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篇1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盈利能力 指标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概述

(一)盈利能力的含义

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利润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差。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盈利能力分析也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公司经营的问题,改善财务运行效率。

(二)评价企业资产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

评价企业资产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是总资产报酬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

1.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它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总资产报酬率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企业的资产运营越有效。

2.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指标,反映了在不考虑非营业成本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通过经营获取利润的能力。其中营业利润取自利润表,全部业务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收入)

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净额

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商品销售额提供的营业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此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弱。

影响营业利润率因素有销售数量、单位产品平均售价、单位产品制造成本、 控制管理费用的能力、控制营销费用的能力。

3.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它弥补了每股税后利润指标的不足。例如。在公司对原有股东送红股后,每股盈利将会下降,从而在投资者中造成错觉,以为公司的获利能力下降了,而事实上,公司的获利能力并没有发生变化,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分析公司获利能力就比较适宜

计算公式: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2/(本年期初净资产+本年期末净资产)×100%

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4.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

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该项指标越高,利润就越大,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

5.资本收益率

资本收益率又称资本利润率,是指企业净利润(即税后利润)与平均资本(即资本性投入及其资本溢价)的比率。用以反映企业运用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也是财政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评价指标。

计算公式: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100%

资本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投资者的风险越少,值得投资和继续投资。对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就意味着股票升值。因此,它是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如果资本收益率高于债务资金成本率,则适度负债经营对投资者来说是有利的;反之,如果资本收益率低于债务资金成本率,则过高的负债经营就将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二、敏方机械厂盈利能力分析

(一)行业概况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领域,而对于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国而言,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今后10-15年内,中国制造业将会上升至世界第三位,虽然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工

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工业,而中小型企业是经济发展所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工业总产值占总GDP的50%,并且每年增长速度都比GDP增快2到3个百分点,制造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必然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而中小企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很大的比重。

(二)企业概况

敏方机械厂创办于2008年,是一家新兴的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元.目前拥有职工人数23人.年产值30万元,主要致力于各种机械零件的加工与制造。2008年至今,已得到相当规模的发展。敏方机械厂2008年--2010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见附件。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历史比较分析

2010年营业利润率=2042515.02/381,284.88=5.3569

2009年营业利润率=1486422.71/346784.57=4.2863

2008年营业利润率=1183798.68/297698.65 =3.9765

2010年成本费用利润率=2042515.02/1,656,411.00=1.2331

2009年成本费用利润率=2820089.13/2035860.76=1.3852

2008年成本费用利润率=2984743.67/2249872.98=1.3266

2010年总资产报酬率=(381,284.88/1,3551.4)*100%=28.1361

2009年总资产报酬率=(335670.28/23489.5)*100%=14.2902

2008年总资产报酬率=(245671.89/45672.6)*100%=5.379

2010年净资产收益率=381284.88*2/(843,592.11+829,104.05) =0.4559

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248642.71*2/(782587.45+793768.05)=0.3155

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223798.68*2/(678456,32+714598.43)=0.3213

2010年资本收益率=381,284.88/1,000,000.00=0.3813

2009年资本收益率=248642.71/1000000=0.2486

2008年资本收益率=223798.68/1000000=0.2238

以上各项指标汇总整理如下表1。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敏方机械厂2008-2010年的总资产报酬率逐年提高,表明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在逐年增强,企业资产运营效益在逐年提高。特别是2010年企业的总体获利能力比2009年翻了两番,比2008年翻了近三番,表明企业以差不多的总资产获得的营业额在2010年有了很大提高。2008-2010年的营业利润率逐年平稳提高,说明企业商品销售额提供的营业利润逐年增多 。2010年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比上年度都低表明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充分利用投资得当,使企业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盈利. 201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比2008年和2009年度高, 表明企业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投资者的风险越少,值得投资和继续投资。不过2009年和2008年没有太大的差别,表明企业刚起步的时候遇到的困难较大。2010年的资本收益率比2008年和2009年的高,表明企业运用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也在逐年增强。企业资本回收速度快管理效高资产流动性强。经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敏方机械厂近几年的资产运用状况良好,发展趋势良好。

2.同类行业比较分析

敏方机械厂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美胜机械厂.创办于2001年,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及配件,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家用电器零部件及配件,通用机械零部件,电子元件的制造,销售,已形成相当规模,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公司注册资本为200万元,目前拥有员工人数58人。年产值约150多万余元。2010年营业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总资产报酬率, 净资产收益润, 资本收益率示:

两企业2010年各项资产周转率整理如下表3列示: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敏方2010年的总资产报酬率与营业利润率比美胜企业公司高,表明敏方比美胜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好,总资产运用效率高, 企业商品销售额提供的营业利润多,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强。2010年 成本费用率比美胜低, 说明敏方机械在盈利能力强的情况下,成本控制比美胜好。不过比敏方机械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资本收益率不如美胜机械, 表明企业运用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不如美胜机械。

三、结论与建议

经过分析,可知敏方机械厂近几发展情况良好。与本地区的同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美胜机械厂相比,敏方机械厂2010年度的资产运用状况总体超过美胜机械厂,但企业运用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不如美胜机械。

提高敏方机械厂的盈利能力可从销售、运营和资本结构、资产管理水平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销售净利率,一般主要提高销售收入、减少各种费用等。

第二,加快总资产周转率,结合销售收入分析资产周转状况,分析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比例是否合理、有无闲置资金

第三,权益乘数反映的是企业的财务杠杆情况,但单纯提高权益乘数会加大财务风险,所以应该尽量使企业的资本结构合理化。

第四,敏方机械厂的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资产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熊楚熊.企业资产盈利能力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9(24).

[2]赵荣荣.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经济师,2009(01).

[3]刘颖.浅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现代商业,2011(50).

[4]杨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时代金融,2011(15).

篇2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在一定的投入为前提赚取的利润额。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仅客观评价与预测企业的经营业绩、投资价值以及发展前景,而且为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获取投资收益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正确、公正地评价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为各个利益相关者提供正确的财务决策依据[1]。

二、企业盈利的指标

(一)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是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营业利润率可以用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于评价企业最终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商品赚取的营业利润越多,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相反,营业利润率越低,企业赚取的营业利润越少,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弱[2]。

(二)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利润总额与企业的成本费用总额和支出之和的比,能反映出企业发生的耗费和获得的收益之间的信息。它可以反映企业每付出一元成本所获得的利润,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三)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的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相比,反映了公司的管理者运用公司的资产来获取利润的能力和效率,反映了公司的经营情况,可以用来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该指标值越高,表明资产的回报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3]。分析总资产报酬率可以了解公司的获利能力与投入产出状况,评价企业总资产的运营效率,提高单位资产的收益水平。

(四)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的综合性很强,也是证监会衡量上市公司配股、增发、特别处理的重要考核因素。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绩效越高。

(五)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后的,不包括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因素。主营业务利润是企业利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企业的整体经营成果。主营业务利润越大,市场的竞争力越强,企业的发展潜力越大,企业的获利水平就越高,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越信赖。

三、分析杉杉控股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

(一)公司简介。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在1996年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它是国内服装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并渐渐成为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十余年来,杉杉公司不仅在服装业取得辉煌成绩,荣获十多项行业第一的荣誉,成为了国内最好的时尚品牌运营商,还涉足锂离子电池材料和投资行业当中来。此外,杉杉股份较早涉足的投资领域包括金融股权投资、类金融及创投业务等。杉杉股份一直秉承“正直、创新、奉献、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创造价值为目标,注重企业的品牌,勇于创新,旨在建立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企业。

(二)盈利能力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总资产报酬率整体上是增长的从09年的107013增长到2013年的143171,虽然中间的2011年到2012年稍微下降了一点但对总体不影响还是呈上升的趋势,表明 资产运营最有效,资金周转快,经营管理水平高,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在逐年增强,企业资产运营效益在逐年提高[4]。营业利润率从09年的43334增长到11年的60066,达到这五年中的最高,说明企业销售商品赚取的营业利润逐年增多,但在12年的时候下降直到13年降为41287为5年最低水平。成本费用利润率从09年的61077下降到13年的47186,中间11年也有稍微的上升,但不影响其总的下降趋势,13年降到最低47186,表明企业通过降低成本,使企业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盈利[5]。净资产收益率09年到13年呈上升的趋势,表明企业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投资者的风险较小,适宜投资者投资。主营业务利润从09年一直增长到13年,增长较大,13年较09年将近翻一番,获利水平高,发展前景良好。总的来说,杉杉控股公司盈利能力较好,适宜投资者的投资。

四、盈利能力分析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会计政策的变更。会计政策变更要求企业关注相同的交易或者事项,使它们及时按照国家的规定作出相应的调整,确保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企业应该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项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6]。所以会计政策的改变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其作用不可估量。一般认为,稳健的会计政策有助于保持公司的收益质量,保证盈利能力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更好地为广大信息使用者提供根据。

篇3

关键词:钢铁企业;盈利能力;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钢铁工业作为重要基础产业,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的钢铁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钢铁生产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有了极大提高。然而,当前我国钢铁生产从总量上看,供求基本平衡,但从钢铁产品结构上来看,矛盾十分突出,传统产品过剩,高附加值产品供不应求。因此,钢铁产品的竞争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从盈利能力的角度出发,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四个方面分析了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现状,使我国钢铁类上市企业对其盈利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为我国钢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至2010年的公司财务报表。

(二)指标选取

鉴于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的现状,本文选择了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

三、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根据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计算出上述四个指标,具体数值见表1。

表1:安阳钢铁盈利能力指标数据

(一)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九年中营业净利率的平均值为3.81%,其中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7年的营业净利率比较高;其它年份都比较低,尤其是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远远低于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安阳钢铁的营业净利率还是比较低,分布比较分散,最高者与最低者相差甚远,自有资金积累能力不足。总之安阳钢铁以后应该着重改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盈利能力,加速自有资金的积累。

(二)资产盈利能力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九年中总资产净利率的平均值为7.17%,其中大部分年份比较高,2002年、2003年、2004年的总资产净利率比较高;少数年份比较低,尤其是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远远低于7.17%。总之安阳钢铁的大部分年份总资产净利率还是比较高的,以后应该注意不要一味的追求资产规模而忽视资产的盈利能力。

(三)资本盈利能力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九年中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为5.4%,其中大部分年份比较高,2002年、200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比较高;少数年份比较低,尤其是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远远低于5.4%。总之安阳钢铁的净资产收益率还是不错的,以后多注意资本结构的调整,权衡好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不断提高股东价值。

(四)收益质量分析

一般来说,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大于或者等于1时,说明企业的利润具有现金流量保障。从上表可以看出,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九年中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的平均值为23.29,其中大部分年份大于1,2009年的盈余现金保障倍数高;少数年份比较低,尤其是2010年为负值。总之安阳钢铁整体的盈利结构是合理的,但是不太稳定,最高和最低相差甚远。公司应该在提高盈利能力和实现现金均衡收付的同时,注意盈利结构的适当调整,保证企业盈利的稳定性。

四、盈利能力综合分析

我们借助于spss16软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阳钢铁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我们将表1中的数据导入到spss16软件中,就可以得到total variance explained(总方差解释)、component matrix(主成分矩阵)和主成分得分排名表。

表2: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表3:component matrix

表4:主成分得分排名表 通过表2,我们提取的1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解释程度为79.383%,也就是说,此次分析具有79.383%的可信度。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主成分是这4个指标的综合反映,并且可以得出主成分的表达式,即y=0.989x1+0.99x2+0.99x3-0.487x4。最后我们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主成分表达式,就得到了主成分得分排名表。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安阳钢铁盈利能力最好的年份是2003年,其次是2002年和2004年,其它年份比较差。实际上,安阳钢铁被中联资产评估公司、中联财务顾问有限公司联合国资委等部门组成的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估课题组评选为2002年度上市公司业绩百强第9名、2003年度上市公司业绩百强第1名。自从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供需矛盾和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的影响,钢铁行业的利润不断下跌。因此,我们分析的结果与事实基本上相符。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安阳钢铁盈利能力分析,可以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展望;钢铁企业平均技术装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任务十分艰巨;钢铁企业的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以及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等原因,导致我国钢铁产品生产成本高;钢铁产品质量偏低。上述种种因素造成了我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呈下滑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我国钢铁行业应该不断开拓市场空间,通过联合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行业规范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促进钢铁行业平稳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石家庄经济学院,石家庄 050000)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 050000,China)

摘要: 本文是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并从综合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报酬四个方面对房地产进行综合评价。

Abstract: Based 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fitability of listed real estate companies and evaluates real estate from four aspects: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scale efficiency,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reward.

关键词 : 数据包络分析;盈利能力;房地产

Key word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profitability;real estate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210-02

1 数据包络分析原理

1.1 数据包络分析概述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一种基于线性规划的用于评价同类型组织工作绩效相对有效性的工具手段。这类组织例如学校、医院、银行的分支机构及各个连锁机构组织等,各自具有相同的投入和相同的产出。衡量这类组织之间的绩效高低,比如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周转能力、融资能力、现金支付能力等,通常采用投入产出比这个指标,当投入和产出可折算成统一单位时,很容易计算出各自的投入产出比并按其大小进行绩效排序。在DEA中通常被衡量绩效的组织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是基于对DMU工作绩效有效性的判断,DEA有效是指一个或多个组织机构的多项投入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即不可能保持其中一项投入不便的情况下,减少另一项的投入水平。

1.2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建立 DEA是一个线形规划模型,表示为产出对投入的比率。通过对一个特定单位的效率和一组提供相同服务的类似单位的绩效的比较,使服务单位的效率最大化。现在要衡量某一决策单元K是否DEA有效,为此现构造一个由n个决策单元线性组合成的假想决策单元。如果这个假想单元的各项产出均不低于K决策单元的各项产出,它的各项投入均不高于K决策单元的各项投入,即有

模型得出的θ即是第k家被考察单元的总效率,而根据θ值等于或小于1可将决策单元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类。即θ=1,则决策单元k为DEA有效。此外,我们在选取评价指标和决策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DEA评价指标的选取:①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②指标应具有独立性。③指标具有代表性。④指标具有可行性。DMU的要求:一般认为,决策单元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具有相同的任务和目标;具有相同的市场环境;具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

2 房地产上市公司实证研究

2.1 数据选择 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万科地产会年计份作为决策单元,选取近五年的合并财务报表数据来构建指标对其盈利能力运用DEA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另外,遵循上述指标的选取原则,选取4个投入指标:净利润,总资产,营业成本,营业收入;选取4个产出指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营业成本率,营业净利率。

2.2 DEA模型求解 运用DEAP-2.1软件将上述调整后产出投入指标数据进行处理运算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2.2.1 评价结果分析 对于效率分析,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①综合效率—最能显示决策单元差异性;②技术效率—衡量企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③规模效率—衡量企业是否已经达到规模经济。三个效率评价指标中,相对有效值为1的则表明企业的该效率指标为DEA有效,即投入产出达到了有效平衡。效率指标小于1的则非DEA有效,即存在无效投入,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

由表2的评价结果可得万科地产盈利能力在2009年-2010年DEA有效,2011-2013年的三个效率指标非DEA有效,还存在提升空间。尤其在2013年万科地产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偏低,无效投入严重。虽然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是递增的,但不代表着2011年至2013年的盈利能力达到高效。下面着重对2011-2013年DEA结果进行分析。

2.2.2 投入过量分析 通过DEA分析,可以得出各项投入指标的有效性,即企业的各项投入所占的有效比重。

从表3可以看出四个投入指标的无效投入比例逐年递增,尤其2012年至2013年,4个投入指标的无效投入比更是高达50%以上。无效投入比例严重偏高,这应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合理配置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

2.2.3 产出不足分析 对于各项产出指标,DEA分析也能够得出其不足部分,也就是企业应达到的目标产出与企业实际产出之间的差距,即企业提升空间。

从表4可以看出四个投入指标的无效投入比例逐年递增,尤其2012年至2013年,4个投入指标的无效投入比更是高达50%以上。无效投入比例严重偏高,这应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合理配置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

2.2.4 产出不足分析 对于各项产出指标,DEA分析也能够得出其不足部分,也就是企业应达到的目标产出与企业实际产出之间的差距,即企业提升空间。

3 结束语

在当前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的数量十分巨大,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独特性,而且各地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又有所不同。本文只是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万科地产进行DEA分析。各房地产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还需要因地制宜,并结合自身优势,制定相应的战略与对策。DEA方法在相对效率评价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决策单元的数量限制了指标选取的范围,从而使得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袁锋.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绩效:基于DEA的2008年报数据分析[J].兰州学刊,2011(1):124-126.

篇5

0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将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和大竞争中。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充分利用各项经济资源,搞好营运能力评估,提高营运能力。

1 企业营运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在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的约束下,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也是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可以用来评价企业对其拥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营运活动能力。营运能力通常通过企业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反映出来,即企业的产出额与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

2 营运能力分析的意义

营运能力分析可以评价企业资产营运的效率,同时可以发现企业在资产营运中存在的问题,营运能力分析是盈利能力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的基础与补充。

①评价企业的流动性。②评价企业资产利用效果。③确定合理的资产存货规模。④促进企业各项资产的合理配置。⑤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⑥挖掘企业资产利用潜力。

3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3.1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根据宝钢集团2007―2009年的财务报表数,计算各项资产运用效率财务指标,进行历史比较分析,该企业各指标整理一览表见表1。

表1中对宝钢集团2007-2009年三年财务指标进行了历史纵向对比,下面具体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3.1.1 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从表1数据可看出,宝钢集团在2007-2009年的总资产周转率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0.05, 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0.29。可以看出,总周转额(销售净额)逐年呈下降趋势,并且在2007年和2008年时,企业的总资产周转额(销售净额)大于其平均总资产,然而到了2009年,总资产周转额(销售净额)小于其平均总资产。表明企业在2008年,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进入了需求低增长、产物低价格的困难时期,导致总资产运用效率降低。对宝钢2007-2009年流动资产周转率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总资产周转率与流动资产率呈正相关,表1中,宝钢三年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分别为2.24、2.22、1.59,也是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3.1.2 流动资产周转率分析

从表1数据可看出,宝钢集团在2007年至2009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从2.24下降到1.59,降低了0.65,可以看出,流动资产过多,表明流动资产没有充分进行经营活动,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宝钢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海内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钢材价格大幅下跌导致业务收益随之降低,致使其营业收入降低,呈现流动资产周转率大幅度下降。

3.1.3 存货周转率分析

从表1数据可看出,宝钢集团在2007年至2009年该指标呈逐步下降趋势,存货平均余额大,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萧条,交易不活跃,导致了企业无法按计划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形成了存货储存过多,从而影响了存货周转的速度。

3.1.4 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从表1数据看出,宝钢集团在2007-2009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从2007年的36.3下降到了2009年的27.41,这一幅度还是非常大的。下面,根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应收账款是逐年增加的,也就是说,企业的赊销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就是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各个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下降,很难实现“即买即付”这一状态,从而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的下降。

3.1.5 固定资产周转率分析

从表1数据可看出,宝钢集团在2007年至2009年该指标呈逐步下降趋势,两年之内下降了1.1。固定资产净值大,这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固定资产无法利用充分,所提供的生产成果并不多,导致累计折旧减少,固定资产净值随之增加。在此背景下,市场交易并不活跃,使得企业营业收入减少。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率势必降低,营运能力也随之下降。

总的来说,2008年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宝钢集团的资产营运能力受到影响,从而使2009年各项指标都低于2007年。

3.2 宝钢集团与同行业营运能力比率比较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处于低迷状态,钢铁行业也没能逃过这一劫,在这一时期内,交易量大幅减少,致使整个行业销售收入一路走低,影响了其资金运用,导致了企业的营运能力下降,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宝钢集团的各项财务指标均低于同行业一般水平,尤其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宝钢集团的这一指标与同行业一般水平差距甚大,充分体现出宝钢集团在有关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出现了问题:第一,为了增加销售收入,在销售情况下,销售人员没有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缺乏与客户的沟通以及对客户的了解;第二,负责催款的工作人员,没有按实际还款期限收回应收账款。从外部市场发面考虑,经济危机很有可能导致宝钢集团的债务人发生破产或倒闭,这样就形成了一部分坏账。

4 提高企业营运能力的措施

4.1 了解市场,提高销售收入

宝钢集团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比较低,这就是说明其销售收入少,销售收入如果可以提高,那么对企业的营运能力也起到促进作用。在现实中,可以分析调查市场来提高销售收入,这样可以了解市场的需求,以需求为依据,生产出被市场所接受的产品,销售收入就会增加,流动资产周转率也会随之提高。

4.2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宝钢集团严重低于同行业一般水平的一项,就是应收账款过多,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工作,注重信用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分析企业采用的信用政策和应收账款的账龄,同时加强应收账款的整合、加速对应收的款项的回收、合理计提应收账款的折旧等,以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

4.3 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企业应与供应商保持稳定的关系,将库存移至供应商处存放;同时,对于滞销或者存放于仓库日期过久的产品,可以采取打折销售方式及时处理。

4.4 提高资产利用程度

宝钢集团营运能力偏低,从整体方面讲,应该全面评估企业的现有资源,对无法提高利用率的,多余、闲置资产及时进行处理,以提高资产利用率。

篇6

关键词:营运能力;财务比率;经营效率;局限性

如今对公司企业的资本和相关的经营管理的研究,事实上是对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的研究,即为企业的营运能力研究。由于资本周转率和周转的数额是表明一个企业营运能力的重要数据之一,因此这种企业营运能力的研究主要就是在企业在资本周转和其具体的数额上的研究,它对于实现利润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某方面来说,这种经营的能力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根本,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也是基于这点。所以,树立完善的评估制度,运用正确的、科学的评测手段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说意义重大,它能够指导企业的运营方向,并发现和解决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增强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并为债权人提供决策的凭借。

一、营运能力分析概述

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是指在整个企业营运过程之中资产的效率与效益。从某方面来说,一个企业在资产营运过程中的效率主要是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益往往是企业的产出额与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企业营运能力主要包括了生产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等,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的一个体现。具体在财务分析领域主要反映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方面。在现代企业发展中,营运能力往往被视作企业的重要核心竞争力,营运能力水平因而也是企业能否长远、稳定发展的关键。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局限性

合理的进行对一个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是对整个企业资源完成良好安排,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主要手段。事实上,现阶段对于企业营运能力的评价与分析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相关数据存在一定局限性。现阶段有关企业营运能力评价指标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往往习惯于把损益表数据与企业资产负债表数据二者进行捆绑分析研究。在对一个企业之中的某项资产投资,所形成的销售收入进行分析计算。通过计算,对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最终达到计算企业在分配各项经济资源中所拥有的效率情况。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上,在对企业进行营运资产分析时,计算相关资产的周转的比率虽然能够对企业资产所实现的利润状况进行衡量。但是由于四个比率的存在,即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都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数据与损益表的数据相比计算而得的,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时点值,而损益表反映的是时期值,正是因为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二者之间进行比较恐怕存在不相同的情况。

2.对应收账款计算公式的应用并不到位。在现阶段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之中,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往往是对销售赊销净额和应用账款平均余额进行简单的比对,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一些其他情况。在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下,通过计算从而算出的结果往往与实际并不准确。与此同时,对于企业的营运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上,分子是赊销净额,但在实际的计算之中,出于各种原因,企业公开的会计资料往往很少的表露出赊销净额,往往习惯用销售金额来替代赊销净额的方式。但是,如果企业采取这样的方式,就导致了对于企业的营运能力的分析会出现误差,会高估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或缩短应收账款的回收天数。

3.缺乏完善的无形资产评估。对于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中,通常往往只对有形资产进行评估,而缺乏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在这种评估体系下做出的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很多企业由于经营模式不同,其无形资产价值可能要远远高于有形资产价值,如企业的品牌价值、市场渠道、技术创新能力等等。而这些无形资产由于很难被量化,无法进行较好的定量分析,因而在财务分析中也就不被受到重视,并且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会造成评估结果的不准确。

4.财务人员分析水平局限性。在企业营运能力财务分析中,财务人员分析水平的局限性也是限制运营能力分析结果可靠性、真实性、全面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的企业财务分析中,往往重视盈利能力分析而不重视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可以通过相关的财务指标较为简单、直观的分析出来,而营运能力分析则更加全面、更加复杂。很多财务人员受限于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很难进行较好的营运能力分析,在营运能力分析指标构建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并且使得营运能力分析还停留在较为低级的层次阶段,缺乏深入的、本质的分析。

三、完善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建议

现阶段我国企业营运能力的计算,从映射企业营运能力指标的会计内涵相关来看,如果要使计算结果更加便于增强企业资产周转率,便只能依靠有效的调整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比重来进行。如果单一的依靠存货周转率或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这样并不能完全反映营运能力的好坏。还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如通过分析反映公司营运能力指标的经济内涵,以此来提高对财务比率的分析判断能力。从经济角度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该指标是反映金融企业的营运能力的主要指标,通过其高低反映应收账款的质量和流动性的高低。一般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高,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则小,其质量就高,如果处于机制健全、发育完善的资本市场,公司在资金短缺时可以立即实现贴现,否则相反。在分析公司营运能力时,每一级财务比率指标的选用不应追求单一的最优,而应该是相关指标的组合最优

1.增强企业资产经营数据的统计,避免数据出现局限性。通过强化经营的资金数据管理使得在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之中分析结果较为全面与准确。对于经营数据包括了: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现金周转、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等,人们要确确实实的想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单单的将目光与注意力单纯的放在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各项资产的相对关系上是远远不行的。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在计算营运能力分析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企业数据的统计力度,对数据进行尽可能的公开,以此来保证营运数据的准确无误。

2.合理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公式。事实上、在现阶段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之中,现行计算公式是通过对销售收入和平均应收账款的比值,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回收账款能力越强。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中的周转天数并非越少越好,很多企业在营运能力分析中,可能会把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作为评价应收账款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应收账款往往是由于企业采取了赊销策略引起的,在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赊销策略的利弊有所不同,如果在某一时期企业采取赊销策略利大于弊,优势大于现销策略时,那么就不能仅仅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而应当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优化应收账款周转率公式的使用。

3.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可以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基于无形资产分析在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中的重要地位,应当提高对于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视。可以建立起相关的无形资产分析模型,将企业的品牌价值、市场渠道优势、技术创新能力等等进行定量分析,并且结合定性分析来弥补定量分析中的不足,应当尽量消除定性分析中的主观因素影响。

4.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为了提高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真实性、可靠性、全面性,应当做好完善的人才保障,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水平,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积极引进高素质的财务人才,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建设相应的财务管理团队,能够较好的完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工作。并且还应当通过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发现当前企业营运能力方面所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的改正建议。

四、结论

如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在经济繁荣的同时市场的竞争也不断增加,现在也有许多的企业加入进来未来也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大市场当中,想要在这个大背景下获得相应的企业利益,就必须要时刻注意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正是针对于此,一个全面的、合理的、科学的、有效的企业经营分析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企业想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实力就必须要加强对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从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寻找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策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保证企业能够积极稳健的进行利润的创造以及收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俞宏.关于完善我国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27).

[2]李涛,陈佳萍.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产业,2010(07).

[3]王忠帅,张运建.浅谈企业营运能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33).

[4]颜炳英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探讨[J].现代商业,2013(18).

篇7

关键词: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评价指标 局限性 优化对策

一、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相关概述

企业营运能力就是企业经营运作的能力,是企业为了得到更好的生存发展从而对已有资源进行优化利用的能力。能力越强,表明企业对自身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越高,同时企业的获利能力就越强。具备良好的营运能力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谋求长足发展的基础。

而营运能力分析则是对企业这种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深入解读,企业试图通过营运能力分析发现、解决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判断运营状况对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它为企业管理者对资本收益能力、保全程度、风险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提供了更好的评价依据。目前的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一般是通过对相关财务数据的采集、整理、计算从而形成一定的评价指标,然后依据现有的行业平均值进行参照对比分析,从而判断企业营运能力水平的高低。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局限性

(一)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内在局限性

1.差异化的会计核算方法影响了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和经营发展需要选择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而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则会产生差异化的财务数据,这会使评价指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还会使会计核算方法的可比性受到影响。例如在计算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时,如果企业采取了不同的存货成本计算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进而影响指标的准确性。存货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对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价值的计算有着直接的联系,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的存货周转率会因为该方法中存货的数值大于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数值,从而使得存货周转率虚增,其准确性和可比性下降。

2.数据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来源的单一性。通常情况下企业进行营运能力分析时所采用的数据仅仅局限于从企业财务报表中获得的数据,而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数据自身的局限性会被随即转嫁到企业营运能力分析过程中,导致相关评价指标也具有了相应的局限性。例如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数据来源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对比得出数据。但是财务报表中一般只列示期初、期末余额,而我们一般会取两者的平均值,这就会忽视那些销售易受季节影响、经营波动较大的企业。除此之外,现有的企业营\能力评价指标往往都是将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捆绑式的分析,然而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特定日期的时点值,利润表反映的是某一经营周期内的时期值,而这一时点值可能是整个经营周期的一个低点。所以利用这种捆绑式评价指标分析出的数据可能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营运能力水平。

3.缺乏较为科学的指标评价基准。在我国现有的营运能力分析体系中,通常使用行业平均值作为衡量企业营运能力水平的参照物,但是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企业自身的营运能力和企业外部环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一味地采用行业平均值作为衡量标准其实并不科学。例如当整个行业或者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经营状况趋于下滑时,行业平均值将不足以用来佐证分析结果。此外,在进行跨行业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比较时,行业平均值的实用性也会相对降低,企业之间的可比性也会削弱。

4.部分人为因素的存在影响了评价指标的真实性。例如:某些企业会通过期末减少采购或者期末之前接受大笔订单等手段人为地提高存货周转率。还有企业为了得到较高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可能会采取紧缩型的信用政策,而长期使用紧缩型信用政策将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长期发展。所以在被人为因素影响下得到的分析结果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外在局限性

1.管理者缺乏重视,导致营运能力分析地位下降。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财务分析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更加倾向于注重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而对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却缺乏重视,这种短视行为使企业营运能力分析难以在企业中深入开展和广泛应用。

2.财务人员专业分析水平有限,难以满足营运能力分析的需要。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分析过程,这要求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营运周期、销售状况等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掌控。目前许多中小型企业财务分析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还无法满足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需要,其工作侧重点更多地集中在企业账务处理方面,在进行财务分析特别是营运能力分析方面的经验较少,只是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如进行一些简单的指标计算等,难以深入开展和发掘深层次的内容。

三、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优化对策

(一)选择一致的会计核算方法

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得分析企业营运能力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受到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选择一致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要随意、频繁地进行更换。企业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意识,使其在某一经营周期或者较长时间内采取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是,企业管理者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因素,适当变动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其更加适合市场标准,从而在与其他企业进行营运能力对比分析时,可以保证其相关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二)加强相关数据的采集整理工作,拓宽数据来源

在对企业营运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数据来源一般仅限于财务报表,然而由于报表数据本身的局限性,可能会导致评价决策出现误差。这就需要相关财务人员加强数据的采集整理工作,拓宽数据来源。获取数据的方式,不能仅限于财务报表,还应该加强对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的数据采集,通过加强对资金、存货、应收账款等方面的关注来获取数据。例如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财务报表只列示了期初和期末余额,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数据统计力度,将期初、期末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更换成月度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这样可以得到更加均衡、准确、真实的数据分析结果。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基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标准有利于企业找出自身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企业制定更加明确的企业目标和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基准需要分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个经营时期各个营运指标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所属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总结出企业营运能力发展的趋势及速度等数据,从而制定出适合企业的营运能力评价指标基准,而不是在每次进行营运能力分析时仅仅只依据行业平均值,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四)引入非财务性指标,丰富评价形式

因为部分人为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企业原有财务评价指标失真,所以企业在进行营运能力分析时还可以引入非财务指标,例如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量、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等。将非财务性指标融入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制中,可以从多个层次、不同角度更加全面真实地进行数据分析。此外,相关数据使用者在评价企业营运能力水平时也不能仅仅一味地依赖评价指标,还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挖掘背后的因素。

(五)加大管理者的重视程度,提高营运能力分析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

营运能力分析作为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获利能力有着较大影响,企业管理者不可以也不能够忽视该分析对企业的作用。首先,企业管理者可以将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与业绩考核、人员升迁、工资变动相结合,以此来刺激相关人员对营运能力分析的重视程度。其次,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财务分析过程中,企业决策者要加大营业能力分析重要性的宣传,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提高其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

(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加强企业财务队伍建设

从当前来看,缺乏专业素质的财务人员是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营运能力分析时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想要提高财务人员财务分析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企业应该对相关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财务分析水平。其次,企业应积极开展相关交流活动,鼓励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例如组织专题讲座、专业技能竞赛等,调动员工投身学习的积极性。再有,企业还应该积极吸收高素质、综合性财务人才,建立一支高效率的财务管理团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哲.创新对中心微企业营运能力的影响分析――基于南京地区企业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6,(12).

[2]董育,金晶.湖北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

[3]刘贤昌.基于财务比率的企业营运能力浅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

[4]杨有红,成晓翠.O2O商业模式、盈利能与风险管控:以携程为例[J].商业会计,2016,(21).

作者简介:

篇8

摘 要 现实企业对营运能力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所表现的效率研究。营运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而且是整个财务分析物核心。推行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营运能力评价指标,有助于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促进企业加强各项资产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营运能力 缺陷及改进

一、营运能力的概念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的经营运行能力,即企业运用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社会生产力在企业中的微观表现,是企业各项经济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资源、财务资源、技术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广义的营运能力是企业所有要素所能发挥的营运作用;狭义的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资产的营运效率,不直接体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

二、营运能力分析的目的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就是要通过对反映企业资产营运效率与效益的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进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主要目的是:

1.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经营的基本动机是获取预期的收益。从一定意义上讲,流动性是比收益性更重要的概念。企业的营运能力越强,资产的流动性越高,企业获得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

2.评价企业资产利用的效益。提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是企业利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的效益。通过企业产出额与占用额的对比分析,可以评价企业资产利用的效益,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指明方向。

3.挖掘企业资产利用的潜力。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资源利用的情况,发现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资产营运能力。

三、营运能力分析的内容

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分析比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周期、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这些比率揭示了企业资金运营周转的情况,反映了企业对经济资源管理、运用的效率高低。企业资产周转越快,流动性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资产获取利润的速度就越快。

(一)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反映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指标主要有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1)应收帐款周转率

应收帐款周转率(Receivable Turnover)是反映应收帐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它是一定时期内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帐款平均余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应收帐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帐款余额

其中:平均应收帐款余额=(应收帐款余额年初数+应收帐款余额年末数)/2。

应收帐款周转率有两种表示万法。一种是应收帐款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周转次数,另一种是应收帐款的周转天数即所谓应收帐款帐龄(Age of Receivable)。

在一定时期内应收帐款周转的次数越多,表明应收帐款回收速度越快,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越高。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Inventory Turnover)是一定时期内企业销货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间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100%

它是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和流动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在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的销货成本数额增多,产品销售的数量增长,企业的销售能力加强。反之,则销售能力不强。存货周转率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的销售能力,而且能用以衡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有关方面运用和管理存货的工作水平。

存货周转率还可以衡量存货的储存是否适当,是否能保证生产不间断地进行和产品有秩序的销售。存货既不能储存过少,造成生产中断或销售紧张;又不能储存过多形成呆滞、积压。存货周转率也反映存贷结构合理与质量合格的状况。因为只有结构合理,才能保证生产和销售任务正常、顺利地进行只有质量合格,才能有效地流动,从而达到存货周转率提高的目的。因此,在货的质量和流动性对企业的流动比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并进而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存货周转率的这些重要作用,使其成为综合评价企业营运能力的一项重要的财务比率。

(3)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Current Assets Turnover)是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指标。它是流动资产的平均占用额与流动资产在一定时期所完成的周转额之间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X100%

在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越多,表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流动资产利用的效果越好。流动资产周转率用周转天数表示时,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流动资产在经历生产和销售各阶段时占用的时间越短,周转越快。

(二)固定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固定资产周转率(Fixed Assets Turnover),是指企业年销售收入净额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周转率 = 销售收入 / 平均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平均净值=(期初净值+期末净值)÷2

它是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周转情况,从而衡量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一项指标。

固定资产周转率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充分,同时也能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效率。反之,如果固定资产周转率不高,则表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提供的生产成果不多,企业的营运能力不强。

篇9

关键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28―02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发展我国经济,提高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1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3年底,我国私营企业达到1253.9万户,增长15.5%,注册资金39.3万亿元,吸纳就业1.25亿人,增长10.85%,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突出。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分布不均

2006年至2013年,我国累计授予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权595.7万件,年均增长25.5%。我国自主创新的70%,新产品的80%和国内发明专利的67%都来自民营企业。2012年民营企业500强专利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共拥有国内有效专利90891项,国外有效专利11215项。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29928项专利总量继续位列首位,其中发明专利占比高达88%。但也要看到我国不同地区的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分布很不均匀。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东部地区数量为375家,而西部地区为60家,中部地区数量55家,持续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能力较高,而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较低,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处于两者之间。东部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远远高于西部、中部,其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企业已经成为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部地区也有类似倾向。而在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表现并不突出。

1.2市场化创新环境不完善

当前市场化创新环境的缺失和政府管理方式的错位是制约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障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但目前我国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依然存在,以政府各个部门的项目主导的管理方式广泛存在,国内缺乏支持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市场化创新环境。技术创新本质上是市场行为,需要有市场机制。政府主导实施的技术研发项目、技术创新工程往往只能集中在少数高新技术企业、少数高校、研究院所,而同样需要支持的千万家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得不到充分的支持,市场化创新环境仍不完善。

1.3缺乏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是企业后继发展的倍增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开始重视技术创新管理,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管理环境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发展。改革开放至今,民营企业在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上取得了许多成果,技术创新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促进作用还远远不够,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不强、创新管理效率不高、技术成果转化率低。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管理主体、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滞后。

1.4技术创新动力、资金投入不足

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低于3%时,企业将失去竞争力,而低于1%时,企业通常就难以生存。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项研发基金。企业的研发机构过少,R&D资源配置不当、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短期行为严重,直接导致技术开发、改造的投入不足,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长远规划。究其原因,要么是企业缺钱,要么是不能有效融资,制约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企业“无力”主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即使是目前发展相对较好的民营企业,在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完善、缺乏社会化的研发服务平台、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的情况下,也不愿意主动开展技术创新,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1.5技术创新人才匮乏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当前,高素质人才缺乏是我国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对于广大处在二、三圈层的民营中小企业,更是留不住高素质人才。相比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更难吸引高新技术人才。这既有民营企业内部原因,例如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重视不够,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不愿花高薪聘请高新技术人才;人力资源通常无系统无规划,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自身创新开发能力有限;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对创新人才的培训还不重视等。

2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及能力的提高,需要政府、企业、服务机构及科研院所的大力协作。

2.1把握战略方向,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以有多种选择: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虽然三种模式间存在若干差异,但也存在某些共性和互动性。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与市场机会、企业本身的技术实力、技术市场发育程度等相匹配。但选择的原则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根据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动和市场竞争状况及时调整创新主导战略。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规模、创新能力、所处市场等的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不能固守某一种。对不同性质与特点的企业,应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常常不是选择某种单一的创新模式,而是三种模式的结合,并且确定主导创新模式。民营企业应根据经营目标和技术创新资源,面向市场,结合实际,确定技术创新方向。在了解并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确定科研攻关项目和吸收引进先进技术,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2.2加强联合攻关,实现成果加速转化

产、学、研结合是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企业、科研单位与高校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知识资本和生产要素形成新的优化组合。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形成相应的互动机制。只有积极组织多方沟通合作,实施大科技战略,联合攻关,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可节省用于技术开发方面的支出。作为煤炭企业,长期过分依赖资源,忽视技术进步。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激烈竞争,需要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开辟新的道路,而产、学、研合作正是加快技术创新的现实途径。借助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通过有效配置科研院所的人才、高等院校、技术信息优势,不断为技术创新拓宽道路,切实提高民营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和转化能力,这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2.3推进文化建设,形成以创新为核心价值的企业文化

创新不是单纯的科技概念,应与时俱进植入新元素,把创新思维、创新文化渗透到生产经营各环节。企业必须突破发展策略中的惯性思维与常规思维,才能维持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形成创新思维,这首先得从企业文化的创新开始。创新者总是能够探索与创造机遇,引领市场发展的潮流,使自己在市场中总是处于有利地位。它不仅将创新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的发展战略、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中去,而且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战略思维,推动企业创新的持续进行。比如企业可以在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常抓不懈,激励员工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使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不断开发出来。最终实现技术不断提升、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创新企业文化,实行名牌战略,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亲合力,这些都体现以创新为核心价值的企业文化。

2.4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技术创新水平还远远不如发达国家。对民营企业而言,应该时刻与外界保持信息互通,及时调整自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都需要贴近国际国内市场,民营企业应该具备灵敏的市场嗅觉,并依靠国际交流活动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并从中得到启发,最终在其他有利条件的配合下,展开各种创新活动。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强化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与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广泛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紧密结合。首先,要主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缩短民营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其次,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在技术引进中要加强宏观管理,防止盲目引进、低水平引进和重复引进。对一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国家应该统一引进,先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然后再转移到企业。第三,企业应把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在制定创新战略时,处理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的关系,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2.5重视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选好人才,用好人才。技术创新不仅需要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与前沿技术、思想意识开放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各种各样的管理人才,还需要生产技术工人。因此,吸引、培养和留住技术创新人才是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首先,需要企业努力改善自身内部条件,形成企业经营者重视技术创新,每个员工关心技术创新的氛围。企业可以通过外聘短期专家和经营顾问提高技术、改善经营;或通过招聘专业人才,加强企业的科研力量,成立研究开发小组。其次,建立多层次的、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人才培训,开发人才资源,健全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队伍管理体制;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职业技能人才。第三,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核心技术人才持股成为民营企业的共识。让员工拥有企业产权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股权激励从实质上实现了对技术人才的激励与约束的双重功效,既降低他们离职可能性和短期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又体现了人才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褚珊.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11):82-83.

篇10

可持续竞争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近年来对竞争力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经济界和管理界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尽管由于竞争能力的复杂性使得对其研究很难形成一致公认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结论,但是这并不妨碍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形成有价值的成果。在本文中,笔者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出发,对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定义和性质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竞争能力三层次论的观点。

一、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溯源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是企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发展来看,相关的研究存在着企业经济学分析、企业能力研究和企业战略管理三个理论分析传统,它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源”、“内在逻辑”和“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与阐释。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在不同的研究传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对技术过程或创新过程都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并且,这种倾向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正不断加强。

(一)经济学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阐释

在企业竞争优势的经济学分析当中,“企业异质性”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大量的研究分析把着眼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异质性的成因,二是企业异质性及其它一些相关特性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的关联。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1937)一文中明确提到,“……所以,当资源的导向依赖于企业家时,由一些关系系统构成的企业就开始出现了”。与此同时,交易费用的存在也使得一些能力要素在一些企业管理决策层的效用大为降低。而且,对企业资源或能力要素的有效管理会使其组织成本大大提高,从而有可能阻止了一些企业内生发展能力要素的决策和努力。

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观经济学着重研究企业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其成因。B·温纳费尔特(B.Werner-felt)于1984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企业的资源观”这篇文献,奠定了企业资源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被企业界所接受和开始关注则是在1990年C·K·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G·汉默尔(G.Hamel)的“公司的核心能力”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之后。这个研究流派中有大量文献对企业异质性进行了分析和阐释。M·A·彼得拉夫(MA.Peteraf)认为,由于资源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在发展和配置资源的管理决策上的差异,企业在其控制的资源和能力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异质性。对于管理者而言,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辨识、开发、保护和配置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独特性或优越性的资源如果与企业的外部环境机会匹配得当的话,它们将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企业能力研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阐述

与其它研究流派相比,企业能力研究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密切,它着重从企业能力要素的角度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成因进行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企业能力研究基本上都接受如下的逻辑假定,即企业因所拥有的资源和内部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了企业间的异质性,这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占优的或特异的资源或内部能力如果与环境机会恰当地匹配的话,它们将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即便是在产业竞争动态发生变化时,企业能力也是企业保持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企业核心能力研究自从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受到许多学者和政策机构的重视。作为战略管理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许多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界定。事实上,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意义就是可以有效地穿透竞争对手,通过一些独占性的机制建立起竞争壁垒。企业获得经济租不仅是因为它拥有更好的资源,而且因为它更好地使用这些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之为“特殊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这也是企业核心能力概念的源头。

(三)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阐述

著名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颇具影响的经典著作《竞争优势》一书中写道,“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然而经过几十年蓬勃的扩张和繁荣,很多企业在追求疯狂的增长和多角化经营的过程中,将竞争优势抛于脑后”。而事实上,“企业长时间维持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其根本基础是持续竞争优势”这充分表明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注。

传统企业战略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以及对产业特性的忽视对于阐释企业竞争优势及其持续性存在较大缺陷。基于此,波特通过把产业组织分析和价值链方法引入了企业战略研究,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或劣势的显著性最终取决于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对相对成本和特异性有所作为。而成本优势和特异性又是由产业结构所左右的。这些优势源于企业具有比它的对手更有效地处理那五种作用力的能力”。可以看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究其根本是基于对企业产品的成本及产品的特异性的。

二、关于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定义和分析

(一)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定义

经过上面我们对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发展的回顾,我们认为,企业拥有持续的竞争能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资源之间的均衡和协调,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包含五个基本含义:第一,从战略的角度来讲,企业拥有的可持续竞争能力应该是以可预见的未来作为时间跨度的。“可预见的”说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时间是有限期的。这一时间的跨度在企业经营中是可控的;第二,企业要统筹兼顾。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不仅包括在时间上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相互协调,而且还要在空间上充分考虑到企业在某一发展时期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协调;第三,企业竞争力所涉及的产业,是竞争的和开放的市场,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第四,企业竞争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和消费者满意)和企业自身利益(盈利和发展)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从动态的和长期的角度看,两者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第五,企业可持续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因此它具有长期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影响企业经营状态的一些短期的和偶然的因素可能同企业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尽管一些偶然因素之所以会发生作用往往有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深刻原因,各种因素都不是分别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

(二)企业竞争力的“宽度”和“密度”

研究企业可持续竞争力必须首先确定企业竞争力的产业“宽度”和“密度”,即有关企业在多大的产业范围中具有竞争力。因此,在企业竞争力分析比较中,“产业定义”(即确定市场细分化的程度)是一个重要前提。例如:当我们以市场占有率作为评价竞争力指标时,只有确定了“市场”或者“产业”的范围,才能计算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在领域很广的产业或市场(例如“电脑业”、“汽车业”。“家用电器业”、“机床制造业”等)中,即使是规模很大的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也不会很高;而对于一个高度细分化的产业或市场(例如“家用电脑硬盘”、“医用CT机应用软件”、“数控精密磨床”、“伞型齿轮制造”等)中,一个规模不很大的企业也可能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企业竞争力所体现的产业(市场)面越宽,即企业能够在很宽的产品系列中表现其竞争力,我们认为其竞争力的宽度就越高;企业竞争力所体现的市场细分化越高,即企业在产品系列中的某些细分化的市场中集中表现其竞争力,我们认为其竞争力的密度越高。企业竞争力宽度越高,通常表明企业规模实力越大,越具有范围经济的市场势力;企业竞争力密度越高,则通常表明企业专业化能力越强,越具有差异化的市场势力。

三、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三层次观点

由于对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可能含有主观因素,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因素也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各种分类方式中所采用的概念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但是,像其他科学研究一样,企业竞争力研究最终还是要构建一个具有简明逻辑构造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将复杂的事物排列组合为可以把握的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及其相互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的解释。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把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类因素,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所发生的或者可以形成的各种“关系”。广义的“关系”包括有关各方面的“环境”。企业竞争力研究所涉及的关系可以包括:

①经济社会及政策环境,包括本企业所在地的技术创新环境、金融环境、人文治安环境、产权安全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

②企业所在产业的状况,是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还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新兴产业、成熟产业还是夕阳产业?是高盈利产业、高增长产业还是低盈利、低增长产业?例如,一般认为,中国的纺织、玩具、家用电器等产业中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化工、航空等产业中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主要的理由就是,前者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后者则是中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类因素,是企业在产品市场中所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现有超额利润的来源,表现为企业的潜在竞争力。它是企业竞争能力的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已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整体实力,反映了企业实际的创造财富并获得财富的能力,包括财务类、盈利类、增长类等各项指标。

第三类因素,是企业内部所拥有的或者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资源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一种潜在的竞争能力。这种潜在的竞争能力是指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化的结果,它是增强从而最终提高企业创造并获得财富能力的潜在实力。

企业核心能力研究自从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受到许多学者和政策机构的重视。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企业是能力的集合体;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或资产,是能为人们共同感受到的社会智力资本,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能力是无形的,基于知识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扩展其用途、表现其价值;能力不仅包括企业的技术诀窍,更包括了企业的组织文化、学习、革新和企业家精神。

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核心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研究与开发能力,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R&D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个方面,其中基础研究既能扩大科学知识领域,又能为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奠定基础,因此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应重视基础研究,大公司尤其如此;应用研究是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有明确目的性的创造性研究,是连接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桥梁;技术开发则是利用前述的知识和研究,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以及对已有生产和建立的上述工作进行实质性改进等而进行的系统性科技活动。

②企业战略规划的能力,包括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文化、战略性共识、经营战略与技术战略整合程度以及长期化行为倾向等。

③组织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涉及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并保证企业能对客观变化的环境做出应对策略,从而能在变化莫测的环境里随机应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④企业制度,包括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等。企业制度是我国上市公司普遍比较薄弱的环节,但它又极其重要,只有建立了规范的企业制度才能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层次分析图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