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环境的影响

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组为我院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门诊或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为(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目前病情处于缓解期且无明显衰退;(2)不合并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物质依赖或酒依赖,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躯体残疾;(3)年龄为17~45岁,文化程度≥5年;(4)自幼大部分时间与父母共同生活。80例中男女各40例;年龄17~43岁,平均(28.5±7.6)岁;受教育年限5~16年,平均(8.7±2.9)年;病程1~60个月,平均(16.1±16)个月。

对照组入组标准为(1)无精神疾病史;(2)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躯体残疾;(3)自幼大部分时间与父母共同生活。按1:1配对的原则选择与研究组年龄(28.8±7.5)岁、性别、居住地和文化程度(9.5±3.6)年相匹配的正常人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测量工具:(1)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FES-CV )。家庭环境量表(FES)系Moss等于1981年编制,共90个条目,分为10个分量表,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及控制性。本研究采用费立鹏等的第3次修订版。(2)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EMBU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Perris等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本研究使用的是岳冬梅修订的中文版,其中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58个条目6个因子,即: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教养方式的57个条目5个因子,即: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2结果

2.1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家庭环境问卷调查结果比较在家庭结构、父母文化水平、家族经济收入、父母健康状况、父母关系、父母行为、亲子关系和领养方式共8个因素中,病例组父母关系不和、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亲子关系差的例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χ2=4.822、5.365、11.431,P<0.05、0.05、0.01);其余5项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家族性和散发性病例不良家庭环境比较(表1)

表1家族性与散发性病例各种不良家庭环境因素比较

注:** P<0.01

从表1可见,在各种不良家庭环境因素中,家族组与散发组比较OR均大于1,但只有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经济收入低、父母健康状况差3项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家族组与散发组的EMBU比较(表2)从表2可见,病例组父母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均多于对照组,父亲关心理解少于对照组,母亲偏爱被试多于对照组;散发组父母惩罚、过度保护均多于家族组,父亲拒绝否认多于家族组,母亲偏爱被试多于家族组。

表2各组父、母亲EMBU因子分(x±s)

注: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P<0.01;散发组与家族组比较 P<0.05, P<0.01.

2.4病例组亲属EE水平评定结果高EE家庭占74.4%(61/82),其中家族组为64.0%(16/25),散发组为78.9%(45/57)。χ2=2.038,P>0.05,无显著性差异。散发组情绪过分卷入评分≥3的家庭有33个,家族组6个。χ2=8.005,P<0.01,有显著性差异;散发组有正性情感家庭28个,家族组5个。χ2=6.129,P<0.05,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父母养育方式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对个体的性格、行为及心理等可产生负面影响。本资料显示在分裂症患者中父母对子女过于严厉,惩罚过多,过分干涉,对子女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拒绝和否认,父亲对子女感情温暖,关心理解的少,而母亲又有偏爱被试和过度保护的倾向,形成矛盾的和父母之间意见不一致的养育方式。这种倾向在散发性家庭表现更为突出。本文从高与低、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两个维度评定,结果表明高EE家庭占多数(74.4%),散发组家庭的正性情感和情绪过分卷入多于家族组家庭。这可能与病前父母固有的养育方式有关,预示不良家庭环境对分裂症病程将产生影响科学证实,家庭环境对产生精神分裂症有着直接并重要的影响。

大多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父母之间关系都比较差,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不协调造成家庭矛盾的同时也暴露了成员的很多缺点,这种矛盾以及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患者成长过程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或强化作用,使易感素质增强。这里父母的低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低下的健康状态,三低都会使患者心理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这时父母良好的养育方式也可以弥补这种缺陷,但是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则对个体的性格、行为及心理产生更加负面的影响。资料显示下面的情况尤其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对子女过于严厉;惩罚干涉过多;对子女提出的要求大多拒绝;父亲对子女关心理解少;母亲有偏爱和过度保护的倾向;父母之间意见不一致并常常产生矛盾。

找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主要问题,可为制定家庭干预计划,实施家庭教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提高家庭职能,促进家庭结构更加完善,将会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康复水平,并有利于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降低复发。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2~74.

[2]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增刊:122~129.

[3]夏镇夷,主编.实用精神医学.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06~107.

[4]吕 锋,高 华,梁家国,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多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2):122-123.

篇2

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浙江省农村青少年大众文化接触及影响实证研究”课题组对浙江省范围内对青少年的文化消费状况作了抽样调查。收入及消费调查属于敏感内容,取得准确资料的难度大。由于小学生对家庭经济情况知道不多,我们仅对中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即对以一定物质或服务劳动为载体的精神的获取行为。

衡量中学生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文化消费总额,即用货币表示的某时期内文化消费的总和,它能体现学生文化消费的总体能力;二是文化消费结构,即各种文化产品和劳务的消费状况,它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学生的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问卷中有一问题是,“你一个月可以自由支配的钱有多少元,其中花在吃饭上的钱有多少元”。我们认为对于青年来说,“一个月可自由支配的钱”是学生人均月消费总额,“吃饭的钱”是最主要的基本生活开支,剩余的钱就是月均文化消费总额。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5141名中学生,人均月消费总额为262元,其中153元用于基本生活开支,月均文化消费总额为109元,文化消费支出约占消费总支出的42%。我们进而将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包括性别、户籍、年级、家庭月收入、家庭成员有否在文化部门工作、是否住校、父亲学历、母亲学历以及学习成绩等作为变量,对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与他们的文化消费总额进行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发现:上述9项影响因素中正相关的有7项,其中显著正相关4项;负相关2项,且均为显著负相关。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且双尾检验的条件下,显著正相关的4个影响因素对文化消费影响按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年级(R=0.343)、家庭月收入( R=0.272) 、户籍( R =0.187)、父亲学历(R=0.157),而性别、母亲学历和学习成绩3项对学生文化消费影响不显著;同时,显著负相关的两个影响因素分别为是否住校(R= -0.258)和家庭成员有否在文化部门工作(R= -0.184)。首先看年级因素。一般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希望获取除科学文化知识以外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因此花在文娱消费方面的支出必然会增加。本次调查中,初中生平均文化消费支出为65元/月,高中生为139元/月,职高和中专生为167元/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职高生、中专生的闲暇时间比高中生多,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加文娱活动,所以他们的文化消费也更高。其次看收入因素。家庭的富裕程度对孩子的文化消费支出有直接影响,家庭收入越高,子女可自由支配的钱必然越多,而学生的基本生活开支弹性较小,精神消费的弹性却很大,因而家庭越富裕的学生文化消费开支就越大,这可从表20得到验证。表20 家庭月收入与消费支出相关性(单位:元)由上表可知,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中学生的月均基本生活开支和文化消费总额均呈上升趋势,但月均文化消费总额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月均基本生活开支,文化消费总额在所有消费总额中的占比随着收入增加由32%上升到53%,可见精神消费弹性大于生活开支弹性。再看户籍因素。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的中学生文化消费能力明显不同,农村中学生的月均文化消费总额为98元,城镇学生月均文化消费总额为137元,比农村中学生高40% 左右。

其中原因很多, 主要有三点:一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城镇户口的中学生家庭收入平均介于2000元~3000元之间, 农村户口中学生家庭收入平均介于1000元~2000元之间,这符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根据2004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省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80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431元,上文已讨论过,家庭收入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文化消费额。二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较大,主要包括父亲学历和是否有家人在文化部门工作两方面,这两点也是影响学生文化消费支出的显著因素。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父亲的平均学历是初中,而城镇学生父亲的平均学历是高中,一般而言,父亲学历越高,他们越愿意也越有能力支持孩子的文化消费。此外,那些家里有人在文化部门工作的学生,因受家庭环境影响,他们对文化方面的信息关注较多,对文娱更感兴趣,所以他们会比其他学生花更多的钱用于文化消费。在调查的所有中学生中,只有不到20%的学生家里有人在文化部门工作,这些中学生的月均文化消费总额是其他学生的1.3倍。三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落后于城镇,以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为例,2003年杭州市区藏书652万册、温州市区藏书102万册, 藏书50万册以上的城市有宁波、嘉兴和绍兴,还有43个市县藏书量在1050万册之间,剩下将近一半的县级单位藏书均在10万册以下。另外,省内农村的剧场和影剧院数量也远远少于城镇,全省农村的文化站、集镇文化中心和农村文化专业户数量在全国农村中占比也很小。最后看住校因素。住校生显然比不住校学生的文化消费支出要多,总体而言,住校生月均文化消费总额为132元,非住校生月均文化消费总额只有82元,原因是非住校生有很多隐性开支,如他们可以在家里上网而不用去网吧,他们可用家里的固定电话与别人联系从而通信费相应减少等,这些隐性开支由家里直接承担,所以非住校生每月可自由支配的零用钱也必然少于住校生。综上所述,我省青少年的文化消费虽然占比不低,但城乡差距较大,城镇学生的文化消费支出比农村学生高40%左右,这是由农村学生学习条件不如城镇学生这一客观原因造成的。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十分关注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年知识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家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效果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14-02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幸福、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发生机会高,此时家庭环境起着决定作用。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父母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父母之间的融洽关系也会对孩子形成一种鼓励。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青少年在平常生活中的各种习惯都深受父母的影响,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则青少年也会主动模仿父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良好性格和品质的形成。“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环境的好坏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之中,父母的与人和谐相处、勤劳勤俭、乐观、礼貌的性格品质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青少年难免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不良行为,只要父母多用心鼓励孩子,孩子就会慢慢地爱与人交往,就会形成关心爱护别人的良好品质。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人的最初道德观念、为人处事的准则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庭成员良好的道德观念将会对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二)消极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这个家庭是否幸福和睦,家长是否真正关爱和理解孩子,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过:“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然而,很多家庭的父母却做不到这一点,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损害,这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不良家庭关系的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家庭成员间经常公开表露愤怒和攻击的场面如夫妻相互争吵、打骂孩子等,可作为一种精神应激而增加儿孩子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家庭环境之中,会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如恐惧、伤心、愤怒等,行为上则表现为焦虑、冲动、易发脾气等,会使青少年处于“生死线的边缘”,对青少年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残缺型家庭结构的消极影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家庭结构残缺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司法部《少年犯罪与改造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个省市区18所少管所6495名少年犯的问卷调查发现,有26.6%的少年犯来自破碎家庭。上海市对工读学校学生的调查表明来自破碎家庭的工读生逐年增多,1988年工读生中来自破碎家庭的占16.31%,1994年上升到40.28%。在这种状况下的青少年,会对未来绝望,甚至自暴自弃,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研究表明,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的排斥和放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大,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五年内会感到压抑,甚至会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的消极影响。近年来,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所引发的家庭悲剧和青少年犯罪案件令人惋惜、发人深思。由家庭环境造成的少年杀母案更是让人叹息。2008年,上初三的王升亮由于忍受不了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和不尊重而杀死了母亲。他说父母对他整天打,他曾自杀过,可是母亲越来越严厉,绝望之中才拿起菜刀朝母亲砍去。而2000年的“徐立杀母案也”也是由于父母对他的期望急切,施加给他的压力过大而造成的。使他产生心理扭曲,而灭绝人性地杀了生母,而且杀死母亲后竟移尸灭迹,实在令人深思。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对子女过于严格反而会事半功倍,不仅不能如愿,也会使子女形成逆反心理,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非常重要。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高度重视家庭德育的重要功能,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家庭教育的地位,巩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家庭基础。

二、发挥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力的对策

一个人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一生都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其子女的影响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马克思也曾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良好家庭环境的塑造,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心理和品德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如何,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家长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动和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次,家长要认真学习,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要根据青少年的接受程度,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第三,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是非分明,不能颠倒是非。第四,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能撒谎,要让孩子知道撒谎的危害性。第五,家长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各项法律制度,并适时地通过各种方式让子女了解我国的法律知识。

(二)塑造良好的家风

优良的家风是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家风的养成要求家庭成员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如,健全的心理品质,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与人和睦相处等。可以带动青少年参加各种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家长多鼓励他们,使其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并逐渐学会愿意与别人一起合作。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家庭气氛对青少年性格的养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生活在亲密、友爱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同一个生活在分裂、经常争吵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其性格、心理各方面绝对不一样。父母之间关系的不和,甚至经常打骂孩子,都会使孩子产生恐惧、烦恼的情绪并常常表现为自卑和焦虑。孩子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敏感,家长要与他们进行朋友式交谈,而不是任享家长专制的权力而打骂孩子。否则会使他们有心理压力,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丰富青少年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的劳动者,都是在对书籍抱着深刻尊重态度的家庭里长大的”。可见,家庭的精神文化氛围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想要青少年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家长首先要具备这种素质。要尽量建立文化浓厚的氛围,培养青少年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让他们在获得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五)及时地与青少年进行心理沟通

沟通是父母与青少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父母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就要及时地其交流,走进他们的心里,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正轨。例如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青少年讲述一些道理,这种方法比较有说服力,还能增强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避免青少年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而导致地不良后果甚至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姚建龙.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8):101.

[2]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111.

[3]张健.家庭关系变化与青少年犯罪[A],载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编,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C].(2001年・第二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8):803.

篇4

关键词:家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利弊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就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环境因素而言,家庭环境可谓是最基础的、最底层的影响因素,也是影响时间最长的、最不可忽视的,具较大的可塑空间的因素。新时期的家庭环境凸显出众多新情况,新问题,直接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功能的发挥,正确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直接关乎着家庭和谐生活的构建,未成年人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祖国未来的使命的完成。

一、新的社会形势下家庭环境出现的新情况

家庭是人一生下来接触的第一个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个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影响一生的人。可见,家庭环境在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转型过程中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来许多有利条件,促进了家庭教育,但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不利条件,制约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体有三方面:

(一)独生子女的比例提高,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出现偏差。计划生育实施以来,中国在世界人口控制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独生子女无疑是最直接的证据。九零后的一代是独生子女聚集的一代,据不确定统计中国的家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75%,且呈现上升趋势。现实生活中,家长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一切都服从孩子,对孩子千依百顺,造成孩子过于娇惯,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只知道权利不知道义务。养成他人必须顺从自己,孤傲,霸道,自私自利的等不良习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矛盾就会出现,直接影响他们在学校和社会的生活,同时自私自利的品行也是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的建设。

(二)离婚率逐年上升,导致家庭稳定性下降。家庭本该是最稳定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出现一种怪现象:离婚率史无前例地出现骤升。夫妇离异必然造成许多“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易受到歧视,自尊心、自信心,很容易受挫。直接的后果是孩子变得性格粗野,桀骜不驯;甚至会被坏人带坏;孩子成绩一落千丈无法补救。有调查显示,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可见,家庭离异不仅使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出现断层,还会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走向歧路,而且增加了学校思想道德的难度,不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培养成思想道德健全的公民增加难度。

(三) 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开始快速进入家庭,手机代替玩具成为必备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紧跟时代步伐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视、网络等媒体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其中网络无疑是传播信息最快、影响最深、涉及面最广的方式。电脑开始进入一般家庭,手机几乎是人人有之,手机代替玩具成为青少年的必备品,成为玩具。令我们担忧的是手机代替传统玩具有诸多的隐患存在。青少年由于知识和社会经历的局限,对信息的感受能力很强,而对信息的分辨筛选取舍能力比较差,往往各种信息兼收并蓄,难免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腐蚀。同时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成年人垄断信息的局面。他们对成年人的话,不再像过去的孩子那样俯首贴耳,言听计从,给家庭教育大大增加了难度。

二、家庭环境中的新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篇5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家庭环境;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92-02

消费观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处置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与价值判断。[1]大学生的消费观直接反映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关注并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找出大学生消费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探究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从年龄上看90后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在思想和经济上,他们都还未能独立于家庭。家庭是他们最先接触也最熟悉的群体组织,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形成受家庭影响巨大。

一、家庭所在地消费环境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形成

如果将大学生家庭所在消费环境分为政府机关大院,文化教育区,商业区,城郊和农村五个类别,居住在政府机关大院、商业区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高,其次是文化教育区和城郊的大学生,农村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低。[2]除考虑经济承受能力之外,是否具有理性消费观也是影响大学生购买品牌的因素。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包括:消费感受阶段,消费模仿、学习阶段,消费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消费价值观的完善四个阶段。[3]生活在这些环境的居民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各不相同,他们相应地有千差万别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处于不同消费环境的大学生们从小就通过与家庭周围的人、事、物接触,看到别人如何在吃穿住行中消费。正处于消费感受和模仿阶段的他们耳濡目染,逐渐也开始模仿周围人群的消费,他们消费观念的形成必然受到周围消费环境的影响。

二、家庭结构影响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

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约占百分之八十,在家庭成员“4―2―1”的氛围里成长,受到外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多重溺爱,他们是家庭的中心,平时想要什么父母都会尽量满足,这样的家庭结构导致独生子女普遍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生活物质化、拜金化,以奢侈浪费来显现出自己的优越性。他们的消费观念表现为注重享受,注重品牌消费,人际交往消费高,攀比消费心理严重等。相较于独生子女,90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消费就更偏理性化。他们的消费更具务实性和计划性。他们虽然平时也会有娱乐消费,但百分之七十的非独生子女都会考虑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消费,很少会有每月再额外要生活费的情况。百分之八十二的90后非独生子女会在消费的时候考虑到父母的不易,为家里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着想,有计划地进行消费。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差异,家庭结构影响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形成。

三、父母的职业影响90后大学生消费观形成

刘根(2014)经过调查统计发现,父亲职业不同的大学生品牌消费意识不同,父亲职业分别为领导干部,管理者,个体,工人,农民离退休或失业人员的大学生品牌拥有件数依次减少。[4]相比较于父母职业较好的大学生,职业为农民离退休人员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节约意识。父母从业越好,满足 90后大学生的消费欲望的经济能力越强。父亲职业声望越高,大学生的总消费水平就越高,衣着消费和食品消费支出也就越大。[5]Gunter&Furnham(1998)经过研究指出,相比于中产阶级,职业是劳动阶级的父母收入虽然较低,但给予子女较多接触消费的机会。因此劳动阶级的子女比中产阶级子女对于商品消费拥有较好的知识和经验。90后大学生消费观形成与父母职业类型有关。

四、家庭理财观教育影响90后大学生消费观形成

认知消费理论认为个人的消费行为是商品刺激顾客心理反应的结果。顾客的心理反映与顾客的消费观和态度有关,而顾客个人的心理与过去的经验和信息有关。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使远在外省求学的大学生也始终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直接受到家庭消费观教育的影响。家庭的消费观教育包括有目的性地通过采取一定措施的显性教育和家长自身观念、行为对子女的隐性教育。

90后大学生的家长大多是70后,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长自身受到的消费观教育缺失,他们的消费观就不合理。大学生从小与父母相处耳濡目染,父母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对大学生有深远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家长传统观念里都是 “再苦不能苦孩子”,家长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竭力为孩子提供优越的条件。对于孩子的零花钱、生活费等没有计划和限度,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家庭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过度品牌消费、攀比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理念。

五、教育一致性影响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

家长教育的一致性影响90后大学生消费观形成。首先是家庭每一位成员对待孩子的教育要一致,在同一件事情上,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标准要统一。百分之二十的90后大学生表示自己的消费欲望在某一位家长那得不到满足,可以转向家长中的另一位得到满足。家长之间对大学生的消费要求不统一容易导致大学生一味寻求对自己有利的方向,难以形成统一合理的消费观标准。其次是家庭教育要保持前后一致。百分之四十九的家长都跟孩子规定了每月生活费额度并按月给付,但是一旦大学生跟家里打个电话说自己提前花光了生活费,即使知道孩子过度消费,父母还是会妥协。不能严格按照事先的消费规定实行,家长教育前后不一致,降低了对大学生计划消费的教育效果,也导致大学生消费观不稳定。

总之, 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与家庭居住地域,家庭所在地消费环境,父母职业,家庭理财教育,家庭期望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家庭环境对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形

成具有重大影响作用。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但是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只是停留在学校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

为提高90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家庭层面,家长应该有意识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消费环境,学习科学的理财观教育方式。学校一方面应该针对不同的家庭环境的90后大学生,采取相应措施的价值观消费观教育;另一方面应该密切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吴雪晴 张媛媛 新常态下大学生消费观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4:42-43.

[2]梁前德.家庭居住环境与大学生消费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9:95-98.

[3]刘根.大学生品牌消费倾向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4,14,(04):54-58.

篇6

关键词:家庭环境;五年制学生;学习积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97-02

今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涉及600所高校,应用型高校队伍会进一步加大,这对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将是一个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增大,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调查五年制大专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影响其学习兴趣的因素,并采取合理的对策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对中学生的研究,而对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五年制学生研究较少。为弥补这一不足,于2014年4月,对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3级五年制大专班350名学生进行了“五年制学生学习物理现状问卷调查”,本文仅对影响五年制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家庭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问卷的制定。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父亲职业、父亲对子女管教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家庭文化氛围等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的家庭环境变量[1]。本文借鉴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2],结合本课题的实际需要,经过专家指导,编制了五年制学生学习物理现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社会因素(外界诱惑、观看电视节目类型等)、家庭因素(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气氛、父母期望值等)、学校因素(硬件设施、班级氛围、学校氛围等)、教师因素(教学活动、课堂氛围等)和自身因素(学习方法、自控能力、学习态度等)五大项,共28道选择题,其中20道单选题,8道多选题。

2.调查对象及方法。调查时间为2014年4月。调查对象为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3级五年制大专班学生,采用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以班为单位由任课老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答卷。共发出问卷350份,收回345份,有效问卷331份,占调查人数的95.9%。

二、结果分析

1.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自觉、主动、愉快,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动机。关于学习兴趣的调查设置了4个选项,即不喜欢学习、学习兴趣一般、为考试不得不学和喜欢学习。调查结果表明:学习物理兴趣一般的占25.4%,不喜欢和被动学习的学生分别为19.5%、28.3%,喜欢学习物理的仅为26.8%。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高。实际上,不仅仅对物理学习是这样,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如此,这也是目前五年制学生学习的基本现状。

2.电视媒体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不断地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行为。因此,电视节目的构成对青少年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关于最喜欢观看的节目类型的调查设置了5项,即新闻、影视剧、娱乐综艺、科学教育、卡通动画。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看的节目类型中排在首位的是娱乐综艺节目和影视剧,分别占38.1%和31.1%,其次是卡通动画占11.2%,而喜欢看科学教育类节目和新闻类的仅占10.2%和9.4%。这一结果说明,这一阶段的孩子心理基本成熟,但是他们很少关注社会,不愿观看科学教育类节目。因此,社会有必要进一步优化电视节目类型,提高科学教育类节目质量,根据孩子喜欢娱乐这一特点,增加科学教育类节目的娱乐性。另外,家长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少看或不看品质低下节目,起到榜样的作用,使孩子在生活中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3.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兴趣及文化程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关于父母的职业设置了5项,即教师、经商、公务员、农民和工人。关于父母能否对你的物理进行辅导设置了4项,即完全可以、还可以、有点力不从心和从没有给自己辅导过。调查结果显示,父母职业是教师、公务员的分别仅占4.3%、11.9%,工人及农民的分别占18.4%和25.7%,而经商的确占40.8%。在父母能否对你的物理进行辅导的选项中选择有点力不从心和从没有给自己辅导过分别占37.0%及31.4%,还可以的占27.4%,完全可以辅导下来的仅为7.2%。这说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工作性质对孩子的学习关系很大。五年制学生的家长他们大多忙于自己的工作,做生意、经商赚钱,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而这些家长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挣钱不少,孩子或多或少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父母对孩子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对五年制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很不利。

4.父母的教育期望。有研究表明,家长强制、逼迫孩子学习,会造成孩子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厌倦;家长过度溺爱、迁就孩子,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和懒惰性;对孩子放任自流,会导致其无所适从,但不管哪一种教育方式都可促成学生厌学行为的产生[3]。父母期望值不同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如期望子女出人头地者,可能由于这种动机而采用一些过分严厉或过高的要求等,常会造成子女焦虑、恐惧、敌对等不良心理[4],影响其学习质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可能不是采取单一的方式,因此将本题设为多项选择题,调查包括5个选项,即报辅导班、订阅科技杂志、购买大量物理习题、参观科技展览馆和没有采取措施。调查结果显示,报辅导班的占51.8%,购买大量物理习题的占16.5%,参观科技展览馆的仅占7.3%,订阅科技杂志的仅占10.5%,没有采取措施的仅占9.6%。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父母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高,只知道给孩子购买大量的物理习题,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而忽视了让孩子参观科技展览馆及给孩子订阅科技杂志,这就容易形成学生的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对策

1.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自信心是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父母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赏的话,都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生活中,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给予鼓励和奖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优化节目类型,改善学习习惯。家庭生活环境的好坏与优劣,对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极大。如今影视、娱乐综艺节目,以及电子游戏及网络产品等对五年制学生的影响极大。一方面,社会要进一步优化网络电视节目类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如果家长只顾自己娱乐,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或是把一些无所事事的人约到家里喝酒聊天、玩牌、打麻将,孩子就会模仿家长的这种不良行为,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用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

3.完善教育方式,养成良好习惯。五年制学生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称为极不稳定期,在此阶段家庭教育显得极为重要。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既不过严也不放任。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和关爱,理解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和困难,就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良好的心态,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5],肯定并愉悦自己,感到前途光明,对未来充满欢乐和希望。对孩子的学习不能期望值过高,不要制定超过孩子能力的目标,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极易使其产生厌学、生活乏味等情绪;另一方面也不能放任自流,使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观念。简单来说就是对待孩子要以引导和说理为主,严格而民主,自由而不放纵。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文明礼貌、好学上进的青年。

参考文献:

[1]吴增强.不同学习等第学生家庭环境变量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2,(4):6-10.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3]王红利.从管理学视角对中学生厌学归因及学校矫正策略再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3,(8):50-52.

篇7

【关键词】家庭环境;青少年;教育

家庭是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摇篮,是培养未来公民的第一个学校,马克思说过“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父母一定要把教育子女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家长必须采取适当的、有效的方法,父母必须做到严于律己,师之以范,给孩子做出榜样。对孩子既不能过于溺爱,又不要施以棍棒。父母不仅要从生活上关心孩子,而且要从思想道德上关心孩子,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家庭环境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家庭规模日渐小型化,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增多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城镇居民中三口之家、三代五口之家已非常普遍。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中轴的大家庭已变为以孩子为中心的三角形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父母能够优生优育,孩子一出生就成了家庭的主要关注点,爷爷奶奶、父母能够更多地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过分溺爱子女是最常见的现象。

(二)家庭教养方式倾向于宽容民主,但仍有专制的一面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介于权威型和专制型之间,更倾向于专制型,因为传统上认为家长是非常有尊严、有权威的。而现代的家庭教养方式应介于专制型与宽容型之间,倾向于宽容型。原因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解释。

1.家长的权威已大为削弱。由于我国民主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等级制已经动摇,人们平等意识不断觉醒,加上父母一般受过教育,因此对待孩子更加理性,也更为宽容。另外随着资讯业的发展,身处信息时代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他们有可能在学生时代就拥有父母所不知道的见识。由于见多识广,他们在儿童时期已不再总是以父母为楷模,在他们眼里,父母已不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一方面削弱了父母的权威,另一方面更加倾向于对孩子宽容放任。同时就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就是“代沟 ”。

2.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父母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态度倾向于放任。由于现代社会物质资料已极大丰富,加上只有一个孩子负担相对较轻,因此父母视孩子为中心,有求必应,竭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而“主干型”家庭中,祖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更是加重了这一倾向。

(三)家庭的情感支持系统作用减弱

独生子女家庭中将没有兄弟姐妹关系,这与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子的情感欠缺。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遇到问题不愿和父母说时,往往可能通过同龄的兄弟姐妹来解决。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时,则缺乏这种情感,家庭环境使孩子在较早年龄就要学会精神上的独立。孩子往往寻找家庭外的情感支持。克服孤独感是独生子女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改善家庭环境的途径家庭

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最小单元,它的改变不可避免要受制于社会大环境。在目前,面对中国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一下子很难改变,但我们也必须进行努力。

(一)做好父母的减压工作

由于孩子是唯一的,因此独生子女家长的压力是很大的,心理也是很脆弱的,加上当今社会竞争的激烈,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的存在,使父母对子女寄予着厚望。只有社会的健康发展才能减少父母的担心,降低父母的期望值,才能使孩子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增加沟通时间,注重家庭的亲密度

要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和交流。家长要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的发现,通过与子女间的沟通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既教育好了子女,又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当今许多家长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很多。有因工作的繁忙缺少耐心的,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的,有的家长干脆就说小孩子懂什么呀,有吃有喝的就行了,根本就不关心孩子心里真正想些什么。然而事实是精神比物质更为重要,只有真正明白了他们的思想和想法才能为更好的教育他们做好功课。林爱冰在《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成因》一文中发现亲子相聚时间与青少年犯罪有很高的相关性。而少年犯普遍感到关心理解少也说明他们的亲子感情交流少,沟通阻塞。因此增加沟通时间是保持亲子感情的首要条件。

(三)建立父母——子女互相学习的家庭环境

篇8

[关键词] 家庭环境;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2-0110-04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NI Zhe1 LIU Jian2 XU Yun3 CHEN Hongwei4 ZHOU Guoling5

1.Psychometric Room,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2.Science and Education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3.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4.Special Survey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5.Mental Hygiene of Children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Methods In the Yangtze River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Hangzhou City one to the sixth grade primary school, all students of 1039 cases were se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ina Standard Version of the Achenbach '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were used to detect behavior problems of all participants in the survey.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were for the survey of family environment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scale evaluation for the family environment.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 of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were analyzed for factors related to variables. Results This survey of 1 039 children, 193 children had behavior problems,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8.6%. After the analysi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 and contradiction, entertainment, success, maternal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protection, entertainment, intimacy relationship with children, hyperactivity index and contradiction,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uccess, mother's punishment had relevance, children's learning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 knowledge the success of the father, mother, preference, preference had relevanc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obstacle and contradiction, intimacy with correlation(P

[Key words] Family environment;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Related factors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健康的含义已从狭窄单纯的身体健康延伸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多维立体模式,尤其是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1,2]。目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受到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全面关注和重视。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包括品行问题、多动症、学习问题、身心障碍及情绪焦虑等。儿童行为问题不但影响儿童正常的身心发展,甚至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以及社会行为产生严重的后果及不良影响[3,4]。近年来,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给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影响,尤其是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和独生子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尤其是家庭环境[5,6]。本研究通过探讨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为儿童行为问题的分析及其家庭环境改善的方向和方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一到六年级在校学生1 03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654名,女生385名,排除具有明显家族遗传史的学生,排除精神发育迟滞的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 儿童行为问题调查表 采用中国标准化版的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检测所有调查对象的行为问题[7,8]。该量表共包括112个行为问题,每个问题按0、1、2分进行评分,经筛选分析后,若其中的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分数超过该项目全国常模的第98百分位数,则被界定为存在行为问题。

1.2.2 家庭环境调查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对调查对象的家庭环境进行评价[9],共包括90个项目,10个家庭特征,分别为矛盾性、亲密度、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成功性、控制性、情感表达和道德宗教观。

1.2.3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评价[10],共包括66个项目,分为父亲和母亲两部分。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项目,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和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项目,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严厉、偏爱被试、拒绝。

1.3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均在专业人士的统一安排下由儿童和家长填写完成,最后同意收回整理,对于填写不完全的问卷再次安排时间进行填写,统一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1 039套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达100%。

1.4 质量控制

为保证本次调查研究的质量和结果的真实性,在调查开始前,由专业人员及班主任向学生和家长详细讲解调查的重要性和意义,促使家长积极配合本次调查,其次再对问卷的问题及填写方式进行全面的解释,力求保证填写真实,并在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1.5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计数资料实行χ2检验。在单因素分析中,对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中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概率的比较

本次调查对象共1 039名儿童,其中有193名儿童有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6%。其中,男性儿童654人,132人有行为问题,522人无行为问题;女性儿童385人,61人有行为问题,324人无行为问题。经χ2检验,男生和女生的行为问题发生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6,P

表1 不同性别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概率的比较

注:男性儿童与女性儿童有无行为问题相比**P

2.2 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品行问题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243、与娱乐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34、与成功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20、与母亲过干涉保护的偏回归系数为0.032、与娱乐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39、与亲密度的偏回归系数为-0.323。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与母亲过干涉保护呈正相关性,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娱乐性、娱乐性和亲密度呈负相关性(P

2.3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多动指数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392,与知识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235,与组织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341,与成功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95,与母亲惩罚严厉的偏回归系数为0.093。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和母亲惩罚严厉具有正相关性,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组织性具有负相关性(P

表3 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注: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不同项目的多元性回归分析,*P

2.4 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学习问题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84,与知识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93、与成功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48,与父亲偏爱被试的偏回归系数为0.195,与母亲偏爱被试的偏回归系数为-0.321;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父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性,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和母亲偏爱被试具有负相关性(P

表4 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注: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不同项目的多元性回归分析,*P

2.5儿童身心障碍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身心障碍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35,与亲密度的偏回归系数为-0.232,儿童身心障碍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呈正相关性,与亲密度具有负相关性(P

3讨论

本次调查对象共1 039名儿童,其中有193名儿童有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6%。与先前研究中儿童行为问题报告的检出率为12.97%相比[11,12],稍微有所提高,说明近年来随着遗传及环境的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作为儿童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发生有极为密切的影响[13-15]。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有着非常重要和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指父母在养育儿童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所表现的方法和形式,与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健康密切关联。父母的教养方式被美国心理学家保姆林特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16-18]。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温情温暖但又同时给予严格而合理的控制是较为理想和有效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能够在儿童心理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引导作用,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使孩子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而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攻击性和学习问题有着显著的影响和相关性,父母过于严厉,儿童通常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容易反叛父母,反叛他们所规定的一切,因而更容易引发儿童的行为学问题。

其次,家庭的精神特征对儿童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矛盾性、亲密度、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成功性、控制性、情感表达和道德宗教观。据文献报道,家庭亲密度、娱乐性和情感表达的分值较高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则相对较低[19-21],而矛盾性、控制性分值较高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则相对较高。说明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的矛盾程度呈正相关性。因此,父母应避免在儿童面前公开表露愤怒和攻击的场面,否则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和抑郁症状的发生。相反,家庭环境中和谐相处、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感情融洽则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育[22-24]。

再次,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行为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决定了其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因此在抚养儿童时对儿童的行为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专业人士经过调查分析研究认为,学历较高的父母能够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及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对儿童产生的影响,能够给予子女足够的关爱和温暖,从而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5-27]。另外,分析认为,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大于父亲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时,往往只关注儿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从而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健康的发展;而文化程度较高的母亲能够及时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容易接受各种对儿童身心发展较为有利的科学知识和行为方法,从而优化和改善对儿童日常的抚养方式,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最有利的环境[28,29]。因此,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在抚养孩子的同时,应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多学习儿童心理学和精神健康发展的知识,不仅在生理上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发展,更应该在心理上能够与孩子沟通,理解孩子的行为发展和心理发展,不断适应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劝,从心理上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儿童的行为问题受到家庭环境多方面和因素的影响。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为儿童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家庭氛围,从而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程宇,仇君,孙要武,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及饮食关系的探讨[J].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8):88-90.

[2] 董斌,朱幼玲,周农,等. 家庭环境对12~16岁原发性癫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研究[J]. 安徽医学,2009,30(11):1294-1296.

[3] 付本燕,尚云峰,付云,等. 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33-36.

[4] 付本燕,杨贵仁,黎逢保,等. 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5):509-510,513.

[5] 高桦,刘苓. 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1):76-78.

[6] 谷红丽,陈虹,季金萍,等. Tourette综合征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43-3945.

[7] 关宏岩,戴耀华,张雨青. 早期儿童气质对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预测效果初探[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 18(1):14-17,29.

[8] 关明杰,高磊,翟淑娜.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470-1472.

[9] 何守森,关春荣,吴茂萍,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11):992-995.

[10] 何淑华,高建慧,陈昂,等. 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通径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2, 27(26):4064-4067.

[11] 胡敏,静进,金宇,等. 广州市黄埔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2,7(1):11-18.

[12] 胡湘英,孙洁,徐剑慧,等. 上海市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调查及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2):1333-1336.

[13] 江咏梅,梁冬梅,田志丽,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气质类型及家庭环境的关系[J]. 中国医师杂志,2009, 11(7):1001-1002,1008.

[14] 蒋佩红. 460例乡、镇幼儿园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3):223-224.

[15] 蒋佩红,周炜茹,余秀华.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7):1108-1109.

[16] 刘国艳,李晶,王文军,等. 6~11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33(1):54-56.

[17] 吕冠明,刘晓瑛,宋媛,等. 苏州市某社区外来人口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5):533-535.

[18] 马小颖,徐勇. 苏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调查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10,8(7):12-14.

[19] 孙加司,蔡景钰,王烈. 牡丹江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7):964-966.

[20] 涂琳,孟群,黄肇华,等. 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9):162-163.

[21] 王丽珍,周勤,管玉蓉,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2):139-141.

[22] 王晓笳,胡珍玉,周东升,等. 宁波市民工子弟小学学生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6):608-610.

[23] 王秀丽,马渝根. SOS儿童村儿童与单亲家庭和完整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392-397.

[24] 吴彩娥. 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比较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145,147.

[25] 熊淑英,孙晓勉,程述梅,等. 儿童功能性便秘与心理行为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 20(7):632-634.

[26] 杨敏,王冰,江咏梅,等. 威海市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关系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4):95-97.

[27] 杨秀玲,冉霓. 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观看电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5):481-483.

[28] 杨,段重阳,刘晓秋. 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3,20(7):852-854.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观念 家庭文化 情感缺失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56-02

据调查,我国学龄前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到5000万的学龄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心理专家认为,“问题儿童”人数的增多,社会、家庭、幼儿园是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的三大主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生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对孩子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造成了恶劣影响。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日益充实的今天,注重家庭教育环境建设,营造民主和谐、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龄前儿童对社会行为还处于好奇阶段,模仿是孩子了解社会的最好方式,孩子喜欢模仿父母,以期从父母身上学到更多东西。父母的兴趣爱好、工作态度、言谈举止以及生活方式,甚至举手投足,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有一个公益广告,妈妈给孩子洗脚后,妈妈走了,孩子偷偷跟在妈妈后面,却看见妈妈端着盆在给奶奶洗脚……然后那个孩子端着盆,向妈妈走去,说“妈妈,洗脚”。这只是一个广告,却是一个最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儿童的心灵,塑造儿童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也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相反,问题儿童则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一面镜子。

二、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大量调查显示:问题儿童多来源于不良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对孩子的情感、性格等方面。常见的不良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有:

1.家庭成员的过分溺爱

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为孩子过分担心、包办代替、姑息迁就、许愿哄骗、百依百顺。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这就形成了“溺爱”。溺爱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从而限制了独立意识,容易形成任性固执、骄横跋扈的个性,缺乏抗挫折的能力。他们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他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凡事多从个人角度考虑,自私任性,并且过分依赖、胸无大志!

2.父母婚姻的影响

现在的学龄前儿童,父母离异率高,孩子在情感上就更找不到依靠,情绪容易低沉、抑郁寡欢;个性压抑,自卑感强;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一个家庭里,父母感情是否融洽,家庭的和谐度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个性。据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心理科主任匡桂芳介绍,医院曾调查了600多个3岁到6岁孩子,其中30%的孩子有心理问题。同时,根据医院的接诊情况,学龄期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最多,占到看病总数的80%,学龄前的儿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3.教育观念的冲突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视剧《虎妈猫爸》,主要讲述了现代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的教育观念存在分歧的问题。教育是一种资源,只有合理利用,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有很多家长存在着“不打不成器”等错误教育观念,但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对孩子是一种直接的伤害,这种伤害以爱的名义,但却产生了恨的结果。同时,与之正好相反的教育方式,即家长对孩子没有原则地溺爱,则引发孩子行为问题的另一原因。在这些经常发生教育观念碰撞的家庭里,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一方严格教育,一方却倍加袒护;无法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孩子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拉锯式的冲突中被搁浅着,要知道家庭教育走向哪一个极端都是不合适的。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王冠军认为,在教育型、严厉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但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即使孩子行为思想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征兆,家长也不能及时发现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4.不健康的家庭文化导致父母情感的缺失

当今社会,电子产品泛滥,家庭里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包围着孩子,孩子对于电子产品的兴趣大于对学习的兴趣。并且,有些家庭中父母主要的消遣、休闲的方式就是玩游戏、看电影等无节制的家庭娱乐活动。更有甚者,不愿孩子打扰自己,给孩子下载个游戏玩,找个动画片看……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孩子又怎能喜欢学习?学龄期儿童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性的东西,还应该有心灵上的和情感上的寄托。相对于丰厚的物质条件而言,孩子们其实更期盼心灵上的关怀与慰籍。从调查来看,问题儿童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在一些家庭里,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忙于工作、生意和应酬,逃避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在情感上就疏远了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教育形同虚设,孩子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由于父母感情长期缺失和不健康的家庭文化的影响让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例如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孤僻、缺乏责任感等行为问题。

由此可见,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也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孩子。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普及家庭教育常识,提升家庭教育环境水平,对子女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让我们关注学前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方式。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需要家庭的抚养,更需要家庭的教养,而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家庭教育教人学会走路、说话,教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无论是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是良好道德品质的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正确的教育。社会活动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游戏、学习、劳动。处于正在成长的未成年人主要从事前两者,当年龄逐渐增长以后,才慢慢过渡到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劳动中。而家庭正是为儿童提供了最初的游戏与劳动场所,并在家庭中逐渐过渡到参加劳动的过程,这种由家庭逐渐引导的方式,便是家庭教育。所以说家庭教育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每个人成长的基础与起点。

一、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孩子教养行为总体特征的概括,是在抚养教育孩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正确的教养方式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榜样,管束合理;恰当评价与赏识;关爱有加,进行挫折教育;平等沟通,适当引导等都是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与港湾,在这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无形中效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学习成绩更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在家庭教育中,每个父母都应该努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孩子鼓励与赏识。并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恰当评价他们的行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爱没有人可以轻易代替,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动力,也只有充分感受到爱,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去爱;在一个家庭中,孩子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他们理应拥有自由的空间与独立的人格。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应摆正位置,平等沟通、遇到问题民主协商,并在一定时机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命令,令其服从。

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现代生活的变迁,更多地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很多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家庭结构不完整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家庭的不完整,我们都无法否认一个健全的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才是最安全与温暖的港湾,完整的家才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保障与快乐的源泉。当变故发生时,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往往需要比成年人承受更大、更多的痛苦。这也就造成了,未成年人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由于脆弱敏感导致的过分自卑、由于缺少关爱导致的冷漠自私、由于过分保护导致的溺爱娇惯、由于缺少管束导致的肆意妄为、由于情绪疏导不畅导致的焦虑抑郁或者更加极端的攻击报复行为,这些都是家庭结构不完整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健全的家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无疑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会导致不良问题出现的概率增加。然而我们无法避免家庭结构的调整以及家庭变故的出现。唯有做到当问题发生时,给予孩子最及时与正确的疏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家庭结构,重新树立开展新生活的信心,并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才能避免让孩子在家庭结构调整后受到更大的伤害。

三、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长的自身素质代表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家庭教育环境也只有依靠高素质的家长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尤其是在处于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国民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巨大责任。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靠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才能得以实现。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的水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如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是整个家庭教育的根,根系的强壮与否决定了花叶的茂密程度,也就是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努力成才。

四、结语

毋庸置疑,教育不仅丰富了“人”的内涵,也充分拓展了“人”的发展,更使人具有了更加深远的价值。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未来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使得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们能够更好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和终身财富。在这种情况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衔接,同时才能保证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性,以及实现不同教育方式理念等的互补,从而更加增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

[2]王勇.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兰州学刊,2005,05:352-353.

[3]黄小芮.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科技创业月刊,2012,10:130-131.

[4]郭时永.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3:196-197.

[5]何琼.浅析如何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J].老区建设,2014,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