计能力。而注册考试最难的考试就是专业知识考试与案例分析,靠的是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积累,考的是规范标准的运用,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理想的结果。标准中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要求正符合了注册考试的要求,当然学校的学习仅仅是基础,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学习和积累5年后才有资格参加专业考试,这是注册考试的规定。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会展英语;课程;教师;教材

1.会展英语课程任务分析

会展英语课程是会展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能课程,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会展业发展需要、人文底蕴深厚、学科功底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与沟通能力强,具有较强服务意识,能在会展企业、旅游企业、会展行政管理机关、行业协会和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会展策划、营销、设计、管理和会展教育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会展英语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国内外会展业的行业现状和管理法规、国际惯例和市场准则和国际会展知识体系,掌握会展策划、会展管理的基本理论,获得适应现代企业及市场现状的实战能力;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人际关系能力、市场推广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有关展事活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在政府机构、会展行业协会和会展专业组织从事会展调研、行业规划、研究与管理工作,在会展公司及会展服务公司从事会展策划、公关、设计、制作、现场运营管理,在会展场馆、从事会展策划、会议与活动管理、现场运营管理工作,在目的地管理公司、旅游公司或旅行社从事大型活动策划和管理,在参展商企业从事企业参展策划、设计、广告推广工作,特别是在英语环境下从事国际性大型会展项目的运作。所以,会展英语的教学任务应针对三个目标:①继续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和能力;②教授和会展相关的专业知识;③培养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最终实现用英语进行展务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

2.当前会展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经对部分开设会展英语课程的院校进行调查分析,作者发现当前会展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这些问题形成了制约会展英语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

2.1缺乏胜任的专业英语教师

首先,会展英语是一种围绕展事活动而使用的特殊用途英语,其教学符合外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即它们都涉及语法、词汇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然而,教授会展英语又不同于教授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在巩固和提高在基础阶段获得的能力的基础上,教学还需侧重于专业词汇的学习积累,保证大量的会展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实践,以便能真正以英语为工具,熟练地获取和交流本专业相关的信息,进行本专业的商务沟通。因此,会展英语教师应具备三方面的素质:一般英语教师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会展行业相关知识(包括会展专业词汇和术语)以及会展从业人员的实践操作技能。然而,目前国内既拥有英语教学经验又具会展从业经验的教师非常短缺。由于对会展类专业英语教师任职资格无明确规定,学校在聘任、选拔专业英语教师时产生标准不一、要求模糊的现象,众多院校目前大都由英语专业的语言教师来兼任。然而,这些教师缺乏会展专业知识,难以透彻解释其专业内容。偶有少部分机构聘请会展类专业人士来承担教学工作,此类教师虽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熟悉会展专业知识,但他们缺少语言教师应有的教学技能和方法,这也同样限制和影响了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2.2缺乏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和具有权威性的教材

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会展英语也是一门有待完善的课程。从当前国内会展英语教材市场来看,系统科学、知识新颖的会展英语教材难以寻觅。现有专业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由有关学校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单枪匹马编著而成它们在专业性、信息量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质量参差不齐。目前世面上的教材一般可以分为偏专业类和偏语言类两种。

偏专业类教材的选材保持原版教材的原汁原味,照顾专业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知识性。但此类教材一般忽略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英语基础,忽略教学大纲关照下的教学时数和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缺乏有针对性的语言技能练习;

偏语言类教材考虑课堂教学的客观需要,精心安排课文内容,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但忽略会展专业的系统性、全面性、时效性,轻视会展专业的操作实践需求,大部分注释和训练内容都是围绕语言展开。

除此之外,市场上也缺乏有关会展英语教学辅助材料,特别是课外学习的参考资料和供自学与练习使用的音像资料,也没有供自我学习与训练的教学软件可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提高所用。

2.3教学活动偏离实际问题

就会展英语教学方法而言,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许多会展英语教师是由原有的英语教师担任,所以在会展课上常常会习惯性承袭语言课程的教学模式,一味强调英语的语法知识,以致将会展专业英语课讲成一门普通英语课或英语翻译课、词汇课,让学生感觉不到英语在实际应用中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此外,在许多院校或机构仍旧使用黑板、粉笔加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还普遍存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在专业英语教学中,难以创造一个专业情景或氛围让学生有效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会展专业知识和处理会展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成为培养合格的会展专业人才的瓶颈。

3.应对措施

构建和完善会展英语教学体系,突破会展英语教学中的瓶颈,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3.1硬件建设

3.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当前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看,可以说师资水平成为中国会展教育和培训工作的软肋。目前许多学校对专业类教师业务进修比较重视,但对从事会展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的培训与进修还未真正引起重视。因此,需加强对从事会展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规划和培养,尽快建立起一支英语水平高,会展专业知识丰富,有专业英语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各院校间会展英语教师的学术交流,积极开展会展英语教学法的研讨、改革与交流,认真解决会展英语教师实习与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大力提高会展英语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对会展人才的需要。

3.1.2抓紧编写会展专业英语教材

高水平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的保证。所以,尽快制定统一的会展英语教学大纲,继而组织力量编写能满足我国会展企业对会展英语实际需要的系列教材,这是目前会展英语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会展专业英语教材的组织编写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内容要具有专业性、时效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内容覆盖面要能反映会展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材料的选取应具有知识性,又有很强现代感,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学习者可以获取新的信息。当然,鉴于国际会展业发展迅速的特点,会展英语教材的编写应当及时跟进、迎合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教材编写必须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更新教学资料,使会展英语的教学与时俱进,具有时效性。

第二、教材形式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教材设计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为重点,融技能训练与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一体,突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展务的能力。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而不是延用外国原著的框架;教材的形式还应突出多样化特点,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空间。

3.1.3加大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

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能使教学工作结果更有效、使教学过程更轻松、使教学气氛更生动。为了使会展英语的教学更加直观有效,除了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外,还应提供必要的现代化教学条件,包括影像视听、互联网、多媒体教学平台、会展活动模拟实训室等教学设备,并积极引进和鼓励教师自行编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全面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

3.2软件建设

3.2.1采用强调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会展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明确会展英语的特点和教学指导思想,有助于多视角地实施具体的实践过程。会展英语的教学除了涉及专业知识之外,还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会展业的实际,设计出以章节为依托的形式多样的实训活动内容,这些内容的形式最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教师不断对其进行帮助或改进提高。教师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后,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力求使教学过程交际化,使学生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运用。通过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互动式的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运用所学的专业语言知识进行模拟解决实际问题。

3.2.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作为质量保障措施

展览环境是决定会展业规模、专业化、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是会展产业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和地区展览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展览业的发展和繁荣。展览环境是软环境和硬环境作用的综合,是指影响展览的条件以及在展览举办过程中对展览会的参与者(包括展览的组织方、参展商和观众)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因素的集合体。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熟悉和了解会展业发展的现状、运行特点,熟悉会展企业的组织机构、主要业务以及整体运行情况。对这些场所进行必要的参观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国家或所在城市会展场所有更直接的认识。在展览活动举办过程中,参展商和观众都有不同程度的旅游、娱乐和购物需求,他们在展览会期间的其他消费情况构成了展览业间接收入的基础,因此,如果能让学生参与会展业的延伸消费服务环节可对他们外语学习、对外国文化的感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这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延伸。

亲身社会实践既能使学生对会展行业有直观体验和更深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又形成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实现了学习动力的“再造血”功能。在就业压力日趋紧张的今天,积极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能够增加学生与行业的相互了解,为日后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早在“十五”规划中,上海就将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环来发展,明确要求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会议和展览中心”,并通过各项政策推动和法律保障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上海是我国乃至世界较为重要的海空大港和交通中心,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成为海外生产商、经营商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选择。上海已经培育出华东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海汽车展、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品牌展会,作为会展中心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渐增强。这些都为上海高校学生的课外认识实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