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程范文
时间:2023-03-21 22:5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礼仪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礼仪规范教程》是我们中职的公共课,不参加考试,许多学生并不重视。这就需要有好的开头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学生就会心存倦怠。进而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觉得自己在演独角戏,没意思。曾有学生写过这样的打油诗来形容这种情况:“你在讲台上口沫横飞,我在讲台下昏然欲睡。”因此,必须讲究开头。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这样就成功了一半。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开场白,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开头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我在讲《日常交往礼仪》中的交通工具接待礼仪时,通过分析教材和结合人们常态观念后认为,这堂课旨在告诉学生如何在乘车这个特定社交场所中讲究“以右为尊”的礼仪。所以一开头我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是某公司公关部职员,现负责去火车站接待客户,你打算请他坐哪个位置?”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司机旁的位置,视线好又不挤!”见我微笑不语,性子急的学生按捺不住:“老师,不对吗?”这时,我又卖了一个关子,讲了一个业务员接待客人时因位置安排不当致使对方拂袖而去的实例,问了第二个问题:“安排坐在司机旁,是我们很多人的常规,为什么会得罪客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刺激,纷纷要求老师快讲。见此,我才逐一介绍自己驾车时、自己与司机一起接待时哪个位置是尊位的情况,学生聚精会神地听了,都恍然大悟:“亏得老师讲了,不然以后得罪人了还不晓得怎么回事!”我进而提醒学生: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礼仪,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必须学礼仪,懂礼仪!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兴趣,达到了预期效果。试想,假如一开头就照本宣科,讲台下恐怕早已是 “听取呼噜一片”了。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基本仪态》一节时,曾有一个专业的学生不耐烦地冲我嚷:“老师,你这门课要参加考试不?如果不,你还不如不讲,休息一下,我们要搞专业课!”当时心里非常生气,强忍火气发了一些图片让学生传阅。学生们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瞟视,后来就全神贯注地端详:“老师,这些人好有气质哦,举手投足都好有风度!”我笑答:“他们也不是天生就这么有气质的,是经过礼仪培训、刻苦训练才这样的。你们经过训练也一样!”学生们愣了片刻,马上吵成一片:“老师,快讲嘛!我们要怎么做!”于是,大家在教师的示范下边学边做,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这么一个创设情境的方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需要。
由此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尊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要充分考虑中职生的特点,将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设计出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兴趣,产生学习的需要。
三、体验成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这是人的天性使然,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正是这种愿望的推动,人们才不断取得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我们大多数中职生尽管在初中阶段成绩不是很理想,但他们同样渴望做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而且,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要在学生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引导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会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学生再次探索的热情,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还是讲《基本仪态》这一章,我在讲坐姿的几种不同姿态时,利用学生都有手机的优势,让他们互相拍下自己平时的坐姿和训练时的坐姿进行比较。学生马上发现自己在训练过程中的坐姿“很精神”“有点气质”“有点像老师发的图片中的模特一样有模有样了”。他们产生了“成就感”,觉得“我努力了,我也会做得好”,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篇2
【关键词】商务礼仪;教学改革;高校
商务礼仪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得体的言谈举止、得体的待人接物能力,一方面使学生具备职场中必需的基本礼仪知识和礼节技能,提高从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步入社,能够较为自然娴熟地进行商务交往,表现出与企业风格一致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职业形象,提升企业形象。因此,商务礼仪的学习在现代社会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商务礼仪课程特点
商务礼仪是多数高校开设的一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 目前高校培养的商务人员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课堂讲授的内容知识性强、操作性弱,与社会实践存在一定偏差。 商务礼仪课程被公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类学科, 不仅实践性非常强,并且有较高的形象、视觉要求, 而且更注重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商务礼仪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
二、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
目前,高校一般使用的教材按照传统模式:首先讲概念、特点及规律;然后讲仪表、服饰、国际礼仪禁忌等;往往是理论知识介绍的多,讲解行动要点的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显得空泛说教。缺乏学生从业需要的针对性,学生对商务礼仪的学习兴趣不浓,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没有达到开设礼仪课程的目的。
2.教学方式单一
高校商务礼仪课教学普遍采用的是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无法得到培养,总体而言,教学模式仍然较单一,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3.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实施实践教学时困难重重,其一,不但需要实训教材,而且需要实物;其二,不但需要与校内各部门打交道,而且还要协调校外有关单位;其三,组织工作较复杂,特别是在校外的实践教学,学生方面难于管理,衣食住行、安全保障都要详细安排,同时还要协调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其四,所需要的实训耗材、实训场地的硬件设施难以保证。由于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难度大,有些院校便减少了实践教学学时。
4.考核办法简单。
目前,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考核主要还是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教师出一张试卷让学生考试,结合平时到堂上课的考勤情况给予学生一个分数,这样的考核导向无形中把学生学习的主要精力用在机械记忆概念、原则和枯燥的要点等方面,忽视了对其应用能力的锻炼和考查,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平时无所谓,考前背一背,考后什么也不会的不良状况。
三、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授课专业的特点,紧跟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针对学生从业的需要,选取和序化“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讲究适用性、更具针对性。可以整合教学模块安排教学任务,以需求关键技能点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尽量满足就业岗位对人才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可将模块分为若干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模块教学结束后,能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解决具体操作上的困惑,学会如何包装自己。
另外,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融合学生未来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够用为度,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使课程内容更加系统,也更加完善。与此同时,在课程技能点的规划与设计中需要体现各类商务礼仪实际运用的关键环节,结合情境和场景的变换,反复练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相应的应变能力。
2.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
结合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大力推行教学手段改革。可以综合运用示范互动法、情景模拟法、课堂讨论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供学习的有效性。还可以采用举办礼仪大赛的课外形式。通过礼仪大赛,不仅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课堂之外,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应变能力,为增强学生礼仪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将课堂教学与礼仪大赛做到有机结合,在高校教育中营造了浓厚的礼仪氛围,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礼仪基础。
3.实战演练,互动强化
商务礼仪的教学中,有些知识的学习仅靠教师用语言用自己的仪态来演示还很不够。如讲授商务宴请礼仪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就是讲解一些用餐时的正确仪态、座次的安排。但实际上学生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吃西餐,即使教师再三强调左手叉、右手刀,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些用餐时优美的坐姿、优雅的吃相,但对于没有亲身体验的学生仍然是雾里看花。改变这种局限的办法,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条件。教师在演示过程中,邀请学生一起操作、学习正确的用餐礼仪。这样的实战训练,学生小试牛刀,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什么是西餐怎样才能优雅的用餐。
4.考核评价,参与互动
商务礼仪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以学生卷面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指标不可行,这就要求考核方式要由传统的单一试卷考核方法向多样性转变,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运用技能培养的考核,使考核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学评价的变化,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因此,在商务礼仪课程考核中不仅要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用卷面考核理论知识,技能考核综合素质,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采用参与课堂活动诸如角色扮演、情境演练等形式,使得考试模式多元化。把学生分成人数相当的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既要接受独立项目的考核,同时也要参加小组团体项目的考核。两者结合的考核模式突出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商务礼仪素养。
通过个层面对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期望突破不适应当前需要的教学内容、方式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商务礼仪的兴趣,提高商务礼仪的教学效果。同时,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礼仪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努力为培养社会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韦绵义,宋文珠.商务公关与礼仪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顾晓军.试论大学校园的礼仪文化建设[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9(8).
[3] 金小鹏.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胡真真.互动教学模式在礼仪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2009(11).
作者简介:
靳艳,安徽新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篇3
【关键词】中职生 礼仪教育 必要性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待人以礼”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的礼仪能够体现个人的修养和民族的素质。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礼仪修养欠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中职生中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对于加强中职生的礼仪修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学校校园内,常常会发现许多不拘礼节的现象:与老师迎面相见,学生都是视而不见或者低头绕道,连打招呼、问好这些最基本的礼仪也很少;课堂上,学生睡觉、听歌、玩手机;有的学生之间见面则以粗口话代替礼貌的招呼;随意丢弃垃圾、抽烟;同学之间不相礼让,时有拉帮结派、蓄意闹事等状况。
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学校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中职学校,大多教学工作的重点往往放在对学生专业技能教育上,注重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确保能够顺利就业。因此,在课程设置当中,礼仪课常常不被重视,课程设置也存在随意性,有些专业的学生甚至没有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因此,学生对于礼仪的认知不多,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也不会遵照礼仪生活方式进行。
其次,是学校的教师也缺乏一定的礼仪知识,特别是缺乏礼仪课专职教师。由于中职学校中的学生大多对于礼仪知识比较淡薄,也导致教师将课堂礼仪逐渐淡化,甚至一些教师自身也不清楚教师礼仪是什么。而在一些已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学校,大多现有的礼仪教师都是外行上岗,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或参加过短期培训后迅速上岗,其自身也不具备相当程度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边学边教。
第三,校园第二课堂活动中与礼仪相关的活动较少,或是有活动却无人报名参加而无法正常开展。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中职生大多缺乏相关的礼仪知识,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报名参加比赛。即使校园的第二课堂也重视开展礼仪类竞赛活动,但也会迫于无人参加或少人参加而不能顺利开展。由此而循环,则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中职生礼仪知识匮乏,不利于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更不利于即将进入社会参加就业实习的中职生。
二、中职学校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礼仪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学校应当将礼仪教育纳入中职生教育的过程。
(一) 有利于加强中职生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应把礼仪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在各专业中开设如《礼仪与生活》《礼仪修养》《商务礼仪》《形体训练》《就业礼仪》等相关课程。通过对中职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让礼仪教育与生活常识有机结合,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的行为,以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文明礼仪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让更多的学生懂得礼仪能够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与他人相处,有助于他们得到同学、老师、学校及工作单位的认可,也更能够让社会大众认可中职生,改变他们对中职生“素质较低”的不好印象。如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开展以来,各个中职学校对于文明礼仪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也很好的体现了中职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这与礼仪教育的普及是密不可分的。
(二) 有利于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师是学校办好教育的关键。中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就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的道理,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注重个人思想品格、道德风范和仪表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将礼仪教育纳入学生课程,必然对教师的素养及礼仪专业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和专业的礼仪培训,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以便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礼仪教学水平。同时,还可将对教师进行专门的礼仪培训推广至全校教师中,积极建设一支具备较高礼仪素养的教师队伍。
(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中职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发挥中职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而单纯的理论知识不足以让学生感受到礼仪的内涵和重要性。因此,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如:文明礼仪大赛、诗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播音主持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把礼仪融入实践当中,以礼仪树立学校的形象,以礼仪展示学校的风貌。通过这些活动,中职生能够不断积累交往经验,既展示了礼仪的魅力和当代中职生的风范,又为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供了强大助推力。
【参考文献】
[1]蒋红莉.浅谈农村中职学校现代礼仪教育.甘肃教育,2011(30).
[2]朱明珠.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J].高等教育,2003(6).
[3]商务礼仪.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篇4
摘要: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了解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改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自,这是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挑战。课程能力在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体现教师教学质量、满足新课程改革需求、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能力。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进行改进,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课程能力的内涵
从词义上理解,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适于多种活动要求,如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特殊能力适于某种专业活动要求。物理教师课程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个体在物理课程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体现出来的,直接影响物理课程活动及其成效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的总和。
顺利完成任何活动都需要构成能力的诸要素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亦不例外,它也具有自身的一个能力结构,这里尝试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结构细化为学科特质、能力类型、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1.学科特质
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多采用学科分类,物理就是其中的一门学科课程。课程能力结构中的学科特质,是指因学科不同导致教师课程能力的差异性。一方面,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规律和事实的知识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还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凝结和升华提炼出的科学思想方法来推动科学的持续进步。与此同时,它的成就对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都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是人类思想、观念的变更和进步的伟大阶梯。也就是说,物理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但是,物理学并不等于学校内的物理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改造,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将物理科学的灵魂,即知识、过程和文化统一改造为一门物理课程,而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过程、文化“异化”为另一种“知识”灌输给学生。物理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与物理课程相适应的一些课程能力,以便教师将时代规划的理想课程真正转化为学生经验到的课程。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对中学物理教育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物理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方式等方面均体现了现代物理教育的理念。物理新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实验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就要求物理学科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备出色的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能力类型
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类型主要包括课程理解能力、决策能力、设计能力、转换能力、实施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各能力类型之间不是绝对分离、完全对立的,而是交叉融合、相互影响的。只有各种能力类型都得到重视、培养和发展,物理教师课程能力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能力层次体现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时间维度标明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倡导的一种理论,无论是生活实践、科学技术抑或是学生培养均提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物理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来看,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体现出了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和变化过程。在具体的物理课程实践活动中,随着教师任教时间的增长,物理知识占有量、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沟通、交流、协作等能力的增强,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会逐级发展提高。我们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划分为适应、重塑和创生三个层次。
二、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分析
1.教师对课程能力的理解程度
研究发现,一些教师不知道“课程能力”这个词,多数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能力”,会用“教学能力”“教师素质”“素养”“综合能力”等词语替换“课程能力”。
2.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制定的课程培养目标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程活动中,我们应力行之。然而,某些教师“不太清楚”课程理念,有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活动“基本不能”实现《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育文件进行深加工以便应用于教学活动的能力比较差;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但却有半数之多的教师认为这方面的能力欠缺,可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之不足。
3.教师对课程的实施情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的一个学科特色。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学,强调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均需要物理教师具有很强的监控、引导、动手实验等课程实施能力。但一线教师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些教师不能有效地开展STS教学和科学探究教学。
4.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能力
课程评价与反思是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质量和水平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操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物理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功能的转向和落实。目前,多数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所教课程进行评价、质疑、建议和修正,但还有部分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课程评价与反思能力。
三、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归因
1.自身因素
物理教师对课程能力认识的清晰程度、自身对提升课程能力的动机水平,以及物理教师的心智品质,都是影响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与选择能力不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过去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把教科书看成最权威的东西,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感觉难度很大,多数教师都在尽心尽力地“教教材”,而并不是“用教材教”。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明确哪部分重要,哪部分次要。
2.考试制度
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有许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旧体制和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已经习惯于讲授式教学、搞题海战术,物理教师几乎变成了能力欠缺的“知识传授型”教师。考试制度制约了新课程实施、教师课程能力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亟待调整目前的考试、教师评价制度。
3.学校文化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缘自外力推动和自身反思,那种寓于文化之中的、由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产生的隐性知识,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近些年,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多,包括校园文化和环境的营造及建设,教师之间良性的、团结合作的组织文化的构建,等等。其研究初衷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性和主体性的发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殊不知,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是教师提升个人能力的主要场所,由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潜在性和重要性,营造一种团结合作的教师文化、宽松民主的学校文化,对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4.教育体制
教育管理部门往往只是把已定的教学材料提供给教师,没有留给教师一定的空间去思考和讨论,即使在形式上倡导发展教师课程能力,实际中也并没有在政策和条件上引导教师发展课程能力。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受重视,教师的课程能力也就很难得到发展。同时,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与方法也存在问题,许多地方和学校往往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统考、课程进度的检查和抽查等,完全控制了教师的课程研究与实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课程能力的唯一依据,教师成为课程的“附庸”,不利于教师形成和发展自身的课程能力。
5.社会氛围
在传统以升学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下,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多数人注重的都是中考、高考的成绩,以分数高低评价一个教师、一所学校。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影响下,一些教师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和个人实惠,这种教育的经济主义倾向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
6.教师培训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教师课程能力”方面的培训不满意。可见,新课程虽然在如火如荼地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实际上对教师进行的培训收效却不大,教师的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师观念一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思想基础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只有教师转变自己的观念,对提高自己的课程能力有主观上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更有利于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提供政策支持——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制度保证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时出台一些政策,如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对教师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加大推进力度;切实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积极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从源头上淡化择校和竞争;加大薄弱学校改革力度,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等。
3.改革教师教育体制——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关键环节
首先,调整师范生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对在校师范生进行教育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抓好他们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引领师范生参与课程和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课程和教学能力;其次,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教育行政部门有组织地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开展方便有效的教师进修活动,及时更新在职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升他们的课程能力。
4.构建良好校园文化——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环境
学校是教师生存发展的主要场所,在进行教师课程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冲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进行教学探索。创设出“对教师课程能力有较高需求”的良好学校文化氛围,比任何教师教育培训更能推进教师主动发展自身的课程能力。
5.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动力源泉
校本研修与教师的工作紧密相联,它来源于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是通过教师自主选择并在专家指导或课题组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的探索活动。这是一种刚刚开展起来的新的教研活动,它不同于传统教研,教师不再单方面地洗耳恭听教研员的意见,而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自由的阐述、辩论中,观点会越来越鲜明,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这对于指导者和被指导者都是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篇5
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细菌的细胞壁具有一定强度以维持一定的细胞形态,而蓝细菌有气泡,使其生活在水体中一定的深度以行光能营养。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而功能也是对结构的最好的诠释。遗憾的是,在许多生物学科的教科书中,结构与功能往往被安排在不同的章节来讲授。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在“无性繁殖”、多如牛毛的、各种版本的微生物学教科书里都安排在“原核微生物”一章,而细胞膜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地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机制,则一般被安排在“微生物的营养”一章。学生在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机制之前学习细胞膜的功能,不免感到抽象、空洞和枯燥,所谓“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而学生在几个周的教学之后方在“营养”一章学习到“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机制”,对“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理解同样抽象、不深刻,这是一个教科书编撰的系统性将结构与功能割裂的典型例子。
在我们实际教学采用的教材中,上述两部分内容分别位于教材的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尝试把它们放在一次课里来讲授,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出探索问题:可以采用相关幻灯片,来引起学生对细胞膜的兴趣,导入课题。
(2)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大量运用幻灯片展示,创设了各种不同的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激发兴趣、突破难点,体现“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
(3)利用多媒体网络提供的学习材料,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设计
(1)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多媒体动画演示以下三个动画。
①水分子进入细胞膜的过程。
②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膜的过程。
③钾离子进入细胞膜的过程。
在学生观看动画之后,老师可提出问题:这三种物质进入细胞膜的方式相同吗?这种不同是由生物膜的什么决定的?与膜的结构有何关系?
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对探究学习细胞膜的兴趣。
(2)多媒体演示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化学组成。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对细胞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多媒体演示液态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使学生建立细胞膜是流动的,具有一定柔性或者叫可塑性的观念。为学生理解物质的跨膜运输奠定基础。
(4)在学生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液态镶嵌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四种基本机制,弄清每一种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机制与细胞膜结构的关系。这样将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运输结合起来讲授,既符合自然界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的基本规律,同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5)在细胞膜的结构与物质跨膜运输讲授完毕之后,最后对细胞膜的主要功能进行总结。
教材处理是为师者的基本功。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材重点,注重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而检验教材处理之效果的唯一标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应该切切实实地将教材处理作为教学设计的先行,而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便利和效果则应是教材处理的基本出发点。如此,在我们钻研教材的时候,我们心中就可能会有教材处理的思路了。
参考文献
篇6
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都是由人类自身的内在需求推动向前发展的。所以我们讨论武术也要从人类对武术的内在需求说起。人类在生存活动中,自然地存在着保护自己正常生命活动的需求。为了使自己的身体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就产生了对养生保健技术的需求。当人类社会发生互相冲突时,自然地发生了技击活动。技击活动是在人类个体之间的相互搏击活动。为了使搏击活动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于是产生了对技击技术的需求。我们把养生和技击的技术统称之为武术。前人在传统武术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了更好地把握利用这些实践经验,使它们更好地造福人类。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对所有的武术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归纳认识,以便从中发现普遍的原理,在把握普遍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推动武术向拳学的方向发展。
为了更清晰地向大家介绍意拳第二教程的教学原理,在此从技击这条线索展开说明。
由于每一个个体在技击活动中的攻防地位都是相同的。所以为了在技击活动中取得胜利,参加者能采取的唯一策略就是――要求自己比对方具有更灵活恰当的应答方式、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大的作用力量。在传统武术中任何拳种对这三个主要训练目标都是没有异议的。所不同的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些目标,和通过什么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尽快地把握这些方法。由于在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指引下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不同的认识结果又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武术形式和教学方法。为了从本质上认识人的运动能力、运动规律和教学规律,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的眼光重新去对它们做一次审视。
在武术向拳学发展的背景下,意拳对技击的三个主要的教学训练目标做出了以下的分析认识:
首先,意拳提出了对“浑圆力”的追求。因为在攻防活动中,双方的攻防形态变化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灵活性。当对方的攻防形态发生变化时,自己也必须作出恰当的应答行为。由于对方的攻防形态有着无限变化的可能性,这就要求自身也要具有有无限可能性和灵活性的自由反应能力来与之相应。“浑圆力”就是指个体把握无限应答形式的自由反应能力。
第二,意拳认识到通过在显意识中的思维控制方式是无法满足技击对反应速度的要求的。因此提出了要追求“不知然而然,莫知击而至。”的自动反应方式。“不知然而然,莫知击而至。”就是通过潜意识的自动反应来完成技击行为的应答方式。人体只有通过潜意识自动反应方式才能获得最快的反应速度。
第三,意拳认识到必须在整体协调统一的基础上,人体才能获得最大的运动作用力。因此提出了对“整”的追求。“整”就是人体整体协调统一的运动行为方式。
总而言之,意拳认识到技击教学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在人体潜意识中形成整体协调统一的自由灵活的应答运动动力定型,并在这种动力定型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作用力量。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训练目的,意拳过去一直是在认识论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理论认识和实施教学训练的。由于认识论思想方法是在对客体现象的相对认识和不断分析的认识方法的前提下进行的,是通过固定的概念来表达认识结果的。所以在认识论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自然地也就采取了对客体现象分析的认识方法,和通过概念传递知识内容的教学方法,以及形成了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训练程序。在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后,我们发现对客体现象的认识表达方法和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训练程序都是有缺陷的。因为认识论思想方法本身具有间接性、片面性、静止性。在认识论思想方法指导下所形成的教学训练方法,很容易造成学员对拳的片面性理解,和形成局部的固定的运动动力定型。这样不利于学员对拳本身形成完整的认知和形成整体协调自由的运动动力定型。为了更圆满地达到教学训练目的,要求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过去所用的思想认识工具从新加以认识,以便克服其中的不足。并在这个基础上去发现和把握更高级的思想认识工具,更新我们的思想方法。
在对拳的研究认识过程中我们又发现“拳”它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对象。它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两个认知身份。作为拳是我们自己身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规律这个认知对象来说,因为“它”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学拳练拳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运动能力和自己的身体素质。学拳就是为了认识了解自身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规律,练拳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这是学拳练拳的根本价值所在。“拳”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不能请任何人来帮我学拳练拳。我们是无法把自己也当作一个客体来对待的。所以“他”自然是属于主体的。但是我们人体作为在宇宙中的一个存在物,“他”又是一个可以被当作对象来认识的客体。因此从拳学的角度来说,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客观知识来了解。因为拳具有客体身份。如果我们想要达到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这个根本目的的话。您就只能从主体身份出发去认知自己和锻炼自己了。因此在对待拳这个事物中,仅用处理客体的思想方法来处理主体事物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局限于认识把握客体的思想方法,还必须有认识把握主体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人类的一切训练活动的作用点都是人体潜意识中的动力定型。技击的潜意识应答原理决定了教学训练的目标是培养潜意识中的运动动力定型。而对潜意识的刻画作用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活动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您从事了什么行为,您的潜意识里就留下了什么印记。您从事过的所有的行为活动都将在潜意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丝毫不爽。所以当我们从局部开始进行行为训练的时候,在学员的潜意识中就已经打上了局部运动的动力定型印记。由于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印记是无法磨去的。不管您在后来的训练中怎么掩盖,最后总还是要留下局部动力定型的影子,以致给最后的整合工作留下无法弥补的缺陷。致使无法圆满地达到我们的教学训练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的训练内容必须从一开始就要在整体运动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需要我们去发现新的教学手段。
在应答活动中,为了满足意识的自然反应状态的要求,活动者必须自己作为一个应答主体来投入,决不能把自己的肢体当作一个工具来使用。因此我们的教学训练内容也必须符合主体应答原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针对主体的教学训练方法才能满足这个教学训练的要求。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我们发现只有首先对认识
问题的前提――“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做出必要的更新后,具体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们看到了认识论思想方法的有效性和它自身的限制。为了克服认识论思想方法的限制,获得更有效的思想方法,自然而然地把我们引到了本体论思想方法中来了。
在本体论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有着自然属性的人,他既是主体的,也是本体的。作为主体的人,是因为他出生以来自然地获得了独立的主体人格。他具有自主的能动性。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这个能动性推动下得以实现的。作为本体的人,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身体里先天存有着整体的协调的和统一的运动形式,存有着同他自身所属的环境间的完美的自由的应答能力,存有着同大自然一样的各种客观的科学规律。人生来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根本无须打碎后重新整合。过去局部的教学训练方式是因为认识方法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我们发现只要从主观意识动机出发,自然地就呈现出完整协调的行为动作。就能完全符合各种客观的科学规律。这种人身内在存有的与环境间的完美的应答能力,我们称之为“自然之本能”。在这个认识的指引下,我们看到 只要让学员在认知把握了自身的自然本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训练将自身潜在的能力开发出来,使之成为现实的能力。也就达到了我们所追求的最佳的教学训练结果了。因此决定了意拳第二教程的教学宗旨是
运用人自然之本能 发挥人自由之灵性 开发人潜在之能力
由于每个人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规律都存在于自己身上。学拳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练拳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开发培养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必须由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才能得以展开的。通过主体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方式才能达到认知开发学员自身本能的目的。因此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就成为意拳第二教程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提高使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获得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有效地展开自我认知和自我锻炼,从而获得主体对知识的迁移掌握和主体能力的迁移,实现意拳第二教程“授人以渔”的教学方针。
由于人具有生物有机体的整体性特征,人的心理行为具有不可还原性。因此人整体的心理行为不可以完全还原为任何电学、化学、力学等物理过程。因此对人的运动规律的把握也不能只依靠分析认识客体的方法来认识,还要通过主体对自身的内在体验来加以把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具体手段指引学员直接觉知自身的运动状态,认知自己身体的自然本能。学员在认知自己身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自己能动的意识动机来引发自身进行各种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应答行为,通过这种应答行为培养锻炼了自身对环境变化的自由能动的应答能力,发挥出自身的自由灵性。在行为过程中,学员通过体认觉察到自身的运动状态,同时也观察到客观的运动效果。并通过它们来调整自身的运动行为。由于“拳”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两个认知身份。因此也存在着主体自我体认与客观实证两种认知真理的方法。这两种认知方法的指向是一致的,都是指向我们自己的身体――生命的本体。它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样我们就可以依靠人体对自身内在的运动状态的自我感知能力,通过自意识来觉知到自身的运动状态是否得力舒畅,以此来认知自身的运动行为是否符合人体内在的客观规定。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真理具有客观妥效性的原理,采取科学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运动的外在表象是否符合各种科学规律,和检验运动的客观结果是否达到我们的要求,来把握认识自身运动行为的正确与否。在以上两种认知把握真理方法的共同作用下,有效地保证了我们对真理的正确把握,避免了堕入主观唯心主义泥坑的可能,保证了教学训练活动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向前发展。
因为一个人所从事的行为同刻画到他潜意识中的印记是一致的。根据技击的潜意识反应原理和行为对潜意识的刻画原理,决定您从事的训练内容必须要同您的训练目的保持一致。也就是说,现在练的内容与将来在实际技击中通过潜意识反应出来的内容要保持一致。俗话说:“练什么,有什么”,只有“如是练”,才能“如是用”。由于技击活动是在主客应答的运动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一切训练内容都必须要放到主客应答的运动过程中去完成。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符合需要的应答运动能力,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训练的目的。在这个原理的指导下,要求我们所有的训练内容都必须是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它们必须同实际应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有效性。当为了使运动能力能够广泛自由地迁移运用,而采取自由假借的训练方法时,也要求训练内容保持与真实生活高度的一致性。这就是在具体训练中必须强调要“真着笃实”的原因。
由于强化训练必须是在正确行为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的。就是说,要通过反复从事正确的主体行为才能达到强化自身潜意识中正确的动力定型的目的。在正确的动力定型的基础上才能做进一步开发自身潜能的训练。因此决定了运动量的训练必须在得到了质的肯定以后才能进行。根据这个原理,意拳第二教程确立了先质后量的教学训练顺序。先把握运动的普遍规律,获得正确的运动能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广泛的迁移训练,和提高运动量。对整体的运动规律,只有通过对整体的运动状态的把握才能得以进行。因此意拳第二教程在教学训练中,首先通过对“一动”的认知来获得对普遍的整体的运动状态的正确把握,从而把握运动的本质。在把握了运动的本质的基础上,再将正确的运动状态迁移到一切时空中去,从而获得自由的应答能力。在自然的普遍的正确的自由的运动动力定型确立后,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运动量的增加,来达到对人体潜能最大开发的目的。因此意拳第二教程是以对运动状态的把握做为自己的基本教学内容的。教学课程安排,是根据在时间顺序中展开的“一动”中,各个阶段所处的典型运动状态来进行的。它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松――运动的起始状态。
二、紧――运动的终止状态。
三、松紧转换――运动的进行状态。
四、形松意紧――运动的预警状态。
通过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完整把握了运动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举一反三地进行迁移训练,从而获得在一切时空中正确运动的能力了。
由于意拳第二教程的教学核心是让学生认知把握自身的运动状态,而这个自身的运动状态只有通过自我体认才能完整地觉知把握到它。因此意拳第二教程的教学实施主要是围绕着学生对自身运动状态的觉知来展开的。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一、示觉有相――教师通过指引学生从事一个具体运动行为的方法,使学生的身体进入一种运动状态,学生通过内省觉知把握了这种运动状态。
二、得觉则止――使学生理解老师指引的那个具体运动行为只是个教学手段。一旦通过它觉知把握了这种运动状态后,就应该停止再从事老师所指示的这个具体运动行为了。以免形成固定的运动动力定型。
三、运觉无住――学生要把已经觉知把握了的运动状态迁移到一切时空中去,从而获得无限自由的应答运动能力。
四、自觉圆明――通过以上过程,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圆满的认知和把握了自己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规律,达到了对拳认知的最高境界。
意拳在认识到意识在人体行为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后,才命名自己是“意”拳的。意拳第二教程紧紧抓住塑造主体意识的行为动机这个教学训练核心。首先树立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己正确把握自己的意识动机,由正确的意识动机来推动自身的运动行为,自然地得到符合客观科学规律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形态,同时也得到了符合我们主观要求的客观结果,获得了客观妥效性的验证。由于对主体的意识动机状态的把握是要通过主体自意识来进行的。而自意识活动只有在主体地位确立后才能得以进行。所以这一切又都需要在本体论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得以完成。
由于意拳第二教程的教学训练体系是在本体论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完成的。而本体论思想方法是建立在认识论思想方法之上,并包含了认识论思想方法的。所以本体论思想方法是一种比认识论思想方法更为先进的思想方法。由于以本体论思想方法为指导的意拳教学训练体系出现在以认识论思想方法为指导的意拳教学训练体系之后,因此我们称它为意拳第二教程。第二教程包容了第一教程,是在第一教程的基础上作出的深化发展。
篇7
我系按照学生的不同专业设置(包括临床、药学、护理等专业),以及学生不同需求为目标,推行英语课程教学分层次进行:基准课程教学层次、学位英语教学层次、专业英语教学层次。学生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可自主选择任一层次的课程学习。
1.1基准课程教学层次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成人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其课程属于基本阶段英语课程。
1.2学位英语教学层次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在完成医学成人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并在达到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及应试能力,顺利通过成人学位英语三级考试,并尽可能取得良好成绩。其课程属于提高阶段英语课程。
1.3专业英语教学层次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今后从事医学领域相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将有利于其实际工作,也为选择该课程的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或攻读硕士研究生打下基础。该课程属于拓展阶段英语课程。
2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
医学成人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备一定的英汉互译能力和初步的听力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为此,成人学位英语三级考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重点是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熟练程度。这里重点讨论学位英语教学层次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实行传统的面授教学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模式。即在校的面授课程和计算机上的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面授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学时,面授课程应引导学生了解语言内容,综合语言功能,把讲解词句、结构难点以及英语三级学位辅导内容等语言形式放在面授课程的重要位置上,并把三级考试的相关内容渗透在每次在学校里面授课的内容当中,以便让学生能够抓住并掌握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动因素,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分析,从他们的思想及语言表达中抓住信息反馈点,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语言知识的薄弱点并做进一步的加强。在课堂上无论从课文的朗读到词语的讲解,尽量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锻炼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尽快提升他们的英语能力和水平。网络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操练,也是面授课堂学习的进一步延伸。每学期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网络课程训练,其英语学习任务占英语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学时。网络学习内容对应教学大纲中的单元内容和三级水平考试内容,学生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完成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并认真完成网上布置的单元作业,并且在网络上完成每一单元的测试题目,最终完成规定的网络学习任务。
3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
3.1医学成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整理并制作出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求的大学英语完整课件,包括大学英语1~4册每课授课要点、语法结构、词汇用法、难句分析及精彩、优美、实用的句式等。以确保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即使授课教师发生改变,但授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及学生的运用仍能得到不间断的贯彻落实和执行。针对推行的医学成人专升本英语课程分层次教学,对所选用的教学材料进行调整。保留已选定的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以及郭杰克主编的《大学英语快速阅读》。
3.2扩充学生学习资料为了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资源进行网络学习,对教材及学位考试中所涉及到的全部语法要点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并配合以相关支撑的大量配套练习题目,如:词汇(介、副词,词组的固定搭配,三级必备词汇)选择、完形填空、挑错、阅读理解、翻译(中、英互译)。收集汇总了近十年的英语三级学位考试真题,并配有相关分析讲解及参考答案,自行组卷整套三级题目或模拟试卷供学生学习练习使用。
3.3配套的三级考试辅导教材为了满足我校医学专业学生参加英语三级学位考试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三级英语学位考试,应用语言学系增加了校内教材,即《北京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位英语统一考试辅导用书》,作为配套的英语三级考试辅导教材。书中涵盖了三级考试中所要求掌握的全部语法点并配有大量的对应练习题目,供学生复习时参考使用。其中包括名词与主谓一致;常用时态;被动语态;动词的非谓语形式;虚拟语气;强调句;倒装句;附加疑问句;情态动词;各种从句(主、宾、表、定、状、同位语从句);介词搭配等。此教材先在学校课堂面授教学中进行使用,待使用成熟后再正式出版发行。
4结束语
篇8
关键词: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管理;方法
一、成人教育的必要性
成人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性、全局性、关键性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各行各业的在职工作者,其目的是直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能力,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为单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成人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各个业务部门的中坚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终身学习将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终身学习意味着一个空前要求教育的时代的到来。
当今社会,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社会经济形态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现有各行业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越来越高,许多人的岗位流变性很大,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成人的学习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经济社会使得终身学习成为一
种必然的时代需求,这就要求人们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标定了成人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应有的位置,揭示了它的作用,并赋予成人高等教育在人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成人教育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1.教育投入的不足和师资力量的落后
教育投入实际上真正投入的是那些重点大学、普通大学。成人教育的受惠少之又少,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配备难以采用先进的仪器和先进的教学方式。而且,成人教育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墨守成规的管理方式、落后的课堂形式、陈旧的学习内容已经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和逐渐繁荣的经济不协调。成人教育收效甚微,更加使政府对其重视降低,对其投入逐渐减少。成人教育的师资力量呈现良莠不齐的状态,大量大中专毕业的学生甚至一些没有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人士涌入成人教育教师的行列,他们本身不具有教学经验,没有控制课堂的能力,根本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不到实实在在、扎实的知识。
2.教育质量方面存在不足
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学校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学校的教育质
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以毕业生的质量为标准的“产品”质量;另一个是以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为依据的工作过程质量。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在培养目标、生源情况、办学形式、办学过程等方面各有特殊性,如果在教育思想、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缺乏新意,就很难体现成教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多数高校在成人教育的教学中普教化模式严重,都搬用全日制普招学
生的教学模式,其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也大多在全日制普招生的基础上略加修改,适合成人特色和需要的课程和内容并不太多;在教学方法上也以灌输为主,每半年内共集中几天到几十天不等的面授时间,从早到晚,教师不停地照本宣科,把几门课都讲下来,在课堂上学生只好云里来雾里去,根本就没有空余时间让学生自己
去消化和吸收。
3.信息化的普及程度较低
目前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以传统方式的管理为主,不能够为成
人教育管理的效率提供保障。在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以板书为主,学生的学习以笔记为主,缺乏对多媒体等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在排课、考试、成绩等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料的管理上缺乏信息化的搜集渠道,信息的整合大多是依靠人力进行,信息的存储也以纸质性材料为主,更是缺乏信息的共享。多数成人教育单位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不能够通过网络及时有关的成人教育信息,也不能够通过网络获得学生和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评价。
4.管理方面的不足
缺乏教育管理是目前成人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成人教育单位在管理体制的建设上存在较大的漏洞,管理制度建设不
完善,管理人员队伍不齐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管理工作总结不及时。实际教育管理中,成人教育单位存在较大的顾忌,由于目前生源的危机,大多数成人教育单位在招生、教学、考试等过程中“走走形式”的现象较多,学校注重的是学生学费的缴纳情况,而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度很低。
三、提高成人教育管理的方法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成人教育的领导是指整个成人教育机构的最高负责人、决策者,是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对受教育者有更为直接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专职的管理人员,还是负责教学的教师都需要加强专业管理的学习。一是学习成人教育的基本知识,包括成人教育管理学、成人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二是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开拓成人教育管理新思路,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三是要加深以人为本的理念,认识学生的情况,及时地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注意教育方式的合理化,在高度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引导和帮助。
2.改进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
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是成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领域,也是
终身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中它的好坏将直接影
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效率的高低。新形势下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发展,不仅使得人们对成人教育的教育观念产生了相当程度上的改变,更给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一场革命。为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形成多层次、多规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体制。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要利用教育资源的优势,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主动和社会中的有关部门联合培训,打破行业界限,多渠道地拓展办学路子,办学形式力求多样化,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实施非学历教育,充分利用普通高等学校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但同时在办学中要把握“质量是核心,管理是关键”的教育理念,挖掘潜力,促使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得到良性发展。
3.规范成人教育培养方案
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是成人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表现,成人教育必须制订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成人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注重实际性,要紧密结合教学单位实际、社会发展实际、经济发展实际、学生需求等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成人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必须能够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对
象的需求,注重实效性、实用性和实践性,要注重学生的工作特点和专业定位,使学生通过成人教育提高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成人教育的应用性。
四、新形势下的成人教育管理
1.提高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成人教育管理中,信息化的普及程度较低。目前,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以传统方式的管理为主,不能够为成人育管理的效率提供保障。在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以板书为主,学生的学习以笔记为主,缺乏对多媒体等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在排课、考试、成绩等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料的管理上缺乏信息化的搜集渠道,信息的整合大多是依靠人力进行的,信息的存储也以纸质性材料为主,更是缺乏信息的共享。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成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必须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信息的建设。完善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包括教学管理信息、学习管理信息和教务管理信息,其中教学管理信息包括教师资源信息和教学条件资源信息等;学生学习管理信息包括学籍管理信息、成绩管理信息、课堂考核管理信息等;教务管理信息包括教学大纲信息、课程设置信息、事件管理信息等。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为成人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使成人教育有步骤、有节奏、稳步地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它是成人教育开展中必须具备的条件。
2.提高成人教育的管理思想
提高成人教育管理思想需要将现代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促进所有成员的自我实现为目标,不断解放思想,促进管理体制、组织、方法、手段的改革创新,使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管理运用更快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还要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合理有效地使用人、财、物、时间等资源,把提高管理效益和提升管理效率相统一,使提高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以系统的观点看待各教育机关和组织的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祥.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
[2]肖金庚.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改革的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
[3]杨福章,张成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变革的三大趋向[J].中国成人教育,2007.
篇9
打印 先将四字祝福语源远流长印章版 刘立宏一笔字剪纸刘立宏剪纸教程打印在A4的彩色纸上(红色彩纸最为常用,剪纸源远流长印章版可以彩色)
观察 观察四字祝福语源远流长印章版 刘立宏一笔字剪纸刘立宏剪纸教程的图案是否连续镂空。
开剪 从任何地方开剪,沿着边线完成剪纸作品。
粘贴 将剪好的作品粘在一张白纸上(灰色带边线图粘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那是一个春节的前夕,一天下午我们家来了一个老人手拿着礼物来我们家,爸爸妈妈一看是他来了便热情地迎接这位客人的到来,我记得当时外面还下着雪,雪下得很大他穿着一件老式的绿军衣,脸色僵硬着,当我一看他,我当时还觉得挺害怕的。
爸爸妈妈招待他坐下来,让他休息一会爸爸坐在旁边,然后爸爸就和他聊了起来,聊得还挺开心的,他们两个人一边吃着瓜子一边聊着,突然妈妈给叫到房间里面说现在他们走不开而饭店有都关门了,所以只有让我去外面买些东西。我穿上衣服骑上车子就走了。
外面很冷风刮的呼呼叫,我刚到菜市场就只看到隐隐约约地有那么几个摊位在摆摊。我下车边走边看,买了些青菜,水果。当我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发现一家卖鱼的摊位,我就停下来走上前去看。一看才发现就只有一条鱼了。我就问了问它价格,他没理我,我一喊他才回应。我问‘这一条鱼多少钱?那人冷漠地说二十元钱,我一听就说你咋这么黑啊!他却冷冷地说爱买不买,我说买个我杀了吧!
然后他一愣,却又说不卖了我心想他脑子是不是傻了。有东西不卖难道他是要白给我,我和他僵持了一会儿他才说这条鱼早就被人定了,说着说着我一回头看有一位老人正经直的走过来,而那老人却只给了他五元钱,就把鱼给他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他一开始说二十元钱是想放高价格,来打消我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