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01 17:4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育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育研究报告

篇1

教师的学习提高是发展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按照基础部的要求,组织教研室同志认真做好政治理论学习。对十七大报告、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观点坚持反复学习,把学习的过程作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过程,进一步坚持与时俱进,拓宽思想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思想上的坚定性,行动上的自觉性和工作上的创造性的过程,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理论修养,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作用。

二.教学常规管理

加强常规管理,是落实教学计划的根本保证。因此,本教研室始终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规定,按照各项规定组织教学。每学期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坚持听课制度,坚持业务学习,坚持集体备课,坚持期中期末检查制度,加强过程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扎实高效。

1、着力狠抓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教案编写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本教研室专兼老师都能认真学习《备课细则》,在教案书写中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不仅备教法,而且备学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都能认真履行周一签字制度,签字完整。

上课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本教研室老师教学态度严谨、教学环节完整,都能遵守关于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各项规定,教书育人,完成科室安排的各项教学任务。

作业批改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反馈,本教研组老师做到每次课后都有作业,并根据要求,将作业分为a、b本,认真、仔细、及时批阅作业,评出等级。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指正,有的用红笔划出,甚至注明正确答案。对学生普遍存在问题,课前加以纠错,利用课余个别辅导。有些老师还有详细批语,批语中多是肯定、鼓励学生的话语。

2、注重实效考核,为学校实现考教分离作好准备。

本学期,我们围绕教务部下发的《考教分离制度》(试行),认真讨论试题建设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更新陈旧的知识、题型,根据学生实际,有所针对的降低难度,补充新内容。本着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对语文课程增加了早读抽查、普通话检查、书写规范等项目的考核,注重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

3、严格实施课程标准,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本学期,教研室为进一步适应职业学校专业化发展要求,逐步实现公共基础课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学生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基本人文素养,加强公共课程的适用性,本教研室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语德课程执行标准》,并经过大家广泛的讨论、研究、反复比较商榷,进行了相应补充和完善,为我校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化依据。

4、开展定期评课、集体备课、组内赛讲活动

本教研室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专题活动,本学期开展教研专题会议12次,参加人数42(包括外聘教师)人次,公开示范课3次,组内说课3次,同行听课本学期人均20节次,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本教研室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我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篇2

调查地点:云南省禄丰县彩云镇小学。

调查对象:彩云小学全体学生786名家长。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后期我国出现了教育危机,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农村家庭出现了入学比例下滑、学生中途退学、因病因贫失学等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是制度化的教育与变革中的社会实践不相适应而引发的教育价值危机。许多农村家庭负债累累把子女送入学校,因为他们坚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现实中,昔日父辈秉承的那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催人奋进的信念,如今有时成了遥远的回忆,人们不再相信教育,人们对教育的信念在慢慢发生改变。一旦人们对教育失去信心,也就出现了新的农村家庭教育价值危机,“读书无用论”开始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为了探寻研究农村家庭教育价值危机的根源,并且初步探索改变这种危机思想的方法,我们对彩云镇小学全校786名来自偏远民族山区和坝区的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期待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且找到解决方法。

二、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共发放786份,收回有效问卷752份。

三、数字统计和分析

1.人口统计分析

现在的农村家庭还是比较完整,其中一家4口人的占到了42.8%,这基本上是属于两个成人和两个孩子的家庭。5人和5人以上的各占23.7%和26.3%,这说明是一家三代居住在一起。3人及以下的只占到7.2%,单亲家庭所占比例较低。但是从外出打工人数来看,74.3%的家庭都有人员外出打工。可以看得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当前农村的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特别是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很多人选择了“打工”这条路。由于农村家庭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许多家庭只有祖孙两代人在家,祖辈的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结构与现代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对儿童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回答,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和配合。有的甚至顾虑对孙子(女)管严了或方法不当出现意外情况而受子女埋怨,便采取回避的办法,只管吃、穿、住,不管教育。时间长了,儿童习惯于随心所欲、好吃懒做、爱撒谎。

2.收入和投入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69.1%的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而且这些收入50%靠种田,43%靠零星打工得来。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无需太多资金投入。但是,供读一名大学生一年至少需要一万元,也就是说,仅仅在家务农或者零星打工的话,两个人都还供不起一名大学生。严酷的现实,让许多农村家庭“望大学而却步”。现在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就业的艰难可见一斑。就业难成了“新读书无用论”的重要诱因之一。

3.对教育的态度

尽管现在教育支出越来越高,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在农村,84.9%的家长认为读书有用,82.2%的家长认为应该供孩子上大学,希望通过读书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主要靠学校。农村家庭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孩子教育的能力和意识不强,农活忙无暇顾及孩子,因此,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撒手不管。相比目前城镇愈来愈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农村家庭的教育呈现下滑的趋势,农村要缩小和城镇在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差距,依然任重而道远,前景堪忧。

四、综合分析

第三次的“读书无用论”是最近这两三年,首先从农村出现,并且呈现蔓延之势。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三大难题:一是高考的公平性已经不如以前;二是高昂的学费让贫困的家庭感到大山一样的沉重;三是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这一次不再是知识无用,谁都明白知识有用,但在三大难题面前,虽然也明白考大学还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最佳机会,但即使自己不愿放弃,整年劳作于田间,收入微薄,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和保障的父母也要逼其放弃,在这种无奈之下,这些贫困的农村家庭就只有在改变命运的机会面前选择投降。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最有效的武器,如果大学只是富人的天堂和游乐场,何谈公平?又怎能实现和谐?

篇3

关键词:教师培训 教师素质 教育效能 调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17-04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质量的提高,真正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教师。目前国家投入巨资正在开展以“国培”“省培”“市培”为重点的系列培训,力图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观念,优化教师队伍。可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培训对象的“骨干化”(培训对象大多是各级骨干教师的精英培训);培训内容的大众化(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的机械化(以领导指示和专家讲座为主),培训对象被动化(大多为成为骨干、名师的任务型培训,缺乏培训的内驱力),让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培训面临尴尬。为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力图通过改变培训形式、培训内容来破解中小学教师教育的非理想的局面。

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育培训使教师形成对教育技术理论的教学需求, 并为学科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应用案例, 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一直是教师培训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而教育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作为生动形象的一种培训方式,在教育培训中并不鲜见,一般体现为教师推荐观看书目或电影这种形式。然而, 这种泛读和观赏很容易陷入一种“即时”的情况――教师在阅读或观赏完一部教育作品,当下所受到的感动和鼓舞,对其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没有长期的指导作用。如何深化这些珍贵教育类文学作品对教师教育培训的作用,如何通过这些作品,使教师培训更加生动有趣、吸引教师兴趣,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为此,我们以“教育类文学作品的阅读对教师教育效能影响的研究”为题,展开了为期半年的教师教育培训,通过对教育类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赏析,分析探讨作品中的优秀教师、典型学生和典型教育事件,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借助作品有的文学感染作用,在教师心中引起共鸣和感悟,唤醒教师的教育激情、修正教师偏颇陈旧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促进教师用审视的眼光看待既定教育现象、鼓励教师教育创新、从而形成自身教育特色。

为科学测量这种通过深入阅读赏析对教师教育效能的影响力,我们对培训前后采取问卷调查。通过前后的差异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教育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具有对教师教育效能的影响力。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在此次教师教育培训的前后,分别两次向参与培训的教师发出30份问卷,收回24份有效问卷。问卷涉及教育信念与教育态度两部分, 前者包括五个信念:对教育效能的信念(共11题)、对教师教学的信念(共12题)、对学生管教的信念(11题)、对学生学习的信念(共11题)和对学生评价的信念(共10题)。后者包括四个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共10题)、对教师本身的态度(共10题)、对教育专业的态度(10题)和对家长的态度(共11题)总计教育信念54题,教育态度41题。问卷应用里克特(Likert)5点态度量表,每道题目设置――强烈反对、不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同意、坚决同意――5个选项。最后,应用社会学科数据统计软件S.P.S.S.进行对比分析前后测量调查的差异。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教师整体素养良好,教育信念坚定,但教育态度略显不足

从整体上可以看出,我校中青年教师的教育素养处于中等偏上的较好水平,教育信念水平较高。但在具体教育情景中应该体现出的良好教育态度略有不足,通过本次短期的教育培训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培训前后测教育素养的差异较显著。

通过spss的t检验可以看出,从问卷调查的整体来看,p=0,00(见下表),前后测量的统计学差异是比较显著的。前测中,教师每题平均分为3,418,后测中,教师每题平均分为3,594。因此,前后平均分差异为0.176。

1.教师教育信念原水平较高,整体有小幅度提高。

教育信念是是指教师对以下观念的确信:每位学生都是可造之才;学生学习的进步才是教师教学的成功,教育是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教师是影响教学成败的关键人物;教师应有适度的专业自;课程的设计与发展权,应兼顾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的结构;开放多元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人格的塑造、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重于知识的传授。

前后测结果对比如下:

统计教育信念部分共54题,p=0. 001(见上表)。前后测量的统计学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前测的每题平均分为3.501, 后测的每题平均分为3.635, 前后平均分差异为0,134。

从教育信念部分的统计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信念原水平较高,属于中等偏上,通过短时间的教育培训能够有小幅度的提高。

在教育信念的具体5个部分中, 教师通过此次培训,对教育效能的信念、对学生评价的信念和对学生管教的信念这三个部分的信念有较显著的提高。对教师教学的信念、对学生学习的信念水平没有显著的提高。具体来说:

1.1 对教育效能的信念

对教育效能的信念水平的测量共11题,前测得分为block1a,服从正态分布,后测得分为block 1b,为非正态分布。题目序号分别是:1,2,11,21,31,41,50,60,70 ,80,90。 根据p=0,00(见下表), 前后测差异较为显著。 前测中教师平均分为3.174, 后测平均分为3,758,提高分数0.587。此次培训对教师教育效能的提高的作用是较为显著的。

在前测中,29%的教师认为学生接受教育并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后测中,这一比例降低为4%。42%不赞成学生接受的教育越多,生活就会越充实的教师通过培训降低为0%。29%的教师在前测中认为只要生活愉快,接不接受教育都没有关系,这一比例在后测中降低为13%。38%的教师不认为教育可以增进个人贡献社会的能力,在后测中降为29%。认为从事教育是一件相当充实而且有意义的工作的教师从67%上升到88%。71%的教师在前测中不认为教育对大多数的学生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这一比例在后测中下降为17%。33%认为教育不易发挥学生潜能的教师下降为29%。

1.2 对教师教学的信念

对教师教学的信念水平的测量共12题,前测得分为block2a,服从正态分布,后测得分为block 2b,服从正态分布。题目序号分别是:4,14,23,24,33,43,52,62,72,82,92,96。 根据p=0,512(见下表), 前后测差异不显著。 前测中教师平均分为3.701, 后测平均分为3,666。数据显示教师教学信念总体水平良好,此次培训对教师教学信念的提高无显著作用。

具体而言,我校教师能够正面确信教师是影响教学成败的关键人物,确信教师应有适度的专业自,确信“育人”的任务才是教师的重要责任,以教师对学生的高度影响、教师是影响教学成败的关键人物、因材施教等。

1.3 对学生学习的信念

对学生学习的信念水平的测量共11题,前测得分为block3a,服从正态分布,后测得分为block3b,服从正态分布。题目序号分别是:5,15,25,34,35,44,53,63,73,83,93。 根据p=0,542(见下表), 前后测差异不显著。 前测中教师平均分为3.205, 后测平均分为3,254。数据显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信念总体呈现中等水平,且此次培训对学生学习信念的提高无显著作用。

仍有17%的教师不愿意对学习迟缓的学生付出更多的耐心;25%的教师不赞同学生学习意愿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不赞同只要学生愿意学习,成绩就会进步;仍有71%的教师认为学生并不都是乐于学习的;17%的教师不认为学生都是可造之才。

1.4 对学生评价的信念

对学生评价的信念水平的测量共10题,前测得分为block4a,服从正态分布,后测得分为block4b,服从正态分布。题目序号分别是:6,16,26,36,45,54,64,74,84,94。根据p=0,009(见下表), 前后测差异显著。 前测中教师平均分为3.404, 后测平均分为3,663。数据显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信念总体呈现中等水平,且此次培训对教师评价信念的提高有一定积极作用。

88%的教师有全面评价学生的信念,认为应当全面看待学生的优缺点和长短处,而不仅仅是从学习成绩来评价;79%的教师认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可以在如音乐、体育、美术等其他方面表现良好;但仍有8%的教师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思想、道德、品性等方面也相应地表现更好;仍有17%的教师没有多元评价的信念,认为对待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采取的评价和教育方式可以相同;仍有21%的教师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缺乏信心,期待水平较低。

1.5 对学生管教的信念

对学生管教的信念水平的测量共11题,前测得分为block9a,服从正态分布,后测得分为block9b,非正态分布。题目序号分别是:3,12,13,22,32,42,51,61,71,81,91。根据p=0,000(见下表), 前后测差异显著。 前测中教师平均分为3.057, 后测平均分为3,742。数据显示:在前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信念总体呈现较低水平,此次培训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管教的信念水平,对学生管教信念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前测中8%的教师不反对以体罚来达到教育目的,这一比例在后测中下降为0%;13%的教师赞成以处罚全班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相互检举找出犯错的学生,这一比例在后测中下降为4%;88%的教师坚信应以爱的教育来管理学生;83%的教师充分明白悦纳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一比例在后测中上升为96%;88%的教师有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防微杜渐的意识,这一比例通过培训上升为100%;但仍有17%的教师缺乏因人而异实施奖惩的信念,认为对于违反同一项班级常规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相同的处分。

(二)教师教育态度原水平略低,通过培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教师教育态度是指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与发展需求;尊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需求与愿望;能省察自己在专业知能方面的优缺点;能检讨自己的专业行为并发现长短处;能够思改进专业行为的方法;注重教学的专业自主性;愿意与其他教师合作;愿意参与进修活动提升专业水准;具有敬业爱业的精神;愿意以教育工作为终身事业。

统计教育信念部分共41题,p=0,001(见上表)。前后测量的统计学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前测的每题平均分为3,310, 后测的每题平均分为3,540, 前后平均分差异为0,230。从教育态度部分的统计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态度原水平较低,处于中等偏下,通过本次短期的教育培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1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对学生的态度水平的测量共10题,前测得分为block5a,服从正态分布,后测得分为block5b,服从正态分布。题目序号分别是:7,17,27,37,47,55,56,75,85,95。根据p=0,799(见下表), 前后测差异不显著。 前测中教师平均分为3.010, 后测平均分为3,125。数据显示:在前测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总体呈现较低水平,此次培训在提高教师对学生态度水平上并无显著作用。

仍有21%的教师没有无条件帮助学生学习的决心;13%的教师不赞成学生自治以培养其自动自发的精神;38%的教师认为依学生兴趣教学是难以实行的;仍有21%的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没有足够的尊重;13%的教师对学生的耐心不足,没有不厌其烦帮助学生的态度。

2.2 教师对教师自身的态度

对教师自身的态度水平的测量共10题,前测得分为block6a,服从正态分布,后测得分为block6b,服从正态分布。题目序号分别是:8,18,28,38,48,57,66,76,86,89。根据p=0,000(见下表), 前后测差异显著。 前测中教师平均分为3.425, 后测平均分为3,780。数据显示:在前测中教师对教师自身的态度总体呈现中等水平, 此次培训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对教师自身的态度水平,对教师自身态度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前测中63%的教师认同无怨无悔选择教育工作,在后测中上升为83%;33%的教师以身为教师为荣,这一比例通过培训上升为58%;71%的教师赞成应该设法增进社交能力,这一比例在后测中增长至92%;71%的教师认为该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有信心,这一比例上升为96%;21%的教师不认为教师应该通过不断进修来提高教学专业水平,这一比例在后测中下降为8%;26%的教师看重教学经验而忽视教育进修,这一比例在后测中下降为4%。

2.3 教师对教育专业的态度

对教育专业的态度水平的测量共10题,前测得分为block7a,服从正态分布,后测得分为block7b,非正态分布。题目序号分别是:9,19,29,39,49,58,67,77, 79,87。根据p=0,000(见下表), 前后测差异显著。 前测中教师平均分为3.192, 后测平均分为3,817。数据显示:在前测中教师对教育专业的态度总体呈现略低水平,此次培训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对教育专业的态度水平,对教育专业态度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71%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专业道德应以维护学生的学习权为前提,这一比例在后测中上升为92%;54%的教师认为教师较适应本着敬业乐业的精神,以教育工作为终身事业,这一比例上升为67%;21%的教师认为教师不应该计较物质的报酬,这一比例在后测中下降为13%;79%的教师非常赞同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这一比例在后测中上升为88%;67%的教师认同在对学生教学与辅导过程中,必须考虑个别差异,这一比例上升为88%。

2.4 教师对家长的态度

对家长的态度水平的测量共11题,前测得分为block8a,服从正态分布,后测得分为block8b,服从正态分布。题目序号分别是:10,20,30,40,46,59,65,68,69,78,88。根据p=0,920(见下表), 前后测差异不显著。 前测中教师平均分为3.473, 后测平均分为3,481。数据显示:在前测中教师对教育专业的态度总体呈现中等水平, 此次培训对于提高教师对家长的态度水平并无显著作用。

67%的教师认为应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58%教师认为应主动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告知家长;79%的教师赞同应与学生家长维持融洽的关系,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学生建立完整的教育环境;但仍有21%的教师不赞同家长参与班级事物,认为在安排学生在班级中的座位时无需考虑家长的要求,在安排学生在班级中的职务时也无需参照家长的意见。

四、调查的建议及策略

(一)教育类文学作品的深入赏析是有效的教师在职培训新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领域所形成的是以职前教育为主,以在职培训为辅,在职培训作为职前教育的补偿教育出现。对教师实践知识合理性的认定,则从一定层而上肯定了在职培训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在教育界也旱己提倡师范教育与在职培训一体化,强调突出在职培训的地位,但什么样的在职培训能够实现这种最理想的一体化却成为这一理念实现的瓶颈。归根结底,其原因在于缺乏对二者独特性的认识与研究,没有理清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区别和侧重点。因此目前所呈现出来的状况是:在职培训一般也是把教师作为学生,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讲授方法为主,教师的学习比较机械、被动。这样的培训对教师的直接帮助并不明显。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罗佩珍的调查发现,教师对当前在职培训不满的原因依次排序为:教学内容不实用;实践性环节不够;教学时间安排不当;课程设置太传统;授课教师水平不高;教学形式讲授过多互动不够等。

就此而言,通过教育类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案例研究,正是一种从区别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上入手而展开培训的新思路。通过本次实践研究证明:以教育类文学作品赏析的形式开展案例研究、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的教师在职培训,对于教师教育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在对教育效能、对学生评价和对学生管教的信念,以及对教师自身和对教育专业的态度方面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这种方式可以作为教师在职培训改革发展的取向,增强教师在职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及趣味性。

(二)教师在职培训需加强具体教育情景设定、教育案例分析

根据此次调查研究发现,我校教师的整体教育素养良好,特别是教育信念水平较高、教育信念坚定。但面对具体教育情景时所体现的教育态度略显不足。这说明在教师的教育理想和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障碍。为缩小这一差距、解决这一问题,提升教师教育信念对具体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制定教师在职培训计划时,应着力加强具体教育情景的设定和具体教育案例的分析的比重。

教育情景设定和教育案例分析研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培训模式,还是一场涉及从教师观、教师教育观、知识观、教学观到具体的教师教育策略、手段的广泛变革,在具体的教育情景和教育案例中,分析具体处理方式,理清教师思路,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榜样,改善教师面对具体教育情景时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三)提高教师在职培训的针对性,关注教师素质薄弱点

真正的学习是基于内在动机的学习,因此,教师培训必然要以教师的内在需要为前提。了解教师想提高的方面、需要提高的方面,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培训要兼顾统一的总目标与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有统一的总目标,还要分类别,体现各层次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区别,将教师在专业理念、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要求具体化、可操作化。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的教师其专业发展需求不同,需要选取维度对教师分层进行培训,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基于教学实践中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教师培训内容必须与教师的教学实践联系,这样才能够使教师将培训内容联系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促进培训内容的迁移。因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是鲜活的、深刻的,对教师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以此几点进行的教师培训方案设计更能直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带动他们更多地思考。要倡导教师在职培训的具体化、案例化,着眼于教师教育教学或专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师具体的教学情境和过程,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受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质的提高。尝试采用体验式和参与式教师培训方式,设置问题情境,参考教育榜样,让教师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

(四)强化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无论开展何种教师教育,必须以尊重教师的主体性、感受和需要为前提,把教师视为发展中的主体,唤醒教师作为研究者、发展者、培训者的意识。

在技术理性主义背景下所开展的在职培训一般都持有这样的认识:教师是现成的科学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的接受者、忠实的实践者和照本宣科者,而不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难以在学习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育训练活动是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而不是以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而本次实践研究发现,在教师在职培训中,教师并不是培训的被动接受者,要真正使在职培训发挥实效,必须激发被培训主体的主动性,突显他们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

在职培训必须唤醒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意识。教师是教育教学问题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反思者、研究者。培训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教师研究问题的兴趣和需要,让教师了解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就孕育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教育研究的丰富资源其实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培训,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自觉主动地把参与研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在促进教学、发展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在职培训要唤醒教师作为发展者的意识。教师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推动力不仅来自外部的支持,更多的应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训所要给子教师的也不能仅仅是静态的知识和理论,还应包括获得知识和理论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在职培训要唤醒教师作为自我发展者的意识,使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具体教育或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创新,在持续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研究、专业训练中不断寻求自主发展,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五)提升培训方式的多元性、趣味性

学校在开展教师培训时应寻求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刚步入岗位的新教师,处于职业倦态期的中老年教师,对于单调乏味的教育培训模式的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需要学校开展多元化、多方式的培训,提升在职培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因此,教师的在职培训方式不能仅限于师范教育中广泛采用的讲授型,而应该力求灵活多样,富有个性。同时,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出发点本身就具有个性特点,教师之间的实践要求带有差异,培训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则应在方式上加以改革,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的在职培训朝着能够随时随地在每个教师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这一目标迈进。

如果能充分调动教师们参与教育类文学作品赏析、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探索科学的运用方法,教育类文学作品的深入赏析研究这种培训模式在教师教育中的推广将是有希望的,这种方式木身也会因为广泛的实践而在教师教育中逐渐成熟起来,教师教育也会因此而更有生机和活力。

篇4

 

地处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的秦安一幼,有着数量较多的“留守幼儿”,这些“留守幼儿”中的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与同伴的交往、自我认同、性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究其原因是这些“留守幼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教养方式不科学、父母关爱缺乏、祖辈的溺爱等。因此,努力探索符合我园实际的“留守幼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指导“留守幼儿”家庭进行有效家园互动科学育儿,加强我园“留守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防止我园“留守幼儿” 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使其健康发展,是解决我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重要工作。

 

二、课题的界定

 

幼儿园留守幼儿: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异地务工或经商,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由父母一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监护且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3-6岁儿童。

 

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幼儿园留守幼儿由于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教养方式不科学、父母关爱缺乏、祖辈的溺爱等,出现了性格缺陷、不良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他们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三、研究的对象

 

以本园3-6岁的“留守幼儿”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力求通过“幼儿园留守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指导我园留守幼儿家庭进行有效家园互动科学育儿,使在园的“留守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促进“留守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调查、分析我园“留守幼儿”教育现状,挖掘、总结和提炼现有的好的教育经验,探索符合我园“留守幼儿”实际的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留守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组织教师对本班家长开展调查,收集我园留守幼儿在习惯养成、个性品德等方面的现状及留守幼儿家庭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观察法: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我园留守幼儿一学年的行为习惯发展情况,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访谈法:通过走访留守幼儿家庭收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六、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课题申报阶段(2012.7—2012.12)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方案,明确分工,并成功申报。2.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3.对留守幼儿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1—2014.12)课题全面开展,对留守幼儿进行跟踪研究,指导留守幼儿家长科学育儿,家园合力促进留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整理结题阶段(2015.1—2015.5)1.对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完善、验证,撰写经验论文。2.整理、汇编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编辑课题研究成果集,为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3.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培训学习,提升素质 。1.为了丰富研究人员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熟悉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群体,幼儿园聘请教研室主任潘茂生 和盛万增来园进行课题研究的培训。2.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集体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不断夯实理论基础。3.召开留守幼儿家长会,学习有关的文件精神,介绍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提高留守幼儿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并请他们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一些活动。

 

(二)发放问卷,调查研究。1.对全园36名留守幼儿的现监护人一对一地进行包括留守幼儿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家长科学育儿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取得有效的调查数据,分类建档。2.分析、撰写问卷分析报告及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三) 具体实施,深化研究 。1.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留守幼儿存在的问题有科学的认识,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客观对待,认识到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在成长,有缺点也有优点,不能夸大留守幼儿身上的某些不足。对培养留守幼儿良好习惯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努力寻找艺术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是倡导和追求无痕的教育,真诚关爱和尊重留守幼儿,保护留守幼儿的自尊心,将留守幼儿放在与其他孩子平等的地位上来对待,在平等的氛围中实施教育与监护。2.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培养留守幼儿良好习惯。一是生活活动 养成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我们在生活细节中规范、指导留守幼儿,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二是区域活动 重视留守幼儿参加活动的情况,鼓励和要求留守幼儿更多地去不同的区域进行活动,培养留守幼儿的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

 

(四) 整理总结,申请结题。1. 整理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2. 积极组织论文投稿。3. 完成结题报告。4. 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教师的成长。1. 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 课题的研究首先使教师认识到幼儿教师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专业,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也不单单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教师应是家园共育的合作伙伴,是幼儿家长教育观念转变和科学育儿的引导者,是幼儿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养成的促进者。其次教师提高了对专业化发展的认识,明确了各自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并努力使自己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化。2. 教师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的专业素养明显提高,她们在刻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把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改善自身的行为,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二)留守幼儿的发展。1. 健康方面 性格内向、胆小、怯生、情绪不稳定、爱哭的留守幼儿变得活泼开朗、能大方的与人打招呼、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固执倔强、攻击性强、霸道的留守幼儿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能和同伴友好相处、知道谦让、合作、分享了;对各种活动的兴趣不高,平衡能力、动作协调性、动手操作能力等较差的留守幼儿在各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2. 语言方面 在课堂上能够较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和较清楚地表达,愿意并能主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能够做到说话文明有礼貌、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在公共场所不喧哗等,不再有说脏话、粗话的现象。3. 社会性方面 留守幼儿开始有事愿意告诉父母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有高兴的、有趣的事愿意和大家分享了,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不再争抢、独霸玩具,有冲突时能和同伴协商解决,在游戏时有秩序、守规则,开始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了,能够不欺负别人也不让别人欺负自己。

 

(三)留守幼儿家长的转变。留守幼儿父母及祖辈的观念都有了极大转变,能够主动找老师咨询科学育儿的知识,主动参与或完成班级的一些活动任务,开始规范自己的言行、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了。他们由关注孩子的认字写字算算术转变为开始更多关注孩子在园的各种活动和游戏情况,开始愿意交流、分享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高兴的事了,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变得更加亲昵、融洽。

 

九、课题研究反思

 

本课题研究虽然探索出了留守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与途径,但不够深入,比如留守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留守幼儿家庭家园共育的策略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工作繁重,倾注的精力有限,影响了课题的研究。针对这些细节我们将不断完善、总结,深入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研究,促进我园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

篇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

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调查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33 

一、问题提出 

许多老师和有过英语学习经历的学习者都会感受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和牺牲了大量的时间却成绩平平,收效甚微,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词汇难学,单词记不住。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追问和探索。 

为深入了解高中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制定出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策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特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操作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学生问卷调查任务确立以后,为了确保此次调查最大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笔者于2015年2月6日在我校普通班学生中随机抽取了两个班12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从调查对象的英语学习观念、学习策略入手,分别围绕英语学习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精选15题,采取“单选”的方式,要求学生以无记名的方式上交调查表。问卷共发放121份,回收121份,有效卷121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中,第一题设计的是关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结果显示95%的学生都对英语感兴趣,61%的学生对英语有强烈的喜好。这一点说明教师平时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趣味性是比较吸引学生学习的。一小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大,目的性不强的学习劲头很容易波动,教师需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度,以免高年级学习时他们因为不喜欢或者学习难度加大而放弃英语的学习。 

关于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问题有2个,从综合比例来看,81%的学生能够做到读记单词;老师讲解教授英语词汇时,81%的学生有记笔记的习惯。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时了解记忆的规律,知道及时复习的重要性,并经常鞭策自己有计划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巩固。 

关于学生英语学习态度的问题有3个,从调查结果来看,50%的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学习来提高词汇量,28%的学生靠他人督促,也有的顺其自然,缺乏主动性。在英语词汇课上,79%的学生能够专心听讲,知道教师引领的意义。94%的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词汇教学的重视,说明师生深切懂得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上重要作用。 

关于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问题有8个。首先, 78%的学生认为应该掌握并应用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记忆单词。 比如,英语课外阅读中遇到生词,22%的学生会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有一定的阅读技能;39 %的学生会先标记,读完后,再查词义,知道解决重点,各个击破;23%的学生会使用字典或用网络工具查词义,懂得学习时借助工具的重要性。其次, 46 %的学生会通过读英语杂志、看英语电视或听英语广播等来增加词汇量;一半以上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扩大信息源对学习词汇的作用。此外,63%的学生会总结自己容易拼错、读错的单词以强化记忆。74%的学生会携带词汇笔记本或书来复习巩固词汇。57%的学生记单词时会联想记忆。67%的学生会用构词规则来学习记忆词汇。57%的学生会根据语境使用例句记单词。 

调查问卷的第16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它询问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的建议和想法。 

英语词汇学习既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又需要创造学习的心境。既需要强烈的热情,也需要科学的方法。一方面,他们建议兴趣英语,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经常举行一些有竞争性的比赛激励斗志,希望能够有巧妙记忆单词的教材;另一方面,感悟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比如,用联想法把单词联想成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加以记忆,把某个短语有关的词汇一连串地记住,用词根法、词缀法记忆,音标强化读音与拼写,归类记忆,灵活利用零碎时间记忆单词,把容易记忆混淆已学词汇记在特定的笔记本上,每天复习记忆。 

篇7

如今,本科生多如牛毛,硕士博士不稀罕,孩子只是大专,唐志托人时都有些不好意思张口。唐志猛然想起,姐姐家的孩子前年毕业,开始也为了工作愁得不得了,后来不知托什么门路,竟然进了银行。

唐志决定打电话问问。听他一说,姐姐接过话头:“我正想找你呢。啥门路都不是,托人得多少钱啊!哪出得起。咱们走的是正规渠道,这边有个英才教育,专做招生的,经手的学生都能安排好工作,非常有名,中央台、山东卫视都报道过,你干脆飞过来了解一下。总之,你那里如果没有其他办法,我觉得这倒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可靠,还省钱。”

为了孩子,再远也值得跑一趟,唐志火急火燎地赶到了济南。姐姐带着他去了英才教育,有姐姐这个成功样板,唐志很放心,没想到,连去了三次,一直没找到英才教育的方老师。打听才知道,每年6月起到10月末是英才教育的招生旺季,人们忙得恨不得会分身术。第四天,唐志总算见到了方老师。

英才教育的业务是定向委培,分两块:一是让没机会上高中、高考失败的孩子上大学;二是保证他们毕业后有好工作。英才教育一手托两家,一边是银行、铁路、石油、煤炭、护士、空姐、海关、法警狱警消防等单位的用人缺口;一边是众多大专院校。按用人单位要求,选择适合的学校、专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然后安排就业。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毕业,只要年龄适合,英才教育都能保证上大学、包分配。每送一个学生入学,校方当即付佣金给英才教育。高校招生分两部分,一种是高考统招,另一种则是定向委培。后者每个月的3号和17号开学,常年招生。

英才教育提供的岗位格外诱人,比如北京光大银行岗位,提供五险一金,工资3500-7000元,福利高待遇好。北京高铁、动车乘务员女,缴五险,工资3000元以上加奖金。列车乘务员岗位,月薪2000元以上加奖金,五险,月工作12-15天(济南、青岛、北京铁路局)。中铁集团动车司机、电管师岗位,五险一金,动车司机年薪20万,电管师年薪10万。北京地铁安检、票务岗位,工资3000元以上,吃穿住全免,四险。干休所护士岗位,五险一金,直签终身合同制,工资4000元以上。中海油销售分公司加油站站长、会计及管理人员岗位,月薪5000-10000元,五险一金。全国高速公路收费员岗位,五险一金,吃住全免,工资3000元以上。电厂技术员岗位,工资4000元左右,五险一金。机场安检、票务。要么是国企,要么是机关单位,待遇一个比一个好。

英才教育经营多年,资源丰富,承诺如果无法安排工作,退款并赔偿损失!直接打消了家长的担忧。

听说英才教育在全国找招生合作,唐志想,每年毕业生都有数百万,高考难、就业难,孩子压力大,家长干着急。英才教育不但帮助孩子们圆大学梦,还提供就业机会,这就是商机!

和姐姐一商量,唐志决定加盟,第一个客户就是自己的儿子。英才教育把资源与加盟商共享,提供操作方案。唐志印了广告,贴在校园和小区里;在乡村以墙体广告为主。岗位抢眼,薪水诱人,孩子和家长们都无比心动,再加上不安排工作退款赔偿的承诺,唐志自己的孩子做样板……一个月的时间,唐志赚了6万多,收到了无数的感谢信和锦旗。唐志心里高兴,“英才教育包上大学包分配,困难学生还可享受助学贷款,安排不了工作校方退费赔偿。这是个造福他人的项目,更是个轻松赚钱的事业。”

【相关链接】

地址:山东枣庄市解放北路市中区职业中专英才教育高端就业办公室

电话:0632-3393758

手机:18266089718 15966716328

邮政账号:60454 03022 00169 455

户名:方振国

篇8

关键词:语文教育;智障学生;基础性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中对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中明确提到:“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语言教育、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可见语文教育应该作为特殊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招收的学生中很多是有智力障碍的学生,由于父母缺少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这些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几乎不具备任何的语言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尝试分析语文教育训练对智障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语文教育的策略。

一、语文教育训练对智障学生发展的必要性

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组织学生在情景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我发现,语文教育对智障学生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语文能提高智障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智障学生的康复。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基础,人的思想和智慧是大脑通过培养和锻炼后产生的,可以说大脑的思维机能几乎都是后天养成的,是通过感觉运动器官的作用后,才产生的思维和智慧。因此,有必要让智障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可以再生活中适用的。如简单模仿、认识拼音字母、看图说话、朗读简单的短句、写一些简单的笔画。经常动手动脑操作,既可以使其手指灵活,逻辑能力加强,又可以使人脑机能得到加强锻炼,从而促进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让智障学生更加聪明起来。

2.语文有利于培养智障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好的行为习惯。

对智障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可以端正其语文观念,养成良好的爱语文习惯,磨炼他们的意志和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语文教育,培养智障学生勤劳、懂礼貌的行为习惯。最重要的是,使智障学生学会一定的语文技能,可以为他们以后走入社会能够独立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对智障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策略

1. 学会主动参与语文,形成自我服务的意识。

智障生智力水平低,行动迟缓、困难。智障生的日常生活语言,基本是双音节词或者是叠词,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中对父母的依赖。丧失了学习的机会,更不会形成自我服务的意识。智障生的自我意识仅停留在单纯的主观上的“自我水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一种“自我本能”的需要,客观“自我”无从谈起。所以,强化、完善智力智障生的自我意识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这方面,我比较重视把握教育的时机,在完成语文技能的学习后,通常会及时安排活动将这项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使智障生亲身体验语文的过程,享用语文的成果,从中悟出语文的价值和意义,完成“自我需求”的升华。久而久之,智障生主动说话的意识就会形成。而且,他们也会习惯于在生活中主动使用所学的语言,从“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形成自我服务的意识。

2. 语文实践走向生活,培养合作精神。

语文课知识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开始。我们不仅要让智障生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语文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的思想、勤劳和自主自强的精神。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他们一生成长大有益处。由于智障生自觉性较差,语文习惯的培养就需要长期有计划的训练,所以,对于智障生的养成教育既要有信心,又要有恒心,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在平时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智障生树榜样:穿戴整洁、教学用具排列有序、不随手扔垃圾等,让智障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受教育。

第二,让学生学会语言,主动表达欲望。看似简单的一两个字、一两个拼音等语文技能,有的智障生却很难完成。这时候,我会采用任务分析法,将技能分成若干环节和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教学。还有就是教学过程中多以直观教学法为主,多示范和给予身体协助,尽量避免简单的说明和描述。

三、家校结合,保持语文教育的延续性

家庭是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智障生的教育训练要发挥最大的效果,家长的合作与参与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参与,不但可以从教师那里学到教育训练智障生的方法,而且还可以在家里帮助智障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经验。由于亲自参与了教育训练的过程,家长对其孩子的发展潜能,将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鼓起对其子女教育的信心。

我通过家长会、联系手册、家访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生语文教育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熟悉他们的发展现状,从而配合学校给智障生创设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将语文技能运用到家庭日常生活中。同时,让家长关注智障生在家的表现情况,记录学生每天是否能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及时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在教学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家校合力,保证了教育实施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共同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语文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感受与物质生活相统一的教育思想观念,对智障学生的特殊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要教给智障学生语文技能,使他们会主动表达需求,能生存,能做事,会做人,将来才能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过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肖.论语文实践对智障儿童康复的作用[J].大江周刊:论坛,2012,(8).

篇9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怎样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这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市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验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了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有一些体会。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们觉得,教师应当明确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掌握课程目标

掌握课程目标,这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其中7~9年级的目标一共提出了四项:一是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二是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三是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四是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摘引资料的出处。

显而易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是十分明确、具体的。主要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突出综合性,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因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再次,体现自主,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当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也只是提出一些列举性的建议,其阶段目标仍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语文教师留下很多的创新空间。

2.明确编者意图

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7~9年级的语文教材,目前有多种版本。但无论是哪种教材,都考虑到了这个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特征,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各种版本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往往与各单元中的阅读课文相并列、照应,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综合性学习编写的一个共同点,从总体上看,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循序渐进的规律排列。

编者有心,教者有意。语文教师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是做好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容忽视的方面。否则,在组织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就有可能随意、盲目,达不到编者所设定的预期目标,自然也就很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3.综合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3.1语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3.2语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审美的对象,课文本身就是自然美、人物美、艺术美的集萃。就其中包含着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文章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结构美、意境美、形象美、语言美的统一。比如,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就反映了自然美、语言美、意境美。描写人物的,反映了形象美、语言美、思想美、艺术美、意境美的多重境界。

3.3语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可以在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课堂教学可以多层次、多途径、多角度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写"沉默真是金吗?",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3.4语文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会作品的美丽意境。首先审美对象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审美人的活动。不是靠逻辑思维,而是用形象思维,从对美的直接体会开始,感受其意境美,进而把握美,领悟美。语文教育如果注重了这种审美素质的培养,那么,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对美的发现、认识和感知,对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都是大有裨益的。使学生们在今后的成长中,对人生的理解和体会更加纯净和内在。

3.5语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积极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教学,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用教材的意境美、思想美、语言美,来引导学生热爱人生,健康、积极、向上。中学生心理正处于半成熟阶段,会有很多困惑,需要教师的开解和指导。如何帮助学生走过这段矛盾的青春期,使其健康顺利地走向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随笔的形式,来释放他们的情感,袒露他们的心声,使其不至于被压抑、被困惑捆绑了思想。对学生这一阶段出现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困惑,通过笔谈的形式给予解决,使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乐观轻松的心情面对学习和未来。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只要我们充分明确这种学习活动的指导原则,掌握它的特征和指导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就一定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术慧.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探[J]. 读写算:教师版, 2015, (26):137.

[2]张春丽. 谈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J]. 中国文房四宝, 2015, (1):53.

[3]赵莉. 浅谈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J]. 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 2013, (18):116.

篇10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师范生;职业技能

一、相关研究的背景概述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在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不过,与医生、律师等专业相比,教师的专业性似乎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造成与之对应的师范生培养,在专业需求和学科性质方面也有所缺失。师范生是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起点,它决定了新教师质量以及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作为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师范院校应该承担起为教师专业化奠定良好基础的职责,有针对性的探索并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

(二)师范生培养和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 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两份文件的颁发,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

但是,研究当前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现状,我们发现原有《大纲》中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已落后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基于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语文教育类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现状,根据师范生职业需求和语文教师培养实际存在的问题来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参考语文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相对应的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优化语文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在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师范教育与在职教育相割裂,没有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导致新入职教师很难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将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放到教师教育一体化中加以审视,认识到师范教育是教师的职前准备期,把职前准备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文献述评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作者自身理解,对现有研究现状及观点作出如下归纳:

(一)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界定及体系建构(理论研究)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13条,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并不十分广泛。

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结合的特点。然而,反观当前各类师范院校开展的师范生技能培养活动,我们大多把师范生技能局限为“三笔一话”(硬笔、粉笔、毛笔、普通话),这显然是不够的。

1994年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技能的教学大纲(试行)》中指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指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玉林师范学院冯海英在其论文《微格教学在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18期)中将语文基本教学技能概括为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等等。

华中师范大学张莉的硕士论文《“农远工程”环境下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中归纳出的教师职业技能体系指标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基础技能,包括口语表达技能、非语言表达技能、书写与写作技能;第二是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程开发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第三是教育技能,包括班级管理技能和思想管理技能;第四是教学研究技能,包括课题研究技能、说课听课评课技能、教学反思技能。

列举的前两份资料中,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讨论仅仅涉及到“基本技能”的层面,虽然具体到班主任工作、提问技能等要素,但是关注面比较狭窄。早期的相关研究中,相同的情况很多,都比较关注“基本技能”的培养,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三笔一话”,很少关注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比如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能力。后来的相关研究,逐渐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性,例如在张莉的相关论述中,除了基本技能,师范生还需要掌握教学研究技能,突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性和科研能力的结合。

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及体系建构也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反映出社会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也是此类研究的出发点。

(二)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调查研究(实践研究)

1.师范生职业技能调查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调查”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6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题,共有记录27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题,并且包含“调查”,共有记录4条。

盐城师范学院乔晖著《近十年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对目前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侧重于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的分类研究;二是侧重于语文教学程序的技能训练的分类研究;三是侧重于语文教学元素的技能培训的分类研究。

以上提到的三类研究均比较重视语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很少涉及如何指导学生学的技能,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标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整理,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研究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现状的论文专著较少,相关的调查似乎也没有展开,研究者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依据大纲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结构指标体系的拟定上,然后根据指标制定相关培养流程。

例如肇庆学院毋茂盛、王静在《高等学校师范生技能研究》中,仅是依据其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师范生应具备的3种基本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并对这些技能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但是,由于研究过程中缺乏实际调查的案例支撑,这些观点显得空洞概念化,也比较片面,缺乏学术深度。

对此,笔者认为,研究可以在体系建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但是应该以现状调查的实际结果为依据,参考课程标准的实施,侧重师范生视角和新入职教师视角,给师范生培养的探索之路提供一个反向思维的案例支持。

2.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调查

同时,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师范院校”进行检索,共有记录4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高等师范院校”进行检索,共有记录19条。

广西师范大学郝向鹏的硕士论文《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情况进行了了解。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等师范生的职业准备现状做出了一些总结。同时阐明了阐明了高等师范生职业准备的相关内容,包括良好的教师职业意识、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出色的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的工作能力和对教师职业的关注。

像这样将师范生职业技能研究架构在具体某个高校中的调查研究还有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的戴云、胡智丹写的《综合性大学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现状调查报告――以江南大学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3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付明叙写的《早读在师范生职业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探析――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4期)等。

可以看出,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同时涉及综合性大学和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虽然同样设置了师范专业,但是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专科性学校,高等师范院校的政策导向、生源特点、就业前景等决定了其不容忽视的特殊性,也使得我们对师范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其不可替代性。要达到相应的教师培养目标,必须使学生在掌握一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的特色,将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研究推向教师培养的前沿阵地。

3.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现有研究报告的整理,归纳出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第一,重视传统手段和教学经验的继承,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二,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和训练;

第三,课程设置繁杂,但是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

第四,职前职后教育脱节。

对此,相关研究给出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学生需求和职业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师范生培养目标及方式;

第二,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应做到课内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

第三,优化师范生技能相关课程设置;

第四,建立职前职后连贯统一的师范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终身发展。

以上观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调查结果和建议不够系统深入,缺乏实证材料相佐证,通常是笼统概括,很少有着眼于师范生各项具体职业技能专门展开的细化分析和建议,相关研究对师范生培养的评价机制也少有着墨。当然,这些成果对师范生培养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也因为其不完备性,使得后续课题有更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更深远的学术意义。

(三)语文学科视阈下的师范生职业技能

在CNKI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语文”进行检索,共有记录4条;以“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记录6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汉语言文学”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语文教育”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以“师范生职业技能”为主题,并且包含“中文”进行检索,共有记录0条;可见,在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研究领域,突出学科性质,专门探讨语文教育方向师范生培养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

周庆元所著《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概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6):35.)中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给出的定义是“语文教师在其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中,为了适应和满足工作的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巩固乃至自动化了的动作或智力的行为活动方式。”

盐城师范学院乔晖著《近十年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76.)中认为:“语文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的系统。”

以上两种观点,仅仅是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作出了定义,并没有反映出其涵盖的内容,在论文中也没有构建相应的职业语文教师职业技能体系。

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有学者称之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周海生、周秀娟所作《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5,(5):33.)中认为“所谓语文教师基本功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主要内容包括‘说、写、画、作’四方面。”

扬州大学乔晖的硕士论文《论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D].扬州:扬州大学,2004.)因为侧重于创新教育,所以对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概括偏向教育研究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固然是语文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代替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全部内涵。

以上的一些观点,显然不能完全概括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他们都只是对整个语文教师或者语文师范生职业技能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未突出语文的学科性质,相关论文中关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础技能。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为专任教师,需要更加详实完整的语文相关技能。因此,笔者建议,在此类相关研究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师范生职业技能与具体语文学科的结合,构建一个基于语文学科的完整的师范生职业技能体系,它应该包括语文基础技能、语文教学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语文教学科研技能等四大方面,在研究过程中,结合理论、各项标准、调查结果、前人研究等资源来完善各项技能的内容,形成系统化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