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工程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基础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钢筋工程
(一)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钢筋放样—钢筋制作一钢筋半成品运输一基础垫层—弹钢筋定位线—钢筋绑扎—钢筋验收、隐蔽。
2.完成基础垫层施工后,将基础垫层清扫干净,用石笔和墨斗弹放钢筋位置线。
3.按钢筋位置线布放基础钢筋。
4.绑扎钢筋。
5.由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进行验收。
(二)施工技术要求
1.钢筋网的绑扎。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须将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钢丝扣要成八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
2.基础底板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上层钢筋网下面应设置钢筋撑脚,以保证钢筋位置正确。
3.钢筋的弯钩应朝上,不要倒向一边;但双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弯钩应朝下。
4.独立柱基础为双向钢筋时,其底面短边的钢筋应放在长边钢筋的上面。
5.现浇柱与基础连接用的插筋,一定要固定牢靠,位置准确,以免造成柱轴线偏移。
6.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按设计要求,且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7.钢筋的连接:
(1)受力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纵向受力钢筋上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2)若采用绑扎搭接接头,则接头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接头宜相互错开。钢筋绑扎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倍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区段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位于同一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25%。
(3)当受拉钢筋的直径d>28mm及受压钢筋的直径d>32mm时,不宜采用绑扎接头,宜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接头。
二、模板工程
混凝土基础模板通常采用组合式钢模板、胶合板模板、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等, 在箱形基础施工中有时采用工具式大模板。
(一)施工工艺
模板制作一定位放线一模板安装、加固一模板验收—模板拆除—模板的清理、保养。
(二)施工技术要求
1.模板安装位置、尺寸,必须满足图纸要求,且应拼缝严密、表面平整并刷隔离剂。
2.模板及其支撑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3.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对模板工程进行验收。模板安装和浇筑混凝土时,应对模板及其支撑进行观察和维护。
4.模板及其支撑拆除的顺序原则为: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具体应按施工方案执行。
三、混凝土工程
(一)工艺流程
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泵送与布料—混凝土浇筑、振捣和表面抹压—混凝土养护。
(二)混凝土搅袢
搅拌混凝土前,宜将搅拌筒充分;严格计量、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冬期拌制混凝土应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法。
混凝土搅拌装料顺序:石子—水泥—砂子—水。
(三)混凝土运输、泵送和布料
混凝土水平运输设备主要有手推车、机动翻斗车、混凝土搅拌输送车等,垂直运输设备主要有井架、混凝土提升机、施工电梯等,泵送设备主要有汽车泵(移动泵)、固定泵,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混凝土输送泵管道终端通常同混凝土布料机(布料杆)连接,共同完成混凝土浇筑时的布料工作。
(四)混凝土浇筑
浇筑混凝土前,对地基应事先按设计标髙和轴线进行校正,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同时,注意基坑降排水,以防冲刷新浇筑的混凝土。
1.单独基础浇筑
(1)台阶式基础施工,可按台阶分层一次浇筑完毕(预制柱的髙杯口基础的髙台部分应另行分层),不允许留设施工缝。每层混凝土要一次浇筑,顺序是先边角后中间,务使砂浆充满模板。
(2)浇筑台阶式柱基时,为防止垂直交角处可能出现吊脚(上层台阶与下口混凝土脱空)现象,可采取如下措施:
在第一级混凝土捣固下沉2~3cm后暂不填平,继续浇筑第二级。先用铁锹沿第二级模板底圏做成内外坡,然后再分层浇筑,外圈边坡的混凝土于第二级振捣过程中自动摊平,待第二级混凝土浇筑后,再将第一级混凝土齐模板顶边拍实抹平。
捣完第一级后拍平表面,在第二级模板外先压以200mm×300mm的压角混凝土并加以捣实后,再继续浇筑第二级。
如条件许可,宜采用柱基流水作业方式,即顺序先浇一排杯基第一级混凝土,再回转依次浇第二级。这样对已浇好的第一级将有一个下沉的时间,但必须保证每个柱基混凝土在初凝之前连续施工。
(3)为保证杯形基础杯口底标髙的正确性,宜先将杯口底混凝土振实井稍停片刻,再浇筑振捣杯口模四周的混凝土,振动时间尽可能缩短;同时.还应特别注意杯口模板的位置,应在两侧对称浇筑,以免杯口模挤向上一侧或由于混凝土泛起而使芯模上升。
(4)髙杯口基础,由于这一级台阶较髙且配置钢筋较多,可采用后安装杯口模的方法,即当混凝土浇捣到接近杯口底时,再安杯口模板后继续浇捣。
(5)锥式基础,应注意斜坡部位混凝土的捣固质量,在振捣器振捣完毕后,用人工将斜坡表面拍平,使其符合设计要求。
(6)为提高杯口芯模周转利用率,可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将芯模拔出,并将杯壁划毛。
(7)现浇柱下基础时,要特别注意连接钢筋的位置,防止移位和倾斜,发生偏差时及时纠正。
2.条形基础浇筑
(1)浇筑前,应根据混凝土基础顶面的标高在两侧木模上弹出标高线;如采用原槽土模时,应在基槽两侧的土壁上交错打人长1001mm左右的标杆,并潞出20~30mm,标杆面与基础顶面标髙平,标杆之间的距离约3m。
根据基础深度宜分段分层连续浇筑混凝土,一般不留施工缝。各段层间应相互衔接,每段间浇筑长度控制在2~3m距离,做到逐段逐层呈阶梯形向前推进。
3.设备基础浇筑
(1)—般应分层浇筑,并保证上下层之间不留施工缝,每层混凝土的厚度为200~300mm。每层浇筑顺序应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浇筑,也可采取中间向两端或两端向中间浇筑的顺序。
对特殊部位,如地脚螺栓、预留螺栓孔、预埋管等,浇筑混凝土时要控制好混凝土上升速度,使其均匀上升;同时,防止碰撞,以免发生位移或歪斜。对于大直径地脚螺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用经纬仪随时观测,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四、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应符合规范《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的规定。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浇筑方案可以选择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施工或推移式连续浇筑施工方式,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进行。当混凝土供应量有保证时,亦可多点同时浇筑。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振捣
1.混凝土应采取振捣棒振捣。
2.在振动界限以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髙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的裂缝, 减少内部微裂,增加混凝土密实度,使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从而提髙抗裂性。
(三)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1.大体积混凝土应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在每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除应按普通混凝土进行常规养护外,尚应及时按温控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保温养护。
2.保湿养护的持续时间不得少于14d,应经常检查塑料薄膜或养护剂涂层的完整情况,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篇2
关键词:工程造价;建筑结构;任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高职高专教学领域中,“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普遍提倡,工程造价《建筑结构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可以囊括为两大模块:建筑结构力学及设计基础理论、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及体系的认识与表达,下面根据其教学内容如何在任务教学的挖掘与任务教学的实施展开论述。任务教学法的前提是项目教学的运用,将某一个完整的项目分解为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结合的任务,本文以某办公楼施工图为例进行说明。
1. 建筑结构力学及设计基础理论教学的任务驱动
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比较差,建筑结构力学及设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无疑加大了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应该充分挖掘出该部分知识体系中结构理论与识图知识相互结合的教学任务。建筑结构力学及设计基础理论包括三个内容:建筑力学基础知识、建筑结构材料、建筑设计方法与设计指标。
建筑力学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结构构件从外力到内力进行简要的受力分析,让学生掌握基本力学理念的同时加深对建筑施工图的认识,我们可以选取办公楼中某单跨框架梁进行力学分析:第一步,把某单跨框架梁从办公楼施工图中脱离开来对其进行外力分析,分析其所受的主动力和约束反力,任务是建立一个简化后的简支梁力学模型;第二步,假设该简支梁力学模型中的主动力为已知,任务是求出其约束反力;第三步,根据求出的约束反力和已知的主动力对该梁进行可能的变形分析,任务是根据力学原理求出其内力并作出内力图;第四步,根据该简支梁的内力图回归于该梁的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对该框架梁的荷载、变形、内力和配筋进行概念性阐述。其中每一步骤都有明确的任务,这些任务都有清晰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只要对学生稍加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指导,学生便能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下去。这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建筑构造与识图》,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从图纸中选择结构构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的认识,也有助于他们对结构施工图的初步理解以及其与建筑施工图的结合。
建筑结构材料理论知识和识图知识也有很多的结合点,《建筑结构基础》这门课程的另一门先修课程是《建筑材料》,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筑材料基础理论,但对于实际应用却较少涉及,对于建筑结构基础老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主要建筑材料性能的简单复述。建筑材料理论知识可以分为这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寻找办公楼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中有关主要建筑结构材料的信息,任务是列出主要建筑结构材料品种的清单,其中包括混凝土的等级、钢筋的级别和直径等;第二步,根据本工程的建筑结构材料分析出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性能,任务是总结出混凝土和钢筋产生粘结力的原因。通过通篇查找建筑结构材料信息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施工图的整体架构也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建筑结构主要材料实际应用的理解。
结构设计方法与设计指标主要阐述建筑结构荷载、设计方法、抗震设防三方面内容,这里可以分解为两个任务:第一步,对办公楼施工图中某梁进行荷载分析,任务是计算出该梁的永久荷载标准值,再结合荷载规范计算出可变荷载标准值;第二步,分析该办公楼的建筑高度和地理区域,任务是确定该办公楼的抗震设防等级,再和结构说明进行对照。
2.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及体系的认识与表达的任务驱动
纵观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当今工程的实际应用,在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常选取框架结构作为本部分的教学案例,框架结构受力清晰学生易懂且在实际应用中也非常广泛。框架结构包含的基本结构构件为柱、梁、板、基础、楼梯等,我们可以办公楼作为主体项目进行案例教学,将主体项目分解为若干独立又相互结合的小任务,通过识读结构施工图理解各基本构件的构造特点从而进行某宿舍楼基本构件的结构设计并制图。可以从构件截面认识与设计、构件配筋这两个方面进行任务的分解和实施。
构件截面的认识与设计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学习基本构件的构造特点然后自主进行界面设计:第一步,在办公楼结构施工图中寻找出有关构件如柱梁板截面的信息,任务是总结出截面与跨度的关系;第二步,给定已知条件如跨度以及结构材料信息设计结构构件的截面。学生在对结构施工图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开始慢慢的深入到具体的结构构件,这是一种典型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在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以及结构识图学习过程中,钢筋的计算和识读向来是重点和难点,配筋计算有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方法(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讲难以把握),而钢筋的感官认识也是比较头疼的问题,学生往往很容易混淆钢筋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老师不可能每堂课都把学生带到施工现场,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教学任务:第一步,钢筋名称与空间的结合,根据给定的条件即文字描述把钢筋放置到给定的截面中,任务是作出基本结构构件的截面图;第二步,根据给定的基本结构构件截面进行配筋计算并配筋,然后再将配筋结果和结构施工图进行对照,让学生找到差距;第三步,从单个构件配筋的表达扩大到整个框架结构体系从而引入平法识图,任务是让学生更加深刻意识到平法表达的必要和便捷。
对于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来讲,识图向来是比较难以突破的难题,如果在专业课程中穿插识图的任务,对于学生识图能力的提升肯定大有帮助。在教学任务的分解和实施过程中,老师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毫无工程经验的特点,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简化又找到彼此间的纽带。
参考文献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3
论文摘要:很多人通过多年来的积累,拥有了自己的住宅,所以在室内设计中,不仅仅要美观大方,舒适感和便捷感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就是解决人们在居住空间中健康、高效、愉快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也是现代室内设计追求的标准。
一、概述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二、概述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对现有的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深加工的增值准备工作。目的是为了让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在可行性的有限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合格产品的准备工作。需要工程技术上的知识,也需要艺术上的理论和技能。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部分演变出来的。他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再创造。室内设计可以分为公共建筑空间和居家两大类别。当我们提到室内设计时,会提到的还有动线、空间、色彩、照明、功能等等相关的重要术语。室内设计泛指能够实际在室内建立的任何相关物件:包括:墙、窗户、窗帘、门、表面处理、材质、灯光、空调、水电、环境控制系统、视听设备、家具与装饰品的规划。
三、人体工程学为室内设计奠定了基础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1)为人际交往空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2)为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奠定了基础。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3)为室内设计的视觉环境奠定了基础。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人体工程学为室内设计要素提供了依据
(1)合理的空间布局。根据人体工程学提供的数据一句,空间的合理分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基本的任务。(2)合理的运用色彩。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3)合理的采光。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4)合理的装饰。室内设计根据结构和人的心理需求,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完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5)合理的陈设。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在符合审美的条件下,结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更能体现其特点和个性。(6)合理的绿化。室内设计中绿化以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以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均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峰,朱宁嘉.人体工程学设计与应用[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2]刘昱初,程证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
[3]张月.人体工程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4
关键字:污水处理厂深基坑;施工;维护结构;监控测量
中图分类号:TV55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不断增加,深基坑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深基坑作为施工中难点,因其工程变化因素较多,因此在施工中还很难保证技术的准确 合理性,所以深基坑的施工难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深基坑技术。
二、深基坑施工的特点
2.1具有较强的环境及交通效应
现在的污水处理厂工程施工中,深基坑一般处于污水处理厂的中心位置,建筑物较多,这样深基坑在开挖时因地基中地下水位和应力场的变化,会引起周围地基土体变形,从而对相邻的建筑物造成威胁。同时,深基坑开挖时大量的土方工程,因其渣土需要外运,会对周围的环境及交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及交通效应。
2.2 污水处理厂基坑深度不断增加
由于城镇的发展污水的处理量不断的增加,从而导致污水处理厂各种沉淀池的深度不断增加,目前的污水处理各种沉淀池不断的向地下延伸, 地下深度断的增加,从而污水处理厂基坑的开挖深度也不断的加深。
2.3 污水处理厂深基坑事故隐患较大
污水处理厂深基坑施工时,为了保证施工开挖和施工措施的需要,需要利用基坑支护技术保证在施工期间挡住水和土,并保证施工过程中基坑的稳定减少周围的建筑位移的影响。但目前污水处理厂深基坑支护技术较为复杂,在实际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存在着引发支护事故的可能,一旦支护措施不稳定,那将会造成十分严的损, 因此在施工中过程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支护结构与措施,从而保证基坑施工的顺利进行。
2.4 污水处理厂基坑具有很高的质量要求
污水处理厂基坑施工的区域同时也是将来建筑的地下基础区域,同时部分深基坑支护结构还会成为成下永久结构的一部分,因此, 深基坑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幢建筑物的质量,所以,保证深基坑工程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在深基坑工程的土方工程中,由于土方开挖量大,从而会导致周围土体的应力改变,引起周围环境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管线在应力作用下破裂,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在深基坑施工中其支护结构对安全的保障是十分重要的。
三、施工的注意要点
3.1了解地质特性以及环境
任何的工程施工都需要把保证安全放在第一位,所以在进行高难度的基坑开挖时,应该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基础资料,做好论证。对于基坑来说,其主要的破坏形式无外乎支撑维护结构破坏与边坡失稳、基底隆起,渗漏、涌砂,导致水土流失与承压水顶破土层破坏,坑底隆起导致基坑倾覆破坏以及整体失稳破坏。所以,充分的了解地质特性与周边的环境,是做好深基坑开挖的必要准备。对于深基坑开挖,地质资料是深基坑设计、施工最重要的依据之一,不同的地质条件,所采取的方案对应的安全度也不相同,所以,在深基坑开挖之前,必须深入了解施工区间、周边地表以下合适的深度范围内的地质结构、岩土性质、含水层特性、地下水位情况以及渗透系数等地质参数,通常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实际的地质情况与设计的地质情况不相同的情况,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向设计方反应,及时采取合理的、可行的调整补救措施。另外,在深基坑施工之前,应该对周边环境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现场核实,对现场的地下管线、地下埋设物的布置位置与深度、结构形式与埋设时间等等,同时,对于施工现场附近的建筑物的基本情况,如果与设计图纸不尽相同,也应该及时反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2严抓围护结构施工质量
围护结构是污水处理厂基坑支护体系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围护结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深基坑施工的安全。从目前的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形式主要有地下连续墙、钻孔咬合、SMW 工法等一些形式,当然, 这些都是比较成熟的施工方法。然而在围护的施工过程中,如何确保围护的质量,其关键是按工法要求进行施工控制,同时对每道工序的检验也是保证围护质量的关键。对于以下几个问题来说,即围护结构的深度、底部沉渣厚度、防水接头的密闭性,这些又是控制中的关键点。所以对于围护结构来说,必须按照要求控制每个细节,确保围护在后续的开挖过程中不出现沉降、渗漏,同时不发生重大变形。
3.3做好排水工作
任何基坑作业的过程中,水都是基坑的天敌,据有关数据统计,70%以上的基坑事故是由基坑里的水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解决基坑中的排水问题是深基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措施,围护结构一旦建成封闭后,排干基坑内的水可以大大改善土方开挖、边坡修整的施工条件,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可以提高土体的强度。降水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深基坑变形的大小,所以为保证降水效果,施工过程可以重点从抽水量和水位上保持两方面加以控制。另外,在深基坑开挖的过程中,明沟排水系统要及时设置,这是要绝对注意的。绝对不能在有了降雨以后再想着去设置排水系统,因此在设置明沟排水时,必须随挖土随修片同时修筑,而且集水坑应该设置在总坡底。当然,如果要设置纵向排水明沟时,这个时候不能沿着地下墙边设置,而是要设置在坑中或者三分线上。
3.4基坑开挖与支撑
土方的开挖应遵循“分段分层、分块开挖、先中间后两边、随挖随撑、限时完成”的原则,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缩短开挖时间,减少累计变形。如果要防止基坑土体纵向滑移,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除了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坡度,采取有针对性的降水措施,而且在暴雨来临之前所有边坡应铺设塑料膜防止暴雨冲刷。如果基坑需要停工较长时间,应在平台、基坑边和坡脚设置排水明沟以及集水坑,不仅如此,必要时要对基坑边坡面进行喷射素混凝土保护。为了施工的安全,坡顶不允许堆积荷载,而且坡顶不允许设置便道。
另外,基坑施工期间,要及时对支撑施加预应力,及时并且有效的施 加预应力是控制基坑变形的重要环节。同时,基坑开挖期间需要加强对支撑的观察,如果钢支撑有失稳的先兆,那么一般钢结构有拱起侧弯或者下沉的征兆,一旦发现这种情况,一定要采取加固或者补撑的措施。
3.5 做好监控测量工作
通过对深基坑的理论研究以及实际工程反馈的情况来看,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者环境要求更加严格的项目,往往很难从理论经验中得到很好的借鉴,因为这些大中型工程本身就是以前很少出现的工程案例。而且这些也很难从理论分析中找到预测的方法,因为这类大中型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不是理论分析上的理想情况。所以对于工程施工的监控测量工作,必须依靠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测。首先,通过现场的检测提供准确的、实时的动态信息,来反馈指导整个施工的全过程;其次,了解施工的环境,比如地下土层、地下管线的敷设、地下设施的布置以及地面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受到何种影响,并且评估受到影响的程度;再次,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以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以保证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补救安全措施。所以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监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工作,才能在整个施工过程的任何阶段、任何环节及时和准确的发现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调整施工步骤或者施工方案,保证施工有效、顺利的进行下去。
四、总结
随着我国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基坑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技术难度,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的现场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有效的调整,做好基坑中的排水工作,巩固围护结构的强度,以及采取有效合理的施工开挖方法, 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并做及时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深基坑施工顺利、安全的进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课堂教学方式 创新性实验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and carry out innovative experiment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materials processing engineering should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through 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and carry out innovative experiments to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ve experim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innovation ability
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都离不开材料的发展,新材料的产生和材料加工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对社会科学技术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来,伴随着材料领域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对材料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暨南大学材料加工专业已建立比较完备先进的材料制备装置、结构和微观结构分析仪器和性能测试分析仪器,2015年获批成立“高性能金属耐磨材料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内首个“耐磨材料”行业国家级创新平台,与各个材料加工生产厂家有着密切联系,便于学生实操和认识各种先进材料加工制备机器。在这一背景下,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能力强成了暨南大学培养材料加工方向毕业生的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对于培养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结合理工结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需要进行一些改革,转变以往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实践较少、看轻专业技能”的观念,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育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用富有趣味、紧密结合实际的创新性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本文从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展创新性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两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
1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首先,不得不说课堂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众所周知,创新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对原有的知识进行转化应用,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创新根本无从下手。现代材料科学和很多学科相互交叉,更是需要打好自己领域的基础知识,学习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才能够造性地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授课方式就是“一盒粉笔、一个黑板”,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述传授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是被动地接受,传统的授课方式存在着非常大的弊端。首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其次教师大部分课堂时间在于讲述知识,学生听课易走神,也没有思考所学知识的兴趣,不能很好地吸收、理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了,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材料加工技术这门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1 讨论式教学
课堂上尽量多地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对于“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程,在课堂上可以开展“竞赛式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分组就某种工艺方案的多种可能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进行发言,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与“学”双向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各个小组之间的发言会擦出创新的火花,能够使得教学投资收益比最大化。
1.2 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不仅可以用在平时课堂学习,也可以作为学期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对于课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快结束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地查阅资料,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再通过学习的这些规律定理去分析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学期中,教师结合几章所学知识提出综合性问题,要求学生写一份纸面报告。所提问的问题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针对相关问题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查阅相关资料,思考、消化并理解,最后各自独立完成分析报告,教师筛选出优秀的分析报告,让学生在课堂演讲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3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也是课堂教学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营造一种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就要懂得如何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去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启发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力和创造力。
1.4 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和模型,动态展示或模拟材料加工技术的原理及实际生产过程,增加教学直观性,将抽象概念形象化。教师可以将录像片穿插在加工成型的设备与工艺的讲解中,通过生动形象的录像片的展示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于生产工艺和专业知识的不足。录像片中主要讲述了先进的材料成形工艺与方法,比较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材料加工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发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对于本专业更深的认识,使专业知识概念和规律形象化、简单化,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
2 开展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材料加工技术”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相关的实验课必须引起重视。实验教学不仅是对课程所需知识理论的巩固,更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原来的实验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实验内容陈旧单调、实验方法过于呆板落后、实验考核方法不科学、实验学时少、实验内容多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改革实验教学,开展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思路。
2.1 精选实验内容
材料加工综合性创新实验是一个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环节,是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重要实践课程。对于开展的实验,授课老师和实验指导老师需要合作交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教学安排,去除不好的实验内容,精选出优良的实验部分,让实验变得不再单一无趣,增加实验的综合性。比如,在实验过程中,针对某一合金体系,对材料成分进行设计、然后制备加工这一合金材料,最后对其进行性能检测和结构分析。通过这种系统的实验培训,激发出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扭转实验教学思路
在实验课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多动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重视对实验现象的捕捉,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对于设计研究型实验,教师要敢于放手,减少指导,给出实验题目和方案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仪器的选择和操作,单独完成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于综合实验型实验,教师只需要给出题目和方向,提出实验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分析并写出相关的实验报告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
2.3 开放型实验教学
在学校统一有规划地开展开放型实验教学,可以营造不同的实验学习氛围,通过开放实验教学计划外的实验项目,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和实验条件。比如,开放自选实验课题型实验、创新型设计型实验,课外科技活动、综合创新型验等。这些实验课程通过实行自由式开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愿报名,从而创造出自由的学术环境,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个性化提供良好的条件。
2.4 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创新实验教学
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和项目,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让学生投入到产、学、研的项目中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教师通过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将研究成果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而且积极地推动了本校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校产、学、研相关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贵磊.高等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7):183-183.
[2] 陈志永.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创新人才[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3):51-53.
[3] 罗正祥.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并重,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2):1-4.
[4] 崔英静.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济南大学为例[J].现代交际,2016(5).
[5] 周华,姜少杰,康剑梁,等.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250-251.
篇6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怀念那段艰辛却辉煌的岁月,一起为美好的明天而祝福期盼,一起怀着最初的心情,讲述我们公路人自己的故事。
曾经,一座座大山阻断了金平与外界的联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祖祖辈辈望山兴叹。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金平公路人一直编织着自己的梦,梦里"天险变通途","行大道、画中游".如今,二级公路穿越奇难险阻迤逦成画,桥梁横跨天堑巍然如诗。让人们"走平安路、过放心桥"是金平公路人一直在默默践行的朴实承诺,"养好公路,保障畅通"是所有公路人不改的初心,责任与使命。
2017年,是金平雨水最多,雨季最长的一年。
这一年,眼看着上边坡松散的泥土裹挟着大量石块倾泻而下,饭桌大小的石头,砸在路上,砸在桥墩上;垮塌的下边坡做着最后的挣扎,将8米宽的路面,拉扯得仅剩4米;滑动的山体,将公路整体推移,路面被挤压得高高隆起,100多米挡墙崩溃、倒塌……
一路上,和坍方一样随处可见的公路人,像撒在金平国省干线上的橘色小花,芬芳艳丽,为饱经风雨的公路送上慰藉;像驻守在边疆主干道上的忠诚卫士,百折不挠,不断抢通受阻的"生命线".
这一年,金平分局辖区共发生坍方500多处,15万立方。15万立方,装载机一铲可以铲3立方,则需要5万次地重复相同的动作。部分路段巨石拦路、树木倒塌。加之,天气任性多变,原本在烈日中进行抢险保通的工作人员,在不知不觉中便被浓雾淹没;眼看抢通即将完成,山体却再次发生垮塌,看似简单的清理,实则危险重重。风雨中,黑夜里,金平公路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地在一起,再没有周末,节假的概念。这一切,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我被我们公路人的精神所感动,也感觉到这种精神正在悄无声息的融进我的血液里。在某一刻,我似乎能听见我们行业文化传承的声音,能看到我们行业精神代代相传的场景,体会到我们公路人的文化自信。
这一年,我们不再是做的很多,说得很少的"老黄牛",而是主动运用新媒体,及时养护施工信息,路况信息。并给身边的人,给行业外的人,也给我们自己讲述我们公路人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公路上穿着橘黄色标志服的是养路人,不是清洁工;越来越多的人,遇到我们养护作业,管制交通时,变得文明礼让,谦和有礼。
在金平分局借助微信、互联网等网络媒体的信息下,有许多这样的评论"了不起!金平公路人!为你们的坚强、拼搏点赞!" "各位大叔大哥,你们辛苦了,我不能帮你们什么,以后道班的人来贴手机膜,我都免费!".我们公路人守护着金平人民出行的大动脉,金平人民则在细微之处温暖着我们公路人的心。提高金平人民的出行质量,实现"快"起来的目标,是我们公路人的初心和使命,为祖国"强起来"的目标贡献力量,添砖加瓦,我们责无旁贷。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初心不改,继续前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加自信,更加笃定;我们将继续埋头苦干,也将继续讲好公路人的故事……
窗外,又是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公路人已整装待发。此刻忽然想起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我接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吾愿往矣!
篇7
关键词:振冲碎石桩人工填海地基处理
中图分类号:TU4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碎石桩通过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再将碎石或砂挤压入土孔中,形成大直径的碎石或砂所构成的密实桩体,从而使原来的地基构成复合地基,达到减少地基变形、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增强地基稳定性的目的,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有效的特点。特别是对于含有饱和度较高的黏性土、较大碎石的人工填海造地形成的软弱地基处理效果尤为显著。
振动水冲法最初于1937年用来挤密砂石地基获得成功,并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用来加固粘性土地基,由于用料是碎石,故称为碎石桩。
我国应用振冲法始于1977年,在坝基、道路、桥梁、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因振冲碎石桩有泥水污染环境,在城市和已有建筑物地段的应用受到限制,且有软化土的作用。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种不同的施工工艺相应产生,如锤击法、振挤法、干振法、沉管法、振动气冲法、袋装碎石法、强夯碎石桩置换法等。虽然这些方法的施工不同于振动水冲法,但是,都可以形成密实的碎石桩并达到软基或路基加固。
2 振冲碎石桩地基处理的加固机理
振冲碎石桩是在振动机的震动下将套管打入规定的设计深度,套管入土后,挤密套管周围土体,然后投入砂石,再排砂石于土中,震动密实成桩,多次循环后就形成砂石桩。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和防止砂土震动液化,增大软弱黏性土的整体稳定性。
由于桩体的压缩模量远大于软弱土,因此通过基础传给复合地基的外加压力随着桩、土的等量变形会逐渐集中到桩上去,从而使软土负担的压力相应减少,与原地基相比,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有所增高,压缩性也有所降低;对桩体不达到相对硬层的情况,复合土层主要起垫层的作用,将荷载引起的应力向周围横向扩散,使应力分布趋于均匀,从而可提高地基整体承载力,减少沉降量。
另外,复合地基完成之后,一方面随时间的推移原地基土的结构强度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另一方面孔隙水压力向桩体转移消散,使得有效应力增大,强度提高。
3 碎石桩在处理地基中的应用
本文以某港口集装箱中心站工程清洗箱区软基处理为例,从最初方案比选、理论计算至处理后的实际效果分别进行了阐述。
3.1工程概况
清洗箱区场地占地面积为3.1×104m2,为人工填海造地,土层主要为杂填土、淤泥质粉砂、红粘土及石灰岩,工程具有占地面积大,地质条件差的特点。具体各地层详细物理、力学特性如下表所列:
表1 主要地层物理、力学特性
由于上述红粘土层及以上属于松软层,不能直接作为建筑物的基础,因此需要进行地基处理,要求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80kPa,沉降量不大于20cm。
3.2方案比选
该地区常用地基处理方式为强夯、碎石桩及CFG桩、堆载预压、真空预压等。强夯虽然使用土类较广,但对于饱和度较高的黏性土,处理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对于含有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地基效果更差,而且处理深度有限,由于该区域地层中含有饱和土层、较厚的淤泥及淤泥质粉砂以及软塑的红粘土,这些土质在强夯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很难得到及时的释放,挤密压实效果差,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夯坑较深,夯坑周围产生较大隆起的现象,强夯对于该区域的处理效果不明显;CFG桩虽然处理软弱地基效果明显,但由于该地区是人工杂填,地质条件复杂,局部地区含有较大块石,不宜进行CFG桩施工,且CFG桩相对费用较大;堆载预压、真空预压等方案则存在地基处理工期长、需要倒运大量的堆载材料、处理后地基承载力不易达到要求等缺陷。从可行性、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决定采用碎石桩加固地基。结合该区域的周边无重要大型建筑物、地层含有较大碎石、地基加固深度较深等情况,最终决定采用大功率、大直径的振冲碎石桩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3.3处理方案
本工程地基处理最终采用振冲器为130KW,桩体正三角形布置,桩径采用1.1m,桩间距3m,桩长8m。要求桩体材料采用含泥量不大于5%的碎石、卵石等性能稳定的硬质材料,不宜使用风化、易碎的石料,粒径40~150mm。要求处理后复合地基的变形模量达到15MPa,桩体变形模量为23MPa,桩间土变形模量为12.5MPa,相应的桩体承载力特征值为350kPa,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为165kPa以上。并于振冲碎石桩施工完后,根据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时间,进行冲击碾压施工。将基底标高下的松散土层重型碾压密实,随后铺设0.4m厚碎石垫层,中间夹铺土工格栅,强度不小于50kN/m,以加强路基排水和整体的稳定性。
3.4检算分析
3.4.1沉降检算
本文沉降检算采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推荐的公式与配套方法,称之为应力面积法,应力面积法是在分层总和法原理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计算方法,由于它是用积分的方法求得应力面积和平均应力系数,计算时可以不受分层厚度的限制,而且是精确解,给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②。
分层应力法的沉降计算公式为
(1)
其中:s —地基最终变形量;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n—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对应于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的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应力(kPa);
—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MPa);
,—基础底面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m);
、—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由于周围无相邻荷载影响,且基础宽度为12m,所以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为
(2)
其中:b—基础宽度
经计算,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为18m。
计算地基的沉降计算经验系数为0.925,带入公式计算地基最终变形量s=81.87mm,满足设计要求。
3.4.2承载力检算
依据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3)
其中:—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桩体单位面积的承载力特征值;
—挤密后桩间土体单位面积的承载力特征值;
经计算=0.12×350+(1-0.12)×165=187.2≥180kPa,满足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
3.5施工工艺及施工注意事项
施工工序:清淤排水、整平场地铺设垫层并碾压放样定孔位启动水泵振冲器振冲器下沉至设计深度记录电流、电压及深度振冲器提至孔口往孔口缓慢倒第一批碎石振冲器下沉振密重复往孔口倒碎石并振密直至孔口。
在正式施工前,先进行试桩,初步得出本场地碎石桩施工参数等,特别是要得出桩底超过淤泥层时的振冲器工作特性,如电机工作电流等。施工顺序应先边部后中部,便于复合地基土体固结程度随时间延长不断深入。
3.6实际施工检测
施工完成后,按照规范要求对该场地进行3个振冲碎石桩及3个桩间土的动力触探试验检测,振冲碎石桩的承载力特征值在200kPa~480kPa之间,局部达到500kPa,桩体连续;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在120~280kPa之间,局部达到300kPa以上。经对复合地基进行荷载试验,该场地处理后的承载力特征值为180kPa,满足设计要求;地基沉降检测结果也满足规范及设计相关要求。
4 结论
通过上述理论计算及工程实践,可得到如下结论:
(1) 采用大功率、大直径碎石桩对含有饱和度较高的黏性土、较大碎石的软弱地基进行加固是可行的,效果明显。
(2)采用碎石桩加固该类型地基,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提高2~3倍,沉降变形能明显减小。
参考文献
1.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2.JTS 147-1-2010《港口工程地基规范》
篇8
关键词:学科共建;科教融合;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在國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时代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批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呢?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开展“三早教学”和协同育人,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教育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
为解决国内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础与临床结合不紧密、科教融合及医教融合不足,以及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基础医学院自2016年起,以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为抓手,强化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在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共建的同时,遵循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原则,组建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全面推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时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助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概况
1.1凝练学科方向
在前期学科发展基础上,基础医学院重新调整、凝练了5个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包括免疫学、神经科学、血管科学、蛋白酶体修饰降解与疾病、肿瘤学。围绕这5个方向,建设了基础医学科研共享平台。在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支持下,近三年集中采购了一批大型高精尖仪器设备,平台由专人管理,网站预约使用,开放共享。
1.2开展学科共建
在校级层面主导下,基础医学五大学科方向与附属医院对应临床科室以及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共建。共建单位之间制定了共建合作框架,规定了合作的范围、内容和任务。同时,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并联合开展以临床医学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
1.3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
在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共建的同时,强化科教融合,遵循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学科共建成效转化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学科共建促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晰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预期成效等。同时,组建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全面推进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优化、育人模式改革,通过案例式教学以及“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学科共建促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2.1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内容
2.1.1将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进展融入课堂教学
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3]。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一方面将以临床疾病为研究导向的科研进展、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2],让学生分享解决相关临床问题的科研新进展和新发现,这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注重基础与临床知识的交叉融合,精心设计一批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2.1.2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
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团队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了解科研新发现、新成果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一是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如将教育部获奖成果——“辛伐他汀抗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作用及机制研究”转化为“辛伐他汀对抗H2O2所致的动脉内皮急性损伤”实验项目,启迪学生开展机能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验设计能力;又如将卫生部获奖成果——“诊断肝癌的甲胎蛋白酶标电泳测定法”转化为“肝癌的检测方法与防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既解决了实体实验所涉及的高成本、高消耗和酶标试剂配制难等问题,也有利于启迪学生进行分子医学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二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如将“NG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学习记忆减退”研究成果转化为“再生医学概要”课程内容;又如将“肿瘤靶向的MRI/荧光纳米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光磁成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分子影像学”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分享解决临床相关问题的科研新发现和新成果。
2.1.3联合研发特色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夯实教学内容
教学团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联合研发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特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中[3],让学生了解基础学科相关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培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团队已联合研发了“纳米分子影像探針对肿瘤诊断和治疗”“溺水后人体机能变化与急救”“高致病性病原体患者采样及检测”“华支睾吸虫病的检测与防治”“椎间盘的解剖与临床”等6个原创性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作为特色实验项目夯实教学内容,并应用于医学类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如研发的“溺水后人体机能变化与急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利用ESP电子标准化病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3D仿真形式动态模拟人体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溺水后人体生理功能改变、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现场急救方法,该项目补充了实体实验中高危实验项目的缺失,拓展了实验的广度和深度,也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场景,培养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此外,也有利于普及溺水知识与急救技能,提高溺水后抢救的成功率,惠及大众健康。
2.1.4将高端综合模拟人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
教学团队注重基础实验与临床实训相结合,将高端综合模拟人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以拓展实验内容,独立开设《模拟机能实验学》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临床病例,并联合研发了21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呼吸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失血性休克等项目。以高端综合模拟人(ECS)为载体,按照“临床病例-计算机编程语言-ECS演示其体征-动物实验”方式开展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通过ECS演示临床病例,学生从病情的演变过程获取相关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应用多学科知识解释临床现象与疾病发生机制。这种“虚实结合”实验教学,一方面补充了动物机能学所不能观察到的部分病理生理变化现象,也拓展了在动物和人体不能实现的实验;另一方面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情景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2革新育人模式
在优化课程内容、将科研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2.2.1实施案例式教学
自2016年开始,教学团队在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1~2年级的病理学、生理学等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C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融合临床问题的案例讨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4]。下面以病理学CBL教学为例,介绍教改课的具体实施。
(1)病案设计。教学团队首先联合设计一批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教学案例,如病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精心设计肿瘤、炎症、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等教学案例,每个教学案例均附有3~5个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同学们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学案例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准备。
(2)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教改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有:一是课前分组及发放相关资料;二是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中所提供的病案临床资料结合尸解标本进行个人学习和组内协作学习;三是根据教学病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各小组对患者的发病经过、病理诊断进行初步分析,并制作汇报课件。汇报内容包括诊断、诊断依据和知识分享等。该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CBL课堂。CBL课堂是教改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有:一是各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讲解大体标本、讲解尸解切片、解释症状和体征、分析发病经过和死亡原因、提问与回答等。各小组就不同的任务做发言准备,同时轮流观看大体实物标本;二是各组汇报与讨论:每组代表就本组任务进行讲解和分析,同组其他成员可补充和回答,而其他组同学就该组的分析、表述等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着重培养同学们查找病变、正确诊断的思路和方法。三是教师引导与总结:教师一方面引导同学提问和思考,另一方面是归纳和总结,帮助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该环节侧重培养同学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2.2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在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同时,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5-7],即实行导师制,以临床导向的大创项目为抓手,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三早教学和三结合培养”模式。“三早教学”——“早进实验室、早科研、早临床”;“三结合培养”——大创项目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大创项目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相结合。
(2)具体做法。由1~2年级的医学类学生组成若干个科研兴趣小组,科研兴趣小组配备“双导师”,由基础和临床各1名老师为指导老师,两名导师联合制定科研兴趣小组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临床导向的大创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一是大创项目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大创项目的选题、申报及项目实施是学生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大创项目选题结合临床实际需要,科研兴趣小组首先通过到附属医院调研、见习等方式寻找自身感兴趣的临床问题,然后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提出以临床疾病为研究导向的初步选题,最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符合要求的选题。二是大创项目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大创项目选题确定后,科研兴趣小组在导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撰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书,申报各级大创项目;而大创项目立项后,科研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室开放进行相关科研技能训练后,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撰写科研论文。三是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培育相结合,在大创项目基础上,遴选部分已有阶段性成果的优秀项目作为学科竞赛培育项目,经进一步培育,再选送参加各级别的学科竞赛。3年多的实践表明,“三早教学和三结合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等核心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3建设成效
3.1学科建设成效
3年来,基础医学学科取得了较大进步。2018年基础医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整体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同时纳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強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名单;获批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州市重点学科1个。学科内多人获得广东省“珠江学者”人才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翻倍增长等。
3.2人才培养质量
3年来,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有效促进了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而相关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3.2.1专业技能扎实
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84.77%、90.16%、87.11%,分别高出全国11.18%、16.41%、12.82%;在专业技能比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作品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等6项,获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3.2.2创新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近年来,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次,获各类大创项目242项,其中国家及省级项目101项。获专利10多项;学科竞赛获奖5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30多项;开发创新性实验项目500多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8篇。
篇9
关 键 词:图像处理类软件 人机工程 软件界面 交互设计
1.界面设计中的研究方法
1.1人机工程学简介
人机工程学(Er g o n o m i c s),在美国有人称之为人类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在欧洲有人称之为人类工效学(Engonomics),日本称之为人间工学,其他国家大多引用西欧的名称。人机工程学不同的命名充分的体现了人机工程是“人体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从科学性和技术性方面,人机工程学可以这样定义: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1]
现代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向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系统来整体研究,以创造最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机工程学也将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错相互渗透更加深入。[1]软件界面设计中也普遍运用到人机工程学,其中的人是用户,机是指软件,而环境则是界面。如何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关系,是设计人员需要着重考虑的。
1.2人机工程学在软件界面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以用户为中心(user centered)是一种设计思想,而不是具体的设计方法"它来源于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认为机器应该适应人,减轻人的体力和脑力负担,成为人的辅助者。[3]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去研究软件界面设计,真正的将一款软件设计成为用户服务的软件,与未考虑以用户为中心的软件界面设计相比,其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让用户获得更加高级的使用感受。人机工程学可以为界面设计提供大量的数据,以优化界面排布、色彩、图形文字大小等。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愉悦,软件的交互感更强。2.提高软件工作效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可以研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最关注的地方,着重将用户使用和频率高的部分优化,进而提高工作效率。3.提升软件自身价值。如今软件市场竞争激烈,图像处理类软件更是是如此。一款软件能够从众多软件中脱颖而出,被大众所认可,在丰富完善软件功能的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让用户满意的界面。
1.3人机交互特点
人机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是指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互,故可称为人机对话或人机通信。为和研究的内容靠近,本文的人机交互仅限于人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这里所说的“交互”指的是信息交换,即计算机用户与计算机系统(如软件、硬件)之间的信息交换。[1]
人机交互的特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人与机交互是双向的,即人传达给机器一个信息,同时机器还会反馈给人一个信息,这样人和机器就实现了对话,这种对话语言就叫做交互。第二是交互手段的多样性。早前人机对话仅仅是通过鼠标、键盘来实现的,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对话语言呈现多种形式,例如声音、触摸。交互手段的增加意味着人与机器对话更加便利、准确,进而增强了用户体验。
2.图像处理软件简介和特点分析
计算机软件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系统软件,另一类是应用软件。其中操作系统就是最基本的系统软件,比如Windows、Linux、Mac等;应用程序则十分丰富,可以细分成许多小的类别,其中图像处理软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类别。
照片处理软件是一类对数码照片进行分析、修复、美化、合成等处理的软件,在图形图像处理领域,照片处理软件属于图像处理软件的分支,是专门针对数码照片工作的软件。[2]
2.1 图像处理软件特点
软件呈系列性。现在许多大公司都将自身的软件群组成系列,共同进行推出、更新以及维护,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公司横向产品线较长,为方便管理这些软件,推出了系列产品来。
操作区域最合理化。图像处理类软件属于工作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需要使用大量不同类型的工具,并且尽可能观察到更多图片的细节。
用户需求不同。对于普通用户来讲,需求层次较低,仅仅需要简单的图像处理功能。对于设计师来说,则需要更加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满足复杂作图的需求。
应用领域范围广。许多行业都有对于图片处理的需求,典型的行业有:平面设计、工业设计、计算机设计类:包括网页设计,软件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等等、摄影。随着软件功能的不断扩大,现在的图像处理软件还可以制作简单的动画和三维效果的图像,因此还可以应用于影视、建模等领域。
3.图像处理类软件界面设计中人机交互的详细研究
目前主流图像处理软件数量较多,同时不同软件定位也各不相同。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有Adobe的photoshop系列;基于应用的处理管理、处理软件picasa等,还有国内很实用的大众型光影魔术手,非主流软件有美图秀秀,动态图片处理软件有Ulead GIF Animator,gif movie gear等。[2]通过几款有代表性软件的界面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规律,并且加以人机工程学原理分析。
3.1 软件界面设计内容
软件用户界面作为计算机软件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桥梁,应具备美观、易懂易操作、易学习、用户友好等特点,因此软件界面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软件界面设计具体包括启动界面的设计、软件整体框架风格设计、按钮控件设计、窗体面板设计、菜单界面设计、图标设计、软件产品包装等多领域设计。
用户能够直接接触到软件的地方即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地方,界面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启动界面设计、整体框架界面风格设计、工具面板设计、菜单栏设计、图标设计等。启动界面:启动界面是用户使用软件必然见到的一个画面,由于很多图像处理软件启动过程中需要加载大量的程序以及插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启动速度也与用户电脑的硬件配置有关系,因此有时用户会长时间面对这个画面。整体框架界面风格设计:软件框架界面的风格可以传达出软件的定位。或者说框架设计是一款软件界面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软件的风格走向。工具面板设计:工具面板是使用者接触最多的部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具有更好的交互感,简单易用则是它的设计原则。菜单栏设计:菜单栏是每款软件都保留的部分,软件的所有功能都能在菜单栏里找到。图标设计:图标广泛存在于软件界面之中,图形语言的信息传达是通过图形的视觉形态传达图形的指涉含义,是形义共同作用的结果。图形与图像的直观性和通识性克服了文字语言交流中的障碍、准确快速地传递着信息。
3.2 人机工程学在其中的应用
前文总结了图像处理类软件在界面上的特点以及人机工程学方法运用到软件界面设计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软件设计中必然加入人机工程学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以下从人机工程学的三个方面来探究图像类软件界面设计规律。
3.2.1 设计心理学在其中的运用
图像处理类软件的用户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用户,另一类是非专业用户。两类用户对于软件的功能需求基本相同,都是处理图像,但是不同点在于需求程度不同,专业用户需要对图像进行更高级更复杂的处理,而非专业用户则需要快速简单有效的处理。根据不同种类用户的需求,软件在自身界面设计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成了许多模块,让不同用户都享有自己的使用空间,进行高效的操作。
用户使用感受也是设计心理学研究的一大方向,不同软件可以传达给用户不同的使用感受。软件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用户的使用感受,这就是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使人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是科学和技术在艺术与人性处的契合点[3]。人性化设计最核心最本质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软件界面中的“以人为本”设计体现在:界面的视觉效果“赏心悦目”,界面的布局合理以及界面的层次逻辑清晰。
3.2.2 人体测量学在其中的应用
一个软件界面中的信息交错复杂,在界面设计时要考虑不同信息的布局。根据人体尺寸中人转动眼睛和头部时的能见度图像可知,要把最重要和最经常使用的信息尽可能设置在视野中心3°范围内,一般性的信息在20°~40°内,次要信息设在40°~60°范围内,对于80°以外的视野范围,因视觉认读效率低一般不宜显示信息。[4] 人眼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的速度快而且幅度宽,因而显示信息排列的水平范围应大于垂直范围。[4]
在图像处理类软件界面中,图像的显示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设置在界面中心位置,操作工具显示信息为次要信息,设置在图像两侧。界面的上部和下部则显示不重要的信息和一些使用频率低的按钮。
3.2.3 认知心理学在其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面,1.对界面进行信息结构划分。按心理学要求,用户界面中信息的排列应当符合操作信息的逻辑性,因此应该把显示根据所传递的信息或功能进行分组排列。这就涉及到了信息结构的设计,在人机工程学中可以运用卡片分类法和集簇分析法对信息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最后以树状图表达出来以供设计人员参考。2.提醒提示的运用。人的记忆是不完善的,经常会有遗忘的情况发生。因此在界面设计中对于需要注意的重要信息应设置取样提醒装置,提醒操作着对某个特别的信息源进行取样。根据人的知觉特性,可以采取亮的、彩色的及变化的特征来引导人的视觉注意。 [4]
4.结语
现如今软件界面设计倡导“人性化”,“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因此在软件界面设计中加入了人机工程学原理,使得软件界面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更加顺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根据图像处理类软件的特点,运用人机工程学研究方法,为图像处理类软件界面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陆敏.基于人机工程的软件界面设计研究[D].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2008.
[2] 季慧.图像处理软件界面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软件学院,2011.
篇10
关键词:人畜饮水 工程建设 改进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条件,同时饮水安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对饮用水水质不良现象的有效防御,要求新疆乌苏市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应深化自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研究,即及时发现工程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对其展开有效处理,继而营造安全的饮水环境,满足用水需求。以下就是对新疆乌苏市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现状及改进措施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1.新疆乌苏市人畜饮水现状分析
我国“十二五”计划实施期间,即倡导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全面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但就新疆乌苏市人畜饮水现状来看,该地区在饮水安全方面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如表1:
从表1中即可看出,新疆乌苏市人畜饮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水质、水量等层面进行了明晰,同时基于安全评价指标规划的基础上指出,若评价指标中的某一项处在不标准的范围内,即视为不安全水资源饮用状态。基于当前该地区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如,降水少、日照长等的影响,致使新疆乌苏市饮用水安全指标始终无法满足具体的标准。此外,到2015年为止,该地区在附属管网工程领域的投入仅维持在3700万元,同时网管长度处在12m左右的建设状态下。另外,其正在建设中的污水处理规模仅达到了2m3/d,并致力于深化对BAF处理工艺的应用,但仍然无法满足人畜安全饮用水需求。
2.当前新疆乌苏市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 . 1供水设施陈旧
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新疆乌苏市人畜饮水工程集中供水量为7.5亿m3,供水普及率为94%左右,即在净水工艺及设施老化因素的限制下致使其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施工无法落到实处。此外,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新疆乌苏市在水资源供给过程中为了提升水资源饮用的安全性,采用了“机械搅拌澄清+重力无阀滤池”的地表水处理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体水体质量,并就此引发了病害问题。为此,该地区在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改善。另外,新疆乌苏市供水设施陈旧现象亦体现在网管设施在配套改造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处在较低的状态,继而就此引发了水量不足的现象,并无法满足人畜用水需求。
2 . 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
新疆乌苏市人畜饮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即新疆乌苏市流域面积基于占地面积为14393.94m2的基础上,其水资源量却占据约30%,同时占地面积较大的天山北坡等地区,其水资源占有量却仅维持在7%左右,最终由此诱发了水资源匮乏问题,并影响到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发展,因而在此基础上,新疆乌苏市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对乌苏市各乡镇的水资源占有量进行均匀分布,由此缓解人畜饮水问题。
表2为新疆乌苏市不同地区水资源占有量,从表中即可看出,该地区针对新疆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问题对本地区水资源供给状况进行了进一步改善,继而满足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需求。
3.新疆乌苏市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改建措施
3. 1优化管理模式
当前新疆乌苏市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人畜水资源的饮用,要求该地区在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强调管理模式的优化,即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管理人员责任进行明晰,并综合考虑工程规模、工程使用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建构管理机构,并要求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深入到供水工程现场,实现对水质的严格把控,规避不安全饮水问题的凸显。此外,当前人畜饮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亦应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工程维修体系、用水制度、水源维护细则等等,并在规章制度内容制定过程中明确工程设备更换时间、规定等,由此来营造良好的工程运作环境,并就此为新疆乌苏市人畜营造良好的水资源饮用环境,达到有序性供水状态。
3.2细化管理职能
新疆乌苏市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细化管理职能改建措施的落实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第一,在引水工程管理职能划分过程中,应注重将水渠、水道等检查维修工作纳入到其中,并要求引水部门在职能效用发挥过程中注重对引水道堵塞物等的处理,并强调对结冰现象的防御,继而为引水工程的展开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第二,在管理职能细化过程中,净化工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为了保障新疆乌苏市人畜饮水的安全性,要求净化工程在开展过程中应检测水质标准,同时以过滤砂石、污物处理、初步消毒等方法提升整体饮水质量,达到最佳的水资源供给状态;第三,在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水质监测是其重要工程环节之一,因而在工程运作的背景下,应注重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跟踪监测供水质量,同时观察水质污染状况,继而有效规避水资源污染扩散问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细化职能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
3.3严格把控水源工程质量
新疆乌苏市总体人口数量为227490人,其中新市区街道、西城区街道、虹桥街道等地区的人口数量分别为10889人、15394人、6196人,且其气候条件处于干旱状态下,因而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在该市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工程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水源工程质量的严格把控,即建构水质监测网,继而随时掌控到不同地区水资源水质处理状况,并及时发现其处理工序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此外,基于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背景下,要求该地区应加大对全封闭水源构筑物的落实,从而有效规避水资源污染现象,同时就此提升整体工程质量。另外,由于项目监督检查制度的制定亦有助于水源控制行为的展开,因而应强化对其的有效实施。
4.结语
综上可知,新疆乌苏市在人畜饮水供给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水质达不到标准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工程建设步伐,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人畜饮水需求,要求该地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从严格把控水源工程质量、细化管理职能、优化管理模式等途径入手来营造良好的水资源供给环境,并就此提升整体水资源质量,且通过消毒技术等的引进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的有序开展,保障人畜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润杰,蒋素英,贾绍凤等.三江源区砷氟超标人畜饮水处理技术研发[J].资源科学,2012,12(11):2039-2044.
[2]蒋树芳,康跃虎,常志来.人畜饮水管网安全供水WSNGIS系统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11(01):338-343.
[3]蒋腾,张文贤,成利.浅谈工布江达县娘浦乡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的必要性及管理[J].科技,2014,24(02):3-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