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环境范文
时间:2024-02-29 18:0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家庭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家庭环境 幼儿 调研
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周围世界、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对于幼儿来说,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发展中两个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而家庭环境,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好坏将影响到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家庭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幼儿家庭环境创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发现,幼儿家庭环境创设的现状还不够理想,在家庭物质环境创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家庭物质环境创设不够整洁优美、缺少变化,缺乏属于幼儿自己的小天地,缺乏幼儿自己布置管理小天地的自主性;在家庭心理环境创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家庭欠缺和谐的生活气氛,家长在孩子面前示范性不够。
1.环境创设不够整洁优美、缺少变化
调查发现,有54.2%的家庭家中物品摆放一般,有10.2%的家庭家中物品摆
放不整洁优美。很多家庭中的物品都随意摆放,没有讲究,不够整洁优美。有64.4%的家长偶尔会根据季节、节日等日子适时改变家庭环境,有25.4%的家长不会根据季节、节日等日子适时改变家庭环境,只有10.2%的家长经常会根据季节、节日等日子适时改变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缺少变化,动态性不足。
2.缺乏属于幼儿的小天地,布置管理缺乏自主性
调查发现,有37.3%的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活动受到限制。活动空间的种种特性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活动的空间限制了,就不利于激发孩子的创作动机和培养创新能力。调查发现,有47.5%的家庭不由孩子自己布置管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没有能力自己布置自己管理小天地,就代其为之,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遏制了幼儿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发展。
3.欠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调查发现,6.8%的幼儿家庭,人际关系是相处和平,关心不够,1.7%的幼儿
家庭,人际关系是相处冷漠,互不关心;有16.9%的家长偶尔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有8.5%的家长从不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有16.9%的幼儿偶尔能在家自由表达意见、想法,有8.5%的幼儿不能在家自由表达意见、想法;6.8%的家长经常打骂孩子,有74.6%的家长偶尔会打骂孩子,只有18.6%的家长从不打骂孩子;有64.5%的家长偶尔会在孩子面前吵架,只有35.5%的家长从不在幼儿面前吵架。有64.5%的家长偶尔会在孩子面前吵架。家庭环境中,缺乏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4.家长在幼儿面前示范性不够
调查发现,31.0%的家长在家中偶尔举止、语言文明,有3.9%的家长在家里从不举止、语言文明;有44.1%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看电视或电脑,45.8%的家长偶尔在孩子面前看电视或电脑;有11.9%的家长经常在家打牌搓麻将,23.7%的家长偶尔会在家里打牌搓麻将;有37.3%的家长偶尔会陪孩子学习、游戏,甚至有10.2%的家长从不陪孩子学习、游戏。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电脑、打牌搓麻将是很正常的事,从不避讳,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像家长一样喜欢上看电视、玩电脑、打牌搓麻将,更甚者导致幼儿沉迷电视、电脑、打牌搓麻将,影响幼儿身心发展。身教重于言教,在这些方面,家长是幼儿的导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在孩子面前要举止、语言文明,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电脑、打牌搓麻将,而应该多陪幼儿游戏、学习。
二、创设良好家庭育儿环境的改进措施
1.注重物质环境的优美、动态性
人置身于优美、整洁的环境中,很难作出不讲卫生的举动来。可见,良好的环境对人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约束和教育作用。同样,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从小养成秩序感,反之会养成散漫习惯。合理创设家庭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非常重要。
家庭环境的创设有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内容。在空间方面,一是房间应当保持整洁有序,给人以温馨、和谐的感受。二是室内物品的摆放有较为固定的位置。强调家庭环境布置的重要性,并不要求家庭布置要豪华气派,而在于持久地保持整洁有序。在时间方面,根据季节、节日等日子适时装饰家庭环境,感受节日气氛。例如,在“六一”、“国庆”、“春节”等不同的节日,利用合适的材料简单布置一下,让幼儿体验节日气氛,增强节日意识,利用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2.创设属于幼儿的小天地并由幼儿布置管理
对孩子来说,游戏并不仅仅是好玩,它是幼儿理解世界、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所以家长需要为幼儿创设一定的小而安静的私秘空间,这些不同大小和用途的空间可以通过对活动室整个大空间的分隔和变化来产生。例如,将放玩教具的柜子、架子改成活动式的,自由搬动,这样就很容易进行空间的重组。而这个空间由孩子自己动手布置,按幼儿的想法来装饰布置,经常让孩子体验创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动手中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提高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整理,发展孩子的管理能力。
3.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该积极提供或创设有利幼儿创新素质发展的“土壤”和“气候”,让幼儿在安全、自由、民主、和谐、活跃的心理环境氛围中,养成敢说、敢问、敢想、敢做的习惯,开发及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我们还必须给予每个孩子独处的机会、权利、环境及时间,充分给予孩子任意发展的自由;家长还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尊重孩子的同时鼓励孩子不迷信“权威”,鼓励其独创性和多样性,帮助孩子树立创造的欲望、勇气和信心,使其从小就能通过创造而享受探索事物的奥秘与兴趣。父母亲有不同意见,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各家庭成员相敬如宾,互相关爱,互相扶持。让孩子生活在这样安定甜美的家庭环境中,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无价,能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世界是如此美好,使孩子逐渐养成活泼开朗,充满爱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4.父母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和第一批人,这就要求父母要想孩子长大成才,首先要抓住家庭第一所学校,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让幼儿在和谐、温暖、规范的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父母——这个第一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造就人才的主角,要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着手,从细小处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或许几句简单的话语,几点有趣的小知识,会成为开启你孩子心灵的钥匙,成为你孩子成才的基石。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电脑、打牌搓麻将,把自己的娱乐区跟孩子隔离开来,做好榜样,多花时间陪孩子学习、游戏。
参考文献
[1] 李航娟. 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M]. 北京学前教育网 2001,(4).
[2] 张亚莉. 家庭在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中的作用[J]. 育子文苑.2010,(1).
篇2
关键词:家庭;环境;幼儿;自主性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启蒙老师,要认识到培养幼儿自主性的重要性。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对于幼儿人生道路及他以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幼儿期是孩子自主性的塑造期,我们家长必须适时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一、当前幼儿自主性的现状
现在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多孩子都养成了许多不良的性格,爱撒娇、没有责任感、遇事优柔寡断、不能融于集体、以自我为中心等,他们的自理能力及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反应都是非常弱的,有些孩子不会穿衣服不会系鞋带,甚至于连勺子也不会用,面对生活技能只有无奈。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半左右的幼儿只能寻求别人的帮助,随年龄的增长,变化也不是很理想。
二、造成幼儿自主性现状的原因
(一)不用做也自然会做。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比如我班的正正小朋友,他一直都是爷爷奶奶照顾,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来我们班的时候,任凭我怎么教育他都不愿意自己吃饭。后来,我了解到他吃饭都是奶奶喂的,在家里从没有自己吃过。为了能让正正学会自己吃饭,我尝试着和奶奶沟通,对奶奶疼爱孙子的感情很感动,但是我还是提醒她,她的方式让正正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机会。
(二)怕麻烦而不让做。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一方面怕累着孩子,另一方面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琪琪小朋友是个特别有主见,喜欢自己试尝做各种事情的孩子,她喜欢每天饭后帮妈妈擦桌子,可是,妈妈觉得她擦不干净,总是不让她干。久而久之,当妈妈想让她做的时候,她却不想做了。
家长对于幼儿过于照顾、保护,不放手让孩子自己活动或做事,孩子大多非常爱撒娇、放肆、神经质、以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无耐心,从而性格上也表现出消极依赖,没有责任感和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事优柔寡断。
三、充分发挥家庭资源,提高幼儿自主能力
(一)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在家里,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锻炼了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做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让孩子体会到动手的价值。
(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人过分的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家长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幼儿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
(三)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自我服务是幼儿发自内心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不应光有渊博的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对未来的劳动奠定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
(四)创造机会,感受挫折,培养幼儿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成长起来。
(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家长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地去完成自己的事情。
总之,面对越来越激励的社会,技能的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也是很重要的。幼儿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中都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老师,都应当了解这些品质对幼儿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鼓励幼儿、肯定幼儿,为幼儿创设更多的成长机会,让幼儿真正成为了一个态度积极、独立自主、健康快乐的孩子。
参考文献:
[1]邹晓燕.母亲人格和5岁儿童自主性相关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幼儿、个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1
一、和谐的生活气氛
(一)家庭成员要互敬互爱,互信互助
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融洽,晚辈尊敬长辈,长辈关心晚辈,多一些宽容和忍让,这些都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情感上的满足,能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爱和亲情,关心和理解,怎样与人相处等。那些父母闹离婚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旦引导不好,就容易造成孩子的孤独的性格、仇恨社会等一些可怕的心理疾病。所以一旦有了冲突或矛盾,要尽可能冷静理智、避开孩子来解决问题。
(二)家庭成员要文明行为、文明语言
孩子是最喜欢模仿的,但是他们还没有很好的分辨好坏的能力,所以不管好与坏,孩子都会学。因此家长不管在家还是外面,都应该端正自己的行为,粗俗的言语、暴躁的行为不但会让孩子学去,而且容易造成争吵,更会伤害孩子的感情。文明的行为、文明的语言,即可以给孩子传递了文明,有创造了和谐的家庭生活。
(三)生活内容要丰富多彩
家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看书、下棋、看电视等,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出去郊游,到不同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环境,给孩子以丰富的知识;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培养与孩子的感情。最好少打麻将、少打牌,更不可以赌博,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整洁有变化、安全无隐患的环境
家庭物质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家长在进行家庭环境布置时,也要把孩子的因素考虑进去。物品要摆放整齐,要有固定的位置,孩子的物品要放在孩子方便拿取的地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家具和饰品可以根据季节或节日的不同来进行适当的调整,给孩子更实在的体验。可以孩子一个自己的房间,条件不宽余的可以给孩子一个角落,里面放置他自己的东西,让孩子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自己布置、自己打理,不然培养了孩子的管理能力,更给予了孩子自信。
除了整齐漂亮,安全是更为重要的。孩子小,好奇心却很强,一些洞洞、开关等,孩子都可能去摸一摸、掏一掏,危险也往往在这些时候出现。我们班上有一男孩,第一次把妈妈放在茶几上的胃药吃下去了,送到医院抢救好了,可是妈妈还是没有引起重视,依旧把药放在茶几上,第二次孩子把药放在可乐里喝下去了,比一次还严重,幸好抢救回来了,不然要造成终身的遗憾。所以家长要把药品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门窗要锁好、插座尽量隐藏起来等,还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独立地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之后,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不要溺爱孩子
爱孩子不意味着放任的放纵。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和规范提出要求,让孩子明白有的事情是可以做的,而有的事情是不能去做的。比如当孩子在外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时,抢夺别人的玩具或打人时,父母要严肃地批评孩子,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爱孩子的更高目标是焕发孩子学会爱人,将人间的爱心永恒地传递下去。
二、家长要做好榜样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其母必有其子”,这些都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则的警世格言。幼儿的认识活动具有具体性,他们接触的事物或现象的具体形象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所以他们的学习活动表现为模仿人和事物的表面的、生动形象的举动,再加上幼儿都是好奇好动,又不能自发地产生辨别力,所以不管好的坏的孩子都会去模仿。
首先,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务必身体力行。只有这样做,才能为孩子作出良好的榜样,使孩子具体可见,在父母的行为举动下学习,养个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比如饭前洗手、为老人让座、等。我身边就有个很好的例子:我侄子很小的时候,我哥就开始培养他的习惯了,吃完晚饭,他看报纸,侄子就在旁边看他的图书,看完再看半个小时的新闻,接着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完,长此以往,侄子现在读高中了,学习方面的事情都不需要我哥管的,做作业、复习等事情从不拖拉,小时候习惯养好了,长大了家长也会省心很多。
其次,家长自身的缺点不要回避。人都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当孩子问你问题而你答不出的时候,要告诉孩子,请孩子理解和原谅,让孩子知道也有爸爸妈妈不会的事情,然后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三、家长要尊重幼儿
马克思曾强调指出:“记着,你和你的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你富有的,孩子恰恰缺乏;你缺乏的,孩子却很富有。把平等还给孩子。”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我生的,要打要骂随我。这是极端错误的,孩子虽然小,但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也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所以家长在尊重幼儿方面要做到学会倾听孩子,耐心对待孩子,给孩子需要的。孩子的脑海中总有着很多的为什么,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频繁的提问时,总是打断孩子,还总说“你哪来这么多的问题呀?”“这个问题你不是刚刚问过吗,怎么还问?”等等,这些言语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
家长还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不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竞争力增强,社会对幼儿的期望越来越高,导致很多家长常常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看别的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什么,也不管自己的孩子喜不喜欢,使幼儿身心负担过重,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家庭成员之间要步调一致
在与班级里孩子家长的接触过程当中,爸爸妈妈对孩子很严格,而爷爷奶奶很宠的现象非常之多,而е潞⒆右挥形屈或者爸妈不同意要求之后就会去找爷爷奶奶,因为他们知道爷爷奶奶会满足他们。有一次,城城在幼儿园里没有得到五角星,那天刚好他外公来接,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得到五角星,而城城没有,就对城城说:外公给你买很多的五角星。后来,城城看到别的小朋友得五角星,他就说:我外公会给我买很多五角星。老一辈的这种教育观念显然是不对的,作为父母的应该要和他们加强交流和沟通,尽可能地保持一致的教育标准。
总之,孩子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更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家长一定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幼儿最喜欢听故事,家长每晚都要给他们讲一个故事。要给他们讲那些内容健康、情节生动、语言形象的故事,是很有必要的。讲故事会使幼儿从中学量新词,尤其是抽象意义的词。如,光荣、勇敢、诚实、满意、感激等。通过故事生动情节的形象描述,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词义,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每天睡觉前讲故事对幼儿来说是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幼儿依偎在妈妈、爸爸身边,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语言的熏陶。家长讲完故事要及时向幼儿提问,让幼儿思考、回答。也可以启发幼儿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感受,活跃思维,理解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交谈、发问,帮助幼儿记住主要情节和一些词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一般都喜欢听儿童生活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和科学幻想故事。讲的时候要用亲切的口吻,用变化的语调,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得动人又富有感情,以感染幼儿。案例:小女儿今年五岁。她也跟其他幼儿一样非常喜欢听故事,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我给她讲故事听。她听完故事总爱拿自己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作比较。如果听到故事中的小白兔勇敢、聪明,她就会说“:妈妈,我也像小白兔一样是个勇敢、聪明的好孩子。”听到故事中的小花猫打破了花瓶时就会说“:妈妈,我是好宝宝,不打破花瓶。”通过听故事,她不但学会了很多相关的词汇,还学会了很多知识。
1.反复地讲一个故事有的故事可以反复地讲给幼儿听。对讲过的故事可以让幼儿用片段的话完整地复述,锻炼幼儿的记忆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有的家长用录音机把幼儿讲的故事录下来听,更能激发幼儿讲故事的积极性。也可以选一些艺术性强、篇幅长些的作品,每天给幼儿读一段,边读边讨论,像这样定期给幼儿念书听,能使幼儿在听讲、说话、想象力和阅读能力等方面有所改善。
2.讲不同形式的故事或创编不同的故事给幼儿听幼儿通过听不同的故事,学会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词汇的运用方法,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看图讲述,发展幼儿思维,培养独立创编故事的能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准备一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片,家长一边让幼儿观察,一边启发、引导幼儿思考、推理、想象,用恰当的词汇组成句子,讲述图片的内容。
二、小结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和谐环境;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的健康成长既包括身体的成长,更包括心理的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否则,野蛮暴力的家庭环境可能会给幼儿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和谐友好家庭环境的营造需要父母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方式,同时要求其共同参与,陪伴幼儿共同成长。
1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1简单粗暴性:
有些家长由于缺乏基本的教育知识,加之脾气的暴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幼儿缺乏一定的耐心,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这样环境下的幼儿一般会有暴力的倾向和行为,家长的错误“榜样”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2全部包办型:
有的家庭,由于父母的原因,喜欢所有事情都帮助幼儿来做。小到刷牙洗脸,大到学校的作业都全部包办。加之现在的很多幼儿都是和长辈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对幼儿的关切会更多。幼儿在家里真正成为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但家长的这些良苦用心却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1.3望子成龙型:
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厚望,使他们能够出人头地,有所作为,这是父母正常的心理需求,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他们希望孩子每一方面都比别人的孩子强,各种辅导班成了孩子周末的“牢笼”,这样做远远超过了孩子能够承受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必定造成身心的伤害。
1.4放任自流型:有些家长,尤其是一些农村家长,由于缺乏一定的教育知识,加之忙于工作,对幼儿的成长关注较少。把幼儿基本托付给没有文化知识的老人来带,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放任自流,使得这些幼儿往往没有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今后的健康成长也非常不利。1.5和谐友好型:有些家长由于有较丰厚的文化积累,以及丰富的育儿知识,他们在家里主张民主,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给幼儿自由表达的权利,让幼儿积极参与家庭的一些活动,批评教育时也注重方式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样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友好家庭环境的营造途径
2.1家长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建立友好型的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的意义自不必说,在此情况下,要建立这样的家庭环境,首先要家长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这些素质主要有:一是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包括各种生活经验和教育知识内容,家长有了一定的知识才能更科学地去教育幼儿。二是要有诚实守信等做人的基本素质。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很多品行都是模仿家长得来的,有了良好的品质才能给幼儿传递无穷的正能量。三是家长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教育幼儿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劳心又劳力,若身体素质不过硬,被孩子拖垮也是可能的。
2.2家长要掌握幼儿的心理:
幼儿的成长既包括身体的成长,也包括心理的发育。要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必须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必须做到“幼儿的世界我要懂”,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其进行沟通,才能从其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教育。这要求我们的家长平时要多读些关于幼儿心理学的书籍,增加理论知识,丰富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当幼儿到了3周岁时,基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只有在沟通交流中才能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
2.3家庭要营造平等的氛围:
幼儿的成长需要和谐民主的环境,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场所,在此情况下,家庭的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就有重要意义。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要求家长做到:一是要摆正自己的身份,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要给孩子以更多的引导,遇事可以多与幼儿进行探讨,在对话中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二是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要给予幼儿自由表达的权利。幼儿的观点无论对与错,家长都不要剥夺其说话的自由,有了问题大家一起商量研究,这样幼儿才能感受家庭的温暖。三是营造平等氛围可以征求幼儿的意见,让其感受到自己在家里的地位,让其明白自己也是家里的重要一员。例如周末全家出去游玩,这时可以询问幼儿去哪里玩,让其思考,尊重其想法。
2.4陪伴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家庭的民主平等都是建立在与幼儿一起度过家庭生活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友好的家庭环境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保证父母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来陪伴幼儿,意即我们常说的陪伴是幼儿最好的成长方式。父母陪伴幼儿的方式很多,但最好不要把工作带回家,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父母可以带领幼儿一起玩玩具、做游戏,做饭时一起摘菜,晚饭后一起散步,周末时陪幼儿一起去公园等。此外,家长还要多参加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陪伴幼儿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幼儿能够从心底感受父母的关爱,能增强心理自豪感。
3幼儿心理发展需要家庭的良好环境
3.1好的环境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环境对一个人影响巨大,尤其是对于刚刚开始认识社会的幼儿来讲,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其感受家庭的温暖,让其懂得父母的关爱,能够学会去尊重他人,感谢他人。在友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和人生。
3.2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易给学生心理阴影:
当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充满争吵、谩骂甚至暴力时,常常使这个幼儿内心感到恐惧,长大后可能造成其自私、焦躁,对他人不信任以及暴力倾向,甚至对社会的仇恨,也有人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总之,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的成长期,父母一定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掌握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亚.浅谈家庭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1).
[2]李娜,李焕霞.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15(07).
篇6
关键词:同伴关系;教养方式;干预
所谓同伴是指相同年龄或出于同一成熟水平的个体。而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张文新,1999)。
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尤其是对幼儿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均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是幼儿人格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外在因素。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形成乐观、开朗、善于合作的性格特点,有利于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同伴交往水平较差的幼儿,则有可能在今后出现社会适应性问题。因此,针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进行教育和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1.同伴关系的作用
1.1促进幼儿体会互惠原则
同伴交往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体会并学会互惠原则。幼儿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观察,可以深入了解同伴的兴趣与个性,当同伴间发生矛盾时学会如何处理,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交流,将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中。
1.2满足幼儿生长需要的发展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可以满足幼儿归属和爱的需要及尊重需要的发展。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通过与同伴间的良好互动,逐步与同伴建立友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幼儿感受到来自同伴间的接纳与赞许,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归属和爱的需要及尊重需要得到满足。
1.3为幼儿提供学习模仿他人的机会
第三,同伴交往为幼儿提供了与他人相互学习的机会。幼儿与同伴建立友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矛盾与摩擦,那么学会如何处理同伴间的矛盾,怎样对待同伴间的敌意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尤为重要。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则可以为幼儿提供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些东西是幼儿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无法学习到的,也是无法替代的。
2.父母教养方式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托儿所学校班级等属于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接触的环境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1放纵溺爱型教养方式
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均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目前我国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多是放纵溺爱型,让孩子随心所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蛮横无理、唯我独尊。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也会将这样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从而造成其无法和小伙伴友好合作,团结互助。而当孩子与同伴产生矛盾,发生争执时,采用放纵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通常会主动干涉,过分袒护自己的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会愈演愈烈,严重者可引发心理问题,使得其他小朋友不愿与其交往。
2.2权威型教养方式
有些家长采用的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支配欲过强,孩子的一切都要由父母来控制。这样的父母通常对孩子严加管教,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动手打骂。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胆怯、缺乏自信、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性格特征。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的幼儿可能会畏首畏尾,不敢主动参与到同伴交往的活动中;或是模仿父母的行为,对同伴采用言语或身体攻击,小伙伴都不愿与其交往,从而影响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2.3民主型教养方式
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民主型的,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给予积极正确的指导。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易形成活泼开朗、彬彬有礼、乐于交往、思维活跃的性格,这样的孩子也会受到小伙伴的喜爱,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
3.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同伴交往不仅会影响幼儿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还会对其今后的社会适应行为产生影响,包括逃学、厌学、攻击、退缩等。因此,对于存在同伴关系不良问题的幼儿,应及时进行干预训练,培养幼儿与同伴正常交往的能力,促进其个性和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3.1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干预训练
针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干预训练方法较多,一般均从三个角度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进行训练:行为角度,如榜样策略、行为塑造等;认知角度,如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训练等;情感角度,如移情训练等(王争艳,2000)。
庞丽娟针对存在同伴交往不良问题的幼儿进行综合训练,参与实验的幼儿均是在同伴交往中曾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训练方法主要采用教导法、角色扮演、强化法。结果表明,具有同伴交往不良问题的幼儿,在经过干预训练后,其在同伴中的社交地位有了显著地提高。
王争艳(2000)曾针对4-6岁有被拒绝和被忽视经历的幼儿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分别采用行为训练、认知训练和情感训练三种不同的方法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进行干预,并分析三种不同训练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可以改善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没有优劣之分。
3.2家长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家庭环境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家长同样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与孩子的交往方式等都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避免采取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与孩子交往,需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让孩子的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体会分享与合作的意义,了解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并对孩子的日常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幼儿园作为幼儿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应积极创设各种情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其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幼儿主要活动就是游戏,有大量研究表明角色游戏易于让幼儿产生合作意识,体会到所扮演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故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如何进行同伴交往。
参考文献
[1] 陈斌斌,李丹,陈欣银,陈峰.作为社会和文化情境的同伴圈子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心理学报,2011,43(1):74-91.
[2] 庞丽娟.幼儿被忽视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2):8-13.
[3] 桑标,徐轶丽.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1-6.
[4] 王争艳,王京生,陈会昌.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11.
[5] 喻小琴.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及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基础教育研究,2006,(7):49-51.
篇7
关键词: 幼儿性格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模式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孩子性格的萌芽时期。在婴儿期虽然能看到幼儿性格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是不明显及不稳定的,因此谈不上性格的形成,只能说是性格萌芽的表现。进入幼儿期后由于语言、思维、动作的迅速发展,家庭、幼儿园等对幼儿提出许多要求,幼儿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日益增强,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目的性、自制力逐渐发展,出现显著的性格特征,它标志着幼儿性格的初步形成。
有人认为,幼儿的性格是先天的。的确,很多孩子在性格上与亲人,特别是与父、母很类似。这里有遗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性格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它是对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一种反映。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不断反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
一、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具体体现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日常言行、性格特征等都会在孩子的性格上打上烙印。
1.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幼儿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不良性格的源泉。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的品德或行为不良,孩子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会受到这些不良品行的影响,形成不良的性格。
2.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父母的职责是教育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性格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密切的关系。在家庭里父母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教育孩子,孩子如果形成良好的性格就会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第一课堂”,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长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致,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行。
3.父母性格特征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小孩子的学习主要靠模仿,因此,家长的性格特征将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性格的不同,家长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孩子和母亲接触得多,所产生的影响是:温柔、热情,但缺少刚毅性;思想细腻而胆量小,按规矩办事,怕与陌生人接触。所以,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4.家庭的环境、气氛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父母的生活习惯不好,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毫无用处的。只有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才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模式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差异性
我国学者将家庭教养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型的教养模式、专制型的教养模式、放任型的教养模式和溺爱型的教养模式。不同的教养模式将对幼儿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结合一些案例说明不同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1.民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持这种教养模式的父母用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进取心。当孩子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父母不是一味压制,而是循循善诱。
2.专制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专制型的家庭中,父母是权威,凡事由他们说了算,孩子要绝对地服从他们,否则就会受到打骂。在这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内向、孤僻,不能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即使融入到集体生活,也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放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冷漠、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容易冲动、不遵守纪律、情绪不稳定,幼儿的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会使他们发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如因为人际关系受挫产生侵犯行为。此外,这类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少,更容易让他们形成内向、冷淡、兴趣狭隘等性格特征。
4.溺爱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家庭里,父母给孩子过多的保护,他们迁就孩子,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会满足。在父母溺爱、娇宠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性格是消极、依赖、没有责任感与耐力、做事缺乏坚强的意志;他们缺乏自理能力、自私自利;他们很难适应集体生活、不能被别人接纳;他们自己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遇事优柔寡断。
三、促进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措施与手段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的儿童观是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与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家长要打破传统的重视幼儿知识的获取而忽视幼儿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掌握幼儿的规律、特点,了解最新的幼儿教育动态,树立新的儿童观。由于幼儿处在发展期,需要家长的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把孩子当成容器,任意灌注,或把孩子当成泥土任意塑造。家长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努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认真研究和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家长要相信孩子具有发展的潜力,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茁壮成长。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学习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适合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2.家长应注意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
为了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应给孩子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日本著名幼儿教育家井得胜曾说:“促进孩子早期发育,用不着专门做某些事,最好的开端也是你能做到的,就是创造一个愉快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夫妻关系。”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让幼儿成为快乐的人。
3.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都呈现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不良行为肯定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要求幼儿做什么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给子女做表率。
4.注意选择科学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幼儿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教养模式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民主型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处和睦,关系融洽,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容易感到轻松快乐,他们可以尽情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达到培养幼儿良好性格的特征。
(1)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孩子“话语权”,遇事特别是关于孩子的事情时要与孩子共同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2)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鼓励幼儿进步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用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进步,孩子乐于接受,因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表扬也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仍然一味地表扬,不仅会使孩子养成自以为是的性格,还会使表扬丧失其原有的激励作用。长此以往,幼儿就不会重视表扬,教育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3)科学的心理引导
引导,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疏导。父母的引导,尤其是母亲的科学引导,有利于幼儿对不良行为形成约束,这样幼儿有了合理的约束,不会做出一些不利于良好性格形成的行为。
在幼儿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尤其是3~6岁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家长、幼儿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态度和言行成为幼儿良好性格形成的积极因素,促使幼儿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4-66.
[2]李传银.普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49-252.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31.
[4]依田明,郭洁敏译.母子关系与幼儿性格[J].上海社科院信息所,1995,(5):10-11.
[5]刘金花.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51-58.
[6]张锋等.家庭教育结构对初中学生性格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9):63-68.
[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8]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90-98.
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家长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而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孩子的发展。孩子成长的好坏、健康与否,直接取决于家长的教育。
1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1.1家庭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幼儿缺乏自我
不同的家长对教育的理念都是不用,有些家长比较注重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他们会要求孩子学习更多课外的知识,包括乐器、舞蹈、英语等,他们会觉得孩子学的越多,就能比别的孩子更优秀,还有些家长是看见别人都在学习,就盲目的为自己孩子报了很多课程。作为家长根本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只认为孩子应该要做这些,这就是家长一贯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看来孩子还小没有判断的能力,所以家长就理所当然地帮孩子来决定各种事情,其实从另一面来看是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作为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随心所欲的玩,不想被束缚和压制。
1.2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幼儿专制、霸道
从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我们的家庭结构大都以独生子女为主,八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吃饭、睡觉都由大人一手包办,孩子只要张个嘴就什么都有了。家长觉得给孩子这些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其实恰恰相反,家长越是溺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毒害”。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别人就应该对我好,对我言听计从,等到长大以后就会缺乏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缺乏自理能力,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
1.3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幼儿极端、缺乏安全的心理
家庭环境是幼儿生活的一个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物质环境也就是家长为幼儿提供好的生活环境,比如现在家庭都为孩子买各种好的、大的房子,在装修方面更是豪华,让孩子整天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就像温室的花朵一样。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显得比较娇贵,吃不得一点苦,直接导致的就是看不起穷苦人家,总认为自己很好,很强大。但有一天当受到一点风吹雨打时,他们脆弱的内心就会受到很沉重的伤害,他们会选择逃避,甚至当他们内心的情感、伤害得不到宣泄时,更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除了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也是影响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幼儿能不能健康的成长,主要取决于他们有没有健康、阳光的心理,而这些影响幼儿心理的因素大多来自家庭。试问一个整天生活在吵架、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怎么可能有一个完全健康的心理呢,因为他每天耳濡目染的就是争吵,他会愤怒,心理会扭曲,久而久之也就潜移默化了这些行为,当他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不和谐事情时,他就会像父母一样用争吵和暴力来解决,其实也就说明了幼儿缺乏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残缺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对幼儿也是一种伤害,其中以离异家庭居多,家庭的离异对孩子是直接的伤害,不管缺少的是父亲还是母亲,幼儿的人生已经不完整,比如缺少的是母亲的话,这个孩子的成长会缺失母爱,正所谓母爱如水,母亲能给孩子无限的关怀和爱,她教会孩子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别人,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教育。而父爱如山,父亲给孩子的感觉就是坚强、勇气,是一种正面的能量。所以说母亲、父亲缺一不可。
2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2.1育理念
在教育孩子方面全家人应该坚持一致性和统一性,特别是两代人之间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孩子小时候大多都是爷爷奶奶带的,他们对孩子是过多、过度的宠爱,就算孩子犯错了,爷爷奶奶也不会责怪孩子,而是息事宁人。而有些父母就觉得应该要严格批评,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但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多数的爷爷奶奶就会跑出来“解救”自己的孙子、女,导致孩子越来越自大,越来越没有礼貌,他们会觉得有爷爷奶奶撑腰,就什么也不怕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大大害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两代人之间必须统一想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应该在父母一边,支持父母的教育理念,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做错了,就应该要改正,通过两代人共同的教育,引领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2.2树立模仿榜样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而大多数的家长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幼儿园老师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要人物,把一切责任都归于教师,往往忽视了自己作为家长的重要性。家长某个不经意的动作、言行举止,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在孩子面前树立正确的形象,如善待长辈,和善交往,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等,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长此如此,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去做这些事情,这也就能帮助幼儿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2.3注重全面发展
篇9
【关键词】城市少数民族 家庭文化 幼儿母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32-01
家庭是孩子的生活与经验的起点,也是语言发生与发展的基地,幼儿所接触到的语言最多来自他们的家庭,家庭文化环境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作者以呼和浩特三所蒙古族幼儿园为个案,阐述家庭文化对幼儿母语学习的影响。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研究选取的样本是从三所幼儿园的小、中、大蒙语班中随机抽样,其中赛罕区蒙古族幼儿园蒙班是小中大班组成的混龄班。调查的家长总人数为120人,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问卷有效率85%,其中市蒙古族幼儿园家长67人,占65.7%,新城蒙古族家长20人,占19.6% ,赛罕蒙古族家长15人,占14.7%。
幼儿园家长来自城市经济领域的各行各业,职业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博士均占一定比例,样本的各项指标基本符合研究的需要,所选的幼儿园又是蒙语教育发展较好的A所幼儿园,母语教育中等发展的B所幼儿园以及只有一个混龄班的C所幼儿园,总体样本具有代表性。
二、家庭文化客观因素
1.家庭结构
从数据来看,一是家长年龄中“中间型”、“年轻型”比例较高,说明他们用双语受教育的多,双语水平较高;二是人员结构,核心家庭占76.5%,也就是父母独立抚养的占多数,这种家庭使用民、汉两种语言的可能性较大。复合型家庭占19.6%,这种家庭使用母语的情况比较多见,双方父母都来自农牧区,从小受母语教育,能为孩子提供母语的语言环境。
2.父母受教育水平
国外学者贝莱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智能与父母的学历有着一定的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关系越来越密切。[1]调查显示,其父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有着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态度,也有各自的教育方法。这些家庭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这也使得大部分家庭的气氛是积极向上的,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正面作用。
3.家庭使用语言
关于被调查对象的家庭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呈以下情形:大多数蒙古族在家里与孩子进行交流时特意地用蒙古语交流,目的是想保护本民族语的发展,努力帮助孩子学习母语。还有一些家长规定时间段来说纯蒙语,规定的时间里全家人必须说纯蒙语,要是违反规则,进行罚款,以这种方式给孩子创造蒙语语言环境,支持孩子说母语。
4.家长母语水平
调查显示城市蒙古族家长母语水平普遍较高,能够在家庭中创设语言环境,并能为孩子提供辅导。随堂观察发现各班都有个别幼儿发音纯正的现象,主要是家庭中具备了良好的母语环境,加之班里与蒙古族幼儿一起生活,可以使用母语。
三、家庭文化主观因素
1.家长母语教育投资
有学者指出,家庭环境的质量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2]在访谈中,家长赞成孩子接受母语教育,并愿意为孩子创造优越条件。统计发现,多数家庭幼儿图书的蒙汉比例近相同,也有些家庭主要是汉语幼儿图书,甚至有的家庭根本没有蒙语图书,这是由于蒙语儿童读物非常有限,这说明家长以自己的条件、方式来给孩子创造了解母语、使用母语的机会。
2.家长语言观念
语言态度是影响母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家长的语言态度主要体现在对待母语和第二、第三语言的态度上。调查显示,96.8%的家长都认为对孩子来说蒙语比其他语言重要,说明家长对母语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也说明家长的语言态度影响孩子语言选择,其中有71.6%的家长认为母语对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最主要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也有一部分家长,让孩子选择母语学习是出自于多一门语言多一个出路或照顾政策多等心理。调查还显示,多数蒙古族家长对学习汉语和外语都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现在的孩子需要多种语言。
3.家庭语言教育方式
调查显示,多数家长认为给孩子了解民族文化是学好母语的基础。分别有53.9%的家长和54.9%的家长以带孩子参观民族博物馆,了解民族风情或在家庭生活中,保留民族文化来给孩子熏陶民族文化,为学好母语打基础。其次50%的家长经常与蒙古族家庭来往,给孩子创造交流的机会来支持幼儿学习母语,还有45%的家长选择和孩子一起观看民族节目,因为绝大部分孩子每天都有一定时间看电视节目,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幼儿可以通过学说节目中对话来提高口语能力,也是幼儿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家长利用孩子这一特点来学习蒙语也是一种学习母语,提高母语会话能力的途径。
四、结论
家庭环境中的客观因素:父母的年龄、学历、职业、收人及母语水平对幼儿接受母语教育的过程中有深刻的影响。由于幼儿处于语言习得的初步阶段,受到其身心与思维发展不健全的制约,只能被动接受家庭提供的语言环境。良好的客观环境带来的好处势必为幼儿接受母语教育提供保障;反之,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语言习得环境,母语教育就只能局限于幼儿园活动中,特别在寒暑假期间,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语言倒退现象严重。
家庭环境中的主观因素:父母的支持力度、语言态度以及家长的主要教育行为为幼儿习得母语提供了精神动力。对于学前子女而言,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强化幼儿语言习得的效果,有利于语言兴趣的培养与延续,也有利于子女母语观的形成。由此可见,少数民资幼儿家庭的家庭语言环境作为子女形成自然母语个体的第一环境,直接影响子女的母语习得。要想缩小孩子在母语习得起跑线上的差距,幼儿家长应在家长会或家园合作活动中与老师多交流、沟通,提高对母语教育的认识,转变学好外语走天下的语言的观念,从思想上、行动上积极配合幼儿园实施母语教育。另一方面,幼儿园应多给家长示范或讲解配合的具体措施和做法,优化家庭语言环境,从而改变目前部分家庭不主动、不积极配合教学的状况,使家庭的母语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在园母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婴幼儿 家庭教育 0―3岁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12
据脑科学有关知识可知,婴儿出生时大脑的发育只完成了25%,到3岁时大脑发育就差不多完成了90%。由此可知,0―3岁是婴儿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它直接关系到婴儿将来的成长,这也证明了为什么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惊人。小孩在听、看、说、摸的同时不断的模仿和学习,促进大脑发育。0―3岁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亲人,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教育。所以说,必须重视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努力促进婴幼儿将来的健康成长。
1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0―3岁的婴幼儿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情感、品质、态度等的教育,这些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
第一,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建立父母与孩子良好关系的重要方式。0―3岁时,父母每天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亲子活动中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潜移默化的进行情感、态度、品质的教育。在与孩子说话时要尽量使用正面的语句,以认真的态度去聆听孩子话,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天晚了,宝宝要回家睡觉了”、“宝宝给奶奶送苹果”。
第二,鼓励孩子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有了亲子教育的基础之后,父母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父母适当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创新。对于父母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在孩子眼中却是新奇的,父母应创造性的去挖掘孩子的潜能,鼓励他们去探索,挖掘出他们的兴趣,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第三,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家庭教育是言传身教的重要方式。父母在教育婴幼儿时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片面的要求孩子去怎么做,应在生活中努力将自己的情感、生活态度无声的传递给孩子。
2 注重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婴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肆意干涉孩子的成长。比如说:婴幼儿的学习许多都是从重复练习开始的,他们在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事物的内涵,逐渐认识事物,发现事物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婴幼儿在重复练习过程中,父母不能打断他们,应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这样就能使孩子逐步养成观察世界的习惯,使孩子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世界。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支持孩子的自我发展,支持孩子的探索学习,支持孩子的模仿,培养孩子的专注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教育中,既要注重听、说、看的教育,也要注重触觉活动的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定时定点的开展一些教育活动,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孩子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中感到愉悦,劳逸结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3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0―3岁婴幼儿的大脑发育是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下完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达到预期教育目标。因此,父母要努力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第一,给婴幼儿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生活环境。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无忧无虑的成长。如果婴幼儿生活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得不到父母亲人的关爱,那么就很可能导致他们对世界的误解,影响他们智力的发育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二,经常让孩子接触不一样的环境。既然大脑的发育是在外界刺激下完成的,那么应适当让孩子接触不一样的室内和室外环境,鼓励孩子去探索世界,鼓励孩子的智力发展。
第三,不限制孩子的行为。8个月左右的孩子就会自己在床上、地板上爬,1岁左右的孩子基本能歪歪扭扭的走路了。因此,父母不能限制孩子的行为,应积极鼓励孩子去表现自己;不能一直抱着孩子,应让其在自己爬行中逐渐学会走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4 结束语
0―3岁的婴幼儿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父母应正确认识婴幼儿教育,并积极学习教育方法和内容,积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于雅杰.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4).
[2]仁青下姆.农村0~3岁婴幼儿亲子教育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5).